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实用13篇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1

二、工作目标

(一)推进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工作,充分发挥县级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统筹全县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不断提高我县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综合能力和水平,有效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提高我县苗族乡镇、偏远山区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我县卫生计生事业发展。

(二)积极整合卫生资源,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强化驻村帮扶,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实现全县57个精准扶贫村,每村都有1个医院或科室对口帮扶;全县因病致贫户,每人都有医务人员对口联系。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医院或科室对口联系村”帮扶

1.帮扶对象:全县有57个精准扶贫村,每个村都有一个医院或科室对口联系;对其他村的建卡贫困户由所在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对口联系。

2.医院或科室的确定:从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各乡镇卫生院及分院、民营医院中选派。

3.帮扶要求:

(1)在筛查统计的基础上,将因病致贫贫困户的治疗、日常医疗保障工作按照分级诊疗的原则,由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分别认领落实。(2)对身患特殊疑难杂症的,县级医疗机构组织专家进行检查、诊断,并指导卫生院制定分类管理的治疗方案。(3)乡镇卫生院对精准扶贫村要优先安排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实施“医技人员对口联系户”帮扶

1.帮扶对象:全县因病致贫的贫困户。

2.医技人员的确定:从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各乡镇卫生院及分院、各村卫生室中选派。

3.帮扶要求:

(1)对因病致贫的患者及家庭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医学服务。(2)向患者提供病理咨询,解答患者疑难。(3)提供合理性膳食建议和生活指导。(4)向患者提供免费的“三高”检查,并不定期随访。(5)动态关注流行病、传染病趋势,及时提供防控措施和建议。(6)宣传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相关事项。

(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

1.人员派驻

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选派以高年资主治医师(护师、技师)和副主任医师(护师、技师)为主的经验丰富、素质高、品德好的医务人员参加对口支援工作。对口支援双方协商确定派驻医务人员的专业、数量和时间,统筹安排医务人员工作。在确保支援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高年资住院医师下派时间为1年,主治医师下派时间为6个月,副主任医师下派时间一般为3个月。

2.临床诊疗

派驻医务人员要参加受援单位的临床诊疗工作,承担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症的诊疗服务;要开展临床教学和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医院的技术水平。

3.技术支援

支援单位和受援单位要确定具体的技术协作项目,重点是要帮助受援医院独立开展适宜新技术、新业务,建设一批特色专科、重点专科,培养一批骨干人才和科室带头人。

4.进修培训

支援单位要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需求,受理培训,帮助受培人员强化理论基础,掌握适宜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每年接收进修人员数量为2-5人,原则上进修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5.巡回医疗

受援单位要定期组织支援医务人员和当地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巡回医疗和流动医疗工作,积极参加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扩大对口支援工作的受益面。

6.管理输出

支援单位和受援医院可以互派管理人员到医院管理岗位工作,有条件可以任职,把成熟的管理经验输出到受援医院,同时也加强对口支援双方的沟通协调,核心工作是科学制定和完善医院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各项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各项制度执行落实等。

7.实物捐赠

支援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支援期内以实物或经费支持的方式,帮助受援单位改善硬件设施、设备配置,以提高受援单位医疗服务条件和诊疗能力,方便当地群众看病就医。

8.推进医改

支援单位要帮助受援单位在医院管理、技术质量、诊疗水平等方面改进并促达标上等级,明确指定达标等级、时间和措施。

9.中医中药

充分发挥我县中医药的优势作用,加强对我县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薄弱地区的帮扶,大力推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多渠道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到

2019年实现每万人中有2名全科医生。推进乡村卫生计生人员一体化管理,每千人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将“二甲”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纳入基层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评范围。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口帮扶工作的监督管理,将因病致贫对口帮扶工作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卫生计生单位要成立对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对口支援、帮扶工作的管理,对口支援、帮扶工作要注重取得实效,在规划期内长期执行,杜绝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县卫生计生局每年将组织2次以上督查。

(三)目标考核

对口支援、帮扶工作与年度目标考核、医务人员职称晋升等工作有机衔接起来,合力推进,逐步形成对口支援、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年度对口支援、帮扶工作考核时,需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安排的各项要求全部完成。

2.住院患者和受援乡镇卫生院人员对对口支援工作满意度、受帮扶贫困村和因病致贫人员对对口帮扶工作满意度,每年均达到90%以上。

3.县、乡医疗卫生计生单位对口支援工作中,每年新开展的适宜新技术不得少于2项,中医工作常年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不少于5项。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2

截至2013年年底,按照国家扶贫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8 249万。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近年来,围绕教育扶贫中的薄弱环节,中国政府密集启动了一系列“靶向治疗”措施。

――自2011年起,我国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片区内3 2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直接受惠。

该项目实施后的监测结果表明,贫困地区6至15岁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同比增加0.4厘米和0.6厘米,体重均增加了0.3公斤;西部小学男、女生的贫血率分别下降了3.3个和3.9个百分点;西部小学生的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同比提高4.6分和4.5分。

――2013年7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教育扶贫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2015年1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制定《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将对片区内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的健康和教育实施全过程的保障和干预,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儿童发展整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从2012年起,我国启动实施了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该计划实施以来,受惠学生由2012年的1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许多贫困地区首次有了国家重点高校的大学生。

国内外多家媒体对此评论称,这项政策不但增加了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而且可以引导大学生回到贫困地区工作,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此基础上,国家还通过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学生单独自主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方式,多渠道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教育定点扶贫,精准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随后公布,将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中国未来10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予以重点帮扶,并确定了部委定点联系片区的工作机制。

为了将滇西边境片区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门户,教育部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优势,积极推进定点联系滇西工作,着力提高滇西区域自身的“造血”功能。

教育扶贫不是单纯的“输血”。教育部在完善定点联系滇西政策体系的同时,围绕把滇西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的总体定位,探索通过开发人力资源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新模式,共同建设滇西教育改革先行区、教育开放试验区、教育对口支援示范区,以增强滇西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发展“蓝图”确定后,教育部从六个层面画好“施工图”,并成立了由袁贵仁部长任组长、鲁昕副部长任副组长,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定点联系滇西工作领导小组。

一场教育定点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在滇西迅速打响:

――教育部已与28个部委建立了滇西部际联系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滇西扶贫重大问题,并与云南省密切联系,协同推进滇西教育改革发展。

――教育部在云南大学设立滇西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定点联系滇西综合性研究机构和服务平台;组建云南省校企合作促进会,作为促进云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平台;开发了滇西开发网、滇西学习网等网络平台。该网络平台依托直属高校和东部职业教育集团优势学科资源,培训滇西领导干部500余名。

――针对滇西片区内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现实,教育部组织动员16所直属高校承担定点扶贫滇西16个国贫县,28所直属高校定点扶贫滇西以外的28个国贫县,东部10个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10州(市)开展战略合作,对口帮扶滇西职业院校。

结合滇西10个州(市)的特色优势产业,教育部会同云南省以“办好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为目标,采取总部加若干特色学院、研究中心的开放式办学构架建设新型应用技术大学,所属各特色学院按“空间贴近、辐射滇西”的原则布局在产业聚居区,首批已启动了普洱茶学院、珠宝学院、傣医药学院。

目前,学校已吸引50余家企业、29所对口支援高校(含14所部属高校)、20余个行业协会以及210余名行业专家的积极参与。今年1月,学校筹建已通过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议。

一系列的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等定点精准扶贫政策,让滇西悄然发生变化。

陕西师范大学发挥本校“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科研优势,在普洱市景谷县实施的“珍稀濒危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林下仿野生栽培与产业开发项目”,可望在3至5年内种植中药材和林下药材2万亩,实现中药产业规模10亿元以上。

参与滇西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98名一线英语教师,完成在英国里丁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3个月的研修后,将成为播撒在滇西的“种子”,带动滇西中学英语教师外语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这种精准的定点扶贫不只限于滇西。近年来,教育部因地制宜将这种人才帮扶、智力帮扶、科技帮扶的精准扶贫模式,广泛运用于河北省青龙县、涞源县、武邑县和赣南等对口帮扶地区。

持续的经费投入,垫高穷孩子成长的起点

“现代化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我们的目光要关注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孩子,我们的政策要惠及千千万万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要把抓好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为提升贫困地区办学的基础能力,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等重大项目。

2010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薄改计划资金1 296亿元;在学前教育方面,2011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742亿元;在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方面,2011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130亿元;在职业教育方面,2014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261.9亿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投入大笔资金,先后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面向农村教师的重大专项,帮助农村学生享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方面,2007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278亿元。在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奖补资金44亿元。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受益面分别达到94%和87%,604个县94.9万名乡村教师受惠。该政策有效增强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局面。

“教育好一个贫困孩子,就能彻底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启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2011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673亿元。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3

搭建支撑平台。开发建成“生育关怀、服务到家”场景式网上办事大厅,面向社会公众,查询人口计生各项办事流程。建成“生育关怀 服务到家”社区工作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人口与家庭服务信息系统》,融人口与家庭信息查询、家庭发展指标体系数据,人口与家庭GIS信息管理,网上预约服务,社区服务工单,工作绩效评估等功能为一体,率先在姑苏区试点运行。

组织培训宣传。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生育关怀、服务到家”活动专题培训,采用分片集中的方式,依次对各市、区乡镇(街道)计生办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实务培训。办好《苏州日报·人口家庭专刊》和“生育关怀、服务到家”社区行等主题宣传活动。运用主流媒体、社区平台等进行宣传推广,形成苏州人口计生主业品牌和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特色。

二、落实计生法定奖励,加大计生特别扶助对象帮扶力度

做好持证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奖励金发放!工作。根据资金财政全额保障、社区申请逐级核对、金融机构负责发放、全程实行计算机管理的长效发放机制要求,做好企业退休(到龄)人员一次性奖励登记核对录入、比对、公示、审核、发放工作。全市共审核通过奖励对象64694人,发放奖励金23290万元。其中,市区统筹区(3+1)11178人、其他8个区53516人。继续做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和计划生育公益金各项工作。

落实市政府办公室《苏州市市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帮扶实施意见》。积极与财政、民政、园林绿化等部门沟通协调,出台操作办法。对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提供住院护工服务保险、养老援助服务、游览交通优待和“连心家园”服务。全国首创住院护工服务保险制度,投保帮扶对象住院期间每天可获得100元住院护工服务补贴(全年累计最高补贴180天),若为当年新患重大疾病,还可获得1万元保险金。截至到目前,共为全市8000多名计划生育特扶对象投保住院护工险,已有54名计生特扶对象得到理赔,全市共发放住院补贴7.6万元,重大疾病保险金6万元。资助3382名60-69周岁帮扶对象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金额1.28万元。为3397名49-69周岁市区户籍的帮扶对象免费办理了园林年卡。发放公交补贴839人,金额25.17万元。

拓展计生协会帮扶工作。5月苏州市被列入中国计生协会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探索项目点,太仓市作为项目试点地区。按照国家计生协指导意见,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积极为目标人群提供心灵抚慰和生活帮扶。通过计生协桥梁作用,反映目标人群现状及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并承接政府为目标人群提供的服务。

三、丰富优质服务内涵,加快完善家庭发展公共服务体系

优化科学育儿项目。举办第三届中国(苏州)科学育儿嘉年华活动,吸引参展企业145家,近7万人次的参观人流,上万准妈妈群体,再一次打造孕婴童行业盛宴。启动科学育儿快乐家庭借阅计划,通过全市277个科学育儿项目点向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一套专业系统、亲子互动、寓教于乐的科学育儿快乐家庭借阅读物,促进科学育儿服务由项目点向家庭延伸。

深化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各地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电媒体、信息亭、手机短信、户外宣传、新婚大礼包、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放6万份免费孕前风险评估自查表等宣传折页,增强了群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开展省室间质控评 估工作。协助姑苏区在原平江区婚检中心开设项目点,完成医务人员和信息化管理培训。1-6月全市已有31460人次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53.16%。

拓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举办“青春健康教育校企行活动”,编写青春健康同伴教育教材《青春健康同伴教育主持人操作手册》和青春健康知识读本《护航青春》。首批1000本《操作手册》、1500套《主持人便携卡》和20__0本《护航青春》已发放到各市、区计生协和各高校、相关企业。举办青春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表彰优秀指导老师、优秀学生主持人。

提升药具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多渠道、全方位、广覆盖的药具发放体系,启动免费药具网上预约发放工作,网站点击率超32万人次,配送各类避孕药具6000余盒。提高药具仓储管理水平,研发药具仓储智能辅助自动控制系统,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开展以“药具服务均等化,真情关爱你我他”为主题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药具服务年”活动,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药具服务机制。

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提高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均等服务

依法行政不断深化。在全市开展“人口计生行政执法水平提升年”活动,进一步规范议事决策程序、简化计划生育证件办理、加大案卷评查力度。建立政策法规干部学习会制度,通过专家讲学、学员导学、领导评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全市人口计生系统政策法规干部的法制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制定《____年苏州市人口计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计划》,切实提高人口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工作平稳有序。开展软件延伸至镇、街道工作。苏州市人口计生系统共受理群众2042件,其中来信21件、来访305次、电话访693件、电子访1023件。市本级受理444件。及时处办率、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均达100%,无重大、集体访发生。

均等服务有效推进。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试点工作,并列入了全市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开展动态监测万人调查,全市共410个监测点,完成问卷10400份。继续开展流动人口计生均等服务“百日行”活动,孕环情检查57162例,RTI检查14050例,国家规定免费手术2264例,已婚育龄妇女落实避孕节育措施1198例。探索研究流动人口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出生人口和14周以上人工终止妊娠的性别比监测工作,严格索证和信息通报制度。

五、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开展廉政文化宣传和竞赛活动

贯彻十精神。举办学习十精神辅导报告会,开展“贯彻十精神,关怀计划生育群众”主题宣传活动,举办知识讲座等各类活动488 场(次),参加人数13.8万人次,发放宣传品31.5万份。组织开展“春风行动”,为流动人口送政策、送宣传、送服务,全市设置宣传服务点2259个,大型电子屏988块、发送宣传短信13多万条,免费发放避孕药具近60万份、宣传品23万份。推进人口计生“六五”普法宣传,创造良好的依法行政环境。

强化科学管理。组织编撰《苏州人口计生工作十年回顾》,全面、系统、准确的记录20__年机构更名以来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宣传总结十年来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和经验。编撰《____年苏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____年苏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统计数据集》,提供全面准确的人口计生统计信息。首次编印《苏州市人口与家庭发展数据手册》,形成涵盖了人口与家庭发展概况、家庭生活质量水平、家庭婚姻情况、家庭计划生育、家庭老年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的人口与家庭发展指标体系。

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防腐倡廉和作风建设各项规定要求,深化开展“阳光计生”行动和政务公开,认真做好“寒山闻钟”论坛回复工作,建立专人值班跟踪处办、网民意见回复交办单和紧急召集会议等三项制度。开展“笔韵书廉”硬笔书法比赛,围绕勤政、清廉、诚信、敬业,进一步深化了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营造了尊廉崇洁的良好氛围。

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动员部署“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中期评估工作。按照省对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及创建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活动的各项要求,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补短补缺,提质提优。

二、深化“生育关怀、服务到家”活动品牌。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生育关怀、服务到家”活动的通知》要求,加强对各地试点地区的调研督导,全面掌握各地活动开展情况,召开推进工作座谈会,确保品牌活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年底对试点地区进行总结评估。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4

[Keyword] Family planning; birth control surgery; complication

为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建立和谐计生,帮助计生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全面提升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笔者特做了此次调查。

一、基本情况

奉节县位于渝东三峡库区,幅员面积4099平方公里,总人口1037732人,辖31个乡镇,387个村(居)委会,人口自然增长率6.32‰,已婚育龄妇女203693人,落实节育措施189950人,节育率93.06%。地域属山大坡徒,立体气候,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属部级贫困县。

实行节育措施30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落实绝育手术84500人,其中:输精管绝育75000人,输卵管绝育9500人,由于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和计划生育部门的共同努力,每年开展2—3次集中优质服务活动,30年以来全县累计少出生人口约50万人,由于实施节育手术近期并发症在施术医疗单位治疗,远期并发症由各乡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解决的政策,造成部分并发症患者未妥善解决医疗费进而多次进京和向市级有关部门上访。

二、节育手术并发症的鉴定及管理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下,计生部门对全县已施行节(绝)育手术的患者进行调查摸底,对施行节(绝)育手术后身体不适的经本人申请,乡镇计生办调查,计生服务站或卫生院的医生检查鉴定确有并发症者转县级医院进行了免费检查鉴定,县级医院聘请泌尿科、妇产科、外科、内科等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组成鉴定小组按国家计生委办公厅1990年9月12日“关于印发《节育并发症管理办法》和《节育并发症鉴定办法》的通知(计生厅字〔1990〕172号)”,从2004年起至2007年共检查鉴定5976人,其中男性4722人,女性1254人,对县级条件受限和不能作结论的转市计生研究院司法鉴定所检查鉴定,属节育手术并发症383人,占受检人数6.4%,其中男性并发症298人,占77.8%,女性并发症85人,占22.2%。按疾病程度上分为轻度233人,占60.8%,中度86人,占22.5%,重度或部分丧失劳动力54人,占14.1%,丧失劳动力和致残6人,占1.6%,需要手术取环4人,占1%。按疾病分类:节育器异位及变形断裂需要手术取出4人,占1%,输卵管绝育术前无生殖器炎症,术后短期内出现直接有关的急性盆腔感染,因治疗不彻底使症状、体征持续存在或病情反复发作,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存在阳性体征有72人,占18.8%;节育术后出现下腹疼痛,经盆腔静脉造影证实为盆腔淤血症1人,占0.26%;人流不全经子宫吸刮术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子宫探查造影和宫腔镜检查证实宫腔粘连有4人,占1%;人流术子宫穿孔和多处肠管损伤、修补造漏现肠粘连1人,占0.26%;输卵管绝育术前神经正常,节育术后出现恐惧等精神疾病经三峡中心医院、万州精神病医院诊断为歇斯底里(转换型)多次住院治疗3人,占0.8%;输卵管绝育腹部切口疝1人,占0.26%;输精管绝育后自诉结扎处疼痛,经检查有明显压痛之单(双)侧痛性结节144人,占37.6%;输精管绝育后单(双)侧附睾瘀积150人,占39.2%;输精管绝育后单(双)侧睾丸萎缩3人,占0.8%。 根据病情不同分别提出治疗方案到指定医疗机构治疗,治疗经费按轻度、中度、重度每月县补助医药费40元、50元、80元实行承包给并发症患者,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办法,县计生委每年从财政补助的事业费中解决20余万元拨付给乡镇计生办发放给并发症患者。对家庭特别困难由乡镇村(居)委会给予重点帮扶。如新民镇毕某,镇政府出台文件每年解决帮扶资金1000多元,民政社会救济600元,帮助发展种养殖业,镇计生办每年解决1000多元家庭生活补助,2007年县计生委特殊补助1400元,镇政府将男方按复员军人解决定期定量补助。

三、存在的问题

这批并发症大多数是在1973—1993年期间采用“一安、二扎、三引刮”的行政措施,每年层层下任务必须完成,年终考核奖惩,大部分是乡镇施行的手术,由于当时的基本医疗条件和实施手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一部分从绝育手术后就出现并发症基本丧失重体力劳动和正常的家庭生活,如大树镇青连村龚某绝育术损伤了双侧输精管动脉血管,现双侧睾丸萎缩不能扪及,造成家庭夫妻感情不和致使夫妻长期分离。部分手术后长期炎症、疼痛,这些人年龄大部分都在40—70岁之间,手术后的并发症状况日益严重地显现出来。如公平镇桃李村谈某,竹元镇高治村的吴某人流术造成子宫穿孔、肠管膀胱多处损伤,修补造漏,当时在县人民医院住院半年之久,后在县计生指导站住院治疗半年,现留下长期肠粘连,严重时出现肠梗阻,住院治疗医药费用全部由计生事业费中报销。镇、村每年解决帮扶资金1000多元帮助发展生产,解决家庭的实际困难;新民镇中岭村毕某,竹元镇小塔村张某施行输卵管绝育术后患歇斯底里(转换型),每年都要住精神病院治疗,昂贵的医药费给家庭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加之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国家补助的医药费和救济又十分有限,这部分并发症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牺牲者,也是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一群弱势群体。

四、几点建议

笔者为计划生育作出贡献的弱势群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各级党委、政府对计划生育并发症要予以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并发症患者及家庭救助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切实解决这批人员的医药费和家庭的实际困难,使之让其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和扶助,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光荣,不吃亏、不后悔,年轻实行计划生育,年老有社会扶助。

1.对农村并发症患者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每年个人缴纳部分(10元钱)列入地方财政统筹解决,治疗并发症开支的医药费据实报销。

2.建立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对绝育并发症患者目前国内无特殊治疗措施的如“痛性结节”、“附睾瘀积”等年老生活不能自理的,国家在生活等方面给予扶助,扶助金按人打卡发放。

3.对现有的并发症患者列入低保对象,享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如白帝镇2007年已解决并发症11户家庭中的48人享受低保待遇。

4.对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已退休、退职的职工的计划生育并发症的治疗医药费应列入职工医保范畴予以解决,医药费据实报销,有关部门应出台文件,职能部门予以执行。

5.积极探索并发症的根治,如输精管绝育术后的痛性结节,附睾瘀积,患者本人要求吻合的可考虑施行输精管吻合术,尽量减少他们的痛苦。

(二)认真落实现行的生育政策,搞好计划生育全程优质服务和知情选择,尽力杜绝新的计划生育并发症发生,开展节育手术保险制度,解决受术者的后顾之忧。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5

国务院办公厅

2007年2月27日

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

为加强民族工作,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为切入点,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贫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对外开放水平有较大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民族关系更加和谐,民族团结更加紧密,实现少数民族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2010年主要预期指标。

1.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保持现有水平。

2.民族自治地方“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3.少数民族婴儿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5‰。

4.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种数比2005年增长20%,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印数比2005年增长25%。

5.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占在业人口比重比2005年提高0.5%,基本接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6.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率比2005年提高5%。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改善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优先安排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草场围栏、人畜饮水、电力、通信、乡村道路、广播电视、贸易集市、清洁能源、民房改造等中小型公益型项目。

优先在条件具备的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扶持开发能源、矿产、农牧、旅游、文化等优势资源,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当地配套产业、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支持、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资源就地加工水平和产品增值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治理风沙源、石漠化和荒漠化,妥善解决群众生存环境问题。

(二)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特困和特需问题。

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实施特困少数民族群众解困工程,加大安居温饱、易地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推动各项扶贫开发措施进乡、入村、到户。优先将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全部纳入国家扶贫整村推进规划实施范围,强化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直接帮扶。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自然灾害多发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地方病高发区的特困少数民族群众,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

继续执行扶持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生产发展的税收、金融、财政等优惠政策,建立必要的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国家储备制度。建设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流通交易市场,扶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重点生产企业,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和传统手工业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制订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产业指导目录和传统生产工艺抢救计划。

(三)努力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科技水平。

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政策,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的农村牧区、偏远山区、边境地区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少数民族女童受教育的权利。采取可行措施,逐步提高民族自治地方中小学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教师定期到大中城市进修学习,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编写适合当地实际的“双语”教材。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制度,继续推动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对口支援民族自治地方搞好义务教育,积极开展“县对县”的教育帮扶工作,实施民族基础教育帮扶工程。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高中入学率,有条件的州(市、地、盟)、县(市、旗、区)要办好普通高中。继续办好内地中学(班)、新疆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结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重点建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现高中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大体相当。

适当扩大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的招生规模。改善民族高等院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民族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快推进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步伐。按照新机制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完善奖助学金制度,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扶持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远程教育和多样化继续教育的发展。

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点建设,大力培养科技推广人才,提高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普宣传品的翻译出版,鼓励开设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科普栏目,建设乡村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等科普设施。创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机制,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继续开展智力支边活动。

(四)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

国家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疾病防治等方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倾斜力度。

加快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优先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改造,逐步实现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设备、人员、技术四配套。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与农牧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牧区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问题。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开展农村医务人员培训。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民族自治地方服务,鼓励发达地区医务人员到民族自治地方开展医疗扶贫,组织大中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民族自治地方。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降低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妇幼保健工作,大幅度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着力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大力推进改圈、改厕、改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宣传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卫生、疾病预防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

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实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研究与保护性开发,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野生资源保护区。大力推广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加大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培训力度。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药专业、开展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培养一批民族医药专业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投入、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扶持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各类艺术人才的定向、定点培训。

国家在安排补助地方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建设经费和文物保护经费等时,要加大向民族自治地方倾斜的力度。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民族自治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目标的基础上,重点改扩建一批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影剧院,提高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开展文化服务的能力;发展乡、村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立综合性的乡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选择少数民族文物史迹丰富地区,建设民族、民俗博物馆。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努力实现民族自治地方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事业,实施精品战略,重点推进部级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载体建设。在加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创造更多更好符合市场需要、满足群众需求的民族文化产品。

尊重、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大力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报刊出版。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队伍建设,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资格认证制度。进一步加强跨省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协作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的译制、制作能力,提高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覆盖率。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发掘、整理和展示宣传。营建少数民族文化社区和文化生态区,有计划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保存完整的少数民族自然与文化生态区。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文物和珍贵实物资料的抢救保护,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人才。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建立少数民族文化队伍培训网络基地,采取远程培训、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及少数民族重大传统节日集会。

(六)稳步提升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保险工作,切实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规定。加快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大力改善城乡贫困人口生活居住条件。加快发展民族自治地方以扶贫、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国家在安排社会福利事业项目和慈善救助项目时,加大向民族自治地方的倾斜力度。

大力推进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有序流动。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发展和规范各类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开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实施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对散居少数民族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在劳动就业、职业培训、子女入学、权益保障、法律援助、文化交流、特殊需要等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和,保障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和供应,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加大对民族乡、民族村和城市民族社区发展的帮扶力度。

(七)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

制订和实施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少数民族党政干部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实施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加强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扩大数量、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鼓励、支持、吸引各级各类人才到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创业,贡献聪明才智。

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继续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继续做好为、新疆选派干部工作。加大民族高等院校选调优秀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力度。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办好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重点做好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妇女的干部培训工作。加大各级行政学院和国家重点大学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力度。整合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规模,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选派少数民族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加强民族自治地方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强化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

(八)继续扩大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对外开放。

加大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提高民族工作领域的对外交流水平。实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合作工程,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参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多边合作。扩大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少数民族外向型人才培训。开展涉及民族问题的国际人权对话。做好与旅居国外的少数民族同胞的交流联络工作。推进沿边民族自治地方对外开放,扶持边境贸易区建设,加大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边境口岸功能,提升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加大我国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对外宣传力度,展示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办好2008年在我国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

(九)逐步健全民族法制体系。

制定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实施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工程。加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制定或修订工作,推动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完善关于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清真食品管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管理以及少数民族丧葬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订民族工作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办法,推进依法行政。

(十)不断完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

加强民族问题研究,推进民族理论政策创新。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深入研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事业和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思路与政策措施。重视民族理论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民族理论比较研究和国际社会重大民族事件的理论研究,深化对民族问题自身规律、世界民族问题变化规律、中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研究,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推动民族理论应用研究和民族政策研究的创新发展,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和特殊困难。加强民族理论政策研究队伍建设,建设一批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建立健全民族工作决策专家咨询机制。实施少数民族现状调查工程,研究制订少数民族经济社会调查及统计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少数民族现状调查工作。

(十一)继续营造各民族和谐发展社会环境。

加强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基本知识、民族理论政策以及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制订实施宣传教育规划和“五五”普法规划,组织编写适合不同层次人群的宣传教育用品。加强对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和互联网信息的管理,发挥大众媒体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把民族基本知识、民族理论政策以及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纳入全国公民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建立一批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社区)建设活动。筹备召开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建立民族关系监测系统,制订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依法打击民族分裂活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加强台湾少数民族研究,加大文化、教育交流力度,增进海峡两岸少数民族间的互相了解和友爱,广泛团结台湾各界少数民族爱国人士,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三、重点工程

为适应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需要,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以下工程:

(一)特困少数民族群众解困工程。

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框架内,为解决特困少数民族群众温饱问题,优先将尚未纳入国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的特困村,全部纳入整村推进规划实施范围,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特困村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安全的人畜饮用水、有安居房、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或草场的目标。扶持少数民族特困县发展支柱产业和开展劳动力培训。对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缺乏地区、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地方病高发区的少数民族特困群众,具备搬迁或安置条件的,按照统筹考虑、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因生态保护失去生存资源或失去劳动能力,无法通过扶贫措施解决温饱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通过社会救助等方式解决温饱问题。

(二)民族基础教育帮扶工程。

开展以民族自治地方中小学教师为重点的培训、轮训工作,选送骨干教师进修学习。按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总额的5%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切实加强管理,把民族自治地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资源,做好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双师型”教师培养。强化民族自治地方“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扶贫工作,组织发达地区优秀教师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牧区巡回讲学。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积极探索异地办学的有效形式。大力发展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牧区寄宿制教育,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

(三)民族高等院校建设工程。

重点改善民族高等院校办学条件。加强民族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创办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医药等新兴学科,建设好重点研究和实验基地。推动民族高等院校与国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支持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合作办学。

(四)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工程。

重点建设若干民族医医院、民族医特色专科。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县民族医医院基础设施改造,大力改善乡村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条件。加大少数民族医诊疗方法、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保护抢救力度,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发掘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献资料,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名录及其数据库。加强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野生资源保护区、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GAP)、医药研发基地和医药推广培训中心建设。制订民族医诊疗标准、民族药药材标准、民族药药品标准和民族药炮制规范,编制民族药基本药物目录。开展民族药药用资源普查工作,制订民族药注册分类管理办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人工种植养殖业,建立若干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人工种植养殖培训基地。

(五)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工程。

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切实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推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建筑、风情、服饰、饮食等文化艺术品牌;制作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广播影视作品;扶持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民族出版项目;实施民族自治地方送书工程,向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市、旗、区)图书馆和中小学校赠送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图书、杂志,向民族自治地方农村牧区的村赠送“三农”实用技术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科技图书;保护、发展和培育少数民族特色表演艺术,支持民族特色艺术表演团体建设,开展大型民族特色文化艺术活动。

建设少数民族文化基地、少数民族文化社区。依托民族文化遗存丰厚的城镇、村寨,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馆或文物资料保护展示中心。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少数民族古籍,按民族分卷编纂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加大少数民族文物征集和收藏力度,建立少数民族实物资料数据库。调查、收集、研究、整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数据库,建设部级民族语文翻译培训基地,建立少数民族“双语”环境建设示范区。实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影电视节目译制工程,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影电视节目播出能力。建立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基地,挖掘整理并抢救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器材并制订相关标准。

(六)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工程。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编写干部培训教材,建立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培养一支长期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地、县级少数民族干部进行轮训,对民族工作系统的干部进行现代管理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县(市、旗、区)、乡镇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接受各种形式的大专以上学历教育。选派少数民族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医疗、卫生、环保等系统进行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少数民族专家学者、经营管理人才、科技骨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七)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工程。

对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立法,以及国家法规与民族习惯法的关系、民族法律法规执行与监督机制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组织对国外相关立法的考察,进行有关立法可行性论证。

重点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条例,指导帮助尚未制定自治条例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加强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立法工作,研究起草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加强民族工作实践急需的专项法规制定工作,制定清真食品管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管理、少数民族丧葬管理等法规。

加强民族法制宣传教育。实施民族法规宣传教育“五五”规划,指导、帮助普法经费困难的民族自治地方开展普法活动,编写和出版民族法律法规系列丛书,并将有关法律法规编译为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

(八)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合作工程。

建设少数民族对外宣传平台和网络,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系列外文图书、期刊,摄制中国少数民族系列外语电视片,举办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国际论坛,培育中国少数民族歌舞、展览等部级对外文化交流精品项目。举办中国少数民族国际艺术节、文化月、文化周、文化节活动,加强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基地建设。中国少数民族白皮书。

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参与式扶贫开发国际合作项目、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文化生计开发与减贫国际合作项目、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人文特殊性的艾滋病预防和防治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村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

(九)民族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建设民族事务管理网络系统。建立联系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民委系统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建立联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民族事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立国家民委委员单位及综合统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体系;建立反映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建立以信息资源集成为基础的统计、分析、评价、监测、预警和决策咨询系统。

依托公共网络,建设少数民族事业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建立覆盖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少数民族事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制订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标准,研发、推广多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处理和交互检索技术;建立集群式“中国民族网站”。

(十)少数民族现状调查工程。

研究制订中国少数民族调查及统计指标体系,结合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农业普查和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对55个少数民族现状进行调查。

(十一)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全面开展面向少数民族的职业培训、就业咨询、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把少数民族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要把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事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要把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少数民族事业与国家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落实规划实施目标责任。

建立健全实施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面通力协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实施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的协调监督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相关内容纳入本部门、本地区工作计划,认真抓好落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委委员制,充分发挥委员单位和兼职委员在实施少数民族事业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制定和完善支持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投资政策,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事业的支持,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逐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的贷款需求,加大信贷投入,采取优惠政策,优先安排重大工程项目。继续搞好中央国家机关和发达地区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对口支援,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参与少数民族事业建设。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6

2020年以来,大朗镇农林水务局严格按照市镇相关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农业、林业、水务、扶贫、气象等方面落实部门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1.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一是加强农资安全监管。主要针对农资店、兽药店开展日常监管,按照市下达的任务开展兽药、农药样品抽检工作。截至目前,大朗镇共有农资店10家,兽药店2家,今年以来累计抽检兽药样品2个,合格率为100%。二是加强豆芽质量监管。截至目前,大朗镇共有豆芽生产作坊6家。为从源头保障豆芽菜质量安全,大朗镇农林水务局将豆芽作坊纳入日常执法抽检范围,每季度定期开展豆芽质量抽检工作。今年以来,累计抽检豆芽样品28份,其中不合品样品6份,立案处理4宗。三是加强定点屠宰监管。采取不定期巡查的方法督促屠宰场严格屠宰流程,并由督促动监分所派驻兽医加强屠宰检疫工作,确保生猪肉品质量安全。截止10月份,今年以来累计检疫屠宰生猪74668头,无害化处理不合格肉品约4.32吨。另外,大朗镇农林水务局定期对易发生私屠滥宰的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并开展清理行动,今年以来累计捣毁私宰窝点2个。

2.推进现代都市农业。一是发展市级家庭农场。今年上半年,大朗镇农林水务局严格按照认定标准,积极组织谢浩全农场成功申报为市级家庭农场。截至目前,大朗镇共有5个市级家庭农场,每个家庭农场补贴资金5万元。二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结合大朗镇荔枝特色,分别在春季、夏季、秋季期间,邀请专家为全镇种植户讲解荔枝、龙眼种植技术,推动大朗镇荔枝、龙眼丰产丰收。截至目前,大朗镇荔枝种植面积1.5万多亩,龙眼面积1600多亩。三是落实水稻种植任务。市下达大朗镇水稻种植任务是90亩,为切实做好水稻种植工作,大朗镇农林水务局在凤山农业园区通过填埋整平创造水稻种植条件,现已完成水稻种植面积100亩。四是加强农业园区管理。截至目前,凤山农业园共引进8家企业,涵盖锦鲤养殖、龟鳖养殖、园林绿化、荔枝种植、农家乐等特色项目。另外,为充分挖掘“大朗荔枝”特色产业,园区积极申报并通过验收获得“绿色食品商标”,核准荔枝产量为300吨。

3.加强气象安全监督。按照市气象局下放的权限,大朗镇农林水务局主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防雷安全检查行动,检查范围包括市级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单位以及其他危化企业,督促各相关企业落实好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工作。截至目前,大朗镇共有市级气象重点防御单位6间。另外,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大朗镇农林水务局还于3月份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月”活动,进一步向广大群众普及气象安全应急知识。

4.落实森林防火工作。大朗镇林地较多的社区(村)有石厦、新马莲、沙步、水平、犀牛陂、屏山、松木山等7个社区(村),截至目前前,7个社区(村)均已设立村级扑火队伍。为进一步落实好森林防火工作,大朗镇农林水务局按照镇森林防火指挥部要求,在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森林防火重点期工作。其中,在清明节和重阳节期间安排人员做好林区墓地值守工作,督促入山群众文明祭祀,防止因扫墓引发山火。截止目前,大朗镇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事件。

5.推进河长制工作。大朗镇共有河道20条、水库6个、湖泊3个,均已落实镇村二级河长制度,并完成“一河一策”和“河长手册”编制工作。另外,大朗镇还成立镇级护河志愿队伍,并聘请民间河长、党员河长,进一步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河湖治理工作。一是每月10日定期举办“河湖保洁日”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植树绿化、河湖保洁、现场宣传、志愿宣传等;二是每季度定期召开“河湖治理大家谈”活动,邀请专家和群众为河道治理出谋划策;三是开展“五清”和“四乱”清理专项行动,对所有河湖水域及其堤防岸坡进行清理整治,累计整治“四乱”问题137宗,清理面积约4000平方米。

6.做好对外帮扶工作。2016年开始,大朗镇对口帮扶乐昌市廊田镇马屋村、平富村、楼下村、葫芦坪村,五山镇麻坑村、文书村、大乐村、山溪村,九峰镇上廊村,乐成街道塔头村等共10个省定贫困村,共有贫困户360户、贫困人口1192人。截至目前,对口帮扶的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均已全部脱贫出列。一是组织工作到位。大朗镇10个社区(村)与10个省定贫困村均进行结对帮扶,各单位领导干部也与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二是驻村工作到位。落实24名扶贫干部脱产到对口帮扶的10个省定贫困村开展驻点工作,并另外委派10名在编干部分别挂任第一书记。三是资金落实到位。大朗镇通过财政资金定额投入、单位自筹、社会资本投入等途径,整合帮扶资金用于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另外,大朗镇还对口支援新疆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永安坝街道,对口帮扶云南昭通镇雄县贫困村木歪村、蓼叶村。其中,长塘社区、巷头社区分别对木歪村、蓼叶村落实帮扶资金5万元并签订结对帮扶协议。

7.市内帮扶工作。一是开展次发达村帮扶工作。根据本轮市内帮扶工作部署,大朗镇宝陂村、佛子凹村被列入市级次发达村,现已基本完成2个市级次发达村的帮扶任务。二是开展节日慰问活动。其中,春节慰问活动累计送出慰问金及慰问品共约25万元,“广东扶贫济困日”慰问活动累计送出慰问金共6.7万元,中秋节慰问活动累计送出慰问金和慰问品11.73万元。三是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暨东莞慈善日”募捐活动。制定《大朗镇2020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暨东莞慈善日”活动工作方案》,并召开活动动员会和现场募捐仪式,共募集捐款200多万元。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是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参照年度食品安全考核相关标准,着重抓好开展农资日常执法、生猪屠宰监管、豆芽质量抽检等工作,力争在年度考核工作中不丢分。

二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组织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加各类交流学习活动,鼓励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业种植项目和休闲采摘项目,进一步丰富大朗镇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凤山农业园区管理,开展休闲观光项目建设,提升园区生态环境水平。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7

医院始建于1984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编制床位320张,开放床位200张。

(一)人员结构组成

截止2018年12月底,医院现有职工460人。按照使用性质:在编170人(含返聘2人,借调34人),临聘290人;按照卫生专业技术:专业技术人员437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95%,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3人,中级职称40人,注册执业医师96人(其中中医类别68人),注册护士254人,医技人员80人。

(二)房屋建设

医院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5000平方米。

(三)设备配套

医院有大中型设备共计40余台件。其中较大型设备有:日本东芝原装680彩超、DR数字成像摄影系统、80KW高频数字医用诊断X射线机、7180生化分析仪、德国狼牌腹腔镜、欧美达麻醉机、经颅多普勒。近两年新增V150型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膀胱镜、体外碎石机、皮肤镜、分娩镇痛仪、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等仪器。

(四)科室设置

医院临床科室设有内儿科、妇产科、急诊科(肺病科)、骨外科(骨伤科)、康复科、推拿科等6个(其中,康复科、骨伤科为省级重点专科,肺病科为市级重点专科);医技科室有超声科、放射科、检验科等10个科室;门诊部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等10个科室;职能科室设有院办公室、医务科、总护理部等13个。

(五)医疗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8年截止12月底,共接诊患者70866人次,其中门急诊患者59746人次,住院患者11013人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2.7%和11.8%;手术601余台次,平均住院天数9.5天;业务收入4080万元,药占比为21%。

二、健康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加快推进会宁县第二医共体建设工作

根据会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会宁县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会政办发〔2017〕158号)文件精神,于2017年11月,全面推行会宁县第二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工作,与丁沟、中川、新添、侯川、党岘、杨集、老君、平头、会师镇等9个卫生院在坚持统筹规划、公益导向、上下联动、群众受益的原则上,组建第二医疗共同体,落实统一部署落实、统一人事任免、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药品采购、统一薪酬分配、统一绩效考核、统一资源共享、统一财务监管的“八统一”管理。成立以院长为理事长,其他班子成员和九个卫生院院长为副理事长的理事会。制定医共体章程,明确性质、宗旨、任务、机构成员、管理体系、职责范围、权利义务、工作规则等。规定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等制度,提高管理效率。根据会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建设健康会宁实施意见要求,我院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细化工作方案,与所帮扶的 9个乡镇卫生院的院长,进行了面对面地座谈。基本摸清了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底情与实际需求,建立了联系方式,接收人员进修培训、选派急需专业人员基层指导及支援医疗设备等方面初步达成了协作共识,计划2-3年内完成基层支援单位的所有医务人员培训工作,并根据基层卫生工作开展需要,随时选派相应人员帮助相关业务工作,一定程度上助推着分级诊疗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甘卫宣传函〔2017〕880号、甘卫宣传函〔2018〕134号文件精神,加强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工作。

医院负责人多次参加市、县级和县卫计局组织的健康扶贫工作培训班,学习健康扶贫政策理论知识,在单位召开全院职工大会集中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同时医院利用电子屏幕、发放宣传彩页、医院宣传栏和利用现代电子化网络(微信、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QQ等),大力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医院组团式帮扶医师下乡入村入户,逐户逐人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和健康知识,指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打赢脱贫攻坚战。

3、扎实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户“一人一策”健康帮扶工作

我院2017年与九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了联系并开展健康扶贫、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活动,定期派遣医师团队到九个乡镇卫生院开展义诊、业务查房、现场工作指导和基层医务人员培训等活动。2018年4月10日,我院举办“会宁县中医医院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户“一人一策”健康帮扶培训会”,2018年4月16日,我院举办“会宁县中医医院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户“一人一策”健康帮扶促进会”,安排落实部署工作。期间多次组织学习《甘肃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户“一人一策”健康帮扶指导方案》(甘卫发〔2018〕98号)、《白银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户“一人一策”健康帮扶工作方案》(市卫医政发〔2018〕19号)、《会宁县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会医改办发〔2017〕10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从理论上加强全员业务素质,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靠实了工作责任。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有关扶贫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抽调临床医师岗位工作人员和市、县、乡、村组建成"1+1+1+1"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通过市、县、乡、村四级医务人员的现场入户查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发放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彩页。目前,第二医共体已全面完成5866位贫困因病致贫返贫人群健康帮扶措施制定及手机app录入工作,完成11577位其他人群健康帮扶措施制定及手机app录入工作,印制并发放健康扶贫政策与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彩页1.5余份,与235个贫困户签订初级包、与304个贫困户签订中级包,建立由帮扶对象和签约团队人员组成的健康帮扶工作微信群15个。对544个贫困户量血压、测血糖、听心率等简单的诊断,现场通过针灸、拔火罐、按摩等方式治疗3021人。

三、医疗重点业务开展情况

(一)医改重点环节重要工作开展情况

1、全面实行分级诊疗制度

我院严格按照会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分级诊疗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新农合部分住院病种分级诊疗制度,积极收治县级医院分级诊疗病种内患者,严格控制不合理转外就医。我院根据运行情况,还做了补充通知,并和科室签定协议书,积极引导参合农民,合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了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较去年同期药占比明显下降,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2017年11月21日到2018年12月25日我院共出院11013人,其中分级诊疗出院7158人,普通病种出院2532人,分娩372人,建档立卡患者2105人,分级诊疗病种患者占住院总患者比例由去年的66%提高至76.2%,分级诊疗外病种转诊率为10.8%。自2017年6月1日起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报,2018年6月1日起,全面落实建档立卡患者的补偿比例比不低于85%。

2、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我院将绩效考核管理作为优化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探索优化管理模式,助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科室倾斜。在具体实施绩效考核当中,将医护人员工作质量及群众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特别是突出了中医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不再将绩效与经济指标挂钩,将成本核算运用于绩效管理中。

3、药事管理  

一、调整组织结构,细化人员职责    

随着等级医院建设工作的开展,医院人事变动,各项药事管理分组需要。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药事管理组织结构及委员选定进行2次调整与重新设置,保障药事工作开展的科学合理性。现有药事委员会由医务部、质控部、临床内科、外科、药剂、院感、护理、检验7个部门委员组成,共21人。

二、建立医院药品质量管理控制监测网络,确保用药安全。在药事管理控制过程中,药剂科对药品管理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分划,建立起医院药品质量管理控制监测网络。共分4个小组,层层管理,药品质量控制信息由固定的药剂科各部门质管员与临床科室医疗及护理药品质管员进行收集、反馈、记录为加强对全院药品质量进行监测控制,及时调整管理方法,药剂科质量控制小组召开质量控制管理会议4次,对药品储存、养护与摆放进行分析整改。药剂科质量控制小组每月分别对临床医技科室及药剂部门进行药品到院验收、入库、重点养护、出库、退药、效期管理、账物相符、调剂准确、使用正确、不良反应监测、用药教育等质量控制检查。

三、把医务人员基本药物知识培训作为医务人员竞聘上岗、执业考核的重要依据,引导医务人员正确、规范使用基药和目录内药品。

4、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情况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我院全面实施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服务。护理部加强制度建设,狠抓规范落实,紧紧围绕提升服务质量、防范护理隐患两个目标,突出各项制度的核心问题,抓重点,抓薄弱环节。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规范护理行为,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优化门、急诊和出入院患者工作流程。2018年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加强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的落实,拓展服务内涵,改善临床护理服务,全院开展优质护理,覆盖率达100%,患者满意度为97%,开展中医适宜技术30余项,在急诊急救过程中,中医药参与率达到100%。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医院平均住院天数明显降低,床位使用率和床位周转次数明显增加,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防范了护患纠纷,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为了更好的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护理部垂直管理体系,实行护士分层管理,APN弹性排班,制定科学的绩效分配方案,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考核办法,使护理管理逐步正规化。

5、全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应用

全面加强院科两级质控,制定实施2018年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积极编制临床路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督促临床科室分级诊疗病种执行临床路径管理。目前医院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数为9种,2018年临床路径全院共入径471例,入径率为5.5%。

(二)中医药工作

1、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建设重点专科 

康复科为省级重点专科,科室优势病种: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骨伤科于2015年4月被命名为省级重点专科,科室特色疗法主要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术,配合口服中药汤剂、接骨散治疗骨折等;肺病科为市级重点专科,科内以冬病夏治、自拟宣肺活血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哮喘等肺部疾病,取得很好的疗效;脾胃病科和肛肠科目前正在申报市级重点专科;中医妇科成立于2015年,目前编制床位12张,开放床位12张,在职职工6人(新增大学生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中级3人。心病科成立于2015年,目前编制床位15张,开放床位15张,在职职工6人(新增大学生1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中级3人。

2、发扬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传统疗法由各科室的学科带头人牵头,继承和发扬我省名老中医及民间的多种传统疗法,使其在我院得到广泛的开展及应用,主要有:平衡针疗法、火针疗法、眼针疗法、耳穴疗法、火罐疗法、中药熏蒸、按摩、多功能理疗、蜡疗、艾灸、骶疗、割治挑治、传统运动等三十多种疗法,针灸疗法治疗面瘫、耳穴压豆治疗胃脘痛、推拿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艾灸结合推拿疗法治疗颈椎病、冬病夏治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热盐包疗法治疗妇人腹痛、拔罐疗法治疗肩关节及肩胛痛、穴位注射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穴位埋线治疗坐骨神经痛、三部推拿法治疗不寐、三步三位九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二十余项中医适宜技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积极培养人才。近年来医院连续每年支出10-2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经费。其中,聘请了2名德高望重的副主任医师全天坐诊;根据天津市和平区与会宁县政府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引进天津市和平区2名医疗帮扶专家到我院带教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18年4月选派1名医师到天津眼科医院进修学习,选派高宁等6名专业技术人员于2018年5月赴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选派靳羽文等17名专业技术人员于2018年5月赴甘肃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时限为3-12月不等。另根据《关于印发白银市医疗人才“组团式”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卫医政发﹝2018﹞24号)文件精神,和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结为帮扶对象,与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组团式”帮扶协议,成立重症医学科、康复科、儿科联盟,定向培养联盟科室医护人员。通过进修培训,真正建立起一支本地化、留得住的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队伍。

2、组织各类人才培训

2.1师承教育工作。第三批师承教育第一年工作已如期完成。通过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提高下级医师的诊疗水平和临床经验。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和完善的中医药学科梯队。

2.2人员培训。今年全院参加学历教育31人;院内各项培训(包括中医适宜技术平台讲座)人次累计达1200人次:首届新中医培训班、市一院首席专家授课、院内感染控制、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菌药物合理运用、护理技能及岗位练兵活动、医患沟通、医疗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以及院内副高级以上、省内专家等的专题授课。

(四)落实医院各项制度

我院制定了医疗质量医德医风考核实施细则,每月将考核结果汇总后进行公示,其分值兑现在当月绩效工资中;县卫生监督所每季度对我院依法执业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按照有关配置医护人员比例设置岗位;全面加强血液管理工作,血液管理符合有关规定,临床成份输血达到100%;公共卫生科常年开展门诊和住院病人疾病谱排序,截止12月底共报告传染病126例,传染病报告及时率达100%,无迟报、漏报现象;院内感染上报病例17例;完成上报高血压病例654例;完成食源性疾病监测并上报30例;加强医院控烟工作,通过人员培训、电子屏播放和等多种形式宣传,逐步达到无烟单位;每周进行由院领导主持,科主任、部门负责人参加的1次行政查房,将病历质控、三级医师查房、会诊、重危病人讨论等相结合,随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每月召开1次医疗质量控制委员会,进行病历和处方点评、合理使用抗菌素和“八个排队”,对不合格处方、自费药品使用量、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排名在前者给予通报批评和相应的处罚。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医院各项工作有了些许的发展,无论从人员引进、设备配备、医院建设到医德医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期盼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严重的缺编现象得不到缓解,对拟进卫生人才的稳定性受到很大制约;二是由于业务需要,临聘人员剧增,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子女就业问题,但另一方面加重了医院发展的负担;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标准化医院建设还有很大差距,无论从科室设置、硬件配备,到后勤保障都相对落后;四是中医中药发展保护性政策支持欠缺,表现在建设滞后、人员紧缺等方面;五是新时期下,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的要求正如对待自己的健康一样,期望值很高,医患矛盾一段时期内仍将存在,除了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升之外,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8

新县开展“计划生育六进社区家庭”服务活动

今年上半年,新县县直计生协以人为本,围绕社区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奖励扶助等相关问题,开展了“计划生育六进社区家庭”服务活动,让居民得到了实惠。(谭先发 李新峰 吴娟)

禹州市计生协召开工作会

5月28日,禹州市计生协召开了全市计生工作会,市计生协副会长周建农、王勇以及各乡镇计生协秘书长、副秘书长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勇主持。

会上,周建农首先代表计生协作了工作报告。他回顾了去年计生协所取得的成绩,并且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而后,王勇宣读了《禹州市计生协关于表彰2012年度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共表彰了11个计生协工作先进单位和27名计生协工作先进个人。最后,计生协秘书长马彩红对计生协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连禹 马彩红 焦留贞)

偃师市开展“5·29”宣传服务活动

5月29日是中国计生协成立33周年纪念日,为了广泛宣传人口和计生政策,宣传生殖健康知识,增强协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偃师市计生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服务活动。

一是关怀计生家庭。通过政府奖励、项目落实、再就业服务等方式为计生家庭排忧解难。二是关怀育龄群众。通过“送医下乡”、“优生优育宣传”等方式,为育龄群众提供生殖保健咨询服务。三是关怀独生子女。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探讨针对独生子女有效的教育办法,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四是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组织会员上门慰问,为他们送去物质帮助和精神帮助。(李静)

沈丘县隆重纪念中国计生协成立33周年

为纪念中国计生协成立33周年,沈丘县人口计生委、县计生协、各乡镇计生办开展了大型宣传、文艺演出、送温暖活动。本次活动在县人口委、县计生协的充分准备和精心布置下,充分发挥基层协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集宣传、服务、监督和交流于一体,重点宣传了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奖励扶助制度、优生优育政策、生殖健康知识,强调突出了便民维权、关爱女孩、慰问计生家庭、解决群众困难等内容,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田野 阮晓明)

淅川县计生协“六形式”开展“5·29”宣传服务活动

5月29日是全国第十五个“会员活动日”,淅川县计生协认真落实省、市计生协通知有关精神,结合本县实际,采用六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服务活动。一是电台、电视台宣传。二是咨询宣传。三是标语宣传。四是图片宣传。五是资料宣传。六是志愿者身体力行宣传。(李振森)

桐柏县人口计生委、计生协开展纪念“5·29”宣传服务活动

为纪念中国计生协成立33周年,桐柏县人口计生委、计生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大力开展了“5·29”宣传服务活动。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9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组织我办人员认真学习计划生育的有关政策和文件。通过学习,大家认为: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理应自觉遵守计划生育的各项规定,在搞好自身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发挥本部门的优势,利用本办的资源,通力协作,齐抓共管,为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而努力。

三、完善各项制度,落实计生措施

1、对本单位的干部职工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已婚育龄妇女、男性干部职工的配偶计生信息资料。本单位干部职工必须到区计生服务中心进行环孕检,男性干部职工配偶的环孕检证明按计生要求收集存档。

2、帮扶挂点村落实“四项手术”、环孕检、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各项计生工作。

3、配合所在社区开展避孕药具发放、生殖保健服务、宣传教育、流动人口清理、计生集中整治活动等工作。

四、做好计划生育与扶贫工作相结合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10

二、工作方式

1、依据需求,双方协商。根据受援卫生院的实际需要,注重改善其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适宜技术服务能力。本着缺什么、帮扶什么的原则,由支援和受援单位双方协商项目。

2、帮扶项目,注重实效。要制定资金、人员、设备等对口帮扶计划,使受援单位的各项工作得到明显改善与发展。支援单位要有计划地选派思想作风好、医术过硬、责任心强的医疗骨干到受援单位,进行挂职锻练,并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晋升职称的考核内容之一。

三、工作任务

1、提供服务:支援单位要派医务人员定期到受援单位直接向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可选择受援地墟日期间组织中高级职称医生在卫生院开展专家门诊,也可预约到挂点卫生院开展手术指导、专题业务讲座、病例讨论等服务。医院、中医院的人员选派可以千名医师下基层结合起来统筹安排。

2、业务指导:重点指导受援卫生院开展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中医中药、产科和急救技术服务,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等重点疾病的规范防治;帮助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运用适宜技术的能力;帮助受援单位建设重点科室,开拓新业务。

3、培训人员:支援单位派出的人员应帮助受援单位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对该院医技人员实行技术服务传、帮、带;免费接纳受援单位医技人员进修培训;协助受援单位开展乡村医生业务培训活动。

4、卫生管理:支援单位派出的人员主动帮助受援单位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操作规范管理,加强内部运行机制,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

5、经费和设备支持:支援单位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供相应的经费或适宜的医疗设备,促进受援单位的建设与发展。原则上每个卫生院帮扶经费不低于1万元。

四、工作要求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11

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高度”,也需要有民生关怀的“温度”。而温度则源自医疗卫生、教育……每一个群体付出与努力,点燃一盏爱之灯,这个城市才会更加明亮温暖。清远在广州的帮扶之下,温度渐升,民心渐暖,更焕发出勃勃生机。

卫生:广州把清远当成自家人

“在广清一体化的引领之下,广州全面帮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它以财政资金撬动20亿社会资金,启动更多帮扶项目,将实现帮扶效益的更大化。这对清远来说,即有动力,又有压力。” 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组组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组组长刘维新说。

去年5月,连南瑶族自治县寨港镇中心卫生院,妇产科的3位医生辞职离开,该科室面临着停摆。广州对口帮扶单位越秀区卫生局知晓后,赶忙抽调自己的一名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过去,该医师凭借娴熟的专业技术,力挽狂澜,短时间内迅速承担起妇产科的诊疗工作。

这是让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组副组长陈志荣记忆尤为深刻的一件事,她解释道,人才流失、资金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清远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闻讯,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及相关领导赶来调研,随后制定出广州市卫生系统对口帮扶清远市医疗卫生具体措施。

广州把清远当成自家人,把对口帮扶清远当成是自家事。

2014年7月起,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式托管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并选派了15名管理和业务骨干,重组县人民医院的领导班子,进行一系列调整、更新、完善。

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帮扶效果非常明显。医院病人回流趋势提升,大病、重病就诊人数和大型复杂手术增多,主要业务指标同比上涨40%―70%,“以前没有什么手术,现在手术量增加,增加的都是大型手术,比如关节置换,这在之前根本没有办法做。”挂任清远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党组成员的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组副组长王保介绍道。

广清对接帮扶工作内容涵盖医院管理、人才交流、业务培训、学科建设、创甲工程五个领域,并由其针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行帮扶。

2014年8月,广州向清远派遣4支医疗队,每支医疗队3-5人,分别进驻清远北部连州市、连山县、连南县和阳山县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培养本地医护人员,进行人才帮扶是此次的关键。

“在乡镇一级,要培养全科的医生,不论是常见病,突发病都能进行初步的诊疗,碰到疑难的,能够给出正确的转诊意见,这尤为重要。”陈志荣说道。

其中突出的一项:计划用5年时间,广东省合生珠江教育基金会、中山大学与清远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资助清远市600名乡镇卫生院骨干医务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本科学历教育,推动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效发展。

截至2014年11月,已有12家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与清远市10家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帮扶,向清远派出49名医务人员,共投入5531.6万元资金。

教育:清远校长当插班生 取回教育“真经”

2014年4月中旬,来自清远市的16名中小学校长(园长)以“插班生”的身份,分赴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接受为期4个月的培训。他们身份从“校长”变成了“学生”,并得到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刘宝存、苏君阳等人的悉心指导。

这是“广州教育对口帮扶”的首个项目――广州市2014年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春季培训班。广州市教育局近年来依托高等院校教育平台,成功打造了校长卓越班这一培训模式。2014年的培训班总共50个名额,广州专门给帮扶的清远市留下16个名额,并承担培训费。

“这次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培训,在几个月时间内先后参加了54个专家教授的讲座,参观考察了14所学校,进行了22次同班校长交流活动,还参加了6次专题研讨,学习内容充实、丰富。”清远市第一中学校长刘耀坚感慨道,他希望充分运用学习成果,带领市一中从优秀走向卓越。与此同时,其他的15名学员也一同为清远教育引进先进教育理念。

然而,清远作为地处粤北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市,其教育总体水平相比广州等珠三角地区还存在着显著差距,要想取得教育水平的提高得“积跬步以至千里”,依托广清对口帮扶的有利条件,清远市教育局充分利用广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优势,借力融合发展,至此,广清一体驶上快车道。

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曾用“定亲”来比喻广州和清远教育对口帮扶。

本着“广州所能,清远所需”的对口帮扶共识,按照《广清教育对口帮扶2014年度工作计划》,目前,对口帮扶工作正在全面有序展开,两地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紧密配合,共同推动清远教育事业发展。

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广州市教育局把开放性教育教学资源及有自主版权的应用系统,向清远市学校开放,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广州“一对一”帮扶清远24所普通高中,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方面,约有50所清远学校与广州结对帮扶。“广州越秀区是教育强区,越秀与清远市清城区一对一结对后,计划用3到5年时间,把所有清城区的老师全部轮训一遍。”挂任清远市教育局党组成员的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组副组长周文平向记者举例。

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除了向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捐赠450套课桌椅外,广州市将帮扶清远市200名贫困大学新生,向他们每人每年发放5000元的扶贫助学资金,并新建、改扩建连南县民族小学、阳山县特殊教育学校、连南县民族初中、连州市二中等一批学校,重点解决“三连一阳”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12

1、依据需求,双方协商。根据受援卫生院的实际需要,注重改善其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适宜技术服务能力。本着缺什么、帮扶什么的原则,由支援和受援单位双方协商项目。

2、帮扶项目,注重实效。要制定资金、人员、设备等对口帮扶计划,使受援单位的各项工作得到明显改善与发展。支援单位要有计划地选派思想作风好、医术过硬、责任心强的医疗骨干到受援单位,进行挂职锻练,并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晋升职称的考核内容之一。

三、工作任务

1、提供服务:支援单位要派医务人员定期到受援单位直接向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可选择受援地墟日期间组织中高级职称医生在卫生院开展专家门诊,也可预约到挂点卫生院开展手术指导、专题业务讲座、病例讨论等服务。医院、中医院的人员选派可以千名医师下基层结合起来统筹安排。

2、业务指导:重点指导受援卫生院开展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中医中药、产科和急救技术服务,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等重点疾病的规范防治;帮助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运用适宜技术的能力;帮助受援单位建设重点科室,开拓新业务。

3、培训人员:支援单位派出的人员应帮助受援单位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对该院医技人员实行技术服务传、帮、带;免费接纳受援单位医技人员进修培训;协助受援单位开展乡村医生业务培训活动。

4、卫生管理:支援单位派出的人员主动帮助受援单位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操作规范管理,加强内部运行机制,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

5、经费和设备支持:支援单位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供相应的经费或适宜的医疗设备,促进受援单位的建设与发展。原则上每个卫生院帮扶经费不低于1万元。

四、工作要求

药师对口帮扶工作计划篇13

搬离“穷根”,推动易地搬迁帮扶。“以前根本没想过能用上自来水,现在水龙头一开,水哗啦啦就来了!”搬进恒大幸福五村的陈首会笑着说。像“幸福五村”这样的易地搬迁扶贫项目,恒大集团计划投入10亿元,建50个有产业依托的安置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

授人以渔,实施产业帮扶。“张彩花,1890元,快来领钱了!”3月20日,一力药业工作人员在大方县牛场乡新庄发放丹参收购款。今年,恒大帮扶种植的丹参喜获丰收,按照1.3元一斤的价格计算,种植丹参每亩收入三四千元。此外,恒大集团还帮扶开工建设的蔬菜、肉牛、中药材、经果林等产业化基地达284个,已投入使用166个。恒大集团设立了1亿元的恒大产业扶贫贷款担保基金,担保总额10亿元,已为211个蔬菜、肉牛等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3.1亿元,引入相关行业上下游龙头企业27家,确保稳定脱贫。

教之以技,吸纳就业帮扶。“免费培训,提供吃住,帮忙找工作,每月工资还有四五千元。”村民陈正喜最初听说恒大开展吸纳就业培训时,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培训班。培训结束后,陈正喜获得在马鞍山市恒大御景湾公司的工作机会,每月工资4000多元。截至目前,恒大已举办23期15000人就业培训,吸纳就业11687人,就业人员年人均收入4.2万元。

标本兼治,发展教育帮扶。3月27日上午,大方县恒大第二小学的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排队乘校车上学。第二小学是恒大集团结对帮扶大方县首批交付使用10所学校之一。此外,恒大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培训了340名教师及管理干部。设立恒大大方教育奖励资金,已奖励资助200名偏远山区优秀教师、300名贫困家庭优秀学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