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实用13篇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1

资料与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49~70岁,平均(58.40±3.45)岁;起病时间1.5~20.0 h,平均(5.64±1.26)h;临床分型:全前循环梗死31例、部分前循环梗死14例、后循环梗死5例。观察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7~70岁,平均(58.33±3.57)岁;起病时间1.0~20.0 h,平均(5.60±1.30)h;临床分型:全前循环梗死30例、部分前循环梗死15例、后循环梗死5例。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2)首次发病且起病时间≤24 h;(3)病情稳定,具备一定活动能力;(4)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植物生存状态;(2)近6个月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3)肾功能不全失代偿、心肺功能障碍;(4)已经出现压力性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5)预期无法完成6个月的康复护理。

方法:两组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康复护理。⑴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由责任护士按照科室制定的脑梗死康复护理常规执行康复护理措施,包括饮食指导、心理疏导、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个人卫生指导、用药指导、康复锻炼等。⑵观察组采取分阶段个体化康复干预策略:(1)心理康复护理:否认期时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分析病情,告知目前拥有的有利条件,借助支持疗法、行为认知疗法增强患者适应性行为。抑郁期时对于认知功能损伤较为严重的患者重点关注并反复讲解康复方案内容,邀请家属参与护理并予以心理支持。被动依赖期由责任护士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促使患者不适应行为去习惯化,产生全新的适应行为。适应期责任护士和家属予以患者持续不间断的鼓励,继续按照正确的方式康复锻炼,力争恢复最佳功能状态。(2)阶段性功能康复:a.急性期:处于急性期时由责任护士及患者家属协助患者开展床上被动及主动锻炼,促进肌力恢复。具备一定活动能力后引导患者主动开展肢体和关节的康复锻炼并加入精细动作,逐一完成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部、膝部、肩部、脚踝的抗痉挛训练、坐立位转换-立位三级平衡训练。b.恢复期:包括手、脚、腿、腰、嘴和脑等运动锻炼方法,责任护士逐一传授给患者及家属,敦促患者循序渐进的训练,患者家属从旁协助及监督,运动强度及时间根据患者实际而定。c.后遗症期:在后遗症期康复锻炼以后遗症的对症康复、日常活动能力、户外锻炼为主,各个并发症的康复锻炼方案由康复治疗师拟定,责任护士落实。叮嘱患者利用患侧肢体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如洗漱、梳头、上下楼梯等。户外锻炼以散步为主,纠正患者错误步态,每天坚持不懈练习以过渡至拄拐仗独立进行,最终实现不借助外力自行散步。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及近期预后。(1)利用NIHSS测定,总分为42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2)利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测定,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3)近期预后利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具体评分标准如下:5分为恢复良好、4分为轻度残疾、3分为重度残疾、2分为植物生存、1分为死亡。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护理前NIHSS、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NIHSS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比较: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轻度残疾率及重度残疾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近期预后比较[n(%)]

讨论脑梗死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脑部病变之一,为脑组织血供障碍所致[5]。随着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技术的广泛应用,脑梗死死亡率大幅降低[6]。然而,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于起苹等研究证实[7],护理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均较护理前降低,Barthel指数均较护理前升高,并且组间比较提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护理后NIHSS、Barthel指数均较本组护理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所得结果与已有研究相吻合,但与之不同的是本次研究还探讨了两组患者近期预后差异,结果表明分阶段个体化康复干预策略更有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原因在于分阶段个体化康复干预策略则是围绕患者实际情况开展康复护理工作,充分贯彻了“以患者微服务中心”的工作原则,患者接受及认可程度更高[8]。

综上所述,分阶段个体化康复干预策略能够进一步提升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广阔的推广使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吴国艳,龙燕,马丽,等.康复专科护理训练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7):1619-1620.

[2]王坤,李雅薇,王玉龙.早期下肢重复性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8):949-953.

[3]王立娟,张立晓.基于个体化的分阶段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康复、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7):3219-3222.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5] Noma K,Higashi Y.Cilostazol for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18,19(15):1719-1726.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 年5 月,共有26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1 例患者使用rt-pa 37mg (0.55mg/kg)后因舌部破损处大量出血而提前终止。WWW.133229.COM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医生按照标准筛选入选患者:(1)年龄18~80岁;(2)卒中发病时间<3h;(3)有明确的肢体瘫痪;(4)头颅ct扫描无颅内出血;(5)获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史;(2)脑部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3)血小板计数<100×109/l; (4)有严重肝肾疾患及出血倾向等。

2 方法

2.1 文献查询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查询,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通过查询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资料发现,急性脑梗死是由血栓或栓子堵塞脑动脉所致脑缺血性疾病。脑动脉阻塞后脑细胞缺血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进展过程及脑梗死病理改变的行程需要数小时的发展过程[2],这就为阻断这一过程提供了治疗时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发病后 6h之内[3]。在6h治疗窗内进行及时有效的缺血脑再灌注和脑保护等抢救治疗称为“超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将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随梗死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范围逐渐扩大,周围半暗带逐渐缩小。溶栓治疗能使闭塞血管再通,迅速恢复血流,缩小梗死体积,抢救半暗带[4]。

2.2 评估资料

选择对象和内容,制订个性化目标和措施。

3 具体步骤

3.1 循证护理的应用

3.1.1 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来势凶、发展快,患者自理能力下降,精神及心理压力大,加上对溶栓治疗不了解,往往心存疑虑和恐惧。尽量保证有1名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耐心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要关心、同情、体贴患者,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说明溶栓的必要性,详细介绍溶栓的方法和效果,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和恐惧,使患者及家属能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要注意不同患者的不同信息反馈,因人施护,注重个性化心理护理。

3.1.2 建立绿色通道

“时间就是脑组织”。我们已经建立从急诊、门诊到病房,从急救处理到康复保健的绿色生命通道服务。由急救护士协同神经内科医生承担该患者的各项治疗、检查、转运的快捷、便利的绿色通道任务。溶解血栓的目的是尽快恢复梗死区血液循环,从而获得脑血流的早期再灌注,减轻脑缺血程度,最大限度争取神经细胞存活,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及其功能损害,缩小梗死灶面积,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于急性脑梗死来说,如果能在发病后3~6h进入急性卒中单元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将大大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

3.1.3 正确执行治疗方案

急救护士遵照神经内科医生医嘱,正确执行治疗方案:静脉使用 rt-pa(0. 6~0. 9)mg/kg,rt-pa总剂量10% 5min内静脉推注,剩余90%在1h内静脉滴注。病房内护士在24 h内严格监控患者的血压、血糖、生命体征,24 h后遵医嘱再次复查头颅 ct,如无出血,再予阿司匹林3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7~10天内复查头颅mri,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3.1.4 建立急性卒中单元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予收治入神经内科病房。安静、整齐的病房环境利于患者得到进一步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故理想的模式是以神经内科医生为核心,由多学科如急诊科护理人员、 影像介入科和康复科、工勤运送人员等组成卒中小组的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尽量缩短卒中患者等待治疗和检查的时间,使医生随时都能根据卒中单元制定的指南、处理路径和细化处理规程,将患者收入急性卒中单元,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3.1.5 溶栓后密切观察

溶栓24h~7d内,护士遵医嘱隔日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并从以下方面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点;观察排便、排尿情况;观察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有无异常;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治疗过程中如发现神经症状加重( 如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异常、烦躁不安、四肢肌力减弱、语言障碍加重、严重头痛、呕吐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等),提示并发出血的可能,则立刻停止rt-pa输注,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5]。

3.2 一般护理

溶栓前准备:静脉溶栓前后,必须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粪便隐血试验[6]。溶栓前做好心电图或心电监护,在一侧肢体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生活护理,合理安排营养饮食,及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密切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结果

本文中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患者进行性好转为 18例 (72%),其中 10例 (40%)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即出现神经功能明显好转,另各有 4例患者分别在溶栓后2h和24h后好转。以上证实了rt-pa静脉溶栓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循证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护理人员能够了解脑梗死后脑细胞将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了解溶栓治疗方案和病情观察,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感情沟通,利于和谐护患关系。

5 讨论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职能已有了很大的转变。护士不仅是提供照顾者、健康教育者,还是合作者和协调者,护士在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应用自身的专科知识使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科、住院期间得到正确而有效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科学护理是促进脑梗死患者尽快康复的有效措施。

将循证护理应用于临床实践,强调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果与临床专业知识、经验、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使护士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实践中得到综合应用,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与主观性,使护理活动有证可循,有据可依。通过循证护理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的积极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护士更加注意患者的主观感受,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循证护理的实施对急诊护士、神经内科护士全面掌握专科知识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冯尢琼,成翼娟,继军,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实用护理杂志,2000,16( 6 ): 1.

2 黄明,肖强,高峡.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治疗选择.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2):120-121.

3 谢惠芳,田时雨,吴宣富,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疗效观察.新医学,2000,31(3):151-152 .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 年5 月,共有26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1 例患者使用rt-pa 37mg (0.55mg/kg)后因舌部破损处大量出血而提前终止。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医生按照标准筛选入选患者:(1)年龄18~80岁;(2)卒中发病时间<3h;(3)有明确的肢体瘫痪;(4)头颅ct扫描无颅内出血;(5)获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史;(2)脑部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3)血小板计数<100×109/l; (4)有严重肝肾疾患及出血倾向等。

2 方法

2.1 文献查询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查询,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通过查询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资料发现,急性脑梗死是由血栓或栓子堵塞脑动脉所致脑缺血性疾病。脑动脉阻塞后脑细胞缺血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进展过程及脑梗死病理改变的行程需要数小时的发展过程[2],这就为阻断这一过程提供了治疗时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发病后 6h之内[3]。在6h治疗窗内进行及时有效的缺血脑再灌注和脑保护等抢救治疗称为“超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将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随梗死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范围逐渐扩大,周围半暗带逐渐缩小。溶栓治疗能使闭塞血管再通,迅速恢复血流,缩小梗死体积,抢救半暗带[4]。

2.2 评估资料

选择对象和内容,制订个性化目标和措施。

3 具体步骤

3.1 循证护理的应用

3.1.1 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来势凶、发展快,患者自理能力下降,精神及心理压力大,加上对溶栓治疗不了解,往往心存疑虑和恐惧。尽量保证有1名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耐心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要关心、同情、体贴患者,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说明溶栓的必要性,详细介绍溶栓的方法和效果,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和恐惧,使患者及家属能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要注意不同患者的不同信息反馈,因人施护,注重个性化心理护理。

3.1.2 建立绿色通道

“时间就是脑组织”。我们已经建立从急诊、门诊到病房,从急救处理到康复保健的绿色生命通道服务。由急救护士协同神经内科医生承担该患者的各项治疗、检查、转运的快捷、便利的绿色通道任务。溶解血栓的目的是尽快恢复梗死区血液循环,从而获得脑血流的早期再灌注,减轻脑缺血程度,最大限度争取神经细胞存活,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及其功能损害,缩小梗死灶面积,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于急性脑梗死来说,如果能在发病后3~6h进入急性卒中单元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将大大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

3.1.3 正确执行治疗方案

急救护士遵照神经内科医生医嘱,正确执行治疗方案:静脉使用 rt-pa(0. 6~0. 9)mg/kg,rt-pa总剂量10% 5min内静脉推注,剩余90%在1h内静脉滴注。病房内护士在24 h内严格监控患者的血压、血糖、生命体征,24 h后遵医嘱再次复查头颅 ct,如无出血,再予阿司匹林3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7~10天内复查头颅mri,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3.1.4 建立急性卒中单元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予收治入神经内科病房。安静、整齐的病房环境利于患者得到进一步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故理想的模式是以神经内科医生为核心,由多学科如急诊科护理人员、 影像介入科和康复科、工勤运送人员等组成卒中小组的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尽量缩短卒中患者等待治疗和检查的时间,使医生随时都能根据卒中单元制定的指南、处理路径和细化处理规程,将患者收入急性卒中单元,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3.1.5 溶栓后密切观察

溶栓24h~7d内,护士遵医嘱隔日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并从以下方面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点;观察排便、排尿情况;观察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有无异常;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治疗过程中如发现神经症状加重( 如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异常、烦躁不安、四肢肌力减弱、语言障碍加重、严重头痛、呕吐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等),提示并发出血的可能,则立刻停止rt-pa输注,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5]。

3.2 一般护理

溶栓前准备:静脉溶栓前后,必须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粪便隐血试验[6]。溶栓前做好心电图或心电监护,在一侧肢体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生活护理,合理安排营养饮食,及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密切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结果

本文中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患者进行性好转为 18例 (72%),其中 10例 (40%)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即出现神经功能明显好转,另各有 4例患者分别在溶栓后2h和24h后好转。以上证实了rt-pa静脉溶栓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循证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护理人员能够了解脑梗死后脑细胞将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了解溶栓治疗方案和病情观察,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感情沟通,利于和谐护患关系。

5 讨论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职能已有了很大的转变。护士不仅是提供照顾者、健康教育者,还是合作者和协调者,护士在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应用自身的专科知识使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科、住院期间得到正确而有效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科学护理是促进脑梗死患者尽快康复的有效措施。

将循证护理应用于临床实践,强调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果与临床专业知识、经验、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使护士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实践中得到综合应用,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与主观性,使护理活动有证可循,有据可依。通过循证护理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的积极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护士更加注意患者的主观感受,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循证护理的实施对急诊护士、神经内科护士全面掌握专科知识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冯尢琼,成翼娟,继军,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实用护理杂志,2000,16( 6 ): 1.

2 黄明,肖强,高峡.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治疗选择.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2):120-121.

3 谢惠芳,田时雨,吴宣富,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疗效观察.新医学,2000,31(3):151-152 .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4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住院脑梗死初发的患者85例,其中男49例,女36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3.8岁。对这85例首次脑梗死患者设立健康档案。同时,按随机原则对该8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健康教育跟踪组(n=43)和无干预对照组(n=42)。

1.2研究方法

无干预对照组除医师出院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宣讲外,不给予任何的健康教育方面的护理干预。健康教育跟踪组,给予患者以下健康教育宣教内容,并打印成书面内容下发给患者;同时保证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电话健康教育的跟踪护理,跟踪周期为1年。

1.3健康教育跟踪的内容

1.3.1健康教育护理培训

为了保证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笔者对科内1O名护理人员进行脑梗死专业知识及如何实施健康教育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学习,使考试达到标准要求,具备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素质。

1.3.2建立健康教育计划

以护士长、主管护士、责任护士为系统,针对每一个脑梗死初发患者的各自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全面但重点突出的健康教育计划。

1.3.3健康教育内容

患者入院后, 应给予热情接待,

(1)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介绍负责护士、主管医生、科室情况、住院环境等。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和要求,可找医护人员帮助解决。向患者介绍所患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案。鼓励患者振作精神,积极配合治疗,定能取得好的结果,同时让患者充分信任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在与患者的交谈中,应尊重患者、同情患者、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轻松环境,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安心养病。(2)基础知识教育:利用宣传栏、疾病专题讲座、个别教育指导等方法向患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脑梗死的概念、病因、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及康复指导,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病意识、康复意识,丰富其保健知识,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提高从医性。(3)用药指导教育:脑梗死病程相对较长,很多患者有长期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长期的药物治疗往往对治疗缺乏耐心,并且由于文化程度、家庭支持、职业、经济条件等原因,导致服药依从性的下降。护士通过耐心地指导、讲解遵医服药的重要性。(4)心理教育:患者突然由健康变为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预料不到的打击使脑梗死患者常存自悲、孤僻、焦虑、抑郁、急躁、固执甚至强制性哭笑等病理心态[2]。①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交谈,掌握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情况及心理反应和情绪状况。 ②根据患者的心理反应, 分析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知道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和康复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帮助患者减轻和克服消极悲观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情,以主动、积极、健康的心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疾病。(5)饮食指导:①给患者宣教合理膳食的重要性。采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动物脂肪、甜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清淡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制品、鱼虾类。②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喝茶。注意早晨起床后先喝一杯水后再活动,以减少血液黏稠度,有利于血液循环。③指导患者饮食应有规律,勿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④告知患者应戒烟酒, 以免引起血管改变,而致血压升高,不利疾病康复。(6)出院指导患者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休息,保证睡眠,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稳定情绪,避免过于紧张和焦虑;同时,建议患者合理的膳食,坚持锻炼;叮嘱患者定期复查血糖,血脂,血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最后对患者强调注意脑梗死再发的先兆,如出现手指麻木,短暂的失明,说话困难,眩晕,步态不稳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诊。(7)对出院的患者采取每两月一次的电话健康教育的跟踪护理,强调上述健康护理内容,同时根据当前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健康教育内容整改,并记录在案。

2 结 果

2.1健康锻炼的情况

对照组自觉进行健康锻炼率为21.43%(9/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81.40%(35/43),健康教育跟踪组健康锻炼率高于对照组(X2=18.95,P

2.2治疗依从性情况

对照组定期门诊随访并按时按量服药率71.43%(30/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95.35%(41/43),健康教育跟踪组按时按量服药率高于对照组(x2=3.84,P

2.3再入院情况

对照组患者有47.62%(20/42),健康教育跟踪组为11.63%(5/43),健康教育跟踪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x2=8.32,P

2.4脑梗死再发情况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分类诊断标准,年龄44~86岁,平均74.75岁;男5例,女3例;经头颅CT确诊3例,MRI确诊5例;入院距发病时间2~720 h,平均138 h。既往有糖尿病史2例,高血压病史5例,脑梗死病史4例,脑出血病史2例,冠心病史3例,房颤病史1例。临床表现:意识障碍5例,言语障碍4例,面瘫2例,吞咽障碍3例,肢体运动障碍3例,眩晕3例,继发性癫痫2例,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3例、单侧巴宾斯基征阳性2例、双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1例,尿失禁5例。主要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2例、肺部感染3例、呼吸衰竭2例、心律失常2例、电解质紊乱2例、肾功能不全1例、泌尿系感染1例、压疮1例(自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8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采取统一调查表,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检查、临床表现、治疗、病情转归等。

1.2.2 护理方法

1.2.2.1 病情观察 由于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症状多、病情变化快,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瞳孔改变。因此,每个神经内科的护士均应熟练掌握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在此基础上掌握重症脑梗死的早期识别信号:(1)发病后即有意识障碍,即使意识障碍为一过性,也提示发生病变的血管大,靠近主干,导致脑组织在短时间内血流快速减少,超过了脑的代谢应激能力;(2)发病后短时间内或48 h病情进展,提示血管管壁病变明显,可能有狭窄存在;(3)多数患者伴有头疼、呕吐,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4)早期发生眼球凝视,也是提示大面积梗死的特征之一;(5)心房颤动者发生的脑梗死多为大面积脑梗死;(6)24 h内即可出现影像学改变;(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者[1]。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现上述任何情况之一,都要及时通知医生。

1.2.2.2 血糖的监测与控制 约40%的患者存在脑卒中后高血糖,对预后不利[2],而重症脑梗死患者因应激反应和分解代谢增加等因素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加之早期肠内营养使以往的进食方式发生改变,病前的血糖控制措施不得不中断等因素,使血糖控制更加复杂[3]。严格控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可降低肺部感染率和病死率[4]。在本组病例中有2例存在糖尿病史,均留置胃管,采用肠内营养。在肠内营养期间,应根据医嘱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结果应用降糖药控制血糖等,同时注意低血糖的症状如:饥饿感、出冷汗、心悸、意识障碍加重等。

1.2.2.3 营养支持 脑卒中后由于呕吐、吞咽困难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可导致神经功能恢复减慢。应重视脑卒中后液体及营养状况评估,必要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5]。能经口进食的鼓励经口进食,吞咽障碍及经口进食呛咳的可进食黏稠流质,经口进食不能满足营养需要的,以及意识障碍的应及早给予鼻饲流质,以满足营养需要。

1.2.2.4 完善基础护理 重症脑梗死患者因为年老体弱,加上长期卧床,所以普遍抵抗力较低,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恶化。为保证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应完善相关基础护理工作[6]。具体措施如下。

(1):合适的可以预防肢体畸形、挛缩、足下垂、肌肉萎缩、压疮以及因坠积性充血发生的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7]。在急性期卧床期间患者因病情不稳定,常有骤然变化和意外发生,要经常变换,并保持肢体功能位。

(2)大小便的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缓慢,容易引起便秘,应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如开塞露等,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的血压骤升而加重病情;小便失禁者,应保持会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或应用接尿器等,为便于记录24 h尿量和防止尿液对皮肤的侵害或尿潴留的患者,必要时短期内留置导尿。留置尿管的患者应执行常规护理,如: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状,定期尿常规检查,保持通常等。

(3)皮肤护理:由于本组病例平均年龄74.75岁,其中4例为80岁以上的,意识障碍5例,尿失禁5例,肢体运动障碍3例,自带压疮1例,所以应加强皮肤护理。应根据压疮评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应用气垫床,视局部受压情况进行翻身按摩,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拽,保持肢体的功能位及床单位清洁整齐,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按摩周身皮肤,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等。对自带的压疮,采取长效抗菌剂和无机诱导活性敷料进行综合处理。

(4)呼吸道管理: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患者由于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运动减弱,易造成口鼻异物或呕吐物误吸,大量细菌进入呼吸道导致吸入性肺炎[8]。给予定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必要时机械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障碍的患者,指导进食黏稠食物,进食宜缓慢;意识清楚的患者指导有效咳嗽、咳痰,意识障碍的患者,头偏向一侧。两者床边均备吸引器,防止误吸。

(5)口腔护理: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减弱,唾液腺分泌减少,溶菌酶杀菌作用下降,为口腔内细菌的大量繁殖造成了有利的条件,这不仅容易发生口臭及口腔炎,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腮腺炎、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9]。所以应根据口腔pH值选择合适的口腔擦洗夜,给予2次/d的口腔护理。

1.2.2.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及行为干预,帮助患者掌握疾病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系统教育活动[10]。有效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减少脑梗死的复发,恢复语言及患肢功能,能使患者获得疾病相应知识,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增强保健意识,提高生活质量。采取各种方式,如:板报、书籍、教育处方、集体讲解、一对一讲解等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脑梗死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保健、饮食、大小便护理、肢体及语言康复等知识。

1.2.2.6 观察药物效果与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应熟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做好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观察。扩血管药物注意监测血压;溶栓降纤期间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等;输入甘露醇时观察尿量、尿色,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处理;应用降糖药物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等。

1.2.2.7 康复护理 在患者病情稳定,心理状态良好时,及早进行瘫痪肢体的主被动功能锻炼以降低致残率。吞咽障碍可引起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故早期给予重视,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住院期间采用康复治疗仪、吞咽治疗仪、手法康复等,进行关节活动、肌力训练、转移、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吞咽训练,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恢复期采用出院后连续护理。

2 结果

8例患者中7例好转出院,其神经系统的定位症状与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进入恢复期康复阶段,患者及家属能掌握出院后康复训练方法及相关知识;1例经积极抢救,病情曾一度好转,但由于家属的不配合治疗和抢救,最终因多脏器衰竭自动出院。好转出院的7例患者实行出院后连续护理干预。

3 讨论

3.1 通过细微变化进行病情观察,早期识别重症脑梗死的信号 对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及时诊断,给予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11]。临床护士应运用专科知识,通过细微变化,早期识别信号,如:意识障碍是否进行性加重,有无头痛、呕吐、眼球凝视或48 h时内病情进展加重,有无房颤病史等,运用早期识别重症脑梗死的手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在本组病例中,1例入院次日晚间,护士在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双眼向左凝视,及时通知医师行头颅MRI检查为左侧颞叶急性小脑梗死,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最终好转出院。

3.2 运用评判性思维模式,综合观察病情,预防护理并发症 重症脑梗死因其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以及以往病史的不同,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言语障碍、精神异常等,为临床护士判断病情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容易混淆的症状、体征,需要护士具有较高的洞察力,并运用评判性思维模式,综合进行病情观察,并实施个性化护理。如本组1例患者,日间静滴20%甘露醇时出现大汗,责任护士在第一时间通知值班医师,医嘱改用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后未再出现大汗症状,考虑患者原有冠心病史,快速输入甘露醇后引起心脏负担加重导致。由于护士及时发现,避免了心衰的发生。另有5例患者也是由于护士在病情观察中,重视了患者的主诉,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了干预措施。认为神经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运用评判性思维模式,克服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模式,对病情进行综合观察分析,从而预防护理并发症。

3.3 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由于重症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消极心理反应,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对康复更是信心不足,这种心态势必影响治疗效果。通过心理干预给予及时地排解,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11]。在查阅本组病例时并未发现对心理状态的评估。1例患者,年仅44岁就患上两侧小脑半球梗塞,且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尽管经抢救最终神志转清,好转出院。笔者考虑,此类患者,正当壮年,上有老下有小,疾病却如此重,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护士并未对其进行评估和护理。笔者认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应只注重病情观察、满足生活需要和治疗工作,心理护理同样不容忽视。

3.4 强化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 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 h内或6 h内[12]。对于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如果在有效时间内入院,启动溶栓绿色通道,以最早最快的速度为患者赢得生机,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3-14]。本组8例患者入院距起病时间2 h~30 d不等,平均138 h,只有2例在时间窗内就诊,尽管入院时已出现意识障碍,但由于就诊及时,最终神志转清,好转出院。另有3例患者入院时既存在肺部感染,1例自带压疮,笔者认为患者及家属之所以就诊意识淡薄,出现肺部感染和褥疮,除了与家属的照顾能力有关外,还与相关知识缺乏有关,所以应强化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实施连续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胡屹伟,李林文.重症脑梗死早期识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4):43-45.

[2] Yong M,Kaste M.Dynamic of hyperglycemia as a predictor of stroke outcome in the ECASS-II tril[J].Stroke,2008,39(12):2749-2755.

[3]李领侠,周西,王妮,等.糖尿病重症脑梗死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1):78-80.

[4] Khng S Q,Davies J E,et al.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s better than TIMI risk score dt predicting death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Heart,2008,94(1):40-43.

[5] Dennis M S,Lewis S C,Warlow C.Effect of timing and method of enteral tube feeding fou dysphagic stroke patients(FOOD): a multicentie randomised controllsd trial[J].Lancet,2005,365(21):764-772.

[6]干克丽,肖黎丽,张春英.浅谈重症脑梗死患者的基础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6):1018-1019.

[7]田丽荣,李丽.老年脑梗塞的护理要点[J].当代医学,2008,13(9):103-104.

[8]段梅花,李霞,尹红梅.高血压脑出血102例术后肺部感染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6):89.

[9]贾冬云,郑军.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8):39-41.

[10]王庆春,张雪霞.健康教育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4):470-471.

[11]王海英,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7):181.

[1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18-02

【基金项目】武警后勤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编号: WHTD201308-2)。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且发病率还呈增长趋势[1]。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早期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笔者回顾性分析了31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过程,旨在探讨和总结rt-PA静脉溶栓治疗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溶栓入选标准 (1)前循环发病6h内,后循环发病9h内;(2)头颅CT检查无颅内出血,无大面积脑梗死;(3)临床症状及体征持续时间超过1h,NIHSS评分3-24分;(4)患者家属同意静脉溶栓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排除: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内有头部外伤史、脑梗死病史、心肌梗死病史;近2周内有较大外科手术史,近1周内有动脉穿刺史;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

1.2 一般资料 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及溶栓标准[1]。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44~80岁,平均(55.8±8.3)岁。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5例。

1.3 溶栓流程:(1)所有患者均在神经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溶栓前完善血常规、生化、凝血四项、血气分析、血栓弹力图、心电图、心脏超声、头颅CT及头颅MRI检查。(2)给予rt-PA溶栓治疗,总剂量0.9mg/Kg(最大剂量90mg),先将总剂量的10%在1min内静脉推注,剩余剂量在1h内静脉滴入。(3)rt-PA滴注完后0.5h及2h复查血栓弹力图,24小时后复查头颅CT。

1.4 结果 溶栓24小时后,28例症状、体征好转(90.3%),1例无效(3.2%),2例出现溶栓后出血(6.5%)。

2 护理措施

2.1 溶栓前护理

2.1.1 患者由门急诊入院,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全面检查患者,包括神志、瞳孔、语言、肢体活动、皮肤黏膜等。在最短时间内完善各项化验及检查,准备好rt-PA及抢救药品及物品。

2.1.2 对意识尚清的患者,注意加强心理护理,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病例,缓解其紧张害怕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对家属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2.1.3 尽量不做有创操作,如下胃管、尿管、深静脉穿刺置管,等。

2.2 溶栓中护理

2.2.1 rt-PA的监管 根据患者体重,精确计算rt-PA剂量,用注射用水稀释,其中总剂量的10%在1分钟内静脉注射,剩余剂量在1小时内静脉滴注。滴注过程要单独使用一条静脉通路,滴注时要匀速。

2.2.2 血压的监管 溶栓治疗的整个过程血压应控制在一定范围,避免较大波动,一般要求血压控制在185/110mmHg以内,同时避免血压过低。血压监测在最初2h内15min一次,6h后30min一次。发现血压过高、过低,及时通知医生。

2.2.3 神经系统体征的监管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肢体活动、有无呕吐等情况并及时记录,配合医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2.3 溶栓后护理

2.3.1 继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体征,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征象,如皮肤及粘膜有无出血点及瘀斑,痰液及呕吐物有无出血,等。及时监测凝血功能,rt-PA滴注后0.5h及2h监测血栓弹力图,快速、准确反映患者凝血机制。

2.3.2 溶栓后早期康复护理及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可促进患者恢复,减少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3]。指导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注意患者吞咽情况,必要时给予下胃管,防止误吸;有焦虑等不良情绪患者,注意及时心理护理。

2.3.3 溶栓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三大主要并发症有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管再闭塞[4]。若患者出现头痛、意识障碍加深、瞳孔变化、喷射性呕吐、血压突然升高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本组病例中,2例溶栓后出血患者,1例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1例表现为单侧瞳孔散大。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在于恢复脑血流,挽救半暗带区,预防脑梗死面积进一步增大[5]。rt-PA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首选药物,2008年ECASS-3试验结果表明,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好,颅内出血发生率低,约2.4%[1,6]。

一般来说,rt-PA静脉溶栓治疗都应在神经重症监护室里进行。监护室里有必要的监护设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其次,与普通病房相比,监护室医护人员配备更充足,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且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另外,没有家属的陪伴,患者可以静心地接受治疗,加之有护士的专业心理护理,可以避免患者情绪及血压波动。

缩短患者发病到溶栓治疗的时间是溶栓治疗的关键,做好溶栓护理观察是溶栓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及准确输注rt-PA,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指导。总之,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实施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杂志,2010,43(2):146-153

[2]许建芬.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和护理[J]. 海南医学杂志,2010,21(15):113-114

[3]黄海燕, 张丽华, 沈碧玉, 等.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7):1544-1546.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45岁至83岁。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发病2~48 h急诊入院。

1.2 护理诊断 急性期患者主要表现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营养失调,潜在的感染,有窒息的可能,失语,以及患者恐惧的心情;恢复期患者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减弱、心情焦虑、语言及患肢功能需要锻炼、以及康复知识的缺乏。

1.3 结果 本组64例患者经过实施整体护理配合治疗,经过精心细致的护理,均病情好转稳定,未出现并发症,对临床治疗起到了很好的配合作用。住院15~52 d出院。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

2 整体护理措施

2.1 急性期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病势凶,病情发展变化快,患者及家属易表现出急躁情绪[1]。护士要把握患者的心理动态,运用护患交往时的沟通技巧,适当讲解本病的一般常识,对预后以客观的态度说明。介绍本病类似病例的成功经验,利于患者及家属对本病常识的了解。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减轻心理负担并保持心情愉快,使身体处于接受治疗及护理的最佳状态。

2.1.2 生活护理 ①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休息环境;②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帮助患者洗漱,保持个人清洁卫生;③指导摄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昏迷不能进食者上鼻胃管进行鼻饲流质饮食,指导家属配制不同的流质,如牛奶、豆浆、果汁、菜汤等;④做好二便护理,保持大便通畅,小便失禁的患者在无菌条件下行导尿术,每周更换尿管1次,引流袋2次,每日用呋喃西林200 ml膀胱冲洗2次。每周检查尿常规1次;⑤加强口腔护理。选择适宜的药物,每日口腔护理2次,进食后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增加饮水次数;⑥加强皮肤护理。每2 h翻身1次,骨突处加气圈,棉圈保护,保持衣服、床整干燥。

2.1.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取侧卧位或平卧头偏向一侧,口角向下,防舌根后坠,及时清除口腔内痰液或呕吐物;痰液粘稠时每1/2 h翻身,拍背,从下往上,使痰液松动便于咳出;无力咳出时,备好吸痰器以便随时吸出。以上方法无效时可行气管切开术,并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2.1.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因患者意识障碍,活动不便,患者的一切变化要通过护士的细致观察以判断疾病的转归。每15~30 min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2.1.5 对症护理 瘫痪肢体采取功能位,肘关节微屈曲;膝关节下垫一小枕,使腿微屈;外侧托起,避免下肢外旋;足部用夹板垫起,使踝关节呈90°角,避免足下垂[2]。患肢无感觉,使用热水袋时,注意温度适宜、防止烫伤。输甘露醇时注意滴速,加强巡视,防止液体外漏。

2.2 恢复期护理

2.2.1 心理护理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意识恢复,迫切希望恢复肢体功能及语言能力,但缺乏康复要领,常表现焦虑。责任护士应理解患者的心情,并进行心理疏导,勤巡视、多交谈。发现病情变化时,保持镇静,迅速处理,使患者有安全感。同时跟患者说明,肢体功能锻炼恢复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要坚持不懈,鼓励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及功能锻炼。

2.2.2 功能恢复护理 卧床期间,护士给患者作肢体的按摩及被动屈伸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挛缩。3次/d,15 min/次,根据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循序渐进,鼓励患者主动活动,护士耐心协助,并告之锻炼方法,如握拳-张开,腕背屈,曲肘,转踝,足背伸屈,屈膝,2次/d,10 min/次,下肢能抬起时,就应扶起下地站立或搀扶行走[3]。对失语患者,要耐心教患者练习张口、闭口、转舌等动作,然后教患者发音,从单字到词,以逐渐恢复语言功能。

2.2.3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饮食上宜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畜禽内脏和动物脂肪,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糖尿病患者应给低糖饮食,根据体重和活动情况,估计每日总热量。督促患者参加适当活动,促进机体提高对糖的需求量及增加纤溶酶系统活性,减少血栓形成机会,从而减少脑梗死的复发。指导患者遵医嘱坚持服药,重在预防,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可降低其发病率。嘱患者定期到门诊检查,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保持乐观、平和、积极的精神状态,以免因情绪激动造成血压升高致病情复发。

参 考 文 献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8

1 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及常用药物

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缺血半暗带脑细胞损伤的可逆性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溶拴的病理学基础[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已有多个临床试验对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常用剂量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其治疗时间窗包括发病后3 h内、6 h内或3~4.5 h[3]。如果严格掌握时间窗及适应证,掌握护理要点,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且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显著[4]。尿激酶是从人尿中提取的纤溶酶原激活物,能直接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尤其对新形成的血栓效果好[5]。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 h内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证实6 h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相对安全有效,试验确定了尿激酶使用剂量为100~150万IU。医护密切配合,严格时间窗的选择及护士的密切观察病情、精心护理,是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较佳护理方法[6]。

2 溶栓前的护理

缩短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是溶栓成功的关键,做好溶栓护理观察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和条件。专科护士应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在患者到达急诊室后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包括CT、MRI在内的各项必要检查并帮助医生进行简短而细致的病史询问以确定溶栓病例。在取得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溶栓治疗。溶栓疗法治疗时间短,工作紧迫,护理配合须做到迅速、准确[7]。一旦病例被选择,护士可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为治疗赢得时间。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血管细小、脆性大、穿刺困难的患者尤为重要。尽可能将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卒中单元进行监护[3]。

3 溶栓中的护理

在静脉输液中,应专人守护,保持静脉通路绝对通畅,准确掌握滴速,确保溶栓药物在规定时间内滴完。rtPA使用方法:rtPA 0.9 mg/g(最大剂量为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静滴1 h;尿激酶使用方法:尿激酶100~150万I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200 ml,持续静滴30 min,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内应严密监护患者[3]。rtPA不能与其他药配伍静脉滴注,尿激酶溶解时不可剧烈震荡,以免使活力降低,并产生大量泡沫使药液难以抽尽,而影响剂量准确;其中前10 min滴入总量的2/3,后20 min滴入总量的1/3,因尿激酶半衰期为15 min,如果输入过慢会降低疗效。部分患者在溶栓剂进人体内20 min,甚至更早即有肢体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继而情绪激动,此时,护士应要安抚患者,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以利更好地恢复[8]。溶栓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有无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牙龈、黏膜、皮肤有无出血倾向;大、小便色泽,呕吐物颜色[9]。特别注意头痛呕吐,出现时需立即停药汇报医生。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CT检查[3]。

4 溶栓后的护理

4.1 病情变化及疗效观察 护士应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作好血压及心电监护。在最初的24 h每15~30分钟观察1次瞳孔和意识[10]。行溶栓的患者,血压监测十分重要,血压过高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血压过低易导致脑灌注不足引起脑缺血,血压一般控制在140~160/75~90 mm Hg较为适宜。长期高血压患者可耐受高血压,而不能耐受低血压,如果血压很快下降,致使脑内灌注压下降,产生医源性的脑缺血缺氧,只要血压下降30%,可产生脑灌注压减低[11]。所以必须定期监测血压,最初2 h内15 min 1次,随后6 h内30 min 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 h[3];如收缩压≥180 mm Hg或舒张压≥100 mm Hg,应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3];脑梗死患者由于脑组织水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造成心肌损害,自主神经功能下降,使脑梗死患者继发性心电异常,所以脑梗死超早期溶栓过程中心电监测十分重要[12]。配合医师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第1小时内30 min 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 h[3]。

4.2 溶栓主要并发症观察 溶栓的主要并发症有出血,主要是脑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管再闭塞。

4.2.1 出血 出血性转化是早期溶栓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率为8.5%~30%,其中有症状的为1.5%~5%[13]。卒中的严重程度评分(NIHSS评分)>15分者、溶栓时间距发病时间超过6~13 h、脑CT见大块低密度阴影改变、未控制的高血压出血风险增加。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认真分析引起出血的原因是预防颅内出血的有效措施[14]。甘敏[15]报道,不良反应包括微血尿,往往于疗程结束后能自动消失。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快速配合在规定时间窗内给予准确剂量的溶栓药物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注意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系统等有无出血。在静脉溶栓术后第一个24 h,禁止做动脉穿刺,以减少局部继发出血的风险。溶栓结束后30 min内不放置导尿管,溶栓治疗第一个24 h,尽可能不下胃管,以减少胃肠道、泌尿道的损伤[16]。

4.2.2 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损伤是溶栓的另一并发症,溶栓后过度灌注造成脑水肿,可形成颅内高压,神经功能损伤加重,多见于在3 h后溶栓的患者。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呼吸、意识水平、理解能力、语言功能、面部运动、肢体肌力变化,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有再灌注脑损伤和血管再闭塞的症状[17]。如发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有加重,而头颅监察未见出血灶时,应考虑为再灌注损伤,应给予脱水治疗[18]。

4.2.3 血管再闭塞 溶栓治疗后应加强对溶栓再闭塞的预防及观察。有研究发现血栓溶解后,血管内皮细胞受到伤害,留下一些新鲜创面,易致血小板在局部堆集,再次形成血栓[19]。溶栓药物应用后,残存血栓的促凝作用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近期内很容易发生再闭塞,闭塞率为10%~20%[20]。若发现患者意识水平变化、再次出现偏瘫,或者原有症状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脱水降低颅内压。

5 心理和康复护理

急性期的心理护理要点是尽可能使患者稳定情绪,平安渡过急性期[21]。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对溶栓治疗的顾虑,担心不成功及并发症,应向患者或家属耐心解释,同时讲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只有充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才能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护理。溶栓2 h内绝对卧床休息,24 h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以床上活动为主,不宜过早离床,做好卫生宣教[22]。协助患者语言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做口腔操、舌运动,让患者从简单的单音节开始发音,反复训练、循序渐进,促使语言功能恢复[23]。

6 小结

临床护士主要从静脉溶栓的时间窗、溶栓前、中、后的护理及疗效、并发症观察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积累了许多可行性经验。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提供规范、安全、最佳的护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干预是一个复杂的、多环节、多因素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环节的中断都将影响干预的安全和有效性[24]。目前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静脉溶栓率仅为11.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的比例[25];且国际上对缺血性卒中溶栓临床管理模式和临床路径尚无统一的认识[24],这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今后研究探讨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8-180.

[2] 王传花,康继玲.脑梗死溶栓治疗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81.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1.

[4] 陈丽辉.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40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2651.

[5] 王爱丽,梁莉,张贺真,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7,5(4):228.

[6] 沈传业,陶如华,刘玉清.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中华全科医学,2009,7(7):781.

[7] 侯玉芹.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8):82-83.

[8] 陈彩虹.rt-PA静脉溶栓治疗38例脑梗死的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9,4(27):207-208.

[9] 杨立新,邹玉梅,邹玉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433-3434.

[10] 李海兰.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23-24.

[11] 刘艳,周海霞,刘宇,等.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变化规律.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7):1556-1557.

[12] 刘凤群.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与护理.护理杂志,2008,25(11B):43-45.

[13] lindley RI,Wardlaw JM,Sandercock PAG,et al.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 for spontaneous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04,13:235-246.

[14] 朱木林,袁云华,刘庆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后脑出血2例.西部医学,2009,21(10):1675.

[15] 甘敏.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5(11):1545-1546.

[16] 王佩瑶,王雪里红,王克英,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与护理.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6):359-361.

[17] 王天阳.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601.

[18] 刘开琦.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127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9).

[19] 黎民希,李余红,杨清儒.急性脑梗死溶栓后防治再梗死的临床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5):367.

[20] 李月琴.36例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观察及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9):144-145.

[21] 贾瑞霞,宋俊兰.脑梗死77例的心理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1124-1125.

[22] 陈倩霞.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2):48-49.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9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elderl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Han Lili

Sixth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uoyang city in Henan Province,471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Methods:15 hospitalized aged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with 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their hospital stay were analyzed,summarized.Experience: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acute onset,severity of illness in elderl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nursing staff can change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with dynamic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measures,timely,correct,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reduce mortality.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Nursing

低血糖应激状态下,机体反应性增加,肾上腺能神经系统功能、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导致脑血管痉挛,脑组织处于低灌注状态,极易促使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发生[1]。低血糖多见于老年人,尤其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2]。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年龄大,记忆力减退,基础疾病多,常常会因为使用降糖药物不当发生低血糖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并发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详细动态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提供及时、正确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此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临床病情观察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非常危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运动障碍,并且病情持续进展加重,因此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①意识的观察:意识障碍常提示患者病情的轻重,护士要严格掌握意识障碍由轻到重依次为: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四级,依照判断意识障碍的方法来观察,并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②瞳孔的观察:瞳孔是判断意识的最重要指证之一,每1~2小时观察1次,主要观察瞳孔的形状,大小,对光反射。瞳孔直径正常2.0~5.0cm,呈圆形,对光反应灵敏,用强光刺激缩小,光线移开后回复正常。③血糖的观察:低血糖是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护 理

基础护理:①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出汗较多,要做好患者的基础生活护理,穿宽松、棉质、前开口衬衣,及时更换衣服、床单,并修剪指甲,洗头,温开水泡脚等,使患者感觉舒适。②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绝大多数伴有意识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每天早晚各做1次口腔护理和会护理,并对患侧肢体每2小时按摩1次,防止肌肉萎缩,协助做被动运动,病情稳定后鼓励其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康复。

重症护理: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重症护理,护士要做到:①尽量住单间,保持病房安静,床铺整洁、舒适,平卧位休息。意识障碍、烦躁不安者,尽量使用约束带和床档;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拍背,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备齐急救药物、急救仪器以便于随时抢救。②定时巡视病房,每15~30分钟巡视1次,必要时实行24小时特护。③连接床边心电监护仪,持续低流量吸氧,动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肢体活动障碍等的变化。④定时测量血糖、留取尿标本和血标本,急查尿糖和电解质,详细、准确记录护理记录单并报告医生。⑤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水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⑥密切观察所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作相应处理。

肢体功能障碍护理: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肢体都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甚至瘫痪,此时护士特别要做好患者的肢体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①糖尿病患者有周围神经病变,肢体功能不容易恢复,尽早给患者做肢体按摩、被动运动,使用功能垫,下肢每日照射红外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足下垂、肢体畸形、糖尿病足等。②老年糖尿病患者反应慢,末梢神经感觉迟钝,合并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时,还伴有意识障碍,用热水袋保暖、理疗时,防止烫伤;瘫痪在床时,要1~2小时翻身、拍背并按摩受压处皮肤1次,也可用气垫床;保持床铺整洁,勤更换衣服,每天温水擦浴1~2次,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③病情稳定后,尽早结合病情制定康复计划,进行专业的肢体、语言等康复训练,争取早日恢复肢体功能,减少后遗症。

饮食护理: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应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绿色蔬菜、黄瓜、番茄等,禁食动物油、动物肝脏、甜食等,定时定量进餐,昏迷患者可给予鼻饲饮食,根据病情和血糖严格遵照医嘱使用常规降糖药物,防止便秘和血糖忽高忽低。

心理护理:此病发病急,发展快,病情危重,均伴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经过治疗,患者意识清醒后,开始担心肢体功能不能恢复,生活不能自理,瘫痪在床等,会出现焦虑、烦躁、易怒、失望等不良情绪,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此时应该给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和疏导,耐心讲解关于2型糖尿病性低血糖、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和预后以及康复的重要性,消除其恐惧和担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早日康复。

指导用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应用降糖药物,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多忘、生活不能自理,对降糖药物使用方法、剂量不了解,容易使用不当,导致血糖忽高忽低,应告知患者服用降糖药物的方法。如磺脲类药物饭前30分钟服用,双胍类药物饭后30分钟服用,葡萄糖甘酶抑制剂随第一口饭嚼服;速效胰岛素注射后10分钟内必须进食,动物类胰岛素注射后30分钟必须进食,掌握正确的注射部位和技术,如果患者善忘,应有专人负责监督使用降糖药物,防止漏服或重复服用,严防低血糖反应发生。

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出院后要学会定时自测血糖,合理应用降糖药物,随身携带水果糖或饼干,一旦出现头晕、心悸、出虚汗、乏力等低血糖先兆时,立即进食糖块或饼干,拨打120到就近医院就诊,防止低血糖反应发生病情进一步恶化。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者,合理、适度运动,坚持康复锻炼,早日恢复肢体正常功能。戒烟限酒,吸烟可以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导致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增高[4]。

讨 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广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管弹性减退,故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5]。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低血糖反应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很快发生变化,可合并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医护人员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及时治疗、护理,病情稳定后指导其合理用药,康复训练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吕娟,王瑞青,秦晓明.低血糖并发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4):66-67.

2 邓倩.糖尿病性低血糖性偏瘫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4):74-76.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6月因急性脑梗死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筛选出62例进行对照研究。31例基础组患者中,女14例,男17例;年龄40~76岁,平均(56.24±3.10)岁;病程5~47 h,平均(22.87±4.29)h。31例治疗组患者中,女13例,男18例;年龄41~78岁,平均(57.12±3.45)岁;病程5~49 h,平均(21.23±4.16)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31例基础组行常规护理:即环境护理、基础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此外,31例治疗组患者则落实急诊护理流程。

1.2.1 组建急诊护理团队 首先,根据工作能力、沟通能力成立若干抢救小组,每组由3人组成,其中由一位高年资的护士担任组长,在抢救中起到指导、协调作用。其次,科室每月组织各小组成员对六大病种急救流程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最后,护士长每月模拟相应病例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判断组员之间的配合能力,组长的指导能力,确保抢救工作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1.2.2 创建护理急救流程 首先,预检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在指导其进行早期检查的基础上,对其生命体征、意识状况、语言状况、面瘫程度以及肢体能力等进行评估后送至抢救区,先为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再予以协助挂号,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信息及时反馈至专科医师处,配合专科医师进行急救工作[2]。其次,及时启动疾病应急流程,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同时,安排体位,抬高床头15°~30°,予以建立静脉通道,并对其血液标本进行采集,再检查其血常规、凝血功能情况及生化指数等,同时对患者血氧饱和情况、心电图指数及血压值等进行测定,以判断其病情。再次,对其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对其近期疾病状况进行了解,询问是否出现外伤或者出血等问题,再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介入溶栓的各项适应证。最后,明确患者病情以及溶栓指征以后,即可为其开通两条通道,再对其血氧饱和情况、呼吸频率及血压值等进行持续监测,再加强用药指导,成功溶栓以后,才可将其送至病房中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显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消失,患者下肢能够正常运动,且未出现语言障碍问题;(2)有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已改善,患者下肢基本能够正常运动,但有轻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无效:护理后,急性脑梗死相关症状都未好转,患者下肢不仅无法正常运动,而且有重度语言障碍问题出现[3]。总有效=显效+有效。同时,对患者护理满意状况进行评定,采取问卷方式进行,指标有健康教育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服务态度评分等,采取十分制,得分及满意度之间呈正比。此外,对患者转诊时间、健康知识评分及分诊时间等进行记录,在统计健康知识评分时,具体涉及“疾病认知”“急救知识”及“用药方法”等方面,采取百分制,得分及认知情况之间呈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基础组总有效率67.74%(21/3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急救指标对比

基础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均长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护理满意状况对比

治疗组护理满意状况各项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11

脑梗死属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对人体健康、生活质量具有严重危害。在临床中,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脑动脉狭窄,究其原因,脑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死者改善预后的有效办法就是早期找到确切的致病因素,进而给予对症医疗。当前,与神经血管相关的各类造影技术迅猛发展,使得脑动脉狭窄的确诊率、检出率得以提升,这对脑梗死者的早期治疗很有帮助。虽然脑血管造影术属于一种对脑血管病进行诊断的新型技术,且优势很多,例如:住院时长短、康复快以及微创等,但是并发症多,因此需行相关的护理工作[1]。为了探讨对脑梗死者予以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术期护理,现将其分组护理报告进行阐述:

1 资料和方法

1.1病人资料 2010-07-01至2013-07-01,我院对11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术,男性62例,女性54例,年龄:26岁至73岁,平均49.50岁。在116例患者中,7例脑血栓动脉溶栓,17例颅内血管狭窄,14例椎动脉发育不良,32例脑血管畸形,24例颅内动脉瘤,12例无明显改变。随机分为常规造影术组(58例)与对照造影术组(58例),常规造影术组经脑梗死常规护理,对照造影术组经脑梗死专科护理。对比常规造影术组与对照造影术组的护理效用。

1.2护理方法

1.2.1 常规造影术组经脑梗死常规护理。例如:常规检查、基本护理等。

1.2.2对照造影术组经脑梗死专科护理。1)专科护理:术前,护士配合医师为患者做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艾滋病、梅毒、血糖、乙肝五项、肝肾功能、大小便、血液以及出凝血时间等检查。术前准备:于术前1d,行碘过敏试验,且要分别禁饮、禁食4h、6h,依照穿刺部位对双侧腹股沟、会等区域进行备皮,且要测量远端动脉搏动以及血压状况。药物护理:术前半个小时,为了镇定安神,当行0.1g的鲁米那钠、或视情况行30mg的罂粟碱、0.5mg的阿托品肌内注射。护理:术中为平卧位,护士当将此卧位的临床意义进行讲述,并指导病人做术后咳嗽、床上排便等训练,在排便的过程中,要用手紧压伤口。此外,当减少负压,以防并发症。心理护理:病人因为对该项治疗检查无深入的了解,所以会恐惧、紧张。护士当做好健康教育,将脑血管造影术的相关知识传达给患者,使其明白脑血管造影术的优点以及术中的一些不适情况等,进而不再疑惑,积极面对治疗[2-3]。2)术中护理。调好手术室温度;协助病人取合适的卧床;创建静脉通路,并实施心电监护;仔细观察、监测病人机体、神志情况。3)术后护理。观察护理:24h进行监护,看病人有无头胀、失语以及瞳孔异常、意识障碍、头痛、尿色以及尿量、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基础护理:经弹性绷带对穿刺点进行包扎,若情况需要,则行沙袋压迫,并观察绷带是否移位、适宜与否以及固定情况。;做好术侧肢体护理,下肢要伸直,并24h限制活动;为了使造影剂得以快速排泄,病人要多饮水 [4-5]。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SPSS16.0,若P

2 结果

2.1护理效果比较 相比行护理之前,常规造影术组与对照造影术组情况均有好转,P

2.2并发症比较 在常规造影术组中,4例(4/58,6.90%)肺部感染,4例(4/58,6.90%)头痛,3例(3/58,5.17%)压疮,5例(5/58,8.62%)抑郁症。在对照造影术组中,1例(1/58,1.72%)肺部感染,0例(0/58,0.00%)头痛,0例(1/58,1.72%)压疮,1例(1/58,1.72%)抑郁症。比较常规造影术组与对照造影术组的并发症情况,明显对照造影术组的情况优于常规造影术组,P

2.3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满意度采取分数判断制,总分100分,分数由病人凭借自主感受评判。非常满意:85分以上;比较满意:75分至84分;满意:60分至74分;不满意:59分以下。在常规造影术组中,12例非常满意,14例比较满意,20例满意,12例不满意,总满意率:79.31%。在对照造影术组中,21例非常满意,25例比较满意,10例满意,2例不满意,总满意率:96.55%。比较常规造影术组与对照造影术组的护理满意度,对照造影术组要高于常规造影术组,P

3 讨论

脑血管造影术虽然微创,但仍属于一项有创检查,对诊断脑肿瘤、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处的出血情况以及脑动静脉畸形等病症的价值很大,但是在造影术后,易引发某些病症,这对患者的生命处境非常不利,当引起重视,因此要完善对脑梗死者行脑血管造影术时期的各项护理,以此保证术前准备妥善,保证手术顺利,进而有效消减并发症。专科护理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详细护理,不仅关注患者内心状况,而且时刻关注患者生理状况,规避了常规护理的笼统性、不周性,使护理变得切实有效[6]。本文,比较常规造影术组与对照造影术组的护理成效,对照造影术组优于常规造影术组,P

参考文献:

[1] 谢灵,张春英,肖黎丽.脑梗死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术期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4):109-110.

[2] 牛丽君.全脑血管造影术124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0):113-114.

[3] 武丽丽,邱松,李成兰.全脑血管造影66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13,12(22):152-155.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1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4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62~86岁,平均74.5岁,糖尿病史3~26年,所有患者均作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检查,空腹及餐后胰岛素、C肽检查,据上述结果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均经头颅MRI证实为脑梗死,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34例,颞叶梗塞9例,顶叶梗塞6例,额叶梗塞7例。合并高血压48例,冠心病12例,肾病2例,周围神经病变32例,不同部位感染18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16例。瘫痪肢体肌力0级3例Ⅰ级8例,Ⅱ级26例,Ⅲ级12例,Ⅳ级7例。

1.2 治疗方法 住院后均根据患者高龄,合并症多的特点,及时制订实施治疗方案,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聚、扩血管药物应用、脑细胞激活剂应用等措施,积极控制血糖,预防和控制感染,部分大面积梗死患者,脑细胞脱水剂治疗。

1.3 护理措施 针对本组患者高龄,病情复杂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糖尿病学监测及胰岛素用药期间的观察护理、预防皮肤、肺、尿道等感染、饮食护理、康复指导等。

1.4 疗效判定 治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瘫痪肢体肌力W级以上;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症状和体征有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级以上;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级以下。

1.5 结果 本组56例,治愈26例,显效22例,好转6例,无效1例,死亡1例。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由于本组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均系高龄患者,反应迟钝、抗感染能力差,日常护理中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护好皮肤黏膜。护理中严格无菌操作,病室要定期开窗通风,防止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定时给患者翻身防止压疮,进行黏膜护理时要防止损伤发生。由于患者高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致患者末梢神经功能改变,痛温觉减退,因此给患者洗脚时也要防止发生烫伤。

2.2 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一般无肢体及言语障碍,合并脑梗赛后会骤然引起言语不清或肢体活动障碍,因此患者非常焦虑,情绪急燥,产生悲观情绪。对于高龄糖尿病患者与周围环境沟通能力差,听力障碍,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更缺乏正确的认识,个别患者合并症较多,生活质量差,对生活失去信心,护士应安慰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尤其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耐心,最终使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加快病情恢复。

2.3 饮食护理 患者宜低盐、低脂、低糖、富含维生素饮食,进餐要准确,定时定量,这样使血糖浓度波动小,利于胰岛功能改善。严格要求患者按糖尿病食谱定时定量进餐,按每日每公斤体质量所需热量105~125 cal配制,并记录液体出入量。制定的三餐热量分别大致为1/5、2/5、2/5,而且要准时定量。高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易便秘,所以应增加粗纤维的蔬菜等食物含量,以保持大便通畅。昏迷、吞咽功能差不能进食者,施行胃管内注入流质饮食;不能完成热卡定量时,则应增加静脉营养支持,保持足够的热卡供应。

2.4 糖尿病的监测和护理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均为胰岛素应用的绝对适应证,但应用过程中应严格监测血糖变化,尤其静脉注射时速度不可太快,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每日测4或7次血糖,据血糖浓度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避免血糖过高或者出现低血糖等血糖波动现象,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左右,餐后2 h血糖控制在8~10 mmol/L。对于本组高龄患者,患者不能及时正确表达病情变化,更应注意低血糖反应的发生,防止因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使之兴奋,促进肾上腺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加,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导致患者死亡。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出冷汗、心悸、饥饿、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晕、恶心、烦躁、嗜睡甚至昏迷时,应高度考虑低血糖反应发生,应立即测定血糖浓度证实,并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紧急处理,如口服含糖食物或者静脉应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时,要经常改变注射部位,尤其对于高龄患者,营养状况差,局部药物吸收差,应多部位轮换注射,多选择上臂外侧、臀大肌、腹部及股外侧,两点相距1.5~2 cm,需重复注射时,与上次注射的部位应间隔8周。

2.5 预防感染 本组入院时合并不同部位感染者18例,尤以肺部、尿道感染多见。在护理过程中指导并协助患者活动,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肺部感染发生。对导尿患者2次/d尿道口护理,长期留置尿管者要用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降低尿道感染的发生率。防止皮肤和黏膜的损伤,保持皮肤黏膜完整和清洁,静脉穿刺要严格无菌操作,尽量杜绝皮肤黏膜发生感染。

2.6 康复训练与指导 有研究表明急性期功能训练可以大大改变患者的生存质量[2]。我们多主张在病情稳定后1周左右进行肢体和言语锻炼。本组患者年龄大,在患病前行走功能大多不乐观,患病后情绪低落,患者大多抵制主动和被动锻炼。护士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让患者能够接受,又利于恢复。每日将患者瘫痪肢体进行被动伸屈、按摩等,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肢体营养及肌张力,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多下床活动,通过功能锻炼,有效预防患肢废用性萎缩及血栓的发生。要加强康复训练的指导,让患者和家属都明确了解康复训练对于疾病恢复的重要性,自觉配合或主动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疾病的近、远期效果。

脑梗死护理护士长总结篇13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多元化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170-03

[作者简介] 曹晓燕(1972-),女,山东济南人,硕士,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研究工作。

糖尿病为慢性病,在人群中十分多见,属于内分泌代谢性病症,更是诱导临床发生心脑血管病的直接诱因、高危诱因。若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脑梗死,其生命健康将会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在临床中,糖尿病不仅有着较长的病程,而且会损伤患者机体的众多器官,总之,十分危害人体健康。鉴于此,在长期的诊疗中,不仅要积极予以诊治,更要积极予以护理。据临床实践结果显示,脑卒中为糖尿病并发症,也是诱发糖尿病病人病残、病死的重要、直接原因,优异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使病人病情、生活质量得到控制、改善,因此当重视护理的临床意义。多元化护理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护理模式,其是指把多种文化与护理糅合的一个临床过程,能使病人的精神文化、身心需求得到满足,临床效用极大。由于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内分泌代谢性病,多数患者伴有脑梗死[1],为观察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多元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多元化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该院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多元化护理干预,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该研究主要对2011年11月—2012年11月该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180例患者护理后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该院确诊为II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180例,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90例,男女比例44∶46,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5.4±5.3)岁,糖尿病病程5~15年不等,平均(9.4±2.3)年,空腹血糖6~14mmol/L,平均(10.32±2.14)mmol/L;对照组90例,男女比例43∶47,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5.6±5.4)岁,糖尿病病程5~15年不等,平均(9.3±2.1)年,空腹血糖6~14 mmol/L,平均(10.24±2.47)mmol/L。两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决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排除严重昏迷、痴呆及不愿参与该次研究的患者。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予以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例如:为患者指定床位,并通知医生监测患者病情;保持病室整洁、干净;进行药物查对以及基本的诊治辅助操作;向患者讲解病情并予以对应护理等。研究组患者予以多元化护理干预。研究组多元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健康宣教:①向患者发放该院自行编制的《脑卒中健康教育指南》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手册》,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讲解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疾病的成因及其危害性,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干预。②了解患者接受多元化护理的家庭支持情况,以及患者的文化背景,以此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基本情况的熟悉程度。

第二,心理护理干预:①以温和的态度及言语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抗争的决心和斗志,帮助患者减轻因治疗而产生的不良情绪。②对患者心理压力情况进行有效评估,定时对患者展开心理辅导,劝说患者放松心态。部分患者残疾后过于依赖身边的人,具体表现为行为和心理上的倒退,护理人员应从患者角度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给予鼓励、安慰,当患者康复中有一点进步时,应给予支持和肯定;存在挛缩、肩手综合征、肌肉痉挛的患者对康复训练存在恐惧心理,应适当给予生物反馈及松弛训练。

第三,饮食护理:①护理人员严格遵从医嘱,科学合理的为患者制定饮食方案,规范患者的饮食量和饮食时间。②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饮用食物,适当的控制血糖量,抑制患者血糖水平。③予以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食物,鼓励患者多食蔬菜,严忌暴饮暴食。

第四,康复护理:①根据患者偏瘫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的肢体功能训练;②护理人员应从完全辅助至部分辅助,直至患者独立完成肢体功能训练;③对患者肌肉僵硬或不便部位,给予有规律性且轻缓按摩;④要求患者关节进行被动活动,伸缩上肢和下肢3次/d,10下/次;⑤对患者体力恢复一定程度后,进行适当的体位转化和摆放。如,侧翻身、四点跪位以及床边坐位等。

第五,用药指导:①指导患者了解降糖药物的基本知识,如口服剂量、口服时间及降糖药物作用时间、作用机制及副作用;②护理人员教会胰岛素注射患者如何自行注射,并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③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血糖和血压进行监测,若患者出现昏迷、意识障碍或休克应及时送往大医院进行救治。

第六,血糖监测: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密切监测血糖,保证血糖平稳,尽量避免发生低血糖,一旦患者出现昏迷、意识障碍,应立即送诊。

第七,其他护理: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尿路感染,应2 h为患者翻身1次,保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对留置导尿管患者,责任护士应定时清洗导尿管。

1.3参考评价标准

以国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及汉密尔顿抑郁评分表(HADM)作为评分依据,并对患者护理前后ADL和HAMD评分情况进行分析对比[3]。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包完成对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患者HADM、AD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分别予以不同方式进行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HADM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后ADL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统计

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实验组总改善率为83.3%(45例改善,30例稳定,15例不稳定),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30例改善,30例稳定,30例不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为糖尿病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病残、病死的重要原因,2型糖尿病和并脑梗死患者住院时间长,临床治疗依从性较差。该研究中,分别予以患者不同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后临床资料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多元化护理干预后HADM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后HADM情况。与魏玲玲等研究结果中,多元化护理干预中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与疾病抗争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减少患者因病痛而产生的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等结果相一致[4]。表明,多元化护理可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和康复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同时,该研究对患者护理后ADL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组患者护理后ADL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唐月嫦等研究中,用药指导和饮食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康复护理可有效地提高偏瘫患者的肢体活动度,增强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等原因有密切关系[5]。临床护理结果与王霞等研究的相关结果极其相符[6-7]。表明,多元化护理干预中康复护理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病情缓解具有显著效果。

此外,该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血糖控制总改善率为83.3%(45例改善,30例稳定,15例不稳定),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近似于相关文献[8-9],提示多元性护理干预措施可稳定患者血糖水平,防止疾病发展,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多元性护理最先由Leininger女士提出,多元化护理渗透了多种文化,可满足患者的社会精神文化需求及身心需求,糖尿病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脑梗死偏瘫会给患者、患者家庭甚至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做好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具有十分积极的医学意义。有研究人员指出[10-11],有效的多元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速度,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王霞[12]探讨了多元化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的影响,将16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偏瘫患者分成对照组80例(常规护理手段),干预组80例(多元性护理手段),结果显示,干预组HADM、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表明多元化护理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多元化护理干预是一项全程、多元化护理干预手段,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其获得了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较高[13-14],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可促进机体生理、心理全面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多元性护理的应用效果,应建立“一医一护对一患者”的卫生服务关系[15], 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患者各种心理障碍,提高患者配合的积极性,此外,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关操作技术及理论知识,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应用多元化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有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态度和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护理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雪竹,王建枝.个性化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患者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0):161-163.

[2]魏玲玲,刘丽娜,杨利红.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13,11(22):350-351.

[3]唐月嫦,张丽,李凤桃.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2,19(19):151-153.

[4]王霞.多元化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偏瘫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868-1870.

[5]黄文清,范小艳,刘景辉,等. 甲钴胺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药房,2011,8(1):695-697.

[6]付艳芹,辛雅萍,张东铭,等.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5(1):47-48.

[7]梁秀珍,霍云霞,刘红. 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 河北医药,2011,17(10):2617-2618.

[8]熊新华.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23(10)17-19.

[9]周金华. 54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6(10):137-138.

[10]陈仲进.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9,12(11):1811-1812.

[11]巩天玲,刘健美,王道云,等. 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并发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09,23(10):72-74.

[12]尤志珺,汪健,周少华,等.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7,6(6):352-354.

[13]房玲玲,马丽娜,张启华.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或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J]. 浙江实用医学,2012,5(4):338-339,35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