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实用13篇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1

此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已经有了明确网购意向的前提下。而本文借助EBM模型,创造性的补充对需求确认的影响因素,旨在影响潜在的大学生消费者、更多的刺激他们的购买需求。建立更为完善的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1.相关概念及理论

1.1网络购物与传统购物相比的优点

网络购物(Online Shopping),是指消费者在互联网上通过与商家的沟通确认商品的可购性,然后在网络上发出购买请求并进行支付,商家通过一定的运输方式将商品送货上门。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播迅速,它比传统购物有着明显的优势:

(1)便捷

网络购物打破了传统购物模式的时空界限。它可以借助网络这一虚拟平台,为顾客展示尽可能多的产品,不受商店面积的限制;同时,它可以24小时对消费者开放,不受营业时间的限制。

(2)低价

网络购物因为省去了昂贵的店面租金、服务人员配置等经营费用,以及货物存储、资金占用等交易费用,使得网络商店的商品比传统商场的商品相对便宜。

(3)选择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交易中最大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将这一点运用在消费者购物中就是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完成类似商品性价比的比较,进而难以做出最优的购买决策。在传统的购物里,由于时空等因素的限制,人们想要做到“货比三家”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成本。而网络购物弥补了这一缺点。

1.2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日趋多元化。本文将大学生界定为包括本专科、研究生、博士生在内的所有在校生群体。参阅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个人的体验、感悟,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归纳如下:

(1)消费过程相对理性

大学生作为一个没有稳定工作收入的群体,其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消费层次分化比较明显,中间层次的比重仍要占绝大多数,收入总体相对有限。与此同时,由于各种社会活动、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购买商品时,价格和质量因素是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在整个购物的过程中也会更倾向于“货比三家”,消费过程相对理性、谨慎。

(2)消费心理可塑性强

大学生处于认识事物的学习阶段,自主意识不强、缺乏判断力,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同时也喜欢随大流。在购买商品时,没有固定的消费观念,在某些方面不同程度地与他人保持一致。无论来自家庭的消费观念还是来自社会的消费时尚都会使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发生变化,消费心理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亲朋好友和名人、广告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3)消费形式追求时尚、便捷

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可以很敏锐地把握住时尚潮流。他们是时尚的追求者,是新的消费方式的尝试者兼推广者,他们喜欢的产品都具有独特风格,引领时代潮流。由于社会风气和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开始尝试超前消费。正如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广泛普及的理由相似,现代大学生,便捷化的消费倾向也日趋明显。

1.3相关理论模型

1.3.1 EBM模型

1968年,Engel,Kollat和Blackwell 三位学者提出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架构-EBK消费者行为模型。为了使模型能更有效地描述出消费者行为,EBK模型经过多次的修正与更改。1990年,他们三人共同将EBK模型修订为EBM模型。它是目前消费者行为模式中最具代表的模型之一。它描述消费者在决策的过程中需要经历阶段,如图1所示。

1.3.2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模型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正在对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学者们开始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以往的研究较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针对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理论的模型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一些学者借鉴TPB、TAM等网上购物意向和行为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因素,并建立了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模型;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从细分类别的角度,验证了各种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因素的存在,并建立了模型。

2.变量的选取

从上文EBM模型中可以知道,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产生,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一个群体类别,网络购物作为购买行为的一个渠道分支,应用EBM模型进行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研究具有合理性。

综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文献过程中发现,大家通常是在假定需求已经产生的前提下,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创新性的按照EBM模型显示的购买行为过程,分析各个阶段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因素,不仅具有合理性,更可以完善需求确认阶段的影响因素。

2.1需求确认

对于网络购物的消费者而言,他们的购买需求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生理上的需求。另外一种是外在的,即受到了营销的刺激,而产生的消费行为。内在的需求我们没有办法人为的控制,但是外在的需求我们却可以加以影响。因此,对于此阶段的影响因素变量我们设定为以下几个。

(1)促销宣传

正如之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进行分析时所见,其消费心理可塑性比较强,有部分冲动消费的行为,如淘宝网“双11”销量的激增,聚美优品“3月1日”店庆时的爆棚。总体表现为外界的促销有明显的关注和参与倾向,以及对广告、明星宣传有明显的虚荣感满足和模仿倾向。因此,一定程度的促销宣传不仅可以使消费者增加购买的频率和数量,还可以刺激潜在的消费者参与其中。

(2)亲朋好友影响

人是社会性的,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没有脱离学校的群体正是如此。当他们在考虑是否使用一个新的渠道进行购物的时,希望获得有规范的指导。这就使得他们试图寻找一些容易获得信息的渠道,即亲朋好友。进而影响他们对网上购物的主观评价。同时,大学生消费中明显的从众倾向,使他们更乐于模仿周围人群的购物方式。

(3)个人可支配收入

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更要关注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如上文研究可知,大学生消费收入相对有限,这就决定了在他们的众多需求里并不是每一个都可以得到实现的,他们所确认的一定是那些感兴趣且在个人可支付范围之内的需求。

2.2资讯寻求

对于网络购物的大学生而言,绝大部分的资讯搜索是在网络上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将影响因素设定为以下几个。

(1)个人网络经验

消费者对计算机的使用经验和使用网络的熟练程度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态度和意向。网络经验越丰富,计算机使用越熟练,他们就可以经常在不同的产品和站点之间进行反复浏览和信息寻求,从而更加有利于他们网络购物意向的形成。

(2)个人网络购物经验

MiyaZaki&FemnadeZ(2001)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网络购物经验越丰富,他们进行网络交易时的知觉风险也会越低。除此之外,以往的网购经验可以使大学生更熟悉网购的流程,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寻找到所需要的购买信息。

(3)网站的易用性

消费者更喜欢那些内容丰富齐全、使用方便、容易浏览、有效率的网站。如果一个网站的界面设计清晰,导航使用方便,不仅可以节省消费者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还可以及时的找到相关讯息,进而会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4)网站的独特性

用户界面直接影响消费者购物体验,个性化的网站界面布局以及极富吸引力的外观设计往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大学生属于年轻的消费群体,他们追求时尚,追求个性化,喜欢时髦成为他们普遍的心理现象,标新立异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网站界面的设计越富有吸引力,越有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2.3 购前方案评估

此过程,将影响因素设定为以下几个。

(1)网站的知名度

我们把Keller对品牌知名度在消费者决策上的重要性认识延伸至购物环境:当消费者需求某类别商品时就会想起该网站品牌,网站知名度能够增加被消费者列入考虑范围的可能性。比如:在选择电子产品时,我们倾向去京东商城;在选择图书类产品时,我们更信赖当当网。

(2)商家的“信用评价”

基于网络购物行为,所谓一个商家的“信用评价”是指,基于商家过去行为,消费群体对商家所做出的总体评价。在网络购物中,由于少了传统购物过程的“实物性”,所以消费者心理的不确定性和个人感知就会减弱,这时候,以往买家所给商家进行的“信用评价”,对于其他消费者进行购前评价影响甚大。

(3)商品的价格、质量

由于大学生经济方面对家庭依赖性强,可支配收入相对有限,所以价格一定是大学生网购所考虑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知识层面的提高,社交活动的增加,对商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也是在购前评估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2.4 购买

网络消费中,购买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一蹴而就,很多因素都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选取如下。

(1)体验服务

所谓体验服务,就是指在消费者选择了某一商家所体验到的所有服务。包括,对产品细节信息的咨询,邮费、到货时间的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买家所呈现出的一种整体态度等。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一代人,他们在心智和性格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如果对于体验服务不满意,很有可能选择其他商家。

(2)网站的安全性

网站的安全性一般包括网络交易的安全和网站的信用机制的健全。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非常担心网站的安全性问题,如果建立了较齐全的网站信用机制和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减低网络不安全因素,将会很好的提高消费者对网络安全的感知度,降低消费者不必要的担心,同时有利于促进购买的形成。

(3)支付方式

目前在网络购物中,支付方式分为:直接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其中,第三方支付因具有先收货后付款的优势,令消费者比较放心和青睐。此外,部分人会选择分期付款,尤其是对于金额比加大的商品,因此,安全的支付方式,可以促使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发生。

(4)物流配送

据有关网站针对消费者“网购过程中什么时候最让你兴奋”问题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在收到货品是最开心。因此,物流服务的价格、快慢以及质量,是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考虑的重要因素。

(5)售后服务

网络购物不同于传统购物的特点之一就是购买者没有办法在购买之前真实地感受到商品,因此,为了避免消费者在这方面的顾虑,很多商家都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比如,淘宝商城的卖家会在加入商城的同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会为所售商品提供发票等凭证,以保证自己所供物品的品质。

3.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根据上一部分分析得出的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变量的选取,我们可以归纳如图3所示。

针对目前关于消费者网购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研究 ,我们可知,目前比较普遍的是基于TAM理论和细分类别划分的模型。针对上述变量选取的具体情况,考虑用TAM理论构建会比较笼统,因此选择细分类别划分来构建模型。参照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以及个人对该理论问题的思考,选取消费者个人影响因素、网上零售商影响因素、网站技术特性影响因素,并创新性的加入外部影响因素作为该模型主要的细分类别。每部分变量归类并构建模型如图4所示。

4.结论

本文将消费者购买行为EBM模型引入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中,分析出在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各阶段中,影响其行为的各个因素。最后再选择细分类别划分为依据,组建了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潜在需求影响的考虑 ,引入了外部影响因素,是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完善,也是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者将继续根据该理论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关系,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根据研究变量开发设计调研问卷,以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常亚平,朱东红.基于消费者创新性视角的网上购物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07(6).

[2]韩小红.网络消费者行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程谟茹,浅析网络购物与传统零售业[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1月第22卷第1期.

[4]刘新燕,陈志浩.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调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双月刊总第148期.

[5]Gefen D,Straub DW.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Ease-of-use in IS Adoption:A Study of E-Commerce Adoption[J].Journal of the Assoeiation for

InformationSystems,2000,l(8).

[6]黄磊,大学生网络购物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年1月(上旬刊)总第562期.

[7] 李纯青,赵平,朱治安.消费者网上购物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6.5.

[8]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0. 23.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2

网络消费行为,消费者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寻找、购买、使用、评定和处理希望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服务、信息和思想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为满足购买需要在虚拟空间中,以货币换取商品或服务的一系列行为活动。

一、网络消费行为与网络消费决策

消费决策是指识别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对诸多产品、品牌或服务的属性进行理性选择并进行评价,做出选择并对选择结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有研究者认为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才是消费决策,另有学者认为不仅购买行为代表消费决策,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也是消费决策的一部分。本文以消费行为为研究内容,阐述影响大学生网上消费行为的因素。

二、网络消费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1.理理论TRA(Theory of Reason Action)

理理论(TRA)认为,个体行为由行为意向决定;行为意向受个体持有的态度和主观标准影响;态度受个体持有的行动后收益信念和个体感知结果相对重要性的影响;主观标准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内在标准。

2.技术接受模型TAM(Technology Adoption Model)

技术接受模型(TAM)认为易用性和有用性在解释系统的使用时是两个重要的因素。TAM基于三个关键变量:觉察的有用性、觉察的易用性和技术的享用。觉察的有用性是指一个适当的系统通过网站能够给你的工作表现或完成提供帮助;觉察的易用性是一个适当的系统能够被方便简单的使用;技术的享用被认为是消费者渴望去进行网上交易的动机因素。

3.计划行为理论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计划行为理论(TPB)认为,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行为意向是态度、主观标准和感知行为控制和的函数。人们认为他们拥有的资源和机会越多,他们感受到的行为控制力就越强,感知行为控制作为自变量会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行为。

4.Engel-Blackwell-Miniard(EBM)模型

消费者上网购买产品源自于对产品的需求和强烈的购买欲望。Engel认为消费者的决策首先起始于需求识别,当消费者产生心理需求后,并经过分析、权衡,对产品产生强烈购买愿望时,就有可能做出购买决策。

5.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假设交易主体会以最为经济的方式完成交易。Liang and Huang指出,搜寻成本、比较成本(价格或属性的比较)、验货成本(检查想要购买的产品)、产品交付成本(产品从卖方运至买方的成本)与售后服务成本等是影响消费者交易倾向的直接原因。

6.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同样可以获得与加诸于个体本身的刺激物让其获得或失去某种行为相类似的效果。也就是说个人可从自己周围的人获得网上商家可信任的信息再整合到他们自己的信任体系中。

7.消费者卷入理论

消费者卷入是指消费者主观上感觉到的客观商品、商品消费过程以及商品消费环境与自我的相关性。消费者对高卷入商品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搜集商品信息。消费者卷入是购买决策过程中重要的心理活动,其通过影响消费者搜集商品信息影响其消费行为。

8.风险知觉学说

当消费者决定购买商品时,经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即购买商品带来满足、愉快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愿意、不希望的损失或潜在的危险,甚至会带来一些现实的伤害。这些损失、危险、甚至伤害是消费者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的,这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的因素

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是消费决策研究的重要内容。Soyeon认为,意愿是导致决策的根本原因。然而,消费行为作为可供观察的行为表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网上卖家进一步了解消费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竞争力。因此,本文从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入手,阐述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

本文从态度、情绪、感知风险、感知价值、购物导向、购物动机等方面进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1)态度, Fishbein认为购买行为主要由购买意愿决定,态度是决定意愿的因素之一,态度一般通过意愿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研究表明对计算机的态度、感知产品价值、购物体验和感知风险对消费者网上购物态度有显著影响。

(2)满意度和网络购物经验,Tse和wilton认为,顾客满意为顾客对所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实际品质与先前预期之间差异的评价。研究表明,网络顾客整体满意度会影响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此外,消费决策还建立在消费者先前的购物经验基础之上。网络消费者对网络商店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会影响消费者是否再次光顾该网站以及消费意愿。

(3)情绪,情绪和理智及信息质量在决策的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情绪作为一种体验促使消费者以某种方式行动。研究发现情绪明显影响网络消费者的决策。网站信息的呈现方式通过影响受众的情绪体验来影响消费者搜索信息以及消费决策,进而影响其消费行为。

(4)购物动机,网上消费者的购物动机是指在网上购物活动中,能使消费者产生网上购买行为的某些内在驱动力。只有当个体感受到对某种生存或发展条件的需要,并达到足够的强度时,才有可能产生采取行动以获取这些条件的动机。

(5)感知风险,Bauer认为消费行为是一种承担风险并试图减少风险的行为。消费者将依据感知风险来选取相应的购物方式和消费行为。有研究发现,消费者感知的网络购物风险是影响消费者从网上浏览到真正购买的主要因素。

(6)感知价值,感知价值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时基于对感知利益与感知成本两者之间的权衡而对产品或服务做出的综合评价。有研究认为,感知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感知利益、感知风险以及购买成本等因素。

(7)消费者决策风格,Sproles认为,消费者决策风格是一种倾向、习惯、态度的认知和情感上的特征,本质上是消费者基本人格特征。其在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过程中产生内隐作用,从而影响其决策行为。

(8)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由自己对自己的态度构成的系统认识,它是消费者基于先天心理基因形成的后天自我的综合观念。在自我概念支配下产生一定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此外,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认同常常受其形成的自我概念的影响。

(9)购物导向,购物导向指个体在购物活动中寻找乐趣和满意的程度。购物导向在消费者形成网络购物决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学者将消费者购物导向分为娱乐和便利两种。

(10)对个人隐私关注程度,互联网络可实现不同地域计算机网络间通信的特征是网络隐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网络隐私权是个体关于个人信息控制权的信念。研究表明网络消费者十分关注个人隐私。对个人隐私敏感程度不同的消费者,对网络购物亦存有不同的态度。

2.外部因素

网络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根据相关文献,本文从价格、品牌、信任、口碑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进行分析。

(1)价格,有竞争力的价格是刺激消费者网络消费的重要因素。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中心)第十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消费者网上购物三大主要动机依次是:节约时间(48.5%),价格便宜(43.67%),购物操作方便(42.4%) 。

(2)品牌,在网络消费模式下,品牌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更加显著。品牌能减少消费者评价产品过程中的搜寻成本以及所付出的认知努力,从而帮助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为了降低网络消费风险,消费者会采取许多措施:比如选品牌等以确保决策的有效性。

(3)商务网站,作为网上交易平台,商务网站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实用的网站具有易用强大的商品搜索功能,同时可以减少网络购物时间。研究表明消费者网上搜索信息的成本是影响网上商店流量和零售额的关键因素。

(4)信任,有人将信任定义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一方愿意信赖另一方的意愿、打算或期望。网络信任则是因特网媒介下的信任。网络消费者对将要与之进行交易的网络零售商缺乏信任被认为是阻碍消费者在线交易的主要因素。

(5)商品特性,在网络消费环境中,商品的购买频率也会影响网络消费行为。当所购商品属于经常购买的商品时,消费者较容易做出决策。此外,网络消费环境中商品的类型也会影响消费者消费决策。

(6)口碑,口碑是指口头的、人与人之间关于品牌、产品和服务之间的交流。网络口碑即为网络上传播的口碑信息。口碑传播因其具有较高的说服力而具有较高影响力。当前网络口碑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评分式;另一种是文字式。

五、研究述评与启示

尽管近年来关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多数为购买过程的心理分析和网店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略有少量实证研究也仅以消费者购买心理为主题,忽略了对可供观察记录的消费行为的研究,此外,当前研究最大的弊端在于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即实证研究少而缺乏应用性,此现象以待解决。

参考文献:

[1] 于影: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Gefen,D.,E.Karahanna,and D.W.Straub.“Trust and TAM in Online Shopping:An Integrated Model”.MIS Quarterly,2003,Vol.27,No,pp.51-90

[3] 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Vol.13,No.3,pp.319-340

[4] S.Soyeon,A.Mary.An Online Prepurchase Intentions Model:The Role of Intention to Search.Journal of Retailing,2001,77:397-416

[5] Fishbein,M.,and Ajzen,I.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Addison-Wesley,Reading,MA.1975

[6] Sutton,S.R.,and Hallett,R.Understanding seat-belt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1989.1310-1325

[7] Jarvenpaa,S.L.,Todd,P.A..Is there a future for retailing on the interner?.In R.S.Peterson,(ED.),Electronic Marketing and the Consumer.139-156

[8] Sproles G B,Kendall E L.A methodology for Profiling consumer’s decision making Styles.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1 986,20(2):267~279

[9] 马谋炒,陆跃翔.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6-257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3

柳文珍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 401220)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的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由于电子商务在21世纪迅猛发展起来,短短几十年还来不及形成成熟而且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通过前人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研究基础,对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购买因素进行一一归纳、总结,并分析探讨新的有价值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影响因素一、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研究基础

(一)消费者行为学

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应用科学是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问题日益尖锐、竞争加剧而出现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有关消费者行为与心理研究的理论开始出现,并有了初步的发展。一些学者根据企业销售的需要,开始从理论上研究商品的需求与销售之间的关系,研究消费者行为与心理同企业销售之间的关系。

迈克尔·R·所罗门提出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个体、群体和组织为满足其需要而如何选择、获取、使用、处置产品、服务、体检和想法,以及由此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的影响。而且他还提出消费者的行为还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口环境等,内部环境则包括学习、认知、态度、自我概念等自身的影响,后来学者的研究模型多基于次理论。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型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柳文珍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 401220)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的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是由于电子商务在21世纪迅猛发展起来,短短几十年还来不及形成成熟而且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文通过前人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研究基础,对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购买因素进行一一归纳、总结,并分析探讨新的有价值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网络购物;消费者;影响因素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型,购买模型对消费者购买时的过程进行形象的展示,有关模型有以下几种:

1.尼考西亚模式

该模式由四个领域构成。首先第一块是企业通过广告宣传等手段把有关信息发射给消费者,这些信息经消费者处理后转变成对产品的某种态度并输出。然后消费者寻求产品的相关信息形成购买动机。接下来则是消费者在某种购买动机的驱使下做出购买决策并采取具体的购买行动。最后一块是消费者在消费或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将购买经验教训反馈给大脑保存起来,以指导今后的购买行为,或者直接反馈给企业营销人员。

2.霍华德谢斯模式

该模型是由J·A·霍华德和J·N·谢斯合作出版的《买方行为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该模式主要描述产品的品牌选择过程,由四大变量组成。变量一是刺激或投入因素,也种之为输入变量。该变量又包括三个小因素,例如,产品的价格、质量、功能、服务等传递的信息,构成了产品的实质刺激;而广告媒体、推销人员和商业媒体等传递的信息则构成了产品符号刺激;家庭、相关群体及社会阶层等信息的社会来源传递着有关产品的口传信息。

3.EBK模式

EBK模式也称之为恩格尔模式,该模式将人的大脑看做一个信息处理器,认为外界刺激如厂产品和大众传媒等信息输入后,经消费者的态度、认知等内部处理后,最终产生购买意向并采取行动。

二、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

20世纪末期诺顿商学院的Gerald L. Lohse(1997)教授就曾利用一个WVMT软件来研究网上购物消费者的行为,他指出消费者之所以采用网上购物这种方式一方面是“时间饥饿”也就是缺乏休闲时间的人,另一种是“在线生活”的群体,也就是经常接触的网络的人。

(一)消费者网上购物外部影响因素

对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产生外部刺激的主要是网络环境,Dailey认为网络氛围能够促进消费者的交易,他提出网络氛围是“有意识地对网络环境进行设计来对网上消费者制造正面的情感和认知影响,以求使消费者产生正面的反应”,Eroglu等将网络氛围分成两大类(1)高任务相关因素。方便消费者完成购物目标的网站描述符(言辞或者画报);(2)低任务相关因素是对完成购物任务不重要的网站信息。网络氛围因素主要是指网站的生动性、交互性、象征标志、社会因素。

同时,Miyazaki、Bulter(2006)等学者认为,在网络购物环境下,网络设施的完善、上商场规范化的管理以及良好的服务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较大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上网购买意愿。Chien-Wen Chen(2012)通过对拥有电子商务的传统书店的购买者进行研究,发现购买者的线上行为间直接影响到其线下行为,并这两种行为会相互加强。

综上所述,外部因素对消费者网络行为的购买主要来源于网络环境,如网络的安全程度、制度保障,网站设计的的有用性、有趣性、易用性等,以及外部环境的相应的线下购买环境对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交互影响。

(二)消费者自身因素

1.消费者的信任形成

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消费者是参与主体,另一方面,消费者行为是基于多种驱动因素的复杂行为,首先是消费者网上购物的信任研究,McKnight (2004)对消费者的购买提出了二阶段模型,将信任形成分为网站介入前期(Intro-ductory stage)和访问(Exploratory stage)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者的行为是受到制度信任的影响,而第二阶段行为则受到技术接受模型(TAM)影响,TAM的模型由Davis于1989年提出,它是运用合理行为理论专门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程度的一个模型。依据技术接受模型TAM,一种新的信息技术的接受将由感知的可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来决定。用户对技术的可用性和易用性认可度越高,表明对技术使用的意向越好,对技术接受程度也就越高。Gefen等(2003)将TAM用于电子商务信任的研究中,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的可用性将影响客户的使用意图,而感知的易用性将影响客户对卖方的信任。

Jin Baek Kim(2012)在TAM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消费者初次购买意向的形成因素,证明消费者在线购买意向的受到网站有用的影响,但易用性只是通过有用性间接起作用。

2.消费者的感知价值

按照理理论,消费者的行为意向源自于消费者的主观标准即价值观和对待商品的态度。消费者的主观标准是消费者判断客观事物的标准,消费者对待商品的态度是消费者基于主观标准对商品价值的判断,所以,无论是主观标准,还是对待商品的态度,都是消费者基于主观的认知和看法。Zeithaml(1998)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阐述了消费者感知价值理论。他将消费者感知价值定义为消费者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取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或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

3.消费者的感知风险

由于现有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不健全,网络技术不够成熟,网络购物的在线支付问题,钓鱼网站频现等风险问题从而使网购消费者对网购产生不信任。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的概念是Bauer(1960)首度引入营销的。他认为消费者任何购买行为,都可能无法确知其预期的结果是否正确,而某些结果可能令消费者不愉快,所以,消费者购买决策中隐含着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最初的消费者风险感知。

综上所述,从消费者自身出发,其网上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受自身的感知的影响,主要是对购买商品价值的感知,和风险的感知,同时,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消费者对网络购买信任的形成,这种信任是受外部条件(网络大环境和商家)和内部条件的共同影响的。

三、总结

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外部环境和消费者自身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影响两方面开始研究的,其研究主体大都是消费者本身,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首先是受到价格和便捷因素的驱动,但深一层次的研究显示,消费者最终进行网上购买的研究显示,消费者受到网络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客观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电子商务平台提供者的网页设计的便捷性,合理性,电子商务经营者是否提供了全面的商品信息。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感知,归根结底,是消费者对外部环境的风险感知、对提供商品的价值感知,对商家的信任感知,而目前研究显示,消费者对网络购买的信任整体偏低,是由于对风险的感知较高。

未来的研究可通过研究消费者对信任的感知和风险的感知之间入手,同时消费者网购行为三个方面影响因素也是相互作用的,这样,电子商务经营者可以从中选择正确的营销方式,从商家可操纵的影响因素入手,如商家无法直接改变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但可提供销售保障,提升消费者对网购商家的信任水平,衡量影响消费者网购行为三方面因素的营销效果和营销成本,从而选择有效的营销方式,使得最小营销投入获得最大营销收益。■

参考文献

[1]Michael R. Solomon .Consumer Behavior : Buying, Having and Being.[B]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0).

[2]Jin Baek Kim.An empirical study on consumer first purchase intention in online shopping: integrating

[3]李东进.消费者行为学[B]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08出版),13-15.

[4]庞川,消费者网络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l.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8).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4

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实际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复杂的购买决策,要经过问题认知、信息搜集、评价与选择、购买、购后行为五个阶段。网络评论属于信息搜集中的一个方面,信息搜集工作是为比较评价和购买决策服务,信息搜集和传递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在逐渐增加,在特定情形下,几乎成为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网络评论可以分为售前的网络评论(如口碑、形象、广告)、售中的网络评论(如客户服务)和售后的网络评论(如顾客感知、售后服务)。将从这三个维度研究它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

二、研究模型的构建及实施

本研究中,主要以网络评论为变量,以消费者的学习经验(高年级/低年级)和消费者的专业知识(不同专业)作为中介变量。依据文献,我们将网络评论按照网站属性、性质与内容进行分类,并得到初步架构: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网络中心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年龄集中在10~19岁和20~29岁,学生比例最大(31.7%),分析发现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信息渠道的比例高达90.5%。根据以上特征,本研究样本主要选取大学本科生,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统计信息。另一部分调查按网络评论分类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在进行正式调查之前,已经进行了小规模的试调查,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正。量表的设计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对数据进行定距测定,对于数据的处理,使用SPSS12.0进行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交叉列联表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种统计方法。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取高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作用。在研究调研时,选取了武汉科技大学这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1份,回收率为96.2%。共有有效问卷456份,有效问卷率为94.8%,问卷分发于五个学院,其中管理学院占有52.63%,男女比例为1.5:1,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比例为1:1。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变量的平均值在1.73至4.53之间:均值2.47表明大多数消费者会浏览网络评论,但并非经常性浏览;负面网络评论的标准差普遍在0.88~1.00之间,大于正面网络评论的平均值0.82,说明负面网络评论会降低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机率;网站属性中,排于第一的众数是3,中位数是2,这个数据表明更倾向于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的网络评论(网站属性描述性分析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专业网站的信任程度更高,其次是搜索引擎,再次是综合平台,最后是网络消息。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以下变量进行Pearson Chi-Square 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性别 * 购物前经常看网络评论”在df为4的Asymp. Sig. (2-sided)值为0.042,说明性别对购物前浏览网络评论没有显著性影响。

“年级 * 购物前经常看网络评论” 在df为4的Asymp. Sig.(2-sided)值为0.008,说明年级对购物前浏览网络评论有显著性影响。

“学院 * 购物前经常看网络评论” 在df为16的Asymp. Sig. (2-sided)值为0.267,说明学院对购物前浏览网络评论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前 * 性别” 在df为1的Sig.值为0.000,说明售前的网络评论和性别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显著性影响。

“售中 * 性别” 在df为1的Sig.值为0.014,说明售中的网络评论和性别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后 * 性别” 在df为1的Sig.值为0.002,说明售后的网络评论和性别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显著性影响。

“售前 * 学院” 在df为4的Sig.值为1.011,说明售前的网络评论和学院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中 * 学院” 在df为4的Sig.值为0.894,说明售中的网络评论和学院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后 * 学院” 在df为4的Sig.值为0.699,说明售后的网络评论和学院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前 * 年级” 在df为1的Sig.值为0.727,说明售前的网络评论和年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中 * 年级” 在df为1的Sig.值为0.194,说明售中的网络评论和年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售后 * 年级” 在df为1的Sig.值为0.197,说明售后的网络评论和年级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没有显著性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主要结论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有效的策略,使其商品对消费者产生正面的影响。在首先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已有的关于消费者购买行为和部分类型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了解了以前学者的相关行为模式,如TPB模型、TAM模型,同时还总结了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的因素,包括消费者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零售商因素等。

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很多,也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关于网络评论(Online Review)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的研究却很少,国外虽有的也只是也写评论性的文章,还没有人对此作过实证性的分析。网络评论如今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手段和平台,企业利用它不但可以有效地传播企业信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网络社区为公司收集,整理信息,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建立信任、培养合作的方式之一。网络评论对于公司的很多管理活动,如开发潜在用户、维持老用户、品牌建立、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都有潜在的重大意义。

消费者则可以通过阅读网络评论了解产品的质量、卖主的信誉、相关服务和交易风险等。根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相关文献,决定将网络评论按照时间这个维度分为售前、售中、售后,按照将出现网络评论的网站按照其属性分为专业网站、综合平台、搜索引擎和网络消息,研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模型,在模型关系的测定中,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的对象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大学生,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交叉列联表、单因素方差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消费者对专业网站的信任程度更高,其次是搜索引擎,再次是综合平台,最后是网络消息。这说明网络评论出现在专业网站上,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大。

(2)大多数消费者会浏览网络评论,但并非经常性浏览。但其浏览程度呈现递增的趋势。企业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形象、口碑、质量、服务,随着更多的消费者浏览网络评论,网络评论正逐步成为消费者对商品、企业的重要评价手段。

(3)负面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从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来看,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表明负面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存在较重要的负向影响,即消费者更加看重负面的网络评论,存在负面的网络评论即会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

(4)售前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其次是售后的网络评论,售中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最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对于某产品的售前和售后评论(包括正面、中性、负面),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会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对他们的购买决策影响就越大。

(二)研究结论的企业借鉴

(1)企业要重视出现在企业官方网站(如留言系统和产品介绍)、专业人士进行评论的论坛或社区等专业网站上的网络评论。建立较完善的网络评论的质量评估体系,提高网络评论的质量,加大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网络评论的所出现的位置是网络评论的重要维度之一,它反应了网络评论的可信任程度和真实性,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企业来说,光是吸引消费者登陆其网站,增加访问量还远远不够,必须将这些潜在的消费者变成实际的购买者。这就需要企业注重出现在专业网站上的网络评论,通过这些评论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最终将消费者变成购买者。

(2)企业应重视网络评论的属性。负面的网络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是绝对足够的,企业应时刻关注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上出现的各种负面评论,在进行销售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使消费者满意。如果有关企业的负面的网络评论已经在网站上出现,企业应及时做出反应或者做出解释,或者做出弥补,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

(3)企业应重视售前和售后的网络评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售前评论和售后评论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企业应该注意口碑的建立、广告的宣传、售后服务的提高、质量的保证等。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消费者对其购买的产品及企业形象、口碑、广告等发表评论,不管观点是褒是贬。如果评论是对产品的质量或企业的形象等持否定的意见,企业可以以此作为一个很好的信息反馈渠道,监督和管理企业内部,提高产品质量;如果评论内容是对产品质量或者企业形象的褒奖,则是对产品和企业的一种良好的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1.研究的贡献

(1)本次研究自己开发了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的量表。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于网络评论的研究还比较少,根据前人的理论研究提取了“售前网络评论”、“售中网络评论”和“售后网络评论”这三个维度。探讨研究了它们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并针对企业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根据研究模型和假设,本文开发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预调研,正式调研和修改,最终得出了完整的调查问卷,对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在测试的基础上,使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得到了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方面的结论和建议,为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一定贡献。企业在网络评论方面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建立网络评论内容评估体系,提高网络评论的质量,加大其对网络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关注专业网站和搜索引擎上出现的各种负面评论,并对应的做出一些决策,降低负面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鼓励消费者多发表售前和售后评论等。

2.研究的不足

(1)论文无法全面分析网络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只能从局部的几点出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作者受时间和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只是集中研究了几个维度的网络评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2)调查的样本地域有所局限,应该更广些。在调查过程中,尽量使被调查者的分布于各个年龄层次的中国消费者群体。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被调查者主要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在校学生,使得被调查群体比较单一,不能真实全面的代表我国实际的消费者群体。

(3)样本主要是针对18~30岁的潜在消费者,规模应该更大些。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怀斌.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慧,李远志.电子商务条件下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陈蓓蕾.浙江大学.基于网络和信任理论的消费者在线口碑传播实证研究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5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 眼看、手摸、耳听 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27)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4.0175.02

1引言

网上团购是指消费者通过Internet这一信息交换平台,在团购网站上跟卖家进行交易,而团购网站从交易中获取服务费或产品差价的一种新兴网络购物活动,其核心是需求聚集和总额折扣。最早的团购网站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团购网站机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中每日团购网站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最受消费者欢迎。根据国内权威团购导航领团网()的《2012年4月全国团购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 年4月底,全国共诞生团购网站5966家。

网上团购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国内外的学者却还没有对网上团购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本文将简要评述网上团购的发展状况,总结网上团购的研究成果,并探讨网上团购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2网上团购发展评述

2.1早期的团购网站

早期的团购网站诞生于1990s的欧美地区,团购的产品主要有电脑、消费性电子产品、家电和家居用品。起初,这些团购网站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2000年1月到4月期间,Mobshop网站的注册会员由3.7万增加到13.2万。然而,到了2001年1月,Mobshop网站却停止了网上团购的运营。事实上,大多数早期的团购网站都已经停止运营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商业模式过于复杂;团购周期过长;参团者不能获得预期的折扣。

2.2每日团购网站

全球首个每日团购网站的商业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早期团购网站固有的缺陷。于200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上线,8个月后成功实现盈利。它现在在全美超过100个城市和世界上其他28个国家进行运营。从2010年年初始,许多Groupon的克隆体在全球各地纷纷上线。这些克隆体都采用了Groupon的商业模式甚至连网站设计都跟Groupon一样。

3网上团购文献回顾

3.1国外网上团购研究综述

从现有的研究看,国外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网上团购活动展开研究。

在卖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灵活的团购价格机制是否优于固定的传统价格机制。结果表明:当消费者需求不明朗、卖家属于风险探索型希望扩大新产品市场以及低价格需求者数量多余高价格需求者数量时,灵活的团购价格机制要优于固定的传统价格机制。

在团购网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团购网站如何解决聚集更多的消费者,具体方法包括:基于一类的产品而不是某一产品聚集消费者团体

;基于信任关系建立一个长期的团购机制;基于信用的聚集机制;构建消费者联盟组织,允许消费者可接受价格;基于卖家的保留价格,建立批量折扣分配制度。

在消费者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消费者接收团购机制以及影响买家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因素,如团购活动的持续时间、有助于买家做出购买决策的信息(购买条件和提示信息)、激励机制以及关于卖家过去团购活动和现有订单者的文字评论。

3.2国内网上团购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网络团购的研究侧重于商业模式、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琚春华,王蓓(2006)分析比较了当时网络团购模式,论述了由大型零售企业作为网络团购的组织者而形成的主动式网络团购新型模式。韩钰,杜建会,郭鹏飞(2011)通过收集中国网络团购市场调研报告相关数据,对中国网络团购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区域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网络团购市场总体发展前景良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宋承宇(2011)分析了网络团购的现状即,发展迅速、限制诸多和烧钱厉害,阐述了网络团购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模式简单、顾客忠诚度低、存在诚信风险,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目前仅有学者张酷、卢昕昀(2009)从消费者角度,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感知风险理论建立了消费者网络团购参与意愿模型。宁连举,张欣欣(2011)基于传统的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理论,构建了网络团购消费者冲动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4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网上团购的研究发展比较迅速,已经吸引了包括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在内的众多学者参与。但总体而言网上团购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构建还不够完善,许多理论还存在较大争议和空白,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其一,从研究视角来看,需要更多地关注卖家。以往的研究重视团购网站和消费者而轻视卖家,网上团购本地化的特点决定了网上团购的卖家向上要为团购网站提供自身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向下要为消费者提供面对面的实体服务,因而其要比传统电子商务B2C和C2C的卖家承担更多的压力,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卖家。

其二,从研究理论来看,网上团购的研究大多沿用传统电子商务B2C和C2C的理论,但是网上团购与B2C和C2C存在明显的差异,经济学、营销学、心理学等理论在网上团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的创新。比如购买时间、现有的订单数量对潜在消费者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Anand,K.S.,&Aron,R.Group buying on the web: A comparison of price.discovery mechanisms [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1546.1562.

[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年4月全国团购统计报告[R],2012.

[3]Kauffman,R.J,Wang B.Bid Together,Buy Together: On the Efficacy of Group.buying Business Models in Internet.based Selling [M].Boca Raton: CRC Press,2002:99.137.

[4]Chen,J.,Chen,X.,& Song,parison of the group.buying auction and the fixed.pricing mechanism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7,43(2):445.459.

[5]Chen,J.,Kauffman,R.J.,Liu,Y.,& Song,X.Segmenting uncertain demand in group.buying auctions [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pplication,2010,9(2):126.147.

[6]Yamamoto,J.,& Sycara,K.A stable and efficient buyer coalition formation scheme for E.marketplaces [J].Agents Montréal,2001,(01):1.8.

[7]Breban,S.,& Vassileva,J.Using inter.agent trust relation.ships for efficient coalition formation [J].In Cohen,R.,and Spencer.(Eds.),Proceedings of the 13th Canadian Conference on AI,Calgary,Canada,2002.

[8]Yuan,S.T.,& Lin,Y.H.Credit based group negotiation for aggregate sell/buy in e.markets [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4,03: 74.94.

[9]Li,C.,Sycara,K.,& Scheller.Wolf,binatorial Coalition Formation for multi.item group.buying with heterogeneous customers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0,49: 1.13.

[10]Mastuo,T.,& Ito,T.A Group Format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Substitute Goods in Group Buying [J].Systems and Computers in Japan,2004,35(10):23.29.

[11]Sharif.Paghaleh,H.Analysis of the Waiting Time effects on the Financial Return and the order fulfillment in web.based group buying mechanisms [C].2009 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Workshops.

[12]Tan F B,Sutherland P.Online consumer trust: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2004,2(3):40.58.

[13]Kauffman R J,Lai H,Ho C T.Incentive Mechanisms,Fairness and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Group.buy Auction [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0,15(9): 249.262.

[14]Kauffman,R.J.,Lai,H.,& Lin,H.C.Consumer adoption of group.buying auctions: An experimental study [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0,(11): 191.211.

[15]琚春华,王蓓.新型的网络团购模式:主动式网络团购[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9(179):9.14.

[16]韩钰,杜建会,郭鹏飞.基于SPSS的中国网络团购市场发展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0):1660.1665.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7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网络购物已为更多消费者接受。尽管网上购物的发展不如预想那样迅速,但电子商务的服务范围依然呈逐步扩大趋势,已涉及旅游、票务、金融、房地产、职业介绍、网上教育、网上娱乐等。与传统零售相比,网上零售的优势在于信息沟通,它可以即时、动态地更新有关商品种类、价格、配送等信息。其劣势在于:买卖双方远隔千里、相互不了解、不能进行面对面交易;顾客无法直接触摸、试用商品。这种劣势就导致顾客的风险感知较高,从而制约了网上购物的发展。因此如何降低消费者风险感知,取得并维持顾客的信任是在线零售成败的关键所在。

消费者在线购物的风险感知有哪些内容?它们如何影响消费者在线购物?如何把握消费者在线购物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着重研究消费者在线购物的风险感知的内容,并通过问卷调查来研究各类风险感知的影响,以及提出如何降低消费者风险感知的建议。

一、风险感知的概念以及基于消费者风险感知的购物决策理论

风险感知最初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的鲍尔(RaymondBauer)从心理学延伸出来的。风险感知实际上就是在产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其购买结果的优劣以及由此导致的后果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Dehaix,1983)。它由不确定性和后果两部分组成。不确定性,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满意程度感知的不确定;后果指的是购买和使用商品后可能的损失。

米切尔(Mitchell1995)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消费者风险感知的购物决策理论,在购买过程的各个阶段,消费者都在冒某种程度的风险,并且风险感知的水平是不同的。在确认需要阶段,由于没有立即解决问题手段或不存在可利用的产品,感知风险不断增加;开始收集信息后,风险开始减少;感知风险在方案评价阶段,继续降低;在购买决策前,由于决策的不确定性,风险轻微上升;如购买后消费者达到满意状态,则风险再次走低。

米切尔指出:在购买过程的各个阶段,每个消费者都在努力回避或减少所感知的风险。也就是说,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就是一种减少风险的行为。而消费者改变、推迟或取消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感知风险的影响。当感知风险降低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程度或者完全消失,消费者决定购买。因此,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是促进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最好方法。

二、网络购物的风险感知内容

消费者购物的风险感知内容,已有很多研究。多数学者是从购物的后果(后果指的是购买和使用商品后可能的损失)来划分,其中为大家所认同的风险为:Jocoby&Kaplan(1972)提出的资金风险感知、功能风险感知、社会风险感知、心理风险感知、身体伤害风险感知五大风险。Roselius(1961)定义还提出另一种风险即时间风险。而Stone&Gronhaung(1974)的研究中,发现了这六种风险解释88.8%的总风险感知。

在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所感知的风险,比传统购物风险感知的内容范围更广。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每种风险的内容有变化,二是新的消费形式带来的新的风险,也就是除了上面提到的六大风险外,还有其他伴随网络而产生的新的风险,如个人隐私风险。

NenaLim(2003)提出了一个基于来源的新的网上购物消费者风险感知分类方法——按风险感知来源划分,可分为:零售商风险感知、消费者自身风险感知、产品情况风险感知。

网上购物的风险感知的具体内容,根据CNNIC历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三、风险感知的实证研究

根据上述风险感知的内容及SandraM.For-sythe研究思路的归纳,笔者提出了下面的研究思路,来研究各种风险感知对在线购物的影响。

根据上述风险感知的内容及SandraM.For-sythe研究思路的归纳,在线购物的风险感知的类型可分为来源于IT技术的风险知觉,来源于商品质量及厂商信用的风险知觉,来源于时间/便利性风险,来源于心理风险。而消费者的网龄、收入、性别不同,风险感知类型也不同,从而影响到在线购物的参与程度。笔者提出了下面的研究思路:

1、研究假定上述各种风险感知类型与在线购物的参与程度均负相关。

2、研究网龄、收入、性别与在线购物的风险感知类型的关系。

问卷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如下:

共发放问卷400份,问卷回收253份,回收率为63%。其中有效问卷210份,公司职员162份。学生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在210份有效问卷中,有108位男性,占51.4%;102位女性,占48.6%,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年龄方面,最小的23岁,最大的32岁,平均年龄26.5岁。

职业方面,公司职员162位,在读研究生48位,分别占77.1%和22.9%

收入方面,月收入3000元以上占42.9%,3000元以下57.1%

网龄方面,被调查对象的网龄在3~8年之间,平均网龄5.6年。6年网龄以上的占54.3%。

网络购物经验方面:未参与在线购物的有96位,占45.7%。已参与在线购物的有114位,占54.3%。

问卷调查结论如下:

结论1:风险感知类型与网上购物行为的关系

显著影响消费者在线购物参与程度的风险感知有“来源于商品质量及厂商信用的风险感知”、“时间/便利性风险感知”、“心理风险感知”。这三类“风险感知程度”与在线购物参与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消费者的“来源于商品质量及厂商信用的风险感知程度”对在线购物参与程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心理风险感知程度”及“时间/便利性风险感知程度”。从样本总体看,“来源于IT技术的风险感知程度”与“在线购物频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结论2:性别与网上购物行为的风险感知类型的关系

男性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在线购物的风险感知特征存在差异。对于男性消费者,其“在线购物参与程度”受“来源于商品质量及厂商信用的风险感知程度”及“时间/便利性风险感知程度”的影响较显著。而对于女性消费者,“在线购物参与程度”受“心理风险感知程度”影响比较显著。

结论3:网络经验与网上购物行为的关系

网络经验不同,则各类风险感知对“在线购物参与程度”的影响不同。对于低网龄消费者,只有“来源于商品质量及厂商信用的风险感知程度”、“心理风险感知程度”与“在线购物参与程度”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对于高网龄的消费者,“来源于IT技术的风险感知程度”与“在线购物参与程度”呈现出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次是“来源于商品质量及厂商信用的风险感知程度”、“时间/便利性风险感知程度”也对参与程度产生影响;但“心理风险感知程度”与高网龄消费者的“在线购物参与程度”无相关性。说明随着网络经验的增长,消费者逐渐不再担心隐私会被公开。

结论4:收入与网上购物行为的关系

收入不同,则各类风险感知对“在线购物参与程度”的影响不同。对于低收入消费者而言,只有“来源于商品质量及厂商信用的风险感知程度”、“心理风险感知程度”与“在线购物参与程度”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对于高收入消费者而言,四类“风险感知程度”都与“在线购物参与程度”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相关性最强的是“时间/便利性风险感知程度”,说明高收入者更关心时间价值。

四、实证研究的结果的管理启示

根据前面的理论,减少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是促进消费者产生购物行为的途径。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启示:

1、支付方式不再是网民担心的主要因素,采用银行卡支付的安全性已经得到认可。这对广大商家而言是个很好的时机。

2、网上购物消费者现在更多地关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厂商信用能否得到保障以及网上信息是否可靠等问题。而网络对正面、负面的信息均能起放大作用,所以建立起商家的信誉是最迫切的任务。不虚假信息、虚假广告,保证商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是建立信誉的方法。可选择厂家承保的定型化的产品来销售,如手机、电脑等。

3、如果是销售女性顾客为主的商品,关注点应该是使消费者相信网上信息不被公开。

4、男性顾客购物频率高,而且他们关注的是商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问题,所以网上销售应主要关注男性顾客为主的商品。

由上可见,网上商店要更注重品牌网站,赢得消费者口碑。销售商品类型可选择男性顾客为主的商品,不易造假的商品,厂家联保产品。也可以与实体商店合作,由实体商店保证售后服务。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本文对影响中国消费者在线购物的风险感知进行了初步研究,力求对于国内在该方面研究的匮乏填补一些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但由于资料和文献的缺乏,以及样本容量较小,并且在实证调查中采取方便抽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研究中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

(1)对影响国内消费者在线购物的风险感知类型的归结及问卷测试题的设计主要来源于国外的研究,可能不够完善和准确,值得作进一步的分析。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8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10011607

..

一、引.言

由于网络购物的虚拟性,使得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比实体购物行为更加复杂,因此研究影响消费者网络购买行为的因素非常必要,这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网络商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实体商店的形象会影响消费者的心情、停留时间和购物态度,甚至会使消费者产生物超所值的感觉,进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实际上拥有一个清晰的、独特的网络商店形象对网络商家也非常重要,良好的网络商店形象会使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环境中受到更多的营销刺激。那么网络商店形象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无影响,影响的路径如何,或者说网络商店形象的哪些方面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如何影响,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去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商店形象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B2C类网站(如京东、红孩子、当当和卓越等)为研究对象,探索B2C类型的网络商店形象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本文基于“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和“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整合模型”研究范式,将“网络商店形象”作为前因变量,将代表消费者心理因素的“感知价值”和“虚拟体验”作为中间变量,将“目的性购买”和“冲动性购买”两者购买行为作为后果变量,来探索网络商店形象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路径。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1.文献回顾

(1)网络商店形象

借鉴Martineau [1]提出的关于网络商店形象的概念,网络商店形象可以定义为: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对网络商店一切行为与表现的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印象和评价。目前关于网络商店形象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关于网络商店形象的维度划分,Pairin和Keng认为网络商店形象包括网站和系统设施、产品和促销信息、交易服务和满足感、便利性、外观和同质性和制度要素六个方面[2],Jungmi和Susan则指出网络商店形象的维度包括安全性、便利性和娱乐性[3];关于网络商店形象所具有的营销功能,高博实证得到网络商店形象对感知价值、顾客信任和顾客购买意向产生显著正相关影响[4];袁晓媛实证分析得出较好的网络商店形象有助于增加网络店面的浏览量,有助于增加消费者正向情绪[5]。

(2)感知价值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消费者感知价值在营销领域已经受到长期的关注。网络购物环境是一个全新的消费环境,很可能导致消费者在价值感知上的变化。尽管在传统交易中,顾客感知价值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家认同,但是在网络购物环境中,顾客感知价值的定义和维度构成却很少被研究。我国学者董大海和杨毅认为网络购物环境中的消费者感知价值是消费者感知使用网络渠道达成其消费目的和意图的程度的偏好和评价,并将网购环境中的感知价值划分为结果性价值、程序性价值和情感性价值三个维度[6]。

(3)虚拟体验

虚拟体验是消费者在虚拟环境中与商品进行互动的心理状态,Koufaris研究证明虚拟体验是决定网络购物的重要因素并对再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7]。在虚拟体验中,“心流体验”被认为是最高形式的体验,但是心流体验究竟在哪种导向型消费行为中更容易发生,学者们的研究一直存在分歧。

Novak等发现消费者在网络环境下的目标导向和体验导向行为中均可能产生心流体验[8],而Senecal等则认为心流体验更多地产生于享乐性的网络购物行为中,而不是功利性的网络购物行为中[9]。

(4)消费者购买行为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或意图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阿姆斯特朗根据同类产品不同品牌的差异程度以及消费者在购买时的介入程度,可以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分为四种类型:习惯性购买、多样化购买、复杂性购买和减少失调的购买[10];Novak等基于消费者体验的视角将购买行为分为目的性购买和体验性购买[8];赖伟宣和张鹏将消费者购买分为计划购买和非计划购买[11];本文借鉴这些理论将消费者网购行为分为目的性购买行为和冲动性购买行为。

2.理论框架

著名的“刺激—机体—反应”理论经常被应用于商店环境与消费者认知、情感及商店惠顾意向关系的研究中,因此本文基于这一理论,研究网络商店的形象与消费者购买之间的关系,同时由于网络购物的特殊性,使得体验性的购买、冲动性的购买行为比实体商店更加突出,因此在研究时充分考虑了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整合模型,建立如图1所示的基本模型框架。

图1.基本模型框架

..

在图1中,从S-O-R的角度看,模型中“网店形象”对应于S-O-R理论中的刺激因素,“虚拟体验”对应于机体因素,“感知价值和网络购买行为”对应于反应因素;从冲动性购买影响因素整合理论的角度看,“网店形象”对应营销刺激因素、“虚拟体验”可对应于情感和欲望因素,“感知价值”对应于规范性评估因素,“冲动性购买”为最终结果。

总体来说,网络商店形象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本文希望借助图1的理论框架,通过实证分析探究消费者对网络商店不同维度的认知,利用感知价值和虚拟体验为中间变量,探索网络商店形象对消费者目的性购买和冲动性购买的影响。

三、研究假设

1.网络商店形象与虚拟体验

不同的网站设计,不同的网页风格会给消费者留下不同的网络购物虚拟体验,网站形象功能设计已成为影响在线消费者购物体验的关键因素,Hans和Tiber认为消费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或产品的容易性是影响消费者在线购物体验的一个因素[12];Koufaris指出网站与消费者的互动程度积极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乐趣以及注意力的集中程度[7];Page和Elzbieta认为网站对人们的响应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网络购物体验[13];Yong在对一个旅游网站心流体验的实证模型中,认为网站内容、网站设计、网站外观和浏览者个体差异是心流体验的前因变量[14]。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网络商店的形象对消费者虚拟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考虑我国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将网络商店形象维度划分为网站形象、商品形象、服务形象、便利形象和安全形象五个维度。基于此提出如下五个分假设:

H1a:网络商店的网站形象对消费者虚拟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网络商店的商品形象对消费者虚拟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c:网络商店的服务形象对消费者虚拟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d:网络商店的便利形象对消费者虚拟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e:网络商店的安全形象对消费者虚拟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网络商店形象与感知价值

顾客感知价值是指给予或来自顾客的价值,价值将由产品或非产品的相关印象或经验所产生;对于实体店销售的研究范围,Babin和Jill研究发现,商店气氛,例如音乐、灯光和布置,可以增强购物体验,进而增加购物价值[15]。陈彦芳以台湾家电连锁商场为研究对象,发现顾客感知价值会受到商店形象的正向影响[16]。在网络购物中,国内外学者对网络商店形象能否对感知价值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为了研究网络商店能否对消费者感知价值产生影响,提出如下的假设:

H2:网络商店的形象对消费者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a:网络商店的网站形象对消费者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网络商店的商品形象对消费者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c:网络商店的服务形象对消费者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d:网络商店的便利形象对消费者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e:网络商店的安全形象对消费者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虚拟体验和感知价值

关于消费者体验与消费者感知价值间相关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崔嘉琛采用上海地区四所重点高校学生在实体商店购买行为的数据实证分析证明了消费者的体验对感知价值具有正向影响[17],Meyer和Schwager认为消费者体验代表了消费者对于企业的主观态度,是消费者与企业间交互的及时反应,而消费者对于企业的态度与反应最终会影响消费者交易活动中的总体感知[18],在网络购物环境下经历虚拟体验的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产生更积极和更强烈的情感和态度,可能会增加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提出如下假设:

H3:网络购物中虚拟体验对消费者感知价值有显著正向影响。

4.虚拟体验和网络购买行为

陈洁等用“时间感”和“购物愉悦感”来表示心流体验,通过实证发现心流体验对冲动性购物和重返购物均有显著影响[19];卢艳峰的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选择商品时的心流体验能够增加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体验,提高其购买意愿[20];李志飞研究认为,体验营销的实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唤起的情感反应促使消费者做出冲动性购买的决定[21]。事实上网络购物比实体购物最大的缺点就是产品或服务的无形化和难以标准化而导致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感知风险,如果网络购物中的虚拟体验能使消费者感到愉悦,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体验当中,忽略了其购物风险,便会增加网络购物的意愿。

H4:网络购物中虚拟体验对目的性购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H5:网络购物中虚拟体验对冲动性购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5.感知价值和网络购买行为

Bowman和Farshid认为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更突出[22],一方面因为网络购物的虚拟性,消费者更加关心产品的感知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购物的风险性,消费者购物付出的感知代价更大,消费者只有经过感知利益和感知代价权衡后,感知价值满足心理预期,消费者才会购物。在购物情境中,如果说感知价值能够影响目的性购买行为,那么通常当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被激发后,他就会开始感觉快乐,进而产生了冲动性购买。但是总体来说在网络购物环境中,顾客通过权衡之后的感知价值对冲动性购买有无影响或者影响是否显著,还没有明确的模型和结论,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6: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感知价值对目的性购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H7: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感知价值对冲动性购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四、研究设计

1.调查问卷

网络商店形象各个维度的测量主要参考了Pairin和Keng [2]、Hans和Tiber[12]等学者的研究,并进行了适当修改,消费者感知价值的测量主要借鉴了陈彦芳[16]的测量问卷,并结合网络购物的特点进行了措辞上的修改;虚拟体验的测量参考了Yong[14]的研究。对在线购买中目的性购买的测量借鉴了Novak等[8]的量表设计,对冲动性购买的测量则采用了Vijayasarathy [23]的研究成果。

按照上述测量问项编制调查问卷初稿,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请五名电子商务领域的专家和两名公司销售经理审核问卷草稿,根据他们的建议再次修改,形成了调查问卷初稿,通过50份问卷小范围的测试,删除了部分问项,最终得到9个潜变量35个问项。潜变量及问项表因篇幅限制省略,读者如需要可与作者联系。且相关变量的α值在0.790—0.892之间。判定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遂将用于正式调查。

表1变量量表

..

2.样本数据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曾经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消费者,包含在校的大学生,通过QQ等媒介向朋友传递问卷并请他们填写,同时在一家网络调研公司(eDataPowe公司)的会员中选择调研样本。调查中向全体会员发送邮件,邀请那些有B2C网络商店购物经历的会员参加调研,一旦会员接受邀请,他们就可以点击指定链接,在网页上填写调查问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400份(由于QQ问卷无法准确统计发放份数),问卷回收823份,有效问卷674份,有效回收率为82%,有效样本满足样本量至少为测量题项5倍的要求。

3.信度和效度分析

为了确保假设检验的有效性,对最终的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在进行信度分析时,采用Cronbacha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由多个测项形成的各个潜变量做信度检验。如表1所示本项研究包含的所有潜变量的Cronbacha均高于0.800,整个样本数据的信度达到了0.927,因此变量的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在进行效度分析时,首先需用KMO(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样本测度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本量表的最终调查数据计算得到KMO值为0.958,大于0.500;Barlett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

五、模型检验及分析

1.模型检验

应用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拟合,检查结果输出未发现负拟合的异常情况,说明参数没有违反估计。假设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

表1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

表3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检验结果

..

从表2可以看出,假设H1a、H2d、H2e和H5不显著,将这4个关系删除后,再用Amos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的结果。

拟合检验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卡方与自由度之比是2.810,GFI和AGFI的值分别为0.921和0.903,IFI和CFI的值分别为0.922、0.918,RMSEA为0.049,均满足了模型拟合效果的推荐标准。

2.结果分析

如表2所示,假设H1a、H1b、H1c得到了证实,即B2C网络商店形象中的网站形象、商品形象和服务形象能增加消费者的虚拟体验甚至心流体验,而H1d和H1e没有被证实,容易发现通过验证的这三个维度均为网络商店形象中的外在或者互动的形象,这些形象对消费者的感官刺激最大,容易形成虚拟触觉,从而达到消费者心流体验的状态。

假设H2b、H2c、H2d和H2e得到了证实,即B2C网络商店形象中的商品形象、服务形象、便利形象和安全形象能增加消费者的感知价值,而H2a没有被证实,即网站形象对感知价值的作用不明显。这说明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的感知价值是一个比较理性的认知,其重视了网络购物的核心价值:商品、服务和便利,并确保了网络购物的安全性。感知价值的相关理论指出感知价值是感知利益和感知代价的平衡,在本文的实证中服务形象和便利形象对感知价值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安全形象,其中服务形象和便利形象正好是网络购物的优点,产生消费者的感知利益,而安全性是网络购物的缺点,产生消费者的感知代价,这正好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假设H3得到了证实,说明在B2C网络购物环境中,消费者的虚拟体验对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有正向影响,说明了在网络购物环境下经历虚拟体验的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产生更积极和更强烈的情感和态度,会增加消费者的感知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与TAM中的感知易用正向影响了感知有用有类似之处。

图2.修正后的网店形象与网络购买行为模型

..

假设H5得到了证实而H4没有得到证实,说明在B2C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形成的虚拟体验对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比较大,而对目的性购买行为的影响不明显,特别相对于感知价值对目的性购买的影响这种作用更加微弱。相反虚拟体验对冲动性购买的影响也远远大于感知价值对冲动性购买的影响。当然对于商家来说,无论目的性还是冲动性最终表现的都是购买结果,这说明网络购物这种特殊的氛围和互动情景所激发的消费者信任感、购物愉悦感和控制感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和情感,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同时H6和H7也得到了证实,即B2C网络商店形象增加了感知价值,而消费者的感知价值促使了消费者的目的性购买和冲动性购买。其中感知价值能够促进一般意义下的消费者购买意愿已被很多学者得到了证实,而本次实证发现,感知价值同样可以促使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这说明感知价值除了包含有经济性价值,还有体验性价值和情感性价值。

六、研究结论

1.研究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网络商店形象的不同维度对网络购买行为的影响路径,结论如下:

第一,B2C网络商店形象可以增加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感知价值和虚拟体验,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可以增加消费者目的性和冲动性的购买意愿,消费者的虚拟体验可以大大增加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

第二,B2C网络商店形象各个维度对感知价值和虚拟体验的影响不尽相同,网站形象、商品形象和服务形象这三个外在型或互动型的维度对虚拟体验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商品形象、服务形象、便利形象和安全形象这四个更加内在型的维度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最为明显。

第三,消费者的虚拟体验对感知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的虚拟体验体现了消费者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对商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反应,代表了消费者对购物过程的一种反馈,它会增加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

总体来说B2C网络商店的形象的好坏与消费者在线购物的愿望和动机息息相关。

2.研究结论的管理意义

B2C网络商店的经营者要认识到网络商店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网站形象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率。因此B2C网络商家如果能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投入,势必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物:(1)设计功能齐全的网站,提供良好的产品分类和详细的产品信息,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搜索和互动及时的服务。(2)提供琳琅满目的商品以便不同消费者挑选,提供更多品质良好的产品和知名品牌产品。(3)增强客服人员的服务意识,及时回答消费者提出的问题,并能为消费者提供体贴入微的购物建议。(4)提供多样化的付款和物流方式,提供灵活的退货和换货制度以及全天候持续热情的服务。(5)提供可信的交易付款机制、产品诚信机制,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等,并不断提高商店的声誉。虽然网络商店的形象只是一个外在环境要素,但是在网络购物这种虚拟环境中,一方面,由于消费者无法确切了解商家的具体情况,此时网络商店的形象便给了消费者一个放心、安全的信号;另一方面,良好的网络商店形象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和购物体验,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研究表明,冲动性购买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中往往占到80%左右的比例,因此应该成为网络商家关注的重点,结合文章的研究,设计良好的网站,包括建立顾客导向的网络导航系统、优化网站设计,丰富网站内容;展示丰富的产品信息,包括细致的商品图片,产品品牌信息;提高客服人员的质量,让消费者感知到对其反馈和关注等这些外在的因素对提高商品购买率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形象设计都会大大提高消费者的虚拟体验而直接导致冲动性购买。

参考文献:

[1].Foxall,G.R.,Goldsmith,R.E..Consumer Psychology for Marketing[M]. NY:Routleedge,1994.

[2].汪旭辉.店铺形象对自有品牌感知与购买意向的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8):77-83.

[3].Yong,C.B.,Ye,Q.B.,Shi,B.S.Motivating Purchase of Private Brands: Effects of Store Image, Product Signatureness, and Quality Varia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1,64(2):220-226.

[1].Martineau,P. The Personality of the Retail Stor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8,36(1-2):47-55.

[2].Pairin,K.,Keng,S. Creating a Virtual Store Image[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3,46(12):34-39.

[3].Jungmi,O.,Susan,S.Effects of Design Factors on Store Image and Expectation of Merchandise Quality in Web-Based Stores[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08,15(4):237-249.

[4].高博.网络商店形象对顾客购买意向的影响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袁晓媛.网络商店形象和个体特征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董大海,杨毅.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感知价值的理论剖析[J].管理学报,2008,(6):856-861.

[7].Koufaris,M.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2,13(2):205-223.

[8].Novak,T.P.,Hoffman,D.L., Yung,Y.F. Measur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n Online Environment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J]. Marketing Science,2000,19(1):22-44.

[9].Senecal,S.,Kalczynski,P.J.,Nantel,J. Consumer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Their Online Shopping Behavior: A Click Stream Analy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11).

[10].科特勒·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原理[M].赵平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1].赖伟宣,张鹏.电子商务对连锁百货集客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5):39-46.

[12].Hans, V.H.,Tiber,V. Online Store Imag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Measurement [J].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4, 41(5):609-617.

[13].Page,C.,Elzbieta,L.W. Web Equity: A Framework for Building Consumer Value in Online Companies[J].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02,19(3):231-248.

[14].Yong,J. The Evolving Self: A Psychology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 [M].New York: Harper & Row, 2003.

[15].Babin, B.J.,Jill,S. Atmospheric Affect as a Tool for Creating Value and Gaining Share of Customer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0,49(2):91-99.

[16].陈彦芳.价格促销、认知价值与商店形象对购买意愿影响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区3C连锁家电为例[D].台北:真理大学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

[17].崔嘉琛.基于顾客体验的顾客价值传递机制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6):887-892.

[18].Meyer, C., Schwager,A. Understanding Customer Experie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85(2):116-126.

[19].陈洁,从芳,康枫.基于心流体验视角的在线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2):132-140.

[20].卢艳峰.虚拟社区对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9

国内外学者对于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这一概念在不同角度的研究虽然没有统一界定,但是对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特征描绘已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结合以上的研究结论,本文将具备在没有经过详细考虑与计划的情况下,因外界的刺激让消费者的情感反应与情绪反应被激发,从而使消费者具有强烈的购买渴望的行为归属为冲动性购买行为。

2. 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在刺激因素。消费者在实际购物过程中往往受到外在刺激因素的重要影响,理论界对于影响冲动性购买行为外在因素的论述,归纳后集中于三点:商品的相关信息、商店环境,和他人的建议。商品的相关信息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主要关注点,因此被定义为影响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商店环境、其他建议会间接作用于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过程之中。因此,在实际冲动性购买行为发生时,这三种外在刺激因素会直接和间接地共同作用于消费者。

(2)消费者人格特征。消费者的人格特征包括了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可支配收入、受教育程度、理财观念、购物享乐主义、冲动性购买倾向等个体特征。而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了这几个方面:随着消费者年龄的增长,其冲动性购买倾向呈现下降趋势;女性消费者比男性消费者更容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且表现出更高的冲动性购买倾向;当消费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无顾虑的购买倾向,且自我控制力低的消费者,更加容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

(3)消费者情感反应。运用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情感反应又被称为情感唤起。在外在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冲动性购买行为,同时会具有情感唤起的特征。

3. 消费者网络环境下的冲动性购买行为。Mathur(1997)等人认为,网络环境更容易激发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Larose(2003)在对成功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实证研究后,将网络环境下影响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要素进行了总结分析。Jeffrey和Hodge(2007)研究了网络商家公益性活动对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结论指出,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不会直接影响商家的消费支出总量,但对于商家的公益性举措会有相应的冲动性显现。王庆森(2008)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网站浏览量的高低意味着转化率的快慢,而网站的知识性、娱乐性、互动性和安全性是顾客网站浏览的关键影响要素,进而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意愿,引发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Parboteeah 等,(2008)对网络环境下的视觉吸引和信息完备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前者会使消费者产生感知娱乐性,这会对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意愿产生直接影响,而后者会使消费者产生感知有用性,其通过网站媒体平台的推动作用于消费者,使消费者产生冲动性购买意愿,最终导致购买行为的产生。陈旭,周梅华(2010)通过研究消费者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冲动性购买行为形成的机理,设计出网络环境下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形成机制模型。

二、 研究结构及研究假设

1. 研究模型的提出。本文在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探究在网络购物环境下外界刺激、个体特征及限制性因素对刺激消费者情感反应,引发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和行为的影响作用。如图1所示。

2. 提出假设。冲动性购买行为会因外界的刺激让消费者的情感反应与情绪反应被激发,从而使其具有强烈的购买渴望的行为归属,因此,外界的刺激应作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起因。假设:

H1:外界刺激对消费者购物的情感反应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网络购物环境所具有的便利快捷、商品多样、价格低廉等特点是消费者浏览购物网站并进行购物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将商品价格作为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另一影响因素;网络购物环境不同于传统的实体经济形式,消费者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商品的感知体验,因此,网络商品的提供者必须通过有视觉冲击力和多角度的图片,并备以完备的产品介绍,甚至是一些美妙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从而传递商品信息,以达到吸引顾客关注的作用;网络购物环境也具备比实体店更便捷和优越的特点,消费者可随时看到其他买家对于所购商品的评论,以此来掌握商品的品质信息;心理学对从众心理做了准确的定义,即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身观点或改变主观意愿,而发生与群体相适应的行为,在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基本都会通过浏览商家曾经的成交记录,并通过其他顾客的总体评价,来对商品的品质、商家的服务等作出结论;在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都会选择查看商家信用等级的方式,来衡量商家的信用,判断商品品质。因此得出假设:

H1-1、H1-2、H1-3、H1-4、H1-5:商品价格越低廉、商品的图文展示越精美、买家商品评论越趋于正面、商品的成交记录越多、商家的信用等级越高,对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情感反应刺激越强烈,也越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

个体特征对于刺激消费者情感反应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特征一般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神经特性,是支配个人行为在变化的环境中做出一致反映的先决条件。每个人的个体特质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得出假设:

H2:个体特征对消费者购物的情感反应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性别的不同决定了其冲动性倾向会有所不同,相关研究检验了男性或女性谁更容易成为冲动性购物者(Cobb & Hoyer,1986,Kollat and Willett,1967);年龄也是影响冲动性购买行为的重要个体特征变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与阅历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左右其消费行为的方向;购物情绪将消费购物行为变成一种调节情绪的手段,这些更加会促使消费者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收入状况是消费者进行购物支出的一项决定性因素;自我控制性是指消费者针对周围外部环境线索的变化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过程,是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以此得出假设:

H2-1、H2-2 H2-3、H2-4、H2-5: 女性消费者、年轻的消费者、心情愉悦的消费者、高收入消费者、低自我控制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情感反应比男性强烈,更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

限制性因素是指消费者具有冲动性购买意向后,受到某种或某些因素的干扰或限制,停止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发生。因此假设:

H3:限制性因素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支付工具对于网络购物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支付工具出现问题,那么交易就无法成功完成。因此得出假设

H3-1:网上支付工具越健全,消费者越容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

三、 调查实施及数据分析

1. 调查问卷设计。本研究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搜集,主体问卷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

针对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所受外在影响因素的特征,选取了商品价格、图文展示、信用等级、他人评价以及成交记录五方面;运用人口统计学资料搜集相关个体特征,以此研究消费者个体特征对网络环境下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影响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限制性因素中,本文主要从支付工具方面进行了说明。消费者由于外界刺激,消费者基于个体特征及限制性因素引感反应,从而激发购买意愿,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本文的情感反应测量项目参照Youn和Faber(2000)设计的情感反应的调查量表;对于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及行为的各项测量项目本文参照Jones,Weun和beatty(2003)的调查量表并结合了网络环境的相应特点加以修改。

2. 调查数据分析。

(1)样本人口统计资料。本此问卷共发放410份,回收367份,样本回收率89.51%。再通过问卷有效性筛选后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99份,问卷有效率81.47%。被访者中,女性消费者占3/4,以40岁以下年轻群体为主,收入在个人月收入所得税基准线以下者所占比重为77.17%左右。本研究同时针对受访者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受访者每周平均浏览网站时间在6个小时~15个小时之间。从样本数据的统计来看,符合研究的要求。

(2)测量条款的统计描述。问卷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分别给予1分~5分。对各因素调查问项的平均值,均值及标准差进行统计分析,以反映各调查问项的离散程度。

(3)外界刺激各因素作用于情感反应的分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界刺激所包含的五个因素对于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都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其中,价格因素影响最大,其优惠幅度与消费者的情感反应程度呈现正比例相关性。同时,网络平台所展示商品的图片精美程度与描述的详细、专业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情感反应。其他消费者对于此种商品的正面评价越多,和该商品的成交记录越明显,就越能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反应。因此,假设Hl-l,H1-2,H1-3,H1-4,H1-5得到验证。

(4)个体特征各因素作用于情感反应的分析。通过调查可知,在网络购物环境下,相对于男性消费者,女性消费者更容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但需要进一步区分的是男女消费者在不同种类的商品上表现出了不同的冲动性购买意愿。女性消费者在面对服饰箱包、化妆品、家居用品时容易出现冲动性购买行为;而男性消费者在面对电子产品、运动产品时会表现出强于女性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意愿。对于年龄方面来讲,20岁~30岁之间的中青年群体更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这一年龄段的消费者更具有经济基础,不符合本文假设中的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假设H2-1在总数量上得到了一定的验证,若再进行商品种类的区分可能不成立。假设H2-2不支持。收入状况决定消费者的可支配资金额度,直接影响消费数量,而调查显示收入在2 000元~5 000元的人群更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低自我控制的消费者也比高自我控制的消费者更易产生刺激情感反应进行冲动性购买。假设H2-4不成立,假设H2-5得到验证。研究结果显示,情绪相对稳定的人比起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冲动性购买的几率更高,不符合本文假设,假设H2-3不支持。

(5)限制性因素作用于情感反应的分析。调查证明消费者在网络环境下购物时,当支付工具出现余额不足、系统故障、网络不畅、安全性等问题时,会延误交易时间,消费者有可能会重新审视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购买热情,很有可能最终会放弃购买。因此,假设H3-1成立。

四、 结论

在网络购物环境下,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商品价格的优惠幅度、图文展示的精美程度和文字描述的详细专业水平、其他消费者对于商品评价的良好程度、商品成交记录的多寡以及商家整体经营过程中的信用水平,这些都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情感反应,进而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个体特征因素中,女性消费者比男性消费者更易进行冲动性购买;20岁~30岁之间的中青年群体在网络购物中更易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情绪相对稳定的人比起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的比率更高;高收入状况的人群并不因为其可支配资金更多而更易冲动性购买,反而是收入在2 000元~5 000元的收入人群更易在网络购物时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该群体更加热衷于实体购物,较少进行网络购物;基于从众心态和群体压力的影响因素存在,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消费者相对于高控制能力者,更容易产生购买欲望,强烈的情感反应会使其进行冲动性购买行为。限制性因素中,因支付工具拖延消费者的购买时间会使消费者重新对产品进行认知,在消费者由瞬间强烈刺激下的冲动性购买欲望减退后,未持续的影响会减弱消费者对于产品短时间的热衷与喜爱,最终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蔡雅琦,施俊琦,王垒.冲动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综述.应用心理学,2004,(3).

2. Ronald E Milliman.Using Background Music to Affect the Behavior of Supermarket Shoppers. Journal of Marketing,1986.

3. Kollat D T, Willett R P.Is impulse purchasing really a useful concept for marke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1969.

4. 江林.张晓鲁等.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实证分析及其营销策略.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5).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10

一、引言

网络购物近年发展迅速,2012年6月为止,网购人数达到了20989万人,网络购物使用率达到39%。根据《2012年一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淘宝网相对于拍拍网、易趣网具有绝对优势,占了95.17%的市场份额。2012年“十一”购物狂欢日,根据淘宝方面统计数据,天猫和淘宝共吸引2.13亿独立用户访问,相当于四成网民参与购物。支付宝数据显示,全天订单数达到1.058亿笔,为淘宝网全网带来191亿元销售额。

而网络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容易出现了“柠檬市场效应”,沟通可以减少该效应的影响,而在线评论成为了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重要的沟通渠道,据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近70%的网民购买商品前会浏览评论信息。

研究消费者接受淘宝在线评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有利于消费者对自己行为有更深了解,以己推人,在购买商品后,知道如何给出更有效的参考评论;而对卖家而言,根据在线评论预测销售,进而采取有效战略措施,改善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让消费者对商品有更全面的了解。这能增强虚拟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而适当削弱柠檬市场效应。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在线评论(Online Review)是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交流的所有关于产品和服务的具体特性、使用或提供商的信息。其包括消费者对商品体验描述、质量和性能等评价信息。从信息源角度,Daignauhetal将评论划分为三种,其中第二方评论是指历史买家对与卖家交易情况作出的评价信息,包括对产品、服务的评价。而针对淘宝网,本文所指的在线评论属于第二方评论,指买家关于卖家服务和产品的亲身体验。

近年国内外关于在线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用性影响、信息挖掘、对购买决策影响这三方面。在评论有用性影响因素方面,Ghose和Ipeirotis验证了评论主客观倾向和主客观混杂度影响评论有用性,在此研究基础上,基于影评数据,郝媛媛[4]进一步验证了情感倾向、平均格局长度也对评论有用性有影响。在线评论信息挖掘方面,王学东对评论属性识别、主观性内容识别、读者态度提取、观点极性判断等方面分析。在线评论对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研究方面,YeQ等发现旅游网站上的评分对消费者决策有影响;李宏等研究了负面在线评论质量、消费者卷入度和性别三个变量对消费者购买选择的影响;张玉芳跟踪统计淘宝网化妆品店数据,将在线评论分为格式化和非格式化,分别研究正面评论数和负面评论数对消费购买决策的影响。

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网店和商品的增加,在线评论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来源,已购消费者可以通过在线评论给其他消费者指南,并且卖家可以判断并根据有用的在线评论,做出战略调整,把产品更好推广出去。因此哪些因素影响消费者更可能接受这些评论,成为了现在研究的主题之一。

基于霍夫兰德说服模型(在线口碑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信源、信息内容、接受者、社会影响),理论模型包括三个部分:在线评论文本特征,分为评论数量和评论内容质量;消费者特征,从涉入度角度分析;传播者特征,从评论者资信度分析。同时结合大学生网络消费特征,添加价格折扣这一变量,最后得出研究理论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研究假设

1.消费者特征――消费者涉入度

涉入度体现了个体对商品的重视程度,即消费者根据自身兴趣、需求和价值观而判断其与商品的相关程度。金立印认为,高涉入度商品的在线口碑对消费者影响更大。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ELM)提到,阅读在线评论时,涉入度不同的消费者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不同。面对高涉入度商品,消费者会更有动机去阅读商品在线评论,并且更加关注于说服性信息内容上,消费者对商品重视程度更高,即会更加细心谨慎,其接受在线评论的可能性比低涉入下的消费者可能要更大,因此提出假设:

H1:在高涉入度条件下,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的可能性比低涉入度条件下其接受在线评论的可能性要更大。

2.在线评论文本特征――评论数量

在淘宝购物中,商品的评论数量越多,表明其销量大,消费者因为从众心理,消费者会更关注该商品。评论数量多,消费者阅读时,更可能捕获相关商品信息,参考的信息增多,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在见不着摸不着实物的虚拟世界购买商品,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以及风险,而众多的评论会相应降低消费者的风险不确定性,消费者会更愿意相信这些评论,因此提出假设:

H2c:评论数量越多,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的可能性越大。

3.在线评论文本特征――评论内容质量

评论内容质量指评论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内容与其所评价产品的相关性、以及是否为后续购买者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在淘宝这一特殊市场出现了一些以专给差评为职业的人,他们对卖家进行差评攻击,从而达到敲诈、索取财物的目的;而一些卖家也会冒名为自己的商品发表虚假评论,这些评论都是没有质量的,影响消费者的利益。不同的消费者因为经验或是知识不同,所发表的评论质量也存在着差异。不少学者如郑小平,Samita Dhanasobhon,Godesand Mayzlin等都认为评论质量对消费者有影响,因此提出假设:

H2d:评论内容质量越高,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的可能性越大。

4.传播者特征――评论者资信度

许多学者研究表明,评论者资信度会影响消费者的感知可信度。Bansal&Voyer研究发现,传播者专业性越强,对接受者影响更大,而接受者更容易接受其提供的信息。在淘宝领域,评论者资信度可以以消费者在淘宝的等级,购买商品经验及其专业性来衡量,因此提出假设:

H3:评论者资信度越高,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的可能性越大。

5.价格折扣

大学生是一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网购的最大动因是价格便宜,价格成为大学生选择网络购物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有高认知需求,Schmidt and Spreng认为高认知需求消费者对信息敏感且爱思考,促销及价格下降会影响消费者。价格太低于市场价或估计值时,大学生虽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由于理性头脑,在线评论对其影响会更大,因此提出假设:

H4:价格折扣越大,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的可能性越大。

三、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即采用前人相关量表对消费者涉入度、评论数量、评论内容质量、评论者资信度、价格折扣以及消费者对在线评论接受程度进行测量,用Likert五点法计量,从1到5分别表示“没有影响”、“影响很小”、“影响一般”、“影响较大”、“非常大影响”。第二部分是对被调查者的基本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月收入、教育程度、网龄等变量,这些变量做为本文的控制变量。

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收发放。线上是指在专业调查网站-问卷星,向江西、北京、广东等地区在校生发放问卷9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5份;线下纸质发放问卷对象主要是武汉工程大学学生,共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

四、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本文运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17.0.研究的分量表的Cronbach’sα值均在0.6以上,总量表α值为0.807,说明所有量表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本文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法进行假设验证,将因变量(消费者接受程度)对自变量(消费者涉入度、评论数量、评论内容质量、评论者资信度、价格折扣)与控制变量(性别、年龄、月收入、教育程度、生源地、专业类别、网龄)进行回归。通过回归系数β来确定线性关系。模型1为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方程,通过回归系数判断其对因变量的影响;模型2为控制变量和自变量先后放入回归方程,通过回归系数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结果如下表:

回归结果表

当只有控制变量时,F值>0.05;放入自变量后,F统计量十分显著,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从模型2可以看出,控制变量:性别、年龄、月收入、教育程度、生源地、专业类别、网龄对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程度没有显著影响,而消费者涉入度(β=0.102,P

五、结论

以往研究大部分从卓越网、当当网等获取在线评论数据,本文在研究领域上具有针对性――淘宝网;根据普通消费者一般特征,同时结合大学生特有消费心理,在前人提出的变量上,提出新假设即价格折扣很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对在线评论接受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涉入度、评论数量、评论内容质量、价格折扣对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评论者资信度与消费者接受在线评论程度没有显著性关系,因为淘宝网资信度体系并不健全,若等级高的买家发表不实评论,不会受到处罚,所以其他消费者不会因为等级高而信任该评论者。

淘宝网消费者资信度体系需健全,对恶意评论者,卖家有权投诉,使评论者受到降级、封号等处罚;另外消费者与卖家,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卖家可以鼓励消费者购物后,以己推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一方面消费者对商品有更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卖家可以推广产品,好的产品能立足于市场,虚拟市场的柠檬市场效应也被削弱了。

[参 考 文 献]

[1]Stephen,W.L.,Ronald,E.G.,Bing,P.Electronic word-of-mouth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07,5(11):458-468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1-26-03

一、网络团购的兴起及现状

团购指多位消费者将其相似或相同的消费需求进行汇集,并在某些自愿者或组织者的组织下,以集团消费名义与经营者讨价还价,从而获得价格或服务优惠的一种消费方式。这一需求在电子商务兴起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而在网络购物变的便利之后,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迅速的得到回应和聚集,从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相同或相似消费需求,产品或服务提供者也可以快速的回应这一需求,网络团购应运而生。

从1998年美国出现第一个B2C网络团购网站Mob-shod以来,网络团购正以其独有的优势逐步在全球各地发展起来,美国和欧洲的网络团购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模式创新和淘汰后,出现了一批相对成功的固化了的网络团购模式和提供相应服务的网络团购网站,中国企业也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B2C网络团购上来。尤其是2008年美国的Groupon网站风靡,并实现了一年半内达到13.5亿美元估值的创富传奇。“嗅觉”敏感的中国互联网业创业者则开始蜂拥而入地加入团购网的作战军团,拉手网、团宝网、美团网、满座网等相继成功融资,上亿元资本的快速涌人使得团购网站一路高歌猛进。根据相关的报告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国内团购网站已达1726家。平均每天诞生5.7家,随之而来的是数以亿计的市场规模。网络团购的发展为产品(服务)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研究

消费者行为是复杂多样的,与市场联系最为重要和密切的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对于企业和社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如刺激反应理论、习惯养成理论、减少风险理论、认知理论和象征性社会行为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为解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一种新的消费形式或者形态出现时,研究消费者做出决策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理论便成为众多学者和商家研究的重点。网络团购的兴起,由于决策过程各个环节所处的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变,整个决策过程必然发生变化。研究这些变化,获得网络团购消费者的新的决策过程,很有必要性。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是存在于消费者心中,隐藏的一个思考过程。是一个决策“黑箱”。对于这个决策黑箱来说,影响它的要素非常多。解密这个消费者购买决策黑箱是消费者行为研究方面的一个重点和兴趣所在。

1966年学者Nieosia在其《消费者决策程序》一书中提出了尼科西亚模式,简单明了的研究了厂商与潜在消费者之间的关系。1969年Howard与Sheth合作提出了Howard-Sheth模式,作为一个消费者决策理论。比较复杂的揭示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综合考虑了输入的刺激信息、消费者知觉构造、外生变量和学习构造等多个环节。在恩格尔、克特拉和克莱布威尔3位学者提出的EKB模型基础上修改而成的EBM模型,以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为中心,结合相关的内外因素共同交互作用而构成。是传播最为广泛且最为常用的购买决策模型。它包括了5个部分: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决策过程、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外界影响因素。它的核心部分,即购买决策过程由5个阶段构成,即问题识别、信息收集、方案评估、购买选择和购后评价,如图1所示。

在EBM模型中。研究者列举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因素,即环境影响因素、个人差异因素和心理程序因素。具体表述为:

环境影响因素:文化、家庭、个体影响、社会阶层、社会地位:

个人差异因素:人口统计、心理、价值观、个人因素、消费者资源、动机、知识、态度:

心理程序因素:学习、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信息处理过程。

三、网络团购条件下的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分析

我们参照EBM模型来研究网络团购环境下的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在这5个阶段之中我们仍以传统的EBM模型为基础,利用原模型的定义与涉及的信息阐述新环境下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一)问题识别

当消费者察觉到自己的理想与实际状态存在差距时,便会产生识别。其引发的来源可分为内在动机,如生理上的需要。以及外在的刺激,如广告信息的刺激。

在网络团购中,问题的识别不再单单以消费者个人的心理察觉为依据,往往巨大的团购折扣和短时间内聚集的顾客数量会造成消费者的跟风冲动,形成非理性购买决策。这一过程致使即便没有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的差距,也可能实现购买的第一步。当然,最主要的问题识别动机仍然是二者的差距,而这一差距会被网络团购环境无形的扩大。

(二)信息收集

当消费者有了问题的识别后,便开始收集有关的信息。收集过程中在内部收集可以凭借自身已经存在的记忆和信念,也可以向外界进行搜寻。在外界搜寻既可以是公共和商业来源,也可以通过某个个人来进行咨询。这一过程在网络团购中往往更少的凭借个人的内部信息,外界搜寻的过程也很少通过寻求他人的已有信息,团购过程中大多数消费者会进入其他的网络购物平台,和其他团购网站进行信息的收集。因为某一商品和服务在推出团购的时间段内,大都凭借与日常销售价格巨大的差额来吸引消费者,这一价格区间在同类产品或服务中只能同样在团购网站中才能实现。所以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团购导航类网站便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三)方案评估

当消费者收集相关的信息后,便依据信息评估各种可能的方案。这一评估过程是实际购买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包括了4个方面:

评估准则:消费者用以评估产品的要素或标准,通常以产品属性或规格来表示,而评估准则的选定,往往又受到消费者个人的动机、生活形态和个性的影响。

信念:消费者对各种方案或各个品牌在各项评估准则方面的评价。

态度:消费者综合各种方案或各个品牌在各项评估准则方面的评价,产生对各种方案或各个品牌的喜好程

度。

意愿:消费者选择某特定方案或品牌的主观概率,其意愿的产生会受到参考群体或家人等影响。

方案评估的这4个方面。在网络购物阶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在产生最后意愿之前更多的受到往期团购消费者的评价影响。其对方案或品牌的决策标准、信念、意愿和态度也不再单纯受到方案和品牌自身的影响,而更大程度上考虑的是团购网站的信誉、品牌和可靠程度。

(四)购买选择

传统购物决策过程中。各方案经过评估后便可以选择一个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采取购买行动。在网络团购中,往往受限于团购网站需要达到的顾客数量、其他顾客的购买意愿和付款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购买选择的过程更加的丰富。也更加具有保障。

(五)使用

购买完成后的使用过程与传统购买决策并无大的差异。

(六)用后评价

传统购买决策在用后形成体验感觉,如果产生满意的评价,便会存入消费者的记忆之中。增加将来重复购买的机会,若对结果感到不满意,则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网络团购在这一基础上,更加注重的是当期消费的满意程度。因团购的低重复率,往往使消费者不太对下一次的相同购物产生冲动。而是只对本期的团购产品或服务获得最大程度的满意感在意。满意和不满意都可以通过网络评价的方式进行释放,从而解决问题或者为其他消费者提供建议。

(七)处置

处置是消费者购买决策模型的最后一个阶段,在传统购物和网络团购中,对于商品或服务的处置方式是相同的,丢弃、回收利用或者低价转让,都将实现最后的处置过程。

四、基于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网络团购营销策略

了解了在网络团购环境下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团购服务提供企业便可以充分利用对于过程的把握和理解,更好地抓住消费者在购买中的各个环节,不断地提升网络团购服务的吸引力,促进网络团购的顺利开展,迅速提升企业业绩。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12

文献综述与理论模型

网络团购是指通过互联网将消费者的相同需求进行聚集,形成基于大宗购买的买方优势,以此获得购买的优惠交易条件,其运作核心是需求聚集和总额折扣,目标是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增加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效用(Anand和Aron,2003)。根据团购的性质和团购的目标不同,网络团购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消费者自助团购模式;职业团购模式,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不同类型的团购性质的公司、网站和个人;网络营销团购模式(周曙东、叶辉,2003)。站在商家的角度,网络团购的优势在于信息快、成本低、销量大。对于消费者来讲,其优势为:省钱、省心、省力(肖建中,2006)。

在现今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接受度,值得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研究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影响因素。技术接受模型认为技术使用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行为意向是人的使用态度和其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的,而使用的态度是由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共同决定的。感知有用性指个体相信使用一种特定的系统将对其有所帮助,感知易用性指个体期望免于努力的程度。其他因素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进而影响态度、行为意向及至消费者接受新技术和新系统(见图1)。

1960年Bauer将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引入消费者行为,而后被概念化为一个两因素、多维度的概念(于丹等,2006)。Forsythe和Shi(2003)研究了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感知到的财务风险、产品绩效风险、心理风险和时间风险,以及他们与消费者网上行为的关系;Miyazaki 和Fernandez(2001)认为消费者感知的网络隐私风险和安全风险是B2C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

除上述因素外,消费者的网络购物经验以及可接触性也应加以考虑。与普通网络购物相比,网络团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聚集具有相同需求的消费者,形成大宗购买的买方优势,从而使得独立的消费者可以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商品或服务,这是消费模式的一种创新。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模式与一个新技术被接受的过程相似。本文引用技术接受模型建立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行为意向理论模型,以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作为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和行为意向的重要变量。此外,我们还将团购经验和可接触性也作为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变量。基于上述表述,我们形成理论模型(见图2),并作假设。

假设1:网购经验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2:感知风险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负向影响。假设3:可接触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4:感知有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5:感知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假设6:网络团购态度对网络团购行为意向产生正向影响。

基于以上理论假设,形成图2中的理论模型。

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测量量表主要基于Davis(1989)的量表体系,并根据网络团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变,形成调查问卷的初步设计。然后征求相关学者及部分网络团购用户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问卷设计完成后,进行问卷的预发放,针对30-50个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对问卷进行修改,之后完成问卷的最终设计。本次问卷主要针对公司员工、在校学生等人群进行网络团购的影响因素调查,实际收回190份有效问卷。本科生占40.5%,硕士研究生占14.7%,博士研究生占3.2%,参加工作人员的占37.9%,其他人群占3.7%。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中上网达到5个小时以上的占68.4%,上网达到8个小时以上的占43.7%。

分析结果

(一)因子分析

首先进行影响因素题项的因子分析。由于因子分析析出的变量与预期假设不符,所以需要对因子模型进行调整。删除部分不合理题项后,再进行因子分析,得到表1因子分析结果。每个因子的变量的载荷度均大于0.6,因此调整后的因子对各变量的解释能力是较强的。

其次进行团购态度的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因子的变量之间的共同度均在80%以上,说明这个因子对其对应变量的解释非常强。

第三部分为行为意向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因子的变量之间的共同度也均在80%以上,说明这个因子对其对应变量的解释也非常强。

(二)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又称可靠性分析,是一种度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这里采用Alpha分析法,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感知风险、感知易用性、网络团购态度、网络团购行为意向的Alpha值都大于0.7,符合要求;感知有用性的Alpha值为0.681,较低但可以接受;网购经验Alpha值较低,但基本是能用来测量永固网购经验的,故保留。

(三)回归分析

1.对网络团购态度的回归。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用网购经验、感知风险、可接触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进行回归分析,来验证五个因素对与团购态度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中,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为0.559,整体解释度较高。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对这五个因素的p值分析,网购经验、感知风险、可接触性和有用性这四个因素与态度的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非常显著。其中,消费者的网络团购风险与其参与网络团购的态度是成负相关,即感知风险越大,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越消极;其他三个因素与态度均成显著正相关。而易用性在p值0.05水平下不显著,在p值0.1水平下显著,可以得出易用性对网络团购态度稍有一定正向影响,但不如其他变量明显。

2.网络团购态度对网络团购意向的回归分析。如表6所示,t值等于15.647,团购态度的p值

3.总结。分析结果验证了之前假设,网络团购感知风险与团购态度呈负相关,即消费者的感知风险越高,网络团购态度越消极。有用性、易用性、网购经验、可接触性这四个因素与团购态度呈正相关,即感知网络团购越有用、越易用,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越积极,消费者的网络团购经验越丰富,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越积极,网络团购越容易接触,消费者的态度越积极;同理,团购态度与行为意向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2,相关程度很高,即网络团购态度越积极,消费者参与网络团购的行为意向越强。

结论和未来研究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引用技术接受模型时,增加了两项因素,即网络团购经验和网络团购可接触性。根据我们的调研及分析结果,感知有用性对消费者接受网络团购的态度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感知风险、网购经验和可接触性,而易用性只对网络团购态度稍有影响。感知风险对网络团购态度产生负向影响;可接触性作为我们新提出的因素之一,也起到很大作用,网络团购商家应尽可能使网站做到易发现、产品易搜寻,尽可能避免浪费消费者的寻找时间。这些因素都能够影响消费者对网络团购的态度,而态度又决定着消费者的行为意向,因此建议网络团购商家从易用性和有用性这两点出发,结合感知风险、团购经验和可接触性,迎合消费者心理,使得网络团购成为消费者日常的易用且实用的消费方式。本研究在理论上的贡献包括:关注的是网络团购平台,研究的是中国环境下的技术接受理论,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扩展在中国文化环境下的适用情况,在理论模型中增加了“可接触性”和“网购经验”影响变量,并发现这两个因素对网络团购态度有很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分析出几个变量对网络团购的不同程度影响,这对规范网络团购行为以及发展网络团购有重要的启示:采取措施减少客户对网络团购的感知风险包括货款类风险和商品类风险;提高网络团购对客户的价值,即团购对用户的有用性;提高网络团购流程的便捷性和人性化;提高网络团购的可接触性。

本论文在收集问卷时,兼顾了学生及在职员工两个群体,但问卷收回数量仍然相对偏少,在样本代表性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将来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发放更多的问卷,对比不同人群在不同因素对网络团购态度和意向方面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其次,本论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而提出的理论模型相对较为简单,将来可以考虑引进更多的尤其是与网络团购商业模式更为相关的因素进入理论模型,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网购消费心理学论文篇13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9-0003-05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online reviews on consumer purchase behavior,more than 400 Taobao shop online reviews were collected.Based on S-O-R model(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Model),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learning,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fluence on consumer purchase behavior according to online reviews of experience goods.Using SPSS 190 software for data analysis and assumptions,statis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ntity of praise reviews,describing score,quantity of having picture reviews,quantity of appended reviews and total quantity of reviews have an effect on consumer purchase behavior.The quantity of neutral reviews and bad reviews,logistics and service score are not significant.Finally,the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shortcomings.

〔Key words〕online reviews;consumer learning;experience goods;purchase behavior

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带动了消费者开始习惯于网络购物。根据艾瑞咨询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第3季度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69141亿元,B2C占比达到442%,B2C市场中天猫占比近六成,而C2C市场体量大,能满足网购用户差异化及个性化的需求,未来仍将维持稳定增长[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57亿[2],移动购物也逐渐成为大势所趋。

消费者在电子商务网站做出购买行为之前,习惯以在线评论信息作为自己是否购买的判断依据。当消费者成功购买后,也会在电子商务网站做出自己对商品的评价。近年来,对于在线评论的研究以评论的有用性和可信度为主,本文以淘宝网的体验型商品为例,采集某品牌洗面奶的评论信息,研究消费者在使用在线评论的过程中,是如何影响购买行为的。

图1 2014年第3季度中国B2C购物网站交易规模市场份额

1 相关理论基础

在线评论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于它的看法不全一致。Park和Lee[3]认为在线评论是消费者之间关于网络商城中已销售的产品的正面和负面的评价。Mudambi和Schuff[4]将在线评论定义为粘贴在零售商、第三方网站上的由消费者创造的关于产品、服务的评价信息。本文认为,在线评论是消费者做出的关于产品不同方面的评价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消费者能根据他人的评价和体验心得推断商品的质量,减少个人时间及降低购买风险。

定量化的研究在线评论如何影响消费者总体购买行为,可以转化成研究在线评论如何影响商品销量或者销售额的问题[5]。有学者通过对在线评论和电影票房收入的研究,发现用销售量定量化测度消费者总体购买行为是可行的[6]。因此本文以商品的月成交记录,研究在线评论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淘宝网的在线评论信息均是匿名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得知商品的全部信息,要在购买前搜集在线评论信息以提高认知,在线评论提供了消费者真实购物的感受,为消费者了解商品提供了参考。有学者认为,消费者在线评论搜寻的驱动力来自于信息不对称、可用信息的缺失、感知认知权威和感知经济[7],从中也可以看出在线评论搜寻行为是消费者进行购买前的重要步骤。同时在线评论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于购物网站和商品的感知能力,可以潜在地吸引消费者关顾,提高消费者对该网站的忠诚度以及群体感,使得消费者做出更好的购物决策[8]。在线评论作为一种消费者的指引信息,这种匿名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提供自己的真实体验,哪怕是负面的评论内容,但卖家会对消费者的消极评论信息采取策略,使得部分信息让人不可信。而且部分淘宝卖家对差评买家存有骚扰及报复行为,让买家不敢给出真实评价,且卖家存在刷信誉的行为,让消费者无法区分哪些交易是虚假的,增加了消费者根据评论判断商品优劣的难度。

消费者学习,是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活动中不断获取知识、经验和技能,不断完善其购买行为的过程。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受到在线评论的评分和评论数量的影响。消费者在有购买动机之时,受到好的或差的在线评论的暗示,会出现喜爱或者厌恶的态度,当高质量的评论不断出现时,消费者心里的消费冲动会不断地被强化,而低质量的评论不断出现时,消费者的消费冲动就会降低。消费者购买商品之后,商品的质量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时,当有再次购买需求时,就会作出重复购买行为。消费者对于在线评论的可信度和有用性的采纳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消费者学习行为[9],从消费者学习的角度来观察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显得很有必要。行为心理学创始人Watson提出了“刺激――反应”模型,Mehrabian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费者行为S-O-R模型(Stimulus-Organism-Response Model)[10]。该模型指出情景能刺激消费者的心理,再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本文研究在线评论的刺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在线评论的刺激来自于评价的程度及评论内容,评价程度是对商品的好评、中评及差评程度,本文主要分析这些评价程度的数量对消费者行为造成的影响;评论内容指两方面:店铺声誉和评价数量,店铺声誉是指描述评分、物流评分和服务评分,评论数量指的是有图片评论数量、追加评论数量和累计评论数量。

图2 消费者购买的刺激反应模型

2 研究假设

Nelson从经济学的角度将商品分为搜索型商品和体验型商品,搜索型商品指消费者在购买前从商品的信息就能获取准确信息的商品,如手机、相机、打印机等;体验型商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前不能从商品介绍信息准确获取信息的商品,如化妆品、餐饮美食等。有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体验型商品比搜索型商品更依赖于在线评论的信息,同时购买体验型商品的消费者更趋向于使用在线评论的信息[11-12]。因此本文对体验型商品的在线评论信息进行研究。

目前,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评论体系不完全相同,但都有涉及物流、服务、商品的评分以及文字评价。在淘宝的商品页面上,呈现出多种与在线评论相关的信息,例如含图片评论、追加评论、好评、中评、差评、累计评论等,这些评论的相关信息,哪些信息会对商品销量产生影响,这些信息又是产生何种影响的呢?本文将一一进行探讨。

21 评价程度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评价程度,是消费者对商品形成的初始态度,是指消费者关于商品作出的好评、中评和差评的评价,B2C的天猫商城与C2C的淘宝店铺该评论体系略有不同,淘宝网评价涉及好评中评差评之分,而天猫商城则无此选项。本文以C2C的淘宝网为例,研究这三种评价程度的数量对消费者造成的影响。消费者根据商品的评价程度,更新对商品的态度,这是消费者学习的过程之一。有研究认为,好评数量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存在显著的作用[13],中评数量对消费者无影响,差评数量反向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好评数量正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H1b:中评数量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H1c:差评数量反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22 评论内容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1)店铺声誉

店铺声誉是指用户在购买商品后,对商品进行文字评价和星级评分。文字评价可涉及商品的质量、价格、客服态度、物流等等,消费者还可再评论再进行晒图;除了对商品进行评分,顾客还需对店铺的服务态度、发货速度、物流服务进行星级评分,标准从一星到五星,评论的星级是店铺的无形资产之一,也是店铺吸引消费者的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店铺星级能够增加消费者的信任[14]。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描述星级正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H2b:服务星级正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H2c:物流星级正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2)评论数量

图片是消费者在首次评价或者追加评论时,在评论内容下方晒图形成的评论内容,含图片评论反映了商品的质量如色差规格与卖家描述不一致等问题,有图片的评论减少消费者在购买体验型商品时承担的风险。在消费者学习的过程中,有图片的评论暗示了消费者的真实购买行为。本文研究有图片评论的数量对消费者行为造成的影响。

追加评论是指双方评价完成并生效后的180天内,买家将有1次追加评论的机会,卖家也会随之多1次解释机会,从而更真实的反映购买后的情况。追加的评论可以是文字内容,也可添加图片,但不影响卖家的好评率。追加评论更好地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感受,有的商品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质量或者其他问题,追加评论可以让消费者了解商品的持久耐用度。有学者利用复杂网络的方法对淘宝的化妆水追加评论进行研究,发现追加时间呈现长尾分布,具有特定的规律性[15]。文本研究追加评论的数量对消费者行为造成的影响。

累计评论是消费者购买商品作出的评价,所示评论为1个月之内的评论数量。评论内容可涉及商品的规格、质量、色差、物流及客服等因素,内容长则可做长篇大论,短则也可作出两个字评价,如好评、不好等。累计评论是消费者进行商品购买前了解商品信息的重要渠道,信息丰富度高的评论,可助消费者深入了解商品信息。有研究认为好评数量代替了累计评论对消费者造成的影响[13],而有研究发现,在线评论的数量影响了消费者网络购买的意愿[16]。本文研究累计评论数量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a:追加评论数量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H3b:有图片评论数量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H3c:累计评论数量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3 数据研究与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某品牌洗面奶这种商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因为洗面奶是一种体验型的商品,消费者购买是出于个人使用或送人使用的目的,避免了因为攀比等情感因素而进行购买;二是此商品为每日使用商品,消费者对商品的使用心得相互不同,排除了消费者个人情感对品牌所产生的影响。

淘宝提供30天内的成交记录及评论记录,因此本文以淘宝提供的30天销售数量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样本选取了2014年11月15日到2014年12月15日的在线评论相关数据,通过在淘宝网搜集了销量前440家的资生堂洗面奶销售信息,评论总数共218 954条,除去无法获取评价星级的店铺,总涉及店铺434家。

首先对全体样本的变量作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发现好评、中评、差评数量三者的极小值均为0,由于样本来自同种商品不同的店铺,有的店铺该商品销量小,消费者购买后还未作出评价,因此好评数量为0;中评、差评数量的均值小于3,因为消费者给出中评与差评的几率较小,因此均值也低。描述、服务和物流三项评分极小值在44~45分(满分5分),极大值均为5,均值在48左右,可见店铺的三项评分相差不大。有图片评论、追加评论和累计评论的数量极小值均为0,这是由于新店铺的评论不多,且消费者未晒图和进行追加评论;有图片和追加评论的均值都在10左右,由于在评论中添加图片比文字评论步骤多,追加评论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多,若商品不出现特别的情况下,消费者不进行晒图及追加评论的行为。

回归模型以月成交记录为因变量,以好评、中评、差评数量为自变量建立模型1,再以描述、服务、物流评分、有图片、追加评论、累计评论数量为自变量建立模型2,对两个回归模型分别进行了拟合优度检验、方程显著性检验。本文采用SPSS190软件,在进行模型1初步回归时,发现容差为02~03,且VIF(方差膨胀因子)在35左右,变量存在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克服模型间的共线性问题,从全部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来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从模型拟合程度上看,模型1和模型2的拟合度均高于075,模型1的回归结果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2的回归结果在005水平上显著。两个模型的DW值均在2附近,因此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从模型1回归结果来看,回归方程F值为151637,P值为0000,R方为0789,可见方程非常显著,拟合程度也很好。好评、中评、差评数量3个因变量中,只有好评数量的系数显著,并且系数为正,因此假设H1a得到验证,即好评数量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这也符合实际的情况,说明商品的好评数与消费者购买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中评和差评数量在模型中系数不显著,假设H1b得到验证,中评数量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无影响;假设H1c不成立,即差评数量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关系没有得到验证。在淘宝实际的交易中,卖家很少作出中评或者差评的评价,因此好评在累计评论中的比例会占到95%以上,降低了中评和差评对销量的影响,同时卖家会对作出中评的差评的买家进行电话沟通等行为,促使或迫使买家修改中评和差评。因此在此次数据研究中,中评差评影响不显著,该假设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模型2回归结果来看,描述评分的系数显著,但是系数为负值,且由于描述评分的满分为5分,因此该系数数值很大,假设H2a得到反向支持。描述评分与销量成反比关系,从消费者学习的角度解释,店铺随着销量的增加,描述评分会逐渐降,由于描述评分太高的店铺销量较少,给予消费者不好的心理暗示,让消费者认为,店铺是因为处于新店状态而评分太少,或是让消费者认为这些高评分都是虚假行为是刷信誉得来的。因此,描述评分高,却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物流评分和服务评分的系数不显著,即假设H2b、H2c得不到验证,物流评分和服务评分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无显著影响。从实际情况来讲,每家店铺的描述、服务、物流三项评分相差不大,均值都在48左右,凭这三项的评分高低,无法让消费者毫不犹豫地作出购买行为。

在模型2中,追加评论数量和有图片评论数量这两个变量的系数显著,且为正值,假设H3a、H3b得到验证,即追加评论数量和有图片评论数量越高,越能推动消费者的购买行,有图片的评论数量影响效果比追加评价略低些。累积评论数量的系数虽然显著,但是为负值,说明评论数量越多,反而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即假设H3c得到反向支持,且累计评论的标准差很大,因此该系数值较小。从各项系数来看,追加评论数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即追加评论的数量越多,销量也会越大。从实际的淘宝购物过程来讲,追加评论显示了买家在购买后的一段时间内关于商品使用的真实评价,这些真实的评价会增加消费者的心理暗示和消费欲望。

4 结 语

本文以淘宝网的某品牌洗面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好评数量、描述评分、有图片评论数量、追加评论数量和累计评论数量。中评数量、差评数量、服务评分和物流评分这4个因素,在本文的研究中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卖家在销售的过程中,可采取激励措施让消费者作出好评和高质量的评价,例如以返现、现金券和积分兑奖品的形式作为激励,鼓励消费者在购买后主动作出评价、晒图和追加评论行为,因此卖家也必须提高自身商品的质量才可增加评论数据。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根据在线评论信息作出决定,让卖家掌握在线评论的重要性,及时改正店铺的不足,为调整营销策略提供参考。本文只对体验型商品样本进行研究,存在着不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艾瑞网.艾瑞咨询季度报告[EB/OI].http:∥/html/20141105/241068.shtml,2014-12-21.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I].http:∥.cn /hlwfzyj/hlwxzbg/,2015-03-01.

[3]Park,C.,and TMLee.Information direction,website reputation and eWOM effect:A moderating role of product type[J].Jour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9,(62):61-67.

[4]Mudambi,SM.& Schuff,D.What makes a helpful online review?A study of customer reviews on [J].MIS quarterly,2010,34(1):185-200.

[5]郝媛媛.在线评论对消费者感知与购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6]WJDuan,BGu,ABWhinston.The dynamics of online word-of-mouth and product sal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ovie industry[J].Journal of Reatailing,2008b,84(2):233-242.

[7]李枫林,刘昌平,胡媛.网络消费者在线评论搜寻行为研究[J].情报科学,2012,(5):720-724.

[8]Kumar,N.& Benbasat,I.Research note:the influence of recommendations and consumer reviews on evaluations of website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6,17(4):425-439.

[9]宋晓晴,孙习祥.消费者在线评论采纳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5,(1):164-169.

[10]Mehrabian,Russel W.The Dynamics of Online Word-of-Mouthand Product Sal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ovie Industry[J].Journal of Retailing,2008,84(2):233-242.

[11]Senecal S,Nantel J.The influence of online product recommendations on consumers online choices[J].Journal of retailing,2004,80(2):159-169.

[12]Bei L T,Chen E Y I,Widdows R.Consumers online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and the phenomenon of search vs.experience products[J].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2004,25(4):449-467.

[13]郭功星.消费者网购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电热水壶网络销售信息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3,(4):52-5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