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论文发表实用13篇

河北论文发表

篇1

研究宋朝历史文章被指抄袭网文

 

被指抄袭的文章名为《宋太宗朝军功虚报现象钩沉——以土墱寨、唐河、徐河三次战斗为考察中心》,作者为河北大学丁建军和赵寅达。其中丁建军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寅达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在读硕士,文章发表于《河北学刊》2016年7月第4期。

 

而疑被抄袭文章则由网友“非洲战象”发表于百度贴吧“中世纪吧”,题目为《真实或虚幻——由宋辽战争中部分战役看宋军战绩的真伪》,发布时间为2014年11月24日。

 

9月3日晚,“非洲战象”在贴吧“五代十国吧”发表帖子贴出赵寅达等发表在《河北学刊》的论文,称自己“不是上面的丁建军或赵寅达”,并表示自己文章“基本是被复刻了,语句都不改改”。

 

随后,有网友将两篇文章对比以及原文作者声明发到微博,引起读者广泛关注。根据截图对比,两篇文章部分段落字句完全相同。

 

在一个有关宋史研究的QQ群中,有研究员指出已发表论文和原文对比相似情况,他称:“文章前三部分,是三次战役的例子,都是网文里的。文章加了结语,稍微叙述了一下,这个结语是网文没有的,算是文章唯一的原创,但也就四分之一的篇幅,语句袭用十分明显。”

 

2 回应

导师称学生欲读博急发论文 将依规调查处理不护短

 

北青报记者联系了将此事发在网上的贴吧管理员,该管理员称,自己和一些历史爱好者也发现了论文疑似抄袭现象。“在中国知网上看到那个题目就知道不对,因为以前翻过相关的东西。后来我私聊他,前后警告了他三遍,希望他说出来给个交代,不过后来他直接把我拉黑,我就把这事发到微博上了。”

 

随后,北青报记者联系了指出论文和网文有相似之处的宋史研究员。该研究员对北青报记者透露,开始指出论文疑似抄袭网文时,赵寅达曾称:“跟他(编者注:网文)的不一样吧,我确实是看了这个帖子得到的启发。”而在具体罗列疑似抄袭部分后,赵寅达则对研究员称“我错了,但是已经发出来了,怎么办。”

 

9月8日,北青报记者电话采访了赵寅达在河北大学的导师吕变庭,吕变庭对北青报记者说是由一位朋友告知,在9月7日晚知道的这件事情。

 

吕变庭老师对北青报记者称,赵寅达目前在读研究生三年级,他想在毕业后考博士,“他出这个事情也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背景,因为听说有些学校需要在期刊上发文章,所以他心态上可能也很急切。”

 

发表在《河北学刊》上的这篇论文,吕变庭老师也曾看过,但据他介绍,当时并不主张赵寅达发表,“我对他的要求始终很严格,当时是不主张发,而是让他修改。但是他也是有自己的想法,作为导师,也不能剥夺他的自由。所以他找了另外一个老师发了。”

 

在看到论文时,吕变庭并不知道文章疑抄网文,“我没想到会有那么多的抄袭,是觉得章节之间有冲突,有地方需要完善,所以一直压着没让他发。”

 

对于论文疑抄袭网文事件,吕变庭认为自己也有责任,“从学生成长过程来看,有些地方了解不是太透,也是他心急,所以很多方面考虑不太周全,也是想积极把自己的才华表现出来。但不管怎么说,赵寅达是我的学生,我也要向各位道个歉。”

 

据吕变庭老师介绍,赵寅达平时学习很努力,“我不是护我的学生,但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确实很用功,也很勤奋。”

 

对于事件的相关处理,吕变庭表示会按照相关规定处理,“从我个人角度看,现在教育部、河北大学以及宋史研究中心都有关于纠正学术不端的规定,我们会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实事求是依法依据处理,校领导也在开会商量看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作为导师肯定也不会护短。”

 

在知道论文疑抄袭后,吕变庭曾给赵寅达打电话要求在一两天内给研究中心写情况汇报,但赵寅达在电话中只说“老师我有点事”,其他并未多说。

 

北青报记者电话联系了赵寅达所在的河北大学,校方表示具体情况要问学院。北青报记者联系了宋史研究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不方便说什么,具体事情要看学校处理,“有什么情况得领导研究决定”。

 

北青报记者多次拨打赵寅达电话,截至北青报记者发稿时,赵寅达手机始终处于关机状态,QQ、微信等消息也未予回复。疑似原文作者“非洲战象”也未回复北青报记者。

 

据了解,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由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立,多位宋史研究爱好者对北青报记者表示,该校是研究宋代历史的“重镇”。

 

3 杂志

当时通过“论文查重” 符合发表要求

 

北青报记者联系了《河北学刊》总编辑王月霞,王月霞表示,还未收到任何举报称论文抄袭。在看到相关消息后,已经对相关查重情况进行进一步核实。

 

据王月霞介绍,发表在《河北学刊》上的论文都会首先进行论文查重,“我们很重视这点,所以先要查重,这是第一道关。我们也有指标,重复率10%以下的论文才可以发表。”王月霞对北青报记者介绍,期刊查重采用的是中国知网检测系统,被指抄袭的这篇论文当时的重复率检测结果为0%。

 

王月霞称:“当时查重是没有问题的,文章也确实是有观点,所以我们使用是没有问题的。”

 

4 调查

论文抄袭检测有盲区  贴吧网文一般不在检测范围内

 

论文疑抄袭引发大量关注的一个原因在于被抄袭文章来自于百度贴吧,而在《河北学刊》的检测结果中,来自百度贴吧的文章内容并未被查出。

 

北青报记者咨询了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查重检测系统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介绍,论文检测文献库范围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互联网资源、图书馆、个人对比库等。

 

对于互联网资源,工作人员称,包括百度文库等,当北青报记者询问百度贴吧内容是否算在内时,工作人员表示“一般是不会检测”。

 

篇2

河北省八届五次全会

5月6日,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在石家庄开幕。会议提出,为加快科学发展,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5月份开始,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大讨论。会议闭幕后,省直部门、企业和高校等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对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进行部署。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吹响了打好四大攻坚战的“冲锋号”,发出了推动河北由大转强的“动员令”,描绘了河北科学发展的“路线图”,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河北发展的纲领。

赵威 周晓喻/摄

北京市党政代表团来河北考察

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和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率领的北京市党政代表团来我省考察。图为郭金龙、王安顺一行在省委书记周本顺,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等陪同下考察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

郭昭/摄

河北演艺集团·解放思想大讨论

5月14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艾文礼到河北演艺集团进行调研,并围绕学习贯彻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大家一起进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在演艺集团下属的河北画报社传媒有限公司调研现场,艾文礼要求《河北画报》要加强对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宣传报道工作。

缪济临/摄

第六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

6月8日,汇聚120项非遗项目的第六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在保定市军校广场盛装开幕,500多名民间艺人现场表演“绝活秀”,倾倒现场数千观众。目前,河北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32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6人。2013年起,河北省级财政投入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大幅度提升到1100万元。

(图片由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篇3

一、引言

高校是培养人才并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的重要基地,人力资本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与提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学家卢卡斯曾与1988年提出了以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说明了人力资本不但具有内部效应,而且具有外部效应外部效用,外部效应使生产具有递增收益。其理论模型为:。模型中Y(t)表示经济中的产出,则体现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在有关对外贸易的理论中,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解释了人力资本与对外贸易的关系,H—O定理表明:一个地区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高校为社会培养和提供的人才,不论是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企业,还是对于以资本与技术为主导的企业,都能增加企业自身相对于国外的要素比较优势,并使其优势得到巩固,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逐渐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模式转轨,能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与经营水平的迅速发展,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高校对于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协整分析,以河北省为例,研究河北省高校对于外贸发展的服务。协整理论从分析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入手,探究非平稳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提供了解决方法。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本文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考虑到指标的可行性和代表性,高校人才培养的指标可选取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除此之外,高校的数量以及高校专任教师人数也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产生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可选取进出口差额来反反应。

所用数据取自《河北省统计年鉴2007》。用Y表示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用X表示高校的发展情况,X包括的指标包括: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X、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数X、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人数X,各指标如表1:

表12007年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与河北省高校相关数据

年份

进出口差额(+.-)

(单位:万美元)Y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人)X

河北省高校数(所)X

河北省高校专任教师人数

(人)X

1990

153353

22762

50

13585

1991

163554

23406

50

13226

1992

143375

23387

48

13372

1993

92255

22130

54

14250

1994

144541

27491

52

14740

1995

180466

36388

47

14808

1996

197566

41837

45

15514

1997

239032

42234

46

16656

1998

200346

40562

46

16622

1999

165876

39606

48

17263

2000

217910

41255

47

19414

2001

217450

15871

63

23707

2002

252239

62910

75

28091

2003

287834

107562

83

34542

2004

515438

143148

87

39235

2005

578238

183213

86

46538

2006

714322

篇4

(一)钻石模型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Porter)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钻石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而产业竞争力取决于四个要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的表现。此外,机遇和政府行为也对产业竞争力具有很大影响。国内外关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许多文献都验证了钻石模型理论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将该理论引入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中,对目前影响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作出具体分析,建立多层次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二)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钻石模型理论中的六要素,结合影响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因素[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模糊综合评价的第一步。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市场需求状况是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特色文化需求状况系统反映了公众对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有效的文化需求能够不断刺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进而推动文化企业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生产要素是决定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体系中,生产要素居核心地位。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资本条件、文化资源、基础设施条件等,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相关产业情况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产业化发展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关联产业的发展程度为整合产业链,促进产业间建立合作支撑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具备强大的相关辅助产业群,才能真正发挥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例如文教娱乐、信息、旅游等都是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企业战略、规模和竞争从长期来看,决定着企业竞争优势。产业战略、产业集群和产业规模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产业战略是对特色文化战略资源的主控,创新具有燕赵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文化品牌,带动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联系密切的文化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通过协同作用,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政府和机会作为辅助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也至关重要。政府行为即指政府对特色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的总体规划、对文化产业的推广力度、对文化产业的拨款和政策支持情况等。机会主要指特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开发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文化艺术产品,将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本文通过建立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一)多因素AHP模型下指标权重集确定

基于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造层次分析模型之后,得出比较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计算的重要依据。为使决策判断定量化,采用“1-9标度法”形成数值判断矩阵。

首先确定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A,如表1所示。基于判断矩阵A,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和特征向量W。特征向量就是各指标所赋的权重,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特征向量:W=[W1,W2,W3,W4,W5]T ,进而求出最大特征根。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1. 确定评价集V

评价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用V表示:

V={V1,V2,…,Vk},Vi 表示第i个评价结果,k为总的评价结果数。

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集V设定为:

V={非常强,比较强,一般,较弱,非常弱}

2. 确定模糊变换子矩阵Ri 和综合模糊变换矩阵R

首先获取影响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的19项指标的实际值,作为专家评价与评级的参考,并计算这19项指标在评价集中第k个元素Vk的隶属程度Rijk ,Rijk 是评价集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可简单表示为:Rij =(rij1,rij2,…,rijk)。其次利用模糊变换求综合模糊变换矩阵R。运用模糊变换运算 Bi = AiΟRi ,求得子评价结果Bi ,归一化后得综合模糊变换矩阵R。

三、结论

篇5

以魏晋时期各地区本土文学的发展程度而言,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按衡量一个地区本土文学的总体水平是发达、一般还是落后,隶籍该地区的文学家数量的多少,是最重要的指标。文学自觉与独立的魏晋时期,更是如此。大凡出人多且空间分布密集的地区,可称为本土文学发达区域;相对而言,那些出人不多、空间分布零散或稀疏的地区,则本土文学不发达以至落后。(注:“本土文学”与“文学局面”、“文学活动中心”是不同的概念。本土文学发达的区域,文学局面不一定兴盛,也不一定就有文学活动中心;而本土文学不发达以至落后的地区,文学局面不一定冷寂,也不一定没有文学活动中心。“文学局面”、“文学活动中心”受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相当显著,故文学局面盛衰之间,可以变化迅速,文学活动中心的形成与转移,也可以完成于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本土文学则较为稳定、大体呈渐变状态。)“本土文学”某种意义上反映的是该地区的文学基础,其功能在于产生、输出文学家。具体到魏晋时期各地区本土文学的一般情形,由下表可以看出大概:

附表 魏晋时期文学家籍贯地理分布表(注:表中数字为文学家人数。据文学作品目录(《正史艺文志》、《补正史艺文志之集部·别集》)、文学作品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58年版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附录《先唐赋辑存》、《先唐赋存目考》、《文选》、《玉台新咏》)、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诗品》)、文学家传记(《后汉书·文苑传》、《晋书·文苑传》、《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元郝经《续后汉书·文艺传》)凡四类文献资料,可遴选出卒年在196年以后,生年在400年(东晋)、419年(十六国)以前的文学家722名,其中籍贯可考者578人。当然,此所谓722名文学家,自不必认作绝对数目。惟可以确认的是,艺文志有别集,正史列入文苑传,早期选本选录其作品,早期文学评论及其创作的诸人,是文学家,并且是当时文坛上较为活跃的文学家,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又以上四类文献资料,相互补充,彼此覆盖,如此遴选出来的文学家,标准自然“客观”,籍此可以弥补长期以来文学研究中文学家标准的“主观”缺陷。又表中划魏晋全域为11区,其划区依据,详拙著《魏晋文学地理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大学1997年打印稿)各相关部分的讨论。)

附图

由上表,则无论是魏晋两百余年间,还是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三个具体的时代,河淮都是本土文学最发达的地区,次为江东,河东、关陇也表现不弱,河北、巴蜀的起伏较大,河西则由野而文;辽东、淮南及江东以外的广大南土,本土文学尚处于落后状态。

关于河淮、江东、河东、关陇,前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注:详拙文《魏晋时期河淮本士文学的发达及其原因》(刊于《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昆明)论文集》)、《魏晋时期的江东本士文学——兼论本士文学的研究方法》、《魏晋时期河东地区本土文学的发展及其文化背景述论》(《黄河文化论丛》第6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4月)、《魏晋时期关陇地区本土文学的成长过程与历史背景》(刊于《2000年黄土高原地区历史环境变迁与治理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西安)论文集》)。)本篇再论河西。(注:按河淮、江东、河东、关陇、河西5个地区,本士文学的成长过程与历史背景等各不相同,而又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兴趣的读者,可据以比较。)

这里所谓的“河西”地区,东起今兰州一带,西止今敦煌一域;曹魏、西晋的凉州地域与其大体相当,两汉则为凉州的大部分;又十六国时期,河西前后有五个凉国政权割据称雄,这五个凉国是: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301-376),氐族吕氏建立的后凉(386-403),鲜卑秃发氏建立的南凉(397-414),汉族李氏建立的西凉李(400-421),匈奴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401-439)。

当魏晋时期,河西计出文学家11人,如上表所示,即三国1人(注:魏张昶,敦煌郡渊泉人。),西晋1人(注:西晋索靖,敦煌郡敦煌人。),十六国9人(注:前凉宋纤(敦煌郡效谷人)、谢艾(敦煌郡人)、张斌(敦煌郡人)、索绥(敦煌郡人),南凉秃发归(河西鲜卑),西凉刘昺(敦煌郡人),北凉张穆(敦煌郡人),北凉、北魏宗钦(金城郡人),北魏段承根(武威郡姑臧人)。又与谢艾同时,有“河西文士”王济,具体籍贯无考,未计入。再有需要说明者:其一,此11人之“国别”的区判,仅是大致上的,因为此一时期王朝历运大多短促,许多人实际上是跨不同朝代的,或仕宦上由此及彼;其二,所谓“当魏晋时期,河西计出文学家11人”,也是相对而言的,不必认作绝对数目。)。这样的局面相对于其他文学发达地区,是远落于后了;不过河西本处文化上的边远地带,这十多位文学家的出现,意义仍十分重大;尤其敦煌一郡出了文学家8人,又十六国时期竟出文学家9人,更是值得称道。

第一位河西大文学家是被称作西晋“才艺绝人”的敦煌索靖。按索靖之前有敦煌渊泉的张昶。东汉末年,北地太守段煨从武威进占华阴,修建华山庙宇,张昶所作《西岳华山堂阙碑铭》,其序状盛,《文心雕龙·铭箴》比之于班固的《封燕然山铭》。张昶,张奂之子,张奂则是颇有文才的著名将领。论其武略,张奂是东汉王朝镇压羌族反抗的一员主将;说其文才,张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他著述甚丰,曾删《牟氏章句》为九万言,撰《尚书记难》三十余万言,又铭、颂书、教、诫述、志、对策、章表二十四篇。[1]又张昶兄张芝,兄弟并善草书。张奂及张芝、张昶的相继显名于世,标志着河西豪族的兴起及其亦文亦武的特征,这为以后河西文学的进步打下了基础,并明显区别于西汉及其以前的文明不进。

按河西本是畜牧地区,鞍马骑射,民习战事,尚武而不修文。[2]及西汉武帝时代,以降汉的匈奴昆邪王故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并徙“关东贫民”戍边,于是河西农业有了很大的进展;而河西文化的有所进展,是在东汉。先是新莽末年,中原大乱,河西在窦融的割据下,却较为安定、富庶,于是“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饥者归之不绝”[3],其中也有一些士大夫,如扶风孔奋、彭城刘般等,他们的到来,无疑有助于河西学风的生长。东汉建立后,一些地方官在河西兴办教育,推广儒学,(注:如东汉初任延之于武威,灵帝熹平时殷华之于金城。)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如武威“郡遂有儒雅之士”[4],金城“缙绅之徒,谭讲雅诵”[5],敦煌一郡则尤为突出。《后汉书》中,敦煌郡列传士人已达3人,不列传士人又有2人,敦煌郡人士著书更达7种,其中集部就占了4种。敦煌士人的影响也较大,如侯瑾(约140-195),“少孤贫,依宗人居,性笃学,恒佣作为资,暮还辄燃柴以读书,……覃思著述,……河西人敬其才而不敢名之,皆称为‘侯君’云”,侯瑾因得列名于《后汉书·文苑传》;又张奂,与安定皇甫规、武威殷颍并誉为“凉州三明”。这些知名的文人学者的出现,说明了河西的由野而文。

然而予河西文学以长远作用的,还是在东汉一代习经风气的影响下,河西本土豪族的兴起及其重武修文的区域特征。作为政治上的边疆地带,河西的民族状况本相当复杂,民族矛盾也十分突出。而自东汉时代起,在经常性的汉羌战争中,河西逐渐成长起一批豪族。这些豪族不仅宗族强盛,习于兵战,也兼修儒业,习经诵文。习于兵战者,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使然;习经诵文,则是为了确保其在统治集团中的地位。“凉州三明”所属的安定皇甫氏、武威段氏及敦煌张氏均属此类。又敦煌索氏也颇为典型,西晋河西文学的代表人物索靖即为索氏中人。

据《晋书·索靖传》:靖“累世官族”,“少有逸群之量,与乡人汜衷、张䖕、索轸、索永俱诣太学,驰名海内,号称‘敦煌五龙’”。其“四龙”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靖善草书,与河东卫瓘齐名而出其右,所作《草书状》,《晋书》全录其辞;又著《五行三统正验论》,辨理阴阳气运;撰《索于》、《晋诗》各二十卷。靖有五子:鲠、绻、璆、聿、綝,皆举秀才。又靖不独“才艺绝人”,亦精武略,靖少子,更以武略而致显宦。按如索靖这样的人物,没有一定的文化环境与长期的文化积累是难以出现的,“累世官族”正说明了这样的文化积累;而敦煌“五龙”俱诣太学、游学京师,也正指示出敦煌一域良好的尚学风尚。

西晋以降,河西文化仍稳步进展。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当时北中国其他地区文化的普遍衰歇,河西文化的这种稳步进展,便显得十分地突出。(注:关于这一点,论者众多,此处不赘。可参阅曹仕邦《论西汉迄南北朝河西之开发与儒学释教之进展》(载《新亚学报》第5卷第1期,1960年),赵以武《试论十六国时代河西文化的成就》(载《西北史地》1990年第3期)。)文学上也是如此,《北史·文苑传》说: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矣。其能潜思于战争之间,挥翰于锋镝之下,亦有时而间出矣。……然皆迫于仓卒,牵于战阵,章奏符檄,则粲然可观,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非其才有优劣,时运然也。至于朔方之地,蕞尔夷俗,胡义周之颂国都,足称宏丽。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刘延明之铭酒泉,可谓清典。

按“胡义周之颂国都”,据《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指的是胡义周的《统万城铭》,《魏书》和《北史》的《胡方回传》则说铭为方回所作。胡方回为胡义周子,安定临泾人,而安定属关陇地区,此处且不论;就河西地区言,由《北史·文苑传》的概述,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其一,十六国时期河西的文人作家与旧时的中原相当,文事活跃且有成绩;其二,西凉敦煌刘昺(字延明)的《酒泉颂》,既是河西文学的代表之作,在整个十六国文坛上也堪称“清典”。

十六国时代河西文学之有成就,也反映在文学批评著作中。《文心雕龙·熔裁》:“昔谢艾、王济,河西文士,张骏以为艾繁而不可删,济略而不可益。若二子者,可谓练熔裁而晓繁略矣。”(注:河西又或作“西河”,今按谢艾,敦煌人,则作河西是。)须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很少论及十六国时代北方作家的(注:谢艾、王济以外,又有两人,一为身在后赵、但每以任异族之官为恨的卢谌,一为效忠晋室的十六国前凉君主张骏。),其对河西谢、王的评价,说明河西文学作品在南朝享有一定的声誉,从而引起了刘勰的重视与赞叹。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事。《十六国春秋·南凉录》[6]:“傉檀子归,年十三,命为《高昌殿赋》,援笔即成,影不移漏,傉檀览而异之,拟之曹子建。”按归,南凉主秃发傉檀之子。秃发氏是由塞北迁徙而来的鲜卑族游牧部落(注:《晋书·秃发乌孤载记》“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又说:“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按东晋时,今兰州市东北有麦田城,浇河在今青海省贵德县,牵屯、湿罗无考。大漠与浇河之间,晋时为武威、西平二郡地。),本身的文化素养很差,曾视“文章学艺为无用之条”[7],却也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及至后来,秃发傉檀已是“机变无穷,辞致清辨,……信一代之伟人”,后秦使臣韦宗以为可与汉族一流士人比美。[8]傉檀的手下有一批文武人才,其中的张穆、边宪,号称“文齐扬(雄)班(固)”。[9]然则秃发归之少年早成,文才英发,既说明了河西浓郁的学风对非汉民族的影响,也反证了河西本土文学总体水平的提高。今人赵以武更通过具体考证与赏析,结论“五凉时期河西的文学创作,无论就文人的数量,还是就作品的质量言,都居于北中国文坛之首的地位”。[10]

河西文学居十六国北中国文坛之首的原因,论者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五凉(特别是前凉、西凉、北凉)政权的重视文教,五凉统治者的招揽人才,一定的文化传统与家世之学的遗传不坠。(注:详见齐陈骏《河西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齐陈骏、陆庆丰、郭锋《五凉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赵以武《五凉文化述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不过这样的现象也出现于十六国时代其他的诸侯国中,(注:详见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相关章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且就文化传统言,河西也实在谈不上深厚。笔者倒以为,河西文学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恐怕还在于河西相对僻远的地理位置——这一点原因,论者或有提及,却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按河西的僻远,无待赘言。而一般来说,当和平统一的时期,僻远之地远离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的相对落后势所难免,而一旦分裂动荡,则僻远反而可以转化成某种优势,传统文明在僻远的环境中往往得以延续以至发展,政治上也能维持相对的和平安宁。十六国时代五凉政权控制下的河西地区,正是如此。陈寅恪先生指出:

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故托命河西之士庶犹可以苏喘息长子孙,而世族学者自得保身传代以延其家业也。[11]

以此,五凉河西文学的兴盛,关键在于河西地域的边隅性质。因其边隅,“故其本土世家之学术既可以保存,外来避乱之儒英亦得就之传授,历时既久,其文化学术遂渐具地域性质”[12];文化学术之一种的文学亦复如此,河西文学的身价正是借着中原的残破荒落而提起来的。又河西文学风格也与河西之僻陋遐方有关。河西文学在河西“本土世家”与外来“儒英”的双重刺激下,表现出清典纯正的儒家文学特征。(注:前凉后期,玄学之风流播河西,在一部分学者中,经学与玄学开始合流。不过总的来讲,五凉学者治学还是沿袭汉魏传统,以经学为重,潜心用力于儒家经典。)这种特征,颇类似于孙吴时代的江东文学,而区别于三国西晋玄风影响下的中原文学。

河西文学的上述特征,在河西本土文学家的身上有充分的体现。张昶、索靖前已论及;若前凉宋纤,“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不应州郡辟命。……注《论语》及为诗颂数万言”;[13]西凉刘昺,父宝“以儒学称”,“德冠前世,蔚为儒宗”,著述繁富;[14]北凉张穆,“博通经史,才藻清赡”;[15]又北凉宗钦,“少而好学,有儒者之风,博综群言,声著河右”;[16]至于前凉谢艾,“兼资文武,明识兵略”,精《春秋》之义;[17]前凉索绥,善讲论经义,“以著述之功,封平乐亭侯”。[18]这些河西人物,既为儒者,复是文家,甚是明显。

河西地理位置之僻远与河西本土文学之兴盛的关系,又尤以敦煌一域为典型。十六国河西文学家9人,谢艾、张斌、索绥、宋纤、刘昺、张穆6人均隶籍敦煌,如此,敦煌又可称为河西本土文学的中心,而这并非偶然。历史地看,河西文学,敦煌居首;且不仅文学,敦煌一地所出经、史人才及总体文化水平,东汉以还,包括整个五凉时期,也都居凉州之首,这与敦煌居河西西陲、更加边僻,相对而言也更加稳定有关。(注:即使河西发生变故,敦煌所受的影响往往也不大。如在魏初、晋初的河西混乱中,敦煌就未遭扰乱。)正是由于敦煌的稳定,发展到西凉时,在河西诸郡中,敦煌已以“郡大众殷”著称;文化方面,敦煌也号称名邦,西凉李暠就曾戒其诸子曰:“此郡(按指敦煌)世笃志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实是名邦。”[19]名邦多文家,此属事之自然;而稳定的政局,宁静的生活,某种意义上也正是文学得以成长的温床。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张奂传[M].

[2] 史记·货殖列传[M];汉书·地理志[M].

[3] 后汉书·窦融传[M].

[4] 后汉书·循吏·任延传[M].

[5]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28)·卫觊(汉金城太守殷华碑)[M].

[6] 太平御览(卷602引)[M].

[7] 晋书·秃发利鹿孤载记[M].

[8] 晋书·秃发nù@⑦檀载记[M].

[9] 晋书·秃发nù@⑦檀载记[M].

[10] 关于五凉文学的评价问题[J].西北史地,1991(2).

[1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二)·礼仪[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二)·礼仪[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 晋书·隐逸·宋纤传[M].

[14] 魏书·刘bǐng@⑥传[M].

[15] 晋书·沮渠蒙逊载记[M].

[16] 魏书·宗钦传[M].

篇6

一、河北省人力资本存量现状

经济学家测算,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远大于其它经济资源在经济中的作用。在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通常达60%~70%,而河北省却主要由物质资本所提供。

河北受教育者人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因此河北各类人才的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河北省的教育质量。首先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的原因,河北省名牌大学较少,历史悠久、治学严谨的中、小学及师范院校较少。加之改革开放后,大批教育系统的优秀人才流向京津地区,原先积累的一些优秀教师流失,使中学、大学的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从劳动力资源人文素质角度看,拥有众多文化素质较高、有各种技能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善于经营、勤于劳作、心灵手巧的劳动者群体是产生企业家的摇篮,是产生经济活力的源泉,是反映一个地区劳动力资源状况的重要方面。这是河北人力资源所极其缺乏的。

从人力资本流量状况看,河北无论是在世界的人才流动中还是在国内的人才流动中,都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当前人才流动的总趋势是由落后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于离京津地区较近,河北省的生产要素不断向北京和天津地区聚集。河北每年考入外省的上万名学生,毕业后只有20%返回故乡。目前人才队伍仍然不稳定,结构不合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河北省经济相对北京、天津滞后,用人机制不灵活。近几年毕业后不愿回河北的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给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河北在人才流动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但不利因素显得十分明显,而有利因素没有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

目前,人力资本存量度量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受教育年限法。

首先,将劳动力即从业人员按学历层次分为五类。即:文盲和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以上。

其次,确定每种学历层次的受教育年限。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学年情况,本文设定以上五类的学制分别为:2年、6年、3年、3年、3年。专科以上学历人员受教育年限规定为16年。因而各学历层次的受教育年限分别限定为2年、6年、9年、12年和16年。

由于资料有限,因而本文根据1982年、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各次产业中各种学历层次的就业人员数量所占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结合中国劳动年鉴中分地区的就业人员中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数比重为依据,通过内插和外推的方式,得到历年河北省不同学历层次人力资本的相关数据。

再次,利用公式(1)计算人力资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公式1)

用hi表示第i学历水平的受教育年限,用HEit表示第t年第i学历层次劳动力的人数。在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知的情况下,各年的人力资本存量,可以采用(公式2)计算:

(公式2)

ht表示第t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人力资本水平;Lt表示第t年的从业人员数。

根据上述方法,本文测算出了1978年~2006年河北省人力资本存量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见下表)。

篇7

一、引言

高校是培养人才并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的重要基地,人力资本的提高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与提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经济学家卢卡斯曾与1988年提出了以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模型,说明了人力资本不但具有内部效应,而且具有外部效应外部效用,外部效应使生产具有递增收益。其理论模型为:。模型中Y(t)表示经济中的产出,则体现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在有关对外贸易的理论中,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定理)解释了人力资本与对外贸易的关系,H—O定理表明:一个地区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高校为社会培养和提供的人才,不论是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企业,还是对于以资本与技术为主导的企业,都能增加企业自身相对于国外的要素比较优势,并使其优势得到巩固,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逐渐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模式转轨,能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与经营水平的迅速发展,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高校对于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协整分析,以河北省为例,研究河北省高校对于外贸发展的服务。协整理论从分析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入手,探究非平稳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提供了解决方法。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本文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考虑到指标的可行性和代表性,高校人才培养的指标可选取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除此之外,高校的数量以及高校专任教师人数也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及质量产生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可选取进出口差额来反反应。

所用数据取自《河北省统计年鉴2007》。用Y表示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用X表示高校的发展情况,X包括的指标包括: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X、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数X、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人数X,各指标如表1:

表12007年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与河北省高校相关数据

年份

进出口差额(+.-)

(单位:万美元)Y

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人)X

河北省高校数(所)X

河北省高校专任教师人数

(人)X

1990

153353

22762

50

13585

1991

163554

23406

50

13226

1992

143375

23387

48

13372

1993

92255

22130

54

14250

1994

144541

27491

52

14740

1995

180466

36388

47

14808

1996

197566

41837

45

15514

1997

239032

42234

46

16656

1998

200346

40562

46

16622

1999

165876

39606

48

17263

2000

217910

41255

47

19414

2001

217450

15871

63

23707

2002

252239

62910

75

28091

2003

287834

107562

83

34542

2004

515438

143148

87

39235

2005

578238

183213

86

46538

2006

714322

207566

88

47428

资料来源:《河北省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做出河北省进出口差额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时间序列图,如下所示:

(a)河北省进出口差额时序图(万美元)(b)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时序图

图1河北省进出口差额与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

(二)平稳性(ADF)检验

考虑到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是非平稳数据,不能直接用来建立回归模型,为了避免伪回归,揭示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必须对非平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协整理论,两个序列之间要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它们必须是具有相同阶数的单整序列。可采用ADF检验判断序列的平稳性,本文运用EViews5.0软件对变量lnY、lnX、lnX、lnX以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滞后项数P按照Akaike信息准则(AIC)来选取。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变量lnY、lnX、lnX、lnX平稳性检验

变量

ADF检验值

置信水平

检验形式 (c,t,k)

结论

1%

5%

10%

lnY

-1.609621

-4.667883

-3.733200

-3.310349

(c,t,1)

非平稳

lnX1

-1.929069

-4.667883

-3.733200

-3.310349

(c,t,1)

非平稳

lnX2

0.134796

-3.920350

-3.065585

-2.673459

(c,0,1)

非平稳

lnX3

-0.471686

-3.959148

-3.081002

-2.681330

(c,t,1)

非平稳

lnY

-4.122996

-4.728363

-3.759743

-3.324976

(c,t,1)

平稳

lnX1

-4.428411

-4.728363

-3.759743

-3.324976

(c,t,1)

平稳

lnX2

-2.639446

-3.959148

-3.081002

-2.681330

(c,0,1)

非平稳

lnX3

-1.991143

-3.959148

-3.081002

-2.681330

(c,t,1)

非平稳

lnX2

-5.062174

-4.004425

-3.098896

-2.690439

(c,0,1)

平稳

lnX3

-3.549247

-4.004425

-3.098896

-2.690439

(c,t,1)

平稳

由变量lnY、lnX、lnX、lnX的平稳性检验可得,lnY~I(1)、lnX~I(1)、lnX~I(2)、lnX~I(2),lnY和lnX为一阶单整序列,lnX与lnX为二阶单整序列,表明河北省贸易顺差Y与河北省高校数X及河北省高校教师专门教师人数X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granger因果检验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用回归分析工具处理一个经济变量对其它经济变量的依存性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经济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因果关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与对外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要认清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还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或是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可以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进行判断。granger因果检验假定了有关y和x每一变量的预测的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中,检验要求估计回归方程:

(1)

式中和是常数,为白噪声序列。如果不全为0,则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对模型中变量所取得滞后期长短异常敏感,因此应避免滞后阶数选择的主观随意性。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Y与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X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格兰杰检验结果

原假设

样本数

滞后期

F检验

P值

结论

X1 does not granger cause Y

16

1

14.4672

0.00219

拒绝H

Y does not granger cause X1

16

1

0.43755

0.51986

接受H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X是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Y的granger原因。而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Y不是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X的granger原因。因此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河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只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

(四)高校人才培养对河北省对外贸易的长期影响状况弹性测度

由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可知,lnY和lnX均为一阶单整序列,运用EViews5.0软件,采用OLS法估计长期均衡方程,即协整回归lnY=lnX,斜率系数测度了Y相对于的X的弹性,即给定的X的百分比变化引起的Y的百分比变化。两变量的长期关系模型如下:

lnY=5.652458398+0.6214428655*lnX(2)

t=(6.927669)(8.198563)

R=0.817555D.W.=1.795057F-statistic=67.21644

用EG两步法对lnY、lnX两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对于两个协整变量来说,均衡误差必须是平稳的。为了检验其平稳性,将ADF检验法用于协整回归的残差,即用OLS法估计方程:,检验回归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若是平稳的,则两变量是协整的,做出残差序列的时序图,如下图所示:

图2残差序列的时序图

根据残差序列的时序图,选用不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的项的检验方程。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为1,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4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变量

ADF检验值

置信水平

检验形式 (c,t,k)

结论

1%

5%

10%

-3.868376

-2.728252

-1.966270

-1.605026

(0,0,1)

平稳

检验结果显示,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可确定为平稳序列,即~I(0)。上述结果表明,lnY和ln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1,-5.652458398,-0.6214428655),由此表明长期关系模型的变量选择是合理的,回归系数具有经济意义。计量模型中的斜率系数=0.621,表明从长期来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增加1%,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增加0.621%。

(五)高校人才培养对河北省对外贸易的短期影响状况弹性测度

根据格兰杰定理,如果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ECM的思路是,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这是由于误差校正机制在起作用,防止了长期关系的偏差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大。将长期关系模型中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重新加以构造,并将长期关系模型所产生的残差序列作为解释变量引入,用OLS法估计下面的方程:

(3)

对短期动态关系中各变量的滞后项,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检验,在这个检验过程中,不显著的滞后项逐渐被剔除,直到找出最佳形式为止。通常滞后期在=0,1,2,3中进行实验。用表示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lnY=0.01279543078+0.3348190806*lnX+0.2550760116lnY-0.784825793*e(4)

t=(0.194771)(2.438605)(1.062393)(-2.754431)

R=0.460318D.W.=2.087284F-statistic=3.127452

上述回归方程表明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的短期变动与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存在正影响。在短期,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增加1%,河北省对外贸易增加0.335%。由于短期调整系数是显著的,表明河北省每年对外贸易顺差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78%被修正。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河北省对外贸易顺差的协整分析,研究了河北省高校人才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向服务作用。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与对外贸易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是不同的,长期的影响程度比短期有着明显提高。就河北省来看,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吸收了大批高校毕业生,这批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随着时间的退移,自身的人力资本得到逐渐提升,技术的逐渐娴熟与经验的不断丰富,通过“干中学”的作用,使这些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于外贸的影响作用更为明显。卢卡斯通过对克鲁格曼理论框架的修正,提出了模型解释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河北省高校在服务经济方面,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深化对服务省内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高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与合作,争取政府的更大支持,提高服务省内经济的能力,构建服务生态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根据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在保证优势学科发展的基础上,适当淘汰一些不适应省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河北省高校应努力建立高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真正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1 左大培,杨学春.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 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篇8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渊源流长的中华武术同样也体现出不平衡性,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和民族特点。河北省作为中华武术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曾有 50余个拳理明晰的拳种发源于此,这种别具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的河北民间武术 ,是中华武术文化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地方武术文化进行研究,从地区武术文化的特殊性中寻找 中华武术文化的同一l生,对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 了解武术文化遗产、创新与发展中华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对民间武术的界定

概念的界定,是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起点 ,决定着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范围,正如先哲所云:“学问者乃天下之公器。”武术术语概念同样如此,它是武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先生认为:“民间武术是相对于军旅武术(亦称官方武术)而言的,在中国武术史学中,一般将古代军旅中传习的武术,称之为军旅武术 ,而将流传于军旅之外的武术,统称为民间武术。”从两者区别来看,军旅武术是“开大阵、对大敌”的格杀技术,强调 “列队而前”、“一齐拥进”的配合格斗 ,目的是杀敌人。民间武术是“场 中较艺,擒捕小贼”的对搏术,讲究“人 自为战”,充分发挥人的技能和体能,目的是打败对手、擒住对手,在演进历程中广泛吸取古代医学、导引养生术,朝着内容庞杂、功用繁多的方向发展。本研究将民间武术界定为:在人类生存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的,长期流传于民间,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攻防动作作为基本素材,以提高个体攻防技击为主体价值 ,注重德艺双修、体用兼备的民族传统运动形式。

2 河北民间传统武术文化特征

2.1 多元性

2.1.1 拳种构成的多样化

河北省作为燕赵古 国,与其他地区相 比,历史文化积淀异常丰厚。早在小长梁人(遗址在河北阳原,距今约 170万年前)时期,萌芽状态下的武术已作为生产劳动技能寓于生产劳动过程中,而在与大 自然的抗争中,逐渐摸索出一些简单、实用的攻防格斗技巧,并把它应用于社会实践与传说中的武事活动 ,如神农 氏伐斧、燧之战,蚩、黄涿鹿之战和炎、黄阪泉之战等,皆爆发于河北境内 。发展到宋代,民间武术结社在河北尤为普遍,苏轼出任定州时就曾写过定州民间武术结社盛况的专折奏于朝廷。

时至今日,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 ,河北风格特点不同的武术拳种有:形意 、太极、八极、八卦、无极、八闪翻、绵张翻、鹰爪翻、翻子(长、短)、六合 、通背、燕青 (迷踪)、二郎、功力、明堂等五十多种 ,故河北有“武术之乡”的美誉。

2.1.2 拳理拳法的复杂化

就单一拳种本身而言,一个成熟的拳种应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及训练体系相对完整的技击性运动,即它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套路、器械,还需要有一定的拳理,在风格、劲力、练功方法等诸方面别具一格。另外,任何拳种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仅某一拳种某一套路而言 ,其发展动因涉及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方面。

2.1.3 人力资源的多元化

由古至今,河北曾涌现出大批的武术英豪 ,如,东汉时期赵云,系今河北正定人;东晋时期祖狄,是今河北涞水人,刘琨是今河北无极县人,此二人相交,“闻鸡起舞”,磨励斗志,被晋元帝封为奋威将军,北伐戎狄。涿州人赵匡胤,出身于四世的将门之家,盘龙棍扫平乱世,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另外,还涌现出“神拳”李洛能(河北深县人)、“杨无敌”杨露禅(河北永年人)、八卦掌传人董海jii(河北文安县人)等武术名家。据当地旧县志记载,河北人以武步人仕途者甚众,如,河北文安县,共取武进士 25人,武举人 128人。

此后,河北民间武术家更是层出不穷 、驰名海内外,他们宛如熠熠闪烁的群星镶嵌在河北武术发展的史册中,为中华武术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如,1903年沧州武术家“神力千斤王王子平击败在沪摆擂的美国人沙利文 、英国人乔治、法国人彼得,名画家齐白石欣然书写“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贺联,赠予王子平。此外,沧州武术和邯郸永年太极拳于 20o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上充分说明河北民间武术 的人力资源,无论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上,还是从所代表的拳种门派上,均体现出一一定的多元化特征。

2.2 兼容性

燕赵故地的河北人民历来尚武,并传承不衰。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载:黄帝通过教武“振兵”、“习用干戈”,可见那时古代称之谓“大战之术”的武术,就在河北萌芽了。假如从西周倡导农民“一时讲武”起已达三千余年。在上千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河北民间武术不断汲取营养进行 自我更新,其在更新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兼容性特征。

2.2.1 横向切合兼容

武绍祖先生在《中国武术史》开篇序言 中提到:“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国粹 ,与文、史、哲 、理、医诸学科有着相互渗透的关系”,“同中医、气功等都是人体科学的一个不同侧面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现象。”河北民间武术亦然,其拳种理论渗透着文、史、哲、理 、医等文化精髓,如,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董海川传习的八卦掌 ,融周易之理,取象八卦;一代武学大家孙禄堂先生则将拳术的本质上升为拳与道合,并根据易经和丹经先后创立了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和以内丹修为为表征的拳学进阶理论;武术家郑怀贤先生,不仅在武术方面造诣较高,而且其骨伤治疗方面也达到较高水平,曾担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院长,著有《伤科治疗》、《正骨学》、《伤科按摩术》等教材,并曾给 、等国家领导人治过病。

2.2.2 纵向交流融合

河北武术与全国各拳派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改革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局面。1985年河北省民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汇编的《河北省武术拳械录》中,收集整理出近 70余拳械。在这些拳械中,除八卦掌、苗刀、八极拳、燕青拳、戳脚 、明堂拳等多项拳种来 自于河北省外,还有部分拳种系于省内或其他省份的拳种交流融合而来,如杨式太极拳,则是由陈式太极流变换而来,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先后衍生出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形意拳则由山西心意拳发展演变而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广为流传的大成拳;其他的还有 阴阳八盘掌 、六合 、太祖等等。它们在交流传承过程中,受河北地理、人文等环境影响,均能够历久弥新,各成体系,从而形成了多种流派并立的局面,究其奥秘 ,与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的博大开放、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不无关系。

2.3 辐射性

河北民间武术在兼容并收的基础上不断汲取营养,同时,又将 自己成熟的拳理拳法不断地向四周扩散,对周边乃至海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朝野佥载》中载:“北齐稠禅师,邺人也(河北临漳一带)……,横塌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绕武劲……”少林言武勇者自北齐稠禅师开始,河北人稠禅师,开了少林武术之先声。民国时期,在孙中山“尚武精神”的倡导下,习武开禁,河北的拳技之风蓬勃一时,其中,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操学校”(后改为“精武体育会”),是 由河北沧州武术技击大师霍元 甲创建的,“上海精武体育会”不仅在全国许多省市设有分会,而且还派人到东南亚一带表演、传艺,使得河北的迷宗拳得以迅速传播。1928年成立的“中央(南京)国术馆”,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员,如武术名家张文广、温敬铭、傅淑云、刘玉华等。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都是河北人。“中央国术馆”“武当门”的门长,由河北雄县的高振东担任;“少林门”的门长,由河北沧州的王子平担任。在馆内任教的河北武师还有佟忠义、郭长生等 2余人,传授包括了河北的形意、八卦、太极、八极、弹腿、燕青 、通臂 、六合等拳种。

在该时期,河北人还参与创建其他省市武术馆,进行武术传播 ,如,1906年筹建的天津“中华武术会”,河北人李存义任副馆长,燕青门的姜容樵任拳师;河北沧州人刘振山等创建四川“万县国术馆”;在“湖南 国术馆”任教的有河北定兴拳师朱国祯;在山东“黄县国术研究会”任教的系河北沧州李书文。总之,应邀在外地授艺的河北民间拳师其人次累计以说数以下计,而来河北学艺的国内外友人更是举不胜举。以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河北民间武术向全国辐射的步伐。

此外,面向海外同样不乏有河北民间武术的传播纪实,如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河北武术选手温敬铭(蠡县人)、郑怀贤(安新人)等参加的中国国术表演队向各国观众和运动员三万余人 ,表演 了中国武术精彩拳种和器械,郑怀贤表演的飞叉 ,获汉堡市市长杯一只;1960年河北人王予平 与其女王菊蓉随总理所率国家代表团访问缅甸:1987年 10月 3日至7日,美籍华裔徐纪访问盂村回族自治县,考察八极拳法 ……如上所述,河北民间武术在全国武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北民间武术前辈为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 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3.1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l ”地理环境的差异 ,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现象,促进了人类文化发展。从空间维度上讲,人们生活在不同地域,创造着不同的文化模式。在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正如博阿兹所言:“人类的文化生活在许多重要层面上均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较大,地域文化绚丽多彩。河北民间武术文化便是在独特历史地理文化的 自然塑造 中逐渐形成的。据《禹贡》载,“燕赵”在l占时属冀州之地。《读史方舆纪要》中亦称燕京“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 ,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胜 ,实甲天下。”燕赵大地北控长城,南界黄河,西倚太行 ,东临渤海,地形地貌千姿百态,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就沧州而言,其环境与武术的关系尤为明显。沧州沿渤海方圆百余里,均系芦荡荒滩,人烟稀少,既是犯军发配之地,又是叛将蔽身良所。一些受朝廷缉拿之叛将,寻沧州民众强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他们隐姓埋名,化装僧道游侠,传艺维生。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河问、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 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镖不喊沧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燕赵文化,同时也为河北民间武术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和充足的营养。正如金恩忠先生在其《国术名人录》序言开篇所言:“吾中华民族 ,故称强悍,任侠尚义之人,慷慨悲歌之士,盖得山川大泽雄厚之气,故其人性情亢爽,体力健壮,天府神州,地理之关系使然也。”再次说明了中华 民族之所以形成任侠尚义之风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3.2 社会民俗民风的影响

燕赵故地的河北人民历来 尚武 ,从西周倡导农民“一时讲武”起已达三千余年,如从黄帝在涿州“振兵”教武、“习用干戈”时算起则已四千余年了。《汉书·龚遂传》说,渤海郡 (沧州一带)太守龚遂见人民尚武成风,担心农民遇机造反,就布告全郡“卖刀买犊,卖剑买牛”,弃武从农。《隋书·地理志》称这里“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被尊为唐宋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的确,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豪杰英雄辈出。有“千场纵赙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涿郡猛将张飞;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共产主义斗士;有英勇抗击 日寇,血染沙场的狼牙山五壮士。

当今 ,燕赵英姿更加焕发 ,全省城乡练武群众约有几十万人。如沧州地区仅在校学生习武的已逾十万人;深县组织了 6个武术辅导站 36个训练点,带动了 196村恢复了练武活动,并建立了自己县的“武术节”,举办武术学习班 ,献技、献艺 、献资料,积极挖掘整理武术套路、史料、名人轶事、口传秘诀等等。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所言:“从未有人 以原始的眼光看过这个世界。他看到的这个世界正是由一套明确的风俗 、制度和思维方式改造过的世界。”

纵上所述,社会的动荡、频繁的战事,强化了河北人民形成的尚武尚勇的社会风俗,这种风俗的延续不衰,促进了河北民间武术的形成和发展。直到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仍然保持着这种优良习武传统,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尚武习俗所赋予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不同罢了。

3.3 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3.3.1 政治与武治息息相关

近代以前,中国所面临的军事威胁主要来 自北方,尤以河北为急。自隋唐以后,中国国防形势有所变化,东北一带各少数民族陆续崛起,河北方面国防压力增大。唐以后南下中原的少数民族大都 自河北而人。河北北部山脉为抵御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屏障,中原政权出于保障安全 的需要,对河北的经营尤为重视。如,明朝以举 国之力、大兴土木修建的长城,在河北境内途经距离最长、修筑最坚固、建筑风格极具代表性。清代,承德成了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保定则是直隶总督署的所在地。这样,政治重心集于河北,是一种能把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与经济上的供给相对完好地兼顾起来的格局。

而国家政治与武术的关系前人多有论述,如梁启超在《新民说 ·论尚武》中引用卑斯麦之言提到:“天下所可恃者非公法,黑铁而已!赤血而已!宁独公法之无足恃,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 ,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众 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孙中山在其《精武本纪 ·序》亦论及:“吾人初不以黩武善战策我同胞,然处竞争剧烈之时代 ,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张之江先生在《中央国术馆成立大会宣言》中日:“国家所以衰弱,完全因为我们把与国同生死的武化忽略了。”金恩忠先生同样提到:“要其能驰骋大陆,虎视一世,屹立地球 ,无不恃其国民之实力,与尚武之精神而已。以上论述明确提 出了要使 国家强盛,其 民必须要具备尚武精神 ,深刻阐明了国家政治与武术的关系。

3.3.2 军事战事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大环境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 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汉代,河北被正式命为“幽”、“冀”等州。三国时期,河北成了各诸侯王国逐鹿中原、争夺地盘的主要战场。宋代 ,河北成为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辽金两国交兵的战场。河北境内战事的频频发生,无疑对作战方式、兵器使用、士卒身体素质、器械之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大环境。

3.3.3 农民起义频发 ,为河北民间武术发展提供了温床

封建社会时期,地主阶级的掠夺变本加厉,农民破产更加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从而激起农民群众激烈的反抗。如,公元 184年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河北巨鹿人张角领导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张角领导下,“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百十万大军像暴风骤雨 ,对腐朽的东汉王朝展开了最猛烈的冲击。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是隋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中的一支主要的队伍。刘六、刘七兄弟在顺天府霸州文安县率领的农民起义,是明朝建国后 15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斗争层迭不止 ,其中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颜习斋和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即是最好的事例。近代和现代,燕赵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抒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武术在农民战争中广泛应用,为河北民间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4 结束语

民间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在全世界积极开展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推动下,对民间武术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无疑是加快开发中华武术文化资源的必然要求,对于中华武术文化全面走向世界,进一步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万春.河北武术[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

[2]郑勤 ,等.神奇的武术[m].桂林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1994.

篇9

当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一些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以致社会出现了“道德焦虑”。与此同时,全媒体时代纷繁芜杂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无法对其中的内容与价值倾向进行细致判断和取舍。有些媒体甚至走向了低俗和媚俗,影响了公众的道德感受。

在此背景下,作为时代的记录者、社会的观察者和前行的望者,媒体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主流价值观,传递向善的正能量。而党报更要勇于担当,有所作为。

为此,自2012年初开始,为配合河北省“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河北日报积极发挥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扬善抑恶方面的作用,持续宣传报道好人典型,以真善美占领舆论的制高点。

通过发现“身边感动”,挖掘“身边好人”,紧扣时代精神,大书特写凡人善举,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近年来,众多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告别了“高大全”式的道德标杆宣传,把更多的笔墨、镜头对准了日常生活中有闪光点的普通人。在河北日报“善行河北”报道中,更是把捕捉并“放大”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感动作为报道的首选。自2012年3月以来,河北日报先后打造“学习雷锋 善行河北”、“寻找身边的感动”、“志愿服务 善行河北”、“燕赵人物”等专栏,在一些版面的重要位置,推出了两百多位“平民雷锋”的事迹报道,基本做到了细水长流不断线,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生动事迹和高尚的情操感染读者,启迪人们的心灵。

对于重大典型,河北日报结合“走转改”活动,通过记者长期蹲点采访、与采访对象深度对话等方式,注重对人物精神世界与其典型意义的深度开掘,并进行突破常规、不惜版面的强化处理。自2012年5月16日起,河北日报派出记者前往邢台市平乡县特教学校进行蹲点采访,连续一周在头版或二版重要位置,对盲人校长穆孟杰自立自强、关爱盲人、奉献社会的感人事迹进行全方位报道。在2012年5月18日对“油条哥”刘洪安进行图片报道后,又连续以“新闻纵深”的专版、“纵横谈”栏目的评论、“热点开讲”栏目的深度分析以及动态消息等,进行了多形式、多角度报道,充分展现了人物的精神特质,旗帜鲜明地突出了“诚信经营不吃亏”的主题,不断放大这位诚信好人的积极影响。

河北日报对“善行河北”人物规模空前的报道,触动了人们的心灵,有效地抵消了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推动受众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情感往好的、正确的方向发展,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好评。

与此同时,报道还引发了一系列从个体示范到群体现象的社会效应。发生在滦南“爱心小院”的善行义举经河北日报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越来越多的单位、集体和个人踊跃加入帮扶“爱心小院”的行列,为残疾孩子奉献爱心。在“油条哥”的示范带动下,全国各地纷纷涌现本地版“油条哥”、“油条姐”,其诚信效应不断向食品、餐饮、商贸等领域深度扩散。

契合受众心理,把握报道节奏,不断掀起报道高潮

从传播理论和受众心理规律分析,任何新闻事件或活动,都有它的黄金传播周期。这个规律,是不以媒体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在对新闻事件或活动进行深入报道时,要以受众为核心,精心研究受众心理,准确把握报道或活动的周期、节奏与规模。河北日报“善行河北”报道自去年初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如何契合受众心理,把握好报道节奏,显得尤为关键。

为此,河北日报紧紧抓住重要节点,结合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不断掀起报道高潮,加强报道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助推活动深入开展。

2012年2月25日,河北日报为配合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出台,先发出长篇综述《善如芝兰芬芳燕赵――写在“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启动之际》。2月26日,刊发“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启动的消息,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弘扬雷锋精神让互助诚信孝敬之风吹遍燕赵大地》;同日,二版头条位置刊出省文明委《“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方案》的详细内容,“学习雷锋 善行河北”专栏第一次同读者见面。接着,迅速推出全省各地和省直一些团体、部门作出安排部署的综合消息,这是第一个高潮。

第二次报道高潮在3月5日学雷锋日前后。这其间,先后刊发消息、通讯10多篇,并于3月6日推出六、七版通版,用书写体大字标题《50年,雷锋就在身边》,回顾了河北省学雷锋的成果;同时,突出报道了全省各地深入开展“学习雷锋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情况。

第三次报道高潮是5月12日,河北日报在一版刊发综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写在“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蓬勃开展之际》,再次推出了通版报道,主要内容是《弘扬善行义举 凝聚强大力量》,把前段时间涌现的重大典型事迹扼要地展示给读者,把省直单位和各市推动这项活动的主要经验总结出来,并发表对省精神文明办负责人的专访。这组报道承前启后,是把活动引向更深一步的助推之举。

第四次报道高潮是11月2日在头版重磅推出的万字通讯《铸魂》。为喜迎党的十胜利召开,该通讯以“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为重点,对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河北省公民道德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回顾与总结,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善行河北”的现实意义。稿件刊发后,既受到读者的好评,也受到了省领导的赞扬。

在集中报道道德建设“青县现象”这个典型的同时,河北日报还在头版、要闻版、纵深版介绍了秦皇岛市评选“平民偶像”、沧州市举市建设“好人之城”、石家庄市倡导从小事做起学雷锋的经验。同时还发表一些城乡基层单位抓道德建设的事迹,做到了层层有经验可学、条条有榜样仿效。

统筹全局,加强协作,形成强大的主流舆论

如何让重大系列报道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推动力?

河北日报多年来形成了部门间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的成功经验。在开展“善行河北”报道的过程中,河北日报不仅将此经验一以贯之,而且锐意创新,充分发挥报业集团多媒体、全覆盖优势,加强与省直有关单位的合作,努力形成“善行河北”报道的“大合唱”。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这次开展“善行河北”报道,河北日报编辑部各部、室积极参与,各施所长,锐意创新,共同唱好“一台戏”。理论评论部在活动初始,就在《知与行》版发表了两篇理论工作者的重要文章,阐述了开展这一活动的时代意义和可资借鉴的经验;专题部充分利用“新闻纵深”专版优势,不断深入挖掘“身边好人”的心灵感悟,深层解读基层典型经验做法。新闻摄影中心在这次实践活动的宣传中,不仅为消息、通讯配发图片,还不时地在《瞬间》版整版发表“善行河北”典型的摄影报道。

加强与其他媒体的互动合作。在全媒体时代,党报要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就需要拓展传播渠道,通过影响各方舆论,达到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为此,河北日报充分发挥报业集团多媒体、全覆盖的优势,在报业集团层面成立了“善行河北”宣传报道联席会议制度,凡涉及“善行河北”的报道,特别是重大典型报道,均由河北日报编委会牵头,统一指挥调度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网)、河北新闻网等相关部室参加,确定重大报道节点及宣传主题,协调重大典型、重要策划同步刊发,确保形成报道规模和声势。其间,还充分运用好“善行河北”官方微博、微博河北、河北手机报、燕赵都市报手机报等新媒体,实现全媒体联动,通过网络交流互动、编发手机短信等,发动网民积极参与,积极引导群众由关注、热议向实际行动转化。

篇10

Abstract In this paper,taking Hebei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emergy theory was applied to analyze input and outpu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and emergy analysis comprehensive indexes were calculated to evalu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system in the year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mergy input was 5.70×1022 sej,of which the unrenewabl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ccounted for the greatest proportion(52%),and unrenewable industrial emergy for the second(34%).The total emergy output of the system was 5.60×1022 sej.The em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was calculated as 0.38,showing tha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eco-eonomic system in Hebei province was poor.

Key words emergy analysis;agricultural eco-economic system;sustainable development;Hebei Province

r业生产过程中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联系紧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结构,量化和评价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科学研究热点之一[1],为洞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态势、实现高效高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提供参考[2]。

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生态学家Odum首次提出了能值(Emergy)理论。能值理论通过将社会经济、自然各个亚系统中的信息、货币、能物用能值统一起来,定量分析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的真实价值,为生态学研究领域开辟了一种全新的定量分析方法。能值理论自建立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华南农业大学蓝盛芳等[3-4]首次对能值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实例详细说明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的具体步骤及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后续我国学者进行能值理论应用性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河北省地处京畿重地,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生产不仅提供农产品等服务,同时也为京津地区提供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本文拟通过分析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计算能值综合指标,评价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为河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河北省(113°27′~119°50′E,36°05′~42°40′N)地处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区面积18.9万km2。位于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年均气温南北差异较大,北部高原地区年均气温低于4 ℃,南部平原地区年均气温14 ℃。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栗钙土、棕壤、褐土、潮土、内陆及滨海盐土等。年降雨量350~770 mm,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且多集中在夏季[5]。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农业灌溉及工业的发展,引发了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河北省农业发展虽有较大进步,但仍面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生产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6]。

1.2 能值理论

能值的本质是能量,无论是什么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能值定义为自然资源、经济产品或劳务形成所需的直接和间接投入的另一种有效能总量。一般以“太阳能值”为基准,单位能量(物质)所含太阳能的量即为该能量(物质)的能值转换率[7],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olar emioules,简写sej)。应用式(1)可以计算某一种能量或物质的能值。

能值(sej)=能值转换率(sej/unit)×能量(物质质量)(1)

本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各物质、能源采用的能值转换率具体参照文献[4]、[7]和[8]。

1.3 分析框架

首先收集河北省2012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数据,应用相应能值转换率计算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能值流及各项能值指标。分析步骤:①绘制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图。能值图运用Odum能量系统符号语言即能值符号图例进行绘制。能值图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主要成分的相互关系及主要生态流方向。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图见图1。②结合收集的各物质能源投入产出原始数据,采用式(1)计算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能值,建立能值分析表。③计算各项能值指标,评价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能值包括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太阳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灌溉用地下水和表土层损失)、可更新有机辅助能值(农村劳动力和种子)和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电力、农药、农业机械、化肥和塑料薄膜),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产出主要指农产品(粮食、蔬菜、水果、糖料、油料和棉花)。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与产出

根据河北省2012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能值(表1)。太阳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均来自太阳辐射能,为避免重复取三者中的最大项作为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投入。限于现有数据,考虑河北省当前灌溉设施投入状况,本文灌溉设施投入能值取农业机械动力能值投入的20%[8]。经计算,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总能值为5.70×1022 sej,其中环境资源总投入为3.39×1022 sej,主要为不可更新环境资源,占总环境资源投入的87.90%;总辅助能投入2.31×1022 sej,主要为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占总辅助能值投入的84.41%;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是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的1.53倍。说明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主要为不可更新能值,以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消耗最多(灌溉用地下水和表土层损失)。因此,河北省农业生产需要提高降水、有机肥等可更新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或代替地下水、化肥等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

2.2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指标分析

本文采用的能值指标包括能值自给率、能值投资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用于定量分析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各指标表达式及指标值计算结果见表2。能值自给率能反映系统环境资源自给自足的程度,而能值投资率可衡量系统对经济投入的依赖程度。由表2可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自给率为0.60,能值投资率为0.68,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环境资源对系统产出能值贡献为60%,即系统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偏高。环境负载率反映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压力程度,具有环境预警作用。本文计算系统环境负载率为6.39,高于2005年江苏省环境负载率(2.83),与2003年山东省环境负载率(6.54)基本持平,与2005年河北省环境负载率(5.72)相比[9]有升高趋势,表明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对环境的压力加大。能值产出率表示系统获得能值投入的可持续性,Odum认为能值产出率合理取值为1~6,若取值小于1,则系统能值不会增加。河北省2012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产出率为2.43,属中等偏下水平,表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具有一定持续性。

最能表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即为可持续发展指数。Ulgiati和Brown认为可持续发展指数小于1说明系统为典型的消费型生态系统[10],区域内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高,对环境压力较大。表2中计算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38,远小于1,说明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依赖于大量资源的消耗,为严重的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堪忧。

3 结论

结果表明,2012年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中不可更新环境资源(主要为灌溉用地下水)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说明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高度依赖灌溉用地下水及经济投入等不可更新资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38,为典型的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环境承受压力较为严重。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高产、高效、低耗的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MA Q F,HUANG X J,PENG B Z,et al.A positiv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nomy[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5,20(6):891-899.

[2] 王闰平,荣湘民.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0):2259-2264.

[3] 陆宏芳,蓝盛芳,李谋召,等.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方法研究[J].韶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4):74-78.

[4] 蓝盛芳,钦佩,陆宏芳.2002.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6.

[5] 杜博洋.河北省耕地系统能值分析[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8.

[6] 张梅申,岳增良.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重点领域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9):145-148.

[7] ODUM H T.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6:843-850.

篇11

本届会展教育论坛的成功举办,现场会务工作得益于河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教研室主任陈利伟、教师梁君艳等师生的大力协助。作为本届会展教育论坛东道主代表,河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及环境设计院院长王杰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北美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定位,并充分肯定了展示设计大赛的效用。王杰说到:“展示设计大赛检验了参赛高校的专业教育教学成果,促进了我国会展高校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展示设计大赛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和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学生交流学习、切磋技能,形成相互启发的优良学风,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我们相信很多巧妙的设计构思,会在大家的思维碰撞中诞生。因此我们要感谢大赛组委会,给予大家证明能力、体现价值的机会。”

由此及彼,展示设计大赛的思维碰撞,在会展教育论坛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随后进行的两场圆桌对话上,各位发言嘉宾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各抒已见,为与会嘉宾观众带来了更多会展行业的思考与启迪。

篇12

一、辽海文化与辽河文化

2004年10月,辽宁省历史学会等单位在大连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对于“辽海”一词的概念,学者们大多赞同以其作为“辽河流域黄渤海以北广大地区”的代表性的区域文化符号。④此即辽海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上,顾奎相、陈涴、董守义、王绵厚在辽海文化的地理范围上的观点接近,都认为应包括东北全部。⑤2005年,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陈涴老师从地理、历史、文化三方面对“辽海”作为文化符号的合理性进行了考察,认为用地理、历史、文化三要素来阐释“辽海”文化符号,认为其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符号是有道理的。⑥但是,其目的在于,用“辽海”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符号,而不仅仅是辽宁地域文化符号。2006年,她又对“辽海”文化符号的地理范围进行了缩略化处理,认为应以“辽海”冠名辽宁地域文化,其依据有三:第一,“辽海”能涵盖辽宁地域历代界域范围。第二,“辽海”从古至今都是社会公认的辽宁地域称谓。第三,“辽海”能彰显辽宁文化源远流长之深厚底蕴。2008年,陈涴对辽海文化的广义和狭义地理范围做了界定。对辽海文化广义的地理范围的界定,她认为“应涵盖渤海、黄海以北之整个东北区域”①。对辽海文化狭义的地理范围的界定,她认为“今山海关以东,至渤海、黄海间的空间范围”。2009年,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田广林老师对早期的辽海地区做了阐述,认为“主要是指东汉时期公孙瓒据以起家的多民族错居杂处的辽西郡和置于辽东郡西部的辽东属国一带,地当今滦河中下游的河北东北部至辽宁中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一带”②。2010年,王禹浪、王文轶对辽海文化的范围四至做了界定,认为“其东到日本海,南到黄、渤二海,西临大凌河,北达吉林市至农安县一线”③。“辽河文化”是辽宁地域文化的主干文化。其理由,主要有四:“辽代”、“辽宁”均因辽河得名。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辽河流域古文明是辽河文化最重要的历史与地理的支撑点。“辽河文化”是全省辖域内的主流大系。从历史上看,海洋文化直接关联着海洋经济的发展,甚至同样存在发源于福建等东南沿海的妈祖文化的传承轨迹。但是就历史地理常识而言,古代所谓的“辽海”是泛指辽河以东地区或渤海的辽东湾。同时,在近代,“辽海”曾经是东三省的旧称,已成惯例。因而,若人为地重新将之硬性地缩小范围,界定为辽宁地域文化的标志,似乎未免欠妥。辽宁实施建设“海上辽宁”战略和建设“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战略。在此大势面前,确认或选择辽宁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称谓,则需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既关注“河”文化,也要观照到“海”文化,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抛开基于历史问题的学术争论,面对这个现实,把辽宁地域文化的主体标志确认或选择为“辽海文化”这种表述,似乎也有其特定的理据,也说得通如果能够“约定俗成”,获得广泛的认同,也未尝不可。④综合以上各种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历史上的“辽海”一词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渤海辽东湾。另一是指辽河以东沿海地区,即“辽东”。金毓黻先生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考证,在《静晤室日记》中得出结论,说明整个东北,即山海关以东地区均可称为“辽东”,即“辽海”。历史上的“辽海”不仅疆域广大,且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从传说到历史,从实物到文字记载,线索清晰,内涵丰富。称辽宁文化为“辽海文化”,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大“辽海”的外延。这是一种历史事实,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⑤

二、辽海文化的特点

对辽海文化的特点,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但多是就其中某一方面概括性论述,缺乏分阶段、历时性的动态分析。其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方面:(一)辽海文化的早发性。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早发性”⑥。陈汉洲和王天平等在其论述中也有所阐述。(二)辽海文化的创新性。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卓越的独创性”。王天平认为,辽河文化具有“卓越的独创性”⑦。顾奎相把辽海文化的特点表述为“率先起步的原创性”⑧。(三)辽海文化的与时俱进的特点。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不断的赶超性”。王天平认为辽海文化具有“一贯的创新性”。刘芙君认为辽河流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⑨的特点。(四)辽海文化的多元性。白长青把辽宁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表述为“复合型的民族文化特色”⑩张志强的观点是“多元一体”和“不同民族形式和风格的混合交融”輯訛輥,叶立群的观点是“多民族文化的聚合”、“不同经济类型中的文化碰撞和交融”輰訛輥。张亚冰的观点是“多民族的融合、外来因子的浸入,从而形成了东北地域文化多元碰撞与交融的特征。”輱訛輥黄松筠的观点是“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方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輲訛輥孙玉景的观点是“融合与杂糅1.四大族系文化的融合2.三大地域文化的融合”輳訛輥。(五)辽海文化的再生性。叶立群的观点是“多种社会文化类型的重叠更替”輴訛輥董守义认为是“非持续发展”,“反复地从头再来”輵訛輥,表现为再生性。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频繁的更替性”輶訛輥。

作者:刘春福 单位:营口理工学院

篇13

冯著如是之论,无疑揭示了河北藩镇割据经济思想根源之外的政治思想渊源,揭示了这种思想根源对河北藩镇命运的影响,推动了唐代藩镇割据研究的深入发展,这一独立研究与孙继民先生所言唐代河北藩镇“最大限度地追求以藩镇最高权力世袭化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自治”[4]有异曲同工之处。唐代河北藩镇的地域主义的提出,既是对史料中的“河朔故事”内涵的新发掘,又是对“河朔故事”内涵的高度概括,其史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贯穿整个冯著大部分内容的一条隐性红线,是考察其某些研究内容之特性时,无法分割开去的思想文化前提。

河北地域主义的要义之一是求得节度使的世袭、以土地传子孙,河北藩镇首先确立的是藩镇领导阶层的权力继承体制,冯著称其为节度使培养和任用的“唐代河北藩镇储帅制度”[5]。客观而言,这一制度与河北地域主义互为表里。厘清藩镇的领导体制的形势是剖析唐廷中央权力在河北地区运行局限、地方藩镇与中央关系及藩镇性质的基础,可谓是藩镇研究之“眼”。这是以往研究并未注意到藩镇问题,说冯著对河北藩镇储帅之制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和先见性并不为过。

正是因为这种研究的开创性和先见性,使冯著划分出中央能够控制的顺地藩镇的僚佐储帅制和河北地区的世袭性的副大使储帅制两种形式[6],从而突出了河北藩镇领导制度上的特殊性。河北藩镇节度使一般以其嫡长子为副大使作为储帅,与其他顺地藩镇存在很大不同;其制则大体出现于德宗以后,并一直持续到唐亡时期,比其他顺地藩镇的僚佐储帅制形成晚,结束也晚[7]。副大使储帅制度虽然在维系河北藩镇内部稳定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储帅暗弱、疑忌诛杀大将、兵乱由之而起之弊。这种研究结论无疑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对人颇具启发之意义。至于河北藩镇储帅制度形成相对较晚的原因,冯著似仍可通过适当说明来深化人们对河北藩镇割据之特殊史象的认识,作者对这一方面的用力稍显不足。

其次,河北藩镇的地域主义必然导致藩镇政治守成有余而创置不足。换句话说,也可叫做政治野心的非宏大化。这本身也是河北藩镇地域主义的另一方面。按《唐六典》所载藩镇军事体制,在藩镇(道)之下有军、城、镇、守捉之节级设置。唐前期之幽州镇即是由雄武军、高阳军、唐兴军诸军构成。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之魏博、成德(镇冀)二镇各以天雄、成德为军号,是只一军之置,结构相对单一。学界对唐代藩镇的军事组织结构,按对藩镇的地方行政组织的不同理解,划分为二级或三级、四级等复式层级。专著则通过对史料的挖掘,以军区设置为依据,对唐代藩镇提出一个新的整体性认识,认为唐代藩镇有单一型藩镇和复合型藩镇两类,复合型藩镇中又有淮南、岭南这类的“一元数府体制”[8],幽州即属复合型藩镇,而魏博、成德则属单一型藩镇。

冯著还在幽州复合型藩镇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了河北幽州镇二元体制的变嬗、影响及经济根源,魏博镇之魏博——相卫体制及成德镇德、棣二州与魏博镇相、卫二州地位的相似性。所谓的二元体制,是指幽州镇历任节度使兼卢龙节度使,并存在幽州、卢龙两套使府僚佐系统的制度。这一制度萌芽于唐初,直接源自开天之际,安史之乱后最终定型,而两府僚佐则在两镇间流动迁转[9]。这种鞭辟入里的考证既突出了河北藩镇与其他藩镇在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又突出了河北藩镇内部组织结构的差异,发掘了前人所未见之特殊历史现象,成为河北藩镇制度研究史中一个无法忽视的成果,彰显着该书著者在政治制度研究领域所具有的深厚实力。

藩镇不同的军区构成,体现着藩镇不同的军事、政治权力的分配特点。多军区构成的藩镇,各军区将领权力相对较强,节度使权力则相对较弱;单一型藩镇则将领军权较弱,节度使权力相对较强。再对不同组织结构的藩镇权力加以引申,复合型藩镇节度使权力虽相对较弱,但整个藩镇的军事力量却相对较强,因整体军事实力相对较强而可划分出多个军区;单一型藩镇节度使权力虽相对较强,但整个藩镇的军事力量却相对较弱,藩镇军事力量相对较弱则无需再行划分出新的军区。就此而言,冯著对藩镇不同组织形式的新认识,无疑为客观分析河北藩镇实力差异及不同命运奠定了基础,深刻地揭示了河北藩镇的组织结构对河北藩镇的重要影响,其与“地域主义与唐代河北藩镇之命运”全新的诠释了河北藩镇错失历史扩张时机、于强藩最终环伺中最终衰落的命运之源。

冯著认为,除了元和末长庆初这极为短暂的时间,河北藩镇武职僚佐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中央朝廷为官的机会很少,唐廷派朝官进入河北藩镇任职一般也是很困难的。河北藩镇武职僚佐主要通过弃帅来投式、节帅推荐、随节度使朝觐入朝、因军乱而入朝等方式实现的。唐朝野内外对河北社会的歧视政策并没有影响到河北武职僚佐入朝后的仕途发展。他们领先过硬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为朝廷所重视,并位居高位,在唐后期政治舞台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河北藩镇武职僚佐与顺地藩镇间的流动是经常的,但我们不能对河北藩镇武职僚佐与顺地藩镇间的迁转流动程度估计得过高。河北藩镇武职僚佐同顺地藩镇相比,流动性较弱,主要于当地任职[10]。

河北藩镇在政治诉求上的重要特点是,“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赋税、刑杀皆自专之”[11]。“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12]。这就决定了河北藩镇对唐廷既有排斥(实质上的“不用其法令”)又有认同(形式上的“奉事朝廷”)的双重政治特点。冯著指出,河北藩镇虽然与唐中央地域存在政治、文化上的共性,但长期的割据统治,河北人士的价值观念与以长安洛阳为代表的唐中央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距离。安史之乱中绝大部分河北人叛乱持反对和抵制态度,现在却接受了叛乱的结果,在安史余孽建立的割据政权中任职,对割据予以认同,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变化[13]。据如上所论,河北藩镇对唐廷之排斥力较认同力更强。

在河北藩镇与唐廷之间的文化关系上,冯著以僧传及房山石刻题记记载为资料,对唐后期河北藩镇统治下的人口流动进行了探讨,指出唐后期河北藩镇中在地理上自成一个独立单元,但境内全国各地高僧游历活动是经常的、频繁的,河北僧人流出及外地僧人的流入,构成了河北藩镇僧人流动的两个方面,河北藩镇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仍是较为紧密的。河北藩镇之间同样存在定期性往返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口流动[14]。由于资料的缺失,唐代河北藩镇人口问题长期以来很少有人问津,冯著由此掀开了河北藩镇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在此基础上,冯著进一步指出,河北藩镇割据时期的河北佛教除仍然保留着恒州、定州等传统的发达地区之外,又形成了魏州、幽州、沧州等新的佛教中心,南禅传入并基本上奠定了唐以后河北佛教的发展格局[15]。开元初南禅开始在河北南部、中部、北部地区广为传播。弘法者多为源于南岳怀让——马祖一系的外来僧人,他们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弘法中有所变通,表现出调和诸宗的特点。虽然他们没有形成很大的势力,但阐扬了南禅的观念,为日后义玄、从谂的到来打下了民众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16]。学界对唐后期河北藩镇佛教发展的研究历来比较薄弱,这一研究无疑深化了学界对河北藩镇佛教文化发展的认识。

在对唐代后期藩镇的认识上,河北藩镇与中央截然对立的观点被逐渐摒弃,但过多强调河北藩镇的独立性,将河北地域视为与其他顺地截然不同区域的观点仍较普遍。冯著如上研究则揭示了河北藩镇与唐廷、顺地藩镇之间及河北藩镇内部之间的文化交流的经常性和频繁性,客观上说明了河北藩镇政治、文化发展并非脱节于时代之外;河北藩镇对唐廷的排斥,更多地表现为政治上的排斥,在文化上之认同性是相对较强的。这对我们进一步思考唐代河北藩镇的性质和作用颇具启发意义。

此外,冯著还对河北藩镇的军事防御体系、屯田、河北藩镇中的粟特民族问题进行了可贵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河北藩镇的某些特性,学术价值同样不菲。但就整部专著而言,这些内容所占比重不大。限于篇幅和本文作者的学识之囿,不做赘论。

东周至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的多发期。与这一时期之魏、蜀、吴三国鼎立,南北朝南北对峙及五代十国等政权间的分裂割据不同,唐代河北藩镇割据基本是唐统一政权形式下的、“最大限度地追求以藩镇最高权力世袭化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自治”[17],河北藩镇在唐史研究中的重要性、特殊性自不待言,冯著具有的史学价值是无需再论的。

然而,明月之珠有瑕,夜光之璧存戭,作者著书,或有病累,古今贤哲,概莫能免。就冯著而言,正如作者自身意识到的那样,由于著作各章独立成篇而产生有重复的地方,如对河北地域的界定、河朔三镇的说明于著中就不仅见于一处。又全书十三章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类交相错杂,似可在著作体例的系统化方面适当着力。这些都是著作再版时可以再行改进之处。当然,冯著是在著者多年研究唐代河北藩镇问题的基础上完成的,著作各部分内容本是各专题研究的综合,将这样的内容进行适度整合并达到相对完美的程度,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也应是此类著作难以避免的白璧微瑕之处。

除如上这些略显遗憾之处外,冯著某些观点亦可再行细化探讨。如冯著认为,河北地区世袭性副大使制度,“是河北三镇节帅为父子相袭而制定出来的办法”。但河北地区的节度使的世袭,并非完全限于父子相袭,亦可有兄终弟及,如田绪杀田悦而为节度使[18]、李匡筹逐兄李匡威[19]等;亦可由诸将推举,如田兴[20]、何进滔[21]、张仲武[22]等;还可由大将夺取,如王武俊[23]、张公素[24]等。另外,冯著认为,在镇压唐末黄巢起义的过程中,河北藩镇的影响力却大为下降,甚至沦为朱温、李克用的附庸并为其所灭[25]。河北藩镇确乎于五代时期最终消亡,但河北藩镇世袭制的最终消亡已至后唐天成年间定州王都之乱时,河北藩镇疆域的瓦解也在后晋期间。河北藩镇灭于朱温、李克用之说,似值得仔细推敲。

最后,冯著其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课题,那就是河北藩镇与唐廷之间的排斥与认同关系。河北藩镇与唐廷之间的排斥与认同,客观上就是河北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问题。学界对唐代河北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缺乏专论,但对整个藩镇割据社会基础的探讨,客观上都是以河北割据藩镇为主体的探讨,如韩国磐的《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26]、杨志玖的《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27]、黄新亚的《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辨》[28]等。前贤的上述研究,对我们认识河北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不无意义。但其所指的社会基础,更似藩镇割据的核心力量,代表的社会基础面相对狭窄;其与藩镇割据的破坏性传统认知互为表里,成为藩镇割据研究的重要特点。事实上,河北藩镇割据于唐五代时期存在近二百年之久。河北藩镇割据的长期存在,必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河北藩镇割据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只考虑河北藩镇割据的核心力量,以这一核心力量作为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必然会视藩镇割据为特殊阶层利益的代表,否认或无视其政权的社会基础的广泛性,从而得出藩镇割据统治极具破坏性与藩镇割据长期性共生的悖论。

冯著在河北藩镇割据的认同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指出在河北割据时期,唐朝野内外在正统观念支配下大多对河北地区抱有仇视和偏见。安史之乱中绝大部分河北士人对叛乱持反对和抵制态度,乱后却接受了叛乱的结果,在安史余党建立的割据政权中任职,对割据现实予以认同[30]。地域主义是与国家认同相参照的。冯著在河北藩镇割据认同问题的探索,在广度和深度上无疑是并不完美的,这也是冯著以地域主义研究河北藩镇问题的局限所在。深入研究唐代河北藩镇问题中的排斥与认同发生、发展的根源及对唐藩双方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冯著的史学价值及学术启发性而言,该著仍是多年以来河北藩镇研究乃至整个唐代藩镇研究中的一部难得之作。

注释:

[1][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第2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第120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5][6][7][8][9][10][13][14][15][16][25][29][30]冯金忠:《唐代河北藩镇研究》第194-207、21、21、28、5、5-19、29-53、38、54-66、141、142-154、194-207、39、58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4][17]孙继民:《唐代割据藩镇政治诉求的制度表达》,载《光明日报》2010年3月23日。

[1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72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12][18][19][20][21][22][23][24][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第5921、5932、5984、5934、5937、5982、5951、598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