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亡羊补牢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亡羊补牢教案

篇1

二、应该写“书记型”教案

“书记型”实用教案就是在书眉或书页其他空白处,用圈点、勾画、批注等形式记下备课内容。李国金在2002年《人民教育》第11期《扬弃而不革命》一文中写到:“教案中的形式主义要坚决摈弃,但有益于教学的教案不可不写。”什么样的教案最有益于教学呢?笔者认为,“书记型”教案是最好的选择。备课时,在标题的上方记下教学目标;在标题的下方或一侧记下文章的出处和主要内容;在作者的下方记下简介;在学生要掌握的字词下面加红点和红线,并在对应的地方记下它的注音、解释,在每个自然节前标上序号,在每段尾的空格记下段意;要掌握的语法修辞、名言警句,可圈点标明,并作上批注,记下相关的知识;在要背诵的句段下画上波浪线;在书眉处记下要补充的相关知识,在文章的末尾记下写作特点和总结、拓展的内容……当然,这种“书记型”的教案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根据自己需要记录清楚便于教学使用即可。这种“书记型”教案的特点是:针对性强,实用性高,节省写文本的时间,是教师快捷备课的一种形式,是大多数教师普遍使用的备课方法,可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心应手。“书记型”教案正是教师研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最好的手段。由此,我设想,教科书编辑者能否设计出专做教本用的“教学书案本”即放大原教科书的规格,让每篇课文留有三分之一的空白,足够教师的备课用。这样教科书和备课本一体化的设置,既可增强备课的实用价值,又可防止“八股”式的无意义的教案复制。

篇2

要顺利实施反馈矫正,师生间就必须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常规教学过程中反馈的渠道和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上课前“未雨绸缪”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编写意图、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还必须研究自己所要面对的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能预测到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发挥学生主体及教师主导作用,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勤于观察思考,逐步学会换位思考,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案。教案编写要以人为本。备课时,应与同组其他教师共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并不断反思、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得失,优化自己的教案。

(二)教学中“察言观色”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首先,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眼神、表情等外在表现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准确及时地调节,对一些问题及错误及时加以矫正。否则就会出现反馈不及时以至于要等到批改作业或阅卷时才发现问题,造成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其次,也可通过提问、练习,板演、分组讨论等环节进行教学反馈与矫正,这些方式得到的反馈信息具有简洁、及时、准确的特点,还可暴露思维过程、揭示思维方法,这样便于有效矫正。最后,在教学反馈和矫正时,既要注重情感交流,还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适时适度的手势,是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可以使教师的讲解激情满怀,且重点突出。

(三)课堂外“亡羊补牢”

反馈信息,还可从课后作业、周练、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中获取。首先,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使其系统化的重要途径,是课外反馈的主渠道。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应尽量做到全批全改,注意分类统计、分析研究,并做好记录,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讲评,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测验和考试所反馈的信息更具有集中性、比较性,能较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提取很多有用的信息,如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问题多,教师要注意整理归类,及时总结教学工作中的得失。最后,课后反思、小结。下课后,对上过的内容,教学流程,重难点问题的处理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及时总结梳理,并适当记录,这样既便于下节课的教学矫正,又可作为下一次再教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及教学经验。

二、找准问题实质,按需“对症”矫正

要使教学矫正效果好,必须准确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个人认为,做好教学问题的矫正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反馈问题的主体来看,针对具体问题,采用个别、集体、自我、相互矫正

1.少数人的问题个别矫正,群体性的问题集中矫正

教师在作业批改及试卷评讲时经常会发现,有些试题错误率很高,一个班几乎全错了,还有一些试题只是个别同学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个别同学的问题,可利用课间或自习课等时间进行个别矫正,不宜课堂集中矫正;对于大面积、群体性问题要在课堂上集中矫正,找出错误的原因,精讲辨析,理解内涵与外延,让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简单问题自我矫正,一般性问题相互矫正

在练习及测试评讲时,如概念、公式、条件等简单问题可以让学生自我矫正;个人思考有障碍、困难时,可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共同解决。

(二)从反馈教学内容来看,对于概念、规律、方法、技能等应采用不同方法矫正

1.概念性问题对照矫正,技能性问题逐步矫正

物理上有许多相关的物理概念,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由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经常将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简单化,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在使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速度偏向角”、“弦切角”等概念时,常易出错,这时应对照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比较概念,找出其异同点。至于利用两个概念求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问题,则属技能性问题,需要适当练习,逐步矫正。

2.规律性问题重点矫正,方法性问题专题矫正

篇3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教案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我们在组织全组老师编写资料的时候,围绕着以下三点构想:

1.全面性 虽然我们不敢说“一册在手,别无所求”,但我们坚信对你是有多多少少帮助的。由于我们围绕着:①对考试的热点作认真分析;②对知识点做细致整理;③对2005中考的动态分析等编制理念,同时,我们在编制安排上本着:着眼于操作;立足于中考;服务于学生等想法,按照分课时将教案和学案在一本中设计的原则,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有很全面的借鉴价值。

2.可操作性 我们在整个复习中,设置三个阶段①基础知识积累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70%的基础题目;②专项知识整理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20%---30%的应用题目;③实战演练阶段(借助一份中考试卷的解答指导试卷的解读技巧)

3.互动性  在编制这本复习书的时候,为了充分体现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开辟四个特色栏目:“自我诊断”“警钟长鸣”“师生对话”“机动园地”,以便我们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能找到非智力因素等课程资源。

4.资料新  我们这本复习用书中的所有例习题,均来源于 ①从2004年各地中考题中采用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择50% ,②从其他有关资料中精选20% ,③我们学校老师原创自编习题约占30% .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2月21号——3月27号),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配备的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3月27号——4月20号),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提高应试速度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4月20号——5月20号)。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如,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圆的证明题中圆周角、圆心角、弦心角、圆幂定理、射影定理等的应用都是综合性强且是重点应掌握的题目,都要抓住不放,抓出成效。

 五、查漏补缺,达到掌握最佳效果

     在进行三论复习后,我们将准备进行第四轮复习(5月21号——6月13号)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抓两件事情:1,知识的查漏补缺,“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拟在此阶段召开一次“初三师生面洽会”重点回答(中层以上)学生在解答数学题中遇到的困惑,我们初三数学老师现场解答。会后整理成资料,发给学生,以便更好地掌握数学解答的技巧。(这个环节也有可能提前到第二轮复习结束以后,也就是在四月初)2,心理调节。

篇4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哀叹一点都不能改变现实,反而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是啊,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无奈的、都是茫然的,但是除了无奈与茫然,我们更多的不是终日抱怨,因为那样我们宝贵的每一天就被不开心湮没了,最终除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怨妇”外,别无所获。“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不论做什么,抱着何种心态做总是显得十分重要。学生时代,听老师说考试要轻装上阵,心理包袱要放下;迷茫的毕业期,家人总劝导不要有过重的心理负担;踏上工作岗位,反而忘记了“心态”二字,总把自己和同事比较,总在意领导看你的眼光,总害怕学生和家长会说你做得不够好……越想越厌倦,越想越觉得不幸。原来,不经意间,班主任的幸福感离我越来越远了。

其实,幸福感并不是很遥远的一种感觉,在它还未跑远的时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我们还有精力、能力的时候,我们应该调整好心态,“享受职业,赢得尊严”,让“学生爱戴,同行敬佩”,使“家庭幸福,衣食无忧”,最终“超越自己”。

班主任的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感知。魏书生曾说过:若把学生当成天使,我们天天活在天堂里;若把学生当成魔鬼,我们就天天活在地狱里。烦恼是他人给的,快乐要靠自己找。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转换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

对孩子多一份关爱,你就会幸福。面对个性差异极“丰富”的一个班的学生,有让你津津乐道的优等学生,有让你头疼万分的顽皮学生,有让你时常犯愁的问题学生,有让你可怜心疼的贫寒学生,还有让你觉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隐形”学生……当太多复杂的性格聚集在一起时,我们不该“一刀切”,用同一种方法对待几十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这时,我们该学着倾听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与之心对心地交流,也许,带着这份关爱之心,你会发现,原来孩子的内心是那么纯净、明洁,每天和这样干净的“天使”们在一起,你还会觉得不幸福吗?

篇5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理念,经常温习《新课程标准》,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为重点的校本培训。

2、狠抓教育教学研究,以研促教争做教育科研的策划者、引领者和实施者。教研组活动要做到有主题、有计划、有主讲人,使教研活动有针对性,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建立、健全教研活动机制,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抓好新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几个教学基本环节(教学计划、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检查考核等)。

4、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管理促质量。加强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网络建设。

三、主要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树立“全面、科学、均衡、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实行教学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抓薄弱”“求协调”即抓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步协调发展,一抓各学科教学的同步发展,二抓学生知识掌握和培养能力提升学力的同步发展,三抓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整体均衡发展,四抓年级之间与班级之间的均衡发展。

面对严峻的“抓质量,求发展”的教育形势,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攻坚克难,力争完成各种目标任务。

1、要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全面负责,不放过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要重视每一位学

生学业水平的提高,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要坚持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思想。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贯彻执行教学常规的重要性,要认真执行好《教学常规要求》,要强化课前准备,过好备课关,努力提高每堂课的质量和效益,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关注各层次学生。强化课后反思,反思每个环节的得失,反思每一节课的实际效益和质量,要思考调整改善的策略。强化训练与辅导,精心编制或筛选好每一次的学生习题,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测试和考试,精心评判好每一份试卷,耐心做好每一次质量分析与研究,及时为学生查缺补漏、亡羊补牢,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梳理教学思路。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督查与考核,坚决杜绝无教案进课堂、私自调课换课、不按要求布置批改作业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核心,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抓核心”即抓教师群体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不断增强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力,参与竞争的实力和不断攀升学校发展的潜力。“求突破”即队伍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合作氛围的进一步浓厚,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质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专业氛围,更离不开教师自身的钻研,离不开自主研究,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自主研究和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积累提高,在研究问题中产生智慧。本学期要开展好教师教案设计比赛活动。

1、要坚持“守球门”的理念。各年级、各班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在抓好学生常规管理的同时,要下大力抓好本年级、本班教学质量的提升,既要抓好整体质量的提高,又要抓好学困生的提高,尽自己的努力让学困生的数量降到最少,学困的程度降到最低。

2、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讲座、专题讨论、案例研究、课题研究等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教师的思

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按照教师专业基本功的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通过传帮带,师徒挂钩结对计划,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课题的选择、设计和研究,举办骨干教师示范课、课题研究教改课等,相互听课,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能力。

(1)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校的校本培训计划,通过校本培训增强教师课程改革的能力。

(2)全体教师要强化自主培训意识,要确定自主培训目标,制定自主培训计划。

(3)广大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校本培训计划,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4)重视校本培训档案装档,促进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5)加强理论学习,重点要学习课改的理念和教育专家的专著,每人都要读一本书,并要写读书笔记。

3、通过考核激励,加强教研组建设,

重点研究“轻负担,高质量”的科学规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坚持做好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教师在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的基础上,把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作为减负增效的主要抓手。积极开展说课比赛和公开课展示活动,结合教研组考核方案,开展创建先进教研组室活动,推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实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导处的中心工作。提倡电子备课,鼓励多写教后感想,加强教学反思。鼓励优秀教案、课件上网,加强共享资源建设。实行校领导和教导处推门听课,有效促进教师重视平时的日常教学。强调有效训练,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要精选精练,倡导分层作业、特色作业,注意学科间的合作与平衡。加强毕业班教学工作管理,精讲精练,重视分层次教学。力求教学成绩的新突破。

5、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教学与教师 。

教导处全体人员强化责任、质量等意识,完善和健全各项考试、命题、阅卷、登分、质量分析、反馈等规章制度,使考务工作更科学,更完善,更合理,更严密,真正起到考试推动教学的作用。

6、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

继续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计算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教师的网络管理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

1、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管理,各教研组要认真制定教研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多组织开展专题教研活动,使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针对性,每个教研组成员应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并积极承担组内分配的教研任务。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发挥教师群体智慧,不断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教研组(备课组)要及时总结上学期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准突破口,在“研”字上下苦功夫,下狠功夫。

2、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学进度,统一测评,大力提倡组内的随堂听课活动。

3、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组为组织形式,深入开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活动。每个教师要多在“说”上下功夫,教研活动多在“评”上下功夫,以“研”促“教”提升本组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全校优质课的数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各教研组成员本学期必须完成每人至少一节组内公开课的任务,各教研组要发挥好组内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以人定教,以点带面开展教研活动。

4、本学期学校继续组织教学展示活动,搭建教师交流和提高专业素养的舞台,并认真进行总结评比。

5、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提升我校的知名度。

6、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教研组要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培养本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交流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7、作业布置与批改:

(1)、布置作业目的明确,侧重于学生的知识巩固个各种能力的养成。

(2)、作业设计要难易适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别布置作业,以达到都有发展的目的。

(3)、作业量要适当。

篇6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理念,经常温习《新课程标准》,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为重点的校本培训。

2、狠抓教育教学研究,以研促教争做教育科研的策划者、引领者和实施者。教研组活动要做到有主题、有计划、有主讲人,使教研活动有针对性,保质保量的完成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建立、健全教研活动机制,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抓好新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几个教学基本环节(教学计划、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检查考核等)。

4、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管理促质量。加强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网络建设。

三、主要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教学质量为中心。树立“全面、科学、均衡、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实行教学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抓薄弱”“求协调”即抓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步协调发展,

一抓各学科教学的同步发展,

二抓学生知识掌握和培养能力提升学力的同步发展,

三抓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整体均衡发展,

四抓年级之间与班级之间的均衡发展。

面对严峻的“抓质量,求发展”的教育形势,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攻坚克难,力争完成各种目标任务。

1、要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观。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全面负责,不放过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要重视每一位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要坚持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思想。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贯彻执行教学常规的重要性,要认真执行好《教学常规要求》,要强化课前准备,过好备课关,努力提高每堂课的质量和效益,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关注各层次学生。强化课后反思,反思每个环节的得失,反思每一节课的实际效益和质量,要思考调整改善的策略。强化训练与辅导,精心编制或筛选好每一次的学生习题,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测试和考试,精心评判好每一份试卷,耐心做好每一次质量分析与研究,及时为学生查缺补漏、亡羊补牢,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梳理教学思路。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督查与考核,坚决杜绝无教案进课堂、私自调课换课、不按要求布置批改作业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核心,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抓核心”即抓教师群体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不断增强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力,参与竞争的实力和不断攀升学校发展的潜力。“求突破”即队伍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合作氛围的进一步浓厚,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质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专业氛围,更离不开教师自身的钻研,离不开自主研究,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自主研究和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积累提高,在研究问题中产生智慧。本学期要开展好教师教案设计比赛活动。

1、要坚持“守球门”的理念。

各年级、各班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在抓好学生常规管理的同时,要下大力抓好本年级、本班教学质量的提升,既要抓好整体质量的提高,又要抓好学困生的提高,尽自己的努力让学困生的数量降到最少,学困的程度降到最低。

2、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讲座、专题讨论、案例研究、课题研究等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按照教师专业基本功的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通过传帮带,师徒挂钩结对计划,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课题的选择、设计和研究,举办骨干教师示范课、课题研究教改课等,相互听课,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能力。

(1)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校的校本培训计划,通过校本培训增强教师课程改革的能力。

(2)全体教师要强化自主培训意识,要确定自主培训目标,制定自主培训计划。

(3)广大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校本培训计划,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4)重视校本培训档案装档,促进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5)加强理论学习,重点要学习课改的理念和教育专家的专著,每人都要读一本书,并要写读书笔记。

3、通过考核激励,加强教研组建设,

重点研究“轻负担,高质量”的科学规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坚持做好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教师在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的基础上,把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作为减负增效的主要抓手。积极开展说课比赛和公开课展示活动,结合教研组考核方案,开展创建先进教研组室活动,推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实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导处的中心工作。提倡电子备课,鼓励多写教后感想,加强教学反思。鼓励优秀教案、课件上网,加强共享资源建设。实行校领导和教导处推门听课,有效促进教师重视平时的日常教学。强调有效训练,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要精选精练,倡导分层作业、特色作业,注意学科间的合作与平衡。加强毕业班教学工作管理,精讲精练,重视分层次教学。力求教学成绩的新突破。

5、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教学与教师。

教导处全体人员强化责任、质量等意识,完善和健全各项考试、命题、阅卷、登分、质量分析、反馈等规章制度,使考务工作更科学,更完善,更合理,更严密,真正起到考试推动教学的作用。

6、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

继续开展网络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计算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教师的网络管理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

1、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管理,各教研组要认真制定教研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多组织开展专题教研活动,使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针对性,每个教研组成员应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并积极承担组内分配的教研任务。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发挥教师群体智慧,不断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教研组(备课组)要及时总结上学期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准突破口,在“研”字上下苦功夫,下狠功夫。

2、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学进度,统一测评,大力提倡组内的随堂听课活动。

3、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组为组织形式,深入开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活动。每个教师要多在“说”上下功夫,教研活动多在“评”上下功夫,以“研”促“教”提升本组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全校优质课的数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各教研组成员本学期必须完成每人至少一节组内公开课的任务,各教研组要发挥好组内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以人定教,以点带面开展教研活动。

4、本学期学校继续组织教学展示活动,搭建教师交流和提高专业素养的舞台,并认真进行总结评比。

5、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提升我校的知名度。

6、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教研组要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培养本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交流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7、作业布置与批改:

(1)、布置作业目的明确,侧重于学生的知识巩固个各种能力的养成。

(2)、作业设计要难易适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分别布置作业,以达到都有发展的目的。

篇7

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放型教学观,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社会实践,以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潜能。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创新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提供广泛自由的选择的机会,建立多维度、多样化的教学体系。我们不应局限于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这些语文课程资源上。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标牌广告等都是很好的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依照事先设计的教案教,努力引导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问题,学生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听老师讲,就是处于听老师和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状态。如此一来,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比一部电影: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这种不“节外生枝”的课堂培养了一大批“听话”的学生。由于“听话”,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造成对事物缺乏独立见解,人云亦云;由于“听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慢慢退化,丰富的想象力变得越发苍白。课堂上的讨论又会使各种思想发生碰撞,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新观点、新看法,并使师生的情感、心灵与整个教学和谐共振。

创新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在思考、解决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让他们调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聆听、思考、表达,用自己的身体去实践、经历、体验。对学生来说直观、能动性的东西是最容易接受的。

看:电化教学以其鲜明的图像,逼真的色彩和生动的音乐,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三年级《月球之谜》一课,把美国宇航员 登月 的实况录像带入课堂。尽管月亮和我们相隔遥远,但录像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让同学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个脚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画“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在学生眼中是抽象的,如果能用绘画的形式再现出来,那既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秋天》是一首描写秋天优美景色的诗歌,学课文时,让学生画诗歌中描写的秋天美景,学生们兴趣盎然 。

表演:课本剧的表演也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它通过表演的形式把课文内容再现出来,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使“静”的课堂“动”起来。如寓言《亡羊补牢》,在教学时,同学们利用小组合作,自导自演了生动的表演剧,把不同的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竞赛式教学:学生好胜心强,采用竞赛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疑也是好方法。如学了《月球之谜》,要学生写想象作文《我登上月球》。事先布置给学生一项作业:四人小组合作,搜集描写月球的资料,描写月球的美文,了解月球有什么奥秘,比一比哪组搜集的内容多。课后,学生们分头行动,各显其能,各尽其才,惟恐自己的小组落后。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竞赛活动。每组同学轮流发言,把搜集到的内容交流出来。活动中各组学生你一词我一句,互不相让,场面热烈。这样的竞赛活动能培养小组成员间互相合作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常积累,又满足了他们争强好胜的愿望,事后学生有很强的写作欲望,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教师还应尝试创设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课外环境,组织文学兴趣小组,社会调查活动等,都会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的综合化和多样性

过去,由于受传统知识本位观的影响,语文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进行活动时的选择标准比较单一。对教师来讲,主要是讲授、谈话、演示和示范等;而对学生而言,则主要是听讲、练习、实习和独立作业等,教与学的方法都服从和服务于知识的传授和接受。

随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成为了教学的核心目标。

针对过去在学生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和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状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倡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发现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的落脚点和归宿”等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确立,教学方法结构的重心发生了偏移,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出现了重教法更重学法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具体表现为把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教学方法有“学法化”的倾向。

篇8

学生们在学习数学尤其是练习或者考试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易错题,而这些错题往往是学生学习知识时所产生的漏洞。那么,如何弥补这些漏洞,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呢?

1.建立易错题集

错题集不是简单地将错题罗列出来,而是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整理,同时更重要的是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和预防类似错误出现的方法。

学生层面:

每周将错题整理一次且数量不宜多,整理错题分三步走,首先,把做错的题目和错误的解答过程照原样抄下来,用色笔圈出错误的地方,然后分析出错的原因。

教师层面:

(1)明确错题的考点。将错题考查的知识点,在错题本中一一罗列出来。

(2)找出知识的盲点。对错题的错因进行重点诊断,找出错题考点知识链中的薄弱环节(即盲点),并用色笔在错题本中做出醒目标志。

(3)链接相关知识点。对该错题考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同类的题型进行归类,实现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举例:教师错题集摘录

简便运算: 658-297 864-403 378-125+75

= 658-300-3 =864-400+3 =378-(125+75)

=358-3 =464+3 =378-200

=355 =467 =178

知识考点:重点考察学生对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掌握

错误原因分析:学生对于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存在问题。他们在运用加法结合律、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时往往只看表面,没有真正理解运算的道理。

解题思路点拨: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运算,应按照多加则减、多减则加;少加再加、少减再减的原则进行。

纠错策略: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2.运用错题集

学生层面:

(1)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错题集不是把做错的题目记下来就完结了,平时可要求学生每周抽一定时间,把本周收集的错题再做一遍。比如:每个星期将一节辅导课或者一节数学课交给学生,回顾练习。

(2)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基础,整理的错题是不同的,因此,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交换互看错题集(一周一次),通过交流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类似错误,相互取长补短。

教师层面:

(1)将易错题融入备课环节。错题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失误所在。将错题集做为备课的依据,既能减少教学失误,也能使备课更加注重细节。特别是再进行下一次备课时加以注意,以避免或减少学生的出错率。

例如: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时,学生往往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试商不准确,随意性大,造成余数比除数大;二是不知商应写在什么数位上,如有的学生将“400÷20”的结果算成2,就是因为商的定位不准确的缘故。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错误,原因有三点:①除法笔算思维过程复杂,要用到加法、减法、乘法三种运算方法,学生对其中的算理难以理解、接受,造成商的定位不准确;②数据较大,学生的估算能力弱,试商的正确性低;③对除法意义理解不深刻,忽略了“余数要小于除数”的要求。基于对以上易错点的认识,我在设计教案时,首先安排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复习,接着补充信息引出除数是两位数的算式,再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商的书写位置及试商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在迁移中学习新知。这样,很好地防止了易错点的出现,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2)利用错题巧复习。进入复习阶段,为了避免题海战术,“错题集”就成为教师手中的定海神针,此时,教师可根据错题暴露出的知识缺陷,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并设计不同层次的综合训练习题,引导学生练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巧用错误资源促发展,化“蛹”成“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现象,而且学生的错误都是有原因的,作为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深挖其本质,将错误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发现和有效利用这一资源,错误就会化“蛹”成“蝶”。

(1)将错就错。在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解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立即予以纠正,而是巧妙地利用“错误”,灵活地处理和调整教学内容,把错误看做一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教学西师版(六上)《一个数除以分数》一课,学生探究900÷3/4的算理时,有一个同学说“这个算式可以理解为把900米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3份,所以先用900÷4再乘以3”,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画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理解3/4分表示把1分钟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3份,并不是把900米平均分成4份。900米只是3个1/4分所行的路程,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个算理是不对的。

(2)以错论错。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展示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析错误的原因。从而改正错误,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例如:教学西师版(3下)《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有学生将3.25读作:三点二十五,于是教师将这一错误读法板书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辨析讨论,很快大家就统一认识:小数部分跟整数部分的读法是不同的,小数部分正确的读法是顺次读出每一位数字。

(3)顺错改错。作为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到合理或闪光的因素,顺着“错误”,迎“错”而上,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启发思考,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解法。

例如:当学生认识垂线后,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有部分同学将垂线段与垂线混淆,对于这一错误信息,教师将其板演到黑板上,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延长”“为什么不能”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同时,进一步区分垂线与垂线段的不同。

正如华应龙老师说的:差错的价值有时并不在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对教师而言,学生的“错误”是机遇,是挑战,更是教育智慧的折射。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小学数学名师易错题针对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那么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开发和利用好教材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学科课程标准出发开发课程资源用好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其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都有所不同。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着学科的性质、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具体的要求是最低要求。由此一线教师只要勤于学习、善于探究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学生三者的连接点,就可以因材施教,就能正确的理解编教材的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就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取舍、整合。例如: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处理《落花生》一课“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阅读要求时,他放手让学生去细细地品味、阅读、体会,然后说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和书本中有不同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空间开阔了,学生在汇报时有了明显的创新。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课程资源用好教材

可以从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出发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一点上成尚荣老师主编的《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中“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片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教学时老师出示句子:“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同时强调大家联系“千万人”、“许多人”、“人们”这些词,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在这些人中有你认识的人吗?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读过的书报,看过的影片,想一想,如果有,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这里老师那巧妙的引导唤醒了学生相关的阅读积累,使学生原有经验在学习中有效地发挥了作用。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好教材。例如:于永正老师从“一位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这样一件经常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事,他巧妙设计了一节“一块面包”口语交际课。在课堂上于老师不仅提供了事例而且提出相应的要求:“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由于这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有些同学很可能曾经也有过类似的做法,所以学生参与率特别高,孩子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像放归森林的小鸟自由飞翔、高声鸣唱,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也正是因为于老师所设计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使得课堂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开发和利用教材。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早春》一课时,为了突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理解难点,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类似的情景。这时有的同学想到了集市上的人群,远看真是“人海”,而走近了才知空隙很多;还有同学想到了水利建设工地上,远望去真是彩旗的海洋,走近了才知彩旗虽多但并不像远看的那样密,这实际上就是老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使得教材内容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三、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资源用好教材

教学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思。它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上的,有很强的主观性。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准备好的,尽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但预案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实现。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动态的,是活动的主题因素,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是估计不到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活用教材,当课堂临时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篇10

课前反思,要求教师在新课教学前,首先要反思是否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执教《认识负数》前,预设按照教材流程安排新知引入,但在课前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温度计的读法. 原先的教学设计显然忽视了学生现有的认知现状.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新知引入:先出示淮安气象台当日播报的天气预报,激起学生当“小小播音员”的欲望,初步感知“零上”概念. 再由世博主办城市——上海当日气温引入:你还能准确播报出上海今天的最高气温吗?(图上显示24℃)学生答案不一:24℃,22℃,70℃…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强烈的认知愿望. (认知的不清缘于对温度计量单位℃,℉的混淆及温度计刻度读法不明)此时,师再借机引导学生了解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及读法,真切感知零上、零下温度的区别和0℃这一分界点,为接下来学习负数做好知识铺垫.

其次,课前反思还要关注如何用活教材. 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加以取舍、整分与挖掘,拓宽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准备,还之以鲜活的知识,才能使教学变成培养创新意识的天地,才能使未来课堂中师生的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

通过课前反思,教师提前预设课堂教学,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整个课堂,必会促进有效的生成.

二、课中反思:捕捉灵感,拓展资源,迸发智慧活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常常出人意料. 这就需要教师要会“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位教师执教《角的大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学生对于“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理解较为透彻,但是当教师运用精心制作的课件展示了两个同样大小但角两边长短不同的角重合的情形,试图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时,大部分学生却脸现茫然之色,显然先进的教学手段并没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 如果把结论强加于学生,必然是知识的生搬硬套. 该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反应后,迅速调整了教学策略:

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请学生叉开腿组成一个角. )

师:把你的角变大. (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

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

生:(笑)没有.

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 (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 )

师:你的腿变短了吗?

生:没有变化.

师: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有没有变长或变短?(生摇头. )

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对了,“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教师随机应变,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用游戏的方式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这个教学中的“老大难”.

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克服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教学随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课后反思:优化教学,提升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课堂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的问题,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审视,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促进专业成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课后反思一般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1. 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注重学生“三个维度”的培养.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内伤”. 比如: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是否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 教学过程是否迸发“智慧火花”. 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而学生也常常于不经意间产生“创新的火花”. 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又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篇11

2 引导反思找病因

最近,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实例:学生在解答下面一个应用题时出现了两种方法

题目:一架飞机每小时行760千米,一辆汽车5小时行了200千米。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是汽车的多少倍?

方法一:200÷5=40(千米)760÷40=19

方法二:760×5=3800(千米)200÷5=40(千米)3800÷40=95

当时,我不置可否,只是把这两个算式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判断。对于第一种解法,学生们一致赞同,而对于第二种解法,却一致反对,出错的那个同学很不好意思。我微笑着,请这个出错的同学讲讲自己当时的思路,嘿,居然在这个错误的算式中和这个学生的回答中,发出了闪光点,我马上抓住了这个思维的火花,启发这个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结果,他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而且还列出了正确的算式:760×5=3800(千米)3800÷200=19(学生的原话:飞机5小时行的路程是汽车的多少倍也就是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是汽车的多少倍。)这时,大家都恍然大悟,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他独特的解题思路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肯定,他也在同学们的目光中找到了自信。在他的启发下,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因这个学生的错误,这道看似极为普通、解答不费时的应用题,却占去了这堂课相当一部分时间,使我未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我认为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收获!因为我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让我的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使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了数学中的乐趣。

3 分析错例巧归类

平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错题收集起来,先找出错误的地方,然后全班学生一起将错误原因进行归类。经过归类,发现学生的错题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由于不仔细读题形成的错题。如:题目要求取近似数时,有学生解答后就了事;在求土地面积时,有学生往往是看到数字就急于列式计算,把单位换算抛之脑后;有些题目中的数字,学生抄题都会出现误差。

(2)由于不规范做题引起的错题。如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发现部分学生往往借助于原有对整数乘除法的计算经验,不愿按部就班,喜欢口算。

(3)由于知识点掌握不清造成的错题。新旧知识在迁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会干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很难进行自我调整。

4 赏识学生,让“差错”露出可贵

作为教师,要赏识学生,要善于倾听。只有专注、耐心地听别人讲话,才能认真思考,并作出判断;只有赏识学生,接近学生,参与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善于发现差错,善于引导学生由差错发现真理,让差错不再可怕,而成为一种可贵的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正确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善解人意的鼓励性语言,简练明了的提示性语言,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使“错误”信息充分呈现。

“错误”是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与失误,他伴随教学的始终,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必整天为学生的出错而苦恼,为防错、纠错费尽心机。亡羊补牢的做法也算不上十分明智,教师在遇到教与学的“错误”时,宽容地对待学生错误冷静地分析错误原由,有效地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引领学生灵活地纠正错误,带领学生从错误中反思,从错误中学习,不断地从“错误”走向“正确”。走向成功。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给学生出错的时空,甚至可以促进差错的生成。使得学生最终能“拔开云雾见明月”,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具生机和灵性!

5 对症下药授秘诀

在此基础上,我“对症下药”,考虑这些错误能否在解题过程中尽可能避免。

(1)针对出现第一类错题的情况,我的解决方法是:学生的课堂作业一旦出现典型性错误,就立即集体纠错讲评;课堂外,对几个“错误大王”及时表扬,同时,要求学生读题,做题前采用“标注法”(即将题目的重点、易错点标出给自己提示),想明白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仔细分析思考,然后再进行解答。

篇12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力的发挥。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态度、情感总是伴随着知识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的过程互动的,它是影响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创造性想象的有利因素。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是处于积极取向还是消极取向,首先来自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心理趋向。

1.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

笔者认为,英语课应该是自由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无畏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性想象力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想象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有的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坐姿要求特别严格,手要怎么放,脚该怎么摆等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试想当学生一直在担心自己因坐得不好而会挨批时,怎么会对英语产生共鸣呢?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提倡课堂讨论,可以提倡“七嘴八舌”。

为此,我对两个平行班级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同样是识记打击乐器单词,在(1)班上课时,我在教室的周围摆上了多种打击乐器及玻璃瓶、盛水碗、筷子、家中摆设用的风铃等等,请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验,结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打击乐器的名字及其特点。接着我启发大家:“你能自己说出一种乐器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位学生说:“我把爸爸自行车上的铃和妈妈自行车的铃都拆下来,用一根绳子系牢,就可以成为碰铃了。”有位学生说:“我把七只碗装了不同的水听到了七个不同的音(do、re、mi、fa、so、la、si),这样,我用很多碗就可以造出一架‘敲敲钢琴’了”……而在(2)班,我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让他们端坐在位置上,然后拿出各种打击乐器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如何发音。尽管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打击乐器,该如何读出来,但当我说你们能自己造出一种打击乐器时,不但举手的一个都没有,而且用惊讶的眼光好像在问我:“打击乐器可以自己制造吗?”可见,是否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其教学结果差异是很明显的。

2.给学生一种和谐的氛围

所谓和谐,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对学生的创造表示诚恳的支持,使他们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一位英语教师在指导学生口语练习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动脑筋想方设法发出正确的读音,而是在其中装模作样,而且屡次都是这样,所以就讲了《滥竽充数》的故事,并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学生普遍认为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最后不能单独演奏而埋头逃跑不是光彩的事,但有个学生却有不同的意见,他回答道:“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南郭先生的走,说明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表明他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对学生这样的思路,教师马上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你具有独特的见解,希望以后能经常听到。但我还是希望南郭先生能提早呈现这种自知之明的精神,提早进行亡羊补牢。”教师的循循善诱,并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使部分同学感到自身的不足,这种教学方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同时,要给学生应有的信任。既要承认学生具有开发的巨大创造潜能,又要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我们在巩固新单词时常用指名学生上台表演的形式,但我对学生采用的方法是多多鼓励:“愿意到台前来表演的不必举手,直接上来,要相信自己。”这种方法比许多学生看一、二个学生表演效果要好得多,尤其对一般学生。当然,这时也极可能出现一两个顽皮的学生借机捣乱。教师这时要进行恰当的批评,赞扬肯定大部分,并进行层层对比,这样便可激发学生争取更好地表现和做出更新的创造性想象的行为。

3.还学生一个平等地位

教师不要总是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抱着一副师道尊严,面向学生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戒备、退缩,哪敢去创,去想呢?俗话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心理相容,学生会把教师的关心,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欣赏、一起表达、一起互动;在教学语言上,教师可用“Let’splaytogether!”“please!”“wonderful!”等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教师怎样做,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强制学生背诵。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使一个个灿烂的火球变得不能发出光束。要想让学生给你惊奇,首先教师必须丢弃传统,勇于尝试创新。

1.拓宽视野,提供观察的机会

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观察社会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模仿―表演”,丰富学生的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如让学生听原版的美式发音和英式发音,然后在课堂上开展关于美式发音和英式发音讨论模仿,在学生情趣盎然之际导入、学习word power部分,这样,学生既明白了英语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又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发音。又如,学生在听力训练的时候,也可让他们结合平时生活中的外教的口语举一些实例。

(2)观察插图

英语教材中编配了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把这些插图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观察插图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一些细节,通过观察插图帮助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和结构,通过观察插图放飞学生的想象等等。

(3)观察荧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荧屏这个特殊的窗口,把聆听与观察密切联系起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英语的美。例如,欣赏River Nile,通过课件展示使美丽的风景与优美的英文同时出现,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中,流露出愉悦的心情,在聆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英文的意思。又如在学Home alone后组织学生看看关于该文章的真实的戏剧表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感情,学生再一次欣赏课文时就又多了一份情感体验,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就水到渠成了。

2.放开说话,提供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说,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摒弃那种教师滔滔不绝讲个不休、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争吵”“讨论”“说话”的机会,提倡“思维”亮相,让人人都说起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1)说感受

(2)说标题

(3)说见解

3.大胆思考,提供探究的机会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能力,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比老师直观教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1)在模糊点上思考探索

语言所描述的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地进行探究、创新。

(2)在动情点上思考探究

(3)在疑难点上思考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想,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

篇13

(一)教学内容不符合小教专业特点,与小学语文缺乏联系

就本学科来看,古代文学课程教材几乎都是中文系的专业教材,知识体系系统完备,但不适用于小教专业,实效性、专业性体现不明显。人教版的小教教材也有不完善之处,因篇幅限制,有些经典作品不入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不需要“专业化”,要相对宽厚一些。教材选材不广泛,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量势必受影响。新课标指出,语文的性质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指认识中外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代文学作品读得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素养难以养成,这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是相当不利的。另外,教材与小学语文古诗文缺乏必要的链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加强本学科与小学古诗文的联系。笔者对近三年小教毕业生古代文学学习作了调查,300份有效问卷显示,经常诵读小学古诗词与课外必背诗词的不到50%,全会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不足五分之一。这样是很难胜任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并将“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小教专业要培养的是小学教师,他们首先得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具备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师往往花相当一部分时间讲文学史,因受课时限制(小教专业古代文学一般只有短短一学期),讲析作品、品读作品的时间就相对缩短。课程教学不重视作品的理解、鉴赏,这是跟不上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走向的。

(二)教学方法不利于作品赏析,不利于培养综合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课时的限制,古代文学课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老套路,以讲授法居多,进行系统的知识灌输。学生对文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难以消化。即使讲析作品还是以教师主讲。这样授课信息量有限,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他们就不会很好地赏析作品。参加毕业实习上语文课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知道如何解读文本。实习上课,只能照搬教参的观点,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富有个性的理解。同样由于只接触老师选讲的有限作品,毕业后学生也就没有多少文学底蕴,对很多作品的理解难以有深切的体验,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在问卷调查中,62.41%的毕业生感到最困难的问题是不知如何赏析作品。究其原因,与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得疲,学生听得累,兴趣索然。据调查学生最不喜欢教师一讲到底。缺乏探讨、讨论、交流的机会,学生就不能积极参与,不能主动学习。讲授法显然不利于“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评价机制缺乏多元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课程考核虽然增加了平时成绩的考核,但主要还是一张卷纸模式,试卷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古代文学教学中现行的考核方式,还往往局限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初步的理解能力,并没有注意到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角度进行考核”。确实,期末考试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较多,试卷往往局限于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很少看文学作品,但临考前,临时抱佛脚也能取得好成绩。因此一张试卷并不能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的真实水平。

对学生评价方法的一元化,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只看试卷,忽视情感、态度的发展,考试内容缺乏综合性和知识的整合,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学生的调查问卷恰恰反映了这一点。只有5.67%的学生认为期末卷面考试能促进古代文学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而赞成课外文学阅读报告、课堂讨论发言对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的占了更高的比例,分别是60.99%、61.70%。显然学生更喜欢多样的评价方式,更喜欢反映综合素养、知识整合方面的考核。

综上分析,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制约,阅读作品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提高,使课程教学不能突出小教专业特点,不能面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因此,探索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二.小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规范作品阅读,加强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材料和依据。针对小教古代文学教材不够完善的现状,教师要对现有的教材作必要的增、删、移、换。选取、增加、重组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以“突出作品阅读,与小学教学实际的联系”为出发点。

1、制订作品“导读”纲要

“导读”纲要是整体谋划、总体要求,对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导读”纲要中不仅要规定精读、略读、诵读、背诵等篇目,还要写出阅读作品的最佳切入点以及与小学语文相关的链接。如在唐五代词这一章中,讲授以反映江南为题材的词可确定:精读篇目为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略读篇目为温庭筠的《望江南》,冯延巳的《菩萨蛮? 沉沉朱户横金锁》。其中,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作为背诵篇目,其他则为诵读篇目。精读作品的最佳切入点为描写江南青山秀水,抒发词人的情感。作品与小学语文相关的链接确定为:品读小学语文新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写祖国山水的作品;赏读《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江南春》(杜牧)、《泊船瓜洲》(王安石)等与江南有关的诗歌。

转贴于

有了“导读”纲要,对于作品阅读的要求以及作品与小学教材的关联,学生心中就有数了。

2、提供课外阅读书目及经典作品

针对学生阅读量不足,阅读能力堪忧的现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但名著浩如烟海,教师要对作品进行梳理,开出必读书目,这要以少而精为原则,要求学生细细品读。另外,列出选读书目,供学生泛泛而读以改变阅读量不足。当然,教师还可推荐知名网站让学生课外浏览,如国学网中经史子集方面的经典之作能大大开拓学生视野。针对有些经典作品不入选教材的现状,特别是与小学古诗文联系较密切的,任课教师可以选编一些作品印发给学生。如战国策中的寓言“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王维的山水诗《鹿柴》《竹里馆》《辛夷坞》,李白具有童真般情趣的诗《山中与幽人对酌》《月下独酌》。教师精心筛选书目、作品,可使学生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3、补充讲授与小学语文相关的内容

小学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素养,古代文学老师有必要补充讲授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联系小学必背古诗词来介绍有关作家,分析解读作品,可以尝试着把中华蒙学中的精华收入教学中来。另外,教师可联系小学课本出现较多的作家作品,讲一些整合性较强的文学专题课,如送别诗中的意象,辛弃疾、陆游诗词的爱国情怀,并适当引进前沿性争鸣成果。但“原则是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意义与实用性,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将来所从事的专业的需要”。

(二)注重作品教学,采用学习型课堂教学方式

针对学生不能准确解读文本,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古代文学教学的重点重新定位,注重作品赏析。新课标提到“小学生应具有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使古代文学教学有效地与小学语文课程新标准衔接,该课程教学可采用学习型课堂教学方式。

所谓学习型课堂教学,就是以团队学习、互动对话、共同探究为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具体的操作分以下四步:

(1)通过问题预设,激发阅读兴趣

“通过问题预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兴趣不高,阅读量有限的现状,教师可将讨论的作品按小组分配下去,并提供思考的问题以及参考书目。如在作品“垓下之围”这一节中,要求思考讨论:①联系有关情节分析项羽鲜明的个性特征。②谈谈你对“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刎身亡”的看法。“垓下之围”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教师可布置学生阅读《项羽本纪》全文,同时提供《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史记》等参考书。

开课前,教师要求每小组对阅读作品做充分的准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围绕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完成作品的分析和探讨。

(2)阐述质疑,彼此激发,加强听说训练

在课堂上,各组代表要对讨论的切入点、讨论的要点进行阐述说明。其他组学生可向汇报小组质疑和发问并作评价。这时教师需要做的只是聆听学生的发言,加以点拨或者揭示学生未能发现的问题,提高全班同学的问题参与意识。如在学生阐述完“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刎身亡”这一议题后,教师可出示杜牧诗歌《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王安石诗歌《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让学生评价两位诗人对项羽身亡的不同看法并说说哪种看法更符合项羽的性格。

“本质上文学也是一种交流形式,是作家和读者心灵对话的媒介”,文学作品一旦离开了学生的接受,文学作品的实在意义就难以在课堂上存在,一个有效的、成功的文学课堂就难以生成。因此,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与文本对话;只有在问题互动过程中,彼此激发,才能促使问题探讨的深度和层面不断升级。

(3)分析典范作品,传递思路和方法。

文学史教材已经比较完备,观点阐述也是清晰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看明白,无须教师再来复述一遍。需要教师讲授的是对典范作品的分析。通过分析文本,传递分析思路和方法。分析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传记、小说,教师可突出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对于诗词曲赋,教师可着重讲析艺术手法和独特韵味。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分析相关作品,学生更能接受思路和方法,对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能更有效地提高。

(4)把学习延伸到课外,提高写作能力

在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课后教师要求学生以书面作业方式实际操作,运用自学和课堂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或把点滴的感想和思考记录下来;或选取相关作品,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问题;或布置写作小论文,独抒己见。为进一步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还可布置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写读书报告,让学生自评、互评,并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的过程,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学习型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病。这能有效地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转贴于

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乔依斯说:“由于没有一个模式是为了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适用于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种种方法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上。”古代文学教师不能按单一的模式来授课,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大胆探索,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古代文学课的教学模式。

(三)改革评价方式,加大作品阅读考核

目前的评价主要是一张卷纸模式,评价缺乏对综合能力、知识整合方面的考核。因此,对小教专业学生学习的评价在内容上要加大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的考核,鼓励创新与个性的见解,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在方法上可试行期末和平时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改革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是增加平时成绩考核,突出口语表达能力的考核。

一张卷纸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应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包括课堂讨论、平时作业、科研活动等。在综合能力中,口语表达尤其重要。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考虑小教专业的特点,在书面考试、考察之外可增设一定次数的口头测试内容。包括学生参与置疑、辩论、诵读古诗文、读书报告会、课程小论文汇报等教学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