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唱歌实训总结
唱歌实训总结篇1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唱歌实训总结篇2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唱歌实训总结篇3

一、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

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想办法,理论联系实际,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就能构建起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唱歌实训总结篇4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唱歌实训总结篇5

考虑到合唱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就是说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与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们扩建合唱队所吸收的成员都是学习成绩优良、有良好的声音、较宽的音域、音调准确、听辨能力较强,并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

选好队员后根据队员的音色特点,将高音区发声轻松自如、音色清亮充实的儿童划分为童声高声部,将高音区发声紧张、吃力,而低音区发声坚实、宽厚自然的儿童划分为低音部。

二、合唱队的训练

在每一次进入正式的合唱训练前,我们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1、呼吸训练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我们在训练合唱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持,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中来。

2、发声训练

刚入合唱队的学生都未经过正规发声训练,声音“白”而“扁”,气吸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在发声训练中注意了结合咬字吐字进行练习。当咬字唱词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们才进行合唱训练。

三、合唱训练

1、熟悉歌曲,掌握旋律

这一学期训练我们选了两首歌曲:《歌声与微笑》、《同一首歌》。在合唱训练中我们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识谱练唱方式讲究多种多样,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演唱时不急于填词,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然后进行声部练习。在分声部练习时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才进入填词演唱阶段。

2、歌曲的艺术处理

两首合唱曲队员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我们及时的作了艺术处理。经过处理合唱队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声部与声部相互结合时声音和谐,恰当的表现了歌曲的风格和特点,每个队员都能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与表情歌唱,调节自身的音量和速度,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

总之,经过老师和队员的努力、合作,合唱队的训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在下个学期的训练工作里,我们将会投入更大的热情,把合唱队的训练工作做得更好,把合唱队的水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积极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有表情地歌唱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以发展更多的队员,壮大我们的合唱队伍!

小学声乐社团活动总结【2】

我校的少年宫合唱小组经过本学期的努力,合唱队员们在老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训练,队员们都能用和谐、优美、具有感染力的声音来进行演唱、合唱。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呼吸训练

在每一次进入正式的合唱训练前,我们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①胸腹式呼吸法。②“S”音的练习。③颤唇练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持,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中来。

二、发声训练

合唱队的学生刚开始大都声音“白”而“扁”,气吸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采用哼鸣进行练习,以便尽快统一声音位置,再纠正不正确的咬字吐字,对准同声母、韵母的正确口形,逐步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

三、合唱曲训练

本学期训练我们选了两首歌曲,一是蔡国庆版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是合唱曲《我把祖国爱在心窝里》。在合唱训练中我们一般采用视唱法,指导队员先后作识谱练习,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每次练唱都用较慢速度,力求连贯、完整。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再作情感、律动等艺术方面的处理。努力使合唱队各声部的声音能够整齐、统一、和谐。十一月,在“灵小”百年校庆的文艺演出中,我们合唱队的同学一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深情的演唱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虽然有了一点进步,但合唱队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的视唱及音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高音的演唱不到位。3、声部的配合。下学期我们应在进一步加强合唱基本训练的同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合唱水平和效果。

小学声乐社团活动总结【3】

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和努力,合唱队员们在老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训练,队员们都能用和谐、优美、具有感染力的声音的来进行演唱、合唱。

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合唱队的组织

(一)挑选队员、划分声部

我们学校三千多名学生,考虑到合唱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就是说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与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们组建的合唱队所吸收的成员都是学习成绩优良、有良好的声音、较宽的音域、音调准确、听辨能力较强,并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

选好队员后根据队员的音色特点,将高音区发声轻松自如、音色清亮充实的儿童划分为童声高声部,将高音区发声紧张、吃力,而低音区发声坚实、宽厚自然的儿童划分为低音部。

另外还及时根据队员的身高体形整理了队行的排列和声部的安排,工作可以说是紧锣密鼓的进行。这样的操作为下一步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童声合唱队的训练

在每一次进入正式的合唱训练前,我们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1、呼吸训练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我们在训练合唱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一般用两种呼吸方法训练。①舒起练习。吸气时,根据指挥手势,口鼻一起缓缓吸气,吸后停留瞬间,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地慢慢呼出。②突起练习。缓吸后停一会儿,用跳音“嘶、嘶、嘶、嘶”将气呼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持,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中来。

2、发声训练

刚入合唱团的学生都未经过正规发声训练,声音“白”而“扁”,气吸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采用哼鸣进行练习,以便尽快统一声音位置,取得声音的共性。

在发声训练中注意了结合咬字吐字进行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将不太容易读的字用汉语拼音标好,每首歌词都用普遍话正确朗读,随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咬字吐字,结合发声训练用,对准同声母、韵母的正确口形,逐步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当咬字唱词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们才进行合唱训练。

三、合唱训练

1、熟悉歌曲,掌握旋律

这一次训练我们选了两首歌曲,一是《西风的话》二是歌曲《快乐的小队》。在合唱训练中我们一般采用视唱法,指导队员分声部先后作识谱练习,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每次练唱都用较慢速度,力求连贯、完整。识谱练唱方式讲究多种多样,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演唱时不急于填词,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然后进行声部练习。在分声部练习时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除音高、节奏唱准外,应注意正确的分句、气息的保持以及音量的控制,然后,用哼鸣来合唱,这样减少填入歌词后的音准问题,又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表现意义、音准。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才进入填词演唱阶段。

2、歌曲的艺术处理

两首合唱曲队员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我们及时的作了艺术处理。

唱歌实训总结篇6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如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另一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

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

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地、主观地去认识。

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

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稳定。

三、遵循教学原则,做到因材施教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了解”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总之,新型声乐教学理念的构建,是使广大声乐教师 “多、快、好、省”地培养声乐人才的基础,积极探索出更多实施声乐教学的好路子、新路子。

参考文献:

唱歌实训总结篇7

一、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分析

想要对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合唱训练,首先就得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了解学生对音乐、对合唱的认知情况和兴趣程度。经过了解,90%学生对音乐基本都是喜欢的,但是也仅仅是停留在喜欢层面上,70%的学生,在以前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很好的上过音乐课,音乐课在他们的中小学学习生活中,都被其他主科老师占用,就算有上音乐课,也只是简单的唱唱歌,对音乐知识基本不懂。他们对音乐的学习更多的是从网络上获得,基本上是凭着兴趣爱好自学。他们喜欢唱歌,但是没有方法,不知道怎么唱。对于合唱,更是不了解,普遍认为大家在一起唱就是合唱。说到合唱,在他们的中小学学习过程中,也只是在某些活动上由老师挑选些学生,进行简单的排练演唱。可以说,学生对合唱这种形式是既熟悉又陌生。所谓熟悉,是因为他们知道合唱就是很多人在一起唱,可是,这很多人在一起怎么唱,他们是陌生的。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校从2012年开始设立音乐、舞蹈专业,招收音乐舞蹈专业学生,总共招了三届的学生,十个班级,将近三百人。这些学生,都是没有音乐基础的,仅仅是凭着对音乐的一点喜爱,或者是没有其他更合适选择的专业,所以报读这个专业。在教学中,老师们都发现了这些学生素质低、基础差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种种困惑。在技能教学上,相当吃力。合唱教学中,更是问题多多,音不准,节奏感很差,声音都是大白嗓,排练的出勤率也不高,组织纪律性差等等。这些学生,由于进校以后都有开设声乐、视唱练耳、乐理等专业课程,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对音乐及合唱的了解相对会好些。

二、合唱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对中职学生进行合唱教学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从最基础的教学逐步进行。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发声训练。使集体的声音和谐统一,圆润流畅,融为一体。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难度要适宜。解决识谱、音准、节奏、节拍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视唱训练中的练习曲难度一定要适中,先是单声部视唱,慢慢过渡到二声部的视唱。

(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始有目的地进行二声部合唱教学的渗透。重视训练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对中职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最具时效性的教学方法。

(四)音准是使合唱队的演唱做到和谐、统一的重要保证。但中职学生音准都是建立在天生的基础上,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所以音准训练应先从中声区开始,再逐渐向高低音区两边扩展。

(五)用科学的方法组建和训练合唱团,多参加演出和比赛,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训练

《合唱与指挥》作为一门课程,在音乐专业中,是必修的一门课程。笔者在去年开始担任《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以及校合唱团的训练工作。考虑到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兴趣小组的合唱团,是以女声合唱的形式进行。合唱艺术是歌唱的艺术,声音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未受过正规训练的学生来说,要集体的声音和谐统一,融为一体,就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使每个队员都能用一致的方法来演唱,以达到“融合”的境界。合唱的训练,应先从声音训练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音准、节奏、音域、咬字等方面。在训练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训练:

(一)发声方法的训练。训练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发声方法。培养学生“高位弱声”的发声状态和整齐、统一、集中、圆润、明亮的声音质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演唱歌曲,注意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要高,咬字吐字要清晰,结合直声训练,力求做到声音统一、集中。总之,气深、高位、直声三者结合是产生共性的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练声曲,从声部的中声区开始训练,打好基础后再向高低两方扩展。用“u”、“mo”、“lu”等母音的训练,来达到找准共鸣位置,打开喉咙,扩大音量。

(二)音准节奏训练。音准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在合唱中,如果个别学生的音不准,就会影响声部的音准,声部的音准不好,合唱中的和谐音响效果就很难保证了。因此,音准问题,是合唱训练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音不准,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比如歌唱的姿势,歌者的心理状态,合唱作品中的力度、速度、音域、节奏变化、咬字等,都会影响到歌唱者的音准。在音准的训练上,应多加强对自然音阶的训练。将自然音阶的全音和半音的关系搞清楚,用固定唱名将音阶唱熟,加强调性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相当薄弱。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只能放慢进度,在钢琴上一个一个音的帮学生校对音准,强化学生对各个音高的概念,帮助学生体会音与音之间音高的差距和辨别。跟着钢琴,边听边唱,不断强化。通过音阶模唱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唱完音阶,接着进行二度,三度,四度……等不同度数的音准训练。培养学生唱谱的习惯。而且,在唱谱的过程中,要边唱边打节拍,这同时也是在训练节奏。在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中,很多都是二拍子,或者是三拍子和四拍子的歌,学生在唱谱的时候,就要用手轻轻的打着拍子,并且打出强弱拍。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演唱时赶节奏或者拖节奏。在二声部合唱过程中,要加强声部之间的配合,注重声音的和谐。

(三)分声部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无论是上课班级还是合唱团,笔者都只是分为两个声部,女高和女低。每个声部先把自己声部的旋律唱清楚、准确,才能够把两个声部结合在一起唱。现在经常碰到的情况是,单声部唱得挺好的,当另一声部进入的时候,两个声部就开始“打架”了,高低声部就会混在一起,要么是音就唱不准了,要么是唱到另外的旋律,被“带跑”了。原因还是自己的旋律没有掌握好。在掌握好自己声部旋律的基础上,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唱自己的,听别人的”的观念。在合唱中,不是自己把耳朵捂起来,然后拼命唱就可以的,在唱好自己旋律的同时,要时刻聆听另外声部的旋律进行,注意体会和声的准确性和声音的融合性。在合唱教学中,分声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最终,都以二声部的融合协调为最终目标,整个训练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

(四)小型歌曲的训练。多排练、演唱一些简单的二声部歌曲,加强学生对合唱中和谐统一的和声的体会。同时也可以积累一定数量的合唱作品。同时,通过多媒体、现场观摩等方式,让学生多听、多看优秀的合唱表演,加强学生对合唱之美的认识和体会,同时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比如,给学生看了2010年笔者作为福建合唱团中的一员,参加中央电视台第14届青歌赛合唱比赛的视频,让学生观摩全国最高级别的合唱比赛,去体会和感受合唱中最美的声音。

(五)形体训练。适当开展形体训练,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台风。在台上要昂首挺胸,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落落大方。当需要进行适当的表演动作时,要求动作整齐,动作和表情,以及歌曲协调统一,不能因为做了动作,而影响了声音的发挥。

唱歌实训总结篇8

歌唱战胜自己的秘诀是正确的发声方法和自信心相结合。歌唱者自身的实力决定着自我的自信心。勤奋训练,提高歌唱技术,慢慢的提高歌唱者对歌唱的自信心。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学生的声音条件都不相同,于是教师对于声音条件一般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教师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其不能够鼓励,并且可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这可让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心情舒畅的学习和维持较好的歌唱欲望。当发现学生错误的时候,要慢慢的纠正,慢慢的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感觉,而不能埋怨和训斥学生,埋怨和训斥学生只会增加学生的自卑心,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三、加强舞台歌唱实践的培养

声乐教学最为主要的构成部分是歌唱实践,针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歌唱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在日常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的举行音乐比赛,带领学生参与层次不相同的音乐活动,多让学生观看音乐资料和音乐会,鼓励学生参与音乐会和音乐比赛来感受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和自我歌唱的能力。积极与专业相结合,与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合作,在特别的节假日当中为家长与幼儿表现节目,丰富学生的经验。参加各种各样的音乐场合训练自我的歌唱技术,和吸纳优秀歌唱者的歌唱技术,积累舞台实践经验,总结出独特的歌唱形式,提升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在舞台进行歌唱表演可展现自我的学习声乐能力,只有心理素质良好的才能在舞台上进行歌唱表演。在舞台歌唱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在歌唱之中,将所有的情绪都放进歌唱当中,保持自我身心放松,将观众视为知心朋友,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以自我的歌唱向观众表白自我的内心思想,那么在歌唱的过程中,就能够炉火纯青。但是若在歌唱的时候,心情太过紧张,有太多的杂念,那么便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歌唱之中,不能发挥正常的歌唱技术,在无形中感觉观众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最后只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除此之外,在舞台歌唱实践当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舞台上发生任何意外事故都应该保持冷静和放松,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保持自我良好的舞台形象。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里调控能力。

唱歌实训总结篇9

笔者认为,专业的歌唱训练从初学开始就应以全音域的概念进行,避免使用“声区”变换的方法,以免出现声音的“断裂”。那么,怎样获得全音域的嗓音连接?让我们先了解最早的专业歌唱训练及那些有关声区的论说。

一、早期专业歌唱训练

研究人类声乐发展历程可以了解到从古代欧洲至中世纪近600年的漫长时期里,专业歌唱训练的概念尚未形成,歌唱处于自然发声阶段,那时的歌唱方法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以声音的模仿和曲目的传唱为主要形式的自然状态。后来,一些部落的流浪艺人,由作曲家或有经验的歌手组织在一起,学习歌唱的曲目,接受歌唱训练,传授歌唱方法,具有了朦胧的“专业歌唱训练”意识,专业歌唱训练才由自然状态逐步向自觉状态转化。

从公元6世纪至16世纪,专业歌唱训练进入“早期阶段”,意大利成为专业歌唱训练的发源地和中心。由于复调音乐的兴起,对演唱者的歌唱技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复调音乐的声乐作品不仅在音域上更加扩展,而且许多曲目加入了装饰性花腔、切分音等在当时技术要求较高的内容,这就要求歌唱者必须研究新的歌唱方法,拓展歌唱技术领域。此时的意大利出现了以学校公众教育为主体、以训练歌唱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声乐教学体系。这一时期的歌唱教学,已根据不同嗓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性,将人声划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和男高音、男低音等不同的共鸣区域,开始提出诸如气息、假声、母音和喉腔等歌唱训练,尤其是对不同声部进行了有区别和针对性的训练。

17至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声乐艺术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被巴洛克时代的到来所传承。这一时期,由于歌剧的诞生,大大推进了声乐艺术及其教育的发展。一系列研究歌唱理论和教授美声唱法的学校、团体、机构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美声唱法及教育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世俗歌曲和宗教歌曲的唱法中所有接近于科学与趋向于完美的部分,反映和提炼了以往专业歌唱训练成果中的有益经验,一批专业歌唱训练的杰出大师应运而生,并研究和产生了大量的声乐理论,主要有卡其尼和他的《新音乐》,托西和《华丽唱法的经验》,皮斯托奇、贝纳奇和博洛尼亚歌唱学派,波波拉和古代意大利歌唱学派等,特别是这一时期的歌剧作曲家兼歌唱家卡契尼,也是当时声望卓著的专业歌唱训练家,作为美声唱法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认为专业美声歌唱的训练必须遵循“自然的趋势”,使嗓音自然统一,在其声乐教学实践和总结中提及到“虚”的或“结实”的声音。他认为,“虚”的声音主要是指高音区较轻的嗓音机理,“实”的声音即指中低音域较重的嗓音调节状态。卡契尼的研究理论与文纳博士所提出的嗓音的轻机理与重机理如出一辙,意为歌唱嗓音的所谓声区,其实是音域的问题。

19世纪至20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专业歌唱训练更多是从生理学、物理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欧洲出现了兰佩蒂学派和加西亚学派,他们是欧洲声乐教育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兰佩蒂学派在歌唱的训练上坚持以解决声音的吐发,注重实践经验为主;加西亚学派采取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方法,立足于现代科学的观点和成果,去解释发声的原理与技术。虽然兰佩蒂在其著作《论歌唱的艺术》中把女声分为“头声区”“混声区”和“胸声区”,男声分为“混声区”和“胸声区”,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他却遵循着首先训练饱满歌唱的声音(重机理),再进行从饱满的声音渐渐减弱(轻机理),接着再训练从最弱的音渐渐增强到饱满的声音,从小的起唱增大到饱满的声音的训练程序。而且在他的另一著作《美声歌唱的技巧》中还指出,真正优秀的歌唱方法是要使自然机能和健康的规律协调一致。

兰佩蒂所指的“自然机能的协调一致”,其实就是一种喉功能的“动态调节”,只不过由于他的教学是基于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而非基于科学研究,因此他没有意识到“喉”的这一科学机制。也就是说,虽然兰佩蒂在他的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反复提到“声区”这一术语,然而,在潜意识里,他的教学是使学习者以一种科学的“动态调节”的嗓音机制进行的,也就是当时兰佩蒂的教学方法极为先进的原因所在。他的教学在18世纪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歌唱训练法。相反,如果他在专业歌唱训练中确实如他的理论研究所刻意强调的“声区”概念,不仅将导致歌唱者在最初学习阶段嗓音的破裂,而且还将影响初学者在其今后音域的拓展,使原本可以自然协调的歌唱状态被人为地划分为僵硬、一块一块的“声区”。

二、喉的动态调节与静态调节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专业歌唱训练领域,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喉功能”的科学调节对专业歌唱训练的重要性,认识到所谓“声区”术语中的“胸声区”与“头声区”的究竟所在。之所以在传统专业歌唱训练中出现“声区”说,正是由于对喉功能的正确调节状态的忽视而造成的。

在歌唱状态下,能够为嗓音的正确发出而进行的“喉”的科学调节是“动态平衡”机制。所谓的“动态平衡”是指在歌唱发声过程中,当声门闭合以抵抗气息压力时,有三组特殊肌肉之间的平衡――环甲肌、环杓肌和甲杓肌的完美合作。相反,在歌唱过程中,对以上三组肌肉的僵硬和紧绷造成的嗓音“断裂”即是喉的静态调节。

具有专业歌唱嗓音训练实践经验的教师应该了解,那些歌唱的初学者在嗓音音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欠缺,在发声过程中,其喉的功能基本上以“静态调节”为主,比如他们对于任何喉内软骨及环杓肌、甲杓肌的扯紧状,是导致其如果不出现断裂就无法进行新的调节状态。因此,对于初学歌唱的人来说,如何做到“动态平衡”,是其避免出现断裂音的根本所在。那些优秀歌手的喉功能在歌唱时所处的理想“动态平衡”机制,是其获得圆润、通透、致远的歌唱效果的主要原因。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在“动态平衡”机制下的嗓音,从低音域至高音域完全是依靠嗓音的“轻机理”及“重机理”在调节,完全摆脱了所谓“声区”的累赘。

因此,歌手在进行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如果从最初的阶段就不断地使自己的喉功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那么在其发展音域的过程中就可能更好地应用他的嗓音。可见,在专业歌唱训练中,教师应在学习者最初的阶段就开始帮助其建立动态平衡机制,而且这种平衡机制应适用于其全音域的调节。

三、获得“动态平衡”的动力要素――气息

在歌唱过程中,嗓音的启动器是呼吸系统,在起音中如何正确地将气息用于喉,使喉的协调达到完美,是使歌声“唱在气息上”,从而获得动态平衡的关键。

当发声器官在进行歌唱运动时,身体的呼气肌与吸气肌的协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作为呼气肌的横膈膜在歌唱过程中对气息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进行最初的专业歌唱训练时,教师应首先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呼气及吸气方法的训练,只有在学习者真正获得了正确的气息调节方法后,喉肌才能正常地进行调节。而任何情况下气息的僵硬和挤卡,必将导致喉功能的调节呈“静态”化,从而出现声音的声区化,使歌唱的嗓音出现断裂。

传统的歌唱呼吸法包括以下三种:胸式、肋式及腹式呼吸。胸式呼吸效率不高,它是为吸气的,并不能控制呼气,而且胸式呼吸容易造成喉部肌肉的紧张,最好不使用它;肋式呼吸的特点是肋骨的侧向扩张,由于肋骨的正常扩张是侧向的、部分向前,很少向上,其呼吸控制就是尽可能地持久抵制肋骨的松塌,这样的呼吸方法容易造成气息的僵死;而腹式呼吸恰恰联合了胸式和肋式呼吸法,而且腹式呼吸法由于横膈膜的强有力支撑,使气息在应用的过程中流动自如、上下贯通,由此能够产生各音域所需要的气息压力,从而使歌手能在不同音域间自如地协调气息的张力及提升,从而获得圆润而饱满、统一的全音域嗓音。

优秀的歌手在歌唱过程中能够在不同音域的任何一个音符上,对气息的压力及提升进行控制。国际上一些权威的研究曾指出,在所有嗓音中,出现声区改变的地方往往正是因为气息的提升出现问题。比如,从低音域进行到高音域的过程中,良好气息的提升力是避免声音出现破裂音的声区特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对同量的气息压力来说,发音越轻强度越小,所以,为了使音量在不同的音域不衰减,在音域变换点的位置增加气息的提升力是必须要做的。歌唱只有在气息的压力和提升力协调运用、合理调节的状况下,喉机理才能够以动态平衡的方式协调运作,从而使歌手获得嗓音在全音域的圆润通畅、无断裂现象。因此,在歌唱训练过程中,要想获得嗓音的“动态平衡”,建议使用腹式呼吸法,可用鼻子和嘴同时吸气,深入腹部,经由横膈膜支撑下再呼出进行练习。

结语

总之,笔者认为,在专业歌唱训练过程中,科学的训练方法应该把音域中“高的音”和“中低的音”当做“一个嗓音”来训练,而不应涉及声区的讨论。当歌手不再考虑声区的问题时,他们的嗓音机理将得以解脱。而且,现代嗓音科学知识也告诉我们:在嗓音的全音域中声膜是以同样的方式行动。

“一个嗓音”的训练即是全音域训练法。无论是任何声部的优秀歌手,或者男高音,抑或者女低音、男中音,他们在音域的中低音区时,随着气息压力的变化,嗓音是以“重机理”为主要调节,从而产生浑厚低纯的声音音质;而在音域的中高音区,气息逐渐调整为提升力的加强,其嗓音的机能处于“轻机理”状态下,所获得的高音域嗓音将极具穿透性和嘹亮性。

在歌唱过程中,“轻”的嗓音机理状态下,声带对气息提供的阻力较之“重”的嗓音要小,而且声带的边缘变薄,振动几乎完全是在韧带中进行。相对来说,“结实”的嗓音机理状态下,由于声带的厚度,声门闭合的很结实,并在每次振动中保持闭合一段可感觉到的时间,所以气压得到加强,振幅也就加强,声带在这种调节状态下所发出的嗓音就是结实的。

大多数初学者在歌唱过程中要么全部使用“重机理”进行歌唱,要么全用“轻机理”歌唱,在教学歌唱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教其使用混有“重声”和“轻声”的嗓音动态机理进行歌唱。以此通过循序渐进的全音域上下连接练习,逐渐获得贯通而无音区痕迹的完美演唱。

参考文献:

[1]Macmillan.Grove’s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Third Edi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韦氏大学英语词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3]威廉・文纳.歌唱――机理与技巧[M].李维渤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唱歌实训总结篇10

音乐素质和文化素质是音乐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直接表现在他们所从事的艺术活动中。较高的艺术表现需要较高的音乐素质和文化素质做铺垫。所以,专业音乐人才要不断长期地钻研和进取,才能保证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高质量与高标准。

第一节文化素质的培养

歌唱者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素质,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歌手大赛中的综合测试的出现反映了文化素质对于一个歌唱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歌唱者感情的表现主要是在对歌词语言的理解与体验基础之上的,一个歌唱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就不可能真正的理解词曲,从而去诠释一首歌,同时这也关系到歌曲情感的表达。(2)不断丰富个人阅历。情感丰富的人唱歌会比情感平淡的人要演绎得好。与歌曲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也需要歌手的生活阅历丰富。经历得越多,感悟得就越透彻,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

第二节音乐素质的培养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不光要唱功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音乐技能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技能与素质之间,还有一道相当重要也相当难以跨越的“内化”鸿沟。很难想象,一个只掌握了乐曲的演奏或演唱技巧而对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作品内部结构、其所属的风格流派等知之甚少的演唱者或演奏者,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演绎作品的深刻内涵。音乐素质是歌唱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的根本依据,也是其演唱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做好歌唱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充分了解歌唱作品

一、理解作品内涵,进入角色体验

演唱者拿到一首歌唱作品,不要急于学习它的旋律,应把歌词熟读数遍,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的生活环境、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以主人公的身份进入角色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在演唱有具体人物形象的歌曲时,想象得越具体,人物形象就越真实;想象的越丰富,人物形象就越生动;想象的越完美,产生的情感就越强烈。

二、把握作品风格,结合个人特点

(一)掌握风格,准确表达

对一首作品风格的把握,直接影响到演唱效果好坏。不同的歌曲作品有不同风格。中国作品的风格一定不同于外国作品的风格。而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演唱技巧之后,就要特别注意歌曲风格的把握。总之,在演唱前要仔细研究作品的风格特征,以便准确表现作品。

(二)结合自身,突出个性特点

由于每个演唱者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演唱的特点也不尽相同。有的委婉深情,有的质朴深沉;有的纤细优美,有的刚健豪放;这不仅仅是因为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主要是每个人对歌曲的理解不同。每首歌曲都有其本身的创作背景,其中包括作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来描绘理想中的情景。这一切是一个整体,表演者要用自己的感受、天赋与歌唱技巧把作者的意图完整的表达出来,决不能一味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第二节做好充分的歌唱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歌唱训练的基础内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使歌唱者的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声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隔膜的呼吸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这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 键之一,正确的喉头位置是协调呼吸器官的运动,获得稳定、流畅声音效果的关键。

3、要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要使声音传得远,充满剧场,且圆润,优美动听,这是要经 过专门训练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课题。

4、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 运动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歌曲和情感和内容。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第三节建立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导致演唱失败。因此,建立成功和必胜信心是克服紧张心理的先决条件。那怎样来树立必胜的信心呢?

1、要树立成功映像。在演唱的前一天或唱前做准备时,回想曾经或即将成功的映像,并要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想象中,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越来越多的获胜或成功的细节上。

2、要进行放松学习。做集中注意力练习,坚守镇静的意念。演唱前尽量避免会友交谈、兴奋等。要牢记自己的目标,把注意力、意志集中到演唱的过程中去。

3、控制紧张情绪。唱前紧张状态表现有很多形式。如总感到嗓子不适,总觉得有分泌物、咳痰或喉咙发干等;由于演唱动机引起的心理不平衡反应;与演唱无关的杂念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唱前不安和痉挛、感冒、情绪烦燥、心神不定等。对于通过心理智力训练,可以控制或消除上述种种心理。

第三章结论

歌唱者的心理活动关系到歌唱者的实践能力,良好的歌唱心理会给歌唱和带来莫大的快乐和幸福,反之会给歌唱者带来痛苦和失望。

正确的歌唱心理状态,在歌唱训练和艺术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古语有“乐声于心,人心残则声哀,人心舒则声和”。由此可见,心理因素在歌唱中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它们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总之,在演唱时调整我们的心理活动到最佳状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积极地投入到歌曲的表现当中去,我们的声乐学习才能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我们的歌声才能越唱越美,我们演唱才会成功。(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歌唱的艺术》[M]薛 良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版

[2]《音乐心理学》[M] 罗小平 黄 虹 三环出版社 1989版

[3]《师范教育心理学》[M]何东亮 丁瑜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版

唱歌实训总结篇11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唱歌实训总结篇12

不经过专业的训练,孩子们总会很自然的用说话的声音去唱歌,特别是到唱高音时,更是昂起头扯着嗓子去大声喊。为避免学生的喊唱,首先要提醒他们用轻声去歌唱。要像妈妈哼唱催眠曲那样的轻柔歌声,那样的轻松愉快,那样的自然流露。学生喊唱的主要原因是喉部的发声状态拘谨,缺少弹性和灵活性,有时气息也会造成胸僵、喉紧的状态。因此,我在合唱训练之前,第一步必须端正姿势,要做好放松练习。如打呵欠,让喉咙打开,颈部放松,气息流畅自如。不管是用旋律音程练习,还是用带声部的和弦练习,都不能在音量上过早要求。直到学生们在歌唱时做到完全打开喉咙,彻底放松下巴,呼吸自如,气息匀畅,这时,再去考虑声音的力度问题。“轻声”的合唱训练,有效地克服了发声状态中不必要的紧张和僵硬。对防止学生的喊唱,第一步轻声唱对于形成正确的发声方法是相当重要的。

2 合唱中的发声训练

合唱队在发声练习时要求要以歌唱姿势、歌唱状态、歌唱口形、歌唱呼吸、歌唱音准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并运用到歌曲演唱中去。每次发声练习的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

姿势不论坐和站,头部要保持端正,脖颈自然放松,不可伸长,以免影响喉部器官的正常运用。上身挺直,有精神,双肩自然放松,稍向后但不向上,使胸腔不受拘束和压力。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腿不能僵直,口形外面不作过多要求,里面要象含着一个小乒乓球一样,下颚要完全放松,不使运动过度而妨碍发声。嘴唇和舌头要灵活有弹性,比说话时的动作稍稍夸张一些。

歌唱的呼吸是唱歌发声的基础动力,唱歌的人应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呼吸练习,由循序渐进引导孩子们掌握好强、弱、快、慢四种气息的运用。歌唱的吸气要深一些,气息控制在下肋周围,形成歌唱发声的支持点,通常我用闻香味儿来做深吸气的比喻,孩子们比较容易做到。要经常纠正呼吸紧张,吸气过多,发出声响,耸肩脖颈僵直等不良习惯。

发声练习主要以中声区为主。低声区的训练比较容易见效,因为练低音的呼气压力较小,声带很自然地放松,用“m”音来进行哼鸣练习,再用“ma”、“mo”母音从弱到强找准位置扩大共鸣。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再逐步向高音扩展。高声区的训练难度较大,因为声音愈高呼气压力愈大,容易造成声带和喉头紧张,此时必须打开喉咙,抬高软腭,用半音向上的方法,和“lu、lo、lü”的母音,轻声高位地寻找头腔共鸣位置,不断巩固、扩大音量。还可以用最简单的打“du”的练习,像小孩子出牙时发出的声音一样:轻抿双唇,用气息震动双唇颤动。高音要求圆润明亮,位置集中,稍靠里一点。

发声练习要从柔和而富有弹性的音阶练习开始,经常注意克服喊叫、喉音等坏习惯。除了注意这些之外,童声合唱还有一个真假声结合的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由于少年儿童的声带发育不成熟,较为柔嫩,音域不宽,当唱到高音的时侯,声带靠边缘振动,如果高音不用假声,就会使声带受伤,嗓音损坏。

中、高年级学生的发声训练,应在低年级学生发声训练的基础上加深练习内容。可以进行各种母音的连接练习和各种字音练习等等。在音域方面,应继续向高低音两头扩展,并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发声状态,要求学生做到气息通畅,喉头稳定,声音保持高位置,共鸣腔体打开等等。

3 合唱的音准训练

音准是演唱歌曲的首要条件,因此音准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音准训练中,首先要求学生学唱音阶,固定音高听音训练是锻炼孩子们音准的有效方法。因此,必须重视视唱练耳,耳朵听不准音,就谈不上唱准音。在唱音阶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弹奏简单的乐句片段,让学生辨别唱名,可以从接近音阶的乐句听起,逐步发展分解和弦,直至较难的旋律音程。在让学生听唱的基础上,可进行听记练习,通过听音视谱、视唱来提高辨别音高的能力,在音准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多做示范性唱奏,认为通过示范唱奏,让学生对音准有了认识之后才能少用琴或者不用琴。音准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4 合唱的咬字吐字训练

俗语说“字正腔圆”,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咬不准字头,归不好字韵,这是少年儿童咬字吐字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分清平舌音、翘舌音,特别是有些同学鼻韵母发不好音,这确实是唱好歌的大敌。训练好咬字吐字,结合发声,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使学生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逐步养成习惯,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

5 合唱的声音协调训练

统一和谐是合唱队声音的要求,所以合唱队音准的要求非常高。童声合唱的只有有了音准才能谈得上声音的统一和谐。让学生学会有控制地演唱,要求音量过大的要相对收小一些,音色过亮的要求圆润些,对声音很轻的学生要求放大一些,这样逐一去掉个别突出的棱角,再让两旁的同学互相聆听和谐的声音的效果。通常以教师范唱当作辅助训练,在教学中二声部合唱有时先由老师担任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的学生合作。第二声部的学生先轻唱,再慢慢放开声音跟老师唱,渐渐地让两声部合起来。让学生亲自感受和声音乐的效果。技巧比较娴熟的老师可以弹奏一个声部再唱一个声部,让全体学生一起聆听合唱的二声部效果。

唱歌实训总结篇13

一、合唱队的基础训练

在进入正式的合唱教学前,首先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对他们的发声训练也必须讲究方法。如何通过有效的发声训练,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呢?这是每个音乐工作者经常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正确的姿势是基础

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发声时,身体各部分必须互相配和,协调工作,才有利于正确发声。因此正确的姿势是发声的基础。

正确的发声姿势是:不管坐着与站着发声,身体端正自然,两臂自然下垂,双目平视,头不要前俯或后仰,面部肌肉要自然、放松。针对这一情况,我时刻注意学生的发声姿势,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发声姿势,并通过自己示范、通过正确与错误姿势的对照,进行发声姿势讲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队员们基本上都能运用正确的姿势进行发声了。

(二)正确的口型是关键

正确的口型是发声训练的关键。因只有有了正确的口型,发出来的声才是圆润的。所以进行发声训练的关键要形成正确的口型。

怎样形成正确的口型呢?歌唱时应打开以下三个部位:(1)上、下腭同时打开。上腭向上抬起。(2)口腔后部喉咙打开,像“打哈欠”一样。(3)口啌的外部口型应以“竖开口”为好。针对这些,我启发学生用“咬苹果”来体会上腭抬起时的开口状,用“打哈欠”来体会提起软腭、打开喉咙的感觉。并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

因此,我在进行每一次的训练之前的一分钟左右总是让学生做“竖开口”的练习。我要求学生双手摸着耳朵边上的下腭骨,再进行“竖开口”的练习,体会“竖开口”的练习,体会“竖开口”时的凹凸现象。或者让学生拉住下巴,一下一下地往下拉,体会“竖开口”时软腭放松的感觉。并让学生一个一个的做给我看。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放松的进行歌唱。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一开口就能做到口型上下打开,形成一种正确的口型。

(三)正确的气息是根本

歌唱气息是否正确或运用得当,将会直接影响歌唱时的音准和音色。因此,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概念,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控制的方法是声乐训练获得声音统一和谐的重要保障。

为此,声乐训练中我始终把气息训练作为声乐训练的根本,并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上。我时刻注意让学生进行气息训练,确保学生尽快建立正确的歌唱气息概念,初步掌握控制气息的方法,为进一步获得和谐、统一的声音打下结实的基础。

因此,我在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抽出开始的二分钟进行气息训练。我让每一个学生两手叉腰(注意两肩不要耸起来)吸一口气,感觉横膈膜胀起来,就是说学生们的气息已经吸到了我所要求的程度。然后不断地进行吸气呼气的练习加以巩固。争取一吸气就能吸得非常深,等到开口唱歌时就不至于憋紧了胸口进行唱歌。在学生们进行气息训练的同时,我又加强了巡回指导。有些初学者一开始找不到气息点,我就让他们摸我的腰感觉我吸气呼气时的样子,然后自己开始练习 。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用气唱歌了。

二、合唱队的作品训练

(一)熟悉歌曲,掌握旋律

在进入合唱训练时,一定要有正确的步骤,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对于两个声部的旋律,一般要让学生先学低声部,因为高声部往往是主旋律声部,比较流畅,而低声部旋律的流畅性却差一些,难学、难记。在学一首新歌之前,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而儿童学习的特点又是学得快,记得牢,根据这一特点,应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趁学生还未接受高声部旋律之前,先让他们接受低声部训练,这样,他们同样会感到一种新鲜感。合唱教学一般采用视唱法,即指导儿童分声部先后作识谱练习,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每次练唱要用较慢速度,力求连贯,完整。识谱练唱方式要多种多样,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演唱时不要急于填词,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然后进行声部练习。在分声部练习时要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除音高,节奏唱准外,应注意正确的分句,气息的保持以及音量的控制,然后,用哼鸣来合唱,这样既可减少填入歌词后的音准问题,又可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表现意义,音准。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就进入填词演唱阶段。合练时,在教师指挥下用轻声,慢速演唱,教师在指导儿童练唱时用心审听整个合唱效果。

(二)处理歌曲,表现内涵

音乐是情感艺术,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对歌曲处理中,在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怀着真挚丰富的感情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而产生共鸣,会很好的处理歌曲整体艺术形象。唱每一首歌曲及合唱歌曲,只能用心唱好,决不能为这首歌曲简单易唱而忽略它的精神实质。既保持它的时代群情的真实性,又注意它的艺术价值,这样才能使每首歌曲都有生命和感染力。所以每首合唱曲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都要进行艺术处理。合唱歌曲的艺术处理较齐唱更为细致复杂,要求也更高一些。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