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实用13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1

黄祖炎坐在前排右首第一个座位上,他是当晚出席这场活动职务最高的首长。就在大家都全神贯注地观看演出时,谁都没想到从黄祖炎的左后侧走出一个人。他悄悄地绕到黄祖炎的身后,拔出手枪,瞄准了黄祖炎的头部。随着“啪”的一声枪响,黄祖炎倒在了血泊中。随后,凶手又向右边处长的座位上胡乱地开了一枪。当有人反应过来,大喊“捉住他”时,凶手已自毙。黄祖炎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不幸身亡,年仅43岁。

黄祖炎两度被调到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任秘书长,同时任的秘书,先后在身边工作了4年,与结下了很深的感情。黄祖炎一生艰苦朴素,牺牲后留下的除了配发的军装和四箱书籍外,就只有一支派克钢笔。

刺杀案震惊中央

黄祖炎遇害的当晚,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立即将这一消息逐级报告到了中央,等中央领导闻讯后十分震惊,不久,代表中央作了亲笔批示。

刺杀黄祖炎的凶手是惠民军分区宣教科副科长、暗藏在党内的反革命分子王聚民,时年34岁。他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1941年混入共产党内部。

1951年2月,全国开展镇反运动,惠民军分区收到王聚民家乡群众写的一封联名信,揭发王聚民的父亲系恶霸地主,同时还揭发王聚民本人在1938年曾向敌人密告我两名地下党员的问题,要求在这次镇反运动中对他进行处理。惠民军分区政治部领导唯恐影响王聚民的情绪,既未严肃处理,也未向山东军区报告。王聚民知道了群众对他的控告后,认为自己的处境不妙,决定来个鱼死网破。于是,他刺杀黄祖炎后自毙。

事件发生后,山东省军区对王聚民所在的惠民军分区的领导和有关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为防范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山东省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还下令,以后机关干部除非执行剿匪等任务,一律不准带枪。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又连续两次作了亲笔批示,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没有过。

青山有幸埋忠骨

黄祖炎遇害后,组织上批准他为革命烈士,遗体安葬在位于济南市南郊的四里山上。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2

事实上,广兴场街上出现的那些标语是广兴场时化中学的进步师生所为。这所学校是在重庆和成都中共党组织遭到破坏后,疏散到这里的进步文化人士、戏剧评论家、《华西晚报》主编赵铭彝所办。

按说风波本该就此平息,不想4月份一个叫李可林的学员因受不了“战干团”法西斯式的训练开了小差,他与忠诚剧团往来频繁,总队部就将与他较为亲密的学员舒汉仪关押审讯。舒汉仪惨遭毒打,并被灌以烈性白酒,在昏昏然中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并胡乱招出了所谓的同党。

由于“清共”有功,桂永清下拔了6千多元“清共”经费。这下,特务们的胃口越来越大,魔爪也越伸越深,凡在团部刊物上发表过抗日文章、写过抗日诗歌、阅读和宣传过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与忠诚剧团有往来以及家中来信和汇款汇物遭扣押或吞占后提过意见的人,几乎都被抓去审讯和殴打。甚至赞扬《李秀成之死》剧本写得好、戏演得好,对该剧内容、人物进行过评论的也概莫幸免。特务们对被抓的人实施6种酷刑逼讯:一是棒打,二是鞭抽,三是悬吊,四是电击,五是灌烈性白酒,六是挖眼挖鼻。许多人熬不过这样的折磨,只好屈招并供出所谓同党。对被“招认”是共党的人,特务们一是枪杀,二是沉河,三是活埋,四是乱刀戳杀。残酷的逼供使受牵连的人越来越多,全团上下人心惶惶,朝不保夕。特务们常趁着夜色将“共党”分子押到广兴场綦河下游的“丁岩石”边捆石沉河;有的则押到广佛村的庙岗、红碑岗和五福场的青山岗等地活埋。深更半夜,广兴总队部里常常传出撕心裂肺的惨叫,有些被关押的学员因忍受不了酷刑而跳楼投河自杀。

虽然屠杀是在秘密进行的,但由于剧团里逃走的演员到重庆后,向文艺界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阳翰笙、陶行知等人控诉了特务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杀害青年学生的滔天罪行,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属的《新华日报》立即对此进行了披露,一时舆论大哗。新任军政部长张治中命令教育长周振强,迅速彻查此案并限期拿出结果。最后,清查结论是“共党案”证据不实,处理结果是桂永清降职调离“战干团”;“凶手”杨天威等7人送军法司惩办;通缉在逃的第一总队长杨厚彩等人;释放在押学生并慰问伤残的学生;重新组建大队……

“綦河惨案”中,在册可查的被害学生210名,没有名册可查的50多名。此外,受刑致残的有40名,被认为有“共党”嫌疑受到监视的有300多名。这批渴望奔赴抗日前线的热血青年,想不到还没有走到抗日战场就先落入了特务的魔掌。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3

再比如在学习《和抗击沙俄》一课时,我精选了有代表性的四句历史诗:“青山有幸埋忠骨,留取丹心照汗青。未敢忘危负年华,开辟荆榛逐荷夷。”借助诗歌的魅力,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了如下问题:

“青山有幸埋忠骨”颂扬了谁为之献身的怎样的事业?“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谁名垂千古的怎样的气节?“未敢忘危负年华”展示了谁深明大义的怎样的志向?“开辟荆榛逐荷夷”记述了谁吞吐山河的怎样的斗争?

这些问题,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把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四位英雄志士的志向和胸怀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多媒体的设计又给问题的展示增添了特殊的效果:通过黄色字体与红色的背景交相辉映的设计,在伸展、缩放、溶解等变换多样的多媒体形象展示中,显得倍加醒目和突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使得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从中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诗中,学到了历史;在诗中,更学会了做人。

二、反思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常常只注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了让学生提出问题,它造成了学生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信赖倾向,无形中抑制或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得历史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实现高质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注重作业设计,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历史学科也是要布置一定作业的,适当的作业对于学生巩固知识是有益处的,而有些设计较好的作业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多种形式加以训练:

一是通过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如设立快速抢答、请你来判断、有问有答开火车、图说历史、放飞思维、展示你的才华等小栏目,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读图题、材料题、简答题等,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是学生自主演练习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或编制、改造)一些习题,然后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练习。这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式学习,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仅仅是以巩固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堂练习。同时它又是一种关注过程的学习,以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做基础,重视学生参与命题所引起的思维方式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培养的阅读理解、质疑探究、表述评价等多种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些问题的现成答案。

三是以小结的形式,对教材某部分进行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对指定的内容谈自己的认识,或是得到的启示,也可以是一些疑问,等等。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4

走进旅顺万忠墓纪念馆,不论你是跟团听讲解,还是独自一人默默地参观,只要你用心去看,你都会对该事件感到压抑、屈辱、愤怒。笔者退休后定居大连,曾前后3次去旅顺万忠墓纪念馆。最近我在藏书中,无意中翻出一本1994年版的《辽宁中学乡士教材――辽宁历史》的小册子。在第48页只占半页的篇幅中,发现了记载着发生在1894年的旅顺屠城事件。看后半宿,我未能入睡,也许有很多人还不知道这段历史,日本当局更是企图掩盖其事实,毋庸置疑,那是一场真实发生过的民族灾难,我们应该铭记。

走进旅顺万忠墓纪念馆

若想了解这段历史,便要再一次走进旅顺万忠墓纪念馆。万忠墓纪念馆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九三路。就在旅顺长途客运站西侧不到50米处,是为纪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惨遭日军杀害的2万多名中国同胞而于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之际修建的。

纪念馆包括两部分,内是“纪念馆”,外是“万忠墓”。来到纪念馆前,还需登上50级台阶才能进入大门。上台阶前,会看到4行文字,让人的心情顿时沉重起来,这4行文字依次是:“万忠墓,1894・11・21―24,一座骇人听闻的城、一座尸积如山的城,一座鲜血凝固的城、一座殊死抗争的城”。上得台阶,抬头可见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常委、国务院前总理于1995年题写的白底黑字的馆名:“旅顺万忠墓纪念馆”。

进入1000平米的展区。内容分“甲午战争前的旅顺口”“甲午战争与旅顺口的陷落”“震惊中外的旅顺惨案”“旅顺万忠墓”4个主体部分,有前言、有结语。陈列室以大量的历史照片、史实资料和一些实物,特别是迁葬时清理出土的文物。真实展示了大屠杀的暴行。整个陈列真实地反映了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旅顺制造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的罪恶行径,时刻提醒着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走出纪念馆,后面是殉难者享堂。3间并不显眼的平房,门楣处挂着一块金匾,上书“永矢不忘”4个大字。门前立有一块石碑,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顺万忠墓”。享堂后面建有两座六角亭,亭中各立一块石碑,分别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直隶候补知州顾元勋立的“万忠墓”碑,以及民国十一年(1922年)旅顺四明公所(商会)立的“万忠墓”碑。享堂后面是旅顺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墓。青石围起的一座圆形墓冢。青草覆满坟顶,坟前立有一块淡色墓碑,上刻“万忠墓”3字,现场气氛肃穆庄严。

旅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与威海卫隔海相望,共扼渤海门户。旅顺作为北洋水师重镇。由李鸿章耗时16年、耗资数千万建成,船坞、炮台、军储的实力为北洋海军之首,被称为“远东第一军港”。驻守旅顺的清军,在1894年11月初时,已达14700人,清军兵力虽多,但诸军互不联络。均无固守的信心。8位统领互不隶属,各行其是。虽然临战前公推姜桂题为总都督,但他战守无策,一味告援。不能改变诸军相互观望坐视的局面。

旅顺口失守沦陷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0月22日,日本第一军司令、陆军大将山县有朋率领的第一军3万人,就从朝鲜义州强渡鸭绿江,向海城、鞍山方向进攻。威逼奉天(沈阳),牵制了清军在辽宁的主力。从10月24日到11月6日,日本陆军大臣大山岩大将率领的第二军共2,5万人,分3批陆续在庄河花园口登陆,偷袭金州,占领大连湾。日本第二军在夺取大连湾后,为攻克旅顺。在大连湾休整10日。1894年11月17日拂晓,日本第二军除在金州、大连湾留下少量部队外,全部出动进犯旅顺。日军兵分三路:一为右翼纵队,由第一师团、混成第十二旅团及攻城炮队组成,山地中将为主将,乃木、西宽、长谷川三少将为其下属:二为左翼纵队,由步兵第十四联队、骑兵一小队、山炮一中队、工兵一中队组成,满益少佐为指挥;三为骑兵搜索队。由骑兵一大队组成,秋山少佐为指挥。当天,右翼纵队和骑兵搜索队在三十里堡宿营,左翼纵队在辛塞子宿营。18日早晨6时左右,右翼纵队从三十里堡出发,下午2时30分到达营城子。同日上午10时,骑兵搜索队第一大队队长秋山好古率领的前锋到达土城子,此时清军3000多人突然出现,将骑兵队团团围住。日军骑兵陷于重围之中,秋山下令突围,向双台沟方向逃去。此次土城子迎击战,日军死伤55人,但此后清军却不敢主动出击,消极防御。

11月21日。日本第二军开始向旅顺进犯,驻守清军多位将领临阵脱逃,只有爱国将领徐邦道等人率领士兵在土城子等地展开了英勇顽强的阻击战,曾两次击退侵略者。之后,日军集中百门大炮轰击旅顺口,徐邦道率领士兵奋战在东鸡冠山下白玉山麓。终因寡不敌众而惨败。在日军组织全面总攻下,旅顺半岛20多个炮台在一天内被全部占领。清军战死约2000人。日军仅损失280人,旅顺失守沦陷。在日军偷渡花园口、侵占大连湾后。仅5天时间,旅顺陷落,北洋海军惨淡经营多年的远东第一近代化海军基地落入敌手。

日军疯狂屠城,杀我同胞

日本侵略军进入旅顺后,在日首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授意下,对这个面积只有500平方公里的沿海小城进行了疯狂的4天3夜大屠杀,上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嗷嗷待哺的婴儿均遭杀害。家家遭殃,血肉遍地,条条街巷血流成河。当时的大街小巷、广场院落、门前室内,到处都是尸体,零零落落的残缺肢体到处都是,公共场所挂(插)满人头。有的一家老少躺在炕上还未起来就被杀死,有的妈妈紧紧抱着吃奶的孩子被日军用刺刀一起捅死。秀丽的旅顺变成血染的“人间地狱”。2万多名无辜同胞惨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之下,遇害者中绝大多数是毫无抵抗能力的老幼妇孺、手无寸铁的民众,男女老幼几无幸免,屠杀惨状骇人听闻。当时全城仅留下36名壮年男子活口。这36人是屠杀者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临时组成的抬尸队。这些人每人头上戴一顶尖尖的大白帽子,上面写着“此人不可杀”的标记才得以保全了性命。旅顺,北洋海军的军事重镇,曾几何时是那样神秘,日本人觊觎已久,垂涎三尺。如今这块肥肉裸地呈现在面前,这些贪婪至极的战争狂徒们,埋藏心底的魔鬼跳跃而出:“给我杀!给我血洗旅顺!”日本人狂叫着,群魔乱舞。一时间,东洋大刀,洋枪洋炮,一齐高举,无论男女老少。是中国人就杀。事后有人调查,此次事件中,旅顺口当时幸存者不足800人,这些幸存者多是屠城事发时外出未归,或躲藏起来没被发现的人,否则会无一幸免。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5

当时总统府前围观的人很多,这位妇人很快被警卫带进总统府。

此人叫柳碧云,是已故上将黄百韬的妻子。1957年,台湾发生一桩轰动岛内的杀人案,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一个叫黄效先的与一个叫杨士荣的发生同性恋,因杨要摆脱黄效先的纠缠,两人发生矛盾,黄效先一时想不开,由爱生恨,竟杀死了杨士荣,并残忍地进行了焚尸。案件几经曲折,终于告破,依据中华民国宪法,杀人偿命,黄效先被法院判处死刑。

黄效先就是黄百韬将军的独子。其母柳碧云进了总统府,跪在面前,哀求看在他父亲为国捐躯的份上,饶其不死,为黄家留下仅有的血脉。

一脸为难:“自古杀人抵命,我虽为总统,也不能置于法律之上。”

“不是还有特赦法吗?国家元首拥有赦免受刑人的权力,行宪至今也有不少大赦特赦和减刑的例子。这是总统在黄泛区大捷后,亲自授给先夫的青天白日勋章,可否以勋章抵命?”柳碧云拿出黄百韬的青天白日勋章。

沉吟片刻:“你绐法院写一份呈文送上来吧!”

原来,这是知情人给柳碧云出的高招,通过告御状可保独子不死。柳碧云回去即写了呈文,交给了司法行政部。再由司法行政部专呈行政院院长俞鸿钧,俞鸿钧据此,而为判死刑的已故陆军上将黄百韬之子黄效先请命,呈请俯念黄百韬死事之哀烈,恩及遗雏,依特赦法规定,特免黄效先一死。

这份公文呈到面前,批示:“照准!念其先父,勋绩彪炳,承其嗣续,援予减刑”,将黄效先由死刑改为无期徒刑。

1957年11月12日,司法行政部批文下来:“以宪法第四十条和赦免法第四条规定,特赦黄效先。”就这样,黄效先逃过死劫,于1969年获假释出狱。

1983年,黄百韬夫人柳碧云因病去世,与黄百韬合葬一穴,埋在台湾五指山公墓中的上将区。1987年,五指山公墓增辟“特勋区”,又称为上将一区。而原上将区改为上将二区。按规定:曾获颁青天白日或国光勋章者可人特勋区,但黄百韬的墓却仍在原来的上将区。于是有不少人为黄百韬打抱不平,认为“国防部”亏待了这位为党国捐躯的功臣。

有人说,黄百韬根本没有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还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即黄效先杀人分尸,其母柳碧云拿黄百韬的青天白日勋章作为免死金牌,换得儿子的一条命而被总统府注销,这样,黄百韬就不能葬在特勋区。当时的出于反对的目的,也越闹越凶。立委李镇楠、蔡同荣指出,领过青天白日勋章的一代名将黄百韬的勋章被收走了,政府有必要还原真相,并将黄百韬移葬到五指山公墓“特勋区”。

有人还到“国防部”查阅档案,得知黄百韬在1947年黄泛区大捷(即豫东战役)后,的确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而且该勋章没有被收回。“国防部”高层官员出面辟谣:黄百韬未葬在特勋区,不是错置,更非降级。具体原因是1982年5月五指山公墓启用时,只有一个上将区,1987年增辟“特勋区”,原上将区改为上将二区,因为黄百韬家属未曾要求迁入特勋区,所以“国防部”不敢自行搬动。而且在上将二区内,还葬有十位与黄百韬情况相同的已故上将,都获颁青天白日勋章,但也未迁“特勋区”。因此外界质疑军方“亏待”黄百韬不符合事实。

这件事说明:黄百韬埋在台湾五指山公墓,这是他的一个墓穴。

南京城东北太平门外的蒋王庙,有明代歧阳王李文忠墓。李文忠(1339~1384)明太祖朱元璋姊子,曾为太祖养子。赐姓朱。19岁为将,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封曹国公。卒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赐葬钟山之阴。此地已和明孝陵一起,为世界文化遗产,系明清皇家陵寝。在李文忠的墓后,立着一个硕大的长方形广告牌,牌上有党徽和孙中山、等人的像,赫然写着:“将军黄百韬长眠于此”。旁边有一个挑檐飞角的古色古香的亭子,亭边有蓝底白字的铁皮牌子,写着:黄百韬(1899~1948)字焕然,原籍广东,生于天津,高级将领。淮海战役时任第七兵团司令,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阵亡。其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是在担任兵团司令中唯一非黄埔系的将军(其实这种说法不对,与黄百韬同时任兵团司令的还有第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作者注)。坡后有一小径,拾级而下,约5、6米,来到下面,林木环绕,有一半圆水泥墓冢。前面有石碑,上刻“黄焕然之墓1899―1948”。

如果台湾五指山黄百韬墓是夫妻合葬,那么,南京李文忠墓后隐藏着的这个黄焕然墓应该只是一个衣冠冢。但事实究竟如何?

网上有台湾材料说,1949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追授黄百韬为陆军上将,并于南京钟山举行国葬并由蒋中正亲自主持,并再追赠其青天白日勋章。同年3月(4月),中国人民攻占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再将其骨骸迁葬于台湾五指山公墓上将区。

而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词典》人物部分关于黄百韬的辞条如下:

黄百韬(1900-1948),字焕然,号寒玉,祖籍广东梅县,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六日(1900年9月9日)生于天津。三十七年五、六月间,匪众反扑,豫、鲁、徐州,岌岌不可终日,首都震撼,奉令发徐州,以战以进,造成中原大捷,先总统蒋公特为亲授青天白日勋章。十月,任第七兵团司令官。屯海州、新安镇间,时国共和谈调处,东北、华北形势大坏,苏、鲁、豫、鄂之共军,纠众号七十万,蠢蠢以向徐州。黄受命西移,难民逃塞于途,匪乘机来袭,兵团陷于碾庄,苦战兼旬,军长以下死伤殆尽,于十一月二十二日自戕殉国。翌年元月,潜迎忠骸归,政府国葬于钟山之麓,并明令追赠上将。

那么,究竟哪个墓里葬着黄百韬的遗骨呢?

走笔及此,不能不提一提黄百韬之死。

黄百韬之死

1948年11月6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联手,发起淮海战役。是日下午,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命令向徐州撤退的黄百韬第七兵团在新安镇暂停撤退,等候并掩护海州方向的第四十四军李延年部,待其到达新安镇后,再一同向徐州撤退,并令四十四军归第七兵团指挥。

黄昏时分,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偕总统府参军、战地视察官李以,由海州乘车赶到新安镇的黄百韬第七兵团司令部。黄百韬指着敌我态

势图,对李延年说:“共军主力十多个纵队南下,的部署是想先打我第七兵团,现我兵团的战略位置非常不利。我如在这里打,则孤军无援,如侧敌西进,到不了徐州便会遇敌。徐州工兵团迄今未来架设运河浮桥,十几万人马和老百姓一下子怎样过得去?”

李延年说:“现在看来,转进太迟了,要赶快行动,不能再贻误戎机了。”

黄百韬气愤地说:“国防部作战计划一再变更,先让我们走,又令我们停。贻误战机,处处被动,正所谓将帅无才,累死三军!”

黄百韬考虑到五个军如果拥挤在一座运河桥上,肯定耽误时间,于是命令第六十三军陈章部,先期从新安镇出发,南向窑湾方向而去,企图从窑湾镇渡河。谁知该部刚刚行军40余里,便被华野一纵追上,第六十三军边打边逃,撤至窑湾。军长陈章在渡河时负伤,到西岸后拔枪自杀,全军覆灭。

7日凌晨5时,黄百韬第七兵团各部才开始行动。第二十五军、第四十四军、第六十四军及第一军缓缓西撤,公路上烟尘腾空而起,连绵十几里。由于张克侠、何基沣战场起义,让开运河防线,整个陇海路东段暴露在山东的华野面前,各纵队直扑运动中的黄百韬兵团。

8日下午2时许,黄百韬兵团第二十五军、第一军刚刚到达运河东岸,南面枪声大作,如从天而降,横扫过来。黄百韬急令两个团担任掩护,自己率兵团部好容易抢过了拥塞不堪的运河桥。望着桥上人马拥挤、自相践踏,他知道很快就要追到桥东,于是面无表情地断然下令工兵:“炸桥!将西岸的船只立即烧掉。”

随着“轰隆隆”的巨响,运河桥飞上半空。黄部后卫的两个团被隔在东岸,喊声、骂声、哭声乱成一片,打到天黑,全部成了的俘虏。

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渡过运河后,经古邳向西北斜插至离碾庄约5公里的土山镇,设立了前敌指挥部,指挥6纵王必成部、9纵聂凤智部、11纵胡炳云部,由南向北,积极配合陇海路北四纵陶勇部、8纵张仁初部、13纵周志坚部,由北向南,合围西窜的黄百韬兵团。

侥幸过了运河的黄兵团,拥着、挤着,狼狈不堪地逃到碾庄。眼看离徐州不到100里了,惊魂略定的黄百韬喘了口气,下令部队在碾庄一带整顿,明早再行。通讯兵在村庄里架起了电台,黄百韬边擦着脑门上的冷汗,边向徐州的刘峙报告:“连日战况惨烈,各部损失约九千余人,仰赖钧座德威,幸未遭匪算,兵团脱离险境,现已到达碾庄。”但他万万没想到,就是在碾庄停留的一个晚上,使他和他的第七兵团永远失去了逃回徐州的机会。

9日清晨,黄百韬召开各军军长会议,多数人已成惊弓之鸟,主张兼程前进,可安全抵达大许家。第64军军长刘镇湘因已构筑了防御阵地,不愿马上走。第25军军长陈士章急了,大声嚷嚷:“西进一里好一里,豫东战役时,25军与72军只隔20里,炮火相接,最终冲不开共军的阻隔。现在不快走,被围就来不及了。”

正在商议时,黄百韬接到空军侦察通报:“共军约有三万佘人,正从离碾庄圩西北约20里宿羊山跑步南下;另有万余人正从铁路南向西疾进。”

“行动!行动!”黄百韬立即下令。

说时迟那时陕,八义集方向枪声大作,已及时赶至黄兵团的前面。黄百韬急红了眼,急令部队突围,激战一天,不能向西前进一里。

10日,华野10纵逼进徐州东北的东贺村,第7纵控制大许家、单集之间地区,13纵攻占曹八集,彻底切断了黄百韬撤回徐州之路。后面的4纵、8纵、6纵、9纵,千方百计渡过运河追了过来。11日,将黄百韬兵团4个军团包围在碾庄地区,如铁桶一般。

黄百韬被围后,以碾庄圩为中心,纵10公里内,村村设防,形成集团固守态势,在空军的掩护下,加强地面火力,固守待援。

则亲笔给黄百韬写信,为其壮胆:

焕然司令弟勋鉴:

此次徐州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务希严督所部,切实训导,同心一德,团结苦干,期在必胜,完成重大之使命,是为至要。顺颂戎祺。中正。

13日,敌东进兵团倚仗强大的火力以及飞机、坦克的援助,突破大庙、苑山线以西盛山、董庄线的阵地,向前推进了3至6公里。

徐州东进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连战8天,损失近万人,被击毁坦克数十辆,消耗炮弹12万发,把徐东的土地打得滚烫,像犁过一样。最多的一天进展几公里,少的进展一二公里,阻击打得顽强,就像铜墙铁壁。

徐州到碾庄大约百十里,照这样的进度,猴年马月也打不过去。急得邱清泉直蹦,骂道:“我们拼老本,黄百韬不能坐等吃现成的。”于是,他在电报中对黄百韬说:“甚盼兄部向西出击,在曹八集附近会师。”

此时的黄百韬,别说是出击,连招架之功也丧失了。攻坚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利用挖坑道办法,推进到离碾庄圩不到100米处。11月21日晚,总攻开始了,碾庄圩的夜空,各种炮弹明灭闪烁,机枪步枪流弹如梭,令人眼花缭乱。冲锋号“滴滴嗒嗒”,从四面八方响起,华野6纵王必成部、7纵陶勇部、9纵聂凤智部、8纵张仁初部,一个比一个打得邪乎。黄百韬的据点接二连三被爆破,敌人好像掉进一个巨大的簸箩之中,来往瞎撞。

黄百韬逃到大院上,到处都是“缴枪不杀”的喊声,堂堂的兵团司令,十几万人马,如今成了光杆司令,身边只剩下第25军副军长杨廷宴。漂亮的美式军装、大盖帽,闪闪的中将领花都不见了,两人穿着士兵又脏又臭的破棉袄,躲在一个茅棚中。“这是什么地方?”黄百韬问一个当地的老乡。

“叫油坊。”

黄百韬听完,长叹一声:“我大限已到!”

杨廷宴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司令官何必出此言?”

“你哪里知道,我有个小名叫黄豆,现在掉到‘油坊’里,还有救吗?”

黄百韬躺在茅棚里,望着外面的天空,过了一会儿,又喟然叹道:“我有三不解,死了心也不甘。第一,我为什么那么傻,我用4个军在新安镇等1个军,白白花去两天时间,不然我早到徐州了。第二,我在新安镇等了两天,却为何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浮桥?多架一座桥,我也跑回徐州了。第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东进援助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掩护我西撤?古人说:‘胜利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我们做不到,我们是打不过共产党的。”

他拿出一张名片,在背后写上“黄百韬尽忠报国”,交给副军长杨廷宴,请其转交。然后掏出手枪,朝脑门上开了一枪,颓然倒在血泊中,全身抽搐,兀自不肯咽气。杨廷宴又补了一枪。

黄百韬遗体偷运南京

1974年11月初,开封市总工会与开封师院、驻汴第一军三家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淮海战役的战场情况。参加人员有开封师院历史系教师郝立本、朱维

娴,一军有一位郑参谋,开封总工会有孔岩老师,和我们几个来自空分厂、化肥厂和缝纫机厂的几名工人理论小组成员。我当时20多岁,是缝纫机厂的工人。我们调查组一行共7人。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1949年1月上旬结束的,发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达临城(今薛城),南至蚌埠的广大淮海地区的一场决定国共命运的大决战。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约60万,与军80万人经过二个月的鏖战,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

淮海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歼灭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第二阶段是歼灭黄维的十二兵团;第三阶段是消灭杜聿明兵团。

我们第一站是从开封到商丘。这里是淮海战役的西至地域。从1948年11月6日,我军就在商丘消灭了敌米文和的第181师,拉开淮海战役的大幕。据说敌兵团副总司令邱清泉原驻商丘,后来他认为自己姓邱,商丘音伤邱,对己不利,遂调离此地。我们在商丘住了一天,在军分区了解了一些情况;之后我们到了徐州,在一军郑参谋的联系下,住在离淮海战役纪念塔后面山沟里的一个部队驻地。我们先到淮塔纪念馆参观,大量的照片、实物,尤其是我参战部队发明的用汽油桶改装,放上炸药包,被军称为“没良心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部队首长专门给我们配备了一辆面包车,我们坐车到了离徐州一百多里的碾庄。

那时的碾庄与1948年的碾庄没有什么大变化,庄边有土圩子,土圩子外有河水,护卫着庄子。进庄后是土路,街心有少数的石板路,街上的房子大多是土墙的草房,也有为数不多的瓦房。黄百韬的司令部还在,这是庄子里比较大,看上去也较结实的一个土财主的院落,三间上房,两边还有厢房。院子的墙上、房檐下、门板上,密密麻麻地留着一个个清晰的弹洞,看着这些累累伤痕,不难想象当年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一位老年人还能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们黄百韬的模样和激烈的战况:当时庄外满是水的濠沟里,躺满了尸体。死尸的绑腿上都插着一双筷子,这是的尸体。

离碾庄车站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不太大的陵园,有一块不太高的纪念塔。看陵园的负责人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者。他向我们介绍了碾庄战斗和黄百韬之死的情况。

他说:黄百韬带着副官和副军长杨廷宴逃出碾庄后,跑到大院上,发动最后攻击的时候,黄百韬换上了士兵的服装,跑了一夜,最后万念俱灰,举枪自戕。

他的副军长杨廷宴找到当地一个老头,谎称:“我俩是一个村子的。出来当兵时家里人让我们互相照应,现在他被打死了,不把他埋葬了我怎么对得起他的家人?”

老乡问:“死的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杨廷宴说:“是个伙夫头!”

于是老乡带着他的儿子,帮杨廷宴把黄百韬埋在一棵大树下了,杨廷宴又在旁边做了记号,然后逃离战场。后来回到了南京。将此噩耗告诉了国防部和黄夫人柳碧云,并把黄百韬的埋尸地点告诉了国防部有关方面。在柳碧云的哀求下,国防部派黄的副官等人身着便衣,回到碾庄,找到了老头,到埋尸的地方挖出了黄百韬的尸体。当时他们让老头跟他们一起回南京,老头没去,却让自己的儿子跟着去了。

这十来个人用担架抬着尸体,昼伏夜行,好容易到了蚌埠车站。一到这里,老头的儿子看见这些人把整车的伤兵统统赶下车,把这具尸体抬上了火车,才知道这个死去的人不是一般人物。12月8日,车到了浦口,那个场面就更令人震惊了,月台上站满了高级将领。老头的儿子才知道这个人原来就是鼎鼎大名的将军、兵团司令黄百韬。黄夫人柳碧云对老头的儿子感激不已,要留其在南京读书或当官,他儿子不愿意;黄夫人遂给了他100块大洋,派人送他回蚌埠,后辗转回到碾庄。

解放后,老头对此事守口如瓶,但也有少数人知道此事。“”时,老头遭到批斗,被迫害致死,银元也被抄走。看烈士墓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老头的儿子还在,这都是他儿子交代的。

1998年,我去徐州参加淮海战役50N年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时,又听说了黄百韬之死及尸体偷运到南京的其他版本,但肯定有演义的成分。

国葬黄百韬?

黄百韬的灵榇运到南京后,暂厝中正路(即解放后的中山南路)中国殡仪馆。

1948年12月8日,是日明令褒扬黄百韬:“陆军中将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志行忠贞,器诚英毅,精研兵韬,夙隶戎行。抗日剿匪诸役,屡当劲敌,并赞戎帏,卓著勋劳。由团、旅长、战区参谋长、整编师长、膺今职。此次徐州会战。匪倾全力图扰江淮。该司令官身先战阵,坚强阻遏,全军奋力,力撑艰危,卒使凶焰摧夷,战局日臻稳定,厥功甚伟,不幸壮猷未竟,授命成仁,披览遗言,良堪痛惜。特予明令褒扬,追赠陆军上将,交行政院转行国防部,从优议恤。平生事迹,宣付国史馆,用彰忠烈,而示来兹。”是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光荣战死之黄百韬将军》,称其死重于泰山。

12月16日,明令国葬黄百韬:“陆军上将黄百韬,前于徐州之役,督战战场,中丞坚卓,著有特殊勋劳,取义成仁,允为军人楷模,应予国葬,以示优隆,着行政院转内政部,依法筹备,定期举行。此令。”

两次为黄百韬题字,一为:“焕然同志不朽:河岳英灵蒋中正题”

一为挽词:“大仁大义”

国防部长何应钦的题字是“焕然将军殉国纪念:浩气长存何应钦”

居正为黄百韬撰写发扬黄埔精神祭文。

1949年1月18日开始,一连几天,《中央日报》头版刊登了首都各界追悼黄百韬大会公告:定于1月19日、20日、21日三日为黄百韬举行公祭。

1月25日,《中央日报》刊登:黄百韬忠骸定于明日安葬。

1949年1月26日,黄百韬灵榇在曹古山国葬区下葬。曹古山在南京岔路口附近,因修建312国道,已经将该地铲平,曹古山不复存在。而当时黄百韬第一个墓穴就在这里,但已经找不到了。我想,黄百韬下葬前,已经下野,去了奉化,他是不可能亲自主持黄百韬的葬礼的。而且。当时兵荒马乱,黄百韬的遗体怎么可能被国防部再掘出运往上海,再运往台湾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6

“5・12”特大地震灾害的噩耗很快传遍全国,传到福建。福州消防支队迅速启动地震应急救援跨区域增援及拉动预案,组建地震应急救援队,全面检查防护装备和搜救、侦检、撑顶、破拆等器材。同时,要求全市各基层单位立即通报地震灾害情况,搞好思想发动,全力做好准备,随时待命参与救援。全体官兵心系灾区,期待参战,用刚劲挺拔的脊梁为灾区人民撑起摇摇欲坠的天空。

5月14日凌晨,福州消防支队官兵期盼的日子来到7――

0时30分:支队接到部局、总队增援四川地震灾区的命令。

0时50分:支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抽调196名精兵强将组成赴川抗震紧急救援队。

1时30分:支队抗震救援队总指挥刘孙建支队长下达集结命令。

2时30分:全体参战官兵全副武装,紧急赶往支队特勤大队集结。

4时30分:赴川抗震紧急救援队集结完毕,开赴长乐国际机场。

7时17分:满载196名救援队员的专机冲向蓝天,直飞四川绵阳。

9时45分:专机抵达绵阳机场。

福州消防赴川抗震紧急救援队一下飞机,根据抗震指挥部命令,立即乘车前往广元市青川县救援。

从接到命令到登机起飞,在不到9个时的时间里,福州消防支队从全市12个大队18个中队调动196名官兵,迅速行动,安全集结,赶赴灾区,千里驰援,创造了福州消防部队大范围、跨区域集结待命的速度之最。

5月14日下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救援队抵达青川县竹园镇。此地离指定的救援地点青川县城仍有150公里山路。由于山体大面积塌方,危机四伏,道路中断,车辆无法通行,部队受阻。面对大山深处难以预计的灾情,想到当地的父老乡亲焦急地等待救援,救援队全体官兵心急如焚。

时间就是生命。每浪费一分钟,一个生命就可能消逝。救援队总指挥刘孙建果断下达命令:“全体官兵徒步行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论采取什么方法,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进入青川县城。”

然而,行军途中遭遇的艰险远远超出预期的想象:头上是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坡,余震时有发生,大大小小的碎石不时从空中滚落下来。脚下是千丈的绝壁和湍急的江水,狭窄的小路上到处都是裂缝,有的宽达一尺以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悬崖,摔得粉身碎骨。途中有3个塌方点,有的落石比汽车还大,堵住了本来就狭窄的山路。

见此情景,救援队副总指挥、支队参谋长王斌大声叫道: “第一分队跟我去开路!”他带领一分队,冲到行军队伍的最前列,手推肩扛,硬是清理出了一条“生命通道”。由于是夜间行军,视线不良,为确保安全,每到危险地点,第一分队都留有专人把守,引导后面的官兵依次鱼贯通行。救援队官兵还要时刻留意脚下锋利的碎石,躲避山顶滑落的石头。脚刺破了,手刮伤了,鞋磨烂了,大家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赶到目的地。

经过8个小时的急行军,15日凌晨3时许,救援队终于抵达青川县城。

闻讯救援队到来,青川县城的群众不断欢呼,向参战官兵表示热烈的欢迎。

争分夺秒救生命

青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救援队官兵尽管已有思想准备,但进入县城后,大家仍惊呆了:到处是倒塌的楼房,随处可见悲痛欲绝的灾民,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官兵们悲痛万分。但是,时间不允许他们悲伤,早一秒钟也许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他们必须尽快投入战斗。

救援队顾不得连夜奔波的疲劳,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由于电力、通讯完全中断,受灾情况不清,救援队指挥部立即派出10个侦查分队,深入每个街道了解建筑物受损、人员被困等情况。

“宾和路修理厂有人被埋,请求支援。”前方很快就传来消息。原来,宾和路有群众反映,一家汽车维修厂内有人被掩埋,坍塌的建筑物下传来断断续续的求救声。得到消息后,指挥部不敢有丝毫耽搁,迅速命令救援分队携带活体探测仪、目标探测仪、音频探测仪、蛇眼探测仪等先进侦检器材以及液压扩张剪、水泥粉碎机等破拆工具赶往现场。经探测,建筑物下确有生命迹象,大家都兴奋起来。

“一分队立即加固周边未倒塌的建筑,二分队负责清理废墟上的瓦砾,三分队利用特勤器材破拆被困者周边的建筑物……”总指挥刘孙建争分夺秒地安排部署。

此时距地震发生已经过去56个小时,被埋压的群众生还的希望到底有多大?官兵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大营救战斗就此打响。

由于现场情况十分复杂,余震时有发生,一旦受损的楼房再次坍塌,不但被埋压的群众救不出来,救援队员也可能命丧黄泉。但是,参战官兵早已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他们唯一的念头是:用最快的速度救出幸存者。

“阿姨,您痛吗?”

“您现在感觉怎样?”

“千万不要睡着了。您再坚持一下,我们很快就会救您出来。”

救援小组一边向废墟喊话,一边展开施救。

为避免对幸存者造成二度伤害,救援队员从楼房叠压层中间打开一个缺口,用双手将埋压在幸存者身上的泥土和石块一点点拨开。手脚磨破了,胳膊划伤了,衣服挂烂了,可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在废墟的另一侧,救援队员用门板做成的简易担架,早已在等待一个生命奇迹的出现。

经过12个小时的艰苦努力,被埋压长达68个小时之久的一名女工终于从废墟中被救出来。

“快,担架,担架!”

“医生,医生!”

“慢点,慢点。托住下面!”

“救出来了!救出来了!”

现场一阵骚动,大家七嘴八舌,各种声音交织在―起。

当救援队员把幸存者从废墟中抬出时,周围的群众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好样的,福州消防!好样的,你们辛苦了!”

“二中队中队长李支峰呼叫指挥部,山珍菜市场发现有人员被困,请求支援。”

“三中队中队长林仕营呼叫指挥部,东桥宾馆发现幸存者。”

一个又一个消息传来,犹如战斗的号角。

兵贵神速,救人刻不容缓。救援队员没时间理会群众的问候,甚至连水都来不及喝一口,就紧张地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

在青川县城,救援队平均每人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饿了,就干啃方便面、面包充饥;累了,就在马路上和衣而卧,小憩片刻。许多群众劝官兵们多休息一会儿,他们却斩钉截铁地说: “能不休息就不休息,也许这几分钟:一个生命就会消逝。我们必须争分夺秒。”

短短4天,福州消防抗震紧急救援队共参与各类抢险救援39起,救出被困群众17名,其中生还者2名,抢救和疏散各类物资上千万元,铺设光缆1万多米,帮助青川县城恢复了通讯联络。

转战塔水立新功

5月17日晚,福州消防抗震紧急救援队奉命连夜转战绵阳市安县塔水镇,负责评估建筑物破损情况,勘测废墟,进一步搜救被埋群众。同时,帮助灾区群众清除危房隐患,抢救物资。

参战官兵顶烈日,冒高温,连续作战,体力消耗很大,由于没有足够的营养和充分的休息,体能已降到极限,有的甚至发生了脱水、中暑等现象。但是,救援队员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快分配任务吧。”这是救援队一到塔水,总指挥刘孙建从官兵口中听到的第一句话。

5月19日上午9时左右,群众反映,在塔水镇振关大街中心花园附近,一个储存、销售烟花爆竹的超市坍塌后,数吨烟花爆竹被埋压在废墟之下已达7天之久,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救援一中队紧急集合,立刻出发。”支队参谋长、救援队副总指挥王斌下令。随即,由30人组成的精干队伍急赴现场处置。

为探明废墟里烟花爆竹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救援人员必须深入内部侦查,危险程度不言而喻。

“我去,我比较有经验。”支队司令部参谋赵宇明率先请战。这位年轻的警官是告别刚满月的儿子奔赴前线的,在认真研判危房的结构后,他钻进坍塌的仓库内部,搞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第一分队用水枪保护,切割清理超市周围的坍塌物。第二分队负责加固楼板、支架,防止再次倒塌。第三分队依托承重墙,在超市一侧强行打开通道,疏散爆炸物。”现场指挥员王斌果断安排。

经过6个多小时的奋力抢险,被埋压的烟花爆竹全部成功转移。

“这一下,塔水百姓可以睡安稳觉了。”救援结束后,四级士官汤成忠欣慰地说。

5月21日上午,救援队得知,塔水镇第一小学1429名师生安全逃生,但学生的书包、课本以及学校的桌椅等教学用品被困在危房内,学校无法开课。救援队指挥部立即派遣60人的救援突击队赶赴学校。他们冒着楼房随时坍塌的危险,一次次进入废墟,历经4个小时,抢救出全部的书本和课桌椅。为了让孩子们有个安心读书的环境,救援队把自己居住的帐篷贡献出来,作为临时课堂。当朗朗的读书声四处传开时,官兵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微笑。

在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救援队员始终把灾区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活,共渡难关。有的宁可自己睡马路,却把帐篷腾给灾区群众居住;有的宁愿饿肚子,却把部队发放的食品和饮用水送给失去亲人的孩子;有的冒着感染疾病的危险,把携带的各类药品捐赠给灾民。

在塔水镇,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福州消防官兵的身影。据统计,他们先后成功保护了中央储备粮仓库塔水站、塔水成品油仓库,抢救了塔水镇卫生院被埋压的大量急需药品,帮助解放路的群众从商铺下抢救出金银首饰和各类货物价值数百万元,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塔水人民的守护神”。

一名军人一面旗

从青川县抗震救灾战役打响,到转战安县塔水镇,福州消防赴川抗震紧急救援队官兵都展示出生命中最辉煌、最美丽、最动人的一面。每―个战场都活跃着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他们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先锋。无论在哪里,他们都是一面鲜艳的旗帜。

“郑忠华式的消防卫士”、五级士官涂颜淼,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每次抢险救援,他总是不计个人安危,坚守在最前沿,既扮演搜救指挥的角色,又担当战斗员。无论是生命探测仪还是液压破拆工具,各类特勤器材在他的手中都能够应用自如。正是凭借对各类器材的熟练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抢险救援工作的效率,为抢救被困群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但是,这个为人夫、为人父的英雄士官,临行前,却来不及与家人道别。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拜托中队留守的一名干部:“明天早上,麻烦您给我家属打个电话,告诉她我去执行任务,叫她别担心,请她照顾好老人和孩子……”他何尝不知道此次赴川之旅艰险异常,他何尝不想与相濡以沫的妻子打个电话道个别,再抱一抱可爱的女儿。但作为军人,他不能耽误时间,影响部队集结速度。

叶建清是福州消防支队的一个传奇人物。1996年8月15日,在扑救一次火灾中,他舍身救护战友,自己却身负重伤,全身多处骨折,荣立一等功。较之常人,他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的消息后,他顾不上体弱多病的母亲,强忍刚刚失去祖父的悲痛,主动请缨,参加抗震救灾。

在川期间,叶建清挺着留有钢钉的身躯,冲锋在前,从不退缩。为了救援被困者,他三天三夜未合眼;看到悲痛欲绝的灾区群众,他捐出了身上所有的钱。5月17日下午,他正带领小分队搜索城区危房时,余震突然发生,一户灾民房屋墙体出现晃动,瓦砾掉落。此时,一位60岁左右的老大妈正在屋内收拾东西,被突如其来的余震吓得不知所措,双腿像灌了铅一样,迈不动步。

说时迟,那时快,叶建清大喊一声:“快,救人!”他一个箭步冲进危房内,一手护住老大妈的头部。一手用力把她往外拖。就在他们冲出房屋的一瞬间,房子轰然倒塌。老大妈感激地说: “今天要是没有你,我这条老命就没了。”群众称赞他是英雄,他回答说: “这不算什么,我不是英雄。在消防部队中,像我这样的人太多了。”

广大团员青年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纷纷冲在抗震救灾最前沿。5月20日,救援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火线入党”活动,24名团员青年光荣地加入党组织,大家举起右拳,表白心志:“为了灾区人民,我们义无反顾。”

道不尽的英雄壮举,写不完的勇士豪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临危不惧的队伍,我们才能在抗震救灾的救援过程中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他们不愧为灾区人民的守护神,他们不愧是福建人民的骄傲。

爱心互动鱼水情

“面对无情的自然灾害,只要把灾区人民视为自己的父母,把自己视为灾区人民的儿子,那么,我们就是战无不胜的英雄之师。”省总队副总队长、抗震救援队总指挥长蔡庭毅对全体参战官兵说。

在川期间,福州消防赴川抗震紧急救援队官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代消防部队的光辉形象。无论是在青川县城,还是在安县塔水镇,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灾区人民希望的钢铁长城,用至高无上的爱心托起灾区人民生命的蓝天。他们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向灾区政府伸手。每次部队转移前,他们都把宿营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填平临时厕所,不给当地群众留下任何负担。

救援队赢得了灾区群众的爱戴。5月19日上午,塔水镇一名小女孩带着她精心制作的礼物――10筐写满感激之词的鸡蛋,来到了福州消防赴川救援队宿营地。当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捧着写有“爱”字的鸡蛋站在官兵们面前的时候,许多战士都流下了热泪。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7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8

2018年月日,市委党校培训学员在党校老师带领下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让学员们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接受了一场灵魂的洗礼。

以往每每经过陵园大门口,遥望雨花台顶的烈士纪念碑,青松翠柏中的纪念碑庄严、肃穆,总会不由自主放慢脚步,生怕惊扰长眠于此的烈士的英灵。今天,当我再次踏入陵园大门,缓步迈向纪念碑下的烈士群雕,这组群雕代表着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雕像周围松柏常青,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在老师的解说中了解到长眠于此的大多数英烈都是战斗在敌占区的秘密战线的知识分子党员,他们家境殷实、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了恪守共产党人的气节、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英勇前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为此,怀着沉重的心情面对群雕向千千万万的英烈们默哀、三鞠躬。

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光芒四射的红色立体字“信仰的力量”,由远及近,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震撼,进一步突显出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闪耀着伟大民族精神的光芒。在一幅幅革命历史照片的上方闪耀着日月同辉的图案,象征着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在老师的解说中,我们缓步前行,在雨花台牺牲的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中,有名有姓的约1500人,而目前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有照片和文字记载和介绍的仅170余人,最小的牺牲时才16岁,烈士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74%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不乏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的高材生,还有部分人留洋海外,取得硕士、博士等学位。他们的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如牺牲时年仅17岁的石璞,为金陵大学学生,曾以“努力才是人生、颓唐只见人死”等警句时刻勉励和鞭策自己;又如袁咨桐,晓庄师范学生,生前曾两次被捕,牺牲时年仅16岁。还有如施滉烈士曾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许包野烈士曾留学法国、德国。烈士们并不是盲目地走上革命道路,而是从目睹旧中国苦难之现状,为了追求真理,追求解救苦难中国的良方,苦苦思索中国的出路,进而通过阅读大量革命书籍,尤其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著作开始的。面对凶残的敌人,不屈不饶,不为金钱、官位所诱惑、不屈服于严刑酷打,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哪怕用鲜血和生命去捍卫为之奋斗的真理也在所不惜。烈士事迹有的甚至很简短,但是再次感受到他们对党忠诚、坚守信念、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共产党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精神动力,就会不断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共产党人的信仰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当下,我们所处的和平年代、享有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为之流血牺牲、为之奋斗而换来的。97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点燃的信仰灯塔,依然照耀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繁重的工作中不可能不遇到压力和困难,但是这些压力和困难与先辈们面临白色恐怖相比、和流血牺牲相比、和承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因此把个人的努力奋斗,融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那就成为了信仰的坚守,就会无条件地想方设法去认真完成好工作、干好工作。同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我们党的宗旨,工作中要勇于担当,清正廉洁,不计交个人得失,为党和人民服务。

通过一个上午的现场学习,使我们的心灵再一次接受洗礼,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的震撼。“青山有幸埋忠骨”,英烈虽逝,但他们为真理和正义事业献身的气概却光耀千秋、永世长存。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9

1906年春,秋瑾从日本回国开展革命活动,经同志介绍,入浙江南浔浔溪女学任教,结识了该校校长、女诗人徐自华,结为了盟姊妹。在秋瑾引导下,徐自华先后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

9月的一天,秋瑾在试制炸弹时因意外爆炸伤了手,回家乡绍兴疗养。月底,徐自华赶来绍兴探望,姊妹相约同去杭州游西湖。

游湖之中,秋瑾指西泠桥方向,神色严肃道:“身人革命门,总有牺牲者,若能葬身那里,坟邻岳王墓,为福多矣!有朝一日为革命捐躯后,就请为我成全。”

徐自华慨然应答:“定然遵办。我若死于革命,也埋葬于此!”

1907年6月中旬,秋瑾与在安庆的徐锡麟约定,皖浙两地同时起义。鉴于经费欠缺,她赶去石门徐自华家里磋商。

徐自华听明来意,倾囊相助,将所有积蓄乃至拔簪摘珥,约合黄金30两,全部交与秋瑾。临分手时,秋瑾神色凝重地说:“举义在即,凶吉难料,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

徐自华同样的神色凝重:“果若牺牲,定使青山有幸埋忠骨。”

姊妹俩洒泪而别,这一别霓成水诀。

草葬府山,移厝殡舍,再迁大校场边荒地

不料安庆方面走漏了风声,情况突变。徐锡麟来不及通知秋瑾,提前独自发动,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因势孤力单兵败,惨遭杀害。

浙江巡抚张曾扬从安徽方面的通报,得知秋瑾是徐锡麟的同党,令绍兴知府贵福捉拿秋瑾。一时风声大紧,有同志劝秋瑾离校躲避,她拒绝说:“我是革命党首领,岂可惜己一命而临难逃脱?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秋瑾毅然把生的希望给了同志,组织同学撤退。正在这时,贵福带领大批清军赶到,将大通学堂团团围住。她率少数未及转移的学生顽强抵抗,激战近一小时,毙伤敌人数十,以寡不敌众被俘。

秋瑾威武不屈,于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在绍兴轩亭口慷慨就义。

贵福杀害秋瑾后,令暴尸街口,以儆效尤,后由地保通知秋家收尸。秋氏中人慑于贵福,都已躲了起来,辗转得了通知,也不敢轻往,以防自投罗网。

有大通学堂的洗衣女工,感于平时受秋瑾善待照应,不顾安危,深夜里用席子将秋瑾遗体包裹了送往善堂。善堂施舍薄棺一具,草草装盛后,掩埋在府山(卧龙山)北麓星罗棋布荒冢群中。

两个月后,秋瑾的兄长秋誉章悄悄回了家,打探得妹妹草葬在府山脚下,遭雨淋水浸,心中老大不忍,以重金雇请了~32数人,偷偷将棺材挖出,转移至常禧门外严家潭殡舍暂厝,准备待风声平缓后,另行筑墓,择日安葬。

然而殡舍馆主人得悉了这是“乱党”头目秋瑾的棺木,害怕受牵连,找到秋誉章,不容分说,限时搬走。

秋誉章百般无奈,只好把棺材移去大校场边荒地,支架几片芦席,遮掩日晒雨打。

实践前约,西泠桥堍“为卿三尺造孤坟”

再说秋瑾遇害后,东南舆论界,特别是上海的进步报刊,同声一致谴责张曾扬、贵福炮制黑案,残害秋瑾等大通学堂师生;又有革命党人放言要刺杀狗官,为秋瑾报仇。两人惶惶然不可终日,自请调离,分别去了山西与安徽。

牢记秋瑾“埋骨西泠”嘱托的徐自华,决定趁此机会兑现前约,她在悼念秋瑾诗中表白:“欲觅西湖干净土,为卿三尺造孤坟。”

为秋瑾埋骨西泠的义举,是徐自华与秋瑾的另一个盟姊吴芝瑛共同进行的。

吴芝瑛,安徽桐城籍人,近代书法家、诗人。1902年秋瑾随捐官的丈夫王廷钧入京,成了王廷钧的同事户部郎中廉泉的邻居。廉泉的夫人吴芝瑛与秋瑾情趣相投,倾心相交,义结金兰。当秋瑾不顾丈夫反对坚持去日本留学时,吴给予了大力支持,并资助旅费,使秋瑾终于成行。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时,已迁居沪上的吴芝瑛捐赠大洋千元,又相与策划办报各事。秋瑾奉派去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吴芝瑛又赠送了一笔钱,用作革命经费。秋瑾牺牲的消息传来,吴芝瑛悲痛欲绝,在《时报》上发表《秋女士传》、《记秋女士遗事》及诗词,寄托无尽哀思。

1907年11月2日,徐自华写信给吴芝瑛,相约安葬秋瑾,成全秋瑾“埋骨西泠”的遗愿。吴芝瑛马上复信赞同响应:“今闻秋女士之死,一棺厝野,家属畏罗织,不敢营葬,日炙雨淋,将有暴露遗骸之惨,芝瑛窃痛之,行将力疾赴山阴,为之营葬。”

11月27日,徐自华自石门家中专程赴上海,准备与吴芝瑛商量营葬事宜,住在就读于爱国女校的妹妹蕴华处,不料尚未与吴芝瑛见面,就接得家中急件,女儿病危,促迅疾返回。她不敢延误,立即南返,临行前修书一封,托妹妹蕴华面交吴芝瑛,并代表自己与吴芝瑛商量葬事。

商量结果,由吴芝瑛出资大洋200块,购买墓地及建造秋墓;徐自华则负责选定墓址及营葬。

徐自华的爱女患的是白喉,多方救治无效,不幸夭折。“哭女伤心泪未干”,她葬女甫毕,就与女仆冒着风雪渡过钱塘江赶到绍兴,会晤了秋瑾的兄长秋誉章,道明来意,一起前往杭州物色墓地,在孤山胜景西泠桥堍,选购得土地一方。

其时,吴芝瑛恰因病难以远行,委托丈夫廉泉南去杭城,购买砖石,雇请工匠,督造秋墓。

时近一月,秋墓建成。徐自华、廉泉、秋誉章,与大通学堂校工数人同往绍兴,趁夜间无人,打着火把在大校场,边荒地上寻找得秋瑾灵榇,护送至杭州,一副薄棺,两个苦力,抬着经苏堤六桥至西泠桥堍入土。时为1908年1月25日。

秋墓前立有墓碑一方,碑文是吴芝瑛抱病书写的“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史称“十字碑”。

徐自华撰写了《鉴湖女侠秋瑾墓表》,墓表介绍了秋瑾革命生平后,另有一段文字云:

石门徐自华,哀其狱之冤,痛其遇之酷,悼其年之不永,憾其志之不终,为约桐城吴女士芝瑛,卜地西泠桥畔,葬焉。用表其墓,以告后世,俾知莫须有事,固非徒南宋为然,而尚想其烈,或将俯仰徘徊,至流涕不忍去,例与岳王坟同不朽云。

石门著名石刻家胡菊龄,精心凿雕了墓碑墓表。十字碑文、墓表、碑刻,被誉为“秋墓三绝”。

徐自华、吴芝瑛置身家性命于度外,为秋瑾埋骨西泠,被革命党人传为“义声动天下”之佳话。

清吏发现秋墓,严令削平不许再葬杭州

为秋瑾“埋骨西泠”的夙愿实现了,徐自华甚感欣慰,作诗以记:

湖云山树总悲凉,春晓苏堤柳未长。添个鉴湖秋侠墓,游人凭吊泣斜阳。

1908年2月25日,徐自华邀集各界

人士400余人,在杭州风林寺秘密祭悼秋瑾,报告了营建秋墓经过。随后与陈去病、褚辅成、姚勇忱等数十同志,发起筹建纪念秋瑾的团体――秋社,以弘扬烈士精神,继承烈士遗志,研究烈士诗词文赋。

秋社成立,徐自华被推为社长,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秋瑾殉难日举行纪念活动。

殊料,这一年的秋天,清延御史常徽游山玩水来了杭城,乘风和日丽从“苏堤春晓”信步西泠桥畔,无意之中发现了秋瑾的坟墓。他紧走几步,默诵墓表,不禁勃然大怒:这徐自华、吴芝瑛定是秋瑾同党!回京师后,立即奏请削平秋瑾墓,毁尸灭迹,并捉拿查办徐自华、吴芝瑛。

朝廷准奏,令新任浙江巡抚增韫办理。

大祸迫在眉睫,徐自华与吴芝瑛商量。利用各自的特殊关系保全秋瑾灵榇,也为自己逢凶化吉。

吴芝瑛是桐城派文学大家、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的侄女,长于诗文,书法出众,与沈寿的刺绣得到过慈禧太后的赞赏,由此名噪遐迩。两江总督端方很欣赏吴芝瑛的才学,多次向她索要书画,她还知道,端方嗜好金石书画,便投其所好,将手抄的《楞严经》,及所制的景泰窑陶斋匾额赠与,请求周全。又求助于异国朋友、北京公理教会协和女书院院长麦美德女士,麦美德撰文报章,呼吁免于追究吴芝瑛、徐自华两位女界名流。

徐自华则挽请与其父辈知交的浙江崇德知县林孝恂,向巡抚增韫进言,谓徐自华、吴芝瑛为女中少有之才人,扬名海内外,又有妇人之仁,应予保护而勿加伤害。

多方运动的结果,增韫终于传下话来:“秋墓削平不可更改,棺材可由秋氏家人取去,不许再葬杭城;对徐自华、吴芝瑛网开一面,不予查究。”

不忍烈士魂无归处,迁往湘潭夫妻同穴

秋誉章以家属出面呈文增韫,请求把秋瑾墓迁回绍兴原籍。增韫批复:准秋誉章禀报,将秋瑾尸棺自行迁至绍兴埋葬。

不日,秋誉章雇人挖取秋瑾灵柩运往绍兴,花钱又费口舌,仍然寄放在常禧门外严家潭殡舍。

过了1909年的农历新年,殡舍馆主不知又听到了什么风声,约见秋誉章,老调重弹秋瑾是革命党头目,尸棺长期存放殡舍殊多不便,催促尽快搬走。

秋誉章不忍妹妹灵枢飘零不定,魂无归处。他已得悉,秋瑾的丈夫王廷钧不久前病故,思量再三,准备前往湖南湘潭,与王家商量,将秋瑾棺木运湘,与丈夫王廷钧合葬一处。事前,他征询了徐自华、吴芝瑛的意见。

徐自华、吴芝瑛出于无奈,勉强表示赞同说,暂且委屈秋女士在天之灵了,且待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目,定把灵榇迎还两泠!

秋瑾早年随在湘潭做官的父亲入湘,由父母作主嫁与官宦之子王廷钧,婚后王廷钧捐了个京官,携秋瑾入京上任。秋瑾留学日本投身革命后,很少回家。王家的人得知秋瑾遇害,担心株连,曾声言“镜破钗分。恩断义绝”。

秋誉章到王家后,道明来意,声泪俱下。王廷钧的母亲感念秋瑾为王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终于点头答应让他们夫妻同穴,于是嘱孙子王沅德去绍兴迎还母亲灵榇。

1909年秋11月,王沅德随带佣人到绍兴,陪伴着秋瑾灵榇启程,千里迢迢经上海、江苏、福建、江西,人湖南,水陆辗转历时20多天到湘潭,与王廷钧合葬在离昭山10里处的石坝子墓地。

浙湘双方各执一词,经由总统府裁定迎还灵柩

武昌首义告捷,各省响应,风起云涌,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徐自华欢欣鼓舞,重又开始了实现秋瑾“埋骨西泠”遗愿的行动。

就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开国的当天,她就以同盟会会员的名义,《西泠重兴秋社并建风雨亭启事》,还致电大总统孙中山,请予支持。1月27日,又发起召开追悼秋瑾大会。

3月1日,徐自华约会秋社成员,呈文浙江省议会,提议:“秋墓被清廷平毁后,灵榇移往湖南,与烈士生前意愿相违,应迎归秋瑾灵榇,还葬两泠。”

这一提议得到浙江军政府及各界响应,省议会决议:建风雨亭于原墓葬址,风雨亭西边重建秋墓,并调拨专款委托秋社专司其事。都督汤寿潜根据各方推荐,任命徐自华为营葬事务所主任。

徐自华亲自设计秋墓图案,又将营葬事宜分工落实到事务所各人,各司其职。

安顿停当,徐自华与陈去病等奔赴长沙,向湖南军政府递交了浙江军政府民政司与秋社的公函,要求将秋瑾的灵榇迁返杭州。

湖南军政府都督谭延表示同意,把浙江方面的来函发往湘潭地方政府并王家,令遵照执行。

不料秋瑾之子王沅德拒绝执行,复信谭延闽申述理由,大意谓:前奉祖母之命迎榇还乡,以尽人子之责,至今已三年,而今忽而东迁,使合葬双亲变分葬两地;又烈士子女本在湘潭,既欠人理,又失孝道。

其时,湖南的革命党人出于对秋瑾的崇敬,已经筹划为秋瑾建造专祠,筑墓于岳麓山,他们也不同意秋瑾灵榇东迁,理由也很充分:西湖与岳麓并称名胜,似不以属浙属湘为之畛域,葬于湖南,于山川可以生色,于秋氏家祭亦较便利。

徐自华、陈去病据理力争:秋女侠为国捐躯,为革命巨子,世界所公认,原非一家所敢私有。烈士出生于浙江,牺牲于浙江,安葬西泠与岳武穆为邻,本系烈士生前之愿望,曾再三嘱托我等为之实践,故以秋女士灵榇迁还西泠为宜。

双方各执一词,难以达成一致,只得上报中华民国总统府裁定。

延至1912年9月间,北京下达复文:

秋女士为国致命,薄海同钦,安葬西泠,极为允当。许秋社同人迁葬,仰即将秋烈士遗榇交出,以便护送到浙。

9月底,秋瑾的灵榇自湘潭启运。谭延大为隆重,指派专使护灵,先陆路后水路近一个月后的10月24日到上海,沪上民军、学生在码头迎候,列队送往绍兴会馆暂厝。迎灵队伍中,一座竹制亭架上,绑抬着一只面粉捏成的大乌龟,龟背上插斩条,上书“前清绍兴知府贵福”,所经之处,引无数人手指口斥。此盖为安慰秋瑾在天之灵。

27日,上海各界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后,恭送秋瑾灵榇至北火车站上了专列。到达杭州时,各界代表恭迎致敬,又有政府机关、各公团祭祀悼念。

因陵墓尚未竣工,所以先行停入在秋祠。

12月8日上午,孙中山先生由徐自华、吴芝瑛、陈其美等陪同,自上海来到杭州。谈到秋瑾时,不胜悲怆地说:“可痛者,最好的同志秋女侠一瞑不视。兄弟此来,固不仅展览两湖风景,亦将一施凭吊。”

次日,中山先生至秋社祭悼秋瑾,摄影留念,书写了“巾英雄”匾额,又致送挽联一副:

江户识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他还应徐自华、吴芝瑛之邀,欣然同意担任秋社的名誉社长。

1913年春,西泠桥畔万绿丛中,风格独异的秋瑾新墓落成。墓型呈六角形,中空置墓碑一方,六面有门可窥,墓顶矗立秋瑾高大石像,墓前置有石祭台一张。

秋墓的建造及格式,本是经浙江省

民政长(相当于后来的省长)朱瑞核准了的,然此时的朱瑞已依附了袁世凯,遵照袁世凯驻浙代表的指令,命将秋墓削低5尺,并撤去墓顶上的石像。

徐自华奋起抗争,散发传单斥责朱瑞出尔反尔。朱瑞恼羞成怒,扬言要撤销她的营葬事务所主任。孙中山得悉后,力劝徐自华暂作忍耐,以免无谓牺牲。徐自华听从了劝说,变墓顶上的石像为一把直刺青天的利剑。

秋瑾遇难六周年之际的六月初六(公历7月9日),徐自华、吴芝瑛与秋社同人,将秋瑾灵榇从秋社移出,安葬在西泠桥畔的新墓中,继而在绍兴建造风雨亭、纪念亭。

两迁鸡笼山,在邓颖超过问下重又安眠西泠桥畔

经七年不懈争斗,终使秋瑾埋骨西泠,与岳武穆相邻的遗愿得遂。徐自华晚年时,迁居西泠桥畔的秋社,专管秋社事务,为秋瑾守灵,直至终老。

国共合作携手抗战期间的1939年阳春三月天,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视察浙东,到绍兴后至秋瑾就义处的轩亭口纪念亭凭吊,援笔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改朝换代,新中国建立后的1956年,秋瑾墓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享受岁时祭悼。然而好景不长,1964年强调阶级成分,有人说“不能再让死人占据美丽的西湖”。女侠的遗骨被装进陶罐,迁葬去了鸡笼山。鸡笼山属西湖边陲处,冷冷清清,连不少杭州人也只闻其名而不知其在何处。

1965年初,总理得知情况后出面干预,秋瑾墓由鸡笼山迁回西泠桥原葬处,改为圆丘墓,墓表石刻冯玉祥将军早先题联:“丹心已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

“”风暴起,秋瑾的坟墓也难幸免,墓园拆除,陵墓平毁,遗骨再次迁移鸡笼山。

后拨乱反正,百事复兴。秋瑾的孙女王玉琳、王家梁,于1980年1月28日写信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意谓祖母陵墓被毁,遗骨不知去向,希望能为扫墓提供方便。

邓颖超十分重视,指示有关部门,设法寻找秋瑾遗骨。

浙江省与杭州市文物管理部门着手进行,当时关于秋瑾遗骨的唯一线索,只知“”中平毁秋墓后,将遗骨移葬在鸡笼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附近。然烈士陵园已搬去了南竺,原陵园已成了农田树林。至于秋瑾遗骨在“附近”何处,无当事人可查,不知确切地点。

文管人员只能大海捞针,根据当年烈士陵园的方位及周围的地形地物,开始在原园的后边探摸,时过多日,并无结果。

一天,挖到了一只盛有尸骨的陶罐,正议论是否秋瑾遗骨时,恰巧有个叫来政富的男子经过看热闹,在一旁插嘴说:“这不是秋瑾的,秋瑾的遗骨在那边。”说着指指不远处的山脚下。

文管人员喜出望外,要来政富提供确切位置。来政富边走边告诉他们,有个叫陈尔祥的朋友讲起过,当年曾经亲手移葬秋瑾的遗骨,埋在一棵柏树下,还指给他看过。

在来政富指点下,文管人员进入棕桐树林,在一株翠柏下挖出了一只陶罐,里面果然装着骨殖。

文物部门将尸骨拼接,确定是女性。秋瑾遇害时是被斩首的,检验颈部骨骼,刀痕明显。经专家鉴定,遗骨属秋瑾无疑。

经杭州市政府规划,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行将来临时,在西泠桥畔重新建造秋瑾墓,墓茔以花岗岩筑砌,呈方座状,高1.75米,正面嵌一小长方大理石,上刻孙中山先生所题“巾帼英雄”四字,墓背面为徐自华撰、吴芝瑛书、胡菊龄镌刻之“三绝”墓表原石。墓顶耸立着汉白玉雕塑高2.7米的秋瑾立像,立像头梳发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百褶散裙,左手叉腰,右手拄剑,英姿飒爽目视前方。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10

2.教学方面:从教14年来,8年承担高三教学,不断摸索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初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和特色。取得的成绩:该同志2005年被评为校"教坛新秀",2006年校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2006年在铜山区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校"教学能手",2009年获铜山区高中化学录像课一等奖,2009年在铜山区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2009年铜山区优质课和录像课评比中均获一等奖,2011年在徐州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2011.03代表徐州市参加苏北四市高三化学教学研讨活动,执教的课获听课教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2012年被评为铜山区"教学能手",2014年分别被评为铜山区和徐州市"青年优秀骨干教师".2014年参加徐州市质检命卷。2015.08被评为铜山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3.教育管理方面:作为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能本着"以生为本","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理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年级副主任,始终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切实做好师生的服务工作,赢得一致好评。每年均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2007年铜山县优秀班主任,2008年所带高三(4)班被评为铜山县文明班级,2014.05所带高三(7)班被评为徐州市先进班集体。8年被评为校先进教育工作者,其中05、 08、 09、 10、11、12、13年7年度年终考核优秀。2014年分别被评为铜山区和徐州市"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作为年级管理干部能够做好年级主任的得力助手,配合各处室、各年级带领师生圆满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

4.科研、辅导方面:参与编写、修订铜山县《高一化学学案与测评》等多种教辅资料,多次参与铜山区期中期末考试和徐州市质量检测的命题。所撰写论文5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

该同志积极探索学生奥赛辅导的方法思路,2009年和2014年辅导学生计34人获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被评为省奥林匹克竞赛"高级教练员".2015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化学教育学会"学会工作先进个人".积极辅导学生参加飞行员的选拔,2015年被评为省"招飞先进个人".

5.学习、培训方面: 2011.11参加教育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培计划",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省培计划",2013.05月参加徐州市班主任业务能力和师德水平高级研修班,2014年参加"省市合作2014徐州市名优教师研修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2014.07参加"全国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新论坛"学习培训。

"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学院学生工作处分团委书记)

柳xx同志毕业于xx音乐学院,2007年考入我院工作,现任xx警官学院学生工作处分团委书记。在工作中,该同志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以育人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团员,不断开创学院共青团工作新局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好评,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立场坚定,政治过硬

在思想上,她能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时刻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来鞭策自己,自觉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和知识水平,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执行党的决议和有关精神,注重思想政治修养,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牢记并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并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觉悟,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努力争做一名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的警院教师。

二、恪尽职守,爱岗敬业

在工作中,她认真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校园主流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在艺术实践活动中进行美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警察意识教育,加强以警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近两年举办了"警院达人秀"、"五好教室"评比、"学习成果"评比、学生学习笔记评比、"趣味运动会"、"2014级新生合唱大赛"、"2015级迎新生文艺晚会"、"2015、2016元旦文艺汇演"、"爱文习武六个一"标兵评比以及"走进社团"和"社团文化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她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在xx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她所排练的一个节目被评为二等奖,两个节目被评为三等奖。在全国公安文联、人民公安报社、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主办的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公安院校"祖国,梦想,警徽"主题征文比赛中,她指导的学生中多人获得好的名次,同时为学院获得了"优秀组织奖"的荣誉。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警界明日之星论坛"中,她指导的学生荣获了三等奖。在团省委举办的讲解员大赛中,她指导的学生荣获大赛三等奖和最佳人气奖;在省教育厅举办的"诵经典·铸国魂"主题读书演讲比赛中,她指导的学生获得全省的优秀奖;两年中,她还组织学生参加xx高校艺术节、第五届"xx音乐金编钟奖"比赛等等系列活动,获得了不菲的成绩,为学院赢得了美誉度,拓宽了学院知名度。

她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弘扬"奉献爱心,践行志愿,服务社会"的志愿者精神,组织成立xx警官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了"爱心支教"、"湖警学子进课堂"、"xx首届中老年人快乐健步走大型公益活动"、"暖冬关怀"等活动,活动均收到预期效果。

她严格规范学生社团管理,修改完善了一系列社团规章制度,举办社团干部培训班,不断提高学生社团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她的努力下,通过几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社团文化节"和"走进社团"两大活动品牌,并力争把这两大活动做大做强做精。加强"大学生艺术团"日常管理和排练,经常参加学校的演出及校外的比赛,并获得大奖,为学院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她认真对待科室内勤工作,用党性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加班加点,任劳任怨,身先士卒。对于学院各部门布置的任务,均能及时高质量地完成,特别是在学院2015年本科合格评估专家回访复评学生工作处的复评材料数据具体统计和2015年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这两项工作中,面对数据大、任务重,而且对于数据代码化、标准化和填报人员的网上操作技术提出了及其严格规范的要求,她依然咬紧牙关,不言辛苦,踏实工作,以积极饱满态度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三、纪律严明,团结同志

她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在单位或其他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她非常注意遵守各项规则制度,并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确保纪律严明,廉洁自律。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始终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更是以积极的态度维护着警院教师的良好形象。

她善于团结同志,当别人有困难时,她总是乐于帮助。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她总是能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同事们遇到问题都愿意说给她听,她总是耐心倾听,并帮助寻求一条最佳的解决方案,得到了同志们的一致好评。同时她善于及时开展自我批评,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是设法改正、不断完善,并虚心向他人学习,遇到工作中的难点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正是她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为学院的团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严以律己,廉洁奉公

她一贯坚守四个原则:即法律、道德、组织、工作原则。从不做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事,组织观念强,工作中能够做到严以律己,廉洁奉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从不含糊,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学院的一切规章制度,从不为一己私利而损坏公共利益。

"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体育训练中心副主任)

十八年军旅戍边锻造铮铮铁骨,九年从警,宝剑出鞘,百炼精钢化作绕指柔。他曾经是中南海一级警卫战士,代表中国功夫人向驻华大使表演各种中国功夫;他曾经是高原雄鹰,带领中国第二炮兵特种部队翱翔于祖国的青藏高原;他曾经是第二炮兵武术总教官,为部队培养上万名武术小教官;坚韧的工作作风,钢铁般的意志,卓绝的功夫折服过学院众多教授、学员,自愿拜在他门下成为他的弟子,这就是优秀的干部,多次被中央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媒体报道过的培训部干训大队副大队长刘xx.

一、声名远播、四方来聘

该同志自2008年从部队转业到我院,先后任游泳池管理员、靶场管理员、体育训练中心副主任,2012年任培训部干部训练大队副大队长,不论任何岗位该同志在政治上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关心国家大事,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大事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尊重领导,团结同志,遵守纪律,始终保持较高的组织纪律性。从事基层管理、教学等工作以来来,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管理能力,每次都能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特别是任学员队干部以来,思想稳定,积极进取,能服从组织分配,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工作主动,视学院如家,为培训部的全面建设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先后被武汉体育学院聘为武术指导员、当选为湖北省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湖北省武术锦标赛裁判员、湖北省武术散打锦标赛裁判员、湖北省运动会裁判员、湖北省健身气功大赛总裁判长、湖北省文化人生导师团导师、国家安全部格斗教官、武汉市青山区政府全民健身武术总教练等;刘xx同志还是湖北省仅有的9名部级指导员之一。

二、不记报酬、积极传播

该同志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作为培训部体育教学的骨干,始终处在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前列,担任最艰巨和任务繁重的班主任工作。虽教学任务不多,但在现有的教学中注重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针对学员特点和体育课程可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参考教材制作了《警务体育》《女子防身术》等多媒体课件,从多媒体教学、教学场地的建设入手,实现了本专业的教材、想定作业、野外教学场地的综合配套,为本学科的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2004年全省实战教官在我院培训,刘xx同志担任班主任,在跟班教学中他发现学员训练热情不高、大都应付了事,刘xx同志主动和实战教官班的学员们聊天。一聊才知道,学员普遍觉得所学的技术不实用,教官理论功底很好,但脱离实际。说白了学员没看得起老师。这让刘xx同志脸上有点挂不住,肩膀上毕竟戴的是蓝警衔,虽没机会担任教学任务,也不能让全省实战教官觉得学院无人。只见刘xx同志伸出一只胳膊说:"谁的技术实用,让我见识见识!任何擒拿技术都行".十几个原想出来露几手的小教官,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在擒拿刘xx老师的时候不是被摔出几米远,就是趴下、躺下、还有的连滚带爬,而刘老师仅用一只胳膊完成的。在一百多名实战教官的惊愕、愤怒中,刘老师摆摆手,好好练吧,下午见。

下午上课,刘老师刚一进训练场,十几名学员呼啦围了上来,"刘老师,上午那些人都没什么功底,也都没准备好,中午我们全班没睡,我们这几个代表现在想和你切磋一下".

这正是刘xx老师埋下的伏笔,不收拾服这帮家伙,出去到处说培训部没有好老师,丢不起这个人。恩施特警队教官自报家门,散打六段、跆拳道黑带四段,第一个向刘老师发起挑战,连续三次被刘老师掼摔趴下,摔伤了右臂抱恨退场,一星期后,再次挑战失败后,拜刘xx老师为师。襄阳警校教官曾经是湖北省格斗比赛第一名,切磋后拜刘xx老师为师,在切磋过程中刘老师制服对手用时最长的是四川女子特警队转业军人,用时5秒。自此,刘老师的办公室常常一座难求。

定西公安局副局长,身高一米九零,膀大腰圆,自幼学武15岁入警,几十年来抓人无数。到学院第一天问领导,你们警官学院有格斗高手没有,找几个来切磋切磋。培训部罗主任电话刘xx老师,要知道这又关系到培训部声誉。十几天的培训一晃就过,临走时这位副局长拉着刘xx老师的手说:"多少年都没碰到对手了,你的信息量太大了,我一时接受不了,回去我带我师傅来一起向您学习!真诚的邀请刘老师有时间到甘肃定西指导、教授擒拿格斗。"

三、精研国学、造福同行

国外学员培训关系到学院、国家形象。重要班次,领导都会安排一次太极拳课。很多人对安排太极拳课有误解,认为只是因为有学院领导跟我练过太极拳,安排课给我是领导对我的照顾。他们那里知道太极拳是蕴涵的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熏陶外国同行对中国文化认同感。毕竟传统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事实证明:上过太极拳课的学员和我们走的更近,甚至大多数学员只要一见到刘xx老师,就会主动立正双手合十口喊"师父好".

该同志任现职以来,无论是作为中心的教学骨干还是作为学员队干部,能积极配合同志推进培训部全面建设,在对外活动中积极协助大队长、教导员做了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受到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学院科研处科长)

梁林,男,xxxx人,1973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员,xx警官学院科研处科长、讲师。

该同志自1994年到学院工作以来,爱校如家,秉承"忠诚、荣誉、使命"的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探索创新,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能力,履职尽责,比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业绩突出。

一、修身立德,为人师表

该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中国共产党,忠诚党的公安教育事业,有强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三个自信",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忠诚老实,表里一致;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尽职尽责,遵纪守法,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始终坚守组工干部的职业操守,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牢固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教师岗位上模范地遵守师德规范,遵纪守法,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

二、爱岗敬业,勤奋工作

该同志先后从事学生管理、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在师资管理工作岗位一干就是十几年,学习掌握师资管理的政策、规定,研究制订适合学院校情、接地气的规章制度。养成了不断学习,在思考中不断反思,多听其他人意见的习惯,在工作中注意协调好上下级和部门的关系,踏实、平稳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特别在工作头绪多、压力大时,更注意在保持冷静的情况下提高工作效率,使自己增强胜任繁重工作的能力。特别是近年来,在学院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后,面对全新的管理模式,加班加点、调研论证、制定等级评定工作方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完成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工作。

三、勇挑担当,乐于奉献

在工作中有全局观念、大局意识。能站在学院的全局和高度来谋划工作。热爱本职愿干事、开动脑筋勤干事、精通业务会办事。具体工作中,善于学习思考,善于调查研究,吃透上级精神,掌握学院实情。在职称评审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敏感工作中,敢碰硬、不畏难、坚持原则。工作中,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长期一人挑起科室重担,默默无闻,从不叫苦叫累。碰到紧急事务,主动加班加点,舍小家顾大家,不向组织提无理条件和要求。坚持每天提前10分钟到岗,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工作不拖沓、不推诿,当天的工作任务当天完成。坚持精品意识,把起草的每一份文稿、承办的每一次会议、办理的每一项事务,都作为精品来对待,精益求精,力争最好。工作尽职尽责,不浮躁,能够正确对待职务、职称的晋升和个人得失。

四、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传道授业,见贤思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遵守教学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注重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方式改革,教学效果较好。

多年来,一直谨记 陶行知 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用一颗"爱心"去塑造学生的心灵,用"大手"去挽回学生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用"人格"去淘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用"耐心"去引导学生的进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言传身教,与学生谈心交心,给予兄长般的关爱,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解答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疑难,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从心里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较好的人格魅力,许多学生毕业十几年,还保持良好的师生情谊。

五、团结协作,热情服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11

揭穿“进步青年”阴谋 迫使杀手潜逃台湾

1938年4月,国统区的重庆大学组成教授访问团访问延安,参观了陕北公学、鲁艺、抗大等学校,观看了延安留守部队的训练,受到、、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在访问团中,有个名叫肖致平的教授,他带有一个名叫沈辉的私人助手,年龄不到30岁,在重庆一所大学工作。访问结束后,沈辉主动要求留在延安参加抗日,得到批准后,被安排在边区政府教育处普教科工作。此后,他常用积极的态度和进步的语言,向同事打听中央领导人的情况,甚至对领导人的个人生活也很关心,还曾独自一人去过住地杨家岭。沈辉这些反常的表现,很快反映到保安处,立即引起了周兴的警觉,为了慎重起见,他委托副处长王范找其谈话。

经过近半天的闲聊,沈辉终于露出了破绽:他自称是河南人,却讲一口江浙话,追问之下,说是小时候曾在上海舅舅家生活了几年,至今难改口音。此说并没有消除周兴、王范对他的怀疑。

经过审查,沈辉的真名叫沈之岳,是军统头子戴笠手下的骨干分子,并从拘捕的延长县县长周景龙的供词中得知,他可能就是奉军统陕西站站长毛人凤之命潜入延安的所谓“高级杀手”。但他到延安后,见布防严密,与王范交谈后更是惶恐不安,为保护自己,便主动中断了与特务组织的联系,侥幸漏网。后潜逃台湾,官至中将“安全局”局长。

“化敌为我服务” 捣毁军统“汉训班”

1939年9月,军统在陕西汉中开办特务培训班,简称“汉训班”。培训的大批特务都被派往陕甘宁抗日根据地进行潜伏。

1940年初春的一天,21岁的吴南山受同事推荐,从老家甘肃庆阳到陕西汉中找一个联络人帮助他去重庆战时干部训练第一团读书。到了汉中后,那个联络人却把他带到汉中郊外一个大宅院,进来这里的人不准和外界联系。几天后,吴南山才明白自己被骗了,原来这是军统开办的训练班。于是,他为离开这里暗中做了许多准备。

1940年6月,第三期培训结束,吴南山受命回家潜伏。这时,共产党已掌握了庆阳县政权,吴南山也很快在新筹建的陇东中学当了一名教员。他一边想要摆脱身上肩负的秘密任务,一边又对共产党的政策存有疑虑。思虑再三,下决心向党组织交代了这段历史,并交出了供特务使用的万能显影液等器材,表示与特务组织一刀两断。党组织决定将其留在原岗位“为我服务”。

几个月后,吴南山被任命为庆阳县教育科长,而他的上级领导就是陕甘宁边区保安部。

一天,吴南山从延安参加边区教育工作会议回庆阳县途中,恰遇汉训班第三期同学祁三益,由于两人都是西锋镇人,祁三益便把此行的任务等情况和盘向吴南山托出。吴南山得知军统已有大批特务打入延安,暗自吃惊。为了钓到这条大鱼,他对祁三益说:“你通过驻扎榆林共党友军邓宝珊部开的证明信去延安是不行的,因为现在国共关系紧张,延安查得很严,不如先随我去庆阳再说。”由此成功拘捕了祁三益。

祁三益同样也是一位抗日热血青年,误入军统训练班结业后,留班当了4至9期学员的教员,他并有爆破技术专长。

为了摸清戴笠的“汉训班”底细,周兴于1941年10月指派保安处侦察科长布鲁去庆阳县与吴南山他们接头。

布鲁,原名卢茂焕,又名陈泊,是我党早期的地下工作者。他和时任中央社会部治安科长的陈龙、总政治部负责锄奸工作的副部长钱益民并称延安三大“侦察专家”,还戏称布鲁是延安的“福尔摩斯”。布鲁为了验证祁三益交代的真实程度,指令他在庆阳寻找有无“汉训班”的学员,一周内认出了2人。经审讯,与祁三益交代完全吻合。随后,布鲁又带他到延安。利用“五一”劳动节集会的机会,布鲁等身穿便衣,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故意放慢入场速度,使隐蔽在一旁的祁三益便于指认。入场完毕,祁三益共指认了24人。

数天后,保安处抓捕了潜伏在延安的军统特务32人,他们分别打入了从中央到地方的50多个单位,且大部分已混入党内,有的甚至进入了机要部门,有的女特务还嫁给了我党的领导干部。将他们拘捕后,对其中31人进行反用,“为我服务”。边区其他县也先后抓捕24人,其中多数人都向我投诚。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坚定的革命者,祁三益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保安处历时三年侦破被称为陕甘宁反特第一案的戴笠“汉训班”,引起了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对时任中央社会部长康生及周兴说:“这个案子给我们上了一课,特别是给那些对存有幻想的人上了一课。可惜我们的布鲁太少了,今后要多调几个像布鲁这样的干部,来加强延安的保卫工作。”

“以夷制夷” 巧施连环反间计

抗日战争期间,边区保安处接到富县报告称:有洛川县党部干事王忠岐来投诚。而据该县内线掌握的情况,王忠岐是个顽固的中统特务,他的投诚极有可能是中统洛川调查统计室主任单不移设计的圈套。为了弄清虚实,周兴向保安处特派员赵去非授以“以夷制夷,巧施反间计”的策略,以八路军三五八旅的参谋身份来到洛川县。

酒席上,赵去非首先坦诚地向王忠岐打听驻洛川特务情况,王忠岐为取得共产党的信任,如实讲了一些内情,接着,赵去非故意放话,郑重地说:“王先生,前些日子从富县跑到洛川的那个人,你们的主任没有怀疑吧?”言下之意是告诉王忠岐:那个自称是共产党叛徒的人,原来是共产党的间谍。

王忠岐回到洛川,向单不移作了汇报,单不移听后,大喜过望,以为挖出了一个共产党的间谍,很快就把这个共产党的叛徒处决了。

几天后,王忠岐又自称来送情报。赵去非借机迫使他又交代了八九个隐蔽在边区的中统特务和拟发展为特务的名单。旋即,赵去非把他软禁又设法让他逃回洛川,上演了一场特务“窝里斗”的好戏。果然,王忠岐从富县逃回后,引起了单不移的怀疑,追问之下,王忠岐只好承认已向赵去非提供了几个隐蔽的特务名单,当单不移通知这几人转移时,发现他们都已被共产党拘捕了。气急败坏的单不移立即下令将王忠岐活埋了。

单不移活埋王忠岐的消息传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延安,人们都高兴地说:赵特派员演出的这场“借刀杀人”的反间计戏,真是比三国时的“蒋干盗书”还精彩,还过瘾!而在洛川,官绅们都纷纷对单不移表示极大不满,使得单不移灰溜溜离开洛川。不久,中统方面即安排系中共秘密党员的石志文出任中统驻洛川调查统计室主任。

乔装“中央社记者团” 驱逐顽固派政权

在边区活动猖獗的土匪,其根子都是因为有顽固派把持的伪政权支持,但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驱逐伪政权的任务,只能由斗争经验丰富的保安处有理有节地去完成。于是,周兴派出侦察科长布鲁、八路军干部邹瑜、地方干部阎夫等人,乔装组成“中央社记者团”赴各县视察。

一日,各县先后来了一支衣冠楚楚的检查团,成员中,除有朴素的八路军军官和陪同的边区干部外,还有一位来自重庆的“中央社记者”,特别引人注目,他风度翩翩,身穿皮夹克、大马靴,一副大都市人的派头,每到一处,都受到县政府的恭迎和接待,委任的县长更是格外亲近。那个“中央社记者”总是找机会单独溜到县党部,与书记长闭门窃窃私语。“中央社记者团”由此把中统方面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

“中央社记者团”带着各县中统特务名单回到延安,直奔保安处向周兴作了详细的汇报。于是,一场驱逐伪政权的行动,有计划地在边区各县展开。

在甘泉,以特务在1939年利用我方警卫班长张凤彩作内奸,策动部队叛逃的确凿证据,召开声讨顽固派瓦解抗日队伍的罪行大会,搜查了政府县党部,拘捕特务分子,并于1940年春将县长杨烈等“护送出境”。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12

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黄祖炎坐在前排右首第一个座位上,他是当晚出席这场活动的职务最高的首长。演出开始前,他走上主席台,向与会代表发表了讲话,然后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当时他绝对不会想到,与会人员中有一个人正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这天,黄祖炎正在生病发烧,身体虚弱,本想讲完话后回家休息,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还是决定留下来与大家一起观看文艺演出。

文艺晚会的节目主要是演唱、杂耍。第一个节目是本地大鼓,第二个节目是河南坠子,第三个节目是西河大鼓。正当第三个节目结束、观众热烈鼓掌之时,在黄祖炎左侧后的不远处,一双眼睛在死死地盯着他。稍顷,那人环视了一下周围,发现人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看演出,没谁理会他,便悄悄绕到黄祖炎身后,拔出手枪,瞄准了黄祖炎的头部,随着“叭”的一声枪响,黄祖炎立刻倒在了血泊中。接着,凶手又向其右边处长的座位处胡乱地开了一枪。

事情来得如此突然,令人猝不及防。当有人反应过来,大声喊着“捉住他”时,凶手已自毙。山东军区保卫部的张一萍科长等人,急忙把黄祖炎抱进汽车送省立医院。但因伤势太重,黄祖炎途中即不幸身亡,年仅43岁。

刺杀黄祖炎的凶手是谁?他为什么下此毒手?

凶手不是公开的反革命分子,而是惠民军分区宣教科副科长、暗藏在党内的反革命分子王聚民。

王聚民,男,时年34岁,山东省文登县西横窑村人,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抗战初期担任过小学教员,1940年加入八路军,1941年加入共产党,因1944年减租减息触动其家庭利益消极抵抗,长期装病在家休养。运动中,他曾表现不满,情绪消极,又因家中被斗而公开发表谬论,谩骂群众,诬蔑,但未做处理。1950年11月,王聚民调惠民军分区任宣教科副科长后,企图利用职权要求组织出面证明其父并非恶霸地主,遭拒绝后心怀不满,对党及党的政策更加仇视。

1951年2月,全国展开镇反运动。3月6日,惠民军分区收到王聚民家乡群众写的一封联名信,揭发王聚民的父亲系恶霸地主,曾逼死两条人命和其他恶迹等罪行,同时还揭发王聚民本人在1938年曾向敌人密告我两名地下党员的问题,要求在这次镇反运动对他进行处理。惠民军分区政治部领导唯恐影响王聚民的情绪,既未严肃处理,也未向山东军区报告。王聚民知道了群众对他的控告后,情绪突变,认为自己的处境不妙,决定来个鱼死网破,常偷偷擦拭武器,磨刀霍霍。遗憾的是,他的反常表现,惠民军分区领导不但没有引起警惕,而且3日后仍令其来济南参加山东省军区召开的文化工作座谈会,以致发生了刺杀的严重事件。

王聚民的行径说到底是一个基本立场问题,当解放后形势的发展与他的个人利益发生尖锐冲突时,他感到革命革到自己头上,就走向了反面,根本立场彻底暴露。解放初期,农村实行,党内像王聚民这样家庭出身的人并不少,但他们大都能坚决拥护和支持共产党的政策,表现出对事业的忠诚。然而王聚民完全从自己家庭的私利出发,进而发展到对党的仇恨。事发后,许多人都认为:黄祖炎与他今世无冤,往世无仇,如果山东省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来参加当晚演出的话,他的枪口对着的将是许世友。

黄祖炎其人

黄祖炎,1908年出生于江西南康一个贫穷的手工业者家庭,1926年投身革命,在江西陶业工会南康分会做工运工作,并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下,他的家庭惨遭迫害。他没有动摇革命信念,先是在江西容庚特委工作,1929年又改任中央苏区信(信丰)、康(南康)、雄(南雄)中心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他带领部队和群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敌人出重金悬赏捉拿他,但在群众的掩护下他几次死里逃生,化险为夷。

1930年,黄祖炎任中国工农红军28纵队政委和书记,指挥部队和兄弟部队一起浴血奋战,多次粉碎了敌人的重兵“围剿”,受到党中央的表扬。在这段艰难险恶的日子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接连失去了4位亲人。父亲被反动派监禁,死于狱中,母亲为躲避迫害在流浪中去世,弟弟黄祖炳、黄祖渲在反“围剿”战斗中先后牺牲。

此后,黄祖炎两度调到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任秘书长,同时任秘书:第一次是1933年春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第二次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一直到1938年春派他去新四军工作。黄祖炎先后在身边工作4年,与结下了很深的感情。黄祖炎初到那里时,正受王明“左”倾路线的排挤打击,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之后又被免去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只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这一虚职。但黄祖炎始终不离其左右,成为的得力助手和参谋。当时写的《寻邬调查》,就主要是由他帮助整理的。

1934年9月,去江西于都县做调查,寻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如何挽救红军命运的办法。当地条件极其艰苦,由于操劳过度,加上身体虚弱,得了疟疾,高烧不退,昏睡在床。黄祖炎和警卫员陈昌奉、吴洁清等人日夜守护在他的身旁。后来,黄祖炎连夜跑了几十里路找来名医傅连,终于给治好了病。对黄祖炎很信任也很关心,红军到达陕北时,已经确立了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他便把黄祖炎从红军总政治部调到身边,并让他兼任中央机关党总支副书记。

黄祖炎长征前调到中央后不久就得了肺炎,过草地时,发高烧瘫倒了,要不是邓颖超把自己的马让出来驮了他一段,他就有掉队的危险。知道后,劝他把烟戒掉,并半开玩笑地使了激将法,说:“你要是能戒了烟,那我就戒饭了。”黄祖炎果然就把烟戒掉了。

西安事变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1938年为了加强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的工作,派黄祖炎去赣南协助等组建新四军,他再次离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先后担任中央长江局高干训练班主任、新四军2纵4师副政委等职,参加指挥了许多战役战斗。

1950年3月,黄祖炎担任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1年接替廖容标兼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他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虽然时常因旧病复发而吐血,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拼命工作。就在遇害的那天,他感冒发烧仍拖着病体参加了会议。他善于把党中央和的指示与部队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而在机关和部队中很有威信。

黄祖炎一生艰苦朴素,牺牲后留下的除了配发的军装和四箱子书外,还只有一支派克钢笔。原警卫员陈昌奉回忆说:“对黄祖炎评价很高,说他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且忠诚可靠。”

刺杀案震惊了中央

黄祖炎遇害的当晚,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立即将这一消息逐级报告到了中央。等中央领导闻讯后无不十分震惊,不久代表中共中央亲拟一通报,发往各中央局、大军区、志愿军党委及其他有关单位。在通报中指出:“据报,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黄祖炎同志于3月13日被反革命分子王聚民在一次会议上用枪刺杀。这是我党高级干部被党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所刺杀,过去是很少见的,应当引起全党警惕。王聚民为山东惠民军分区政治部宣教科副科长,原为恶霸,1941年混入我党,在中被斗。王行凶后当场自杀。据山东分局及军区来电说,此事显系反革命分子在我党及人民政府坚决镇压反革命之际的报复行为。特此通报,务请你们注意:

“(一)严防反革命报复。应当肯定反革命的报复是必然会有的,必须预先采取防制的办法,千万不可疏忽。除加强警卫外,最重要的是采取积极手段,破获反革命的组织,消灭反革命的巢穴,坚决迅速地杀掉一切应当杀掉的反革命分子,使反革命措手不及,无力施行报复手段。

(二)必须认识党内、政府内和军队内已有少数反革命分子混进来,绝不可认为太平无事。现在就应开始注意这个问题,考查可疑的分子,聚集材料。在地委及行署一级以上机关内,军分区及师一级以上的机关,城市则为市区两级机关内,特别注意考查这类可疑分子,一有材料,就应作适宜的处置,保障党、政、军各级领导机关的纯洁和安全,绝不可优柔寡断,姑息养奸,是为至要。”

事件发生后,山东省军区对王聚民所在的惠民军分区的领导和有关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他们还认真总结了这次事件的教训,主要是:镇反运动刚开始,军队内部对存有反革命认识不足,各级组织存在严重的和平麻痹思想,缺乏应有的警惕性;保卫部门工作疏忽,措施不力,会场布置不妥,警卫安排不周等。为防范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他们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山东省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还下令,以后机关干部除非执行剿匪等任务,一律不准带枪。

为吸取黄祖炎被刺的教训,中共山东分局也于事发次日,向所属单位发出7条指示,指出:黄祖炎同志被刺,说明了阶级敌人当我坚决镇压反革命日益深入之际,用刺杀、暗害的恐怖手段来进行报复,企图以此混乱我内部,动摇我镇反的决心,这一事件也暴露了我组织内部的不纯和保卫工作的松懈无力。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要以这次血的事件教育全党,加强机关和首长的保卫。

3月20日,看了山东分局的7条指示后,在文件上写了一段批语:“下面是山东分局在黄祖炎同志被刺后向所属市委、地委发出的指示,中央认为这个指示是正确的,特转给你们,请你们连同中央3月18日为此事而发的指示一道加以讨论,并作出自己的决定,指导所属,坚决执行。中央希望你们务必重视此事,切勿等闲视之。”此批语后以中央名义发往全党全军。

4月12日,(时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总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公安部部长)、傅钟(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奇清(公安部副部长)、肖华(总政治部副主任)就黄祖炎被刺事件的经过、王聚民的历史和行凶原因以及应当记取的教训,联名给写了一份报告。

4月19日看了这份报告后,在报告上又作了批示:“兹将、罗瑞卿诸同志关于黄祖炎同志被刺案调查报告发给你们研究。像王聚民这样的反革命分子很早就有许多罪恶表现,全党全军如有类似这样的人,务须注意及时处理。”这个批示以个人名义发往全国。

对这起高级干部遇刺案,主席一个月内竟然连续作了3次批示,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没有过,这充分说明对这一事件的重视和对黄祖炎感情的深厚。

青山有幸埋忠骨

黄祖炎遇害后,组织上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并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遗体安葬在位于济南市南郊的四里山上。四里山亦名英雄山,则缘于后来主席对黄祖炎的一次追忆和缅怀。

1952年10月26日,主席第一次踏上了济南这片热土。他的这次山东之行,除听取工作汇报,察看山东各地,座谈了解情况,还有一项重要的日程,那就是凭吊黄祖炎烈士。当日下午,在听完山东分局安排的视察活动计划后,他通过询问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得知,黄祖炎的墓地在南郊的四里山上。说:“我想去看看。自1938年初延安一别,他去赣南接下山组建新四军,到如今已经14年了。没想到那一别竟是永别。”的话语充满了惆怅和悲伤。

10月27日,四里山红栌似火、松柏肃然。主席和许世友同乘一辆轿车,沿着蜿蜒跌宕的山路向黄祖炎烈士的墓地行进。在途中,他对许世友说:“祖炎同志是个难得的人才,能文能武,为人厚道。他有很强的组织观念,工作兢兢业业,从未出现过差错。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同志团结友爱。我很怀念他。”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13

由于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故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有”金陵南大门”之称。自古以来,雨花台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吴孙策破刘繇、南宋金兵入侵、太平天国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再次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饱受战火的摧残,花雨不现。

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南京成为反动统治中心。在22年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时期,在雨花台残酷杀害了十多万名共产党员和各界爱国志士,雨花台的每一块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革命烈士的忠骨。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人民为缅怀先烈,在雨花台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等,使这里成为人们瞻仰革命烈士的纪念地。

烈士陵园北侧建有高约11.7米的花岗石陵门,隐含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之意。门内为陵园广场,广场周围种满了青松翠柏和名贵花木。广场南端矗立着一座巨型烈士就义群雕,令人肃然起敬。这座雕塑于1980年建成。整座塑像由大小不等的179块花岗石雕塑而成,高10.3米,宽14.2米,厚5.5米,重达1300吨,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工作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学生和报童等九位烈士英勇就义前不屈的光辉形象。

他们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镇定自若,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咬牙切齿,栩栩如生,神态逼异,充分表现了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雕塑后面是当年杀害烈士的刑场之一,称为“北殉难处”,在中台岗的东、西两侧,还有“西殉难处”和“东殉难处”。据统计,在22年的统治时期,从全国各地被捕后押解到南京,在这里被杀害的爱国志士多达十万之众。有恢代英、邓中夏等。

雨花台主峰峰顶平台上耸立的是烈士纪念碑,原碑为奠基碑,碑上刻有“死难烈士万岁”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集毛主席书迹而成。新建的纪念碑碑体上“雨花台烈士纪念碑”8个大字由邓小平题写。 我们面前这个清水盈盈的水池叫倒影池,长72米、宽26米,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将纪念碑和纪念馆的倒影在池两端显现出来,形成独特的景致供人们欣赏。

倒影池南北两端各有一块花岗岩和大理石质地的照壁,北面的照壁上用汉、壮、蒙、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镌刻的《国际歌》,南面用五种文字镌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倒影池南端两侧有两座相对矗立的高5.5米的圆雕,一位战士手握钢枪肃立,一位少女扶手胸前,他俩神情严肃,目光柔和,表达了人民群众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的主题。

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雨花台任家山上,是由原来的安隐寺改建而成的,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1983年重建,为两层白色古典式建筑,馆名由邓小平题写。馆内收集了1000万字史料和1500件实物,展示了辉代英、邓中夏等71位烈士的照片、遗作和辅助材料800多件。 “忠魂亭”由南京30万党员捐款240万元于1996年修建的,由东南大学的齐康教授设计,“忠魂亭”三字由亲笔题写。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关于雨花台导游词【二】

雨花台,位于中华门外雨花路南端,是一处悼念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的参观游览胜地。

1、雨花台的成因—雨花台的历史传说—雨花石

雨花台属丘陵地带,最高海拔60米,占地面积113.7公顷。山岗顶部如平台,布满大大小小的砾石,它们都是在距今1200万年到300万年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由长江古河道的滔滔流水从安徽贵池以远的中下游搬运而来的,途经磨擦水蚀等天然加工,磨去了棱角,有的滚圆如卵,有的扁如圆饼。这些砾石主要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灰岩等一类坚硬岩石和石英、蛋白石、玉髓等一类矿物质组成,由于所含矿物质成分不同,呈现出各种美丽的色彩,有白色、乳白色、徽黄、深黄、红色、绿色、紫色和黑色等,且多为透明或半透明状,更显晶莹光泽,被称为“雨花玛瑙”。

因雨花台产雨花宝石,古人将这一带山岗称为“聚宝山”和“玛瑙岗”,孙吴时还称其为“石子岗”。至于雨花台的来历,还有传说: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有位叫云光法师的和尚,曾在岗上的高座寺讲经说法。他的一片诚心感动苍天,顿时落花如雨,变成宝石,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为雨花台。明、清时期,这里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成为江南登高览胜的佳地。

雨花石因为色彩艳丽,又有各种生动形象的山水、花鸟、鱼虫、奇花异卉等图案,形状也丰富多样,有球状、饼状、卵状、核桃状等,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常被用作案头、茶几、书架上的摆设;大块的雨花石经加工后,还可成为项链、鸡心、领带结等“雨花石巧件”。其实早在5000多年前,当地已开始将雨花石作为装饰品了。在鼓楼北阴阳营的氏族公共葬地,发现死者的口中和身旁有雨花石。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徐悲鸿、敬爱的周总理也都曾对雨花石情有独钟。

2、陵园广场—烈士雕塑群像

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南京成为反动统治中心。在22年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时期,在雨花台残酷杀害了十多万名共产党员和各界爱国志士,雨花台的每一块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革命烈士的忠骨。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人民为缅怀先烈,在雨花台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等,使这里成为人们瞻仰革命烈士的纪念地。

烈士陵园北侧建有高约11.7米的花岗石陵门,隐含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之意。门内为陵园广场,广场周围种满了青松翠柏和名贵花木。广场南端矗立着一座巨型烈士群像雕塑,令人肃然起敬。这座雕塑于1980年建成。整座塑像由大小不等的179块花岗石雕塑而成,高10.3米,宽14.2米,厚5.5米,重达1374吨,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工作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学生和报童等九位烈士英勇就义前不屈的光辉形象。他们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镇定自若,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咬牙切齿,栩栩如生,神态逼异,充分表现了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雕塑后面是当年国杀害烈士的刑场之一,称为“北殉难处”,在中台岗的东、西两侧,还有“西殉难处”和“东殉难处”。据统计,在22年的国统治时期,从全国各地被捕后押解到南京,在这里被杀害的爱国志士多达十万之众,其中有辉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有领导江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候绍裘、张应春、许金远、陈振等中共党员,有苏北联军抗日纵队司令兼参谋长卢志英,有前南京书记孙律川,还有年仅17岁的晓庄师范革命学生沈云楼和郭凤韶,及湖南韶山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毛福轩等四五百名知名烈士。

3、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

雨花台主峰峰顶平台上耸立的是烈士纪念碑,原碑为奠基碑,碑上刻有“死难烈士万岁”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集毛主席书迹而成。新建的纪念碑碑体上“雨花台烈士纪念碑”8个大字由邓小平题写。

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雨花台任家山上,是由原来的安隐寺改建而成的,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1983年重建,为两层白色古典式建筑,馆名由邓小平题写。馆内收集了1000万字史料和1500件实物,展示了辉代英、邓中夏等71位烈士的照片、遗作和辅助材料800多件。

今天,当我们踏着雨花台洒满烈士鲜血的陵园上地,凭吊为革命捐躯的先烈们时,革命先烈那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地为革命理想而奋斗。

关于雨花台导游词【三】

雨花台属丘陵地带,最高海拔60米,占地面积113.7公顷。山岗顶部如平台,布满大大小小的砾石,它们都是在距今1200万年到300万年第三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由长江古河道的滔滔流水从安徽贵池以远的中下游搬运而来的,途经磨擦水蚀等天然加工,磨去了棱角,有的滚圆如卵,有的扁如圆饼。

这些砾石主要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灰岩等一类坚硬岩石和石英、蛋白石、玉髓等一类矿物质组成,由于所含矿物质成分不同,呈现出各种美丽的色彩,有白色、乳白色、徽黄、深黄、红色、绿色、紫色和黑色等,且多为透明或半透明状,更显晶莹光泽,被称为“雨花玛瑙”。

因雨花台产雨花宝石,古人将这一带山岗称为“聚宝山”和“玛瑙岗”,孙吴时还称其为“石子岗”。至于雨花台的来历,还有传说: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有位叫云光法师的和尚,曾在岗上的高座寺讲经说法。他的一片诚心感动苍天,顿时落花如雨,变成宝石,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为雨花台。明、清时期,这里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成为江南登高览胜的佳地。

雨花石因为色彩艳丽,又有各种生动形象的山水、花鸟、鱼虫、奇花异卉等图案,形状也丰富多样,有球状、饼状、卵状、核桃状等,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常被用作案头、茶几、书架上的摆设;大块的雨花石经加工后,还可成为项链、鸡心、领带结等“雨花石巧件”。其实早在5000多年前,当地已开始将雨花石作为装饰品了。在鼓楼北阴阳营的氏族公共葬地,发现死者的口中和身旁有雨花石。我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徐悲鸿、敬爱的周总理也都曾对雨花石情有独钟。

1927年,发动“四·一二”1政变后,南京成为1反动统治中心。在22年的法西斯1统治时期,在雨花台残酷杀害了十多万名0员和各界爱国志士,雨花台的每一块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革命烈士的忠骨。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人民为缅怀先烈,在雨花台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等,使这里成为人们瞻仰革命烈士的纪念地。

烈士陵园北侧建有高约11.7米的花岗石陵门,隐含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之意。门内为陵园广场,广场周围种满了青松翠柏和名贵花木。广场南端矗立着一座巨型烈士群像雕塑,令人肃然起敬。这座雕塑于1980年建成。整座塑像由大小不等的179块花岗石雕塑而成,高10.3米,宽14.2米,厚5.5米,重达1374吨,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工作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学生和报童等九位烈士英勇就义前不屈的光辉形象。他们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镇定自若,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咬牙切齿,栩栩如生,神态逼异,充分表现了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雕塑后面是当年1杀害烈士的刑场之一,称为“北殉难处”,在中台岗的东、西两侧,还有“西殉难处”和“东殉难处”。据统计,在22年的1统治时期,从全国各地被捕后押解到南京,在这里被杀害的爱国志士多达十万之众,其中有辉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中国0中央委员会委员,有领导江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候绍裘、张应春、许金远、陈振等0党员,有苏北联军抗日纵队司令兼参谋长卢志英,有前南京市记孙律川,还有年仅17岁的晓庄师范革命学生沈云楼和郭凤韶,及湖南韶山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毛福轩等四五百名知名烈士。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