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人生实用13篇

禅语人生篇1

佛祖问:“一滴水如何能不枯干呢?”弟子答不上来。佛祖答:“将它放回大海里。”其禅意是:个人力量毕竟有限,集体的力量可以带你排山倒海;个体生命短暂,事业的生命能够使你永垂不朽。正是:滴水亦可贵,生命能永恒。回归大海去,幸福在共存。

有人问:“如何区别愚者与智者呢?”虚云大师答:“愚者唯见雪,智者观大白。”其禅意是:雪花从天上来,飘飘洒洒,能动荡世俗人性;白色则是从心上悟,空空荡荡,即安宁慧风智水。正是:见物乃恋情,观色即悟空。智愚有差异,皆因虚实中。

对立统一

“眼冷似灰,心热如火。”禅以为处世的要义,既冷静又热诚,合为一体。所谓“不即不离,有张有弛。”这是启示我们掌握辩证法与中和道。

有人问:“禅定有什么含义吗?”惠能大师答:“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其禅意是:世俗之相,所谓芸芸众生,唯有禅是真实的;人心之态,所谓蠢蠢欲动,唯有U是恒定的。正是:外身乃虚象,内心即实地。安然来静坐,佛祖在心里。

有人问:“真有所谓天堂与地狱吗?”白隐大师答:“皆在人的善恶一念之中。”其禅意是:人世可以成为地狱,亦可以成为天堂;要记取有多少教训,“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正是:善达天堂门,恶通地狱口。成败系一念,自警莫蹉跎。

逆反执一

“背心以求心,面南而望北。”所谓反常合道,可以殊途同归,相反相成。“大智若愚”、“以屈求伸”,这是启悟我们以逆向思维达到出奇制胜之目的。

有人问:“如何读经能专心一致呢?”慈云大师答:“把时光置于身后。”其禅意是:时间就是生命,但生命的意义并不决定于时间;生命可以与时俱进,更能够超越时间、征服空间。正是:晨钟面西天,暮鼓背明灯。不知光阴去,全神贯入经。

有人问:“一个人终日兀兀地要思量什么呢?”惟严大师答:“非思量。”其禅意是:一个人要以至死不渝之信念,应对瞬息万变之世界;要用坚定不移之态度,征服风起云涌之欲望。正是:思量非思量,见性是佛光。一朝得顿悟,通达即平常。

大道归一

禅语人生篇2

3、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4、活着的气度是昂首挺胸,独立寒冬,面对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动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书房,面不改色,挥笔题书的那份悠然宁静。

5、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8、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9、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0、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11、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2、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13、抱怨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于事无补。

14、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15、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16、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7、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禅语人生篇3

3、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4、活着的气度是昂首挺胸,独立寒冬,面对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动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书房,面不改色,挥笔题书的那份悠然宁静。

5、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8、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9、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0、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11、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2、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13、抱怨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于事无补。

14、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15、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16、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7、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禅语人生篇4

3、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4、活着的气度是昂首挺胸,独立寒冬,面对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动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书房,面不改色,挥笔题书的那份悠然宁静。

5、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8、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9、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0、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11、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2、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13、抱怨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于事无补。

14、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15、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16、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7、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禅语人生篇5

3、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4、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5、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8、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9、活着,一定要有气度,这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一种标识。在与人交往中,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是气度。修炼人生,展示自己活着的气度,让生命更有意义。

10、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11、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12、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3、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14、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15、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6、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7、敞开心扉,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拥有全世界,记住,千万别为利来,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禅语人生篇6

3、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4、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5、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8、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9、活着,一定要有气度,这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一种标识。在与人交往中,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是气度。修炼人生,展示自己活着的气度,让生命更有意义。

10、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11、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12、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3、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14、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15、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6、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7、敞开心扉,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拥有全世界,记住,千万别为利来,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禅语人生篇7

3、我不在这里,请不要在我的坟边哭泣,因为我没有睡去。

4、这个世界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已拥有”。

5、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磨平了自己的棱角。不再为一点小事伤心动怒,也不再为一些小人愤愤不平。我以一种中庸的心态面对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或许这样很没志气,但是,我只是想过一种平淡的生活,安安心心,简简单单,可以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我如此一个凡人:只希望此生淡然。

6、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7、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8、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9、假如可以选择时光,我想回到过去。那里有我的怀念,和爱我的你。

10、生命、爱情、自由,本就没有谁的价更高,用一生去追寻哪一个可能都是错。考验爱情倒不如相信爱情,既然你已经选择了和一个人在一起,选择相信肯定要比怀疑和试图用怀疑去否定它更好。

11、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乐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12、这是个现实的社会,感情不能当饭吃,贫穷夫妻百事哀。不要相信电影里的故事情节,那只是个供许多陌生人喧嚣情感的场所。只有不理智和不现实的人才相信。

13、每个人真正强大起来都要度过一段没人帮忙,没人支持的日子。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撑,所有情绪都是只有自己知道。但只要咬牙撑过去,一切都不一样了。你努力了,尽力了,才有资格说自己的运气不好。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坚持住,你定会看见最坚强的自己。

14、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5、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16、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17、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18、假如这个世界是你的,那么,我只能充当一个过客;假如这个世界是我的,那么,你已经成为了一个使者;假如这个世界是大家的,那么,我们已为了剧中的角色。

19、“财富是一种寄存,你不能将其带走”;荣誉是一道亮光,你无法将其留住;成功是一颗硕果,你无法四季品尝;生命是一种过程,你不能让其停步。

20、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时间推着向前走,这不是静止火车里,与相邻列车交错时,仿佛自己在前进的错觉,而是我们真实的在成长,在这件事里成了另一个自己。

21、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22、无论是苦心找寻,还是途中偶遇,那些美好的人与事,都要倍加珍惜,别奢望下一站还有原样的风景,错过的东西或许就是无期。有缘无份是一种托辞,只因我们还不够努力;败事在天亦是一种慰藉,只要是无怨无悔,就算完败也不言放弃。放下了别落泪,转身了莫回首,把苦痛埋心底,让往事吹风里。

23、朋友,我愿背起你所有的痛,只要你轻松;我愿和世界挑战,只要你自由自在。

24、经常惹怒你的那个人,才是爱你越深的那个,只不过不懂表达罢了。

25、。如海之汐,你也曾经为阳光澎湃吗?或者,你还缅怀着某一季的月光?在永不歇息的时光里,是什么让你喜悦?是什么让你忧伤?那些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所受的诱惑不够,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

26、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27、有人帮你是幸运,学会心怀欢喜与感恩;无人帮你是命运,学会坦然面对与承担。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人生的必修课是接受无常,人生的选修课是放下执着。当生命陷落的时候请记得,你必须跌到你从未经历过的谷底,才能站上你从未到达过的高峰。

28、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29、不要相信算卦星座命理,那是哄小朋友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坐在家里等什么房子,车子,还不如睡一觉做个好梦。

30、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31、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32、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难过的时候蹲下来,让自己的重心降低,你的心会好过。所以一个人难过的时候,也慢慢开始蹲下来抱抱自己,用自己的温度去温暖那颗受伤的心。原来我们都需要在一些时刻安静的抱抱自己。

33、说我不行我就行,行了就行;说我行了我就更快行,愈行愈行!

34、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35、只要相信期待就能成真

36、举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可惜,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负重的。

37、心灵里,有许多东西,忘记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记忆;身体里,有好多信息,潜伏的叫等待,涌动的叫热爱。人生的旅途,痛才是经历,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忍才是历练,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舍才会得到;各自追求,各自珍惜。无论已到哪里,少回头,当下不虚度,人生可无悔。

38、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39、为什么别人越来越不把你当一回事情,因为你太好说话了。什么事情,别人一找你就答应;什么东西,别人一给你就要。这样你就变得没那么珍贵了。做人除了说YES之外,还是要经常说一下NO。亲和力虽然很重要,但是人的价值,却是靠拒绝而来的。拒绝,可以让你变得更珍贵。

40、而是人们一开始就没有想过用一颗心去坚定的温暖另一颗心,不是爱情不再永恒,而是浮躁和易变的心

41、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42、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43、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44、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45、能经得起婚后锅碗瓢盆交响曲和生活酸甜苦辣的考验,才是真正的爱情。

46、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47、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问暖,它就受不了

48、当你的心真的在痛,眼泪快要流下来的时候,那就赶快抬头看看,这片曾经属于我们的天空;当天依旧是那么的广阔,云依旧那么的潇洒,那就不应该哭,因为我的离去,并没有带走你的世界。

49、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么痛苦就是掉落杯中的灰尘。没有谁的生活始终充满幸福快乐,总有一些痛苦会折磨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选择让心静下来,慢慢沉淀那些痛苦。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

50、生活的真谛在于创新,生活的理想在于远大,生活的艺术在于选择,生活的步履在于踏实,生活的乐趣在于追求,生活的安乐在于平淡。

51、能达到尽善的境界,博得一声恰当的赞赏。

52、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延伸一点一点的错开来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53、活着的气度是昂首挺胸,独立寒冬,面对漫天大雪,而巍然不动的英雄豪情,是酷暑三伏,雷雨交加,坐于书房,面不改色,挥笔题书的那份悠然宁静。

54、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当灯灭了,你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55、我们活得累,多数时候怪不得外界、怨不得他人,是我们自掘陷阱、自寻烦恼。走得再近,隔得再远,没站在同一个高度,任何理由都是一种距离。不仰于心,不俯于情,不念过去,不惮将来,如此甚好。

56、不要害怕做错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必懊恼,人生就是对对错错,何况有许多事,回头看来,对错已经无所谓了。

57、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58、不要让心太累,不要追想太多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人和事。你我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

59、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60、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你要的比别人多,就必须付出得比别人多。

61、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禅语人生篇8

禅边――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禅茶、禅酒会所,由成龙监制出品。是中国首个以保护、传承、发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题的艺术禅茶、禅酒主题会所。会所提供稀有藏茶、药茶、花茶与其他精选茶系列,手工制作御享茶点,风味别具。提供系列美轮美奂的精致简餐,供应五湖四海搜寻的琼浆玉液,美酒佳酿。

禅之茶

禅茶一味,禅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禅的旁边,不仅是我们谦虚、自在而充满慈爱的心,更是一种对最高等智慧和慈悲的向往表达。

禅边主营的藏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种古老的黑茶,两千年以来,在幽深的茶马古道上,伴着清脆的驼铃声静静地绽放。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藏茶作为最古老、最健康的全发酵黑茶,因为抗辐射、抗衰老、增加血液含氧量、去除油腻、滋养脾胃等特殊的功效而成为高原民族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些功效对于如今的都市人群而言,正是最为珍贵和稀缺的。

此外,禅边还将珍贵的藏药融入茶文化当中,美白系列、减肥系列、解酒系列和祛烟系列的调制茶,为不同的人群带去健康饮品。

禅之食

禅边提供水之禅、地之禅、天之禅三大禅食系列。以健康的食材搭配匠心独具的创意,精制的以茶叶为原料的特色茶点,以茶调味的特色羹汤,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小食,带给你完全不同的体验。

禅边提倡素食,还原食物的本真,将美容、养颜、减肥、养生等功效融入素食之中。加入禅边每月素食计划,共同拥抱健康圆满人生。

禅之酒

来自神龙架原始森林的野生蜂蜜酒,《舌尖上的中国》里醇厚的江西米酒,岷江源头的高原青稞酒,来自云朵之上的羌族咂酒,秦岭朱栖息地的黑米纯酿,浙江绍兴的陈年女儿红……来自五湖四海的酒,等待来自五湖四海的酒客。

禅语人生篇9

4、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5、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6、愚者为自己,因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7、人天福报非久计,苦海茫茫莫留连。

8、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禅语人生篇10

当今的禅宗研究是一个热门领域,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除了出版有很多卓有成就的研究成果外,在禅宗思想、哲学、文学与社会的接轨方面,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吴言生教授的《禅门经典》(《经典禅语》、《经典禅诗》和《经典颂古》)于2013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可以说是继作者《禅学三书》之后推出的又一禅学力作,是作者对禅学思想、融哲学领悟力和古典文学修养于一体的精彩手笔,是当代学者研究、弘传禅宗文化的又一可喜成果。

作者认为禅宗思想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和境界论。本心论揭示本心的澄明特质,迷失论揭示本心迷失的缘由,开悟论阐明成佛的方法,境界论体证成佛的境界。禅宗为了表现这个宏大的思想体系,大量运用了禅语、禅诗和颂古这些生动表现形式。于是作者在深人体证禅的精髓的基础上,探骊得珠,萃取菁华,形成了《禅门经典》三书。

《经典禅语》围绕禅宗思想体系的四大基石,分别从禅的流传、本心的澄明、本心的迷失、本心的觉悟和禅悟的境界五个方面选取禅门典籍中的菁华而成。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注重内在的体悟,可是在禅宗史上还是留下了大量的说禅悟禅的语录。禅语即禅门中所使用的特定语言,它话语平朴,含义隽永。每一则禅语都潜在地涵蕴着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重结构,形成一个有机圆融的整体。例如作者在“本心的澄明”这一章,为了让读者见到自己本心、本性,作者选取了“本来面目”、“无位真人”、“桃源春水”、“寸丝不挂”等禅语,既让读者体证到修行与生活一体化的澄明之境,而且也让其嗅出禅门妙语的真实本性。

《经典禅诗》则是从有万首之多的禅宗诗歌中精选而成。禅诗,是一种融通禅与诗的特殊创作,是“文学”,也是“禅学”,是创作的富有禅意和禅机的诗作,从创作主体上来看,包括禅僧创作的悟禅之作和文人创作的带有禅味的诗歌两大类。而本书所选禅诗,特指禅僧创作的悟禅之作。作者先是分析了前分灯时代的禅诗,接着对五家七宗的禅诗进行赏析,最后对禅宗诗歌的审美境界作以总结性揭示。例如作者对王梵志禅诗《死王羡活鼠》的分析:

死王羡活鼠,宁及寻常人?

得官何需喜,失职何需忧。

不可将财觅,不可智力求。

倘来可柜藏,失去不可留。

任来还任去,运命何需愁?

这首诗的意旨在于指出人们患得患失的心理痼疾,要求我们每个人以一颗平常心、自然心去过随缘任运、澄明觉悟的生活。可是作者对其的解读却别出心裁,将其与《庄子》巧妙的联系起来,力求将其所蕴含的禅味原汁化地呈现出来,最终让读者通过对禅诗的吟咏,丰饶身心,澄明生命。

《经典颂古》分析禅宗经典颂古一百则,在总体把握禅宗思想的基础上,立足禅的本义,尽可能揭示颂古的禅悟内涵、运思方式、美感特质。颂古,即对公案(古则)以简洁而精当的偈颂来加以吟咏,具有绕路说禅、意境浑融之作用。《经典颂古》巧妙地表现了本心论、迷失论、开晤论、境界论,自成一个完整体系,首尾相衔,形成了正(本心论:本心的澄明)、反(迷失论:本心的迷失)、合(开悟论:跃入澄明之境;境界论:体证澄明之境)的有序回环,彰显着人类精神不断臻于光华圆满之境的心路历程。这三本书的显著特色是:

1.思想的深邃性。禅宗是义奥旨玄的佛教思想高度中国化的产物,因此在形而上学、认识论、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均达到极高的水平,如何将这些深邃的思想形象地表达出来,便成为历代禅师的重要修为。禅宗不立文字,却又不离文字,禅师上堂说法时所使用的禅语、禅诗和颂古便成为禅宗思想的载体。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从禅语、禅诗和颂古三个方面切入,通过鲜明可感的形象,来表征“不可说”的本心,以期对禅宗思想进行深切的体悟与阐释。例如在《经典禅诗》中,作者对“云门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的解读,分别从山水真如、日用是道、水月相忘、截断意路、意象对峙、随缘任性、对机接引等七个不同的方面对其作了学理上的分析。同时又指出作为诗歌所具有的美感特质,在让我们领略禅宗深邃思想的同时,也可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内容的独特性。禅宗思想深邃、博大精微,如何将它展现出来,方式可谓多样。历代禅师大多采取“六经注我”的方式借引经典,以致在具体探讨禅宗对佛教经典的吸收时往往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加之其思想的深奥性,所以点到为止者多,系统追寻者少。可是本书作者却不辞辛劳,从众多的禅林著作中选取那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题材进行深度挖掘。《经典禅语》选取禅宗的格言警句进行阐释,《经典禅诗》选取佛教与文学结合的禅宗诗歌进行阐释,《经典颂古》选取禅僧对公案吟颂的诗偈进行阐释。这些禅语、禅诗和颂古,高度凝聚了禅宗的思想精髓。作者在对它们的解读中,并未陷入传统的桎梏,而是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系统缜密的哲学领悟,结合近年来对禅宗思想的体证,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例如《经典禅语》中,作者对“祖师西来意”这一享誉禅林的典型禅语,进行了自己的解读,即认为祖师西来意其实就包含了禅宗思想的四个体系,分别是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和境界论,与其他同类著作的简单评述则形成鲜明对比。

3.语言的生动性。禅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在接引度化学人时,留下了大量的经典禅语、禅诗和颂古。但这些禅语、禅诗和颂古,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却显得非常晦涩难懂,高深莫测。诸如“黄龙三关”、“蒸沙为饭”、“正偏五位偈”、“君臣五位偈”、“圆通空有”、“能所具泯”等。然而,作者却从禅宗语言的诗喻性切入,在阐释过程中,并未使用纯学术性的语言,而是将学理化的语言与生活化的语言水融、浑然一体,阐释了禅宗哲学喻象的独特意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通过这种诗性化的语言,巧妙传达出禅宗“不可说”的参悟特性,以致在对禅语、禅诗和颂古的分析中,给我们留下这样的感觉,即作者是用精警凝炼、形象生动的语言,轻松欢快的形式在保持禅宗思想原真性的前提下传达禅趣,使人们在领略禅宗义奥旨玄智慧的同时,获得美感的享受。

禅语人生篇11

与混淆于怪幻异说中的禅相比,朱熹更喜欢“清虚静默”之初期禅。然而,禅宗说法讲道的方式却让朱熹对禅宗的良好愿望彻底丧失。因为禅宗说法讲道虽很有特色,一方面教人沉潜默悟,另一方面夸大吹嘘,但其根本特征是诡谲支离。朱熹说,禅宗主张专注一心以悟道,虽不知悟得什么道,可一旦有悟,便夸大其辞,广为吹嘘,鼓动一世,致使一些名儒也拜其为师。禅宗言道虽运思精巧、文饰吹嘘,且能迷惑一些儒士,但其话语背后却一团漆黑:“或问:禅家说无头当底说话,是如何?曰:他说得分明处,却不是。只内中一句黑如漆者,便是他要紧处。于此晓得时,便尽晓得。他又爱说一般最险绝底下话,如引取人到千仞之崖边,猛推一推下去。人于此猛省得,便了。”所以,在朱熹眼中,禅宗说法讲道在形式上虽精致、精巧,且有光彩能蛊惑人。但在内容上却粗陋、诡谲、支离、虚夸。所谓“禅学一喝一棒,都掀翻了,也是快活。却看二程说话,可知道不索性。岂待二程,便夫子之言亦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看得好支离。”因此,禅宗说法讲道方式在朱熹的思想世界里是没有位置的。朱熹对禅宗语言特征的看法,是一种实用性的立场。朱熹不会去追问禅宗何以出现这种语言和思维方式,更不会去追究禅宗语言和思维背后所深藏的意义世界。

禅宗义理,不能说毫无价值,其立言传教也不是毫无意义。但要说禅宗义理与禅僧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朱熹予以否认。佛禅所教,对僧众甚至俗界究竟有无积极的影响,朱熹的回答是否定的。在朱熹的眼中,禅宗的思想理论是空洞无实的。而在伦理道德的态度上,朱熹认为,老庄之学固然绝仁弃义,但毕竟未绝;传统佛教固然有背人伦之理,但尚有慈悲;而禅宗,则是彻头彻尾将道德义理扫除尽。目睹到“父母”被无礼,作为子孙的禅僧竟然丝毫不举心动念,这还是“初发菩萨心”,足见禅宗害道之深。

禅宗的迅狂发展,一是表现在其自身魅力对中国各个阶层人士的诱惑,引得天下人皈依佛门成风;二是表现在对中国本土学术思想的影响。象山心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禅宗教义与儒家义理互动、交融的产物。先看禅宗诱人之道。在朱熹看来,禅宗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还是拥有启己的特色和魅力的,而这些特色与魅力却能让平民叩头,让儒者羡慕,让士大夫皈依。从理论上讲,要识得禅宗之害,不得不去学禅、习禅,但一旦钻研进去了,又不得不为禅宗的巨大魅力所吸引,不得不陷于“禅洞”――“人须是向里人深,去理会此个道理,才理会到深处,又易得似禅。须是理会深处,又却不与禅相似,方是。今之不为禅学者,只是未曾到那深处,才到那深处,定走人禅去也。”禅宗何以能让人爱恨相交呢?因为禅宗有方便法门。禅宗有一个成佛的方便法门,那就是顿悟。儒家成圣,要格物要穷理,传统佛教要有修持、静坐、读经、守戒等工夫,方能成佛,这些在禅宗这里全免了,因而禅宗的成佛方便法门迎合了人类懒惰的天性,儒士们怎不趋之若鹜呢?一些儒士不愿用功,不知儒学自有此理,又发现禅家提倡的悟道成佛工夫简易,所以被佛家诱了去。不仅如此,禅宗还倡言人人皆可成佛,而且具有一种平民情怀。“老氏煞清高,佛氏乃为逋逃渊薮。今看何等人,不问大人小儿,官员村人商贾,男子妇人,皆得人其门。最无状,是见妇人便与之对谈。如杲老与中贵权要及士夫皆好。汤思退与张魏公如水火,杲老与汤张皆好。又云:杲老乃是禅家之侠。”禅宗所施教者,无大人小人之别,无官吏商贾之异,无男人女人之差,无好人坏人之分,只要有一个皈佛之诚,敬佛之心,谁都可以成佛。而禅僧大多又平易近人,广交朋友,善于沟通,也在很大程度上为禅宗争得了人缘。

禅语人生篇12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英雄好汉的小说,但也加入了许多宗教内容,并以佛教的禅宗为主。《水浒传》中的禅宗文化,主要通过禅宗诗偈表现出来,这些禅宗诗偈不仅表现了禅宗谶语、禅宗话头、禅宗公案、禅宗义理,还表现了禅宗的教育法和丰富的禅宗说法的意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禅宗思想体系。

一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表现了禅宗谶语

谶语,是指对未来的预言。禅宗祖师在弘法或传承衣钵时,经常对弟子的未来做出预测,这便是禅宗谶语。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师父般若多罗,嘱托他到震旦传法,并对达摩将来的遭遇说了几则谶语:“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只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前一则是指达摩从南印度渡海来到中国传教,先在中国羊城广州登陆,暗渡长江,后寓止北朝辖区河南嵩山少林寺。其禅法后将形成两个宗派,就像两枝嫩桂一样繁荣昌盛,传之久远;另一则谶语是指北周武帝废佛教的灾难,即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之难”之一。《水浒传》继承了禅宗祖师对弟子说谶语的做法,鲁智深出家以后,其师智真长老对鲁智深说过两则谶语。

第一次,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智真命他投奔东京大相国寺,并在临行前赠了他四句谶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该谶语预示了鲁智深后来一段时间的人生走向:东京遇林冲,落草二龙山,归心梁山泊,而后止于宋江旗下。

第二次是水浒英雄征辽得胜,归途路过五台山,鲁智深上山参拜智真长老。智真对鲁智深又说过一则谶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来鲁智深追杀夏侯成,生擒方腊,在六和寺闻钱塘潮信、圆寂涅。

《水浒传》中这两则谶语,都被后来的事实所应验。

二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表现了禅宗的顿悟思想

禅宗讲究“见性成佛”,其方法就是顿悟。顿悟,是指无需长期修习,突然理解、领悟佛理。后世禅师常用“桶底脱落”的比喻来形容顿悟。桶底一脱,桶中之物,顿时一览无遗。禅宗认为,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悟,而迷与悟的不同,只在一念之间。慧能曰:“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顿悟思想自慧能首倡之后,就成为禅宗修行的主要理论,慧能再传弟子慧海对“顿悟”作了更为明确的解说:“求解脱惟有顿悟一门,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鲁智深初上五台山时,众僧谓其貌相凶顽,不似出家模样,不可剃度。智真长老却力排众议:“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鲁智深也说:“洒家常想师父说,俺虽是杀人放火的性,久后却得正果真身。”这些都说明了鲁智深将来肯定会“顿悟”。水浒英雄征方腊班师途中,鲁智深夜宿六和寺,闻钱塘潮信以为是战鼓之声,拿起禅杖要上阵厮杀,忽忆起智真长老的谶语,“顿悟”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沐浴更衣,坐化而去。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前一刻杀人放火,后一分参透众生,“顿开金绳”,真正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表现了禅宗的顿悟思想。

三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表现了禅宗话头

禅宗发展到有宋一代,便提倡“参话头”的法门。“参话头”,就是在禅定寂静的境界中,含有一个古今中外、人人要求解决而结果不能切实解答的问题存在,即“疑情”。参透了话头,就悟入了佛法知见,就彻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了却了生死。禅宗常参这样的话头:“如何是佛法大意”,“如何是西天祖师西来意”,“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我是谁”等等。

第九十九回,写鲁智深向一个和尚问路,那和尚答道:“来从来处来,去从去处去。”这实际上就是禅宗话头“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的答案。而“我是谁”这个重要的禅宗话头,许多小说都有涉及,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郭靖问过,欧阳锋问过,石破天也问过,但他们都没有找到答案,鲁智深却找到了。鲁智深在圆寂时写了一首偈语:“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第二个“我”,是指“常乐我净”中的我。“我是我”是禅宗话头“我是谁”最好的答案,也体现了鲁智深顿悟后的强烈自信。

四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表现了禅宗公案

公案,指禅宗中的参禅故事。《水浒传》四十三回中有一首诗,描述沂岭上的溪涧之水:“穿崖透壑不辞劳,远望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实际上是禅宗史上的一则公案。唐宣宗李忱未登基时,为避祸曾作沙弥行脚四方,在黄檗山从希运习禅。一日,两人同观黄檗瀑布,希运临景有感而发:“千山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接道:“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品用这首禅诗来描述溪水,不但不生硬,而且很有艺术魅力。

《水浒传》第八十五回,辽国国主派欧阳侍郎到宋江处初劝降宋江,宋江收下了辽王的礼物,但对是否归降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宋江跟欧阳侍郎说:“我等弟兄中间,多有性直刚勇之士。等我调和端正,众所同心,却慢慢地回话,亦未为迟。”然后以一首诗对劝降之事作了总结:“金帛重驮出蓟州,熏风回首不胜羞。辽王若问归降事,云在青山月在楼。”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化用了唐学者李翱参药山惟严禅师的一则公案。李翱问药山惟严如何是道,药山惟严用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曰:“会么?”李翱曰:“不会。”惟严曰:“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于言下有悟,作诗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水浒传》化用李翱的“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为“辽王若问归降事,云在青山月在楼”,使是否归降之事充满玄机,也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五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反映了禅宗义理

《水浒传》六十七回有两句诗:“情知语是钩和线,从头钓出是非来”,它不仅为下文设置了悬念,也蕴含了丰富的禅宗义理。

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义理,深受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喜爱。“不立文字”,是指不执着于文字,去掉一切语言文字的束缚,达到悟道的境界。禅宗对文字的态度是,用语言文字作标月之指,“因指见月,得月亡指”,这就是禅宗“不立文字”的真实用意。禅宗经常参这样的话头:“如何是佛法大意”,“如何是人的本来面目”,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能形之于文字,否则,就会给他们悟道带来束缚。唐代庞蕴居士参马祖道一曰:“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马祖曰:“待汝一口吞尽西江水,再向汝道”。药山惟严开示众人:“我有一个句子向你们道,不过道是道,得等公牛生了小牛时才能道。”“公牛生子”、“一口吞尽西江水”是不可能的,给上述问题一个绝对标准的答案同样不可能。要想悟道,必须去掉一切束缚,包括语言文字。“情知语是钩和线,从头钓出是非来”的禅宗意蕴即指语言就是“钩”和“线”,一旦抛出,就会让人产生执着,就会让人产生“是非”,就如禅宗三祖僧餐的《信心铭》中所说的“一有是非,纷然失心”,这就是“情知语是钩和线,从头钓出是非来”所包含的禅宗义理。

六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表现了禅宗意象

禅宗虽然“不立文字”,但为让参禅之人悟入禅理,禅宗祖师就用一些事物作比喻,绕路说禅,这就是禅宗说法的意象。《水浒传》中有些诗词,表现了丰富的禅宗意象。智真长老给鲁达赐名时说了一首偈语:“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禅宗经常把人的佛性称作“灵光”、“光明”、“神光”等。如:“一段光明亘古今,有无照破脱情尘”;“泥佛不渡水,一道灵光照天地,堪称玄沙老古锥”。这些禅诗中的“光明”、“神光”、“灵光”,就是指神妙的自性发出的光辉,是人人具足的本地心光,也就是人的佛性。《水浒传》中“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中的“灵光”,与禅宗中“灵光”具有同样的含义,即指鲁智深的佛性。

《水浒传》第五回,“相国寺中重挂搭,种蔬园内且经营。自古白云无去住,几多变化任纵横”。这里的“无去住”、“任纵横”,包涵了佛性形而上之体与形而下之用的禅宗意象。《金刚经》中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指佛性的形而上之体,它“无去住”;佛性的形而下之用则是“任纵横”,它具有“对物应机总不吝”、“可长可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的大机大用。

《水浒传》第五回,“绝险曾无鸟道开,欲行且止自疑猜。光头包裹从高下,瓜熟纷纷落蒂来。”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禅宗意象。“绝险曾无鸟道开”,“绝险”的修行之路,布满荆棘,鸟道亦无。修行之人,要有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胆量和气魄,有大无畏的前行精神。“欲行且止自疑猜”,禅宗祖师要求弟子消除疑猜,直下承当。有的弟子开悟后,还是怀疑自己的所得,《坛经》中惠明问慧能:“‘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夹山善会在船子处开悟后,向船子告别,但好几次回头看船子。船子知道他还有疑问,说:“汝尚有疑耶?乃覆水而逝。”船子为了打消夹山的疑虑,翻船落水,再也没有出来。禅宗这方面有许多禅诗:“莫妄想,费疑猜,头陀一去首空回。东风正放花千树,尽向南华觉后开。”;“瓜熟纷纷落蒂来”,禅宗讲究姻缘,一旦机缘成熟,就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悟彻自己的本来面目,就如南怀瑾的一首诗所说的:“妙高峰顶路难寻,万转千回枉用心。偶傍清溪闲处立,一声啼鸟落花深。”

七 《水浒传》中的禅宗诗偈,表现了禅宗的教育法

禅宗认为,人的佛性,就在自心之中。二祖慧可说“是心是佛”,五祖弘忍教导弟子“即心即佛”,六祖慧能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们反复强调心外更无别佛。禅宗经常把人的佛性称为“摩尼珠”、“灵珠”、“神珠”。禅宗还有许多诗偈,用以教育学人体认自己的“摩尼珠”、“灵珠”、“神珠”。如永嘉玄觉的《证道歌》:“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禅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丹霞的《弄珠吟》:“般若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现常游五蕴中,内外光明大神力。”郁山主的“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人人皆有“珠”,但这个“珠”不可起心外求,只有回光返照,它才会放出大光明。

禅宗这种启发弟子追寻内心的教育法,在《水浒传》中也有反映。作品六十三回有两句诗:“贪观天上中秋月,失却盘中照殿珠”,这两句诗是对“贪看天边月,失却手中珠”两句禅诗的化用。这里的“照殿珠”,就是指人的佛性。意思是说,不要只追求外在的东西,而忽视了内心的珍宝;不要因为追求外在的“天边月”,而失去心中这颗光明的“照殿珠”,更不要把“天边月”当做“照殿珠”,犯“错认梅花被雪迷”的错误。

《水浒传》是一部描写英雄好汉的小说,内容表现以阳刚为主,但也加入了一些宗教内容,而小说中的禅宗文化又主要是通过禅宗诗偈表现出来的。这些诗偈,表现了禅宗的教育法和丰富的禅宗说法的意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禅宗思想体系,说明了禅宗文化强大的渗透力,也说明了作者受禅宗思想影响之重。

参考文献:

[1] 南怀谨:《禅话》,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版。

禅语人生篇13

禅属宗教,诗属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禅立足于彼岸世界,诗根植于此岸世界,对于人生的价值和功用有本质的不同。然而,自禅宗从唐代安史之乱后确立以来,与诗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诗禅相融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严羽在其《答吴景仙书》中直接表明自己论诗的方法:“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严羽有意识地借禅学范畴,建立自己的诗学体系,其实这段话中的比喻错谬甚多,清人冯班早就在他的《钝吟杂录》卷五中指出严羽在禅学方面的错误了。佛家有三乘:一菩萨乘、二辟支乘、三声闻乘。菩萨乘普济众生,故称大乘;辟支、声闻仅求自度,故称小乘。而严羽则将辟支、声闻视为小乘以外的又一乘。临济、曹洞二宗俱出自南宗,机用不同,但均为最上一乘,而严羽却将曹洞视为小乘,看来,严羽对于禅学业未必精熟。他只是用一系列禅语,建构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

严羽只是用禅来比喻,借“禅道妙悟”来比喻“诗道妙悟”,没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妙悟”说是严羽诗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妙悟”成为了“以禅喻诗”的基本点和着眼点。禅宗追求的是瞬间永恒的涅磐境界,这种超越自我而成佛的途径就是“顿悟”。“顿”字,强调觉悟的迅速、快捷,是参禅者刹那间开悟,获得解脱的实践体验。是对自心佛性的当下直接把握,是一念相应的瞬间,是一种刹那的永恒。“灵感”是诗人构思时精神高度集中的前提下(未必都是显意识的,更多的也许是表现为潜意识的运行)获得的一种诗境。严羽所谓“诗道妙悟”显然是所谓的“灵感”。这种灵感现象,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陶渊明、刘勰等人都已注意到并在自己的诗、文中作过形象性的描述,但一下子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无以名之,严羽便以禅宗的“妙悟”借喻之,用宗教的语言来描述灵感,以说明灵感的非规律性,不受人的控制,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的特点。这些都是它们表面上的相似之处,从内在实质来讲,“以禅喻诗”还是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些误区:

一、将艺术思维等同于宗教思维

诗歌属于艺术领域。所谓“艺术思维”,简单地来讲,就是指人类进行艺术生产活动时的思维方式。它通过创造生动的、审美的、富有感情的意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在中国古代的文艺论著中,文艺批评常常以“象”、“情”、“志” 三者作为艺术思维的基元,从而“体物”、“缘情”、“言志”成了我国古代艺术论的三个基本命题。在描述创作心理过程时,前人往往象、情、志并举,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等即是如此。刘勰这样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思是说,现实世界的物象提供基本素材,情感作为直接动力,志气理想引导着方向,想象力才能在无限的时空中自由驰骋,创造出玲珑活泼的意象来。这种将现实物象作理想化、审美化的提升后,使之成为令人神往的别一洞天,形成了情景交融,物我不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所以说艺术思维是感性与理性,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思维。

禅属于宗教领域。宗教思维是一种信仰式的思维,具有鲜明的信仰性特征。强调“信”,而不允许“怀疑”或追问“为什么”,也就是说不允许、不接受来自信奉宗教教义的人们对宗教教条和教义进行反思与批判,因为“信仰就意味着‘忠实’――依赖、效忠和服从。”基于这种信仰,宗教思维从某种先验的表象或观念出发,并且将既成经典、教义绝对化、教条化,作为凌驾于现实事物之上并主宰现实的圣物,并按照宗教的理路将任何外在事物消融在宗教教条与教义之中,强调“外部世界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精神世界的投影”这种先验的表象和观念则成为判断外在一切事物现象的唯一的标准。精神第一性、先在性、神圣性是宗教思维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宗教这一先验的精神特点,表明它既不是感性的,也不是理性的,而是弃绝了感性,也弃绝了理性,超越这两者的一种神秘主义直观。顿悟思维是禅宗的思维形式,禅宗所要顿悟的说到底还是一个“空”字。“空”是“不思量”,它是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是对“理性”和“非理性”的超越。它无关语言、超越逻辑,只是一种感觉,直下便悟、豁然开通。禅宗讲究“不思量”,《五灯会元》卷五记载:当药山坐禅时,有一僧问道:“兀兀地思量什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禅宗并非建立在思量或非思量的基础上,更确切地说,它建立在不思量的基础上,它超越了思量与非思量。真正的禅把“不思量”当作最终基础,从而可以根据情况的需要,通过“思量”或“非思量”而任运自在地表现禅本身。临济喝、德山棒等这一切都包含着“不思量”。

二、将灵感等同于顿悟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并没有“灵感”这一概念,但古代文论家对艺术创造过程中有关作家灵感突发现象的描述却早已有之。虽然没有哪个理论家对灵感问题建立起系统的学说体系,他们却在某一批评场合,或结合作家、作品的评述,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而涉及到了有关灵感的问题。

在我国古代,第一次对灵感问题进行明确阐发的是陆机,他在《文赋》中所说的“应感之会”、“天机”就是一种灵感现象,并指出了灵感的一个最大特性就是“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之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作家在灵感状态下的创作活动作了更为具体的描述“神思方远,万涂竟萌”是说在灵感出现时,作家的想象极其活跃。苏轼在评蜀人孙知微作画时的状态:“岁经营度,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室,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描述了灵感突如其来时的情景。灵感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感兴”、“天机”、“神思”等多种称谓,它们都是指作家在创作时突然被某一事物感发而文思泉涌,如痴如狂的状态,而这也正构成了中国古代“灵感”这一美学范畴。

宋以后,对禅宗的四句总结性的话语:“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慧能让学人直接就自己的心地上体会自心本性,而不是依靠语言文字,或者其它中介性的方法和途径,一针见血,直下承当,从众身一念之间转化为佛,这就是“顿悟”。虽然禅宗的“顿悟”是刹那的,艺术的灵感也是刹那的;“顿悟”是自发的,灵感也是不期而至;“顿悟”之后好似“茅塞顿开”,走向自由,灵感来临之后也好似一通百通,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我国古代文论对灵感本质的揭示,是以人心之感于物为天机触发的契点,把灵感视为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受阻而又一朝“开塞”的思维飞跃现象,因而就必然把作家平素的生活实践、艺术实践和学识积累作为灵感生成的先决条件,用古人的话来说,这就叫做“有诸中”。古人论灵感,指出灵感现象之所以能在某一个作家身上发生,是因为灵感往往是突然提取和加工在显意识中存贮的丰富信息,完成创造性的新组合。它发生作用的过程是在潜意识活动中进行的,虽然不会被意识到,但实质却是一种潜性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过程。所以说,大量的信息是灵感思维得以作用并产生灵感的根本保证。一旦缺少了具体知识,灵感思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顿悟具有鲜明的宗教道德色彩,在顿悟发生之前,认识主体要排除一切杂念的干扰,不作任何积累和准备。禅宗认为,佛性是恒常清净的,即是善的,众生原来都有清净本性,具有高超智慧,只是由于被理性、感性知识所覆盖而无法自我觉悟,为了达到直接的觉悟佛性真理的全体,就要灭尽这些知识,这样才能顿见本性,自成为佛。为了彻底排除与具体知识的联系,保持心体的空虚寂静,慧能提出了认识者要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三无原则。顿悟时,顿悟者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虚静的心理状态,始终以“无念”“无相”“无住”为总的原则,顿悟者所能体会到的感受也只有恬淡和平静了。

三、忽略“语不惊人死不休”与“不立文字”的对立

刘克庄说:“诗家以少陵为祖,其说曰:‘语不惊人死不休’。禅家以达摩为祖,其说曰:‘不立文字’。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也”。从语言文字上指出诗与禅的对立,这种对立和不同来自诗和禅的属性不同。元好问说的好:“诗家所以异于方外者,渠辈谈道不在文字,不离文字;诗家圣外不离文字,不在文字。”虽然二者都不以文字为目的,但诗歌毕竟是语言艺术,不离文字还是第一位的。在灵感到来之后,还必须去靠文字表现。所以钱钟书先生说得更为透彻:“禅家讲关捩语,故一悟尽悟,快人一言,快马一鞭,一指头禅可以终生受用不尽,诗家有篇什,故于理会法则以外,触景生情,即事漫兴,由所作必随时有所感,发大判断外,尚须有小结裹。”(《谈艺录》)了悟之后,禅宗不立文字,诗却不得不托诸文字。因而杰出的诗人必须是杰出的语言大师。要想诗歌语言做到“惊天地,泣鬼神”,做诗时,炼字就颇为重要。刘勰说:“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所谓“字不妄”,就是要求不乱用字。刘勰认为用字的妥帖,直接关系到全篇诗文的优劣。所以他说:“缀字属篇,必须拣择”。这些言论,说明了古人对于构成诗文基本语言单位的高度重视。

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彻见本来面目。这种修行的根本目的,就决定了以顿悟为其基本的修行方式。禅是追求心灵超越的主观感受、心理体验,是回归理想精神家园的内在价值形态,是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顿悟就是实现心灵的超越,就是超越经验、知识、理性、逻辑的主观体验,其内容或者说是自我本性的发现,或者说是本有佛性的呈现,亦或说是对佛教真理的彻悟,总之是对禅的终极理想的自我验证。禅宗的独特修持觉悟方式,决定了它是超越思维、推理的,是排斥语言文字的,“不立文字”就成为禅宗修行实践的本质要求。禅宗主流的基本理路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禅宗看来,语言文字不具有实体性、真实性、指代性、权威性,并不能传达禅意,“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甚至说文字是传达禅意的障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师解释道:“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绝言,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为主体的内在心性、纯主观的心理体验是语言文字难以传递的;宇宙实相、佛法真理是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禅宗的“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和传达于他人的,禅宗的“悟”是不能说、不可说的,甚至“一说即不是”。至于“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状态,那只有悟者自己知道,外人是不得而知的,此之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就是说,无法通过语言将禅宗的“悟”表达呈现出来,就如《佛光大辞典》解释“不立文字”:“禅林用语。指以心传心。禅宗认为悟之内容,无法以文字言语传述,必须由师心直接传予弟子。

参考文献:

[1]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张晶.禅与唐宋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