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风险论文实用13篇

外包风险论文
外包风险论文篇1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的总体物流外包风险为e,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为e1。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的实际含义是:当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完全能够满足合同要求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e2,其实际意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独立经营所的物流服务业务时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风险的影响。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为r,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完全不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自营物流),r=0;当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全部物流完全外包,且签订永久性合同,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任何监督),r=1。

一般情况下,r∈0,1。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只一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如果物流外包企业完全依赖于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会将自身物流经营风险完全转嫁给物流外包企业。

公式(2)就是在企业物流单一外包过程中,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经营风险和物流外包企业自身固有的物流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程。

1.2多重外包的风险机理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1,第三方物流公司1将承担的物流业务的一部分又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2,依次类推,经过了n次外包。

由公式(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风险随外包链的增长而增大,随物流外包方对物流方的依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2)在物流重复外包过程中,距离物流外包企业越远的第三方企业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的影响程度越小。

1.3分散外包的风险机理

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完全外包给单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

特殊情况,假定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

于是物流外包企业的最大物流外包风险表示为:

由公式(5)和(6)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在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随着分散外包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2结束语

本文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形成机理从单一外包、多重外包和分散外包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得出了各自相应的模型且指出在三种情况下物流外包风险减小风险的方法,使物流外包企业应在认识风险存在的基础上有效规避物流外包风险,为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小群.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规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3):28-29.

[2]陈宝国.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风险和防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60-64.

[3]顾孟迪,雷鹏.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外包风险论文篇2

一、引言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以业务外包为主要特征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模式转变的重要体现。通过企业间的外包合作,各个供应链成员,在获取其他企业的优势资源的同时,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集中精力从事企业的核心业务。

设备维护外包,是指企业为了节省设备维护的成本或者提高设备维护的质量,将企业的设备维护部分或者全部外包给实力更强的专业设备维护公司,使企业能够专心从事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当前的设备维护体制下,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资源,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企业设备维护的要求。企业要保证设备的高效运行,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方式,综合利用社会的设备维护技术与资源,才能获得高质量的设备维护服务、低成本的设备维护费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细分,设备维护市场日趋成熟,设备维护外包必将成为企业未来设备维护管理的重要选择。

但是,设备维护外包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委托—”关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在设备维护外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对设备维护外包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设备维护外包中的“委托―”关系及风险分析

“委托―”关系是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关系,占有私有信息的一方为方,缺乏私有信息的一方为委托方。只要当事人各方在拥有的信息中处于非均衡状态,就存在着“委托―”关系。

根据信息经济学原理,并结合设备维护外包的特点,在设备维护外包所体现的“委托―”关系中,设备维护外包企业尽管可以通过方的承诺、市场以及咨询公司对外包进行了解,但在外包实施之前并没有科学的方法对服务的质量、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设备维护外包企业与设备维护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实施设备维护外包的企业就是委托方,提供服务的企业就是方。

(一)设备维护外包的逆向选择

总体来说,设备维护的方比委托方更加了解自己的资信、真实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了能够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契约,方会在不具备提供应有的服务质量或服务水平下,向委托方发出其适应外包的市场信号。方在签订合约之前,对真实的信息进行掩蔽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目的是为了诱使委托方作出错误的选择,以有利于获得自身本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二)设备维护外包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方根据自己的私有信息,选择不利于委托人的行为,而委托方既无法接触到这些信息,又不能作出事前的评价。在执行契约的过程中,方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可能采取不利于委托方的行为,如简化应有的部分服务流程、降低服务的标准,进而损害委托方的利益。而且,由于设备维护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设备维护人缺乏来自委托方的激励,为赚取更多的利益反而会限制新技术的应用。这些行动都会导致道德风险。

在设备维护外包过程中,方违反了合同,如果不被发现,付出较小的成本就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如果被发现,就会要付出一定的赔偿和罚金。同时,委托方如果实施强大的监督力度,就能及时发现方的违反合同的情况,改变方的违规行为,保证设备维护的质量。但是,监督的力度越大,监督的成本就越高。如果不实施监督,方违反合同的概率就会越大,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设备维护的委托方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就会产生冲突,由于信息不对称,就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博弈关系。

三、企业降低外包风险的措施

(一)控制和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

为了降低设备维护外包的风险,委托方要降低外包业务中的监督成本。委托方应建立一套全面的外包考核评价体系,在实施设备维护外包前,要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了解设备维护外包的市场信息,以及通过咨询、评价机构对方的资质、服务的水平、服务的质量等有全面地了解,从而选出服务水平好、服务质量高、信誉好的企业,就可以一定程度的控制企业未来的监督成本。

当委托方把自己的设备维护交由方管理之后,就失去了对设备的直接控制能力。如果双方的权利、义务的界定不清时,就容易导致设备维护失控的风险。委托方应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方签定详细、合理的外包合同。通过详细、合理的外包合同,委托方就可以对方的行为进行约束,一方面有利于对设备维护外包的事后评价,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方在设备维护外包服务中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限制新技术的应用、降低服务的标准等“败德行为”,从而就降低了企业的监督成本。

同时,依据公式②,委托方通过详细、合理的外包合同,能降低方达到合同约定的服务需要付出的成本与实际的服务成本的差值,就可以降低监督的概率,从而降低监督的成本。

(二)通过价格补偿来加强对方的激励

在设备维护过程中,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缺乏来自委托方的激励。根据上面的公式①,如果方按照合同的标准提供服务的收益与实际的服务中的收益差值很大时,方违反合同的概率就会减小。委托方要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在方按照合同的约定提供了服务时,要给予较高的激励,增大收益的差值,就可以减少方违反合同的概率。在设备维护过程中,委托方应通过各种价格补偿来增加方“败德行为

与方就建立了一种长期的战略协作关系。这种战略关系会增加方“败德行为”的机会成本,可以避免方的短期行为,促使方更加关注长期利益,从而为委托方提供高质量的设备维护。

2.对方的努力进行价格补偿。在设备维护外包过程中,当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进行了设备的维护,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时,委托方可以采取延长外包合同、企业利润的提成等激励措施,给方一定的价格补偿,调动方的积极性,从而降低设备维护外包的风险。

(三)建立基于过程的外包实时控制模式

外包风险论文篇3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8-0008-04

自2003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全面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专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以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渐入爆发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潜力凸现。为了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笔者拟就国内学者们自2004年以来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因、外包的理论基础、外包的内容及方式、外包的风险及对策、外包的实施等五个方面加以综述与展望,以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和决策时参考。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因

许多学者直接指出了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原因:(1)有的学者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专业化的服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组,实现业务流程再造;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人力资源工作效率;建立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利益共享[1]。(2)有的学者概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主要驱动因素体现在为企业的成本、战略、服务、运作方面创造价值[2](3)有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直接驱动力在于企业规模精简;企业高速成长或衰退;业务全球化;增强竞争力;结构重组[3]。(4)有的学者概括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原因:人才市场化程度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不足;身份制突破和企业用人自回归;企业成本竞争的压力;人力资源战略性的体现[4]。(5)有的学者则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最主要的原因是成本的压力;对专家服务的需求;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影响;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再造[5]。

也有一些学者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获得许多优势的角度阐述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原因:(1)有的学者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带给中小企业的优势:有助于中小企业留住优秀员工;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集中资源聚焦核心能力;有效地降低人才招聘的风险[6]。(2)有的学者探讨了人力资源职能外包的意义: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和调动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积极性[7]。(3)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化学工程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最终能节约管理时间,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能够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有利于它建立学习型组织部门,分散公司的管理风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8]。

总之,从企业外部来讲,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从企业内部来讲,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组的需要。这二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

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有下述几种观点:(1)有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渊源是交易费用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9]。(2)有的学者先是从交易费用理论、委托―理论、竞争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对物流外包的机理进行阐释,然后指出这些理论当然也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10]。(3)有的学者概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交易成本理论、企业风险承担理论、专业分工理论、委托―理论和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等[11]。(4)有的学者则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总结,认为除了劳动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价值链理论、木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委托―理论、竞争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之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运作还涉及到社会交换理论、资源依存理论、博弈理论、协同理论和企业生态竞争理论等一些基本理论[12]。

总之,学者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运作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核心能力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而其中最重要的则又是核心能力理论。学者们认为,依据此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就是将重复的、基础性的、技术含量低的、不具备特殊专长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出去,集中精力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努力培植自身的核心能力,力求把自己的核心业务做精、做大、做强,赢得行业竞争优势。

3.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容及方式

有的学者重点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容:(1)有的学者认为最适宜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是医疗保险金、养老金、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的缴纳;其次是招聘;最后是培训外包[13]。(2)有的学者指出目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主要项目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福利和津贴;管理制度设计[14]。(3)有的学者则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内容一般包括:招聘外包;福利外包;薪酬外包;培训外包;绩效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外包[15]。

也有一些学者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容及方式选择:(1)有的学者认为以下这些人力资源活动适合于外包:职位说明书编写,职位评价,薪资调查,薪资方案设计,对管理人员做薪资方案培训,薪资发放等薪酬管理;建立计算机系统和维护技术性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制作委派成本预算、委派信和有关文件资料,外派人员的薪酬和福利管理,对外派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岗前引导培训等国际外派人员管理;管理人员继任计划设计,向外安置人员,新员工岗前引导培训等组织发展;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各种与雇佣及社会保障相关的数据和报告等;寻找求职者信息,招聘广告,进行招聘面试、预筛选、测试、求职者背景审查及推荐人调查,开展雇员租赁等人员配置工作;技能训练,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安全培训,团队建设训练,计算机培训等培训工作。他们还认为人力资源外包方式有:全面人力资源职能外包;部分人力资源职能外包;人力资源职能人员外包;分时外包[16]。(2)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化学工程企业的以下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适宜部分外包:大中专学生招聘,高级经营管理等特殊人才招聘,临时劳务人员招聘,国外施工人员的招聘;职位评价和薪资调查,薪资发放,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管理,福利管理;项目管理培训,施工管理专业培训,国际经营管理和文化敏感性培训,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培训等[17]。(3)有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方式有全面人力资源职能外包、部分人力资源职能外包、人力资源职能人员外包三种方式,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部分人力资源职能外包。外包项目有:招聘外包;培训外包;薪酬外包;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外包[18]。

综上所述,学者们认为原则上要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价值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来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容及方式,理论上可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全部外包,实践中主要是将薪酬、福利、培训、招聘、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几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外包的形式有: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整体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小包干、人力资源大包干、人力资源综合外包等。

4.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及对策

有的学者着重分析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产生的风险:(1)有的学者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有:企业自身能力约束的风险;企业员工及公众的反应风险;供应商的选择风险;企业文化沟通的风险[19]。(2)有的学者研究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为:整体性链接缺失的风险;企业文化沟通及传递失真的风险;对环境变化应对迟钝的风险;员工流失的风险;企业经营安全方面的风险;外包机构的质量和专业素质风险[20]。(3)有的学者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安全性风险;员工抵制的风险;潜在费用增加的风险;影响企业运行效率的风险;文化冲突的风险等外包风险[21]。(4)有的学者概述人力资源外包风险有依赖性风险、溢出性风险、信任风险、相对精通程度、战略能力风险等[22]。

另有一些学者不仅分析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产生的风险,而且提出了应对的措施。(1)有的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主要有:来自法律方面的风险;来自于内部员工方面的风险;来自于安全和保密方面的风险;来自于合同协议方面的风险;外包服务商选择风险;信用风险等。并提出要建立外包风险的预警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风险监测与控制机制和实施外包风险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来防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产生的风险[23]。(2)有的学者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主要有企业自身能力的约束;外包成本的错误估计;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失当;与内部员工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外包服务商在企业文化上的冲突。应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策略主要有:明确外包的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外包的成本效益分析;对外包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规划;选择合格的外包服务商;签订完善的合同;与企业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对外包服务商实施有效的沟通与监控;对已经完成的外包活动进行总结评价[24]。(3)有的学者指出人力资源外包的潜在风险是:有价值的商业机密的泄露;潜在的高额成本支出;来自外包服务商自身的风险。降低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对策主要有:成立决策机构;根据经营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确定外包项目;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谨慎选择服务商;建立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加强与各方的沟通[25]。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主要有:外包商选择风险;退出外包的风险;面临经营成本增加的风险;经营安全的风险;面临经营效率下降的风险;文化沟通的风险;企业自身能力约束的风险。防范风险的对策主要有:要建立外包风险的预警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风险监测与控制机制和实施外包风险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来防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所产生的风险。具体来说主要有:精心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签订完善的外包合同;与企业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对外包服务商进行有效沟通与监控;对已经完成的外包活动进行总结评价。

5.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施

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施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观点有:(1)有的学者总结了有效的人力资源外包过程通常包括的步骤:成立决策机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研究和规划;寻找可能的服务商;起草项目计划书要求;进行服务商分析和选择;协商签订一份完善的合同;与人力资源职能人员及全体人员沟通;维护进行中的合作关系;监控服务商的工作绩效[26]。(2)有的学者认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七个关键因素为正确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企业内部进行充分的沟通;细化所要外包的职能;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管理好与外包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成本效益分析;监控和评价外包商的业绩[27]。(3)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认为,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充分结合组织发展战略,对组织自身进行分析,谨慎地制定是否进行外包的决策以及外包哪些管理环节,保留哪些管理事务;认真选择有实力,并能提供与组织发展需要服务匹配的外包服务商,明晰外包合同的有关条款,制定好监控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努力营造与外包服务商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并经常保持与外包服务商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相互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制定一套应付非常规事件的应急系统,以应对由于外包服务商或市场原因出现的不可监控的风险[28]。(4)有的学者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运作过程:成立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委员会;明确企业进行外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对企业自身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评估;选择外包服务商的方式;拟定周密的外包计划;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监控外包方案的实施过程;调整外包活动。同时,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层面的实施对策:必须与企业战略的抉择、策划和实施相关;必须与组织变革相关;必须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相关;必须考虑价值驱动功能;细化所要外包的职能;在企业内部进行充分的沟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转型;人力资源管理经理要成功转变角色;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29]。(5)有的学者提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六项策略:按照科学的流程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确定适宜外包的项目;甄选外包服务商;签订详细周密的外包合同;与外包商及内部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外包服务过程管理及持续风险控制[30]。(6)也有学者主张中小企业应从以下四方面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正确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业务;在企业内部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机构并处理好与其的关系;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31]。(7)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化学工程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应遵循的步骤和程序为: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成本效益分析;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战略性价值和独特性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谈判、审查和签订外包合同[32]。

总之,学者们认为要成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必须遵循成立决策机构,正确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进行研究和规划,寻找可能的服务商,起草项目计划书要求,进行服务商分析和选择,协商签订一份完善的合同,与人力资源职能人员及全体人员沟通,维护进行中的合作关系,监控服务商的工作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成果评估等基本程序,同时还要从企业层面和外包活动层面采取详细、周密的实施策略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总的来说,2004年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潜力凸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研究日益红火,但是,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理论研究特别是案例研究还不够深入,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践的需要,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案例研究稀少,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缺少可资借鉴的鲜活经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立法的研究严重滞后,规范外包业务的经济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至今还没有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收费标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收费比较混乱,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健康发展;(3)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商的研究不够重视,缺乏对其服务内容、专业素质和培育等方面的规范研究,给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带来更大的风险;(4)缺少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信息化过程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很难适应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上述这些问题正是下一步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林 枚.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动因及风险规避策略[J].企业活力,2007,(5):50.

[2]孙 锐,石金涛.组织HR外包有效性因素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1):30.

[3]刘 斌,郭彩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4-55.

[4]闻效仪.中国企业选择人力资源外包的原因[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1):51-53.

[5]彭剑锋,等.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92-494.

[6]吕冬梅.浅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J].山东经济,2006, (3):64.

[7]胡 松.浅谈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J].当代经济,2007,(4) (上):30.

[8]戴孝悌.化六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案设计[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73.

[9]张 干.明华船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决策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04:3-4.

[10]王淑云,孟祥茹.物流外包与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社,2005:24-40.

[11]左 锐.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发展的动因与创新取向[J].统计与决策,2006,(5):142.

[12]刘 斌,郭彩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与方法[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88-126.

[13]苏文坤.浅谈人力资源外包[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 (8):51-52.

[14]黄昱方.人力资源外包:提升中小企业集聚效应的新途径[J].特区经济,2005,( 11):248.

[15]李富兰.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4-125.

[16]彭剑锋,等.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95-497.

[17]戴孝悌.化六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案设计[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52-58.

[18]于东阳.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5, (中):260.

[19]陆雪君.浅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及风险管理[J].企业经济,2006,(4):19.

[20]王 璐.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1):53-54.

[21]王建平.怎样成功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战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7):63-64.

[22]孙 锐,石金涛.组织HR外包有效性因素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1):30-31.

[23]刘 斌,郭彩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86-190,222-224.

[24]黄 婕.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下旬刊):239-240.

[25]靳 娟.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防范策略[J]. 中国劳动,2005,(10):55-56.

[26]彭剑锋,等.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97.

[27]李国昊.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J]. 江苏商论. 2006,(4):128.

[28]刘帮成,唐宁玉,朱晓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实践现状:49家组织的调查[J].经济管理,2007,(15):50-51.

[29]刘 斌,郭彩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79-295.

[30]李芝山.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施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6):56-57.

[31]李传裕.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外包管理[J].江苏商论,2007,(5):102.

[32]戴孝悌.化六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案设计[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47-68.

Review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utsourcing in China Since 2004

Dai Xiaoti1,2,Zhang Xiaoxin1

外包风险论文篇4

key words: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risk mechanism;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所谓风险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结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偏离的综合。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就是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及变动的不确定性。

从外包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物流外包风险分为三类:一是在外包协议达成之前的风险,二是外包协议过渡过程中的风险,三是外包协议达成之后根据协议实施物流外包活动过程中的风险。本文所探讨的物流外包风险是指协议达成以后,由于物流外包需求方与供给方自身条件及外包环境的动态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1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

1.1单一外包的风险机理

当物流外包企业只将自身的物流业务长期地委托给单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作为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感觉到自身在市场没有竞争性存在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巧妙地利用不确定因素来减低物流服务水平,进而降低自己的物流服务成本,使物流外包企业的收益受到损失。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的总体物流外包风险为e,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为e1。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的实际含义是:当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完全能够满足合同要求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e2,其实际意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独立经营所的物流服务业务时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风险的影响。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为r,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完全不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自营物流),r=0;当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全部物流完全外包,且签订永久性合同,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任何监督),r=1。

一般情况下,r∈0,1。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只一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如果物流外包企业完全依赖于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会将自身物流经营风险完全转嫁给物流外包企业。

公式(2)就是在企业物流单一外包过程中,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经营风险和物流外包企业自身固有的物流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程。

1.2多重外包的风险机理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1,第三方物流公司1将承担的物流业务的一部分又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2,依次类推,经过了n次外包。

由公式(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风险随外包链的增长而增大,随物流外包方对物流方的依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2)在物流重复外包过程中,距离物流外包企业越远的第三方企业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的影响程度越小。

1.3分散外包的风险机理

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完全外包给单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

特殊情况,假定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

于是物流外包企业的最大物流外包风险表示为:

由公式(5)和(6)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在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随着分散外包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2结束语

本文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形成机理从单一外包、多重外包和分散外包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得出了各自相应的模型且指出在三种情况下物流外包风险减小风险的方法,使物流外包企业应在认识风险存在的基础上有效规避物流外包风险,为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小群. 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规避[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3):28-29.

[2] 陈宝国.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风险和防范[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60-64.

外包风险论文篇5

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是指提供商通过因特网或专用网,从其管理的中心服务器群,以一对多的方式,提供一组应用服务。它将“软件作为一种服务”(Software-as-a-Service, SaaS),用户以租用的方式,从一个或多个提供商取得软件应用的使用权。在ASP模式中,客户将IT应用服务外包给提供商,ASP模式是传统IT外包模式在电子商务时代自然演化与创新的结果。

虽然ASP在改善组织开发、运行和维护IT应用系统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但是采用ASP外包模式并不是没有风险并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尽管IT外包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强的吸引力,但是IT外包决策本质上是复杂的。组织引入独立第三方管理关键资源时,经常会面临不能有效控制这些资源的风险。

ASP模式下IT外包中的风险对ASP提供商和ASP客户双方,特别是给ASP客户带来了很大的IT外包风险威胁,严重地影响了ASP客户采用ASP模式进行信息化的信心和积极性,也妨碍了ASP模式潜力的发挥和ASP模式的发展。因此,对ASP模式下IT服务外包中的风险进行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ASP市场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1-3]。本文主要对国外在IT外包风险研究的两个团队的成果进行综述。

二、Aubert和Bahli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对IT外包风险的研究

Aubert和Bahli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以IT外包风险为研究对象,对IT外包风险的定义、风险的存在形式、导致风险发生的风险因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详细的探讨,并通过一些案例研究提出了降低风险的措施。Aubert等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管理外包风险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和指导。

Aubert等(2004, 2005, 2006)首先对IT外包风险进行了定义,采用“预期损失”的概念,将IT外包风险定义为不利事件造成的损失与不利事件发生概率联合作用的结果,即风险暴露:。这种界定是从管理学观点对外包风险进行的定义,不仅能综合反应外包风险状况,而且较经济学观点的风险定义(将风险视为损失或收益发生的概率分布的变化)更客观合理。

Aubert等(2004, 2005, 2006)进一步以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对导致IT外包风险事件(不利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风险后果(风险事件发生导致的负面后果)以及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进行了研究。他们还对已有的关于IT外包风险的认识进行了总结,将IT外包风险归纳为四类:隐藏成本、契约成本、服务质量下降和组织竞争力的丧失。他们还从人、委托人和交易三个方面研究了IT外包的风险因素,并由此提出了IT外包风险的管理战略,进行了相关的案例研究。

IT外包风险识别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一个是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契约人行为假设(有限理性假设和机会主义假设)和交易过程的特性(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重复出现的频率);另一个就是研究契约关系中委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委托理论。对IT外包来说,理论是关于外包企业(委托人)选择外包商(人),激发外包商,并协调双方决策与行为的理论。该理论区分了三个重要的概年:逆向选择、败德行为和不完备契约。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外包合作涉及到专业化分工及各方的收益问题。而在委托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私人信息,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假设下,人很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最大效用,甚至不惜牺牲委托人的利益,这就产生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包括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和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在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下会产生逆向选择,突出的表现就是企业最终选择了服务质量较差的外包商;而在隐藏行为的道德风险下就会产生败德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外包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外包中的资产专用性越高,外包锁定风险也会越大。另外,客户企业通常希望外包商完全按照其需要来执行外包任务。然而,由于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签订和实施一个完善的合约几乎不可能,这无疑也增加了企业外包的风险。Aubert和Bahli研究团队对IT外包风险的研究,为IT外包风险缓解机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Willcocks和Currie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对IT外包风险的研究

国外Willcocks和Currie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对IT外包风险的研究在通过对大量IT外包案例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IT外包风险分析框架(Willcocks等, 1998; Willcocks和Lacity, 1999; Currie, 1998; Currie和Willcocks,1998)。

Willcocks等(1999)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出来自IT外包项目特有情景、签订外包合同过程和外包合同执行过程三个方面的十种风险因素,识别了隐藏的服务费用、法律争端与诉讼、契约协商的困难、服务成本的增长等风险事件,并针对每一种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缓解策略,这些风险缓解策略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外包的类型和范围、提供商的选择标准和流程、外包合同(相容和激励机制)、客户保留的IT能力和管理流程以及提供商—客户伙伴关系。Willcocks和Lacity(1999)还进一步通过案例研究验证了激励性契约对于缓解IT外包风险的作用。

Currie和Willcocks(1998)根据IT外包规模和客户与提供商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提出了四种类型IT外包类型:整体外包、多提供商外包、合资/战略联盟性外包和内包,并通过与四类IT外包类型对应的四个IT外包案例分析了不同的IT服务外包类型会导致不同的相互依赖性,依赖性越高,给客户带来的潜在IT风险越大,客户应选择不同的IT外包类型以缓解IT外包风险。Currie(1998)通过两个案例进一步研究了采用多外包商策略来减少对单一外包商的依赖,从而达到缓解客户IT外包风险的目的。

四、结语

国外这两个研究团队针对IT外包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侧重点虽有不同,研究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却是互补的,这为后续的研究和在IT外包实践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外包风险论文篇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2702

1 概述

1.1 业务外包概念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业务外包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比如从外包的形式上来看,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外包主要是指一家公司与其他公司签订合同并由该公司为委托公司提品或服务,而这些产品或服务委托公司自己本来是可以生产的。从外包的目的来看,外包是企业在充分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资金运用效率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本研究基于“油公司”管理模式,倾向将业务外包界定为:油田企业将一项或多项原来由内部运作或控制的产品生产或服务转交给外部承包商,承包商提供本企业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企业需求的一种特殊的合作模式。

1.2 业务外包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企业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给较好的专业公司,一方面可以把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投入到核心业务;另一方面,由于对方企业一般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因而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好而成本也低。因此,企业如何找准自身核心业务和对核心竞争力的恰当界定、划分,如何选择适当的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将是对业务外包决策中不可忽略的风险因素。

1.2.2 交易费用理论

通常企业在自制和外包之间犹豫不决,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当企业组织内部生产的费用远远高于外包交易的费用时,企业将选择外包。根据此理论在选择外包战略过程中,对于交易成本的考虑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由交易成本带来的风险也是值得警惕的。

1.2.3 委托理论

业务外包实际上外包商和承包商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确定经济合同关系,实现双赢的过程。由于合同的签订具有不完备性,不可能将所有的权利与义务都规定完备,同时对前瞻性的问题肯定考虑有所不足,但双方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都是一致的,因此在契约签订及后续执行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理应充分考虑。

2 油田企业业务外包风险分析

2.1 核心竞争力丧失风险分析

国内有学者指出,外包战略所造成的最重要的潜在风险是有关公司学习机会和核心能力培养机会的丧失问题。业务外包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链的整合,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油田企业价值链主要包括勘探开发、油气开采、集输销售三个主要环节,而在实现这三个环节过程中需配置物资供给、科研创新、道路运输、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后勤保障管理等辅助业务。因此油田企业如果对核心业务界定不恰当以及承包商选择不合理,会引发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构成成分的丧失。

2.2 服务质量下降风险分析

由于承包商企业经营能力、技术技能能力与外包商的要求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或者达不到的合同约定水平,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具体可表现为服务速度的减慢或延迟、不能达到令企业满意的水平,以及外包业务执行人员技能的降低等。比如在油田企业中采油现场业务外包过程中,参数录取不及时、录取错误、技能操作水平欠缺、现场安全管理不达标等都是服务质量下降的体现。

2.3 成本费用增加风险分析

企业业务外包只有在企业外包交易成本、管理成本和承包商供应成本之和小于自己的生产成本时才会发生,而业务外包的发生必然会产生成本费用增加的风险,具体而言可包括谈判合同细节时发生的成本;合同变更所需花费的成本;监督执行费用;以及违约解决机制时所需的争议成本等。

2.4 承包商锁定风险分析

当分包方将业务外包给承包商后,随着业务交易的深入,相关业务的主动权交由承包商,特别是在油田工区市场竞争力不充分,油田企业相关业务能力缺失等相关背景下,被承包商锁定的风险大大增加。一旦承包商被锁定后,无论是在契约订立过程中还是在交易成本提高的过程中,承包商占有优势,占有主动权,进而给油田企业带来损失。

2.5 整体运作不畅风险分析

由于双方企业在管理层面、制度层面以及员工层面都具有差异,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需要过程和努力,给企业整体运作带来不畅。因为双方企业文化的不相容使得双方目标不能统一,不能就有关问题达成理解,也会引发冲突。此外,承包商如果不能将该业务的一些最新信息及时反馈给外包企业,也将使得外包企业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并且将影响到外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与提高。

2.6 法律纠纷风险分析

由于大部分契约都是不完全的,一方面经营环境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企业不可能搜集到所有与外包契约安排相关的信息,从而无法把外包服务需求规范下来并列入契约条款中。同时大多数的契约缺乏前瞻性,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如未来外包服务的定价、新技术的开发、服务的质量和等级等都缺乏明确的解决机制。契约的不确定性不仅增加了外包的事后成本,在客观上助长了承包服务商的机会主义行为。此外,各种法律纠纷的发生对分包企业,尤其是国有油田企业的社会形象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 业务外包风险的量化评估

3.1 外包风险影响等级及量化评估

外包风险影响等级主要反映的是某项业务外包出去对分包方企业的影响程度,引用徐姝(2006)等已有研究,按照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ESC,Electronic Systems Center)采办工程小组1995年提出的风险矩阵方法,对外包风险进行等级划分。本处共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关键”、“重要”、“一般”、“轻微”和“可忽略”,每个风险等级对应相应的程度描述并予以赋值。即“关键”为5分,表示风险一旦发生外包业务宣告失败,外包终止;“重要”为4分,表示风险一旦发生,如果要维持外包业务分包方企业将产生很大的损失,有可能引发外包的失败;“一般”为3分,表示风险一旦发生,分包方企业为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但外包业务基本能够维持;“轻微”为2分,表示风险一旦发生,对分包方企业产生的影响不大,外包业务的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可忽略”为1分,表示风险一旦发生,对分包方企业及外包业务几乎不产生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3.2 外包风险发生概率及量化评估

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就是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ESC同样对风险发生概率划分了5类并给出了相应的百分比区间。具体如下:“非常不可能发生”对应百分比为“0%-10%”、“不太可能发生”为“11%-40%”、“可能在实施中期发生”为“41%-60%”、“可能发生”为“61%-90%”以及“极有可能发生”为“91%-100%”按照风险发生概率的区间大小同样赋予不同等级的分值,与风险等级赋值相似,按风险概率区间分别赋予1-5分。

3.3 业务外包风险评估量化矩阵

对业务外包风险的评估由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即风险影响等级×风险发生概率,因此业务外包风险的量化评估由上述两个因素乘积构成风险量化矩阵见表1。

根据表1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风险等级,结合各等级得分节点划分为低危风险等级1-4分,中危风险等级5-14分,高危风险等级为15-25。此矩阵为5×5矩阵,共25个项目,根据矩阵分布可见,低危等级的项目共有8项,分布共占有总数的32%,中危等级有11项占44%,高危等级有6项占24%。基本符合“两头小,中间大”的统计分布规律。

3.4 外包风险评估类型及量化区间

据表1可见,矩阵中25个项目的加权和为225,平均值为9分。根据风险等级及矩阵平均分值对应的外包状态可规划为四种类型,分别为适合外包、能够外包、考虑外包和慎重外包。按照前文已分析的业务外包风险点,共计6个项目,因此四种外包类型对应的风险临界点得分分别为24分、54分、84分和150分。外包类型及风险得分区间构成如表2所示,依据表2作为业务外包风险量化评估的对照表,将评估分归入相应的风险区间,以此来确定外包类型并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

4 案例分析

以油田企业中采油现场作业业务外包为例,对不同风险因素从风险影响等级和风险发生概率两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最终得出该项业务外包风险评估的总分。具体公式如下:风险因素得分=风险影响等级×风险发生概率得分;外包风险评估分=∑风险因素得分。下面以某位评估者对采油现场作业业务外包风险评估为例,具体的评分示例及评估计算如表3所示。

对影响油田企业业务外包6个主要风险因素分别从风险影响等级和风险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并根据对应赋值分进行统计,得出采油现场业务外包的评估总分为43分,根据表2外包类型与风险区间段来看,属于能够外包类型,但企业需要对部分因素要进行关注与控制。单个因素中成本费用增加风险因素得分最高为16分,属于高危风险点,企业应重点关注并利用相关的制度、约定等手段加以控制,防止因业务外包而导致相关成本费用的增加。上述只是某个评估者的评估意见,现实工作中可通过集体决策的途径,取集体平均值求的评估总分,并按照风险因素单项得分高低予以排序,确定需重点关注的风险因素,为后续保障性工作提供参考方向。

5 结论与不足

油田企业业务外包决策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对风险的评估是可以通过量化途径的;量化评估提高了决策的实效性,在集体决策过程中能够产生对比,风险防控的目标更明确。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主要是针对业务外包的决策阶段提供的风险分析和量化评估,对于已组织实施的业务外包项目分析和评估没有涉及,同时对风险等级和发生概率的赋值,以及风险区间划分仍需实践的论证。

参考文献

[1] 吕巍,郑勇强.外包战略: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途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8):56.

外包风险论文篇7

Key words: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risk mechanism;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所谓风险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结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偏离的综合。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就是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及变动的不确定性。

从外包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物流外包风险分为三类:一是在外包协议达成之前的风险,二是外包协议过渡过程中的风险,三是外包协议达成之后根据协议实施物流外包活动过程中的风险。本文所探讨的物流外包风险是指协议达成以后,由于物流外包需求方与供给方自身条件及外包环境的动态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1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

1.1单一外包的风险机理

当物流外包企业只将自身的物流业务长期地委托给单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作为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感觉到自身在市场没有竞争性存在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巧妙地利用不确定因素来减低物流服务水平,进而降低自己的物流服务成本,使物流外包企业的收益受到损失。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的总体物流外包风险为e,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为e1。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的实际含义是:当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完全能够满足合同要求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e2,其实际意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独立经营所的物流服务业务时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风险的影响。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为r,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完全不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自营物流),r=0;当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全部物流完全外包,且签订永久性合同,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任何监督),r=1。

一般情况下,r∈0,1。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只一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如果物流外包企业完全依赖于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会将自身物流经营风险完全转嫁给物流外包企业。

公式(2)就是在企业物流单一外包过程中,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经营风险和物流外包企业自身固有的物流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程。

1.2多重外包的风险机理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1,第三方物流公司1将承担的物流业务的一部分又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2,依次类推,经过了n次外包。

由公式(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风险随外包链的增长而增大,随物流外包方对物流方的依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2)在物流重复外包过程中,距离物流外包企业越远的第三方企业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的影响程度越小。

1.3分散外包的风险机理

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完全外包给单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

特殊情况,假定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

于是物流外包企业的最大物流外包风险表示为:

由公式(5)和(6)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外包风险论文篇8

一、引言

“外包”(outsourcing)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Prahalard和英国学者Hamel于1990年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正式提出,英文直译为“外部资源”。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有知识的企业。服务外包则是发包商将原来在企业内部从事的非核心业务长期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而自身则专注于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的培育,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

由于服务外包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无污染、资源消耗低、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服务外包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掀起了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新浪潮。自2006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利用服务外包这个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促进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移,先后分两批确定了21个具有聚集效应的“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商务部启动“千百十工程”并且正在成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①。

本文从外包战略决策、协调管理、风险管理和绩效四个主要方面回顾了服务外包理论的研究成果,目的在于揭示服务外包理论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研究趋势。

二、服务外包决策的研究

服务外包决策涉及到是否外包、在多大程度上外包以及采取何种形式外包等问题。

(一)是否外包的决策

早期的研究文献侧重于服务外包决策,其核心是回答企业是否外包、为什么外包、哪些业务外包等问题,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多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观和核心能力理论。例如,Teng等(1995)、Poppo and Zenger(1998)、Lei-blein and Miller(2003)、Aubert等(2004)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外包决策,指出外包关系中高度的资产专用性、外包活动和流程的高度不确定性、复杂性、难度量性等因素将导致企业更多选择内部提供而不是选择外包[1]。Grant(1991)基于企业的资源观理论提出外包是弥补企业资源和能力不足的重要方式,并且给出了包括“资源识别-能力识别-竞争力评价-战略选择-外包决策”五个环节的外包战略分析框架[2]。

我国研究者郭永辉和钱省三(2005)根据业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将企业的业务分为核心业务、潜在核心业务、重要性业务、支持性业务四个层次,又根据业务的重要程度将外包决策分为战略层次、战术层次和一般层次,在此基础上从核心竞争力、资产专用性和技术三个方面建立了三维外包战略决策模型来决策业务是自制还是外包[3]。

(二)外包程度的决策

在服务外包决策领域研究中,少数研究者开始关注与服务外包程度的研究。例如,Alpar和Saharia(1995)、Aubert等(1996)、Klepper和Jones(1998)从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两个方面研究外包程度,认为交易费用高则选择内部化,交易费用低则可考虑不同层次的外包程度;资产专用性程度高则内部化程度高而外包程度较低[4]。

我国研究者纪志坚等(2007)从企业能力强度、企业规模、资产专用性三个维度构建了资源外包程度模型并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能力强度和资产专用性与资源外包程度有决定性关系,而企业规模与资源外包程度并无决定性关系[5]。

(三)外包模式的决策

徐姝(2006)基于对单一外包商和多外包商的外包决策问题的考虑,建立了两阶段的外包决策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两种战略的交易成本分析总结出了各自战略的适用条件,为外包商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6]。

董坚峰(2008)认为目前较为理想的外包模式是总体外包,即企业将业务只外包给一个服务供应商,然后由该外包商去分拆外包项目,这样既获得了选择单个外包商所带来的降低成本、改善质量,建立双方稳固关系的优势,又减少了分散外包可能会带来增加协调费用、管理费用的问题[7]。

三、服务供应商管理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明确服务外包的对象,研究者将研究视角转向服务供应商并且关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服务外包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例如,刘一君和李宜泓(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服务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8]。王梅源和鲁耀斌(20

05)分析了软件外包中供应商选择失误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且通过实证运算对供应商的能力进行实际评价[9]。

二是关于服务外包供应商激励研究。例如,Harter等(2000)的经验研究表明,服务供应商的过程成熟度可以缩短周期时间并且促进软件产品开发[10]。张旭辉(2007)在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资产能力、管理水平和努力水平三个因素均为非对称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物流外包方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11]。

四、关于服务外包运作管理的研究

首先是关于服务外包运作环境研究。Aundhe和Mathew(2009)研究了企业离岸外包所面对的宏观经济风险,这种风险产生于汇率波动和政府政策的改变。不同国家间的汇率会影响服务提供商的利润,因为服务供应商外包交易的收益主要基于劳动力套利,客户或服务供应商所在国经济政策的改变也会引发离岸外包风险[12]。

其次是关于服务外包契约设计的研究。研究者认为服务外包本质上是参与方之间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合作伙伴关系。例如,Jim and Riccardo(2007)在其研究论文中,运用契约理论研究外包协议中的契约控制和会计控制,给出了涵盖结构、行为、结果、价格四种关键控制方式的外包契约控制的概念模型,并且运用现实外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13]。田宇(2007)比较随机结盟与战略联盟物流外包的本质区别,提出通过建立恰当的契约机制可以实现战略联盟的物流外包,并且运用博弈论构建了物流外包契约机制体系的理论模型[14]。

再次是服务外包运作过程的研究。Zviran等(2001)基于信任理论研究了UPS(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与Motorola公司委托外包服务的运作过程的关系协调问题,发现随着合作双方的信任逐渐加深,双方的合作从一开始以完成某个合同为目标逐渐转变成了战略联盟[15]。章宁和孙宝文(2009)分析了业务流程外包伙伴关系的风险管理,将业务流程外包伙伴关系划分为交易型、战略型和变革型三种类型,列出了业务流程外包伙伴关系的执行风险,并且根据盈利、责任和信任三个因素提出伙伴关系治理的建议[16]。

最后是关于服务外包运作的绩效研究。例如,Lilly等(2005)从顾客服务、人员关系、员工士气三个维度来考查人力资源外包的绩效,指出人力资源外包市场供应商的竞争对人力资源外包程度有直接影响,进而对人力资源的绩效产生作用[17]。

五、关于服务外包风险的研究

服务外包风险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风险成因、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管理和控制。

(一)服务外包风险成因的研究

Gopal等(2003)研究了离岸软件开发外包风险及其契约设计问题,他们识别出项目类型、项目规模、不确定性、人力资源(培训)、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经验、客户外包经验、项目重要性、客户声誉、未来业务、客户规模、买方竞争、卖方竞争、早期项目数量、合约类型等风险因素[18]。

陈斌彬(2007)指出,由于疏忽了对外包业务运行状况的追踪与评估,或者由于缺乏专业能力而无法对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进行有效的专业检查,所以在银行服务外包过程中会形成“路径依赖”并带来系统失控风险。因此,监管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外包监管标准,对于银行服务外包的监管着眼于整个银行系统性的安全与风险控制机制的保障上[19]。

(二)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Somnath等(2003)基于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信息系统外包(ISO)的风险识别与管理框架,该框架涵盖服务水平协议、财务绩效测度、保证和证实功能、第三方担保、组织间价值最大化等方面[20]。

Nicholson和Aman(2008)针对财务会计离岸外包中一些独特的风险和控制问题,研究了英国客户和印度供应商的多个案例,识别出剽窃、欺骗、再谈判和背信弃义等各种相关的风险,并从结果控制、行为控制和社会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具体的控制措施[21]。

我国研究者徐娟等(2008)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建立了包括风险子系统、绩效子系统和利益子系统的物流外包风险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从系统的角度对模型的运行进行了阐述,为物流外包风险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22]。

(三)服务外包风险应对的研究

Goo和Huang(2008)把服务水平协议(SLA)作为正式控制的代表模式着重研究了正式控制机制如何影响外包关系治理,他们发现SLA中的11种契约要素与各方之间的信任和关系承诺正相关;相反,信任和承诺正向影响外包关系,这将有助于外包成功的实现[23]。

Jim and Riccardo(2007)运用契约理论研究外包协议中的契约控制和会计控制,给出了涵盖结构、行为、结果、价格四种关键控制方式的外包契约控制的概念模型,并且运用现实外包数据进行实证检验[24]。

国内研究者也对服务外包风险及其应对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例如,王安宇等(2006)专门探讨了研发外包中的关系契约并构建了研发项目外包中的重复博弈模型,结果表明研发项目外包双方对称性关系契约只与技术成果价值的波动幅度有关,而与承包者的研发生产率系数及私人成本系数等特征参数无关[25]。

(四)服务外包的预警研究

近年来,国内少数研究者关注外包风险的预警研究。例如,刘联辉(2005)运用模糊综合因素评价法对物流业务外包的风险进行分析,确立了风险预警线,描述了物流外包风险预警评价的基本过程,表明了模糊综合因素评价法是物流外包风险预警评估的有效方法,并且以某国有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因素为例说明了风险因素的确定[26]。

柴永红和韩树荣(2008)提出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系统及指标体系,指出综合运用风险转移、风险回避等相关措施以规避有效控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风险[27]。

六、研究评价

(一)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服务外包研究成果的回顾不难看出,研究者对于服务外包的运作和管理领域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且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管理者有效地建立和管理外包活动提供了操作指南。然而,已有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1.研究主题方面。服务外包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企业实践。现有外包理论研究关注于外包作用、动因、方式等外包决策问题,特别是关注于为什么外包、外包什么以及外包给谁等问题,但是对于企业服务外包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关系风险及其控制问题则关注不足。另外,现有关于服务外包风险的研究缺乏系统思考,特别是缺乏关于外包风险的应对机制和预警管理研究,而这些恰恰是服务外包实业界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理论基础方面。现有研究大多依据核心能力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来研究外包管理问题。然而服务外包本质上是接发包双方以契约为纽带而建立的利益共享、相互依存的战略协作关系,所以现代契约理论理(特别是委托-理论、关系契约理论)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研究服务外包的理论基础。遗憾的是,现有服务外包的理论研究未能很好地揭示服务外包的契约关系属性。

3.研究方法方面。当前国内外关于服务外包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国外的服务外包理论研究以案例分析和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为主,通过观察外包业务中的许多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理论上的解释;国内的服务外包研究大多采用逻辑推理和定性描述方法,由于缺乏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所以无法揭示我国服务外包的现实问题,也无法有效地指导企业外包管理实践。因此,服务外包研究的思路应该从质性研究转为必要的定量研究,特别是将数理分析与实证性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为清晰和一致性的研究结论。

4.研究视角方面。现有服务外包研究领域大多关注于特定产业(如IT产业、金融服务业等),这种聚焦单一产业视角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特定产业外包情景,但是其结论的普适性则受到质疑。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关注更加广泛的产业背景以提高理论研究的有效性。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服务外包研究者需要不断吸取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前沿成果,同时紧密联系产业发展实际,着力解决企业服务外包实践中面临的协调管理和风险控制等问题。在进一步的服务外包研究中,研究者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服务外包研究应该突破传统理论的局限,组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构建系统的研究框架。二是需要改进服务外包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借助于数学建模方法来刻画服务外包关系协调和风险管理的机理,使得服务外包研究得以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引入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背景下服务外包的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拟合和实证性检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理论研究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协调管理和风险控制决策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Teng JTC, Cheon MJ, Grover V. Decisions to out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s functions testing a strategy-theorietic discrepany model [J]. Decision Science. 1995, 26(1):75-103.

[2]Grant, R.M.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1, 33: 114-135.

[3]郭永辉和钱省三.企业外包战略的决策模型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93-97.

[4]Alpar, P & A.Saharia, Outsourcing Information System Functions: An Organization Economics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1995, 5(3): 197-217.

Aubert, B.A., Rivard, S. & Patry, M. 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to outsourcing behavior: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1996, 30: 51-64.

Klepper R, Jones W. Outsourc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Systems and Services,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1998: 20-22.

[5]纪志坚,苏敬勤,孙大鹏,蔡俊杰.企业资源外包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1):78-83.

[6]徐姝, 胡明铭, 李自如.论“单一外包商”与“多外包商”两种外包战略的选择[J].管理工程学报,2006(2):120-122.

[7]董坚峰, 肖丽艳(a). IT外包商选择和管理中的风险及其管理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8]刘一君,李宜泓,企业物流服务外包供应商的评估体系[J].统计与决策,2011(13):183-185。

[9]王梅源,鲁耀斌.软件项目外包风险管理中的承包方评价与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5(4)(下):59-62.

[10]Harter,D.E.,Krishnan,M.S.and Slaughter,S.A. Effects of process maturity on quality,cycle time,and effort in software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4.

[11]张旭辉.基于三维变量的物流外包合作博弈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 29( 6):132-135.

[12]Madhuchhanda Das Aundhe, Saji K.Mathew. Risks in offshore IT outsourcing: A service provider perspective .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4: 1-11.

[13]Jim R, Riccardo S. Examining outsourcing agreements: The Role of contractual and accounting controls,working paper,2006.

[14]田宇. 物流外包: 从随机结盟到战略联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7(1): 99-104.

[15]Zviran, M., Ahituv, N.,Armoni, A.Building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global community: the UPS-Motorola experience [J].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 10(4):313-333.

[16]章宁,孙宝文. 业务流程外包伙伴关系的风险管理,经济管理[J],2009,3:133-138.

[17]Lilly, J.D., Gray, D.A. &Virick, M. Outsoureing the

human resource function environment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at affect HR Performance [J]. Joumal of Business Strategics, 2005, 22(1): 55-73.

[18]Gopal,A.,Sivaramakrishnan,K.,Krishnan,M.S.and

Mukopadhyaya,T. Contracts in offshore software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study.Management Science,2003,49,12.

[19]陈斌彬.银行服务外包风险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南方金融,2007(12): 38-39.

(下转第88页)

(上接第78页)

[20]Somnath B, Ravi SB, David EG. Business risk perspective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outsourcing [J].Internation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4): 75-93.

[21]Brian Nicholson,Aini Aman, Control of Relational

Risk in Offshore Accounting and Finance Outsourcing: Case Evidence from UK and India.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No.534, January, 2008.

[22]徐娟,刘志学,洪亮.物流外包风险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8(8):17-19.

[23]Jahyun Goo*, C. Derrick Huang,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8,46:216232

[24]Jim R, Riccardo S. Examining outsourcing agreements: The Role of contractual and accounting controls,working paper,2006.

外包风险论文篇9

一是战略优先,内因外力驱使提高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依法治企、深化改革等社会趋势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等战略发展,电网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及新挑战。业务外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策略,实施业务外包,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出去,借助外部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弱势,从而形成并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向着业务更精、更专方向发展。二是前瞻预防,系统设计风险的先期预防管理。安全可靠运行是电网行业的首要要求。电网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在业务外包的策划及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退出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业务外包风险。在充分调研国内外、行业内外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既科学先进又成熟成功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机制,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未病”状态,对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成功推进具有领航效应。三是问题解决,配套完善切实可行的体系机制。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整合外部优质资源,规避所有风险,仍然存在许多风险需要辨识、评估及控制。业务外包是促进企业发生重大变化的催化剂,因此需要企业在开展业务外包的同时,不能以包代管,必须结合业务特性,梳理、分析电网行业业务外包风险,并建立配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机制,为电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及业务外包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2切中肯綮,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提供方法理论

为了全面管理业务外包的风险,本文从风险管理的经典理论、法律及行业文献、标杆企业成功案例和企业实际等方面,结合精益管理工具FMEA等,经过大量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萃取风险管理成熟成功的方法论及最佳实践,引导并规范公司相关风险管理模式在业务外包过程中向外包单位延伸。第一,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双双纳入其中,它是一个多向的重复性过程,任何组件的失效都能够且确实对其他组件造成实质性的影响。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由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组成,并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成为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第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电网行业内外的政策相继出台,对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指明方向。第三,针对业务外包开展成功的标杆企业,包括通信、电力、石油、化工及电子和汽车制造等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以掌握风险管理方法理论及政策制度在企业的实践运用情况,为实际运用奠定基础。第四,通过综合调研、专题调研等多种方式,在不同组织层面、不同职能及不同试点单位,充分了解电网行业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现状,总结归纳好的方面予以推广,明确界定需要改进的方面予以防范。整合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相关法规及行业文件、标杆企业最佳实践及全方位调研等理论依据构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机制模型。

3操作落地,整合理论实践形成操作流程

为使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得以操作落地,整合COSO风险管理框架、《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相关体系及政策等,制定了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管理目标。开展业务外包风险管理要努力实现战略目标、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减灾目标的落实。第一,应确保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与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不能仅为解决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企业长远规划。第二,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规范加强风险管控是业务外包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第三,确保企业与承包单位之间就风险管控的措施得到真实、可靠及有效的落实,及时了解承包单位的意见和需求,并把企业的各个政策对承包单位进行公开、透明地宣传,消除沟通不畅带来的不良因素。第四,确保企业业务外包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执行,确保外包风险管理机制进入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累积、改进和提升的良性循环,确保经营管理的有效性。第五,确保企业建立针对业务外包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等遭受重大损失。二是开展风险评估。明确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目标后,企业应对收集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外包业务管理措施及其重要流程等进行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第一,开展风险识别工作,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是否有风险,有哪些风险,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并识别与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紧密相关的风险。第二,开展风险分析工作,是根据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的大小和主次,以有的放矢地制定外包风险管理措施。基于电网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成功实践,采用失效模式分析(FMEA)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它是基于数据分析的风险防控方法,目的在于识别及评估一个业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如何消除或减少潜在失效的发生,并找出改善措施。计算方法为:风险度(RPN)=严重程度(SEV)×发生频数(OCC)×探测度(DET)。第三,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是根据风险分析得出的风险度值(RPN),评价该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等,SEV大于等于8或RPN大于等于280的风险项目是高风险,RPN大于等于120且小于280的风险项目是中风险,RPN小于120的风险项目是低风险。三是采取风险控制。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业务外包工作目标,确定合适的业务外包风险的总体策略及具体措施,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等的配置。第一,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业务外包的工作特性,分别采取规避(终止)、减少(控制)、分担(转移)、接受(保持)四个策略(如表1所示)。第二,实施风险管控方案。企业应根据业务外包风险采取应对策略,并对每一项高风险及中风险制定具体解决方案,包括风险管控的具体目标、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所需条件和手段、风险事件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人财物的资源配置等。风险控制应满足合规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个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方案,并配以相应的程序和政策。四是实施监督改进。企业应以业务外包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验,要根据风险管理手册中的风险应对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控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整改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企业高层或分管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内审部门应至少每年一次,对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开展业务外包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及工作成效,进行监督评价。

4结语

随着电网企业内部依法治企和电力体制改革等趋势发展,外部业务外包市场的逐步成熟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深化,业务外包将逐步成为电网企业的常用经营策略,同时业务外包也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管控各业务单元、各阶段及各环节的各类风险,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监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的全过程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支持电网行业实现业务发展的集约化、体系化、法制化及精益化。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S].2010.

[3][英]保罗•霍普金(PaulHopkin).风险管理:理解、评估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M].第2版.蔡荣右,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4]白世贞,国彦平,陈化飞.服务外包业务管理流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马林,何桢.六西格玛管理[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外包风险论文篇10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成为全球企业界的一股潮流,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充分发挥其核心竞争力,增强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应变力。

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订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服务商按照合约管理某项特定人力资源活动,提供预定的服务并收取既定的服务费用。

企业一般是基于以下考虑来进行人力资源外包:

(一)强化核心业务、增强核心竞争力。通过人力资源的外包,使企业聚焦于核心业务是企业选择人力资源外包的主要原因。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从而既强化了核心业务又兼顾了其他非核心业务的稳定发展。

(二)节约和控制成本。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节约的成本一部分是通过精简机构、人员而减少的办公及工资福利费用,另一部分则是在运行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职能时节约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三)精简组织机构、实现管理流程的再设计。部分或全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外包势必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层级与人员的精简。层级的压缩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增强部门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地解决了部门内信息的共享以及资源的合理分配。

(四)利用外部资源优势,获得更专业化的服务。

人力资源外包作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决策之一,必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和发展为企业带来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必将引发新的风险。

从人力资源外包的程序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该决策中,对于外包商的选择尤为重要,通常对于企业来说,安全性是首要考虑。所以在外包商的选择方面企业可能会面对重大风险,而该风险可以运用博弈中的委托理论来分析。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主要研究的委托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人。

委托理论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moral hazard)。信息不对称就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也就是说,在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人力资源外包中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组织很难得到外包预期的效果。

三、人力资源外包中的委托理论分析

按照委托理论,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形成“委托―”关系。人力资源外包活动中承包商所提供的人力资源服务是一种经验商品,这种产品需要使用一段时间后才能辨别和了解其特性。外包中组织与承包商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

(一)逆向选择风险。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外包服务商隐瞒了部分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对企业是不利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决策导致了“逆向选择”,企业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外包商。主要表现为外包组织选择了存在信誉欠佳、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不强、资金不足等全部或部分缺陷的承包商。而承包商的这些缺陷都会给组织带来相应的风险。

(二)道德风险。假设企业和外包服务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订契约后,企业不可能像原先那样全面、细致的了解外包业务运作的全过程,外包服务商在有契约保障的情况下,可能采取一些不利于外包企业的行为,导致了道德风险,外包企业增加了潜在的费用。比如在人力资源外包后,承包商可能利用外包组织对其成本和经营信息的不了解而出现抬高承包费用、忽视外包组织的具体状况等违反道德的隐藏信息的现象和放松管理、刻意破产等违反道德的隐藏行为的行为,这些行为将会给外包组织带来极大的风险。

四、相关的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上述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人力资源外包风险,我认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加以规避:

(一)在企业进行外包商选择的决策时,应该对竞标外包商进行必要的权衡,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及发展需要来正确的选择外包商。在进行外包商选择时,企业要了解承包商的信息一般包括承包商实力、客户群体、专业背景、财务状况、专业水平、行业知名度、企业文化的兼容性、服务质量、管理成本的衡量等方面进行综合等。通过对外包商的全面的考察及对比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在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多和外包服务商进行沟通交流,对外包服务商的绩效表现、某些突出事件及其他小问题进行回顾。首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外包商进行严格的约束。通过外包合同来约束承包商的行为是减少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次还应该对其进行有力的监督。在合同执行期间,对承包商的有力监督可以进一步降低来自于承包商的风险。对于企业和外部商之间的关系管理还应该注意管理者的管理技巧,出色的关系管理能力是高层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它能保证在外包的过程中对外包商的有效的约束和监督,还有必要的激励,从而保证外包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朱立丽.透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6.

外包风险论文篇11

IT外包服务是知识型服务,IT外包服务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转移过程。在外包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知识转移,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知识转移风险。本文基于发包方视角,在前人构建模型的基础上对知识转移的模型加以改进形成IT外包中的知识转移模型,并试图基于此模型找到知识转移的关键风险因素,为规避IT外包中存在知识转移风险提供依据和参考。

1.IT外包中知识转移风险影响因素的识别

本文对模型加以改进,形成针对于IT外包服务的知识转移模型。见图1

图1 IT外包知识转移模型

这个模型融合了知识转移的过程和知识转移的要素。本文主要是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要素识别关键风险因素。基于此模型的分析,本文从发包方视角,提出了三大知识转移风险,并根据不同的要素来识别发包方的知识转移风险的影响因素。根据分析,对本文假设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IT外包中知识转移风险因素识别假设

知识转移

风险因素 相关假设

转移主体风险

H1:知识转移意愿不强烈可能产生知识转移风险,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H2:知识转移能力低可能产生知识转移风险,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H3:知识吸收能力低可能产生知识转移风险,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转移客体风险

H4:转移知识的内隐性高可能产生知识转移风险,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H5:转移知识的复杂性高可能产生知识转移风险,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转移情境风险

H6:知识转移平台构建不完善可能产生知识转移风险,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H7:知识转移渠道选择不恰当可能产生知识转移风险,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H8:知识转移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可能产生知识转移风险,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2.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2.1问卷设计

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测度IT外包知识转移发包方的企业创新绩效:第一,基于外包产品的应用导致的企业管理创新绩效与预期目标的差异;第二,基于外包产品的应用导致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与预期目标的差异。

本文主要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同时结合实地走访IT外包发包方企业的方式。通过这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130分,回收106分,问卷回收率为81.5G,数据可信性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

3.数据分析

3.1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使用Cronbach's Alpha 系数(a系数)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风险因素构成量表的可靠性进行信度检验。运用SPSS 12.0统计分析,得到知识转移风险因素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Cronbach a值均大于0.7,指标的内部一致性较好,问卷信度比较高。

从问卷设计过程可知,本问卷是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形成的,量表概括了主要的知识转移风险因素,在问题设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内容效度上符合要求。

3.2相关分析

3.2.1知识转移风险与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相关分析

知识转移风险与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的相关性分析见表2。

表2 知识转移风险与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的相关性

知识吸

收能力 知识转

移意愿 知识转

移能力 转移知识

的内隐性 转移知识

的复杂性 知识转移平

台的构建 知识转移渠

道的选择 知识转移方面

的法律法规

企业管理

创新绩效

Pearson 相关性 .378** .170* .295** -.223* -.196* .332** .145* .122

显著性(双侧) .589 .344 .407 .157 .352 .490 .103 .083

N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2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所有的风险因素均与企业管理创新绩效相关。比较皮尔逊系数的大小可以发现,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移平台的构建是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绩效最关键的因素, 剩余风险因素的排序是知识转移能力、转移知识的内隐性、转移知识的复杂性、知识转移意愿。

3.2.2知识转移风险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相关分析

知识转移风险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表3 知识转移风险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相关性

知识吸

收能力 知识转

移意愿 知识转

移能力 转移知识

的内隐性 转移知识

的复杂性 知识转移平

台的构建 知识转移渠

道的选择 知识转移方面

的法律法规

企业管理

创新绩效

Pearson 相关性 .273 .155* .396** -.171* -.314** .226** .137 .097

显著性(双侧) .098 .748 .624 .203 .410 .328 .043 .075

N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106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8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所有的风险因素均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相关。比较皮尔逊系数的大小可以发现,知识转移能力、转移知识的复杂性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最关键的因素,剩余风险因素的排序是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移平台的构建、转移知识的内隐性、知识转移意愿。

本文所提出的假设H1、H2、H3、H4、H5、H6、H7、H8都得到了验证。

4.结论

由于IT外包的整个过程即为知识转移的过程,其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知识转移风险。首先,产生知识转移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总结出三大风险因素,八个风险指标即知识转移意愿、知识转移能力、知识吸收能力、转移知识的内隐性、转移知识的复杂性、知识转移平台的构建、知识转移渠道的选择和知识转移方面的法律法规。其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得出影响知识转移风险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关系,以及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程度的大小。为知识转移风险的规避提供一定的建议与支持。(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外包风险论文篇12

一导论

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中,对各种风险的管理一直是参与项目的各方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承包商面对的众多风险中,汇率风险是普遍的、不可回避的风险。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在近些年汇率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和应对就更有其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我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快速发展。比如,2000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完成的营业额为83.78亿美元,到2004年就达到了174.68亿美元,在五的时间内翻了一番还多。由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是风险相对较高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承包商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编写的《菲迪克(FIDIC)合同条件》,规定了包括合同价格和付款在内的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一般内容2。该合同条件规范了业主、承包商、监理工程师各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已成为了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的基本参照条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丛书"对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国际工程管理涉及的各主要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其中,《国际工程融资与外汇》(第二版)一书较集中地论述了汇率风险管理问题;林九江先生在《利用金融、信用险等多种手段积极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一文中,针对2005年7月21日后人民币汇率因实行新的汇率机制而升值以来,如何使汇率波动对出口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从政策、金融、信用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行业商会和信用保险等各角度提出了应对方案。

另外,国际对国家风险进行的评级,从宏观的层面给出了国家风险信息,这些信息也有助于对该国汇率趋势和稳定性的分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5年首次出版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从中国承包商的角度出发,分别对不同国家的风险进行了介绍和综合评级。

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包括汇率政策在内的国家政策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承包商所处的外界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我国金融行业与国际金融环境的接轨以及金融手段的创新,不断产生出了可供承包商选FIDIC合同条件由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编写,从1957的至1999年已进行了多次修订和改版。目前的最新版为1999年版,包括《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生产设备和设计-施工合同条件》、《施工合同条件》、《简明合同格式》等四个文件,另外在前期出版的标准合同文件中还有《业主/咨询工程师标准服务协议书》等文件。择的新的应对融资风险的金融手段。门明教授编写的《金融衍生工具原理与应用》,系统介绍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原理和应用方法,为工程承包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降低汇率风险提供了思路。

前述文献从不同角度,为国际工程承包商提供了分析汇率风险、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操作方法。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在工作中的经历,在本文中从承包商的角度出发,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讨论了汇率风险难以预测的特点及其对承包商的危害,总结出了应对汇率风险的思路,介绍了多种应对手段。二、国际工程项目中承包商面临的汇率风险

外汇汇率风险是指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的可能。对国际工程承包商而言,外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资产和应付债务价值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即期或延期付款的商品、劳务或工程,在标的物已发货或交付、而货款尚未收支这一期间,外汇汇率变化所发生的风险;第二,以外币计价的国际信贷业务中,在债权债务未清偿前所存在的汇率风险;第三,未交割的远期外汇合同的一方,在该合同到期时,由于汇率变化,交易一方可能用更多或较少货币换取另一种货币的风险。

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在承包商开出各类付款保函、业主支付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并扣留质量保证金已成了最基本的安排。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承包商以某种方式为项目融资、接受业主的延期付款从而承担汇率风险已成了一般安排。在BOT项目中,承包商承担汇率风险的时间经常达到十年以上。另一方面,承包商的融资、采购活动中也经常会涉及到汇率风险。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都可能给承包商带来风险损失。由于承包商还要用本币进行项目结算,因此,本币、外币(可能有不只一种外币)和时间构成了外汇风险的三个基本因素。

汇率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近期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因国际游资利用相关国家金融体系中的内在不平衡而刻意进行冲击,从泰国开始,各国政府被迫放弃了本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原来以固定汇率制度为基础投资于东南亚各国的公司因此而受到了严重冲击。如拥有240亿港元总资产的香港百富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PeregrineInvestmentsHoldingsLimited),就是因为受到本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打击而被迫倒闭的。我国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企业很多缺少相应的生产/施工实体,主要利用自身的融资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渠道承揽工程项目,通过分包/采购合同组成针对特定工程项目的联合体实施工程。在履约过程中,承包商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协调各方来完成工程的建设。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承包商的账面预算利润常在10%左右,而工程的建设及收款周期一般要几年。即使正常情况下,汇率在几年的时间内波动10%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当以外币作为合同结算货币时,由于汇率的波动,完全有可能大幅减少项目利润,甚至造成项目的亏损。

三、影响汇率的因素及汇率的预测

(一)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

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其汇率(即期/远期)主要取决于对该国货币供求的变化。影响外汇供求变化的因素包括:国际收支状况、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的高低、货币供给、财政收支、利率、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投机活动与市场心理预期、政治与突发因素等。

实行固定汇率政策的国家,其货币的汇率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其变化趋势更多受政策目标的影响。这里要注意的是,固定汇率是指将本国货币与国际上某个或者某些主要货币(如美元或者一篮子货币)的比率固定,其本币也会跟随该参照货币一同变动。现实中,多数国家都会对汇率进行程度不同的管理或干预,以实现其经济目标。

外包风险论文篇13

(一)国外研究动态。

业务外包一词是哈默和普拉哈拉德在《企业核心能力》中首先使用的。在国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一种新的企业经营方式、一种新的资源整合方式,逐渐成为众多企业经营者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许多公司及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业务外包这个新兴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之相应的业务外包方面的文章、专著也出现的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咨询、了解并尝试运用外包战略。经过对国外有关业务外包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国外对业务外包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业务外包的分类和动因。

Lepak和Snell在1997年,把业务外包划分为:普通业务、传统业务、核心业务外包。以降低企业成本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Arnold分析了企业业务外包过程的目标。2001年美国外包协会从战术、战略与变革的三个角度分别提出了外包战略的优势:战术优势,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的优势、提高管理效率优势等;战略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先进技术和设备、有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等;变革优势,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管理质量、满足客户对产品新的价值诉求、提高企业对环境反映的灵敏度等。美国外包协会对外包优势的划分在当时是最为全面的系统的阐述。

2、业务外包的决策。

在外包的过程中,充满了决策如核心业务的界定、承包商的选择、风险的评估方法、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等。williamson提出了“资产专用性” 的概念,他认为核心业务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专用资产,外包出去的业务应该是没有专有资产的业务。Vining和Globerman提出了一个有关外包决策的大纲,其目标是识别并控制外包风险。Chris Fill通过制定一个外包与自制的决策模型,指出了影响外包决策的各种因素。Collis认为核心能力影响着企业的市场定位,是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源泉。Reve研究了企业对核心业务和补充性业务的处理方式:核心业务应该内制,而补充性业务则外包出去。

3、业务外包的优势。

Gilley和Rasheed将业务外包的优势归纳成:降低企业运营风险、集中资源发展优势业务、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获取外部资源、提升业务技能等。同时他们提出了外包的劣势:失去核心竞争力的风险、服务质量下降的风险、隐性成本的提升等等。Richard认为外包是一种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的途径。Rodriguez指出外包可以使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Gregory指出成本的降低已不再是企业业务外包的主要驱动力。Quinn和Richard指出外包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优秀员工,学习合作伙伴的先进技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Cnle和Sharon指出了业务外包的具体流程,还指出企业之所以会采用业务外包是出于甩掉自己不擅长的业务、整合资源、改造或者重建企业的目的。

4、业务外包风险的识别。

业务外包虽然有其自身的各种优势,但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外包失败的案例越来越多,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对外包风险的关注。据Everest的一项实践调查显示,导致外包失败的因素主要为:外包企业的文化兼容性差、有关合同的定制修改机制不健全、合作伙伴容易出现道德风险、选择不合适的承包商、有关外包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能力差、对承包商的控制程度不够、核心竞争力的丧失等。Lacity和Willcock指出业务外包可能产生隐藏成本,其中包括转换成本、合约的修订、未预料到的过渡与管理成本等风险。Aubert、Patry和Rivard他们以IT外包风险为研究对象,将IT外包风险归纳为:管理风险、外包商的锁定风险、服务质量下降和核心能力丧失的风险。

(二) 国内研究动态。

在国内,业务外包理论的发展还处在初级摸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业务外包理论体系,大多只是介绍国外的相关成果。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和企业面临环境的变迁,业务外包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者、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因此,近年来外包理论在我国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总结起来,大致包括以下特点:

1.外包基础性概念的阐述。

其中主要包括外包的概念、外包的优势、外包的风险、外包的基础理论等。例如,严勇、王康元从分工、比较优势、交易成本以及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理论阐述了外包的理论基础;毕小青、刘怀清对企业进行外包的内部驱动因素及业务外包的战略目标进行了阐述;陈晓剑、周良冬论述了外包产生的背景、必然性、优势、风险的评估、交易成本、核心竞争的识别、外包的模式;吕巍、郑勇强指出外包的本质就是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就企业外包与否、外包的具体形式、外包核心业务的识别、外包的优势与风险、风险的控制及衡量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2.定量化研究相对较少。

在国内定量研究的主要有:李小卯等对TI的外包进行了相关定量研究并阐述了在确定项目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灵活地设计外包合同的原则;樊治平、王岩在给定假设的基础上,阐述了企业量化分析承包商的方法;马祖军通过博弈模型的建立,量化分析了外包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决策;张翠华、黄小原指出了企业面对多个承包商时,企业外包决策质量量化控制的方法。

3.缺乏系统全面研究。

国内关于外包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化,只是针对外包中某个环节或者某个阶段。戴和忠等提出了战略性外包流程即核心任务的识别、成本评价、承包商的选择;在外包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方面,杨英、裴国庆研究了企业核心技术丧失的风险,指出外包企业与承包商之间在本质上是委托-关系;高剑针对外包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介绍了几种控制方法:承包商的选择和评价、外包环境的分析、预防承包商发生道德风险的方法等;高红岩则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灵敏度、资源整合、核心竞争力的丧失等方面介绍了企业业务外包中存在的风险;崔南方提出了一系列核心业务的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外包的现实案例总结了成功外包的经验。

(三)国内外研究评价。

1. 国内外有关外包研究的不足。

综上,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关于业务外包的研究,但是总体来说外包理论还并不成熟,关于外包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外包的某个环节或者某些环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业务外包体系。就对外包战略深层次、多角度、定量化的研究方面做的还不够。在定义方面,一些有关外包的核心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甚至就外包本身的定义都还没有达成共识。现有的有关外包的研究颇有点断章取义的意思,而且只是对外包现象的阐述,深入程度不够,许多关于外包的研究只是基于某一个视角,缺少普遍适用的理论,比如现有的企业业务外包研究很多是基于价值链、供应链等。在国内,关于外包的研究只是基于某一类或者某几类企业外包,比如目前涉及到比较多的有IT外包、物流外包、饭店外包等。另外,关于业务外包的研究不够积极主动,大多数是现实中需要利用外包战略时才去研究,因此现实中关于外包的研究大多偏向于实务性的操作,多就外包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功能进行研究。比如人力资源的外包、组织管理团队建设的外包等。这些都有碍于我们充分研究、运用这种新型的企业发展方式。

2. 在我国外包理论研究不足的具体表现。

第一,我国对业务外包战略功效的研究比较零散,大多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行业或者外包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比如关于承包商的选择环节,我国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一承包商的选择层面。在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包企业和承包商之间以及承包商与承包商之间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仅仅选择一个承包商在许多时候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企业想要选择多个承包商的时候又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第二,对外包风险的全面系统研究不足。目前在外包风险研究中,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某个现实中的典型案例,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因此研究出来的成果也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三,对外包绩效研究的问题上,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外包业务的数量、范围、深度等对企业的绩效评价。而对外包项目本身绩效考核的研究比较匮乏。在对外包绩效考核的指标上,现有的研究也比较零散,针对性过强,普遍适用而系统全面的指标评价体系尚未成熟。

(作者:延安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瑞维德,希克斯.业务外包.华夏出版社,2011

[2]Gilley KM,Rasheed A.Making more by doing less:an analysis outsourcing and its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Joumal of Management,2000

[3]张明泉,王海英,唐方成等.战略性外包决策的系统分析.预测.2004

[4]Kakabadse A,Kakabadse N.Outsoureing:current and future trends.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5

[5]Call for papers.Focused issue on operation research and outsourcing. Computers&Opmtiom Research,200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