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生理心理学论文实用13篇

生理心理学论文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1

我们把这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称为“试纳”。这时期,学生的内动力特别强,积极向上的心理占上风,思想活跃,容易兴奋,注意力比较集中。这种心理状态一般可维持一学期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与学生心理相应的作文教学要在大纲规定的任务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加强口述作文训练。教师临堂命题,学生堂上即兴演讲,互评优劣,教师再从中选择典型重点评述。电化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录音,录相,并在辅导课上播放。

由于录音、录相中插有教师的评述,学生既学范文,又明白优劣之理,收效自然会好。之所以要在这一阶段加强口述作文,是因为处在兴奋期的学生语言更富于激情,也最能直抒胸臆,从而更具感染力、说服力,而这些恰恰是写好文章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二步是以片断为主的小作文训练。基本原则是多体、多点、多角度,快速写小文章。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全面摸底,全面了解学生,又利于有的放矢,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指导。要做到一练一讲,多练多讲,这就是所谓“硬任务”教学。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外物刺激兴奋期人的大脑时记忆效果最佳。

这一阶段的作文批改也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有些教师喜欢在接一新班课时把作文分压得低低的,在作文批改中大刀阔斧地删削,以求按自己的风格定式。其实大可不必。这些学生从各自母校来到新班级,带有各自的长处,应让他们自由发展。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这样说过:“在初春的时候,植物还很幼小娇嫩,那时太阳并不灼烤它们,它只给它们温暖,逐渐地使它们变茂盛,不到它们完全长大结果,不把它的全辐热力放射出来。园丁也用同样的原则,不把修枝的剪子用到没有成熟的植物上去。”我们认为“修枝”是必要的,“爱”应是出发点,“给予温暖”是最基本原则。

二、“高原”阶段的突破及“软任务”强化

在通常情况下,初一和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学生就会出现两极分化,进入初二、高二后分化的速度加快。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一个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时,都有一种害怕失败的心理,两种相反的心理构成矛盾,形成一种“趋避冲突”。学生在第一阶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追求成功。但当初那种美好的憧憬经过一段学习实践,种种困难和挫折使他们理想的圆月出现了缺口,逐步认识到世上的事物并不都是人们可以心想事成的。加上青少年各人的品质结构不同,有的能斩关夺隘,有的则畏缩不前。在学习上的表现是,意志坚定者,短暂的停顿后便又举步向前,意志薄弱者起初进步的速度越来越慢,心情开始焦虑,渐渐出现停滞状态,这种情形有时相当持久,相当顽固,这就是所谓“高原”阶段。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有些人在起始阶段文章写得还可以,写了一段时间便出现了八股调,既很少离题,也不见有长进。还有些学生本来文学属上乘,越学越觉平平。

这不是他们退步了,只是别人进步了,相形之下显得“逆水行舟”罢了。

“高原”现象虽是学习过程中常有的现象,但课任教师决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指望它自然消失,正确的态度是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克服。

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重在个别指导,而面批是最好的办法。它不仅有利于多方面指导,更利于抓住症结点批。老师在与学生的问答中把握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结合进行心理指导。面批的一般要求是琢文析理,精细诱导,既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又让学生心悦诚服。特别是对那些作文痼疾,更要深入分析,晓以利害。

有的学生会被批得面红耳赤,头上冒汗,这正是收效的时侯。这一阶段的作文布置,不宜全班一题,而应分类进行。如对议论文差的就多作议论文,记叙文弱的就多练记叙文,还可根据情况分得细一点。也就是说,作文的重点要放在矫正篇上。这种暂时的不统一是为了下一步的统一。作文指导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分量,教育他们在困难面前端正写作态度,鼓起勇气。要重新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有了这个前提再进行技巧指导。我们常会把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指导看成软任务,其实,它是“硬任务”教学得以深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个特定阶段就更需要强化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在同一阶段出现“高原”现象,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高原”阶段,这里只是就常有现象和多数学生说的。有的学生即使经历了“高原”阶段,由于时间短暂而不自觉。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教师重视并及时突破僵持局面,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明显提高。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三、定势的调节及作文整、散训练

突破“高原”阶段后,学生如同走过了艰难的羊肠小道步入坦途。很多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会更多地考虑志愿定向、职业选择。他们的行为特点是情绪稳定、学习刻苦。对生活、人际、社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由于知识的不断丰富,经验的不断积累,在学习上逐步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形成心理和行为的定势。

定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出现定势后,必须及时分析和调节,以保证向着有利于教学方向发展。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2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于在心理方面产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大学一年级学生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如在和新同学的交往中可能出现摩擦,自己很难学会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困扰,对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级学生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和学习时间分配等;四年级学生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等。

(一)自我调节能力弱带来的弊病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第一,情绪障碍。在高中阶段,许多大学生都是抱着一种考取名牌大学的心态学习,他们努力奋进,有人生目标。而在大学阶段,很多人认为已经到达了宁静的港湾,是时候休息和调整了,于是就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第二,社会性退缩。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宁愿宅在宿舍,跟同学不停聊QQ、微信,也不愿意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逃避现实。这样就使得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缩和孤独中减退。

(二)孤独型与焦虑型的人格缺陷

孤独型人格源于对被拒绝的恐惧。回避亲密关系,甚至否认自己需要别人的关怀,导致性格冷漠,对生活缺乏热情。这样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孤傲和显得不合群,很难和别人深交,并且在有人希望走进他的内心的时候,表现出回避性的特点。大学生心理焦虑是指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或意外事件的打击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渐郁积为焦虑综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会竞争下的就业焦虑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应变能力和心理上的应对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自然有公司来“取货”,这样的思想在现代大学生中大量存在。因此,当一些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时,心里产生强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学生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还有学生因此而终止生命。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是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改善周围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对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这种幸福感的关键是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世界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决定人们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解,对于他们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和所处的生长环境,以及他们在认知上遇到的困难,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并且开展疏导工作。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中,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让学生看到这些力量和潜能,以此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而不是过多地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

(二)尝试体验式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乐趣,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在体验及锻炼中,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增强其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思想觉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如组织受教育者学习社会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们身上的正能量,这样的事例要贴近学生,让他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3

1.2调查方法和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作为测试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SCL-90自评量表共90道题,受试者根据最近一星期以来自己的实际感觉,采用5级评分,1~5分分别对应没有症状、较轻、中等、较重、严重。自评量表中包含10项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饮食和睡眠)。当任一因子平均分超过2分时,便可认为被试者的该因子症状具有阳性意义,即为有症状。当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数多于43个时,亦提示有阳性意义,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1.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应用

SPSS19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调查结果

2.1留学生和全国青年组常模

SCL-90评分比较表1显示,留学生的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中国青年常模(SCL-90国内常模标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留学生容易出现强迫症和忧郁症等症状,对人际关系感知较敏感(P<0.05)。

2.2留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对留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的统计分析显示,量表总评分的阳性指标检出率小于10%,这说明留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在各因子中,其他(饮食和睡眠)项的阳性指标检出率最高,接近30%,这说明留学生在生活习惯方面较不适应;其次是强迫症状、焦虑及敌对因子,均高于10%,这说明留学生在这三方面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不同层次留学生的阳性指标检出率分析显示,本科留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承受能力明显弱于硕士留学生。在本科留学生中,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因子是强迫症状,其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26.7%;其次是焦虑和敌对因子,阳性指标检出率均达到24.4%;躯体化、忧郁和恐怖因子的阳性指标检出率也均在10%以上。这些因素成为本科留学生心理问题的潜在来源,总分阳性指标检出率达到13.3%。在硕士留学生中,仅强迫症状因子及其他因子阳性指标检出率均为16.7%,超过10%,具有阳性意义。对不同来华时间留学生的阳性指标检出率分析显示,来华时间不足2年的留学生心理状况和承受能力明显弱于来华2年及以上的留学生。来华不足2年的留学生最容易产生强迫症状,其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41.7%;其次是焦虑和敌对因子,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25%;躯体化、忧郁和恐怖因子的阳性指标检出率也达到15%以上。上述因子容易对来华不足2年的留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其量表总评分的阳性指标检出率达到16.7%。来华2年及以上的留学生仅饮食和睡眠的问题较严重,阳性指标检出率为11.1%。对不同第一语言留学生的阳性指标检出率分析显示,第一语言非汉语的留学生较第一语言为汉语的留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一语言非汉语的留学生最容易产生强迫症状,其阳性指标检出率超过30%;焦虑和敌对因子是仅次于强迫症的心理问题因素,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23.08%;躯体化、忧郁及精神病性因子也是这类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因子,阳性指标检出率达到15.38%。在这些因子的综合影响下,使得第一语言非汉语的留学生量表总评分的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15.38%。第一语言为汉语的留学生仅强迫症这一项容易产生严重心理问题,阳性指标检出率为12.5%。

3讨论

3.1基于SCL-90的结果分析

浙江中医药大学来华留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总体结果与目前学界的研究一致,留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中国青年组常模。换言之,与普通中国学生相比,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迫切需要留学生工作管理者找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对来华留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分析可知,SCL-90阳性指标检出率最高的是睡眠及饮食情况,这说明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的是基本生理和生活的需要。这一需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被认为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对不同类别来华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与来华时间长度呈正相关,来华时间越长,留学生心理状态越平稳,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因素越少。其次,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留学生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认知方式呈正相关。留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具体表现为硕士留学生的总体心理状态优于本科留学生。再次,语言种类也是影响留学生心理状态的原因:汉语为第一语言的留学生没有语言障碍,因此更容易与周围人群沟通,对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反之,第一语言为非汉语的留学生,因沟通的困难,只能与小范围的留学生伙伴交流,甚至独处。学界将上述因素归纳为“跨文化适应性问题”,认为跨文化适应性问题是影响留学生心理健康最主要最特殊的因素。本研究所得结论与之吻合。此外,中医专业特点也是来华留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中医学本身是一门难度较大的专业,既有医学知识,又蕴含中国文化。留学生不仅要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还必须面对专业知识生疏所造成的压力,导致学习任务重、精神压力大。

3.2措施及建议

此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虽然浙江中医学大学留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普遍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多管齐下予以消除。首先,改善来华留学生生活基本条件。留学生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陌生环境,由于环境差异较大、心理预期较高等因素,容易对学校自然环境、硬件配置,尤其是住宿和饮食方面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本研究建议从学校层面出发,设法提升留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如完善留学生住宿楼的硬件设施,在校园食堂内为有的留学生提供专门的餐饮区域,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处设置英文标示等。第二,完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体制。在学校现有的长期留学生跨文化交流模式的基础上,深化拓展已有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求本论坛、第二课堂三大模式,构建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理论课堂、以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为实践课堂的中外学生交流平台,引领留学生正确认识并对待文化冲突,丰富留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加速其文化融合的过程。第三,构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根据现有的研究基础,学校将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鼓励留学生正确、积极面对自身心理问题。同时,发挥中医院校的专业优势,通过中医养身等非心理干预手段帮助留学生改善身心问题。此外,设立留学生志愿者团队,由留学生群体中心理状况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留学生组成,主要负责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协助学校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4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

(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

(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

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5

2常见心理问题

2.1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重庆大学心理咨询机构选取2009年度四月和五月份做心理咨询的同学119人,以来访者的登记的基本资料为依据。

2.2数据分析

我们对来访者的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2.2.1基本情况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处于免费的,避免了经济问题带来的来访者的不公平性。从四月份和五月份的数据看出,来访者中本科生87人,研究生32人(X2=17.9,P<0.05*);男生62人,女生59人(X2=0.27,P>0.05);理工科95人,文科24人(X2=42,P<0.01**)。大约10%的来访者是在辅导员、同学或家长陪同下进行咨询的,其余的都是自己主动来做心理咨询的。其中42个来访者并不是第一次来咨询。

2.2.2心理问题归类

从来访者的心理咨询问题来看,分为一般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是指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的心理问题指持续时间较长,患者很痛苦,严重影响生活的一些症状。

3讨论

3.1基本差异分析

3.1.1性别,年级差异

来访者在性别方面并没有出现差异,即两者的求助程度相差不大。而以往的研究认为,女生比男生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因为女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普遍高于男生,女生在情感交流及人际中比男生更能释放自己的情绪。但是此处的男女差异不大,可能与调查的总体样本有关,即此所学校的性别比例原本有悬殊,工科院校的男生比女生多,所以出现了咨询中来访者的男女性别差距不大。同样,本科生和研究生,工科和文科的基数比例也不一样,造成了差异。

3.1.2咨询次数差异

从这两个月的数据来看,有几乎三分之一的同学不是第一次咨询。我们上面提到,因为学校咨询结构的免费,一方面排除了因经济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同时也有弊端,有少数同学觉得咨询很舒服,似乎上瘾了,咨询的次数频繁。而学校咨询机构的师资毕竟有限,导致了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得不到帮助,涉及到资源限制问题。

3.2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后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有些大学生出现了不适应,学习方面的吃力,人际交往的困惑,情感上的困扰,就业上的担忧等一系列问题,也有因此出现焦虑过度,失眠,抑郁等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更进一步加剧了心理问题。

从上面的调查中看出,人际交往(23.5%),学习(16.8%),情感(9.2%),就业(8.4%),经济(8.4%),抑郁、焦虑、躯体障碍(10%)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其他问题,如家庭问题等。

3.2.1人际交往方面

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活的剂,当人际关系不当时,或者感到不被他人接受时,会感到压抑等状况。主要表现在当与他人意见分歧时,不能有效的沟通,化解问题,尤其表现在同宿舍的同学身上,咨询中发现大一、大二的女生尤为严重,因为女生一般比较敏感,加上大一、二同学交际经验不足,往往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控制彼此的情绪,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2.2学习压力

学习方面主要是针对本科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学习方式与以前发生很大的改变,老师不再是就每个具体的小题进行解答,而是方法和方向性的指导,而新生还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思考,工科的学生更为明显。造成的学习压力很大,有些同学甚至因此导致暂时的焦虑,失眠等。李敏等人也有相关研究。

还有一方面是大四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冲突,不知道是否继续学习,深究原因,可能与缺乏目标,逃避目前就业有关。有一大四学生,谈及自己因为学习感到焦虑,本专业出现挂科,又想考外专业的研究生,在矛盾与冲突中,无法正常学习,深感痛苦之极。

3.2.3情感方面

情感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高年级及研究生。在恋爱中不知怎么正确处理感情,加上一些出现同居等问题,而大学生没有很多人生经验,在双方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宽容忍让对方,有男生甚至出现殴打女方的行为。特别是一些即将面临毕业的各种问题造成的情感困惑。

3.2.4经济压力

经济反面的压力,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或者因为长期的消费一直来自家庭,感到有压力和内疚。

3.2.5稍微严重的心理障碍

从来访者可以看出,抑郁,焦虑等问题可能是因为长期情绪得不到发泄,自我要求高等导致的,而且这些症状在新生上有递增的趋势。近来的数据表明,新生的压力很重,容易出现一些学习压力或适应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导致抑郁焦虑甚至失眠,这种状况又继续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一些被诊断为神经症(持续时间数月,来访者很痛苦,影响社会功能),包括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及躯体障碍。还有一些精神障碍的,我们依据严重程度上报学校,并转介相关医院机构进行治疗。对于有抑郁、强迫倾向等身体有些不适感的,可以进行定期咨询(每周一次),提高来访者自我调节能力及压力应对能力。

4改变措施

为了大学生更好的健康成长,学校及相关机构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让大学生意识到有心理问题应该积极的求助,通过多种方法缓解大学生压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4.1预防为主

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应转移到积极预防为主。以往的重点是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同学,但是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是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产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要针对所有的同学,要以预防为主。

首先,要让同学了解到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及普遍性,任何人都会发生心理问题,不要看成精神障碍,客观的认识心理问题。其次,要大学生认识到有问题时,就应该积极的求助,或者和同学老师沟通,如果有需要随时去联系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积极的对待情绪等各种不适。

4.2开设公共课及团体辅导

学校也要针对全校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定期团体辅导。王玉(2009)研究发现,通过给大学生开设《健康人格心理学》后,学生主观报告和实际测得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师范院校大多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而随着今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一些工科院校也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积极的开设课程并对辅导员进行相关心理培训。

心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团体辅导相关的活动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改善。裴利华(2009)通过对比研究,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实验组的同学心理幸福感和健康程度明显提高。通过一些公开的辅导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调节和缓解作用。我校每周一进行心理团体辅导,学生也踊跃报名。在团体辅导中体会到合作、团结、倾听,对人际关系有很大改善。

4.3学校心理咨询结构的完善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及规范对心理健康工作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学校心理机构实行免费制,对于所有的学生进行开放,排除因为经济原因造成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学校心理机构应该严格遵守心理咨询的相关规定,除了特别重大的危害自己和他人健康外,应严格为同学保密。一些同学总是担心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道,感到尴尬,而排斥心理咨询。而学校心理咨询结构,弥补了辅导员在这方面的不足。

同时心理结构的完善,要进一步针对严重心理障碍的,神经症及严重的人格障碍及精神障碍的同学进行认真诊断,并进行相关医院结构的转介,严重的可以考虑让学生休学等,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1-132.

[2]袁玉华,晋辉勇,赵拥军.大学生因病原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8,19(6):461-462.

[3]陈丽文,胡凯.长沙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思考.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2,(3).

[4]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3-18.

[5]李敏,于威.2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2009,16(1).

[6]李殿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2).

[7]王玉.人格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效性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6

1. 2方法

1.2.1工具采用中国科学院宋维真主修的中国版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查表(MMPI 399题),该量表包含3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3个效度量表包括说谎分数L、诈病分数F、校正分数K。10个临床量表包括疑病Hs、抑郁D、癔症Hy、精神状况Pd、性别指数Mf、偏执Pa、精神衰弱Pt、精神分裂Sc、轻躁狂Ma、社会内向Si。该量表已证明有一定的信度和效率。

1.2.2测试方法2004年9月15~10月15,新生入学一个月内,以整群抽样法,统一指导语,学生一次性完成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查表(MMPI 399题) 的测试,测试时间为45 min,统计其3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通过比较各量表的原始分,分析医学新生性别间、医学新生与非医学新生之间、医学新生与全国大学学历常模之间的人格特征差异。

1.2.3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中的t检验完成。

2结果

2.1医学新生人格特征性别间的比较医学男生抑郁D值显著低于女生(t=-2.56,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性别指数Mf值显著低于女生(t=-10.81,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轻躁狂Ma值显著高于女生(t=2.43,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余量表得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表1)。

2.2医学新生与非医学新生的人格特征差异比较由表2可知,医学新生与非医学新生相比,男生校正分数值显著高于非医学男生(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疑病、癔症、性别指数、精神衰弱、精神分裂值显著低于非医学男生(P<0.05或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女生精神状况、轻躁狂、社会内向值显著高于非医学女生(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2.3医学新生与全国大学学历常模的人格特征差异比较由表3可知,医学新生与全国大学学历常模相比,男女生在说谎分数、精神状况、轻躁狂显著高于常模(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男女生诈病分数、疑病、抑郁、偏执、社会内向值显著低于常模(P<0.05或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或显著意义。并且男生校正分数K值显著低于常模(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女生的癔症、精神衰弱显著高于常模(P<0.05或0.01)。

3讨论

3.1关于医学新生性别间的人格特征差异入学对每一个新生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应激。本文结果显示,医学新生的抑郁值,男生显著低于女生,表明医学新生中男生比女生更具有自信,更加外向,善于交际,人格更趋向于社会化。男生轻躁狂值显著高于女生,与有关研究一致。女生更胆小、内向、缺乏解决大事的能力、兴趣狭窄,可能伴有衰弱、疲劳、人际关系淡漠、与别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男生表现出乐观、善交际、精力充沛的个性特征,但也有行为冲动,不能控制其行为,好竞争,对人敌意,易激惹等个性。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传统观念、社会角色期待、家庭教育等方面是有关的。男生性别指数值显著低于女生,反映女生性别角色的分化更加明显,同时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倾向。有学者将人的性格分为双性化人格、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以及中性化(不典型)人格。邹萍的研究得出女生的双性化人格形成与家庭(尤其与母亲)的教养态度、方式以及母亲的个性特点关系较大。因此类推,本文研究得出的女性男性化的成因亦如是。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7

通常来说,惰性心理的产生才导致出现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放松、懒散、懈怠以及漠视情绪,能发现问题却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消极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会使人逐渐失去创新的思维能力,而且会导致整个人对消极情绪的“免疫力”下降。

惰性思想袒护着惰,惰又滋长着惰性思想。学生惰性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他思维的发展,知识的积累,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理想的实现。正确认识和研究学生的惰性心理,对加强其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有重大作用。

一、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

学生惰性心理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条件的发展,新的生产力在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家务和学习上对一些工具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总认为机械劳动可以替代一切手工。甚至认为只有利用机械才能做事,才能将事做得完美。从而懒于动手、动脑,这样极大的抑制了孩子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发散思考能力。其次,学生的心理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不是干活的料,为孩子包揽一切“工作”,使孩子得不到劳动实践和动手、动脑方面的锻炼,也正是这样影响了孩子正确的劳动意识,让孩子的惰性心理在思想上有了依靠。再有就是生活圈内的人的生活习惯也直接影响着孩子。青少年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尚处在学习的阶段,容易形成对周边生活人群的效仿,老师及家长如果做事拖沓,不能说到做到,孩子必然会加以效仿。总结起来有四种类型:一是情绪惰性。学生或家庭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因个人非正常心境的影响,或因大脑皮质的兴奋周期处于低潮的影响而产生的惰性。这通常时间较短。当影响情绪的事件过去之后马上就能恢复正常,惰性也不随之消失。二是疲劳惰性。这是在学生的学习紧张或家务劳动过多时出现的。这时,思维困乏,精神涣散,精力不集中。热衷于自己的爱好,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对于主要事物只是应付,在学校时表现出作业敷衍和拖拉。三是习惯惰性。由于缺乏严格要求,长期懒惰敷衍而形成习惯。这种惰性具有顽固性的特点,一般表现在家庭富裕,娇生惯养或好说好动不守纪律的学生身上。四是生理惰性。这是因身体有病,生理发育不全所表现出来的惰性。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表现在少部分有生理或身体负病的学生身上。

二、学生惰性心理的表现

1.心理自卑,不自信。学生表现出自我迷失,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多由于生理惰性引起,长期的失败心态加上缺乏表现机遇就会让学生形成“照猫画虎、照本宣科”的生活学习方式。宁可和别人一起错也不愿出一把风头。

2.思想懒散,甘守平庸。对学习生活不肯下苦功,懒得动脑、动手;对学习上遇到的难点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敷衍塞责,遇到问题爱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得过且过,安于现状。

3.自以为是,盲目自满,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事物,以为自己处在“高位”,盲目地乐观与自信,沉湎于过去的成绩上,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学习方法甚至对新事物产生抵触情绪,采取逃避或排斥。

4.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把所有事物都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胆小怕事,不敢创新,总走“套路”“老路”,学习模式化,人格奴隶化。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什么事情、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惰性心理也不例外,它的存在与发展为学习实践制造了障碍,滋长了学生的“懒惰”性格特点,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另一方面惰性也可能促进科技进步。因为惰性心理的人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往往“投机取巧”,将本来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这样才有了发明创造,从而促进了科技进步。

三、学生克服惰性的方法

1.形成良好的习惯,让惰性没有乘虚而入的可能。遇事后马上动手,行动起来,不要让大脑产生不置可否的念头,不给自己留一秒钟的思考余地。

2.制定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表,并按照作息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执行。时间尽可能细化到小时到分,把复杂的事情变成一些小的、互不相关的、可以按部就班来完成的事情,这样就更容易把事情办成。超级秘书网

3.父母在假期里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并要求他对自己的自由负责。有必要的话,应用心设计训练孩子自制力的计划,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欲望。

4.教师做表率,严格要求,强化危机意识,投之以情,晓之以理,创造良好的竟争氛围。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8

榜样对学生有着突出的作用,榜样是学生心目中的行为准则,学生往往以此评价自己和他人,久而久之,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习惯,并融合到一个人的性格中去。因此,我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从而树立多层次的学习榜样。对学生实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层次的评价。学习好的同学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劳动好的也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还有体育、文娱、读书、助人为乐、勤简节约、尊师爱生等方面好的都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哪怕是学生的一次小小的进步,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让同学们有努力的方向,也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习客观地评价,学会取长补短,树立健康的竞争心理。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9

keyword:Universitysportsteaching;Psychologicallyhealthy;Functionandway

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一、心理健康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2006年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之际,浙江理工大学信息电子学院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开展了一次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随机调查,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在广东高校中,如果算上郁闷、焦虑等轻微症状则高达40%。如此惊人的数字提醒人们,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心理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根据高校体育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教育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

高校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及各类竞赛等,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及心理负荷,人际交往频繁,使学生在生理健康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一)调控情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作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普遍体会到,打打球、跑跑步、练练拳等,会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

(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发展

学校体育通过教学和各项体育竞赛等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四)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运动可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一)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同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应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要把学生的“身”、“心”统一到体育课上来,从而使体育课能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教学中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肌肉及体力均在逐年增长,骨骼尚在发育之中,因此,对学生要开展多种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显著差异。因此,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及进度的安排都应分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竞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我们还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在快速跑游戏中,教师不分组、不定项目,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确定比赛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比赛的内容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树立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的新形象

新型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和认识,在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鼓励其在教学中进行各种积极尝试,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四、结论和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高校体育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1.学生健康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学校体育不仅在健身方面,更在健心方面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2.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心态,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

3.建议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标准与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检测和评量。

【参考文献】

[1]王启明,等.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10

一、建立良好信任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班级不仅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集体,还是学生生活的集体,班主任就像是一位大家庭的家长。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石。在这个大家庭中,要遵循“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重视每一个学生存在的价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能够做到尊重需要,和学生的关系一定会很融洽。因为尊重学生,会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也就让学生对班主任、班级有了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在这种心理动机之下,班主任的工作就会很容易展开。一旦学生有了思想问题甚至是解不开的情结,在尊重班主任、敬爱班主任的心理动机之下,就会愿意接受班主任教师的劝慰,打开自己的心结,乐于沟通,学生也会在班主任教师的关爱之下,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不存在所谓的心理健康的危机。在这里要特别指出,尤其是班级里的所谓“后进生”,更应该得到班主任教师的尊重。善于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过多地批评与职责,更多的应该是找出问题的原因,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帮助。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和问题家庭有关,比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或者是父母的疏于管理等,因此还要与学生的家长经常联系,尽量地弥补原来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让孩子充分地信任自己的老师,而班主任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爱这样的学生,只有教师理解了学生,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学生才会理解教师,这样才会与学生建立起友好又牢固的师生关系,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创设民主开放的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越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即和谐的教育。他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有自我价值展示的机会和愿望呢?建立民主开放的班级文化非常重要。所谓的民主型的班级文化,就是师生共同创造一个富有民主生活机制的精神家园,提升学生个体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提升班级集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建立这种开放的活动机制,需要班主任首先要相信学生,并且要给学生充分活动和思考的时间。当然,活动的组织仍然是要从学生的需要角度出发,尤其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活动内容。还要与学校的整体安排协调一致,只不过在落实上级安排的德育活动的同时,还要兼顾班级的文化特点,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积极地设计还要主动的参与。在班级文化中也可以结合社会、学校以及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加入到课堂与课间。比如在内容上,可以让学生拟定班级的班训,设计班级文化角,安排每周一次的班级黑板报等,全方位优化社会、家庭以及生活的心理环境,减少劣性刺激,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学生的活动内容上有所增加,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会是一句空话。这里所说的班级活动,主要是指班主任组织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课内外教育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现在的学生生活几乎被学习成绩填满,所以体育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程。班级管理的健康教育之所以要把班级教育活动作为其实施的途径,也是有原因的。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因为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维果斯基曾指出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从实践层面来说,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为学生接触自然、走向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而且在活动中可以获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所以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比书本知识更有吸引力,有助于学生独立发现和独立探索,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自然、对世界的热爱之情。试想,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又热爱自然的人,怎么会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寄厚望呢?因此,班级管理要注意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并通过生活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的世界丰富起来。现代班级管理应强调“要遵循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心理规律,管理为提高班级成员的心理发展水平服务”。所以,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科学地优化人、物、事、时间、空间等管理要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进而发挥班级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最后,借用朱丽芳的《班级管理,以“心”为重》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班主任去探索和创新,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选择,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军.从需要层次理论透视学校班级管理[J].教育与职业(办学与管理),2006(15):39-41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11

散文《海上日出》一文,语言清晰、优美,使读者一下子就进入那美妙的意境。学习这类文章,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品读美的语言,感知美的形象,体会美的意境,并借助多媒体,使学生在舒缓美妙的音乐声中想象日出奇景。从中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体会生活的温馨美好,并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这一稍纵即逝的镜头,是因为他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心中充满了对人类、对生活的挚爱。诸如此类的课文如《桂林山水》《草原》《鸟的天堂》等。都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品读体会来学会对生活的感悟。

当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后,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会发现世界是美好的,会感受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不断使心灵净化,情趣高尚。

二、提高心理耐挫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每人都会面临失败的考验。小学生心理尤其脆弱,更需提高其心理耐挫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对学生加强教育。

在学习《夜莺的歌声》一文时,教师若能抓住人物形象及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教学,那么身处德国鬼子中,在凶神恶煞般的德国强盗的看押下,小夜莺灵活机智,镇定自若的精神就一定会深深打动学生,其伟大形象也将深入学生心中。此外,像、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一大批经过艰苦磨练,具有顽强意志的人物形象,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发,也能有助于学生战胜脆弱,形成顽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三、培养人际关系的协调力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的娇生惯养使他们不懂得去关心、理解和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却又不懂得回报爱,所以培养其爱心,协调人际关系是当务之急。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12

1)过分看重成绩,自我期望高。学优生非常重视学习,看重成绩和分数,将分数、名次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要学习好,成绩优,其他的都无关紧要。学优生对自己要求高,认为“要做就做最好”。即便一场极不重要的考试,他们也会全力以赴。虽然已经很优秀,但还是不满意,总感觉“做得还不够好”、“可以做得更好”,他们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2)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学优生非常在意自己的“好学生”形象,担心给他人留下不良印象,因而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他们倾向于把没有比较意味的情境看成对自己的评价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他们更多地关心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而不能完全投入到活动中。如在回答提问或与同学聊天时,常揣测着大家是否在关注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而不能专注于谈话内容或从课堂提问中学习。

2.情感或情绪方面

1)高期望带来的负重心理。优越感的背后,学优生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不自觉地害怕被人赶上或超越,总感觉事情太多而时间不够用,没有事情告一段落而可以松一口气的感觉。为维持学习中的优势地位,常自我加压,增大学习强度和学习难度,自己常处于紧张状态,甚至连逛街、吃饭也都是匆匆忙忙的。和他在一起,周围的同学也常感到很有压力。2)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学优生很少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他们有成就,但很少或不敢有成就感。既想“炫耀”自己的成绩,但又担心别人的议论,更担心“骄傲使人落后”,怕万一考砸了,被大家嘲笑;既想与同学交往,但又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更担心会遭到拒绝;既想尽情地放松自己,却又担心会影响学习,所以学优生常给人以谦虚和谨慎的感觉。

3.动机与意志方面

1)学习上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意志力。学优生通常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为了取得理想的成绩,为了获得更多的赞誉和认可,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他们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承受压力,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也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和毅力,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干扰或障碍,维持原来的学习目的和计划,表现出较强的意志力。2)抗挫折能力差。由于父母、老师的过度保护,学优生通常缺乏生活的独立性,缺少挫折或失败的体验,他们情感脆弱,心理承受力差,难经挫折;另一方面,周围人的高期待、严要求常常给学优生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学优生通常赢得起输不起,无法面对由高处跌下的落差。他们无法容忍自己失败,稍有失误,便怀疑是否“优秀”,进而失落、自卑、消沉,甚至否定自己。

4.行为方面

1)学习投入多,其他活动参与少。学优生通常把学习看得很重,他们勤奋好学,恨不得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抓学习”,除了学习,个人兴趣很少,学习的兴趣也仅限于专业学习;为得高分,甚至牺牲个人的兴趣爱好。他们不太注重人际交往和集体活动,很少花费时间与同学交流或一起活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能力的发展明显受到限制。2)独立活动能力强,合作精神差。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优生崇尚个人奋斗,偏爱独立学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也习惯于单打独斗,孤军作战,争取自己解决,很少想过要与同学合作一起解决。独立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优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没有他人的合作与互助,个人能力的拓展、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始终会有一定的局限。

二、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

在关注学优生优点的同时,应该警惕他们可能出现的消极心理或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虚荣心强,自负、自我中心

老师的偏爱、同学的羡慕……长期的荣誉感和优越感极容易转变成虚荣心,使学优生形成“光环依赖”。主要表现在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时时处处想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关注,不容许他人轻视自己;小心眼、爱面子,看到他人比自己强,就感到不舒服。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负、自我中心、嫉妒等消极心理。

2.争胜心强,不能正确认识竞争

学优生通常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欲望,他们争胜心强,处处争强好胜,事事想赶超他人,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他们崇尚个人奋斗,对同学间的正常竞争存在认识偏差,认为竞争的结果非胜即败,通常缺乏友好竞争、实现双赢的理念和心态。他们通常密切关注周围同学的学习并存“戒心”,但不轻易与同学交流真实思想,缺乏共同进步的良好心态。

3.成就焦虑,不能容忍失败

由于老师、家长寄予厚望,同时自我期望值较高,学优生通常有较高的成就焦虑,总想着要超过别人,或者担心被别人超过;尽管非常努力,但又担心考不好,担心发生令人害怕的事情,对失败恐惧和焦虑。“想赢怕输”的心理重压,使学优生变得异常脆弱,偶遇失误或老师的批评便容易一蹶不振,郁郁寡欢,进而怀疑自己,产生失落心理。

4.追求知识的片面发展,综合素质不容乐观

尽管学习投入多,但学优生的综合素质依然令人担忧。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知识面窄,偏重书本知识和专业课的学习,忽视其他知识的积累;2)兴趣狭窄,业余爱好少,为了学习,甚至放弃个人的兴趣爱好;3)重知识、轻个性和能力,活动或社会实践参与少,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社会适应、心理素质等均不容乐观。另外,学优生中不乏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差的学生。

5.人际关系的困扰,内心孤独和空虚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由于学优生平时只关心学习,加上虚荣、竞争心理的存在,他们很难与同学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久而久之,容易与同学疏离,甚至被集体孤立。尽管努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同,但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常常受一定的限制,因此内心压抑和孤独。加上学优生的知心朋友较少,遇事也只能“单打独斗”,长期下去容易造成交往障碍。

三、教育对策

在全面、客观地剖析学优生心理的基础上,应针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教育,促进其不断发展和完善。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强其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学优生的不良心理或行为,多与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看待自己的成绩有关,因此要从以下几点对他们进行引导:1)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看待外界的期待和评价,确立适当的抱负水平;2)认识到“好学生”应是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既要关心学业成绩,更应重视品德和个性的健康,不能过分地迷恋分数;3)树立正确的成败观;4)合理地调适自我,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自我平衡能力。

2.实施挫折教育,增强其抗挫能力

首先要培养正确的挫折认知: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不可避免,但挫折并不可怕,经历挫折能使人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其次正视挫折,并想办法解决、战胜挫折,积累挫折经验。另外,应创设挫折情境,或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验挫折,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提高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3.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竞争激励个体奋发进取,积极向上,能够调动个体的潜能;合作注重参与和互动,有利于提高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可以组织歌咏、演讲、绘画比赛等活动,使学优生认识到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也可以提倡合作式学习,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定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在互帮互学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应引导学优生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应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交往时应把握平等、宽容、理解、真诚互助的原则,积累成功的经验;同时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还应通过群体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如课堂讨论、文化娱乐等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5.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为其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以学生为本,淡化优、差生的区分,引导学优生正确对待荣誉,正确认知成绩分数;在注重学习的同时,更应重视健全和完善个性品质。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安排或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还需要加强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积德.学优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青海教育,2001(9,10).

[2]田爱春.优秀生常见的心理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0).

生理心理学论文篇13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