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毛泽东思想论文实用13篇

毛泽东思想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1

    一、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主要观点

    (一)毛泽东首次分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指出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解决各种矛盾

    1.通过社会主义国家主要矛盾的分析,从理论上指明了党的根本任务转变的必然

    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是在一个落后和不发达的现实中产生的,生产力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生产关系,因而在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矛盾和主要矛盾。他深深地认识到,只有生产力发展、经济搞上去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就在实际上提出了党的根本任务的转变问题。毛泽东正是从对社会主义社会特殊矛盾的分析中,得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社会基本矛盾的结论,这是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2.中国共产党八大通过落实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正确判断,从实践上贯彻发展生产力

    经毛泽东亲自审定的中国共产党八大的政治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本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力量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争取把我国尽快地从低、穷、落后的生产力中解放出来,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就深刻地告诉我们:党和国家要由原来居于主要地位的夺取政权变为维护政权,由革命战争变为主要向自然界开战;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一项长期的中心任务,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生产力低下的问题,才能真正履行执政党的光荣使命,才能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二)毛泽东把对发展生产力的认识提高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高度

    在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完成,已经为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将由此得到极大的解放。虽然在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在执行过程中有过偏差,但就其基本方面来说无疑是正确的。

    在我国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主张把全党的工作重点集中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生产力。毛泽东在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八大报告和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都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明确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三)毛泽东首次提出“向自然界开战”、“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怎样才能发展生产力?这是毛泽东始终认真思考的问题。毛泽东把科技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他认为,必须“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1956年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58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他要求“来一个技术革命”。毛泽东提出技术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重视科学、学习科技,以便中国能迅速摆脱科技和生产力落后的状况,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他认为,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必须向现代科学进军”。正是在以毛泽东的“向科学进军”思想的指导下,在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初步建成了一套完整的重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并掌握了较尖端的核科学技术、航天技术,这为中国日后全面开展经济建设无疑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及赢得了一个相对良好的安全发展空间。

    (四)毛泽东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和实践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思考、探索和认识不断深化,并逐步发展形成了清晰的“四个现代化”思想:1954年9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论述,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概念,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四个现代化”是在1959年底至1960年初才形成的。1964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多次论述和表达思想,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五)毛泽东提出了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复杂关系, “走自己的路”,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及“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

    1.与苏联不同, “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在思考如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时,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与苏联不同,强调“走自己的路”,这充分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国共产党八大报告中“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论述中,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苏联传统的“一大二公三纯”的经济管理模式。

    2.提出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毛泽东对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问题高度重视,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思想。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是手段,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目的。

    3.注重“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毛泽东一直强调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这在<论十大关系》和中国共产党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六)毛泽东“两步走”战略目标及战略步骤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认识是经过长时间的思想准备和考虑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设想:关于“两步走”的设想,最早是在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根据毛泽东意见提出来的。当时设想的是: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当时提出的“两步走”的设想,目标要求高,时间要求快,虽然有一些急躁、冒进的成分在内,但依然反映出在当时经济文化较落后的情况下,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艰巨性的思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主要观点和实践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文革”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注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学说,强调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1989年后,邓小平又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要坚持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正确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的新发展及社会主义本质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新发展概述

    邓小平很早就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他提出要坚持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一样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力,在面对新的形势的发展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搞建设”,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发展生产力思想。

    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明确表明邓小平把对发展生产力的认识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邓小平把生产力放到最重要的、首要的位置来强调,从而恢复了生产力应有的突出地位和决定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和核心,进一步突出、概括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同时,也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贯穿社会主义始终。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

    在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人类的智慧和能力是以科学技术来体现的,对社会起决定性作用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的。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强调要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国振兴和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2

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强化阵地意识。在这一方面,毛泽东维护文化安全的思想主要包括“地位论”“内容论”“方向论”和“队伍论”四个层次。

1.关于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1]p255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2]p110他还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3]p1011在革命战争中,“如果连最广义最普通的文学艺术也没有,那革命运动就不能进行,就不能胜利”[4]p866。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革命的文化是整个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战线无法替代的重要战线,“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5]p847

在论述文化直接作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高度,分析了文化的地位。毛泽东认为,革命文化建设,是整个中国社会“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所必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宣告:“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6]p345

2.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构想,并努力付诸实践,促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文化创立、发展与繁荣。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中,对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做了系统阐述,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毛泽东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7]p350

4.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安全,关键在人,关键取决于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是否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者的手里。因此,毛泽东关于维护文化安全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分子(传播者)、党员干部(领导者)以及青少年学生(传承者)等主要社会阶层。

关于知识分子。早在1939年,党中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就指出,中国革命“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认识到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条件之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还进一步提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8]p462。建设宏大的知识分子队伍,是毛泽东文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伟大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于党员干部队伍。毛泽东一贯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多次强调,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毛泽东尤其强调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1929年11月,毛泽东受命到红四军工作,发现那里“党员理论常识太低,须赶紧进行教育”,就给中央写信,请中央邮寄斯大林的《列宁主义概论》(即《论列宁主义基础》)及党报党刊,叮嘱收信者“勿以小事弃置”。在谈到学习文化和理论的好处,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关于青少年学生。毛泽东高度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歧不断加剧和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攻势不断加剧时,毛泽东更加认识到,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条标准”:第一,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第二,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第三,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第四,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第五,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二、对待中外文化现象要有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雅量

文化是否安全往往表现在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交流、碰撞中发生的,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客观结果或主观感受。如何对待其他文化现象,维护文化安全,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文化现象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原则。

转贴于

1.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 对待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他提出要在全党树立起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因为,封建时代的文化,也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也有非封建乃至反封建的。我们要注意区分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时期的东西。总之,对待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应是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古为今用的主要目的。第一,认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提高民族的自信心。第二,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国情民族特点一个重要的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时代的革命和建设,都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和传统。第三,学习历史,学习历史的文化遗产,是为了创造新的文化。毛泽东多次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人”,继承和借鉴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为了达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目的,对于古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联系当时的实际,科学地分析它的历史价值,肯定它的历史地位,而且还要从今天现实的情况和需要出发,研究他们对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2.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原则。1938年10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地说明了学习外国进步文化的重要性。他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得很不够,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新的建设要求,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经验和苏联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其中就包括中外关系,再次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还特别指出坚决抵制和反对外国资产阶级的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同向外国学习、向资本主义国家长处学习是不矛盾的。毛泽东提出了“洋为中用”的思想。第一,吸收和借鉴外国的东西,要从中国实际需要出发。第二,毛泽东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原理,指出中西文化关系中存在着一个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中的“体”“用”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中学与西学不是“体”“用”的关系:“学”是指基本理论,是“中外一致,不应该分中西”,但中外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这就是民族特点、形式和风格。第三,学习外国的东西是为了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认为,“‘搬’也是要搬一些的”,民族形式可以掺杂一些外国的东西,不中不西的也可以搞一些,非驴非马也可以。洋为中用,就是在中国自己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洋一切有用的成分,最后达到中国优秀文化与外国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既不同于外国,又不同于古代中国文化的现代中国文化的新形式和新风格。文化上对外国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

3.对待宗教文化的基本思路。宗教存在是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因此,对待信教问题要遵循思想认识发展自身的特点来解决。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初指出,宗教的存在是长期的,宗教的消亡是几百年的事。他认为,对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必须遵循思想认识的特点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列主义。”[9]p209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根据信教自由的原则,中国解放区容许各派宗教的存在。不论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只要教徒们遵守人民政府法律,人民政府就给以保护。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各有他们的自由,不许加以强迫或歧视。”在1956年同藏族人士的谈话中,毛泽东指出,宗教信仰自由,可以是先信后不信,也可以是先不信后信。

从文化功能上看待和把握宗教问题,把宗教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毛泽东在认定宗教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同时,还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而非一般的迷信,并强调寻求其合理的内核与精华,对宗教文化的载体,如寺庙等要求给予重视和研究。他说:“群众中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是不行的。”[10]p2161963年12月,毛泽东提出对宗教问题要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他说:“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都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刊物。《现代佛学》不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文章的水平也很低,其他刊物上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或世界史。”[11]p353

将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纳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体范畴。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2]p368

三、强基固本,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构筑维护文化安全的坚实屏障

社会现实表明,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一种意识形态,要得到群众接受,依靠政权的推动与维护是必不可少的,但根本上只能依靠真理,以理服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转贴于

群众,满足群众需要,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治本之策。

1.新文化要民族化,必须体现自己的民族特点。因为每个民族的文化,其形成和发展总是受该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心理和传统习俗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其内容和形式,总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或显或隐的个性特征。所以新文化建设要能体现本民族的特点。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观点,明确强调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表明,一种文化只有有了自己民族的根基,才会枝繁叶茂,才会在激烈的文化交锋中傲然屹立。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3

而且,意味深长的是,马克思主义最初就是作为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一种而传播进中国的,只是后来由于特定的政治时局的原因它才从西方文化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独特的异质文化。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从中国本土产生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的,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接受了西方,我们不能因为后来中西方的敌对关系而完全否定西方,甚至否定西方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入侵”中国,其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给自古以来自尊自强的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这种伤害至今犹存,以至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外交上的敏感问题。另一方面,洋枪、洋炮、洋文化又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冲击、挑战、机遇,中国被迫从古代向近代转型以至最后向现代转型。对于后一方面,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我们过去对这一问题重视得很不够。其实,西方对中国的“正面”影响远大于它的“负面”影响,中国人一方面仇视西方,但另一方面又很理智地承认西方的先进并勇敢地向它学习,这正是中国民族精神中最可贵的地方。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西方思想。所不同的是,它具有强烈的反传统色彩和批判精神,与当时西方主流思想即资产阶级思想迥异,所以我们后来把它作为异质思想。其实,它根本就不是异质思想,不论是从理论根源上还是从实践根源上,它都是来源于西方本身。马克思著作中大量涉及西方的文化、哲学、经济、政治、历史等,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最先进、最科学的学说,是西方各种学说的集大成。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深厚的西方文化、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的修养,毛泽东能读懂马克思的著作吗?他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吗?  

绝对不能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但毛泽东思想不可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它不可能土生土长。同样可以说,没有近代西方各种社会、政治、文化思潮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对于毛泽东来说,没有最初的对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思想的接受,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如果把毛泽东思想比作一座冰山,可以说,海面上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海面以下的绝大部分则是中国传统的思想和西方哲学人文各种思想。海面以下潜藏的部分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是海面以上突出部分的基础。  

过去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割裂毛泽东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关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不客观的。西方种种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之巨大,恐怕毛泽东本人也未必意识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层的、藏匿的、异常复杂的,一旦接受,根深蒂固,是很难像洗去身上的污垢那样很容易洗去它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所接受的西方哲学人文思想长期影响毛泽东的行为,不仅是负面的,也有正面的。毛泽东晚年还说:“社会把我们这些人推上政治舞台。以前谁想到搞马克思主义?听都没有听说过。听过还看过的是孔夫子、拿破仑、华盛顿、彼得大帝、明治维新、意大利三杰,就是资本主义那一套”(注:转引自迪克·威尔逊:《历史巨人毛泽东》,493页,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正是这些西方资产阶级哲人和西方历史引导毛泽东走出传统,面对西方,奠定了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这说明,并不是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毛泽东推向革命,而恰恰是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他、引导他走向革命。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并不是一接受马克思主义就把以前所接受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完全放弃了,文化思想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复杂的文化思想问题更多地遵循的是辩证逻辑而不是形式逻辑,这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一再强调的观点。毛泽东是在24岁时即到北京后才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并且以后终身信奉马克思主义,但这并不是说他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意味着他的思想领域中就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的文化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占有同样的地位,所不同的只是,他对二者的态度截然不同。早在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初期,他就一方面深受陈独秀、李大钊两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深受罗素、杜威、胡适、蔡元培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影响。罗素、杜威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胡适、蔡元培是当时非常有地位的中国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  

纵观毛泽东一生的读书活动,可以看到,毛泽东童年时代主要读的是中国古代的书,晚年“返老还童”,再一次主要是读中国古代的书,所不同的是,童年主要是学习,晚年则主要是欣赏。而毛泽东人生的中间时段一直没有停止过读西方的书籍,长沙时期是这样,延安时期是这样,建国后同样是这样。“毛泽东更多的涉猎西方哲学书籍,当是在延安时期和建国后。在1965年8月5日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毛泽东说他读过古希腊名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还说,德国哲学家、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第一个看透神是人的思想意识的反映。他的书必须看。当然,黑格尔的书也必须看。列宁说,不读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书,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也应该读唯心主义的书。我是相信过康德的。不读唯心主义的书、形而上学的书,就不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是我的经验,也是列宁的经验,也是马克思的经验。”(注: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册),695页,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4

站在当代的立场,我们通常把思想文化资源按照其时间、地域、性质以及约定俗成等因素而综合划分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思想文化,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本来也属于西方思想文化,但由于它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所以我们通常把它从西方思想文化中独立出来。而以西方思想文化称谓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有时也称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本文则称之为“西方哲学人文思想”以示区别。从思想资源来说,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其关系非常复杂。那些认为毛泽东思想与西方哲学人文思想之间没有联系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至少是表面的。

我认为,毛泽东所接受的思想中,或者,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当然是第一位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第二位的,而西方哲学人文思想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不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比较表面和直接,而西方哲学人文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则是潜藏的,比较深层。事实上,毛泽东在他人生的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即二十岁左右(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容易接受的年龄”)主要学习的恰恰既不是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而是西方哲学人文思想。18岁之前,毛泽东所学的知识主要是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诸如“四书”、“五经”之类的,18岁到长沙之后就开始比较系统地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所谓“新思想”、“新文化”、“新思潮”其实就是西方文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等。毛泽东自己说:“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注: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斯诺文集》,124页,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斯诺的《西行漫记》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可参见此书。)“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注: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斯诺文集》,129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斯诺的《西行漫记》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可参见此书。)所谓“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其实都是西方哲学人文思想。长沙时期是毛泽东读书的最重要时期,对于求知有着强烈欲望、酷爱读书的毛泽东来说,这一时期所读之书肯定远不止上面所提到的这些。而毛泽东在读这些书时的感受如何,由于资料的缺乏,可能永远是谜了,所幸的是,毛泽东在长沙时所读的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一书还被保存下来,从密密麻麻的批注来看,毛泽东对这本书是读得非常认真的,后来当这本书“物归原主”时,他还说:“只因那时我们学的都是唯心论一派的学说……它使我对于批判读过的书,分析所接触的问题,得到了启发和帮助”(注:毛泽东1950年同周世钊的谈话,转引自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册),139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许多的证据表明,毛泽东在年轻时曾阅读了大量的中西资产阶级的书籍,认真学习了中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学说,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问题不在于承认不承认这一事实,而在于如何评论这一事实。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所接受的西方哲学人文思想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时期,一旦接受,终身难忘。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接受的资产阶级思想可以说深深地印刻在他的思想深处,并终身起作用。虽然毛泽东后来更看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诸如《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等对他的影响,但如果没有早期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思想作为基础,毛泽东是不可能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一下子跳跃到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24岁才知道马克思,从此终身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毛泽东的历史并不能从此抽刀割断。事实上,毛泽东后来多次从“二元对立”的哲学观点出发强调学习西方哲学的重要性,认为不懂西方哲学,就不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真理是跟谬误相比较,并且同它作斗争发展起来的。”“我劝在座的同志,你们如果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那就还需要补学一点它的对立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需要读一读。”(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3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而且,意味深长的是,马克思主义最初就是作为西方社会、政治思潮的一种而传播进中国的,只是后来由于特定的政治时局的原因它才从西方文化中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独特的异质文化。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从中国本土产生的,它本质上是西方的,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接受了西方,我们不能因为后来中西方的敌对关系而完全否定西方,甚至否定西方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入侵”中国,其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它给自古以来自尊自强的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这种伤害至今犹存,以至这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外交上的敏感问题。另一方面,洋枪、洋炮、洋文化又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冲击、挑战、机遇,中国被迫从古代向近代转型以至最后向现代转型。对于后一方面,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我们过去对这一问题重视得很不够。其实,西方对中国的“正面”影响远大于它的“负面”影响,中国人一方面仇视西方,但另一方面又很理智地承认西方的先进并勇敢地向它学习,这正是中国民族精神中最可贵的地方。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5

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儿女近代百多年用血肉艰苦卓绝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层面探究社会发展的科学,是人民建设新中国,打败国内外敌人,战无不胜的伟大思想武器。虽说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局部利益的不公平,甚至于显现出具体“方式、方法”上的粗枝大叶,在实践中犯了一些盲目冒进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但这是值得当代总结经验教训的。尤其是当时是受国内外时局恶劣的境况困扰,出现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

其次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个人心得体会: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的诸多话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句。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永载史册,他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怀念。

邓小平最伟大之处,莫过于他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改革开放的提出。在这届会议上邓小平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精髓。所谓精髓,是指贯穿一切的东西。之所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原因在于: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论;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成为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的指导性线索。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都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变化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作出新结论的思想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每一重大问题的核心和灵魂。

作为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始终。只有正确地并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者能全面地正确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进一步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概括第一次把实事求是作为由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来把握,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进到一个系统化整体化的阶段。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同时它们又有各自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实事求是是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和根本点。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它统一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为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为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体现中国共产党锐意改革、奋发进取的形象指明了方向。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邓小平推行的种种举措帮助数亿中国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摆脱了贫困,这是史无前例的功绩。邓小平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和现代化,走向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未来。

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面对逆境不折不挠、韬光养晦,为祖国时刻准备着贡献自己的力量。须知,机会永远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6

苏联文学理论是特殊地缘文化的产物,具有两重的文化身份。一方面,俄国文化受到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形成了认识论传统。欧洲文学传统包含人道主义和认识论两个方面。苏联文学理论继承了欧洲的认识论传统的“摹仿自然”说,经“别、车、杜”阐发,形成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认识”观点,后来在列宁的反映论的基础上,最终确立起“文学是现实的形象反映”的经典论断。反映论强调主体对现实的摹写和镜映,摒除主观性,突出文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俄国文化属于东方文化,带有“东方****主义”的特征。苏联文学理论继承了东方文化传统,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本质和教化作用,具有群体本位主义的性质。它提出文学对现实的反映是受历史条件、阶级条件决定的,文学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性。作家只有拥有正确的世界观、进步的阶级意识,才能如实地反映现实,揭示现实的本质,达到真实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典型的意识形态论,它与反映论构成了内在的悖理。可见,苏联文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和意识形态论的二元论。苏联文学理论虽然继承了东方文化传统,中断了人道主义的西方文化传统,但又不可能完全清除西方文化的影响,它潜伏在文学思想的深层,顽强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在“非斯大林化”以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得到肯定,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

苏联文学理论的引进,颠覆了五四文学思想,使中国文学思想史发生重大转折。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7

    在以上三个论断中,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和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两个论断基本含义相近,而且都有相同思维的直接起因和相同的历史文化思想的内涵,这两个论断明确地断定了人民或劳动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即历史创造主体,具有深厚的历史哲学的意味,如果进一步深入剖析其中的哲学内涵,对于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曾在《神圣家族》中提出了“整个的历史过程是由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所决定的”的论断,但这一论断所肯定的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决定历史过程,而且反过来人民群众也由历史过程所决定,而是以人民群众与历史过程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考虑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并未直接断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列宁承认贵族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造历史,又承认历史是由千百万人独立创造的,他指出:“在一百多年以前,创造历史的是一小撮贵族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工农群众则尚在沉睡不醒的状态中。因此,当时历史的进展也是缓慢得可怕的”,“现在资本主义大大提高了一般文化,其中也有群众的文化。战争唤醒了群众,以空前未有的惨祸和痛苦激起人们。战争推动了历史,于是历史在现时就是以火车头般速度飞快前进,现在,历史是上千百万人独立创造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门前了。”(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列宁主要是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大众文化,从而使劳动群众享有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样的文化教育与文化创造的权利,人民群众创造了新文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而且列宁还断定了贵族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创造了历史,显然这里所讲的历史,主要是指文化活动。而毛泽东提出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并明确指出历史不是由帝王将相创造的,不是英雄人物创造的,这不是简单的关于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而是从历史的创造者的高度对历史的本原的反思,或者是说对决定历史运动的根本力量的反思,是具有历史哲学的意味的,而不可等同于一般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的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当然,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论断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的。下面,我们试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论述这个论断所具有的合理的内涵。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力量,人类历史发展归结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劳动者广大的劳动人民是生产力诸要素中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或者说“全人类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劳动者”(列宁),这样看来,归根结底,是广大的劳动者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毛泽东提出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论述正是基本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原理,在1938年毛泽东所读的中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所着的《社会学大纲》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生产力的诸要素:“社会的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物的要素与人的要素之统一,即生产手段与人类劳动之统一”,“从社会的方面看,社会的生产力是社会的人类及其所创造的生产手段之社会的内容。”还说:“劳动者是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等等。(注:《李达文集》,第2卷,361~3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毛泽东正是以这些原理为基础,而提出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论断的。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论断也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基础的思想相符合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也就是说,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创造历史的不是别的,正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恩格斯还直接指出:“自阶级产生以来,从没有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不要一个劳动阶级而能够存在下去……不管不事生产的上层社会发生什么变动,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也无法生存。”(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1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这也是肯定劳动者创造历史的作用,肯定劳动者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其次,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不仅是人类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也是人类文化与文明成果的直接或间接创造者。从总体上看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全部成果都是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655页。)这就表明文化成果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及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因此文化从根本上讲也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至于文明成果,更离不开物质生产活动的结果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因此从根本上讲,人类文明的成果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不仅如此,劳动人民还直接创造诗歌、戏曲、通俗文学、讲唱文学等文学形式和创造了人类发明的大部分,可以说人类文化和文明中有相当部分都是来自于劳动人民。 

    最后,在革命与战争时期,劳动人民武装起来,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生活,从而又推动历史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毛泽东曾以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为例来说明广大劳动人民的这种历史创造作用。他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较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历史创造作用其实质,在于打破一个旧的秩序,而建立新的秩序,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此层含义在前文已详细论过,此处不再赘述。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8

一 1935—1941年,这是“毛泽东思想”概念的酝酿时期。“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概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特定原因的。

(一)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断深化。在如何对待马列主义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方法。以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简单、机械地照抄照搬马列主义与苏联经验,把马列主义条文与共产国际指示奉为金科玉律,实质上就是割裂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联系。陈独秀右倾主义与随后出现的党内三次“左”倾错误,就是教条主义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现实体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则注重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和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并逐步学会了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视角,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与深刻总结,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

(二)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与毛泽东的思想成为党的政治思想的主流。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是毛泽东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点。1936年12月,毛泽东成为中央军委主席。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与中央书记处主席。至此,毛泽东成为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者。与此同时,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发展了陕甘根据地,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毛泽东政治地位的确立及其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也日益受到党内的信服与拥护,成为党内政治思想的主流。

(三)学习马列主义、研究党史与整风运动的开展。到达陕北后,在党中央与毛泽东号召下,党内兴起了学习马列、研究党史和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热潮。1941年到1942年,中共中央编辑出版《六大以来》、《六大以前》,用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建党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这两书共收录毛泽东的著作近百篇,是党宣传毛泽东的思想的一个突出表现。四十年代初的整风运动是党内进行的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清算了党内各种错误思想路线,使全党认识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正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典范。

(四)特定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三十年代末以来,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日趋式微,并最终于1943年解散,这就为中国共产党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客观上推动了党对确立党内指导思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在国内,国民党积极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大力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大肆攻击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企图从根本上取消马列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这就需要党在政治上突出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在政治思想上树立毛泽东思想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反击国民党猖狂进攻的重要方法与内容。可以说,中国革命发展到新的阶段孕育着“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产生。

二 1942—1944年,这是“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命名时期。

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命名做出积极贡献。1941年,张如心相继发表《论布尔塞维克的教育家》、《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等文。张如心提出“毛泽东的思想”一词,这已涉及到毛泽东思想的命名问题。

党的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概念的命名做出巨大的贡献。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王稼祥纷纷发表文章,宣传毛泽东的思想在我党思想理论中的领导地位。其中,王稼祥于1943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该文首次出现“毛泽东思想”概念,认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塞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王稼祥在全党酝酿的基础上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作为首创者的贡献是应充分肯定的。从此,“毛泽东思想”概念逐步为党内同志的普遍认同与接受。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9

一、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很长的历史阶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认识、改造、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改善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理论思想。虽然受到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和建设时代主题的影响,实践的情况不一,但是这些思想的确为当时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强有力地指导。

从纵向发展上看,毛泽东生态思想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历史时期,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国情,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深刻认识。从经验层面上看,研究毛泽东生态思想是为了为解决当前我国的生态问题提供具体的对策;从理论层面看,毛泽东生态思想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态思文明论体系;从文化角度来看,毛泽东生态思想研究重塑了人们道德伦理观念,唤醒了人类的良知,提高了全人类的思想觉悟,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初衷上来看,毛泽东的关于生态保护的思想理论既包括以改善自然环境的目的生态论述,又包括不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其他的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作用的经济、军事、文化、政治工作和教育、政策和策略方面的论述,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生态思想论述,显然都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显然应该被看成是毛泽东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内容上看,毛泽东生态思想主要包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论述、关于节约思想论述、关于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关于保护自然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思想论述等方面的理论。

那么究竟什么是毛泽东生态思想呢,笔者认为,毛泽东生态思想就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了满足革命、建设的需要,毛泽东提出的旨在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类生存自然环境为目标的一些列主张、观点、指示等思想和实践的总合。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有的已经付诸实践并取得很多成果,有的则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停留在想法阶段,但不论是那种形式,都构成了毛泽东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同样也为今天的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国家领袖,毛泽东生态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毛泽东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环境客观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生态思想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观思想同时,参考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他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建设的原则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相比,毛泽东生态思想更加容易在革命和建设中进行实践。毛泽东生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结合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客观实际提出的生态思想,而且毛泽东生态思想不仅体现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论述,更是在生态建设的具体方面提出了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性的指导意见及办法。

2.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生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毛泽东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思想基础,而毛泽东思想关于政治思想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学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毛泽东生态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前提之一。从范畴上来看,二者以交叉的形式存在。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必须把两者看成是有机整体。

首先,毛泽东生态思想与毛泽东的经济思想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建国之后经济建设状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创新应用。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如何缩短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水平之间的差距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中国的时代主题,那么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中国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生态问题和潜在的生态危机,这就让毛泽东对中国的生态现状重新进行思考。当时的毛泽东认为,离开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的经济建设将遭遇巨大阻力,而离开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正是在毛泽东生态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中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次,毛泽东生态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补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人,毛泽东的思想囊括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势必在毛泽东理论中有所体现,这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毛泽东生态思想的有机构成。换一种说法,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内涵,它使毛泽东思想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观还是方法论,在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中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再次,深刻把握毛泽东生态思想必须扭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对对立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我们都对生态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人们往往认为,保护环境就不能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势必会造成环境污染,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绝对的矛盾关系。然而要想真正的理解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的是“人的自然”,这种人的自然思想势必包含着生产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完整的自然界必然包括人类,而经济的发展又是人类生存的客观物质保障,因此,真正的马克思生态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历史前进永恒的主题。而毛泽东生态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生态观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而且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把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这不仅让人们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完全能够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在客观上保护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更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源泉。

3.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现实角度来讲,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环境,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什么样的理论下来指导呢?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并且回答的理论问题。毛泽东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源泉,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强有力的指导,研究毛泽东生态思想无疑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生态思想内涵的最直接的途径。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10

1、摆正毛泽东功过是非的位置,正确对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并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毛泽东使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没有毛泽东,“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48~149页。)。“中国出了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注:《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册,22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永远不可磨灭。

但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同任何人一样,也有缺点和错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们在正确评价毛泽东的伟大功绩时,也要毫不含糊地批评他的错误,但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要摆正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的位置,不能以偏代全,“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01~302页。),要充分肯定毛泽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不可等量齐观,更不可本末倒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终究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作为党和国家的代表和象征,也制止过一些具体错误,提出过一些闪光的思想,如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等,维护着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不能因为否定“文化大革命”而否定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做的一切,也不能把所有的错误责任全推到他一人身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了各条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工作,恢复了毛泽东正确的政策,纠正了他的错误的理论,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使党的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2、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正确处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的关系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承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不矛盾。这里有一个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问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作了明确的规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准确理解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就知道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指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后者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既然是个人的思想,就会有正确的、错误的、科学的、不科学的。尽管毛泽东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说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全部结论和个人观点的总和。只有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而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的言论和观点则不属于此列。区分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就会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就不会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贬低、否定毛泽东思想。

3、完整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避免割裂、简化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严密完整、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贯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时期,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实践领域,它不是在个别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列主义。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也相当丰富,如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把毛泽东思想仅仅理解为阶级斗争的理论,只适合战争和革命年代而不适合和平与发展时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错误的。

当然,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毛泽东思想毕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成果,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毛泽东思想,才能更好地坚持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历史课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但有些人只认同接受毛泽东关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理论,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却颇有微词,或认为毛泽东不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或认为毛泽东经济建设的理论未能变为现实而无指导价值。对此,我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毛泽东始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他说,如果你搞了五六十年的社会主义,还不能超过美国,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毛泽东思路相当清晰,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267~268页。)毛泽东这一理论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党的八大第一次较为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八大后,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377页。)。于是,全党工作重心在八大后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社会主义还没有建成。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一次性的行动,不是几次“跃进”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他根据生产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定量考察来研究建成社会主义的阶段特征问题,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827页。)根据毛泽东的这些想法,1963年中央工作会议在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提出了“两步走”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3、关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以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提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400页。)。毛泽东探索出的这条工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道路既不是通过“羊吃人”的方式把农民逼为雇佣劳动者来发展工业化的西欧式工业化道路,也不是通过损害农业和农民利益来实现工业化的苏联、东欧式工业化道路,而是一条既能实现工业化,又能发展农业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还开创了世界上第三条工业化道路。

4、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毛泽东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先驱,他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一些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构想。主要有:

①保存和发展一些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毛泽东知道上海、天津出现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后明确指出: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设私营工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把他的这个设想称为“新经济政策”。

②冲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模式,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允许地方和企业搞一些“独立王国”,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者的利益。

③社会主义中国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阶段。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④创造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三结合。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没有能在毛泽东时代开花结果。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艰辛探索。因为他们的探索不仅使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避免了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带来的冲击,而且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分别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纠正了毛泽东那些不切实际或错误的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正确的思想,把毛泽东当年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抱的愿望逐步变成了现实。

三、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马列主义是主干,我们是枝叶。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他是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的。它们在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关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在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使命的基本原则问题上都是一致的。因此,毛泽东思想决不是独立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之外的思想体系,而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没有提供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是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之一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相结合,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继承马列主义,不是固守马列主义的个别结论,而是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以高度求实的态度来对待马列主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使马列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原则,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11

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国内相关研究已从多角度展开。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的著作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丁淦林著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窦其文著的《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和郑保卫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等。代表性的论文有童兵教授的《依靠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办报———毛泽东新闻思想要点之三》、刘国云《试述毛泽东关于群众办报的新闻思想》等等。本文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笔者认真研读毛泽东相关经典原著及重要讲话、相关文件及文献选编、有关“群众路线”和“毛泽东新闻思想”硕博士论文、核心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等,这些都为深入研究毛泽东新闻思想提供了系统而又可靠的原材料。本文在撰写过程中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

一、研究现状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最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党的新闻传播事业是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毛泽东同志极度重视新闻传播事业的群众性。从毛泽东同志群众路线新闻思想的确立到现在,国内学术界一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相关著作、论文和文章的梳理大体观点归纳如下:

1、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新闻思想历史渊源的研究

研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著作都是论述毛泽东同志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1945 党的“七大”时期,“群众论”是由毛泽东创立的,他强调我们的报纸要靠大家来办,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著作、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的办报实践与报刊思想、新闻教育、自身的新闻实践这五点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主要来源。陈建军、李朝霞《试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群众观的现实意义》一文中指出:我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群众观的理论基础。童兵认为,中国共产党党报学说和新中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和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新闻思想基本内容的研究

(1)党报必须走群众路线,强调新闻的党性原则,重视为无产阶级服务。人民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全党办报” 集中体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无产阶级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原则,1957 年6 月14 日,毛泽东指出“在世界上存在着经济区分的时期,报纸又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徐占焜《新闻工作的灯塔—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笔记》一文中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最显著的标志。”

(2)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假话一定不可讲。有一分说一分,反对弄虚作假,‘不偷、不装、不吹’,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不可修改的根本原则。” 新闻传播必须讲真话,拿事实说话,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唐玮鸿认为,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一种态度。新闻界最大的危险是讲假话,新闻界最大的危机是信任危机。胡正强认为,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第一原则和进行媒介批评活动的基本理论出发点。

(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当代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根本办报路线。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使得全党群众路线最终形成。1948 年4 月2 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讲到:“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才能有生气,可是报社自己的工作却往往未能贯彻实行群众路线。”唐维红认为,毛泽东在新闻实践中高度重视群众的感受和创造、强调要坚持依靠群众办报。刘国民认为,党报要反映群众,又要群众自己反映自己。童兵教授认为,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引入新闻传播活动,实行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这个方针,报纸与党的生命息息相关。

(4)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一贯追求。毛泽东新闻思想历来重视通过新闻手段反映人民群众和新闻工作者的文风问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强调新闻工作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反映生活、了解群众,写出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新闻报道。试想如果当今社会中缺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思想,那么被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会越来越少。

(5)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毛泽东所提出的一些新闻观点,使我们侧重从群众的角度来认识党的新闻事业的功能、作用、工作特征与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认识。他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包涵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把群众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创造集中起来进行总结和传播。1942 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郎劲松和童兵教授《毛泽东新闻思想与邓小平新闻理论比较》一文中认为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吴廷俊认为,党的新闻工作要求新闻工作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取得经验,贯彻群众,指导工作。陈建军、李朝霞《试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群众观的现实意义》一文从报刊要鼓动群众的热情、联系群众和教育群众、贴近群众的阅读习惯、号召群众积极参与、号召群众和反应群众、群众因素纳入评价标准等方面详细的论述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

(6)鲜明生动的报道文风,提升群众认可的艺术。毛泽东沿用马列主义文风教育广大宣传工作者要改进文风,抛弃空洞、干瘪的语言。彭焕萍《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以人为本的受众观》中认为新闻报道形式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形式贴近群众,重视受众来信、来访,建立健全通讯员队伍并吸引广大群众支持并参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发出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再次提倡新闻报道要“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3、对毛泽东群众性新闻思想学术意义的研究

(1)突出历史地位。唐维红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实践证明。朱清河认为,群众办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闻宣传战线中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执政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新闻工作光荣传统和作风,是“全党办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郑保卫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经验与传统的集中概括,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基础。朱清河认为,“‘群众办报’在新闻传播领域及其历史发展进程中,表征着现代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基本特质与核心属性。”

(2)强调现实意义。陈建军、李朝霞《试论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群众观的现实意义》一文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和强化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坚持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群众观。乔尚云《坚持毛泽东新闻思想和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从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政治家办报和新闻的党性原则初步探讨论述得出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博大精深,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闻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胡少兆在《毛泽东新闻思想浅识》一文中试图对毛泽东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历史使命以及论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等方面进行探析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对于当前新闻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力丹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视角不能着眼于行业化的新闻传播,而是需要通过新闻媒体加强政治性的宣传。杨祖恩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有助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新闻媒体的监督与促进作用。

二、研究不足

1、研究单一,不够全面

目前,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并没有系统的涉及毛泽东新闻思想,也没有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历史形成、主要内容、基本特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更没有完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群众性新闻思想体系,甚至有些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

2、纵向研究,不够深入

从目前研究程度上来看缺乏对毛泽东群众性新闻思想的深入研究和系统的研究。研究大多只是立足于实践,或者仅仅只是研究了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未作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概括。

3、缺乏独立性、针对性

部分研究与毛泽东政治工作思想交织在一起,研究的独立性、针对性不够,未能突出新闻思想研究的独特性与个性。这些文献成果为我们进一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深入改进的地方。应力求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时代,力求整体、全面、系统研究毛泽东群众性新闻思想。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首先,可以从中国新闻学术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学术体系的高度探索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学术地位视角进行相关的研究,研究者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背景,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将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下去,使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研究更为深入。

其次,研究视线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研究毛泽东本人的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而是要扩展到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对毛泽东的影响、探讨他们的新闻思想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贡献等方面。

最后,应该用毛泽东新闻思想去回答现实问题,挖掘具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改进新闻文风,进行新闻队伍建设,更好地联系中国新闻事业实际,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新闻报道更贴近群众、贴近民生。这些不仅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的课题,而且需要用毛泽东新闻思想给予回答。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了解我们党的新闻思想的全球视野,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新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体现出独特魅力,发出诱人光芒。它在革命战争与现代化建设中,始终指导着中国不断前进,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上、下)》[M].新华出版社,1983

②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③窦其文:《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

④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⑤郎劲松、童兵,《毛泽东新闻思想与邓小平新闻理论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000(6)

⑥童兵,《依靠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办报———毛泽东新闻思想之三》[J].《新闻与写作》,1993(8)

⑦童兵,《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贡献—学习毛泽东新闻思想盛纪念毛泽东班辰100 周年》[J].《新疆新闻界》,1993(8)

⑧徐占焜,《新闻工作的灯塔———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笔记》[J].《新闻前哨》,1997(4)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12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一)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而当时中国面临的时代背景却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如何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问题。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际,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二)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革命与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内涵。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凡事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理论观点、原则方针,无论是出自毛泽东本人还是党的决定,都不能纳入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属于毛泽东思想;(三)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创造,老一辈的革命家都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这是对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新的科学的评价。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大学生身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毛泽东思想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需要让大学生意识到毛泽东思想对于当今时展的指导意义,让大学生学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坚定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的要求;是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要求;是在当前形势下解决新问题的要求。

(一)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概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新概括,要求大学生必须把培育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首要任务,把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国家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思想旗帜,是作为中国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地位不容忽视。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必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它覆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学习这一思想体系,可以使大学生接触到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丰富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提高了,有利于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思想保证和文化基础。他们“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通过对这一思想体系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人类传统,并在实践中发扬了这种精神,毛泽东思想正是这种创新的硕果。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体系,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创新精神贯穿毛泽东思想之中,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转贴于

(二)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坚定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毛泽东思想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伟大的指导作用。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从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创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的确立起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是分不开的。邓小平指出:“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学习毛泽东思想就不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总之,我们今天学习毛泽东思想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三)学习毛泽东思想是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个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中,毛泽东思想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并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同志出色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比如在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上: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党建立了这样一套共同语言,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全党都认同了。邓小平理论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共同语言来讲问题。可见,不学习毛泽东思想就不能真正地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四)学习毛泽东思想是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党的一些方针政策,有了一些新变化,但是基本的方面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从很多方面来说,对于毛泽东提出的基本点,没有做到的事情要做起来,做错了的要改正过来,没有做好的事情要做好。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可以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掌握毛泽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邓小平继承毛泽东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总结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于毛泽东,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面对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对落后的状态,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开始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且提出了很多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过程中,经历过巨大的挫折,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错误。但是总结反思,这些挫折也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教训,避免在社会主义建设犯同样的错误。学习毛泽东思想是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毛泽东思想论文篇13

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内容或基本内容的提出和初步阐述为标准

在这一判断标准中,由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理论发展程度的认识有所不同,又有几个不同的意见。有的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为标准,有的以有关中国革命三大法宝理论的提出和初步阐述为标准,有的以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为标准,有的以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和政策策略问题的解决为标准。尽管以上各种意见由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理论发展程度的具体认识不同而使得对判断毛泽东思想是否形成的具体标准产生了分歧,但在这些分歧之中却有它们共同的因素,那就是这些判断毛泽东思想是否形成的标准都充分考虑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理论。这一点是合理的。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毛泽东思想得以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个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的实践,使这个斗争实践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因此,判断判断毛泽东思想是否形成,理所当然离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实践标准。

二、以毛泽东思想相对完整内容的形成为标准

毛泽东思想是一种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发展史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内容由不完整到相对完整,由相对完整到愈来愈丰富的发展历史。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就应该是指这一理论体系具有了相对完整的内容,并构筑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不同于萌芽,也不同于成熟。毛泽东思想在萌芽阶段时,内容尚不完备,还只是这一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一个部件。当毛泽东思想成熟时,内容就非常丰富了,它不仅构筑起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而且充实了这一框架。既然毛泽东思想形成时只是具有相对完整的内容,那么形成时期的毛泽东思想当然不可能包含它进一步发展之后所具有的全部内容。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民主革命阶段就无法提出来。但是,与民主革命实践直接关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理论,根据这一判断标准,都应该在毛泽东思想形成时具有初步的内容。这是判断毛泽东思想是否形成的第二个标准,即看毛泽东思想是否具备了相对完整的内容来判断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否。

三、以毛泽东思想的初步理论形态的形成为标准

所谓理论形态,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形成时的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是对中国革命规律和特点的概括,而不是具体经验和具体政策。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党中央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积累了经验教训,并根据实际提出一些正确的具体政策,如果不抽象成关于中国革命规律和特点的认识,那么还不能成为理论。有的同志将党的一些领导人在土地革命、根据地政权、经济建设等方面提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政策,作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之一。其实,这些具体政策尽管与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有联系,但并不直接是关于这些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它们为这些认识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却不能代替这些认识。二是,形成时的毛泽东思想应该有其比较坚实的哲学基础。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缺乏哲学体系就难以建立起来。毛泽东思想也是如此。但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也不可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因此,判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还要考虑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的发展程度。1930年,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命题,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实际上提出了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四、以毛泽东思想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为标准

稳定不是说一成不变,而是指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后,其基本结论不发生摇摆。一种科学理论体系里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结论,是经过多次认识才得出来的,因而在其形成之后不应当再发生大的反复,后来的认识只是对它们的补充、丰富和发展,而不是对它们的否定。反之,如果基本结论提出来之后,又为以后的认识所改变,那就表明它们还有摇摆性,因而一种理论体系也就不能说已经形成。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