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实用13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对于优秀建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用人单位往往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会发现很难找到动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改变教学思路,培养有较强实践动力能力的毕业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本文主要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的教学实践,分析探讨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课程的教学实际,并提出了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思路,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 中职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缺陷探讨

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学是先开展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比较容易操作,也能过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是由不同的老师来担任,再加上课程的进度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学生在实践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遗忘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工民建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中职工民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目前面临着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

1.1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弱

工民建专业的基础理论学习一般比较抽象,加上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普遍比较差,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吃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再怎么费劲脑筋的去讲述,学生也大多听的比较糊涂,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好。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经常会感觉缺乏思路,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导致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进入到课程的实习阶段,虽然一些学生对于实习比较有兴趣,但是大多已经遗忘了理论知识,也就很难应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的想法也就落空了。在这种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很好的提升,学习的效果也比较差,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1.2 专业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够合理,一些课程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比较大,这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比如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制图学习一个学期之后才进入到了房屋构造课程的学习,这造成学生对于图纸的学习分散、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这不利于构建完整科学的学习体系,给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3 以学科为主的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能够摆脱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限制,很多职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多采取的和普通高中教学相类似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内容上相对来讲比较苦涩,一般主要是强调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这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有着比较大的偏差,往往会出现重视理论和轻视实践的问题,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之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影响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果在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教学的过程中,不重视对于老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利于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也就很难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形成比较好的学习风气,也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教学效果。

2 中职工民建专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思路分析

2.1 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课程开展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要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的特点,依据职业岗位来选择相应的课程知识,将知识的应用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打破原有的课程教育模式,同时要参考中职建筑施工专业领域技能进去人才培养的相关方案,对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就文化基础知识来讲,必须要给中职的学生开设,和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专业知识应当依据工民建专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知识平台,让学生能够精通工民建专业所需要的多种知识。最后要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程比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

2.2 提升老师的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老师的实践能力,强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为了能够建设一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利用双休日有计划的组织老师开展培训,组织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施工现场锻炼,提升老师的实践技能。

2.3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是先开展基础理论的学习,然后再进行必要的实践联系,理论课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多是以老师为主进行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造成实践和理论的脱节。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工民建专业学生的特点增加实践环节的课程数量。在理论教学中也要以现场演示为主,改变以往的理论灌输的课堂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实践充分证明,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起来,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有利于促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提升。

3 结语

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工民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每一节课程都可以将示范与训练同步的开展,增强了课程教学的直观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理论来对实践进行指导,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这很好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使得教学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费丽渊,新.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09(8).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2

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情况,准确定位工

业设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工业设计工程是研究产品美学设计、造型设计、功能性设计、结构设计、可靠性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系统集成设计等工程技术领域的实用性专业,是设计艺术类专业与工程相关专业相结合的新型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及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在把握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的特点、瞄准学科前沿的同时,密切关注本省信息化、工业化导向政策,及时分析我省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现状,并总结前几届培养经验,结合贵州本地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对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合理定位,制订出切合本专业领域的特色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总体定位为既具备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底蕴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操能力和坚实的工程技术的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具备民族民间工艺美学、材料工艺学、设计美学、现代工业设计知识理念及工程学科领域的宽阔视野和学科前沿知识;具备民族民间工艺挖掘与设计重组传承、适应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的能力;具备民族民间工艺再设计能力,胜任民族旅游产品设计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功能与结构、外形与工艺、产品与环境、人机关系等方面的协同设计工作,可在全省乃至全国专业设计部门、科研院所从事旅游产品设计、工业产品创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民族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工业设计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卓越专业人才。

二、采取“三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加大实践课程比重

一是采取“三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三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即“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专题设计实践”等三部分模块为主的教学方式。三部分知识深度逐层递进,紧密承接。“三段式”模块教学课程设置既与本科学位课程紧密衔接,又围绕工业设计领域前沿展开,使工业设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层级性建设得以有效加强。在“设计基础”模块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导师工作室制、专题设计实践形式进行“专业设计”模块教学,并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旅游商品设计”专业课程及“贵州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与设计实践”“工业产品设计理论与旅游工艺产品设计实践”等设计实践专题,加强专业课程的研究深度,发掘研究生设计创新的潜能,使研究生将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技、民族工艺与传承创新等内容有效融合,夯实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增强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二是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充分利用本校硬件设施、本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西南工艺旅游商品资源,进行民族特色工业产品设计实践教学。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在融入贵州本地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知识的同时,注重专业技法、设计软件等实践技能的实训教学。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专业必修、选修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与理论类课程比例为10∶1。实践类课程教学依托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蜡染•陶艺工坊综合美术实训中心、民族民间图像采集设计实验室、贵州民俗美术图像数据中心等各部门联合进行,充分注重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实行“工作室”制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突出在工作室中进行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先后设立了设计工程专业实践工作室、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室、技能实训工作室,为开展卓越研究生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硬件条件;并以设计公司提供的实践案例与国内外工业设计大赛项目为专题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积极鼓励研究生利用学校有利硬件资源及西南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参加各类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三、强化行业实习实践,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创新教学培养模式,开展校企(科研院所)联动培养卓越人才。根据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培养模式上,从课程学习、实践训练、教师指导等方面构建“0.5+0.5+1.0”校企(科研院所)联动培养模式。第一学年采取0.5+0.5的模式进行教学,其中第一学期主要在校内学习相关“设计基础”“专业设计”等模块课程,使本硕知识的学习有效衔接,为卓越人才培养夯实专业基础;第二学期进行“专题设计实践”学习,研究生每周4天在校内进行“专题设计实践”学习,1天去实践基地,参与联合培养单位及其导师的项目设计实践学习,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设计实训,强化研究生的学科知识和科研训练,逐步掌握实践项目的申报、建设等相关内涵和流程。第二学年全部进入实践基地进行设计实践实训、毕业设计及学位论文撰写,针对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民族工艺产品研发、现代产品设计及工艺加工方法进行实践学习,并在实践中后期提交相关调研报告初稿、产品设计稿件、产品设计说明等材料,为学位论文积累信息与数据,并在校内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二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为促进研究生的专业与职业有机结合,更加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通过与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贵州省旅游产品研发中心密切合作,在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进行合作科研的基础上,两个单位集中优势师资与硬软件资源,共同建立贵州省工业设计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卓越人才。双方从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制订、导师指导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并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分类和岗位特点,在把握工业设计工程专业与职业岗位关系的同时,不断完善卓越人才培养相关制度,促进研究生专业与职业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族工艺意识的产品创新设计高级专门人才,为西南地区民族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创新提供了有利人才资源。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力度,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还先后与贵州博睿广告设计公司等设计单位开展合作计划,为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提供有利实习实践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四、注重学位论文应用价值,“双导师”指导学位论文

根据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实践性特点,要求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需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行业应用价值。学位授予与毕业要求由学位论文和毕业设计两部分构成。充分发挥“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的优势,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与毕业设计,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开题、前期调研、资料查阅、设计制图、论文撰写、论文评阅及答辩等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校内外导师重视毕业设计的指导,要求毕业设计选题、定位与构思、设计施工制图、设计作品等各内容与学位论文密切关联,并要求研究生将调研报告、研究报告、毕业设计方案说明、项目设计图等多种内容充实到学位论文之中,使学位论文更具应用价值。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及毕业设计过程中定期向校内外导师汇报目前实践设计成果、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汇报内容作为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等级评定的重要参考。结语贵州省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效果良好,通过一系列改革,工业设计工程学科定位更加清晰,研究生自身专业职业素养明显增强,不仅为贵州本地工业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支持,也为贵州省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一是使工业设计工程专业领域定位更加清晰、学科特色更加明显。确立了以民族民间美术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以工业设计实践研究为重点,以区域少数民族旅游产品设计研发为主攻方向,具浓郁西南区域民族特色的实用型特色学科。为培养民族民间工艺设计理论丰富、专业技能扎实、具有旅游产品研发设计实践经验的卓越设计人才提供稳固的学科基础。二是学生自身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明显提高。通过一系列课程与校企(科研院所)联动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20余人。研究生自身专业素质得到很大提升,研究生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实践技能明显增强,设计调研与定位、设计构思与表达、设计生产与推广等能力显著提高。研究生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提取、整合、设计、研发,利用设计美学、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产品模数化处理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成果显著,研究生参加各类设计实践20余项,产生现代产品设计作品20余套,取得各类奖项及申报设计专利10余项,联合培养研究生就业率达100%。三是为贵州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通过“卓越人才计划”的实施与改革,打破了单一式、封闭式的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使工业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与行业实际有效结合;人才培养紧贴西南区域社会现实和贵州实际,培养过程中以现代工业设计与本地工艺文化传承融合创新为基本目标,“现代设计理念—地域民族工艺文化—再设计”为基本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感、民族工艺与现代工业设计融合创新的新型卓越设计人才,为贵州工业强省、信息化社会建设、后发赶超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朱红林.构建专业与职业有机对接的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科技资讯,2011.6

2.刘燕.基于产学研平台“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与研究.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2012.5

3.王福丽.基于小户型住宅的模块化组合家具设计研究:以多功能桌凳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3

4.韩瑞娜.以苗族传统艺术元素为题材的餐具设计研究.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5.孙振利.基于材料对比的产品设计:以灯具设计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6.王波.现代简约风格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以系列座椅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3

(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交汇处,自古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加之众多民族在此生息繁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共存,不同的宗教信仰在此碰撞,多元文化共存、交融与互补一直是新疆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显著特点。特殊的区域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疆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疆不仅具有一般的教育功效,而且对巩固祖国统一、边疆稳定,建设强大经济国防和文化国防,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向心力和抵御外部势力的渗透力、确保祖国边疆安全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新疆各高校都是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除了汉族学生之外,不少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的比重,一般为50%左右,有的高校高达90%以上。学生因民族成分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不同,其教育的承受力、知识的接受力、理解能力、转化力与内地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虽然具有多民族性,但从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来看,既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汉文化和具有伊斯兰教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还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对象。正是由于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使各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而且一旦出现,显得特别敏感,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从而影响学校的稳定,甚至有可能被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利用。

(三)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事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新疆高校来讲,除了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民族、地域特点,形成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针对新疆实际情况,先后提出了“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教育、“四个认同”(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等一系列具有新疆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概念和内容,这无疑是新疆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创造和贡献。

为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1983年新疆大中专学校就恢复了“文革”期间中断的地方性课程,组织专家编写教材,正式开设新疆地方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无神论教育课程,并列入公共必修课。近年来为增强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又对该类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编写出版地方性教材,目前在大中专院校统一开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政策纲要》。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更加符合新疆各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加符合新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

二、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疆高等院校开设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帮助各族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进一步审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情况,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仍不到位

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虽然是根据新疆不同时期的形势需要而开设的,这对新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极具针对性的。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人还是认识不到位,重专业课教学,轻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没有认识到地方课程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进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设置,经费投入,师资建设,课时安排等方面措施仍不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疆地方院校专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素质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离中央16号文件中有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1、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教学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一些教师的教学受到了大学生的好评,但不少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教师的讲课实际上是在给学生读教材、念讲稿;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特别是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新疆的实际,联系国情不够;一些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对现实的问题又没有认真钻研,面对学生的提问,不是兜圈子,就是不予回答。结果不仅没有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反而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2、少数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教”的问题没有解决。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反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心所欲,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符合自己观点的就大讲特讲,不符合的就少讲或不讲。在讲一些关键问题时,如讲授反对民族分裂主义问题时,基本上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还有一些教师观念陈旧思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对待学习汉语、大学生自主择业等问题上,持某种抵触的情绪。这样的教师虽然人数不多,但由于他们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因此对学生思想必然产生不良的影响。

3、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中,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偏少,与汉族教师相比,少数民族教师的高学历人数增长相对缓慢。学科带头人严重匮乏。科研水平相对较弱,科研水平发展很不平衡, 少数民族教师承担课题的比例相对较低,担任硕士生导的人数较少,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加以改变,必然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的针对性不突出。部分教师不善于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学生思想中的突出问题展开教学。比如:“青少年学生为什么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在学校为什么不能穿具有宗教特点的服装”,“新疆的资源相对丰富,为什么经济还相对落后”,“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虽然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理论和政策上或多或少的也涉及过,但真正把它讲清楚、讲明白,真正解开各族学生的思想疑虑还比较少。由于不善于把理论、政策与各族学生思想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解,而只是就理论讲理论,就政策讲政策,结果尽管课程开了一个学期,还是存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进一步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与政策来认识、分析、解决思想中的问题,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二是高校扩招以后,由于学生人数的剧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堂课规模越来越大。大多数学校合堂课的规模都在一百人左右,个别学校合堂课的规模竟达到二百人左右。不采取合堂课教学,师资和课堂教室又不够。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去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讨论式、答题式、辩论式等教学很难进行,即使采用,效果也不如人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三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薄弱,支持鼓励政策也不够。四是学生成绩考核办法落后。新疆诸多高校,目前采取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闭卷考试加平时考勤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因而造成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缺乏灵活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受到制约,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三、加强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新疆的区情和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当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领导

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为保证工作的延续性,根据现在的机构设置,教育行政部门应有专人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管理工作;高等院校要在教研部门、学工部门的基础上,成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对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建设的情况进行系统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可操作的建议,不断地巩固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建设的既有成果,不断地开拓思想政治理论地方课程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从各高等院校来说,年初要有计划,年中要有检查评比,年终要有总结表彰,对做得好的学校要授予集体荣誉,对重视不够的学校要使其明确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在一线承担教学研究的教师来说,要设置各类奖项,如精品课奖、科研奖、先进工作奖等等,要使奖项的层次不低于社科联和科协的奖项。还要使优秀的教师也有机会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促使其爱岗敬业,并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投身于此项事业,形成人才聚集、新人辈出的局面。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教师队伍的核心来抓,一是要引进高学历的少数民族教师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二是通过与内地高校的对口支援的协作关系,选拔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少数民族教师去内地重点大学或在新疆本地高校读研读博。三是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少数民族的骨干教师,定期到基层锻炼,并赋予一些具体的工作和科研任务,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才干。四是继续完善少数民族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制度,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少数民族教师进行科研资金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他们来带动少数民族教师的科研工作。五是加大对少数民族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每次培训的内容不必过多,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达到了目的。六是专门设置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资金,对去内地高校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的少数民族教师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使他们无后顾之忧。

(四)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就教学方法而言,应注重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教学相长。提倡开展学生喜欢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如演讲比赛、模拟教学、电化教学、社会调查、辩论赛等,让学生多看、多思、多问、多行,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就创新教学手段而言,应逐步扩大使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因特网教学。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网站的建设工作,实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共享,以此网站为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所有一切先进教学手段如果用之得当,方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马凤强.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小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林.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与探索[J].教育改革,2011(4).

[5]杨丽,姜勇.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主体探析[J].实事求是,2011(2).

[6]沈秀兰.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6).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4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驾驭能力,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3)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强化依法管理,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4)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5)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推动校内外协同配合、全社会支持参与,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2)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3)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4)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5)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意见》指出,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调要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把统一使用工程重点教材纳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把工程重点教材作为部级重点规划教材,把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用(职务评聘)等方面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做好就业指导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意见》指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强调要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实行学术安全培训制度,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要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完善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办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要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5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论点,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总书记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1]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价值观层面,二是方法论层面。价值观层面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法论层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价值观层面为我们提供理论指导、行动方向以及道德约束。方法论层面为我们提供行动依据、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的价值观意义

《工会法》有明确规定,中国工会具有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四项职能。而高校工会作为产业工会的一部分,同样具有这四项职能。其中高校工会的教育职能指的就是高校工会要教育教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职工队伍。从该项职能着眼,可见高校工会抓师德建设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面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形势的今天,如何推进师德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职工队伍已经成为高校工会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观层面对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行动方向以及道德约束。

(一)马克思主义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指导

高校工会在抓师德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同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高校的性质和方向,高校工会必须坚持马克思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确保高校工会的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群体大部分由高级知识分子组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在教师队伍中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的专门人才。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都有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引导下的师德建设,能够更大限度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价值。再者,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加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新成果的教育,能够增强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若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高,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能够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示范性影响,这无疑能够很好的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拓宽了路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前进的向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价值观层面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的一大精神支撑,它准确指出了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也引领着高校师德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教师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所以有必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的前进步伐和正确的风向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亲和力和凝聚力。[2]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融入到高校教师的教学、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道德的约束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3]这也是除了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撑以外的重要道德准则。

若把“八荣八耻”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要求贯穿在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中,能够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研究,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入开展,并给教师思想作风建设起到一个约束和规范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内容,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工作中,正确把握该方法论的内容,对行动依据、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都能够有准确的理解,从而将有助于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综合提升。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精神激励和行为规范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高校教师的爱国精神和政治热情,同时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4]

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入持久地展开爱国主义教育,要使每一位高校教师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从而激发教师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为人师,德高为范”,教师只有带着一颗爱国的心,本着对国家、对学生、对自己负责人的态度,才能成为一名具有崇高师德的高校教师。[5]这种民族精神能够让全体教师找到工作上的精神激励和持久动力,更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行为规范,让广大教师从内心奋发图强,心甘情愿为国家的未来努力工作。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应了我们党立足于时展的要求,反映了时展特点。将其划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方法论层面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能指导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过程中应该以何种理念和要求来推动、促进该项事业的发展。同时,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判断标准。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应该也要随着时展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应该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到教学团队建设中来,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在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真正实现高校教师科研创新、教书创新、育人创新。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也只有通过实现改革创新,才能最终从根本上推动高校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简介:黄娟(1982― ),河北人,于北京林业大学攻读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钟爱军(1968― ),湖南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0日.

[2]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2006年12月1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3]黄海,试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J].高校教育研究,2008(8):23.

[4]武宇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年9月.

[5]戚小强,廖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道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

[6]杨六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教育与职业[J].2008年第6期.

[7]吴艳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

[8]莫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2009年第6期.

[9]潘光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OL].省略/jy/ynjyxl/yn/hhz/jz/200908/t20090831_505451020.html,2009年8月.

[10]黄永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教师师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7期.

[11]张向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12月.

[12]杜平,论工会在以人为本师德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教工,2003年第6期.

[13]缪昌美,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12月.

[14]宋瑞荣,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工会论坛,2006年7月.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6

校务公开是教工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得力举措。我们在推行校务公开工作中,我校成立了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由工会具体抓好日常办公。每学期举办一期,每月更新一次,重点公开学校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收费标准、财务收支、考勤奖惩、评优树模、评职晋级、重大决策等情况,项目丰富,数据具体,内容真实。同时,设立有“校长信箱”,每半月开启一次,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全面接受教职工监督。在创建静态校务公开的基础上,学校工会小组成员经常性深入师生之间调查了解情况,动态地走访教师,贴近学生,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及时掌握了师生的意见和需求。校务公开动静结合,促进了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解决了许多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了领导班子民主管理水平,教职工对学校班子满意率达95%以上。

二、开好教代会议,创新工会职能

职代会是职工主人翁作用发挥的基本载体,也是工会工作的权利机构。近年来,学校工会加强了教代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坚持每周召开一次以研究、部署工作为内容的班子会和全体教师会,每学期召开两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全面听取和审议校长的工作报告和财务预决算报告,审议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做好教代会的提案报告,使广大职工切做到了知校情、参校政、督校事,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增强工会战斗力,加强了工会班子自身建设,坚持业务学习,定期交换意见,积极把思想好、作风硬、服务优的同志推选为工会小组长,全心全意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发挥了工会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三、关心职工成长,维护职工权益。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内涵,始终明确管理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心灵成长,遵循人的生命规律,在管理过程中做到了真心实意关心、尊重每一位教职工,想方设法焕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在节日慰问上,学校本着重心意的原则,无论是在职在岗,还是离退休人员,都能感受到工会的丝丝温暖。对全体教职工做到了“三到”:有病看望到、婚丧大事到、提高培训到。在学校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建立工会账户,划拨专项慰问资金,改善了办公条件,鼓励在职进休,组织参观学习,为教师办好团体平安保险,定期组织体检,节假日慰问困难教师。学校定期在教工中开展球类、棋类、团体竞赛、歌舞等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学校工会牢固树立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处处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办教师所需,在年学样修订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制度过程中,工会能广泛组织教工讨论,积极吸纳群众意见,确保了制度的公正、公平和可操作性。

四、加强作风监督,提高师德水平

师德形象是学校形象的缩影,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必然要求。学校工会积极配合师德建设工作,一是率先投入政治活动。经常性动员教职工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深入开展师德形象大讨论,广泛参与师德论文撰写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师德认识水平。二是及时开展师德信息反馈。学校工会牵头印发了师德情况调查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定期组织组民主评议,有效监督学校管理干部的日常工作,切实提高了领导班子的依法执政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师德建设体系。学校工会积极倡导师德建设的“四个结合”,即:师德建设要与作风纪律整顿、廉政文化建设、荣辱观教育、能手双培等四项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政治教育抓师德。同时鼓励教职工大力发扬“敬业奉献、勤业爱岗、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的“五种精神”,制定了“一小教师‘十不准’规定”,形成了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树立典范,弘扬正气。四是广泛开展师德演讲活动。每学期,由工会牵头,在教职工中精心组织一次的师德演讲活动,每次演讲有主题,有奖评,层层选拔,人人受益。近三年来,有60多名教师参加了学校演讲,有4名同志参加了全县演讲,有2名同志荣获了市级以上奖励。

五、配合质量中心,构建和谐校园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命脉,提高教育质量关键靠教师。,学校工会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一是协助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坚持了常规工作的周报月查制度,实行了师生综合考评制和奖优罚差制。二是协助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开展“做合格、争优质、创名师”活动,严把“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五关,夯实教学环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协助抓好师资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研修培训、学历提高、岗位练兵,大部分教师能从“思想素质、师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五个方面修炼自己,提高能力。四是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组织职工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之中,围绕快乐教学、目标教学、诱思探究等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职工创设了学习、研究、发展的平台。三年来,有303篇教研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教师的优秀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已载入每学期的《教学探航录》。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7

二、开好教代会议,创新工会职能

职代会是职工主人翁作用发挥的基本载体,也是工会工作的权利机构。近年来,学校工会加强了教代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坚持每周召开一次以研究、部署工作为内容的班子会和全体教师会,每学期召开两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全面听取和审议校长的工作报告和财务预决算报告,审议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妥善做好教代会的提案报告,使广大职工切做到了知校情、参校政、督校事,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增强工会战斗力,加强了工会班子自身建设,坚持业务学习,定期交换意见,积极把思想好、作风硬、服务优的同志推选为工会小组长,全心全意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发挥了工会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三、关心职工成长,维护职工权益。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内涵,始终明确管理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心灵成长,遵循人的生命规律,在管理过程中做到了真心实意关心、尊重每一位教职工,想方设法焕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在节日慰问上,学校本着重心意的原则,无论是在职在岗,还是离退休人员,都能感受到工会的丝丝温暖。对全体教职工做到了“三到”:有病看望到、婚丧大事到、提高培训到。在学校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建立工会账户,划拨专项慰问资金,改善了办公条件,鼓励在职进休,组织参观学习,为教师办好团体平安保险,定期组织体检,节假日慰问困难教师。学校定期在教工中开展球类、棋类、团体竞赛、歌舞等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学校工会牢固树立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处处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办教师所需,在2007年学样修订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制度过程中,工会能广泛组织教工讨论,积极吸纳群众意见,确保了制度的公正、公平和可操作性。

四、加强作风监督,提高师德水平

师德形象是学校形象的缩影,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必然要求。学校工会积极配合师德建设工作,一是率先投入政治活动。经常性动员教职工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深入开展师德形象大讨论,广泛参与师德论文撰写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的师德认识水平。二是及时开展师德信息反馈。学校工会牵头印发了师德情况调查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定期组织组民主评议,有效监督学校管理干部的日常工作,切实提高了领导班子的依法执政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师德建设体系。学校工会积极倡导师德建设的“四个结合”,即:师德建设要与作风纪律整顿、廉政文化建设、荣辱观教育、能手双培等四项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政治教育抓师德。同时鼓励教职工大力发扬“敬业奉献、勤业爱岗、乐业爱生、精业钻研、创业开拓”的“五种精神”,制定了“一小教师‘十不准’规定”,形成了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树立典范,弘扬正气。四是广泛开展师德演讲活动。每学期,由工会牵头,在教职工中精心组织一次的师德演讲活动,每次演讲有主题,有奖评,层层选拔,人人受益。近三年来,有60多名教师参加了学校演讲,有4名同志参加了全县演讲,有2名同志荣获了市级以上奖励。

五、配合质量中心,构建和谐校园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命脉,提高教育质量关键靠教师。,学校工会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一是协助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坚持了常规工作的周报月查制度,实行了师生综合考评制和奖优罚差制。二是协助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开展“做合格、争优质、创名师”活动,严把“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五关,夯实教学环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协助抓好师资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研修培训、学历提高、岗位练兵,大部分教师能从“思想素质、师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五个方面修炼自己,提高能力。四是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组织职工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之中,围绕快乐教学、目标教学、诱思探究等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职工创设了学习、研究、发展的平台。三年来,有303篇教研论文在县级以上获奖,教师的优秀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已载入每学期的《教学探航录》。

在民主管理过程中,学校注重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一是实现班子的思想引领。我们狠抓了班子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素质建设,制定学校长远规划,提炼办学基本思路,目前,班子清正廉洁,团结协作。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8

在我国,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生源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一定差距,因此,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同。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且掌握工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理论和知识,具备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相关业务处理能力,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些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1 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会计专业的起源较早,会计专业的建设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记账方式由手工向电算化的转变,会计专业传统教学方式的弱点逐渐暴露,而实践教学的开展也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

1.1 难以打破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束缚

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以财务会计为主,而与企业会计实际工作密不可分的电算化、税法、经济法和审计等课程往往只作为选修课,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英语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因此,要求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这也是大多数民办院校忽视的环节。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往往更偏重理论概念的讲授,涉及实践操作的案例较为陈旧,缺乏真实性,学生难以把理论知识和会计实际工作相结合。

1.2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民办院校师资队伍的年龄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建校之初的教师多为公立院校退休教师,教学水平较高,具备会计实践工作经验,但由于年龄和受教育年代的限制,往往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较强,而电算化操作能力较弱,也难以参与教学选用的财务软件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另一方面,随着民办院校的发展壮大,青年教师所占比重日益增多,但大部分青年教师为硕士毕业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从事工作以后教学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很难参与企业实习或脱产培训,自身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工作。

1.3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训教材的选择。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大部分民办院校没有独立的会计实训室,只是单纯在计算机里安装财务软件,训练学生的凭证填写能力,但是忽视了会计工作的分工,学生无法熟悉会计工作的完整流程。在教材方面,大多以理论教材为主,实训教材较少,而且内容缺乏时效性,没有随着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和税法的改革而相应更新,实践可操作性较差。

2 构建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社会需求为指导、服务地方为己任,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行业技能熟练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

2.1 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

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高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的共同参与,一方面需要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真正认识到会计专业的应用型和实践性,把实践教学上升到院校建设的高度,鼓励实践和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双师型”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种类,指既具备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培养理论和实践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的“复合型”教师。换而言之,要求教师同时具备高等院校教师职务任职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职务任职双重资格。“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获得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根据企业生产所需,发挥自身理论、技能的双重优势,使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双证型”毕业生,既具备大学毕业生的学术能力,也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2.3 加强实践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

实训实验室的建设离不开民办高校管理者的资金投入和各部门的技术支持,鼓励民办高校建立专门的会计专业实验实训室。

(1)建立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不同于电算化实验室,其特点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企业的各个会计岗位,进行分工,明确岗位责任,使学生熟练从“凭证填写和审核”到“登记账簿”再到“试算平衡”最后“出具报表、报告”这一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流程。

(2)建立财税一体化实训室,主要面向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专业的本科生,帮助经管专业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理解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理念和维护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对会计学科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为培养时间素质较高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打基础。同时,实训室还需配备案例讨论室,学生在实践课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转移到案例讨论室展开圆桌讨论,从而实践和教学指导两不误。

(3)鼓励教师自编实训教材,实践教学离不开教材的指导,一本内容丰富的实训教材可以大大降低实践课程的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编制实训教材的过程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以教学提升科研能力。

2.4 加强校企联合,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民办高校的成立往往由企业作为强有力的后盾,这是民办高校的一大势,高校可以选择一些企业实施合作办学,加强校企的联合,带领学生去企业实习或聘请企业会计人员为学生提供会计实践工作培训指导,使学生充分了解会计专业和会计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同时,随着财务外包管理模式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大批记账公司,为小微企业提供记账业务,民办高校可以与这些记账公司合作,推荐优秀学生参与记账工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一举两得。

3 结语

民办高校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会计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是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在转型工作的初级阶段,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将是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教师未来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9

1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的整体目标与思路

从专业分布看,贵州省内高校仅有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远不能滿足本省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筑学专业建设规划依托黔东南州深厚的苗侗文化背景,顺应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建筑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对人才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以“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在开放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建筑研究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特色[1].在培养方案制修订方面我校不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而且依据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及实训内容.建筑学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进度计划和教案,教学计划体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课程设置上,将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教育课程40门、生涯教育课程3门、特色教育课程1门、实践教育课程10门相结合,构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与特色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专业教师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少数民族建筑概论、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等理论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中设置了民族建筑专项设计.在实践环节上,设置了《建筑认识实习》、《建筑测绘实习》等民族建筑实践调研,另外还进行了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综合素质教育、各种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

2专业建设过程及管理

2.1夯实理论教学

教学是专业之本,建筑学作为新建本科专业,教学队伍年轻,理论教学的经验还相对欠缺,因此专业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夯实理论教学.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建筑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教学过程管理规定,在教学大纲编写、教案撰写、教学进度填报、教学日志填写、课件制作、试卷分析、毕业论文指导、新进教师主讲资格审定等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式教学,每门课程或每个教学专题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3],采用项目调研、初步方案、方案反复评审修改、得出设计成果的过程,整个过程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课程学习阶段就接受工程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2加强实践教学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关键一步.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要求课程中实践学分保持在25%~30%,同时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同时将实践教学成果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与黔东南州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地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建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实践基地,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就业.同时指导学生与同济大学、镇远县住建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民族建筑文化的相关调研与建造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科研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

2.3构建教学质量监控

为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学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保障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打造良好的教风与学风.目前已形成了常规化的教学检查制度,包括教师听课制度、班级教学日志制度等.建筑工程学院有专人负责管理教学档案,建立了完整的招生、学籍、试卷、成绩等教学档案,并实行校、院、教研室三级督导听课制度.在教学管理中,首先是教务科在每学期开学前下达教学任务,让所有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其次是教研室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期认真做好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进度及教案的检查工作,按时制定教研室活动计划,并认真做好教研室工作总结及活动记录;三是教研室组织建筑学专业全体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院教学督导对教学进行监督,不定期进行听课、评课,以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五是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各班纪律委员每天负责填写当天的课堂教学日志,并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分管领导签名并提出整改意见;六是专业教师严格按照凯里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案编写、教案更新等工作;七是加强试卷管理,试卷制作核查严格规范,试卷保存及试卷的批改、登分、装订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建工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丰富活动载体,完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优良学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建工学院还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学术讲座、建造节等与专业能力塑造息息相关的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该院采取各种举措,打造建筑学专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风、学风[5].

2.4加大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学院现有的教学模式虽然历经了多次变革和更新,成绩斐然,但始终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塑造,既不利于人才本身的成长与创造,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继续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2.4.1夯实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学院根据建筑学专业每年的发展情况,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以建筑设计类为核心进行展开,重点打造建筑技术教学群;同时增强校内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联动性,通过课程安排的协调,减少任课老师工作量,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比例,充分利用课外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2新知识、新理论和特色文化引入教学

分院要注重将BIM、绿色建筑、民族建筑等相关课程及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内容等纳入课堂,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标准与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中,校企共建,开发体现工学特色,突出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举办建筑学建造节活动,将创新思维融入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建立丰富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等机构,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以学生项目、课程调研报告等形式开展专业第二课堂[6].

2.4.3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

改变以往大部分实践课程考核以报告为主的情况,将实践教学成果化、可视化.如测量实习,绘制苗侗村落聚落情况和典型的建筑,用激光雕刻机雕刻出来,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实践成果.

2.4.4构建竞赛体系,成立专业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建立多层次的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识图、测量技能、模型制作、民族建筑知识等竞赛,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学风.

2.4.5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建立各种教学评价规章制度,尝试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模式,以贡献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科学、民主、主体多元、与企业对接的教学评价体系[7].

2.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方面注重选拔、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提高教师的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优化建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缘、年龄等结构,形成以中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传帮带”师资队伍.而且还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历丰富的建筑学专业专家,组建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8].

3结语

近年来贵州省房地产业、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使得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建筑学专业发展建设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立足民族建筑文化,培育民族特色,提炼民族元素.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构建竞赛体系、规范管理等方面夯实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及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2]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106-109.

[3]于秀开.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毕业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3):167-167.

[4]刘廷,赵继龙,仝晖,等.面向区域创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5]郇筱林,戴素娟.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103-105.

[6]柳立生.BIM与高校土建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武昌理工学院学报,2016(2):75-77.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10

在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过程中,作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主要阵地,我校应该将进一步提升专职教师队伍整体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作为首要工作,进而着重培养专职教师队伍中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促使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建设出一支高素质、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围绕农广校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三个阶段展开分析,进而探索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思路。

1 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三个阶段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不是一件能够短时间内完成的事,应该根据它的不同阶段进行具体分析,继而依照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对其进行优化。下面围绕师资队伍建设的初级阶段、提升阶段以及创新阶段进行分析。

1.1 师资队伍建设的初级阶段

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初级阶段,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教师常常出现以下问题:其一,他们的专业知识较为匮乏,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二,大多数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较为薄弱,技能方面较为欠缺[1]。其三,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使得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些问题,农广校应该在“听、观、进、派、”四个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①“听”方面的培训

在“听”方面的培训工作中,农广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专家教授讲座,使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受教育群体与教师共同参与培训,促使教师放下“指导者”的身份,以低姿态来重新认识自身教学工作,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丰富自身职业素养、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中。

②“观”方面的培训

农广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去观摩骨干教师的教学活动,丰富其教学经验。通过标杆引领机制的构建促使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及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③“进”方面的培训

农广校在促使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得到提升方面应该组织教师步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在实践指导现场中以助教的身份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不断积攒实践教学经验,使自身的实践技能得到全面强化。

④“派”方面的培训

农广校可以将教师派遣到基层中去,使教师在农业实际生产中了解农业发展情况,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反映,进而根据农业发展情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坚持与时俱进,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进一步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阶段

经过建设初级阶段的教师普遍具有相应的教学经验,然而,他们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导致其教学实践指导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应该加强对其进行细化培养,促使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显著增强。例如,农广校可以阶段性的开设教学公开课,安排专业教师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设置教学内容。同时,我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其中的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自身教学工作。

1.3 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为那些常年奋斗在农业发展第一战线的骨干教育人才构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使这些专业素质高、业务技能强、培育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研究力量和创新优势,促使他们通过逐渐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来带动队伍中其他教师不断发展和进步,进而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培训教材编制工作以及农业生产一线技术服务工作等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优化[2]。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思路

2.1 业务精良的理论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将理论教学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强、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集中起来,将其组成理论教学师资团队,明确划分其日常教学工作范围,让他们主要负责相关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社注册、农业创业风险以及农业创业风险管控等课程的教学,采取经验学习、教学观摩、教学课件评比等活动形式促使师资队伍整体业务更加精良[3]。

2.2 实力产群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不同教师的专长不同,有的教师擅长农机维修与应用方面,有些教师擅长农产品加工与制作,还有一些教师在特色蔬菜种植方面较为优秀。因此,农广校应该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优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促使其成为专业的骨干教师,使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3 文武双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从“双证书”、“双职称”以及“双素质”三个方面着手。农广校可以鼓励他们努力取得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同时,还可以激励教师获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的同时,取得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另外,我校也可以在加强教师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促使其实践指导教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 结束语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JY09-ZDB)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36-02

近些年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表现为办学设施的巨大改善、师资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1]民族高校过去的主要任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培养管理干部,开设专业大多为文史经管类专业。为了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经济协调发展,一些民族高校根据民族学生所在地区工农业发展特点,陆续开设了一些工科专业。目前,民族高校中选择工科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其在校学生人数甚至超过了传统专业。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地区,加之汉语水平相对较差,[2]学习工科专业时显得较为吃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是民族高校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尝试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学习指导教师的培养机制。具体方法为:学生进入高校后,学校为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为其专业学习提供指导。在学生一年级期间,专业学习导师主要解答学生专业方面的问题;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大多回原籍就业的特点,在大学二年级期间,专业学习导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向学生布置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为导向的专业教育计划,让学生在二、三年级这段充裕的时间内带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做学习汇报;进入四年级后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忙于考研或找工作期间可以从容完成毕业设计。此外,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并结合目前本科生四年学习特点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3,4]联系相关企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最终为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发展培养出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专业导师制度

民族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不同,更多的表现为基础知识方面的差距,工科类专业体现尤为明显。由于高校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要求是相同的,这难免会导致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民族学生产生畏惧、自卑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除了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之外,关键是要让这些学生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为此,民族高校可以尝试给每个学生指定一名专业教师,指导其专业学习。下面对专业指导教师如何开展工作进行探讨。

进入高校后,很多学生特别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对所选专业的理解还很模糊,加之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和高中衔接度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疑惑,甚至产生懈怠情绪。此时,需要指导教师及时向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做系统性讲解,让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充满憧憬,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图1展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专业课程与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去向。

学生自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由于相关课程有的联系紧密,有的相对独立,学生学完专业课程后往往不能将其有机联系起来。本科生毕业设计是毕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梳理和综合性应用,是对未来可能从事工作的模拟演练,甚至是对专业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些年考研升温和企业招聘时间提前,考研的同学无暇顾及毕业设计,找工作的同学也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求职上,论文时间很难有保证,无法对毕业设计内容做深入思考,毕业论文也是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基于此种情况,有些专家甚至建议取消本科生毕业设计。通过建立专业学习指导教师制度,指导教师根据民族学生家乡工农业发展特点,在二年级时为学生设计一个毕业课题。教师通过早期布置和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和思考,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再结合实验实践环节的经验,消除疑惑,逐步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建立起完整的专业知识架构。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和无外界干扰的前提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困扰学生学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下面以北方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11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作为例证,以此说明此方法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二年级时布置了毕业设计题目《低压配电网TSC+SVG无功补偿系统设计》,题目下发后给学生讲解了系统的主回路设计,具体结构见图2。

按图2要求,学生根据表1给出的提示,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完成主电路参数计算并划分各模块的功能,并不断思考PFC和SVG的实现方法。

表1 TSC+SVG无功补偿系统设计内容与关联课程

设计内容 关联课程

主回路设计

(参数计算) 电路理论,供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无功负荷)

控制系统设计(PFC,SVG) 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DSP技术,单片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

采样、保护电路设计 电气测量、电子技术,继电保护

最终,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文献资料查阅,不断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利用PSIM和MATLAB仿真软件的混合编程模式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同时,通过交流发现其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学会了通过相关文献数据库等手段快速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不能实现,关键在落实。这需要专业指导教师通过检查汇报等措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工作进度,并对发现的问题给出指导意见。

二、实践教学机制的完善

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让工科类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民族高校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建设。但是,目前此环节培养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入校后近一两年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干什么。此外,在学校实验室建设方面,为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完好率和简化实验难度,学校多数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室建设成集成度很高的“黑盒”实验平台,尽管做了实验,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依然比较肤浅。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

2.完善实践教育措施

(1)开展各种认识实习。为了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切身感受,体会到所学专业将来有用武之地,北方民族大学积极组织一 二年级学生深入对口厂矿企业,如组织电气专业学生到宁夏电力科技馆、宁夏马莲台电厂和生产电力系统智能仪表的宁夏隆基宁光仪表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认识实习。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前景,请实习单位的优秀年轻工程师给学生介绍其如何融入企业的发展,如何在企业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应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参观学习和交流使学生了解了所学专业概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改进实验教学。学校新建了电气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实验室,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由于购置的实验装置集成度、智能化程度较高,学生看得到的实验室装置一般都是一些接线端子,仅仅参照原理图做完实验很难有真切的感受。为了给学生一个立体感受,让学生对专业理论的体会更加深刻,学校近几年投入大量的经费对教室进行多媒体改造,专业课教师结合所授课程,对实验室装置的组成、运行录像后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穿插应用,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为了逐步转变以教师讲授和示范、学生被动模仿实验课教学方法,要将传统的以验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课逐步转变为以综合性、设计性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课,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明确提出对工程类专业学生需要重视工程教育的实际训练,直接培养符合企业实际工程需求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基于此,要求对现有本科教学体系进行合理优化。整个本科课程设置适合3+1的培养模式,具体结构体系如图3所示。

北方民族大学根据民族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一些不考研毕业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大部分学生在实习后顺利实现了就业。

三、结论

针对民族高校中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汉语水平不高,在学习工科专业时较为吃力的现象,笔者提出了建立专业学习导师制度,并完善实践教学措施,以提高民族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民族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12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健全党支部工作制度、特别是二会一课制度。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以科学发展观来知道学校工作。原则上保持每周两次教职工学习、每月一次党支部活动、学习当前时事政治和教育教学理论和师德理论、党员每年一次民主生活会。坚持集中学习与党员自学相结合、开展党员读书活动,推荐研读书目、撰写读书心得、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提升党员内涵。

2.加强师德、作风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艰苦奋斗和廉洁勤政教育、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党员干部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保证党支部监督保障作用、在校长负责制下、党支部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积极贯彻民主集中制、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规范教育收费、杜绝如何形式的乱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商业贿赂行为。围绕“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这一师德核心、提党员先进性意识、充分发展党员教师的示范作用、推动师德建设。

党支部要从思想上、工作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关心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和行为偏差学生、鼓励党员教师与学生牵手、在问题学生转化、帮助困难学生等方面突出党员带头作用。

3.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积极支持群团组织做好推优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制订好发展规划、落实好培养措施、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把优秀的教师吸收进来、11年做好一名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考察。建好支部档案、记录号台帐、做好党费收纳工作。

4.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和谐校园”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校园文明化程度。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提高学校、班级文化水平。

三.加强队伍建设.规范监督保障制度.提升民主管理水平

1.重师德、促成才、加强队伍建设。办好学校关键在教师、党组织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大力度、形成悦纳人才、培养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党支部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鼓励教师成才、激励优秀教师脱颗而出。

狠抓师德建设、继续贯彻执行师德规范八条、开展师德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注重典型的树立、开展师德好教师的评选、用榜样来激励全体教师。抓实抓好学生德育工作、针对学生实际、着重做好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2.规范教代会、校务公开制度、落实民主监督与保障。进一步规范教代会制度、提高教代会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提高学校管理民主程度。重大事项会必须提交教代会讨论、规范会议形式、流程、会议材料齐全归档。实行学校工作定期向教代会汇报制度和听取教代会建议制度、听取教代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建议、保障教代会民主管理与监督职能。

工民建工程师论文篇13

指出,“虽然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高职学校要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宣传教育的全过程。

高职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电台等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身边的典型等专栏,用生动的事例讲好学校故事,传播校园正能量。

学校网络建设有易于建设、管理方便的优势,又有相对完善,信息量大、更新快、实效性强的特点,是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努力营造顾全大局、珍视团结、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因此,各高职学校应努力抓好网络思想教育宣传平台建设,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思想舆论导向,使之成为向高职学生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的主流舆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认同。

二、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

学校要牢固树立“德育为先”教育理念,明确提出学校以德治校,干部以德行政,教师以德育人,学生以德立生,让师德师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和完善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合理交流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教学研究、教书育人等工作有机结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形成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师德师风教育全过程,就是要求广大教师以自主发展为目标,以爱为核心,以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为基础,折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要教育学生,其次要关爱学生;要把言谈举止、仪态仪表与内在的教养、涵养与修养联系起来思考。再次要以师德师风促学风,良好的教风和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风和校风。最后还要以师德师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积极开展“比修养、比学习、比奉献、比业绩,争创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优良,学生家长满意”的“四比两优一满意”师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教师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师德修养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服务学生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

三、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全过程

深化社会服务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高职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让学生能够运用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让课堂上学习的理论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学生通过从认识到实践再到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通过与社会生活接轨,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学到社会道德规范及准则、增强劳动观念和技能、锻炼意志和品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高职学校团学组织要注重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深入贫困山区,走进弱势群体,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农村、教育、医疗等热点问题的调研,提高学生对构建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的认识。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工厂、企业、社区等体验时代变革,增强学生对社情的全面认识。通过组织参加敬老院、福利院、农民工子弟学校等爱心活动,培养学生责任心和感恩之心。

学校学生管理部门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评价考量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依据,在时间和内容上精心安排,同时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跟踪、反馈,建立评价机制,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四、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

学校要坚持精神文明创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做到形式多样、拓宽载体,力求实效,不断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开展好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校报、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媒体,依托党、团阵地,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道德模范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五四、七一、国庆、一二九等重要红色节庆日教育活动。

开展好文明单位、文明部门、文明班级的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好法治宣传教育和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切实增强师生员工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完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警体系,实施校园环境洁、绿、亮、美工程,建活泼严谨、文明有序、安定和谐高职校园。

五、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校要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多学科协同育人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的良好h境。在高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引导高职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职业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并着力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另外,要通过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高职学校教师还要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专业课堂中进行渗透。比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可突出信仰信念、民族精神、荣辱观、特别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观等内容的教育。

要充分发挥党、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举办党、团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展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党史基础知识教育;举办党、团发展对象培训班,重点开展增强党、团员意识、增强党性修养的教育;举办学生党员骨干培训班,通过邀请大师级学者授课、开展户外素质拓展等,在全体学生中起好示范辐射效应。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