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教学论文实用13篇

期末教学论文
期末教学论文篇1

高等教育是一项高尚的育人事业,是学生追求职业理想的教育。课堂教学也是目前所有高校实施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载体,也是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课堂是教师完成教育是一项高尚的育人事业,而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开发智力、培养情感和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社会和国家高层领导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如此热切关注,固然表明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也充分说明了我国高校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效率的含义

课堂教学效率(classroominstructing efficiency)在学术文献中有多种解释,本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教育教学论文,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二、某学院三个学期的期末成绩分析

表一:平均分分布情况(以班次为单位所占的比例)

 

学期

平均分

90分以上

80-89

70-79

60-69

50-59

50分以下

09-10(2)

70.3

0.8%

9.6%

50.4%

31.2%

8%

10-11(1)

72.29

0.9%

15.32%

48.65%

29.73%

5.41%

10-11(2)

73.3

0%

15.48%

期末教学论文篇2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差异教学(differentiate dinstruction)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课题。其中,卡罗尔・安・汤姆林森被称作是“迄今为止对差异教学做出最全面研究的人”。[1]她的“将学生的准备水平、兴趣以及学习风格作为开展差异教学的依据与起点”的观点得到学界广泛认可。可以说,差异教学对于成就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有关差异教学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差异教学理论基础、模式、策略以及差异教学在各科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等。比如,中国“差异教学”创始人华国栋认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2]不过,鉴于我国教育现状,想在中小学开展差异教学相对较难。而中高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课程设置相对灵活,这为实施差异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知网检索发现,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差异教学的研究可谓少之又少。所以笔者选择自己所教授的《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以下简称“《行为观察》”)开展差异教学。而进行差异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检查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否考虑到了班上所有学生。有经验的老师能通过课堂观察快速了解一个学生,作为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MBTI人格类型测试为青年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一种快速的方式。比如,集体讨论、推测和比较归为对内倾直觉型学生有激发作用的言辞。[3]感觉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从事实性知识学起,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宏观的知识;直觉型学生则是从宏观知识开始,或者根据自己的直觉,或者根据自己想写的主题,然后再探索相应的支持信息。

鉴于并不是每节课的每个部分都要进行差异教学,老师也不需要每时每刻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笔者选取两个平行班作为被试,对实验组进行差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及期末成绩的量化分析检验差异教学的效果,以期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行为观察》及同类型课程的差异教学提供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方法

(一)被试

选取两个全部为女幼师的平行班(以1班、2班表示)作为研究对象(五年制大专三年级)。其中1班51人,2班55人;1班作为控制组,2班为实验组。

(二)工具

1.APESK的MBTI测试问卷(93题版)。该量表由APESK根据MBTI理论模型,在美国East Carolina University大学心理系与第四军医大学合作修订的MBTI-G(1994)量表基础上修订而成,模型拟合性检验表明,Σ=1489.29,P=1.00,总预测信效度为85%。问卷发放106份,回收105份,回收比例99.06%。

2.SPSS18.0。对MBTI测试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两门专业理论课期末成绩分析、检验。

3.期末《行为观察》试卷。期末考试实行考教分离(学校教务处统一要求),即试卷由非教学老师命制。《行为观察》试卷由另一名专业理论课老师命制,该老师不担任1、2班的任何课程教学任务。试卷内容主要涵盖基础知识、观察设计能力、行为的分析解读能力、综合能力四部分。试卷经常州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组6位理论课老师评定,一致认为该试卷难度适中、能较好的考察学生该方面的能力。研究者认为该试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4.《游戏教程》期末试卷。该试卷与《行为观察》试卷的命制方式、考核方式等完全相同。另外,该理论课教师为一名青年教师,且事前并不知晓关于本研究的任何方法、流程及内容。

(三)流程

1.先知识的准备。学期开始时,对1、2两个班采用同样的常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且教学内容只涉及《行为观察》的先验课程的内容,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3―6岁儿童发展指南》等基础专业理论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回忆、复习、梳理先验课程中的知识点。持续时间3周(每个班6课时)。期间会采用随堂默写、课代表检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3周后进行阶段测试。主要了解两个班在《行为观察》这门课程的准备水平。

2.MBTI人格类型测试

第四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MBTI人格类型测试,时间为周一中午,因为两个班当天都没有《行为观察》这门课。根据测试结果,对2班进行异质分组,1班不做处理。

3.差异教学的实施

(1)控制组与实验组在授课计划、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案、PPT、课程材料、练习、作业、实践等方面完全一样。

(2)课堂教学中,实验组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MBTI人格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控制组则按照常规教学进行。

三、结果

(一)1、2班的阶段测试成绩结果分析

表1显示,1班的阶段测试平均成绩为79.93,2班阶段测试平均成绩为78.86,1班的均分略高于2班。F统计量的Sig值为0.627>0.01,即接受方差相等的假设,T检验双侧p=0.413>0.1,即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两个班的阶段测试成绩没有差异。

(二)2班MBTI类型测试结果

2班总体上,外倾类型占49.1%,内倾类型占50.9%。

(三)1、2班的《行为观察》期末成绩结果

表4显示,控制组(1班)《行为观察》期末成绩均分66.76,2班均分71.75,实验组(2班)高于1班。F统计量的p=0.260>0.01,即接受方差相等的假设,T检验双侧p=0.007

(四)1、2班的游戏教程期末成绩结果

表5显示,控制组(1班)《游戏教程》期末成绩均分86.80,实验组(2班)均分83.33,即《游戏教程》在未进行差异教学的情况下,1班高于2班。F统计量的Sig值为0.001

(五)1、2班成绩的相关性结果

1.《行为观察》与《游戏教程》期末成绩的相关性

从图1初步判断,两个班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相关分析如下。

表6显示,1班《行为观察》与《游戏教程》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r=0.589,在0.01水平(单侧)上显著相关。

表7显示,2班《行为观察》与《游戏教程》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r=0.319,在0.01水平(单侧)上显著相关。

2.阶段成绩与《游戏教程》期末成绩的相关性

1班阶段成绩与《游戏教程》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r=0.645,在0.01水平(单侧)上显著相关。

2班阶段成绩与《游戏教程》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r=0.614,在0.01水平(单侧)上显著相关。

3.阶段成绩与《行为观察》期末成绩的相关性

表10显示,1班阶段成绩与《行为观察》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r=0.362,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表11看,2班阶段成绩与《行为观察》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r=0.245,显著性双侧检验结果为0.072>0.01水平(双侧),相关性在0.01水平上不显著,即2班阶段成绩与《行为观察》期末成绩没有明显一致性。

四、讨论

(一)阶段成绩、《行为观察》《游戏教程》期末成绩结果的讨论

阶段成绩结果显示,1、2班的阶段成绩的平均值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两个班的阶段成绩没有差异。即经过三周的教学两个班先验知识的准备水平一样。后续差异教学的效果不会受学习准备水平的影响。

差异教学后,实验组的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有人认为,差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的差异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开展互助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更好的认识自身价值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解决问题。[4]本结果与该观点一致。

《游戏教程》在没有差异教学的前提下,1班(控制组)的期末成绩显著高于2班(实验组),进一步证明了差异教学的效果。

(二)阶段成绩、《行为观察》、《游戏教程》期末成绩相关性的讨论

控制组的《行为观察》与《游戏教程》的期末成绩相关性r=0.589,在0.01水平(单侧)上显著相关,而实验组的《行为观察》与《游戏教程》的期末成绩的相关性r=0.319,在0.01水平上也显著。由于这两门课程为同类型专业课,1、2班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兴趣上大体相同。虽不能将这两个相关系数进行直接比较,但是实验组表现出更弱的正相关。一定程度上说明,差异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因为某个班的学生更喜欢某种类型的课程才导致该门课程的成绩更好引起的。

1、2班的阶段成绩与《游戏教程》的期末成绩的相关性分别达到0.645、0.614,且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由于《行为观察》与《游戏教程》是同种类型的专业课,学生对其表现出来的兴趣,两个班不存在差异。即没有进行差异教学,两个班所体现出来的对同一类型课程的一致性,并不是因为2班对《行为观察》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才导致其期末成绩显著高于1班。这进一步间接证明了差异教学的效果。

2班《行为观察》进行差异教学后,其阶段成绩与期末成绩不相关(r=0.245,且0.05水平不显著)。1班两者的相关虽然只是弱正相关,但其相关性达到0.01水平的显著。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并据以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表现在学得多、学得快),学业成就能得到较快提高。[5]该研究结果与这一观点一致。

五、结论

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基于MBTI人格类型的异质分组,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环节给予匹配人格类型的指导,能显著提高该课程的学业成绩。

2.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行为观察》同类型课程的差异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六、建议

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最终学业成绩的变量太多,由于作者W识有限,难免会有考虑不周之处,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就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差异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可以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进行差异教学,以找到适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方式并进一步探索差异教学的模式、策略。

第二,探究差异教学的效果、策略是否受性别因素的影响,可以在男幼师生班级开展类似的差异教学研究,为男幼师的培养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本研究只在教学过程中的个别环节基于学生的MBTI人格类型进行了差异处理,而无法兼顾到目标的差异、评价的差异及作业的差异等,未来可以在目标、评价、作业等的差异教学方面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普赖斯顿・D・费德恩,罗伯特・M・活格尔,王锦等译.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Jane A.G.Kise著,王文秀译.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朱文红.差异教学的课堂组织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期末教学论文篇3

Wenhua College English Final Papers Translation Questions

Design from CET4 New Translation Questions

YAO Ru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Wenhua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Wenhua College for example, the end of college English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design, combined with a new translation feature of CET-4 Questions reform after the end of the period of English papers explore the necessary adjustments mad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kinds of questions and specific methods.

Key words CET-4 new translation questions; college English final exam paper design; translation questions

0 引言

2004年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有三个层次的翻译能力要求,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较高要求是“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英美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科普文章,英译汉速度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汉译英速度为300个汉字。译文基本通顺达意,无重大语言错误。”结合这一要求,加上文华学院自身学生特点,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第四个学期翻译水平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的较高水平。

1 大学英语期末试卷设计情况分析

为了测试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在每个学期的期末试卷当中都设计了翻译题。下面为文华学院大学英语期末试卷比例分析图表。

图1 大学英语期末试卷各项题型分值分布图

由图1 可见,翻译题型在整个试卷中占10%的比例,而在30%的试卷主观题部分,翻译占到了1/3的比重,说明期末测试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根据图2和图3对两个年级、八个学期的期末试卷中翻译题型设计情况的统计来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题型单一。两个年级在经过四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应该达到较高翻译能力要求。但是期末试卷的设计在四个学期没有明显变化,基本都是汉译英和单句翻译,在第一学期无法判断是否合理测试了学生的实际翻译水平,而最后一学期也无法得知学生的翻译水平是否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而得到提高。

图2 2010级与2012级八个学期期末试卷翻译题型分布(1)

图3 2010级与2012级八个学期期末试卷翻译题型分布(2)

(2)对英译汉和汉译英测评要求不一致,有明显偏重。纵观八个学期的期末试卷,翻译基本以汉译英为主,并且绝大多数是单句翻译,偶有英译汉的题型出现,很显然无法确定学生水平是否达到教育部的教学要求中对较高翻译能力定义的“英译汉速度为每小时350英语单词”这一要求。

(3)与课本关联度过高。期末试卷当中的翻译题,基本是来自教材当中的课后练习。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完全忽视对翻译能力的培养,考前死背答案,或者将翻译理解成字词层面的机械对应,同时也增加了作弊的几率。

2 CET-4翻译新题型的特点

2003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引入了翻译题型,此后的四六级考试在翻译题型上保持了多年的单句翻译形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新时代对于翻译人才的要求更加复杂,需要大量可以从事本专业相关文献资料翻译的人才,过去课堂上简单的翻译训练显然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将翻译题型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CET-4翻译题型改革前后对比

由表1可见,改革之后的翻译题型仍然以汉译英为主,将过去的单句翻译改成了段落翻译,无论从试题分值到答题时间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这说明四六级考试对考生的翻译水平要求更高了,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提高翻译教学的比重,同时翻译教学的重点也要转移到运用翻译技巧、结合篇章理解以完成翻译上面来。

3 大学英语期末试卷翻译题型设计的改革

根据CET-4翻译新题型的特点以及大学英语期末试卷翻译题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出启示,大学英语期末试卷应当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调整:

3.1 测评形式应多样化

期末试卷当中的翻译测试应当循序渐进,第一、二学期可采取单句翻译,测试学生的基本翻译技巧;第三学期进行段落翻译,测试学生篇章理解能力与翻译技巧的综合运用水平;第四学期应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按照文理分类,测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翻译与专业学科知识相关的科普短文的水平。

翻译题型也应多样化。可以采用填空题、选择题、改错题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的翻译水平。例如:

① 翻译填空题

汉译英:我父亲过去常常抽烟,但最近已经戒了。

My father used ____ ____, but he has ____ it ____ recently.

② 翻译选择题

例如:(1)汉译英:时过境迁,痛苦的往事自然在记忆中淡漠。( )

A.The painful events in the past will become indifferent in the memories as time passed.

B.The painful events in the past will become nowhere in the memories as time passed.

C.Distance from the event should make the memories less indifferent.

(2)英译汉:His arrival at this conclusion was the result of much thought.

A.他到达这个结论是思考很多的结果。

B.他得出这个结论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C.他到达这个结论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③ 翻译改错题

例如:找出译文中的错误并改正。

(1)原文:Scientists are no strangers to politics.

译文:科学家都不是政治的陌生人。

(2)原文:I love having Friday off.

译文:我喜欢星期五离开。

3.2 测评内容应多元化

① 期末试卷中的翻译题型不应当只有句子对句子的翻译,应当包括从词语翻译到句子乃至篇章翻译在内的不同层次翻译水平的测评。② 期末试卷中的翻译题型不应当只拘泥于课本教授的内容或者课后练习,应当广泛从课外寻找素材,并牢牢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学科实际,使学生学习的翻译技巧能够得到充分的运用以及合理的测评。

4 结语

翻译是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能力。过去由于四六级考试对翻译题型设计分值较少、形式单一,从教师到学生都存在轻视甚至忽略翻译能力培养的情况,而大学英语期末试卷则更是一直沿袭传统的套路考查学生的翻译水平。新的翻译题型对学生的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翻译教学重点也必须调整,相应的期末翻译测试也更应当适应四六级考试要求,改变形式、丰富内容,以更全面、更合理地测评学生的翻译水平,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冰玲.对大学英语期末考试试题设计和评分机制的分析和建议[J].读与写杂志,2010(9).

[2] 方宜庆.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减时保效初见成效――2001级第一学期大学英语期末考试结果评述[J].教育与现代化,2002(3).

期末教学论文篇4

1.2不重视实验课程

有些高校的软件工程课程中实验课程所占的比例很少,实验课程一般只有10~15学时或根本没有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这种现况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使得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变成了与实践无关的纯理论课程。因此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实践动手能力极差。

1.3考核方式单一

软件工程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其考核的方式是有以下几种:

1)平时考勤+期末考试,这种考核方式是只考理论知识,考试内容无外乎是基本原理、基本概念,最多再加几道综合题,题型基本上是课后题。这种机械化的考试内容容易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解决问题的习惯。

2)平时考勤+作业+期末考试,这种考核也是以考试为驱动的传统考核模式,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编写文档。所以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欲望,结果导致学生仅仅掌握一些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很难做到真正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

2.1从理论课程建设着手

1)教师可以利用实例来讲解软件工程知识,例如,瑞星公司的软件开发和管理、微软的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理论课堂中引入“交换方式”。课堂交换方式是指各个项目组在每一个开发阶段结束之后要在课堂上将自己项目的完成情况作详细的讲解。具体讲解内容包括自己项目的开发计划、设计方案、实现方法等,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建议,这样能够促使项目小组在交流中求得完善。

2.2从实验课程建设着手

实验课程建设要从增加实验课程开始。实验课程应该有最重要的实践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设计具体的软件工程项目,根据软件工程项目进行的若干步骤,依次根据计划完成项目文档。学生可以通过软件项目的实践,更深刻地理解软件工程,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

2.3从成绩考核方式着手

针对上述“以结果性考核为主”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积极地参与。针对软件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采取模块化、项目驱动模式的改革方式。

期末教学论文篇5

一、加大过程性考核

英语写作、英语泛读、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这几门课程的考核,在我校历年来都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它们在期末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为3:7。改革后,增加了过程性考核,则总成绩构成变为:平时成绩×30%+(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80%)×70%。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考勤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虽然最终只占总成绩的10%,但如果学生无故旷课三次以上,将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作业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课堂表现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认真投入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也占三分之一。

2.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的设计初衷在于,将本学期的所学的内容进行分解,让学生们在平时完成,以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

英语写作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个学期开设,每学期共写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语泛读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一至第四个学期开设,前两学期写摘要,后两学期写读书报告,每学期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美文学课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写一部英、美文学作品的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每学期一次。本课程的考核偏重文学赏析和评论。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汉翻译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长篇翻译。每学期一次,译文字数至少为1500字。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批阅并集中反馈给学生。

3.期末考试

以上课程均有期末闭卷考试。过程性考核偏向于综合能力的考察,而期末考试则偏向于细节能力的考察。课程内所学的所有知识内容都在考察范围之内。试卷的设计有机结合课内外知识内容,并融合主客观题型,全面地考察学生。

二、改革考试形式

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这三门课程的改革形式有所不同,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期末总成绩构成上仍然是由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并各占30%和70%。

英美概况课。旧有的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但知识量过大,很难掌握,学生也很难有积极性。改革后,每个学生在学期中,根据课本所学内容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并写成书面材料。在期末时,进行脱稿自述,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书面材料成绩+自述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一起构成期末考试成绩。

英语口语和英语语音课。传统方式是由每位代课教师测试自己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不重视考试。改革后,由口语考官在学期末进行统一组织测试,口语考官是由其他两至三名教师构成。

三、执行情况和效果分析

所有任课教师都统一思想,认真执行考试改革方案,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学生的所有考核、考试材料也都一一备案。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仅能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更加清楚英语学习的理念,不再只重视期末考试,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在改革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改革后的考试考核方式虽然更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工作负担,因此也需要学校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其次,对过程的监管力度倍增,加大了过程性考核比重,丰富了考试形式,也对教学监管人员及教学辅助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要全院系统地同步推进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期末教学论文篇6

一、引言

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考核具有重要的地位。课程考核是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课程考核不仅仅是期末一张试卷的通过,而是应将课程考核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教学手段和监督手段,使学生获得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从而具有就业和创业能力。通过考核方法改革,引导学生由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课程开设在第5学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属于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我们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介绍

《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目标是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掌握触摸屏的使用方法,PLC系统集成设计方法,使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能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这门课是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设计能完成课程目标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按任务导入、任务分析、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任务评价、成果展示六个步骤实施。

《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的确定原则是以课程目标为指针,将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改造,使学习情境既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在现有的实训条件下又具有操作性。学习情境的安排顺序应按照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排列方法,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表1是《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的内容。

三、《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课程考核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课程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应该是对课程的综合、全面、总结性的评定。以前的考核通过一次笔试考试作为学生最终的成绩,既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同时一次考试也不能涵盖教学目标中所有的考査点。因此要改变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中采用全面考核的新模式,才能够充分发挥考核对教学过程的促进和监督作用。

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含学生在课堂上的组织纪律、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团队协作等情况,实验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这部分成绩主要由任课教师评定。

2.实践过程考核。每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2~3人组成,每个小组选出1名组长,负责协调测试。实践过程考核成绩根据平时实训完成情况和实训报告评定,实训成绩全部为过程考核。每个实训项目按给出的标准打分,再把每个项目成绩累加求平均值就是实践过程考核成绩。《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这门课有7个学习情境,6个实训项目,实践过程成绩就是六个项目成绩的平均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指导,掌控学生的学习轨迹;关注小组的合作情况,参与小组分析、讨论、决策的全过程,实践过程考核成绩是以小组整体水平来评定成绩的。

3.期末理论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出卷,试卷应覆盖课程要求的知识点,难度适中,在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兼顾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期末实训考核。对于实训课时较多的课程,期末考核不应只有理论考核,还应加入实训考核。实践过程考核成绩是基于小组整体评分的,小组中的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还是有差异的,基于对学生成绩的公平性原则,也应加入实训考核。期末考核的考核内容就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训项目,在期末学生从中任抽一题完成,根据完成情况给出期末实训成绩。下面就是《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本门课采用平时成绩、实践过程考核、期末理论和期末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20%,实践过程考核占20%,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占20%,期末实训考核成绩占40%。(1)期末理论考核内容和标准。期末理论考核采用笔试闭卷形式,成绩占20%,考核应掌握的知识点。

(2)期末实训考核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期末实训考核成绩占40%,其考核标准如下:

(3)实践过程考核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实践过程考核占20%,其考核标准如下:

(4)平时成绩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占20%,其考核标准如下:

在实施《PLC系统集成产品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的两年中,我们对实施效果及时跟踪,并对考核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这种考核方式做到了“以考促学”,考核目的实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重点考核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符合高职高专“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能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对类型相似的课程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学惠.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探究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2012,(03):105.

[2]陈越,申荣卫,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考核方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58-160.

[3]杨宇东.《土建工程估价》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32.

[4]乔永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及问题探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30-32.

期末教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劝学所是清季“新教育”系统中主要负责县一级学务运作的机构,自严修于光绪三十一年(约1905年)在直隶发其端,翌年学部奏准颁行《奏定劝学所章程》,是为近代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设立

基层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尝试。①至宣统二年十二月(1911年1月),学部以上述章程与后来颁行的《地方自治章程》《地方学务章程》有“权限不清”之处,奏准改订劝学所章程,劝学所由原章规定的

基层“学务之总汇”改为地方“教育行政辅助机关” ,负责“佐理官办学务” ,对自治学务有“赞助监督之权” 。②1922年全国学制会议决议改劝学所为教育局。③翌年各省教育厅将各州县劝学所一

律改为教育局。至此,劝学所在清季民初前后延续约18年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可知劝学所是清季民初官方办理基层学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全国性的地方教育制度,且在动荡时局中,跨越辛亥鼎革,影响较久远。唯自民初以降,劝学所在学术界一直处于较明显的“失语”状态。

中国教育史学者有关劝学所的叙述甚早。郭秉文1922年出版的《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简单论及劝学所,时劝学所制度尚未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至1933年,姜书阁出版《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一书,列有

“清末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之组织”一节,考察劝学所制度在清季的嬗变进程,并注意到学部修改劝学所章程后,官方对其性质和定位的变化。薛仁仰1934年出版的《中国行政制度史略》一书主要从教育

行政角度对劝学所进行了简要论述。陈青之1936年版的《中国教育史》一书则以《自治章程》颁布为界,将清季劝学所的演进历程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认为后期的劝学所“从独立机关变为地方官辅助的

机关”,职权范围缩小。整体看,民国时期的教育史论著大多只简述劝学所的沿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晚清的“新政” 改革逐渐成为史学界的研究热点,庚子后的晚清“新教育”作为当时“新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愈加受学人关注。唯学人的目光更多汇聚在中央政府、各省大员以及

当时菁英士人的办学努力上(此仅整体上概而言之),似乎相对较忽略“新教育”系统以及相关的教育法令在广大基层乡村的实际运作情形。广义的清末新政史研究、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晚清教

育制度研究通常会不同程度地述及劝学所。刘子扬1994年出版的《清代地方官制考》一书简述了劝学所的变革。汤钦飞、杨忠红1996年发表的《清末教育行政机构改革》一文,则在比较清末新旧教育机

构职能的差别时简要提及劝学所。两年后,汤钦飞另有《清末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及其运作》一文问世,考察劝学所的运作情况,并析论其特点及存在问题,认为“学部及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功不

可没” 。聂万历2012年发表的论文《简析晚清教育近代化过程》,则尝试通过对劝学所的制度、人事任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考察,展现晚清“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出现一些直接以劝学所为题的专门研究。唯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步是近代中国的显著特征④,也是学人试图整体考察劝学所这

一清季民初全国性地方教育机构时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一情形较典型地体现在刘福森2008年的硕士学位论文中。⑤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保罗・柯文即在其著名的“中国中心观” 中倡言

区域性的微观个案研究取向,逐渐得到愈来愈多中外学者的认可。⑥这一倾向也反应在近些年的劝学所研究中。日本学者高田幸男1996年在《史林》上刊发的《清末地方社会教育机构的形成―苏、浙、

皖三省各州、厅、县教育行政机构的状况》一文,即是以江苏、安徽、浙江为个案,专门考察清季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嬗变进程,侧重劝学所的地域特征及其与教育会的互动关系。

直隶是有关劝学所的区域研究中学人着重关注的地区。董丛林等人在2002年出版的研究清末直隶新政的专著中,析论了直隶劝学所早期的职能、作用及影响。⑦ 韩艳明的硕士论文《清末新政直隶教育行

政体制》专章析论直隶州县劝学所的运行和功用,充分肯定其在推动直隶地方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张晓明2007年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清末东北教育改革》,认为劝学所是全面普及新式教育之必须。它“即是政府机关,有一定职权,其职员又能深入到群众中去,促使民众接受新学政策”。胡丽

2011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清末湖北州县教育改革述论》侧重劝学所的机构设置及职能、兴学所遇阻力及其应对措施等面相,认为劝学所对清末湖北各州县地方教育的发展有很大正面作用。

另一方面,第一手原始资料的缺乏可能是制约有关劝学所的研究朝着区域微观化趋势进一步深入的重要因素。以上文所述日本学者高田幸男以地方志为史料基础的研究为例,由于地方史志中有关劝学所

的记载往往零星而简略,说服力自然大打折扣。这一情形今日已有明显改观。以时人报章(尤其是官报公文)或基层档案为主体的相关研究已出现。徐跃老师的博士论文《社会底层的新政改革:清末四

川地方新教育的兴办――侧重庙产兴学》则是笔者管见所及迄今为止有关清季基层学务最为翔实而深入的研究。文中较详细地重建了清季四川乡村学董筹措办学经费的大量个案史实,有助于增进我们对

清季新政在基层实施情况的了解和认知。

整体看,有关晚清劝学所的研究尚有较宽广的提升空间。区域微观化的个案研究仍不多见。笔者迄今未见专门以劝学所为题的专著,这样的情形显然远不足以呈现当时各地基层“新教育”发展的复杂历

史图景。另一方面,在研究视角上似乎也有拓展的潜力。学务为“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几乎是晚清时人的共识,教育也由此成为时人持续关注的焦点。作为晚清“新教育”中重要的基层兴学机构,劝

学所自官方倡设之初即为舆论所关注,相关评议屡见报端,却基本未进入后之研究者的视野中。实际上,诸如劝学所究竟应以“士绅劝导”还是“官力强迫”为主要运作方式等后之研究者极为关心的问

题,清季时人已有较深入的思考。不仅如此,时人的相关言说更触及晚清的预备立宪和乡村自治进程等学务之外的因素对劝学所成效的影响,正是今日有关劝学所的既存研究相对忽略的面相。

注释:

①朱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第60―63页。

②同上,第91―94页。

③《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教育行政》,第40页,收入朱有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第161―162页。

④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22―40页。

⑤刘福森:《劝学所探析》,2008年河北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

期末教学论文篇8

一平时和期末紧密结合,重在平时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课,同时由于它的理论性逻辑比较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加上社会上及一些同学们长期形成的偏见,往往不够重视。大多表现为平时不学,到期末再来突击背题,而考试过关之后就全部忘掉。这样的教学会有什么成效,哪里会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育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呢?为此,有必要必对平时的教学要求包括期末考试在内进行大幅度改革。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平时不学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期末,临时突击,一张考卷决定一科成绩的做法。作为一个正规大学,像对待高考一样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期末考试上,本身就是不正常的。要淡化期末考试,减少期末考试答卷在整个学科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而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平时,加大平时练习,作业,包括课堂提问发言等平时成绩的比重。把功夫下在平时,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多提问,多讨论发言,增加课堂课后作业等。这样,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增强记忆。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此目的,也可以对于思政课的学期成绩比例进行必要的调整。过去我们思政课学期成绩的比重是3︰7(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或者4︰6(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我觉得可以把学期成绩的比重调整为6︰4(即平时成绩占60%,而期末仅占40%)这样,大大加重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如果学生平时缺席较多,表现不够好(如课堂发言参与不够,作业的完成情况不好等),平时成绩就会比较低,就会极大影响整个学期的成绩,即使期末考试的卷子答得比较好。这就可以改变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期末突击,照样能取得好成绩,一张考卷决定整个学期成绩的弊端。既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也使得整个学期成绩的评定更加公平合理。一举多得。

二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重在能力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特点是它的思想教育性,他的育人功能,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不是放在一般知识的传授,而是着重提高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从这个前提出发,也要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考试的方法。教师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的空间。平时在课堂上要加强练习,鼓励培养学生自学通读教材,主动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参加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同的观点展开争鸣辩论。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出总结性讲解。最后把课程的重点、难点、学生关注的焦点,作为课堂或者课后作业,让学生看书查相关资料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小论文。教师还可以在适当时机进行点评。并且把它计入平时成绩。教师平时的教法做法本身对学生就是一个示范,而期末考试也要和平时的要求相一致。平时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那么在期末考试也自然应该突出这个基本思想,期末考试也要侧重考查学生的能力,不是简单地记忆基础知识,而是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落实到具体考卷上就要多出活题、大题,分析性、理解性的问题。尽量减少那些死记硬背的常识性的基础知识。试想一下,如果平时上课搞得热热闹闹,包括有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等。可是到了期末还是要留大量的复习题,划范围圈重点。考试考的还是那些填空、选择、名词概念、简答题之类的记忆性的死知识,学生平时表现如何并不重要,只要期末临阵磨枪突击复习背一下,就能取得好的成绩。那么平时所谓的改革创新跟期末考试要求不是自相矛盾,所谓教法的改革又有什么意义,不是白做了吗?考试其实除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督促学生学习外还起到一个导向作用。期末怎么考,考什么也引导着学生怎么学,学什么。把重点放在什么地方。所以考试的改革是必然的。把重点放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上是理所当然的。除了我上面提到的考试内容的改革之外,考试的形式也可以做大胆的改革,比如开卷考试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免去学生期末突击之苦,也使师生不至于总是纠缠于期末复习时(诸如考试范围、考试重点)种种麻烦。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也会主动把精力放在对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和运用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宗旨。

三课上和课后相结合,把课堂向课后延伸

期末教学论文篇9

一、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

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主要模式。授课教师、学生对此都是比较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这种考试模式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制定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学生是公平、公正的,但却存在如下一些弊端:

(一)很难全面地考核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模式大都是:考试时间为两小时,试题常见类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计算等,答题方式为笔答。由于受考试时间、命题形式限制,传统考试内容不能涵盖专业课程的绝大部分主要知识点,特别是专业课程中大量的操作性知识很难体现在试卷上。

(二)无法客观地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受考试形式的限制,很难考核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难以实现。

(三)不能有效发挥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课程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其考试结果仅作为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忽视了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多阶段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重点教授、解惑,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阻碍了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严格规定,加之有些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等原因,任课教师只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期末考试形式来“规范化”的授课,甚至对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因其无法体现在期末闭卷考试的试卷上,而放弃讲授。有些在本专业领域有很深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也因受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限制而不能将自己掌握的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学风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学生不是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而是以通过期末考试或以追求高分数为目的来学习专业课程。因为考试是否通过和分数的高低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完成学业和获得学位,而且是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由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限性,学生只是关注那些期末要考试的内容,按照期末考试的答题方法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注重平时学习,经常缺课、抄袭作业,只是在期末按照任课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去重点突击,而考完试很快就把临考突击记忆的东西忘了。可见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构建“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是作者经过研讨确立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临考前的重点突击。通过阶段性考试检验学生对各阶段课程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重点教授、解惑。

所谓“多样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和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

所谓“复合型”,是指采用复合形式最后评定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要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考试得到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运用能力的各种考试、考核成绩与课堂提问、专题研讨、平时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专业课程的最终成绩。

(二)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构建

按照上述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笔者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对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涉及到课程讲授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必须实现多样化,以不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专业课程考试形式与环节

根据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笔者设计的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和环节,除了期末闭卷考试之外,还包括:开卷考试、上机操作、撰写课程论文和课程综述与学习体会等。

3.专业课程成绩构成与评定方法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无论采取何种考试模式,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指标都只能是课程成绩。为使课程成绩能够最大限度地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及创造能力,笔者设计了复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60%70%;阶段性开卷考试占10%一20%;上机操作占5%;撰写课程论文占5%一10%;作业占5%;课程综述和体会占5%;平时考核占5%~10%。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及其效果分析

为了探讨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笔者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估价”三门专业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例如,2005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际采用的考试形式和环节包括:期末闭卷考试(2小时)、上机操作(3次)、阶段性考试(3次)、撰写课程论文(3000字以上)、课程综述和学习体会(2000字以上)。该课程学习成绩构成及其比例为:期末闭卷考试60%;上机操作5%;撰写论文5%;作业(本课程留有40多道较为综合性的课后作业)1%0;课程综述5%;平时考核l5%。

从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的效果来看,“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使学生不仅注重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成绩更好的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也包括考试形式、命题方法、成绩评定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师生互动与沟通,将考试不仅仅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仅仅是一种考试模式的改革。而实际考试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对考试改革的态度。只有任课教师在主观上愿意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发挥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模式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任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对因实施考试改革给教师增加的额外工作量给予一定报酬,对实施考试改革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通过政策导向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推进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倡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各类课程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采取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形式,提倡考试模式多样化。笔者认为.上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的新模式对于工科专业课程考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文理科类专业课程可能借鉴意义不大。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提倡课程考试模式的多样化,要“因课施考”,不能搞一刀切。

(三)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致使学苗质量下降,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数量 居高不下。因此,有人认为通过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降低期末考试占总分的比例,可以降低不及格率。其实,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实施多阶段、多样化考试改革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使高校师生从单纯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既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是教师的命题难易程度和评分宽严标准问题。实施考试改革同样存在控制适当的不及格率的问题,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四)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期末教学论文篇10

儒学和文学,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一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学,会受到其时期经济基础的影响。文学风貌与时代政治、社会经济和创作主体的关系较为明显,而与思想和学术的关系则相对隐晦。虽然如此,思想和学术依然是影响文学发生的重要外部因素。本文以东汉儒学发展变化为线索,论述儒家思想和学术对文学的影响。

自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统治两汉社会的主流思潮,是两汉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但儒学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一直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使两汉儒学思想呈现出复杂的面貌。西汉末年,伴随着汉王朝地位的岌岌可危,以谶纬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神学思潮,继承了董仲舒的灾瑞之说,以神学理论附会儒家经典,开始侵入到儒学内部。进入东汉初期,儒学面貌就逐渐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整个东汉王朝,从初期的儒学面貌发生变化开始,到中期儒学的统治地位产生动摇,到汉末儒学彻底衰颓下去,儒学经过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是一条贯穿东汉社会思潮的主要线索。而由儒学派生的谶纬神学“、自由学派”①以及“汉末子学”,它们或附会儒学,或补充儒学,或修正儒学,这些内容共同形成了东汉儒学的整体风貌。东汉初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神学思潮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必然会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发生冲突。而东汉初期的今文经学,以追逐利禄为其强大的发展动力,大量的繁琐解经、饾饤成文之风又导致了今文经学本身陷入僵化,必须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突破口。追逐利禄的本性使得今文经学很快向神学靠拢,经学必须依靠神学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神学也需要借助经学,才能将其荒谬的思想和学说正统化、经典化,今文经学因此很快走向神学化的道路。神学化的今文经学是儒学的变异,它产生的是一种学术的怪胎。它通过神化孔子和六经,把孔子塑造成知后世有汉的预言家;通过肢解六经原文,把六经弄成谶纬之书。于是大量关于孔子的预言和六经的纬书充斥于东汉初期的儒学之中,成为东汉初期儒学思想的最主要理论形态。这种变异后的儒学,是儒学的表象,神学的本质。它是两汉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波折,如果没有儒学内部的今古文之争和外部“自由学派”的强烈反对,儒学将在神学思潮的侵袭下面目全非。今文经学的僵化的学风,以及和神学联姻之后的荒诞思想,必然导致它走向一条没有出路的死胡洞。在最高统治者的强势推动之下,它得以占据学术思潮的统治地位,成为东汉初期最主要的学术形态。到了东汉中期,随着王朝的政权开始走向衰亡,今文经学也就走向了自己的末路。这期间各种各样的学术思潮,在反对今文经学的过程中应运而生,逐渐占据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东汉中期,儒学整体上处于内部的自我调整之势,今文经学趋于衰落,古文经学代之兴起,这是儒学自我调整的重要表征。今古文经学在其诞生初期,就由于治学的风格不同存在争端,只是由于今文经学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一直压倒古文经学,但古文经学因其灵活务实的学风而广为流传,也几度立于学官。尤其是今文经学与神学联姻之后,古文经学虽也不能完全避免神学思潮,但总体上与神学比较疏离,保持自己学术上的独立性。到了东汉中期,今文经学退出学术的主要阵地,古文经学代之兴起,成为儒学在东汉中期的代表,占据重要的思想地位,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古文学者与今文学者相比,更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古文经学不拘于今文经学的“家法”、“师法”,转益多师,具有灵活的传承关系和广采博纳的学风。古文经学追求对经书本义的正确理解,完全不同于今文经学为迎合统治者和神学思潮而曲解经文、谬申经义。古文经学多从文字训诂、名物典制入手,力图达到对经文思想内容的准确把握,这种朴实求真的学风,比较质实可靠,对后世学风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从学术内容上,今文经学以《春秋公羊》为主,以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为主要特色,古文经学以《周礼》为主,拒绝或者疏离神学,由今文经学言灾异的特点,而向朴实礼学转化。从学术风气上,古文经学由今文经学那种虚妄的作风,转向求真务实。古文经学就是以这种学术姿态,占据东汉中期学术领域的重要阵地,对东汉社会以及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东汉末期,儒学彻底衰落,由此而形成了“户异议,人殊论”的局面。但思想不能是真空的世界,也不能永远处于混乱之中,汉末“子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兴盛起来。子学的兴盛,并没有完全脱离儒学发展的轨道,但又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对东汉儒学的反拔。汉末“子学”的典型特征是对时政的批判,它们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中,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以王符、崔寔、仲长统为代表的汉末子学家,都有代表他们思想成果的专著:《潜夫论》、《政论》、《昌言》。王符掀起了东汉批判思潮,崔寔继承了王符的思想并有所发展,仲长统则代表了汉末批判思潮的终结。它们都注重理性的分析和哲理的升华,它们的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点。汉末“子学”主要继承中期“自由学派”的学风,哲学上反对神学思潮,体现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现实上对汉末腐朽的社会进行分析和批判。汉末“子学”虽然尚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它们并非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进行深刻理性的分析,严肃的哲学思考,体现出和汉末政论文不同的学术的特征,并对汉末的时代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社会的思想主潮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尤其是在东汉儒学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文学创作也不同程度的受其影响,出现一些新变的特征。东汉初期,文学以赋体为主,延续着西汉以来的歌颂传统。随着上层学术思想发生较大的变化,神学思潮侵袭着整个社会,文学创作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东汉初期的诗赋创作,都包含有明显的神学思想内容,作品引用谶纬祥瑞所占的比重,远高于西汉时期。这种神学内容在诗赋创作之中,主要用来歌颂大汉盛世以及帝王的“天命神授”,这是神学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的主要表现。今文经学虽然与神学融合,但儒学的根本属性并没有完全丧失,依然以其强大的惯性力量影响到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在歌颂帝王的时候,特别注重发扬他们在礼乐文化方面的功业,将帝王塑造成文化的创造者和儒家圣贤的形象。这些礼乐文化,无外乎儒家的仁政、德治、教化等内容,实行仁政德治的帝王,具有儒学和神学的双重特征。东汉初期的诗赋,集中描绘帝王的祥瑞征兆和礼乐教化,正是东汉初期的儒学神学化影响文学的表现。东汉中期,随着今古文经学此消彼长,文学面貌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具体来说,今文经学的衰落,使受儒家神学化桎梏的汉代文学,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主要表现是诗赋向抒情化的文学本质回归。由东汉初期的“理胜于情”的述志赋,向纯粹吟咏人生况味的抒情小赋转化,这是汉末文学变革的前奏。古文经学对文学的影响,不仅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蕴,也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广大的知识容量。东汉末期,儒学整体走向衰落,对文学创作产生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汉代文学几百年的发展,一直笼罩在儒学的光环之下。失去儒学制约的文学创作,并非文学作品的内容中儒家思想的消亡,而是文学创作没有了儒家教条的束缚,以各种方式加快了向文学本位回归的步伐。具体来说,儒学衰微首先影响到儒者本人,儒者完成了向文士转化的过程,并逐渐向才情和艺术的方向发展,这为汉末儒学的变革准备了主观上的条件。汉末各体文学的繁盛,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们与儒学衰微也有一定的关系,它们大体遵循“儒学陵替,文风趋华”的整体趋势,但不同的文体发展变化也显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有的文体甚至出现反向逆动的情况,这种现象应该与文体内部的发展规律有关。儒学衰微所引起的汉末文学的变化,在诗赋体裁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它是儒学变化所引起的文学变化的主要体现。儒学衰微导致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减弱,诗赋的创作也从这种束缚中跳出来,以各种方式回归文学的道路。对于诗歌来说,最大的变化是抒情的增强。诗歌创作逐渐脱离儒教的影响,表达内心喜怒哀乐的真实感受。《古诗十九首》作为汉末抒情诗最高成就的代表,就是诗歌抒情增强的集中体现。脱离了儒家教化之后的“诗言志”,真正回到了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由此也带来诗歌表现形式和诗风相应的变化,使诗歌最终取代赋体而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它带给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中国文学由此走上了以诗歌创作为主体的道路,抒情也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对于汉赋来说,占领文坛主流两百年的汉大赋基本衰落,赋体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新变,在东汉中期题材扩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远离儒教影响的几种题材,并表现出不同以往的艺术特征。辞赋可以批判社会,可以写艳情,写新婚,写美女,写游戏,情感抒发出自内心而非大赋的因文造情,为后世种类繁多的抒情赋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汉末文学的这种变化,都是在儒学衰落之后,由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在汉末儒学衰落的大背景下,“子学”的兴盛是伴随着儒学的衰落。“子学”的发展作为一种学术的系统还不够成熟,它对文学的影响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明显的体现。由于“子学”和汉末政论的内容都是基于对汉末社会的批判,所以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同受汉末社会现实的影响,汉末“子学”的政治思想以批判和改良为主,对现实政治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改良方法。如重视国君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这是社会变革的关键所在;希望国君能够任用贤臣,疏远小人,以达到国家中兴。汉末政论文的批判现实虽然激烈,但也是出于维护政权而不是改变的目的,其矛头也是首先指向国君,既谴责了国君忠奸不分、扬恶罚善的昏聩行为,也依然对国君寄托了希望,向国君推荐贤臣,希望国君重用他们,以挽救危难中的国家和社会。这是二者基本相似的地方;汉末政论文的批判方式,较多以灾异发端,具有明显的荒诞性,所以才会出现政论家以其政论文中多灾异而免罪的怪事。汉末子学家则在冷静观察历史和现实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批判理论,从而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这是二者完全不同的地方,其因在于汉末“子学”继承和发展了东汉“自由学派”的思想,反对天命神学论,而汉末政论文还延续汉初政论以灾异推演政治的风气。同样是针对汉末社会,“子学”和政论文的批判方式却完全不同。“子学”和政论文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汉末子学会影响到政论文的思想和内容,而政论文也会促进汉末子学在政治理论上的构建;汉末子学和政论文在汉末政治社会的背景之下,既独立平行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相互补充,共同促进。

儒学对于文学影响的强弱,往往取决于儒学是否成为“官学”。儒学一旦成为官方文化的代表,对文学影响比较明显;一旦失去官方文化的地位,对文学影响便隐微。东汉一代的儒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这样的态势。东汉初期,神学思潮具有强大的官方支持,不但侵入到儒学内部,改变了此期儒学的面貌,而且对此期的文学创作带来极为明显的影响。谶纬神学本是荒诞的学说,但王莽、刘秀都依靠它们走向政治舞台,于是他们在掌握皇权之后,以国家的意志将谶纬神学颁行天下,以为天下法则。正是因为有最高统治者的强势推动,神学思潮得以充斥整个汉初的社会。儒学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迎合统治阶级的意志,向神学靠拢,乃至和神学融为一体。谶纬神学就这样在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推动之下,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地位。当然,儒学根本的属性还没有完全异化,也还能以其长期的惯性力量,影响到文学的创作,这个时期的文学就带有儒学和神学的双重特征,儒学和文学的关系就很密切。到了东汉中期,随着国家政权开始衰落,儒学也失去了强大的支持力量,一些在民间流传的思潮就开始占据学术的阵地,为了这一社会思潮的变化,儒学就进入内部的自我调整时期。以扬雄、桓谭、王充为代表的“自由学派”,他们的思想本身就反对代表官方意志的神学和经学,属于“民间学术”,根本不可能得到官方的支持,还可能受到官方的压制,桓谭为此几乎送掉了性命,但它们在反对今文经学、推动今文经学走向衰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儒学的这种变化,使之失去了对文学的直接干预力量,因此儒学对文学的影响就没有东汉初期那样显著。到了东汉末年,国家政权频临灭亡,儒学完全失去了对国家社会和士人的影响力,也就无可救药的衰颓下去,受到儒学思想长期控制的文学创作,因为这种控制力量的完全衰落,爆发出文学自身的力量,而焕发出全新的光彩。完全失去官方支持力量的儒家思想,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对文学创作的控制影响的能力,汉末文学以各种方式向文学本位回归。汉末“子学”以批判时政为主要思想内涵,完全是一种“民间学术”了,更不可能得到官方力量的支撑,而此时汉室政权已经走向了灭亡的边缘,任何思想和意识形态都无法挽救其覆灭的命运,只能等待新的政权和思想取而代之。

儒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透过这种现象,能够看到一代思想主潮的发展演变与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联系,揭示文学发展变化的社会动因。而儒学对文学的影响结果,很难以好或坏来评判。东汉文学逐渐脱离了儒学的影响,至汉末呈现出全新的文学风貌,似乎是儒学制约了文学的发展。但儒学深厚的思想内涵,能够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精神,这是作品的“文学描写”难以完成的。袁行霈先生云:“文学适合儒家思想,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家,如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等。文学部分离开儒家思想,也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家,如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②精确地揭示了儒学和文学之间的关系。文学部分离开儒家思想的时候,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也不可能是真空的世界,它必然又有另外类型的思想来填充,如陶渊明、李白、苏轼,他们的作品都呈现出超然物外、通达人生的道家色彩,曹雪芹《红楼梦》则表现出佛教“万事皆空”的思想理念。文学无论是“文以载道”,还是“独抒性灵”,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之上,一种时代思想主潮必然对文学产生或隐或显的影响。

期末教学论文篇11

2020 年 1 月 15 日至 1 月16日,共计两天。

二、学习内容

(一)遂宁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

(二)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三)《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 修订稿);

(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

(五)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教师违反师德信息定期上报制度的通知》;

(六)《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

(七)《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指导手册P208)。

三、学习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磨溪小学2019-2020学年度上期期末教职工政治学习领导小组

组  长:税学广

副组长:卢军强  魏荣华  彭明建

成  员:曾光明  朱  菊  曾旭辉  唐  雪

(二)精心部署安排。

1、由学校党政领导做好学习动员,提高教职工对学习的思想认识,消除厌倦、应付的情绪,树立严肃、认真的态度。

2、政治学习安排和实施要做到时间、人员、内容入格。学校要为每个教职工准备好学习材料,学习时每个教职工要做好笔记,保证学习收到实效。

3、每个教职工都要对学习的内容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学校要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对教职工的讨论发言做好记录,并从其发言质量评价学习效果。最后半天的集中讨论发言阶段,邀请局挂片领导和蹲点干部到学校参与职工讨论,请求领导现场指导。

(三)力求活动实效。

学习教育活动工作方案、过程记录(包括影像)、活动小结,教职工参与活动的记录、心得,学校与教师签订《文明健康度假(过节)承诺》等均要切合实际地规范呈现。

(四)严格学习时间

1月15日至1月16日二两天政治学习时间,全体教职工均要按时参加学习,不得无故制度,不迟到、早退。

(五)确保学习效果

学习结束,学校将组织方案、会议记录、意见和建议汇总,全体教职工个人的会议记录、心得体会收集存档。学校做好本次政治学习的总结。

四、其他事项

1、为保证学习效果,学习期间,所有教职工不得迟到早退。

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中心小学校

2019年1月13日

附:磨溪小学2019-2020学年度上期期末教职工政治学习安排表

附1:

磨溪小学2019-2020学年度上期期末教职工政治学习安排表

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主持人地点

1月15日上午1、《遂宁市安居区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做好2019-2020 学年度上期期末教职工政治学习工作的通知》

2、遂宁市《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3、教育部《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4、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 修订稿)。集中

学习税学广恩情楼四楼会议室

1月15日下午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

2、四川省教育厅《 关于建立教师违反师德信息定期上报制度 的通知》;

3、《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

4、《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指导手册P208)。集中学习税学广恩情楼四楼会议室

1月16日上午分组讨论前面所学内容分组

讨论卢军强

魏荣华

彭明建

曾光明

朱  菊

唐  雪各组自

定地点

期末教学论文篇12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on Regional Economic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dependent College

――A case study of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 Qing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ZHOU Yingling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 Qing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55)

Abstract By analysis the way of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about regional economics, this article try to explain how to solve existential problem in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 Qing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which including practice of an investigation-oriented regional economic experi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of total teaching process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st mode.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s; teaching; testing; reform

^域经济学是研究一国范围内区域经济特点、发展变化和区域之间关系的应用型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发展战略选择、制定所需的方法和思路提供理论依据。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在这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区域性经济问题不断升级,使得人们对区域经济学理论对指导我国经济实践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区域经济学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因此,有必要探索出突出学科特色同时又适应于财经类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和建立考试形式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1 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现状

1.1 教学方式单一,教授内容不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尤其突出,然而目前对于本门课程的讲授仍是以课本知识讲授为主、少量案例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较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和少量课堂讨论来实现,[1]这种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没有充分的案例来支撑教学,使得课程枯燥乏味和难以理解,同时让区域经济学这门课程失去了其应用性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吸收知识较被动,不利于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1.2 教师教学与研究的脱节

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体现在它既包括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包括区域经济问题,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学不仅在对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解释,而且还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对策。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充分案例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并没有将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起来,一味地单方面输出理论知识,却不结合当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来教学,因此在教学方面容易显得力不从心,并且无法引导学生开展区域经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

1.3 考核方式单一、评价方法片面

目前,区域经济学考核是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种考核方式属于比较传统的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出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答题或是开卷答题,教师按照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并结合平时成绩来得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考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平时表现纳入综合成绩,但是也不防有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期末成绩高过50分便不是问题,另一方面,期末成绩实际上是综合成绩的决定因素,学生在期末复习时候也容易存在很大的压力,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妨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1.4 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应用,缺乏在平时上课过程中的反馈机制

目前该课程期末考核内容大都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习题集以及老师期末划定的范围或指定重点,应用测试较少,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同时对知识记忆性的要求较大。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核,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待验证。而大部分的平时成绩获得是通过学生是否迟到、早退、确定或请假来打分,虽然有部分老师将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标准之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否将专业知识进行无障碍运用,都没有一个及时向老师反馈的通道,整学期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一种全程无交流的教学方式,同时,单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平时成绩考试也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2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和考试模式改革的措施

2.1 采用课题式与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实训指导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首先结合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区域经济学理论授课部分分为十个主题:主要区位理论及区域竞争力分析方法、区域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与结构优化,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总部经济的区域效应、区域差异与产业空间转移、区域规划的系统设计、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政策,主题的划分能够将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模块化,引导学生熟悉区域经济学最前沿的理论动态,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为“课题式”教学。[2]

其次,在这十个主题单元的理论学习过程中,穿插案例分析,而这些案例分析是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实情况,例如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中西部经济发展与东部发展的差距问题;结合重庆市的发展实践,学习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和五大功能区战略问题;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分析对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这些案例既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这不仅让教师将研究与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同时也结合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来学习相关知识,有更强的带入性,也为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2.2 突出过程管理,建立上课过程的反馈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要摆脱缺乏合理有效的过程管理的一个方法是注重学生对课题式内容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考核。将本门课程平时成绩设置为占比40%,期末成绩占比60%,这种比重将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性提高,同时本门课程设定了三个核心任务,第一个核心任务是前文所述的案例分析,学生首先通过四人一组的方式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根据教师提供了案例主题,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案例分析,每两周上台三组进行PPT展示,打分方式由七人打分,其中一份为老师打分,另外六份由学生打分,这样保证成绩的公正和民主性,打分考核的内容包括选题、内容质量、演讲风格、逻辑思维等方面,最后PPT案例分析的综合得分则为七份打分表的平均分求得。第二个核心任务是学习心得,需要手写并上交电子档以备份。学习心得的打分方式包括题目是否有大标题和小标题,是否有数据,是否有参考文献这三点,如果都满足,分数应该保证在80分以上,本学期总共有5次学习心得,第三个核心任务是期末的课程论文,打分要求和学习心得的要求一样,但课程论文相对于学习心得来说,要求的格式更规范,内容更完整。这三个核心任务能够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相关数据及文献资料查阅检索、分析处理方法的基本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定量工具来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并学会规范写作。另外,平时成绩将是三个核心任务的平均值。

2.3 创新期末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存在的目的不H是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而且需要要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等。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联系较强的学科,应该充分发挥这门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的优势,而本课程平时成绩考核较多,在期末考核方式上适当给学生减轻压力,因此选择开卷考试,并且切合区域经济学的十大课题式主要知识点,拟出十套不同的案例分析题,保证每位学生期末考试拿到试卷的重复率不超过1/10,案例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学对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并根据理论知识分析案例里面的例子及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区域经济学”教学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师不再以“填鸭式”教学的方式输入知识,而是在吸收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平时成绩占比增加,期末考试注重应用性,这让学生明确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和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全程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并且学以致用。所以“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是适合财经类独立学院教学和考核较好的案例,其核心任务设定、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改革对所有财经类独立学院的区域经济学教学课程均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3 小结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教师和学生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过程已为广大师生所习惯接受。要改革这样的教学与考核方式,这就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平时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动脑筋,不断研究、创新教学,这势必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劳动强度,对老师、对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另外,对教学管理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项目资助:本文获得2015年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专门项目(20155005)的基金支持和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市级经济学特色专业经费支持

期末教学论文篇13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2901

0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国内一些高职院校纷纷与国外高等院校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一所老牌专科学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在浙江省高职院校较早与国外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我校与新西兰的尼尔逊-马尔伯理工学院(以下简称NMIT)开展了合作办学,共开办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合作办学专业。课程采取中新合作教学模式,每个专业均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选派专业教师来我校讲授;还有8门专业课程由NMIT指定教学内容,但日常教学由我校选用具有双语教学水平的教师担任,我校双语教师在授课时要求采用双语教学方式。管理会计作为市场营销(中新合作班)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主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自2007年开始,本人开始教授《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以下就《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改革进行探讨,愿能给其他双语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1 《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双语教学大多选用国外知名大学的优秀教材,我校《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曾经选用的教材有Charles T.Horngren 的《Management Accounting》(第12版)和Brewer/Garrison/Noreen的《Introduction to Managerial Accounting》(第4版)。这两门教材被全世界诸多高等院校选作教材。通过这些原版教材,我校学生可以在国内就能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专业知识,掌握管理会计领域最新发展成果。在日常的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在将国外先进知识和理念带给国内,更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因此,必须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适当改革,使之适应双语教学的特色。

2 《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考核方式发展变革分析

2007年以来,本人一直从事《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学工作,一直在探讨适应合作办学特色的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总结起来,《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教学考核方式主要经历了2个时期。

第一时期:期中、期末考试采用全英文模式。在刚开始的2年里,《管理会计》教学所用的教材选用国外原版教材,教学所用的课件也采用全英文方式,上课中英文结合,期中、期末考试试卷采用全英文出题和作答。试题包括单项选择、判断、计算题几个部分。这种考核方式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学生分数一般都不高。

第二时期:统一期中、期末双语考试。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们发现,由于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不少学生在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全英文教学课件的讲学中难以把握住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第3年开始,本人开始尝试在课件制作中将关键术语标上中文解释,上课过程中中英文混合讲授和解释专业知识,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仍然采用英文出题,但作答时不要求完全用英文作答。这个阶段,由于讲解时课件中一些关键词语采用了中文解释,试卷作答时也不要求完全用英文作答,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些,作答起来也好些,分数相对高些。

3 中外合作办学市场营销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措施

从《管理会计》双语课程两个时期的教学效果对比来看,第二个时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要明显强于第一时期的教学方式。当然,目前仅通过两次统一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仍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引入一些过程考核手段,这样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可使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据此,《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可以作出以下改革。

(1)考核方式多样化。《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本身贴近现实问题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考核方式从单一的期中、期末统一考试转变为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MNIT没有对所有课程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性质来灵活制定。一般来讲,专业课程的考核标准有如下几种:作业(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论文+期末考试;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者作业(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等)+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管理会计》这门双语课程的考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期末考试(约占30%)、平时测验(约占30%)、小组作业(约占20%)、课堂提问和讨论(约占20%)。

(2)强调过程控制。在NMIT考核体系中,平时作业是

课程考核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般都会占到最终成绩的40%

左右。期末考试最多也就40%左右。NMIT这种考核方式更加体现了全面质量控制,强调过程控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控制。这与我们目前的考核方式有很大区别。在我校的考核体系中,期中、期末统一考试成绩往往占了80%,对出勤、平时作业、实验的考核只占到20%左右,对过程控制体现不明显。这容易造成很多学生突击一下就可能通过考试,而平时的真实学习效果却体现不出来。因此,应借鉴新方考核方式,修改对合作班学生的考核方式,增加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比重,加大过程控制力度。

(3)注重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管理会计》双语课程教学应强调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所以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应鼓励学生创新性学习,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管理会计》双语课程在考核设计上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创新和探索。因此,可以通过给学生确定作业题目范围,然后由学生自由查阅相关参考资料,自主解决问题并能在课堂用英语演讲方式表达出来的方式来考查学习效果。

4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中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需要在兼顾提高外语听说水平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探索一条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双语教学模式。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双语课程教学体会,提出了《管理会计》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以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杉.对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相关问题的经验探讨[J].科技资讯,2008,(38).

[2]蒋轶.《管理会计》双语教学方法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2).

[3]戚艳霞,王鑫.我国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改进[J].会计之友,2008,(16).

[4]戚艳霞.构建应用型导向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体系[J].会计之友,2012,(08).

[5]苏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09,(6).

[6]万里,王可.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国际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双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