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施工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1

一、前言

由于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施工的需要,在很多配套设施建设工程中,园林绿化施工打破了原有的季节限制,都需要在夏季进行绿化施工。夏季施工过程中,苗木的成活的主要内部条件是要保持树势的平衡,就在正常的温度、湿度情况下,确保植株的根部能够吸收水分、肥料,植株的地上部分能够进行呼吸、光合作用,达到蒸腾消耗的平衡。夏季栽种成活率低,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要最大程度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二、夏季种植苗木的特点及必要性

夏季种植苗木,是苗木的反季节种植,是在不适宜绿化的季节中来种植苗木。夏季种植苗木的主要特点是苗木的成活率较低、其形态复状较慢,绿化施工及苗木养护难度较大。园林绿化施工主要是苗木的种植过程,而苗木的成活内部条件则主要是生长势平衡。夏季种植苗木是在苗木的休眠期进行,导致苗木枯死的最大原因是由于植株根部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而植物由于茎叶的生长蒸腾量大,需要营养物质和水分来长期维持收支失衡所导致的。通常情况下,适宜苗木种植的月份是2月下旬至4月上旬,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之间,而在其他时间段内进行苗木种植,就需要采取带土坨包装等措施来进行施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各地开始大兴土木,新建、扩建、改建城市的建设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为了提高城市品味,需要科学设置园林绿化,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城市建设不分季节,园林绿化施工同样也需要面临在非正常种植季节来施工。夏季种植苗木是园林绿化工程中无法避免的,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唯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如何确保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另外,由于我国许多城市在努力创建园林城市,部分城市将创建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园林绿化作为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大事来抓。为了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各地要尽快加大园林绿化的建设进度,通过绿化种植技术,来体现园林绿化校园,营造自然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为了实现园林绿化建设目标,仅仅是在正常季节的施工和种植,远远无法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目标。由于城市建设规划和绿化任务的加大,迫使园林绿化部门需要加大施工力度,要打破常规,在夏季机进行苗木种植、园林绿化施工,来为加快城市建设部分,争取更多有力时机。

三、夏季苗木种植技术

1、起苗。要选择树形优美、长势良好、无病虫害的苗木。根据运输成本、设计要求,结合夏季特殊环境要求,来决定截干、骨架、全冠,针对所选择的的树种要求,在不影响观赏要求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树枝抽枝,保证骨架枝条,对一些弱枝、小枝进行梳理。通常情况下,需要带土球的树种,其土球直径约为树干胸径的8倍左右,避免过大造成运输成本增加。采用土球进行草绳包装时,要确保包装密实、结实。苗木从起挖到装车的时间,要控制在12小时之内,在堆放时,要做好加湿、覆盖、沾浆处理,以防土球松散、开裂,造成根系外露,影响苗木的成活。

2、运输。装载带土球的苗木时,要尽量选用吊车来进行装车,装车过程中要轻起轻放,要排列严密,避免过挤造成土球破坏,同时又要避免过松造成土球散坨、松动。装车时,要有规律的排放,避免人员践踏苗木。运输前,要在苗木上加盖草席来进行隔热,用篷布来完整覆盖,并进行适当的加湿处理,避免苗木透风失水。要尽量缩短运输距离,确保苗木的新鲜度。

3、种植。苗木种植前,要先挖好孔穴,要确保孔穴具有合理的大小和深度。苗木的孔穴直径要比土球大树干胸径的3至4倍距离,其深度比土球高度大2倍树干胸径距离。在种植前,要垫1.5倍的树干胸径深度,周边风化土壤埋植并进行适当的捣实。捣实操作要注意,过松浇水时容易积水、过实又不利于植株根茎透气。在种植完后,土球的位置一般要低于地表5cm左右,超过5cm时埋置较深,容易造成根部不透气,导致苗木窒息死亡。种植深度要根据苗木的类型来选择。合欢、雪松、银杏、广玉兰等类型的种植深度应稍浅,由于植株属于浅根系,耐水性和耐湿性差,特别是在透气性较差的土壤中种植更要注意。法桐、龙柏、柳树等植株的种植深度要稍深,对一些特殊苗木或根部较大的苗木,在种植前要对土球和根部进行喷洒,浇灌生根剂、火力剂等辅助措施。由于深根系植物的喜水性和喜湿性,其蒸腾水分量较大,在种植后要及时做好树堰,并尽快浇洒定根水,及时缠绕草绳进行保湿处理。对排水不良的栽植穴,要在穴底铺上10cm至15cm的沙砾或铺设渗水管,并架设盲沟,进行排水,之后在进行种植。

4、种植后的技术。种植较大的苗木后,要采用通直的竹竿、木杆设置支撑物进行固定,支撑物的高度根据苗木高度来定,一般要能支撑到苗木的1/3-1/2的位置处,支撑物基部埋入地下约20cm-30cm。常用的支撑方式可选择三支式、双支式、单支式三种。在苗木和支撑物的接触位置进行捆绑,捆绑力度要适中,既要捆紧,又要避免日后摇动损害干皮。大型苗木种植后,要在略大于种植孔穴直径的周围修筑高度为15cm至20cm的灌水围堰,围堰不得漏水。种植当日要灌透第一遍水,在三日内连续三次灌水,在一周之后,进行第四次透水。同时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苗木根系喜水、植株需水、土壤保水等情况,适量适时浇水,促进苗木生根生长。苗木灌水前要检查土壤的含水量,修筑围堰时不得损坏植株根系。灌水时要防止因为水流过急造成围堰冲毁,避免造成漏水。在浇水之后,如果出现土壤塌陷,导致苗木倾斜时,要及时扶正并进行培土。夏季中雨水较多,要注意植株的积水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为了防止出现涝灾致土壤形成孔洞,要采用埋管、开沟、打孔等手段进行排水排涝。大型植株栽种后,要搭设遮荫棚,防治阳光的直晒造成植株损伤,同时适时采用草绳来包裹大枝和树干,在早晚时间段,对树冠喷射抗蒸腾剂和喷雾,保湿降温,减少水分蒸发。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苗木夏季的技术分析,我们对苗木的夏季栽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为我们夏季的苗木栽植提供了很好的理论知识,希望在今后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伦东园林绿化施工中苗木夏季种植技术[期刊论文]《上海农业科技》-2006年3期

[2]魏修祥夏季大苗移栽技术[期刊论文]《林业调查规划》ISTIC-2006年z1期

[3]唐景和夏季苗木移栽与管理[期刊论文]《养殖技术顾问》-2010年6期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2

水源热泵中央空调是二十世纪后期发达国家大力推广的空调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这一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河南省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省制冷学会联合清华同方于2007年2月5日在巩义召开热泵技术应用现场交流会,清华同方与河南暖通届分享了10多年来热泵技术领域积累的经验,共同探讨热泵节能技术在河南地区的发展应用方向。

热泵是一种利用高位能使热量从低位热源流向高位热源的节能装置。可以把不能直接利用的低位热源(如空气、土壤、水中所含的热能、太阳能、工业废热等)转换为可以利用的高位热能,从而达到节约部分高位能(如煤、燃气、油、电等)的目的。

热泵技术作为一种典型的节能环保技术,仅消耗少部分电能,便能在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实现热量的高效循环,对城市节能尤其是建筑节能降耗指标的实现,以及环境保护有着重大意义。

2水源热泵的原理和特点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是一种利用含有大量能源的水作为吸热或排热的热交换器,实现空气调节的系统。由水源热泵机组、热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制冷空调系统。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空调系统,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水源热泵的工作原理是,在冬季制热时,从水中提取热量,输送到室内,提高室内空气的温度,在夏季制冷时,从空气中吸取热量,然后,排放到水中,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创造一个适宜的室内环境。

水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和湖泊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而形成的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并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

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深度在1000米以内的地下水、地表的河流和湖泊和海洋中,吸收了太阳进入地球的相当的辐射能量,并且水源的温度一般都比较稳定。水源热泵机组工作原理就是在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转移到水源中。由于水源温度低,所以可以高效地带走热量。论文参考网。而冬季,则从水源中提取能量,由热泵原理通过空气或水作为载冷剂提升温度后送到建筑物中。

与广泛应用的空气源热泵相比,水是优良的低位热源,水的热容量大,传热性能好,水温一般较稳定,所以使换热设备较为紧凑,热泵运行工况较稳定。系统季节平均性能系数高,尤其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性能系数,而且不向建筑外大气环境排放废冷、废热和污染物,有利于环保。

总之,热泵技术应用的属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环境效益显著,运行稳定可靠,高效节能,应根据现实条件广泛推广。

3河南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河南省是一个缺水省份,目前我省郑州、安阳、新乡、濮阳、鹤壁等在内的30多个地、县级城市处于缺水状态。河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40立方米,只相当于全国的1/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用水量还将大幅度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用水危机。

河南地下水开发程度已达56%,豫北的某些地区甚至达到82%,大大超过了世界40%的水平。对地下水的超采使用,目前已出现1.11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仅以郑州市郑州航院为中心的漏斗区就达220平方公里。漏斗区和地质沉陷,降低了城市对地质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增大了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系数和危害程度,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

除了上述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也不容忽视。黄河和淮河水质由于污水排放量增加,又没有对污水的有效处理,已遭到严重污染。论文参考网。充分利用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增建更多的污水处理设施,制定合理的污水处理费和中水使用价格,

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既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更是建立节约型社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4 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实例

郑州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位于郑州市区西北部,承担着郑州市西北部和中原区部分地区的污水处理工作。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量十万吨,处理回用水五万吨,主要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雨水,采用生物法进行污水处理。处理后污水水质符合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排入横贯郑州市区的金水河作为景观用水。

夏季中水温度维持在23~27℃, 比环境℃温度低5℃以上。冬季维持在12~15℃,比环境温度高8℃以上。根据污水处理厂中水的这一特点,采用以中水为低位热源的水源热泵系统为厂区办公楼、生产车间、职工宿舍、餐厅在冬季供暖,夏季供冷,该厂选用一台螺杆式水-水热泵机组,为厂区中的办公楼、生产区、职工宿舍、餐厅建筑冬季季供热,夏季供冷。不仅节能而且节水,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与水源热泵机组相结合,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污水综合利用方法。

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中水水源热泵的成功应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国家节能降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5水源热泵的发展前景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收集器,将大约47%的太阳能储存在地球浅表层。地表浅层水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冬季高于环境温度,夏季低于环境温度,是很好的空调冷热源,可使水源热泵的能效比达到4以上。

郑州市有多条城市水系贯穿城区,有金水河、东风渠、熊儿河等,并与建设中的郑东新区水系相通。郑州市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也在进行中。远景来看,南水北调工程穿过郑州市,并在河南省区域内有长度可观的流通线路。建造分布于各生活社区和工业园区的水型人工湖为重点,以便于天然降水的就近分流和积储,减少水资源的流失。鼓励使用中水。制定城市各类水资源的分类使用价格,对中水使用收取低价,以提高中水使用率。

水源热泵的发展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论文参考网。

5结论

地表浅层水温随季节变化小,与空气源热泵相比,冬季水温比环境温度高,夏季水温比环境温度低,机组的运行效率高,系统的年运行费用低,达到节能高效的效果。

该系统不需要配备冷却塔和锅炉,比常规空调供冷和锅炉供热节约投资; 冬季运行不需锅炉,避免了排烟对大气的污染;夏季运行不需冷却塔,避免了风扇噪音和霉菌污染。

针对郑州地区地表水系的特点,大力发展水源热泵系统,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符合国家节能降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国家减排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马最良,杨自强,马光昱.我国热泵空调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暖通空调新技术2,2000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3

水源热泵中央空调是二十世纪后期发达国家大力推广的空调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这一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河南省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省制冷学会联合清华同方于2007年2月5日在巩义召开热泵技术应用现场交流会,清华同方与河南暖通届分享了10多年来热泵技术领域积累的经验,共同探讨热泵节能技术在河南地区的发展应用方向。

热泵是一种利用高位能使热量从低位热源流向高位热源的节能装置。可以把不能直接利用的低位热源(如空气、土壤、水中所含的热能、太阳能、工业废热等)转换为可以利用的高位热能,从而达到节约部分高位能(如煤、燃气、油、电等)的目的。

热泵技术作为一种典型的节能环保技术,仅消耗少部分电能,便能在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实现热量的高效循环,对城市节能尤其是建筑节能降耗指标的实现,以及环境保护有着重大意义。

2水源热泵的原理和特点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是一种利用含有大量能源的水作为吸热或排热的热交换器,实现空气调节的系统。由水源热泵机组、热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制冷空调系统。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空调系统,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水源热泵的工作原理是,在冬季制热时,从水中提取热量,输送到室内,提高室内空气的温度,在夏季制冷时,从空气中吸取热量,然后,排放到水中,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创造一个适宜的室内环境。

水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和湖泊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而形成的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并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

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深度在1000米以内的地下水、地表的河流和湖泊和海洋中,吸收了太阳进入地球的相当的辐射能量,并且水源的温度一般都比较稳定。水源热泵机组工作原理就是在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转移到水源中。由于水源温度低,所以可以高效地带走热量。论文参考网。而冬季,则从水源中提取能量,由热泵原理通过空气或水作为载冷剂提升温度后送到建筑物中。

与广泛应用的空气源热泵相比,水是优良的低位热源,水的热容量大,传热性能好,水温一般较稳定,所以使换热设备较为紧凑,热泵运行工况较稳定。系统季节平均性能系数高,尤其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性能系数,而且不向建筑外大气环境排放废冷、废热和污染物,有利于环保。

总之,热泵技术应用的属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环境效益显著,运行稳定可靠,高效节能,应根据现实条件广泛推广。

3河南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河南省是一个缺水省份,目前我省郑州、安阳、新乡、濮阳、鹤壁等在内的30多个地、县级城市处于缺水状态。河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40立方米,只相当于全国的1/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用水量还将大幅度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剧用水危机。

河南地下水开发程度已达56%,豫北的某些地区甚至达到82%,大大超过了世界40%的水平。对地下水的超采使用,目前已出现1.11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仅以郑州市郑州航院为中心的漏斗区就达220平方公里。漏斗区和地质沉陷,降低了城市对地质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增大了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系数和危害程度,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

除了上述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也不容忽视。黄河和淮河水质由于污水排放量增加,又没有对污水的有效处理,已遭到严重污染。论文参考网。充分利用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增建更多的污水处理设施,制定合理的污水处理费和中水使用价格,

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既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更是建立节约型社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4 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实例

郑州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位于郑州市区西北部,承担着郑州市西北部和中原区部分地区的污水处理工作。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量十万吨,处理回用水五万吨,主要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雨水,采用生物法进行污水处理。处理后污水水质符合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排入横贯郑州市区的金水河作为景观用水。

夏季中水温度维持在23~27℃, 比环境℃温度低5℃以上。冬季维持在12~15℃,比环境温度高8℃以上。根据污水处理厂中水的这一特点,采用以中水为低位热源的水源热泵系统为厂区办公楼、生产车间、职工宿舍、餐厅在冬季供暖,夏季供冷,该厂选用一台螺杆式水-水热泵机组,为厂区中的办公楼、生产区、职工宿舍、餐厅建筑冬季季供热,夏季供冷。不仅节能而且节水,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与水源热泵机组相结合,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污水综合利用方法。

郑州市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中水水源热泵的成功应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国家节能降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5水源热泵的发展前景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收集器,将大约47%的太阳能储存在地球浅表层。地表浅层水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冬季高于环境温度,夏季低于环境温度,是很好的空调冷热源,可使水源热泵的能效比达到4以上。

郑州市有多条城市水系贯穿城区,有金水河、东风渠、熊儿河等,并与建设中的郑东新区水系相通。郑州市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也在进行中。远景来看,南水北调工程穿过郑州市,并在河南省区域内有长度可观的流通线路。建造分布于各生活社区和工业园区的水型人工湖为重点,以便于天然降水的就近分流和积储,减少水资源的流失。鼓励使用中水。制定城市各类水资源的分类使用价格,对中水使用收取低价,以提高中水使用率。

水源热泵的发展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论文参考网。

5结论

地表浅层水温随季节变化小,与空气源热泵相比,冬季水温比环境温度高,夏季水温比环境温度低,机组的运行效率高,系统的年运行费用低,达到节能高效的效果。

该系统不需要配备冷却塔和锅炉,比常规空调供冷和锅炉供热节约投资; 冬季运行不需锅炉,避免了排烟对大气的污染;夏季运行不需冷却塔,避免了风扇噪音和霉菌污染。

针对郑州地区地表水系的特点,大力发展水源热泵系统,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符合国家节能降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国家减排的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马最良,杨自强,马光昱.我国热泵空调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暖通空调新技术2,2000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4

广州地区位于东经112度57分-114度03分,北纬22度35分-23度35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度,最热的7-8月,平均气温28.0-28.7度,绝对最高气温38.7度;最冷为1月(个别年份为2月),平均气温12.4-13.5度。随着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国策的提出,对于广州地区节能建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国内现有技术经验,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所推广应用的,工艺、材料等可以基本满足工程的需要。

从施工来看,就建筑的保温措施施工工艺,增加了专项工艺体系,在原有的传统围护结构基础上,施工复杂、要求有所提高。

本文根据广州地区的气候特点、资源和建筑节能技术的实际情况,根据节能建筑的基本原理方法提出经济性、实用性达到节能效果的应对措施方案,以达到普遍适应各种建筑的节能要求的目标。

2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的现状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中央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历史研究后做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做出的科学规划。建筑的运行用能约占社会商品用能三分之一,因此建筑节能将作为节能工作的重点。就建筑节能的内容来划分,主要分为建筑功能营运的耗能如电梯、空调等,另一方面是建筑本身所具备的保温隔热的性能,如墙体、门窗等。其中后一方面对建筑节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重点讨论后一方面。

广州地区的节能措施由本地的气候特点所决定。广州地区的气候是冬温夏热,季风主导,夏季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夏至前后太阳光90度直射地面。因此节能建筑对广州地区来说,首要目标是建筑的通风隔热性能,满足使用人的舒适度要求。

3广州地区节能建筑的设计,主要根据热传递方式,提出针对性措施。

3.1 针对热辐射传递方式所采取的设计措施。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组对夏热冬暖地区不同围护结构、不同窗墙比共3000多个建筑节能方案的建筑能耗和节能率做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一地区主要考虑建筑围护结的隔热问题,尤其是外窗的遮阳问题,建筑围护结构的温差传热是有限的。若过分的提高墙体的传热系数K值,保温隔热性能不会有明显改善,同时也不经济。图1所示为广州住宅全年空调耗电量与外墙传热系数K的关系,当K从2.72W/(m2.K)分别降低到1.95和1.13时,全年空调耗电量指标分别下降8%和3.1%,收效甚微,表明夏热冬暖地区围护结构的节能率仅与外窗的遮阳性能密切相关,而与外窗传热性能关系甚小。这是因为全年建筑总能耗以夏季空调能耗为主,夏季空调能耗中太阳辐射得热引起的空调能耗又占相当大的比例,而窗的温差传热引起的空调能耗只占小部分,因此广州地区建筑节能外窗遮阳系数起了主要作用。大量的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太阳辐射通过窗进入室内的热量是造成室内过热的主要原因,占建筑空调冷负荷的50%以上。因此,提高窗的热工性能和阳光控制作为这一地区建筑节能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此情况,可采取三方面的措施:1、天面层及建筑南、西侧可设置构筑物遮挡阳光,减少阳光对天面及外墙体的直接照射。2、建筑外表面采用浅色、光反射强的颜色及材质的材料,减少建筑物对阳光热能的吸收。3、门窗玻璃选用“LOW-E”智能型的玻璃,减少阳光热能进入室内。

3.2 针对热对流传递方式所采取的设计措施。

广州地区属季风气候,夏天以南、东南风为主,冬季以北风为主。建筑布局方案应考虑利用自然风的作用,减少能耗。中国传统上喜欢建筑按南北布局,广州地区夏季,在没有阳光的夜晚,气温会下降较快,根据天气统计,夏季的夜间平均气温在28度以下,可以自然满足人舒适度要求。利用自然风作用带走热量可有效地减少能耗。

3.3 针对热传导传递方式所采取的设计措施。

北方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建筑的热工设计,它涉及夏季隔热,冬季保温以及过渡季节的除湿和自然通风等四个因素。同时考虑冬、夏二季不同方向的热量传递以及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建筑热湿过程的双向传递,北方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贡献率为40%-50%,住宅夏季空调约50%,冬季采暖约70%。

因此,这一地区节能建筑围护结构除了采用外保温隔热外,内保温隔热或墙体自保温隔热技术是适合这一地区很好的构造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南方节能围护结构的方向,因为南方地区保温隔热理论中,围护结构构造形式所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热阻、控制通过窗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自然通风条件基础之上的建筑热过程、希望围护结构具有较大的衰减值和延迟时间、围护结构外表面浅色处理、蓄热量大的结构层置于外层,建筑外窗的遮阳等,将室外热作用尽可能地在围护结构外表面与建筑外部环境之间转化,而且内保温隔热或墙体自保温隔热技术施工技术简单、造价比外保温为低。

3.3.1热桥对围护结构附加传热的影响

热桥影响传热系数增加的比率主要由热桥的几何构造形式和热桥不同材料热物性差值所决定,室内外温差大小能反映出通过热桥传递热量的多少,但对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是没有影响的。在严寒与寒冷地区,热桥对供暖负荷和能耗指标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通常占到20%以上,因此,必须对热桥进行处理,减少传热损失,并保证围护结构不结露。

在夏热冬冷与夏热冬暖地区,热桥对供暖与空调负荷和能耗指标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受窗口、梁、柱等热桥节点的影响,由室内外温差通过热桥传递热量的多少,应该作出定量的分析和计算。在采暖空调条件下,室内外温差比严寒与寒冷地区要小得多,相应通过热桥传递的热量也要少得多。如果在进行节能围护结构设计时,只要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小于标准规定值,通过外墙的热量不超过规定的能耗指标,保证围护结构热桥部位不结露,是否可以认为对热桥的处理应该放宽。因此,在南方地区不必要花过多的代价来处理热桥,如果这样,相应这一地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措施会更加丰富,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更加满足本地区的气候、资源条件,也更为经济、实用。

围护结构中窗过梁、圈梁、钢筋混凝土抗震柱、梁等热桥部位形成热流密集通道,对这些热工性能薄弱的环节,通过构造措施能很好的减少热桥面积,尤其公共建筑大量采用混凝土框架填充外墙,如采用L形外包自保温砌块(如加气混凝土、陶粒混凝土等)墙体,能尽可能地减少热桥对围护结构附加传热的影响。即使有少量的热桥,在保证外墙节能标准所规定的平均传热系数和正常的热工状况(不产生结露)下,也可能是围护结构最佳的方案。为了彻底的消除热桥的代价与节能和围护结构正常的热工状况的回报是不相称的,有时甚至是浪费的、不合理的,在工程上也是不现实的。

3.3.2 热桥对结露的影响

在广州地区,外墙因热桥夏季空调结露的可能非常小。那么在冬季采暖期间,由于热桥内外表面温差小,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造成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产生结露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以下对混凝土框架结构T型外包加气混凝土墙体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对于夏热冬冷地区部分城市,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l9--87)室外计算干球温度见表1。

室外计算干球温度表1

城市 成都 重庆 长沙 武汉 南昌 合肥 蚌埠 南京 杭州 上海

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2 4 0 ―2 0 ―3 ―4 ―3 ―2 ―2

露点温度表2

相对湿度(%) 80 70 60 50 40

露点温度(℃) 14.495 12.449 10.120 7.43l 4.216

利用二维稳态模型对200mm加气混凝抄I、墙钢筋混凝土楼板构成上形热桥进行数值分析和实验室测试,外墙内外抹10m厚水泥砂浆,内表面换热系数8.7W/(m2.K),外表面换热系数23.0W/(m2.K),热室计算温度为18℃,冷室温度―2℃,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

还算是目前广州地区主要采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节能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措施,外墙保温隔热技术主要有以下技术方法:EPS板薄抹面外保温系统;胶粉颗粒外保温系统;EPS板现浇混凝土外保温系统;EPS钢丝网架板现浇混凝土外保温技术。由于是一种有机材料与无机硅酸盐材料结合的外墙复合保温技术,围护结构在构造形式上与传统砖墙、混凝土外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PVC塑料、聚合物材料、混凝土添加剂等高分子有机材料复合而成的新型节能建筑围护结构,因此,保温隔热系统必须满足体系的稳定性、与基层墙体牢固结合的可靠性、耐火性、水密性、抗风压以及温湿度变化的要求,要求保温隔热系统不产生裂缝,能承受垂直荷载、风荷载,并能经受撞击、耐气候等物理化学性能的稳定要求。

但在实际工程中,室外气候将严重影响高分子有机化学材料与传统的硅酸盐建筑材料复合而成的节能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也严重地影响了建筑围护结构的耐气候性、安全性和使用功能与建筑的环境质量。目前外墙保温隔热系统的使用寿命不可能与现有的砖、钢筋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等硅酸盐材料相同。从南方地区围护结构外保温隔热工程的市场价格分析,EPG颗粒胶粉30mm外保温系统有30―40元/m2的,EPS薄抹灰系统30mm外保温系统有50―60元/m2的;从节能建筑施工质量检查来看,有许多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工程存在质量问题,能否达到25年的使用寿命是值得注意的。要保证围护结构外保温隔热工程的质量,外保温系统的价格必须在80元/m2以上。即使达到25年的使用寿命,在建筑70―100年使用寿命期内,是否意味着要再进行2-3次外保温重新改造,在建筑70~100年使用寿命期内对围护结构保温隔热的投入会过大。建筑从建造开始,在整个生命周期对能源的消耗,聚苯乙烯等高分子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5

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数值计算工具,用于求解流体的流动和传热问题。CFD 计算相对于实验研究,具有成本低、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可以模拟真实及理想条件,后处理技术较完善,便于分析计算结果等优点。CFD模拟计算最早用于航空航天事业,近年来,CFD 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建筑工程中。

随着国家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国家对节能和环保等问题的高度重视,建筑界开始广泛关注绿色建筑的设计和研究。CFD模拟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本项目通过应用CFD模拟技术,对项目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为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相关数据。

1、项目概况

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的建设规模为三级甲等医院。项目位于北海市上海南路与新世纪大道交汇的西北角,南临新世纪大道,东面为上海路, 西侧为规划道路(未建)。项目的总用地面积为96065.93㎡。

本次绿色建筑示范部分为住院楼、门诊医技楼及地下室,建筑面积为93070㎡(包括住院楼、门诊医技楼、地下室,以下简称医技住院楼)。建筑采用南北朝向,有利于自然通风采光并减少能耗,院落式格局, 可以改善医院附近的小气候,降低医院内的平均气温, 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图 1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一期工程效果图

2、北海市气候状况

建筑的绿色设计,离不开对其所在环境自然气候的了解和充分利用。北海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光、雨源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22.9℃,极端最高温度37.1℃,极端最低温度2℃。年平均降雨量167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09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111千卡/平方厘米。

3、场地规划及单体设计

本项目的绿色建筑技术实施分为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施工和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其中,CFD模拟技术主要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对整个项目的方案设计起指导作用。

项目用地范围内较为平坦,无其它影响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也无影响建设的特殊地形和地貌,因此建筑自身的体量与布置就成了场地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

3.1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

设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技术对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技住院楼项目室外风环境进行模拟,通过CFD模拟软件PHOENICS VR的FLAIR模块进行计算分析。报告中综合考虑风速、风压和空气龄三个因素,对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技住院楼项目周边的风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综合考虑建筑单体及周边整体环境的设计。

室外环境分析结论: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夏季、冬季平均风速2个工况对建筑周边人行区域风环境的舒适性、室内自然通风的可行性、冬季防风进行分析。

根据设计方案在设计软件内模拟建筑形体及建筑周边环境,并依据北海夏季和冬季的主导风向及风速分别对模型进行参数设置。截取1.5 m高度处风速、风压、空气龄进行分析,主要说明规划区风速大小及相对变化情况。(详见图2)得出以下结论:

舒适性

夏季、冬季平均风速条件下,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技住院楼周边人行区域的风速均小于5 m/s,风速放大系数夏季为2.53,冬季为3.03,符合行人舒适性要求。

夏季、冬季平均风速条件下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技住院

图2

楼局部存在循环流,无明显滞风现象,不至影响项目周边环境质量。

自然通风

夏季主导风向条件下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技住院楼前后压差基本处于4~6 Pa之间,室内可利用自然通风。

防风节能

冬季主导风向条件下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技住院楼前后压差基本处于2Pa左右,有利于防风节能。

达标判断

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技住院楼的朝向为南偏东16.56°,与广西当地主导朝向基本相符。基本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第5.2.6条一般项:“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中关于建筑朝向的相关要求。

夏季、冬季平均风速条件下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技住院楼周边人行区域距地1.5 m高度处风速均小于5 m/s,风速放大系数夏季为2.53,冬季为3.03,无明显滞风现象,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第5.1.7条一般项要求“建筑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 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3.2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

3.2.1模拟概述

自然通风是在压差推动下的空气流动,根据压差形成的机理,自然通风可以分为风压作用下的通风和热压作用下的通风。

在具有良好的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风洞试验表明:当风吹向建筑时,因受到建筑的阻挡,会在建筑的迎风面产生正压。而当气流绕过建筑的各个侧面及背面,会在相应位置产生负压。风压通风就是利用建筑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之间的压力差实现空气的流通。压力差的大小与建筑的形式、建筑与风的夹角以及建筑周围的环境有关。当风垂直吹向建筑的正立面时,迎风面中心处正压最大,在屋角和屋脊处负压最大。

根据项目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可知,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技住院楼各季节的建筑前后压差都较大,故本项目主要考虑风压通风,通过设置外窗开启扇实现被动式通风节能。

3.2.2模型简化分析

住院楼因整体采用机械通风换气系统,所以不在本次分析范围内。本项目主要分析门诊医技楼各层采用自然通风的主要房间与空间,其他如机械通风房间、机械通风区域、楼梯间、卫生间、机房等非主要功能空间不在本次分析范围内。

(1)分析根据本项目之前做的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选取夏季、冬季平均风速两个工况的模拟结果设置边界条件(详见图3)

图3

经统计,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一期工程项目建筑整体区域夏季的通风换气效率约为4.24~24次/h之间,大于2 次/h,满足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保证主要功能房间换气次数不低于2 次/h的要求。大部分区域换气次数在12次/h左右,室内换气次数相对理想,通风效果相对较好。在冬季,室内的通风换气效率约为5.14~36次/h之间,大于2 次/h,满足在自然通风条件下保证主要功能房间换气次数不低于2 次/h的要求。大部分区域换气次数在12次/h左右,室内换气次数相对理想,通风效果相对较好。

(2)结论

通过对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一期工程项目在夏季和冬季主导风向平均风速条件下的室内自然通风状况模拟,得出结论如下:

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一期工程项目建筑形体较为规整,通风口分布较均匀,自然通风效果较好。

在夏季和冬季主导风向平均风速条件下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一期工程项目所有通风口均开启的时,室内整体区域的风速小于1.4 m/s。

在夏季和冬季主导风向平均风速条件下,当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一期工程项目所有通风口均开启时,大部分自然通风功能空间的空气龄都在300s左右,换气效率较高,局部通风口周围换气效率很高,自然通风功能空间整体换气次数分别为12次/h,室内整体换气次数相对较高。

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一期工程项目室内自通风状况整体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第5.5.7条“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一般项的相关要求。

4、结语

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一期建设的绿色建筑设计通过对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施工和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等阶段的管理与控制,项目整体达到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二星级要求。其中,设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技术对项目的室外环境及建筑的室内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对建筑单体设计的有效控制,大大改善了建筑的空间环境,提高了空间使用的舒适度,对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开发的潮流,通过CFD模拟技术等新技术新科技的辅助,能够更好的实现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实践。

参考文献: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6

1 概述

冬季,大自然就相当于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冷源,合理高效利用大自然这个免费的冷源,是节能的一条重要途径。2011年笔者参与了江西南昌某精密硬质合金工具厂房建设,该厂房成功利用冷却塔在冬季和过渡季节给生产设备提供冷水,取得一定节能成果。本文根据该厂房实例,从冷却塔冬季供冷节能经济效益、制约因素和解决方案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和同行一起讨论、研究,寻求冷却塔冬季供冷的最佳技术方案,并为同类厂房的应用提供参考。

2 项目实例

项目为目前全国乃至亚洲最先进的精密硬质合金刀具生产厂房,生产设备均为国外进口,厂房内核心车间——精密磨床车间(简称车间)要求恒温恒湿,生产工艺需要空调系统为油冷却机提供循环冷却水,要求回水温度(油冷却机出水)必须≤26℃。

车间空气参数要求:温度22±1℃,湿度55±10%。生产工艺冷负荷492KW,夏季空调系统冷负荷540KW,冬季空调系统冷负荷120KW(夜间车间停产时:热负荷75KW)。生产工艺为常年冷负荷,负荷变化只和生产设备开工率有关,不受外部环境季节影响;空调系统冷热负荷变化既和季节变化有关,又和生产开工率有关。空调系统方案见图1:

夏季,由冷水机组供冷。冬季,冷水机组关闭,空气处理机用调整新风量的方法维持室温,油冷却机利用冷却塔供冷。冬季夜间,当新风量调至最小、室温室温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利用辅助电加热器加热送风以维持室温;过渡季节当新风湿度大时,利用调整新风量调节车间温度难以保证室内湿度时,制冷机开启。

3 节能效果分析

3.1 夏季工况和冬季工况分界点的确定

冷却水和空气充分接触情况下,冷却塔出水温度与空气湿球温度之间的温差称为冷幅,一般在3~6℃之间。当空气湿球温度不变时,冷却塔供回水温差越大,则冷幅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降低冷却塔供回水温差,可以使冷却塔供冷时间相对延长。

油冷却机要求冷却水出水温度≤26℃,板式换热器温度损失按2℃考虑,则冷却塔供冷时,冷却塔回水温度须低于24℃。冷却塔流量不变时,冷却塔进出水温差Δt = 0.86Q/G,其中Q——生产工艺冷负荷(W),G——冷却泵流量(kg/h)。计算结果:Δt=3.5℃,相应冷却塔出水温度≤20.5℃,冷幅取值5℃时,则当空气湿球温度低于15.5℃时,可以利用冷却塔直接向油冷却机供冷。

3.2 节能效果分析

查阅南昌地区气候资料,全年湿球温度低于15.5℃的时间约为3161h。考虑以下因素:①车间生产3班倒为主,部分时间2班倒(0点至8点休息);②重大节日休息;③为避免过渡季节冷水机频繁启停,过渡季节冷却塔供冷时间减少(参见本文3.1内容)。因此,实际冷却塔供冷时间低于上述时间,测算后约为2397h.

年节约用电量:Q=P·t·90% ≈2.05×105 KWh

其中:P——冷水机额定输入功率95KW

t——年冷却塔供冷时间2397h

90——生产设备每班平均开工率

年节约电费:2.05×105 KWh×0.70元/Kwh=14.35万元

经统计,车间2012全年空调系统耗电量521640KWh,生产工艺供冷耗电量479388KWh,全年合计耗电量1001028 KWh,冷却塔冬季供冷节电量约占总耗电量的16.8%,节电效果较明显。在仅增加板式换热器、转换阀门等部件情况下,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4 冷却塔冬季供冷制约因素及针对性措施分析

4.1 过渡季节工况切换分界点的确定以及制冷机的频繁启动问题

前文已分析:冬/夏季工况理论切换分界点为室外空气湿球温度15.5℃。以此作为系统工况切换分界点,在过渡季节会出现工况之间切换频繁,制冷机频繁启停的问题,使机修成本加大、机组寿命缩短。

采取措施:根据每天气温变化规律和冷却塔冬/夏热交换能力分析比较结果(参见本文3.3内容),设置两个工况转换条件,即:油冷却机回水温度达到26℃时制冷机开启供冷,空气湿球温度低于13℃时制冷机关闭,切换到冷却塔供冷。

每天气温变化一般是早晚低中午高,过渡季节每天理想的工况转换模式是:早上冷却塔供冷 中午冷水机供冷 晚间冷却塔供冷,冷水机组每天只启停一次。过渡季节每天早上系统开机时,设定工况选择条件为室外空气湿球温度15℃,低于此值由冷却塔供冷。随着室外温度升高或者生产用冷负荷增加,油冷却机回水温度逐渐升高,达到26℃时,立即切换至冷水机供冷。午后气温逐渐降低,当湿球温度低于13℃时,冷水机关闭,转到冷却塔供冷。午后湿球温度降到13℃后再回升的情况很少发生,因此冷水机停机后很少再次启动。

4.2 冬季冷却塔供冷的防冻问题

本项目采用开式冷却塔,换热效果好但冬季夜间系统停运后必须采取防冻措施,以确保系统安全和下一班次正常启动。

采取措施:①冷却塔出水管口处加装一5KW的电加热器,由水温探测器控制,水温低至2℃电加热器开启,水温升至5℃时关闭。②用旁通管道连接集水槽和冷却水进出总管,旁通管上加装一台小型管道循环泵和电动阀门,电加热器启动同时,旁通管上电动阀门和管道循环泵打开,使户外冷却水管和集水槽中的水形成局部循环(图2)。

此项措施投资少、运行管理简单。项目建成投产已一年多,经历了两个冬季运行,运行费用小,防冻效果比较理想。

4.3 冷却塔冬季运行和夏季运行的负荷匹配问题

冷却塔和冷却水循环泵是按照夏季运行工况选型的。夏季冷却塔承担的是冷水机组的冷凝负荷,冬季冷却塔承担的是车间生产工艺冷负荷,冷凝负荷大于生产工艺冷负荷(额定工况下冷水机组COP=5.5,系统提供相同冷量时,夏季冷却塔出力是冬季时出力的1.22倍)。但冬季空气流经冷却塔时的焓差不同于夏季,两种热交换介质水-空气的流量一定时,热交换能力不同于夏季。因此,需要对冷却塔冬季换热能力进行复核。

采取措施:①冷却塔和冷却水泵按夏季工况选型,按冬季工况进行复核;②冬季时根据生产冷负荷大小对冷却塔风机进行启停控制以节约能耗。具体来说,冷却塔出水温度低于9℃时,关闭冷却塔风扇,利用自然通风对冷却水降温,当出水温度达到19.5℃时(与油冷却机进水温度限值20.5℃考虑1℃温差),冷却塔风扇开启。

4.3.1 冷却塔冬季供冷能力复核

流经冷却塔的冷却水量和风量冬季和夏季差别很小,可以认为两者分别相等。水-空气在冷却塔内部进行热交换,满足下面能量平衡式:

QW =LW×CW×(tw1-tw2)

QA =G×(i2-i1)

QW =QA

其中QW、QA——循环水、空气在冷却塔中失热量Kcal/h

LW、G——冷却塔循环水量、通风量Kg/h

CW——水的定压比热1 Kcal/Kg﹒℃

tw1、tw2——冷却塔进出水温℃

i1、i2——冷却塔进出空气焓值 Kcal/Kg干

南昌地区夏季空调设计干球温度为35.6℃,设计湿球温度为27.9℃,冷却水进出水温度为37/32℃,冬季冷却塔供冷时进/出水温度24/20.5℃。按照空气通过冷却塔后出风相对湿度80%、出风干球温度同冷却塔进水温度(最佳热交换状态点)来进行复核计算。

夏季冷却塔热交换能力:

Q夏=G×(i2-i1)=G×(28.75-21.45)=7.3G Kcal/h

对应冷却塔冬季出力最小要求值:

Q冬min=0.82Q夏=5.98G Kcal/h

冬季各月份冷却塔热交换能力按公式Q实际=G×(i2-i1)计算结果见表1,均能满足供冷要求。同理,对空气湿球温度13℃和15.5℃时冷却塔供冷能力Q实际进行复核,分别是Q冬min的1.03倍和0.74倍。因此,选定空气湿球温度13℃作为夏季/冬季的工况切换分界点。当湿球温度高于13℃时,若生产用冷非满负荷,也可利用冷却塔供冷,室外气温继续升高或生产用冷量增大时,油冷却机出水温度逐渐升高,至26℃时,切换到制冷机供冷。

4.3.2 冬季工况冷却水泵技术参数复核

水力计算结果,冷却水夏季循环管路和冬季循环管路的管道压头损失大致相当,管道水力特性基本一致,因此冬夏工况选定同一水泵。冬季冷却塔出力小于夏季,冷却水泵冬季运行会存在一定能耗浪费,但冬季冷却塔进出水温差变小使冷幅减小和冷却塔供冷时间延长,可节约能耗并可节省变频装置或冬季另行配备水泵的投资。

4.3.3 冬季冷却塔风机启停控制分析

经计算,在冷却塔完全丧失散热功能、油冷却机满负荷工作的前提下,将管网里的冷却水由9℃升温到19.5℃的理论时间为7分钟。由于冷却塔自然通风散热和生产工艺用冷大部分时间为非满负荷,实际这一时间在10~25分钟之间(即冷却塔风机停机再启动实际间隔时间)。冷却塔风机启动后再停机的间隔时间由生产工艺冷负荷和室外气温决定。冷却塔出水温度降至9℃时空气湿球温度约为4~5℃,在满负荷供冷时,空气湿球温度降至5℃左右冷却塔风机才会关闭。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当空气温度在0℃以下,且生产工艺用冷负荷低于满负荷的35%时,冷却塔风机基本常闭,靠自然通风就可以保证出水温度低于19.5℃。负荷超过35%时,冷却塔风机间隔启停,并且随负荷比例上升,间隔时间逐渐缩短。

冷却塔冬季供冷,部分负荷时控制风机启停有一定节能效果,负荷比例越低节能效果越明显。但以出水温度控制冷却塔风机间隔启停,冷却水温波动幅度大且频繁,需要视负荷侧要求甄别使用。

结语

冬季冷却塔供冷虽然已在我国很多工程实例中得到了应用,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目前我国现行规范和设计手册等资料,也都没有对冷却塔冬季供冷提出明确的技术措施要求。许多工程实例中利用冷却塔冬季供冷节能虽有效果,仍有很大潜力可挖,以本文项目为例,全年可以利用冷却塔供冷的时间约占四成,实际利用冷却塔供冷的时间仅有两成半。

冬季冷却塔供冷受很多制约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项目、环境、气候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确保系统可靠、平稳、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7

1 生态气候建筑设计原理

1. 1 基于乡土建筑和生态节能的建筑设计理论

生态气候的建筑设计属于被动式低能耗设计方法,在建筑物建造、运营、使用到消亡的过程中,建立被动式系统优先配合主动利用系统的共同作用,结合气候创造舒适性建筑。其设计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探索建筑形态生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量化建筑形体系数与能源有效利用指标,使建筑设计实现利用气候资源最大化,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技术条件相联系,形成独具个性化的现代地域性建筑形象。

生态气候的建筑设计理论基于适应地域自然环境的乡土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并经过当代设计新思维以及生态节能技术的提炼演变而成,遵循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相应的设计策略,使得建筑室内热环境冬暖夏凉。生态气候建筑设计综合协调了地域生态气候条件与建筑功能、形体与空间等要素,通过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设计手法,如恰当的建筑形式、构造设计、适宜技术措施等,驾驭自然条件和有利的气候资源,消除不利气候影响,对室内气候向人们期望的热环境方面调整,尽量减少或者不利用空调设备等技术手段,以获得建筑环境的热舒适,创造低能耗且舒适宜人的人居建筑。生态气候的建筑设计原理如图 1 所示。

1―外部气候条件曲线;2―通过节能设计方法的室内

气候条件曲线;3―设计策略;4―空调技术手段;

5―舒适的室内气候曲线

图 1 生态气候的建筑设计原理

生态气候建筑的设计原理充分利用地方气候与自然资源,以乡土建筑和自然主义美学观、价值观、伦理观为思想基础,并节能降耗,低碳减排。在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上超越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峙状态,既不拘泥于自然本位论,更不执着于人类中心论,从而真正消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二元对立模式,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彻底还原为整体性和谐,并包含了建筑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和谐。

1. 2 生态节能与环保

生态气候的建筑设计体现了自然、节能与环保的设计指导思想,其评价准则就是宜人性的生态节能效益。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补性的折衷设计理念,而且是辨证和智慧的决择,它涵盖了合乎人性和自然环保要求,提高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它采用生态环保的传统技术,侧重对传统技术的改进来达到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目标;同时将当代先进生态节能设计思想与地域条件相结合,充分发掘传统地方设计理论的潜力,实现城市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1. 3 适宜技术

适宜技术摆脱技术决定论的限制而趋于现代科技乡土化,乡土技术现代化。适宜技术是以因地制宜为特征的技术体系,对生态气候建筑所处地域特点系统分析,选择出最适合的建筑技术类型,它是由特定的环境决定,是实现建筑设计绿色环保和地方化的有效途径,包括节能、遮阳、自然采光与通风构造技术,以及体型设计和应对气候的空间变化等具体的技术手段。

建筑形式的最终决定是对地方材料及适宜技术的体现,并继承了当地文化,突出技术与人文和生态的结合。技术不仅仅服务于使用技术的人,而且有利于更广义层次的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适宜技术不盲目崇拜技术,同时技术也没有沦为建筑的附庸,它不单注重完善建筑功能、造型和环境美化,而且从深层次上对技术非人性进行遏制,以协调人、建筑、自然与技术的和谐共生。

1. 4 地域气候特征

建筑根植于地方气候条件与自然环境,进而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特定地域建筑特征与认同感。通过感情上或形式上加以模仿的手法把古老或当代最流行式样加以拼凑,是不能得到真正的地区性建筑特征的。但是,如果建筑师把完全不同的室内外关系作为设计构思的核心因素加以应用,那么,只要抓住气候条件影响建筑设计而造成的基本区别,就可以获得表现手法上的多样性。因此,生态气候建筑设计彰显地域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

2 生态气候建筑设计策略

2. 1 生态气候建筑的群体布局

地域生态气候与建筑所处的微观地形有关,涉及山体形势、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生态气候建筑群体布局优选日照时间相对最长的南坡,其次是东南、西南坡,东坡、西坡通常只有半天日照,相对较短,气候条件相对较差,可以因地制宜布置建筑;北坡日照时间最短,夏热冬冷,气候条件最差,一般不宜布置居住建筑(图 2)。

图 2 生态气候建筑的群体布局

生态气候建筑的群体布局应使建筑平行于南向山坡等高线,东西向山坡的建筑垂直等高线南北向布局,形成结合地形和局域气候的自然气候型建筑形态(图 2、图 3)。南坡建筑沿山势呈阶梯状,北高南低,夏季避免阳光直射,减少辐射热,冬季则获得更多的日照,日照间距也比平地减少(图 4),冬暖夏凉,节地与节能最大化(图 4a)。东西两侧山地的建筑亦呈台阶状形态南北向布置,建筑垂直山体等高线(图 4b)。随山丘的整体格局易于满足日照需要,夏季形成良好的通风,冬季可阻挡寒冷北风,并且可使建筑获得更好的山地空间形态,延续山地天际线,由此展现独特的自然地形与气候交融的群体空间特征。

a―南北方向;b―东西方向

1―原始地形; 2―设计地形

图 3 生态气候建筑节能设计剖面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图 4 南坡与平地日照间距比较

2. 2 依附自然

生态气候的建筑设计强调建筑的自然属性,以不造成对自然的损害为前提。但是现代规划的特点是规划、景观与自然分离,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以对自然地形、覆土、河流、气候、绿地的藐视为前提。事实上,任何建筑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是此地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文、地貌及环境”。阐释了建筑与自然地理的和谐共生关系。

竖向设计时尊重原始地形地貌,形成结合特定地形轮廓线的建筑形态。场地的坡向为南向将有利于建筑冬季太阳日照和辐射得热以及夏季遮阳、通风,还可以提高建筑用地的容积率(图 4)。因此,利用南向坡地进行台地式布局,节地降耗;而北坡则相反,建筑间距比平地增大,宜布置日照要求低的次要建筑。

2. 3 气候建筑形态设计

湖南地区夏热冬冷,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冬季防风和夏季自然通风。夏季自然通风要求空间设计尽可能减少对风的阻挡,建筑面对夏季主导风向应该是开敞的,以便引导气流进入;而冬季风通常与夏季风是相反的,需要阻止寒冷的北风,因此,建筑空间形态应当北密南疏,北高南低,建筑北向相对封闭,以阻挡冷气流入,南向开敞利于冬季纳阳,夏季通风,并利用建筑的错层、天窗、升高北向房间的高度等与地形坡度保持一致,使处于北向的房间和大进深房间的深处获得日照(图 5),同时,为引导和加速夏季城市通风,建筑朝向与夏季盛行风方向的角度宜控制在 0° ~ 60°,并结合朝向与地形等高线,尽量与正南向夹角保持在 30°范围内(图 6)。

图 5 结合地形的自然采光设计

1―夏季主导风向与建筑朝向呈 60° 夹角;2―建筑

朝向南偏东或偏西 15°以内;3―夏季主导风向

图 6 建筑朝向结合日照和通风

从有利于单体建筑通风的角度看,建筑长边最好与夏季盛行风方向垂直;但从群体通风的角度审视,迎风面建筑的长边若与夏季盛行风方向垂直,将影响后排建筑的夏季通风。因此,在自然通风策略上,建筑形态设计时南部空间需要保持一定的开敞性,建筑长度不宜太长,留有风口以形成穿堂风;从冬季防风策略而言,北向要尽量封闭,阻挡冬季北向寒风,所以,北侧布置最高和最长的建筑,南侧则布置低矮和体量小的建筑,采用前后错列、斜列、前短后长、前疏后密、喇叭口等导风技术措施,以组织夏季自然通风和冬季防风(图 5,图 6)。

2. 4 自然通风应变

2. 4. 1 庭院通风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所在,处于建筑不同部位的院落使得其周围房间都能获得自然采光和通风。庭院空气在受到日照而升温,根据热压原理,热空气形成垂直向上气流,庭院下部变成负压区,促使庭院四周的房间空气涌入庭院,形成自然通风系统,由此带动整栋建筑的自然通风(图 7)。庭院中还可以布置盆景、绿化和水面,加上利用水汽蒸发致冷,所产生的降温及热压力差会更有利于夏季纳凉与加速空气流通。

1―夏季风口开启和冬季风口关闭;2―夏季空间开敞

和冬季空间闭合;3―风压通风,热压通风;

4―掠过湖面的凉风

图 7 自然通风原理

2. 4. 2 通风竖井

生态气候建筑借助热压原理拔风,通风节能策略包括平面设计、合理组织水平穿堂风,以及在室内设立通风竖井或庭院。竖井上部设排风口可将污浊的热空气从室内排出,而室外新鲜的冷空气则从建筑底部吸入。热压通风效能与进、出风口的高差和室内外的温差有关,室内外温差和进、出风口的高差越大,则热压作用越明显。建筑设计可利用建筑内部贯穿多层的竖向空腔:楼梯间、中庭、拔风井等满足进、排风口的高差要求,并在顶部设置可以控制的开口,夏季开启时将建筑各层的热空气排出达到自然通风,而冬季关闭时热空气层可以达到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的目的。

2. 5 应变气候的热缓冲空间

2. 5. 1 可调节变化的建筑空间策略

当季节冷暖变化和昼夜间的温度波动时,生态气候建筑空间可调节环境微气候,要求建筑空间随季节的变换而扩张或收缩,就像人体的血管随室外环境温度变化而伸缩、舒张一样。在寒冷的冬季,生态气候空间可变化到最小范围,演变为阳光间、顶光中庭和保温、纳阳的南向小间或小庭院。随着气温逐渐变暖,城市与建筑空间也逐渐开敞,夏季时可以根据自然采光与通风的需要局部打开,直至完全开放,且能够和所有的室外空间相渗透融通,由冬季的紧凑封闭向夏季的舒展开敞转化。印度著名建筑师柯里亚为解决干热气候下的遮阳和通风问题,提出了“开敞空间”的设计策略。“开敞空间”实质就是可调节空间,并由此演绎出两种剖面形式:“冬季剖面”和“夏季剖面”,并运用于 印度帕雷克住宅中(图 8)。“冬季剖面”用于冬季白天或者夏季晚上,冬季白天主要靠上午来自东面的阳光来加热空气,屋顶设有半遮阳的凉亭适合夏季晚上户外活动;“夏季剖面”位于建筑中部,介于“冬季剖面”和服务区之间,它尽量减少了外部服务区的面积,并利用烟囱原理拔风(图 8),通过冬季建筑空间的收缩和纳阳措施,以及夏季建筑空间的开敞和通风手段应对气候变化。

图 8 帕雷克住宅冬夏剖面

2. 5. 2 热缓冲空间

热缓冲空间是生态气候建筑一种重要的节能设计措施。对建筑空间进行热环境分区,利用对热环境不敏感的门廊、走道或附属空间作为建筑与室外环境的过渡,以减弱不利室外气候对主要使用空间的影响。大厅是室内与外界沟通的媒介空间,在大厅前设置可开启的门廊,并在门廊设置大面积门窗,就建立起了热缓冲空间。冬季将门廊的门窗紧闭,使其成为室内大厅的前置空间,就形成了一个热过渡缓冲空间。夏季打开门廊的门窗,它又变成介于室外与室内空间的通风缓冲空间。图 9 所示的建筑中庭、空中花园或边庭就属于热缓冲空间。

a―夏季遮荫和通风的纳凉缓冲空间;

b―冬季纳阳或阳光房的保温热缓冲空间

1―由热压产生的自然通风; 2―由风压引发的自然通风;

3―中庭或空中花园; 4―可调控的自然通风

图 9 生态气候建筑的热缓冲空间

3 节能构造方法

3. 1 低体型系数

影响生态气候建筑热工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体型系数。对于同样体积的建筑,体型系数越大,其外表面积越大,散热面积也就越大。因此,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型系数越小越有利于保温,同样也越有利于夏季隔热。夏热冬冷地区建筑既要考虑冬季保温,又要照顾夏季隔热,因此,无论从空间布局与造型处理,还是构造与材料的运用上,都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应对措施。冬季保温与夏季隔热的构造原理是相通的,对建筑体型的选择尽量追求同样容积下体表面积最小的建筑形态,并尽量简洁紧凑,圆柱形与方形是最节能降耗的建筑体型。

3. 2 立体绿化

绿化与水体都具有净化空气,蒸发吸热降温,引发空气对流,调节建筑空间局部小气候之功效。加强地面绿化、屋顶绿化、墙面垂直绿化与阳台绿化的整体性,减少硬质铺地,增加绿化种植面,选择高大落叶乔木遮挡夏日阳光,遮荫通风,冬季纳阳挡风,营造节能建筑设计的微气候条件。此外,建筑屋顶采用蓄水或覆土种植绿化,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西墙的通风绿化表皮,可以设置双层通风绿化构造,突破简单的在墙面种植爬山虎一类的攀缘植物的构造,墙体自身散热减弱,同时利用植物的春夏叶茂、秋冬落叶,有效地解决建筑外表皮夏季隔热和冬季得热,从生态角度给绿化注入了深层的含义。

3. 3 生态节能措施

节能设计受传统地方技术的启发,合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的细部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热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建筑节能构造方法包括:1)采用现代技术理念以及高效保温材料进行构造设计,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2)充分利用太阳能取暖、太阳能热水泵及光伏发电等绿色可再生能源,生态环保;3) 利用地表下浅层土壤或者地下水地热进行夏季通风和冬季采暖,无污染可循环;4)建筑表面绿化或在中部引入绿化开敞空间,减轻建筑的热岛效应的设计等措施,如图 10 所示。

1―混合太阳能收集器; 2―天窗; 3―天窗机能性透明材料;

4―节能家电; 5―节水便器; 6―保温浴槽; 7―热回收换气口;

8―落叶乔木;9―隔热层;10―温室;11―高效率照明器具;12―

节水省电;13―雨水利用;14―电气室;15―多功能热泵;16―雨

水浸透;17―井层;18―地下利用(隔音、冷热);19―地热资源利

用系统;20―堆肥系统;21―雨水利用;22―瓦斯引擎热泵;23―

水道;24―下水热回收;25―雨水槽(蓄热层)

图 10 生态气候建筑的节能策略

4 结 语

生态气候的建筑设计根植于地方气候与自然环境,实现环保、低碳而节能。生态气候的建筑设计应通过规划与设计手段,驾驭有利的气候资源与自然地形,避免不利气候影响,采取适宜技术,使得建筑室内热环境冬暖夏凉,生态节能;建筑布局与空间形态、热缓冲空间、通风防风、体型选择、节能构造等适应地方气候。

参考文献

[1] 孟德斯鸠[法]. 论法的精神[M]. 孙立坚,孙丕强,樊瑞庆,译.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 - 14.

[2] 大卫・劳埃德・琼斯[英]. 建筑与环境:生态气候学建筑设计[M]. 王茹,贾红博,贾国果,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7 - 29.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8

1引言

由于夏季气温高,水的蒸发量大,干燥快,混凝土的坍落度经时损失大。新浇筑的混凝土可能出现凝结速度加快,强度降低等现象,并会产生许多裂缝等,从而影响了混凝土结构本身的质量。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从混凝土的拌和、运输、混凝土的浇筑以及修整和养护等方面加强控制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符合施工规范及设计要求。[1][2]

2 混凝土夏季施工特点

施工最显著的特点是环境温度高,相对湿度较小。这些对于新拌以及硬化后的混凝土除有利的一面外也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1)在高温下拌合和浇筑混凝土,水分蒸发快,诸多原因引起坍落度损失,难以保证所设计的坍落度,易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抗渗和耐久性。若掺用减水剂的混凝土,温度高气泡易挥发,降低其含气量,且变得不稳定,含气量难于控制,使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变得较为困难。

(2)由于夏季温度高,水泥水化反应加快,混凝土凝结较快,施工操作时间变短。容易因捣固不良造成蜂窝、麻面以及”冷缝”等质量问题。

(3)混凝土养生非常重要,如脱模后不能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脱水将影响水化反应的正常进行,不仅降低强度,而且加大混凝土收缩,易出现干缩裂缝。

因此,针对混凝土夏季施工特点和诸多不利因素,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3 混凝土夏季施工质量控制

夏季浇筑混凝土,易加速水化反应,对混凝土拌制、运送、浇捣都有不利的一面。因此特提出一些混凝土夏季施工质量控制措施,限制混凝土出料温度不得大于3O℃,规定混凝土里表温差不超过25℃,以此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3]

3.1 混凝土拌制和运输

混凝土是一种混合材料,混凝土成型后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可判断其质量的好坏。因此,在搅拌运输的各道工序中,应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温升,并以此控制附加水量,减少坍落度损失,减少塑性收缩开裂。在混凝土拌制、运输中有以下几项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1)使用减水剂或以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以减少水泥用量,同时在混凝土浇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大骨料粒径。

2)混凝土拌和物的运输距离如较长,可以用缓凝剂控制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但应注意缓凝剂的掺量应合理。在计算外加剂用量时,应先按外加剂掺量求纯外加剂用量,再根据已知浓度外加剂,求出实际浓度外加剂用量,对于大面积的混凝土地坪工程尤其如此。

3)随着泵送混凝土迅速发展,流动性与和易性的要求,坍落度增加,水灰比增大,水泥用量、用水量、砂率均增加及其他外加剂增加等一些因素变化,导致混凝土收缩及产生水化热作用。因此,严格控制配合比可有效控制裂缝产生,提高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

4)在炎热季节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可以用冷水或地下水来代替部分拌合水。对于高温季节里长距离运输混凝土的情况,可以考虑搅拌车的延迟搅拌,使混凝土到达工地时仍处于搅拌状态。

5)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以避免在最高气温时浇筑混凝土。在高温干燥季节,晚间浇筑混凝土受风和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可在接近日出时终凝,而此时的相对温度最高,因而早期干燥和开裂的可能性最小。

3.2 混凝土浇筑和修整及温控措施

在炎热气候条件下浇筑混凝土时,应尽量避免在当日的最高温度时间浇筑:要求项目上配备足够的人力、设备和机具,以便及时应付预料不到的不利情况,并随时控制好混凝土表面与外界的温差及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的影响。控制开裂的主要因素约束温差及收缩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在水平结构(梁、板、墙)等中,尽量采用中低混凝土强度等级(c25~035),利用后期强度控制。[4]

1)加强施工中的温度观测。必须重视温度管理,施工中若能控制实际温度差小于容许值,就可避免产生温度裂缝。温度管理的基础是及时准确地进行各种温度观测。目前,测量混凝土内部温度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是电阻式、热电偶式和棒式温度计。

2)采取适当的温度控制措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使实际测量的温差小于允许温差,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降低浇筑温度,在具体的施工中应注意骨料防晒,加冰屑或冰水搅拌混凝土,运输中的容器加盖,防止日晒:降低水化热温升,主要是通过选择合理的原材料,采用良好的配合比,来降低水泥用量。为防止表面裂缝,可采取搭棚遮盖等措施使新浇混凝土免受阳光直接照射,降低混凝土表面的环境温度,从而有效减小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而造成的塑性收缩。

3)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为了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可以在结构内埋设冷却水管(蛇形管)通人工循环水进行冷却。经试验埋设冷却水管的混凝土其内部最高温度可以降低4℃~6℃。

4)对于大面积的现浇梁板的施工,应做好混凝土浇筑方案,明确混凝土的浇筑方向、浇筑顺序,在适当的部位增加UEA混凝土膨胀带,并要求养护14天。

5)配合比的计算是混凝土技术关键,常规计算配合比,不但水泥用量增加,成本加大,而且容易使混凝土温度应力过大,产生开裂,破坏耐久性。以低水泥用量有效控制水化热,以大掺量掺合料增加混凝土密实度和体积稳定性,采用复合高效外加剂,有效降低水胶比,保证结构设计强度要求。

6)在施工中采用低水胶比大掺量粉煤灰,不仅能满足强度要求,而且由于良好的施工性能,确保连续浇筑,保证施工质量,块体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始终低于25℃,有效控制裂缝出现。

3.3 混凝土的养护

夏季浇筑的混凝土,如养护不当,会造成混凝土强度降低或表面出现塑性收缩裂缝等,因此,必须加强混凝土的养护。

1)在混凝土初凝后立即进行养护,优先采用蓄水养护方法,连续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1—2天,应保证混凝土处于充分的湿润状态,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规定的养护龄期。

2)对于大面积的板类工程,采取养护剂养护是较为实用和方便的,白色养护剂所形成的薄膜还能反射阳光,降低热量吸收,抑制混凝土的温升。因此,可在养护剂中掺些白色颜料。

3)完成规定的养护时间后拆膜时最好为其表面提供潮湿的覆盖层。

4)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内部温度高,表面失水很快,需要补充水分。微膨胀剂只有在足够潮湿的状态下才具有补偿收缩的作用,减少裂缝出现的可能。总之,在混凝土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程序、施工技术方案来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4 结语

在混凝土夏季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夏季施工特点,严格按照施工程序、施工技术方案,通过采取适当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来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参考文献

包春红. 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控制[J];民营科技;2011年08期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9

地源热泵技术的关键是地下换热器的设计。本文将着重探讨有关地下换热器的问题。

2 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的形式 众所周知,热泵机组的热源有空气源、水源、土壤源等。

土壤源热泵空调也叫地源热泵空调,就是在地下埋设管道作为换热器,管道与热泵机组连接形成闭式环路,管道中有液体流动通过循环将热泵机组的凝结热通过管道散入地下(供冷工况),或从大地吸取热量供给热泵机组向建筑物供热(供热工况)。

土壤源热泵换热器有多种形式,如水平埋管、竖直埋管等。这两种埋管型式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应用环境。在中国采用竖直埋管更显示出其优越性:节约用地面积,换热性能好,可安装在建筑物基础、道路、绿地、广场、操场等下面而不影响上部的使用功能,甚至可在建筑物桩基中设置埋管,见缝插针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土地面积。

3 竖直埋管换热器型式 最常用的竖直埋管换热器就是由垂直埋入地下的U型管连接组成。

3.1 竖直埋管深度

竖直埋管可深可浅,须根据当地地质条件而定,如20m、30m ……直到200m以下。确定深度应综合考虑占地面积、钻孔设备、钻孔成本和工程规模。例如天津地区地表土壤层很厚,钻孔费用相对便宜,宜采用较深的竖直埋管,因深埋管的成本低、换热性能好、并可节约用地。

3.2 竖直埋管材料

埋管材料最好采用塑料管,因与金属管相比,塑料管具有耐腐蚀、易加工、传热性能可满足换热要求、价格便宜等优点。可供选用的管材有高密度聚乙烯管(PE管),铝塑管等。竖直埋管的管径也可有不同选择,如DN20、DN25、DN32等。

3.3 竖直埋管换热器钻孔孔径及回填材料

竖直埋管换热器的形成是从地面向下钻孔达到预计深度,将制作好的U型管下入孔中,然后在孔中回填不同材料。在接近地表层处用水平集水管、分水管将所有U型管并联构成地下换热器。

根据地质结构不同,钻孔孔径可以是Ф100、Ф150、Ф200或Ф300,天津地区地表土壤层很厚,为了钻孔、下管方便多采用Ф300孔径。

回填材料可以选用浇铸混凝土、回填沙石散料或回填土壤等。材料选择要兼顾工程造价、传热性能、施工方便等因素。从实际测试比较浇铸混凝土换热性能最好,但造价高、施工难度大,但可结合建筑物桩基一起施工。回填沙石或碎石换热效果比较好,而且施工容易、造价低,可广泛采用。

4 竖直埋管换热器中循环水温度的设定 竖直埋管换热器中流动的循环水的温度是不断变化的。夏季供冷工况进行时,由于蓄热地温提高,机组运行时水温不断上升,停机时水温又有所下降,当建筑物得热达到最大时水温升至最高点。冬季供热工况运行时则相反,由于取热地温下降,当建筑物失热最多时,换热器中水温达到最低点。

设计时,首先应设定换热器埋管中循环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因为这个设定和整个空调系统有关。如夏季温度设定较低,对热泵压缩机制冷工况有利,机组耗能少,但埋管换热器换热面积要加大,即钻孔数要增加,埋管长度要加长。反之温度设定较高,钻孔数和埋管长度均可减少,可节省投资,但热泵机组的制冷系数cop值下降,能耗增加。设定值应通过经济比较选择最佳状态点。笔者认为埋管水温应如下设定:

4.1 热泵机组夏季向末端系统供冷水,设计供回水温度为7—12℃,与普通冷水机组相同。地埋管中循环水进入U管的最高温度应

4.2 热泵机组冬季向末端系统供水温度与常规空调不同,在满足供热条件下,应尽量减低供热水温度,这样可改善热泵机组运行工况、减小压缩比、提高cop值,并降低能耗。

我们知道风机盘管供热能力大于供冷能力,而一般建筑物的夏季冷负荷大于冬季热负荷,所以风机盘管的选型是以夏季冷负荷选型、冬季热负荷校核。采用地源热泵空调冬季供热时,可根据冬季热负荷实际情况,让风机盘管冬季也满负荷运行而反算出供热水温度,此温度要小于常规空调60℃的供水温度(大约供水为40℃左右)。将此温度定为热泵机组冬季供水温度。供回水温差取7~10℃。

地埋管中循环水冬季进水温度,以水不冻结并留安全余地为好,可取3—4℃。当然为了使地埋管换热器获得更多热量,可加大循环水与大地间温差传热,然而大地的温度是不变的,因此只有将循环水温降至0℃以下,为此循环水必须使用防冻液,如乙二醇溶液或食盐水。但这样会提高工程造价、增加对设备的腐蚀。在严寒地区不得不这样做,而在华北地区的工程中用水就可满足要求,不一定要加防冻液。

5 换热面积与综合传热系数 5.1 换热面积

一般换热器换热面积计算公式为:

……………………⑴

式中 :

Q—换热器换热量 w;

K—传热系数 w/m·℃;

ΔT—对数温差 ℃。

5.2 综合传热系数

地埋管换热器用以上公式计算很不方便,因为很难确定其换热面积。

竖直埋管换热器可以假设为“线热源”模型。引入综合传热系数进行计算,则较为简单、方便。

这里,将以某一流经地埋管换热器内的流体介质与大地初始温度每相差1℃,通过单位长度换热管,单位时间所传递的热量定义为综合传热系数K。

……………………⑵

式中:

K—综合传热系数 w/m℃;

Q—换热器单位时间换热量,Q=C m(t进-t出) W;

L—换热管有效长度 m;

TP—流体介质平均温度, ℃;

T进—U型管换热器进水温度 ℃;

T出—U型管换热器出水温度 ℃;

C —水比热4.180KJ/Kg·k;

m —水的质量流量 kg/s;

Td —地温 ℃。

地温是恒定值,可通过测井实测。有关资料介绍某地地下约100米的地温是当地年平均气温加4℃左右。天津市年平均气温是12.2℃,实测天津市地下约100米的地温约为16℃,基本符合以上规律。

影响竖直埋管综合传热系数的因素有: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埋管深度、埋管材料及管径、钻孔直径及回填材料、管中水的流速、热泵运行方式(连续运转还是间断运转)。

综合传热系数k可通过测井测得。由公式⑵可以看出,做一个地面钻孔与预计工程应用完全相同的U型竖直埋管,人为制作冷、热源,通入冷、热水,测出各个参数带入公式⑵即可计算出综合传热系数。

测井也可测出U型竖埋管出水温度T出 。

综合传热系数K在系统运行初期波动值较大,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其值趋于一稳定值。我们通过实测K值波动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在目前数据资料较少情况下可取波动平均值作为计算数据误差不会太大。

6 竖直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的设计 6.1 确定设计参数与热泵机组

6.1 .1 计算建筑物空调夏季冷负荷及冬季热负荷。

6.1.2 确定夏季冷水的供回水温度及地埋管进出水温度,进而确定机组中工质的夏季蒸发温度及冷凝温

度。

6.1.3 计算冬季风机盘管的供水温度,取回水温度比供水温度低7~12℃。设定地埋管进水温度,根据测井测出的进出水温差推算出地埋管出水温度,进而确定热泵机组中工质冬季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

6.1.4 由建筑物空调夏季冷负荷、机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以及冬季热负荷和冬季机组蒸发温度和冷凝

温度,就可以进行热泵机组的选型设计,或将参数提供给生产厂家,由厂家制造热泵机组。

6.1.5 确定热泵机组型式(活塞机、螺杆机、蜗旋压缩机等),查出或计算出

该机组在夏季埋管水温最高时和冬季埋管水温最低时工况下的COP值。

6.2 计算夏季总放热量和冬季总吸热量

6.2.1 夏季竖直埋管换热器总放热量等于建筑总冷负荷加上埋管最高水温时机组消耗功率(机组消耗功率等于夏季冷负荷除以埋管最高水温时的COP值)。

6.2.2 冬季竖直埋管换热器总吸热量等于建筑物总热负荷减去埋管最低水温

时机组所消耗的功率(机组消耗功率等于冬季热负荷除以埋管最低水温时COP值)。

6.3 计算竖直埋管总长度

6.3.1 夏季竖直埋管总长度计算

①夏季换热温差DTx 8C

DTx=Tx-Td ……………………⑶

式中:

Tx ü 夏季竖直埋管内最高设计平均水温 8C;

Td ü 地温 8C。

②夏季每米竖直埋管散热量qx W/m

qx=Kx ·DTx ……………………⑷

式中:

Kx ü 夏季综合传热系数 W/m8C。

③夏季竖直埋管换热器埋管总长度Lx m

……………………⑸

式中:

Q夏—建筑物夏季总冷负荷 W;

A—安全系数,取1.1-1.2。

6.3.2 冬季竖直埋管总长度计算

①冬季换热温差 DTD 8C

DTD=Td-TD ……………………⑹

式中:

TD ü 冬季竖直埋管内最低设计平均水温 8C。

②冬季每米竖直埋管散热量qD W/m

qD=KD ·DTD ……………………⑺

式中:

KD ü 冬季综合传热系数 W/m8C。

③冬季竖直埋管换热器埋管总长度LD m

……………………⑻

式中:

Q冬—建筑物冬季总热负荷 W;

A—安全系数 取1.1-1.2。

6.3.3 确定竖直埋管换热器埋管总长度

以上计算取LX、LD二者中较大数值为本工程埋管总长度L m。

6.4 计算竖直埋管数量并确定布置形式

6.4.1 竖直埋管数量计算

……………………⑼

式中:

n—U型竖直埋管个数;

H—竖直埋管设计有效深度 m;

L—埋管总长度 m。

6.4.2 竖直埋管布置形式

结合工程场地可一字型布置、L型布置或矩阵型布置均可,根据测试结果分析,U型竖直埋管间距以5—6m为宜。

6.5 确定竖直埋管水流速度与水泵选型

6.5.1 确定水流速

试验显示,竖直埋管中如提高水流速度则换热量可适当增加,但增加量不与流速提高量成比例。竖直埋管中水流应为紊流状态,流速太快会增加循环水泵能量消耗,流速取1m/s左右为宜。

6.5.2 确定水泵型号

流速确定后计算循环水流量及压力损失即可选择循环水泵的型号。

7 结论 7.1 地源热泵空调是节能、环保、对地下水无污染,并不影响地面沉降的好形式。特别是竖直埋管地源热泵更具有诸多优点,应予推广。

7.2 采用土壤钻孔的综合传热系数法,可简化地源热泵的传热计算。

7.3 竖直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的设计步骤,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一种设计方法,有利于提高设计速度,并减少设计失误。

参考文献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10

一.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为了完成相应的绿化任务,园林建设已不是传统简单的植物种植,而是在规模和时空两个方面创新。园林绿化是一项对季节要求比较高的工程,园林绿化的主要内容是植物的栽种,其中反季节种植技术已经成为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反季节种植技术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应用就非常重要。针对我国园林绿化反季节绿化施工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园林绿化反季节绿化施工的重要意义

园林工程建设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城市的美化和发展。不过,由于在园林工程施工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季节的限制,这就使得我国的园林行业的不断有效的方法,因此为了避免周围环境和季节对园林施工工程的影响,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施工人员就要采用反季节种植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大幅度的提高植物的在非生长季节中存活能力。目前,反季节种植技术已经在园林施工中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这对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反季节施工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反季节建设主要分为冬季和夏季反季节植物的栽种,因此城建工作者应该注意冬季和夏季反季节施工中的一些问题。冬季温度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季节,根据城市地理位置的不同,一些城市的气候比较干燥,多风,很多植物也都处于休眠的状态中,这个季节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是非常艰难的。而在夏季,最大的特点就是周围环境温度较高,在高温的炙烤下,植物容易失去水分,如果在这个时候栽植植物的话,成活率也很低。如果夏季遇到多雨的时候,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的难度也会增加。昆山地区香樟是用的最多的苗木品种,在夏季种植,由于高温,香樟的叶片会蒸发大量的水分,以保持温度的平衡,这时候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香樟很容易干枯死亡,而在冬季种植,由于温度较低,植物的根系处于休眠状态,不采用生根剂等特殊措施,同样难于成活。上述季节性因素对城市园林绿化产生较大的影响以外,天气因素,以及园林建设中的养护问题等,都会影响园林绿化建设。因此,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

四.影响园林反季节种植的因素

1.栽植成活率

植物的成活条件主要是由植物根系的再生能力、树体物质的储存情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因此想要提高植物的种植能力我们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植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掌握,从而保障植物的正常水分供应和光合作用,保持植物的消耗平衡。

2.植株长势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在春季和秋季进行园林工程施工,这主要是应为在春季和秋季的时候,植物根系的再生能力比较强,而且植物叶在生长的过程中产生的消耗也比较少,这就使得植物体中存储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是在夏季时,植物叶的蒸腾作用十分的明显,如果对其进行园林施工就十分容易出现,植物水分供应不足的现象。而冬季植物的根系就处于一个休眠的阶段,再生能力十分的弱。如果在冬季或者夏季进行园林施工,那么就对植物的存活率带来严重的影响。

3.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存在问题

由于绿化施工的严谨性、技术性都比建筑施工低,导致施工管理水平低,造成返工率高、施工进度慢、树木成活率低、常常反季节施工、后期养护措施不到位,以及种植土壤达不到要求、地形没有按标准进行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以施工工艺流程保证工程质量为基础,以确保苗木存活率为前提,充分掌握苗木的生态习性,遵循其生长规律,提高成活率,提高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景观工程后期养护管理也是苗木是否存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后期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也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五.园林绿化反季节绿化施工技术

1.植物栽植前的准备

在植物进行栽植之前,也需要进行详细的施工方案的制定,涵盖苗木采购、预算、人员安排、进度计划、工序流程、机械设备、质量目标、现场准备、栽植方式等措施,合理的进行施工调度。土壤是保证植物成活的关键,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往往对这一点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资源的浪费。如在昆山地区常用品种,毛娟、栀子花要选用弱酸性的土壤,柳树、榆叶梅要选用弱碱性的土壤,银杏、悬铃木要选用中性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对苗木的成活率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施工前要对土壤首先进行化验分析,只有符合标准后才能开始种植,回填土的标高、密度及坡度等设计要合理,种植前还要施肥、消毒等。

2.编制园林反季节种植施工方案由于园林工程在反季节种植时,要比正常季节种植的难度要高而且也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在对园林反季节种植施工发难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就要对其相关的环节进行严格的要求,例如苗木的采购、机械准备、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工程施工流程等,并且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应用到其中,从而保证园林工程反季节施工的顺利完成。

3.园林反季节种植前的土壤处理

在采用反季节技术对苗木进行种植的时候,施工人员要对土质的肥沃疏松程度、透气性以及厚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为此我们在种植前,就要对其土壤的性质进行化验分析,如果该土壤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就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4.植物选择

(1)木本苗木。选择苗木时,尽量的选择树形端正、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苗木,质量、形态、规格、品种等都要符合设计的要求。尽量选择一些适合本地地区的树种,或者是已经能够在当地生长的树种,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通过多年试验,浙江地区的杜英,南京地区雪松在昆山长势很难达到预期设计的效果,采购苗木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另外,苗木移植时要根据苗木的品种、特性、以及干径的确定带土球的大小。

(2)草及种子选择。草坪的设计效果主要采用草卷或者是草块来实现,应该保证草块或者草卷的一致性,整齐、健壮,边缘平直,不能含有较多的杂草,没有病虫害,一般土层厚度在3-5厘米左右。植物的种子要根据产地、品种、品系、采购年份、发芽率及纯净度进行选择,不能有病虫害。施工单位要根据相关标准及设计要求进行验收。在夏季可以草籽播种,冬季最好采用铺种。

5.苗木栽植

(1)苗木运输及假植

对于反季节施工需要的苗木,部分应该提前用容器进行假植,例如竹筐、木箱、花盆等容器,种植时可以脱离容器也可以不脱离容器。在进行苗木的运输过程中,要按照苗木运输规范进行处理。进行装车之前,用抹布、草绳等将主枝、树干包裹好,喷水保持湿润。在卸车时,要轻提轻放,防止损伤苗木或者土球。如果苗木体量过大,要用吊车进行装卸,吊车在作业时,不能用绳索直接绑在根颈上起吊。如果是竹类植物,要保证竹竿、竹鞭间的鞭芽不被损伤。苗木在运到地点以后,要及时进行种植,当天运到,当天种植,如果当前不种植的要进行假植。

(2)苗木种植前的修剪

在进行苗木种植之前,要对弱枝、病残枝、无效藤及过密枝进行修剪,以此来降低苗木水分的蒸腾,使苗木体内的水分保持平衡。如果是落叶乔木,一般进行强修剪,宜短剪,如果乔木有主尖,应该给予保留。例如银杏树等只能进行疏剪,不能短剪;栾树、国槐等不能抹头修剪。对于常绿针叶树种而言,可以不用修剪,只对一些枯死枝、病虫枝、下垂枝及过密枝进行修剪即可,油松、马尾松不宜修剪。如果是珍贵的树种,不宜对树冠进行短剪,可进行少量的疏剪。如果是灌木类,带土球的不宜修剪,只对病虫枝及枯萎枝进行修剪即可。嫁接灌木对接口下方的枝叶要剪除,灌木主干明显的,修剪时保持树形,多干型灌木进行疏枝即可。在修剪的时候,剪口应该平滑,不能劈裂。在剪口处,用薄膜包扎或者涂蜡处理,防止病菌进入或者水分蒸发。对于一些直径比较粗的根或者枝进行修剪后,截口必须要削平并且涂抹防腐剂。

六.结束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季节种植技术中高科技手段应用已日趋广泛,先进的检测方法、机械手段、化学试剂等都为反季节种植技术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而,使得园林绿化工程可以摆脱季节的限制,得以在全年进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

参考文献:[1]叶朝虹.城市园林工程绿化植物施工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4)

[2]赵定品.反季节种植在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应用[J].农家科技,2011,(04)

[3]王兆,王亚敏.浅析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反季节种植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24).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11

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是园林绿化工程中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具体而言,它是研究园林植物在绿化建设中如何种植、施工和养护的一门应用科学,不仅涉及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造园艺术等学科,而且与生态学、环保学等有密切联系,因此,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技术。本文主要讨论非适宜季节种植的技术措施。

一、栽植成活原理

绿化种植工程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成活率。在栽植季节内栽植树木,凡是由本地区移植的苗木,其成活率应大于95%;由外地移植的苗木,其成活率应大于90%。为保证植树工程质量,必须了解栽植成活的原理。

一株正常生长的树木,其根系与土壤密切结合,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生理代谢(如水分的吸收与蒸腾)是平衡的。而植株被挖掘出以后,大部分吸收根断留在原地,移栽至新环境时,根系与土壤的结合往往不如原先紧密,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代谢平衡也就受到破坏。而根系的再生即使在合适的条件下,也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由此可见,如何使新栽的树木尽快适应新环境,及时恢复树体以水分代谢为主的平衡,是栽植成活的关键。而这种新平衡建立的快慢与树种的习性、年龄阶段、物候状况、影响生根和蒸腾的外界因子,以及栽植技术有密切关系。

(1)树龄与成活的关系树木的年龄对植树成活率的高低有很大影响。一般幼龄树植株小,起掘方便,根部损伤率低,并且营养生长旺盛,再生力强,因移植损伤的根系及修剪后的枝条容易恢复生长,成活率高,但幼树植株一般比较矮小,容易遭受外界损伤,一时也难以发挥绿化效果。壮龄树树体高大,移植后很快就能发挥绿化效果,但壮龄树营养生长已逐渐衰退,再生能力变弱,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差,加上树体过大,移植操作困难,施工技术复杂,相应工程造价也高。实践证明,绿化工程中宜多选用幼青龄期的大规格苗木。

(2)适宜的栽植时期根据栽植成活的原理,栽植时期是影响生根和蒸腾的主要外界因子之一。树木栽植应选在蒸腾量小和有利根系恢复,保证水分代谢平衡的时期。以上海地区而言,春季、梅雨季节和秋季是适宜的栽植季节。

①春季:春季气温回升,土壤解冻,树木从休眠期转人生长期,根据树木先长根后发枝叶的物候规律,春季栽植有利植株水分代谢平衡,故春季为栽植的黄金季节。

②梅雨季节:梅雨季节虽已进入高温月份,但雨水充沛,应抓住连续阴雨的有利时机进行栽植,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带土球栽植等)。由于此时树木处于旺盛生长期,根系也较容易恢复生长。

③秋季:秋季气温下降,蒸腾量较低,土壤水分状态较稳定,且土壤尚未结冻,树木从生长期转入休眠期,树体贮藏营养较丰富,多数树木根系生长有一次小高峰,如较耐寒的落叶树,秋栽后,根系在土温尚高的条件下,还能恢复生长。所以秋季栽植,树木也较容易成活。

为提高栽植成活率,一般落叶树木的挖掘和栽植,应在春季解冻以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落叶后冰冻以前进行。常绿树的挖掘和栽植,应在春季土壤解冻后发芽以前,或在秋季新梢停止生长后、降霜以前进行。

(3)相应的栽植技术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过程中,不同植物形成不同遗传特性。各种树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适应能力表现出很大差异,对于移植的适应能力也是如此。

在植树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各种树种不同特性而采取不同技术措施,以保证移植成功。例如,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泡桐、枫杨、臭椿等,都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容易栽植成活,一般都采用裸根移植的栽植技术;而各种常绿树种、竹类则必须采用带土球包装移植的栽植技术,才能确保移植成活。

二、非适宜季节种植

当今绿化工程常会遇到在非适宜季节进行施工的问题。此时的绿化施工更要求对每道施工环节做到谨慎细致,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否则栽植成活率必然不高,难以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造成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只有认真对待,切实运用和提高有效的栽植技术,才能在非适宜季节顺利、圆满地完成绿化任务。

1.非适宜季节种植的特点

(1)生长期(夏季)种植此时气温高,植物体的水分蒸发量大,极易造成植物脱水,促使成活率下降。因此,夏季种植要注意减少植物水分蒸腾,及时补充水分。

(2)休眠期(冬季)种植此时气温低,日照短,植物处于休眠阶段,易引起冻害。应注意避开冰冻天种植,同时植后注意保暖防冻。

2.非适宜季节种植的技术措施

(1)种前的土壤处理土壤质量好坏是影响种植成活的关键,非适宜季节的种植土必须保证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性和排水性好。对含有建筑垃圾等有害物质的地块,一定要清除废土,换上适宜植物生长的好土,并扩大树穴。对排水不良的种植穴,可在穴底铺入10~15厘米砂砾,或设置渗水管、盲沟,以利于排水。

(2)植物材料的选择与技术处理

①植物材料的选择:要尽可能挑选长势旺盛而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树苗。

②切根处理:对于植株较大的苗木,应提前在原地进行切根,并往根部喷洒0.001%(10ppm)萘乙酸,然后覆土,精心养护,待种植时再起挖。

③选择容器苗:对深根性苗木,由于须根较少,根部土球不易起挖完整,如火棘、紫藤等,在非适宜季节种植往往不易成活,可选择用盆栽或筐栽苗木种植,以确保成活率。

④临时用苗的技术处理:由于施工期紧,所选苗木未经切根处理,又不能在春季种植,应在萌叶前切根,并往根部喷洒0.001%(10ppm)萘乙酸,就地覆土,待用苗时再起挖。

(3)施工环节严格把关

①加大土球规格:非适宜季节移植苗木,挖掘土球的规格应比正常季节大些,以尽可能减少对根部的伤害。对广玉兰这类须根不发达的肉质根植物,更需如此。

②适当疏枝:修剪是种植前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非适宜季节移植的苗木。疏枝的多少要根据树种和当时天气情况来决定,但最大程度的强修剪应至少保留树冠的1/3。常绿阔叶树可摘去50%树叶,但不可伤害幼芽;落叶树可抹去老叶,使其重发新叶;针叶树种如雪松也需适当修剪,以疏枝为主,修剪量可达1/5~2/5。修剪时要注意剪口平滑,剪后涂以保护剂。

③做到随挖、随运、随种

a.随挖(起苗)。夏季起苗最好安排在早晨或下午4点以后,并在起苗之前对树冠喷1︰10的蒸腾抑制剂,以减少植株水分损失。土球的挖掘不仅要放大规格,而且包扎也一定要符合规定,要包扎紧密,网络、腰箍要完整,使泥球在运输途中不松散。

b.运苗。起苗后应及时装运,夏季尽可能就近组织苗源。起运前,应对苗木洒水,用遮光布盖好,以防运输途中植株失水过多。运输最好选择在晚间,苗到现场应轻提轻放,保持泥球完好,选择避光处堆放,并进行叶面喷水。

c.种植。苗木运到工地之后,应马上组织人员种植。植树穴内先施生根粉,然后用2千克以磷为主的复合肥料拌土,填至70%左右,再填土至地面平。

(4)栽后管理

①浇水:树木栽植后要浇透水,次日进行第二次浇水,水量要足。在夏季更要做到每天喷雾、浇水,叶面要全部喷到,常绿树木喷水尤为重要,要保持二、三级分叉以下树干湿润。

②树干包扎:用草绳将树干包扎起来,夏季可使树干减少水分蒸腾,保持一定湿度,又可避免树干灼伤;冬季可起防寒保暖作用。

③地面覆盖:用稻草、树皮等物在树周进行地面覆盖,夏季可降低地表温度,冬季则可保暖,这对促进根部的恢复与生长都是极为重要的。

④搭棚遮阳:夏季时可使用遮阳网。荫棚顶部在上午遮上,以减少日光灼射;黄昏时分卷起,便于植物叶片吸收露水。

⑤激素处理:可适当采用赤霉素进行根外喷施或树干吊挂,以促进生根和刺激植株生长。

参考文献: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12

2007年9月6日至8日,世界经济论坛在大连举办了“首届新领军者年会”。这是世界经济论坛创办37年来首次在瑞士以外地区举办的年会,也是中国大陆城市迄今为止举办的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非官方世界级经济会议。会议期间,来自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位政界、商界、学术界和新闻界领袖和精英云集大连,举办了第三届全球青年领袖峰会和各类专题研讨会70余场。国务院总理出席会议并作特别致辞。这次会议使大连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全球“新领军者”城市的代表。

“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举办,把大连推上世界的舞台。世界经济论坛提出创办“夏季达沃斯”是非常有创意的事情。会议在大连举办,一些世界级的人物会来到大连,使世界的目光聚焦大连,使大连成为全球的焦点,对大连扩大对外宣传,让世界认识大连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提高大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正如施瓦布教授在考察大连时说过,世界经济论坛从1979年起与中国开展紧密合作,由于大连市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所以世界经济论坛从很多场合和知名人士那里听到“大连”的名字,我一直期待对大连市的访问,并对大连的历史有很多了解。大连市是一个正在国际上崛起的新兴城市,“夏季达沃斯”将邀请世界财富1000强的企参加会议,这将非常符合大连市目前冉冉上升的国际形象。

施瓦布又说,“达沃斯”代表着传统经贸、政治交流平台,而大连将成为代表世界“新领军者”的焦点。届时成长型企、年轻的全球领导人以及最新的高科技都将云集于此。大连还代表“权利移动”的中心,从西方到东方,从传统到新兴、从老一代到新一代。施瓦布希望通过“夏季达沃斯”,把大连推举成世界经济、政治活动的第二大焦点。大连市力争通过论坛,充分展现大连的城市魅力,同时让“夏季达沃斯”成为大连又一个鲜亮的品牌。

“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举办,把大连带上国际合作的快车。世界500强公司和一些新领军者公司到大连来,使大连通过会议平台更多地了解世界经济运行现状及未来发展,使大连市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中,为大连促进国际合作,引进项目,开展经贸洽谈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时任大连市市长曾经设想,“夏季达沃斯”在大连召开,用这几天时间,就可以与上百位的世界500强公司领导和新领军者见面,或者坐下来进行沟通。如果我单个去访问他们,有几十年时间我都访问不完,所以这就大大缩短了我们和世界500强公司和新领军者进行沟通的时间,提高了我们和他们进行项目洽谈的效率。“夏季达沃斯”把大连带上国际合作的快车,对大连今后走国际化道路,提高城市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都非常有好处。

“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举办,为大连的新兴公司走向世界架设桥梁。世界经济论坛把“冬季达沃斯”打造成确定全球、区域和行议题的顶级盛事的同时,充分注意到快速成长的新兴跨国公司,即全球的领新军者,将会彻底改变全球商格局。于是,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政府密切合作,开创一个新领军者社区,即把“中国夏季达沃斯”确定为成长型企会议。全球国民生产总值一半来自新兴市场。在未来的25年,将近97%的增长将来白新兴市场。新兴公司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程度正改变着全球经济布局,远见卓识的企将以空前的速度扩张,获取生机勃勃的新商机,促进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创造工作机会。在大连,世界经济论坛为新一代领军者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此支持他们驾驭新的地域、市场、文化和规范体系下的各种挑战,跻身行领袖之列。

大连的新兴公司最早获得这个信息,最快领会到分享全球新领军者的知识与经验,与现在和未来的商和政治领袖的互动,深化对未来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见解和看法,对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的一员是多么重要。于是,大连万达集团、亿达集团、东软集团、大商集团、大杨集团、华信集团在国内最先成为世界经济论坛成长型企会员,不仅分享世界新领军者的荣誉,更从世界新领军者那里获取经验和机会,共同发掘改变世界的力量。大连也正在积极利用自身的影响,协助世界经济论坛发展中国的成长型企会员。

也许10年以后,当全球成功的成长型企成为新一代的全球领军者,一定会对首先在大连举办的新领军者年会论坛感触良多,记忆犹新,把大连视为重要的转折点的城市记在心头,倍加珍惜。大连本土的成功的成长型企,则会更加感激引导自己走向世界的这座城市,成为实现这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举办,使大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连市经济连续1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生态环境、市容整治、交通通信、会展场馆、接待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成效显著,发展迅速。这一切都为成功举办2007“中国夏季达沃斯”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宏观条件。大连市紧紧抓住举办“中国夏季达沃斯”这一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力度,继续提高环境质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会展场馆建设,显著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夏季达沃斯会议不仅展示的是大连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展示国家的形象。大连正在全社会继续开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广大市民中深入开展文明礼貌教育,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强化法制意识,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展现时代精神风貌。并对城市市政设施、市容市貌、交通口岸、户外广告等进行综合整治,以一流的市容环境、一流的文化氛围,迎接参加“中国夏季达沃斯”的各国宾客。赢得中国卫生城、环境保护模范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的大连,面貌焕然一新,向世人展示她的美丽和好客。

“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举办,使大连会展登上新的台阶。大连市的会展已经开始进入从展览数量的增长到展览规模增长的发展阶段,简单的外延扩张、粗放的运作模式已经被市场逐步淘汰,精心培育会展品牌的要求初见成效。但是,会展的发展还不平衡,规模还偏小,国际化程度还不高,缺乏与国际同类展会竞争的能力。

历史给大连会展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中国夏季达沃斯”无论是会议的组织和流程、会议的设施和设备、会议的接待和服务,我们都可以从中领会到世界领先级的要求,借鉴到世界领先级的经验,学习到世界领先级的做法。“中国夏季达沃斯”在大连成功举办,使大连会展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标准更加提高了,手段更加丰富了,服务更加细致了,这是大连会展迈向国际化的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演练,是大连会展进一步提升水平的一次难得的考验和煅炼,拉近大连会展与国际会展的距离,为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的会展中心城市和发展现代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夏季达沃斯”年会的成功举办,带动大连会议产的发展。2007年大连市先后承接国际生物草药经济论坛、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中国现代渔发展高峰论坛、大连芯片厂供应商峰会、汇丰(中国)财富论坛、科技孵化器国际论坛、集成电路设计年会、中国DTP行高层论坛等,会议不断,客人如潮,显示出夏季达沃斯的成功效应。大连香格里拉、富丽华等酒店反映,会议客人至少比往年增长20%。一些重要的会议期间,酒店客房入住率达到100%。与单纯旅游游客相比,参加国际会议的客人有着更高的消费能力,中国钢铁原材料国际研讨会期间,香格里拉大饭店仅大堂吧的销售额就是平时的3倍。2008年,又有第五届国际海运年会、第44届世界规划师大会、亚太化工联盟大会暨化工展览会、第十三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暨展览会、第十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一批层次高、规模大、影响广的会展活动相继在大连举办,表明大连市的会展以其完整的概念和完美的形象,实现了战略转变,华丽亮相。

“夏季达沃斯”会议在大连首次举办,是大连的喜悦,中国的成功,世界的聚会。从2007年到2012年,“中国夏季达沃斯”已在大连和天津轮流举办了六届,正在成为世界经济论坛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并为中国会议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提供了样板,这种带动效应至少还将持续若干年。

二、发展会议产的基本要求

会议的种类很多,有国际会议,也有国内会议;有与展览活动相关、与展览会同期举行的报告会、研讨会、新产品介绍会、新技术研讨会等,更多的则是独立举办,与展览活动并无直接关联的各种会议,如地区会议、部门会议、行会议、专题会议、学术会议、演讲会、报告会等等。据世界上最大的会议产组织――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上每年所举办的国际会议多达40万个,会议产值超过2800亿美元。瑞士平均每年举办国际会议超过2000个,每年因会议而吸引的外国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美国有170万人全职从事组织会议的工作,会议产对GDP的贡献甚至超过医药产。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举办国际会议,经历了30年的时间,形成了目前有一定规模的会议产。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北京、上海承办的国际会议日益增多。2012年5月,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公布了2011年接待国际会议国家排名,中国大陆位居全球第8位,亚太地区第1位,会议总量为302个,延续排名在世界前十强。在2011年接待国际会议数量的全球城市排名中,北京已跃升到第10位,较2010年的第12位上升两位,位居中国首位。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新加坡。接待国际会议总量达111个,创历史新高。上海以其较高的会议国际化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杭州、西安、成都、大连、天津等地,也因其资源优势逐步成为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由此可见,中国会议产的发展和进步是十分显著的,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会来到中国举办,中国的会议组织能力和服务接待水平也越来越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中国会议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

关于国际会议的评定标准现在至少有4个:一是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的提法,即固定性会议、至少3个国家轮流举办、与会人数至少在50人以上;二是国际协会联盟(UIA)的提法,即至少在5个国家轮流举办、与会人数在300人以上、国外人士占与会人数的40%以上、3天以上会期。三是我国认定国际会议的标准是2006年按有关文件规定提出的,即会议代表来自3个或3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不含港、澳、台地区),以交流为主要目的研讨会、报告会、交流会、论坛以及国际组织行政会议都属于国际会议的范畴。四是全国会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技术归口的《会议分类和术语》(项目号201 10088-T-469)国家标准申报稿提出的意见,即会议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发言、讨论、演示、商议、表决等多种形式以达到议事协调、交流信息、传播知识、推介联络等目的10人以上的群体活动。国际会议则是由来3个或3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不含港澳台)的代表参加的会议。

夏季施工技术论文篇13

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为依据,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为内容的一种自然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生物灾害的灾害源和承灾体都是生物,它们的生活史与其所在的时空环境密切相关,并通过时间变量,建立了节气(时间)与成长、地域、气候关系模型。利用这一关系,编制生物灾害防治历,对生物灾害实施时间管理,阻止生物灾害的发生。根据这一原理,提出了生物灾害防治历编制原理与方法,并据此编制了通用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节气历、季节历和潜山县板栗园生物灾害防治历等。

1生物灾害精确管理与生物灾害时间管理

1.1生物灾害精确管理

生物灾害的精确管理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找出影响生态健康的因子,采取先进的生态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维护并保持生态系统处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生物灾害精确管理措施包括生物管理、时间管理、空间管理、精确治理、精密监测、精准施药等。

生物灾害精确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健康理论,精确管理策略是GCSP管理,其管理原理包括精密监测原理、精确治理原理和生物管理原理。

精确治理就是利用精准预报结果,通过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备的、接近有害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态模型(生活、发生发展模型),建立人工干扰模型,尽量使用生态系统自身修复能力使其恢复健康。精确治理措施包括时间管理、空间管理、生理调控、生态调控和精准施药等措施[1-13]。

1.2生物灾害时间管理

生物灾害的时间管理就是利用生物的生长发育与时间密切相关的特性(时间性),加强对承灾体(作物、林木、牲畜、人类等)的培育与保护,提高承灾体的健康水平和抗性,加强对灾害源(有害生物)实施调控,将其对承灾体的危害控制在允许的阈值内。

生物灾害的时间管理关键是开展生物灾害精密监测,准确找出防治关键期,在防治关键期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快速增殖,防止生物灾害的发生[1]。生物灾害最常见的时间管理措施就是研制防治历,按照防治历实施生物灾害管理。

1.3工作历

工作历就是根据工作对象的时间性、按照时间排定的工作顺序序列,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工作历实际上是一种标准化了的工作流程,通过工作历,推广新的工作技术和管理技术,并为工作质量评估提供依据。

按照工作对象的时间决策策略不同,分为不同的工作历:①按时间流程,即工作日程安排,分为工作日程、工作月历、年历;②按工作对象的活动周期安排的工作历为周期历,如作物管理周期历、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周期历、灾害管理周期等。

2节气

2.1节气渊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4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从黄经0°起,每15°为1节,每月1个“中气”和1个“节气”,全年分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以后合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其中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则是反映物候的节气[14-41]。

2.2节气与物候

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的气候为依据,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为内容的一种自然历。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气候适中;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雨水表示降雨季节的开始;惊蛰是冬眠蛰虫开始复苏,出土活动;清明表示天气开始转暖草木新绿,景象清新;谷雨是降雨开始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小满表示草木开始繁茂,夏熟谷物子粒开始饱满;芒种是一年中农事繁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夏种;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处暑表示炎热季节的结束;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辐射冷却快,凝结的露水温度低;霜降表示进入霜冻季节;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与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14-41]。

2.3气候变化与节气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确切、不科学,但对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在黄河流域物候现象已发生变化,其他地区的物候更是千差万别,如果一味地机械照搬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安排农业生产,显然是行不通的。

现代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与CO2的增加,导致气温升高,并伴随着干旱化、沙漠化的加剧,以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导致的气候变化更加复杂,旱涝灾害濒繁,气候变化对物候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更加复杂,进行预测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郁珍艳等[42]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观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季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季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夏季提早,秋季、冬季推迟,其中以夏季的变化最为明显,且在显著增温的21 世纪初最为明显。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东北最北部、华南最南部以及新疆局部区域春季推迟,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最北部的小范围地区夏季推迟,华南及西南局部地区冬季提早。

2.4 我国的区域气候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高差显著,各地冷热差异甚大,自然季节也大不相同。我国领土北起黑龙江江心,南至曾母暗沙,南北跨49个纬度,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6个热量带,其中又以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面积最广,这是决定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性和气候变迁空间差异性的基本因素。

对于四季的划分,天文学上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中国古籍上多用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热月,故以阳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这种四季的分法,较适宜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另一种分季方法。他以候(每5 d为1候)平均气温稳定降低到10 ℃以下作为冬季开始,稳定上升到22 ℃以上作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从10 ℃以下稳定上升到10 ℃以上时,作为春季开始。从22 ℃以上稳定下降到22 ℃以下时,作为秋季开始[43]。

2.5节气的农业意义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联。在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早期,由于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的需要,就开始观察自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并认识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到了秦汉时代,农业已相当发达,和这种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便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中国历代都极为重视农时和季节的运用。东汉《四民月令》记述按月和节气安排农事活动,北魏《齐民要术》阐明以节气为依据安排耕、种、收。后世各代也都以二十四节气为决定农时的依据。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二十四节气的内容趋向丰富,而且因各地区气候变化不同,农事活动也有所不同[44-45]。

2.6节气与生物灾害管理

生活史又叫生活周期,是指生物在全生育期中所经历生长发育和繁殖阶段的全部过程,反映了物种的生长、分化、生殖、休眠和迁移等各种过程的整体格局。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活史特征,例如一、二年生和多年生的,一年中只生殖1次的和多次的,有休眠的和无休眠的,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各个阶段的完全变态昆虫,有多寄生和复杂生活史的寄生虫,有改变栖息地的候鸟等,彼此间生活史的差别极为明显。

比较各个物种的生活史特征,揭示其相似性和不同性,进而联系其栖息地环境条件,探讨其适应性,联系物种的分类地位,探讨各种类型和亚类型生活史在生存竞争中的意义。根据各物种的生活史,对生态系统实施有效地调控或保护,对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时空角度看,节气实质是一年内气候周期性变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在某一具体空间上,是一个时间序列。生活史则是生物全生育期中的成长变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对某一具体生物个体或种群而言,这种表现也是一个时间序列。生物的生活史通过“时间”这个变量,同节气联系起来,建立了生物成长与地域、气候、时间的关系模型,也就是该物种在某一具体地域上的成长模型,或者说是生活史模型。显而易见,不同的物种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其表现是不同的。

3生物灾害防治历

生物灾害防治历属于工作历。防治历就是根据承灾体(作物、林木、牲畜等)或灾害源(有害生物)的发育、发生、发展的时间性,利用现有技术,按照时间序列,安排防治措施,控制生物灾害发生。

3.1防治历的种类

防治历按照编制的对象分为承灾体生物灾害防治历和灾害源(有害生物)防治历。某一具体的承灾体在其不同的生长发育周期中,有不同的生物灾害危害。承灾体生物灾害防治历,就是根据其危害特点编制的防治历,如小麦生物灾害防治历、板栗园生物灾害防治历等。灾害源防治历则是根据有害生物生活史编制的防治历,根据有害生物不同发育阶段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防治历还可以根据时间管理策略进行划分。按时间流程,分为防治月历、防治年历等,如二十四节气与生物灾害防治历(表1)、马尾松毛虫防治节气历(月历)。按照防治对象的活动周期安排的防治工作流程的为防治周期历,如马尾松毛虫防治周期历、生物灾害分期管理(表2)等。

3.2防治历的编制原理

防治历的编制原理就是生物灾害的时间管理原理。生物灾害的灾害源和承灾体都是生物,它们的生长都与其所在的环境密切相关。同样,它们的生活史也与其所在的时空环境密切相关,并通过时间变量,与节气建立了成长与地域、气候、时间的关系模型。利用这一关系,对生物灾害实施时间管理,编制生物灾害防治历,通过改善承灾体生长环境,促进承灾体生长发育,提高承灾体健康水平,增强其抵抗生物灾害的能力。通过一定措施,恶化有害生物生存环境,抑制有害生物生长发育,或者直接控制其种群数量至安全水平,阻止生物灾害的发生。

3.3防治历的编制方法

防治历的编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①选题与搜集资料。选定需要编制防治历的对象,确定所要编制防治历的适用地区,搜集该地区气象资料和该对象的生活史资料。②补全生活史资料。如果生活史资料不全,就需要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补全生活史资料。③收集防治技术资料。搜集有关防治措施资料,查阅相关监测、防治技术标准。④确定防治历类型。选择合适的防治历类型,如果编制对象是承灾体,则以承灾体的生活史或经营管理周期为时间序列进行编制;如果编制对象是某一种有害生物,则以该有害生物生活史为时间序列进行编制。如果生产需要,也可以按照自然时间序列(日历、节气)来编制。⑤防治历编写。由于防治历的使用者多是农民,不是专业人员,防治历编写要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专业术语,以便于推广使用。⑥专家审核。防治历编写完成后,要递交专家审核,修改。⑦推广应用。⑧反馈修改。在应用中,若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修改。⑨技术更新。随着防治技术的发展,防治药剂、设备的升级,要及时对防治历中相关内容进行更新,保持防治历的技术先进性。

4潜山县板栗园生物灾害防治节气历

对安徽省潜山县调查和有关文献资料检索分析,潜山县板栗主要害虫有345种,其中,中等发生的害虫20种,局部严重发生的害虫14种。

根据潜山县气象资料和板栗生长发育规律与管理周期,以及相关害虫生活史资料,编制潜山县板栗园主要害虫防治节气历(海拔300 m),如表3所示[5]。

5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综述[EB/OL].[2010-11-27]..

[9] 张国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EB/OL].[2008-03-25].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937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0] 张国庆,赵文琴.论林业生物灾害精准预报――以潜山县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为例[C].//李典漠,武春生,伍一军,等.昆虫学研究动态――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1] 张国庆.林业的特点与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EB/OL].[2010-10-23].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76252.

[12]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原理研究[EB/OL].[2010-10-23].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76256.

[13] 张国庆.再论生物灾害的精确管理[EB/OL].[2010-11-22].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86221.

[14] 郭文孝.“自然历”与农时预报[J].陕西气象,1990(6):49-50.

[15] 唐国利,林学椿.1921―1990年我国气温序列及变化趋势[J].气象,1992,18(7):3-6.

[16] 朴世龙,方精云.1982―1999年我国陆地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季节差异[J].地理学报,2003,58(1):119-125.

[17] 翟通毅.独特的二十四节气[J].当代农机,2010(5):67-68.

[18] 赵士维.二十四节气集解[J].科技潮,2003(1):43-44.

[19] 高宽宏.二十四节气循环图与农业生产时间计算表[J].农业科技通讯,1975(1):32-33.

[20] 刘炳林.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气候[J].陕西气象,1981(3):24-26.

[21] 宛敏渭.二十四气与七十二候考[J].气象杂志,1935(1):24-34.

[22] 宛敏渭.二十四气与七十二候考(续)[J].气象杂志,1935(3):119-131.

[23] 房若愚.哈萨克族节气的牧业特点及比较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4(4):83-88.

[24] 李秀萍,罗勇,郭品文.近20多年来季节可预报性的研究进展[C].//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变化与气候变异、生态-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发展.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131-134.

[25]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26] 瀛云萍.自然历――对现行历法改革的设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27(4):118-123.

[27] 张晶晶,陈爽,赵昕奕.近50年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4):1-6.

[28] 任国玉,徐铭志,初子莹,等.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717-727.

[29 ]屠其璞.近百年来我国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周期[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2):151-162.

[30] 王绍武.近百年我国及全球气温变化趋势[J].气象,1990,16(2):11-15.

[31] 刘莉红,郑祖光.近百余年我国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26(3):378-383.

[32] 李克让,林贤超,王维强.近四十年来我国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J].地理研究,1990,9(4):26-37.

[33] 张丕远.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J].地理学报,1979, 34(3):238-247.

[34] 张明庆,刘桂莲.我国近40年气温变化地域类型的研究[J].气象,1999,25(4):10-14.

[35] 辛若桂,屠其璞.我国气温长期变化的区域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20(1):54-63.

[36] 陈文海,柳艳香,马柱国.中国1951―1997年气候变化趋势的季节特征[J].高原气象,2002,21(3):251-257.

[37] 江霞.中国的节气与气候[J].华夏文化,2003(2):61-63.

[38] 韩超,丁德平,李讯.中国物候季节时空分布规律研究[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分会场论文集.北京:北京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2008:15-21.

[39] 何福林,孙伟华,张明坤.自然物侯在生产和科学领域的应用[J].承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94-95.

[40] 石惠恩.刍议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J].湖北植保,1999(2):26-27.

[41] 陈丹.二十四节气在现代农业应用中须注意的问题[J].广西气象,2001,22(2):63-64.

[42] 郁珍艳,范广洲,华维,等.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四季开始时间的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15(1):73-82.

[43] 林之光,张家诚.中国气候[M].上海:上海科学技出版社,1985:26-3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