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石油化工论文实用13篇

关石油化工论文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1

1.2转化处理

对于转化处理一般常使用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一般所使用的化学法主要是通过分解、中和、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而对于生物处理法来说,其又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一般对于一些难生物降解,尤其是其BOD5含量高于1000mg/L时,常对废水采取厌氧性生物处理。一般来说,很多的有机物可以进行生物降解,尽管有些有机物的降解速度十分缓慢。然而在很多的石油化工的废水处理时,依旧采取厌氧性生物处理,因为通过很多研究表明,当在废水中存在浓度小于10mg/L的可溶解性BOD5时,很容易被生物处理法进行降解。

2各类石油化工废水的处理

2.1含油废水

一旦出现含油废水出现时,其带来的污染将非常的大。因为油污能够在水表明形成油膜,就可以阻止氧气的进入,继而会造成水体出现缺氧现象,最终会导致水体中的鱼类等出现窒息而死。而且这种含油废水易造成鱼苗出现畸形,继而不利于鱼类的繁殖。在我国,对于含油废水的处理依旧使用老三套工艺。首先,使含油废水流经斜板隔油池,就会对含油废水的一些浮油、分散油和水进行分离;第二,当第一道过滤后的水进入气浮池之后,使用气浮法可以将八、九成的乳化油被去除;最后,在进入生化处理系统,进而可以有效的对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进行去除。这种老三套工艺存在流程长、不能很好地适应多种进水的冲击负荷适等多方面问题。所以,目前要将老三套工艺的技术革新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2.2含硫废水

由于在炼油厂进行二次加工时,所排放的分离罐排水、富气洗涤水中会出现含硫废水。由于含硫废水中有着较高的H2S、氨等污染物,会使水中的溶解氧消耗殆尽,最终致使水体中生物大面积死亡。一般对于含硫废水处理采取空气氧化和水蒸气汽提。对于空气氧化法来说,其操作较易、费用不高,但是仅适用在含硫较低的废水处理。对于水蒸气汽提法,其适用于高含硫废水,但是在处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在塔釜积油等问题,阻碍了含硫废水处理的进程。所以,目前需要探索出经济高效的含硫废水的处理工艺。

2.3含酚废水

当水体中所出现的酚类含量高于10mg/L时,会出现大量的水中生物死亡,而且酚是一种致癌物。所以,对于废水中的酚的排放量有严格限制。现在,含酚废水大多是使用物理法、化学氧化法以及生物法等进行处理。目前,国内对于较高浓度的含酚废水尚未有完善的处理工艺。因此,对于含酚废水处理亟待解决。

3工程实例

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涵盖了炼油乙烯、烯烃链、芳烃链等多种项目。其中,在进行炼油乙烯项目中所产生的石油化工废水最多、浓度最高,因此专门针对炼油乙烯项目所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而且根据其废水的特征实施三级处理流程:预处理、二级处理、深度回用,即可完成了对炼油乙烯项目产生的废水进行了系统化、分级化的处理。

3.1炼油乙烯项目废水预处理

3.1.1含油废水:首先使用重力式斜板隔油油水分离器将粒径在60μm以上颗粒从水体中进行脱除处理;其次再使用加压溶气将一些细微油粒进行气浮分离;然后投加一些无机凝聚剂,以去除存在废水之中的分散油。在经过隔油和气浮之后,所得到水石油类浓度将小于30mg/L,最后再进行生化处理之后,即可达标外排。

3.1.2含硫废水:在炼油乙烯项目中会产生较多的含硫废水。一般采取水蒸汽气提法,使用水蒸汽之后就可以降低含硫物质的气相分压,就能够将废水中的一些油类物质从液相向气相转移,继而可以使含硫废水得到净化。

3.2炼油乙烯综合废水处理场

该企业的炼油乙烯废水场主要处理的水质是油类废水,而且其处理水量已经达到每天10100m3.第一,将废水灌入油水分离器(容积为30m3),在此容器内进行油水初步分离。会将一部分的浮油转运至浮油池,进行二次回收利用,将剩余的含油污泥转移到脱水机进行离心脱水,其出水泵入调节池(容积10000m3)。然后,再泵入到曝气池(容积15000m3),其中pH值为7~9、MLSS为3200mg/L、DO>12mg/L。其出水在曝气池中进行有机物降解之后,氨氮得以去除。第三,其出水泵人二沉池(容积3600m3),进行泥水分离。第四,将二沉池的出水泵入到多层过滤池内,在做进一步的过滤处理,由于多层过滤池有更好的砂材滤料,能够将水中的一些悬浮固体做更深层次的去除,才得以得到达标的出水水质。该工艺流程依据炼油乙烯项目的废水特征,做了有针对性的预处理,既可以增强处理效果,又能够减轻了一些后续处理的负担;然后又采用二级处理,就可以提高出水水质,最后又进行了深度回用处理,使得一部分废水中的又要物质得以回收,节约了成本。该企业的废水处理流程非常适用于淡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更有利于节约资源和成本方。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2

一、跨文化管理及相关理论

1.跨文化管理

中国石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已经有较长一段时间,在对外拓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异域文化的冲突。怎样应对文化冲突、减少文化障碍因素、高效的管理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业务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么,何谓跨文化管理?一般意义上的跨文化管理,包括对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事和物资的管理,是母公司对散布在全球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子公司的管理,强调适应性和动态性。管理主体需要有着全球化的眼光,根据各地的不同文化因素实现多元化的管理,能够有效的化解因文化差异因素引起的困难和障碍、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最终使企业能够适应当时当地的文化环境。

2.跨文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关于跨文化管理,目前理论界存在两个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第一个是六大价值观取向文化模型理论,由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创立,该理论注重价值观的多元化。六大价值观取向主要包括:人性善还是恶或者其他;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的目标方向;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六大价值观取向文化模型理论成为跨文化管理探究的重要理论前提。第二个是国家文化模型理论,由霍夫斯泰德创立,该理论在理论界和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霍夫斯泰德在国家文化模型理论中阐述了个人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长期取向、权力距离、男性主义/女性主义这五个方面。霍夫斯泰德的理论超越了六大价值观取向文化模型理论,成为理论界的新宠。

二、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跨文化管理问题分析

1.文化习惯方面的不同

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正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了集体高于个人的文化习惯,与之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强调个人的利益追求。总的来说,中西方的文化习惯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中国人在思维习惯方面受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注重综合考虑、全盘分析;西方人在思维习惯方面突出个人需求,强调分析和考量。中国人在行为习惯方面主张不损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的满足;西方人在行为习惯方面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方面,更加突出个人利益的实现。

在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中国石油企业人员和西方人员追求的主要目标不同。这种不同尤其表现在管理者身上。为了使工作按照预订的计划进行,中方管理人员即使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也会正常工作,西方管理人员却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西方管理人员会严把质量关,如果在工作中出现纰漏,他们会认真检查、多次重做,在他们看来过硬的质量才是安全的保障。

2.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不同

西方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比中方人员要更加注重标准化问题和规范化管理。在这一点上,中方人员还有欠缺,需要向西方人学习。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西方人员重视生命的权利,细微的安全忽视是不被允许的。中国人在搭建辅助设施的过程中,安全措施不够细致,西方人却能够在多数情况注意到细微的安全隐患,能够防微杜渐。

3.行为举止不同

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难免会出现行为举止的冲突。具体来说,中国员工与西方员工在手势、面部表情、脸部神态、语言等会出现差异。由于受特定的文化的影响,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手势或者面部表情等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中国员工领导不在场时,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交流,一旦领导在场就不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以客套的方式进行交流。然而,西方管理人员对这种现象并不理解。中国员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底层员工在遇到领导时,心情起伏较大,有时甚至表现出胆怯和害怕,在领导面前惊慌失措。以上这些行为举止的不同直接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中国国际化经营的石油企业要注意到这些差异,并进行有效地应对。

三、解决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经营中跨文化管理问题的建议

1.创造融合型的企业文化

中国国际化经营石油企业的员工存在文化习惯不同是必然的,尽管如此,人类社会也有着自身的普世文化习惯。不管是中国石油企业员工还是西方员工,他们同样注重生命安全的保障等。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建设内部共同文化习惯。为此,我们在认识到文化习惯差异的前提下,要充分挖掘中西方人员共同的文化习惯,并通过领导的不断强化,使之内化为公司员工的自然而然的行为表现。石油企业有了共同的文化习惯之后,需要将其制度化以固定下来,成为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习惯。石油企业员工有共同的文化习惯,就好处理因文化习惯差异引起的矛盾和纠纷。石油企业要善于用企业共同建立的文化习惯来引导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增进合力,搞好企业生产经营任务。另外,石油企业要着手建立一定的融合机制。首先,建立健全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召开例行性的工作座谈会,定期了解员工工作状况,收集工作反馈信息。石油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运营网站,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多数员工具备一定的上网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将企业近期情况及时向员工和外界公布。石油企业也可以借助传统的布告法将企业内部的运营等情况进行公布。其次,允许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有些信息,不便直接表露,员工往往会在一定的非正式组织内进行传播。员工因情感、兴趣等因素会建立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他们更愿意将企业内部的情况在非正式组织内进行交流。石油企业管理人员要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而不是对其打压,从而使非正式组织健康发展。

2.严格要求、实现本土化管理

规范化的管理是重视生命的体现,有效的规范管理能够增进石油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的人本思想就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体现,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跨文化管理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更高的标准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规范化管理要求企业的管理接近国际化标准,全方位做好生产经营管理管理。同时中国石油企业可以考虑石油企业所在国的经济社会情况,将本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所在国的管理理念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达到文化的和谐。通过吸收所在国的管理理念以减少中国石油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中的不必要的冲突。

3.增进交流、相互理解不同的行为举止方式

员工语言方面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减少这方面的差异。中国国际化经营的石油企业应该举办多次语言学习班,让员工掌握基本的用语能力。石油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员工对不同行为方式的理解能力。

建立书面报告制度,鼓励员工对业务方面的情况进行正式报告;建立研讨会或例会制度,收集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进行集中处理和经验总结,同时也为员工构建了相互沟通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研讨会,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搭建员工交流的平台,增加员工沟通交流的机会;石油企业组织一定数量的联谊活动,给员工工作之余以轻松快乐,让他们相互交流感情,产生归属感,理解彼此的行为举止方式。

四、结束语

本次研究顺应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的趋势,研究中国国外石油企业遇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并尝试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还有不够深入的地方,需要日后的进一步研究以达到研究的深刻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刘梅英;;对我国石油企业海外项目跨文化管理问题的思考[J];科技风;2010(6).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3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石油地质、测井、钻井、完井、油田开发、采油工艺、提高采收率原理、油田地面生产系统、油气储运与石油加工等方面,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为重点[1],涉及的学科有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储运工程、石油化工等,知识点零散,教学难度大。

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通过实践教学,以生动的图画、设备展示、生产模拟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质量。

1 提高教学效果研究

1.1?优化教学内容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一门涉及学科领域较为广泛的技术基础课,是加强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对石油行业相关知识深入了解的有效途径。课程的设立目的是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能具有良好的石油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在教学环节,就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对象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完成专业知识的衔接。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对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理论进行重点介绍,油田开发指标的计算都借助计算机相关软件和设备完成,有了计算原理和思路,对计算手段的认识和调整都会有针对性,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环节中的能力培养。

1.2?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如果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教室完成石油工程概论课程的讲解,就会让学生觉得陌生、难以理解。如何把埋藏在地层深处的石油找到、采到地面、进行加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是学生最为直观的想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石油高校的石油工程、地质勘探、储运、化工这些专业都属于学校的主干专业,它们的实验室、展示厅都非常有专业特色,既有实物模型、又有流程模拟、还有现场施工图片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环节中的手段,通过教学相关单位的协调,安排参观时间,针对授课学生特点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内容。

以我校为例,除了实验室,还有校园内矗立的井架、抽油机这些实物作为讲解对象,安排学生来到实物面前,针对抽油机上的各个部件形状,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运转的原理,以直观的感悟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可以模拟实际案例,调动学生探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为例,在编制开发方案时要完成经济指标评价,通过模拟计算,让学生深入了解开发过程中成本支出与技术指标、收益的关系,确定开发方案。

实践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从空洞的讲解中跳出来,让自己明确石油是怎样的液体?油井是怎么打的?采油是如何完成的?石油炼制环节用到的设备都有什么?有了这些基本认知,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不再摸不着头脑,感觉学习乏味。

如何保证实践教学能进入课程,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资源,制定教学计划,通过教务相关人员进行协调,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学生进入实验室参观等环节的畅通。

2 结语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4

建设过程中必须重新思考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与方法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石油地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新的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等不断出现,提出了一些石油地质档案基本理论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如石油地质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与石油地质档案工作体制的变化问题、石油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石油地质电子档案的鉴定问题、石油地质电子文件数据管理问题、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中的问题、石油地质档案工作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等等。对这些在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因新技术运用所引发的理论问题,石油地质档案管理部门都必须做出理性与科学的思考。

三、提高石油地质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实现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的设备需要人来操作,石油地质档案工作信息化需要人来实现。石油地质档案管理者必须具备多元化知识背景才能适应要求,现代化知识将成为每一位石油地质档案工作者知识构成的要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石油地质档案工作队伍的结构和石油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的专业队伍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石油地质档案管理者必须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成果在石油地质档案管理中的大量运用,迫使石油地质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理论、文化和管理等有关知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计算机、档案学等学科的知识,它们对石油地质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具有直接作用。其次,全面掌握石油地质档案专业知识,如具备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文书学、目录学、档案自动化管理以及档案著录、标引、检索、编研、复制、修裱等有关档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最后,从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看,石油地质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分析与研究、提供高层次档案信息服务与咨询等三方面的能力。石油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上级石油地质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的选送石油地质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深造,进行离岗培训,还可以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办法,互帮互学等建立复合型人才群体和梯队型人才结构。

四、提高石油地质档案

工作者的信息安全素质,实现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的安全化对于信息化环境中的石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者,信息安全素质是指在网络环境中管理石油地质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的意识和能力。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安全是现今石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生命线,研究石油地质档案管理者的素质,有利于拓宽石油地质档案管理保护领域、发展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的理论研究;完善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促进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和石油地质档案管理事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随着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化的改进,新领域、新种类、新载体石油地质档案不断出现,给档案工作者在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深刻认识到石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历来是企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石油地质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即石油地质档案工作者要认识到石油地质档案事业发展的必要性,要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向未来,深化服务意识,树立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完善服务的观念,充分发挥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的综合功能,更新服务观念,拓展服务领域,改革服务方式,大胆探索,努力实践,使石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促进企业科研生产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

五、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化

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石油地质档案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推进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化进程的理想目标是在建立良好的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实现石油地质档案信息的公开与石油地质档案信息最大程度的利用。对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而言,这一目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石油地质档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其在石油地质档案管理中应用程度的变化,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也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石油地质档案管理理论所面临的创新与发展要求也会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在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认识长远并立足当前,认真解决石油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当前和今后都会遇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5

    论文研究的是石油与西欧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段时期的关系,论述了石油在战后至六十年代逐渐取代煤而成为西欧主要能源的过程和原因,探讨了它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爆发的原因,它对两欧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和西欧国家为此采取的应对之策。论文以经济为主线,涵盖政治、社会等方面,根据石油与战后西欧之间关系在不同时代的主题,分两个阶段展开论述:第一,二战结束至七十年代初,石油在西欧能源消费结构中如何成为两欧最主要能源,以及它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第二,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期,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欧造成的冲击,以及两欧为此采取的应对措施。文章共七章。 第一章扼要介绍了现代石油业在二战以前的发展概况,以及石油在西欧的消费状况。现代石油业建立于美国,建立后便得到迅速发展,二战以前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石油业的发展伴随着高度的垄断,先是标准石油托拉斯对美国市场的垄断,后是“七姊妹”对国际市场的垄断。二战以前,以美国为主的西半球在石油业的发展上更为领先,西欧的发展要落后得多。 从第二章到第四章论述石油如何发展成为西欧最主要的能源,以及它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了战后西欧石油工业的初步发展。战后初期,西欧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恢复经济的任务十分迫切,而作为恢复经济前提之一的能源供应却极为紧张。面对困局,西欧国家利用进口石油作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的一项策略。在进口石油的过程中,西欧各国政府、国际石油公司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出发,掀起了战后西欧炼油工业发展的第一次热潮,西欧石油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第三章论述了石油成为西欧主要能源的过程。五六十年代,中东石油产量出现了跳跃式增长,美国为保护国内的能源生产而对进口石油实行“强制进口限额”政策,苏联为获取硬通货而向西欧出口石油的政策,使得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供应充足的局面。同时,美国和西欧众多独立石油公司的加入,使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主体大大增加。供应的充足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加上五十年代初,墨西哥湾加价制废止,扫除了石油价格向其实际成本靠拢的制度障碍。这些因素使得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不断下跌。此外,技术上的突破和新工艺的采用,使得石油的用途扩火。也增加了石油的需求。在众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西欧石油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逐渐成为西欧最主要的能源。 第四章分析西欧石油消费的增长对这一时期西欧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带来的问题和隐患。石油消费的增长对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欧石油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地理布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石油在西欧能源地位中的上升和对煤炭的替代,导致了在西欧具有悠久历史的煤炭工业无可挽回的衰落,而西欧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石油的高度依赖则给其经济安全带来了隐患,同时,廉价石油还带来了对能源的巨大浪费。从第五章开始到第七章论述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和它对西欧造成的冲击,以及西欧为摆脱过度依赖进口石油的状况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后收到的效果。 第五章分析了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欧造成的冲击。20世纪七十年代初,当西欧经济已经陷入对进口石油,尤其是中东石油高度依赖的时候,欧佩克在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大提价,终于使西欧长期积累的对中东石油过度依赖的风险爆发出来。西欧受到了石油涨价的严重冲击,经济增长率下降、国际收支恶化和通货膨胀加剧。 第六章介绍了两欧国家面对石油危机的打击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几个方面,如加强能源节约,增加替代能源的生产、推行能源多元化战略,分散石油来源地,降低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等等。 第七章介绍八十年代以后石油与西欧之间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西欧对石油问题的态度更趋理性,过去那种不顾政治和战略风险而过分依赖进口石油的做法逐步得到纠正。同时,西欧的经济结构也开始了新一轮调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部门迅速增长,而传统的高耗能产业如钢铁、石化、汽车、电力等部门的发展趋缓,甚至走向衰落。西欧经济对石油的依赖降低,消费趋于稳定。 最后,文章在结语中介绍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石油与西欧之间关系的一些新变化。由于经济结构已经成功转型,以及石油在西欧能源消费结构中地位的下降,西欧(这一时期西欧本身也在发生更大的变化,发展成为一体化程度更高的欧盟,并且向东扩展)对石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比起八十年代以前已经大为下降。另一方面,石油所涉及的环境、人权等问题越来越成为西欧社会关注的热点,石油与西欧的关系也从以往以经济安全为核心转向更广泛、更复杂的社会领域。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6

石油炼制技术课程是我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石油及石油产品的组成、石油加工方法确定和石油加工方法三大部分。本课程教学目的为掌握石油炼制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工艺,使学生具备高素质石油化工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石油炼制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生产技术。由于石油组成和加工过程复杂,学生普遍觉得课程难学,不宜掌握。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炼油职业技能,在教学上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一、教学内容选择

(一)教材的选择

关于石油加工的特色高职教材较少,而且实践性教学内容篇幅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教学中对实践教学课时的要求。本课程选择陈长生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石油加工生产技术》教材。课程组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正在编写石油化工实训指导书。理论教学与各种实习及综合训练环节相结合,完成培养石油化工操作工的基本训练,为毕业后从事石油化工操作与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精选

所选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规格指标、原油评价方法及加工方案确定、原油加工典型工艺和主要生产操作技术以及介绍国内外石油化学加工技术状况及发展动向。在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岗位群中该课程主要对应工艺操作岗位、工艺控制岗位、管理调度岗位等。讲授各岗位所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应遵守的岗位职责,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因此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操作同等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中补充了与炼厂实际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一方面 ,我们把石油炼制技术分为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组成与性质、原油加工方法的确定、石油加工方法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注重介绍与实际工程相关的方法、过程、装备和系统 ,以及介绍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际应用的阶梯。另一方面,我们将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对每个部分设计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例如 ,在催化裂化部分 ,设计了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停车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在实践操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讨论

随着石化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使职业院校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严重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源素质较差,表现为:学生知识基础差,厌学、不自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职业院校教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职教特色,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质量不高。

(一)教学资源库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图片和讲解来完成对设备、生产的认识,因此出现了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导致学生感觉课程枯燥,学习兴致不高。为此课程组教师们通过《石油炼制技术》院级精品课的建设,搜集了大量的视频、动漫、图片、录像等教学资料,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工厂一些实例和生产设备运行搬到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车用汽油的性能要求时首先通过动漫展示汽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对发动机工作时汽油的运行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掌握汽油的性能要求。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以及对抽象事物的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任务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法。它有为目标性和教学情境而创建的“任务”,使学生根据真实的任务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并逐步通过操作、演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例如:教师介绍粘度概念,提出“测定90号汽油的粘度”,由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测定方案,再由教师指导确定测定方案后按组实施测定,最后通过报告方式完成任务。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适合本课程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学习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三步曲”,即:老师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学生听、练习、作业。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则采用“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在“石油炼制技术”课程授课中,授课教师将授课内容变为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共同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自学讨论、完成任务、汇报任务、互评交流等方式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首先将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然后分成由6~8人组成的小组,所下达的任务要求每小组共同完成。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讨论、方案汇报等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进度的配合使实践丰富了理论,增加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除了教学实验装置为基础外,课题组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不同种类石油产品的实验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当中坚持预习、提问、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是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占据了总分的60%),强调了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炼油企业往往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强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因此,本课程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扩展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期末考试分=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课堂讨论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每项各占2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上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及完成情况;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则考核文献查阅、报告书写规范情况,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成绩考核针对于实践操作过程的问题、课堂设问中学生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快速反应、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成绩则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有力地达到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石油炼制技术这样一门最能体现生产与操作特点的学科,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它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改革创新,才能使石油化工教学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7

1.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现状。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立足于当代企业文化理论和市场竞争机制,在继承和利用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深厚资源基础上,石油企业文化得以不断创新与发展。

(1)拥有了企业发展的业绩形象和实力形象。中石油集团公司第一个重组改制在境外上市成功。2007年度,营业收入1105.20亿美元,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公司中名列第24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7年度营业收入1316.36亿美元,在全球500强公司中名列第17位。

(2)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中石油集团公司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经营理念,“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使命。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继承中创新企业文化中,形成了“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的企业宗旨;“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诚信规范,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竞争、开放、规范、诚信”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力倡导变革和创新观念,坚持“双赢、责任、诚信、创新、关爱”的企业理念,形成了自己的“容文化”,即以广阔的胸襟容人、容智、容天下。

2.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当前,尽管很多石油企业建设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系统,但是还存在众多需要改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概念模糊不清。例如对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使命的定位和功能相互混淆,使得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宗旨、愿景和使命无法真正发挥各自的功效。

(2)企业文化建设缺少战略意识。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和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应当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而不少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无序化、盲目发展的局面,没有相应的组织和必要的制度,没有与石油企业战略相匹配。

(3)企业文化建设欠缺整体性。企业文化建设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系统工程。我国一些石油企业没有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如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不统一,价值标准与职业道德标准不统一等,处于无序、凌乱的状态。

(4)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的方法、措施和策略不得当。目前,大多数石油企业还是以标语、口号、文体活动、拓展训练为主要的宣传载体,形式单一,内容空泛。

二、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彼得・圣吉的解释,学习型组织理论五项核心及其意义如下:

(1)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工作是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工作。

(2)自我超越:学习如何扩展自己的能力,创造出想要的成果,并且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

(3)心智模式:它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成员的心中、影响成员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思维模式、假设、成见甚至印象等。

(4)共同愿景:“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或目标。

(5)团队学习:是发展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

根据学习型组织的内容与要求,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石油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要求。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石油企业的品质。根据市场环境不断变革、善于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中国石油企业文化要继承丰富的历史积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突出石油特色,致力于跨国公司的建设。

2.石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21世纪的石油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提高石油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本质的外在表现,它蕴含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可以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要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企业,富于创新、超越精神的企业文化建设必不可少。

3.石油企业对人才需求和员工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受教育的程度不断地提高,人的智慧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石油企业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围绕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尊重职工的个人理想,使个人的奋斗目标符合岗位的技能要求,提高员工的技能,为石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1.创建学习型的领导团队体制。创建学习型的企业家集团领导体制,就是要在企业进行集团领导的前提下,整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共同学习,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更加适应市场和新技术的变化,使决策更加合理和优化。建立共同愿景,在决策层中的个人愿景升华为整个集团的共同愿景。此外,企业的管理决策层中每个成员的个人愿景应该是自己下级部门的共同愿景的反应,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共同愿景是每个员工个人愿景的集合和升华,才能真正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2.树立学习型价值观。石油企业要树立学习型价值观,必须把学习看成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和员工职业发展的基点和杠杆,倡导员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引导员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能力,善于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取向。

3.创建有利于学习的人文环境。石油企业将集体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创新视为竞争优势,形成一种高度信任、有利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人文环境,使每个员工的知识都能够为整个企业的其他员工所共享,在企业内部传播和扩散,形成知识分享和交流的网络,以促进企业员工的相互学习和共同学习以及团队和组织的持续学习,提高整个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

4.塑造企业英雄。企业英雄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20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企业英雄人物,带领大庆石油工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甩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让世界震惊。石油企业造就英雄,要善于发掘、积极培育企业英雄的成长;创造适合成长的学习氛围,开拓视野。

参考文献:

[1] 孟丁.如何建立学习型织织[J].经济师,2004,(3).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8

(一)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党员思想觉悟较低

当前许多石油企业领导者对党建工作不够重视,对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大,未能正确认识党建工作在石油企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部分石油企业领导者将经济效益作为石油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过分追求企业发展的经济利益,对党建工作的内容不够了解,对党建工作在石油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定位不清,认为党组织只是一个政治组织,党组织的存在可有有无,不会对石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部分石油企业领导者甚至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经济利益对立起来,认为党建工作的开展会影响石油企业的积极效益。

在党建工作人员方面,党建工作人员自身的思想意识较低,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工作热情较低,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法较为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新时期石油企业发展的需要。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出现,物质观念、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党员思想意识形成了冲击,导致党员的党性观念日益淡薄,无法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二)企业改制带来新问题,企业文化与党建文化不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石油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石油企业投资主体由单一国有制变成了投资多元化,企业利益也受到多方关注,石油企业市场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缺乏相应的解决和应对对策,仍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法与工作制度,党建工作表面化和形式化,与当前市场生产经营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当前时展的需要。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全体领导与职工的共同愿望,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但是,据了解当前部分石油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价值观与党建工作价值观相背离,企业精神缺乏个性难以领导企业员工,企业文化与党建文化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党建工作人员素质较差,党建工作难度较大

石油企业是一个较为艰苦的行业,但当前石油企业党建工作者缺乏一线体验的机会与经验,无法详细了解石油企业员工的实际生产状况,实践经验不足,在开展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容易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情况,难以准确把握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不具有感染力与号召力。

当前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难度较大,党建工作发展遇到瓶颈。在党建工作方法方面,当前石油企业党建工作方法单一落后,不具吸引力,服务质量较差,无法带动石油企业快速发展;在工作内容方面,当前石油企业党建工作过分依赖前人的经验与上级的指示,而未能考虑石油行业的特点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党建工作缺乏新意,效率较差;在工作效率方面,由于党建工作方法的落后与工作内容的单一,导致石油企业党建工作成果实用性较差,无法取得有效进展。

二、加强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石油企业领导者应当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正确认识党建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将石油企业领导者与党建工作领导者有机结合,加大对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实行党内事务公开化与透明化,加强党员培训工作,构建科学领导体系。

其次,石油企业应当注意加强学习教育,通过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参加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关注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更正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党员干部分析市场形势的能力与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最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石油企业领导者应当注意依据石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员工的思想状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c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与科学化,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创新工作思路,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石油企业应当注意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的党建工作理念,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有效应用于石油企业党建工作中,尊重和理解企业员工,关心企业员工生产生活状况,改革员工薪酬体系,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为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财力与物力支持,促进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其次,石油企业一定注意把握石油企业的发展规律,创新石油企业党建工作思路,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企业经济建设以及企业政治建设等融为一体,有效拓展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新领域,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创新党员管理方式,尽可能地为党建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帮助其充分了解当前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把握石油企业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

最后,石油企业应当注意不断总结和借鉴其它企业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与成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党建文化宣传工作,通过征文、演讲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员工学习和了解大庆油田铁人精神,深刻理解党建文化的宗旨,使企业精神与党建文化精神深入人心,提高石油企业党建工作者的管理水平。

三、结语

当前石油企业党建工作面临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党员思想觉悟较低、企业改制带来新问题,企业文化与党建文化不相适应以及党建工作发展遇到瓶颈, 党建工作难度较大等难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石油企业应当注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建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充分结合石油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提高石油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石油企业的和谐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衡俊海.浅谈企业党建工作的难点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3(14)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9

2.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达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图形性质和学科定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强,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铺垫;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内容复杂,新工艺技术、新标准繁多;应用性强,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形式必须多样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授课中把新工艺、新标准等以多媒体的形式讲授,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学生了解掌握,节省教师画图、画表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了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运用视频将理论与专业实验、仿真素材等紧密联系起来,如对实沸点蒸馏先进行理论介绍,再播放视频,一动一静,将枯燥的理论以实际过程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外学习平台也不断完善,包括授课视频、实验视频、课件、配套习题、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等,用现代技术及丰富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启发式与对比式教学相结合为了改变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被动式、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清洁燃料生产时,先通过图片了解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给出具体数据,再讨论导致的原因。汽车尾气的排放就是源头之一,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提高燃料的质量,即生产清洁的汽油和柴油。应用启发式教学,从我们切实能体会到的事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把问题简单化,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除了启发式教学外,还并用对比式教学方式,两者相互补充。如把汽油和柴油进行对比讲解,找出异同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先指出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虽然都是活塞式发动机,工作过程都是由进气、压缩、膨胀做功、排气4个过程构成,但两者的压缩比、进入气缸的气体、着火方式等不同,所以对燃料的要求不同。汽油和柴油在发动机中燃烧不正常时都会发生爆震,且爆震现象相同,但是产生爆震的原因及时期却完全不同,两者用不同的指标来表示其抗爆性,由此得出各自的理想组分。通过对比归纳,内容清晰,层次分明,相似的知识点不易混淆,便于理解与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小组讨论形式进入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会不定期的提出一些与石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期刊、报刊、互联网、电视等)收集资料进行了解,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结合到我们的生活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高涨。比如绪论讲完之后提出问题:石油与你有多大关系,你一天消耗掉多少石油?在下次课中用部分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真正了解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确实离不开石油,但石油又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加工成我们想要的产品呢?有了疑问和好奇心,增强对本课程的兴趣。

2.4培养独立查阅并加工文献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提出几个比较热门的课题,如原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炼化企业如何实现清洁燃料的生产?现代炼油工业发展趋势?中国的能源安全及战略问题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取某一个课题,独立查阅文献并经过整理完成一份报告,提高学生查阅加工文献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加深对某一方面的深刻理解。

2.5加强工程意识与理论的联系石油加工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除讲授理论内容,还引入大量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案例,提升学生工程意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如以辽阳石化加工原油-俄罗斯原油为例,根据原油性质、实沸点蒸馏数据及直馏产品性质,确定加工方案;以辽阳石化550万t/a常减压装置为例,讲授常减压装置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直馏产品性质等,运用实测数据进行产品实沸点切割计算,分离精确度计算等;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如当某一侧线产品出现头重尾轻的时候应如何调节操作?本专业定期聘请工厂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课,介绍工厂相关装置概况、原料及产品、市场需求、主要设备及生产工艺流程、从事化工行业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事项,使学生不但有了安全意识,也对实际生产过程有所了解,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专业实验最能反映专业特色,是与本专业学科发展关系最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我们不断对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改善,除了开设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又增加了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建设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培训中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运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聘请设计院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为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老师,本人除了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也具有实际生产经历,曾在中石化沧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工作两年,每年参加知道学生下厂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并于2012年在辽阳石化炼油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培训,因此对炼油加工工艺过程及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及工作原理颇为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实际生产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并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师除了担任理论教学外,还担任专业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习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学校、学院的推荐下,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到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的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并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定期聘请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10

“学习型”企业的提出,是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典型示范。“学习型”企业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基础,以团队学习为主要特征,讲求团队一体,以人为本,以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增强企业学习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所架构的学习求知的目标管理体系和所建立起的能够不断实现知识转化的运行机制的现代企业。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势在必行。

1.石油石化企业转型为“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性

石油石化企业是我国战略能源的特殊支柱企业。石油石化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局势,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个发展。纵观各方面来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与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要想缩小这种差距,就要求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型。石油石化企业要想顺时代之风,快速有效,不受阻碍的发展下去,就必须慢慢向“学习型”企业转型。石油石化企业转型为“学习型”企业,是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应改变目前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状所需,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所需,只有转型为“学习型”企业,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发展前景才会更广阔,才能适应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2.影响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因素

影响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症结因素有多种,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从外部来看,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伴随着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竞争压力加之对创新力的需求驱动使得石油石化企业意识到,仅靠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不足以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节奏和步伐,应不断以学习的姿态来吸取新鲜的知识,为企业补充新的能力。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受自身束缚因素的影响颇多,依个人意见来看。其一,企业自身年龄不断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只依靠先前方式发展,对社会市场需求反应等存在一些迟缓;其二,石油石化企业是个特殊的行业,领导对学习的重视性不够,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其三,企业自身管理一味的靠经验主义和保持比较保守的态度来发展。归其根本原因,传统的发展管理思想观念是阻碍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因素。传统思想观念认识,从思想意识领域就束缚住了企业发展的“手脚”,思想观念的不进步、不创新、不发展会使得企业发展进程迟缓。

3.创建石油石化企业为“学习型”企业的几项建议

3.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到日程上来

石油石化企业当前的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以业主自主经营的项目管理等传统模式,与当前信息化、人才化、创新化的市场发展有一点的脱节。要尽快赶上市场发展步伐,与其相融合。石油石化企业首先就是:思想观念的解放更新。引进知识化、创新化、年轻化的大批人才,让年轻的思想观念逐步渗入企业中,逐渐影响企业观念的更新,加快企业整体思想观念的解放和转变。比如,对于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石油石化企业可以实行“网状管理模式”,就像一张网一样,各个部门目标明确,让组织各部门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应时代所需,将“学习”的观念贯穿于“学习型”企业的实践活动之中,努力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到日程上来,促使石油石化企业从思想观念层面上,向“学习型”企业进一步迈进。

3.2以学习为重点,提高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

坚持以“学习”为主,学习是“学习型”企业的核心。石油石化企业要成功转型,提高自身整体实力和素质,就必须抓住学习这个重点,努力做到领导带头学习、全员互动学习以及全过程学习。在此同时,提高学习动力,这样才能提高石油石化企业全体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中石油针对培训这一模块,投入的经费比较大、从事培训人员多,培训规模与强度超过世界任何一家石油公司。但学习成效不显著,学习与工作结合不紧密。针对学习效果不显著,石油石化企业一方面可以创新培训内容、培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要做到学有所用。针对员工需求,理论联系实际,选取合适培训方法和手段,使得培训更具有效率性和效果性。针对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员工采取相应的培训奖励、物质保障机制等措施。至于学习与工作的不紧密问题,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决策层、执行层以及操作层,针对不同层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分层的进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训指导,使得培训成果,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

3.3将创新融入学习中

创建石油石化企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学习中,新的创新的点子或者火花没有凸显,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知识经济需要的是大批的创新性的人才。当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水平比西方要落后一些,存在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能力比较低、范围比较狭窄、创新人才少、重引进轻消化创新等问题。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过程中,要时时将创新有机的融入到学习整个过程中,创新式的思维,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进一步将人才、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创新,要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属于石油石化企业特色的创新式的“学习型”企业模式。

3.4培养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所谓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体现,是企业的灵魂。因此,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关键之举。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传统石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新形势下,石油石化企业在继承传统优良精神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文明成果,学会从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观点对石油石化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创新,适应信息时代,进一步弘扬时代精神,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以人为本”和员工“以企为家”的高度融合,创建石油石化企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4.结论

石油石化企业是我国一个特殊的支柱行业,它的成功转型也就意味着我国将渐渐步入“学习型”企业时代。努力将石油石化企业创建为“学习型”企业,以学习为主线贯穿于整个企业中,营造更为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全体员工上上下下都有一个积极学习的心态,时时刻刻懂得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用知识来说话,这样,才会让企业在面临困难绝境时,有针对性的知识来应对难题,并解决难题,不会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从而,企业会及时抓住该来的机遇,让整个企业更上一层楼,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

参考文献:

[1]俞碧晖.学习型企业的创建途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年5月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11

一、目前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尽管当前众多石油企业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石油生产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认真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探求石油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此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的经验,但是在石油企业生产和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缺乏系统理论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几乎都来自西方,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寥寥无几,这从大学安全工程教材中就可以看出。理论的缺乏导致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系统理论支持。西方由于发展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在管理理论上也已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系列系统的事故控制理论,如风险分析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单因素理论等,在这些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根据其现实情况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石油企业就事论事多,但追根溯源少

采用一系列有效的分析方法来对涉及石油企业管理中的人和物进行危险预测分析,变安全管理中的事故后处理为事故前预防,这也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对于事故的超前预防控制,需要对事故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以达到对企业的宏观指导的目的。

(三)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经验说教多,理论推广很少

作为高风险的石油企业,逐渐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该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从1997年起国内石油行业陆续了SY/T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等多个行业标准文件,标准性文件的颁布有利于提高国内石油企业的健康和安全管理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国内石油企业尽快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节约企业成本,改善企业形象。与此同时,国内率先建立HSE管理体系的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二、石油企业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目前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其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安全事故隐患的处罚力度不够

事故隐患的存在是石油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绝大多数事故发生源于安全隐患的存在,所以企业必须防患于未然,讲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但同时依据法律规定,只要没有出现重大的事故,对于个人只能追究行政责任,通常就是限期整改或者罚款为主,我们知道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对于地方保护主义来说实在是缺少震撼感。为此相关专家提出应将安全事故隐患纳入刑法的范围,事故发生后要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加大事故的处罚力度,给予相关企业和责任人强有力的威慑,从而使安全事故发生机率降到最低,保证石油企业企业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二)石油企业日常安全的执法检查力度不够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事故频发的企业,并非缺乏好的政策支持,而只是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很难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已在安全生产、经营方面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也较多。《安全生产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安全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关部门开始注重安全生产的法制方面建设,也是石油行业职业从业人员盼望已久的结果,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全法制体系。作为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大法,《安全生产法》对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安全中介服务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制度、从业人员权利义务制度等七个方面,其中对于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律责任进行了完整、清晰的界定,对于现实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指导性等。《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对于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切实落实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着重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化、规范化及制度化的进程,以防范石油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对于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三)石油企业的职工权利意识及安全生产意识较差

经研究发现,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企业的不安全状态所引起的。尤其是在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许多职工的生产环境非常险恶。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国际劳工组织所组织的研讨会上,根据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铁民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安全生产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的五个原因,是对现代化国家劳工行政一体化的任意践踏,而其中许多重大安全事故的最大受害人则是第三方即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处于被雇佣的位置,无法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意志,也没有组织成一支强大的力量,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生产者及相关政府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保障石油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石油企业安全投入成本不足,淡化安全经济观

石油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通过加大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把事故和职业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不可否认是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举措之一。要实现石油企业安全生产,加大安全资金投入,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可以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12

石油地质;石油的形成;开采;关系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石油工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可以说石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的形成和开采与石油地质条件有关,为了更好的进行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去了解石油地质与石油形成和开采的关系,从而促进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二、石油地质的相关概述

石油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一般来说石油在含油气盆地和沉积盆地中的含量比较丰富。我国的地质种类多样,沉积盆地的数量也比较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每个沉积盆地形成的成因也各不相同,产生石油的量和开采模式也不同,因此,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大量的石油勘探工作,将经验和理论相结合,从而准确把握石油的位置并进行开采。由于地球是处在不同运动的过程中的,由于地球的运动会造成地质条件发生改变,从而造成油气田也发生变化。因此,技术人员在进行油气田的判断和分析时也要结合历史地壳运动的情况来看,防止遗漏,促进我国石油开采行业的发展。石油形成的基础条件是石油地质环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石油地质决定了石油的形成和分布。在实际的勘探和预测中,需要结合地质条件对油气田的含油量和石油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促进石油的开发,降低开采难度,提高我国油气开采行业的效率。

三、石油地质与石油形成的原因

石油的形成与石油地质有关,在经过地质学家对石油成因分析的大量工作之下我们发现,通过地质条件我们可以预测出石油的分布状况和石油的含量。在确定石油开采的地层位置的时候,需要对该地的地质运动规律和石油演变规律进行详尽的分析,了解石油地质现象,从而提高石油发现的概率。从现有的资料和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的形成与生物的物质的演变有关,简单来说就是生命有机体在上千万年的转化中转变成我们当前我用到的石油,从石油的生物起源我们可以对石油的位置进行有效的预测,结合地壳运动情况,对油田位置和含油量进行确定,并利用合理方案进行开采。石油勘探行业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要去较高,这是一个相对来说专业性强,且操作复杂的工作,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勘探人员进行。但是就目前来说,虽然有很多有效的例子证实了石油地质与石油形成的关系,但是在石油的开发和勘探领域仍然存在很多未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国的石油勘探和开采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阻碍了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形成石油的地质条件相对比较多样,而且油田分布也很广泛,因此勘探和开发状况也各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而且需要结合理论中石油形成的各种原因,辩证的分析石油的含量和位置,从而促进我国油田的开采工作。在实际的石油勘探工作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的令人费解的现象,例如近年来发现的红地层的疑问。目前广泛流行的红地层的疑问,就是困扰勘探人员的最典型问题。有机生油理论虽然对石油勘探过程中的很多现象解释不同,但是人们依然相信理论的基本观念是正确的,即上文所说的人们认为普遍认为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像是之前在中亚红色地层中发现石油的案列,用当前的有机生油理论就无法解释的通。在上世纪苏联的地质学家就已经指出在红色泥岩中也能够生成石油。我们的玉门老君庙油田就是典型的红色地层,在白杨河组中只有三十米厚的棕褐色泥岩,找不到生油层,而红色地层中的石油含量却很高,能够达到开采标准。我国位于塔里木盆地叶城柯克亚的油田,在红色第三系打出了千吨井,但是找不到生油层,我国的地质学家对其解释是该地层通过断层与罗系沟通,第三季的油来源于侏罗系生的油倒灌。但是这种理论先对来说比较牵强,通过这种有机生油理论不能够很好的解释石油分布的状况,所以我们可以质疑有机生油理论的准确性,即很有可能有些地方的石油不是来源于有机生成,而是通过无机化学物通过各种地壳运动而生成,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渐沉积到地层当中。

四、石油的地球化学勘探分析

石油勘探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分析技术是石油的地球化学勘探分析方法,通过对油田上方的气体成分进行含量分析,检测气体中的烃气体含量,从而对该位置的石油含量进行预测。石油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利用了化学分析手段,将化学分析方法应用到石油的开采之中,从而可以提高石油的开采效率。一般来说,技术人员主要通过分析油田上方气体中的烃气以及油田位置的地下水含量和矿石中的硫酸盐含量以及汞、碘含量等进行石油的预测和判断。在石油勘探和开采工作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地球物理测井法,通过对油井壁上钻孔来分析井内的热、电、光等物理量,从而进行石油含量的分析预测。除了地球物理测井方法之外,技术人员通常还会采用声波变密度测井、放射性测井、声速测井、电阻率测井等方法来进行分析。在实际勘探过程中,技术人员会采用多种仪器进行综合勘探,不仅要对井内的环境进行充分的预测,还要对井内岩石的主要成分和石油含量进行分析,从而尽可能对石油的含量进行全方位的预测,从而提高勘探工作的准确性,节约勘探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电阻率测井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钻孔内不同位置利用测电电极和供电电极测定岩石电阻率,来进行岩石成分和石油含量的分析。一般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是微侧向、浅侧向以及深侧向电阻率测井。声速测井通过是利用不同的岩石和流体对声波传播速度不同的性质来进行井内石油含量勘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在井内防止功能性的接收探头和发射探头,将声音传播的时间差值测量出来,从而实现对距离和方向的判断。放射性测井主要是对钻孔内的元素进行放射性测量,主要分为中子测井和自然伽马测井两种放射性检测方法。中子测井方法主要是利用中子源像地层中快速发射种子流,地层中的原子核会与种子发生碰撞,而损失一定的能量,通过探测器测定这些能量的损耗从而能够判断出井内成分,从而有效进行石油的勘探工作。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主要测量的是地层中的放射性元素钾40、钍和铀等,这些放射性元素也是石油中所含有的成分,所以通过对伽马射线强度谱的分析,可以确定各种放射性元素在地层中的含量,从而分析井内岩石的性质和成分。声波变密度测井蛀牙是测量探测器接受到的声波波列的首波大大时间,从而得到声波传播的速度,进而利用时间的对比值确定岩石中的各种元素和岩石中的孔隙。全波列声波测井法对声波的全部波列进行检测,从而能够测定岩层的弹性模量,可以得到岩石的强度、固井的质量和检查压裂效果等,进而能够有效分析出岩石的各种结构和含量,促进石油勘探工作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石油勘探和开采工作,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的含量和分布与地质条件关系密切,在进行勘探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采用合理的勘探技术方案对油田进行勘测和开采。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勘探工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当前先进的物理和化学分析手段对沉积岩层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并把生产油气过程中的各种化学物质进行提取和富集,进而做到有效的分析工作,从而能够准确预测石油的位置和含量。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工作对于我国的工业具有十分促进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的石油产量,而且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的源泉,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司博文,陈瑛.中国石油开采业对外这投资的机遇与挑战[J].世界地理研究,2015,(01):94-102.

[2]马莹,马俊杰.石油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及防治对策[J].地下水,2015,(02):56-57.

[3]马玲.浅析当前中国石油开采的现状及其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01):248.

[4]宋万超.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技术和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3:3-4.

关石油化工论文篇13

一、目前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尽管当前众多石油企业及相关部门非常重视石油生产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守国家关于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认真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探求石油安全生产和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为此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的经验,但是在石油企业生产和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缺乏系统理论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几乎都来自西方,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寥寥无几,这从大学安全工程教材中就可以看出。理论的缺乏导致石油企业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系统理论支持。西方由于发展时间较长,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在管理理论上也已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系列系统的事故控制理论,如风险分析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单因素理论等,在这些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根据其现实情况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二)石油企业就事论事多,但追根溯源少

采用一系列有效的分析方法来对涉及石油企业管理中的人和物进行危险预测分析,变安全管理中的事故后处理为事故前预防,这也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对于事故的超前预防控制,需要对事故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以达到对企业的宏观指导的目的。

(三)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经验说教多,理论推广很少

作为高风险的石油企业,逐渐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该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从1997年起国内石油行业陆续了sy/t6276.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等多个行业标准文件,标准性文件的颁布有利于提高国内石油企业的健康和安全管理水平,有助于推动我国国内石油企业尽快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节约企业成本,改善企业形象。与此同时,国内率先建立hse管理体系的部分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二、石油企业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我国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目前存在诸多的问题,对于其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安全事故隐患的处罚力度不够

事故隐患的存在是石油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绝大多数事故发生源于安全隐患的存在,所以企业必须防患于未然,讲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但同时依据法律规定,只要没有出现重大的事故,对于个人只能追究行政责任,通常就是限期整改或者罚款为主,我们知道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对于地方保护主义来说实在是缺少震撼感。为此相关专家提出应将安全事故隐患纳入刑法的范围,事故发生后要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加大事故的处罚力度,给予相关企业和责任人强有力的威慑,从而使安全事故发生机率降到最低,保证石油企业企业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二)石油企业日常安全的执法检查力度不够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事故频发的企业,并非缺乏好的政策支持,而只是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很难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现在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在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已在安全生产、经营方面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数量也较多。《安全生产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安全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相关部门开始注重安全生产的法制方面建设,也是石油行业职业从业人员盼望已久的结果,开创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安全法制体系。作为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大法,《安全生产法》对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负责人安全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安全中介服务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制度、从业人员权利义务制度等七个方面,其中对于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律责任进行了完整、清晰的界定,对于现实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及指导性等。《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对于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切实落实贯彻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着重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化、规范化及制度化的进程,以防范石油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对于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三)石油企业的职工权利意识及安全生产意识较差

经研究发现,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企业的不安全状态所引起的。尤其是在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许多职工的生产环境非常险恶。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国际劳工组织所组织的研讨会上,根据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刘铁民所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安全生产重大伤亡事故发生的五个原因,是对现代化国家劳工行政一体化的任意践踏,而其中许多重大安全事故的最大受害人则是第三方即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处于被雇佣的位置,无法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意志,也没有组织成一支强大的力量,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生产者及相关政府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保障石油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石油企业安全投入成本不足,淡化安全经济观

石油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通过加大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把事故和职业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不可否认是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举措之一。要实现石油企业安全生产,加大安全资金投入,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可以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