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初级论文实用13篇

药学初级论文
药学初级论文篇1

笔者认为翻译能力从实质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能力。这种转换能力是由译者的对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所涉及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文化认知的综合体组成的。中医药翻译的过程随着翻译者认知体系的发展而显示出对不同变量单元的关注,如:词语、句子、段落、文本、中医药概念、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等。受调查者对这些变量的关注度,以及对其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各类决策的影响度也随调查对象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体现出不同形态。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调查对象的关注变量单元和关注程度体现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学生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历时性跟踪研究,本研究发现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中医药专业能力发展经历以下阶段:语言层面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调查对象的关注点在语言单位上,并且这种关注随着他们翻译能力的发展而呈现出一个从点到面的趋势。具体来说,学生中医药翻译初期的关注点是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和源语言对等的语义单位。例如:学生在翻译“阴阳消长”时,翻译的重点很大程度地集中在汉语中的“消长”的英文对应语的寻找上。在进行翻译时,很多学生会将其中关键性的词语进行重点标注,并首先进行英文中对应概念的寻找。随着学生的翻译认识不断发展,他们在中医药翻译中的关注点逐渐从词语转化到以句子为单位的语义转换上,并开始关注句子间的语义与逻辑连贯,并将关注点逐渐扩展到整个段落。在此过程中,学生非常关注并寻找各类翻译技巧,并将这些翻译技巧应用在医药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他们发现所学的翻译技巧可以立刻使用的情况下。学生在语言层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的翻译实践中将重点放在语言的层面上,翻译活动集中在对文本中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认识,及对翻译技巧的学习和内化上,而这两者随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不断融合。在语言层面为重点的初级阶段,学生的翻译路径主要为理解并分解原文,将其转化为可以进行语言转换的可操作单位,并应用所学翻译技巧进行翻译活动,对翻译后的英文文本进行篇章与逻辑梳理。笔者还发现,在此阶段的调查对象往往对于语言层面外情境的关注度较低,对于确定性规律的寻找和内化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在以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调查对象对于作为源语言的中文与目标语言的英文有较好的语言转换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各类语义分割、语言形式的转换及转换后的目标语言逻辑与文本梳理均有较好的认识和把握。在此阶段,调查对象逐渐将对语言层面的关注延展到翻译所处的情境中,呈现出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很高的关注度。调查对象从入学就开始进行中医药方面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中医药专业课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英文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而是分块储存。而随着调查对象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和实践的积累,这些被动储存的中医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被激活,并为他们的中医药翻译提供所必需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在这个阶段,调查对象对中医药翻译活动涉及到的中医药文化有很高的关注度,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的认知活动主动性增强,对中医药原文中关键概念的理解及语言情境、中医药知识与文化情境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在翻译活动中决策的主导因素也从语言层面更多地延展到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在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调查对象在从事大量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后,其对作为源语言的汉语和目标语言的英语在中医药情境下的转换有了很好的基础与把握,他们在此阶段的认知活动表现为大量收集、比较与评价同一中医药特定主题的文本,译本反映原文主旨、语义展现、文本类型与语言风格对应,以及中医药文化在目标语言中的构建。在此阶段调查对象的突出特点为能够将语言层面的能力与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的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区别和评价不同译文对中医药原文的语义、语用、文体、文化等的构建程度,并能够在对已有各类译本进行分辨和辩证评价的基础上,做有超越性的翻译探索。这个阶段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批判能力的形成和中医药翻译中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其中的批判能力并非对其它相关各类译本的批评,而是在自己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属于个体专用的翻译策略,应用自己的现有的翻译理论框架对各类翻译文本进行分解、分析、建设性地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和架构实用的中医药翻译理论框架和翻译路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医药翻译创造性活动。

药学初级论文篇2

医药工人、经营人员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目标,是使医药工人在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达到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四至六级应知应会的要求,使中药、医药商业经营人员在业务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方面达到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药、医药经营人员业务技术等级标准三至四级应知应会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术革新的能力。

二、培训重点和培训规划

医药工人中级技术培训的对象是具有初中文化和实际水平已达到初级而未达到中级技术水平的技术工人,医药经营人员的中级业务技术培训的对象是具有初中文化和实际水平已达到初级而未达到中级业务技术的经营人员(指以五大员为主体的有关业务人员,下同)。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重点是工业企业的班组长、生产骨干和在关键岗位上操作的技术工人,商业企业的基层门店、柜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

专业对口的中专、技校等中等以上学校毕业生和已取得中专及中专以上专业合格证书者可免于理论知识的培训。

通过“七五”期间的中级技术业务培训,力争医药工业(包括中成药、医疗器械)行业到1990年有50%左右的技术工人的实际水平达到中级技术水平,医药商业行业有40%左右的经营人员的实际水平达到中级业务技术水平,沿海、中部省、区应高于上述指标,边缘省、区可略低于上述指标。

大型医药企业可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自行确定培训的对象范围、进度要求,中小型企业由主管医药部门统筹规划,协助安排。

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各医药工种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理论教学(即应知部分培训)参照国家医药管理局所属各专业公司制定和编写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执行。为使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各单位在执行时,可从各自的生产经营实际和岗位职务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培训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调整,并报主管医药部门批准。理论培训总课时数不能低于600学时。在统编教材出版前,各单位可按教学计划、大纲的要求,选用或自编一些教材或讲义。通用工种可参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执行。

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即应会部分的培训),原则上实行逐级培训、逐级考核的办法,可采用以师带徒、岗位练兵、开展技术比赛等方式进行。

四、培训形式和方法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办学。在办学方法上,有条件的医药企业可单独办班,没条件单独办班的企业可实行联合办学和委托代培。医药商业企业点多、面广、人员分散,更要提倡联合办学。各地各单位可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联合方式。有办学条件的地、市,可由地、市医药局(公司)牵头,组织县与县或市与县的联合办学;人数少的工种可由省医药局或专业公司牵头,组织地、市、州联合办学;个别专业还可以通过国家医药管理局所属专业公司实行跨省联合,如举办跨省的师资培训班或向师资紧缺的省、区选派讲师团等。在联合办学中,各级医药管理部门都要树立为行业服务的全局思想、热心牵线,办学单位要本着勤俭办学的精神,合理收费。对基础好的学员也可实行自学的方法,但要定期进行辅导或编写自学辅导材料,防止放任自流。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一定要坚持标准,保证培训质量。在培训时,要把好入学关,对不具备初中文化或双补时未补化学的学员,在培训前都要补习初中文化及化学课程。

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抽调部分既懂专业知识又有教学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师资队伍,专职教师数量应占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三到五。要办好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聘请部分有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师。要加强教学管理,要有专职管理人员及严密的教学管理制度。

五、考核、发证

中级技术业务培训的考核、发证可以“哪里培训,哪里考核、发证”为原则,由大型医药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自定办法,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医药管理局(总公司)批准后执行。考试要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有条件的可组织统一考试。要严肃考场纪律,各级医药管理部门要进行检查或抽查考试。

药学初级论文篇3

目前,随着医药工业的不断发展,新的药品不断研发上市,新药在临床治疗活动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治疗同一种疾病或病症的药物种类繁多,因此,在原基本用药目录的基础上,优化治疗药物的品种,才能更好地适应临床的需要,更好、更快地为患者服务。

新药,法定的含义是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1],而我院对新药的界定为我院从未使用过的药品。

1 我院新药引进的程序

1.1 我院新药引进的程序

我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新药引进有以下几个步骤:①临床主任根据临床需要填写新药引进申请表,并附上所申请药品的资料,递交药剂科;②药剂科组织科内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副主任药师及经验丰富的主管药师对拟引进品种进行初审,给出初审意见;③呈交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对拟引进品种进行讨论,确定引进品种;④引进品种进行6个月的临床应用评价,填写评价报告单,交药事委员会讨论,确定为常规购进的品种。

1.2 拟引进新药的初审

初审的结果将做为药事会讨论的依据。因此,初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品引进的优劣。目前,我院的初审工作主要由药剂科组织临床药师及经验丰富的药师完成。通过对临床提出的申请,参考相关资料对需引进的药品进行评价。主要与目前临床使用的品种的成分、疗效、不良反应、价格、医保归类、是否中标品种等进行比较,得出结果交院药事会参考。

1.3 存在问题

我院的新药引进工作虽然在程序上得到不断地完善,但仍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新药引进一段时间后,由于其疗效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优势不大而遭淘汰,有些新药因不良反应较大而退出医院。因此如何做好新药的引进工作是目前药剂科面临的共同课题。

2 运用循证药学理论和方法完善新药引进初审工作

循证药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临床药物治疗学。循证药学是临床医学的新范例,它并不强调根据直觉所得的非系统的临床经验,而是强调临床证据,要求医师用新的技巧,广泛搜集有效的资料,运用正确的评价指南,筛选最有效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2,3]。

2.1 循证药学关于资料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报告的评价原则

临床上评价药物治疗通常采用病案报告、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RTC)等形式。

2.2 对需初审药品的评价

2.2.1 临床研究资料的收集及分析评价[4]全面收集世界范围内发表的有关需引进药品的研究资料。根据资料的来源、年限、资料收集的策略、临床研究的目的、对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分析文献质量分级:统计属一级证据(RCT或系统评价)、二级证据(有对照未随机分组)、三级证据(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文章篇数,总涉及病例数。

例如我院2005年9月收到临床科室的新药申请报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药依达拉奉。药剂科分派两名药师对2005年9月前依达拉奉的所有研究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阳清伟等人[5]对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已进行了系统的评价(SA)。资料质量评价:阳清伟等人机检和手检了主要数据库及灰色文献,检出12个RCT,其中只有9个(n=948)研究符合,检索中明确了检索词和检索策略,评价了纳入RCT、分配隐藏和盲法等方法学问题,对RCT进行交叉评价;报道了失访率,对失访情况进行意向性分析;数据缺失时与试验机构联系:采用χ2检验,进行异质性检查,当各试验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2.2.2 根据临床研究资料的分析对药品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找出需引进药品的研究中的对象、研究对照、治疗的措施(包括对照药品、剂量、用药途径、疗效)、卫生经济评价采用的方法、疗效判定指标,最后综合对疗效、安全性及药物经济学进行评价。

依达拉奉疗效评价[5]:9个研究中只有EAISG的研究提供了随访期,显示对照组与依达拉奉组随访1年的死亡和残疾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7,95%CI(0.92,1.460)]。9个研究中仅有2个研究(n=413例)对卒中患者远期日常生活能力进了评分。其中1个研究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7,95%CI(1.21,2.89)]。另一个研究则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

依达拉奉的安全性评价:9个研究中依达拉奉组发生可能相关的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皮疹。另外,2003年日本厚生省在药物不良反应公告[6]上信息,依达拉奉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且绝大多数发生于老年患者,要求限制其在有肾功能障碍者中使用,并对老年患者进行严格监护。而本研究纳入的9个研究均无急性肾功能衰竭报道,可能与纳入病例总数偏少有关。

依达拉奉的经济学评价:9个研究未对依达拉奉进行经济学评价。

2.2.3 综合评价结果及提出建议通过综合对收集资料的分析以及对药品疗效、安全性的评价,列出需引进药品的治疗目的(属治疗还是预防疾病),最后,总结该药品的优点及缺点给出结论。

通过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显示:目前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试验及病例总数较少,尚无充分证据支持依达拉奉能有效减少脑梗死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和致残率。依达拉奉有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损害的趋势。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皮疹,有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且绝大多数发生于老年患者,建议限制依达拉奉在有肾功能障碍者中使用, 并对老年患者进行严格监护,请药事会酌情考虑引进。

2.3 新药生产厂家的评价

在我国还存在一种特殊现象,同一种药物可来自几个不同的生产厂家,因此,评价新药还需通过生产质量指标和产品质量情况来评价,例如:原料质量、产品的稳定性、溶出度、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等参数和研究报告加以比较、分析,从而选择出高质量的产品。

3 讨论

医院新药引进工作是一个比较棘手的工作,涉及面广,人为因素多。近年来,虽然我院不断完善新药的引进办法,但仍受到主观意见和有限的专业知识的限制,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同时也容易滋生药品购销的不正当行为。通过运用循证药学原则科学地认识和评价药物,根据临床证据对引进新药进行初审,减少药商的促销和回扣对医务人员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医生在选择药物的问题上本着科学的态度,坚持对症给药,有证可循,不断完善新药的引进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S].2002.

[2]胡大一.循证医学-临床研究与实践的新时代[J].中国医药导刊,1999,1(2):6.

[3]陈钧,蒋学华.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循证药学原则[J].中国医药导刊,2002,4(4):70-71.

[4]袁强,刘鸣,赖晓辉.雷米普利临床研究证据的综合评价-循证评药实用方法初步探索[J].华西药学杂志,2002,17(5):336-339.

药学初级论文篇4

1.1.2中期在掌握了大部分中药学课程和实验的基础上,在创新计划课题组和兴趣小组中筛选具有敏锐思维、动手能力强和学习优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课题设计、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和完善研究方案,此阶段贯穿大三年级,并在大三年级的暑假结束。此阶段主要在课题设计中训练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工具、数据库、图书资料和与导师、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能有效的阅读中外文专业文献,归纳总结出课题设计方案,并能在课题的进行中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学会撰写中文论文及工作总结和课题汇报等内容,能积累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

1.1.3科研能力培养阶段此阶段主要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通过初中期的训练与培育,进人此阶段的学生能独立进行一个小课题的设计、进行和完成。此阶段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通过阅读文献,尤其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达到形成一个独立思考和解决科研或实践中问题的能力,并能顺利的完成工作总结、汇报和结题,能独立撰写专业论文。

1.2取得的成绩

从2009、2010、2011和2012年接受了4批共计15人次的学生参加的创新性计划。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能够按照设计完成一个科研计划。同时,创新性计划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视野。如2009年崔维恒等同学在实施《单味中药。一葡萄糖昔酶抑制活性成分研究》创新性计划中,发表国内核心论文5篇「3一7]。20n年邢晗等「8一,2]同学《南瓜降血糖作用研究》5篇。2010年赵辉等[l3]同学参加了河南省“挑战杯”论文大赛,完成的论文获得了一等奖。邢晗等同学以创新计划为基础,在2012年“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获得了河南大学银奖。以上创新性计划的实施,在大学基础课程结束与专业课程学习开始的节点上,通过创新计划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培养了对中药学学习的思维模式,直观的认识了实验室内的仪器、操作和管理,推动了参与同学的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并逐渐依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了人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如参加创新性计划的同学分别有1人2009年保送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同年考取硕士研究生3人;2010年保送北京大学医学部1人;2011年有1人保送到浙江大学。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性计划,提高了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2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推行提高了部分中药学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但在项目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2.1如何发现自身对实验性学科的兴趣爱好

参与项目的学生处于大学基础课程结束和专业课程开始的节点,如何能发现自身对实验性学科的兴趣爱好是首要问题。计划实施初期,兴趣爱好能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同时,指导教师的责任重大,需要和参与者不断交流、鼓励和引导他们对中药学的研究方法、目的和前景有着探寻的渴望。

2.2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将计划项目完整进行

参与项目的学生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将计划项目完整进行是实现中药学“阶梯式”培养的关键。团队的作用要充分体现,项目参与者之间能互相鼓励在课题的选择、整理和进行中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得到研究的快乐。2乃团队的合作与集体意识创新性计划是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初始,中药学研究涉及到的领域多,内容丰富,在短短的假期中很难达到全面训练和培养的目的,所以团队的合作与集体意识特别重要。在创新计划的实施中分工协作、讨论和总结是参与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药学初级论文篇5

目前本科教学中学生的实践环节仅仅是集中在中药学各门课程的实验环节,这些实验主要针对了本门课程中共性代表、有典型性的内容采取了统一规范教学,学生掌握的仅是本门课程中的基础或者共性知识的实践。指导教师各行其政,有些知识点多次重复实践,有些知识点却从没涉及,没能达到实践和主动思维能力的循序渐进提升的目的,各实践环节没有阶梯性,目标不具体,升级不适度。这些无法系统、循序渐进将中药学学科研究的内容、动手实践能力、工作中的主动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中的学术思想进行培育。为此,我们依据多年的中药学学科教学与实践,提出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与创新培养模式教学。

2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与创新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在多年的中药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陆续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和毕业实习等项目与内容建立了中药学“阶梯式”教学与实践培养模式,从创新计划开始进行初期的培育,逐渐加深呈现“阶梯式”培养模式对在校中药学学科内的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方式的培育,在整个培养模式中发表研究论文10篇,获得河南省“挑战杯”创业大赛银奖、河南大学金奖、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河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等成绩。具体培养模式如下:

(1)第一阶梯:根据中药学教学规划和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选拔成绩优异,且对科学研究或者中药企业生产、销售和研发有浓厚兴趣的中药学学科在校大学生,分别组织申报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或组成兴趣小组,于大学二年级暑假进驻到中药学学科平台,进行中药学各学科门类的动手实验能力训练。此阶段主要进行中药学学科的科学仪器规范使用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基本实验室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的适应以及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启蒙。主要考核指标为《科学实验记录本》《、跟师记录本》和《小组活动记录本》,分别详细记录研究日志、与导师交流情况、小组内成员间讨论沟通与协作情况;熟悉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经费合理使用等基本的常识性内容。

(2)第二阶梯:在掌握了大部分中药学课程和实验的基础上,在创新计划课题组和兴趣小组中筛选具有敏锐思维、动手能力强和学习优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课题设计、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和完善研究方案,此阶段贯穿大三年级,并在大三年级的暑假结束。鼓励他们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大赛和创业大赛,通过参加比赛来训练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工具、数据库、图书资料和与导师、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并能有效的阅读中外文专业文献,归纳总结出课题设计方案,并能在课题的进行中分析解决问题,并学会撰写中文论文及工作总结和课题汇报等内容,能积累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

(3)第三阶梯:科研能力培养阶段:此阶段主要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通过初中期的训练与培育,进入此阶段的学生能独立进行一个小课题的设计、进行和完成。此阶段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通过阅读文献,尤其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达到形成一个独立思考和解决科研或实践中问题的能力,并能顺利的完成工作总结、汇报和结题,能独立撰写专业论文。而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主动性很高,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而且加强了自身的职业感和使命感,为将来的择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药学初级论文篇6

Analysis of Trace Elements Contents in Primary Speciation in Rhizoma imperatae

by FAAS

LAI He-yu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41,Guangdong,China)

Abstract: Contents of Ca、 Cr、 Fe、 Mg、 Mn、 Zn in primary speciation of Rhizoma imperatae was analyzed by flame atomic adsorption spectrometry(FA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content of trace elements in Rhizoma imperatae was Ca followed by Cr, Fe, Mg, Zn, and Mn. The extraction rates of trace elements of Ca and Mg were 58.28% and 55.13% respectively.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ce element and the medicine efficacy of herb in Rhizoma imperatae was provided.

Key words: Rhizoma imperatae; trace element; primary speciation;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ntry(FAAS)

白茅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禾本科植物白茅(Rhizoma imperatae)的根茎[1],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等功效[2]。白茅根药源普遍、价格低廉,是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药材[3]。本试验根据中草药微量元素形态分析方法结合白茅根在日常中的食用方法,对白茅根的初级形态进行分析,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钙、铬等6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分析了相关形态参数,为进一步研究其药效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1.1.1仪器TAS-99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公司);HUMAN型超纯水器(韩国,北京普析通用公司);DGG-9240B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JZ7122型粉碎机(上海嘉定粮油仪器有限公司);LD-5型电动离心机(江苏省金坛市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FA2004N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1.2试剂钙、铬、铁、镁、锰、锌元素标准溶液:1 000 μg/mL(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实验用水为超纯水;硝酸、盐酸、过氧化氢、高氯酸均为分析纯。

1.2样品前处理

1.2.1预处理将白茅根用自来水洗净,再用超纯水清洗2~3次,晾干,置于干燥箱中,在60 ℃烘至恒重后进行粗粉粹(粒度<5 mm),得原药样品A。

1.2.2消解方法准确称取样品1.000 0 g置于100 mL小烧杯中,加入4∶1(V/V)的硝酸-高氯酸混合酸15 mL,放置过夜,置于电炉上加热至冒大量白烟,蒸发至近干。用2%的HNO3溶液定容于50 mL容量瓶中(某些元素需再稀释),同时做空白对照试验。

1.3微量元素初级形态分析

参考中草药微量元素初级形态分析流程[4-6](图1),制备相应的样品。取原药12.50 g加超纯水微沸;残渣置于烘箱中60 ℃烘至恒重,用粉碎机粉碎,过60目筛;将头煎液、二煎液浓缩后分别定容至50、40 mL,即相当于含量为0.25 g/mL;取头煎液、二煎液各20 mL合并用0.45 μm滤膜减压抽滤,得到颗粒物(F)为悬浮态,滤液为可溶态(G)。按照1.2中样品的消解方法进行处理,测定各形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仪器工作条件

各元素灯使用前预热20 min,具体工作条件见表1。

2.2标准工作曲线

准确移取1 000 μg/mL的标准储备液各适量,用2%的硝酸溶液按需要稀释至相应浓度,按表1仪器工作条件测定其吸光值并求得吸光值与浓度关系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见表2。

2.3药物浸出情况

按初级形态分析流程得到的头渣B、二渣D烘至恒重称量,结果见表3。

2.4初级形态分析结果

2.4.1样品测量结果白茅根中微量元素测量结果见表4。

2.4.2形态分析参数根据周天泽[4]对形态分析的探讨,各形态分析参数导出如下:令Wi(i=A,B,…,G)表示某级份的总重量、Pi(i=A,B,…,G)表示某元素在该级份中的含量。头煎提取率T1=(WC×PC)/(WA×PA)×100%,依此类推;头煎浸留比Q1=T1/L1;二煎浸留比Q2=T2/L2。同时根据物料平衡,T1+L1=T1+T2+L2=100%。各形态分析和计算结果见表5。

3小结与讨论

白茅根是一味较为常见的中药材,在日常食用方面经常用作药膳食材,无论用作中药或是用作药膳食材,其食用的方式都为水煎,因此研究其水煎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存在形态对探讨其药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6]。从测定结果可见,白茅根中微量元素总含量特征如下:Ca>Cr>Fe>Mg>Zn>Mn。上述6种元素在白茅根中总体含量不是很高。除Ca、Mg外,其他元素提取率均不超过50%,Mn的提取率相对较低,第一种可能是因为Mn含量较低,第二种可能是由于与有机大分子结合率更高,或所受到的作用力更强,大部分元素的提取率均小于50%,说明仍有大量的元素未被提取出来。微量元素在煎渣中残留甚多,如何利用药渣,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颜正华.中药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67.

[2] 吴修仁.潮汕植物志要[M]. 广东:广东省汕头市生物学会,1993. 108.

[3] 李志谦,郭旭先. 白茅根的妙用[J]. 医学文选,1994(1):10.

药学初级论文篇7

1、药师、医师(助理级职务):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药士、医士职称(员级职务)三年以上。对任药士、医士职称(员级职务)年限不够或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过药士、医士职称(员级职务)的,必须是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满四年以上,高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满六年以上,初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满十年以上。

2、主管药师、主治医师(中级职务):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药师、医师职称(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药师、医师职称(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药师、医师职称(助理级职务)满期五年上。对任药师、医师职称(助理级职务)年限不够的,必须是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四年以上;专科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满五年以上;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十年以上;高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十二年以上;初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二十年以上,且获得本专业一年以上的结业证书。

凡符合上述申报条件的人员,还必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本专业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且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符合评审要求者,可在90个工作日内完成职称评审并拿证。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药学初级论文篇8

1 多层次中医药人力资源结构

中医药人力资源需要满足各层次卫生服务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

1.1 高级中医药人才

高级中医药人才是对中医药的发展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高层次人力资源。该层次的人才包括: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和指引中医药学术发展方向的学术大家;具备熟练专业技能,掌握独特的诊疗技术,能够创造新的治疗途径和中医治法的临床大家;对中医药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并提出正确见解的现代科研人才;对中医药教学具有深厚造诣的中医药教育家和名师;在国外宣传中医药文化,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有重要突出贡献的人才。

1.2 中级中医药人才

中级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中级中医药人才包括:能够熟练地将中医药理论运用于临床诊疗的医师;从事主要教学工作的中医药院校的教师;从事中医理论、现代中药研发、临床诊疗技术研究的中医药科研人才;从事中医药生产流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从事维护中医药市场秩序的中医药行业管理和法律人才。

1.3 初级中医药人才

初级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初级中医药人才包括:临床经验还有待积累的中医药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农村和乡镇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按摩、保健、刮痧等操作相对简单的中医药人才;从事与中医药生产经营相关工作,投身于中医药事业的人。

2 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

全方位中医药人力资源体系指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涵盖临床、科研、教育、管理、法律、营销和国际交流等各方面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体系。

2.1 中医临床人才

确切的临床疗效是中医事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临床疗效的保证依赖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临床人才需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能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思想给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用药[1]。临床中医人才可以分为全科型和专科型。全科型中医临床人才适应于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专科型中医临床人才能够针对一些中医擅长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提供独特的治疗方法。

2.2 中医药科研人才

中医药科研人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力量。近代以来,西方医学的传入使中医的科学性受到了很多质疑,甚至被要求废止。而中医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和积淀,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实践证明中医在治疗很多疾病,特别是疑难杂症和新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然而中医药理论和作用机理大多无法用现有技术去解释,需要中医药科研人才寻找新的途径。

2.3 中医药教育人才

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需要广大的中医药教育人才。既包括中医药院校的教师还有带徒的老中医。中医药教育人才要熟悉中医药经典著作,领会中医药的精髓,把对中医药学的领悟融入自己的学识中,并准确传授给学生。同时由于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问,中医药教育人才要启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悟性,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水平。

2.4 中医药管理人才

中医药的发展既需要统领全局的宏观管理人才,也需要擅长于中医药企业经营和医疗服务机构管理的微观管理人才。宏观管理者负责拟定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政策,出台各种行业管理规定,执行对中医药市场和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督。他们要从全局的高度进行中医药资源配置。微观的管理人才,如地方中医药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他们对中医药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对防范医疗事故和药害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2.5 中医药法律人才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作为我国原创医药的中医药,其知识产权保护却面临严峻的挑战。日本的汉方药,其组方来自中医经典名著《伤寒论》,然而其方药却已率先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和商标保护,严重威胁着中医药的发展。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懂得中医药法律的人才,首先要重点研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重大课题[2]。同时国内的中医药发展也需要中医药法律人才,只有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的保护下,中医药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2.6 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

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是中医药产品供应和服务提供的载体。中医药营销和外贸人才既要有中医药背景,又懂营销和商务手段,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专利和药品注册法规。在推广中医药的过程中,不能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在销售过程中,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否则将严重影响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形象。尤其是外贸人才,他们将中医药推广到世界各地,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力量,需要了解与中医药有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找准进入渠道从而打开国际市场。

2.7 中医药对外交流人才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医药需要我们扩大宣传,增强对外交流工作。与国外的卫生部门、医药院校、研究机构的互访与合作,在外国开办中医药学院,设立中药店和中医诊所,借助国际型展会和论坛等各种平台宣传中医药。这些都需要既懂中医药又懂得外国语言的人才将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用外国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跨越语言的障碍,使外国人能更多地了解中医药。

3 政策建议

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需要各界中医药人士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在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方面,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运作目标相结合。

3.1 建立全方位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

要围绕中医药发展的战略目标,形成以大学教育为主,其他培养模式为辅的培养机制。根据中医药各类人才的需要,合理地设置课程结构和培养目标,培养中医药科研、临床、教育及交叉复合型人才。对于临床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其他培养方式的结合,如通过师承教育采用名老中医带徒方式,使一些中医药独特治疗方法得以传承和延续。

3.2 建立中医药各类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

政府首先要增加对中医药的投入,为中医药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中医药临床、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给中医药人才提高工资待遇和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给予表彰奖励,对在临床和科研的奋发上进的人才应该给予晋升的机会。从而通过各种激励方式,调动中医药人才的积极性、使中医药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药学初级论文篇9

小麦赤霉病又叫红麦头,是贵池区小麦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重大病害,病菌主要在上茬的水稻稻桩上越冬,春季温度上升后,在稻桩上形成子囊壳,当小麦处于扬花期时,成熟的子囊孢子借气流、风雨溅落到小麦的花器上,然后萌发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大约3~5 d后显症,麦穗变红,分生孢子可以引起再侵染。小麦发生赤霉病后可以引起小麦减产、品质下降。贵池区殷汇镇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后期发生的一种重大病害,2012年殷汇镇小麦赤霉病特大发生,损失惨重。目前,市场上预防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极多,质量良莠不齐,为筛选出有效预防和治疗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品种,特从殷汇镇农药店选择了5种中、高档小麦赤霉病药剂,于2013年4月初在小麦上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对比试验[1-3],筛选出了30%氟环·多菌灵、40%戊唑·咪鲜胺、36%甲基硫菌灵等有效预防赤霉病的药剂品种,以便为今后推广和指导防治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贵池区殷汇镇汇丰种植合作社承包的小麦田中进行,所选试验田,田面平整,排灌便利,土壤pH值6.6左右,耕作层23 cm,有机质含量丰量,保肥、保水能力强。前茬为一季中稻,栽培方式为稻麦轮作,2012年赤霉病特大发生,田间菌源广泛存在。小麦于10月15日播种,试验时处于扬花初期,所有试验小区的土壤、栽培和肥水管理水平一致。试验靶标为小麦赤霉病,小麦品种为扬麦17。

1.2 供试药剂

30%氟环·多菌灵,山东新势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0%戊唑·咪鲜胺等(赞米尔),以色列马克西姆公司;43%戊唑醇(好力克,拜耳作物科学公司;36%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上海农乐生物制品公司;40%多·酮,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30%氟环·多菌灵1.2 kg/hm2(A);40%戊唑·咪鲜胺450 mL/hm2(B);43%戊唑醇300 mL/hm2(C);36%甲基硫菌灵600 mL/hm2(D);40%多·酮1.2 kg/hm2(E);喷清水作对照(CK)。不设重复,共6个小区,各处理小区面积为200 m2,小区随机排列。

1.4 施药方法

采用浙江黄岩生产的3WBS-16E背负式喷雾器喷雾,按对水450 kg对小麦进行均匀喷雾,施药均由一人操作完成。本次防治共施药1次,施药时间在4月3日14:00进行,小麦正处扬花初期。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共调查4次,施药后3、7、12 d观察有无药害现象,小麦黄熟时,小麦赤霉病病情已稳定,调查病穗率和病指。赤霉病以穗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10点取样,每点调查50穗,共查500穗,统计病穗数并对病穗进行分级,计算防效[4-6]。

小麦赤霉病病穗分级标准;0级为麦穗无病;1级为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以下;2级为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4~1/2;3级为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1/2~3/4;4级为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3/4以上。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药后3、7、12 d观察,各药剂区小麦均未发现有明显的药害。

2.2 防效

2013年小麦赤霉病总体偏轻发生,但试验区品种受抗性及播期影响,扬花期雨日数及降水量均较多,发病较重。从表1可以看出,各处理区均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但各个药剂对赤霉病预防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处理A、处理B、处理D对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90.32%、83.06%、77.82%,防效较突出,而处理C、处理E对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64.52%、48.79%,防效不理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30%氟环·多菌灵、40%戊唑·咪鲜胺、36%甲基硫菌灵对赤霉病的防效较高,对小麦生长安全,未见明显药害,而43%戊唑醇、40%多·酮对赤霉病预防一般,建议今后殷汇镇在小麦扬花初期重点推广使用30%氟环·多菌灵、40%戊唑·咪鲜胺、36%甲基硫菌灵预防赤霉病,并建议在使用高效药剂时合理轮换用药,以延长抗药性。

4 参考文献

[1] 崔晓萌.25%咪鲜胺乳油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105,127.

[2] 吉沐祥,高定如,吴祥,等.42%咪鲜·甲硫灵WP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示范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104-106.

[3] 宋凤仙,张匀华.小麦赤霉病危害损伯与防治指标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3,8(2):21-27.

药学初级论文篇10

中医药职业教育中药士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尚未健全,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培养高质量的中药士人才较为困难。中药专业作为江西省医药技师学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专业建设项目及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支持专业,在长期探索、改革与不断创新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药士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构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一定的经验。

1 职业院校对中药士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

传统中药士的培养只是侧重于基础专业和考核技能的培训,很少涉及对中药服务等更为重要的临床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服务的培养[1],导致出现培养的中药士单纯从事药物的配发、核对等基础性工作的尴尬局面,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发挥中药士的真正作用。当前中药士培训模式仍然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差距:(1)缺少对应的医疗及连锁药店等合作单位为中药专业提供实践教学,难以保证中药专业实践课程的数量与质量;(2)缺乏有高质量师资力量的相关中药士资格考试培训;(3)对中药士的培养单纯满足数量需求,对质量要求不够重视。

2 该院中药士人才的培养模式

2.1 中药士人才培养的特色教学及培训模式

2.1.1 教育定位及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前提[2]。由于中药士资格考试报考资格明确要求考生具备中药学专业中专或专科学历,因此,该院合理定位将中药士培养融入到3+2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即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后可取得中药专业中专学历,再经过两年培训教育后可同时获得高级技工证书。

2.1.2 探索和实践“六融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六融通”即人才培B与企业需求、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的六融通。与广东大参林药店连锁有限公司、温州市布衣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连锁药房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六融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

2.1.3 课程与岗位结合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开发团队,对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并考虑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以“中药技能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按实践导向重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构建并实践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2)与企业共同开发一体化核心课程。与企业共同制订《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3门一体化核心课程标准,进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确定一体化教材编写框架,编写出《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3本校本教材及3门课程教学信息化资源包。主、参编统编教材4本。实施了以典型项目和案例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1.4 教室与药店结合

(1)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9个校外实训基地,江西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投入大量资金以提供足够先进的连锁药店设备和实际训练所需的原材料,以供学徒实践学习所用,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岗位让学生实践。

(2)校企共建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同时学院与企业共同设计、建设了与岗位接轨的校内综合大药房、中药调剂一体化工作站、中药认药一体化工作站、中药炮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实验实训室。

真正实现学生教室即药店,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缩短岗位适应期,学院也为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和职工培训的需求,学生、企业、学院实现三赢。

2.1.5 打造一支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兼职教师培养计划”。建立校企“互聘共培”师资队伍的长效机制,建立学校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和服务企业制度,实现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共享、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互聘互兼,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2.1.6 开展中药士培训班工作

(1)严格选拔培训学生及教师。该院对中药士的培养采用严格的培训教师和受训学员双淘汰选拔制度为主。首先在3+2中药专业三年级学生中进行中药士培训班招生宣传,采用班主任推荐及自愿报名的方式相结合。培训教师队伍的组建首先是采取教师填写申请自愿报名,学院通过对教师资历、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因素进行考核和选拔,选定的培训教师均为该院中药专业资深教师;其中,教授级讲师1名,高级讲师2名,讲师1名。

(2)重视培训及末位淘汰。培训中心精心挑选培训教材等并组织教师集中进行规范化培训:我院中药士培训教程、资料均选自医药书店最为畅销的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细则:中药专业(初级士)》及《中药专业习题集(初级士)》。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培训中心对培训学员及教师末位淘汰制进行管理;根据受训学员对教师培训效果的综合评分,提醒教师及时调整培训方法,对学员考核成绩排名末位的对应指导老师予以淘汰。

2.2 中药士人才效果评价模式

由学院、医疗单位、连锁药店以及受训学员代表共同组成培训管理评价委员会,制定中药士培训课程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及评价标准。通过对近几年我院初级中药士资格报考统计分析可知:2015年全国初级中药士考试中该院选拔参加考核的学员四门全部通过率达35.4%,其中基础知识单科通过率为38.4%,相关专业知识单科通过率为45.8%,专业知识单科通过率为50.6%,专业实践能力单科通过率为52%;2016年全国初级中药士考试中我院选拔参加考核的学员四门全部通过率达41.0%,其中基础知识单科通过率为43.6%,相关专业知识单科通过率为64.1%,专业知识单科通过率为66.7%,专业实践能力单科通过率为71.8%,较2015年度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 结语

该院中药士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待不断加以完善,我们将密切关注学生在医疗单位、连锁药店中实际工作情况,根据岗位相关工作需求及时调整中药士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高质量中药士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加快构建中药士的培养模式任重道远,当今职业教育对中药士的培养尚无最佳的培养模式可借鉴[3];因此,需要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单位、连锁药店及广大兄弟院校加强携作沟通,共同探讨及完善适合职业教育的中药士培养模式,为全面深入推动中药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药学初级论文篇11

1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

1.1临床药学的政策环境2002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颁布,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要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2007年12月卫生部发文《关于开展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42家医院作为试点单位,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药师准入标准、配备标准、管理制度、工作模式、岗位职责及临床药师工作的评价体系。

1.2实际工作中的难点虽然国家为临床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由于国内临床药学与药学实践的发展不均衡,药师在融入临床、参与用药决策这一核心工作中,举步维艰,进展缓慢[1]。笔者开展工作之初,也碰到不少困难,首先是自身知识背景不足,知识结构中以化学为主,缺乏必要的医学与治疗学方面的知识,从而缺乏与临床医师的共同语言,难以与医师与患者沟通;其次,临床医生对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性质也存在一定的误解,医生往往认为药师是来监督用药的,从心理上抵触,从思想上轻视。再者,医院在初始阶段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资料匮乏,信息来源不足,都是工作进展困难的原因。

2临床药学工作思路及方法

2.1分层次工作重在临床临床药学工作是一个内涵丰富、边缘学科涉及面广、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对于不同级别的医院,也有不同的要求。临床药学工作系统由基础、中级、高级三个不同的层次构成,基础工作包括处方点评;按照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理论,审核处方的合理性;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编写药学通讯;提供药物咨询等。中级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求临床药师要走进临床,与医护结合,参与临床用药实践,以患者为中心开展药学服务。最高层次的临床药学内容是根据前两个层次的信息反馈和临床实践要求进行工作,并为前两个层次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2]。

根据笔者的经验,中医医院临床药学的开展尤其先要把基础工作做实,药师从最基本的工作中可以掌握更多有价值的药物信息资料,为后续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药师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临床中,深入病房,参与查房、会诊、病历讨论等,并结合临床实际参与患者用药。与医师、护士密切合作,共同发现、解决、预防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尽力保护患者免受或减轻、减少与用药有关的损害。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从事与临床药物治疗相关的工作中,这样才能不断积累临床用药实践经验。

药学初级论文篇12

1.2岗位感知

校内实训中心参观:带领学生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初步感知专业生产环境、设施设备。药品生产方面:参观药品生产企业,使学生对“药厂”“制药公司”等药品生产企业产生初步的认识,并能具体地感受到“原料药”“制剂”“剂型”“中药提取”“中成药”等专业术语,感知生产车间、一般生产区、洁净生产区等药品生产环境,实实在在看到各种剂型药品生产的设备、质量分析设备等,为将来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

医药公司方面:通过参观药品批发企业,使学生对顾客服务、药品介绍、药品购销、药品陈列、贮存和养护、中药鉴别、中药调剂、用药指导、销售与售后服务、药品入库和出库等药品经营知识产生初步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经营意识,为今后的实践技能训练、参加医药购销员、中药调剂员、西药药剂员等职业资格考证打下基础。社会零售药店方面:通过对连锁大药房的参观,初步了解药店的布局、药店的日常管理运营、药师的工作、药品排列原则、中药饮片存放规律等。包括观察该药店的门面装潢、周围居住人群、地理位置;归纳药店所经营的商品种类;了解中药饮片存放情况等。

医院药剂科方面:通过对医院药剂科的参观学习,初步了解医院药事管理的概况。了解医院药剂科的部门设置、药品调剂的流程、生产的医院制剂品种及药库的分类设置、药品的储存养护、出入库验收等。

1.3职业引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学会如何确立方向、选定目标、合理定位、自主学习、不断拓展能力,争取全面发展。使学生明白想要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的,“成功=周密的计划+正确的方法+有效的行动”。科学学习方法指导:针对初中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特点、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重点等,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使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及素质养成等全面提高;学会如何预习、自主学习、注意轻重详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积极独立思考等等。青春期教育:通过安全防范、情感、讨论、青春随想4个篇章,给学生讲解青春是什么。不管是烦恼、快乐、忧愁,都因为有了青春的色彩而显得异常珍贵。每个人只有一次青春,应该要学会珍惜,放飞梦想,实现理想。

2《专业认知》课程实施情况

从2008年开始,在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08级新生第一学期的教学中增加专业认知课程。从第一周开始,每周2课时,先向学生介绍专业对应的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概况,再带领学生到对应的各单位参观。目前,08级学生已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就反馈情况分析,学生都能迅速完成从药学学生到药学工作人的角色转换,乐于通过实习掌握更多实用的专业技能,积极承担起药学工作岗位职责。

在08级药学专业学生进行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实施情况,2009年初修订五年制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9版)时,增加了专业认知的内容。09级专业认知采取集中进行的方式,在第一学期的中途实施,期中考试后集中一周进行专业认知教学。学生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充满了好奇心,勇于发问,积极探索求知,在认知结束的实践报告中反馈了大量的信息,学生表示通过专业认知,对专业有了清晰的认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自豪感和学习兴趣。总结09级药学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实施效果,2010年、2011年的新生认知再作改进,同时推广至学校五年制高职各专业。各专业针对专业特点计划安排,组织实施,效果显著。

3《专业认知》课程实施的意义

“专业认知”教学的安排,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专业认知”教学安排作为构建“五年一贯制”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第一学期安排认知教学周,让学生一进校门就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特别是将来的就业岗位,各岗位对应职业情况。“专业认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其他各实习环节的基础。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专业各课程之前,对本专业所从事的活动进行实地参观、了解,对本专业形成感性认识,使今后的学习能联系实际。

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况。通过参观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形成专业概念,为后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通过认知周教育,学生提前进入专业思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结合将来的就业方向,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药学初级论文篇13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从幼苗至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穗腐[1]。为了寻找出适合界首市小麦赤霉病防控的有效方法,以利于指导农业生产,笔者于2015年、2016年进行了小麦赤霉病防控方法的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界首市邴集乡东张庄村小麦良种繁育田中进行,前茬作物为玉米,试验地为黏土类砂姜黑土,土壤基本情况:耕层0~20 cm,土壤含有机质19.69 g/kg,全氮1.03 g/kg,碱解氮77.79 mg/kg,全磷0.73 g/kg,有效磷22.36 mg/kg,全钾40.53 g/kg,缓效钾582.40 mg/kg,速效钾87.97 mg/kg,Fe 54.44 mg/kg,Mn 66.52 mg/kg,Cu 2.20 mg/kg,Zn 0.66 mg/kg,B 0.37 mg/kg,S 10.57 mg/kg。该地施肥及其他田间管理与当地小麦良种繁育田一致[2-3]。播种前施入基肥(文胜牌45%小麦专用配方肥,N∶P2O5∶K2O=23∶12∶10)750 kg/hm2,拔节肥追施46%尿素112.5 kg/hm2。播种量为187.5 kg/hm2(2014年10月16日播种、2015年10月14日播种),播种用宽幅播种机播种,行距26 cm。试验地小麦长势整齐一致,水肥管理及其他栽培条件一致,试验地管理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相一致[4-6]。

供试药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供试作物:小麦,品种为周麦27(高感赤霉病)。试验对象:小麦赤霉病。施药器械为市下牌SX-LK16升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扇形喷头,流量0.6 L/min,工作压力0.2~0.3 Mpa,喷片孔径为0.9 mm。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8个处理,分别为齐穗末期施药(A)、扬花初期施药(B)、扬花末期施药(C)、齐穗末期和扬花初期施药(D)、齐穗末期和扬花末期施药(E)、扬花初期和扬花末期施药(F)、齐穗末期施药、扬花初期和扬花末期施药(G),以空白作对照(CK)。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64个小区,小区间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5 m2。试验药剂为25%氰烯菌酯悬浮剂,制剂用药量为33 L/hm2。8个处理各喷药1次,具体喷药时间。

1.3 施药方法

试验药剂用移液管量取施药的剂量,采用二次稀释法,加入规定的水量,搅匀后进行叶面喷雾。药液喷施量为10 125 L/hm2,按各小区面积计算喷施的药液量,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

1.4 气象资料

2015年4月20日(小麦齐穗末期)第1次施药当天为多云,北风3~4级转微风,气温9~17 ℃,平均13 ℃,相对湿度49%,施药后24 h无降雨;4月24日(小麦扬花初期)第2次施药当天为晴天,东南风微风,气温15~27 ℃,平均21 ℃,相对湿度68%,施药后24 h无降雨;5月1日(小麦扬花末期)第3次施药当天为多云,东风微风转3~4级,气温18~28 ℃,平均23 ℃,相对湿度54%,施药后24 h无降雨。整个试验期间(4月20日至5月13日),降雨量为54 mm,降雨日为5 d。具体见表2。

2016年4月14日第1次施药(小麦齐穗末期)当天为晴转多云,西南风微风,气温12~20 ℃,平均16 ℃,相对湿度57%,施药后24 h无降雨。4月18日(小麦扬花初期)第2次施药当天为多云转阴,北风微风级,气温11~22 ℃,平均16.5 ℃,相对湿度53%,施药后24 h无降雨。4月26日(小麦扬花末期)第3次施药当天为多云,东南风微风,气温14~29 ℃,平均21.5 ℃,相对湿度61%,施药后24 h无降雨。整个试验期间(4月14日至5月12日),降雨量为127.0 mm,降雨日为11 d(表2)。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于小麦赤霉病完全显示出来时调查1次,时间分别为2015年5月14日及2016年5月12日。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顺麦行连续查200穗,记载总穗数和分级记载病穗数。分级方法:0级为全穗无病;1级为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3级为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5级为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7级为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药效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试验药剂处理A~G药后3、5、7 d田间观察表明,对淮麦33生长均表现正常,对小麦生长无不良影响。

2 防效

2015年小麦扬花期内(4月24日至5月1日)无降雨,小麦赤霉病发病较轻(CK病指6.57);2016年小麦扬花期内(4月18―26日)降雨较多,小麦赤霉病发病较重(CK病指13.34)。

小麦赤霉病发病轻发年份,处理B喷施药剂1次和处理D喷施药剂2次,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80%和82.36%,其防治效果相当,防治效果较好;而处理F喷施药剂2次的防治效果为85.17%,与处理G喷施3次药剂的防治效果85.52%相当。而处理B、D以及处理F、G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小麦赤霉病发病重发年份,处理B喷施药剂1次和处理D喷施药剂2次,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3.10%和44.54%,其防治效果相当,防治效果较差;而处理F喷施药剂2次的防治效果61.77%,其防治效果较差;处理G喷施3次药剂的防治效果为85.59%,其防治效果较好;且处理F与处理G的差异极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小麦赤霉病发生轻重与当年小麦扬花期的降雨量有密切的关系,小麦扬花期的降雨量少,小麦赤霉病发生轻;小麦扬花期的降雨量多,小麦赤霉病发生重。

小麦赤霉病发病轻发年份,在小麦扬花初期及扬花末期喷药1~2次,对小麦赤霉病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小麦赤霉病发病重发年份,须在小麦齐穗末期、扬花初期及扬花末期各喷药1次,才能对小麦赤霉病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吴永康.6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及增产比较[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24.

[2] 袁伯根,贲秀兰.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123.

[3] 阮仁武,傅大雄,王步军,等.3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7(3):289-29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