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直升机技术论文实用13篇

直升机技术论文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1

0 引言

舰载直升机作为一种重要的武器装备,随着现代战争的需求,飞机系统及其任务系统的复杂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装备的可靠性(Reliability)、维修性(Maintainability)和保障性(Suppoability)的要求日趋迫切。美军在维修保障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各种信息平台,对维修资源实现优化管理与共享,对维修技术实现远程通信支援,以实现维修保障的各种目标。如何有效运用信息化维修保障技术,以最低的资源消耗,保持和恢复舰载直升机战术技术性能,保证部队作战训练任务的正常完成,是舰载直升机维修保障的根本目的。以往现场维修时,采用人工测试方式,由机务人员根据故障现象,利用图纸、简单仪器仪表和个人经验,查找故障位置,维修过程耗时长,对故障的判别不够准确。因此,为了提高舰载直升机维修保障能力,必须研究相应的信息化维修保障技术极其应用。

1 舰载直升机维修保障特点分析

舰载直升机由于经常远离基地执行海上作战、训练任务,海洋自然环境和舰船作战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舰载直升机维修保障具有以下特点:

①空间有限。保障人员、设施、设备与物资等集中在狭小的空间内,保障资源数量受到严格限制。舰艇存放条件受限,往往是多处存放,需要通过动态调度技术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作到菜单式管理,以增加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并按其使用频率分地点合理存放,对每项物资按功能用途登记装箱落实到人,从而满足面向作战的实时动态保障需求。②维修困难。舰船长时间远离基地在海上航行,舰载直升机需要面对各种突况随时起飞,因此要求机务人员完成的维修工作量比陆上大的多。目前舰艇上仅能开展基层级维修,作战训练任务结束后才可以进行基地级维修,维修保障过程中很多难题都无法得到基地的技术支持,维修难度有很大提高,对维修保障能力要求很高。③任务海区自然环境复杂。执行过程中面临“三高”(高温、高盐、高湿)现象明显,6、7月份季风季节扬沙天气增多,台风和高海况时有发生等复杂环境,对舰载直升机维修保障影响巨大。④任务时间长。飞机经常随航执行远海任务,航行时间长,维修保障技术难度大。

2 舰载直升机信息化维修保障技术

2.1智能BIT技术智能BIT是在常规BIT的基础上,针对常规BIT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的功能缺陷,将包括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模糊理论、信息融合等在内的智能理论应用到BIT的设计、检测、诊断和决策等方面,提高BIT的综合效能,从而提高舰载直升机战备完好性,降低寿命周期费用的理论与技术。

智能BIT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舰载直升机维修保障当中,例如为了减少飞机的BIT虚警,可以将AI技术引入飞机BIT和状态监控系统中,以提高BIT能力。美军已经利用AI技术将航空电子故障树分析器方案综合到飞机的航空电子系统中,在专家系统软件支持下,可以在机上直接把故障隔离到SRA,从而避免了虚警事件的发生。

2.2便携式维修辅助设备(PMA)PMA是英文PortableMaintenance Aids的简称,是在维修点上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通过采用PMA,可以使维修人员在工作地点根据维修作业和舰载直升机现状,实时地存取维修数据,为多个用户快速地提供可视化资料:使相关人员在作业期间接收详细的技术数据,为自动识别技术和电子化维修手段的普及应用提供远程支持:允许与舰载直升机进行直接通信,以便于故障的定位。对不具备嵌入式自动故障诊断和预计功能的舰载直升机而言,PMA发挥的作用尤其重大。

当飞机完成飞行任务返回后,由驾驶员报告飞机的故障及问题,并利用PMA下载机上数据存储单元的信息来确认故障,数据存储单元记录了飞机飞行中关键系统的数据,当这些故障信息报告被和维修工作项目下载到PMA中后,生成故障信息报告和维修工作项目,从而知道机务人员对飞机进行准确维修保障。维修完毕后PMA被送回维修控制中心,将维修数据存入信息管理系统中。

2.3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ETM舰载直升机的保障技术资料是其使用和维修保重的重要技术支撑。据美军统计,若技术资料保障及时,85%的任务可在第一时间内正确完成。因此,技术资料实现数字化,形成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对于提高舰载直升机机维修保障能力,降低保障费用具有显著作用。IETM包含了与舰载直升机的使用和维修相关的各种信息,使机务人员可以随时快速、方便地浏览、修改文件内容,提高舰载直升机的维修保障速度。

例如美军将F-16战斗机的技术文档制作成39片CD-ROM光盘;美海军“宙斯盾”(AEGIS)作战系统由于使用了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每年至少节约100万美元。

2.4自动测试设备ATE自动测试设备(简称ATE)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器件、电路板和子系统等测试的设备。ATE通用平台是一个可升级、参数化的测试平台,其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测试效果,以方便工具的调用,模块功能信息的熟悉,及时进行信息交流,为测试人员提供良好的测试环境,从而提高测试进度。

先进的ATE技术,能够将舰载直升机维修测试效率提高10倍以上,故障隔离效率提高30%,在其全寿命周期内节省测试维修保障费用20%以上。因此ATE已成为提高战斗力的高效武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美、法两国走在前列。

3 结束语

舰载直升机信息化维修保障技术还包括自动识别技术(AIT)、网络化远程维修技术、可穿戴计算机技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微机电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系统复杂化、综合化的提高,舰载直升机信息化维修保障技术将向着覆盖整个飞机重要系统和关键部件的全面预测与诊断方向发展演变。

参考文献: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2

机械制造工艺;合理化;机械设计

1机械制造工艺流程

从整体角度来对机械制造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机械制造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1制造程序

这一步骤主要是将原材料直接制作成半成品,处理重点是对原材料的材质及材料的利用率进行规划。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就一定要对材料的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有提升机械制造工艺原材料的利用方式,才能真正降低生产成本。

1.2零件定位

在零件定位中,可以运用多种定位方式,而技术人员采用何种定位方式也会直接影响零件的质量。为了提升零件质量,技术人员要结合定位方式与零件的加工需求,按照标准开展零部件的加工工作,这也是增加机械制造企业产品销量的主要手段。

1.3技术程序

这一步骤是将制造工序中已经获得的半成品直接加工成符合客户要求的成品,技术程序的加工要求更精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更高。

1.4加工精度控制

技术人员在对零部件进行粗加工后,还要对半成品状态下的零部件进行细加工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加工的精度要求在于零部件的形状、尺寸及表面质量等因素,为了真正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技术人员需要利用误差控制措施进行合理选择,进而提升产品的精度。

1.5装夹

对零部件进行装夹是将零件直接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上,在零件的装夹操作中,技术人员要保证零件固定位置的准确性,在确定好位置后,技术人员还要利用相关设计对零件进行深层次的固定工作。

2机械制造设计工艺的基本原则

2.1综合性

从本质层面来说,合理化的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属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二者本身所属类别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也就产生了工作中的误差。基于此,技术人员要将综合性作为整个机械制造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总结传统机械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将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制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升机械设计的整体质量。

2.2整体性

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要先对机械设计的方案进行制定。在制定机械设计方案时,技术人员要遵循整体性原则,从机械制造工艺的整体入手,在确保各个部件合理的基础上,制定多个机械设计方案,从这些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作为机械制造的最终设计方案。

3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措施

3.1提高设计标准化

制造工艺的核心是机械设计标准化,也就是在相对统一的设计标准中,保证技术人员设计的机械零件结构、规格达到高度统一,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机械制造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机械零部件的质量,这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技术人员在对机械制造工艺进行合理化设计时,一定要充分重视机械零部件的质量,按照国家标准实现标准化设计,以提升机械零部件产品的设计水平和使用性能,只有提升机械生产企业与机械产品的竞争力,才能真正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3.2运用绿色制造工艺

技术人员在进行机械设计时,要不断尝试引入新的设计理念,改进传统的设计方法。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真贯彻落实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机械设计与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机械制造企业运行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的机械制造工艺,技术人员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绿色材料的使用方面,从原材料及生产工艺两方面入手,共同保证机械制造与设计的系统化发展。

3.3提升加工精度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客观差异是一定存在的,技术人员应尽量减少客观差异,以提高机械产品的精准度为准则,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确定机械制造中存在的潜在因素,以降低差异,提高防范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工精度。提高机械产品的加工精度关键在于对夹具进行调整,技术人员应采用先进的测量工具降低误差值,确定误差产生的原因。目前,机械零件产品出现加工误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机械内部应力、热变形及系统应力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内部应力和热变形两大因素。提高加工精度的流程如图2所示。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关键在于要有针对性地对机械设计进行分析,对机械生产过程进行合理分析,这两方面的分析都与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合理化要求有关,因此,技术人员为了保证机械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机械制造工艺的实际需求,系统性地分析各制造工序的注意事项,改进设计方法,根据工艺水平合理选择机械技术,保证机械设计与制造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更好地促进机械制造工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丰.机械制造工艺课考核方式的探索[C]//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2013.

[2]说明[C]//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2008.

[3]胡迎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探索[C]//2014年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4]关于印发2008年《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有奖征文获奖论文名单及证书的通知[C]//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2008.

[5]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设计》改革的实践与思考[C]//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06.

[6]张志恒.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C]//2007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星火机床杯》工艺创新发展绿色制造节约型工艺有奖征文科技论文集,2007.

[7]叶文华,马万太.双语CAPP中机械制造工艺语言机器翻译研究[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3.

[8]王文,陈云升.一种新型车床回转夹具[C]//第八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1.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目前中国已进入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除了依赖于国内技术进步的自我增强机制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通过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和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初步成功。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中国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出口环境不断恶化,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外需”大幅缩减,出口导向型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另外,盲目的、不加甄别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造成国内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企业严重依赖国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中国在事实上沦为发达国家的“工厂”,被日渐锁定在全球产业链条的最低端。可见,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路径迫切需要重新调整。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都曾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推动本国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由原来的单向接受国际资本流入为主转向资本跨境双向流动并重。在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69亿美元,到2010年已增长到688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量的5.2%,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名列全球第五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理论基础与传导机制

1.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效应:理论基础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弗农(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一国为了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成熟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自身则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这一过程必然会导致投资母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小岛清(Kojima,1987)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指出,母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可以集中资源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加速国内的产业升级。这些基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升级具有较大影响。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效应也引起相关研究的关注。威尔斯(Wells,1983)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拉奥(Lall,1983)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都摒弃了跨国企业只能依赖垄断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坎特威尔与托兰惕诺(eantwell,Tolentino,1990)提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是在周边国家进行,随着海外经验的积累,为了获得较为复杂的技术会向发达国家投资,这样就可以利用当地的技术资源优势获得逆向技术转移,从而促进母国的产业升级。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这一论题。范飞龙(2002)提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之一是要发挥其对国内产业升级的拉动效应,因此应优先选择产品供求链长、产业内贸易量大的产业。王根军(2004)提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吐故”与对发达国家的“纳新”过程,一方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为国内产业升级腾挪空间;另一方面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冯志坚(2008)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途径,提出按照梯度转移原则,将国内制造业中的成熟产业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江东(2010)利用中国典型省份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明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体规模和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影响较小。

2.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效应:传导机制

具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升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

(1)传统产业转移效应。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伴随着传统产业的逐步衰退。但是,在传统产业退出时会遇到退出壁垒,这些壁垒主要来自于生产设备及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沉淀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国已经或濒临丧失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低梯度国家进行转移,既能释放出沉淀生产要素用于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又能获取较高的海外投资收益用于国内技术的革新和研发,因此可以极大地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

(2)新兴产业成长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母国新兴产业的成长:一是通过向境外转移传统产业,将释放出的沉淀生产要素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高于国内的投资收益,并将这部分投资收益汇回国内投入新兴产业从而促其成长;三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型直接投资,使国内企业能更直接、快捷地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其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四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引进外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引导国内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产生需求,从而促进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

(3)产业关联效应。产业关联的方式可以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两种。所谓前向关联是指下游产业的技术发展或市场扩大会带动为其提供原材料、设备和技术等要素的上游产业同步发展;所谓后向关联是指上游产业的扩展及技术提升会刺激下游产业的投资扩大和技术提升。因此,一国对那些生产链条长、有明显的前后向联系、辐射效应大的产业进行直接投资,必然导致国内提供要素投入和配套服务的产业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并由此引发波及效应,促进国内技术水平提高,实现产业升级。

(4)产业竞争效应。当跨国企业进行境外直接投资时,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它必然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等方式,不断提升本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它还会要求国内为其提供投入要素和配套服务的企业提高自身素质,由此将更多的国内企业卷入开放性的经济活动当中。另外,跨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又将对国内的同行企业产生新的威胁,使该行业内部竞争加剧,行业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的作用分析

根据上述论证可知,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传导机制越强,对本国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就会越大,而这些传导机制的强弱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和产业布局等因素密切相关。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基于投资区域角度的分析

从投资区域选择的角度来看,一国向低梯度国家转移边际产业的效率寻求型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产业转移效应和产业成长效应;以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主要目的的战略资产寻求型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因此,中国对发达国家和生产要素价格低于本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将会产生较强的产业升级效应。

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较晚,但并不缺乏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实例。近年来,随着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不断攀升,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鞋业、纺织业、食品、玩具等),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外转移,投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非洲、拉美和东南亚国家。这些企业通过将低效益的加工装配环节向国外转移,实现了跨国资源的重新配置,由此促进了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优质企业和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与研发中心等途径来实现。国内一些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华为、TCL、中兴、吉利、万向等是该领域的佼佼者。这些大型企业通过跨国研发和并购活动,不仅迅速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准,而且还将通过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促进中国加速实现从一般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但是,从促进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布局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对发达国家和低梯度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较小。到目前为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截至2010年末,对这两个地区的直接投资占总量的85.7%。分具体国别(地区)来看,主要流向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澳大利亚、新加坡、卢森堡、美国、南非、俄罗斯、加拿大、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三个国际避税地的直接投资存量为2395.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75.5%。与此相对比,中国对欧盟、美国和日本三个发达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84.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5.8%,对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非资源类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则更少。由于流向国际避税地的资本最终真实去向难以明确,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会返投国内以获取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优惠,因此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真实规模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对发达国家和低梯度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小,导致中国无法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更多的向国外转移边际产业,无法更多的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战略性资产来促进国内新兴产业的成长,因此对国内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基于投资行业角度的分析

从投资行业选择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和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产业竞争效应,因此,一国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比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更强的产业升级效应。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截至2010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10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六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280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88.3%。除此以外,中国在其他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均少于100亿美元,占比均小于3%。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的产业升级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偏重于对国际避税地的直接投资,而对发达国家和低梯度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不足;在投资产业的选择上,偏重于对贸易依附型服务业和能源、资源行业的直接投资,忽视对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在服务业领域,偏重于对传统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忽视对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在制造业领域,偏重于对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直接投资,忽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直接投资;缺少国内连锁效应强、辐射面广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总之,现阶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服务于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和国家的全球能源战略,而向发达国家寻求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过剩生产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尚未形成规模。

基于对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的考虑,我们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重点发展对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领域的直接投资。以此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信息、管理和服务等战略性资产,并通过向国内的转移和扩散,充分发挥这些战略性资产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国内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端产业的发展,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第二,加强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很多具有比中国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而且大多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轻工、机械、电子、通信类产品具有广泛需求。因此,要鼓励那些在中国沿海地区已经丧失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以此来延长产业链条,并促进国内生产要素向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第三,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实现从传统服务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结构性转变。目前中国对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的直接投资规模很小,投资层次较低。加快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不仅可以为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活动提供高质量的配套服务,还能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整体效益和水平,加速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第四,通过能源和矿产资源类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上游研发部门和下游资源深加工部门的发展。能源和矿产资源类直接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张母国的重化工业规模,因此理论上并不完全符合中国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但对该领域的直接投资事关国家的全球能源战略,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仍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初加工环节移至国外,而国内企业则专注于技术援助、信息咨询服务、管理培训和最终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实现多层次开发、多层次增值,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产品结构的提升与国内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何艳.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世界经济,2002,(05).

[2]陈漓高,张燕.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于产业地位划分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4

转正定级制度是一直沿用的初级及部分中级职称的晋升政策。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满三年,且经考核合格,可直接转正定级为中级(主治医师、主管药师、主管护师、主管技师);大学本科毕业见习期满一年,或大专毕业工作满三年,经考核合格者,可直接转正为助理级(医师、药师、护师、技师)职称;中专毕业,见习期满一年,可转正定级为员级(护士、药士、技士),任员级资格满5年可转正定级为助理级(医师、药师、护师、技师)。

自2001年开始,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或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消了沿用多年的转正定级制度。临床专业技术人员须参加医师执业考试,护理人员须参加护士执业考试,这是医疗和护理人员从事临床工作的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根据学历、任职年限和工作年限的不同报考相应级别的任职资格,博士毕业、硕士研究生任助理级满两年、大学本科毕业任助理级满四年、大专毕业任助理级满六年、中专毕业任助理级满七年可报考报考中级资格考试;硕士毕业、大学本科毕业工作满一年、大专毕业工作满三年或任员级满两年、中专毕业任员级满五年可报考助理级资格考试;大专、中专毕业科报考员级资格考试。

1.2外语免试制度的变迁

外语合格证作为晋升的必要条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首先过外语关。2001年以前,外语免试制度相对比较宽泛,具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等条件的,晋升中级职称可免试外语;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等条件的,晋升副高级职称可免试外语。2001年开始,取消外语免试制度,凡需要晋升的人员,全部需要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并且外语合格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高级的有效期为4年,中级的有效期为3年。自2005年开始,增加外语免试,针对高学历、高层次以及中医药等特色专业的人员免于外语考试,同时外语考试合格证取消有效期,直到晋升为止一直有效。

1.3增加计算机能力测试

为适应现代社会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将计算机能力测试列为职称晋升的一项必要条件。计算机能力测试分为全国考试和青岛市两种考试,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职称晋升的级别参加相应的考试。

1.4晋升中级职称实行以考代评制度

以往晋升中级职称也需要参加评审,申报材料中要有体现自己专业技术水平、工作业绩的论文、科研等。在转正定级制度取消的同时,人事部也出台了中级职称的以考代评制度。自2001年开始,晋升中级职称不再参加评审,只要通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即可取得中级资格。

1.5晋升的条件有所放宽

晋升上一级职称主要由学历和任职资格年限来确认,如果学历不够需要申报破格。对于学历较低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破格也是比较困难的事。在出台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政策后,对学历受限的人员适当放宽了条件。新政策出台后,晋升中级职称只要具备中专学历任初级资格满7年即可参加中级考试,考试通过即取得中级任职资格。

1.6高级职称实行网络化评审

以往晋升高级职称,每个人申报的材料用2个材料袋才勉强装得下,仅仅是各种各样的表格就要装满一个评审袋。实行网络化评审后,诸多表格、复印件不用了,既方便快捷又节约很多资源。只要每个参加晋升的人员将自己的材料通过评审软件一一录入,再通过网络向上传输至评审部门即可参加评审,所有材料直观清晰、一目了然,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2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量化赋分表

由于岗位的限制,不可能达到晋升条件的人员都可以参加高级职称的评审,必然要根据岗位等额推荐相应的人数,量化赋分表的使用,将每个人的业绩以分值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常具有说服力。但是,量化赋分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专著、论文一栏,限提交三篇论文或专著,满分为15分,这一点所有人都能达到满分,无法真正体现专业技术水平,论文不分级别、不分类别、不分性质,“豆腐块”跟大篇幅的论著只要是发表在同一级别的刊物上一律一样的得分,显然欠缺公平性,容易挫伤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建议保留专著、论文数量的限制,取消上线封顶,专著、论文的量化分值细化,以不同的级别、类别、性质区分开计分。

2.2刊物、论文级别的界定

在进行量化赋分时,往往会遇到对各种刊物、论文性质的界定,现在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哪种刊物属于部级、省级、市级,哪种论文属于论著、综述、短篇、个案等等,量化小组的专家也仅仅是凭经验来判断,难免会出现主观因素的干扰。建议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由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我国需要加快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此过程中,核心技术缺乏,研发投入不足等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纷纷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主动获取东道国当地的技术资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弥补技术差距,并实现技术赶超。因此文章从投资动因和作用机制这2角度深入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1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2000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并逐步出台了一系列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在此情况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增长,而对外投资地区以及投资行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据商务部统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3年的285465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650609万美元,增幅高达828.52%,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也由2003年的3322222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1791050万美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投资存量由2004年的12398万美元迅速扩大到2007年的152103万美元。

2投资动因

国内学者在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冼国明和杨锐(1998)注意到发展中国家企业有可能主动采取逆向FDI方式,以期改变其技术开发和累积过程中被动的、渐进的路径,并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某种先进技术或管理技能以加速技术累积的速度和动态效果。马亚明,张岩贵(2003)提出技术扩散的存在使得通过FDI来寻求技术成为可能,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公司以合资的形式到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最大化公司之间的技术扩散,以最大可能地寻求和利用发达国家企业的先进技术。李蕊(2003)在研究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因时,发现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可以使跨国公司获得大量与核心技术相关的技术,使其技术研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增长,技术研发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加快了开发、创造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进度。也就是说,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现有各种资源尤其是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跨国公司技术研发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取得各种现有研发成果,提高了跨国公司技术研发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了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速度。孙建中(2004)提出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之所以是我国获取核心技术的现实选择,原因在于:①增强投资机制功能的动机;②降低技术移入成本的动机;③加快技术获取速度的动机;④提高技术获取效率的动机。吴先明(2007)指出在动态的全球竞争条件下,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目标的海外投资并不以垄断优势为前提条件,具有局部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逆向投资,采取在发达国家当地建厂、设立技术监听站和跨国并购等形式,寻求并获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性资源—创造性资产,并通过全球化来利用这些资产构建新型的资源和能力基础。申俊喜(2008)注意到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由于产业升级路径的跃升、技术获取方式的变迁以及知识吸收能力的增强,实施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利用外部技术的重要路径。这一策略不仅可以打破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实现以技术创新国际化带动市场国际化。综上所述,寻求技术资源在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中表现得尤为显著,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07年我国居民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为116件,而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专利申请数分别为239、582、2610、285和800件。此外,2007年我国R&D支出占GDP比重为1.49,而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R&D支出占GDP比重分别为2.08、2.53、1.79、3.44和2.68。这显示,对于我国而言,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如果我国对发达国家逆向投资,通过技术扩散以获取反向技术溢出,有利于赶上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力。华为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分别在法国设立了3个研发中心:塞尔日中心(无线技术的基础性研发)、拉尼翁中心(固定宽带研发)、伊西中心(移动宽带研发),而且2009年华为公司在瑞典哥德堡即将开设一家新的研发中心,主要专注于微波、基站和基于IP的网络研发。华为公司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将基础研究和应用型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成功的打入了竞争激烈的国外市场。

3作用机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技术寻求型对外投资增多,其作用机制也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赵伟,古广东和何元庆(2006)认为中国对不同的东道国经济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机制不尽相同。其中,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主要通过研发要素吸纳机制、研发成果反馈机制、并购适用技术企业机制促进中国技术进步,而对于新兴工业化经济和发展中国家,研发成本分摊机制占主导地位。杜群阳(2006)提出反向外溢的渠道一是母国企业可通过与东道国的技术领导者建立更紧密的地理联系,以降低投资者的生产成本,获得积极的外溢效应;二是母国企业可利用与东道国的产业联系,实现知识获取,以获得反向外溢。尹冰(2006)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逆向投资实现技术进步的传导机制,包括技术传导的动力因素、传导路径、影响因素和传导效应四大环节。冯跃(2008)提出发展中国家逆向FDI主要通过溢出效应、学习效应、关联效应、渗透效应等途径影响母国企业乃至母国国内整体技术水平,其中传导机制包括创新激励机制、学习激励机制。尹华和朱绿乐(2008)认为企业技术寻求型FDI主要通过模仿跟随效应、联系效应、人员流动效应以及平台效应四个途径获得反向技术外溢。陈菲琼和虞旭丹(2009)研究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其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反馈机制,得出了4种主要的反馈途径:①海外研发反馈机制。跨国公司海外R&D活动来自2个方面:创新R&D和适应型R&D,前者更类似于“技术获取型FDI”,而后者则像是“市场开发型FDI”,以技术获取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要素、研发机构、信息等R&D资源为目标,以新建或并购海外R&D机构为手段,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②收益反馈机制。如果将收益汇回国内,母公司可以增加研发投入和人力投入,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技术水平和吸收能力,若保留在子公司则可以实现海外研发反馈机制。③子公司本土化反馈机制。子公司本土化可以促使母国企业在技术、管理知识的等方面更为直接、快捷地与发达国家进行交融和沟通,特别是获得有如东道国的网络支持、上下游溢出等其他方面无法实现的效应。④对外直接投资的公共效应。从社会和宏观的角度来看,OFDI的外部性发生在其母国厂商从某一公司的跨国投资中受益,即公共效应。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作用途径主要为降低研发成本、母国子公司和东道国企业之间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对产业链上下游厂商的技术扩散等。陈菲琼和虞旭丹(2009)分析万向集团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作用时,重点提到了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收益反馈和网络支持效应。而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则在华为公司体现的更为明显。截至2008年底,华为近8万名员工中,海外员工已超过22000人,其中海外本地员工超过12500名,海外员工本地化率达到了57%。这有利于华为吸引和保留国外人才,以及提供在不同国家员工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企业的不同的海外扩张阶段,可能不同的作用机制起主导作用。在对外投资初期,我国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处于比较劣势,可能面临亏损局面,这时收益反馈机制很难发挥作用,而在后期,我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逐渐赶上发达国家企业,以及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东道国的政策法规、市场竞争情况,导致获利增加,从而体现出了收益反馈机制。

4结论

由从投资动因和作用机制来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技术动因,而且总体上可以促进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但获取反向技术溢出的程度受到企业治理结构、国际化经验、投资模式、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此外,东道国的政治风险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例如联想在收购IBMPC部门过程中作出了相当大的让步。于我国技术创新基础薄弱,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技术资源,实现反向技术溢出已成为我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冼国明,杨锐.技术累积、竞争策略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经济研究.1998(11).

[2]马亚明,张岩贵.技术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一个关于技术扩散的分析框架.南开经济研究.2003(4).

[3]孙建中.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生产力研究.2004(8).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6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第382条规定“提升装置的最大载重量和最大载重差,应在井口公布,严禁超载和超载重差运行”。然而不论是矿井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还是单绳缠绕式提升机,不论是主井提升还是副井提升系统,依据我国目前的设备和设施装备水平,都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严禁超载”,只能是依靠“定性”管理,而不能实现电梯式的“定量”超载闭锁的本质安全型管理。如矿井实际生产中对于副井提升系统矿车装料多少、吊运大件的单重、配重等,很难精确控制吨位数量,对于主井提升系统虽有装载定量系统,但箕斗的粘堵问题,时有造成二次装载问题,在煤矿行业就发生过多起因超载提升造成重大机电事故,这不仅使矿井的生产设备受到破坏,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而且还会危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煤矿运输提升事故所占比例仅次于瓦斯和顶板事故,是煤炭系统的第三大灾难事故。

2 承载实时在线智能监控技术主要研究内容

2.1 提升机运行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研究

对提升机运行状态参数特征进行评估,基于统计学理论,构建提升机工作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判定方法;基于连续体振动力学理论,建立钢丝绳终端张力参数特征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关联模型,解决提升机运行状态无法实时准确表征的难题。

2.2 提升机运行状态感知技术研究

基于动力学理论,对正常与非正常提升工况下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分析,开展高精度、抗冲击性强的称重式传感器研发,解决现有传感器精度低、抗冲击性差的难题;结合信号调理技术,开发精度高、响应快的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钢丝绳终端张力的实时、可靠检测。

2.3 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技术研究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建立井下无线监测无线传感器拓扑结构,探求拓扑控制机制;设计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应用环境与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平台相适应的MAC协议;结合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开发适应于井下无线监测网络结构的数据管理技术;构建实时、稳定、可靠、高效的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系统。

2.4 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技术研究

结合提升机运行状态、钢丝绳终端载荷以及提升机电控系统,基于智能结构理论,以提升时间、提升载荷以及无线传感器功耗为目标,建立提升机承载的多目标归一智能结构最优控制模型,采用逐步线性规划法求解,实现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有效避免提升机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

3 项目技术关键和实施方案

3.1 技术难点

(1)由于井筒环境恶劣,提升机在井筒中运行状态无法直接获得,而钢丝绳终端载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具有紧密的相互关联性。因此,需掌握钢丝绳终端载荷的变化趋势,寻求提升机运行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模型,利用钢丝绳终端实时检测的张力来判断当前提升机运行状态。

(2)随着煤炭资源的日渐开采,矿井的设计井深、提升距离逐渐增大,提升钢丝绳运行与装载过程中的动载荷也越来越大,而提升钢丝绳绳受到的动载荷需要直接传递到实时监测钢丝绳终端载荷的称重式传感器上;同时,称重式传感器监测的数据需要快速的存储、分析与判断。因此,需开发以大量程、高精度、抗冲击性的称重式传感器为核心的提升机运行状态的感知技术与设备,实现提升机的安全可靠运行。

(3)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有线传输系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对矿井提升系统实施全面、有效和灵活的数据传输,而无线传输系统在井筒内无线信号衰减异常严重,对无线传输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

(4)提升机是矿井生产的咽喉,提升效率将直接影响矿井生产效率:钢丝绳终端载荷、提升时间与提升效率密切相关;有效控制提升载荷将降低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增加提升机安全可靠性,缩短维修时间;监测钢丝绳终端载荷的无线传感器的更换频率也影响提升时间。

3.2 实施方案

(1)提升机运行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对提升机运行状态参数特征进行评估;接着,基于统计学理论,构建提升机工作状态与钢丝绳终端载荷关联性判定方法;然后,基于连续体振动力学理论,建立钢丝绳终端张力参数特征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关联模型;最后,分析并掌握相互关联特性。

(2)提升机运行状态感知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基于动力学理论,对正常与非正常提升工况下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分析;其次,基于张力变化特性,开展高精度、抗冲击性强的称重式传感器研发;再次,结合信号调理技术,开发精度高、响应快的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感知技术和设备,最终实现钢丝绳终端张力的实时、可靠检测。

(3)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建立井下无线监测无线传感器拓扑结构,探求拓扑控制机制;其次,设计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应用环境与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平台相适应的MAC协议;再次,结合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最后,开发适应于井下无线监测网络结构的数据管理技术。

(4)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首先,结合提升机运行状态、钢丝绳终端载荷以及提升机电控系统,基于智能结构理论,建立优化控制模型;其次,以提升时间、提升载荷以及无线传感器功耗为目标,建立提升机承载的多目标归一智能结构最优控制模型;最后,采用逐步线性规划法求解,实现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有效避免提升机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

4 结语

4.1 建立了钢丝绳终端张力参数特征与提升机运行状态关联模型,解决了提升机运行状态无法实时准确表征的难题;开发了精度高、响应快的钢丝绳终端张力状态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了钢丝绳终端张力的实时、可靠检测。

4.2 建立了井下无线监测无线传感器拓扑结构,设计了与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具体应用环境与所采用的无线通信平台相适应的MAC协议,开发了适应于井下无线监测网络结构的数据管理技术;构建实时、稳定、可靠、高效的钢丝绳终端载荷无线传输系统。

4.3 建立了提升机承载的多目标归一智能结构最优控制模型,实现了提升机承载智能调控,有效避免了提升机超载、二次装载等提升事故。

【参考文献】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7

20世纪后半期兴起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一个新的显著特征是:国际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生产阶段,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进行。这种生产环节跨国界分布并通过垂直贸易链相互链接的现象,称之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i/2"。目前,对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益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对收入分配、技术扩散和世界贸易增长的影响上。本文通过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产业效应研究,分析其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之间的机理,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的机理分析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趋势及其动因

国际分工经历了产业间国际分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再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20世纪末以前,对国际分工格局的论述依然是以发达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表现为:发达国家间进行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大量的产业间贸易。例如,日本和美国之间相互进出口大量汽车,日本向中国大量出口机电产品,而中国向日本大量出口服装;发达国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国际分工发展到了今天,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替代了国家成为了国际分工的主体。分工关系也由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多的功能分割承包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独立公司,总部则集中在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段。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通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使用全球资源的成本降低和远距离经营费用降低、经营交易更加便捷是分工的技术条件;全球投资政策更加自由导致生产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主导国际分工走向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制度保障;比较优势仍然是全球化下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杨小凯、张永生(2003)认为,专业化分工可以形成绝对优势。

(二)中国服务业升级趋势及其动因

李江帆、曾国军(2003)分析了从1991--2000年的中国服务业的有关数据,得出:“中国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比重逐渐降低,第二层次比重逐渐升高,体现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方向。”根据中国统计局对中国服务业的划分,中国服务业可以分为: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餐饮业、商贸业等);第二层次是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居民服务业、公共事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包括科研、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对于中国服务业升级的动因,李江帆、曾国军(2003)归因三点:(1)第一层次产业属于先行产业,在发展初期占有较高比重,随着后发产业的兴起,使得先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服务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促使第二层次比重增大。(3)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出现国民经济软化现象,推动第二层次比重增大。除了以上三点,笔者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升级也有较大的影响。

(三)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FDI、服务贸易结构和技术扩散三大方面。

1 FDI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级产品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大规模流向技术密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使得服务业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20世纪70年代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重仅为25%;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比重迅速增长到40%;而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服务业已稳获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50%以上。最初,发达国家通过对外投资向中国转移一些附加值较低、盈利较少的服务业项目。

第一层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七年内投资额几乎下降了一半;第二层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增加,无论是金融、保险业,还足社会服务业,或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从1999--2003年呈现大幅上升;第三层次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额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方向趋于一致。

2 服务贸易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复苏与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据WTO的统计,1990~2002年的服务出口年均增长7%,高于同期货物出口增长率的6%,服务出口规模达到货物出口规模的24.7%。中国的服务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根据当时的统计只有46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比重不足0.6%,居于世界第34位。2004年,中国对外服务贸易总规模达到1346亿美元,增长32%,出口居全球第九位,进口居第八位。从服务贸易项目的进出口对比来看,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广告与宣传、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呈现顺差;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技术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电影与音像、政府服务等项目为逆差;顺差最大的项目为旅游,逆差最大的项目为运输和保险服务。

从贸易结构上可以得出,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主要是第二层次的服务业,说明第二层次服务业受到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较深;而第一层次中的服务业。

3 技术扩散对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影响。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服务业国际化的推进成为了现代技术的发源地、传播者和推动器。制造业跨国公司建立国际分支网络的目的是实施相似体系内的劳动分工,将劳动密集度相对高的生产段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生产,而保留资本和技术相对密集度高的生产段在母公司,从而拉开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技术层面。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跨国公司用于硬件技术

研究和开放的投入并不多,而软技术优势见长,而由于服务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从母公司生产中分离出技术相对低的那部分服务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当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对外建立子公司时,必然将先进的软技术带给子公司,从而带动子公司所在地的服务业的软技术提高。服务业跨国公司来中国建立子公司,可以引进能够高效率使用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对国内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引进研发能力,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了较多的带有设计和研发功能的项目,其中多个项目是全球性的独立研发中心,中国已经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研发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第一层次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呈现比较平稳,七年内企业数目没有太大幅度的变化,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而言,企业数目略有上升,而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则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第二层次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逐年增加,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七年内上升了224%,而社会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2003年比1997年增加了1961户,金融、保险业的上升趋势也相当明显;第三层次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表现为逐年大幅下降的趋势,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003年比1997年下降了51%以上。

二、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力度开放中国的服务业,以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多半是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近些年国际上,一些技术进步速度快的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更新迅速,需要持续的巨额研究和开发费用,生产能力投资额巨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口替代显然是一种风险巨大的选择。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中国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利用“返回头效应”先占领国内市场,再出口到国际市场中,是进口替代模式的理想轨迹。

(二)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大力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8

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其专业几乎覆盖了所有工业门类,集成数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等上百种学科和7000余项技术,这一尖端科技领域,行业专利储备应远远高于社会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目前,世界航空工业形成了以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两大巨头为核心的竞争格局,随着这两大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转包生产和技术转移,他们以知识产权为竞争手段、以专利进行垄断的竞争模式进一步加剧。例如,从1960年起,波音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累计提交了3.4624万件专利申请,空中客车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累计提交了3.0776万件专利申请。截至目前,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在华的专利申请数量分别达到了2237件和3264件。庞大的专利数量背后,除了有其强大的技术储备作为支撑之外,还与其企业内部科学的专利挖掘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此文章主要对民机领域的专利挖掘方法进行讨论,以期为国内民机企业开展专利挖掘工作提供参考。

1 专利挖掘的方法

专利挖掘就是从专利的视角,对纷繁的技术成果进行剖析、拆分、筛选以及合理推测,进而得出各技术创新点和专利申请技术方案的过程。一般而言,专利挖掘的方法可以分为技术要素的变更、技术要素的组合、技术点细分以及创新理论运用等多种方式,现进行分别论述[1]。

1.1 技术要素更改法

技术要素的变更是通过对专利中涉及到的技术要素进行实质性更改所产生的新的技术方案的方法。专利文献所体现的技术要素不只是指权利要求中所包括的技术特征或者技术步骤,还包括了说明书或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可能替换的技术要素。技术要素可以包括部件、材料、装置、安装位置,形状、加工方法等。技术要素的替换应注意其替换的特征必须与原特征具有实质性的不同,否则可能会落入等同原则的范围,从而影响其新颖性[2]。

空客公司于2005年申请了一件飞机机翼前缘结构(图1)的专利。该专利给出了一种用于保护飞机结构的装置,该技术方案与通常的前缘结构的区别在于将铝合金的前缘板更替为纤维金属层压板(GLARE),从而利用该材料出色的抗裂纹、抗腐蚀和防火性能力提升飞机前缘抗鸟撞性能。

1.2 技术要素组合法

组合专利是指将某些技术要素进行组合,构成一项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客观存在的技术问题。组合分为显而易见的组合与非显而易见的组合。

显而易见的组合:如果要求保护的发明仅仅是将某些已知产品或方法组合或连接在一起,各自以其常规的方式工作,而且总的技术效果是各组合部分效果之总和,组合后的各技术特征之间在功能上无相互作用关系,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叠加,则这种组合发明不具备创造性。

非显而易见的组合:如果组合的各技术特征在功能上彼此支持, 并取得了新的技术效果;或者说组合后的技术效果比每个技术特征效果的总和更优越,则这种组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发明具备创造性。

如图2所示的美国Level-3公司的一件美国专利即是将摄像头安装在了客舱内以方便驾驶员对紧急情况下的客舱情况进行监视,该专利即是将客舱摄像头与驾驶舱内的显示器等通用的技术要素进行了组合,产生了可以对劫机等以意外情况进行监视的技术效果。

1.3 细化差异法

在专利挖掘的过程中应避免对技术问题、创新点大而化之的去分析,而应当尽可能从大的结果细化到小的技术问题上来,这样能够使得专利挖掘的对象更为清晰,专利保护的范围更为全面。

一般而言,一个项目的研发过程需要攻克多项的技术点。因此应在产品研发过程涉及的多项技术点通常可以形成多件专利。技术点的细分可从功能以及结构两个维度进行细分:如一种飞机驾驶舱产品从结构上可以从前风挡、起落架舱门、前雷达罩、操纵台等等结构或部件设计的角度进行细分。而功能上可以从抗鸟撞、视野增强、人机交互、防劫机等方面进行。飞机的任何一个部件的研发的过程中会涉及多个技术点或技术层面的内容,因此其产生的专利不会是单件,往往是一族或一群。

1.4 创新启迪法

目前世界上拥有多达300种的创新方法,可以考虑在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中引入创新理论,从而开拓解决问题的新思路。TRIZ理论就是最近为各行业广为应用的一项创新理论。TRIZ理论认为: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TRIZ认为发明问题至少要解决一对冲突。而TRIZ理论中冲突一般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冲突,另一类是物理冲突。TRIZ理论总结出用于解决技术冲突的40条通用发明原理,并为了冲突描述的标准化总结出39个技术参数,针对每对冲突均列出一些发明原理。

波音公司在开发737改进型飞机时,设计人员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引擎的改进需要增大整流罩的面积以使其吸入更多的空气,即需要增大整流罩的直径;但整流罩直径的增大将使它的下边缘与地面的距离变小,从而会使飞机在跑道上行驶时产生危险。这样在“发动机的功率”和“整流罩与地面的距离”之间就产生了技术上的矛盾。为了解决如上技术冲突,运用TRIZ理论,所得到的解决问题的发明原理为不对称原理,受此原理启发,波音的最终设计为:增加发动机罩的直径,但为了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把发动机罩的底部由曲线变为直线(不对称),把发动机部件移向两侧,这就形成了737改进型的发动机短舱唇口为扁平形状[4]。

因此一些先进的创新思维工具的应用可以多角度提升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2 结束语

专利挖掘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文章对基本的专利挖掘的方法进行叙述,同时对专利挖掘方法进行了举例,但专利挖掘工作的开展不能仅靠专利挖掘方法的普及。还需要配套措施的支持。如专利挖掘方法培训;专利的配套奖励,企业内部专利检索能力的提升等,只有各方面工作同时推进,才能将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得到切实得提升。

参考文献

[1]谢顺星,窦复睿,胡小永.专利挖掘的方法[R].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9

近年来,随着电子电力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交流传动与控制技术成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电气传动技术面临着一场历史革命,即交流调速取代直流调速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取代模拟控制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和过去的的直流调速技术相比,现在的交流调速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交流电动机系统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世界新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事实证明了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是举得了巨大的进展的。

1 交流变频技术的现状

我国在变频技术上有很大的进步,也有很大的生产能力,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有生产交流变频技术的能力,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异步控制和矢量控制的变频器,在精度和可靠性上效率不高,国产变频器的质量精度不高,所以市场占有度不高,主要是小工厂的操作,国外的产品的质量要好,自动化程度高,总体来说,交流变频调速的调速精确,速度平稳。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有三个优势:(1)转差频率控制、矢量变换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新的交流调速理论的诞生,使交流调速有了新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的交流变频技术的更加成熟;(2)功率晶体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为主题的现代功率较大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其开关频率、功率容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交流调速装置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个些为交流变频技术的总体上、硬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3)得益于现代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时代促进了交流变频技术的变革。

2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前景展望

我们将交流变频调速的设别为变频器。一般来说,交流变频器可以分为滤波部分、整流部分、控制部分、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等等。一般认为交流电动机的感应电势约等于交流电机的端电压,和频率和磁通的乘积成正比。当频率上升且端电压保持不变时,势必造成磁通量的减少,而磁通量增加将造成电机磁饱和。频率下降时(高于电源频率),磁通量将增加,造成电机不足。无论饱和还是欠不足,对电机都是有害的。所以,需要使电机磁通量恒定。这就是变频时电压要相应调节的原理。

(1)将常用的三相交流电源经过交流变频整流装置并经电容滤波后,逐步变成幅值基本稳定的直流电压通向逆变装置上,利用逆变装置功率元件的通断的控制,使逆变装置输出端获得一定形状的长方形脉冲波形;(2)通过改变长方形脉冲的幅度控制电压幅值;(3)通过改变调制周期控制其输出频率等等。

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特点有很多,主要是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和控制策略的更新以及数字微电子器的应用。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在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首代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使用的是恒压频比控制模式,第二代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使用的是采用矢量控制模式与此同时还有直接转矩控制模式。数字化使得控制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难以实现的复杂控制,采用微机控制器后便都解决。数字化使得控制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许多难以实现的复杂控制,采用微机控制器后便都解决了,下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2.1 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

电力电子器件的升级在交流变频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电子器件主要有逆变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智能功率模块。电力电子器件主要的升级和改造主要有逆变器的升级、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升级、智能功率模块的升级。目前这个方面对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技术也得到了升级。

2.2 控制策略的更新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10

1目前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情况

1.1微处理器的发展。要想保证我国计算机技术创新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最关键的就是重视各种仪器的发展。首先应该提升发展力度的就是微处理器,之所以应该重视微处理器的发展,是由于该设备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非常关键,影响力度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保证微处理器发展能够紧随时代需求才是关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处理器尺寸一直在缩小,而目前微处理器微型化也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发展微处理器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紫外光源处理器的发展,从而保证该性能能够有所提升。1.2分组交换技术发展。重视分组交换技术发展是由于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数据进行分割,保证每一段的数据都能够保持相同数据段长度,只要保证数据段长度一致,就可以在每一段数据前加入信息之后可以有效地对其进行数据识别,识别发送位置之后就能够对数据进行相应的传输,而这种方式有助于保证每一阶段都是采用通信链连接成的,这种状态对于通信效能的提升非常关键,所以说,相关部门应该对此提高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我国计算机技术中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从而保证计算机应用更加高效。1.3纳米科技的发展。之所以要重视纳米科技的发展是由于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电子元件的良好利用,而提升纳米科技发展水平就是提升电子元件性能,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我国今后计算机技术应用更加精细,这样也会大大提升集成度。

2影响计算机技术创新的因素

2.1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的需求能够有效的拉动生产的进步。通过上面对计算机发展历程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计算机的出现是因为社会的需求。正是因为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计算机生产者们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和研究,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效率,减少计算机的生产成本,逐步扩大其普及率,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2.2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计算机出现革命性的变革,都是因为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有了重大的突破。计算机技术的创新,需要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速度快,可以加速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3计算机理论的发展。好的理论对实践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计算机理论的不断发展,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上的知道。例如纳米技术的相关理论为纳米计算机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光学理论的进步为光子计算机研究提供了可能。每一个与计算机理论的出现,都意味着计算机将实现一次彻底的变革,所以说计算机理论的发展是计算机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3如何更好的推动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创新

3.1做好计算机技术的革新。现阶段伴随着高速的经济发展,计算机技术技术改进的问题越来越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们周围生活的状态,创建更为先进和具有科技性的换热方式成为了不能逃避的责任自然就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到。统筹规划对于任何事情的成败都是一个较为关键的步骤和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任何事情的进行都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没有计划的随便开始,否则后续会有更多的麻烦产生,因此在进行计算机技术改进之前,我们必须对于创建计算机技术的相关措施和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手段、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等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认识,对于计算机技术从开始到最后的实施手法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体现科学性、综合性、示范性和实效性,只有兼顾了这些方面,才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真正成功而又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改进。3.2健全相关计算机技术的规章制度。一个明确的科学有效的计算机技术制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充分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计算机技术革新制度,并且制定出明确的计算机技术建设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职责,并且要有明确的奖惩措施来激励计算机技术建设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只有这样责任到人,将任务落到实处,才能解决计算机技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3.3增强对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鼓励。我国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工作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计算机技术工作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想发展好计算机技术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国应该加大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保护,研究出省时省力安全有效的计算机技术,鼓励高校和企业个人对计算机技术工作技术的研发和创新。3.4增强对计算机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计算机技术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是计算机技术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关键,只有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工作要领和安全规范,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加强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训,只有负责人有传新意识的的员工才能为企业创造收益,才能推动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发展的动力,计算机技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将创造力与责任心得到统一,我们的的计算机技术才能得到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才有更大的提高空间。

通过全文的详细论述,我们能够十分清楚地看出我国相关部门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在逐渐提升重视度,而全面普及计算机技术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正是由于国家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会应用到计算机技术,所以提升计算机技术发展,保证计算机应用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力度还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保证国民生活与沟通更加便利。上文主要分析目前存在的计算机技术发展问题,希望通过全文的论述能够给我国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开发与利用部门提供良好的参考。

总之,重视计算机技术创新与开发非常重要,相关部门一定要对此提高重视。

作者:崔羽 单位:武警警官学院三旅

参考文献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11

人民币自汇改以来持续升值,给中国外向型经济部门带来了深刻影响。目前对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研究很多,但具体到中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尤其针对高技术产业的分析就更少。高技术产业承载着我国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任,人民币升值对这一产业究竟产生了怎样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共分四部分:一是升值影响高技术产业的发生机制;二是日元升值对其高技术产业的影响与启示;三是对人民币升值对高技术产业影响的实际效果分析;四是结论。

一、本币升值对高技术产业影响的作用机制

汇率波动对一国某一产业的影响,主要通过贸易和国际投资渠道来实现。汇率变化会对高技术企业的进出口价格以及外贸绩效发生作用,导致利润水平的变化。汇率还会改变企业的海外投资成本从而引导国际投资规模和方向,也会导致国际资本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和替代,这无疑也将影响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汇率传导理论的研究表明,汇率变化不会引起进出价格同比例变化,不同类型商品的价格对汇率的反应程度是有差别的(Manuchehr Irandoust,1999)。面对汇率变化,那些差异程度越大、替代性越小、市场集中度越高的产品,国外出口商维持利润加成的能力越强。高技术产品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性,所以出口企业成本加成定价能力强,汇率波动对高技术产业的产品进出口影响很有限。

汇率波动会影响跨国企业的利润率和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间接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包括FDI和对外投资)的结构和流向。汇率波动对FDI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对生产成本(Cushman,1985)及财富效应(Blonignen,1997)两种渠道来影响。Cushman发现,当预期外国货币升值,会降低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的生产成本,从而刺激对外直接投资流向东道国。Blonigen认为,外国货币升值使得外国投资者比本国投资者愿意提供更高的投标价格。因为外国投资者可以进入和本国市场相分割的外国市场,而本国投资者则因贬值而不能进入外国市场。将分析扩展到升值情况也不难推断,在相对成本效应作用下,接受FDI的国家货币升值使得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生产成本上升,相应地降低了出口导向型外国投资者的利润,而导致FDI流入的减少。另一方面,升值的财富效应会导致外国投资者放弃投标,FDI同样也会养活。需要补充的是,本币升值将降低海外生产的相对成本,促进本国产业海外扩张。

综合来看,本币升值对高技术产业的出口的负面影响较小,对进口则相对有利。升值对产业内吸引FDI可能不利,但能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对外投资。具体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影响则无法仅从理论上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需要作实证分析。

二、日元升值对日本高技术产业的影响与启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十分重视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日本在科技立国战略的推动下,高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其规模与水平超过了西欧各国。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日元总体保持了近20年的升值趋势,升值和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并存。揭示日元升值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对理解当前我国的问题非常有意义。

(一)日元升值对日本高技术产业进出口的影响有限

就日元汇率升值的历史来看,其升值不论是幅度还是时间上的跨度都是世界罕见。具体而言,日元升值较大的时期是1978年、1985年以及90年代中期。图1显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日元汇率情况:

日元升值期间(取1990年到199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有所增加,从15%左右增加到16%。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在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在日元波动期间基本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在30%左右。从日元升值历史来看,每一阶段升值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七八十年代,高技术产业处于发展时期,90年代已经比较成熟。其升值减少的进出口数量对日本高技术产业整体影响很有限。

考察日本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历史有助于理解升值未对产业出口造成负面作用的原因。在考察期内,日本的出口贸易走向高端化。其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制造业产品构成其出口产品的绝对主体。许多产品包括汽车和电子产品向高端延伸,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这使其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汇率变化影响。日元升值幅度较大时期,日本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应对日元升值对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其成本加成利润以维持其出口额。而且日本出口对象国经济持续景气,日元升值没有造成其出口额太大的减少。

进口方面,根据罗忠洲(2005)的测算,日元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率短期和长期分别为0.60和0.75。日本国内资源十分贫乏,其进口产品多为由美元标价的能源和原材料。从汇率波动对日本进口价格的影响来看,日元每次升值都会导致进口价格的大幅下降。所以日本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进口昂贵的大型设备,通过这些进口设备的技术外溢效应,亦可以间接促进产业的优化,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日元升值加速了日本高技术企业海外投资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没有积极去吸引对日本国内的直接外资。日本对外国在国内的直接投资存在很大戒心,同时在政策上也对外资进入本国进行严格限制。这种政策上的限制到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款国时才有所改善。然而,实际情况是外资进入日本的速度依然非常缓慢,外资企业销售额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从1964年的1.3%上升到1975年的1.9%。外国资本在日本经济中的份额如此之小,不论汇率怎样波动,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况且在日元大幅升值的情况下,外国企业也不会增加对日本国内的直接投资。由此,我们在分析日元升值对FDI的影响时,主要考虑汇率波动对日本对外的投资。

按罗忠洲(2005)计算,日本机电、机械、化学、纤维等行业进行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受汇率波动的影响明显,对外直接投资的汇率弹性为1.5~2.9。这说明日元升值的确促进了高技术相关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1985年的“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开始趋势性升值,为避免不利影响,日本开始组建地区性生产网络,以低投资成本,对东亚各国进行FDI,设立子公司组织生产,实现产业转移和分工。其中,总部设在日本的国内公司组织研发,之后将附加值高的高科技零件输往亚洲各地区子公司,在当地装配成制成品,向日本和其他发达的西方国家出口。

(三)日本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规避升值影响的经验

日元升值没有对日本高技术产业造成太大冲击的原因主要在于日本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值化。短期内,世界经济的繁荣抵消了日元升值对日本对外贸易的冲击。从长期来看,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轻松应对日元的急速升值冲击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日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化;二是在日元升值过程中,日本的企业和政府努力推动产业的升级,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另外,日本高技术产业又能很恰当地利用日元升值的机遇,通过海外投资实现全球范围的生产最优化布局,奠定了未来的竞争力基础。

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如果中国的企业不抓紧时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人民币的升值将破坏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政府而言,一方面要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为国内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争取时间;其次,政府应借鉴日本产业政策经验,积极引导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成熟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主动对外投资,转移升值给企业带来的压力,迈出全球性生产的步伐。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影响的实际效果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进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以来,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额占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在增加,2006年达到41%,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进口增速在提高,2006年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达到39%。这表明我国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总量的持续增长,但是人民币升值对高科技产业的影响并不能清楚的体现。下面再具体到产业内各行业来做详细分析。

表1反映了产业内部贸易增长情况。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出口规模最大,占高技术产品全部出口的比重接近4/5。2006年进出口量均在增加,与2005年相比,2006年出口增长下降了3.02%,进口增长也下降了1.8%。占进口比重1/2的电子技术进出口绝对量虽然增加但逆差额也在变大,出口增长率比2005年下降20%,幅度远大于进口增长降幅。除此以外,光电技术与2005年相比出口呈现负增长,下降了90.5%,进口增长上升了14%。生命科学技术与2005年相比进口增长要比出口增长速度慢。虽然从总体上看,升值使产业出口增速下降而进口速度提高了,但各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电子技术领域出现了出口增速提高而进口增速相对稳定的情况。航空航天技术和材料技术领域几乎看不到升值的影响,出口和进口同时出现了加速趋势。

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内各技术领域内进出口的差异化现象恰恰反映了各类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特征。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较晚,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所以升值会给出口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而进口随升值的扩大与理论相符。一些产业的特殊性则说明它们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行业处于上升周期。

(二)人民币对我国高技术产业FDI流入的影响

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来源可从多个角度划分,为分析方便以下从注册类型关系和地区两个方面对比分析。

2004年利用外资的总额是5170亿元,占高技术产业总资金来源的13.6%。2005年利用外资的总额是5301亿元,占高技术产业总资金来源的23.2%。2004到2005年的高技术产业资金来源中内资、港澳台商的资金减少,而其他外资和私营企业利用外资额增加,外商投资(港澳台除外)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高达67.3%。故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于高技术产业的总数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三)高技术产业在人民币升值前后的发展情况对比

分析了以上两个方面,再从高技术产业2005~2006年的主要经济指标: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来看看近两年的发展情况。上述指标均呈增长趋势,产值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7629亿元,收入增加了7663亿元,利润增加了354亿元。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影响到高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

当然我们并不能以此认为升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没有影响甚至有利。因为数据仅取到两年,无法反映最近的新变化,再者汇率作用发挥有时是滞后的。对此,需要从产业内更微观的角度予以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两个特征事实:一是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06年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7.3%;二是高技术产业中外资占据主体地位,2006年我国内资企业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不足外资企业出口的1/7。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知识产权大多不属于中国企业,在世界高新技术的产业链上,我国仍然处于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仍然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受影响有限,他们可以通过公司内转移价格规避汇率风险,而升值必然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廉价出口模式提出挑战。

四、结论

理论上看,升值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难以确定,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日本经历了日元长期升值和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并存的过程,推动产业升级使日本克服了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影响,企业不失时机地利用升值实现相对劣势生产环节的海外转移,为维持长期的竞争力打下了基础。从人民币升值的产业效果看,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影响不明显,主要是贸易和FDI变化的综合效果不确定,但是出现了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提高的迹象。长期分析,随着升值幅度的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负面冲击将会显现,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以外资和从事加工贸易为主,升值会对内资高技术企业出口不利,对FDI流入量可能会有影响,升值会带来进口技术设备成本降低和海外投资成本下降,这对内资企业优化企业生产结构非常有利。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的高技术产业现状与当年的日本有很大不同。日本本土企业是高技术产业的绝对主体,日本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和专利,产品附加值很高,其应对升值的能力就强。在日元升值过快时,日本企业主动淘汰本土的缺乏优势的产业低端环节并转移到东亚地区,这样的前提是日本企业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目前的产业现状与当时的日本相差很远,内资比重小、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外资主导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内资企业与外资相对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人民币升值面前,两类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内资企业汇率转嫁能力弱,出口会受较重打击,加之跨国公司垄断技术,内资企业也很难利用升值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因缺乏垄断优势大规模海外扩张的条件尚未成熟,所以无法像日本企业那样把升值变成了发展的良机。

从各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事实可以看出,内资关系着产业安全,只有内资高技术企业壮大后才会有高技术产业的未来。因此,应把人民币升值对高技术产业影响的关注点放在内资企业上,前面的分析表明升值总体对内资企业不利。建议政策从两方面加以应对:一是产业政策调整,主要是倾向于鼓励内资高技术企业发展,对那些以加工贸易为主业的外资“高技术企业”降低优惠力度;二是在人民币升值的政策调节上,注意把握节奏和速度,避免在短期大幅升值,超过内资高技术企业的承受能力以致对它们造成破坏性影响。

参考文献

[1]Manucher Irandoust.The Response of Trade Price to Exchange Rate Changes[J]. Open Economies Review,1999,(10).

[2]Cushman,D.O..Real Exchange Rate Risk,Expectation,and the Level of Direct Investment[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32).

[3]Blonigen,B.A.Firm-Specific Assets and the Link Between Exchange Rate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3).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12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航天航空等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方便。21世纪以来,在努力实现“信息化要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目标下,计算机信息技术被纳入初中教育教学阶段,在帮助学生查阅数据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抽象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因素,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存在着差距,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不相适应。

1.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在高中升学考试和初中会考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内容不属于考试范围。在学校、教师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家长、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迫切形势下,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被大力削减,增加语文、数学、英语等必考科目学习课时,长期形成了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初中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学校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计算机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计算机软硬件陈旧落后、计算机专职教师在计算机教师所占比列小,且同时承担着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忽略了初中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思想”致使计算机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学生缺乏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难以适应计算机更新的速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所用教材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采用的教材不能满足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不断更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在家庭的广泛应用以及小学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超前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计算机的现象普遍。而在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材和教学大纲更新速度缓慢,一些引入教学资料中的内容远离当前实际生活,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现代感,即使采用新教材,但由于教师知识结构、考试侧重点不同、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教师很少将更新的教材内容加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

1.3重理论轻操作,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整个课程体系是由理论和操作两部分构成。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课本教授与试卷考查,对于上机操作进行文字输入、文字排版、收发邮件、查阅资料等方面的考查力度明显不够。在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将教材上所罗列的知识点进行简单讲解,忽略了计算机本身的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教条化、抽象化的影响。在上机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具体实践操作次数少,打字速度缓慢,文字排版、数据处理等常用技巧操作不熟练,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需求和期待,严重打击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2.增强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对策

2.1更新观念,正确处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理念已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更是高阶段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通过对计算机word、excel等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有利于理解具有一定深度与难度的计算机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设备进行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学生适应并积极融入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提供必要准备。

2.2关注学生,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是直接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其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开展情况。在日常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深入挖掘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的实用性、伸展性以及教法的新颖性,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选择,从源头上保障教材质量,以适应计算机内容不断更新的内容;定期组织计算机教师知识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设备,进行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适应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保障课时的前提下,加强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操作的结合,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排版、收发邮件、查阅资料等实用性技术;针对初中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应不断满足学生知识需求和兴趣动机,保持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新鲜感,对于基础差点的学生,鼓励向基础好的学生请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方法。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大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多媒体开展教学,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生吸收知识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充分展现出计算机学科的趣味性;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上级实践操作阶段,计算机教师少讲多练,强调学生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各种各样富有情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3.结语

初中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丰富充实初中学习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家长、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学校应加强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方面资金投资力度,教师应重视自身知识结构优化,形成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熟练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静.多媒体应用与初中计算机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118-119.

直升机技术论文篇13

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

从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过分依赖于教材,以至于使得课堂教学的理论性较强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意义,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显得枯燥乏味、实用性差,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上也缺乏灵活性,这就更使得很多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了。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更多的初中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更多的收获,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教学策略与教学思路的调整。

1、直观入手,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真实性

很多初中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计算机的如何运用,互联网的如何使用,电脑游戏的如何造作上,而对信息技术相关的硬件知识与软件知识并不了解,甚至连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软件都无法区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需要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入手,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相关部件产生正确的认识。而说到这一问题很多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相关硬件设施时,为了操作方面,往往会通过PPT的形式将各个部件展示出来,虽然PPT在这里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却并不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因此在对计算机硬件进行介绍时,教师不妨真正将这些实物带入课堂,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各部件的名称以及在计算机运转中所发挥的功能。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青岛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单元第3课《计算机探秘》时,教师就可以将计算机主机带入教室,和同学们一起将计算机主机进行“解剖”,分别将计算机的CPU、主板、内存、硬盘、光驱、显卡、网卡、电源等拆解出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真实地去了解这些计算机部件。这样的教学形式要比PPT展示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2、兴趣入手,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参与度

很多学生面对计算机学习没有学习兴趣,一是由于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已经“足够用了”,二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缺乏趣味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并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快乐。对于初中生来说有自己崇拜的影视明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当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青岛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二单元第1课《欢迎参加辩论会》时,如果学生对设计辩论会的海报没有兴致,就可以将辩论会的海报改为《歌迷见面会》海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偶像的热情投入到海报设计当中,在这样的教学思路调整中,学生的参与兴致更好了,对信息技术运用的探索兴趣也得到了较好地提升。

3、合作学习,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自主性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