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德育论文实用13篇

大专德育论文
大专德育论文篇1

五年制大专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比较轻松开放,而当前社会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风气盛行,一些所谓的“高富帅”、“白富美”群体热衷于奢侈、享乐等生活方式,其不当的言行举止通过互联络大肆传播,对身心尚未成熟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影响很大,表现为:有的学生缺少对国家、民族“公而私”的精神,对个人利益更加注重;有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知之甚少,却热衷于追求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的学生对我国的各类优秀楷模式人物缺乏尊重和了解,但对一些娱乐明星却盲目的追捧。这些表现充分说明了当前的五年制大专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缺乏正确的导向,处于一个非常模糊的状态。

2.道德认知与践行严重脱节

当前“90后”的五年制大专生对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知,认为应该做到国守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方面,但在践行方面却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崇尚奢侈、不劳而获、欺负弱小、考试作弊等不当行为。充分说明五年制大专生存在知行分离、重知轻行问题,其道德认知和践行严重脱节。

3.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突出

五年制大专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从小集数名长辈的宠于一身,基本上没遇到过生活上的困难与挫折,没有经过劳动的锻炼,这就造成缺乏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缺少抗压和自我排解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学习中、生活中稍稍遇到一点儿的困难和挫折,便表现的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变得消极、阴沉、怨愤,缺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一些人甚至因此产生了心理障,做出了极端行为,给自己、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危害。

二、五年制大专生德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五年制大专生的平均年龄为15、6岁左右,普遍年龄较小,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其道德认知和道德习惯正处于一个逐步形成的时期,在沟通交流、接人待物、自主学习和处理事务等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这说明五年制大专生在中小学时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准备升学考试,忽略了道德认知和实践方面的学习,不会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家庭环境方面因素影响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成功与否不仅仅关系到青少年优良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还是每个人的人生的起点和基础,它涉及到人生的各个领域,有终身性的特点。作为父母,无论其文化水平或素质的高低,都应明确教育子女是权利更是责任的观念。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部分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目标或愿强加到子女身上,对孩子抱有很大期,一旦其学业成绩没有达到家长所预设的目标,轻者受到言语上的训斥,重者则会遭致拳脚相加,使孩子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抑制了其自身的个性发展,甚至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部分家长对于子女过分溺,这种溺表现为对子女的各类要求一味的迁就,却忽视了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人处世的方式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致使子女自小就养成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部分家长自身道德水平不高,但没有意识到这样将会对子女带来不良影响,发挥不出正面积极向上的榜样作用。

3.学校的教育引导方面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道德理论、培养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在五年制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视德育。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意识;(2)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缺乏实效性,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的方式方法明显滞后,跟不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3)教师队伍自身道德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根本起不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正面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是学校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4.社会环境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其对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五年制大专学生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当前社会中确实存在着“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理念、价值观不断涌入,部分报纸、杂志、站等媒体受到利益驱使不良信息,制造了大量的“垃圾文化”,个别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不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巨大落差,可能会导致青年学生失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信心。

三、加强五年制大专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1.五年制大专学生加强和改进自身的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教师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出发,给予其相应的德育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辨别何为美丑、真伪和善恶。学生逐步培养出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监督自己的能力﹐学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我教育的方法进行学习、生活等活动。通过自我教育,五年制大专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道德理论知识,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更新评价自我的标准,积极参加各类健康向上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而促进自身未来的多元化发展。

2.进一步提高五年制大专生的家庭教育的水平

作为家长,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认识到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当前社会发展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更新自己的家教理念,进一步优化家庭环境。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转变评价子女的标准,从孩子童年时期开始,有意识培养他们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给子女展现一个具有高水准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形象,从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准则传授给子女。

3.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职(高专)院校应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教育学生不仅仅只是教授其文化和专业知识,学生的道德素养更为重要。学校教育担负着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塑造高水准的道德素质的重任。因此,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功能,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将各类课外德育活动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切实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大专德育论文篇2

课程目标。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专业性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旨在为国家培养从事道德教育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的专门人才。具体教育目标可以细化为两个板块的内容:一是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们道德观的发展以及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是帮助学生掌握从事公民教育研究和实践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课程设置与选择。就道德教育的专业性课程而言,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与我国高校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我国,专业性课程体系由多门具体课程组成,从历史、原理、方法论、前沿问题等角度共同建构一个课程体系,每门课程至少有一本教材。而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专业性课程门类很少,但每门课程都包含了相应研究领域的历史、原理、方法论和前沿问题等诸多主题的学习,一般要求学生阅读五至十本参考教材以及诸多相关学术论文。因此,与我国高校多门课程构建一个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模式不同,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专业性课程设置采用一门课程涵盖一个学科体系的模式。斯坦福大学道德教育的专业性课程主要是“道德教育”这门课程,由斯坦福大学青少年中心主任,国际道德教育领军人物威廉•戴蒙(WilliamDamon)教授主讲;哈佛大学道德教育的专业性课程主要有两门:一是“道德成人:道德儿童”,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资深教授瑞克•韦斯伯德(RickWeissbourd)主讲;二是“公民教育和公民行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际道德教育学会负责人之一海伦•黑斯特(HelenHaste)教授主讲。而在进行课程选择时,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本研究方向的专业性课程之前,往往要先学习教育统计类课程和研究方法类课,为日后的科研活动奠定方法基础。此外,学生还将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选择多种道德教育的研究视角,如哲学的视角、人的心理发展的视角、社会环境的视角、人类历史变迁的视角、人脑的生理发展视角等。因此,学生还将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史学、人类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所提供的课程中选择相关课程,为开展道德教育学习和科研活动奠定知识基础。课程内容。美国高校在进行道德教育专业性课程内容设计时,学校及教师首先需要经过广泛地征求意见以及深入地研讨,围绕本门课程的教育目标,制定诸多教育主题,并围绕这些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所有被选的教学内容都经过学院领导、主讲教师和专家团队的严格审核及把关,以保证所选材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该课程的基本教育内容,最大程度上实现该课程的教育目标。具体而言,道德教育专业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道德观的发展规律;二是哲学、文化、性别、种族等多视角下的道德教育;三是道德教育的规律,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规律;四是公民教育的理论及文化解释。针对每一个学习板块,教师都将选择这一板块中最为典型的若干专著及学术论文,要求学生在课前广泛阅读,继而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讲解,并开展全面研讨。首先,针对人们道德观发展规律这一学习板块,专业性课程根据人类生理成长规律将这一板块的学习内容具体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婴儿时期,即道德观的产生期,学生需要课前阅读的资料主要包括戴蒙(W.Damon)教授的专著《道德儿童:培养儿童自然的道德发展》第一至五章等;第二阶段为青少年时期,即道德观的重要发展时期,阅读资料主要包括科尔伯格(L.Kohlberg)的文章《道德发展阶段及德化》等;第三阶段为成年阶段,主要关注成年人的道德义务。阅读资料主要包括海特(J.Haidt)的文章《拥有理性尾巴的感性的狗: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主义方法》等[3]。

通过学习和了解人类道德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学生对人类道德观发展的整体脉络将形成清晰的概念和真实的把握。而人类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只有尊重人类道德观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道德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才有可能帮助教育者制定出更为有的放矢的教育规划,进而切实地促进教育对象道德观的发展和提升。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其主要功能是为学生奠定道德教育专业学习的认知基础,并指导学生日后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第二,针对道德教育的多视角审视,教师主要立足四个基本视角,开展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一是哲学视角,主要探索开展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哲学基础。阅读材料主要包括约翰•罗尔斯的专著《正义理论》、涂尔干的专著《道德教育》等;二是文化视角,主要考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开展道德教育的理念和途径的异同以及相同的道德教育理念和途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效果的异同。阅读材料主要包括舒德(R.A.Shweder)的专著《为何人们需要烧烤:来自道德心理学的食谱》等;三是性别视角,主要考查性别因素是否会影响道德教育的整体效果或某些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阅读材料主要是吉利根(C.Gilligan)的文章《青少年发展的再思考》以及萨默斯(C.H.Sommers)的专著《一场针对男孩的战争:误导的女权主义正在伤害年轻男性》等;四是种族视角,主要考查种族因素对于道德教育效果的影响作用。阅读材料主要包括韦斯伯德(R.Weissbourd)的文章《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儿童的道德力量》等[3]。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学生将会在整体把握道德教育的基本哲学问题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并尊重受教育群体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性,了解道德教育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从理论上澄明诸多非智力因素同样对道德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即同样的道德教育规划在不同的人群中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而这种不同的教育效果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群体所处的文化背景、所属的种族等非智力因素所决定的,是不以教育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该板块的学习内容旨在使学生明确在未来开展道德教育的职业生涯中,了解教育对象的基本背景,尊重每一个教育对象个体的特殊性,是成功地制定道德教育规划、开展道德教育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道德教育规划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决定性因素。第三,针对学校道德教育规律的研究,重点探索学校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并科学评价其优势与不足,包括:一是学校道德教育规划的基本原则、方法、检验途径及其优势与不足;二是学校的道德教育规划的文化、种族、阶层或性别差异;三是教师在开展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学生的阅读材料主要包括韦斯伯德(R.Weissbourd)的文章《道德成年:道德儿童》、戴蒙(W.Damon)的文章《在学校讲授价值观》、诺丁斯(N.Noddings)的文章《二十一世纪学校的道德使命》、努齐(L.Nucci)的文章《教育:为了道德成长》等[4]。这一板块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能,厘清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掌握学校道德教育效果的检验途径和教育规划的评价原则。同时,由于学校道德教育是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在某一特定机构开展的道德教育,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其作用不容忽视。倘若学生能够切实掌握教师如何调动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关怀的人文环境、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通过其对学生的影响,辐射学生家长,使其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将极大地提升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作为道德教育从业人员开展道德教育的能力和效果。第四,针对公民教育的理论及文化解释的学习和探讨,主要包括学习公民教育的含义、目标、方法和当前的障碍,以及聚焦文化、社会—历史、环境和科技四大领域,考查他们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进而运用批判性思考,厘清公民教育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

学生的阅读材料主要包括柏拉图的著作《共和国》、杜威的著作《经验与教育》第三、四章、卡雷特罗(M.Carretero)的著作《构建爱国主义》等[5]。这一板块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规划出一个公民教育的基本蓝图。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公民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日后开展具体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广泛的理论基础。此外,聚焦公民教育的文化解释,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国家政策和文化的宏观背景下,清晰地把握个人的学习任务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了解公民教育应尊重社会传统,立足文化平台,帮助教育对象建立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事半功倍地开展公民教育。教学形式。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专业性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教师往往不拘一格,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教师的讲解与师生间及学生间的互动充分结合,通过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形式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邀请来宾讲座、情景假定、案例分析、观看影片、比萨讨论、学生个体陈述或团队陈述、设计和完成团队科研项目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了各种教育手段在学生知识习得和理解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综合开展道德教育专业性课程学习,其宗旨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接受效果。评价方式。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专业性课程教师普遍采取考查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教师主要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期中作业和学期末作业三项指标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态度和热情,是教师考查学生日常学习表现的最主要指标;学期中作业和学期末作业一般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具体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广度和深度,以及研究方法运用的熟练程度。

三、对我国道德教育专业性人才培养的启示

道德教育是提升国家和民族整体道德素质的首要途径,是每个公民人生的必修课程。成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综合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准,而道德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今后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有效的道德教育、提升公民的整体德性修养提供了基本保障。科尔伯格等人对于多国样本的跨文化研究表明,人们使用相似的基本道德概念进行道德推理。所处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其道德发展规律高度一致;人们的道德发展具有普遍性[6]。因此,对于美国道德教育专业性课程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能力、教育水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尊重人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为道德教育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奠定认知前提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推理水平不是整齐划一、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个体认知发展不断习得而来的,遵循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由他律到自律的、不断上升、不可逆转的发展轨迹。其发展水平以人的智力水平为基础,受到个体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人们身处某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时,他们的道德认知不会向低级阶段退化,也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高一级阶段的道德问题,不会跨阶段地跳跃式发展。因此,因材施教应是教育者在道德教育全过程始终贯彻的原则。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处在不同道德认识发展水平的学生群体,教师应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才能切实帮助学生实现其道德推理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现有道德认知水平一个阶段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7]。当前我国道德教育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学习、忽略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研究的教育现象。在道德教育专业性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来自道德教育这一领域本身,而忽略了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掌握人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而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视域下,只有尊重人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才有可能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也才有可能达到其预计的教育效果。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从业者身兼道德哲学家和道德心理学家二职:作为道德哲学家,他应科学选择传授给学生的道德知识的内容;作为道德心理学家,他应科学判断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据,选择能够促进学生道德观提升的方法[8]。

(二)强调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为道德教育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奠定研究能力规范的学科研究要求有明确的方法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的具体研究方法选择则是确保研究成果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最重要因素。道德教育是关于人的一门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知识的获取,应建立在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因此,方法论自觉是道德教育研究得以长足发展的保障。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道德教育只是哲学意义上的道德教育,而非科学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会极大地影响道德教育研究的科学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美国高校在道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道德教育研究方向的学生在进行本专业的专业性课程学习和实践之前,必须学习教育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类课程。道德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元性,质性研究和定量分析是当前道德教育实践研究所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而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普遍建立在道德教育实践研究的基础之上,又为道德教育实践服务。相比美国高校在道德教育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统计学、统计软件的使用、质性研究方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国高校在道德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对重视学理研究,而弱化具体研究方法的学习。学生在开展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在研究样本的选择、问卷和量表的设计、数据的解读等方面,普遍缺乏合理的解释和论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以此为依托的研究,其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相对较差,科学性无以保证。因此,在道德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是保证我国道德教育从业者科研能力的基本要素,也应成为我国高校今后在道德教育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大专德育论文篇3

02020100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20高等数学(一) 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55企业会计学 4729大学语文 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11800餐饮管理(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8030600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012英语(一) 0022高等数学(工专)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8080100房屋建筑工程(专科)   0022高等数学(工专)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8220700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 0012英语(一) 0022高等数学(工专) 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030100行政管理(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011200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242民法学 0223中国法制史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243民事诉讼法学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040300公安管理(基础科段)(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011100律师(基础科段)(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010300监所管理(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010100学前教育(专科) 0012英语(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010300小学教育(专科) 0012英语(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9020100林学(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9010400园艺(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0070100护理学(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030100体育教育(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0900旅游管理(专科) 0012英语(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030300公共关系(专科) 0012英语(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14600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基础科段)(专科) 0012英语(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2800物流管理(专科)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7010100数学教育(专科) 0012英语(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040900美术教育(专科) 0012英语(一) 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729大学语文 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专德育论文篇4

一、《论语》中蕴涵的德育思想与启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门人及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家经典。道德教育是《论语》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以培育“君子”理想人格为德育目标;以具备内在的“仁”的道德境界,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形成“忠孝悌”的道德意识,具有“信义智勇”的道德情操为德育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知识,树立学生的道德信念,磨砺学生的道德意志,践行学生的道德行动为德育实践;并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以身示范等德育方法。

《论语》中的德育思想和方法对当代幼专生道德教育具有启示意义。“君子”人格能够提升幼专生的道德品行,“仁者爱人”能够培养幼专生的博爱精神,“明礼守信”能够帮助幼专生树立诚信文明的道德形象,“以义取利”能够引导幼专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忠孝悌”能够指导幼专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能够促进幼专生自主有效的学习,“以身示范”能够引领幼专生健康成长,“环境育人”能够推进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等,使当代幼专生德育工作在吸收传统道德教育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开展和深化。

二、运用《论语》加强幼专生道德教育的途径

1、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构建“《论语》解读”必修课、“《论语》与德育”选修课、《论语》系列专题讲座特色课等校本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德育主阵地作用。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要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严谨的教学态度感染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同时,成立《论语》研究社团,将课堂研读与课外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和文化视野,逐渐达到对《论语》“知之、好之、乐之”的认知境界,实现与圣人对话,与经典同行。

2、诵读工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把《论语》经典诵读作为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提高幼专生道德情操、促进文明行为养成的德育工程。学校制定诵读规划,明确各学年诵读内容及目标,并根据学生掌握《论语》的程度和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开展评价和奖励活动。同时,将《论语》诵读工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硬件环境方面,利用古朴典雅的《论语》文化长廊建筑、《论语》章句石刻雕塑等形式,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在软件环境方面,重视将《论语》中的精华思想渗透于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活动和学生成长之中。利用文艺演出、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体艺术活动,读书工程、文学社团、书画展览、演讲辩论征文比赛、校刊校报、板壁报、校园博客论坛等文化活动,爱国教育、成才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使《论语》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自我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慎独”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要引导学生“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自觉增进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制定《幼专生守则》和《幼专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道德制度建设,重视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努力实现学生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道德养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应当以社会大课堂为载体,将其道德行为养成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参与公益性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通过参加实习实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参观烈士陵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通过顶岗实习和农村支教,激发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紧迫感。让时代的主流道德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努力实现幼专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三、《论语》经典教育的德育实效

1、提升学生道德水准

调查结果表明,运用《论语》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幼专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主要表现在:人生观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显著增强,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政治观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已成为幼专生的主流思想,申请入党的人数日益增多。理想观上,努力实现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成为幼专生基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上,思想道德意识增强,并体现出公平竞争、自立自强、诚信敬业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习观上,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进行学涯规划。生活观上,由单纯追求物质享受向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转变,上网与购物消费明显减少。

2、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朱永新教授说:“在一定意义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通过《论语》经典教育,对塑造学生之人格,润养学生之人生,陶冶学生之性情,提升学生之学养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整体获得提升,一是“知”的丰富,即积累了一定的古代经典文化底蕴;二是“情”的升华,即增强了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三是“意”的坚定,即将《论语》中的思想精髓内化成自己的具有时代道德精神的理想信念与行为准则;四是“行”的统一,即把价值认同实践体现到日常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之中,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大专德育论文篇5

专业名称 4月14日上午 4月14日下午 4月15日上午 4月15日下午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金融(专科) 00073 银行信贷管理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金融(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74 中央银行概论 00060 财政学 金融(专科) 00072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04729 大学语文 金融(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45 生产与作业管理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146 中国税制 04729 大学语文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会计(专科) 00157 管理会计(一)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会计(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55 中级财务会计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会计(专科) 00146 中国税制 04729 大学语文 会计(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66 企业劳动工资管理 00020 高等数学(一)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市场营销(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020 高等数学(一) 市场营销(专科) 00179 谈判与推销技巧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77 消费心理学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市场营销(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78 市场调查与预测 04729 大学语文 市场营销(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电子商务(专科) 00893 市场信息学 00892 商务交流(二) 00041 基础会计学 00889 经济学(二) 电子商务(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898 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 00900 网页设计与制作 00902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电子商务(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电力市场营销(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77 消费心理学 06141 电力销售与管理 电力市场营销(专科) 00157 管理会计(一)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6138 电力市场法律法规选读 06142 多种经营管理 电力市场营销(专科) 00179 谈判与推销技巧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电力市场营销(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物流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364 物流企业会计 物流管理(专科) 05361 物流数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313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364 物流企业会计 05728 采购谈判与供应商选择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 05361 物流数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采购与供应管理(专科) 05734 商业组织与过程 销售管理(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77 消费心理学 销售管理(专科) 00185 商品流通概论 00054 管理学原理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销售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律师(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919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 00920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 0092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律师(基础科段)(专科) 05679 宪法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7 法理学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0247 国际法 00245 刑法学 00260 刑事诉讼法学 04729 大学语文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7 法理学 法律(基础科段)(专科) 05679 宪法学 行政管理(专科) 00292 市政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277 行政管理学 00040 法学概论 行政管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07 现代管理学 04729 大学语文 行政管理(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前教育(专科) 00384 学前心理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387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00012 英语(一) 学前教育(专科) 00394 幼儿园课程 00385 学前卫生学 00392 学前儿童体育 00383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413 现代教育技术 00396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04729 大学语文 学前教育(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397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小学教育(专科) 00405 教育原理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415 中外文学作品导读 00012 英语(一) 小学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406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00417 高等数学基础 00416 汉语基础 小学教育(专科) 00413 现代教育技术 00418 数论初步 小学教育(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小学教育(专科) 06764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秘书(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510 秘书实务 00034 社会学概论 秘书(专科) 00854 现代汉语基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40 法学概论 秘书(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44 企业管理概论 秘书(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024 普通逻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31 心理学 00012 英语(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429 教育学(一)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00506 写作(一)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535 现代汉语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0633 新闻学概论 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 00595 英语阅读(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522 英语国家概况 00795 综合英语(二) 英语(基础科段)(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英语教育(专科) 00429 教育学(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0031 心理学 00795 综合英语(二) 英语教育(专科) 00595 英语阅读(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522 英语国家概况 04729 大学语文 英语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6764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广告(专科)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635 广告法规与管理 00636 广告心理学 广告(专科) 00633 新闻学概论 00178 市场调查与预测 04729 大学语文 广告(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室内设计(专科)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688 设计概论 00692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 室内设计(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视觉传达设计(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688 设计概论 00692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7206 摄影摄像技术应用 00012 英语(一) 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7887 平面设计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7891 数字媒体视频编辑 05422 版面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科) 08720 艺术欣赏 冶金工程(专科) 02049 物理化学(一)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5669 炼钢原理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冶金工程(专科) 02183 机械制图(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71 炼铁学 冶金工程(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9538 炼钢学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2183 机械制图(一) 02234 电子技术基础(一) 02185 机械设计基础 00012 英语(一)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2205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2198 线性代数 021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2 英语(一)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2318 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30 电子技术基础(三) 02323 操作系统概论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科) 00429 教育学(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31 心理学 00012 英语(一)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科) 00431 教学设计 05197 教育电视节目编制(小教) 05199 程序设计语言(小教) 04729 大学语文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5200 电脑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小教)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专科) 06764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网络工程(专科) 00911 互联网数据库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141 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2 英语(一) 网络工程(专科) 023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04730 电子技术基础(三)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网络工程(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7129 java语言程序设计 02205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网络工程(专科) 04729 大学语文 网络工程(专科) 07186 软件技术基础 交通运输(专科) 02570 运行组织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2569 运输设备 00020 高等数学(一) 交通运输(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1 铁路运输综合业务 02571 铁路站场 交通运输(专科) 05204 铁路财务管理 04729 大学语文 机车车辆(专科)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6353 机车车辆热工基础 06354 铁道机械设计基础 机车车辆(专科) 06357 机车构造原理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6358 机车车辆制造及修理工艺

大专德育论文篇6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既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构新的德育文化的需要。我们不可能割断中国的历史,脱离国情。在急剧变改的社会中,对传统的维系与科学地弘扬对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因观念突变而出现的思想阵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的德育文化的建设固然以对传统的扬弃为重要特征,但尤为重要的是科学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是我们赖以建构新的德育文化体系的基础。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思想的发展并非依据基础而创造新的思想,而是依据基础而改变传统意识。对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而言,所依据的“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据此应予改变的“传统意识”主要包括了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的精华。

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虽有糟粕,更有精华,继承其精华,有利于加强学校德育及德育学科建设,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所普遍认同的观点。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礼、义、廉、耻、信,以及孝等传统的道德观念,传统美德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具体表现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强调集体利益)、辩证思想(具体表现在强调“为政以德”与人际和谐)以及“先义后利”等,虽然其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但都拥用合理内核,所蕴涵的基本价值有一定的超时代特性,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结合现实赋予必要的时代内涵,完全可以变现实的德育及新的德育文化建设所用。在研讨过程中,有些专家还特别指出,传统道德与德育是一个有机的思想体系,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儒家以外其它学派(比如道家、墨家等)的思想在内,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儒家的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会上,有些专家学者专门就“先秦道家的德育思想”、“《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了研讨,与会者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传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既是一个理论,也是个实践问题。那么,在批判继承过程应遵循哪些原则呢?经过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必然要遇到三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确解决三大矛盾,必须区分、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关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中的精华与糟粕,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的原则;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原则。在对待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的问题上,“五四”以来更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度和主张:一是毫无批判兼收并蓄,食古不化;一是全盘否定,“全盘西化”。受其影响,在批判继承的实践中也多出现过国粹主义与的错误。与会的专家学者强调,我们今天仍有必要批判和警惕这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基于对此现象的高度关注,有的与会者提出,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德育文化尤其需要遵循这样四项原则:1.化为现代的而非守成的;2.实践的而非体用的;3.抽象的而非具体的;4.历史的而非学理的。

二、德育学科建设

德育学自80年代初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始终受到这样一种非议,即认为它缺乏理论,没有科学的体系。与会的专家学者勇敢地面对这种非议,视之为加强德育学科建设的一种动力,站在使德育学更为完善的维度上,就德育学的学科性质、德育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既有德育原理教科书的体系编排等问题作了研讨;与此同时,运用整体辩证思维、系统论、现代全息论等现代的新思维新方法提出了新的德育学理论及体系。

究竟怎样认识德育学的学科性质,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在这种观点看来,德育学是从德育的现实出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德育的本质问题,并运用从实践中总结来的德育规律去指导实践,其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学是具有多种性质、多种功能的学科群,包含众多具体的德育学科,比如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德育哲学、德育工艺学等,不同的具体学科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功能。

大专德育论文篇7

1教育者角色定位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责。教育者主要包括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两者的角色既相异又互补。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并非单纯行政人员,从岗位职责看,辅导员更加偏重管理服务角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肩负重要职责;任课教师主要包含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属于教身份,专业课教师的岗位职责更加偏重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偏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别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2教育者协同作用发挥现状研究

本论文将研究范围聚焦在职业道德教育领域,查阅了相关研究资料,开展了调研和访谈,围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作用发挥问题展开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研究结论。

2.1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认知度不高

通过查阅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可见,当前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如何发挥教育者的作用的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参考价值较高的研究资料不多。一是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点在于强调教育者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不论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还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大多泛泛而谈育人理念,强调教师有育人的职责,专门针对职业道德教育展开教育者协作体系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成果少,主要表现在操作方案过于理论化,可操作性不够强,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研究没有找到有效的教育载体,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工作机制。

2.2教育者作用发挥未形成合力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可见,当前教育者之间尚未形成教育合力,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教育者打单独斗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都不高,教育研究缺乏与职业特点的紧密结合,较少涉及职业道德认知、道德理论方面的教育研究。任课教师仅在专业课教学中偶尔涉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普遍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较少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展较为深入的职业道德教育分析;辅导员则更多从职场礼仪、职场文化等角度泛泛而谈职业规范。总体而言,当前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既缺乏与专业特点的紧密结合,又无法满足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层次需求,系统性尚有待完善。

2.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在关于教育形式、教学手段的调研中得出相关结论可见,绝大多数师生都更加青睐实践体验为主、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形式,更加认可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演讲讨论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形式,但这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被调研师生一致认为当前的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3教育者协同机制研究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培养

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成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明确育人角色,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教书和育人两者不可偏废,要正确处理教学、研究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教学和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育人服务,不能将三者割裂而行。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在德性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育人过程中。

3.2协调发挥教育者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作用

构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同配合机制。显性课程,诸如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都包含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元素,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结合自身所承担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显性课程的教育活动中也包含着隐性教育的元素,教师在课程教学准备、研究、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隐性课程,诸如校园文化、职业道德典型案例等都渗透着职业道德的元素,同样需要教育者们形成合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以校园文化为例,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在文化育人环节肩负了重要使命。校园文化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反映,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应当熟悉和认同本校的校园文化,通过个人的行为表现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达到育人效果。为师者应当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品格、科学的管理水平、健康的人格修养等等。

大专德育论文篇8

一、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紧紧围绕党中央制定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紧紧结合医学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及“90后”学生的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医学高专的临床医学专业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执业医师为主要目标,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医学高专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围绕医学高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展开,体现医学性、实践性的特点。另外,“90后”医学生已经成为医学院校高等教育中的主体,从“90后”医学生思想现状入手,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四个渗透”

(一)渗透医学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对全面提升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医疗工作质量。二是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三是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医学生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医德的理论教育,一是医德的实践教育。医德的理论教育包括两大课程设置。一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侧重强化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二是包含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医学语言艺术、医学哲学、医学美学、医学语言艺术等更具专业化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医学高专的医德教育不可能等同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医德教育,因其学制短的特点,别说把上述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开齐、开足,就连医德教育的核心课程《医学伦理学》的课时都难以保证。因此,基于实际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把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之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为例,在授课过程就必须强化医学职业道德修养这一核心内容。

(二)渗透卫生法律法规及医疗卫生政策教育

医学的职业性质,决定其基本关系是医患关系。随着患者法律观念、经济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用法律衡量医疗行为和结果及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学生防范纠纷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加强医药卫生法制教育是防范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在一些医学高专学校,或是因为课时安排紧张或是因思想上的本来不重视,卫生法律法规教育几乎就是空白。法制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法制教育中凸出卫生法教育是实现医学高专培养目标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是以《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法律基础这部分内容上,除了讲授民法、刑法等基础法律知识外,辅助补充讲授卫生法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卫生政策往往反映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动态,如了解医疗体制改革及现阶段的公立医院改革等,大多数医学生都很关注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这事关医学生的前途和未来。因思想政治理论课紧扣了他们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也就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渗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与方法教育

人际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行为失谐,尚可挽正;人际失谐,百事难成。只有以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点,才能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现实矛盾,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全面发展,建设健康和谐的美好社会。对于医生这一职业来说,近些年,随着医疗纠纷的增多,医患冲突愈演愈烈,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差,危及医护人员健康生命的案件时有发生,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如果广大医务人员能够掌握一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掌握一些化解冲突的技巧,积极沟通,诚心诚意地同患者进行交流,绝大部分纠纷是能够解决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是能够建立起来的。对于个体来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能力,作为一种习惯和能力来说,越早培养越好。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促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理所应当关注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在医学高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渗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把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渗透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表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下同)的教学中,如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就应该针对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举一些现实的例子,传授一些科学实用的方法。另外,在第五章《遵守社会功德 维护公共秩序》及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及和谐家庭关系的理念及知识。表现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下同)的教学中,第十一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适合结合人际关系的内容教学,因为和谐社会理所应当就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渗透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典籍大致分为3个类别。第一类是有关“医德”的典故,例如“孙思邈大医精诚”“范彬救人”“何澄医德高尚”等。据有关文献研究显示,中医药文化具有医德风范的代表性人物共557人,其中,有36位医家的医德言论在医德文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第二类是有关“医术”的典故,例如“张仲景望诊侍中”“华佗指戒”“张至和一诊值百金”等。除前述两类之外的则统归为第三类,即“医趣”类。主要是医学界的奇闻异事,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以上3类中医药文化的内容都可以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得到充分展现。

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可以促进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医学高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任务是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方法来实现的。好的方法可以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除了讲解、提问、案例及使用多媒体等常规教学方法手段外,医学高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及专业特点采取以下方法、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培养学习兴趣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教育方式很难使理论教育取得理想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强调研究教育对象的接受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接受”,即表示人们对外在信息的理解、解释、择取、整合、运用的关系。接受理论给我们的重要的启示就是有助于我们转换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即从教育者的眼光转向接受者的眼光,把研究的重点转刭接受者方面。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主体性,把接受者作为主体,充分考虑接受者的需要。过去我们往往是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而不大注意同时考虑受教育者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实用知识技术教育之间划了一道鸿沟。其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表现在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因与学生需要的脱节,再加上医学教育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实用技术教育,让一些人对医学院校,特别是对学制短的医学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心理。但是事实上,学生并不是不需要学习做人和学习为人处世,而是非常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需要结合起来,就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

(二)以“微实践”为载体,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

“微实践”是相对于学校组织的大型社会实践而言,是一种具有切入点小、全天候、开放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等优势,符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低成本、易习得、可持续”的内在价值要求的实践教育模式。 首先是以“大思政”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力配合学生处等学生管理部门开展勤奋学习、诚信考试、待人有礼、遵守纪律、生活简朴、仪表整洁、爱护卫生、绿色上网等八个方面的养成教育。 三是以班级或以系部为单位,组织开展以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或讨论会。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参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在社区开展义务劳动或医疗扶贫活动。“微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的重要途径。

(三)以微群、qq群等新新媒体为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答疑解惑,对错误思想迅速纠错

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通过微群、qq群等平台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一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二可以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确、健康、向上的舆论强势,对错误思想迅速纠错。当然,以上两个教育目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建立和谐互信的虚拟交往关系之上。只有营造出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通过平等沟通、互动交流,以真理教育人,以事实说服人,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武晓静,黄岚.加强临床实习生防范医疗纠纷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4—25.

大专德育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44-02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困境

(一)“德育首位”落实难度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996年,我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只有把养成教育、诚信教育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社会竞争力的人才。当前,虽然高职院校初步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但学校教育评估的硬指标仍然指向教学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师生认为,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找到好工作,导致德育工作严重失位。

(二)学生现实与社会需求差距大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生源的质量不断下降,高职院校录取分数比普通本科院校平均要低200多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更差。不少高职学生缺乏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诚信缺失,自制力差,盲目追求个性、自我。具体表现为早晨不起床,上课迟到、早退,随手扔垃圾,张嘴骂人,动手打架等。当今社会,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上进心、专业知识扎实、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不仅看重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也关注人才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但是,高职学生专业知识系统性不强,学习品质和意志品质较差,与社会企业用人标准相差甚远,社会竞争力极弱。

(三)堪忧的网络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政治素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德育工作而言,网络利弊兼有。网络中西方自由化、物质化的东西使得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见多识广,更有主见、更有个性;网络的虚拟世界使部分学生沉迷其中,借此逃避现实世界的困难和挫折;网络中的色情、凶杀和游戏使得学生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给德育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二、高职院校强化德育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营造和谐德育环境

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结合学院特色及学生的特点,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严格按照教育部1∶200的师生比例带班,实施辅导员专职化建设;实行辅导员定期培训制度,针对政治形势分析、德育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常识等涉及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各个方面内容开展培训,使德育队伍从专职化向专业化发展,提高整个队伍的德育工作水平;完善德育工作者的管理力度,使之科学化、制度化,使德育工作者明确责任,不断创先争优,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1.建立一支专职化、专业化、稳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立一支专职化、专业化、稳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首先,要在待遇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提高辅导员待遇,形成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氛围。其次,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时事政治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最后,拓宽辅导员出口,加强辅导员的交流和提拔,激活用人机制,从制度上解决好辅导员的教师编制、岗位津贴、职称评聘、职务竞聘等待遇问题,实现“优出”,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2.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机制。要建立科学的辅导员量化测评体系,科学考核辅导员,保证工作质量。测评分为月考核和年终考核两部分,采取学生测评、(院)系测评、党委学工部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测评标准按照《辅导员工作管理规定》执行,共包括五十多项指标。在测评中学生测评权重最大,学生对辅导员能否经常深入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时落实各项工作等方面进行测评,可以直接反映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

(二)完善德育管理体制,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

高职院校在继承原有德育管理模式长处的基础上,吸取大学管理中创造宽松自由氛围的优点,摒弃原有模式中管理过严的缺点,克服过于粗放的弊端,逐渐形成“严管厚爱”的德育新思路。“严管厚爱”即“严在当严时,爱在细微处”。建立在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基础上的严格管理,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可靠保障,是学院责任的体现;爱是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的动力和源泉,“厚爱”能激发学生学习、工作中的潜能,让学生的人生道路闪烁夺目光芒。“严管”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厚爱”是为了服务得更好,“严管厚爱”的管理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形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和谐,从而构建了安全稳定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提高德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两课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基本理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和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研究探讨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主动地适应时代的要求,认真研讨时事、跟踪热点,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事件导问题,以问题引理论,以理论析问题解事件,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回答学生关心的社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难点、热点、疑点,力求做到理论讲透、是非分清、以理服人,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生自我实践的空间

实践活动是德育必有的形式,是培养学生特长、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极好的舞台,而文化则是这些活动形式的精神内核。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多种形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舞台。

1.拓展展示平台,提升综合素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展示才能、锻炼自我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可以在原有的课外活动小组的基础上组建青年志愿者协会、沃野文学社、英语兴趣小组、旅游爱好者协会、日语协会等学生社团,定期开展与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德行。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地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绿色课堂”教育活动,规范学生的文明礼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良好品质;可以举办“经典诵读”大赛,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可以邀请专家开设“国学讲堂”,为学生讲读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五)重视特殊群体教育,推进德育向深层次延伸

经济困难学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与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德育工作的两个难点。

1.建立经济支持、制度激励与思想育人相结合的资助机制。一是创建勤工助学专项基金,为勤工助学提供有力的保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固定与临时相结合的制度,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同时,吸纳社会资金,加大学院投入,鼓励师生捐款,建立“经济困难生基金”,帮助困难学生渡过难关,顺利完成学业。二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及管理愈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及资助办法》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明确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管理要求,使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和管理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三是注重资助同育人相结合。要不断强化贫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指导贫困生自发组织“自强协会”。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贫困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同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2.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心理咨询队伍。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组织学生成立心理协会,“心协”成员出版《心语月报》,创办《心灵驿站》风雨橱窗,通过心理健康周、系列讲座、心理话剧、心理电影、征文、展牌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二年级开设人际交往选修课。在班级设立专职的心理委员,形成班、系、院三级预警机制。

(六)占领网络阵地,构建德育工作新框架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环境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和新特点。要做好德育工作,作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构建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框架。

1.以校园网站为平台,搭建多层次的网络体系。在校园网站的基础上,由党总支、学工办和学生社团分别建立党建网、政工在线、青年论坛等独立网站或二级网站,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搭建良好平台。

2.以形式多样的网上理论专栏为依托,开展德育工作。“党建网”存储大量党史知识和党建资料,既方便学生查找理论学习资料,又是学生党支部开展网上组织生活的基地。“政工在线”开设解读“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等专题,“青年论坛”开设讨论专区定期组织学生网上交流活动,发表对热点问题的看法,与同学共享和交流学习体会。

3.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加强网上舆情引导,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下合力。学工办选派学生网络信息员,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及时捕捉、反馈网上信息,清除垃圾信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以积极健康的主流信息引导网上舆论,形成正面舆论的强势。

[参考文献]

[1]陈捷.浅谈“德育首位”传统的现实挖掘[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张子豪.探索和创新是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动力[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大专德育论文篇10

一、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作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院也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活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基础道德教育并不等同于职业道德,相比而言,后者其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职业需要。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并未受到各方重视,也未真正开展起来。尽管我们在专业建设规划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也在寻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任务的实施已明显滞后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也影响到了司法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职业道德教育仍流于形式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无疑是一块主阵地,但是要通过思政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显然不太现实。据了解,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思政课堂上。然而,单靠思政课来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然包括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观念,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根本无法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并不懂专业,也无法从职业角度入手,更加系统深入的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正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学生能牢记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实际上这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职业道德教育中,则体现为偏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致使学生在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无所适从。具体到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其表现主要是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实“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与职业实践相联系的自我完善过程,逐步培养起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四)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目的最终还是希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职业道德而言,其最终仍然是要依靠学生自我约束,通过内心世界的升华,从而达到行为的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凭借某种规定来强制。然而司法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至若惘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挣大钱,而不是对司法会计职业深层意义的探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

二、加强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

(一)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在司法会计专业中的地位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固然重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必须重视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其提升到与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等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地位,既突出了专业的特色,又做好潜在风险的防范。此外,在后面的专业建设中,应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理论的探讨、理解和融会贯通。

(二)开设司法会计职业道德必修课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校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思想相对单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易于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将职业道德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加强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课程内容中可加进有关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检察院进行合作,聘请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家,通过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用专题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其法制观念。

(三)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职业道德只有让学生到事务部门这个大课堂中去实践、去锻炼,才能真正被学生领悟并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因此,应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线得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行为的锻炼和养成。相关教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督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职业道德对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重要性的认识。

(四)注重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了司法会计实训室,可以在此张贴操作流程、专业操守、实训管理规定等内容,建设有职业特色的学习环境。在学院已有警务化管理和大思政格局下,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特别是司法会计协会,应该行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践行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知职业道德规范。此外,要利用校内网络、广播、刊物等媒体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提升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于朝.司法会计学(第三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2]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龚文龙,黄通菊.论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

大专德育论文篇11

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实验此起彼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形势令人振奋,研究问题日益集中,研究焦点正在形成。实际上,这些研究焦点就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一、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 

受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朝着四面开花、各放异彩、不拘一格的方向发展,各种德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相继呈现,不断丰富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研究领域。从德育理念上来看,德育体验论、对话德育论、交往德育理论、生活德育论、德性论等各领风骚,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观念智囊;从德育实践上来看,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校本德育、叙事德育、活动德育、欣赏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德育实践样式。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德育理论深化了,德育实践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视野与思路拓宽了。然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到底什么样的德育形态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的需要开始成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如若对该问题给不出一个科学的答案,德育工作者极有可能在这五彩缤纷的德育理论面前无所适从、乱了阵脚。所以,在吸收、统整、综合所有德育理论形态与实践样式的优势和智慧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创新、整体转换,就成为摆在我国德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进而言之,这种“整体化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德育工作为中心对各种德育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学校校情的德育思路;以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为纽带来协调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培育学生应对特定社会境遇、道德问题的道德智慧;以学校德育工作为线索来协调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网络德育,构建立体交叉、合力最大的德育网络,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条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德育工作者与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德育工作要回归生活 

在90年代以前,德育工作者一直将德育视为一项道德规范、道德认识的传达活动、道德理论的教授活动,甚至认为它与一般的学科教学活动别无二致。其结果,德育工作沦为课堂教学事件,沦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毫无关联的事情,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无言的抵制情绪,导致德育影响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近年来,随之德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认为: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德育研究者们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1]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正是德育回归生活的真正目的所在。在当前,德育到底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怎样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与联系生活、面对生活的区别何在?到底是德育要回归生活还是面对生活等等,这都是让德育工作者绞尽脑汁的问题,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给出创造性答复的问题。因此,德育回归生活这一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三、德育观念现代化 

当前,现代化是许多社会领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实践追求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表现。与之同理,德育也需要现代化,德育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的其他现代化内容,如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德育内容的现代化等都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表现与延伸。德育观念现代化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稳步前进的引擎,是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学者们对德育观念现代化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认识德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德育视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能动因素来认识;对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和深究,提高德育目标、德育功能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度,切实转变德育工作的思路,创造一种服务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增进的德育观念形态;认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实现从灌输型德育向学习型德育、从规范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从道德知识传授向道德素质提升的转变;推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观念,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渗透德育、全面关注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发展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顺利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 

中小学德育不是一项面面俱到的教育工作,而是有其特定的关注对象、目标定位的,那种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都一股脑地放进德育工作的做法,即所谓的“大德育”,日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所拒绝。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品德,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关爱社会等品德。一句话,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道德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处世,学会用自己的道德“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用一定的政治标准、法律准则等去参与社会生活,处理社会关系,这就是“小德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发生。这一转变必将促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上,促使德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叶澜教授指出,德育具有四个层次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其次是责任心,再次是爱国,最后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2]应该说,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是一个从爱己到爱人,从爱家到爱社会,从爱国到爱人类依次推进的过程,推己及人、爱及社会是当代德育应该具有的一种视野。因此,那些基础品德的培养正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立根之基,正是中小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核心使命所在。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的转变体现着德育研究者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认识的深化,体现着中小学道德教育正步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五、德育工作者专业化 

在中小学中,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德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校的其他专职德育教师(德育处、团队专职教师)两部分。所谓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培养、管理上述人员。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础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源自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按照综合性、高水平的德育教师专业标准来要求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实质。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德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德育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与其在德育实践中的积累。[3]同时,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西方,伴随着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开设专门德育课程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德育专业化问题随之出现。因此,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要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其一,确立“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观念;其二,建立对所有教师的德育素养专业标准;其三,对狭义德育教师(即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提出有更高要求。[4] 

六、德育实验研究活跃 

要推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德育实验是一条有效路径。在探索中认识德育、开展德育、改进德育是当代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同时,随着国家德育类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有序化,一批有识之士、专业德育研究人员对德育实验研究青睐有加,倍受关注。随之,德育实验研究在我国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性认识。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中央教科所开展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体验德育研究”实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开展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实验”、肖川教授等人开展的“主体性德育研究实验”、山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主持开展的“活动德育模式研究”实验、江西省黎川一中开展的“3+1”德育改革、黑龙江省小学开展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广东省小学的开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改革”实验、重庆石柱中学校的“开发人性化德育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等等。这些实验的开展为开拓我国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重视和借鉴。 

纵观上述研究焦点,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德育研究正日益呈现出面向实践、注重创新、专业发展的道路。这一研究势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能,有助于拉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间的距离,从而为促使我国德育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儿童道德生活该如何加强.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大专德育论文篇12

我国的文艺发展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文艺作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当前也存在着大量低俗、颓废、劣性的消极文艺从业人员及文艺作品,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不容小觑。

近年来,随着校院对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我校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大学生德育素质总体良好,学习态度积极进取、集体主义观念强烈、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如我校表演类学生义务参与贵州大学校庆晚会、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等演出。再如美术类学生为贵州省美术家协会、贵州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多次义务布展并在展览比赛中获得多个奖项;在团省委2014年组织的“春晖行动”中,美术类师生无偿捐献自己的创作作品多幅且被授予“春晖使者”的称号。另外,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队伍配备也得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备充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逐步增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人数应需求增加;全员育人的局面正由积极倡导而形成。

二、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不足及分析。“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培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与美育组成了教育的系统工程。”[2]近年来,贵州大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但不能忽视当前我校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不足,教育主体本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学生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老师教书与育人分离带来了不良影响,当前大众传媒舆论环境不良影响大,以及家庭、朋友、社会认可等环境的不容乐观,都给我们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1、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德育教育主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开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如崇高的理想、优良的品德、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强的毅力、严格的纪律等。”[3]根据调查发现,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对德育教育在艺术类大学生成才成长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里素质欠佳等问题”[4]。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的性质造就了他们本身就敏感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质,艺术类大学生面临的德育教育需求其实更为紧迫。而在现实的艺术类学生教育中,我们的德育教育却总是低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羁绊于事务性学生工作的繁重、微效于国内外社会大环境的现实。

2、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针对性不强。调查发现,我校公共课的老师没有肩负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任务,缺少对学生深入的了解,不用直接面对艺术类学生德育教育效果不良的压力。很多公共课老师没有认识到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特殊性、紧迫性,更不会有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空泛的道德说教和现实道德需求向脱离,纯经济价值观和普世性道德观相冲突,低俗艺术所含负面价值观与人文主义道德相违背。”[5]这个矛盾就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理论课在思想和实践上与学生相背离,从而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高。

我院目前在校本科生近1700人,而当前专职辅导员只有4名,远未达到国家1:200的要求。而且就工作任务工作量而言,独立校区的性质、以及校区硬件环境较差的现实决定了我们比一般学院在保卫、宿舍、食堂、后勤、校园环境等多方面的具体工作,艺术类学生的“活泼好动”更是带来的超大工作量。于是,繁重的事务性学生工作占光我们的工作时间、更侵占着我们的非上班时间。而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甚至以事务性工作为载体的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几乎因“赶事务性工作进度”而导致不能细致的开展、甚至被完全挤掉。

3、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队伍主体本身素质亟待提高。理论课老师基本不肩负上课时间以外的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分析指导、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把握、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帮助基本限于课堂时间内,而对课后体现出的课堂教育的效果以及在学生中的影响基本不关心。学校也没有相关制度对理论课教师德育教育的效果进行评定考核。而每出现一个“不愿多事”、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老师,就会影响几十甚至几百名的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我们教案的固化,再加上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老师知识结构陈旧单一、缺少必要的学术研讨和知识再培训等,使得该课程理论上的“高大上”意识形态的内容与艺术类学生已经参与的社会实践体验相脱离,很难引起艺术类学生的兴趣,最终导致理论课德育教育实效性不足。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被认为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在业务素质上基本没有德育教育能力和艺术专业能力兼顾的情况。专职的辅导员没有艺术教育的经历,在把握艺术类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艺术类学生的行为方式上有不足;而由艺术专业老师兼职的班主任又没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历,在引导艺术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上有所欠缺。

4、专业课老师教学中教书与育人的分离带来了不良影响。艺术类专业教师作为曾经的艺术类学生,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行为思想特点及需求有过深刻系统的体会,这是他们把握和健康引导大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的先天条件。艺术类学科的教学特点使得艺术类的教学是小班或是一对一的教学,老师和每位同学接触的平均时间和程度都远远大于其他本科类学生,这是艺术类专业教师全面教育学生的独特优势。专业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使得很多在校艺术类大学生都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艺术类专业老师的专业影响和社会关系直接转换了相当一部分的优势机遇,个人能力的锻炼和经济利益的趋势使得很多艺术类学生积极主动的与专业老师沟通、并在各方面努力向专业老师学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常常有老师没有将教书和育人两者兼顾。不少艺术类专业老师仍然认为育人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事,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还有个别发出不健康的观点,认为艺术是自由的,艺术人也不该被约束,从而在课堂上流露出对德育教育的反感;有些更偏激或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欠缺的专业教师甚至公开鄙夷德育教育工作。这些不良现象往往翻倍甚至多倍的抵消了学生工作人员德育教育功效。

5、当前大众传媒舆论环境不良影响大。现在,在当今这个信息多媒体、沟通多渠道的讯息畅通时代,人们用多媒体高度参与社会生活,自由化、个性与创新的观点源源不断的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给想要获得信息的人们。媒介舆论成了舆论传播的主要形式,也成了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渠道。现行的大众传媒,从报纸、电影、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络的QQ、微博、微信、人人等即时社交平台,集听、说、读、写、看、玩于一体,使得数亿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及参与者。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者的去中心化、污染信息泛滥等扰乱信息传播环境,给敏感而时尚的艺术类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影响。”[6]调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不仅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扰,年轻人的“反骨”阶段性格加上追求个性与另类的特点,使他们还会主动寻求或者传播不良信息。

另外,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且极易在传媒中被炒作关注的知名艺人剽窃他人作品、偷税漏税、吸食、酒后开车、婚内出轨、涉黄嫖妓、罢演等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失德违法犯罪行为,以及低俗、颓废和追求单纯感官刺激的艺术垃圾作品的大量涌出,也给我们的艺术类大学生带来了道德观念上的困扰。他们一方面能够意识到这些行为的错误之处,但是另一方面又有部分学生举着“艺术是自由的个性的”旗号想模仿和追随。

三、结语。在2014年北京文艺座谈会还指出,“我国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邪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7]。

对高等教育艺术专业培养、对未来艺术家的当前教育任务而言,要达到对艺术家的要求,首先要做好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保证艺术类大学生沿着正确健康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客观分析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改进当前教育中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不足、教育主体本身的素质亟待提高、专业老师教书与育人分离现象等问题,以及呼吁健康的大众传媒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提高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储备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和谐发展的必要途径。

[注释]

[1].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2014-10-15.

[2]曾志东.当前高校艺术类学生的道德困惑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5]朱景林.新时期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10(5).

大专德育论文篇13

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与此相应,各个领域内的专业化程度也愈加提升。在教育领域内同样如此,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的教师也被推上了专业化的道路。在教师专业化的引领之下,专业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教育领域:对标准化测验的推崇、对课程改革的热衷、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倾向……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近年来,德育专业化的探讨也逐步展开,德育专业化的研究也日益丰富。然而,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特殊性提醒我们要警惕德育专业化可能会面临的特殊问题。当我们将德育专业化视为一种趋势的时候,是否需要反思专业化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甚至是可能带来的后果?换言之,德育专业化是否也存在着其边界和限度的问题?

事实上,专业化的倡导根植于现代社会对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性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的倡导,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专业化的拓展。而基于对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的后现论则提示我们要警惕现代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德育专业化同样面临着德育主体的有限性、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德育内容的不确定性三重潜在危机。对德育专业化的反思同样需要建立在后现论的基础之上。

一、德育专业化的潜在危机

毫无疑问,推行德育专业化是当前我国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行德育专业化既是教育的本然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品质的必备要素,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义 [1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德育专业化程度不够的结果。然而,按照德育专业化的思路仔细分析德育主体、德育场域和德育内容之后,德育专业化可能会面临以下三重危机:

1. 德育主体的作用有限

从德育专业化的主体――教师的角度来看,德育专业化实际上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德育的专业化,二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前者是面向全体教师的要求,后者是指德育专任教师的专业化。德育专业化对德育主体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由受过专业训练具备专业伦理的教师担任德育专任教师,另一方面对于非德育专任教师而言,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德育意识、学习德育知识。毋庸置疑,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有效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学校德育的现状也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德育主体的专业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校德育实效,这是值得质疑的。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道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认知层面的,还包括情感层面的和行为层面的。学生品德发展的“知行不一”的问题一直成为德育实践者和研究者面临的现实困境。可以说,从德育主体而言,由于德育主体的专业知识的增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德育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而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而言,却是未知数。

2. 学校德育的场域局限

当我们在谈论“德育专业化”的问题时,这里的“德育”实际上是指学校德育,换言之,“德育专业化”基本上等同于“学校德育专业化”。将德育专业化的范围限定在学校教育的范围之内,一方面可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专业品质,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学校以外的其他德育活动。过多地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形式的德育活动,可能会导致某种程度的局限性。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并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和期待都寄托在学校教育(学校德育)上,否则可能会导致在实际效果上的“5+2≤0”①的“悲剧”。可以说,学校德育的局限性是具有“先天”性质的,对这种局限性的反思自现代教育兴起以来就一直没有终止,德育专业化的推进在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使得这种局限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学校德育并不能解决儿童成长过程中个体品德发展的所有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

3. 德育内容的不确定

在内容维度上,德育专业化的所指对象主要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要经过专业的德育课程学习,二是指学生在学校实际学习到的品德课程内容要专业化。前者属于教师培养阶段的任务,暂且不论,我们需要着重讨论的是学生品德课程的学习。德育专业化所遭遇的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德育内容的专业化。一方面,就德育内容来看,我们很难以一个专业的标准去判断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的品德知识是否符合“专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德育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并不属于“专业”的范畴,而是偏向于一种“社会”的范畴,甚至是某种“政治”的范畴。所以,德育专业化并不能解决德育内容的不确定性,不能从根本上实现由专业人员选取专业知识开展德育的“专业化”目标。

二、德育专业化的边界

德育专业化所面临的三重潜在危机一方面让我们认识到德育专业化的路程上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去反思德育专业化的边界和限度的问题。

1. 理性是德育专业化的价值基础

倡导德育专业化一方面是德育研究者对德育实践的一种理想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根植于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现代化所追求的统一化、标准化同样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国家统一组织的升学考试等等都是现代化在现代教育的具体表现。德育专业化从深层次上说是源于现代化的要求,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从价值层面上来说,现代化在价值观念上追求理性,理性同样是德育专业化深层的价值基础。在理性的引领之下,德育专业化将专业知识和专业伦理放在首位,提倡用专业的方式去解决德育工作中的问题。但是,专业化不等同于规范化、标准化,同样,德育专业化不等同于用统一标准的要求对待所有的学生,也不是用统一标准的要求对待所有的教师。现代社会对理性的追求和向往是“深入骨髓”的,但是,在德育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警惕一种“狂妄的理性主义”。“教育的强烈的塑造心态是在狂妄的理性主义对人性的设计之下的一种非理性的表现。” [2 ]为了避免这种强烈的塑造心态,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处于现代教育大背景之下的德育专业化问题。如此看来,在德育专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理性是其价值基础,另一方面也要警惕理性可能会带来的某种负面影响。

2. 学校教育是德育专业化的外在权限

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既有来自于学校的影响,同样也有来自于家庭的作用,更有来自社会的因素。在学校中开展德育活动的一个内在前提就是假定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起到主要作用,至少是重要作用。倡导德育专业化实施也只是倡导学校德育专业化,换言之,德育专业化的外在权限就是在学校教育范围之内,学校是德育专业化的主阵地。德育专业化所指向的仅仅是学校教育,而不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这是因为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形式一是没有专业化的必要,二是也没有专业化的可能。“没有必要”是指类似于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等非制度化的教育形式本身就表现出个体化、经验性等特征,专业化则会“扼杀”了这种先天特性;“没有可能”是指非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具有多主体性和不确定性,专业化难以实现。将德育专业化限制在学校教育范围内,一是要明确德育专业化的“职责范围”,二是要清晰德育专业化的所指对象。

3. 道德教育是德育专业化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德育概念上有“大德育”和“小德育”的区分。“大德育”的概念丰富,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小德育”的概念仅仅指道德教育。对其概念的探讨暂且不论,在德育专业化论述和分析中,其中的“德育”应该是道德教育。理由如下:首先,按照德育专业化的要求,德育内容的选择应该交由专业研究者选择,作为研究者而言,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各种弊端(“大德育”存在着概念消解、逻辑矛盾、交流受限和实践不利等诸多弊端) [3 ],在一般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把德育限定为道德教育,以便开展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其次,大德育所包含的部分内容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做出理性的选择,会受到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干扰,比如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要求紧密相关,而这部分内容已经超出了专业的要求。

三、后现代的解读:德育专业化的另一面

德育专业化所面临的种种潜在危机促使我们思考德育专业化的边界与限度的问题,从后现代的视角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这一问题。后现代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对于我们思考现代教育(包括德育专业化)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问题有着深刻的启发。

1. 回归生活:后现代德育的应有之义

后现代主义否定确定性的存在。确定性的消失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震荡:“科学和知识的确定性的消失颠覆了学校教育的知识基础,道德的确定性的崩溃使学校教育无法对学生实施令人信服的道德教育。” [4 ]“道德确定性的崩溃”主要是指不存在客观统一的普世伦理,道德以一种更加个人化和地方性的方式存在,道德教育的开展要依赖于个人对于道德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后现代道德教育在目标上提倡培养创造性和批判性的人格,在内容上要关注边缘性的道德主题,在方式上主张对话式的教育,在师生关系上提倡主体间性。” [5 ]

后现代视野对德育专业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前所言,德育专业化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在后现代的理论解读中也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提供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6 ]。德育专业化所强调的学校作为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场域,突出学校德育的重要地位,期待依赖学校教育实现学生品德发展的目标。事实上,学生品德发展应从学校教育展开,走向更为广阔的生活场域。回归生活,重视学生个体化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感知,是后现代主义对德育的重要启示之一。回归生活的德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学校之外的生活场域同样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场所;二是“用生活德育观指导学校德育” [7 ]。

2. 民间德育:一种可能的建构

从个体品德发展的一般经验出发,通过有组织的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其道德发展水平,但作用和影响却是有限的。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日常生活同样经受着种种影响,这种影响也在有意无意间对个体的品德发展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长辈给儿童讲的种种关于道德的故事、社会公共事件通过舆论传递给儿童的各种信息以及儿童同伴交往中的种种个体经验,这些无疑对儿童的个体品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超过了学校德育的作用。因而,要重视非制度化、无组织的德育活动,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的活动都称之为“民间德育”。

民间德育应该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非教师的德育主体所开展的一般性道德教育;二是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教育民俗(教育习俗);三是具有道德教育意味的学校教育制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事实上,民间德育一直存在,比学校德育的历史更为久远。在学校教育未诞生之前,个体的道德教育源自于生产和生活的一般活动,承担道德教育任务的往往是群体中占据权威地位的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一般为群体生活的规则和仪式,诸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礼节、礼仪等朴素的道德内容。在学校教育出现之后,尤其是现代教育兴起以来,民间德育的形式就更加多样化,在家庭、社会以及同伴群体中都有其特殊的形式,也影响着儿童的品德发展和个体成长。民间德育在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社会中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作为德育专业化的“另一面”一直存在着。使用“民间德育”这一概念,并没有消解德育所独具的“官方”性质,而是侧重于一种更为朴素的道德教育。民间德育并没有站在德育专业化的对立面,而是对德育专业化的补充和完善,关注非专业化领域的德育力量。

从对德育专业化的潜在危机的反思出发,去分析德育专业化的边界和限度问题,这是在德育专业化的道路上一种“未雨绸缪”的前瞻和预判。强调德育专业化的限度,并不是否认或反对德育专业化,反而是在肯定德育专业化的基础之上,本着一种积极建构的立场去完善对于德育专业化的理解和认识。德育专业化的内在价值基础正是与现代教育同构的现性,而后现论恰恰是以反思和批判现性为基础的,后现代为德育专业化提供了一个适切的反思视角。“民间德育”并不是一个虚构的概念,而是有其丰富的概念所指,更具有进一步挖掘的现实内容形态。构建民间德育的丰富内涵和理论基础,是未来德育研究的一个理论增长点。

注 释:

① “5+2≤0”的现象,其中的“5”是指学生在一周的五个学习日内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是学生双休日回到家庭和社会后接触到的消极、负面影响,“0”指教育效果。“5+2≤0”意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正面教育与回到社会上所接触的社会消极、负面影响互相抵消,教育效果为零。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再论“教师德育专业化”[J].教育研究,2012,(10):39-46.

[2]金生v.教育为什么要培养理性精神[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12-16.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张文军.后现代教育[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5]戚万学,唐汉卫.后现代视野中的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4,(7):38-42.

[6]王 平.道德教育认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3):92-97.

[7]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The Collapse of Certainty and the Limitation in Profession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LI Nai-tao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