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前沿论文实用13篇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1

1.改善理论教学体系

1.1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土木工程材料是以高等数学、建筑力学、化学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与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工程经济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土木工程材料的教学肩负着使学生具备常用建筑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为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具有合理选择与使用建筑工程材料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的使命[3]。结合我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方针,要求学生掌握适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适应未来就业环境和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土木工程材料这门课程应兼顾理论知识与实验验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改革创新,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方法。

1.2 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庞杂,毗邻知识多。如何根据课程特点,组织好教学内容,使主线分明,简洁明了,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是精选教学内容首先考虑的问题。虽然每一种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各异,但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每堂课所教的内容不是孤立的,前后教学都会有一定的关联,授课时必须考虑内容的过渡与衔接,应与本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使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点面结合。

1.2.1 突出重点、删繁就简

根据专业性质,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分清主次,哪些是必须讲深讲透的,哪些是适合学生自学的,哪些内容应该删减,哪些内容必须更新;各章讲授时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系统讲授“基本理论”。精选内容的原则是既要保证学生学到最必需的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又要有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课程教学内容还要有一定的广度,避免过窄,使教学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建材知识面。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与结构材料。材料的基本性质是研究材料具有的共性的问题,通过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材料的各种性质来满足建筑物各部位的要求,对这部分内容应较详尽讲授材料的微观结构、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不仅要清楚基本概念,还要把这些概念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打下理论基础。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应围绕当前土木工程中应用最普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方面考虑,把水泥、混凝土及钢材三章列为重点。同时,将土木工程中使用较少的材料、叙述性的部分以及先后课程重叠覆盖部分的内容删减,或安排自学。如木材、装饰材料等。

1.2.2 加强理论

土木工程材料是建立在相关专业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就整个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而言,物理、化学、数学、力学等都是它的基本理论,各类材料又有各自的基本理论。在教学中,可以以材料科学的观点去充实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重点章节中,应尽可能以基本理论为纲领,覆盖全章内容,深入浅出地阐明问题,为学生认识和掌握材料性质及应用的途径和方法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完善知识结构,丰富文化底蕴,加快知识更新,储备丰富的有关材料研究和应用的实例,是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1.2.3 追踪前沿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2

1.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简介

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是紧跟工作面回采,在工作面端头支护效应消失前,在支架或单体支柱掩护及支撑下,将可调凝调强自密实混凝土泵入一次性柔性模板内,在采空区与运顺槽之间砌筑一道密闭混凝土连续墙,弥补回采造成的巷道一帮的缺失,与原有巷道内的支护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承担回采动压及其它的巷道压力,维护巷道稳定,并隔绝瓦斯等有害气体,防止采空区自然发火,使所保留的巷道作为下一个相邻回采工作面的回风巷或运输巷。

柔模混凝土具有较大的早期初撑力及可缩量的特性,并继承了混凝土后期支护的刚性,为沿空留巷中的先柔后刚巷旁支护。采用柔模混凝土后期刚性巷旁支护,实现了切顶卸载,使巷道变形量小,巷道支架受力小,在服务期内巷道断面满足生产需要,维修费用较低。柔模混凝土支护技术一次施工面积大,形成的混凝土整体性好、强度高,且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在经济、生态环境及人文社会效益上都具有突出的优越性。

2.工程概况

金凤煤矿位于宁夏吴忠市东南部,距吴忠市约90km,距银川市115km。金凤煤矿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建设的大型矿井之一。金凤煤矿开采区南北长11.5-12.0公里,东西宽1.9-3.5公里,面积41.0平方公里,主采3、4、6、12、17、18煤层等,设计资源储量627.53Mt,可采储量462.39Mt。矿井规模400Mt/a,服务年限66.1a。金凤煤矿煤层埋藏较浅、倾角较小、构造简单,开采技术条件较好,煤层埋深50-300m。

011802综采工作面为金凤煤矿首采工作面,风、机两巷及辅助运输巷沿走向布置,回采工作面、联络巷沿倾向布置。011802工作面现已回采,由于下一工作面(011801工作面)有一段长约为950m的三角煤,为缓解生产接续紧张局面及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决定在011802工作面回风巷实行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工作面巷道布置及沿空留巷位置图如图1所示。

3.沿空留巷巷道支护

3.1 巷道补强支护

011802回风巷原支护采用锚网索喷支护。顶板采用φ20×2200mm左旋无纵筋井螺纹钢锚杆,锚杆间、排距为800×800mm;上帮采用φ20×1600mm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下帮采用φ20×1600mm的玻璃钢锚杆;锚索规格φ15.24×5300mm,2000×2400矩形布置,顶部及上帮挂钢筋网,钢筋网采用φ6.5钢筋加工而成,网孔规格150×150mm;下帮采用3000×2000的塑料网(网格55×55mm)。

011802回风巷直接顶属复合型顶板,中间局部尖灭,与上部老顶直接接触,易垮落。留巷后巷道净断面达到5m,为保证留巷时及留巷后巷道处于安全状态,即所留巷道不出现冒顶、沿巷内切顶现象,需在留巷前对留巷段巷道进行补强支护。

留巷后巷道断面较大,为使巷道在留巷期间巷道不出现较大离层及巷内切顶现象,补强支护采用锚索支护,补强锚索支护需在超前工作面回风巷50m以外完成。锚索规格φ15.24×5300mm,间排距2000×2400mm矩形布置。补强支护断面图及平面图如图2所示。

3.2 留巷浇筑空间支护

在回风巷端头支架后方用单体支柱配合π型梁沿倾向架棚对采空区空顶部分进行临时支护,一梁三柱,工字钢梁同时作为挂设柔模的横梁,不回收,工字钢梁长2.5m,棚距1m;靠采空区侧采用木点柱+塑料网支护(木点柱配合工字钢梁挂设柔模),木点柱采用优质圆木,规格φ200×3300mm,间距700mm,挡矸网采用55×55mm双层塑料网。浇筑空间支护断面图如图3所示。

3.3 留巷巷旁支护

巷旁支护采用柔模混凝土连续墙支护,连续墙浇注于采空区,柔模混凝土墙厚1.0m,墙高3.6m―4m,柔模混凝土设计强度C25,留巷净断面5m,沿空留巷断面支护见图4所示。

3.4临时加强支护

在沿空留巷过程中,受剧烈采动影响的仅是工作面前后方的某一地段,随着工作面采过一定距离,采动影响也逐渐减弱,所以没有必要对整条巷道都按剧烈采动影响的要求进行支护,这就只需要进行临时超前、滞后支护。回风巷超前支护、端头支护及滞后支护均选用单体配π型梁一梁三柱支护,棚距1m,π型梁长度4.2m,超前支护30m。临时加强支护平面图如图5所示。

4 施工实施过程

4.1 施工工艺及流程

011802工作面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施工工艺流程及过程如图6、图7所示。

4.2 施工设备及布置

金凤煤矿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选用柔模混凝土制备输送机组进行施工,施工时混凝土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第一次在地面搅拌干料,二次在井下加水搅拌。地面干料通过无轨胶轮车运至泵注混凝土工作面。

考虑到井上、下联系不便,以及混凝土拌合物存放时间有限等因素,柔模混凝土采用二次搅拌工艺。一次搅拌在地面集中搅拌站进行,使用常规搅拌机将水泥、砂、石子外加剂等拌合干料,将干料用无轨胶轮车运到工作面以后再使用搅拌机加水搅拌,搅拌机与混凝土输送泵连动,连续机械化作业。混凝土泵、上料机及搅拌机布置在回风巷距工作面不大于400m处,施工设备布置如图8所示。

4.3 施工工艺要点

(1)生产班端头支护工在回风巷端头支架后方用单体支柱配合π型梁沿倾向架棚对采空区空顶部分进行临时支护,一梁三柱,工字钢梁同时作为挂设柔模的横梁,不回收,工字钢梁长2.5m,棚距1m;留巷浇筑空间靠采空区侧采用木点柱+塑料网支护,支设柔模时将靠采空区的临时支护单体取掉,钢梁与木点柱同时用来挂设柔模,钢梁也作为永久支护的一部分。

(2)挂模处靠采空区侧用木点柱支护,木柱上挂挡矸网,木点柱直径200 mm,当采空区侧顶板破碎时需打设2排木点柱,间距800mm。打设木柱时直接把塑料网挤压到顶板上,塑料网要从顶至底全断面铺设;网搭接不得小于0.2m,以保证搭接牢靠。

(3)回撤挂模处靠巷内侧单体以及靠采空区侧用木点柱替换临时支设的单体时严格遵循先支后回的作业程序。

(4)挂设柔性模板时,先要将柔模挂设位置处散落矸石等杂物清理干净,柔模混凝土要落在实底上;对于虚底要进行加固处理。柔性模板挂设以后,将控制厚度的锚栓穿过模板,并在锚栓两端上小托板及螺母,以防泵注过程中柔性模板胀破。

4.4 工程应用效果及效益

(1)工程应用效果

011802工作面回风巷沿空留巷历时2个半月,留巷长度600余m,日平均留巷速度8m,最快速度14m/d,矿压观测表明留巷后巷道处于稳定状态,目前该工作面二次回采也已顺利完成。

(2)取得的经济效益

011802工作面实施沿空留巷后,回收区段煤柱按25m宽,留巷长度600m,平均煤层高度3.8m,密度1.4吨/m3,回采率按照93%计算,多回收煤炭7.42万吨,按当年吨煤价格300元计算,则可产生经济效益总额2226万元。

沿空留巷每米成本比掘进少3000元,则600m节省成本180万元。

两项合计增加效益2406万元。

5.结论

(1)目前国内外沿空留巷技术多应用于薄及中厚煤层,金凤煤矿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留巷高度达3.8-4.2m,为厚煤层沿空留巷提供了新的技术方式。

(2)011802工作面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是将回风巷保留下来,作为011801工作面的运输巷使用,留巷净断面达5.2m,保证了下一工作面安装、运输车辆能顺利通行。该大断面原位留巷的成功为沿空留巷在厚煤印⒋蠖厦嬷械耐乒闾峁┝思际踔С拧

(3)011802工作面日平均推进度8m,采用柔模混凝土制备输送机组进行泵注混凝土施工,施工速度快,不影响回采,施工质量高。

(4)采用巷内超前补强锚索、巷旁柔模混凝土连续墙+悬挑工字钢梁及巷内架棚临时支护等方式对沿空留巷巷道进行联合支护,这种支护方式能适应沿空留巷巷道较大变形,同时有效地抑制了上覆顶板的急剧下沉,为相似条件的沿空留巷巷道支护提供支护经验。

参考文献

[1] 孙恒虎,赵炳利.沿空留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3

双语教学的条件

为达到教学目标与要求,开展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双语教学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1师资条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方,其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土木工程材料的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语方面,要求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口语进行授课,并精调本专业术语,最好具有一定的海外访学背景。专业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对本学科领域有充分的把握,对国际趋势有较好的了解,同时,要求教师对国内外土木工程行业规范及特点等有较深入了解。由于土木工程材料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优秀师资的缺乏是实施双语型教学的主要矛盾。

2教材选择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4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以中国周边国家为主要辐射对象,包括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澳洲及美洲。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官方语言为英语,且依据国际工程行业惯例,要求相关工程材料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必须采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同时,由于融入国际化工程项目,要求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国际工程人员交流,对于技术人员的英语交流能力同样提出高要求;因此,在“一带一路”、“十三五”创新驱动创新国家战略的新形势驱动下,对于我们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也提出新的考验。如何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使得培养人才能够适应“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整体要求,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大型工程建设,将有力促进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及社会影响提升[5]。达到以上目的的重要一环,即在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根据“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要求,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本科教学主要面临以下全新挑战:(1)要求学生具有娴熟英语沟通能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包括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两大主题,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6]。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随着“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深入推进,可预见,未来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型工程,而进行项目设计、施工及管理等,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娴熟的英语沟通能力,能够与国外相关政府、企业、社会团队展开广泛沟通;能够与同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工程队伍、当地居民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解决工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应该是我们未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虑的新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新挑战[7]。(2)要求具有过硬国际专业术语掌握能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要求所有参与其中企业走出国门,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化发展思路与眼光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在国际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唯有掌握过硬本领与创新成果,对于国际专业术语清晰并能灵活应用,在进行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方面方能在国际化战略中站稳脚跟[8];故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而言,要求我们在传授本专业知识同时,有意识地培养本科生对于国际通用的专业术语的重点培训、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就进行较为系统训练,达到可熟练掌握国际通用的专业术语表达,可轻松阅读相关行业标书、行业规范及工程资料的能力。(3)要求具有适应国际化行业标准及规则能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故对于参与其中的所有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具有适应国际化行业标准的基本能力,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规则要有所耳闻,并能尽快适应,培养一批精通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工科院校的当务之急[9]。此外,国际化工程不同于国内工程项目,其管理模式、工作方式、依据标准均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若能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本科教育过程就有意识贯穿国际化标准的知识讲解,对于我们培养学生尽快融入国际化战略大有裨益。以上三个全新挑战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思考,如何优化现有教学方式,如何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如何探索培养学生适应国际化能力,均为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新问题。此次教改的探索研究就是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培养导向,针对以上三大问题,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现有教学模式,拟对现有教学模式展开深入改革、优化,拟通过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模式探索、教学内容优化等方式,使得土木工程本科生能够适应目前新形势需要,成为更受社会欢迎、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

3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改革探索

3.1教学目标

以国际化趋势为导向、以国际化工程认知为核心、以综合能力为考核目标,并依据现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不适应新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形势现实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探索考核机制。在教学大纲方面,强调国际化趋势,重视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实用化、专业化及标准化。在教学体系方面,设定基础英文教学模块、专业知识英文授课模块、软技能模块的课程设置三个模块,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具有广泛的国际化工程能力所服务,即具有一般的英文交际能力、扎实过硬专业知识能力和工程应变能力,同时,提出适应于现有新战略的考核模式,改革考核目标,深入能力培养,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3.2教学内容分解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现有教学大纲,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3轮期的教学新模式探索,并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整体导向,开展了以下主要教学方式的研究工作:(1)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现有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要求,以国际化趋势为导向改进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大纲,站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国际化整体战略和视野的角度,对现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整体优化,强调国际化趋势,重视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实用化、专业化及标准化[10]。具体体现在:①在“培养目标”一栏更加明确专业英语培养的实用性目标,增补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可熟练阅读国际土建工程标书、公文及工程资料等,强调其学习专业不仅服务专业文献阅读,同时服务于工程实践国际化趋势。②对于需要掌握的专业词汇,进行全面梳理、汇总,实现与国际工程领域通用词汇进行整体对接,确保所学词汇是国际上正在广泛应用的词汇,而非冷僻或Chinglish。使得学生能通过本专业课程学习可方便理解国际土建工程常用专业词汇。③进一步整理国外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明确国外本科生如何逐步学习专业化词汇、短语及习惯性工程表述等方法,并用于所在教学团队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学习,使得学生所学可达到国际标准化程度。④组织订阅本行业国际化规范、标准(如ISRM国际标准、IAEG国际标准、EUR2009欧洲土木规范、ASCE美国土木规范等),并将诸类规范、标准作为教学大纲参考书目或资料,要求学生有条件系统阅读、学习,并尽可能提交阅读体会等。(2)以国际化工程认知为核心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目前现有教学模式,通过融入新的国际化战略导向思路,初步考虑通过建立起基础英文教学模块、专业知识英语教学模块、软技能模块三大课程设置改革,实现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系统学习。其中,三个模块在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但这三个模块均为服务于国际化战略的新形势,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具有广泛的国际化工程能力所服务,即具有一般的英文交际能力、扎实过硬专业知识能力和工程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如下:①基础英文教学模块主要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英文能力,包含了英文基础听、说、读、写能力。在从事国际化工程实践时,能够自主应对各种常规的交际问题,故除了大学生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基础课程前期学习外,需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课后多阅读、收看关于土木工程领域的介绍性资料、视频报道、纪录片等[11],如BBC频道的《SuperEngineering》、Discovery频道的《BuildingsandLife》,CCTV纪录频道的《OneRoad,OneBelt》等,并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阅读体会撰写,并在课堂用英语讲解,提升整体学习兴趣与基础感知。②专业知识英语教学模块主要针对具体所学专业的具体专业知识,比如边坡工程防护知识、基坑工程稳定性计算知识、隧道工程支护知识等,但区别于原有教学体系的是,该模块要求尽可能引入针对性国际化工程案例,通过采用PPT、视频,工程资料英文施工图、设计任务书、国际工程招投标合同书、专门技术咨询广告及外籍专家访谈等结合形式[12],使得本科生具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第一手英文专业知识资料,训练国际化专业知识构建体系。③软技能模块则是为培养情境实践能力而设计,这是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综合能力的核心部分,强调学生结合具体国际化工程问题的解决技巧和能力的掌握,包括工程领域以外的沟通协调能力。这类教学模块要求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配合,初步考虑采用邀请具有丰富国际化工程经验的工程师进入课堂,并配合授课教师综合展开,通过讲解其在国外工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通过专业或沟通整体解决,这一模块也是对任课教师要求最高的一个模块。(3)以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考核机制探索。考核目标是指给评估者和被评估者提供所需要的评价标准,以便客观地讨论、监督、衡量绩效。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考核目标为:①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②掌握土木工程专业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现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③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④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基于“一带一路”、“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考虑第②、③条的要求实际上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教学大纲的改革,通过以下思路实现:①增加课堂训练的考核占比;在不违反学校对于考查课程的考核比例设置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平时学生表现成绩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常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及口语表达等,达到实用训练目标,同时增加课堂实际效果。②降低最终考试成绩占比;通过恰当压缩考试分数占比,给学生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学习,而非重点突击,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的最终目的。③实战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来引导学生讨论[13],在考试内容设置上,以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课程考核大纲,重点强调学生的实战能力,初步考虑将工程标书、规范标准等里面的专业词汇进行识记、核心段落进行翻译,实用化的工程项目报告核心内容进行整理等,以达到实战能力的提升。

4现阶段的教学效果分析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5

从1990年8月我国内地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建成通车以来,中国高速公路建设 发展迅速:到2004年,全国通车总里程已达3.43万km,位居世界第二[1];预计 到2010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5.5万km[2]。高速公路对我国社会经 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其工程量大、占地量大等特点,同时对沿线 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3];特别是在山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环 境敏感地区修建高速公路,这种负面影响更大。

本文利用GIS技术,分析诸永高速温州段对楠溪江部级风景区地貌和植被的影响及其控制 因素。GIS技术曾被用于高速公路沿线滑坡的监测[4]、地质[5]与土壤侵 蚀[6]的评价、水土保持的规划[7]、以及高速公路运营的监控[8] 等方面。本文根据诸永高速温州段工程统计资料,建立基于GIS的空间与属性数据库,直 观地分析该工程对沿线地貌与植被的影响及其空间变化。

1 工程及其沿线概况

1.1 工程概况

诸永高速公路北起诸暨境内杭金衢高速公路,南止永嘉境内的温州绕城高速公路,是浙中地 区通向浙南地区的干线公路,是该省“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公路规划中的“一连” ,全长235.3km,总投资约164亿元,计划于2008年10月通车。诸永高速温州段北起永嘉县北 部的括苍山,南至永嘉境内的温州绕城高速公路,长约65km,由北向南可分为16个标段; 其中,长49.21km、位于楠溪江部级风景区内的前11个标段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诸永高速温州段楠溪江风景区内各标段的主要工程及其规模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位于风 景区内11个标段的主要工程包括37(双线68)座桥梁、19(双线34)条隧道、4个互通、1个 服务区;隧道总长20.039km,桥梁总长12.231km,路基与路堑总长16.94km , 占风景区内路段长度(49.21km)的百分比分别为40.72%、24.86%和34.42%。

1.2 区域与沿线概况

诸永高速公路经过地区为浙东南中低山丘陵地貌区,由中低山、丘陵、断陷盆地及堆积平原 组成,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变低。诸永高速温州段75.7%的路段位于楠溪江部级重点风景区 内。该景区在永嘉县境内,东邻雁荡山风景区,南距温州市区23km;景区总面积625km2 , 分为七大景区,计800多个景点,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 部级风景区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9];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 家4A级旅游区。

风景区内地形变化复杂,有山地、盆地、丘陵、谷地等多种地形;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分为 北部、东部中山区和南部低山丘陵区;中山区平均海拔在700m以上,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 在500m以下。西部的括苍山脉支脉和东部的雁荡山脉支脉夹合中间的楠溪江河谷形成了风 景区两山加一水的宏观地貌格局。风景区内森林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53.9%;主要自 然植被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草丛和水生 植被;主要人工植被有用材林、经济林、特产林和农田植被。

本工程路线所经风景区内的河流有:山早溪、乌龙溪、大源溪、大楠溪江、大源溪、枫孤溪 及楠溪江等;所经的主要山岭为括苍山、小东尖山、树路岭、大学岭、张福寺山、三条岭、 跳远山、枫岭、大门台山、包岙、降山城、龙前山、南岙、龙岩头等。在49.21km的线路内 ,最高海拔350m,最低海拔35m,相对高差315m。

2 研究方法

该研究利用Arcgis进行数据的集成与分析,其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2.1 资料准备

本研究数据资料来源于永嘉县有关部门和诸永高速[CM)]

以上述矢量图为基础,把风景区内十一段的属性数据按标段分别添加到图中各要素的属性表 格中。属性数据包括各标段的长度、取弃土、渣量、占用土地、以及砍伐树木等数据。全部 数据加载完毕后,把各种数字图形和标识全部用Arcmap内部丰富的样式填充和标注,最终形 成数据管理分析平台。

2.3 影响分析

利用上述数据库管理分析平台,做出相关图形,分析高速公路对风景区沿线地貌与植被的影 响及其产生原因。

高速公路对沿线地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工程性质及其工程量的大小。不同工程的工程量不同 ,其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将根据挖土石方量、隧道洞渣量、填土石方量和废弃土石方 量分析不同标段对地貌的影响。为了满足高速公路路面高差的要求,对于地面高程大于路面 高程的地段,必需开挖隧道或路堑;对于地面高程小于路面高程的地段,必需填高地面形成 路基,或者利用高架桥梁。与路堑相比,隧道开挖对公路沿线的地貌影响较小;但是,堆放 隧道洞渣的弃渣场对其附近山谷会有较大影响;弃渣场面积越大,堆放的弃渣越多,这种影 响就越大。弃渣堆放量的多少取决于隧道洞渣量和综合利用量;作为工程石料和路基填方等 利用的洞渣量越多,弃渣堆放量会越少。弃渣场堆放的废弃土石方量可由公式“废弃土石方 量=挖土石方量+隧道洞渣量-综合利用石方量”计算。

对植被的影响,主要通过砍伐的乔木、灌木和竹林量等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由于资料中 灌木和竹林砍伐数量的单位是“平方米”,而乔木砍伐数量的单位为“株”;因此,本文将 灌木和竹林在一起进行分析,而乔木作单独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工程对地貌影响

诸永高速温州段风景区内十一个标段的工程量(包括挖土石方量、隧道洞渣量、填土石方量 以及弃渣量)分布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总挖方量较大的有第二、四、六和九标段,总洞渣量较大的有第一、 六、十和十一标段,总填方量较大的有第四、五、七和九标段,总弃方量和单位长度弃方量较大的有第一、二、三和四标段。第二、四、六和九标段的挖方量分别占风景区内十一个标段总 挖方量的14.69%、23.13%、16.48%和15.56%, 这四个标段挖方量

风景区内十一个标段的地貌条件和工程性质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工程量,对地貌的影响也 不同。第二、四、六、九等标段,中、低山为主,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变化较大,桥梁的修 建与路堑开挖产生大量挖方,对沿线地貌的影响较大。对于地形相对较低的丘陵河谷地区或 有互通或服务区的标段,如第四、五、七、九等标段,需要大量的填方用于路基或互通与服 务区的建设,它们对地貌的影响也较大。而对于洞渣量较大的第一、六、十和十一标段,虽 然其对沿线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小,但是由于大量弃渣的堆放,对线路附近山谷的地形地貌有 较大影响。

3.2 工程对自然植被的影响

风景区内各标段砍伐的灌木和竹林面积见图3 (a),砍伐的乔木数量见图3(b)。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前五个标段砍伐的灌木竹林和乔木较多,对植被的影响较大;而后 六个标段砍伐的灌木竹林和乔木较少,对植被的影响较小。这与公路沿线的植被发育状况有 关。前五个标段经过楠溪江上游的中低山区,山坡和山谷乔木众多、灌木浓密、竹林成片, 桥梁的修建和路堑的开挖需要将公路沿线植被全部砍掉;同时,修建隧道产生的大量弃渣堆 放在附近的山谷中,也对植被破坏较大。后六个标段经过楠溪江中下游丘陵与河谷地区,农 田较多,灌木、竹林和乔木等植被较少,因此公路各种工程建设对植被的影响较小;同时, 开挖隧道的弃渣主要堆放在征用的滩地、水田或旱地,对植被的影响也较小。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取决于地貌条件和工程量。在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变化较大的中、 低山地区,对沿线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桥梁的修建与路堑的开挖;对于地形相对较低的丘 陵河谷地区或有互通或服务区的地区,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路基或互通与服务区的建设 ,使地面填高;而对于洞渣量较大的地段,虽然其对沿线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小,但是由于大 量弃渣的堆放,对线路附近山谷的地形地貌有较大影响。

(2)工程对自然植被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沿线或附近地区的植被发育状况。在楠溪江上游中 低山区,乔木、灌木与竹林等植被发育较好(如前五个标段经过地区),桥梁的修建、路堑 的开挖以及隧道弃渣的堆放对公路沿线和(或)附近的山谷的乔木、灌木与竹林等植被破坏 较大;在楠溪江中下游丘陵与河谷地区,农田较多,灌木、竹林和乔木等植被发育较差(如 后六个标段经过地区),各种公路工程的建设对自然植被的影响较小。

为了减少高速公路修建对风景区地貌与植被的影响,提出如下建议:

(1)做好线路设计与工程选择。高速公路线路尽量避开地形地貌复杂的敏感地段;线路走 向应尽量依山势高低;在具有修建隧道条件的路段应优先选择对地貌与植被影响较小的隧道 工程;设计时应尽量使土石方的挖、填保持平衡,减少废弃土石方量。

(2)减少施工期的影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施工人员 生态保护意 识,防止施工人员乱砍、滥伐林木,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区周围林地、草地和灌木丛的破坏 ;严格控制沿线林木的确伐数量,征地范围之外的林木严禁砍伐,临时用地范围内的树木尽 量少砍或不砍,对水土保持林和河渠堤防护林不准砍伐;对高填路段的路基进行加固和防护 ,设置护坡道,在陡坡坡脚处设置浆砌护脚、重力式挡墙等支挡设施,设置边沟截水沟等排 放水措施,在各级坡面设置浆砌框格植草防护;对深挖路段,根据地质条件,采取挡墙支挡 、挂网喷锚、浆砌防护结合锚杆六角空心砖植草、以及预应力锚索结合支挡结构等措施;取 土场取土完毕后、弃土场弃土完毕后、以及弃渣场弃渣完毕后,应及时覆土绿化,减少雨季 的水土流失。

(3)减少营运期的影响。加强对公路两侧护坡、两侧的绿化通道和中央隔 离带的绿化管理,确保栽种的草皮和树木花草正常生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云等. 道路网对区域生态系统破碎度的量化分析[J]. 江苏环境科技, 20 0 5, 18(supp.): 87~89. [Liu Yun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R oad Systems on the Fragmentation of Regional Ecosystem [J]. Jiangsu Environmen 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18(supp.): 87~89.]

[2]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 省略/b612341/d45426027.htm. [National H ighway System Planning: 省略/b612341/d45426027.htm.]

[3]成子桥. 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 绿色交通, 2007, 5:124~12 5 . [Cheng Ziqiao.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Highway Co nstruction [J]. Green Transportation, 2007, 5:124~125.]

[4]王志旺. 3S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5, 22(5): 33~36.

[Wang Zhiwang. Application of 3S Technology in Landslide Monitoring [J]. Jour 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2005, 22(5): 33~36.]

[5]王学杰等.GIS公路地质环境评价研究[J].上海地质, 2006,3:15~18. [Wang X uejie

et al.. Highway Geologic Environment Evaluation Based on GIS [J]. Shanghai Ge ology, 2006,3:15~18.]

[6]王春菊等. GI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 2005, 25(1):

17~22. [Wang Chunju et al. A GIS-based Study on Sensitivity of Soil Erosion [ J].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5, 25(1): 17~22.]

[7]王勇等. GIS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 中国水土保持, 2005, 10: 35~41.

[Wang Yong et al.. GIS Application

to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6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不同于数、理、化及力学等课程,具有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各章自成系统;公式的推导或定律的论证和分析少,定性的描述或经验规律的结论多;概念多、术语多、涉及学科较多等特点,内容平淡枯燥,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以及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均较差。因此教师难讲,学生厌学,教学效果较差[1]。为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课程的精髓,课程组经过长期、深入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出课程的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

一、材料种类上抓大放小、有重有轻

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讲述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核心重要材料如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等,这些也正是课程的难点,复习考试也要重点加强,使学生切实掌握其精髓,突出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其它材料则略讲或让学生自学。

二、以材料性质为教学中心

以材料性质为教学中心,抓住一个中心、两条线索讲述。一个中心就是掌握材料性质,这是学好本课程的中心环节。各种材料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广,涉及原料、生产、材料组成与结构、性质、应用、检验、验收及储存等诸多方面,教学中应突出材料的性质,而一些次要内容则留给学生自学。掌握材料性质的两条线索是:注意了解材料性质与其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即决定材料性质的基本因素;注意了解材料受外界影响性质发生变化的规律,即影响材料性质的外界因素。

三、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法

本课程的特点是有大量的条文叙述,采用启发式教学尤为重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多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不做消极的听众,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本课程学起来比较抽象而且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除了采用启发式教学外,我们还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如多媒体图片、动画、材料样品等,使材料教学具体化、形象化。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单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五、运用对比的方法

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善于归纳同类材料的共性与特性。不同种类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同类材料则存在着共性,由于品种的不同,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性。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法,归纳介绍同类材料的共性,再对同类材料的不同品种总结它们的异同点,以便掌握其特性。这种方法在学习和掌握主要材料如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等时尤为重要。

六、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教学中要注重将建筑材料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成果引入教学。十分注意给学生补充建材科技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成果,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新材料的优异性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第一可以使学生们了解更新的材料信息,紧密跟踪学科前沿;第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课程组教师在教学之余长期坚持不懈地献身科研,时刻掌握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并十分注重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用自己的科研心得现身说法,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以科研促进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常规实验主要突出水泥、混凝土等核心土木工程材料的检测实验;对实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与革新,突出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编写了《土木工程材料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指导书》,尽量多开出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2008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段邦政、朱攀、肖枭、孙少君等申请并完成了襄樊学院2010年大学生科研项目(2010DXS030),在废渣利用类著名期刊《粉煤灰综合利用》2011年第3期公开《再生砂对砂浆的施工和易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初探》。

八、注重课程教学资料与实验室的建设

在本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学资料、实验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建设以及双语教学的探索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所需的教学参考书、音像资料、材料样品,购置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以及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搜集了大量课件、案例、习题和模拟试题集等,从而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几年,我们改进了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式教学,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并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果。另外,我们还采用了英文版《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英汉土木工程材料常用词汇》等作辅助教学资料,开始了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九、强化做习题的教学环节

对于本课程来说,要巩固并深化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做习题的环节。针对该课程教材仅有思考题的特点,笔者广泛收集资料,编写了《土木工程材料习题与学习指导》一书,每章内容包括:内容提要、基本要求、重难点提示、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考核要点、典型试题解析及大量习题等,并附有十余套模拟试题。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再通过做习题及模拟试题,就能更好地理解并切实掌握课程核心内容,提高考试成绩,改变了过去对该课程“一看就懂,一考却不会”的状况。

十、改革考核内容与评价方法

以往本课程主要以期末考试确定成绩,实验成绩所占权重较小,考核方式不全面,学生的工程素养、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未得到培养。改革考核方式后,课程成绩由作业、实验成绩、课程小论文及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其中作业占10%、实验占30%、课程论文占10%、期末考试占50%。课程考核加大了实验成绩权重,加强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并增设课程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能力,初步探讨建立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方位能力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7

(2)教学方面:沿用传统的课堂模式,即由老师讲解设计步骤、重难点,学生参考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完成设计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仍然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主性没有体现;同时课堂教学难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有闭门造车之嫌。

(3)教学指导方面:指导资料有限,一般只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包含基本设计要求的指导书;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渠道,仅仅是通过固定时间的答疑,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答复。所以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足,学生难以找到切入点,造成学习上的盲目性,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到设计结果。

(4)成绩评定方面:缺少平时的考核环节,教师不了解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最终只是通过设计成果评定学生成绩,导致考核分数不客观、不科学;同时,学生设计成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回馈给学生。上述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无益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思路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并且已经引起了高校教师的极大关注,包括众多一线教师在内的相关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研究,并采取了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促进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提高。文献针对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内容多样化,设计要求实际化以及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改革考核方式等方法来促进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文献针对土木工程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指导模式,成立指导与答辩小组,实行课程设计答辩的模式。文献提出将“混凝土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四个课程设计整合为完整的建筑和结构设计过程,形成连续的整体;文献提出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实践进行整合,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子课程设计按专业培养目标系统化,整合为一个有总体规划的总课程设计,按总目标,分阶段执行;文献提出将“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等课程设计以工程设计为主线进行系统化整合,依据建筑-结构-施工组织-施工图预算工程设计顺序,把不同科目的课程设计连贯起来,分阶段实行。由上述可知,目前关于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改革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土木工程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及成果要求,包括课程设计题目工程化、任务多样化、指导实际化、成果验收严格化,实现“真枪实弹”做课程设计;其二是通过课程设计整合,将分散的课程设计按照时间上、内容上先后组织起来,形成课程设计系统体系,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阶段、分目标完成。

三、课程设计网站的提出及主体思想

针对多年指导学生课程设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经验积累,并结合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提出构建课程设计网站的思想。课程设计网站的出发点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1)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力学生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学效果;

(2)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迅速发展,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的访问网站;

(3)构建课程设计网站,实现指导学生课程设计的一系列流程。

相对于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过程,该网站组织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按照学生认知过程进行结构设计,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该网站具有完成课程设计的一系列流程的功能,包括:知识预习、检测,设计任务分配,课程设计指导,师生交流,成果提交,教师批阅,简化一系列相关流程;

(2)利用网络化、信息化的优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多媒体技术,探索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直观、生动、形象、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营造出数字化教学环境,进一步拓展教学阵地,使教学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四、结论

本文在初步探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实践,提出构建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网站,对土木工程人才实践培养环节进行探索改进,得出以下结论:

(1)当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环节存在思路不清、重点缺乏以及脱离实际的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其实践教学效果;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79-02

研究生教育分为课程学习阶段、进行科学研究阶段和撰写学位论文阶段。研究生教学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及撰写学位论文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引起许多问题,其中如何保证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包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由于数值模拟技术在工程设计分析中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原有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加入新的数值模拟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主要讨论了笔者在土木工程研究生教学中的体会:一是通过研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将工程和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数值计算软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一、通过研讨式教学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大纲要求,研究生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时间都集中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因此出现了研究生需同时上多门课程的情况,部分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同时进行,在专业后修课程上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等。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与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课程比较重视,愿意花精力去钻研;而对于一些基础课程则比较忽视,往往采取应付的方式。另外,目前研究生入学形式也是多样化,全日制研究生中的学术硕士、专业硕士的基础和对待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尽相同。

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既耽误了老师和学生的宝贵时间,又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有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要想做好后续的科研工作并撰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是很难的。

抛开课程设置的问题,就任课教师而言,该如何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为后续科研工作打好基础呢?

第一,在课上经常提醒研究生:他们与本科生有层次上的区别。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最大的不同就是,本科生所接受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被认定为知识的知识,而研究生则要在广泛接受既定知识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创造尚未被认定的知识。以此激发和鼓励他们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其意识到这种求知欲和征服欲跟以后社会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是一致的。

第二,在课上经常提醒研究生: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工作,不但有随时失败的可能,而且研究工作的完成和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多次的反复。有些观点的确立往往可能在自己的分析论证过程中又被自己;有时连续几天翻阅各种资料竟然一无所获。鼓励研究生要有战胜这些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因为这种艰难和挫折是成功者的必经之路。以此调动其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其成为社会精英人士。

第三,由于现在的教学都是采用多媒体,因此课件的制作也是吸引研究生课上注意力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课件的制作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研究生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没有单一的教材,研究生课程教学课件的设计除了基础理论的讲解外,也一定要体现出与国内外研究前沿相结合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时,对于工程实例可加入一些代表性图片进行讲解;对于理论发展过程及前沿研究可采用流程图;遇到重要理论公式的推导可使用板书。

第四,通过研讨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讲解学生要接受和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基本理论外,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不完全成熟的理论进行讨论,使研究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角。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研究生在自学过程中的探究与发现新事物的精神,培养其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作为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先修课程的“结构动力学”主要讲解基础理论。而在与其相关的后修课程中,如“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给学生讲解清楚该方面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国内外前沿文献,尤其是阅读外文文献,最后让学生写报告并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解和讨论。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及前沿动态的掌握比直接听老师讲授效果要好很多。另外,通过研讨式教学还可以锻炼研究生的表达能力。研讨式教学要求研究生在掌握足够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充分的调研后,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或观点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同他人进行讨论,这样的过程给了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要求研究生的论述要有逻辑性、概念准确、表述清楚,因而有助于他们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将科研工作中常用数值计算软件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包括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等。其特点包括:特殊性,可描述性和可统计性很差;综合性,影响因素众多,如结构、美观、环境、社会文化、心理等;复杂性:非线性、随机性、信息不完整性等;系统性:设计、施工、使用、维修是一个系统。

近年来数值模拟技术在土木工程设计和分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已经成为解决复杂的工程分析计算问题的有效途径。常用的土木工程数值模拟商业分析软件在结构方面主要有Ansys、Marc、Abaqus、Adina等。这几种软件在解决结构有限元相关问题方面的功能十分强大。另外,数学软件Matlab(一种可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计算语言)在设计研究单位和工业部门已被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在工程界也已流行起来。无论工程方面的哪个学科都能在Matlab中找到相应的功能。在土木工程相关科研工作中,Matlab也是导师越来越多用到的数值计算软件,它可以用来解决现有商业有限元软件的不成熟理论方面的问题。

面对数值模拟的迅猛发展,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数值计算软件相关课程或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Matlab的应用已经是大努力所趋。因此笔者将Matlab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融入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结构动力学”和“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上讲解及演示Matlab在解决专业问题方面的应用,使研究生提早进入科研工作中,并多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以Matlab在“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例,由于专业课的理论内容相对较难,因此每次课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及工程应用,后一段讲解软件的基础知识及在专业中的应用。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起来也相对轻松,容易接受,积极性较高。对于通过该软件编程解决专业问题,由于每个人对程序掌握的熟悉程度不同,因此写出来的程序效率也不同,因此可以在课上给学生讲解什么样的命令会使程序得到简化;在学生讲解自己编写的程序时也有可能出现老师不常用到的命令;这种交互式的课堂学习讨论,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科研手段以及对老师后续课程教学的调整都有很大帮助。

三、结论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将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结合研讨式教学,注重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而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把握工程整体观,讲解数值模拟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程意识,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通过学习新软件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并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丰富了理论课程教学及土木工程数值模拟技术教学的内容。通过让学生编写程序解决专业问题,并在课堂上讲解运行程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及相关数学知识,并且克服了对编写程序的心理恐惧,为后续科研工作打好基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9

1 关于铁路沿线绿化的相关分析

1.1 铁路沿线绿化建设的原则

众所周知,绿化环境功能,是社会上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是参与社会经济生产与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资本,也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铁路沿线绿化建设主要是在铁路地界内的绿化,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开展绿化,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线路绿化以营造防护林为主,站区绿化以营造特种用途林为主,线路两侧可种植绿篱或花灌木,达到美化和保护线路。绿化建设应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依法用地、合理规划、科学设计的用地和绿化原则。

1.2 铁路沿线绿化建设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在铁路沿线的绿化中,通常根据铁路的路堤坡面、标准地平线、路堑坡面以及限界建筑的高低来进行适当的调整的。铁路沿线林木高度和受风能力直接关系列车的正常运行,所以,绿化栽种的乔木对倒树后影响行车的树木必须控制其高生长。当年绿化植被成活率达到要求后,铁路林业部门需加强中耕、抚育管理工作,杜绝任何人在铁路沿线内取土,破坏绿化植被的正常生长。严格执行绿化植被相关的抚育管理制度,加强对绿化建设工程的定期检查,及时处理林木病虫害、严重偏冠、空心、腐朽危树、死树等工作。另外,对铁路沿线进行绿化建设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铁路沿线两侧路堑边坡的稳固程度、树木折毁对路轨的破坏、树木对列车驾驶员瞭望的影响等等。在绿化建设方案中,必须充分考虑绿化树木的安全隐患的问题,避免因为灾害天气引起成片林木或单株危树折断造成列车运行事故。总之,铁路沿线的绿化建设设计必须达到绿化和安全相结合,在改善环境的同时,确保铁路路基的稳定性以及行车的安全性。

2 铁路沿线绿化建设与行车安全相关内容的分析

2.1 铁路沿线绿化建设对行车安全之间的关系

铁路沿线的绿化安全,与乘客们的生活、财产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一般而言,铁路沿线的绿化安全设计充分考虑到风速、沿线植被株行距、高度、品种、色彩的四季变化等因素是否都达到铁路沿线的绿化标准。根据《铁路林业技术管理规则》要求,距离外轨4m以外栽植花灌木,8m以外可栽乔木但要控制其高生长;路堑坡面禁栽乔木,天沟两边1.5m内及易坍方的堑顶禁栽乔木;从线路侧沟外沿路堑坡面1.5m向上和沿路堤坡面2.5m向下栽植花灌木。在铁路沿线适当位置种植花草树木,营建乔灌木与花草的合理布局,使绿化带的植被能够层次错落、常绿与落叶、花草与林木的完美结合。铁路沿线的绿化建设布局设计方案应将其绿化的范围设计成带状蜿蜒的样式,使绿化带植被的栽植能够形成混合、疏密有致以及色彩丰富的景观,为客旅营造一种全新的安全视觉体验,不仅提高舒适度和心理安全性,还提升了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促进和谐铁路的建设和发展。

2.2 铁路沿线绿化建设对安全行车的重要性

经过实践论证,铁路沿线的绿化带树木的作用,除了可以发挥绿化美化铁路沿线环境的作用外,对行车驾驶员的视觉疲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白天行车,强烈的直射光线刺激列车驾驶员的视力,而沿线的直立林木,可以遮挡部分阳光,减少光线的直射或者侧面的照射。铁路绿化建设,是铁路建立安全屏障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植物地下密集的根系网络土体和地表上植被垂直覆盖,构成了立体防护体系,牢固地下结构和减少地表径流及雨水对路基的直接冲刷,降低或避免了泥石流、滑坡或坡面坍塌等事故,达到减少水土流失、固土护坡、稳固路基的作用;同时,通过树荫降温和植物保湿的生物生命特性,缓解了路轨的高温膨胀,确保了列车的安全运行。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合理的设计铁路沿线的绿化植被才能使绿化带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提高行车的安全性。一旦植被的种植位置、株行距、植物种类等设计不科学不合理,不仅影响植被美观度,而且严重威胁列车的安全运行。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铁路沿线绿化建设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铁路沿线绿化建设,不仅能够美化乘车环境,而且起到固土护坡、防噪除尘、护路养路及降低直射光线强度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列车的安全运行。因此,我们在进行铁路建设中,必须加强铁路沿线的绿化工作,科学合理设计和布置,抓好美化环境的同时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10

力学系列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每门力学课程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内容体系。由于追求课程自身的完整和完善,导致各门力学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的现象,例如:静定结构平衡问题的求解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均有类似的叙述,桁架的内力计算、刚体体系的虚功原理在理论力学和结构力学中均有相同的阐述,图乘法在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也有相同的阐述等。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大力提倡人文和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力学课程的学时减少很多,如果仍按每门力学的教学大纲进行讲授,内容将会有重复,则时间上更加没有保证,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1][2]。

力学课程还存在一些内容割裂的现象,例如: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中规定刚架弯矩图画在受压纤维的一侧,而龙驭球主编《结构力学》中规定刚架弯矩图画在受拉纤维的一侧,导致学生学习的困难。这需要对力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要求。

省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结合实践经验,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研究,范围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教材建设。例如:马崇武等人的《力学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课程教学》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将力学教学与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丁克伟的《土建类力学课程一体化方案设想》对土建类力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优化其体系;郝哲的《土木工程专业中的若干力学问题剖析》对各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在当今这种大力提倡可视化的年代里,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与学的要求。

土木工程专业现有的力学系列课程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这些力学课程是土木建筑类专业很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好坏,进而影响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决定了力学系列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核心地位。并且力学系列课程也是绝大多数院校土木类硕士研究生入学笔试、复试的必考课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结构材料不断涌现,新的结构、材料理论也随之不断丰富,而原有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已不能充分满足要求。要在课程学时减少的情况下,保证教学效果,该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3]。

2、力学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高等学校的理论课程学时均在不同程度的压缩,力学课程的学时也在相应减少,目前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仍然是独立按照教学大纲授课,无法有效整合三大力学课程,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

(2)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对力学课程持两种态度。一部分教师认识力学素养是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所以力学课程学时不应压缩,这与总学时减少相矛盾;另一部分教师认为力学课程学时过多,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矛盾,更应该重视专业知识的应用教学,但力学素养不够实实在在影响专业课的学习。

(3)力学知识体系丰富且复杂,各知识点与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密切程度不同。土木工程问题大部分简化为静力学问题来解决,另一部分归结为动态响应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解决主要依赖理论力学的动力学部分和结构力学的动力学部分。理论力学中的运动学部分在机械类专业应用更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无法结合实际问题把力学知识融汇贯通。

(3)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的结构和材料的力学理论不断涌现,应用经典的力学理论不能很直接的解释力学现象,所以需要更多的学时去了解专业前沿,这与学时压缩存在矛盾。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力学课程的讲授基本上还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感觉力学课程的学习很枯燥,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好。

3、研究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手段

(1)调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现状,调研兄弟高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掌握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该课程的要求,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2)修订教学大纲,梳理力学系列课程的重复内容、冗余内容,增加新材料、新结构及新理论,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3)根据课程内容,增加理论力学认识模型过程,加深学生对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内容的理解,增加材料力学大作业环节,做到每人一题,使学生熟练掌握材料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理论,优化结构力学结构建模设计性实验环节,让学生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4)教学增加互动,适时掌握学生学习知识情况,有效利用多媒体授课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和实践。

(5)教学过程中,适当照顾考研学生对知识面以及内容深度的要求,并灵活给予辅导。

(6)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增设结构建模等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定期举办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竞赛。

4、力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

(1)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力学课程的兴趣,加深对工程结构的认识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学生参加相关的科研和竞赛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将教研成果应用到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所属本科专业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水平和能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优化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前沿动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4)研究出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加强结构建模实训内容的改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对工程结构的认识和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5、致谢

本工作得到了湖北理工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201222)。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11

我公司承担的无锡市某园林景观工程的跟踪审核及结算审核工作,因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碰到设计变更、征地补偿、沿线道路改造等情况影响,导致施工条件、结算依据发生重大变化,给结算审核带来一系列的争议,本案例的几个争议事件均引自该项目的结算审核。

2案例背景

本工程为综合性园林景观工程,规划面积约17.1公顷,包含建筑物、构筑物、园林小桥、园路、停车场、给排水、电气管线等。水面规划面积约为2.5公顷,绿化及景观规划面积约14公顷。其中绿化部分每平米造价约为174元(包括绿化土方工程)。

⑴建筑物主要包括一仿古式建筑,总建筑面积901m2。⑵构筑物主要是景观桥梁。分为拱桥和平桥。⑶园路有沥青路、石板路、青砖路、木板路。⑷同时具有文化装饰展示策划工程。

本工程开工日期为2005年5月,竣工日期为05年12月30日,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220天。实际开工日期为2005年5月,竣工日期为2009年12月。

本工程为招投标项目,合同采用固定单价合同,合同价款调整方法为:“投标报价中澄清清单的单价不变(不论工作量做多大的增减)”。工程量调整方法为:“工程数量由监理工程师与发包方工地代表现场签证作为付款依据。”

本工程由于各种原因(征地拆迁未到位、工程沿线道路改造影响等)使得工期延长数倍,导致施工条件、结算依据均发生重大变化,给结算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3争议问题及审核结论分析

3.1固定单价合同是否成立

合同约定投标单价不变,不论工作量做多大的增减。

3.1.1双方争议

承包人认为虽然合同约定采用固定单价合同,但只适用于工程按计划实施,同时甲方也做好前期拆迁等工作,但由于现场拆迁不到位、工程沿线各道路改造影响以及另行增加的工程导致工程一度中断,乃至最后总工期为预定工期近7倍,且在4年多时间中人工机械材料均大幅上涨,原投标单价已低于成本,故固定单价仅适用于原工程日期,超过日期的工程量应按照合同约定套用相关定额并让利。

发包人认为既然约定了固定单价,且实际工程量超过投标工程量并不多,虽然工期延迟不少但在停工期间并没有要求施工单位全部留在工地,而是同意施工单位现场人员及机械出场去做其它工程,且施工单位投标时已勘查过现场,应预见拆迁可能成为一个问题,故标内单价应按原合同结算。

3.1.2审核意见及分析

维持合同约定固定单价,但根据合同对发包人原因引起的设计变更可以调整工程量及单价,同时人工材料机械按照施工期的信息价或市场价结算并按合同约定让利。

3.2苗木种植土球问题

施工单位种植的标外苗木土球偏小,没有达到定额编制水平(约胸径的7-8倍)。

3.2.1双方争议

承包人认为虽然他们种植苗木的土球偏小,但苗木所带的土球大小直接关乎种植的存活率,而且合同约定一旦苗木死亡施工单位是免费更换的,不收取任何补植费用,所以承包人是用种植人工费的差价来补偿苗木成活的风险,在套用定额的时候土球应按照苗木胸径的7-8倍套用相应定额。

发包人认为既然实际是小土球就应该按照小土球来套用定额,虽然苗木成活与否对苗木冠幅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工单位已经省下了部分的运费,所以按实计量是必须的。

3.2.2审核意见及分析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12

根据海滨城市海岸土壤性质,广东沿海防护林主要分木麻黄和红树林两种类型。木麻黄主要种在沙岸上,红树林主要种在泥岸上。在广东,木麻黄和红树林的种植面积几乎平分秋色,二者对于海岸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保护作用。探讨木麻黄更新改造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木麻黄林的经营水平和持续发挥海岸防护林的生态、经济效益等均有现实意义。本文就海滨城市防护林木麻黄种植更新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提高木麻黄种植更新的技术要点进行了探讨。

2海滨城市木麻黄种植更新困难的原因

当前广东现有的木麻黄海岸防护林大都进入成、过熟阶段,林分呈现明显衰退状态,甚至出现新的风口和风沙侵袭,急需更新以确保防护林体系的完整持效。实践中发现,近海的潮积沙土上的木麻黄林分,多次更新其生长差异不显著;而在靠近内陆的大片风积沙土上木麻黄更新导致生长量减退,甚至难以成活成林。据广东地区实践,二代木麻黄林地下水位普遍降低,水分供应不足可能导致林分生长缓慢以至枯死。现有木麻黄林分结构单一,缺少伴生树种和林下植被,不利于维持林分的稳定性和林地土壤肥力。华南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掠夺式经营,表现在林地枯落物搂净扫清,人为切断了木麻黄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使养分循环失去平衡,这势必对林地生境和土壤条件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土壤供肥水平和林分生产力降低。

3􀀁提高海滨城市木麻黄种植更新的技术要点

3.1 因地制宜地确定林分更新方式。为避免林分大面积采伐对该地区木麻黄防护效能的影响,木麻黄更新应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木麻黄海岸防护林可采取全带更新、半带更新、带内更新和带外更新等方式。(1)全带更新即将衰老林分全部伐除,在迹地上建立新的林带。全带更新林相整齐、效果较好,适于风沙危害不大的地区。为了在更新期间得到适当的庇护,通常采取隔带采伐更新的作法,待新植林分生长成型后再更新保留林带。(2)半带更新是将衰老林带、一侧林分伐除,待更新林带郁闭能起防护作用后,更新保留的部分林带,特别适用于风沙严重地区宽林带的更新。(3)带内更新即在原有林内空地或伐除部分树木后,补植木麻黄或其他树种。(4)带外更新是于带前或带后营造新林分,待树木成林后再伐除原有林带。带外更新亦称滚带式更新,可从内缘往沙地前沿或往相反方向推进,适子窄林带的更新。

3.2 合理选择更新树种,改善林分结构。实践证明,潮积沙土特别适于木麻黄生长,只要造林技术合理,仍可采用木麻黄进行更新。但现有海岸防护林基本上为木麻黄纯林,人工林群落结构简单,林分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差,未能做到适地适树和充分发挥森林的防护效能。利用改良土壤和防护作用较大的树种与木麻黄进行有计划的轮栽,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树种的生长性能,改善沿海地区人工林树种布局和地力状况。

3.3 采取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更新林分生长和改善地力的栽培管理措施。林地生境恶化为木麻黄生长衰退的主要原因,维护木麻黄林生态系统协调稳定是促进林分生长发育和提高防护效能的关键所在。为了确保更新代林木良好生长和维持林地土壤肥力,必须采取综合的技术措施,包括选择优良品系,用营养器育苗,植穴内客土施肥,加强林分管理和保护林下凋落物等,以改善林地水肥条件和维持林地的持续利用。

3.4 根据木麻黄的生长特性,在造林作业中,要掌握住以下几个环节:壮苗、适时、趁雨深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1)选用大营养袋壮苗,保护好苗根、苗梢。沙荒造林用的木麻黄苗木,必须选择高40-50厘米、根径粗0.5厘米左右的大袋壮苗。因为,大袋大苗本身积蓄有较多水分与养乐造林时可深栽,发根后根系也能扎深,并且抗掣风沙力较强。而30厘米以下的小苗,在早期根始胳处于沙层10-20厘米的浅土层中,苗根没有扎入湿沙层,易受干旱,不能抗掣风沙,成活率低。在装苗、运苗、栽植过程中,要切实注意保护大袋苗根和苗梢。因此,在装苗、挑苗、栽植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苗梢不要揖伤或折断,并趁雨栽植,不使苗木由于缺水引起枯稍,以利及早返青迅速生长。

(2)适时植树。木麻黄为热带常绿树种,其生长受气候影响极大。沿海地区的低温季节,一般大风多、雨水少、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木麻黄不易成活,偶有少数成活,也往往生长不良,所以掌握造林季节非常童要。虽然6月下旬至7一8月台风季节也可种植,但雨情不容易掌握,苗木栽活回春,只经过短期的恢复生长,在夏季酷热天气,沙子的温度高达50℃,苗木大多烫伤或死亡,并且很快进入秋冬季节,经不起干旱、风吹、沙埋的威胁,结果大部分死亡。

(3)雨天造林。雨天突击造林,是沙荒造林的一个重要环节。木麻黄造林能否成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水分。如果晴天造林或雨后造林,往往由于水分保证不了,而造成死亡。相反,若在下雨的末期进行,雨后天晴,影响成活。在久旱季节,要在下雨50毫米以上,才能开始造林,如果栽植后遇上天晴,要人工浇水3一5天。

(4)大穴深栽。木麻黄根系发达,侧根多而密,主根长而粗,挖的穴要1.5尺兑方,深1.2-1.5尺。在沙地进行深栽,苗身稳固,不易被风吹倒或翻动。立地条件不同,栽植深度也有区别,如:风口、沙丘迎风面、流沙严重地带,应比原根深栽5一6寸;半流沙地带要深栽4一5寸;低佳积水地应堆土造林;固定罕坦沙土深栽3一4寸。木麻黄苗木深栽后,基部会生长不定根,增加根系数量,扩大吸水、吸肥范围,利于成活和生长。

(5)特殊地段的造林:立地条件较差的风口流沙、较高的沙地、沙丘等都是造林比较困难的地方,采用的方法有:①客土造林:在造林穴内放入粘性土半担与沙橙拌均匀,苗木种植后再盖一层沙土。②在风口流沙地段投置沙障(插植高1米的沙竿草带),以保护苗木减少风吹沙割。另一种办法是在苗木前沿擂草,定植时往外移拔,以防止流沙埋没苗木。③苗木返青后定期施肥1一2次。

土木工程前沿论文篇13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突飞猛进地进行,社会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的趋势,而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对实践能力要求极强的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甚至制约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范围,据统计,2010年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达到了11万名左右,占全年招生总数的24%,目标是到2015年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基本持平。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XK大学早在1959年就开始招收5年制矿井建设专业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矿山建设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得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08年已经完成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发展历史悠久,专业学科完善,近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在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数量和提升质量的背景下,对于具有一定研究生教育基础的地方省属重点发展的大学来说,既是一个转型性的挑战又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现以该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为例进行探索与分析。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调整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提升工程硕士科研实践能力

(1)培养目标方面,明确提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具体要求是:培养从事建筑设计、结构工程设计、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结构工程加固与检测、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技术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较强的协调能力;掌握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现代技术手段,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场沟通能力;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相关管理知识,为从事工程建设项目的咨询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这与教指委制订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一脉相承的。

(2)课程设置方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突出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尽可能紧密结合企业和部门的实际需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实行学分制,所修的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18~1分,必修课5学分,选修课5~7学分,以达到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3)教材建设方面,科学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教材体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现有8门核心课程教材,教材突出基础理论、工程案例、领域前沿三者的有机结合,如:高等岩土力学、岩土塑性力学、岩土工程锚固技术与应用、结构鉴定与加固等课程,为配合教材改革建设,积极开拓案例教学,加强教学研讨,努力提高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

2、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搭建提升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1)创造条件建设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主动联系具有较强工程研发与设计实力的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实践基地,这样不仅能够长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工程实践环境条件,同时也能促进了校企联动。另外,规范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借鉴学科评估的相关内容,对已有的专业实践基地进行考察和评估,督促其改善基地环境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2)过程管理方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手册中明确规定专业实践的时间为半年到一年。集中进行或分段安排,实践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实践过程中解决有研究意义、有一定难度且主题明确的实际问题,同时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如岩土方向的专业实践环节在企业或实践基地完成,因各实践基地进行的项目自然环境不同,测算的数据和结论也不尽相同,学生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培养,提高了认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在科研方面,如:寒区岩土工程灾害发生机理、秦巴山区公路隧道围岩破坏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3、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切实落实工程硕士双导师制

(1)为了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在研究生实践期间设立工程硕士与企业导师联系考核制度,要求以规定的时间和形式,保质保量提交实践成果,同时也督促校外导师切实参与进来。

(2)聘请校外高水平专家来校兼课,或以讲坛的形式讲授相关学科的前沿信息,以及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情况,拓宽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知识视野,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另外,学院从科研经费中分拨一部分设立优秀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实践报告专项基金,立项资助、遴选出适应需求且有创新价值的实践报告,激励其做出高水平的有创新、实践价值的成果。

4、建立工程硕士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

(1)在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大的背景下,积极与国外的专业相关科研高校建立联系,互通有无,通过学术讲座、报告交流等形式拓宽工程硕士的视野。

(2)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为我所用,逐步建立起国际化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三、思考与展望

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是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一种尝试,在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期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的深刻改革,使其在全球化浪潮中起到积极的先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研[2009]1号.

[2]张海英,张锦绣.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67-71.

[3]陈玉芬.对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分析—基于马丁•布伯哲学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2(4)29.

[4]张志红,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