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态建设实用13篇

智慧生态建设
智慧生态建设篇1

1建立智慧生态城市的准则

智慧生态城市是集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数字城市、园林城市等特点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社会状态。所以智慧生态城市的建立要有一定的准则。

1.1符合公共利益

建立智慧城市就需要满足公共利益,关于个体的需求、人与人之间需求、个体与外部之间的联系等都进行相互的协调,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城市环境。公共利益主要是指通过协调资源,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体现最大限度的公共利益,同时也要实现人和城市之间的和谐,达到人文、科技产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1.2提高自律

想要保护城市的生态问题,主要还是靠行为的自觉性。在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中,要发挥自觉维护的优势,对行为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方式进行有效控制,对城市的人口、居民的生活状况等进行合理控制,这样才能实现智慧城市的自律性,从而实现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我们可以通过道德思想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提高人们的自律性,从而实现城市和人的和谐共处。

1.3符合智慧生态

智慧生态城市就是要体现智慧和生态的建设,通过生态思想和智慧理论,实现关于人们的地理、人文、气候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对生态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智慧生态城市体现在城市的持续发展方面,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提供更好的环境,从而实现城市服务的效率和优势的最大化。

2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分析

2.1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分析

在2012年的时候,我国建立了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根据这些试点的城市建设情况,可以看出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建立智慧城市需要实现全方面的智能化管理,比如:城市服务、环保、交通、工商业活动、公共安全等方面实现智能反应。只有这样,智慧城市的建立才能更好的存进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善城市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情况。建立智慧城市同时也需要合理的配置城市的资源,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改进。目前我国已经有将近200多个城市开始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主要面对的问题还是传统城市存在的问题,各种污染现象和交通资源等问题的破坏。建立智慧生态城市就是要实现信息化,将农业的发展、工业化技术、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等,建立智慧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必然,同时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从而提高城市的智能作用。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变城市的功能和发展面貌,提高城市的便捷性、高效性、宜居性等。

2.2智慧产业建立分析

实现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提高智慧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生态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创新性的产业模式,减少工业化发展制造的环境污染。可以通过智慧产业链的建设,融合生态产业发展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比如:根据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城乡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加强清洁技术的研发,减少工业污染;发展高新技术型的产业,实现高的附加值等。

2.3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家园,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当然也要以人为本。首先在建设生态城市时,要充分融入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整体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其次就是合理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文化、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再则,就是加强资源的利用和控制,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从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的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

3积极应对政策

为了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向生态化、智慧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环境建设不断进行机制探究,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改善,为了使其更加规范,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还要大力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工作,加快构建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智慧生态发展模式。同时吸引各种各样的资本,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得到大量的支持。

4结语

总的来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智慧生态城市,也将开辟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现象,现在为了做好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就要强化智慧生态型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且要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好推动我国智慧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屈振辉 单位:邹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参考文献:

[1]冯琪.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智能城市,2017,(02):213.

[2]徐振强.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协同创新关键路径的思考[J].城市住宅,2016,(03):6-10.

智慧生态建设篇2

1智慧城市及其创造力展现

如今,以宜居思想为引导方向,将技术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已经付诸实践。所有大中城市都渴望被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这也是城市的发展格言。智慧城市的理念是由知识社会和数字城市的有机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它被定义为“多领域创新体系”[1]。由数字网络、人工智能和城市的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了集体智慧经济竞争力。通过创新实现知识经济是一个城市的智慧标志,使它能够产生“空间竞争优势”[2]。智慧城市是人性化、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1.1智慧城市使生活更便捷

智慧城市的发展与智能城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科技渗入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都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购物、智能社交等一系列智能选择为人们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也通过无线网络的覆盖得以展现。各大城市竞相实行了公交及地铁等公共领域的免费Wi-Fi覆盖,方便了人们的上网需求。此外,手机地图APP还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通过GPS、RS定位系统,为出行者提供多种出行方案,包括最佳出行路线设计,一键智能搜索,足不出户即可获得附近的餐饮、游玩住宿等综合信息。在医疗方面,网上挂号减少了窗口拥挤的排队时间,人们可以预约挂号和预约专家,从而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使就医计划更加准确高效。

1.2智慧城市使生活环境更怡人

环境也是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居住环境与生活空间不但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的打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休闲环境。满足了人们的自然审美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的结构优化。

1.3智慧城市更注重人本发展

智慧城市使城市安全有了保障。例如,三门峡移动与当地出租车公司合作,在展示广告及监控信息的同时,还安装了隐蔽报警装置,这样,使得司机及乘客在危急情况下的安全有更切实的保障。此外,智慧城市的发展还关注人的主体地位。每个公民都是城市的主人,重视提升民众的公众参与度,目的是让人们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一些交流平台关注民生问题,通过市民对智慧城市的预期设想与存在问题的反馈,及时了解并整合反馈信息,从而使政府部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有针对性地作出调整。

2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异化问题

随着建设热情的高涨,智慧城市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由于智慧城市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其建设体系和制度也并不完善,因此,从生态共同体视角审视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异化的风险。

2.1环境风险的反思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强求自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的异化会导致环境危机,这将使生态问题进一步加重。城市的繁荣是依靠消耗能源材料发展的,智慧城市的发展也会受城市化的负面影响,这将危及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前景。据联合国2014年的《世界城镇化展望》预测,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再增加25亿。目前世界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该比例将上升到66%,而且,大部分增加的城市人口将集聚在亚非地区[3]。除此之外,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至97亿人,至2100年将达到112亿人[4]。不断增长的人口及城市化进程将会耗费更多的能源及材料,这意味着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在居住、能源、交通等方面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压力也与之俱来。城市建筑技术的异化在空间的延伸吞噬着人类生存之根。在时间上,混凝土、钢筋水泥作为技术物如破了自然转变的时间限制,难以回融于自然界的本真过程[5]。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更多的材料及能源被消耗,城市垃圾也随之增加。这些因素将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造成阻碍。随着电子产品的极速更迭,技术异化的表现也层出不穷。电子垃圾作为智慧城市的“残留”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以手机为例,手机智能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手机外观与性能的更高追求使得手机产品迅速更新换代,淘汰的二手手机一部分回收再利用,另一部分就直接废弃,其中含有大量毒害残留,如果随意处置,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也使环境问题显露出世界性的趋势。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每年产生的大量电子垃圾在本土消化不掉,就会想方设法踢出,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成为了“垃圾桶”。目前,我国电子垃圾进口增长速度提高很快,每年从发达国家进口约200多万吨电子垃圾。广东汕头贵屿镇因拆解废旧电子产品及其环境污染问题而“闻名于世”,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城[6]。这个巨型垃圾场的面积也在日益扩大,并不断向内陆蔓延。

2.2伦理风险的反思

智慧城市建设的多种运作环节存在着波动风险。智慧城市的智慧发展靠物联网、云存储等信息技术得以实现。由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的支撑的智慧城市,将世界各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关系网。城市技术体系是复杂的巨系统,各个环节都在这个关系网中共存,如果某些环节出现偏差,将会影响整个城市体系的健康运作。智慧城市下的信息技术风险会导致个人及政府相关部门信息的泄露。智慧城市使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是智慧城市朝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表现。信息技术离不开网络的传播,然而,网络信息病毒种类繁多,并且具有传染性、寄生性等破坏特征,一旦信息技术发生异化,将造成社会的恐慌。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会受主体性认识的局限性束缚与道德意识欠缺的干扰,使城市发展也会受到干扰。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活动,其设计、操作过程需要高端人才的参与。在技术设计及创造时,技术主体无法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完全的预知和把握,此外,技术人员的道德伦理缺失也可能会阻碍智慧城市的建设。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融合了高技术等一系列复杂手段,技术主体的目的性干扰将会牵连着整个技术发展动向,一旦目的发生背离,将造成整个技术体系的混乱,影响智慧城市的良性发展。

2.3主体风险的反思

技术异化会造成心灵危机的隐患。智慧化生活与服务带给人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程度上人的幸福感缺失。现代社会下,广告成为人们获得商品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商家通过广告宣传营销产品,造成人们盲目消费。然而,物质的丰腴与心灵的满足并不总是成正比的,这会导致在物质堆积过后内心深处的空虚感仍然存在。

3生态共同体理念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智慧城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将城市建设得现代化又不失人文关怀将是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议题。在广泛的生态共同体时代背景下,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重新审视将更有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将生态文明创造性地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智慧城市发展的创造力。

3.1遵循生态法则

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生态的整体性。在生态学中,各种生命层次以及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特性、系统功能都是生物与环境长期共生、协同进化的产物[7]。作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运作也要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例如,从技术的规划设计到实施要优先考虑环境因素,因此,要遵循自然法则,合理地开发并实用技术,重新给予大自然“安全感”。

3.2遵循伦理道德原则

重视伦理道德的构建将会减轻技术异化的负面影响。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参与,树立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坚定力量。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不断膨胀,有些技术人员为了单纯的经济利益的追逐而将道德约束置于脑后。因此,净化技术目的,矫正扭曲的技术价值观,使技术发展目标与生态价值目标相呼应的主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技术设计者和实施者要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技术主体不但要对现阶段负责,也要对未来负责,从而保证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生态生存的必然指向

虽然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异化问题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但是可以在生态生存的指引下得到弱化。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有义务去理性思考其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生态生存是环境伦理学的行动转向,崇尚以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去感染世间万物,以一种包容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对待自然方面,从控制自然转变为解放自然,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生存要求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善待自然,适度消费。拥有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使生活更加“智慧”,才能构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智慧社会。

智慧生态建设篇3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背景

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更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助推器和重要标志。智慧城市是近年来人类对城市发展关注和探索的产物,“智慧城市”的概念正逐渐被更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理解和接受。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该理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所谓的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在技术上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从而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二)智慧城市的特征

城市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智慧城市”需要具备三大特征:对城市生态的全面透彻的感知和信息的互联互通;城市管理的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的可持续创新。

1、对城市生态的全面透彻的感知和信息的互联互通

通过传感技术,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是传感技术,能够实现对城市生态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生态中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

同时,智慧城市中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生态与人、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2、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融合应用

现代城市生态形式复杂多变,需要决策与管理的准确高效。智慧城市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城市生态中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从城市中个人对城市管理的参与程度。

3、以人为本,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可持续创新

智慧城市重视以人为本和知识的创新。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对传统的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汇聚公众智慧,提升人的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构建城市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城市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国际和国内实践

(一)智慧城市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国际实践

欧盟于2006年发起了欧洲Living Lab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机会。该组织还发起了欧洲智慧城市网络。Living Lab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借助开放创新空间的打造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间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满足。

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

亚洲的韩国和日本也非常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态维护的积极推动作用。韩国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开展远程教育、医疗、办理税务,还能实现家庭建筑能耗的智能化监控等。

(二)智慧城市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国内实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涌入。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达6.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9.68%。人口的急剧膨胀和资源的加速消耗,为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城市生态面临和承受巨大的压力,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维持和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治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智慧城市(smart city)”已经在国内的许多城市探索作为城市治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继承其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方面的工作基础上,多个城市引入了“智慧城市”治理理念,上海、武汉、南京、宁波、扬州、无锡等城市纷纷开始智慧城市的建设,并将智慧城市上升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以发挥智慧城市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例如, 2010年9月20日,浙江海港城市宁波,出台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在国内率先迈出了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通过智慧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使这座古老的港城成为绿色和谐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力争于2020年跻身于国际智慧城市的行列。山东省也非常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山东的战略部署。

三、构建智慧城市,助推城市文明建设

(一)智慧城市直面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与产业在城市高度集中,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水污染、垃圾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城市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城市生态的破坏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于此同时,我国大多数城市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经济转型压力大,城市管理面临挑战。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城市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面临困境。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加之城市人口密度大,增长迅速,人民对于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民期待与现实选择差距变大,对城市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慧城市”直面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困境,围绕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化和民生核心需求为关注点,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的交互、共享平台,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简捷、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崭新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从而推进现代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的和谐目标,实现城市生态文明。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社会形态转型,促进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城市社会形态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助推力。

智慧城市突破了传统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低的局限,公共服务平台、多网融合平台等专业化程度高的社会组织将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智慧城市打破了传统社会组织单位功能自足的局限,互相依赖程度提高。分工细、专业化程度高,给市民生活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最为重要的是,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改变人的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培育出创新型人才;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加快传统城市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进程。智慧城市具有的更全面灵活的互联互通能力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实现了居民接收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加快宁波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的进程。智慧城市建设让人的生活网络化成为新的方向标。从衣食住行到情感寄托、需求搜索等无不与网络产生关系,带动生活网络化变革。社会形态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的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对城市管理创新的需要。

智慧城市推动了城市管理中人的参与以及行政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推进城市管理决策方式从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管理体制从条块分割走向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社会与经济统筹以及内涵与外延统筹方向演化;基础设施、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从单功能向各类服务功能完善的成熟社区演化。过智慧城市的建设,进一步挖掘、整合和配置城市各类有形和无形资源,努力实现信息化、智慧化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高度融合。

2、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智慧城市将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智慧城市的建设推进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型的物态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经济方向演化,促进传统生产方式从产品导向向功能导向、链式经济向网络经济、自然经济向知识经济、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刚性生产向柔性生产、减员增效向增员增效、职业谋生走向生态乐生的循环经济转型。

一是有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智慧技术极大促进了知识传播、共享和互动,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智慧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创新工具,革新了创新的手段,提高了创新的效率。智慧技术为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例如,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有力推进物联网、低碳、节能、环保等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吸引集聚一批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创新密集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而且能够通过新兴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城市工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是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通如何破解要素制约,推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提出了新课题。信息、知识和智慧作为可以无限利用的生产要素,可以促进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重组融合,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为知识型人才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遇,加强产学研联合,通过产品更新升级、管理水平提升、业务流程重构,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消耗、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实现资源禀赋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有助于强化对节能减排的监管。随着城市智慧含量的提高,还能够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有利于推动宁波向低碳化、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城市转型。通过智慧技术的应用,城市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将以动态的、实时的、更加精准的方式得以监测和管理,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可以明显下降,资源和环境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推动力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民生。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在推动社会形态转型,城市管理优化,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等多方面的助推器作用,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6)。

[2]Caragliu A, Del Bo C, Nijkamp P. Smart cities in Europe(2009)[R/OL]. [2011-03-01]. http://cers.tuke.sk/cers2009/PDF/01_03_Nijkamp.pdf.

[3]王长胜,许晓平.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9-157.

[4]Glaeser E L. A review of Richard Florida’s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R/OL]. [2011-06-01]. http:///rfcgdb/articles/GlaeserReview.pdf.

[5]吴胜武,闫国庆.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和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秦洪花,李汉清,赵霞.“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 环球风采,2010(9)

【作者简介】

姓名:史小斌,出生日期 1971年4 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南通市,工作单位及职称:山东广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研究方向:工业管理、电力、油气自动化、信息技术。作者详细通信地址:山东东营市邹城路9号山东广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电话:0546-8592226

电子邮件地址:

【创新点】

本文将智慧城市和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结合起来,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应当将其放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突出和强调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等城市生态领域的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智慧生态建设篇4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城市的体量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聚集,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堪重负,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城市居民大都患有城市病,每到周末、假期,城市里的人就纷纷出游,到大自然的高山峡谷江河大海休憩、到自然风光优美的小城镇度假。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大数据”与“智慧城市”运营而生,其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并相互作用,服务政府、企业和个人,促使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提升和完善城市生活。

因此,本文就在国家发展新格局与重庆五大功能区战略发展前提下,做如下构建生态与智慧的渝西片区城市的设想。

数据显示,截止2013全国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有7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深圳、武汉;城区人口达到500-1000万的有11个城市,分别是南京、西安、成都、佛山、东莞、沈阳、杭州、苏州、汕头、哈尔滨、香港。城市群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

一、“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其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增进同沿路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串连起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

二、成渝城市群的构架

1)城市分布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因区域内的两大核心城市而得名。成渝经济区是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以成渝高速公路为轴线,其北翼、中轴和南翼,分布着成都、遂宁、南充、简阳、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重庆、合川、永川、江津、潼南、铜梁、荣昌等城市,构成了成渝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城市群及交通网络载体。(图1)

图1

2)支柱产业

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基地;冶金和材料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基地;轻纺食品产业;生物制药、化学原料制药;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3)城际轨道交通网

根据《成渝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成渝经济区拟建成12条城际客专,在2030年前,成渝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达到4000余公里。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到周边城市的时间压缩到1小时内,最终将形成了一个成都、雅安、乐山、内江、宜宾、泸州、重庆、万州、广安、绵阳、达州、巴中、广元、南充、德阳的成渝经济区高铁环线网。

4)高速公路网

川渝两地共规划了“六线一环”高速公路网,成渝高速环线连接成都、重庆两个城市和川渝两地30多个城市,途径成都-绵阳-遂宁-重庆-江津-合江-泸州-宜宾-乐山-雅安-成都。“六线”分别是:已建成通车的成(成都)渝(重庆)高速、渝(重庆)邻(邻水)高速、渝(重庆)武(武胜)高速、沪(上海)蓉(成都)高速,在建和规划的有达(达州)万(万州)高速和成渝高速辅助通道。

三、构建生态与智慧的渝西城市设想

根据2013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会议的部署,重庆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域: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作为城市发展新区的渝西片区城市有:潼南、铜梁、合川、江津、大足、荣昌、永川、璧山;而大足、永川、荣昌、江津、璧山和铜梁、合川、潼南又以较近的距离分别组成了两块组团式区域城市。

1)渝西片区城市的优势

渝西片区城市不仅地处成渝经济区,更是处在了“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区域和通道上,其大部分都在处于地势平坦的位置,没有主城区及渝东北、渝东南那样的大山相隔、大河相阻。渝西地区依靠便利的交通体系拥有优质的物流平台,主要水港有长江的永川港、江津港、嘉陵江的合川港;高速公路已通车的有渝昆高速公路、渝蓉高速公路、渝黔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在建的有重庆三环高速公路,拟建的有渝黔高速公路复线(江习高速)、綦四高速公路(綦江区至四面山风景区);干线铁路已通车的有成渝铁路、渝遂铁路、渝黔铁路;在建的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兰渝铁路、渝黔铁路新线;规划中的有渝昆高铁、渝蓉铁路新线(切弯取直货运为主的铁路)。

渝西片区城市拥有众多的优质旅游资源、自然文化、产业集群。永川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服务外包基地,有茶山竹海等;潼南是川渝合作示范区,有新型工业基地、油菜花等;大足有石刻、龙水小五金、汽车生产等;铜梁有龙文化;合川有钓鱼城、桃片等;江津有聂荣臻、米花糖、江津白酒等;荣昌是全国绿化模范县、有享誉中外的荣昌猪;璧山是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西部鞋都,有青龙湖国家森林公园等。

2)渝西片区城市的发展方向

智慧生态建设篇5

从以往强调没有生命的“物”到现在的以“人”为中心,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与飞跃,为智慧校园构想与建设的探索打开了新思路。现阶段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园是以软硬件设施、无线网络设施等为基础,以管理应用中心和教学应用中心为重点,以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出发点的。其目的是创建智慧教学环境、打造智慧教学资源中心、培育信息化教学队伍、升级信息化教学制度体系,最终实现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终端智能化、管理规范化、工作效率化、校务公开化。在先进的硬件保障与优秀的软件资源基础上,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园建设已形成一套独特的、可操作的系统框架,并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二、智慧校园的基础建设

任何体系、框架都需要有一定的硬件与软件基础作为支撑。在教育信息生态观的指导下,珠海一中从设备、人力、技术与制度等多方面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便利,确保了智慧校园框架体系的成长动力与操作基础。

在基础设备铺设方面,学校在原有校园信息设备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财政,实现了信息终端覆盖校园生活学习各功能区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千兆校园网出口链路连接教育城域W,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在家里访问学校资源;建设了演播室、微格教室、微课堂制作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场馆,实现了微课辅导终端进课室;校园一卡通覆盖教学、生活、考勤及安全各领域。随着学校发展脚步的加快、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网络,全面实现校园内部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无纸化。

在人力培养方面,学校优化师资、管理服务团队,力求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信息化素养较为深厚、能够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智慧型校园人力资源队伍。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里,“人”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实行全校总动员,人人做技术的主人。学校组建了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筹划并全面监督各项工作;师生通过锻炼提高信息素养,改变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技术探索与制度完善方面,学校聘请了专门的研究与服务机构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并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方面,构建了学校各级领导、广大师生以及技术专家的高效合作模式,由学校实施全校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分管部门确立系统建设方案,由各年级师生充分表达实际细节需求,由专业的研发团队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从而确保了每个系统功能明确、反馈及时、操作便捷、技术成熟。另一方面,建立了智慧校园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设备使用与管理、资源建设与使用等制度,各种设备设施使用、保管、维护均有专人负责,为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提供了保障。

三、智慧校园的科研纽带

学校的一大特色是“课题起步”,借助课题研究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探索。“十一五”期间,学校申请了大量的部级课题,包括全国教育科学的规划课题“珠海一中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育人模式的研究”、中央电教馆的专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等。“十二五”期间,学校又成功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微课堂’的教学信息化创新实践研究”。

截止目前,学校教师已制作多达4300个微课,总时长350小时,累计播放超过25万次,总时长3000小时,等效于4500节常规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研究目标也均已达成。除了积极建设微课堂外,学校还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资源、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智慧校园的应用实践

学校坚持以“应用”为目标,基础建设、科研纽带最终都要通过“实践见真知”。信息化系统的功能设计不仅覆盖了教与学的全程管理,而且涵盖了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人文关怀等重要方面,为多元化的学习和优质环境的打造带来了效率上的显著提升,充分贯彻和体现了学校多年来追求的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思路。

第一,在基础学科教学方面,规范各类教学信息的收集和输入,通过标准化技术形成测评、题库、数据、个人成长四大数据库,最终服务于四大应用范畴――整体宏观教学管理、学生的个人学习管理、基于知识点的微观教学管理和动态的素质教育管理。除了不断深化微课堂课题研究与成果落实外,还设计了成绩单、错题本系统,统称为珠海一中的信息化教学“三大系统”,辅之以选课系统,全面倡导学习中的个性、高效和整体思维。

成绩单系统自动完成每次考试的成绩分析,提供多角度的解读,并引入动态视图。而且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使多次考试之间的趋势分析完全自动化。从年级整体数据到学生个人单科数据都实现了自动跟踪管理,教师可以了解各班级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与隐藏的问题,从而有效调节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重点;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图表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应该注重改善的科目。

错题本系统实现了错题的自动化管理(包括各科目每一道错题的题目、答案、统计数据),并提供了自动的数据统计分析,帮助学生从难度、类型、错因等多个层面来分析自己的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的复习内容。这些因学生而异的个性化功能通过大幅减少错题收集的时间成本,从而使学生们能够贯彻“错题复习”这个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

“校本课程选修系统”进一步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创新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文化类、科学类、德育类、艺体类、社会实践类、特色活动类等六十多个特色课程,形成了素质均衡、架构完整、特色多元的“创美育人”新课程体系。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能利用网络资源,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突显了课程实施的基础性、选择性、有效性、方向性。

第二,在德育管理上发挥信息化资源优势,开发了综合素质发展系统,对每位学生的德育操行、社会实践、文体素养、学业学分、社团活动等各方面进行动态管理,把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活动和获得的相关奖项等列入德育评价量化内容,实行学生填报、同学监督、教师检阅的审验模式。这一运作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地关注自己的求学履历,主动地表述自己获得的成就,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综合发展的动态,并给予必要的指引和帮助。在学生毕业之际,系统将能够自动汇总信息,并以省教育厅要求的档案格式自动生成及打印。学生高考档案的生成过程完全实现了自动、精_、标准、高效,不但减少了人工制作的错漏和繁琐,更充分展现了学校“师生为本、规范高效、追求卓越、共同发展”的管理作风。

第三,在校医室建设方面推陈出新,研发了校园医务管理系统,包括就诊系统、医务流程、数据统计三个主要模块。就诊系统完全替代了传统式手写登记,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辅助校医了解患者既往病史与诊疗记录,以务实的态度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医务流程能够及时有效地联系校医、学生、班主任、家长,更好地沟通学校各个部门,排除了校园卫生安全的隐患,共同为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数据统计模块能够帮助校医根据数据的异常变化做出预警,采取措施,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对校外则配合珠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进行数据统计上报,有效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五、智慧校园的根本核心

学校始终坚持“师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智慧校园平台。

学校汇聚全体师生智慧参与校园建设,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教学应用设计创意大赛;各部门的教师团队出谋划策,参与需求分析;定期进行问卷调查,精益求精,持续改善。例如,学校建立了技术支持快速反馈改善机制,当师生在使用信息系统时发现问题或待改善之处,该机制确保技术团队能够在1小时内确认问题,3小时内出具解决方案,95%的问题当天就可以得到解决。

智慧生态建设篇6

Key words: Qiqihar ecological cit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source utilization;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001-02

1 齐齐哈尔市城市生态发展现状

1.1 自然气候

齐齐哈尔市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春季较为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暂短霜早,冬季干冷漫长。年均降水量约为41.5cm,年均温度为3.2℃,年平均无霜期为136天左右。年均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10至120千卡,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似,生长期(五至九月)的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65至67千卡。每年光照时间在2600至2900小时,在生长期(五至九月)的光照时数在1300小时左右。

齐齐哈尔市有利的自然资源是有充裕的太阳辐射,雨热同期,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春耕时期出现干旱、夏季多雨而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秋季早霜,冬季严寒干冷,常年刮风等,它们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危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齐齐哈尔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1.2 自然水资源

齐齐哈尔市主要的江河有嫩江、诺敏河、雅鲁河等170余条,有湖泡800余个。因此,齐齐哈尔市的入境水量十分充沛。此外,齐齐哈尔市有15个地下水含水层。这些地下含水层分布在平原潜水分布区,它们调蓄能力强,补给量充沛,地下水埋藏浅,便于开发利用。齐齐哈尔市江河天然水质好,地下水可满足饮用水要求。

1.3 自然土地资源

1998年底,齐齐哈尔市拥有耕地面积大约为2602万公顷,草原面积约为1145万公顷,林地面积约为560万公顷,水域、苇塘面积约为275万公顷,荒地约为195万公顷。

齐齐哈尔市土壤主要有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砂土,且齐齐哈尔市大部分土壤热量高、透性好、质地轻、地势平的优点。

1.4 自然森林资源

齐齐哈尔市林业用地面积约为68.5万亩,可用林地面积约为41.5万亩,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共41.1万公顷,林木蓄积量约为164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大约为11.7%。

2 齐齐哈尔市生态现状

目前,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虽然在有些方面与其他城市相比有一定优势,但是与过去的二十年相比,该市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草地面积逐渐减少,鼠害也日益严重。草地面积减少了近33.47万平方千米,减少幅度达38.8%;可利用草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达2.27万平方米;草地的实际载畜量超过了理论载畜量。在过去的二十年间,齐齐哈尔市天然湿地减少了5.8万公顷,对湿地动物的生存产生了直接影响,特别是对鹤类的生存与繁衍构成威胁。此外,齐齐哈尔市这几年来也开始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现象,水土流失严重,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3 齐齐哈尔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

3.1 解决齐齐哈尔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

建设生态城,可以逐渐提高城市发展的环境意识,减少对生态资源环境污染和破坏。基于生态城的理念,在城市工业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加快产业机构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生产的节能降耗。

3.2 生态城市建设是提高城市绿色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齐齐哈尔市步入先进的世界绿色科技领域,提升该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作者认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如果一个城市能拥有好的生态环境,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例如,该市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明月岛”等就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促进了该市的旅游业发展。因此,绿色规划与建设是建设生态城市重要内容之一。

3.3 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齐齐哈尔的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相对于传统的数量型、物质型、户内型的城市生活来说,现在的城市居民更青睐于质量型、精神型、户外型的生活。生态生活休闲方式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4 齐齐哈尔市生态城市发展目标

4.1 注重生态环境的生态效益

齐齐哈尔市的城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周边乡村的绿化状态。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绿色植物是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支柱,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障人体健康的作用,此外,绿色植物还有降温、增湿、除尘、隔噪、杀菌和调节气候的功效,这种自然生态功能是任何人工环保工程所不能代替的。

4.2 强调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

比如,旅游景区的旅游收入,餐饮服务界、经济林木的产品收入和园林设计、施工,道路绿化工程等直接经济收入。因此要加强对“扎龙自然保护区”、“沙龙动植物园”、“明月岛”、“龙沙公园”、“哈拉海湿地”等绿色生态的保护。借助这些自然景观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自2001年以来,齐齐哈尔市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届“绿博会”,共有来自国内29个省(区、市)以及24个国家(地区)的上万家企业的6万多名中外客商前来参会参展,累计成交总额超2亿元。齐齐哈尔市因而赢得了“绿色食品之都”的美誉,目前,该市绿色(有机)食品年种植面积1280万亩,年产绿色农产品140亿斤,拥有绿色有机产品标识1500多个。

因此要充分利用该市现有资源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同时促进我市的经济发展。

4.3 体现生态环境的社会效益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体现了我市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绿色”孕育着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是城市经济实力的反映,也是一个城市精神风貌好坏的标志。

5 齐齐哈尔市生态城市的发展原则

5.1 生态城市建设要坚持规律性原则

自然规律是一个庞大而又精密的规律体系,人们很难对它有透彻的理解。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千万不可狂妄自大、为所欲为。生态城市建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顺其自然。

5.2 生态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城市的建设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市民对生活、工作、休闲的需要,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5.3 生态城市建设要坚持绿色生态是生产力的原则

在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为基础的情况下,一定要重视城市的水环境、城市市容卫生、城市垃圾等污染物的等方面的协调统一治理。因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6 建立和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决策管理机制

6.1 健全生态城市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

建立齐齐哈尔市“城乡清洁”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或地区的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形成市、县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组织管理体系。

6.2 完善齐齐哈尔市资源管理体系

进一步贯彻落实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自然资源产业政策;从该市独特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个符合我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资源管理体制;提高该市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竞争性开发和资产化管理,依法征收资源使用费用、补偿费,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控制人们对资源的滥用。

6.3 建立完善的公众参机制

全市推广和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树立环境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此外,相关单位组织和领导人应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开展垃圾分类推放、节约用水、资源回收利用等环保活动,同时成立群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奖举报”机制,建立环境诚信制度,公开环保政务信息、扩大群众对我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7 结束语

作者认为在进行城市生态建设时,必须更新观念,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保护为主、生态优先、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建设的规划布局上,实行山、水、田、路综合整治,梯、坝、林、果、草配套开发,坚持打造示范工程与农业产业化开发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所以相关生态建设部门要做好生态发展的规划,政府部门要特别注意引导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生态发展意识,鼓励农民种植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农作物,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这样才能在发展生态城市的同时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生态“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吴标兵,林承亮,许为民.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一个综合逻辑架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0).

[2]张明柱.基于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的我国智慧城市分类评价模型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4.

[3]李鸿奎.基于城市梯度模型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研究――以大连市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4-05-01.

[4]张泽,毕志刚,王鑫,董治华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与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27(2).

[5]彦军.齐齐哈尔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01).

智慧生态建设篇7

“智慧”二字包括常规智慧和应变智慧、道德智慧和自然智慧。首先是能力方面,智慧是指效率、竞争力、预见性、创造性,是人与社会融合发展的综合能力;其次是结构体系方面,智慧是由知识结构体系、智力和非智力体系、方法和技能体系等多个子系统的构成的错综复杂综合系统;角色关系方面,智慧是处理人和人、人和自然环境、人和地域等关系时,最大限度地整合竞争与协调的关系,沿用自然和生态关系的和谐,如智慧旅游减少了游客的盲目性,提高了旅游的预见性,促使旅游产业生态化。

智慧生态城市不是简单地“智慧城市+生态城市”,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合发展的完整模式,是将智慧特征与生态特征融为一体并予以升华,以和谐作为其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起点,从经济上、生活上和管理上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引发新一轮科技创新、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通过上层设计进行整体规划建设路径,采取高新技术做为支撑对管理能力进行再升级,构建新型的商业模式和体系加强产业活力,最终全方位地提升城市的智慧化运作水平”。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硬件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互动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中人的行为的全面感知,优化和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实现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环境更加友好、资源能够更加地全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一)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与发展进程

以智慧城市而言,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提出的《指导意见》,将智慧城市建设概括为:公共服务便捷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本文认为,智慧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在提高城市的智慧水平和生态水平的基础上,将智慧与生态给予完美的融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图1)。

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两个角度(提升型目标和降低型目标)来确定。第一,将信息和数据最大化地转化成智力资源。智力资源包括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和科研机构,还包括作为智力成果和智力载体存在的有形资源,使转化过程消耗的物质、能源最小化;第二,将智力资源以极高的效率转化成城市的发展竞争力,使城市在经济、就业、水力、电力、道路建设、卫生、民生事业等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最小化;第三,将城市的发展竞争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自我完善能力和城市创造力,使城市发展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生态风险最小化;第四,将城市发展的自我完善能力和城市创造力转化为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使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维持成本最小化;第五,在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中为使市民的文明水平和幸福感指数提升最大化,对人类健康的损害最小化。

(二)智慧生态城市模型

图1表达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层次递进关系。一个城市的智慧建设可以根据的自身的发展情况,确定从哪个阶段介入;二是可以同时结合多个因素加以组合。同时,各阶段目标之间也存在着递进关系(图2)。通过本模型可以对智慧生态城市进行渐进认识,为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从理论上提供补充和完善,为我国城市制定差异化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

三、智慧生态城市空间模型的构建

城市就象一个生命有机体,根据智慧生态城市的基本组成,搭建了智慧生态城市空间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是为了公众提供智慧服务,以信息流的方式将政府、企业和民众等各项数据信息需求传递给智慧管理中心,对智慧生态城市运营规划与管理以及高效建设起着助推的作用;其次,智慧管理中心是的最核心的部分,不仅对整个智慧生态城市实现自上而下的监控和管理,采用集体智慧理论,通过VR、RS、GPS、GIS等先进技术,将基本数据通过智能网络平台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通过信息整合实现更加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与规划决策的完美结合,将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能够大幅度地提升。

智慧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统筹考虑智能技术与数据平台建设的影响,构建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空间。根据以上分析,搭建出智慧生态城市的立体空间模型,将智慧生态城市结构布局从整体上更清晰地展现。

(一)时间维度。时间维度记录了智慧生态城市从启动、发展和提升完善三个阶段,充分展示了智慧生态城市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二)思维维度。思维维度集中了人类的智慧,一方面开拓了全新的智慧生态城市空间,另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公众的服务需求。先进的终端设备捕获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共享,使公众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更上一层楼。

(三)技术维度。以技术支撑为保障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和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四)物理维度。智慧生态城市的物理维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真实的城市物理架构,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供水、道路建设、城市交通、公共服务等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街道、自然景观、医疗等。二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城市全方位进行数字化管理生成的虚拟数字空间。

(五)网络维度。依托互联网而存在,主要包括网络和数据通信设备、网络空间以及网络软件支持,完成大数据的收集,实现资源共享,是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信息维度。智慧生态城市通过互联网把城市的各种元素连接起来,海量信息的流转和交换,结合大数据挖掘对大量数据和信息高度共享,实现城市资源物联,创造城市协同工作和生活环境,打破城市管理信息孤岛。同时,信息安全问题在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需引起高度重视。

智慧生态建设篇8

1智慧城市及其创造力展现

如今,以宜居思想为引导方向,将技术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已经付诸实践。所有大中城市都渴望被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这也是城市的发展格言。智慧城市的理念是由知识社会和数字城市的有机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它被定义为“多领域创新体系”[1]。由数字网络、人工智能和城市的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了集体智慧经济竞争力。通过创新实现知识经济是一个城市的智慧标志,使它能够产生“空间竞争优势”[2]。智慧城市是人性化、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1.1智慧城市使生活更便捷。智慧城市的发展与智能城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科技渗入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都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购物、智能社交等一系列智能选择为人们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也通过无线网络的覆盖得以展现。各大城市竞相实行了公交及地铁等公共领域的免费Wi-Fi覆盖,方便了人们的上网需求。此外,手机地图APP还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通过GPS、RS定位系统,为出行者提供多种出行方案,包括最佳出行路线设计,一键智能搜索,足不出户即可获得附近的餐饮、游玩住宿等综合信息。在医疗方面,网上挂号减少了窗口拥挤的排队时间,人们可以预约挂号和预约专家,从而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使就医计划更加准确高效。1.2智慧城市使生活环境更怡人。环境也是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居住环境与生活空间不但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的打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休闲环境。满足了人们的自然审美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的结构优化。1.3智慧城市更注重人本发展。智慧城市使城市安全有了保障。例如,三门峡移动与当地出租车公司合作,在展示广告及监控信息的同时,还安装了隐蔽报警装置,这样,使得司机及乘客在危急情况下的安全有更切实的保障。此外,智慧城市的发展还关注人的主体地位。每个公民都是城市的主人,重视提升民众的公众参与度,目的是让人们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一些交流平台关注民生问题,通过市民对智慧城市的预期设想与存在问题的反馈,及时了解并整合反馈信息,从而使政府部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有针对性地作出调整。

2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异化问题

随着建设热情的高涨,智慧城市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由于智慧城市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其建设体系和制度也并不完善,因此,从生态共同体视角审视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异化的风险。2.1环境风险的反思。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强求自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的异化会导致环境危机,这将使生态问题进一步加重。城市的繁荣是依靠消耗能源材料发展的,智慧城市的发展也会受城市化的负面影响,这将危及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前景。据联合国2014年的《世界城镇化展望》预测,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再增加25亿。目前世界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该比例将上升到66%,而且,大部分增加的城市人口将集聚在亚非地区[3]。除此之外,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至97亿人,至2100年将达到112亿人[4]。不断增长的人口及城市化进程将会耗费更多的能源及材料,这意味着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在居住、能源、交通等方面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压力也与之俱来。城市建筑技术的异化在空间的延伸吞噬着人类生存之根。在时间上,混凝土、钢筋水泥作为技术物如破了自然转变的时间限制,难以回融于自然界的本真过程[5]。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更多的材料及能源被消耗,城市垃圾也随之增加。这些因素将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造成阻碍。随着电子产品的极速更迭,技术异化的表现也层出不穷。电子垃圾作为智慧城市的“残留”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以手机为例,手机智能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手机外观与性能的更高追求使得手机产品迅速更新换代,淘汰的二手手机一部分回收再利用,另一部分就直接废弃,其中含有大量毒害残留,如果随意处置,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也使环境问题显露出世界性的趋势。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每年产生的大量电子垃圾在本土消化不掉,就会想方设法踢出,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成为了“垃圾桶”。目前,我国电子垃圾进口增长速度提高很快,每年从发达国家进口约200多万吨电子垃圾。广东汕头贵屿镇因拆解废旧电子产品及其环境污染问题而“闻名于世”,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城[6]。这个巨型垃圾场的面积也在日益扩大,并不断向内陆蔓延。2.2伦理风险的反思。智慧城市建设的多种运作环节存在着波动风险。智慧城市的智慧发展靠物联网、云存储等信息技术得以实现。由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的支撑的智慧城市,将世界各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关系网。城市技术体系是复杂的巨系统,各个环节都在这个关系网中共存,如果某些环节出现偏差,将会影响整个城市体系的健康运作。智慧城市下的信息技术风险会导致个人及政府相关部门信息的泄露。智慧城市使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是智慧城市朝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表现。信息技术离不开网络的传播,然而,网络信息病毒种类繁多,并且具有传染性、寄生性等破坏特征,一旦信息技术发生异化,将造成社会的恐慌。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会受主体性认识的局限性束缚与道德意识欠缺的干扰,使城市发展也会受到干扰。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活动,其设计、操作过程需要高端人才的参与。在技术设计及创造时,技术主体无法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完全的预知和把握,此外,技术人员的道德伦理缺失也可能会阻碍智慧城市的建设。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融合了高技术等一系列复杂手段,技术主体的目的性干扰将会牵连着整个技术发展动向,一旦目的发生背离,将造成整个技术体系的混乱,影响智慧城市的良性发展。2.3主体风险的反思。技术异化会造成心灵危机的隐患。智慧化生活与服务带给人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程度上人的幸福感缺失。现代社会下,广告成为人们获得商品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商家通过广告宣传营销产品,造成人们盲目消费。然而,物质的丰腴与心灵的满足并不总是成正比的,这会导致在物质堆积过后内心深处的空虚感仍然存在。

3生态共同体理念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智慧城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将城市建设得现代化又不失人文关怀将是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议题。在广泛的生态共同体时代背景下,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重新审视将更有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将生态文明创造性地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智慧城市发展的创造力。3.1遵循生态法则。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生态的整体性。在生态学中,各种生命层次以及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特性、系统功能都是生物与环境长期共生、协同进化的产物[7]。作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运作也要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例如,从技术的规划设计到实施要优先考虑环境因素,因此,要遵循自然法则,合理地开发并实用技术,重新给予大自然“安全感”。3.2遵循伦理道德原则。重视伦理道德的构建将会减轻技术异化的负面影响。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参与,树立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坚定力量。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不断膨胀,有些技术人员为了单纯的经济利益的追逐而将道德约束置于脑后。因此,净化技术目的,矫正扭曲的技术价值观,使技术发展目标与生态价值目标相呼应的主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技术设计者和实施者要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技术主体不但要对现阶段负责,也要对未来负责,从而保证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3生态生存的必然指向。虽然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异化问题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但是可以在生态生存的指引下得到弱化。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有义务去理性思考其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生态生存是环境伦理学的行动转向,崇尚以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去感染世间万物,以一种包容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对待自然方面,从控制自然转变为解放自然,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生存要求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善待自然,适度消费。拥有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使生活更加“智慧”,才能构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智慧社会。

4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兴起是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的显著标志。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使技术异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及时的规避与弱化。将生态文明注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现智慧城市的活力。将自然的智慧,社会的智慧以及人类思维的智慧融合在一起,主动承担起生态共同体的责任与义务,打造环境友好型城市,最终实现人“诗意地栖居”。

作者:张胜男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EvaAguaded-Ramírez.SmartCityandInterculturalEducation[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7,237(21):327.

[2]SujataJoshi,SakshamSaxena.DevelopingSmartCities:AnIntegratedFramework[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6,(93):903.

[3]户万涛.智能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要求[J].工程技术研究,2017,(8):28-31.

[4]胡滢.世界人口发展之展望[J].生态经济,2015,(10):2.

智慧生态建设篇9

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城市;智慧技术

智慧城市产业与传统的产业不同,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有机组合,更加强调智慧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智慧化。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更注重人的智慧,并且产业内部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竞争[1]。智慧城市产业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产业形态,一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刺激下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对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具体的行业应用,例如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行业的建设应用;四是政府对智慧园区开发建设的需求,由这些需求所产生的产品和系统,由此叠加而成的产业[2]。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对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是城市逐步走向智慧时代的重要之举。大力发展智慧城市产业已演变成各大城市迅速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也是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对智慧城市产业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智慧城市产业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

1.1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广泛应用与传统产业相比,智慧城市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智能化[3],而这一切的发展离不开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应用,但归根结底是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应用。因此,智慧城市产业发展需要有产生知识与形成知识资本的“智慧大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慧技术,然后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知识化的过程,知识与资本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不断促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

1.2智慧技术发展催生智慧城市产业链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产业是主导,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发展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引起了对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巨大需求,在不断提升城市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智慧城市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于是,以智慧产业为主体的智慧城市产业不断向城市上下游产业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不仅可以加速我国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对更好地构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为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奠定了基础。所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智慧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产业链正在悄然兴起,其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1.3“互联网+”逐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互联网+”的推出对促进整个互联网领域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互联网+各传统行业”有利于把城市的多个垂直行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智慧的大系统。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4]“。互联网+”的模式已经成为智慧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和改造了许多产业,像当前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外卖、在线旅游等行业都属于“互联网+”的杰作,也是智慧城市产业的表现形式,并且随着新一代智慧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模式在工业、金融、商贸、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融合将会更加的深入,不断推进各个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进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

1.4智慧与生态成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在城市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发展,逐步催生了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政府和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强,在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施行清洁生产和低碳生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融合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形成多种能源互补利用、供需互动的能源需求网,建立起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于是应智慧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要求,实现人、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新一代智慧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工业、智慧服务业等智慧城市产业正逐步兴起和发展壮大,智慧与生态已成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2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在人才层面,缺乏智慧化人才的储备虽然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在新一代智慧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势头却是异常迅猛,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智慧人才作为保障。大城市是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城市智慧城市产业领域涉及的面较广,并且还汇聚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人员总体素质较高。但是由于对智慧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及时的提上日程,而智慧人才的储备不可能一蹴而就,导致为数不多的智慧人才分散在各个行业之中,有项目需求时就临时招兵买马,项目结束时却又一哄而散,没有形成长期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人才储备观。

2.2在信息安全层面,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还有待升级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为支撑,信息数据量大,逐步涉及工业、商业、政务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一旦出现系统漏洞,或者受到恶意入侵造成信息泄密,其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智慧城市产业的信息安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同时强调信息安全不能假手他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有做到科技自主才能真的实现防患于未然。虽然我国在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体系,但是安全的防护性还有待加强。

2.3在技术层面,忽略技术创新与市民参与的融合智慧城市产业建设强调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虽然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业绩,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弱。同时,在社交工具的利用上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没有真正实现市民、企业和政府的融合。例如,在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政务为代表的城市应用中,并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社交工具的民主作用,依旧停留在“提一些建议,解决一些问题”的状态,忽略市民的民主诉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2.4在产城融合层面,两者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两者之间关系紧密,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产品市场需求,还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保障;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在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二者联合起来,加强领导,但是,在实际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产业本身的特点、基础设施的欠缺以及规划割裂等原因,导致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之间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融合。

3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智慧人才”的培养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是建立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人才”,所以“智慧人才”不光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因素,还是进行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所以说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人才”,缺乏人才保障的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一种在脑子中展现的空中楼阁。所以,政府一方面要重视本地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的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合作,并且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本地区的专业人才,发挥他们在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适合本地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在逐步推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组建智慧城市产业联盟,逐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并优化资源配置,成立“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智库,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3.2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注重信息安全管理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智慧城市产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智慧城市产业绝大多数产业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但是,一些企业和机构由于担心信息外泄,考虑到信息的安全性,使得一些企业和机构在相关技术实现信息化的道路上显得犹豫不决。我国在一些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尚未掌握核心技术,承担管理或服务的外包公司对信息安全的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在一些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具体应用领域,如智能金融、智能家居等,如果出现安全问题,也将会对用户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除了要增强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的顶层设计外,还有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系统,强化对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系统的监督管理,提升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产业安全有序和高效智能地发展。

3.3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的应用推广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被誉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充分展现了一个智能化的世界,是知识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必备技术基础,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创新形态的变革,带动了企业、政府组织形态以及社会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重塑了个体在全球化中的力量,也必将推动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要大力推进新一代智慧技术在智慧城市产业中的应用,用这些新技术逐步改造传统行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并且要加强适应市民民主诉求为主体的技术软件和技术软实力的建设,推动智慧汽车、智能家电、车联网、船联网等发展[3],逐步实现智慧城市产业和产品的智能化,促使传统产业重新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并降低能耗和研发设计成本,提高企业的产能和生产效率。

3.4推动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关系紧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智慧城市建设会促进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形成;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不仅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有重大影响,而且还会促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政府部门要转变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不同发展的观念,坚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的原则,依靠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智慧技术,加强产业之间的协作、协同和创新。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的方式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服务乃至新产业,重构城市系统,并推动智慧城市产业集聚发展。同时,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的融合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来建设智慧产业园,集聚高端智慧产业,吸引创新人才,加强科技、科研的融合与渗透,促进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

4结语

智慧城市产业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知识的创新应用为主题智慧时展中,在加强新一代智慧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信息安全建设,打造可持续创新的“智慧人才”战略储备库,加快构建智慧城市与智慧城市产业融合创新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最终创新引领城市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构建智慧的城市和智慧的城市产业体系。由于对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的相关研究兴起时间相对较晚,本文依然有不足之处,对于具体的实践路径、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佩.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3(24).

[2]王冰杰,万艳华,赵雪媛.智慧城市产业建设探讨——以武汉市为例[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8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技术手段、评价体系[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2014(3).

智慧生态建设篇10

华为已经应机而动。7月15日,以“新ICT,让城市更智慧”为主题的2016年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会在华为重要的联合创新基地苏州举行。新ICT搭台,合作伙伴唱戏,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华为的智慧城市思路已经十分清晰。

新ICT搭台

谈到智慧城市建设遇到的技术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分析说:“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正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日新月异,才有力地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利用新的ICT方案,不断提升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ICT的创新应该基于产业链上的分工协作,位于各个环节上的企业在各自领域做好自己所擅长的事情,协同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为了快速满足智慧城市各个部门的需求,华为推出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整体架构――“一云二网三平台”。华为企业BG全球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部总经理郑志彬博士对“一云二网三平台”进行了解读。“一云”是指云数据中心,它是开放、高效、绿色的实现智慧城市信息共享的基石。“二网”包括城市通信网和城市物联网,华为利用自身在有线与无线网络的融合、敏捷网络、5G等方面的创新,致力于实现智慧城市无处不在的连接。“三平台”包括ICT能力开放平台、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和业务应用使能平台。这三大平台也是华为向合作伙伴开放能力的工具,通过开放API,华为安全的ICT基础设施可以与各类合作伙伴的产品对接、快速集成,向上支持丰富的应用,向下汇集各种资源,让华为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城市应用的使能者。华为开放的ICT平台已经就绪。筑巢引凤,搭台唱戏,更多的精彩还在后面。

合作伙伴来唱戏

有了华为搭建的这个舞台,接下来就要寻找适合唱戏的人。致力于智慧城市应用的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不就是最理想的人选吗?

智慧城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系统”,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顶层设计、ICT基础设施,以及各类应用和服务等。涉足智慧城市领域的厂商达成了一种共识:没有哪一个厂商可以满足智慧城市的所有需求,因此联合、协作是必由之路。这也是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多次强调的华为智慧城市的战略定位:华为致力于成为新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首选合作伙伴,聚焦于ICT基础设施,通过开放能力聚合合作伙伴,推动智慧城市生态圈的良性发展,共同为客户提供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进入智慧城市领域的厂商,首先要明确并始终坚持自己的定位,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厂商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越位,从合作伙伴逐渐变成竞争对手,这对于智慧城市的良性发展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因此,华为在选择智慧城市生态圈合作伙伴时也比较慎重:第一,合作伙伴要与华为有相同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并且有自己专注和擅长的领域,相互尊重,平等合作,共同发展,谁也不要想一家独大;第二,在产品和业务方面具有互补性;第三,合作双方都保持开放性,从华为的角度说,就是保证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开放性。

截至去年,华为企业业务在中国市场已有5200多家合作伙伴。在华为的引导下,合作伙伴也逐渐从通路型向增值型转变。在2016年3月举办的华为合作伙伴大会上,华为强调的一个重点是,建立“四大生态圈”。如今,这一战略已经在智慧城市领域开花结果。

在本次会议上,华为与合作伙伴一起演绎了两出精彩大戏:第一,国家信息中心与华为智慧城市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揭牌;第二,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正式。这让合作伙伴吃了一颗定心丸。

实验室的职责是为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和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企业组的合作伙伴验证解决方案。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解释说:“实验室的成立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国家信息中心在智慧城市发展的政策研究、战略规划、顶层设计、方案设计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华为则拥有先进、完整的软硬件平台和成熟的解决方案。双方将依托实验室这个平台,联合研发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进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综合性测试和验证,共同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探索和验证工作。”

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投入亿元资金,制定专项激励机制,与智慧城市领域投融资、咨询规划、集成、运营、平台等方面一流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负责渠道业务的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文池表示,该计划为合作伙伴提供了一系列优惠和支持:合作伙伴可以外对宣称是“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合作伙伴”;华为将为合作伙伴在智慧城市领域的营销推广、品牌活动、联合解决方案的开发和落地、智慧城市项目拓展、人才培养等提供亿元资金支持。

在本次大会上,华为与泰豪集团有限公司、未来国际、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深圳市广通软件有限公司、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合作伙伴现场签约。这样一来,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合作伙伴的总数已超过20家。这些合作伙伴各有专长,比如江苏国泰新点软件有限公司专注于智慧政务、智慧交易、智慧园区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深圳市广通软件有限公司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开发平台。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总裁吕波表示:“华为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是做了一件‘高大上’的事。一个厂商不可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所有需求,所以必须有一个圈子,集众人之力。我们不仅可以和华为合作,还能与生态圈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合作,这样效率更高。我们和华为针对智慧健康打造的联合解决方案正在测试中。”

华为将携手合作伙伴围绕智慧政务、平安城市、城市运行中心、智慧环保等打造联合解决方案。蔡英华表示:“开放的理念、能力的互补是智慧城市生态圈建立和发展的基石。华为将以开放的原则保持生态圈的活力,以一致的理念促成生态圈合力的形成,以伙伴之间互补的能力打造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力。我们欢迎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共同打造智慧城市,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全联接世界。”

主动选择的新挑战

以往,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走过一些弯路,比如过度重视技术因素,而忽视了智慧城市管理、服务的本质。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表示:“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智慧城市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不是纯靠政府、纯靠技术就可以的,必须有效整合‘政产研学用’各方面的力量。”

对于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周民提出“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二是坚持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华为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坚持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依托生态圈开展全面、务实、多元化的合作。

其实,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个过程,要不断优化,快速迭代,持续演进。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原则,各方力量精诚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负责销售的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认为,新型智慧城市应该以人为本,为企业、政府、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城市交通、环保、电子政务等诸多领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依靠一个完整、健全、能力不断提升的生态圈。

智慧生态建设篇11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中国的智慧城市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完全政府主导的电子政务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智慧城市阶段,主要是系统集成商在做;现在到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的阶段。

“互联网+”创新创业阶段的智慧城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政策先行,多哟味嗔煊虿欢贤贫“智慧城市”领域的试点示范。当期中国的智慧城市不断在开展分类试点,不仅智慧办在做智慧城市,而且各个委办局都在做试点。

二是鼓励开放智慧城市市场,鼓励多元参与,让企业、NGO、公众、创业者等都能够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三是各类专业化众创空间不断出现,各类创业大赛、社区竞赛、开放模式论证等模式不断涌现。

四是不断探索实践开放数据策略,加大力度培育智慧城市产业生态,促进更多的创新创业,培育瞪羚、独角兽。

如何发展智慧城市专业园

现在智慧城市就处于领跑阶段,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要实现智慧城市良好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激发创业活力,以创业-瞪羚-独角兽为主线。

区别于原有的搞孵化器、高新区,现在已经创造出的新经验就是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而另一个需要探索的经验就是在高新区打造智慧城市专业园。

智慧城市专业园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新业态,转变观念发展智慧城市新业态;二是内生创业,以创业者而不是大公司推动专业园发展;三是生态化,以开放的理念,实现智慧城市生态的搭建;四是云网端,构建新型信息化、智慧化服务基础设施。

因此,做好智慧城市专业园主要有以下四个建议:

一、以新领域培育新业态。瞄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并应用于智慧城市,逐渐培育智慧城市发展新业态。

二、做智慧城市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政策逐渐从支持众创空间转变为专业化众创空间。智慧城市专业化众创空间,应作为智慧城市创新创业的平台,并举行智慧城市创新创业大赛。

智慧生态建设篇12

智慧城市的理念、布局、建设是“有规划的社会变迁”过程,刻写的是政府、企业、组织和公民“全面互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的新模式。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的“量化版”,它对城市的布局、重点、层次、结构、空间、流程、特色等都有导向性的意义。目前,全球应用层面的智慧城市评估体系主要有:欧盟中等规模城市智慧排名指标、IBM智慧城市评价标准、上海浦东新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2.0、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南京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台湾绩效指标等,这些指标对本城市以及其他智慧城市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先驱”角色和“导航”价值。

(二)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发展样态的“度量衡”

智慧城市是由城市各个组成要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反映的是一个城市体态结构与功能的运行质量和水平。基于不同的视角和层级,智慧城市呈现为不同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意象,因而,测量的指标和维度不尽一致,如IBM认为“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侧重于现代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感知和运用;欧洲中等规模智慧城市从“智慧人群、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6个层面、31项二级指标来测量;国际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n)把“宽带连接、知识型劳动力、创新、数字融合、社区营销与宣传”作为评价智慧城市的标尺;智慧南京走的是“智慧服务、智慧产业、智慧政府、智慧人文”的发展战略,因此,不管“智慧”邂逅“城市”耦合成怎样的面貌和样态,都需要指标体系来度量、细化和修正。

(三)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纵横比较的“方位器”

目前,智慧城市的推进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即市场和企业对智慧资源的研发、推广和运用享有支配权,而政府只是协调者、协作者,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美国和西欧;二是政府主导型,即政府是智慧城市构建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规划、配置到实施都由政府主治,如上海、北京、深圳、常州等;三是市场+政府型,即把市场、企业的科技力量与政府的规制力量有机衔接起来,共同推进城市的智慧化治理,如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各具千秋,这些根植于民族、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更能反映城市治理变革和进步的个性,而与之相契合的指标体系就是智慧城市“胎动成型”的方位器,其理念与图景、机制与体制、路径与战略、规模与层次、重点与布局都洋溢着自身的特色、定格自身的方位。

二、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这是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最基本原则,要保证指标体系配置的科学性:首先,明确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既要论证理论预设的合理性、可行性,又要根据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发展和创新,对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框架构成、基本特征、目标愿景、层次结构、发展动态、规律趋向等有科学认知和全面测量;其次,指标的名称、内涵、口径、范围、适用要有精准的界定和目标导向,指标选择与层次划分要合乎自然逻辑和标准尺度,不能有内容重复、标准不一、越界划分、顺序混乱等错误。

(二)系统性原则

智慧城市是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因此,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构建原则,把相关领域纳入系统整体,正确调适和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基层与政府、行动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信息量得到充分反映,体现指标群的独立和完善,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彰显被评价对象的特征和实态,而且还要体现对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指标选取、分值赋权上,要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注重各个部分、要素的关联,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三)导向性原则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全面反映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规划、智慧人群、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家居、智慧意象、智慧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从发展的视角集中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最新理念、未来愿景、建设目标、内在逻辑、架框体系、感知能力等核心要素,必须具备强大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力量,能起到指导和牵引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预测智慧城市趋向、推动智慧城市提升的作用。

(四)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一项理论研究课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工具,要充分利用其进行实践分析,对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评价,这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因此,指标体系的拟设计要充分考虑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一,数据获取的简易性和精确性;其二,数据的可综合性和可分解性;其三,经济成本的低廉性和可承受性;其四,测量手段和工具的明细化和量态化。

(五)可比性与发展性原则

可比性是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实际操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公信力。所以,选用指标时必须注重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保证指标体系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的比较优势和鉴别品质,同时在指标选取上注重把不可比要素转化成可比要素,并尽量与国际通用的指标相统一,以提高智慧城市评价的国际性。同时,适应区域和区段的特殊性,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有其特色和个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和赋权也应相应变动、修正和发展。

三、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Smart模型理论。此模型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价咨询中心设计,通过以下五要素为内涵展开:Service(服务);Management(管理);Application(应用);Resource(资源);Technology(技术),依托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政务、企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深度感知和高效协同。

2.城市演化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为伊利尔・沙里宁和黑川纪章,此理论从城市生命体和城市生态学出发,认为城市的各要素、部分,如设施、物流、资金、信息、人群、服务等是共生关系[1],具有紧密的“功能性关联”,它们之间有机演化、互动协同、战略联接,共同推动城市从物理城市向空间城市的递升。

3.城市系统工程理论。该理论主要从系统工程论的视角,把城市大系统分解为若干高度联系的次系统,城市规划、景观、水电气资源、建筑、交通、排污、绿化等,以“时空观为理念,城市与发展为主题,城市系统、城市逻辑与城市制度为维度,发展阶段、发展规律、发展战略与发展调控为问题”[2]。

4.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表征城市信息化的新形态,其代表人物有沃尔曼、卡斯泰尔、布互索等,他们从信息空间(I-space)的角度,构建和论证数字城市交互的海量性和虚拟性,认为人类的未来栖身之地不在“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现实城市中,而是在数字化组建的‘软城市’(Soft Urban)里”[3]。

5.网络拓扑理论。即城市空间中“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段落、距离”[4],构成网络拓扑的空间结构,其主要特性为定向性和路径连通性。

6.城市意象理论。该理论由凯文・林奇创立,他认为,城市意象由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五个元素构成[5],意象是观察者的主观感知,具有很强的审美性。

(二)现实依据

常州市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如《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2-2016)》、《常州市“智慧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有力指导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第一,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建成了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常州名优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为农服务信息系统。互联网宽带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的通达。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工业经济各个领域,全市建成了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2 个、示范(试点)企业77 家,产业服务示范园3家。

第二,电子政务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合一”网络平台,实现了行政权力运行、法制监督、行政监察三大功能的全覆盖。“金审”、“金财”、“金税”等“金”字工程的建设推进了政务系统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等项目初步建成运行。

第三,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获得较大提升。社会保障市民卡已初步推广,逐步开始发挥服务公众的载体功能。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建成城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投入运行,实现110、119、120、122 的应急联动。

第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末,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是“十五”期末的3.6倍,太阳能光伏、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品群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1.38 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0.5倍。

第五,以集约化为特色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信息通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字电视、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服务基本实现按需接入,生活信息化主要指标在全省领先。

第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市电子政务安全体系逐步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产业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从事企业、机关、公共机构信息安全保障的专业企业。

四、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从智慧城市的系统性出发,构建智慧城市“智慧资源”、“智慧动能”与“智慧精神”三维一体的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之下创设二级指标,并赋予5%的权重,彰显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般性与特色性,蕴含智慧城市构建的物质性与人文性,催生智慧城市发展的丰富性与国际性,进而实现常州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化。

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智慧资源、智慧动能和智慧精神,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是:智慧法律政策制度体系、智慧化基础设施与资金保障、信息化网络化物联化覆盖率、智慧产业集聚与发展、智慧组织和智慧人群、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居、智慧生态与可持续城市化;电子政务与高效政府、智慧治理与协同服务能力、智慧安全与智慧城管、智慧优质民生保障、智慧发展与推动能力、智慧生活便捷性、智慧救济与法治回应力;智慧城市安全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智慧创新创意能力、智慧智力资源潜能、智慧人文底蕴与软项目发展、智慧城市意象与个性化、智慧城市品牌文化体育卫生等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日]黑川纪章.共生城市[J].建筑学报,2004(1):7-12.

[2]寇晓东,薛惠锋.城市系统工程的理论框架探讨[J].中国会议,2004(6):380-382

智慧生态建设篇13

(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宁波深化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必须从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品质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管理、应用、文化等因子,从而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智慧产业园区或在远郊打造独立智慧新城,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的融合,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构建智慧产业园区,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着力提升智慧元素,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孵化等专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及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智慧化水平,为智慧产品、服务、应用系统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对于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及相关资源;强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管理中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等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智慧新城建设型

案例:广东省惠州市是科技部和标准委批准的首批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潼湖新城是一个典型的智慧新城。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商务区、智慧生活示范区、三网融合智能化小区,突出强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产城融合、智慧技术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惠民的美丽城市。

(二)旧城智慧改造型

案例: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投入巨资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融合放在突出位置。从无线网的覆盖面来看,经过改造后的南充老城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项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三)智慧城镇建设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是中国智慧城镇创新示范单位,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科学”的概念引入城镇建设管理,目前已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城市安防、智能交通、医疗服务和智慧社区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了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智慧商务区和智慧产业区,以“数字惠民”大大提升了周浦居民智能生活环境的水平。

(四)智慧社区创建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始于2012年,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建立了“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和“智慧社区市民体验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列为市、区两级智慧社区首批试点单位。建设重点包括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库(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智能炫卡)、两平台(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五)智慧产业园区拓展型

案例:目前我国有30多个部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其中江苏省无锡市的T-Park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园区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与传统工业园、开发区不同,T-Park是一个智慧产业和生活融合区域,园区规划时就不仅包括了智慧产业发展内容,还包括了园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不仅有发达、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有便捷、优化的创业服务链,是一个不仅宜业而且宜居的大“社区”。

(六)重点开发区智慧提升型

案例:2012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智慧产城一体化战略,委托北京泛华集团对“智慧城”、“生态城”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84.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11大功能片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智慧城公共服务片区”,重点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智慧展示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特色商区、川江池智慧公园、专家公寓和智慧社区等项目,着力创建国际化智慧城示范区和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打造智慧产业与公共服务完美融合的城市名片。

(七)都市功能区整体智慧化开发型

案例:南京将建邺区江心洲整体智慧化开发,成为智慧功能区建设的经典案例。江心洲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洲岛,面积15平方公里。南京市政府与战略合作者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突出以生态、低碳、智慧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国际化低碳智慧岛。

(八)智慧城市综合体带动型

案例:绿地集团以纽约曼哈顿的全智能建筑为模板,在合肥全力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点。该综合体将立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把最先进的规划理念、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在这个智慧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及信息、设施、设备都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建成之后,智慧办公、智慧商贸、智慧物业管理等都将成为现实。

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宁波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并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城市建设中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工程,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和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智慧因子”不断增强。二是城市管理运营中智慧应用系统效用发挥更加明显。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着力发展软件、信息、智慧制造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两大试点区域建设。四是智慧功能区块开发积极探索。比如鄞州下应区块“智慧城”完成规划设计,海曙、江北等地“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尚处于自发性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认识不够。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尽管提到了要“坚持智慧管理”、“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深化两者融合问题。二是在规划制定上缺乏沟通衔接。城市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程度不够高,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接,规划之间“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缺少协调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分管市领导也不同,这也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深度融合、互动协调。

五、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融合

一是要深化认识。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把融合理念贯穿到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的对接。目前宁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机构分别是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这两个领导机构尤其是牵头单位的对接,建立协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两者融合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三是要加强工作推进对接。比如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相一致;在推动卫星城、中心镇建设时,要与智慧城镇建设相融合;在推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要与智慧社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相匹配,等等。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融合

一是要促进规划对接。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建立开放式的规划编制程序,由规划部门召集发改、经信、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划,促进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机对接。二是要适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监管和协调机制。三是要制定出台行动纲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行动纲要,明确阶段性实施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和各项保障措施。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融合

一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业。结合宁波实际,着重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数控设备、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智慧装备产业,以及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等网络数据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文化创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智慧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智慧总部经济。三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融合

一是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水务管理、污染治理、能源管理、园林旅游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感知化建设。三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开展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图书馆、智慧政务等试点。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制融合

一是要强化管理融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统筹。在开发建设方面,理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统筹确定开发时序、重点,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在投融资方面,着力于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综合平衡机制、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投入产出与回报机制、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等。在督查考核机制方面,统筹构建两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协同开展目标进度监测评估等。三是要强化政策法规统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制度规则、实施细则等方面的衔接,强化财政投入政策、土地保障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