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实用13篇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1

一 、活动设计

1、活动内容

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沿途介绍兰州的历史和各景点的情况,让孩子了解兰州,认识自己生活的人文环境;二是到达目的地后,让孩子们在玩沙水的活动中了解自然,认识自然。

2、 活动准备:

(1)场地考察

教师提前到兰州百合花公园进行了详细了解。其中包括公园内的几个部分的环境;其具有危险性的因素有哪些;行走路线怎样最为恰当;每个具体活动实施所定位置等。

(2)收集资料

收集兰州及沿途各风景点的相关资料。向专业导游学习如何介绍,并提前预习和演练,将行车时间与内容和时间相吻合,保证行程连贯。

(3)孩子的准备

复习、巩固所学有关风景,动植物之类的歌曲、儿歌舞蹈等,与孩子们讨论爱护周围环境方面的话题。

3、活动进程: (2)进入百合公园后,沿公园小路走,向孩子介绍各种花朵的名称和路边各种树木,并带领孩子们唱《柳树姑娘》、《蝴蝶与蜜蜂》、《花儿红》等儿歌。随时提醒孩子路上看到或自己吃过的废物应主动丢进垃圾桶。通过提问,启发孩子为小草浇水,让孩子认识到小草也是有生命的,并借此告诉他们正确浇花的方法。

(3)亲子游戏的比赛:

游戏一《小脚踩大脚》

将游戏玩法、规则告诉大家,请各位家庭主动报名参加,抽选五个家庭进行比赛。有爸爸带着女儿的,有妈妈带着儿子的,他们赤着脚踩在沙滩上,玩得十分开心。

游戏二《大熊抱小熊》

家长跪在沙滩上,孩子就像小熊一样,紧紧抱着大熊向前爬行,由于宝宝年龄小,很多半路就掉在沙滩上了,虽然那天天气比较热,但大家还是很认真的游戏着,一片热闹景象。

(4)玩沙、玩水:

让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家庭与家庭的合作关系进行游戏。制作出一座或几座沙滩作品,最后进行作品的比赛。大家认真制做沙雕,家长也像回到了童年时光,赤着脚,挽起裤管,和孩子像伙伴一样的玩着。孩子嘴里还不时的说着自己所做的是“ 城堡”、“小河渠”、“汽车”、“飞机”等等。教师时时去观察他们的作品,鼓励孩子做的真好,提醒他们工具可以交换使用,分工合作,提水的提水,铲沙的铲沙,家长们也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分析

1、活动特点

(1)将多个教育主题融入活动之中,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外面的世界是陌生的,也是好奇的,《快乐星期五》活动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通过老师介绍兰州和相关景点的历史,让他们认识、了解家乡,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同时,该项活动还将多项主题教育融入活动之中,如培养孩子们环保意识,培养孩子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品格,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铸造他们乐观、自信、外向型寻求沟通的良好性格等。

(2)加强了家、园合作,使家园共育在活动中得到延伸

通过活动,进一步融洽了家、园、子之间关系,创造了一个彼此容易沟通、交流和了解认识的机会,消除了彼此间的情感隔阂。同时,使家长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了自己的孩子,有助于家长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有针对性的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2

一、非正式群体的案例和分析

案例一:上学期末,派出所要求我校初中生陈某、朱某、杜某、周某配合调查一起社会打架事件。经深入了解后发现四个男生形成了一个“小群体”,整天形影不离,或者课间开玩笑,或者课下打篮球,放学以后集中逛马路、玩游戏、小聚餐。此次,陈某的社会朋友王某与社会青年刘某因小事出现矛盾并打架,这些“小群体”成员不问事情真相群起参与围殴。

案例二:已经是期末备考的最后阶段,同学们都在紧张复习,结果下午第一节五个男生还在操场上打篮球。经班主任调查了解,原来是课任教师外出开会,有些同学趁机打篮球,班主任很生气,一查五个男生都是该班公认的以篮球健将王某为首的“小群体”成员。

案例三:班上有几位女同学学习成绩很好,彼此互为好友又互相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班主任便私下找了几个比较上进的男同学谈话,说男同学应该更好,认真起来更出色。男同学为了扳回面子不甘示弱,经过努力提高了成绩。此时班主任又找女同学谈话,说班上的男同学要赶超,让她们努力。这样,班内的良性竞争开始了。

仔细观察我们周围,案例反映的这些群体在中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三、五个或五、六个学生经常凑在一起玩耍、学习、讨论问题……甚至连吃饭也约好一起去,别人却不会加入。这些非“官方”的小帮派、小集体,即管理心理学的非正式群体,他们有些对班级管理有益,有些则相当有害。区分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厘清不同的影响,因“群”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策略,这对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大有裨益。

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和影响

“非正式群体”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梅奥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第一次提出来的,是指自然或自发形成的,由于情趣一致或爱好相仿,利益接近或观点相同,以及彼此需要等原因把人们联结在一起,并且依靠心理、情感的力量来维持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自发形成与发展,总会有一定的社会内容,不是简单的表面组合。社会内容的深刻程度,一方面与成员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其社会内容越深刻,年龄越小,其社会内容越浮浅;另一方面与其成员的知识水平、社会成熟程度有关。就社会内容而言,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区别。所以,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可以划分为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类型,也对班级管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积极型非正式群体表现为小群体的活动目标与班集体的活动目标基本一致,活动的内容、地点、方式等符合组织规范要求。小群体的这种倾向性对班集体建设、良好班风的形成、班集体内聚力的增强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如班级里一些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知识面广、成绩优良的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信息中建立了友谊,这样形成的小群体就属于这类积极型倾向的小团体。如案例三中的求知型群体不但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对于班级乃至学校的发展都是非常好的。

2、中性型非正式群体表现为小群体成员不关心班集体,只关心自己的小群体。这类群体在活动原则上具有一定的摇摆性,群体成员大都不去惹事生非,但也不愿在行动上有积极的表现。班级活动适合自己的口味就参加,反之,则貌合神离。这种倾向型的群体属于情感型群体的占的数量比较多,好多同学,只从自己的小群体中寻找一种归属,而忽略自己的目标任务,这种群体在班级非正式群体中占有一定的数量,它的存在有着潜在的危机,像案例二中的篮球“小群体”一定要引起班级的重视。

3、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一般由纪律涣散、自由散漫、玩世不恭的人组成,时常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众多的非正式群体中,最成问题的要数这类群体。它由一些反抗心理、逆反心理极强的学生组成。一些成绩差、调皮捣蛋、经常受到教师批评或惩罚的学生,或与班级以外有违法行为的青少年有较多的接触的学生,其身后有一些追随者,便形成一种以反抗教师、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为目的小群体。这种群体一旦形成便不隐瞒自己的存在,而且经常是通过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破坏来显示自己。成员多为男生,若有个别女生加入,其影响更加恶劣。群体有严格的“纪律”。消极型群体数量极少,但影响极坏,像案例一中的小群体如不及时控制,对班级、学校危害就更大。

四、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非正式群体现象是教育不能回避的事实,教师随时注意和了解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因“群”制宜,加强教育和管理,是正确组织班级管理的重要一环。

1、树立正确的认识。在教育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存在着三种错误认识:一是不承认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片面认为正式群体是学生活动和交往的唯一形式;二是把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完全对立起来,只看其消极作用,无视其积极作用,从而对其严历指责,过分压制,甚至强行解散;三是对非正式群体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由于认识错误,也就很难施以科学的教育和管理,至使班级管理受到极大的消极制约。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认识,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一分为二地看待班级中的每一个非正式群体,根据其在班级中的不同表现和影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2、不同的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大力支持和保护,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之在班上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3

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六五”普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展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为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氛围。

二、活动内容

1、进行一次国旗下讲话

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这个方式,让学生学法,知法,守法,要求我校学生做到8个禁止,意识到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并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举行一次“法律进学校”活动

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展富有吸收力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网络体系。采取立足校园,开展“小手牵大手、学法一起走”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学生与家长一起学法;同时主动与镇派出所联系,邀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作讲座或“以案说法”。

3、法制微电影及展板进校园

与xx镇一起开展观看法制动画漫画微电影的活动,法制动画漫画微电影是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营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氛围的有效载体。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深受广大未成年人喜爱的载体,认真组织学生观看我市司法局选送的法制动画影片,让学生在寓教寓乐中接受法治教育。

一—二年级学生完成法制书签制作,每班择优上交3—5件作品,作品上交学校德育处。

四—六年级学生轮流观看法制微电影,下午第二节课在教室收看法制微电影。

六年级开展法制征文活动,语文老师在全班学生发动的基础上择优上报3—5篇征文参与评比。征文以电子稿形式发送邮箱或王xxqq。

4、制作一期法制专栏,开展法制小报制作评比活动

由学校主办法制专栏,利用班级黑板报,以法制教育为主题办好一个法制专栏,紧紧围绕主题,精心策划,周密设计,办出特色、办出新意,各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专栏。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小学生法制小报评比活动,各班在全班发动的基础上择优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评比。

各班完成法制教育主题墙,并参与评比活动。(具体另行通知)

三年级组织学生完成法制小报制作,每班择优上交3—5件作品,作品上交学校德育处。

5、举行一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全校四—六年级举行一次“法在我心中”主题班队会,通过演讲、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法律,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做一个合法的好公民。各班上交一份主题班队会材料,并附上具体节目材料、活动照片等。

6、与xx市档案局一起开展系列活动

与档案馆一起开展相关活动,档案馆有关领导莅临学校指导,并对我校进行赠书活动,并对法制教育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颁奖。

五年级学生开展xx市档案知识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

各班派班长在班主任会议室进行授书活动仪式。

7、开展一次评选“遵纪守法好学生”活动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4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

“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要包含:活动目标,活动时间、地点、参与对象,活动准备,活动流程,人员安排等内容,用来指导活动的开展;同时还要制定一份详尽的应急预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应急预案包括活动目的、活动概况(活动项目、时间、地点、参与对象等)、应急机构、应急小组职责、安全工作保障措施等,确保幼儿安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挖掘与运用幼儿园周边的社会资源,选定合适的场地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死教书”。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林州市地处太行山麓、红旗渠畔,有着南太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人文精神等,但是在选择实践活动的地点和内容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场地的安全性,在场地的选择上要本着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安全性。再好的活动,如果发生了不安全的事,都称不上好活动,安全否定一切,因此安全性原则非常重要。选择社会实践活动场地首先要考虑活动地点的安全性,所以像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消防大队等这样的场所应该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首选场地,让幼儿掌握了更多自救与求救的知识和技能;而河流周边、有污染的环境等场地则不要选择。第二,教育性。皮亚杰曾经说过: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展的。即便是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为了孩子的发展,所以我们还要考虑教育性,比如与园本课程滑翔伞相关的滑翔俱乐部、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旗渠纪念馆等。“小鬼当家”超市购物活动让幼儿了解了超市物品归类摆放的特征,学会了认读标价,尝试了按所持钱额有限制地购物活动,体验了“选择”与“舍取”转换的过程、初步懂得了勤俭节约的道理。第三,多元化。我们将实践活动逐渐发展到多元化的综合实践。不仅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如《寻找春天》的登山活动、秋天走进农田收花生,还走进特校让孩子们关爱特殊儿童、重阳节走进敬老院开展的慰问活动等。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现在幼儿园每个年龄段都会有多个班级,如果带全部幼儿出去不仅不能保证活动的效果,更不能保障幼儿的安全;如果单独一个班级出去,假设一个年龄段有6个班的话,每月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每个月教师就用出去6次,会增加教师、家长和幼儿的负担,所以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以年龄段来组织每月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不需要每次全班幼儿参与,每次活动的开展每班限定10―15名幼儿,每学期全班幼儿都有机会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班教师一名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另外两名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开展别的活动,人数的限定更有助于活动更好的开展和安全的保障。

四、家长义工的参与

既然每个班只有一名教师参与活动,那么老师要指导活动的开展,如何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安全呢?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每次活动每班可以从自愿报名的家长中选择3―5名家长,以义工的身份以参与到活动中来。家长义工参与到活动中,不仅有利于家长认识活动的价值、了解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协助老师组织幼儿、确保幼儿安全。

五、活动前的安全教育

孩子们走出幼儿园,他们对外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再加上自制力较差,人员又多不利于教师的组织,所以教师就要根据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比如4月份的走进图书馆活动,教师在活动之前就要在班级开展关于图书馆的教育活动,知道图书馆的功用,更要了解这个社会场所对入内人员的要求,其中包括爱惜图书、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不可大声喧哗等,等活动开展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懂得了这些规则,教师只需要在某个孩子做不到的时候稍加提示即可。幼儿还要掌握一些外出活动的安全知识,了解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此外,还要让幼儿树立团队意识,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5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进行了不断的大规模扩招,在校生人数急剧膨胀,近几年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由此带来了班级规模急剧扩大、班级结构相对松散、班级构成呈现动态化趋势。另外,独生子女构成大学生的主流群体,80末的独生子女一代更强调个性和自我。大学新生在从中学走进大学时普遍存在着入学适应方面的问题,新生面临着来自新环境、新角色的挑战,面临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走向大学的较为开放的专业和职业教育,从家庭生活模式向社会生活模式过渡,这种过渡需要一段时间,需要学校给予帮助,入学教育是学校协助新生完成身份过渡及入学适应的重要环节。

目前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尽管内容比较丰富,包罗万象,但时间普遍较短,形式比较单一,参与人员专业性不足,形式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从一些实证研究来看,尽管有些高校尝试用新的教育途径和手段,比如把团体辅导加入新生入学教育环节,但由于时间比较短加之缺乏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和合适的活动设计方案,因此,在高校的实践领域运用的并不多,受到相当大的制约。

目前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尽管内容比较丰富,包罗万象,但时间普遍较短,形式比较单一,参与人员专业性不足,形式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从一些实证研究来看,尽管有些高校尝试用新的教育途径和手段,比如把团体辅导加入新生入学教育环节,但由于时间比较短加之缺乏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和合适的活动设计方案,因此,在高校的实践领域运用的并不多,受到相当大的制约。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图拉和沃尔斯特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他人、群体、文化规范或风俗习惯等)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班图拉还提出了环境(e)、人(p)和行为(b)三者的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他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认知)与环境(主要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择与影响)的信息加工活动的结果;人的认知不仅会影响行为的组织,而且行为的反馈又会使人产生结果的认知与调节功能的提高;人的行为不仅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所以,人不是完全自由、可以为所欲为的实体,因为他受制于环境与社会;但同时,人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反应者,因为他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以认知为中介的自我调节系统,它们是交互决定的。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心理学家勒温在研究个人行为所由产生的心理事实时,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它在外部环境的包围与影响下存在着一个由e(environment,由准物理、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组成的心理环境)和p(person,由需要、欲望与意图等内部个人区域[即i-p]和知觉运动区域[即p-m]组成的人)构成的心理生活空间(psychological life space,简称lsp),这个空间是一个心理动力场(psycho dynamics field)。通常,内部个人区域中的小区之间保持着平衡的紧张状态,如果内外刺激促使某一个小区(如饥饿小区)的紧张度提高,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为了恢复平衡,就会在心理环境中寻求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和释放能量发动行为去达到目标。这种目标若能满足需要和减除紧张,就具有正诱发力,引起个体取向;否则就具有负诱发力,引起拒斥。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外部环境通过人的自我状态(p)和心理环境(e)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心理动力场而发生的。为说明这一现象,勒温采取了一个公式:b=f(p,e)=f(lsp),即行为是环境与人的函数,或说是心里生活空间的函数。

后来他把p看成是许多人,把e理解为准社会的心理环境,这个就构成了群体的生活空间。由于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交互作用,群体为满足共同的需要也在寻求与确定各种准社会的目标,于是便会出现各种能量的汇聚、冲突、平衡与失衡以及群体行为的趋向和拒斥等现象,即群体的心理动力场。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如人际关系、群体决策、舆论、气氛等)的制约。所以,引起群体变化而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习惯比直接一个个地去改变个体要容易得多;只要群体价值观没有改变,就很难使个体放弃群体标准来改变原有的主见。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theory of reference group)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参照群体可以分为很多种,它的主要作用有两种:规范作用和比较评价作用,这两种作用往往是统一的,有时同一群体可同时起这两种作用。

关于个体选择参照群体所依赖的条件,梅顿于1957年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一文中曾提出:1.如果群体对自己的成员没有充分的威信,那么其成员将倾向于挑选外部的、非会员的群体作为参照群体;2.个体在自己群体中越是孤立,地位越低,就有可能把外部群体当作参照群体,期望在那里占有较高的地位;3.社会流动性越大,个体改变群体从属性的可能性越大;4.个体对参照群体的选择,也依赖于个性特征。

(四)cis(企业识别系统)理论

cis,英文为“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具体含义是企业识别系统。它是针对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贯彻给企业内部与社会大众,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或价值观,从而达到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有效促销产品目的的设计系统。ci分为mi (mind identity,理念识别,最高决策层导入企业识别系统的原动力,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 、bi ( behavior identity,行为识别,动态的识别形式,对外回馈、参与、活动,对内组织、管理、教育等)和vi( 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静态的识别符号,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 三个部分。

三、方案设计的基本状况

(一)基本思路

根据大学新生班级建设的内容和目的,本着系统化、体验式的原则,将本方案分为三个环节:熟悉环境、组织构建和成员发展规划。各个环节之间可以有交叉的部分,每个环节由若干个活动单元组成,各个活动单元之间互相联系,各活动单元的形式均可以多样。活动的指导者最好为该班级的班主任或者辅导员,该班主任或辅导员应该是接受过团队辅导专业培训的教师,能够对团队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掌控,并能引导团队活动朝向设定目标。

(二)活动目标

本方案中所提及的团体辅导的总体目标是推动大学新生迅速在新环境中打破隔阂,熟悉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行之有效和形式新颖的活动促进新生班级组织的构建,在此过程中促使同班新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精神,树立良好的班风,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进而为形成优秀的班级文化打下基础。在此总目标下可以根据每个活动单元的具体情况设置单元活动目标。

(三)辅导内容与形式

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本方案将把活动的三个环节分解成八个单元的活动,将辅导的目标融入到各单元活动中,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班级,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管理意识,促进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八个单元的活动辐射到八个周,每周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各个单元活动时间不是完全封闭的,有些任务的完成需要在集中活动结束后由各个小组分散进行。活动的形式为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实地考察等,最后以形成班级组织和分享感受结束活动。某些活动后布置作业,要求成员在学习和生活中实践学会的新行为,并写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收获以及对以后活动的建议。

(四)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设计包括以下内容:确立单元名称;确定辅导目标;设计、明确辅导活动的内容;选择辅导活动的形式;确定辅导活动时间;选择辅导活动的地点;准备辅导活动的材料;评估辅导活动的效果。

(五)活动反馈与结果分享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6

二、主题鲜明,活动丰富,形式多样

庆祝建国67周年此次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对全体师生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客观的了解祖国的崛起和奋战发展的光辉历程,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开展了 “新中国67年”主题图片展、观看“2016年国庆阅兵式”、 “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班会及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设计比赛、高一年级“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演讲比赛及高一高二年级“我爱我的祖国”征文比赛,此外还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这一系列活动的安排在时间和内容上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新中国67年”主题图片展安排“新中国67年教育挂图走进XX中小学校园”启动仪式之后。该启动仪式XX省教育厅、新华社XX分社联合举办,于2016年9月23日下午在我校举行举行。为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拉开了序幕,营造了氛围。仪式结束后,我们在学校综合楼一楼展出了《新中国67年教育挂图》,并要求各班组织学生观看。这项活动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67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目睹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和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为开展随后的主题班会打下了基础。

在前面两个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各班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同学们通过座谈、论坛等方式,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家和民族自豪感。在主题班会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有举行了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许多学生均能够有感而发。写出了有质量的讲稿和征文。

三、要求明确,执行到位,效果显著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7

二、主题鲜明,活动丰富,形式多样

庆祝建国67周年此次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对全体师生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客观的了解祖国的崛起和奋战发展的光辉历程,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开展了 “新中国67年”主题图片展、观看“2016年国庆阅兵式”、 “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班会及主题班会活动方案设计比赛、高一年级“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演讲比赛及高一高二年级“我爱我的祖国”征文比赛,此外还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这一系列活动的安排在时间和内容上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新中国67年”主题图片展安排“新中国67年教育挂图走进XX中小学校园”启动仪式之后。该启动仪式XX省教育厅、新华社XX分社联合举办,于2016年9月23日下午在我校举行举行。为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拉开了序幕,营造了氛围。仪式结束后,我们在学校综合楼一楼展出了《新中国67年教育挂图》,并要求各班组织学生观看。这项活动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67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目睹了中国人民的军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和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为开展随后的主题班会打下了基础。

在前面两个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各班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同学们通过座谈、论坛等方式,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家和民族自豪感。在主题班会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有举行了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许多学生均能够有感而发。写出了有质量的讲稿和征文。

三、要求明确,执行到位,效果显著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8

所有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企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员工的管理,员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那么什么是现代企业基层管理?企业的基层管理包括哪些职责内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将抽象的概念定义灌输给学生,试想一下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会理想吗?这时我们通过借助相关的教学案例,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能起到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比如,通过以下案例学生将对现代企业基层管理中的管理角色和职责有明确的了解。案例分享:A是某建筑安装公司的安装部门经理,B是安装部下属的管道安装队队长。某日,A委派B带领安装小队去某工地安装一套管道系统。在工程进行验收时,发现这套管道系统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公司总经理认为部门安装经理A应该对此负责,哪怕管道安装时A正在外地出差。同样的,A会认为安装队队长B要对此负责,即使B并不负责实际的操作安装工作。问:安装部经理A和安装队长B为什么要对这一失误负责?他们究竟负什么责任?案例教学是以独立思考、自由发言为主要形式的。因此,针对该案例。首先,教师应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思考,拓宽思路积极发表见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当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可以进行精准的讲解,对现代企业基层管理的职责以及企业管理层的具体划分做出解答,从而让学生准确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正确应用,也助力教师打造出轻松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教学课堂。

二、教学案例:班组管理

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通常要参与到企业的班组管理活动中。因此,让学生充分掌握班组管理的理论知识并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对学生职业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那么,班组管理是如何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优秀的班组管理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教师在讲授这一知识点时,通过结合优秀的班组管理教学案例,将起到优化课堂的良好效果。比如,以韩国三星集团为例,提到三星集团大家都不陌生,它作为一家跨国公司,位于世界五百强企业前列,那么,三星集团的管理优势何在?其核心优势在于它具有优秀的班组管理。三星集团班组管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班组在完成生产任务后,会利用空余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植树、值勤、到敬老院做志愿服务工作等各类社会活动,从中展示员工的人性美、道德观,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是对企业文化精神内涵的传达;其班组集体活动也很多,包括旅游、聚会、联欢、体育比赛等内容,且每次的活动照片都会张贴在“班组园地”里,让大家共享欢乐、难忘的集体活动,进而锻炼了三星班组的团队精神,增进了团队成员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创造了宽松和谐的班组氛围,培养了对集体的责任感。三星班组管理活动还有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民主管理、综合评定员工的“类计分考核制”等内容,都在班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班组这个企业最小的生产组织单位在企业管理中成为了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通过这一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班组管理的重要性,并对班组管理的内容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为学生投入班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应用课题广泛,涉及到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案例本身就是一种教材,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现代企业管理中常见的现代企业基层管理以及班组管理两大课题进行典型案例阐述,通过案例故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企业管理应用技巧,对培养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管理理论思维,以及开展实际的管理活动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9

1当前高职院校德育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

大多高职院校的德育主题班会未形成体系,有些甚至仅停留在形式上。有些高职院校的德育主题班会内容枯燥,脱离学生发展和现实生活需求;形式单一、脱离学生本位,缺少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指导。如何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1]。

1.1班会主题脱离学生发展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主题班会多以传统的说教式为主,班会主题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连续性和系统性。班会主题专业特色、职业特点不明确,没有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现实生活设计“德育”为主题的班会内容[2]。许多高职院校班会教育目标缺少多样化、信息化、系统化的设计,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开展的主题德育主题班会过程是照搬中学模式,内容和形式都缺乏时代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就把主题班会当成了娱乐性的第二课堂,针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就业选择、经济负担等方面的主题较少。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些辅导员把主题班会课看作简单的通报课、班会课等,随意性较强[3]。同时,德育班会指导方法和手段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组织形式上,常常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

1.2班会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主题班会,注定不能入心、入脑。班会内容的选择应该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具有鲜活性、实用性和艺术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是提高主题班会效果的一个基本要求。但一些辅导员所理解的“课程”往往仅限于课堂教学,较少思考班会这种特殊活动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在高职院校屡屡发生的电信诈骗、校园贷、校园霸凌等现象,都是班会活动应该针对的问题,从而增强班会教育的不可替代性。高职院校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对于新型城市化、乡村振兴以及房市价格都比较关心,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班会讨论的内容。

1.3缺少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指导

由于从事高职院校德育主题班会的教育人员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一般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职业规划与设计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只具备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且缺乏必要的进修和培训。虽然近年来我国德育方向的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4],但大部分集中在普通高等学校,在高职院校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教师凤毛麟角,专业师资力量缺失对于很多高职学校来说是很严峻的问题。正是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能力不足,常常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

2高职院校德育主题班会效果提升措施

班会教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升高职院校德育主题班会效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提高辅导员角色意识

辅导员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模式直接影响到整个德育主题班会的效果[5]。辅导员作为行政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及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要将德育主题班会当成一项重要工作。辅导员要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提高德育主题班会的主动性、科学性、系统性。辅导员通可按照统一要求,将班会筹备工作交给班干部,但也要合理安排自身的时间,积极参加学生德育主题班会。

2.2提高辅导员自我要求

爱岗敬业是每个行业的标准和要求。对于教师这个行业来说,爱岗敬业的意识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最好的教材。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对于自身师德的重视程度,往往可以影响到学生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追求。教师爱岗敬业的核心要求是要将教育当成崇高的事业来看待,能够坚守“清贫”,无私奉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背景下,各行业各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教师的奉献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才是教师真正追求的人生价值。

2.3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培训

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点也类似于“印随反应”,即学生会模仿自己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因此,如果教师不能规范自身言行,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规范辅导员的言行是提高德育主题班会效果的重要措施。

3案例分析式德育主题班会模式

案例分析式德育主题班会是通过剖析学生身边案例开展思想教育的一种班会形式。这种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也容易被辅导员掌握。其基本要求如下。

3.1明确德育班会主题

高职院校德育班会主题的确定,要根据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精心选择“顶天立地”的讨论话题。3.1.1选择合适的典型案例辅导员在组织道德教育主题班会的时候,应选取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适合性的生活或社会事件进行分析。案例应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或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突出“时效性”“针对性”,这样更容易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6]。为了防止案例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辅导员要避免选择血腥暴力和色情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由于学生身心不够成熟,对于社会上的事件缺乏正确认知,如果辅导员讲解不恰当的案例,可能会引起个别学生盲目模仿,反而起到与德育主题班会目的相反的效果。3.1.2突出案例中与德育有关的部分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德育主题班会上,就需要注意要以道德教育的角度来分析事件。道德教育主题班会,不是组织学生一起批判不道德的人和事,而是要通过组织学生通过班会的形式,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在社会上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比如,对于近些年来社会上热议的“扶不扶跌倒的老人”的问题,在班会上不能仅仅批判个别人的道德低下,而是要围绕法治社会建设,讨论遇到类似事件应该如何处理。教师以“扶不扶跌倒的老人”这一问题举例:面对“跌倒的老人”,你应该怎样做?救助者受到讹诈,又应该如何处理?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有些辅导员在开展班会时,经常忽视师生互动,班会变成了讲课。有些辅导员将师生互动简单地理解为是“提问-回答”模式。师生互动在班会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绝不仅仅是“提问-回答”这种简单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班会的主角,而教师在班会上更像是“主持人”与“领路人”。具体到德育主题班会上,教师应该注意的两点分别是:分组讨论与代表发言。辅导员在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时,在讲清案例并抛出问题之后,应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组时应注意固定分组与随机分组相结合、自由结组与指定结组相结合、同质化小组与异质化结组相结合,根据讨论问题的性质合理确定结组方式。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有限,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难免会产生片面的观点,辅导员应该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经过讨论之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报告。在每一组代表发言时,教师应该注意控制时间和节奏,确保班会目标的实现。因一些学生思维活跃,但是逻辑尚不成熟,容易在作报告时偏离主题,辅导员要及时提醒其回归重点。另外,由于班会时间有限,应特别要防止发言代表发表长篇大论。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讲清重点问题,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在每一组报告之后,可以让其他组成员进行提问和辩论。这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而且可以使话题更加深入。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10

二、学校社工实务开展状况

(一)服务对象所处情况

学校社工所服务的学生均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对异性有好感、逃学和厌学、打架斗殴这几类情况较多。(见表1)在他们看来,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较大,自己的父母和其他亲人由于一些原因对自己关心不够,让自己觉得不受重视,加之周围的朋辈群体的影响,自己为了融入群体,随大流做出了一些行为。

面对这些情况,尽管大多数被调查的同学们(65.8%)认为社工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但是却仅有40%的被调查者愿意将自己的情况和社工分享。从被调查者填写的原因来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认为自己和社工不是朋友,很多话不好说,倾向于这一点原因的被调查者数量较多(如个案19:因为大家不是朋友;个案26:因为我不是很喜欢和我不是很要好的朋友说我的事情;个案57:因为我喜欢给朋友诉说;个案58:因为没有好到(像)知己(一样的程度);个案61:我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第二,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处理(如个案39:我想自己处理)。第三,保护自己隐私(如个案5:因为自己的事自己知道就好;个案30:因为早恋是大人都要骂的;个案44: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

表1 接受服务的同学面临的情况(N=73) 单位:%

面临的情况 有 无

早恋、和异性有好感 74.0 26.0

逃学、厌学 71.2 28.8

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关系不好 30.1 69.9

偷窃、盗窃 12.3 87.7

吸食毒品 13.7 86.3

打架、斗殴 46.6 53.4

20.5 79.5

其他 15.1 84.9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和基本方法

通过与M学校的学校社工的访谈得知,学校社工大多采用传统临床模式进行服务,传统临床模式将工作焦点集中于在社会方面或情绪方面有困扰的个别学生或问题学生身上,直接提供“工作者-案主-家庭”的社会个案工作服务。在工作方法方面,学校社工采用的仍然是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这两种方法,通过个案咨询、素质拓展等形式和师生进行互动。

(三)社工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1. 社工服务的方式

学校社工采用了开展主题班会、与个别同学单独谈心、开展内容丰富的小组游戏、开展趣味性的户外素质活动、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等方式进行服务。而被服务的同学们十分乐意接受的是开展内容丰富的小组游戏和开展趣味性的户外素质拓展,较为接受的则是开展主题班会、与个别同学单独谈心、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同学们对老师很期望社工开展的团员培训认可度不高,甚至偏低。除此之外,被服务的同学希望交往的过程中无论社工扮演老师或者兄长的角色,最好能够使气氛轻松活泼一些。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学使用电子产品,和社工聊QQ、微信、短信等方式也是同学们在填写答案的时候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学校社工在服务之初,首先试图挖掘服务的同学及其周围的环境所蕴含的优势,主要包括服务对象的生存问题、支持问题、例外问题、可能性问题、评价问题;其次,以优势为本进行实践,例如:周某父母均在一次车祸当中丧生,现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社工A认识周某时,周某对于生活表现出悲观、消极的态度,厌学、与其他社会人士交往频繁。社工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其初步情况便开始有意识地与之建立关系,以聊天的方式鼓励其讲述“她自己的故事”,讲述她父母健在时的生活,以及她如何逐渐变得消极的过程,在谈话中社工了解到在周某父母车祸去世以前,周某性格较为开朗,父母的离开十分突然,让周某一时之间无法承受丧亲之痛,虽然学校老师与同学都给予了关怀与帮助,但是周某始终认为,生命十分脆弱,人再强大也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生死,因此周某始终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虽然这样社工还是在周某身上发现了很多优点,例如她喜爱文艺,再次周某在聊天当中也表现周某非常在意自己身边仅有的亲人。社工从周某这几方面的优点出发,制定了详细的个案计划,在聊天的过程当中让其了解到其现有的生活状态对其亲人造成的影响,并鼓励其参加学校开展的文艺活动,并建议学校团委工作的老师建立啦啦操兴趣小组,可以让周某在其中发挥所长,并让周某在小组当中以自己的优势获得兴趣小组组长的职务,在兴趣的工作中一展所长并使其逐步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社工也让周某了解到无论何时面对死亡,都要将现在过得幸福充实。

2. 社工服务的内容

根据各个班级的情况,服务内容有所差异。在学校社工所提供的服务中,服务对象认为学业与职业生涯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辅导这三项是对他们较为有实际用处的项目,笔者曾经服务过的班级的同学目前在北京的实习经历也较好地体现了这点。在实践中,社工一般结合自身经验和同学们交流生活上的事、通过举例等浅显的方式进行交流,基本没有讲大道理和说空话,这也是受到同学们欢迎的原因。通过学校社工近一年的服务,接受社工服务的同学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4.4%,显示同学们较好地接受了社工的存在。并且当同学们在生活中或学习上遇到问题时,也大多愿意告诉社工并寻求自己的帮助。

在服务的过程中,男生和女生对社工期望的角色也有所差异。男生更倾向于兄长和协调者的角色,女生则更倾向于朋友的角色,而这可以成为今后学校社工改进的方向。(见表2)

表2 性别与服务对象对社工的角色期待的关系(N=73)

期待社工的角色 性 别

男 女

% %

老 师 4.2 4.2

兄 长 5.6 8.3

朋 友 8.3 58.3

协调者 6.9 1.4

其 他 1.4 1.4

(20) (53)

λy=0.108

X2=18.032(df=4),p

三、讨论

(一)学校社工实务对于学校工作的介入分析

按目前的情况看,学校社工参与开展的学校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团建工作,如团干培训等,而且大多是按照学校团委老师的意愿开展的,从上面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同学们对这种工作并不认同,多为被动参与。基于此,笔者认为在进行学生工作时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辅导员、专职教师进行沟通,开展同学感兴趣、能够寓教于乐的活动。调查中,同学们对可以展现团结协作精神和个人英雄气概的运动会、素质拓展活动等很感兴趣。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生比较喜欢兄长式、口语化和亲和的教导态度,十分反感说教口吻。

(二)学校社工实务对于教师的介入分析

1. 教师的教学工作的介入

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日常教学以及学生兴趣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以及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和辅导工作。班主任一方面要进行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有自己的家庭和社会活动,精力有限,难以兼顾每一个学生,学校社工可以作为“助理班主任”,有效介入可以减轻老师的课余负担,兼顾好班上情况各异的同学。

2. 教师的心理介入

教师的情感支持包括了家庭以及社会,当情感支持网络出现一些问题时,很有可能将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这样便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对教师的心理关注也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一方面。作为班主任的搭档,社工如能和班主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对舒缓班主任的压力以及了解班主任的所思所想大有裨益。当然,反过来也就能极大促进班级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学校社工实务对于学生的介入分析

1. 学生的心理发展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11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37-04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但从现实来看,尽管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好,却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职业品质、职业素质欠佳。如何培养“职业人”的优势品质,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合格“职业人”,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对大学生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近年来,随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一)“职业人”的概念

国内许多学者对“职业人”进行了界定。综合多种论述,“职业人”是指从事社会中特定的相对稳定的职业,直接承担一定的职业责任,受过职业教育,具有从事特定职业的知识、技术、能力、素养等职业资格,并能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而在高职院校提出的“职业人”理念是指其培养目标有明确指向——特定的行业或特定的工作岗位。教育过程就是按照行业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实施教育,从而完成由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毕业就能就业,实现从学校向行业的“零距离”过渡。

(二)“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优势品质培养,是学院对高职教育特点、学生特点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所产生的必然成果,是多年来学院对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育方式和“职业人”规律不断深入探索的结晶,是实现“全时空”塑造、“全方位”转化的系统构想,是一项具有开创新意、富有战略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专业优势品质与专业优势技能培养共同构成“职业人”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一体两翼”的纵深发展。

因此,“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优势品质与优势技能并重,并同为“职业人”培养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二是“品质与能力”是对“做人与做事”要求的概括,是“职业人”事业成功的个人素质的两个基本点。职业教育的过程,既要重视人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也要重视人的社会品质、职业品质的培养。三是“职业人”品质,即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道德和素养,是特定行业特定职业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而“职业人”优势品质是在基本要求之上的规格更高、层次更高、更具有竞争力的职业素质,是能够使“职业人”提高就业能力、不断进取、达到成功的保障,是“职业人”职业品质、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因此,“职业人”优势品质是符合人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律的。具体分析如图1。

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对“职业人”品质的形成、变化、发展进行研究,把握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培养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第二,是行业、企业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不仅注重其是否具有该行业、企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注重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该行业、企业的职业品质与职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品质的培养。

第三,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明确提出本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融入长三角,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换言之,通过三年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既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过硬的行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德才兼备的职业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职业人”优势品质设计

为把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落在实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由学工部门牵头,各专业教研室配合,学院的每一专业制定了“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并结合四门活动课程的实施开展。“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与“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相互呼应,共同服务于“职业人”优势品质和技能的培养。

(一)优势品质的提炼

优势品质的提炼是职业人素质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从笼统到精确的概括和归纳的过程。优势品质必须是2—3个精确的、凝练的、核心的形容词,必须要经过层层推敲和细细斟酌,才能确保其准确性和科学性。

首先,人员安排和调配。根据各分院、系德育教研室的成员构成和学工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对工作年限、经验、任职、所带班级的专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以专业为单位统一分组。其次,广泛搜集材料。各小组对本专业的行业背景、发展前景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搜集,征求专业教研室教师的意见,对本专业的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员工素质进行基本的概括。第三,问卷调查征集。面向在校大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阶层进行问卷调查和意见征集,确定最终作为专业优势品质的备用词。第四,专家审核确定。学院成立专家组对各德育教研室编制而成的各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中提炼的优势品质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并最终进行审核和确定。至此,优势品质提炼完成。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汇总如下页表1所示。

(二)“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的设计

“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形成历经从提出到雏形、从初稿到定稿、从简单到成熟的过程。在多年实践中,制定出25个专业的“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以岗位工作的职业品质作为逻辑起点,开发了以四门活动课程为实现载体的社会活动课程来实现“职业人”优势品质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个性化和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活动课程被纳入规定的教育计划,与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起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四大板块。

“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由培养目标、优势品质、培养途径和培养进程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掌握相关行业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并涵盖初次岗位定位和发展岗位定位。二是优势品质。各专业的优势品质几经调查、斟酌、修改、完善提炼而成,每一个专业品质都结合了行业、岗位要求和学院“职业人”培养理念与精神。如市场营销的专业优势品质为“诚信、敏锐、耐挫折”、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优势品质为“求真、求精、耐心”、物业管理专业的优势品质为“吃苦耐劳、踏实严谨、爱岗敬业、热心服务”。三是培养途径。即各优势品质实现的载体,包括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四类活动课程。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要求有社会活动课程的设置,该课程以学生活动形式为主。四是培养进程。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所处阶段的不同开展针对性教育,根据“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化的进程逐步深入、递进,从入学第一学期至离校前的第四学期,每一学期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途径如图2所示。

“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途径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四门活动课程进行。

(一)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针对性

实施主题班会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基于“职业人”培养的班集体建设。主题班会既是“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具体途径,也是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的重要内容。

第一,主题班会的主题方向性与丰富性的辩证统一,贴近性与导向性的巧妙融合,使主题班会成为寓教于乐的有效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启发和提高认识。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使主题班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教育手段。主题班会的广泛参与性、集体性,更有利于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使主题班会成为专业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主题班会的内容与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使主题班会成为学生的自主性教育。

第二,主题班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程的实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合格“职业人”培养。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职业观念和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主题班会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边活动,既要体现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交流,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其内容既要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又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其形式应根据主题班会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可以是知识竞赛、技能比赛、交流会、讨论会、艺术欣赏、郊游、演讲、辩论、小品、表演等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实效性

实施社会实践课程是“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一环。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有力抓手。特别是学院将社会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社会活动课程板块,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实践课程对优势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

学院始终坚持暑期以“三下乡”为主、寒假以“专业实践”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特长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开展以社会调查、时事宣讲、文化宣传、支教扫盲、法律普及、专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了解社会、走近百姓、获取知识、强化技能。

(三)以公益服务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实践性

公益服务活动以“立足校园、服务社区、走向社会”为目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活动宗旨。学生通过帮助他人感受幸福,通过奉献社会实现自我,通过专业实践体验成长,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人”的人生品味和境界。

(四)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多元性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12

1.现在的孩子缺少什么?

孩子缺的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这需要我们把项目的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能适合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生活能力,转变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人的社会化,比如促进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与品质。

2.现在的孩子想干什么?

孩子最想玩,最好能依着自己的爱好玩。这提醒我们把项目的活动形式设定为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传授为辅,以课堂为基地,社团为载体,让老师带着孩子有意义、有发展性地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有选择、有成就感地玩。

3.现在的孩子能干什么?

多数孩子能在可触及的生活领域中发现问题,在参与实践体验中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把项目实施的内容设定为在学生熟悉的“衣、食、住、行、环保、感恩”六个领域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获得亲身实践与体验的经验。在具体活动内容的设计中我们绝不拔苗助长,教学得会的,做能做得好的。

二、追求高效实施的推进策略

怎样高效实施“三生社团”建设?我认为应该是做好以下四个“有”:有合理规划的社团体系,有多元合作的指导团队,有相辅相成的指导方式,有科学有效的过程管理。

1.开设“校级、年级、班级”多级别社团超市

为了解决普及与提高的矛盾,我们开设“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并行的社团超市。鼓励有特长发展需求的学生参加“校级精品社团”,同时开设年级和班级生活社团满足其它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需求。这学期我们分“热爱生命、健康生存、快乐生活”三大主题,从“衣”、“食”、“住”、“行”、“感恩”、“环保”六个系列,构筑成一个动态、渐进的生活课程体系。“校级精品社团”重在“扬特”,即对有特长发展需求的学生进行专项指导。“生活社团”重在普及,即引领广大学生基于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年级生活社团是同一年级每个班级,在年段协同指导团队的引领下开展同一系列的活动,班级生活社团是同一年级各个班级在一个大主题下选择一个小主题,由一个指导老师引领开展系列活动。三个级别的社团超市满足了学生实践的需求。

2.组建“领导、教师、家长”多合力指导团队

为确保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好社团实践活动。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实践的需求,将校内外所有可利用的教育力量组成一个有四个指导层面组成的,全员合力的指导团队。并对团队成员进行科学分工,明确职责,要求成员间能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整体协同推进方案实施。具体团队构成见(表一)。

3.采用“走班、轮训、专训” 多形态指导方式

为在社团创建中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师资,我们采用“走班、轮训、专训”三管齐下的指导方式。

(1)走班式

走班式强调教师的专长发挥,教师把最擅长的一课在同一年段每个班中授课教学引领,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指导效益,同一年段中多个教师通过合作与交流,形成指导团队,使学生获得全面高效的指导。

(2)轮训式

轮训式是对某些广大学生都喜欢,但授课场所和指导老师稀缺的课程内容而定制的。便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学校某些稀缺的场地资源和教师资源。如我们要求“五年级学生能学会基本的烘焙技巧,六年级学生学会基本的烹饪技巧”,但受场地和师资限制,不管是烘焙班还是烹饪班,每周都只能允许一个班学生接受培训(因为我们的综合实践课都集中周三下午进行),这样轮训,使每个班在一学期内都能拥有一至两次的机会参加烘焙和烹饪的实践活动。而一个具有这样的特殊教学技能的教师就能引领一个年段甚至一个学校的孩子,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最大范围地满足孩子们的参与兴趣。使优质师资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3)专训式

专训式就是常规的一个老师带一个社团的指导方式。我们的校级精品社团往往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指导。

三管齐下的社团活动指导方式,保证了学校师资的效益最大,也保障了社团活动的质量。

4.实行“老师、学生、家长”多层面管理跟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的管理跟进。

(1)教师层面

为确保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能在社团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在教师层面关注了以下三个过程管理点:

一是年级计划制定点。我们先找年段长逐个商讨本年级的社团活动主题,再召集全体年段长共同协商每个年级主题间的合作点和有可能产生的冲突点,然后再由年段长负责指定年级活动计划。这个点上的管理跟进,便于我们对课程的整体规划。

二是指导方案设计点。按年级活动计划,年级组指导老师需选定一个适合自己指导的活动,设计好活动指导方案。在方案设计前我们分年级召集指导老师座谈,用“三问”(你怎样让学生喜欢上你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做些什么?活动后让学生交什么成果?)引导老师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又符合学生兴趣的指导方案。

三是协同指导实施点。教师协同指导时我们采用走班式和轮训式两种方式交替进行。以走班式为例,我们首先要求每个走班老师对自己指导的活动方案能一课一修改,也就是每指导一个班级完善一次方案,学期末组织优秀活动方案、优秀活动案例、优秀录像课评比。教导处每周进行课堂常规检查,并列入绩效考核。

(2)学生层面

一是选社团时的管理。由于“年级生活社团”和“校级精品社团”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在选择社团时需引导好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作出决定。

二是实践时的管理。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自拟目标,体现价值,我们要求他们在每天的德育作业栏中记录“日行一善”的实践作业情况,以实践小组为单位记录《实践成长日志》,以此促进学生深度体验,自觉反思。

三是评价时的管理。我们把生活课程推进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美德少年的评比挂勾,比如在二年级环保社团中,成绩突出的可推荐为“勤俭节约星”。对于优秀的实践成果,我们还以百团博览馆收藏的形式进行肯定性评价。

(3)家长层面

在家长层面我们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过程跟进:首先是每天的“日行一善”作业评价,我们在《家校联系本》上设有这个作业评价板块,要求家长每天都要做好孩子实践活动的记录和评价;其次特色活动协同指导,比如“一年级的自理能力大比拼”,我们请每班五名家长当评委,再如五年级“厨艺大师班PK”,我们请每班五名家长当指导,像这样的每一次社团成果展示,都会请家长带着任务出席活动。最后我们还组建各个系列的家长联盟团队,将每个年级的的优秀家长力量凝聚起来,组成一个校外联盟指导团队,学期初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指导优势和资源,实践中请他们轮流担当校外指导,期末通过家长论坛的形式分享指导心得。

三个层面的过程跟进,把实践活动落到了实处,让“三生社团”项目在校内外得以稳步推进。

三、在乎“人人成功”的实施效果

“三生社团”项目的实施愿景是“人人成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实践活动中找到最好的自己,获得成功的感受。”实践证明,在“衣、食、住、行、环保、感恩”六大系列内容的三生社团“超市”里,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地乐在其中,他们自主合作,实践探索,习得技能,掌握本领。如一年级年段在以“我自理,我快乐”为宗旨的“衣”系列生活社团中开展了学系红领巾、小小书包我会整理、给袜子洗洗脸、漂亮衣服我来搭等八个主题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劳动本领,体验了劳动的乐趣,还感受了父母的辛苦。再如五年级“食”系列的生活社团也是成果累累,孩子们自己办起了美食博览会,个个都成了小小美食家。每个孩子既是食品制作的实践者,又是美食分享的评论家。在各年级三生社团成果展示活动中,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无比的幸福和快乐。生活社团俨然成了孩子们快乐体验的乐园。孩子玩转社团,触摸生活的同时,每天进步一点点,渐渐养成了许多生活自理习惯。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篇13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_______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2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落实_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活动内容

目标任务针对我班30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

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地区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4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4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5月中旬

4、拟定活动方案

5月下旬

5、实施活动计划

6月

五、活动的效果

群团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六、考核及奖励。

考核奖励分为两块。一块为牵手扶助志愿者、班主任。以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总分名次为考核基数,到第二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每上升1个名次,被考核人加10分,保持在班级前5名的加10分。学生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另加20分,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加10分。

依据上述加分的办法,每一学年累计得出的加分总分即为牵手扶助志愿者及班主任老师的考核得分,考核分是多少就奖多少元。牵手扶助人员所得总分等于包保留守、单亲儿童各自所得考核分的总和。学校班主任按本班相关学生所得考核均分为实际考核得分。

第二学年的考核就以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依据,加分办法不变。

另一块是奖励学生设有班级优秀奖和越位进步奖。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在班级前第一名的奖100元,2—5名的即为优秀奖,奖学生30元。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名次进步达5名的即为进步奖,奖学生15元。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