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与实践实用13篇

小学综合与实践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1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2

二、教学研究活动实现成长,教学反思中实现提升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经常参加一些组织的课程,集体研究备课活动,在活动中取得收获。教师要潜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指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教师要在运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和实践反思中逐渐生长和提高自己,重视领悟实践反思活动对提升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水平的意义。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要不断追求教学进步,重视实现教学反省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充分领悟教学反思对教学的帮助作用,重视学会反思自己。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要反思自己的优点在哪些地方,缺点在哪些地方,应该可以怎样改进和提升自己,记录自己的优点和得失。教师要重视记录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反思,总结自己的想法,产生科学有效的思考,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策略

1.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主题,选择学生可以操作的学习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重视学生体验式教学,重视教会学生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来自于客观的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中选取活动的课题,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欣赏一些教学类的手工作品、视频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实现目标式教学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的目标。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喜欢的物品,并在上课的时候汇报物品的特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这样,学生高兴地走上讲台,就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升沟通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后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

3.教师带领学生逐渐完善活动方案,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不断优化细化 小学综合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梳理出学生的活动方案,重视培养学生做事情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哪些方面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教师带领学生充分完善活动设计方案,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进行方法指导和过程跟踪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收集资料,学会运用哪些方法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哪些方面更加实用和快捷。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采访、调查问卷、网络查询等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用采访考察的方法,带领学生广泛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摘录。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以教学生从简单的观察、调查入手,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学生学会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3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我把小学三―六年级所有的《科学》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找来,列出教学内容对比一览表(共8个,表格具体内容略)。从以上教学内容对比表可以看出,对应年级的每一册《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都有可以进行整合的内容。

除了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可以整合外,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同样可以整合。比如《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环境与我们”和《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塑料的功过”,

甚至上、下学期的内容都可以进行整合,比如《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溶解”和《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下册)“奇妙的食盐”,相关验证实验两门学科都要求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还要求“自主设计验证实验――鉴别食盐溶液和洁净水”,写出《实验报告》。

二、师资力量的整合

目前把科学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分别排入课表,安排不同的教师授课,两门学科各自行动,“井水不犯河水”,这在无形中造成教师工作的重复,师资力量的浪费。其实我们可以将两门学科的相似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同样一个内容,在科学课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不必再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了,在科学课上就不必上。在师资力量整合时,可以安排一位教师主讲,另一位教师辅助教学,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安全,尤其是学生在做科学实验时,有时候,一位教师真看不过来,在目前“安全”紧箍咒很紧的形势下,必须确保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百分之百安全,万无一失。多一位老师密切关注学生安全,十分有利于科学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进行。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探究性学习。《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说得很清楚: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学生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同样说得很清楚: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那么,根据活动主题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

我以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外延比科学课还要宽泛。科学课的探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与实践,完全可以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比如《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环境与我们”这个单元,共有8课,其中第7课为《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而《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第三个活动主题为“水资源及环境”。我在教学中,根据学校地处南温泉风景区,有一条花溪河蜿蜒流过的实际情况,和科学老师一道,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的探究活动。我们分别在花溪河上游、中游、下游采取水样,目测水体,并用手去拨弄河水,闻一闻河水的气味,设计了《花溪河水环境考察探究记录表》让学生填写完成,最后汇总,写出了《花溪河水环境考察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保护建议,将该报告提交区环保局宣教处,获得好评。这样把科学课的“探究”和综合课的“实践”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如果把学生能力比喻成一枚硬币的话,“探究”和“实践”就是这枚硬币的两面,结合得越好,学生的素质就越能得到提高。

四、学生评价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其运用的先决条件是观察。科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的先决条件何尝不是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

目前,我在实际操作中,主要运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业、活动过程中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装入成长记录袋中。如果学生有作业的电子件,则装入电脑里专门建立的一个文件夹――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科学课同样也可以采取“科学成长记录袋”的方法,长期跟踪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情况,累积学生的探究成果,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4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9.135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他特别强调教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已经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尽管一线教师对它有了一定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如内容选择无从下手、活动组织力不从心、教学重心有失偏颇等不少问题,因此,设计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时要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2001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它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是指导教材编写、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课程标准》较《大纲》新增加了综合和实践领域。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设计与研究课题研究目标一是摸索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二是通过研究引导教师形成理论扎实、教风朴实、严谨有效的课堂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本校数学课堂教学特色。三是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

教师在课前设计时,要认真研读教材,搜集资料,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明晰训练重点,同时,在学生明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活动环节,放手不是不管,而是在关键方向上把握。

一、创境导入,激情引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着眼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确定起跑线》时,先用课件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学校要开运动会了,六年级五个班选出的5名运动员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参加跑步比赛,运动员们谁先跑完自己的跑道一圈谁就获胜。”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一下子沸腾起来,都说这样不公平。一段视频,创设最佳数学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二、改编内容,突出时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很久之前的统计信息,内容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最具时代特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时效性。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教材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比如,在教小学数学《简单的统计》时,事先我用手机、数码相机拍摄了一些当今最鲜活的教学素材,然后将所拍的图片或视频存入电脑的“共享资料包”里。上课时,我打开“共享资料包”,一幅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身临其境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大发。

三、动手操作,感悟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体验、探索、实践,使数学课堂教学获得生机。

比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课《^察物体》时,教师先用课件出示若干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然后让不同的学生随意拖曳,搭出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然后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每个立体图形,再将从正面、上面、左面将看到的图形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保障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学生的兴趣高涨,这比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要好得多。还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运动》中,要求教师利用七巧板教会学生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等现象。教师可让学生在一体机上通过移一移、转一转的方式尝试变换图形,将七巧板平移到相应位置,最终让学生知道平移和旋转是图形运动的两种主要方式,这两种运动方式只改变其位置,不会改变图形大小,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5

“综合与实践”课与传统课堂乃至传统实践课不一样,“综合与实践”课更加重视和强调教育主题的多样化,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多种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对学生的个体特性进行保护,并且使学生的思维更具认知性和挖掘性。课程当中,学生获得了宽泛和自由的学习空间,能够主动地参与和掌握学习活动,在谋求自我独立兴趣的导向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开发,而教师则化身为一个完全意义的引导者。

1.综合性

“综合与实践”课应当具备鲜明的综合性,对学生各种能力进行锻造和培养,这主要表现在:①综合包含知识理论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思考、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②综合各种形式的教学,包含多媒体教学、合作式教学、提问教学、小组教学等,丰富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增加了教学环节的趣味性;③综合了多种教学目标,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只是最为基本的,关键还在于锻炼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2.实践性

“综合与实践”课其主旨便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汲取知识,在行动中感知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作为”,而应当是学生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通过手脑结合来锻炼自己,开发自己。这是一种科学而且性价比高的实践过程。

3.开放性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综合与实践”课更加开放。首先,它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并且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课堂形式,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很难产生排斥感和疲劳感;其次,它拥有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内容,答案没有固定性,学生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推断能力,而解答问题也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宽泛,更加灵活,正好符合小学生异想天开、纯真活泼的天性。

二、“综合与实践”课内容的设计

1.拓展教学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借此拓展学生们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确定具有价值的探究主题。例如,能被2、5整除的数个位一定为0,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之后,还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可以为学生出一道题:1×2×3×4×5×……×

98×99×100的积的末尾零的个数?很明显,这个问题与上面的教学主题相对应,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拓展了教师教学的空间,帮助学生探究了更具有价值的主题。

2.情境教学

将情境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可以设定特定的超市购物的场景。在活动开始的时候,让顾客自行选择商品,然后告诉顾客,现在巧克力在进行优惠活动,优惠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买一包巧克力优惠六元人民币,第二种每包巧克力价格19.2元,买两包赠一包,然后让顾客选择比较优惠的购买方式,这时顾客就会快速地计算优惠的价值,选择合理的优惠方式。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既使学生在浓厚的欢乐氛围中度过,同时还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

3.开放教学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要注重学习的开放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去尝试认识社会,在情感中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在2011年的春节,小明将三万元存入了银行,定期为三年,在存款到期的前一个星期,小明的母亲突发急症住院进行治疗,这使得急需用钱的小明非常为难,所以请同学们帮助小明想想办法,解决住院费的问题。这时,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到了许多方法,在归纳出这几种方法之后,最后学生和教师再一起讨论,找到最合理的方法。这样既让学生们将课本中的知识活学活用,同时还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利息的有关知识。

三、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虽然在“综合与实践”课中完全处于指导者和旁观者的地位,但无可厚非的是,教师同时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课堂中灌输何种理念,以及达到何种效果,都与教师能力直接挂钩。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将会对该课堂的实施和研究提供充足保障。一方面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课堂的设计和安排,对知识和教学理念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特点的掌握和开发,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等。另一方面,要培养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要让课外“综合与实践”拥有可行之机。

2.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学校方面,通过对网络工具(QQ、邮箱、视频等)的运用,将“综合与实践”的核心理念和教育优势传达给社会,初步博得社会特别是家长的认同之后,广泛地汲取外界意见和建议,以之作为下一阶段教育教学工作革新的参考。班级方面,建立起以班级为主题的统一通信平台,如论坛、讨论群、微信群等,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外实践当中,并且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家长也能够一目了然。

3.改革既有教学制度

主要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评价机制的改革,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借此推动“综合与实践”课的开展和升华。评价标准大致分为三个阶层,第一阶层是对“综合与实践”课开展现状的评价,即考评教师是否转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而采纳了新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是否符合既定理念;第二阶层是对开展结果的评价,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该教学模式,是否获得了多方面的成长;第三阶层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评价,主要是查看是否积累了一阶段的教育经验,是否获得了一定的教育启发,并能够开展下一阶段的教学革新。

四、总结

“综合与实践”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下的创新举措,它的产生与发展均对我国未来教育事业产生着深远影响,从现实角度看来,唯有推行“综合与实践”口号,才能够更好地在教育中保护学生的个体特点,创设出更加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综合发展。在此过程中,需理性地认识到该项教育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立足于综合建设与发展的基点,发挥各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循序渐进地研究和探知教育新方式。

参考文献:

[1]龚晓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探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01).

[2]刘 霓.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探索及思考[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03).

[3]王秋菊.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之综合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3(47).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6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7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XU Fe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Abstract New Curriculum will be integrated with the practice field and several algebra, space and graphics,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and placed on an equal footing, it is important to grasp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tus quo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learning curriculum standards,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standardized operation, four aspects of effective and timely evaluation of reflection and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ing elementary mathematics.

Key words elementary mathematics;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综合与实践版块单列为一个领域,旨在通过该领域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江丽芬在《小议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特点》中指出:“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离不开学生的实践。”①

但从其实施现状来看,目前综合与实践在小学的实施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现状可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去把握:(1)从教师这个方面来看,总体来看,教师对新课标设置综合与实践版块基本上持比较赞同的态度,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认识也比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而且,绝大多数的教师对新课标设置这一版块的目的认识比较清晰。但是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教材配套资源(教具、学具、光盘课件等)不齐全;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缺少真正的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教学;在这部分教学中,没有一套全面的评价系统来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2)从学生这个方面来看,小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总体上较好,学生普遍对综合与实践版块的学习感兴趣,并乐于参与综合与实践版块的学习;但部分学生在认知参与上倾向于采用依赖的策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合作学习质量不高的情况,另外还存在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等问题。由此可见,提高小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质量是数学教学朝着较好方向发展的扎实一步。

1 加强学习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本就极为重要。再加上,综合与实践作为新课标新增的一个领域,是数学教学的实际应用要求的体现,更应该得到小学教师们高度的重视和研究,将新课标研读透彻,然后再教学中将其贯彻到底。在对新课标的研读过程中,要进行思考,将新课标对这一领域每一学段的目标和要求了然于胸,做到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数学”,打破数学无用的言论。

对于这一方面努力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学校也应尽量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例如,开展全体教师研读新课标的比赛或读书会活动,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领悟新课标对综合与实践这一版块的要求,并将其要求更好地落实到实践中去。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综合与实践这一版块的重视程度。

2 精细筛选教材内容,切实确定实践主题

教材中所提供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只是提供了一个主题的大方向,并不是要求“照本宣科”,一成不变,而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教材确定的大主题为基础,按照自己的设计对其进行重新编排、加工、修改、补充和制作自己的子主题,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标准》对该领域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具体规定教师一定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确定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教师在用教材时,应综合考虑这个方面,把教材提升到能够适合本学科、本班学生的实际上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师有权利按照自己的设计加工主题,同时选题的生成途径也是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活动主题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2)活动主题在课堂交流、碰撞中生成。(3)活动主题自学科间联系互助下产生。但是在加工主题的过程中并不是毫无限制的,也需要体现一定的原则:一是主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兴趣爱好等都不一样,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标准来确定主题,需要多方面衡量之后再确定,尽可能地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二是主题要有可操作性,能够进行一些开放性和综合性的活动,这就要求选择主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生知识经验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第三,主题要新颖有趣,即所选择的活动内容要有较强的趣味性,同时还要有新颖性,不要选择陈旧、已经被反复使用,不能使学生提起兴趣的主题;第四,主题要贴近生活实际,要能反映学生的生活需要和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通过综合与实践课学会从现实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严格规范操作过程,坚实把握实施原则

在2011年的新课标中指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并不是主角,教师的任务只是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规范的操作过程进行,首先确定活动主题,然后分配任务,分小组完成,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任务分配,最后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目的是在一系列的流程中使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规范操作过程时,又不能过于死板,不管实际情况,一味地按部就班,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把握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多样化原则。③要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在学生已基本掌握流程的情况下,应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在把握基本操作过程的基础上,可以对教学方式等进行一些创新,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化。

4 及时进行评价反思,扎实累积丰富体验

一般地,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评价应当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过程评价、重在激励评价、评价方法多样及定性评价。关于评价方法多样化,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把评价的方式总结为:“语言激励型”、“肢体赏识型”、“精神鼓舞型”、“物质奖励型”等。这些方面的评价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鼓舞,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值得研究。在综合与实践课程结束时,可以采用小组评价和自我反思两种评价方法来代替以往的教师评价,这在此次的调查问卷中也发现,小学生比较喜欢这两种方法。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的改进,不仅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的个人努力,还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学校要合理优化配置管理,为综合与实践课增加必要的配置资源,使学校的硬件设施能够跟上综合与实践课的需要,付出最大的努力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开设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多方资源,不仅要使本校的硬件资源达到要求,还应该积极开发校内校外可用的资源,争取能够成为一个综合与实践课的活动基地,为综合与实践课的长久发展提供保障。

注释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8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本要求

在《标准》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本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口赵云峰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第二学段,要求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素材

新课程实验教材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从以往过于注重学科功能,强调知识性转变为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以数学教材为载体,综合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挖掘适合学生实际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素材。尽管实验教材每册中都安排了一些综合实践的内容,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安排了“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三个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安排了“确定起跑线”、“折扣”、“纳税”、“合理存款”四个内容。但是,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实践与综合应用味道还是不浓。因此,教师除了选用教材中的内容外,还要联系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适合于学生活动的素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教材内容的拓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往往是在吸收、积累和消化大量的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在某个适宜的时刻豁然开朗,结出思维的奇花异果。因此,我们在选择“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素材时,要善于拓展教学内容,以丰富学生的信息储备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课堂上不可能对学生说出的多种推导方法一一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利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让学生将等分若干份的圆,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梯形等多种已学过的图形,自己证明圆面积公式,从而拓宽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一步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

2.生活问题的解决。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为了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拉近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让学生测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费用、设计合理的包装方法、自己测算一块石头的体积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型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也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重要内容。这种研究,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现有条件,通过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知道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圆形。在学生说出窨井盖一般也做成圆形后,我引导学生去研究:为什么窨井盖一般也做成圆形?教学圆的周长后,引导学生研究:在400米比赛时,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

4.教具学具的制作。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制作教具或学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已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如,教学“角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制作活动角,并用自制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这样,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就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让学生自己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将其展开,让学生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正确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原则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增设旨在帮助小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思考归纳,可以从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技能和技巧。所以教师必须以活动的方式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寻找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尝试和创造的实践过程,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

2.主体性原则。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灌输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3.趣味性原则。“兴趣提最好的老师”,“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增设的学习领域,让学生对学习这个领域的知

识感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4.开放性原则。开放性的教育能营造一个无“权威”束缚的、民主自由的环境,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仅要改进和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还要注重活动范围的拓展,不应只局限在课堂里,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设计活动时,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教育的资源,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从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

5,创新行原则。创新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要着力营造民主性的教学气氛,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组织自主性的探索活动,实行激励 性的学习评价。

6,探索性原则。“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不仅自觉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而且要对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地探求。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兴趣。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从而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7.合作性原则。合作是每一个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质,儿童尤其需要具有充分的合作精神。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各种问题。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同伴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9

一、在交流中确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案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求在动手操作之前,必须对“如何做”“怎么做”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案。比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设计秋游方案”一课,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设计秋游活动方案中,解决确定合理租车的策略和合理购买门票的策略,以及准确计算各种关于整数的运算。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老师除了关注解决合理租车和购买门票的知识、方法等问题的落实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设计、思考秋游的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是否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否在思考购票、租车的现实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提高了应用能力。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去过水上人家吗?如果我全班一起去水上人家游玩,你认为关键要考虑那几个问题?”引出孩子们的思考:(1)景点门票每张多少钱?(2)有几个景点,每个景点需要游玩多长时间?(3)坐什么交通工具,路上需要多长时间?等,“我们该如何设计出游活动方案呢?”引发孩子们自己尝试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对比、整体策划、统筹安排、优化设计的全过程。策划好课内活动和延伸到课外的活动,安排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内容等,使实践活动呈现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使孩子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能思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

二、在探究中加强活动过程的控制与指导

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不能缺少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解决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数学素养。在活动中学生既要个体探究学习又要小组合作学习。既要有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又要加强教师对活动过程的控制与指导!例如设计秋游活动方案中在计算两个老师带领61名学生租车费用怎样最经济中,学生计算:

2辆空调大客车:460×2=920(元) 45×2=90(人)

3辆普通客车:220×3=660(元) 21×3=63(人)

4辆中巴车:170×4=680(元) 16×4=64(人)

1辆空调大客车+1辆中巴车:460+170=630(元) 45+21=63(人)

920>680>660>630,所以乘坐1辆空调大客车+1辆中巴车最便宜。

这一活动内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多种不同的包车方案,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比较,得到最佳方案。学生在一次次尝试中慢慢感悟到,租一辆车的费用如果平均分摊到每个人身上时那个合算,那么就先考虑坐这种车,而且两种车搭配用,尽可能的让空余座位少点就会更经济、更划算。

对小学生来说,解决问题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师要适时指导,帮助他们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明确如何做,怎样做,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如在学习《粉刷围墙》一课时,老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校为了美化校园,征集粉刷学校围墙的最佳方案。你们认为粉刷围墙要考虑哪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想到粉刷墙壁时的多重因素,比如对于粉刷的面积、预算材料费和粉刷围墙人工费等方面由于小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会考虑不周密。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面被挡住了,则不需要粉刷,这些面就不需要计算在内。这样,在过程的实施中,学生不仅能从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在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就会凭借本次活动经验,寻求最佳的策略和方法,周全考虑。真正培养了学生依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评价中凸显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充分发挥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作用,必须重视评价。在评价主体上,由注重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让学生自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恰当地进行评价,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肯定与建议中树立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在评价内容上,由注重知识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在评价形式上,由单一形式向多种形式转变。在评价过程上,由注重结论向强调过程转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方法、策略等进行等级加描述性的客观评价,让教学评价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真正起到导向和监控的作用。

“综合与实践”是充满着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一类学习活动,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冲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而且它为学生学会独立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天空,“综合与实践”向我们教师原有的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提出了挑战。让我们借助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跳得更高、飞得更远。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10

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彰显与各科的整合性

数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学习本门的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用综合的眼光,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把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思维方式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从而让学生更热爱数学这门学科。

三、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显现研究性和探索性

南京师范大学张华院长说过:“探究世界的两条途径,途径之一:提出问题、获取证据、形成解释、评价解释、交流解释;途径之二:倾听、观察世界;反思、体验世界;描述世界。”而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体现趣味性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11

第一步:课前有“备”而来

课前的“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课前的准备,二是学生课前的准备。教师课前的准备非常重要,首先主要是教师的备课,只要教师将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设计好以后,才能根据设计实施调查或准备教具等,才能具体安排学生在课前要准备些什么?如何准备?而实践活动课由于与不同的学习领域相关,活动目的不同,所以在活动形式的设计上,活动过程的组织上也有区别。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如《掷一掷》与“统计与概率”领域有关。这类课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统计等实践活动,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在设计这节课时,可通过师生比赛、同桌游戏等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和验证的过程,体验和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地用到画“正”字收集数据、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呈现数据等统计知识以及有关“组合”的知识。这不仅使学生综合应用统计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方法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

第二步:课中收放自如

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主体是学生,实践的地点是教室或社会,实践的内容是现实的或模拟的数学现象,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带有明显的开放性。所以,在实践活动过程的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台旨自由驾驭课堂,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力求做到“收放自如”,使学生全心身地投入课堂,不开小差,思想不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后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的收获,都有学习的快乐,这样才能真正构筑一个高效的课堂。

例如,我发送学生通过书籍、报刊、网络,以及民间故事,搜集包含有数学问题的故事。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组织大家进行交流。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每位同学在小组内讲一个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其次是全班交流:每组选出一个典型故事和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在全班交流。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后,纷纷汇报结果。从学生汇报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收集的资料丰富,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而且同伴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补充,使其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实践探索环节,组织学生对“狄多公主圈地”的故事进行实验。首先提出问题:狄多公主是怎样利用这块牛皮的呢?她圈出了怎样的一块地?然后学生进行实验:用一小张长方形纸来试验一下,看能圈出多大的面积?学生通过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最后谈一谈对狄多公主圈地的故事有什么思考?无须教师多说,学生在实验和思考中有了新的见解和创意,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自觉地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思考环节,我抛出一些来自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怎么解决呢?如:农民用圆柱形谷仓来堆放更多的粮食,这是为什么?全班同学很快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设计策略方法,还能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爱动脑、勇于探索的精神,更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找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步:课后应用延伸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12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相互合作、集体交流的基础上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要实现这些目标,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

一、活动内容要精选,实践主题须明确

在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时,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进行。因此,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后,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就近选取学生生活中的内容作为素材。选题一定要新颖、明确,要让学生看到一个全新并清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探索、研究的过程。

二、要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探究须激励

创设现实的情境是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课必用的手法。在学生生活环境里寻找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背景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同时,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后,安排学生测量课桌、黑板、书本封面等长方形的面积,同时要求学生之间比一比谁找到身边的长方形最多并能准确算出面积。又如,在学习了平均数后,课堂上请学生进行小组计算水平高低的比较。首先把他们的考试的平均分分别求出来,然后比较。也可以测量身高体重,记录数据后求出平均数,让大家体会一下一个小组的平均数与全班的平均数的异同。而在开展活动的过程里,老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活动外,还要适时地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活动过程要关注,师生都须勤反思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上升、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觉反思,并总结自己的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的得失。例如,我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想到的?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还有其他方法吗?通过培养,学生会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获得经验,而且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认知能力也得到提高。活动结束后,作为老师,必须总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一起发展。

四、合作交流要指导,学习兴趣须激发

在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中,小组合作是最常用的组织形式。它具有促进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功能,同时也可以体现大家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理念。小组成员一般情况下由学生自己商定,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小组成员可定为3一4人,组长可实行轮换制。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做到分工合作、人人有任务。讨论交流时,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在相互交流时,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善于吸纳、善于辨析。而教师更要参与其中,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观察他们的表现,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以保证活动能有效地进行。

案例: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

我们来看其中两个片断设计:

围一围:教师先投影出示用一根线围成的图形(一颗心,一把钥匙,一棵松树),然后让学生也用一根线围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长方形周长的认识,可以采用围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样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地进行操作活动。

拼一拼:用18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那么,拼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小组合作,最后把相关数据填入表格。

小组汇报:你们小组共拼了几种?哪个周长最长?哪个周长最短?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小学综合与实践篇13

在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在发现问题、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选择合作的伙伴、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等方面,教师要尽量退至幕后,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但是,教师的这种退不是完全不管,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要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教师要善于等,等学生发现问题,让其经历活动的过程,阐述思考的结果。

二、体现两种价值

有专家认为,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在于通过活动积累学生的经验,在于通过应用创新学生的经验,这两种教学价值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目标由“两基”向“四基”的实现。过去和现在的数学课堂仍是以落实“双基”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小学生更需要在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获得发展。其实,更需要让小学生通过活动、通过应用,逐渐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的一节《摆一摆,想一想》的公开课,学生活动颇有层次,逐次贴出活动任务及要求:

1.每位同学用3个摆在数位表的空格上,一边摆一边写,看看你能写出哪些数?同桌交流是怎么摆的,推荐你们认为最好的摆法。

2.任选2、4、5个,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摆一摆、记一记。同桌互相检查,介绍你用什么方法检查的?

3.用6个可以摆出8个数吗?6,15,24,34,33,42,51,60。检查判断对错,然后进行排序。

4.整理出一份个数与所摆数的方格表,先找出规律再验证规律。

5.如果分别用10、11、12个来摆,猜一猜摆数的规律。(出示0~99的纵横数列表格)

继续猜想:如果要摆出100以内所有两位数,要准备多少个?为什么?

看似简单的几个活动步骤,却隐含着教师精心的设计。它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直到体验数学的魅力,这样一次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便是逐步落实“四基”目标的一堂好课。学生的经验在逐渐积累、思维逐步优化,从感性到理性,让数学实践活动的两种教学价值保以体现。

三、突出“三性”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综合与实践”活动,要将问题贯穿始终。在设计和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在选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等活动环节,要注意突出“三性”:⒈选择适合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突出针对性;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之经历过程,突出过程性;⒊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同伴合作等途径自主解决问题、交流活动心得、展示活动结果,突出自主性。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发现、挖掘、生成更多适合本地学生探索、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好问题,促进“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达成。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年、月、日”这一单元之后,选取了《制作年历》的实践活动:

1.安排学生在制作之前调查并收集年历的各种式样;

2.动手之前,按学习小组阅读与讨论教科书中单张年历的制作方法;

3.各小组成员动手合作,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制作出多种样式的年历;

4.制作完成后,展示各组的年历,师生共同欣赏、评价,通过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5.教师小结的同时抛出:“制作的年历还能做什么?”以促使学生更深层次思考和体验年历(以及年月日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的活动设计与开展,较完美体现了“三性”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与积累。

四、明确四个要素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必定包含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要素;同理,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也包含四个要素:必须人人参与活动;具有好的问题情境;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⒋留有充分的交流互动机会。四个要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这是一位五年级数学教师设计的公开课《找次品》的简要过程:

教师出示完全相同的3瓶口香糖然后放入讲台抽屉,随即从讲台抽屉里的其中一瓶里取出1颗口香糖,再把3瓶口香糖放在讲台上,即刻板书“找次品”三个大字,并微笑着说:这3瓶一模一样的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取出了1颗,就成次品了,请大家想办法找出这瓶次品吧!怎么找?想办法。(一个很自然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此时,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解构、重组、改造,然后补充、延续。)

学生议论纷纷:“少1颗,轻了?称称看,有秤吗?没有秤,推理一下?……”(一系列的疑问促使每个学生都活动了起来,每个学生都产生想交流的欲望,每个学生都想在这个空间完成他对问题的化解,这时有一组的两位同学大胆走到黑板前,一位同学侧平举双臂,站立成了一台无与伦比的天平,左右手各放一瓶,讲台上放一瓶)。

他们用肢体动作加语言进行了演示与陈述:当天平左右两边平衡,说明次品的这瓶就在讲台上;当左右两边不平衡,那么哪边往上翘,就说明次品的这瓶在哪边。只需“称”1次就将这瓶次品找了出来。(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过程与结果的出现为学生学习策略的定位铺设了基础)。

3瓶的问题有了结果。但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思考:“如果现在要你们分别从5瓶、9瓶里找出1瓶次品呢?”(学生有了刚才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兴趣盎然地进行猜测、交流、验证之后,达成一个共识):“先把它们分分组!”而此时,教师肯定地说:“对!可以用分组的方式来尝试。让我们从小一点的数量5瓶开始吧。”

出示了5瓶,学生从刚才的3瓶问题的解决方法迁移过来,分成了(1,1,3)、(2,2,1)两种方法,发现只需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瓶的,教师同时也呈现了(1,4)和(3,2)两种方法的不适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