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的意义实用13篇

虚拟经济的意义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1

虚拟经济的意义是根据新的理论出发点,虚拟经济的研究将对利润的源泉、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理财行为、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以及国际货币等理论和政策问题提出新的解释。相对而言,虚拟经济的理论出发点是将经济的本质属性看作是价值的,并将整个经济重新分类为:由成本、技术支撑的价格系统(即实体经济)和由观念和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虚拟经济)。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2

5.海南旅游资源二元价值容介态分析朱沁夫,ZHUQin-fu

6.湖南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杨洪,袁开国,黄静,YANGHong,YUANKai-guo,HUANGJing

7.论品牌是财富标志的泛化物——二元价值容介态视野下的品牌分析吴忠才,WUZhong-cai

8.品牌的虚拟价值及其影响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黄劲松,HUANGJin-song

9.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迪斯尼乐园的体验传播唐齐晻,TANGQi-fang

10.全国各地农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比较王亚南,方彧,WANGYa-nan,FANGYu

11.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费用项目指南(2010年度)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办公室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经济学理论的重构陈元先,陈昂,CHENYuan-xian,CHENYang

3.广义虚拟经济生产方式初探吴秀生,WUXiu-sheng

4.二元价值容介态视阈下的古玩经济研究锺兴永,刘旖,ZHONGXing-yong,LIUYi

5.中国港口城市邮轮产业竞争力测度——兼论三亚邮轮产业发展亓元,单德朋,QIYuan,SHANDe-peng

6.海南产业结构选择与演变——基于广义虚拟经济思路的研究朱沁夫,ZHUQin-fu

7.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岳阳为例张华,ZHANGHua

8.我国电子商务上市企业成长性实证研究(2004-2008)唐红涛,刘海鸥,TANGHong-tao,LIUHai-ou

9.新书会新书会主持词任超

10.图书出版情况介绍孙涵

11.理论创新要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在《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新书会上的致辞黄书元

12.广义虚拟经济:创新了经济学的理论空间李佐军

13.广义虚拟经济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刘曙光

14.广义虚拟经济学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仰海峰

15.经济学理论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跃升李克安

16.让人产生探寻更多事物冲动的好书郑晓齐

17.一部经济学思想里程碑式的著作邢丽

18.引领当代经济由物本向人本的热烈回归姚平

19.对财富本质的重新探索与思考田大瑜

20.经济新视角战略新思考政策新启示胡国栋

2.广义虚拟经济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实践林左鸣,LINZuo-ming

3.价值重建与优势再造——广义虚拟经济深层思考孙楚明,SUNChu-ming

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关系浅析郭勇,GUOYong

5.美国经济的信用卡效应分析——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分析资本流入美国的根源田大瑜,TIANDa-yu

6.三大C2C网站满意度的比较分析唐红涛,TANGHong-tao

7.可储存商品期货的价格稳定作用研究——期货—商品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何展鸿,HEZhan-hong

8.中国东西部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异同探析王亚南,方彧,WANGYa-nan,FANGYu

9.论区域文化的产业传承朱沁夫,ZHUQin-fu

10.消费视野中的文化与符号尹国平,YINGuo-ping

11.虚拟价值链下我国国内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吴忠才,WUZhong-cai

1.广义虚拟经济在宏观层面的产业实践林左鸣

2.文化产业逆势增长的深层原因: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解读胡象明

3.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创意经济的广虚向度吴秀生

4.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缺陷与突破口——基于国颁数据的实证分析王亚南

5.二元价值容介态与经济波动宋可为HtTp://

6.长株潭试验区旅游业发展研究杨洪,田银华,袁开国,黄静,邹家红

7.我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以银行业为例赵习剑

1.政治经济学是政抬和经济的二元容介态林左鸣,LINZuo-ming

2.《动物精神》与广义虚拟经济比较分析研究陈昂,CHENGAng

3.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城市商圈要素竞争力分析吴忠才,WUZhong-cai

4.全国各地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指数研究——2000-2007年国颁统计数据分析王亚南,WANGYa-nan

5.论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朱沁夫,ZHUQin-fu

6.新兴文化现象与广义虚拟经济分析王彦亮,林左鸣,WANGYan-liang,LINZuo-ming

7.控制方式、经理人创新行为及创新方式选择杨建君,石立江,董雯,YANGJian-jun,SHILi-jiang,DONGWen

1.广义虚拟经济视野下品牌的无形资本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尹元元,YinYuan-yuan

2.广义虚拟经济视野下的城市商圈品牌影响因素分析吴忠才,WUZhong-cai

3.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品牌价值的构成与评估魏华兴,WEIHua-xing

4.广义虚拟经济需要基于信息态的新视角、新理念林左鸣,LINZuo-ming

5.企业广义虚拟经济活动中的"形"与"神"吴秀生,WUXiu-sheng

6.论财富的时间原理尹国平,YINGuo-ping

7.传统经济理论的困局及解放——广义虚拟经济探析孙楚明,SUNChu-ming

8.全国各地文化生产消费综合效应透析王亚南,WANGYa-nan

1.从劳动对象化到生活对象化的价值进化现象林左鸣,LINZuo-ming

2.社会资本理论——拓展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新思路贺飞,HEFei

3.金融危机的应对与经济理论的重构宋宁,SONGNing

4.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基于资本市场发展推动消费扩张的分析马保明,MABao-ming

5.广义虚拟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金诗玮,JINShi-wei

6.财富标志的虚拟化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孟峰,MENGFeng

7.全国各地文化民生效应分析王亚南,WANGYa-nan

8.基于虚拟经济的房地产泡沫研究徐丙臣,XUBing-chen

9.虚拟社区与现代社会的公共治理——以"躲猫猫"事件成立调查委员会分析为例金剑苞,JINJian-bao

1.自然容介态之下的广义虚拟经济林左鸣,LINZuo-ming

2.论信心的财富效应及其对于管理的意义胡象明,HUXiang-ming

3.用广虚视界的信息论重构经济分析工具吴秀生,WUXiu-sheng

4.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发展综述陈昂,CHENGAng

5.广义虚拟经济研究范式的初探宋宁,SONGNing

6.网络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组织转型研究——基于中国音乐产业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的变迁实证窦文章,吕修磊,宋强,DOUWen-zhang,LVXiu-lei,SONGQiang

7.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马振生,MAZhen-sheng

8.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农业发展的生态取向邢丽,XINGLi

9.浅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虚拟经营之道黄青青,HUANGQing-qing

1.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林左鸣,LINZuo-ming

2.广义虚拟经济的五个基本问题吴秀生,WUXiu-sheng

3."产消合一"的生活价值论解释尹国平,YINGuo-ping

4.虚数对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的启示宋可为,SONGKe-wei

5.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组织研究范式的演变——DIM范式对SCP范式的突破及其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贺飞,HEFei

6.广义虚拟经济之"元""极"探究崔总合,CUIZong-he

7.解读广义虚拟经济吴剑,WUJian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3

Abstract: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s a new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w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era.I The incomplete and asymmetric of information supply the analytical tools for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development.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play a catalytic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conomy.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perform information doctrine for information wealth of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strategy view. It absorbs inform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critique of Marxism and develop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theory.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nformation doctrine, productivity, information

人类经济从传统的实体经济走向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交融的新时代,广义虚拟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呈现出了很多的新的特点,虚拟经济对于社会的发展节奏和面貌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和新构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下,新的经济观正在形成,以信息主义为特点的广义虚拟经济正在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一、信息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的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并没有作为传统经济学的考虑因素纳入到发展之中。在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开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虚拟经济学也开始对信息的产生、制作、交换以及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开始研究分析,表现为经济学中对于广义虚拟经济与信息问题的重视。

不确定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的新工具,广义虚拟经济下,信息的不完全性和经济的不确定性呈现出来,信息的全过程需要成本考虑,同样信息也将带来收益,这就是广义虚拟经济下的“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条件。信息除了在原有的经济决策中发挥作用之外,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信息在虚拟经济运行中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在这样的问题导向下因此整个经济学的研究视角需要转变。

广义虚拟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信息部门经济学”的进一步的发展,信息部门经济学是“专门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比重和贡献,从而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 的新的研究方法和经济部门。在广义虚拟经济之中,信息已经突破原有的经济决策信息因素单一性角色,而已经成为具有生产要素的复合性特征,其能够单独或者联合其他经济元素对经济系统的的结构、功能和作用产生新的影响,在 广义虚拟经济下,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将对经济活动产生新的结构性调整与功能性调整。

在广义虚拟经济下,信息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信息的分布和利用将决定经济的运行和效果,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和技术的广泛传播下,经济不对称情况和机理被无限放大,将会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两极化和贫富差距,信息在虚拟经济中起绝对性的作用,其非对称性的程度越高,在竞争性市场上通过对于信息的垄断可以形成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经济运行中,谁掌握了信息优势,谁就可以占据经济活动中的有利地位,同时将利用信息优势进一步加深对信息资源的垄断,这就可以看出来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已经成为决定性的战略性资源。

虚拟经济下,市场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信息对于市场的影响表现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关于信息在市场中有其是虚拟经济市场中产生的作用,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罗夫通过“柠檬市场理论”来分析归纳信息在市场活动中的买方和卖方中如何发挥不对称的作用。所谓“柠檬市场”指的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我们假设这种柠檬市场下,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者比买房更多的额信息,占有市场优势,在这样的 极端情况下,市场会逐渐的消退,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你想选择问题。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在金融期货市场上,卖家对于手中的金融产品及其背后的实体经济比买家拥有者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金融买家对于卖家的信息肯定是持怀疑态度,唯一的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把价格压低,来通过价格优势来降低信息不对称对买家造成的高风险。买家过低的价格最后会促使卖家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低质的金融产品充斥着市场,高品质的金融产品被逐出,最后导致的将是金融危机和金融市场的萎缩。因此,如何来削减虚拟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就需要建立长效透明有效的沟通手段。在信息社会和虚拟经济中,经济主体中的诚实是有效工具,这也就是我们看现在的大部分虚拟经济中对于征信认证的重视性,就是为了解决虚拟经济运行中的信息的不完整和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乔治・阿克尔罗夫是凯恩斯主义的支持着,其认为如果视图解决柠檬市场中的经济不对称的危害,需要政府在市场体系尤其是市场沟通和诚信机制作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柠檬市场理论在虚拟经济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表明信息主义能够能够对虚拟经济中的很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因此被认为是揭示了“虚拟经济的核心”。

二、虚拟经济与“经济观”的演变

广义虚拟经济对经济观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广义虚拟经济涉及对价值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义,这对传统经济价值理论带有颠覆性意义,而价值一直被认为是经济观中的核心要素,基于信息主义推动的广义虚拟经济对于经济观的演变影响结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虚拟经济下的信息生产力

广义虚拟经济同新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生产力角度的信息生产力。生产力被看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也是经济学范畴中的重要元素,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生产力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广义虚拟经济下,社会发展从原有的物质生产力向着信息生产力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中,很难再有明显的去分界线,经济活动中的产品生产制造着、产品、工具和市场交换,都能够看到信息在起着更加的突出的作用。广义虚拟经济仍但是技术创新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但是从虚拟经济发展过程来看,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主导技术,成为新的生产力模式和形态,虚拟经济将成为经济运行的主形态,同时对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等上层建筑产生了影响,最终形成以信息主义为特征的“虚拟经济社会”。

由于信息生产力在广义虚拟经济中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说虚拟经济发展的先进性就是表现为生产力进入到信息形态,因此在虚拟经济时代,如何来衡量不同经济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就要考察信息在不同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要考察信息、知识、智力等新信息部门在虚拟经济中的比值,要考察虚拟经济下的信息从业者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因此我们说虚拟经济时代,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是比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更高的社会发展形态,是生产力基于信息化的新的跃升。

(二) 虚拟经济下的信息战略观

广义虚拟经济下,经济新常态就是一种将信息作为经济发展战略观的新经济发展形态。在虚拟经济中,信息成为非常重要的商品资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经济发展迅猛领域大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经济,因此世界上的国家为了能够抢占经济中的领先地位,都将信息资源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基本储备,对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的力度不断加。虚拟经济背景下的大国竞争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简单劳动力和资本的竞争,而是信息富集的虚拟经济元素则更具有生产中的优势,才能够在虚拟经济发展中成为新的强国,这就是虚拟经济下的信息资源观。广义虚拟经济下,知识和科技是信息强国的特征,虚拟经济也成为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分水岭,基于虚拟经济的“信息生产力”和“信息标准”使得世界分工有了新的特征,经济强国多存在于虚拟经济的生产中,虚拟经济在推动国家财富积累方面比实物更具有优势,而穷国则更多的承接了工业化生产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所以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只有不断的进行经济新常态建设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中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释放信息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才能够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三) 虚拟经济下的信息财富观

广义虚拟经济下财富呈现出新的二元价值容介态,也就是新的价值形态的变化,以信息为载体的新经济附着物成为虚拟经济的财富标志。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认为:“‘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在信息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劳动。” 林左鸣认为:“今天世界上所创造的财富,绝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很多非物质的财富,而且非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 虚拟经济多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价值的增长不再仅仅依靠体力劳动,而是需要依靠信息生产所带来的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新的经济观,虚拟经济通过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形式来取代资本和劳动,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标志物。因此,从信息主义的角度来看,虚拟经济在经济学中将处在首要的地位,虚拟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更多的是由信息所创造的,而劳动时间以及满族人的生活需求的产品不再是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

三、虚拟经济中的经济信息主义

虚拟经济时代对经济观的影响,在演化的过程中成为决定性因素,通过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于经济信息主义的修正和吸纳,使得新的经济观最终将走向更加科学的广义虚拟经济下的信息主义。

(一) 修正信息决定论

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由于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和价值容介物,是一种新的经济信息决定论。这种广义虚拟经济语境下的信息主义,将会将经济体的信息优势转化为具体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优势,广义虚拟经济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将会导致经济层面上的地位不对称。在广义虚拟经济下,人的经济活动可以被抽象成为对于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换、生产和收益,人们的信息能力能够决定人们的经济互动能力,社会上典型的经济信息主义浪潮已经席卷我们的社会。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思维已经遍布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随着虚拟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形式,信息主义也开始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第一要义。虽然信息主义的发展有时候超出人类的控制范围,就像每一个经济理论总有自己发展的独立性和负面性一样,信息主义在发展中有过度扩大的现象,聚集成一定的泡沫,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虚拟经济下的经济信息主义是经济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价值附着物,也就是价值容介态,在虚拟经济下,信息成为最为主要的价值衡量物,因此所形成的市场信息主义,将信息置于市场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巨大的因素。因此,发展广义虚拟经济,就要将信息掌握在手中,信息成为虚拟经济市场中决定成败的唯一的因素。在广义经济时代,对于传统的竞争规律也有着新的改变,传统的经济体量大的主体兼并经济体量小的主体已经变成信息掌握快的主体兼并信息掌握慢的主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和信息掌握充分的主体兼并信息掌握不中分的主体(大数据下的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挑战)。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资源的信息化导致了资源的信息主义,需求的信息化导致了需求的信息主义,广义虚拟经济在信息主义的逻辑中完成了逻辑性的自洽。然而广义虚拟经济不仅仅是经济信息主义的完全接纳,极端的信息主义将劳动、资源等传统因素排除在了经济发展之外,强调信息是唯一的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广义虚拟经济在肯定经济信息主义的同时,还是将传统的发展要素纳入到了新的发展体系之中。在广义虚拟经济中,最基本需求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理需求,是人作为一个高级动物能够活下去所需要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是心理需求,当人们物质需求满足以后,还要追求精神愉悦、心理舒畅。当然,这个快乐不仅仅是完全虚无缥缈的或非物质的,许多物质的东西也蕴含着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使人快乐的因素。这时候我们就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价值似乎是由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个方面来共同组成的。而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应当通过传统要素的生产加工完成,只是虚拟经济在这个加工过程中进行了信息化的处理,以更加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这也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信息主义的一种更为客观和积极的吸收。

(二) 发展信息创新论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周期律呈电磁波形式,也就是以一种类似磁场跟电场不断交替的波态运动在不断的发展。应用这种理论对世界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展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是类似于电磁波运动的形式,有技术的发展,也有非技术的、创意经济的发展。当技术发展的主导期结束以后,就是创意的发展时代,创意发展积累财富以后,又投入到技术研究领域,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从传统的经济观发展来看,是劳动和技术在创造价值,而在虚拟经济发展中,更多的是附着着信息的科学和知识在发展作用,传统的创新认为技术和劳动力的发展是波状型的,会出现高潮和低谷,但是在虚拟经济视角下,通过经济信息注意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发展主导结束后恰恰是信息创新发展的高峰期,过去的经济发展理论仅仅只是研究技术带来的经济发展周期,发现经济周期会有高周期和低周期,而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经济进入低周期的时候,应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虚拟价值的服务类产业这其实就是信息创新在技术发展的低谷期发挥作用,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观点来看因为技术革命不可能经常发生,新技术发展必须有先期的财富积累,新的技术范式的形成需要成长期,有足够的时间积累,而信息具有流动快、富集快的特点,并有着改造技术和经济互动的作用,是创新的先导。例如我们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后,世界进入了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低谷时期,行的经济增长点还在培育,新的技术范式体系还在酝酿,但是在这之前,经济就要靠创造虚拟价值来发展,靠创意经济,而创意经济本身就是经济信息主义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因此广义虚拟经济通过经济信息主义可以进一步的完善科技创新理论。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必须看到和承认广义虚拟经济的重要性,也应当看到广义虚拟经济对于经济信息注意的科学吸纳,因为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经济活动对信息活动的依赖达到了空前密切的程度。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中将信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重视信息经济对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影响,需要通过新的学习去适应已经被信息技术改变了的现实经济活动,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信息主义有利于分析经济活动时产业的升级、科技的应用、创新的实现等,是广义虚拟经济个理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肖峰.经济观的变迁与经济信息主义[J].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5):66.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4

A Latest Review on Fictitious Economy Theo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ZHOU Yong-gang WANG Zhi-gang(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he mode of world economic growth has experienced from being driven by a single real economy to both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fictitious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engineering. In recent years,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derivatives, as a major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ctitious economy caused many economic crises and world economic growth being in a standstill. The destruction was serious so that people have to rethink the function of fictitious economy.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review of fictitious economy is short and lack of being summarized and combed systematically. Consequently, taking fictitious econom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s fictitious economy’s concept and extension, theory development, policy application and existing difficulties, and pro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fictitious economy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ollow-up study.

Keywords: fictitious economy, real economy, research review,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一、引言

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关闭美元窗口,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制度宣告结束,运行了近三十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大厦轰然倒塌。美元与黄金最后一丝脆弱的联系被切断,货币与贵金属的彻底分离标志着人类历史上货币第一次成为虚拟化的价值符号,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和消费革命的兴起,为经济的虚拟化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世界经济开始呈现以资本证券化为代表的虚拟性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虚拟经济的快速膨胀,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比重出现倒置,形成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虚拟资本从实体资本的附着物发展成社会总资本的相对独立的代表。迅速泛滥的各种金融资本和金融衍生工具一改过去“温柔乖顺”的形象,犹如“猛虎下山”般横冲直撞,致使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频发,世界经济踌躇不前。各国不得不对虚拟经济进行重新审视、考量各自虚拟经济的发展之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泰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股市和汇市一泻千里,诱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国香港虽然在这场“金融阻击战”中取得了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但经济也遭受了重创。中国虽然在这次危机中所受冲击较小,但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想真正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之中,就必须对虚拟经济的特点及运行规律等进行更为深入的认知与把握,做到趋利避害。

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开创性地开展了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其中以刘骏民(1996)[1-2]对虚拟价值增值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起点。近十多年来,学者们先后就虚拟经济的产生机理、概念内涵、理论支撑、运行方式等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当前国内鲜有学者对虚拟经济研究的脉络给予梳理与归纳,评述相对较少。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该学科发展历程的回顾,构建了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理论关系框架,以期系统地展现其全貌,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本文余下章节构成如下:第二节虚拟经济的概念及其外延;第三节虚拟经济的理论视角;第四节虚拟经济的政策应用;第五节虚拟经济的现存困境;第六节前景展望。

二、虚拟经济的概念及其外延

(一)实物(体)经济

回顾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远古的蛮荒年代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诉求。在这一过程中,实体经济扮演着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角色。马克思(1975)[3]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价值通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来体现,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而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则是基于功能化的视角对商品价值的外化形态,是马克思关于传统经济(实体经济)的注解。他还认为,实体经济运行遵循G―W―G的过程,期间只要有一个环节停滞,都会形成堵塞流,对经济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在西方主流的经济学著作中,从《国富论》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再到西方近代主流经济理论基础无不建立在“物本经济”即“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实体经济俨然成了世界经济的代名词。那么究竟何为实体经济呢?对此学者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理解:陈文玲(1998)[4]指出,实物经济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也是有形的物体运动与再生的过程。实物经济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状况以有形的物质作载体,进入市场的要素禀赋是以有形的、刚性的实物形态为主体,包括有形的商品、货币、市场、资产等。王国刚(1999)[5]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指出,“实体经济”是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吴立波(2000)[6]指出,实体经济是生产可以增加人类使用价值、效用和福利的产品或为其服务的经济活动,其基础是物质生产部门。刘骏民,王国忠(2005)[7]从系统论的角度认为,实体经济系统是社会生产、交换、消费的物质系统,也是以成本为支撑的价格系统。目前,虽然学界对实体经济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就实体经济的特点的认知基本一致,即依托于有形物质载体,以成本加成为计价手段的生产部门。

(二)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一词最早来出自于1840年威・里瑟姆的《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一书中,主要指空头汇票等票据。马克思(1975)[8]在《资本论》第3卷中对虚拟资本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逻辑起点在于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自身不具有价值,却可以同实际资本一样,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进而提出公共有价证券(国债券、国库券、各种股票)以及不动产抵押单等都属于虚拟资本。刘骏民(1996)[2]基于马克思的视角将虚拟资本定义为:同实际资产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可被作为“商品”交易的各种凭证。在此基础上,刘骏民(1997)[9]指出,发达国家银行业存在过度投机的倾向,为各国金融当局间的合作与协调提出了挑战,而这种利益冲突的不可调和性,使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将不可避免。就虚拟资本的特点而言,虚拟价值增殖不受时间、经营活动条件的限制。而且,就其收益来看,也是生产活动无法比拟的,所以虚拟资本对投资者往往更具吸引力。然而,虚拟资本的虚拟性越强,市场的投机性就越强,甚至演变成为完全的以钱生钱的活动。与此同时,成思危(2002)[10]对虚拟资本作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并将其外延进行了扩充。他认为,生息资本的社会化,使金融市场得以产生,从而为货币供需双方利用各金融衍生工具,实现借贷行为搭建了制度平台,从虚拟经济的观点来看,所有的金融市场工具都是虚拟资本,包括信用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类型。进一步地,成思危(成思危,2009a,2009b)[11-12]强调,马克思提出的虚拟资本实质上是属于信用资本范畴,没有完全满足当前虚拟资本无形的、价值不确定的和本身不能独立创造价值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虚拟资本的定义,即虚拟资本是指既不具有实物形式、又不具有货币形式的、价值不确定的、但可以产生利润的、建立在信任关系基础上的资源。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王彦亮,林左鸣(2010)[13]建设性地指出,虚拟资本的出现意味着唯实物价值才为价值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非实物价值也就是虚拟价值已经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信用制度则是资本主义虚拟资本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将资本主义推向经济危机的深渊并为新的社会生产方式所扬弃的重要原因。

(三)虚拟经济

20世纪90年代金融工程学的兴起,使金融创新速率大大加快,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虚拟化时代。虚拟经济再也不是那个曾经依附于实体经济的“附庸”,其逐步挣脱于实体经济的束缚,自成一派,游走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各个角落。那么,何谓虚拟经济呢?当前学界对此看法不一,大致分为三种:其一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fictitious economy);其二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virtual economy),也可称为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其三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visual economy)。马克思(2004)[14]为虚拟经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他指出,产业资本只有在完成与其当前职能相匹配的流动之后,才能取得进入下一转化阶段的资格。他还强调,资本循环过程会游离出货币。换言之,如果出现形态锁定,则势必会产生实物经济的断裂层,造成资本游离于实物之外,使资本带上虚拟色彩,产生凹陷性泡沫;而如果这种锁定的时间过长,则很容易形成劳动力或产品过剩,产生凸现性泡沫。

现阶段,学者们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理解主要表现为价值论、金融(技术)论、系统论和二元人本四个角度。首先,价值论角度。刘骏民,姚国庆(2003)[15]认为,世界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显现经济虚拟化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重倒挂,进而导致其价值结构中二者的倒挂,即双重倒挂型的“倒金字塔型”结构。进而,刘骏民(2003)[16]以价值系统作为出发点,从一般和广义两个视角对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作了定义:从一般看来,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其运行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从广义上看来,虚拟经济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因此,广义的虚拟经济是指物质生产活动和与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

其次,金融角度。彼得・德鲁克(1988)[17]更倾向于将虚拟经济理解为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认为符号经济取代实体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飞轮,而且大体上独立于实体经济,这是一个最为醒目而又最难理解的变化。吴立波(2000)[6]表示,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是指最初产生于实体经济,但已脱离、独立于实体经济、大范围普遍出现的以投机牟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王兆刚(2003)[18]认为,货币和金融资产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基本的交易媒介,是虚拟经济运行载体与活动结果的体现,二者密不可分。经济虚拟性增强的直接原因就在于,金融资产的无序膨胀和金融交易的无限制发展所导致的经济失衡。

再次,系统论角度。成思危(1999)[19]指出,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指以金融体系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即钱生钱的活动,主要涵盖证券、期货、期权等内容。在充分考虑虚拟经济演进路径之后,他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5阶段论,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五个阶段。

最后,二元人本角度。林左鸣(2005)[20]认为,人类已从“衣食住行”的发展阶段超脱出来,进入了“衣食住行乐”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虚拟经济概念已难以把握其本质,人类应拓宽视野,建立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吴秀生,林左鸣(2007)[21]指出,创造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使用价值的经济活动是实体经济,而创造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的经济活动是虚拟经济。在价值日益虚拟化、生活化的今天,人们应挣脱“物本主义”的枷锁,由“劳动价值论”向“生活价值论”转移,寻求一种“人本主义”的和谐。基于此,王彦亮,林左鸣(2010)[13,22]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广义虚拟经济一经提出,便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这一点在学者们对《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的评论中可见一斑。其中,李克安认为,以“二元价值容介态”为基本依据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提出,是经济学理论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次跃升;黄书元指出,该书敏锐地把握了浩荡的世界大势,捕捉了瞬息万变的经济走势,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提供了一把理解和把握未来和社会发展的钥匙①。关永强,张丽(2012)[23]认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一种回归,“制文化权”等理论的提出,坚持了传统的政治和文化视角,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为增强国家影响力、参与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夺取虚拟经济的主导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虚拟经济的理论视角

早期,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技术革命的兴起,虚拟经济逐步与实体经济发生异化、分离,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在现实的经济中,虚拟经济以产权、信用和风险为交易标的与实体经济发生交互作用,导致资本流动性不断加大,资源配置领域不断变化,经济规模成倍扩张和“泡沫”成分的虚增,而风险与信用之间的交换,最终使人们意识到虚拟经济的扩张已经和实体经济的扩张完全无关。

20世纪后半叶,虚拟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虚拟经济的认知呈现阶段性的特点,主要分化成如图1所示两大阵营。其一是狭义的虚拟经济,即早期的金融论。其中多以金融工作者为代表,他们认为虚拟经济即金融,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其二是广义的虚拟经济,主要包括系统论、价值论和近年来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二元人本论。系统论强调,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利用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知识系统地进行。价值论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出发,利用资本定价模型,探究虚拟资本的价值增值规律。而二元人本论则吸收了系统论和价值论的理论精华,并将人本理论、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纳入其中,从生活对象化的视角对虚拟经济进行了重新的认知。

国内外学者关于虚拟经济的主要研究如表1所示。具体的文献综述如下。

(一)金融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促使世界经济往来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国际贸易已突破地域等物理性界限,实现了时空上的快速对接。因此,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是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催生的产物,是技术变革和创新的结果。宗寒(2012)[30]分析了虚拟经济与西方金融危机间的关系。他指出,在金融垄断资本主导和推动下,西方国家为缓和内部矛盾、增加就业、稳定经济,逐步形成了举债的发展模式。西方国家经济的持续低迷,使这种依赖性逐步增强,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金融衍生品的泛化,金融诈骗行为多发,而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曾鸿(2012)[31]认为,虚拟经济的工厂是各种金融机构,其产出物是货币、债券、期货等金融工具,交换场所则是各种虚拟资产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一个测度虚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虚拟资产总价值(不含房地产)、虚拟资产总交易额、经济虚拟化度以及虚拟经济灵敏度等四个方面。陈吉磊,王红蕾(2011)[32]强调,金融创新所导致的杠杆活动泛化,使虚拟经济的传导性和放大性极大地增强,从而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他们认为,要想有效地避免这种风险,必须要从营造信用制度的软环境、建立公平的信用评级制度和完善金融监管等三个方面着眼。

(二)系统论

有关系统论的观点主要源于成思危。成思危(1999)[33]将系统科学的知识运用到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中来。他认为,可将虚拟经济视作一个系统,从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考察其特性,以更好地揭示其演化规律。按照该理论,他指出虚拟经济系统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在研究方法的选取方面,成思危(2003)[34]认为,研究虚拟经济应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按照复杂科学的研究要求,实现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辩相结合。在理论工具的选取方面,主要应包括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技术、复杂数据的分析技术、群体决策技术、综合集成技术、计算机模拟、计算智能及数理逻辑等内容。

(三)价值论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物质系统还是价值系统,将影响到一系列基础理论的走向。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将经济的本质认定为“物质系统”,而马克思却走在了另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在他看来,经济的本质是“价值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对资本的理解已超脱了“物”的阶段,他强调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精髓在于其指出了财富的社会性质,将价值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而虚拟经济理论的出发点恰好就是对财富性质和经济系统本质属性的认识。据此,刘骏民(1996)[1]利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构建了实际价值增值与虚拟价值增值关系的模型,并就实际价值增值、虚拟价值增值与货币供求量之间的运行关系作了图示化的说明。进一步地,他指出,中国的证券、房地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要防范资金的过度炒作,控制好货币流向。刘骏民(2000)[35]认为,研究虚拟经济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从本质上认识当代经济运行的基础。更进一步,刘骏民(2003)[16]构筑了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运行特征、国际化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相关宏观调控等方面。

(四)二元人本论

在中国朴素的自然观中,物质和信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表现有二:其一,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与人间的关系已超越了动物简单的生理需求,更多的展现了其社会性一面。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双向互动,正是建立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基础之上,这一点在现代社会表现的更为明显。其二,就物质本身而言,其能量通过信息扩散的形式得以有效传播,而来自于外界信息的回馈,又将反作用于物质,故而,宇宙就在物质―能量―信息―物质的这种循环中不断演进。钱穆⑨在评述中国文化时,关于“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的论断,也从侧面印证了二元人本思想。林左鸣,尹国平(2011)[36]认为,传统的价值理论面临着对“新经济”解释力、引导力、指导力不足的困境,而以生活价值论、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以及新的“三位一体”为主要解释框架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正是对“新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创新研究。更进一步,王延亮,林左鸣(2011)[37]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研究并结合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论述后指出,宇宙的运动就是在“物质态”和“信息态”循环作用下发生的。一方面,“信息态”的信息容纳于“物质态”之中,推动了“物质态”的进化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物质形态又释放出新的信息再容纳于“信息态”之中,推动了“信息态”的进化发展。他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容介态”。据此,他们将“自然容介态理论”运用到经济领域,将经济活动划分为物质范畴和精神范畴,提出了“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林左鸣,吴秀生[38]强调,在新经济背景下,财富标志已发生了异化,人们应该重新对其价值进行认知,挣脱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思想桎梏,构建起基于“使用价值、虚拟价值和价值”的新的价值体系。人类已经进入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时代,“劳动对象化”将被“生活对象化”所取代。

四、虚拟经济的政策应用

(一)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国内学界对虚拟经济进行研究的起点。因此,对虚拟经济的研究自然离不开金融危机。陈文玲(1998)[4]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互动的角度,探究了引起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她认为,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极度膨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而政府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失衡,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在此基础上,她指出,政府应加强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联动关系的关注,提升其监管水平。奇平(1998)[39]在评论虚拟经济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关系时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人类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过程中必然的阵痛。这种阵痛的摩擦点在于:信息文明的比特(信息量单位)要求高度的流动性,而工业文明的原子要求高度的非流动性。货币与信息的这种流动性差异,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核心。与此同时,成思危(1999)[19]认为,金融危机的成因主要在于虚拟经济的内在特性,加之外界的扰动。他形象地将实体经济比作雪山下的岩石,将虚拟经济比作覆盖其上的雪层,而金融危机就像是雪崩,从而产生“滚雪球效应”。更进一步,成思危将金融危机的成因归为5个方面,即实体经济运行失常、政府宏观管理失误、金融系统幼嫩脆弱、投资人群信心动摇与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并指出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虚拟经济的发展,认真研究其运动与发展规律,防范并消除其不良影响。萧琛(2001)[40]从网络经济的角度,探究了美国“增长性衰退”问题。他认为,走出这场“准危机”主要靠“真实经济”的调整。刘骏民,范晓云(2003)[41]从经济虚拟化的视角对金融危机做了解读。他们指出,经济结构的倒金字塔结构必然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形式产生影响。当今世界,生产结构、经济增长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金融危机至关重要,而中国要想走向富强,就必须革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林左鸣(2011)[42]认为,财富和其标的的分离,加之社会多元化的心理需求,致使财富标志泛化,这正是泡沫经济发生的直接原因。更进一步,“财富标志”必须与金融产业相互依存,成为金融产业的立足之基,成为经济平稳发展的定海神针,而加强金融监管和规范“财富标志”的设计,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是当前增加“财富标志”物品供应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和现代通信技术的运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至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进入了“比翼双飞”的时代。起初,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能为实体经济带来规模、效益上的提升,似乎是一件无上荣耀的事而被业界津津乐道。然而,随着各种金融投融资衍生工具的日益泛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逐步出现了貌合神离的迹象,甚至是相互脱离,昔日的“随从”如今大有翻身作“主人”之势,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的各种金融风波、危机俨然已成为虚拟经济的“代言人”。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关系呢?学者们就此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在定性研究方面,齐援军,石康(1999)[43]认为虚拟经济引发的金融危机的负作用表现有三:其一,IMF提供的传统的反危机措施将导致相关国家的经济产生强烈的收缩效应;其二、抑制消费;其三,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从而,金融危机对实物经济的破坏力度逐步加大,并与全球金融衍生物交易额度和频度呈现高度的相关性。基于此,他们给出两点建议:第一、宏观经济政策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第二、建立以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可靠强大的外援为基础的对冲基金机制。秦池江⑩在描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时,曾形象地指出,实体经济犹如锅炉中的水,虚拟经济好比把水转化为蒸汽,一台锅炉如果没有装入足够量的水,不可能产生足够强的蒸汽;如果只有水,没有蒸汽,就不能做出新功;如果只注重取得蒸汽,而不注意锅炉内水量和温度的变化,也是极其危险的。孟令国,邓学衷(2000)[44]认为,虚拟经济自诞生之日起便对实体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动员储蓄转向直接投资,便利资本流动和产权复合,改善风险管理,传递投资信息,调节国民经济等五个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也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诸如,二者发展速度和规模严重失衡,出现了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致使民众在“金钱游戏”中沉醉,将经济的泡沫越吹越大,并一发不可收拾。基于此,他们在强调防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时指出,必须强化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其结构并保持良性运行状态,以便从根本上消除虚拟经济以泡沫的方式对实体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冲击。在定量研究方面,王爱俭,张全旺(2004)[45]从传统的总需求四部门理论(即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出发,研究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微观领域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地,他们指出,虚拟经济与宏观经济的运动方向、增长、稳定具有一致性。刘思峰等(2011)[46]利用种群生态学中的logistic方程,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型,结果表明,只有在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适度时才能使经济保持平稳发展趋势。

(三)虚拟经济的风险治理

虚拟经济产生的初衷在于通过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交易机制,促进资本在供需双方间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目的。但不知曾几何时这只“温顺的羔羊”(初期的虚拟经济)已变成掀起经济界腥风血雨的罪魁祸首,让人们闻之色变。如何把这只“老虎”(后期的虚拟经济)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已成为当前学界绕不开的议题。仲大军(1998)[47]认为,一个国家经济中虚拟成分的大小关键在于资本市场的规模,虚拟经济是看菜下饭,其看重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人文资源与政治资源等。整个资源价值都在观念和信心的主宰下浮动、变幻,人们只有把握其特点、规律,才能在虚拟经济的波动中处变不惊。周铁水(2000)[48]认为,虚拟经济的存在为剩余资金的流出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才不至于导致传统实物产品严重的价格上涨,但存在于其中的风险却不容忽视,必须予以积极应对。吴立波、郦菁(2004)[49]在分析了虚拟经济的本质、作用与历史地位后,不禁反思,虚拟经济是否是实体经济面临增长极限状态后资本挽救危亡的最后一跃?如果是,那么这一跃之后的结果是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的重复还是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的来临?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否能通过彼此间的互动,创造出符合大多数人需要并良性循环的社会经济运转的新方式。吴秀生(2010)[50]基于生产关系的视角,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生产方式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广义虚拟经济的生产力以信息这种特殊的产品为生产对象、具有产量的增长倍率大、生产不平衡性的特点。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制信息权为核心的,重塑了产品货币关系、突出了泛媒体在生产中的参与性和文化与生产的关联性,同时也对企业经营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并正视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汹涌之势,研究并破解其发展规律,以适应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五、虚拟经济的现存困境

(一)虚拟经济的概念不一致

国外学界很少使用虚拟经济的概念,大多用符号经济进行替代。虚拟经济一词的创设灵感来自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可以说是国内理论界的首创。然而,自虚拟经济学说提出以来,学界就争议不断,一直没能给出统一的概念定义,但对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予以肯定。其中,突出表现在对虚拟经济一词的翻译方面,fictitious economy, virtual economy, symbol economy等词汇随处可见,随意性较大;而且各学派对虚拟经济的认知也存在差异:成思危与刘骏民认同将虚拟经济翻译为“fictitious economy”,而林左鸣却主张将广义虚拟经济翻译为“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众所周知,经济学的传播得益于其概念的统一性与唯一性,而这正是当前国内虚拟经济所欠缺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沟通、研讨,以达成共识。就虚拟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有学者将虚拟经济等同于虚假经济,认为其有坑蒙拐骗之嫌;而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非生产性的,而非生产性的就不是正当的,就是应当消除的,因此试图用符号经济取代虚拟经济。后来,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学者逐步开始了对虚拟经济系统而规范的研究,分别从系统论、金融论、价值论、人本论的角度对其做出了阐释,理论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美中不足的是,上述理论很难获得较为统一的肯定,概念不一,大都处于“单打独斗”的水平,理论生命力不强。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不明确

虚拟经济由实体经济产生的观点无可非议,并获得研究者的首肯,但就二者的关系,学界却看法不一。成思危(2002)[51]认为,虚拟经济系统是经济系统中的软件,实体经济系统则为经济系统中的硬件,虚拟经济系统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虚拟经济直接以货币增值为目的,是“用钱生钱”的经济活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相悖离,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经济只能产生财富而不能创造财富。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如何确立二者在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应是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而这一点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论点较为契合。吴立波,郦菁(2004)[49]指出,虚拟经济最初产生于实体经济但已脱离实体经济的真实需要,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应针对其特点、运行规律进行专门性研究。2013年6月刘骏民在广义虚拟经济论坛中,就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问题提出两点看法。其一,从理论层面看,当前的虚拟经济仍未获得主流经济学的肯定,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因而,有必要构建一整套的理论研究体系,结合一般均衡、局部均衡等理论,探究虚拟经济已有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的契合点,最终使虚拟经济成为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从实践层面看,当前关于虚拟经济的实证研究偏少,理论研究与生活实践部分脱节,应坚持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以不断检验、修正理论的科学性。此外,以林左鸣为代表的广义虚拟经济学派则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林左鸣(2007)[52]认为,物质财富是今天经济要件中的“皮”,非物质财富则是今天经济构成中的“毛”,要获得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应该是“皮”和“毛”按一定比例协调起来,形成有机结合的“皮草经济”。进一步地,该学派摒弃了传统的“二元价值论”,将虚拟价值融入产品价值构成要件之中,形成了“三元价值论”,构筑了基于“生活对象化”的全新财富观。众所周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无不受心理活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义虚拟经济似乎已囊括了所有的经济活动。

(三)虚拟经济的价值尚待评价

实体经济的价值判断依托于劳动价值论,但虚拟经济的价值衡量却显得无所适从。如今,虚拟经济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大多数人只能在其价格浪潮中“奇幻漂流”,而他们的财富梦想却在这场追逐中散失。那么,虚拟经济的价值运行规律究竟是否可寻呢?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虚拟经济的价值衡量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末[53];其二、虚拟经济的价值判断可以从“生活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只要是能给人带来(主要是心理的)满足都是有价值的,而这种感受价值却具有非边际化的特点,且大小也因人而异。吴秀生(2011)[54]认为广义虚拟经济对虚拟价值的引入,打破了人们求解价值源泉问题上的理论困境,价值的时间维度被打开,价值变动不定将成为其基本的存在状态。近年来,陆续有学者展开了对虚拟经济的实证研究。萧琛,蒋景媛(2011)[55]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智能虚拟资本品动态估值的整体化模型。该模型依托于价值探索者模型,并将企业外部风险囊括其中,有效避免了其他模型的不足,效果良好。张明立等(2011)[56]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关理论,对顾客感知价值及其对满意、忠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顾客的感知价值由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构成,且均对满意、忠诚有显著影响;情感型产品的虚拟价值对满意、忠诚的影响大于功能型产品的虚拟价值对满意、忠诚的影响。闫妍等(2011)[57]以房地产作为财富标志,分析了房地产、房地产金融衍生品等的发展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房地产及其金融衍生品的虚拟价值具有“边际永不存在和边际无时不在”的非边际化特征。王文龙等(2012)[58]基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视角,利用综合评价法,对A股上市公司依据投资价值进行了评价,通过进行物质态和信息态的两步筛选,最终得到该年A股市场排名前50的股票,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总的看来,就虚拟经济价值计量而言,多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定量研究依旧偏少。

六、前景展望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已近20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各界开始关注虚拟经济,诸多学者为我们开启了虚拟经济这扇大门。2000年10月,天津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2010年,中航工业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成立,下设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办公室(行政事务、项目管理)两个办事机构,以更好地促进广义虚拟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运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研究产业实践问题的应用研究。截至2012年,国内发表的有关虚拟经济的文章已有4000余篇。2013年,中航工业了广义虚拟经济50指数。该指数为衡量证券市场的风险及运行态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也为规范投资者行为,弱化其投资风险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在理论层面,主要表现为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评价体系、运行规律、风险防范、经济地位等方面认识不深;在实践方面,多数学者未能很好的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挖掘其深刻的生活内涵,发挥实践对理论研究的导向作用。此外,在科研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者的积极性。

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彼此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虚拟经济理论的支撑。因此,国内学界同仁应在参与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同时,构建起支撑虚拟经济发展的科学的理论框架,丰富虚拟经济理论的内涵、外延和功能,并不断依托实践对该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使虚拟经济理论更好地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 编者.《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新书会[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2):74-80。

② 王谢勇.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国虚拟经济投资方向定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33(1):35。

③ 李剑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N],人民日报,2003-02-24。

④ 周复之,关国辉.“金融虚拟性”研究综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6。

⑤ 叶雄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述评[J].甘肃金融,2012(6):30。.

⑥ 刘茂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EB/OL].http:///user78/liumaocai。

⑦ 樊纲,李杨.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研讨会发言纪要[J].闽发证券,1999(12)。

⑧ 巫继学.社会财富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劳动性[EB/OL].人本经济学―自主劳动网,。

⑨ 钱穆.钱穆:论天人合一[EB/OL]. [2012-03-20].http://.cn/shixueqian.。

⑩ 周德文.必须摆正经济发展“实”与“虚”的位置[J].财经界,2012(7):104。

参考文献:

[1] 刘骏民.虚拟价值增值与实际经济运动[J].南开经济研究,1996(6):38-43.

[2] 刘骏民.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6(12):47-52.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陈文玲.论实物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从崭新的视角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J].管理世界,1998(6):33-42.

[5] 王国刚.虚拟经济并非虚假经济[J].农村金融研究,1999(9):4-7.

[6] 吴立波.虚拟经济及其影响[J].经济学家,2000(5):46-51.

[7] 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视角下的汇率理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24-30.

[8]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 刘骏民.国际虚拟资本与国际货币体系[J].太平洋学报,1997(1):77-82.

[10]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货币市场[J].经济界,2002(6):4-10.

[11] 成思危.成思危谈知识资本和知识经济[J].今日中国论坛,2009a(10):56-58.

[12] 成思危.虚拟经济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J].管理评论,2009b(1):3-18.

[13] 王彦亮,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的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基础[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23-39.

[14]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 刘骏民,姚国庆.从经济虚拟化角度来理解金融危机[N].金融时报,2003-04-12.

[16] 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40.

[17]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前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

[18] 王兆刚.论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虚拟性[J].金融论坛,2003(8):2-7.

[19]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1999,2(1):1-6.

[20] 林左鸣.虚拟价值引论――广义虚拟经济研究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22-25.

[21] 吴秀生,林左鸣.价值创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三农问题”及解决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4):80-85.

[22]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 关永强,张丽.回归失落的传统: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3(1):5-14.

[24] 王爱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5] 郭华平.虚拟经济特征及功能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1(09):39-43.

[26] 钟伟.对虚拟经济的一些反思[J].当代经济研究,2001(5):15-20.

[27] 林左鸣,吴秀生.虚拟价值的人类活动论依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02):43-40.

[28] 易纲.金融不是虚拟经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33-39.

[29] 张仁德,王昭凤.虚拟财富与真实财富――与刘骏民教授商榷[J].天津社会科学,2004(02):99-104.

[30] 宗寒.从虚拟经济看西方金融危机[J].求是,2012(8):57-59.

[31] 曾鸿.虚拟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探索[J].商业时代,2012(32):6-7.

[32] 陈吉磊,王红蕾.虚拟经济与金融风险[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1,6(1):51-53.

[33] 成思危.虚拟经济与企业环境[J].中外管理,1999,(5):4-6.

[34] 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经济界,2003(1):4-10.

[35] 刘骏民.论虚拟经济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望,2000(5):5-9.

[36] 林左鸣,尹国平.价值理论的困境、出路及创新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关于价值的主要观点[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1):5-14.

[37] 王彦亮,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中国文化思想基础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3):5-22.

[38] 林左鸣,吴秀生.从生活价值论解读财富属性[J].经济体制改革,2006(1):16-20.

[39] 奇平.比特比原子先行――我读世界经理人文摘网站[N].互联网周刊,1999-05-17.

[40] 萧琛.从网络经济看当前美国的“准衰退”与“新周期”[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8):4-10.

[41] 刘骏民,范晓云.经济虚拟化与系统性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03-01-23.

[42]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5):1-15.

[43] 齐援军,石康.关于虚拟经济的初步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1999(5):27-29.

[44] 孟令国,邓学衷.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建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0(6):34-39.

[45] 王爱俭,张全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研究[C].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集,2004:160-168.

[46] 刘思峰,袁潮清,王业栋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35-40.

[47] 仲大军.认识虚拟经济――正确看待股市和人民币[J].企业家天地,1998(9):4-6.

[48] 周铁水.虚拟经济与资本运动[J].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2000,14(4):41-43.

[49] 吴立波,郦菁.论虚拟经济的本质、作用与历史地位[J].海派经济学,2004(1):120-142.

[50] 吴秀生.广义虚拟经济生产方式初探[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2):16-23.

[51] 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2):1-4.

[52 林左鸣.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理论的创新[J].理论视野,2007(8):43-46.

[53] 秦立杰.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J].经营管理者,2012(1):93.

[54] 吴秀生.虚拟价值:价值规律的新视野[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4):36-45.

[55] 萧琛,蒋景媛.智能虚拟资本品动态估值:一个整体化模型[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1):37-47.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5

(一)虚拟经济的定义

对于虚拟经济,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和系统的研究,现在国际上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在国内均被译成虚拟经济:第一个是VisualEconomy,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的经济活动,是一种“可视化经济”;第二个是Virtual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网络经济等;第三个是FictitiousEconomy,这个是指证券、期权、期货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这三种概念互相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是都翻译成虚拟经济容易产生混淆,在国外普遍使用的是VisualEconomy即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并且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网络游戏中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在游戏中的虚拟财富的产生和转移。而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将FictitiousEconomy翻译成虚拟经济更加切合其内涵,但在对虚拟经济的概念表述上有不同的见解。[1]

(二)虚拟经济伦理的法制化进程

1.虚拟经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在经济虚拟化程度不高时,虚拟经济市场还在依附实体经济过程中,虚拟经济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融合在金融职业道德规范内容里面的。金融机构里面包括银行类、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经营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行业从业人员,他们所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便是最初的虚拟经济行业的道德规范,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谨慎谦恭、团结协作、服务于民等。

2.虚拟经济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法制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高度。主要内容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安定团结跟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经济运行良好,就业压力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以及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社会才能稳定,而这一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经济的上支持和物质基础[3] 。

二、虚拟经济主体的利益与责任

(一)政府的利益与责任

与其他市场一样,虚拟经济的运行完全是自由的,具有市场的所有特征,包括优点与缺点,虚拟经济的产生并没有克服传统市场经济的弊端,而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不可能自动产生足够的力量来防范风险,因此要寻求另外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克服这种弊端,即国家的调控力。一方面,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发展经济,管理经济是其自身就具有的职能。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应当是完整的,管理国内经济事务以及保障市场安全是一个国家的必要组成部分。另一个方面,国家具有统领全局的庞大而强有力的组织系统——国家机器,有能力履行干预市场的职能。

(二)企业的利益与责任

作为是实体经济的表现形式——企业,也是影响虚拟经济市场是否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资金是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资金的多少决定了这个企业的规模,而虚拟经济市场正是快速融集大量资金的最佳渠道,因此,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融资发展,就会选择虚拟经济市场这一策略。

(三)个人的利益与责任

参与虚拟经济市场的除了各种金融机构和企业之外,还有组成虚拟经济市场最重要也是数量最多的因素,就是个体。当一个企业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的时候,购买股票或债券的除了另外一些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之外,最多的还是个体的股民也就是俗称的散户,他们的参与给虚拟经济市场带来新鲜血液和充裕资金的同时,由于个人受教育程度不同,道德意识的层面不同以及法律意识不同,会在参与过程中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有的甚至卷进违法犯罪的泥潭不能自拔。

三、虚拟经济伦理对经济伦理体系的作用

(一)补充并完善法律机制

在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完全依靠法律法规维持虚拟经济市场的稳定是不够的,而虚拟经济伦理能够从个体责任和利益出发,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补充完善强制性的“他律”,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自律”,让虚拟经济犯罪者既受到法律的严惩也受到大众舆论和道德谴责,从而将虚拟经济犯罪的萌芽扼杀在每一个环节当中,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虚拟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并优化经济伦理体系

虚拟经济伦理的研究不仅能针对虚拟经济的特点提供道德准则和依据,促进虚拟经济的稳健发展,并且从金融伦理和经济伦理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部分,使得经济伦理体系的内容更加细致化、规范化、合理化、完整化,对其实一个很好的完善和优化。

综上所述,虚拟经济是经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领域和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地位。通过对虚拟经济和虚拟经济伦理的研究,能够充分了解虚拟经济伦理的体系框架,以及它所包含的内容和与其他伦理体系的关系,为构建虚拟经济伦理体系奠定基础,做好最基础的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连洲,李诚.风风雨雨证券法[M].上海:三联书店,2000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6

一、引言

目前的广义虚拟经济分类方法主要有两个。一种方法是从心理需求角度出发,将广义虚拟经济分为纯粹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和既满足生理需求、也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由于广义虚拟经济是建立在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这种分类方式突出了广义虚拟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另一种分类方法是从产业角度进行划分,例如金融产业、文化产业和各种服务产业等等。特别的,金融业又被称为狭义虚拟经济。从产业角度进行分类的优点有两个,一是有利于对广义虚拟经济的核算,二是于有利于将研究集中到极具广义虚拟经济特征的产业领域。但是由于产业分类方法受到经济核算方法的制约,很难做到全面和准确。目前的统计部门的产业分类方法并不是按照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进行的,在金融、文化和服务产业中也存在实体经济的成分,而在实体经济中也存在有广义虚拟经济的成分。例如企业对产品进行的工业设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满足心理需求的,但工业设计的价值通常会随产品划分到制造业的某个部门,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虚拟产业部门。也就是说,由于广义虚拟经济包括了“既满足生理需求、也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从而明确区分实体经济部门和广义虚拟经济部门是非常困难的。

上述两种广义虚拟经济分类方法虽然都有其自身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但是也都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缺陷:这就是它们都不是根据广义虚拟价值的形成方式来对广义虚拟经济进行分类的,而广义虚拟价值的形成方式才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尝试着从广义虚拟价值的形成方式,对广义虚拟经济进行分类。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按照是否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值,将广义虚拟经济分为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和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对于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又可根据其供给弹性划分为强广义虚拟经济和弱广义虚拟经济,前者有较低的供给价格弹性,后者较高的供给价格弹性。当然,区分弱广义虚拟经济与强广义虚拟经济的供给价格弹性值具体为多少仍然是一个问题,不过作为理论研究可以暂时回避这个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假设两种极端的情况:强广义虚拟经济的供给弹性很小、甚至为O;弱广义虚拟经济的供给弹性很大,甚至为正无穷,以此来突出二者之问的性质差别。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介于二者之问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将广义虚拟经济划分为:强广义虚拟经济、弱广义虚拟经济、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以下的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讨论这三种类型的广义虚拟经济,第五节是结论。

二、强广义虚拟经济

可直接定价的强广义虚拟经济是指具有较低供给价格弹性的情况。为了更清晰的说明问题,不妨假设供给价格弹性为O。当供给的价格弹性为O时,称为供给完全无弹性,它意味着供给数量为一不随价格变化的常数,这时广义虚拟产品的价格等价于经济学的租金。因此我们以下先对经济学中租金的概念做一说明,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强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租金是指供给数量不变的资源的服务价格。图1表示了租金的形成的基本原理。在图1中,纵轴代表价格或租金,横轴代表产品数量;D1、D2和D3代表不同的需求曲线,越上方的需求曲线代表的(同一价格下的)需求水平越高;S1代表供给曲线,其供给量为常数q。

从图1中不难看出,由于供给量是不变的(供给弹性为O),因此价格由需求水平决定。当需求处于较高水平D2时,形成的较高价格或租金P2,当需求处于较低水平D1时,形成较低价格或租金P1。特别是,当需求处于更低水平D3时,形成O价格或O租金。

对于强广义虚拟经济而言,由于供给数量确定,因此广义虚拟价值就体现为租金。需求水平越高体现为租金的广义虚拟价值越高,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越显著;反之,需求越低,体现为租金的广义虚拟价值就越低,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就越不显著。这就是说,在强广义虚拟经济中,广义虚拟价值主要是由需求水平来决定的。又由于广义虚拟需求本质上是由心理需求决定的,因此也可以说心理需求水平越高,广义虚拟价值越高,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就越显著;反之心理需求水平越低,广义虚拟价值越低,广义虚拟的特征也就越不显著。

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人们的心理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的,因此强广义虚拟经济非常直接的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对重要性会不断提升,广义虚拟经济规律将成为继实体经济规律之后越来越重要的经济规律。

这里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强广义虚拟价值体现为租金,但不是所有的租金现象都等同于强广义虚拟经济。实际上租金是一个很古老的经济学概念,最初只限于土地租金,后来租金的涵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展,它的外延也在扩大。现代经济学中的租金泛指缺乏供给弹性所产生的差价收入。因此在以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领域也会由于供给不足而产生租金,如刚刚提到的土地租金,以及建立在土地租金基础之上的房屋租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一种租金称为行政垄断租金――通过行政权力人为的限制供给所产生的租金,这种租金一般而言也不应属于强广义虚拟经济的范畴。

由于租金现象的普遍性,又由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态性质,因此许多存在于传统实体经济领域中的租金现象也包括了强广义虚拟经济的性质。例如即使是土地租金也有可能包含心理需求的作用,居住在CBD一方面固然是满足了交通、工作和商业购物的方便,但同时也满足了身份地位的心理需求。再例如技术发明所产生的新产品会有垄断性,垄断性会使供给数量受到限制,从而在需求的作用下会产生垄断租金,这种垄断租金既包括了生理需求的作用,也包括了心理需求的作用。但是只有对应于心理需求的那部分垄断租金才属于强广义虚拟经济。在现实中如何将与心理需求相对应的广义虚拟价值从总垄断租金中分享出来是有困难的。一种近似的方法是与同类低端产品相比较,新产品与同类低端产品的价格差可以近似代表强广义虚拟价值,因为同类低端产品主要满足的是生理需求。如果认为 同类低端产品也满足部分心理需求,那么这一价格差就代表了新产品新增的广义虚拟价值。例如新型苹果iPhone 4手机与同类其他品牌的手机的价格差,就可以认为是iPhone 4所新增的广义虚拟价值。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的不是绝对的广义虚拟价值,而是相对的广义虚拟价值。甚至在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中,我们也许连具体的增值数量都无需知道,只要知道随着收入的增加,心理需求、进而强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对重要性会日益提升就足够了。

供给完全无弹性的强广义虚拟经济是一种极端情况,在现实中往往难以严格满足,一般情况下供给总是有弹性的,至少在长时间内总是有弹性的,我们在下一节讨论弱广义虚拟经济时会讨论这种情况。但是尽管如此,也还有一些现象很接近供给完全无弹性的强广义虚拟经济,下面我们就来举四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古玩(其他的收藏品也类似)。古玩可能是最为典型强广义虚拟经济。由于古玩供给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可以视为供给是完全无弹性的。而对古玩的需求完全是心理需求,从实用角度上看古玩可能完全没有什么价值。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古玩的心理需求会上升,从而古玩的价格、也就是租金会上升。

第二个例子是高档品牌的奢侈品。从供给方面看,首先高档奢侈品的品牌就是有限的,实际上就某一品牌而言它是独一无二的,其次高档品牌的产品往往供给数量是有限的。从需求方面看,高档品牌的奢侈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如品位、身份地位等,而且越是富有的人群对其支付意愿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这类商品的需求也发挥高。因此高档奢侈品的价格基本上体现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第三个例子是的演艺明星的价值。演艺明星主要依靠的个人天赋――虽然也有后天的努力与包装的作用,因此其供给是有限的。例如麦克尔。杰克逊只有一个。而对演艺明星的需求基本上是心理需求,需求越高,明星的价值也越高,这就是为什么演艺明星可以有很高的收入的原因。

第四个例子是独特的风景资源和古迹。显然独特的风景资源和古迹的数量是一种既定的自然存在,其供给是几乎完全没有弹性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类的心理需求也在提高,这集中反映在随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花费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不存在政府的价格管制,独特的风景和古迹的参观票价应当是上升的。

三、弱广义虚拟经济

在第二节中我们说明了强广义虚拟经济的价值体现为租金,而且由于供给的完全无弹性。这种租金主要由心理需求来决定。但是从图1中也不难看出,如果供给增加,即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价格(租金)会下降。例如供给曲线S1移动到虚线位置,对应于各个需求曲线的价格(租金)会相应下降。这就是说,如果供给是有弹性的,体现为广义虚拟价值的租金就会下降。在现实中,供给数量完全不变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时间足够多,供给总是会增加的。因此可以假设,租金往往只能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内租金总是会下降的。像第二节中所说的,古玩、品牌和演艺明星可能都是某些特例。供给变化导致的租金下降可以用图2来简单的表示。

在图2中,当需求曲线由D1升至D2时,租金由P1升至P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供给由S1增加到舵,租金又回到P1。从长期供给似乎是在租金P1不变条件下,由S1增加到S2,因此虚线,LS可以视为长期供给曲线,由于它是水平的,因此价格供给弹性为正无穷也称为完全弹性的供给曲线。这就是说,在弱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短期租金会随着需求增加而增加,但长期租金则由于长期供给曲线是完全弹性珠而保持不变。

当然,完全弹性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种极端情况,在现实中供给弹性不会如此之大,但就定性来说,供给弹性的增加会导致租金的下降。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弱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心理需求或广义虚拟价值从长期来看并不体现在租金的上升上,那么它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经验告诉我们,在弱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心理需求或广义虚拟价值体现在产品的多样性上。从消费心理学角度出发,单纯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产品往往是简单的和品种单一的,而心理需求的提升则要求产品有更多的花色品种。例如早期的福特轿车功能简单,可以概括为一把椅子加四个轮子。福特公司通过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以极低的成本满足了美国人民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但是随着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人们的对轿车的心理需求不断增加,对轿车品质和多样性的需求不断上升。福特轿车由于没有及时跟上这一需求变化而一度陷入困境。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创造的精益生产方式,进一步解决了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问题,将轿车生产方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在集中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对工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弱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产品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可以由下面的CES效用函数来表达:

其中:n是产品种类数,xi是第种产品的消费数量。

首先在效用u中,每种产品都不是必需品,即不会由于一种产品的数量盖xi=O而导致效用为O。这完全复合广义虚拟经济以心理需求为基础的概念。其次产品种类数的增加可以增加效用。如果令所有xi都相等,则效用函数可以简化为u=np-x,可见产品种类数n的增加可以提高效用。而且由于1/p>1,因此产品种类的效用弹性大于产品数量x的效用弹性,这说明多样化对效用增加更为重要。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7

(一)网络游戏的概念

在理论缺失的情况下,研究机构对网络游戏的定义却具有相当程度的规范性。目前,在这一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两个机构分别是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以下简称CNNIC)和艾瑞咨询集团(iResearch,以下简称艾瑞咨询)。二者给出的定义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多为产业经济学领域)引用率较高。根据它们的定义和分类来提炼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需求并满足理论研究的需要。CNNIC将网络游戏定义为以电脑为客户端,互联网络为数据传输介质,必须通过TCP/IP协议实现多个用户同时参与的游戏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对游戏中人物角色或者场景的操作实现娱乐、交流的目的。艾瑞咨询将网络游戏定义为依托于互联网进行、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电脑游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交流、娱乐和休闲的目的。二者从市场角度进行的定义在考察市场规模进行定量研究时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是缺乏准确的界定以及理论概念所需要的普遍性和前瞻性。它们关于网络游戏概念的内涵都局限于电脑游戏。事实上,在目前的阶段,还存在通过电视网络、通信网络等来进行游戏的情况。而且,通过手机进行网络游戏还是重要趋势之一。随着各种网络的融合,未来网络游戏通过何种媒介进行并不确定。它们唯一的共性是联系人与人的网络,至于以何种形式来体现则不影响理论研究。因此,从经济角度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只需保留两个要素,即“网络”和“游戏”,可以表达为“通过网络进行的游戏”。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这一表述是有效和清晰的。其中网络隐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游戏是其目的和表现形式。“网络”的界定随着技术的发展会在外延上发生变化,而“游戏”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学中“博弈”的含义,而不是用来娱乐的游戏。明确这一点至关重要。其他的限定条件都无助于改善最终结果,反而会使概念不具备普遍性。随着后续研究的开展,对“网络”和“游戏”的界定将更加准确。

(二)虚拟世界的概念

在现阶段,网络游戏是虚拟世界存在的基础和主要表现形式。事实上,虚拟世界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网络游戏的“游戏”性质。它不仅是游戏,而且具有社会性。当通过货币将两个层次的世界联系起来时,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在其发展初期,虚拟世界总是作为网络游戏的一个产物,但是如今的虚拟世界渐渐具备相对独立性。虚拟世界的“虚拟(virtual)”会给人虚幻的错觉,因此也有很多学者称虚拟世界为“syntheticworld”,即人工世界或者合成世界,此种表述更符合其本质。在中文里,二者都被译为虚拟世界。早期的学者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供大量参与者以化身形式存在的、持续性的虚拟环境。这一定义界定了虚拟世界的部分关键要素,但是并未指出虚拟世界存在的手段和形式。而Bell认为虚拟世界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建立的供人们以化身形式存在的网络空间,它具有同步性与持续性的特点[1]。在欧美学者的研究中,这是认可程度较高的定义。计算机系统是其建立的工具,包括因特网和移动终端等各种网络系统。每个单独运营的网络游戏都是独立的次级虚拟世界,它们的总和就是虚拟世界的整体。网络游戏是现阶段虚拟世界的主要载体。分析虚拟世界与网络游戏的关系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出发点。在Bell的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词:Synchronous、Persistent、Networkofpeople和Representedasavatars。其中,同步性强调的是空间和时间的一致性,这是虚拟世界稳定的基础;持续性是虚拟世界存在的前提;关系网强调的是虚拟世界的本质;以化身为表现是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存在形式。狭义的虚拟世界主要指大型多人在线游戏MMOG(Mas-siveMultiplayerOnlineGame)所构成的虚拟空间。而广义的虚拟世界则包括所有类别的网络游戏及类似属性的存在(即通过某种网络使人们进行交流,例如论坛及社交网站)所构造的虚拟空间。广义的虚拟世界是一种动态的网络社会生活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虚拟世界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由人工高科技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所创造的一个人工世界,它包含了信息技术系统、信息交往平台、新型经济模式和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等方面的广泛内容及其特征。虚拟世界和虚拟现实是不同的。虚拟现实是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等集成起来所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现实,是一种能够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视、听、触等行为的高级人机界面。也有学者将虚拟现实视为狭义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类别有很多,但大多是以游戏类型进行的分类。从经济研究的角度来看,最有意义的分类是根据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否能发生直接的经济联系来进行,分为虚拟现实世界和虚拟主题世界。虚拟现实世界的代表有Secondlife(简称SL)和EntropiaUniverse(简称EU),通常运营商会规定游戏货币与美元能够直接兑换。虚拟主题世界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主题,更接近于一种娱乐而不是一种生活,其代表是WorldofWarcraft(简称WOW)和永恒之塔。无论是虚拟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主题世界,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都可以和现实世界发生经济联系①。

二、虚拟世界经济的界定与解析

虚拟世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不论在信息、管理以至于法律和哲学领域都是相同的。在经济学领域也是如此。在此基础上的虚拟世界经济概念比较明确。

(一)虚拟世界经济的概念

虚拟世界经济是指和虚拟世界相关联的经济现象和活动的总称。考虑到经济联系,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虚拟世界,还有三类情况也符合虚拟世界的特征。第一,根据Bell对虚拟世界的定义,我们通常所说的局域网游戏②最初并不是虚拟世界的组成部分,但是当第三方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和空间,那么也应将其视为虚拟世界。第二,QICQ类即时聊天软件最初仅是沟通工具,但是基于此的人们之间的网络也构成了虚拟世界的基础。特别是QQ农场之类游戏的开通,使其虚拟世界的特征更加明显。这类形式的典型代表是Facebook。第三,论坛类网站增加服务内容后,例如提供游戏类和下载类增值服务,并需要支付“论坛币”,这种情况下,以论坛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成为虚拟世界的构成要素。虽然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深和多样化,但是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还是主体。与虚拟世界相关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非常多,但其基本模式是通过现实世界中的资金交易,带来虚拟世界中的改变,达到双方的目的。从行为上分析,一端发生服务或者虚拟物品的交易,另一端对应的是资金的流动。正是这种资金的流动,成为联系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媒介,也使对虚拟世界的分析越来越重要。通过这种媒介,虚拟世界的经济变化会传递到现实世界中。

(二)虚拟世界经济的解析

虚拟世界经济包括虚拟世界内部经济和虚拟世界关联经济。前者存在于虚拟世界内部,通过虚拟世界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兑换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后者则是依托虚拟世界所产生的衍生经济,主要包括RealMoneyTrade(简称RMT)与代练服务。虚拟世界内部经济是现实经济的反映和模拟。JesusDi-az计算出WOW北美服务器的货币供应量超过90亿“gold”,折算为1.92亿美元。假设全球WOW玩家的货币持有量是相等的,那么WOW总的货币供应量是7.47亿美元。这意味着运营WOW的暴雪公司成为一家可以发行多国货币的国际银行①。同时,他验证了在虚拟世界中,货币供给量增加同样导致货币贬值,或者至少说明二者是相关的。虚拟世界货币的价格从2007年9月到2008年12月一直是下降的,它失去了2/3的价值。这期间,货币供给量持续上升至3倍。如果虚拟世界的规模持续扩大,那么其间的货币贬值将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②。RMT通常指虚拟物品的现实货币交易。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因为虚拟世界货币与现实货币是直接挂钩的,因此,虚拟世界内部的交易会产生和现实货币交易等价的效果。而在虚拟主题世界中,RMT多通过第三方的交易市场来实现。

现实中,RMT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在SL之类的虚拟现实世界中,玩家需要先将美元兑换成LindenDollar(简称LD,中国用户可以通过PAYPAL或者部分外币信用卡来兑换),然后用LD来购买虚拟世界中的物品及服务。运营商主要出售“土地”,而其他物品的生产与交易则会于用户之间实现。如果用户来自不同国家,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易便是国际经济研究的范畴。虚拟世界的内部经济和关联经济是密切相连的。虽然SL运营商提供即时交易数据,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因此虚拟世界内部交易的整体规模难以进行准确统计。在不严格的情况下,业内人士倾向于按RMT数字的10倍来近似估计虚拟世界的内部交易。

第二,在WOW之类的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通常是禁止RMT交易的。然而,“虚拟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也是围绕着一定的经济利益运行的”[2],由于无法监管,且RMT交易行为不违反法律,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并未受到限制③。RMT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当一个用户在网络游戏中获得一种虚拟物品(可能是武器、装备或者其他道具),他可以通过虚拟物品交易网站将其出售,获得人民币。也可能某个用户具备某种特殊的技能(例如可以强化武器或装备,这种服务是游戏内部服务,与代练之类的游戏外部服务不同),那么也可以通过出售这种服务来获得现实货币。如果某个网络游戏规模非常大,并且游戏中的货币对现实中货币的汇率较为稳定,那么这种交易也会体现为通过交易获取游戏货币,然后再统一出售以获取现实货币的行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即虚拟主题世界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交易的实现形式与在现实世界中是极为相似的。游戏货币被当做一般等价物,成为交易的媒介。当这种交易发展到极限,便会产生一批专业用户,他们通过各种游戏技巧获取游戏货币,之后直接出售给玩家或者通过虚拟物品交易网站出售。在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基于这种行为的工作室数量非常多。

第三,在低端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直接向玩家出售虚拟物品。这种情况下,由用户提供的虚拟物品非常少。这种运营模式会加快虚拟世界的折旧,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缩短运营时间,因此主要存在于低端虚拟主题世界,在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中较常见。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这里的“通货膨胀”不仅指虚拟世界中流通的货币增加了,也包括虚拟物品的增加。因为在这类虚拟世界中,游戏内部货币不一定是一般等价物,或许只能购买低端产品。很多物品是不能通过游戏货币购买的,因此某些道具和虚拟物品的发放成为和货币发行并列的行为。运营商相当于现实世界的政府,其发行游戏货币与虚拟物品的成本都接近零,具有纸币的某些特点,过量发行便会导致“通货膨胀”。代练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微型”服务外包。在虚拟世界中,用户希望实现各种个人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投入时间,并且可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能力。无论时间的投入或是技能的提升都存在机会成本。当用户认为将这些任务交给专业服务提供者完成能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时,便会采取将任务外包的做法来达到目的。最初代练之所以能够产生是为了规避运营商设定的规则。在大型虚拟主题世界中,运营商通常规定一部分高端物品是不能够交易的,但通过代练服务可以获得这类非交易产品。代练通常是通过专业的中介及担保机构进行的。在网络游戏多国同时运营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用户通过登录发达国家的服务器进入游戏,完成客户指定的要求,获取收益。个别情况下,即使网络游戏仅在发达国家运营,这一过程理论上也可以实现。但是,由于运营范围小,发展中国家的用户缺乏对这一网络游戏的理解与掌握,因此不具备用户基础及基数,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用户关注这一市场的可能性大大下降。这种活动属于服务贸易的研究范畴。虽然物品的转移是在虚拟世界中,但是资金的流动却是在现实世界中。如果把虚拟世界看做一个“黑盒子”,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资金从中国转移到美国,但是并不了解它流动的原因和决定其资金量的因素。在现阶段,虚拟世界的关联经济以“金币”采购与交易为主,而作为将来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代练”,却并没有成为主流。平台的缺乏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三、虚拟世界经济理论研究的相关问题分析

由于虚拟世界经济的发展时间较短,并且直到2001年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①,因此理论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很多基本问题至今未被明确梳理过,从而导致很多错误的解读。这种状况在中国更加明显。

(一)虚拟世界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很多不同的相关或相近概念在中国都被译为虚拟经济。第一是FictitiousEconomy,主要指的是虚拟资本,比如证券、期货等交易活动。第二是Virtual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的经济活动,比如外包、资源共享、电子商务等。第三是VisualEconomy,即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的经济活动。在中国,通常所说的虚拟经济一般指第一种。虚拟世界经济在西方的文献中称为virtualeconomy,直译过来应该是虚拟经济。但是在我国“虚拟经济”这个词组已经成为和实体经济对应的概念,并广为接受。因此,为避免混淆,我们的研究将virtualeconomy称为虚拟世界经济。当然,也有学者提出重新规范概念,将“虚拟经济”的名称“归还”给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经济,但社会重置成本太高,有待商榷。因此,我们将与实体经济对应的称为虚拟经济,而将与现实世界经济对应的称为虚拟世界经济。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衍生经济,而虚拟世界经济则是围绕虚拟世界产生的直接和衍生经济行为的总和。现阶段,虚拟世界的主要载体是网络游戏。虚拟经济是各国经济学家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而虚拟世界经济在现阶段主要体现为与网络游戏产业相关的经济行为。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3]。这是相对狭义的虚拟经济定义。刘骏民认为如果从广义上来为虚拟经济定义,那么它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与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4]。从这个角度分析,虚拟世界经济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一种。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虚拟世界经济的交易规模则受虚拟世界内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当然,虚拟世界同样受现实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但是其影响和传导机制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影响用户的经济状况来改变虚拟世界中的经济形势。(二)虚拟物品的价值和价格问题关于虚拟物品交易的问题在法律界讨论较多,但是从经济角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种观点认为虚拟物品不具有实体,不能在现实世界中使用,因此不具有价值,不应该进行交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虚拟物品的所有者付出了金钱和劳动,从这一角度分析,虚拟物品是具有价值的。在中国的虚拟物品交易中,偶然获得的装备可以以数万人民币甚至更高的金额成交。那么,价值规律是否还起作用呢?事实上,这一虚拟物品的获得对个体来讲是偶然的,对群体来说却是必然的。衡量价值的不是个体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考虑对裸钻的定价和业的类似特点,理解虚拟物品的价值会更加简单。在此基础上,供求则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当然,主流经济学只考虑供求决定价格,其结论更加明确。价格问题是进行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一问题明确之后才能使用经济学的研究工具②。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8

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在经历了长时间资本市场泡沫积聚后的一次负能量的猛烈释放,是在虚拟经济畸形发展,攫取大量虚幻财富在西方人心里生成的“幻象”破灭后的集中爆发。把虚拟经济看成虚幻经济,游戏经济,完全脱离其现实存在的根基,任意创设虚拟的金融衍生产品,其本质已经完全脱离了唯物主义所坚持的世界观,当时的华尔街金融体系推崇‘游戏经济’,金融衍生品成为锻炼人的意志与想象力的工具。从马克思唯物主义本体论上理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一种“直观对象”的存在关系,而是一种感性互动的存在方式,是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彼此独立而又统一的子系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应该存在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的过程,虚拟经济需要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实体经济也需要虚拟经济加以激活,正常情况下,张力内的经济的波动可以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与此相对立的“原像—镜像”关系实际上割裂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导致虚拟经济从应该坚持事物发展规律引向唯心主义的危险行为,当张力被强行拉伸,虚拟经济本身的风险性就会因为过度的投机行为加深,不确定性变得难以被认识,这势必产生极其惨烈的后果,“作为财富的社会形式的信用,排挤货币,并篡夺它的位置。正是由于对生产社会性质的信任,才使得产品的货币形式表现为某种转瞬即逝的观念的东西,表现为单纯想象的东西。但是,一当信用发生动摇———而这个阶段总是必然地在现代产业周期中出现,———一切现实的财富就都会要求现实的、突然地转化为货币,转化为金和银。”实体经济以实物或服务的流动作为其运行的形式,而这些形式都是以资金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虚拟经济中,资金是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出现的,如果资金的信用化膨胀进入到实体经济中的生产循环,则就形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紧密互动。由于这种虚拟的信用资金弱化了实体经济所需要资金的作用,因此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虚拟经济的膨胀及波动促成了金融泡沫的生产,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因此,发展虚拟经济,并不是否认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不是忽略社会因素任意虚设,更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跨越发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虚拟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既然把虚拟经济放在唯物主义视野中考察,就应承认它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承认其的现实基础,完全脱离现实基础的“虚拟经济”就其本身而言不是虚拟经济,是游戏经济和虚幻经济。虚拟经济是对现实基础的抽象和放大,且放大的比例应该在一定限度之内。承认虚拟经济的现实基础是实体经济,也就承认了虚拟经济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是社会经济领域内的问题,二者之间联系密切,既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矛盾的特殊性,在对待二者关系上,尤其应注意研究特殊性,特殊性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特殊原因,是事物之间区别彼此的根据。既不能用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发展虚拟经济、评判虚拟经济,也不能因为虚拟经济的特长就否认实体经济的存在意义,忽视其存在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事物,在中国,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在发展中必然碰到许多问题,对于这些带有特殊性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国外的或过去的经验去套,唯物史观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所有问题都放在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全面把握,中国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所有问题都应该在这个有机体中通过实践加以分析解决。或许,哲学的“贫困”在于它无法为所有学科提供该学科本身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哲学的魅力正在于它可以对所有学科进行批判和衡量,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和道路。

(二)虚拟经济的经济安全性和风险性

乌尔里希•贝克曾说过:“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一种经济行为的‘准自然的’组成要素。”因此,虚拟经济也具有高风险性,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虚拟经济并不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其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但却可以对实体经济创造出的财富进行再分配,这也是其虚拟性的表现之一。随着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势必会增加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风险。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中的也面临着微观性、不确定性与盲目性等消极因素。“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资产,包括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工具的价值,具有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因此虚拟经济对经济系统中出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能够有效地予以克服或减少,并由此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对于现代化风险投资和规模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三点原因:

1、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弱,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逐渐取得相对独立,不再依附于实体经济,但是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由于对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产生影响,从而对实体经济的价值系统的影响却越来越强。

2、实体经济的价格主要受自然资源的制约,呈现出稳定的态势。但是,虚拟经济交易的载体是虚拟资本,而虚拟资本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其价格主要受到人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虚拟经济极容易产生频率较高的波动性。

3、虚拟经济的重要功能体现在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风险定价和交易机制,并提供了一个降低了交易费用的稳定环境,从而使得经济得以稳定增长。虚拟经济既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风险性,又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对现代经济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贡献,这实际上加强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异化”。基于以上原因,现代经济的危机发生主要并首先来自于虚拟经济领域,虚拟经济导致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从而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虚拟经济的安全。虚拟经济的安全运行能有效地抵御来自内部及外部的系统风险,确保国家的经济和国民财产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当我们还在庆幸08年金融危机没有大规模波及中国的同时,一些经济学者把这些庆幸归功于中国尚未融入国际资本市场,人民币自由兑换没有打开等因素,但这种庆幸不能成为束缚虚拟经济发展的理由。虚拟经济本身就是二律背反,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消极因素,当前很多经济学者热衷于从如何消除这些消极因素进行研究,这在哲学上是否犯了蒲鲁东式的错误?“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益处和害处加起来就构成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马克思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的消极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对市场经济体系的风险,建立起虚拟经济的风险预警系统对于问题的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日后避免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从哲学角度考虑,那就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如何引导、转化、控制这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负能量,把它的破坏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负能量带来的冲击做到最小化,从而降低风险,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不要企图消除它,消除了消极因素,就消除了虚拟经济本身。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9

关键词: 虚拟经济;符号财富

Key words: virtual economy;symbol wealth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170-02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正步入新阶段,“虚拟经济”也成了一个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熟悉的词。以下笔者就“虚拟经济”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1 虚拟经济的含义

“虚拟经济”是目前学界、经济界及新闻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词,大致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指资本市场。第二种是基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而把网络公司、网络商店等的经营叫虚拟经济,其实网络上经营的公司尽管叫“虚拟公司”,但其经营都是实实在在的,只不过借助了网络进行经营管理,故用“网络经济”来称谓更合适。第三种是用来指代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根据OECD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存储、使用和传播基础之上的经济。既然已有明确的界定,我认为还是遵照使用为好,不要随意用“虚拟经济”替代之,以免混淆。

在第一种用法中的“虚拟经济”一词,目前国内也尚无一个统一严格的定义,我认为由于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和实际经济或实体经济(real economy)是二分法思考的结果,故理解了实体经济或实际经济也就同时认识了虚拟经济(或称非实际经济)。所谓实际经济指一个社会中的各种经济主体为获得实际财富而进行的生产、交换等所形成的整体社会经济生活过程,从产出上看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劳务(它们形成实际财富),既其内容和范围大致与GDP的相同,而实际GDP也正是我们衡量实体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与此相应,虚拟经济就是指符号财富的生产和交换的过程,其中符号财富包括有:①各种原生金融工具,如货币、外汇、票据、存单、股票、债券等;②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如外汇期权、利率互换、股票期权等等。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网络虚拟财富。而计算机及其网络对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影响目前只是初见端倪,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本文所指的虚拟经济必将获得新的发展形式和内容。

2 虚拟经济的出现条件与发展动因

虚拟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的出现是它产生的历史前提之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的揭示了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相应不断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到达价值的货币形式,而虚拟经济也就开始萌芽。随着现代纸币的出现并与货币商品——黄金割断了联系(黄金的非货币化),货币的金属载体被最后否定,货币成为了单纯的价值符号,则虚拟经济也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大约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虚拟经济的相对独立性更显加强,衍生金融工具(它是对股票、债券、外汇等虚拟资产的又一次抽象)的交易基本上脱离了实物,它的交易物实际上是一种主观预期和相关风险,交易的结果是根据金融资产的价格涨落来支付其差额。

虚拟经济出现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过剩经济”的出现,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生产力水平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创造并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化+市场化=过剩”成了困扰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大问题,包括“剩余的产品”、“剩余的服务”在内的“剩余价值”如何由经济体系合理有效的消化和利用的问题激发着人类在经济方面的创造力,催生并推动着虚拟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虚拟经济出现并发展又一重要的动因。科技的进步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全球化的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度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感觉和认识,货币和资本等符号财富以光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整合,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使虚拟经济在范围、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得到了极大拓展和提升。

3 虚拟经济的本质

从历史哲学角度看,虚拟经济实质上是人类或人类文化的符号性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是人类文化创造力的体现,虚拟经济也体现着人类对已有的经济成果的评价和对经济未来的预期。在传统社会里,由于人们的绝大部分精力和体力必须用于物质生产,所以对人类的符号性的感触并不明显,而随着工业社会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发觉我们的生存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我们和实体世界的接触中正被我们自己打入一个虚拟世界或称符号化世界的“楔子”,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军事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无不充满了新的象征符号和新的象征意义。虚拟经济的符号象征性也正源于此。它标志着人类的经济活动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级也更复杂、更不确定的时代。

4 虚拟经济的特征

①与实际经济比较,规模巨大。从货币来看,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汉克尔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货币总量要超出货物总量的60倍,在如此巨大的货币总量中,实际上只要3%—4%的钱就足够应付实体经济的需要”。②与实体经济日趋分离,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其发展越来越远离实体经济,在衍生金融工具出现后,基本上就已脱离了实体经济。如货币最初是随着实体经济的需要而出现并发展,以后就逐渐融入了虚拟经济,存款货币创造机制只能从银行体系中求得解释;到了股票、债券、外汇等也能找到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但其交易价格的波动轨迹已很难直接从实体经济得到满意的解释。③与实体经济相比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易变动性,不论是价格的涨落还是交易额的增减,都具有实体经济所难以具有的极大波动幅度和振荡频率。④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乘数效应。整个虚拟经济及其各个子系统均存在乘数效应,且大大超过实体经济中的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等的效应之和,这也是虚拟经济变动幅度大且频繁的重要原因。⑤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全球一体化、集成化的趋势更明显,发展速度更快。根据有关研究,目前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25%,而世界实体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

5 虚拟经济的作用

①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剂和推进器。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推进作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虚拟经济的繁荣有助于增加各经济主体的信心和良好预期,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二是虚拟经济的运作也是促使实体经济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和结构调整重要手段。当然虚拟经济的急剧萎缩也会给实体经济以巨大的打击,严重时也可能导致实体经济的负增长。②分配方面的作用。虚拟经济使社会的富裕阶层尤其是超级富豪们因大量、持久地占有符号财富而减少或放弃了对实际财富的过度拥有,这样使广大平民阶层尤其是穷人能以较低的代价去享用一些实际财富。

参考文献: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10

The Capital logic and Economic Ethic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ZHANG Yan-tao1 GUO Xiao-yue2

(1.School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05, 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Xiamen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s the issue that we must face. The paradox between capital logic and economic ethic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Deal with the conflict reasonably will produce a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capital logic, economic ethics

当代中国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的战略机遇期,面对一系列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广义虚拟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综合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广义虚拟经济的哲学内涵?如何树立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宏观调控理念,对资本逻辑加以法律规范和伦理限制?如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营造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深入研究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中的资本逻辑与经济伦理问题,对于促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中国人现代财富观和风险意识,树立多元价值理念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广义虚拟经济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内涵

(一)广义虚拟经济提出的历史背景

从总体来看,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基于现代社会正从“生存性需求”走向“发展性需求”进程中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趋势的新经济形态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区别于传统经济的“物本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人本经济”。

从历史来看,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快速提升,物质财富日益积累,人类已经逐步解决了“生存性需求”(温饱问题),人的“发展性需求”逐渐凸显出来,社会经济发展以满足人们生理需求为主的实体经济现象逐渐过渡为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主的虚拟经济现象。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也趋向于追求满足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虚拟价值的商品,广义虚拟经济悄然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从现实来看,需要的满足会催生出更高层次的新需求。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具有启发意义:第一,生理需求;第二,安全需求;第三,爱和归属的需求;第四,尊重的需求;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可见,人的生理需求是最初级和基础的需求,在生理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心理上的需求和满足。现代经济社会,正是这种心理需求,催生了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传统的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为主的经济形态,正在被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创造附加其上的精神财富,以主要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主的虚拟经济时代所取代。可见,关于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同时更是哲学问题。广义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实体经济与广义虚拟经济同样重要。

(二)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内涵

据目前笔者所掌握的材料,“虚拟经济”概念最早由英国银行家威・利瑟姆从“虚拟资本”的概念发展而来。他在《关于通货问题的书信》(1840年伦敦增订第2版)中,率先提出了“虚拟资本”概念。他把在流通领域中用来代替营业汇票的融通票据称为“虚拟资本”。后来,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资本论》中借用威・利瑟姆“虚拟资本”的概念:国债“这种资本,即把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得息)的资本,是虚幻的虚拟的资本”。①依照马克思的理论,虚拟资本具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以有价证券为代表的现实资本的“纸质副本”,如股票和债券;第二种形态是基于信用产生的,包括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和银行券等。

什么是广义虚拟经济?林左鸣认为:“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Rong-Jie State),即传统商品价值由于不断容入旨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②“广义虚拟经济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实物价值与虚拟价值、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信息态)的交互作用。”③概括起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既是现代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也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批判、补充和扬弃。如今,人类逐渐走近广义虚拟经济的门槛,面对这一新的经济现象,我们需要吸收借鉴现代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进展,丰富发展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内涵,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中的资本逻辑

(一)资本逻辑:经济社会的主导逻辑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市场社会),社会经济活动围绕资本逻辑而展开。所谓资本逻辑,“不是泛指资本的所有属性,而是特指资本自身增值、追求利润最大化、唯利是图和不断扩张的自由本性”④。对此,马克思作了深刻的阐述:“资本只有一种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⑤

资本逻辑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采取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从而“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⑥所以,它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资本逻辑是以追逐利润为终极目标,以技术理性为其手段,因此其与生俱来就具有剥削和奴役的性质。“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⑦资本逻辑的本性被马克思刻画的入木三分。资本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需要强势支配和反复使用三种“自然力”:人类生命体的自然力即劳动力、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对劳动力的过度摧残,对自然界的无限攫取,对社会平衡的过分干扰,结果导致了人的异化、生态危机和人际关系紧张。

其一,资本对劳动力的过度使用导致了人的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有深刻的论述。首先,劳动的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再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人和人相异化。由于资本是死劳动,它只有吮吸活劳动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命。正是由于资本的这种逐利的本性,导致了其对劳动者的不断剥削。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人的生命变得卑微,人的尊严被践踏,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生命异化的灰暗场景赫然在目:“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人们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⑧

其二,资本对于自然界资源的不加节制的攫取导致了生态危机。资本逻辑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某种程度上奉行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对大自然的攫取是不加节制,肆无忌惮的。只要能使资本增值,获取最大利润,对自然界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微不足道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正是资本逻辑造成的严重后果。资本主义仍是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其深层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逻辑导致一系列危机――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超前过度消费导致金融危机和政府财政危机,大量废弃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促使人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面对生态问题,我国政府把生态建设提高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布局,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牺牲生态环境以取得经济发展将是得不偿失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想要恢复极为困难,而且破坏生态环境也很难挤身于世界文明大国之列。

其三,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联姻,过分推崇利润至上导致人的“单向度”以及社会关系失衡。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对此做过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已沦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新形式,在这个新形式的控制下,整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个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进行着“单向度的思维”,其结果人们丧失了批判精神。问题是,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⑨但是,在狭隘的资本逻辑的主导下,资本成了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现实化、金钱化,国与国的关系竞争化、敌对化,丰富的人之本性被肢解,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被打破。

(二)虚拟经济: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向

就世界范围而言,现时代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逻辑占支配统治地位的经济社会。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如果说在实体经济时代,资本逻辑导致了人的异化,生态危机和人际关系的疏离,那么在虚拟经济时代,资本逻辑更是与虚拟经济时代的价值追求更加背道而驰。进言之,在资本逻辑与经济伦理之间有着巨大的张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人的异化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间的冲突。无论何时何地,人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即成为全面的人。翻开人类的历史,可以发现,人的发展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和最终目的。一方面,在资本控制人、物全面统治人的经济社会里,资本逻辑对劳动力的无度钳制造成了现代人极端异化的生命样式。“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极限。它侵占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⑩可见,资本逻辑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大阻碍。另一方面,广义虚拟经济本质上是“人本经济”,以虚拟价值的创造和交换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的蓬勃发展,力图摆脱人被异化的厄运,彰显出人类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时代诉求。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人作为“类存在物”走向全面发展的新契机。

其二,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今,人类已经走近虚拟经济的门槛。一方面,我们所在的世界仍然是资本逻辑支配的世界,资本逻辑所奉行的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本性从未改变。资本借助于市场,市场信奉资本,资本逻辑甚至控制物的进化方向,物的生产与存在必须以利润为前提。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资本逻辑并没有把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这一消费者的新的价值诉求涵盖其中。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相较于传统经济,是一种更符合人的发展需要,更高级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时代,产品不再被看作是物品,而成为人们之间互换心理需求的载体,是一个个承载着价值、信念的文化产品。”“ 见物不见人”的资本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虚拟经济力图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价值追求的疏远与背离。11

其三,资本逻辑与经济伦理之间的紧张。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急剧转型中,许多潜在的社会矛盾被激发出来,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在增长,公平正义成为人们内心最强烈的呼声。资本逻辑天然具有采取非伦理行为的冲动,只要不和法律相抵触,任何事情都是被允许的,其结果法律成了最低限度的道德。正是资本逻辑造成了大量伦理上的混乱和生活中的异化: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贫富差距的过大,一系列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毒奶粉,假羊肉事件的出现,这些都与资本逻辑缺失经济伦理有关。面对资本逻辑造成的经济伦理的混乱,需要全面广泛持久地倡导经济正义的核心理念,缓和社会矛盾,使经济正义理念深入人心,努力构建一个社会平等,人民幸福指数高的和谐社会。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作为能够支配人并且吸吮人的活劳动的“怪物”,具有自由的特质。问题是,没有制约的自由常常表现为一种“必要的恶”。鉴于资本逻辑的本性不可能自觉驯服于经济伦理,目前中国发展还离不开资本逻辑这一巨大助推器。因此,在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经济正义及其伦理规范作为对资本逻辑的正义匡扶和价值关照具有重要意义。

三、广义虚拟经济的未来走向:在资本逻辑与经济伦理之间

从时间维度看,当今世界依然处于商品经济历史区间,中国发展无法完全避开资本逻辑,但工业社会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衰微,后工业社会时代日渐生成,中国发展进程正处于这种时间的交接区域。通常,关于后工业社会有三大共识:第一,社会的经济重心由产品制造业转向服务行业, 从事服务行业的白领阶层成为社会的主导阶层; 第二,消费主导生产,主动权在买方市场,卖方不再单纯追求产量而是倾力打造品牌并提升产品的品位 ; 第三,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转换为“美元本位” 12 。在后工业社会中“,制造”向“服务”的转换,深层反映的是商品价值重心的转换,体现为消费重心由“实用性”13转向“意义性”,“符号价值”成为后工业社会商品消费的主要内容。14与此相应,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百姓物质消费增加,更反映在精神层面消费的增加。如今,中国已步入到广义虚拟经济的门槛。为此,中国学者应多学科、全方位完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中国在虚拟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做出理论上的引导。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广义虚拟经济作为一种“人本经济”,从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角度上升到满足人们更高级的心理需求的高度。扬弃悲观的异化观,树立积极的全面发展观,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重要论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中国要继续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发展不断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转型期必须努力克服劳动的异化,使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过程。

其次,坚持转型发展,促进中国发展的结构转形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要在资本逻辑逐利性(工具理性)和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价值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必须要在把握广义虚拟经济的规律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未来发展空间,必须以强大制造业为支撑,进一步掌握虚拟经济主导权。” 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企业不只是单纯的商品制造者,更是文化生产和制造者,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从传统的资本、管理和技术升华为品牌价值塑造、商业模式创新上。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强调创新是创造新的心理需求,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企业应加大对产品的研发以及包装宣传工作,生产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中国必须积极实施广义虚拟经济层面的“走出去”战略,在全球化进程中引领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争取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中端”和“高端”,提高15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软实力。

最后,坚持和谐发展,彰显经济伦理和社会公平正义。任何经济形态都有自身的规律,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互依托,需要更加注重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政府不仅要转变宏观调控理念,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而且要及时经济信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资本逻辑的引导和监管,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由过去的“政府管企业”逐渐变成“纳税与服务”关系――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企业主要通过纳税支持政府,政府则主要通过“营造公平竞争和创新的环境”、“宏观调控”和“为企业提供正确价值导向”支持、引导企业,避免市场失灵。 政府要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在充分满足我国人民“生存性需求”的同时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发展性需求”,16引导人们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境地。

总之,广义虚拟经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广义经济理论揭示了当代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对于正处于结构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应紧紧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扬弃资本逻辑,回归经济伦理,弘扬经济正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努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注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7。

②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③ 刘曙光.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4):27。

④ 张艳涛.现代性生成的深层主线:从资本逻辑到生活逻辑[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62。

⑤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9。

⑥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7-928。

⑦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⑧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1-54。

⑨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⑩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6。

11晓林、秀生.看不见的心――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

1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简明本)[M].彭强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34。

13[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399。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1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虚拟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各类虚拟资本的价值运行形态越来越具有独立性。但尚未有关于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系统研究,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虚拟经济统计指标,只是《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为货币与金融统计提供了一个标准框架和核算准则,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的设立可以借鉴现有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民账户体系等国民经济统计指标。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是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的,奠基之作是刘骏民教授1998年著的《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后来,有高敏雪(2006)明确提出要改革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增加对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这样就客观要求设立必要的测度指标用以完成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工作。虚拟经济的主要活动场所是金融场所,我国目前的关于金融资产存量和金融交易的指标是专门用于反映某种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的规模和交易量,是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1.3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虚拟经济的持续膨胀和经济虚拟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经济的运行也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因此不能单纯的依赖实体经济的测度统计指标来研究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建立虚拟经济合理的测度指标,对涉及的指标数值进行及时的观测分析,是强化虚拟经济监管,防止金融泡沫膨胀,防范经济与金融危机的需要。通过测度指标了解虚拟经济发展状况,控制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4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研读诸多关于当前热议的虚拟经济的文献期刊,为本课题测度指标的研究选取了虚拟经济合适的定义和统计核算口径;然后借鉴当前已有的部分金融统计指标,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角度考虑出发,将衡量虚拟经济发展规模、流动性、结构变化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等的测度指标进行设定、归类、分析,最终建立一套合适的统计指标体系,为虚拟经济测度的统计工作作出初步构想。

2虚拟经济测度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2.1虚拟经济统计工作的认识

要研究虚拟经济的测度指标,首先要明确虚拟经济的含义和核算口径,这有助于找准测度指标的定位。目前虚拟经济理论不成熟,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在继续,争议还在进行。本课题采用普遍接受的虚拟经济理论为基石,即认为虚拟经济一般是指在股票、债券以及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从统计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出发,与虚拟资本的范围一致,将虚拟资本限定在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以及房地产等领域。若按交易工具划分时,虚拟经济统计核算口径有三种:

(1)宽口径,即包含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与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其他应付/应收账款、房地产;

(2)中口径,即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工具、房地产;

(3)窄口径,仅仅包括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本课题研究采用中口径,因为中口径抓住了虚拟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经济的特性、经济活动的晴雨表、经济及金融风险,都集中在这里面体现出来。

2.2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结构框架设计

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研究还属于初级阶段,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虽没有提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但一些统计对象就是虚拟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一些指标的汇总就可以得到部分虚拟经济统计指标。而且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金融统计指标,因为虚拟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金融市场。这样,金融资产的统计指标就能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设立奠定基础。现有的金融资产统计指标是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状况设计的,没有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对指标进行系统设计,只能反映当前金融市场各部分的情况;核算范围不全,没有包括房地产行业,没有包括金融衍生品,没有衡量虚拟经济总量(包括虚拟经济资产总量和虚拟经济资产交易总量)的指标。作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除了能反映各种金融工具的状况外,还要能在整体上反映虚拟经济的规模。本课题将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角度来具体分析设立虚拟经济测度统计指标体系。

2.3以住宅市场为例的统计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主要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住宅市场,同时,住宅市场的发展也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因此,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住宅作为投资品时,资产市场决定其价格和生产;而作为一种消费品时,物业市场决定了住宅的租金水平。住宅资产市场与物业市场是相互联系的。对住宅市场传导机制的分析,即对住宅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2.4住宅市场相关经济学理论研究

地租地价理论:地租产生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存在且两者处于分离状态,无论何种社会制度,只要这一社会形态存在,就会产生地租,而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因此,地租与地价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地租作为土地价格的一种及土地价格体系的基础,是有效配置土地资源的核心和政府调控土地供求关系的手段。因此,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地租地价理论,对发展我国住宅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一定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区别于其他经济流派的主要标志是其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并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关系——农业与土地制度进行考察。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和有限期使用制度的理论,正是由此推导出来的。从量的方面,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Ⅱ两种形式,由于所使用的土地本身状况以及使用者投资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地租量的差异。这一点对我们发展房地产住宅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供求理论: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及资源稀缺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供给(尤其是土地自然供给)是恒定的。住宅区位理论住宅市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决定其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空间规律。区位理论是始于级差地租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关空间经济活动的一般性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onThunen),最早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类围绕市场呈环带分布的理想化模式,为距离衰减法则和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的出现作了准备。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住宅区位理论逐步发展,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过滤论和互换论。

2.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统计指标体系设定

实体经济主要是指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等各产业部门,而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中主要指金融业,资本的所有者以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资。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最终服务目标还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以监督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为目标。国民经济又以实体经济为主,在日常所见的商业形式中以实体经济为主要形式,因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比有着重要的意义。

1.虚拟经济货币占用量

货币数量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配,调节着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物价水平。虚拟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流动性,也就是说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作用,针对必要的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测度指数来对虚拟经济与货币数量进行统计测量。虚拟经济作为货币的流动中介必然有大量资金滞留,虚拟经济货币占用量就是用来表述虚拟经济对大量货币的储备,从静态看,就是指滞留在虚拟经济各部门中的货币数量,就是指在市场中有多少货币可以从事或正在从事虚拟经济相关的交易活动。从动态看,就是虚拟经济各部门中货币数量的变动情况。这些变动时通过虚拟资产交易额活虚拟资产价格变动得以体现。

2.虚拟经济活跃度

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够很快的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还与国际资本的流通形式有很大的关联。此测量指标表示一个国家虚拟经济活跃程度和货币在虚拟经济中的流通速度及其对虚拟经济规模大小的支撑能力。虚拟经济中滞留或正在流通的资金对高速度的虚拟经济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流通速度也是支撑虚拟经济的一个指标,这里用虚拟经济交易活跃度来进行测度。

3.虚拟经济灵敏度

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灵敏性,虚拟经济的交易量对虚拟经济系统容纳的货币数量的变化非常敏感。以上虚拟经济的交易量我们已用绝对增长的指标表示,这里用当年虚拟资产交易量相对于上年同一数据的量的变动率除以虚拟经济中当年的货币量相对于上一年货币量的变动率,得到虚拟经济灵敏度。因为虚拟经济的运作活跃性很强,影响资产交易的因素很多,时间T的时间不能设置太长,否则虚拟经济的即时交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3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理论研究

3.1住宅市场统计指标的特征

(1)质的规定性

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具有反映住宅市场经济活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特征及其内容的属性,且每一类住宅市场统计指标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表现属性。比如普通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别墅等均分别表示住宅的不同类型。但每一类型的住宅在质的规定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与用途。因此每一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但不同的指标反映的住宅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

(2)同质可量性

没有质的规定性不能称其为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但即使有了质的规定性而不能用数字来表示也不能成为房地产住宅市场的统计指标。一些抽象度高的社会经济概念是难以直接量化的,要把它分解或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概念,才能成为统计指标。例如,“住宅满意度”这一概念,可以用其它一系列指标来表示其基本内容,然后用一定计算方法加以分析。

(3)综合性

住宅市场统计指标说明的对象是总体的量而不是个体的量,它是许多个体现象的数量综合的结果。它体现着同质事物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比如一间房屋面积、一次房产或地产交易量等没有实际指标意义,只能在一定时空间条件下的房屋使用或建筑面积总量(㎡)或者房产、地产交易量(㎡),交易额(万元)等。

3.2我国现阶段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分析

我国房地产调查体系中主要存在两大调查系统:一是由国家统计局及其调查总队所组成的政府综合统计系统;二是由建设部和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所组成的部门统计系统。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类: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我国房地产统计调查主要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因此,住宅作为房地产的子内容,对住宅市场的统计主要也是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因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和建设部《房地产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全国部分省、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住宅的统计,整理分析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及其指标体。

3.3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

经过将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的整理与分析,目前我国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主要有反映住宅开发投资完成情况、资金来源情况、建设情况、销售与出租情况的指标。从这些现有的统计指标设置可以看出,我国的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而来,它立足于投资角度反映住宅开发经营情况,仅能反映不完全的供给信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现有住宅市场的统计分类和指标设置逐渐体现不足,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住宅市场的统计范围不足

与国内房地产统计相比,统计局和建设部两个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均有对“土地购置和开发”相应指标的设置,且联合国有“居住用地开发”统计指标的设置,而我国住宅市场则没有相应的住宅用地统计指标;与香港、美国、联合国的统计指标体系相比,缺少对“住宅金融”的统计。

(2)实物性指标较多,价值性指标少

美国住宅价值性指标有房价指数、住房售价、住房租价、购房收入比、租房收入比;香港有房地产市场租金指数等指标;联合国有住房价格与收入比、房租与收入比、住房价格上涨、市场下渗统计指标。而我国价值性的统计指标只有销售额、出租额,成交金额,尽管目前国内对房价收入比、房租收入比等价值指标早有研究,但均还没有纳入到住宅市场的统计体系当中。

(3)内容重点在于生产和开发层面,反映市场层面的统计信息量少

由于我国的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而来,因此它立足于投资角度反映住宅开发经营情况,而反应市场层面的只有销售面积、出租面积。而美国有住房空置率、市场吸纳率、经纪人住房供给数等统计指标;香港有自用量和自用率,租用量和租用率,自有量和自有率等指标;联合国有新住户生成、住居流动、空房率等统计指标。

3.4统计指标计算方法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12

《湿经济》构建一个虚实结合的湿经济框架。如果把实体经济比喻成面,数字经济比喻成水,全书讲的就是如何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最后形成湿经济。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本书的结构。

《湿经济》这本书的结构有点像《周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当然就是指湿经济。二是构成湿经济的阴阳二极,一是虚拟,用比特表示;一是现实,用实体表示。

湿经济与虚、实,相当于太极和阴阳的关系。

在《湿经济》中,还隐含着一个“三”,由时间、空间、实物三个维度构成。由这三个维度,同现实-虚拟维度排列组合,将时间与无时间,空间与无空间,实物与无实物,组成一个2*2*2=8的矩阵,构成八个独特的宇宙,称为"多重宇宙"(multiverse)。

多重宇宙就构成体验存在的领域,其中的元素就构成了“体验的变量”。

由此形成对称的两个四章:

一组是基于现实的四章,包括本书第2-5章,分别是“现实:展示最丰富的体验”(由时间、空间、实物三个维度组合而成,以下省略“由……三个维度组合而成”)、“增强现实:强化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体验”(时间、空间、无实物)、“替代现实:创造真实世界影像的替代品”(无时间、空间、无实物)、“扭曲现实:与时间游戏”(无时间、空间、实物);

另一组是基于虚拟的四章,包括本书第6-9章:分别是“虚拟:策划最富想象力的体验”(无时间、无空间、无实物)、“增强虚拟:将物质带入虚拟”(无时间、无空间、实物)、“实物虚拟:在实物中实例化虚拟”(时间、无空间、实物)、“镜像虚拟:现实世界吸纳到虚拟中”(时间、无空间、无实物)。

前四章谈的,相当于面多了加水,讲体验如何将虚拟加入现实,使物化的世界变得更富有人性。

后四章谈的,相当于水多了加面,讲体验如何有赖于将现实结合入虚拟,使人性更好地在物质世界中得以实现。

这八章构成了全书的主体部分,其中贯穿的思想很象大乘佛教中的“色不异空”。

色指一切有形质、能产生“质碍”的东西(有点象最近发现的“上帝粒子”),即物体或身体。空指空无或虚无的状态、特征、性质。所以,“色不异空”大意是说一切物质现象与空无的状态没有区别。玄奘译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对于湿经济来说,现实这个“色”,与虚拟这个“空”,都不能绝对化。不能认为体验只存在于虚的东西,如文化产品中,实的东西中也存在体验,例如建筑体验;也不能认为体验只能用体来验,例如我们说“虚拟可能比真实更加真实”。说的就是体验具有超越经验现实的意义。

体验经济无论在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中同样可以存在。这就用体验之湿,统摄了心物二元世界。这有助于破除人们受经济人理性影响,将物质与情感对立起来的倾向,从而开辟出经济发展与人性结合的新天地。

湿经济是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描述的纯物欲经济的一个拨乱反正。

传统经济学把所有需求都降解为物质欲望,在实践中难免忽略人的高级需求的经济意义和带来的商机。《湿经济》告诉我们,人不光有物的干的一面,还有心的湿的一面,抓住人心湿的一面,可以把低附加值的温饱发展型低等经济,发展成高附加值的追求幸福快乐的高级经济。

接下来,我们需要理解这本书的实质。

本书在体验经济中,非常强调通过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来把握体验。

读这本书如果只是想获得思想感悟,可以不钻进由“2*2*2=8”结构组成的复杂八卦阵中,而是反过来,将体验八卦阵,叠合为时间、空间、实物三重范畴,再简化为虚实二元,最终回到体验本身,也就是湿本身。

体验超越于主客体,这是它可以将主体方面的时间、空间范畴与客体方面的实物统摄于一体的基础。

本书多次提及这一点,指出:“体验真正在哪里发生?体验既没有位于物质实体,也不在数字实体中。它们只是创造了支撑。体验没有在现实场所发生,也没有发生在虚拟场所中。它们只是塑造了舞台。体验既没有在实际事件中出现,也没有出现在自动事件里。它们只是形成了剧情。体验在每个人内心发生”。

作者的实际意思是,体验既不可单纯当作心理,也不可以单纯作为客观对象,体验是心物二元的结合体,需要有一个结合主客体的框架来加以把握。

本书中,当提到无时间、无空间、无实物时,这个无,从意义高度看,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个无对应的应是异质性。例如,所谓无时间,不是指空无的时间,而是异质性的时间,例如在不同心情状态下,感觉长短不定的那种时间。

例如达利画笔下流淌的时间。这种时间,与康德、牛顿意义上同质、等长的理性时间是不同的。而所谓的有,如有时间、有空间、有实物,则都是指同质化的可由科学实证把握的时间、空间和实物。

湿经济的核心就是体验。对于体验是什么,一般人只是在常识范围内,凭感觉来理解。但体验实际具有新范畴的意义。需要从新文明的角度重新理解和阐释。

这样的体验,首先是一种意义现象。

本书把体验这种意义性的存在,置于心物之上的第三空间,指出:“第三空间是真正的全现实。”用基于体验的全现实,把现实与虚拟,也就是同质性的现实与异质性的现实,统一在了体验这种意义存在之中。本书对体验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体验这种意义性的存在,就是通有无的心体。它是一种可以支配价值的意义。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13

1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理论讨论

国内对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的定义往往是基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这个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虚拟资本”的概念,英文是“fictitious capital”,德文是“fiktiveskapital”。在马克思理论中,“虚拟资本”是指在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资本的所有者以股权(或股票)形式所持有的资本,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信用化的过程即是虚拟化的过程。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虚拟资本是指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第二卷,第340页)。由此来看,虚拟经济不仅包括证券业、资本市场,也包括货币市场,还包括银行业、外汇市场等,是一个涵盖金融业的概念。

国内关于虚拟经济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与虚拟资本有关的、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的经济活动;通俗地讲,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的产品就是各种金融工具,包括各种衍生工具(成思危,2001)。在这种定义中,整个经济活动被划分为两部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建筑等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了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而虚拟经济则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虚拟资本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包括银行信贷信用如期票和汇票,有价证券如股票和债券、产权、物权及各种金融衍生品等(李晓西,2001)。而另一种关于虚拟经济的定义则与上述定义略有不同: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并没有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而实体经济指人类的生产、服务、流通和消费活动。其中的“生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如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秦晓,2000)。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只针对第一种定义进行讨论和辨析,而对于第二种定义不再作讨论。

2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

2.1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货币循环模型

如果把货币资金看做是经济系统的血液,那么货币循环流就可视为经济体系的血液循环系统。通过分析该系统中各部门的资金流量大小和波动幅度,就可以知道货币资金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是如何循环的(见下图)。

在模型中,整个经济系统分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大经济系统,其中前者包括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后者按照金融资产的虚拟化程度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股票和公司债券;第二类:政府债券;第三类:证券化和ABS(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和信用卡贷款等的收入流都被证券化了);第四类:金融衍生物(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物价指数期货等)(刘骏民,1998)。

金融部门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体系不仅主要包括银行也包括实行不同资产组合政策的各种各样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一方面吸收存款,另一方面又通过货币创造功能将款项不断放大贷放给经济实体,同时又将资本金以外的一部分投入虚拟系统。金融部门处于模型中心,体现了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思想。

模型中的参数变量含义分别为:收入(Yt),消费(Ct),储蓄(St=S1+S2+S3),政府预算赤字(GDt),国外净资本流入与进出口之和(NFt+(X-M)),金融部门净货币供给(Mt),投资虚拟经济净资金量(Ft=S′1+S′2 +S′3+S′4; S1′、S′2、S3’、S′4,分别代表家庭、企业、政府、银行投资虚拟资金量)。

模型中投入实体资金的量(It)是虚拟资金的基础。投入实体资金的最大量将满足以下约束条件:mSt+Mt+Ft+NFt+(X-M)=It+GDt

模型中投入到虚拟经济系统的净资金流量F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它分别来自实体经济系统、金融部门以及国外部门,并以独立的形式游离于实体经济系统之外,根据资产收益率的大小在虚拟经济系统四类市场中循环运转,谋取投资收益最大化。Ft变量可正可负、可大可小,这取决于同时期实物资本收益率和虚拟资产收益率的大小。根据资产选择理论,金融机构和人会根据风险―收益组合不断地调整其资产组合,当虚拟资产收益率相对于实物资产收益率较高时,各部门的经济人会增加虚拟资产的持有,Ft就会增加。流入虚拟经济系统的货币资金会同样根据风险―收益组合在股市、债市、期货市场和房地产等市场中运转,致使货币供应量增加,资产价格不断膨胀。当Ft背离实体经济达到一定程度时,虚拟经济的泡沫便破灭了。

2.2 虚拟经济(Ft)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

一般认为,消费和投资是影响总需求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所以,以下我们对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将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来展开。

2.2.1 虚拟经济对消费的作用机制分析

虚拟经济通过影响消费决策从而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渠道:

(1)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是指资产价格的上升使得资产持有者财富增加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增长和推动经济增长的现象,“财富效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渠道影响消费:

① 虚拟资产价格上升使得居民部门的财富增加,在边际消费倾向MPC不变时,从而使居民增加当期和未来的消费支出,提高总需求和产出。即金融资产价格居民财富消费Y。

②在任何给定的期间,消费都是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函数。当金融市场中的虚拟资产交易发出未来经济增长加快或放慢的信号时,就会影响人们关于实际收入的预期,从而影响人们当期的消费。此外,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会通过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扩大就业等间接的影响居民的收入,从供给的方面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即金融资产价格收入预期消费Y。

③财富效应能够通过提升企业效益来拉动消费。

(2)流动性效应

当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时,使得消费者持有的流动性资产量扩大,消费者持有的金融资产与其债务相比为数很多,消费者预计发生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因而较为乐意去购买耐用消费品,从而使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增加。

虚拟经济通过消费作用实体经济的流动性效应渠道:金融资产居民财富贷款的可获得性增加财务困难的可能性耐用品和住房支出增加Y。

2.2.2 虚拟经济对投资的作用机制分析

虚拟经济通过影响投资决策从而最终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渠道:

(1)托宾q值效应

托宾的q理论明确地指出了股票价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动能够影响资本成本,从而对投资产生影响。托宾的q理论对于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微观传导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托宾把q值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而企业的市场价值是股票价格与总股本的乘积。q值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投资的意愿。如果股票价格上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成本的比值就会提高,即托宾q值上升,那么企业购置新厂房和设备的资本就会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即企业进行新厂房和设备等实物投资就变得相对便宜。这种情况下,公司可通过发行股票,从股票发行上得到一个比他们购买的新厂房和设备要高一些的价格,从而通过发行较少的股票筹得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更多新的厂房和设备。这样,企业的投资支出就会增加,从而导致投资的扩张,经济呈现景气态势。由此可见,股价的变化会改变企业的q值,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支出,由此作用于实体经济,即股票价值托宾q值投资Y。

(2)非对称信息效应

该理论通过研究发现,通过间接融资市场融资,因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影响企业的投资支出,进而会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非对称信息理论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提高企业净值或贷款担保的价值,从而减少企业借款时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具体而言,当公司股价上升时,企业净值就会提高。一方面,净值的增加减轻了逆向选择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较高的净值意味着所有者在企业投入较多股本,股本投入越多,所有者从事风险投资项目的意愿就越低,也不大会将公司的资金投资于个人有利但不能增加公司利润的项目,而更愿意从事风险较低投资项目,较少为个人利益而支出,这样就减轻了道德风险问题,使得企业破产的风险减小。同时,较高的净值意味着借款人的贷款实际上有较多的担保品,风险选择的损失就会减少,贷款收回更有保障。所以,股票价格水平的上升减轻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强化了银行信贷渠道,从而使得企业融资更容易,进而通过企业的投资支出增加带动实体经济的增长。

其传导过程可表述为:

(3)资产负债表效应

资产负债表效应是指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对投资活动产生影响。如果金融资产的价格大幅上扬都会使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好转,一方面会使企业的担保价值、净资产上升,企业的还款能力增强;另一方面也使得银行的不良资产降低,使得银行对债务人的信贷约束相应放松,更愿意放贷,从而使得企业的外部资金筹措成本会降低。两者的行为都会在金融资产的价格上扬的驱动下趋于乐观,从而形成信贷扩张,投资活动随之活跃,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增长。

其传导过程可表述为:

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过度背离与金融危机爆发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虚拟资产价格上升或Ft值增加时,将有效地促进需求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虚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不与实体经济同步发展,一旦虚拟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的现实需要而单独大规模扩张时,某些虚拟资产的市价严重脱离其实际的预期收益,经济泡沫的成分就会不断增加。当经济泡沫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泡沫经济。泡沫经济表现为经济的虚假繁荣,它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矛盾冲突的极端形式。这一矛盾的释放会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使金融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加大,加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第一,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大大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虚拟经济的适度和正常发展,是有助于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和提供融资支持的。但是,当虚拟经济发展到过度膨胀时,其作用就会走向反面。这是因为,在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阶段,金融投资收益大大高于实体经济投资收益。在高投资回报预期下,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虚拟经济领域,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和经济泡沫的不断累积。如果流入虚拟经济领域的资金过多,就会造成实体经济部门资金不足,发展乏力,形成生产性投资的挤出效应。另外,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严重损害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第二,虚拟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坏账的大幅增多,会动摇实体经济正常的运行秩序和信用基础。

虚拟货币的出现虽然使货币的供应具有足够的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弹性,但也使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尤其是当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现代商业银行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大量通过创造存款提供信用时,整个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通货膨胀。如果银行发放的大量贷款难以收回并形成大幅度增多的呆坏账,不仅会使银行的金融资产因实际价值大大低于账面价值而产生金融泡沫,而且会使正常信用关系遭受破坏,动摇实体经济稳定运行的信用基础。

第三,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使金融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大。

虚拟经济的急剧变动会通过利率、汇率或资产价格变动迅速传播到实体经济中去,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甚至停滞。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过度背离而达到或接近其临界状态时,这种没有真实价值增值支撑的虚拟资本就可能由于实体经济中泡沫的破灭,使得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市场波动再反作用于机构,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因此,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必然使金融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大。就拿美国的金融危机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虚拟经济过度偏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美国劳动力成本高起,导致美国实体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逐步弱化;另一方面,华尔街创造出大量的纷繁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由于这些产品普遍具有高杠杆、廉价信用的特点,并且能够实现快进快出、大进大出的操作规程,使一批“玩资本”的人能够快速地高额获利。同时,美联储放出大量美元货币,这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进入以大量金融衍生产品为主体的虚拟经济,结果造成全球虚拟经济的整体交易规模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交易规模,因而造成了虚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走过了头。

以上的分析表明,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实体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可能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损害,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我们要注重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毅.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成思危,刘骏民.虚拟经济理论与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60-69.

[4]奥村洋彦.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