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实用13篇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1

二、更新理念与创新方法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理念的改革。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学习、理解和运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实践和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基石。当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只是第一步,称职的音乐教师还应该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深入到实际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只有做到理念更新和方法创新的结合,才能够逐步实现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比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主张开展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课程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依据这一理念,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努力尝试提升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例如,在欣赏乐曲“小背篓”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乐曲节奏和韵律的印象,我组织学生分组编排儿歌舞蹈,通过与舞蹈的有机结合,使得音乐教学“动”起来,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我还经常指导孩子们开展配乐诗朗诵比赛,将诗歌与音乐结合起来,既完成了音乐欣赏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而言之,更新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的结合是小学音乐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外部评价与内部反思相结合

教育评价对教师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有重要影响。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策略不仅有助于公正判断教师目前的工作成果,而且有助于完善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的评价环节。回归到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问题上来,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需要将外部评价与内部反思结合起来,相互配合补充,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针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外部评价主要来自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一是因为学校依据相关的教师专业化标准来对教师的个人学科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行培训、考察和评估,进而给教师提出具体细致的工作要求。二是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象,是教学评价环节的重要发言人,他们对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同样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依据学校的相关教学标准来开展教学以外,还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平等友好地与学生交流,以便获得真实有效的教学改进意见。除了外部评价以外,教师的自我反思也至关重要。以笔者自身为例,为了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教学反思环节,不仅认真撰写每一课的教学案例反思,而且定期进行阶段性自我总结,从专业技能、教学方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尽快改掉缺点。通过长期的努力,我在专业化水平方面有了较大提升。

四、实践锻炼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除了自身专业学科水平和教学实践技能以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化还包括一项重要内容———教学科研能力。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着忽视教学科研的问题,误认为科研只是相关专家、学者的事情,教师的职责仅仅是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对于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和教育优化的积极作用已逐步彰显。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该适应新环境下的新要求,突破传统工作思维,在努力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尝试进行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教研结合,最终实现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跨越式进步。当然,教学科研毕竟是教学活动的更高层次提升,对普通音乐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例如,学习教育学、教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扩充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为教育实践和科研夯实基础。同时,还要不断汲取音乐专业知识的养分,开阔学科和教学的视野。第二,必须注重教学创新和经验积累,这是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依据和素材。第三,必须多思考、多实践、多反思。只有在思考中,才能探索出教学的新思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教学的实际问题;也只有在反思中,才能总结教学成果,提炼出教学科研的素材。最后,必须学习专业的科研方法,比如教学调研、学科考察、课题研讨等,从而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适应教学发展需求,实现专业化成长。不论通过什么途径,借助什么方法,我们想要达到的专业化成长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促使音乐教师既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又具备过硬的音乐专业技能,也能够胜任相关的教育科研工作,最终成长为音乐艺术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专家。

作者:李笛 单位:海南省万宁市万城镇第二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2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3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4

一、“项目化自主研修”的主要内涵

所谓项目化自主研修,是指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情况和发展需求,选取一个研修专题项目,明确目标,在个人专业发展内驱力的促进下,立足课堂教学,自觉主动地进行研修活动。

根据小学音乐学科的特点,项目可以是器乐课、歌唱课、欣赏课等课型的教学策略研究;舞蹈教学、合唱教学等特色拓展课的教学研究;音乐教学的多元化评价、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等的专题研究;对小学某个年级、学段的教学实例进行研究;或是音乐教师专业特色能力的提升、专业发展方向研究等。

这种研修强调教师的主体实践,强调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借鉴、思考,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有具体的目标、途径和实践载体,以提升教师落实研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实施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必要技术支持。在落实自主研修的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分享,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从研修实践的过程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获得主动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

二、“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策略

项目化自主研修的实施过程中,研修的具体组织者――教研员,需要从诸多成功的专业成长案例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引导教师思考:我需要什么?我需要从研修过程中得到什么?并指导教师在自主研修时必须把握好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

音乐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课多思式”的单元课题研讨项目,就是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同一单元或课时的课题在教学平行班中,作多种教学设计方案的思考和实践,通过记录、对比课堂实践的反馈效果,记录有效教学设计与过程,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从公式化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并且通过在学科集体研修过程中互相交流借鉴,激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扩展教学思路,改进教学策略。

2.“微格剖析式”的音乐教学方法对比研究项目

目前,便捷的网络、信息传递手段,使各具特色的、不同理念、不同侧重且丰富的中外音乐教学法呈现在音乐教师们面前。在上同一个音乐作品的同一个教学环节时,许多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对作品的理解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微格剖析式”教学法的对比实践中,不同教师将自己对一个教学环节的思考以及教学法的课堂实践运用情况,用录像剪辑的手段,以微格形式有针对性地呈现出来,大家通过网络共享微格录像,进行对比剖析“同一环节的教学,哪些教学方法用得巧妙,能有效引导学生?巧妙在哪里?哪些不适用?操作的背后是怎样的理念支撑?”等等一系列问题,能够引导教师进行系统、整体的思考。体悟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需要有科学的理念,并且与教学目标、重难点紧密联系。

3.“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

“自我跟踪式”的案例反思项目,是利用便捷的家用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的教学研究。如:某教师自行选择三年级作为重点研究的年级,此年级有六个平行班。教师用同一教学内容在给第一个班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上用自己的手机,或者在手提电脑上接一个小型摄像头,用“拍拍”等软件,拍摄下教学过程;课后通过回放观测,并参照音乐课标和学科集体研修中教学的指导意见,进行自我评课,记录课中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教学设计的电子文档用“修订”格式工具进行修改;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再次课堂记录,并做同样的自我评课与反思改进。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务安排、反思修改进展等情况,灵活地选择录像记录的次数。一般六个平行班,以前、中、后三次记录为佳。

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持续的实践、反思与改进的过程,能够积累最有研究价值的实践材料,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研究的过程,能直接提升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并且,建立在这种认真实践与自我主动反思基础上的专家点评,会进一步促进教师内化专家的点评和指导,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4.“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

“即时实践式”的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为宜,也可以说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研修。如:选择“歌唱教学”作为研究项目的教师,针对同一单元中的同一课题分别备课,并各自先行在自己的班级进行执教和改进;然后大家带着自己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组(通常以四人左右为宜)现场研讨,各组的现场研讨过程一般需要四个课时。第一节课由一名教师执教自己的实践课;第二节课组员一起评课、修改教学设计;第三节课可由另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并结合大家的修改意见,在另一个平行班执教,同时,听课教师边听课边进行进一步思考;第四节课由剩下的教师针对自己听课中产生的新的思考,进行片段教学。小组现场研讨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位教师拍摄录像课,参加区里的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

实践中的即时体悟是最真切、印象最深刻的。“即时实践式”提倡快速、高效分享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使教师保持思维的活跃兴奋状态,并通过即时的课堂实践进行现场反思、改进,提高教师的剖析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即时实践对教师常规课的教学实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加强对日常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关注经验的积累。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很好的专业能力锻炼和提升过程。

5.“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

“共享启发式”的专业提升项目,是针对音乐教师的自身专业提升需要而进行的。首先是根据本区音乐教育和师资基础的实际情况,集合来自市级的学科重点培训和专家培训的视频、音频、文本等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较大的研修资源库;然后,请音乐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进行选择,分享培训中的资源。如:在区级音乐研修过程中,和大家分享由专家提供的美国合唱教学系列视频中具启发性的精选片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解析,引发大家的兴趣和思考;然后,将完整的视频发在学科网上,做到资源共享;同时,针对美国合唱教学视频中呈现的最具借鉴价值的内容,安排进行区级合唱教学专题研讨与展示,请进行合唱项目研究的各位教师,以现场课和录像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科教师在研修活动后的持续专业学习,发挥优质资源的实效。

6.“生活积累式”的音乐特色课程开发项目

有些成熟型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生活积累式”的特色课程项目,即鼓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音乐之外的爱好与特长,充分挖掘和应用音乐教学中的可用素材,为建设自己的校本特色音乐课程服务。如:某位音乐教师,喜欢旅行、喜欢摄影,于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会有意地寻找当地的音乐等艺术素材,并用自己的摄像机、摄影机记录下来,这些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处理,编制成校本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资源的补充。在与学生共同分享中,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也让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并在教师丰厚了自己文化底蕴的同时,体现了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相结合的价值。

7.“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

今天的互联网,使英语基础好的音乐教师,采集与借鉴国际音乐教学的信息变得非常方便。“多元比较式”的国际音乐教学比较项目,正是鼓励拥有语言专长的教师,关注并收集国际音乐教学研究与活动的动态,来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如: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比较侧重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应用,则可以此作为国际音乐教学比较研究的项目主题,或通过网站与国外有相关研究的音乐教师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了解关于奥尔夫教学法在国外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收集相关的案例,并在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实践。这一自主研修的过程将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专业潜力,而且有利于教师创新专业发展的视角,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开展“项目化自主研修”的途径与策略还可以有很多,它为不同研修需要和愿景的教师提供了自主专业发展的多种可能,同时也引发了以教师研修活动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三、对自主音乐研修活动的再思考

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本”,那么,面向音乐教师的研修工作也要“以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1.音乐研修需要关注每一位教师

一方面,音乐研修活动应基于教师个体专业能力的基础和发展愿景,在明确学科总体研修的方向的同时,引导教师增强参与研修的目的性,明确自己的研修主体性,真正提升研修的参与度。同时,音乐研修活动需要激活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智慧,并使每一位教师有应用的机会和动力,让“实践”这个最好的老师推动教师的成长。

2.音乐研修需要创新提效

1)提倡灵活规划与实施。音乐研修活动应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创新、丰富研修机制、组织形式等,以减少教师参加研修过程中的路途、时间等方面的额外消耗和负担,提升研修活动的效率。

2)提倡激趣开放式的研修引领。不能仅拘泥于课本的内容研讨,需要激发教师对音乐艺术各领域信息的兴趣,为教师后续的自主学习提供引导和学习资源的支持,以适应不同教师自主选择性学习的需要。

3)提倡课堂、团队统整研修。音乐研修活动应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领域中展开,不能仅局限于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应为音乐教师在各自学校开展校园音乐特色建设提供专业方向与能力的引领,以及专家支持,帮助教师弥补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提升音乐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

4)提倡多元化发展引领。音乐研修活动要针对不同研修项目,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使其感受专业发展的多元化可能,增强研修的信心和动力。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5

二、提升教育创新能力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我们将在前人获得的成果上徘徊,教育就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为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书破万卷求自如,只有创新才成材”。时展呼唤创新人材,社会进步需要创新人材。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课程标准》还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中,把“创造”作为专门一项予以阐述,可见,《音乐课程标准》是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这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曾有一位伟人说过:“教师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创造,只有打破常规,敢于尝试,才能谈的上创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三见”:新见、创见、远见。实际上,我们获取某种知识和接受某种新观点比产生新观点更容易,要学会提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观点的有效方法,要激励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我们教师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联想翩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科学地运用知识信息的同时,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积极地进行教学研究,将教研成果及时地投向社会。因此,教师应着眼于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努力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提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1世纪是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纪,信息网络可谓是无处不在。现代化教育媒体作为改革的“宠儿”迅速占领传统的学校教育阵地,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软硬件设施。在音乐领域,多媒体技术的介入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许多现代化电教媒体进入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如录音、录像、投影、计算机等,这些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的进入,使音乐教育朝现代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手段,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而是一个视野极其广阔、资源极其丰富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有助于学生对音乐感受的加深和理解,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领域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所以,广大音乐教师更应该熟练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其具体表现为以下这几个方面:多媒体应用教学能力、乐谱打印和MIDI 制作的能力、音乐课件制作的能力等等。

四、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的确很有哲理,我想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最多只能形成比较肤浅的知识,同时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也不会帮助教师获得发展,所以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同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研究记录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课堂上随机出现的灵感,学生好的思维方式及时回忆、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总之,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6

一、音乐的基本内容

所谓音乐,指的就是拥有旋律、节奏或和声等,由人声或者乐器、音响等部分共同构成的艺术形式,是能够详细反映人类生活以及不同情感的一种艺术。

在这一生之中,人类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学习,只是内容、形式有所不同而已。有一些注重教育的家长,在怀孕时期就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是所谓的胎教。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的胎教基本上是利用音乐来进行的,正是因为人类对音乐天生的感知能力。

从音乐的功能方面入手,可以看出:

首先,音乐具有非倾向性。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听到某一段音乐时会因为音乐本身的旋律、色彩等,使得本身的情绪发生变化,或开心、或悲伤;当人们被外界、特定事件等影响而产生某一种特定情绪时,也会被音乐激绪上的变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利用初中音乐教学来带动其他非音乐学科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考范围,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同时,音乐还具有倾向性,其主要体现在:利用音乐这一形式的艺术,对社会环境和事件、活动等产生一定影响。音乐本身带着的感情是这一民族、时代、创作者对某一特定的事件所进行的反馈,例如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不仅仅代表了贝多芬自己与命运之间的抗争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法国大革命;再来,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中最后一句歌词为:“前进、前进、前进进”,是我国多年以来斗争的反映。这一点又使得学生在利用音乐学习其他非音乐学科时,会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和体会。

二、素质教育下初中音乐教学对其他学科的作用

初中音乐教学,不仅有利于非音乐学科的教学,还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其主要作用于以下几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站在讲台上教授教材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听讲。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和效率都较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通过初中音乐教学,并在适当情况下将音乐融入非音乐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来,将单纯的课本知识转化为更加生动的音乐旋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非音乐学科的教学效果。

2.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课堂开始后,教师可播放相关的音乐内容,引入本课的知识点。音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材料,避免了学生毫无目的的遐想、空想;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因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原因而压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这样一来,音乐这样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使学生想要去学习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我国绝大部分的学校在上课、下课时都会打铃;但现阶段已有很多的学校将传统的打铃改为音乐这一方式,在这一小小的变化上不难看出音乐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这一点上还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第一,学校要播放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歌曲,为避免审美疲劳,还要定期进行更换;第二,通过音乐,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音乐的意义,这样做的主要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音乐中彻底放松身心,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中去;另外,初中音乐教学也可以使学生受到一定的艺术教育。

初中的音乐教育与其他非音乐学科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音乐的教育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促进自身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学校要提高对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视,加强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7

随着人类社会向后工业时代迈进,社会文化思想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型,西方现代认识论哲学日益受到反思与批判。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有关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思考与讨论已然崛起,而著名哲学家罗蒂的后哲学文化,作为后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成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一股哲学思潮。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站在元哲学的高度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以解构传统的认识论作为重中之重,其构建的新哲学和新文化旨在以教化哲学的反二元论与人文理念,消解传统“镜式”哲学之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和中心主义的现代思维习性,解构具有文化之王虚妄企图的“大写”哲学观,建构“小写”哲学理念,从而强调哲学与诸文化部门之间相互的平等关系,放弃使哲学科学化的倾向,并以新实用主义的学术精神,提倡关注实践与生活,启发创造性对话,希冀以一种多元、乐观、宽容的后哲学文化观的姿态,迎接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

而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门的音乐教育,其发展必然与哲学思潮息息相关。纵观我国20世纪以来的音乐教育,其发展以传统认识论哲学为基础,在这一哲学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与模式,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与教育背景下,有效推动了我国20世纪音乐教育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然而,面对后现代思潮的涌动,面对愈加凸显的现代性危机,面对西方传统认识论哲学所暴露的弊端,以西方现代哲学为基础的当代音乐教育,也面临着亟需超越传统认识论哲学,从而走出现代性困境的现实问题。而顺应时展的后哲学文化则成为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选择。

后哲学文化观的哲学目标之一是解构“大写”哲学从而建构“小写”哲学观,放弃“大写”中一切被现代思维奉为中心、本质的东西,而选择一条各文化之间平等、自由、多元发展的“小写”之路。实际上,后哲学文化在解构西方传统哲学思维的同时,也对现代音乐教育的认识论哲学基础,构成了一种直指根基的批评与解构。后哲学文化所要摈弃的“大写”哲学观,正与我们当代的音乐教育模式有着类似的基础与特征,即均以中心主义、科学理性、本质主义为价值导向与原则;而后哲学文化力图拥揽的“小写”哲学精神,则体现了一种与后现代主义开放精神相一致的信念与目标,昭示着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文化姿态与思维理念,实现音乐教育从“大写”式到“小写”式的超越,从而顺应国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潮流。

一、后哲学文化:从解构“大写”哲学到“小写”哲学观的建构

罗蒂通常用“大写”的哲学来表示对传统认识论哲学的理解,因为它所追求的是大写的“真理”、大写的“善”、大写的“理性”等等以及这样一些东西的本质,以获得更多的日常的真理。“大写”的哲学认为:“我们的文化是以认识为中心的文化,文化的各个部分都以不同的方式认识世界的不同方面,其中有些是精确的,有些并不精确,而哲学这个文化之王就专事检查哪些是精确,哪些并不精确,并告诉我们怎样才能精确地描述实在。因为哲学所认识的不是世界的某个特定部门,而是世界本身或世界的本质。”在罗蒂看来,传统的(“大写”的)哲学因其接触到了终极的实在,把握了超人类的非历史的真理,因而能成为文化之王或者说各学科的“法官”,所有其他学科的理论的真实性都必须接受这位“法官”的检查。然而,后哲学文化或教化哲学正是要放弃这种本质的、终极的真理,消解传统的系统哲学,使哲学不再成为文化之王,令“大写”的哲学从此逝去。

后哲学文化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指出“大写”的哲学是一个过时的研究语汇与纲领,这一“大写”的哲学: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的传统已经非常古老,后哲学正是要放弃这个传统。罗带将分析哲学视作“大写”哲学的最后黄昏,认为一旦这个哲学被耗尽了,人们就再也不求助于这种精神了,而“小写”的哲学则成为后现代文化历史境域下的真实写照。正如后现代号召抛弃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生存类型,使得人们不可能维持“大写”的哲学了,而是要去面对另一种不同的生活。罗蒂指出,通过哲学研究不能认识世界本身或世界的本质,更不能获得认识活动和认识者本身或其本质,哲学不再是一门关于永恒主题的学问,相反,它是一种文化类型,一种交流的声音,关注与现实的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或多元主题。

罗蒂通过揭示“大写”哲学的黄昏,来展望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的可能性。罗蒂对后哲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描述:“在这里,没有人,或者至少没有知识分子会相信,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标准可以告诉我们是否与实在相接触,我们什么时候与(大写的)真理相接触。在这个文化中,无论是牧师,还是物理学家,或是诗人,还是政党,都不会被认为比别人更‘理性’、更‘科学’、更‘深刻’。没有哪个文化的特定部分可以挑出来,作为样板来说明(或特别不能作为样板来说明)文化的其他部分所期望的条件。认为在(例如)好的牧师或好的物理学家遵循的现行的学科内的标准以外,还有他们也同样遵循的其他的、跨学科、超文化和非历史的标准,那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可见,没有哪一个文化部门具有标准性、准神性或特权,哲学、科学、文学、政治、艺术等文化部门都是平等的。这就是罗蒂所要建构的“小写”哲学观,它体现着平等、自由、言谈的精神。因此,没有所谓的“大写”哲学,也不会有任何所谓的(“大写”的)哲学家知道(“大写”的)奥秘或真理,或能够说明文化的某些方面为什么、怎样能够具有一种与实在的特别关系。后哲学文化解构并取消了“大写”的哲学,而倡导各文化领域、各学科平等交融的“小写”的哲学被建构并诞生了。

“小写”的哲学观,与后哲学文化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以及倡导不确定性、差异性、多元性的基本特征相吻合,强调平等自由的对话,探讨主题的多元性。在这其中,哲学作为文化的一个部门并没有消失,当然它也不再具有文化之王的地位,而是作为谈话的一个成员,与所有文化部门、其他各学科,以平等的权利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导致哲学的开放,乃至整个文化环境的开放。正如罗蒂所坚持的,后哲学文化是一个自由“谈话”的文化,其“谈话”实质即指各学科、各理论、各种思想观点之间的互相批评、渗透、吸收、融合 等活动,这种“谈话”基于一个前提条件,即各个学科、理论或思想观点仅代表“谈话”中的一种声音,当然哲学也是其巾的一种声音,各“谈话”成员即各个学科、理论或思想观点是平等的,没有深刻与肤浅之分,也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这样的“谈话”才是自由的谈话,这样的文化才是自巾的文化。可以说,对话的存在构建了多样性存在的空间,也必然带来宽容的意识,而这种宽容意识将会引导我们发展一个美好的社会,这种宽容意识也是罗蒂“小写”哲学观以及后哲学文化思想的深层价值所在。

二、音乐教育:从“大写”式到“小写”式的超越

罗蒂对“大写”哲学的消解,以及对“小写”哲学观的建构与倡导,带给我们的正是平等自由、多元共存的价值观启示;因为在这一理念中,没有主宰的王位,没有话语的霸权,所充斥的,是多元主体的交互对话。然而,审视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以传统认识沦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现的正是与“大写”哲学观相一致或相对应的“大写”式音乐教育观。面对“大写”哲学走向黄昏的现实境遇,面对后哲学时代新文化思想的强烈冲击,我们的音乐教育也希冀走出这种“大写”基础所带来的桎梏,从而以后哲学文化“小写”的哲学观与文化态度,来重新思考与梳理音乐教育发展的思路与未来,实现“大写”式到“小写”式的超越。

(一)“大写”式的音乐教育

那么,什么是“大写”式的音乐教育呢?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以传统哲学的认识论为经典语境,与这一哲学基础所强调的理性逻辑、本质主义、中心主义、确定性、统一性等基本特征相吻合。因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形成了以乐理、曲式、和声、记谱等理性思维为主要内容,以西方美声、钢琴等技术训练为主要方式而展开的音乐教育体系模式。这就是具有统一性、标准性与统领性的“大写”式的音乐教育。正如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所说的:“音乐学院在某些方面就像是介于人世与出世之问的一种宗教体系或社会体制。每一个音乐学院的社会成员都要求能描述西方艺术音乐,说出伟大的作曲家的名字(如贝多芬、巴赫、莫扎特、舒伯特等),演奏有大型声势表演的伟大作品,如歌剧、协奏曲、交响乐等。它创造了音乐学院的思想观念,具有宗教文本的诸神、仪式及仪式成员和教士制订的社会法规。”西方传统哲学及其文化思维,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文化领域、体系,同样也渗入了我们的音乐教育。于是,相应地,在音乐教育领域产生了以西方的科学理性与文化特征为主导的音乐思想观念。例如,许多人认为音乐学院就应以美声唱法教法为主,至于中国民族的、戏曲与曲艺的、原生态的、口传的音乐歌唱等,仅是主干或主流以外附加的元素;或者,大多数人会认为不管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还是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抑或是专业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都应将五线谱作为最基本的入门,缺之不可。就这一现状而言,似乎很少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缺少本土文化、传统、民旗音乐内容的音乐教学,是否能成为完整的音乐教育?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否认这些以西方元素为主体的音乐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以西方体系观念为主的音乐价值评判标准,已深入国人的心中,并成为了我们音乐与音乐教育发展与成就的衡量标准。这种重科学理性、以西欧音乐文化作为体系中心的“大写”式的音乐教育,如同“大写”的哲学,作为“王”的或“法官”的地位,具有权威性,作为真理而具有中心价值与中心地位。

这种“大写”式的音乐教育,体现了西方音乐与思想观念在学校音乐教育领域的正统地位。这也令笔者想到了美国著名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的一本书《东方学》。所谓“东方学”概念,指的是以西方学术学科、思维方式、权力的话语对东方文化历史进行研究所做的结论――即“一种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赛义德指出:“东方学将东方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欧洲文化正是通过这一学科以政治的、社会学的、军事的、意识形态的、科学的以及想象的方式来处理――甚至――创造东方的。”赛义德认为东方学不只是文化、学术、制度对政治课题的反映,它还是一种地理意识在美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文本中的分布。

在读过《东方学》后,我们是否也可以链接我们的音乐教育,对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近现代以来的中国音乐研究、创作、表演、教学、价值体系等是否逃脱了西方人“东方学”的话语控制?从赛义德《东方学》的视角来看音乐学领域,管建华教授认为:“西方的音乐学在中国形成的正统地位就是一种音乐的‘东方学’,它是控制近现代中国音乐理论和实践的一种话语制度,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东方学除了是一种学术研究领域之外,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西方音乐学在中国音乐研究中的正统地位不仅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且还是一种音乐制度,如音乐教育传承、音乐创作生产、音乐审美接受等等。这种制度产生的一种规范化方式,即以西方音乐体系(学校音乐教育主体)的传承,交响音乐(高雅音乐)创作的权威性,音乐理性认知方式(如曲式分析),形成了19世纪工业音乐文明的那种统治力量,并成为‘原始东方’向文明西方文化转轨的象征。”

的确,在音乐领域“东方学”的影响下,我们看到西方交响乐或严肃乐乐在中国已取得了正统与经典的地位,而民族的、口传的、原生态的以及各地域的文化,都在成为边缘的东西,大多数人会将是否会创作、表演交响乐、歌剧等看做一个民族落后与先进的划分标准。然而,事实上,这种以西方科学理性与文化特征为主体的音乐教育模式,缺失了更多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多有意义、有乐趣的文化内涵与交流形式,包括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各地域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不平等关系或不平衡关系将成为东西方文化健康发展与交流的障碍,“大写”式的音乐教育观念也将成为学校音乐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健康发展的障碍所在。

(二)“小写”式的音乐教育

后哲学文化在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哲学与科学、文学一样,作为文化中的平等一员,不再有审判官的权威或是奠基者的地位,否定、消解和解构一切终极真理、终极本质。我们应该认识到:“后现代哲学认为哲学的‘终结’不是‘完成’,不是绝对的死亡,相反,它是开端,是伟大时刻的开始。正如历史的终结意味着大写的历史将让位于小写的历史一样,哲学的终结也将意味着‘大写的哲学’要让位于‘小写的哲学’。”这种“小写”哲学文化作为一“一种没有权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它没有标准,没有方法,也没有主题,它向一切东西敞开”,其目的是要为思想活动提供自由平等的对话空间。后哲学文化的“小写”哲学观告诉我们:文化之间都是平等关系,对话都是自由的,各种声音的谈话建构了多样性存在的空间。在罗蒂看来,文化是没有标准和模式的;而同样作为社会文化角色的音乐教育,处于当前的社会 文化转型时代,也期待着走出“大写”模式,而以“小写”式姿态“向一切东西敞开”。

赛义德从西方学术界关于东方主义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人手,清理了西方文化如何构成有关东方的种种偏见,即认为西方学者总是以一种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来透视东方文化,因此,必然带来关于东方文化的许多外加的附会的歪曲。赛义德通过这一过程的清理,发展出一套关于后殖民主义批判的理论,用他的话来说:“在后现代时期,后殖民体现为两方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对第三世界同家文化的控制,因此,抗拒西方文化霸权就是后殖民时代长期政治冲突的内容。”后殖民话语批评侧重揭露西方形而上学话语的局限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试图重新界定文化象征的过程。随着世界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长期以“大写”思想为主导的中国音乐理论界、教育界,也应当来仔细地思考后殖民批评话语的价值与意义。20世纪巾国音乐文化发展很明显受到西方影响,工业文明的音乐价值观,形成了中国音乐文化对于交响乐、标准化、规范化的高度认可,并将其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然而,随着后工业社会以及后现代评论的出现,工业社会体制及音乐文明的价值受到了质疑与批判,甚至连西方人自己也认为:工业文明音乐文化不属于人类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它只是一个历史阶段,不可能代替人类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因为欧洲音乐文化只是众多音乐模式中的一种文化模型。

东西方文化在后工业时期的语境下,重新相遇,这种相遇不同于20世纪初的相遇,因为我们看待西方音乐文化价值角度发生了变化,从西方单一维度转向了世界文化的多种维度,由单一价值观转向了多元价值观引导的世界多元文化观。后工业社会来临,后哲学文化时代已至,人类将走向新的生态文明时代,新的理念将逐渐取代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我们将以新的文明价值观来重构东西方音乐文化。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君特・克莱南曾来中国考察中德音乐教育之间的差别,他这么说道:“据我观察,中国把18、19世纪西方传统的歌剧和音乐厅音乐奉为规臬,并在音乐学院和大学里设置了相应的固定教育体系。但是,这一体系怎么能对20世纪的震荡革新和大浪淘沙作出反应呢?对此我以为有必要融人现实的发展之中,有必要把教育计划中那些蒙有尘垢的老掉牙的内容清除掉,以便为诸如先锋派音乐和波普音乐等新音乐现象腾出位置。目前,我们西方生活在一种多元风格的环境之中,用‘美声唱法’和‘申克分析法’绝对无法迎接这一现实的挑战。”可以说,我们已进入了一种解构殖民思想的时期。解构西方文化中心论或一元论,其目的并不是否定、反对西方音乐文化的价值,而是解剖、梳理它的构成方式与价值根源,这属于当今全球文化运作中的后殖民批评或第三世界文化批评。解构是为了新的建构,它能使我们在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对西方音乐价值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在学习理解西方音乐及文化价值体系独特性的同时,我们将对东方、第三世界及本土音乐文化予以重新认识与发现,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及课程设置能反映人类文明各民族各时期的优秀成果。

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过:“每个社会或每种文化都是其自身历史的产物。”各个地域的文化都是一种历史的积淀,都有值得我们探究的文化价值。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当代策略”文献中指出:“教育体系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表现。既然没有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相同,那么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对教育问题所下的的定义。每一个国家都拥有它不同的地理、文化和社会职业的环境,至于语言上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许多国家正在把它们的国家策略分散给地方去制定并出现了多样化,让地方共同体有相当广泛的行动自由。”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与多样性现实,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与必然趋势。同样的,对于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来说,摈弃统一的“大写”式教学观念,而尊重并针对不同文化、语言、社会习俗等要素进行相关音乐的研究与学习,才是未来音乐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我们认识到,不仅仅是西方的文化与音乐思维模式,值得我们去学习,还有更多的音乐表现形式与音乐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音乐文化价值,需要被我们纳人视线范同,需要被我们重新认识。“小写”式的音乐教育关注世界多样的音乐文化价值,而不仅仅是西方文明的历史成果。

作为人类学家弗思的学生,费孝通先生翻译了弗思这样一段简洁而经典的语段:“作为一位人类学者,我将注重那些生活方式和西方文明不同的人民的习惯和风俗。我注重他们并不只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猎奇者看来比较新奇,也不只是因为这种知识对于在不发达国家工作的人大有裨益,而是因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研究能帮助我们明白自己的习惯和风俗。”对于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知识的研习,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而且从他人那里获得知识,同样可以促进我们对于自身知识的检验与进一步丰满。正如人类学实际用途所体现的意义:“没有脱离人类学基于文化的互为主体性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有关论述,对于发展、都市、民族医学、民族科学、民族艺术、民族音乐的研究,使人类学家进一步确信,从‘他者’那里获得对自身的认识,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文明体系有多重要,从‘他者’延伸开去,人类学家可以从事很多方面的研究,可以促进很多事业发展。”可见,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是一个全球性的视野,不可缺少对于“他者”的研习与理解。社会人类学家就有着这样长远的愿望:“置身于世界的所有文明中,让那些我们不易了解也不熟悉的信仰与风俗,冲淡我们民族中心主义的限制,从而进行所有社会的比较研究。”

音乐的文化哲学基础――音乐人类学也是如此,它从来都将视野拓宽至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范畴,其中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就渗透并体现了音乐人类学对各种文化研究的重视:“其研究对象是从称之为原始民族到文明民族的人类所有文化层的传统音乐与乐器,我们的学科调查所有种族的、民间的和各种非西方艺术的音乐。”正如音乐人类学家提顿和斯娄宾所说,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是对特定环境的一种特定适应,在音乐的观念、社会组织、曲库、音乐物质文化等方面,各个文化之间是有所不同的。说一种音乐文化比其他的要“好”是荒诞的,因为这种判断是基于单一音乐文化内部的标准。艾伦・洛马克斯曾说过:“现在世界已形成一种邻里关系,由大、小、强、弱的文化实体组成。每个实体都需要尊重相互的自。我们在获取生活、自由和社会公义的权利时,需要建立起文化上的平等原则。”因此,“小写”式的音乐教育就是呼唤这样一种文化上的平等原则,呼唤对所有音乐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呼唤一个富有差异美的多元文化的音乐世界。

三、结语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8

(一)语言、表情评价--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音乐的学习,需要在充满自然和爱的环境中进行。要想学生对音乐课有兴趣,老师必须具有成熟的个性、良好的风范和热忱。首先就从重视音乐学科的语言评价和教师的表情开始。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的目光,"你的声音真好听"......学生演唱时不仅音准好、节奏稳,而且极具表现力,给予他肯定的微笑和夸奖的手势;因紧张演唱声音小而且断断续续,老师向她投以肯定的目光,表示相信你能行,并邀请其他小伙伴和他一同完成歌曲的演唱......这些有声无声的评价最容易被孩子们接受,也帮助学生们在音乐中找到自信。

(二)《音乐百宝箱》的建立--留下学生的音乐成长足迹

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了《音乐百宝箱》成长记录夹,它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音乐成长过程的资料夹。一学期下来,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音乐资料,还学会了自己整理归类,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比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音乐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

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百宝箱》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从他们"百宝箱"的记录与整理也产生厌烦心理可以看出,已经不满足于现状。教师仍然是评价的执法者,而学生仍然是评价的被动接受者。

为此,我们进行反思并总结了"三得三失"。一得:它留下了学生对音乐课学习过程的知识与技能,看到自己整理的音乐资料就能想起学到的知识与能力;二得:学生学会资料的归类整理,而且能根据内容进行美化,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三得:学生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在音乐学科的进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一失:学生教师的工作量太大,教师对学生的《音乐百宝箱》经常指导、检查,学生每天都要带到学校中,并进行整理,成为学生繁琐的劳动;二失:只是对学生音乐的各种作品的评价,缺少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三失:评价的多元化体现得不够,同学没交流、家长少参入。最后经过研究决定为学生建立音乐学科评价手册《音乐成长日记》。

二、《音乐成长日记》的使用--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一)《音乐成长日记》的设计--成为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动力目标

《音乐成长日记》中,"大心小心悄悄话"--体现教师的关心、鼓励,"自己的作品"--学生创编的歌词等资料,"音乐快递"--加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交流等等。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学生的音乐发展

1.师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全班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进行观察,随时小结、表扬,并记入学习过程情况评价之中。使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都处在教师的激励、肯定之中。

2.自评:让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更要学会在评价中反思。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供给学生评价的机会。如演唱完歌曲或表演完毕后,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唱得(演得)怎么样?"自我满意度"的评价,用不同表情的脸谱来表示,促使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坚定学习的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互评:学生之间朝夕相处,相互最了解,所以学生之间的评价,最能反映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细微变化。《音乐小屋》内容有: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提出问题、认真思考、愿和他人交流、会欣赏别人等,这种评价方式具有直观性、音乐性、可操作性,学生喜欢,家长支持。让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学到了别人的长处,使评价双方都受益。

4.家长评价:家长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在家中的学习表现向老师反映。家长参与评价,密切了家校之间的联系,使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获得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达到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建立,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以提高,学生能为自己评价感到高兴,当看到老师、家长、同学给与自己的鼓励,信心十足、干劲倍增,能正确的看待别人提出的建议,把它变成自己努力的方向。学生为每个月能多积累不同活动的奖章,在各项目标中严格要求自己。

学期结束后,我们发现虽然内容比较多,项目比较全。但它却把学生束缚在教师为之设计的框架内,缺少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三、《音乐学习成长日记》内容升级--音乐空间拓展无限

(一)《音乐学习成长日记》的改进--促进学生音乐的发展

此次《音乐学习成长日记》评价手册,初步形成我校音乐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二)采用延迟性评价,给学生进步的权利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9

中国音乐课程中唱歌教学,是最古老的音乐教育的发端,也是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研究。中国基础音乐经历“由音乐‘唱歌’教授法发展到音乐‘唱歌’教学法,又发展成为音乐教材教法,再形成音乐教育教学的进程”——曹理。

一、新中国成立前小学歌唱

教学目标的开端时期 (一) “乐歌”西化思想与个人修为的传统观念

随着中国近现代学校的兴起,宣扬与传播西方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西式音乐课的音乐教育已开始萌芽。清末政府在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关于学科程度与编制中历史性的第一次提出:“唱歌音乐课,并把古诗歌列入功课,指出诗歌的有益风与涵养,可通于外国唱歌作乐、和性亡劳之用”[1](P2)。 尽管这时所谓唱歌音乐课并不是今天实质意义的唱歌与唱歌教学,但这是对西方音乐教育思想的认识与汲取,也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与音乐教育理念的有机碰撞与融合,同时是近代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与目标理念的萌芽,为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音乐素质教育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发展方向。

(二)学堂乐歌与 “乐教功能” 的教学“要旨”

“学堂乐歌”泛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其旋律选用欧美、日本歌曲,民族小调、民歌,师生共同创编出反映时代风貌、符合进步思想要求的歌词,学堂乐歌的学校的音乐教育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民国开年的1912年政府颁布《小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两个纲要,《小学校令》第三章第十一条把“乐歌”列为可有可无科目。但在《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教责中规定教学要旨:演唱平易、活泼、优美的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 ”[1](P8),将具体的音乐教学转向主体的人对“美感”与“德性”体会的教学目标统领下,这虽然只是当时人文精神的点滴,但对于基础教育必将有汇集江河之势的影响。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小学音乐课程纲要》更将人的主动接受美和“融和乐群”所体现出来的合作精神纳入“教学目的”中。1929—1932年是唱歌教学教授法蓬勃发展期,提出了对个人“音乐兴趣、涵养天性、团结有爱、勇敢进取精神”教学目标下的音乐课音乐教育。还包括中外歌曲的声乐欣赏、童谣、儿童歌剧的表演,各类歌曲的音乐诠释与歌唱方法研究诸多的唱歌教学内容。这标志中国中小学唱歌教学教授法初步形成。1936年实施《小学低年级唱游课程标准》,延续32年唱歌教学的目标基础上,创新提出低年级唱游课教学,完全以儿童的心理、兴趣为主,边说、边唱、边跳、边表演、边游戏,显示了音乐灵活多变的培养手段,更强调了音乐元素综合与多元的审美理念,更好地完成 “美”的认识与对“美”的判断,更进一步拓展音乐教育对儿童素质的发展作用。1941年的《小学音乐科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提出了“完成乐教的功能”教学目标[2],把顺从儿童的天性与培养音乐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听、唱、表演的能力与互动联系起来;把歌曲的情感与激发进取精神的修养调动起来,开启了独立、表现、交流、审美的音乐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新中国成立后唱歌教学

与特色教育目标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音乐教育,首先面对翻身做主人的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者的革命新一代提出了充满政治色彩的素质培养新理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困难重重的国家经济建设,还有即将开始的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之战,围绕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与建设需求,反映出音乐教育模式突显其深受苏联音乐教育体系影响的特征。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首先是目标的提出,不仅延续之前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要求,还有音乐陶冶身心、丰富生活与培养为人民服务、国际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新人的社会素质的目标。尤其是政治目标下体系与教学之中。一是要求歌词歌颂领袖、革命英雄等政治化的内容;二是歌曲选用苏联等革命儿童歌曲,表现风格活泼愉快、勇敢雄壮。可见特色目标下唱歌教学对人的由思想到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整体教育思路。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是音乐教育的改革之年,当年中国经受最严峻的历史考验,中苏关系分歧与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反而更加强了中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小学唱歌教学大纲》中突出的变化就是第一次直接称谓“小学唱歌教学大纲”,可见唱歌课教学的重要地位。唱歌教学目的中改革性表明:小学唱歌课不仅是完成美育教育的手段之一,也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小学五年级教学方法、大纲、具体的歌曲目录共143首(包括必唱歌曲37首)、参考欣赏曲目69首;中学两年共歌曲67首(可自选)、欣赏69首歌曲,更多涉及唱歌教学的方方面面,突出唱歌为中心的教学极其足轻重的地位。但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经历了“”的十年浩劫,文化教育领域更是首当其冲的深受其害。当时国内没有正常的教学,全部投身于人为的群众运动与社会宣传,音乐教育是老少全员的唱语录歌、颂歌,人的培养趋于标准化、模式化。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音乐教育经历了从受欧美国、日本到受苏联音乐教育影响,再到形成本土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

三、改革开放期唱歌教学与素质

教育目标开启 1978年“十年”宣告结束,从1956年到1979年时隔23年后诞生的1979年《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1979年到1982年大纲在教学目的任务:强调音乐美育教育的作用;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把音乐修养拓展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与的高度;特别是民族民歌与外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学习,大纲中明确指出唱歌是音乐教学主要内容,唱歌的技巧训练应贯彻唱歌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这点在教师教学时有过度停留对唱歌知识、技能学习的偏颇认识。

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音乐教学大纲》是中国中小学唱歌教学乃至基础音乐教育的转折点,其中对大纲性质的诠释与之前的目的任务相同,而在教学目的中进一步探讨通过音乐教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艺术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目标开启特别之处,由1982年唱歌是主要教学内容提法,改变在这次大纲的使用突出说明中“充分肯定唱歌教学的重要作用”,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最有效的手段。第一次历史对古老唱歌教学有单一技能技巧训练的教学倾向做反思,纠正对学生全面音乐素质教学的忽略与偏颇认识的现象,拉开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序幕。4年后,1992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延展以前的教学目的,但把审美的情趣、情操,延伸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把五热爱的社会主义教育融进音乐学科的特点,表明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目标的方向。另外就是对小学的1—2年级、3—5年级、6年级三个学段的划分,即新课标中的分段目标理论。并把活动列为课程,针对当时应试教育对音乐课的冲击,提出提高音乐活动质量的问题。21世纪之初200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特点之一注重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音乐兴趣、体验审美来发展个性。突出启发智慧的音乐学科特点教学。

四、2001年新课改与素质教育

目标的完善时期 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我国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开始,目标理论的改革首先是背景基础,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对目标的片面理解;二是强调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较有特点;新课标的目标理论基础是人与音乐的教育,只有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才能实现“育人”的基本目标;新课目标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音乐兴趣培养目标,创造性音乐价值,学科综合教学原则”[1](P172),这说明新课改目标的确定,中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的改革的形成。这种转换不仅显现出了中国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更是人们对音乐素质教育一个世纪的概括和总结。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以小学生唱歌的声音发展,获得学科特点的歌唱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恰恰是当前歌唱教学中存在急需解决和研究问题之一。唱歌教学的音乐表现与技能要求,绝不是只停留在了解演唱几首歌曲的歌词内容,能背唱下来的能力上缺少情感体验不协调的手舞足蹈,而应该是深入到歌唱学科特点知识、技能掌握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提倡美好唱歌声音学习的关注,理解唱歌声音的科学认知,逐步培养学生使用唱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提升学生唱歌学习的个性化探究意义,帮助他们“审美”并快乐地歌唱。从而行之有效地去实现唱歌教学的改革实践,探索唱歌教学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与有效途径的新路。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10

(2)师资人数不断增加,参与新课改培训的队伍逐年壮大。

(3)教学硬件设施在各地区、各校的配备趋于规范化,有效地配合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4)全国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及优势,大力开展一系列生机勃勃的课外校外音乐活动,从而促进了校园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5)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开始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和综合创新式教育模式转变。

但是回顾与反思十几年的课改,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问题。

二、小学音乐学科存在的问题思考

1.音乐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受重视的程度不够

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具有审美体验价值,此外,它还有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2000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的文件,并召开的第一个会议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要求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程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这些决定、文件、会议的提出,清楚而强烈地表明国家正采取措施促进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全国各省市的音乐开课率普遍提高,要求各校每周必须开设1~2节的音乐课,但受重视的程度却不够,表现在:

(1)在小学课程中,语数外是备受重视的所谓的“主科”,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科目,而“音体美”则被称为“小三门”,仅作为培养兴趣爱好,可有可无,是“副科”。

(2)音乐学科教师之间缺乏竞争,学校领导对音乐课的重视主要在每年重大节日的节目编排上,对其课堂教学方面的听课次数普遍不多,重视程度低。

(3)评价机制不完善。虽然学校目前采用综合等级评价方式,不再以分数评定学生能力的高低,但对于音乐课的考核,有些学校以平时表现来评价,有些学校甚至以学生唱一首歌来评价。

2.义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与高校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师资培养方面缺少衔接点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的人才,但现如今,高校师范课程改革还未开始。

一方面,在培养目标方面,高校师范专业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输送优秀人才,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服务,强调“师范性”,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现如今,我国的师范院校却成了“小型音乐学院”,只注重学生某一项专业技能培养,而且近年来,各高校都在扩招,生源的整体质量也有所下降,师范专业的除“主修课”以外的“副修课”与“选修课”整体质量也都在下降。

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方面,高校师范课程体系设置目前仍沿用以往的体系,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配器等,课程内容过于“泛、杂、多、专”,这种设置太分散,缺乏整体性,学生只学到一个个小的知R点,却很难将这些小知识点串起来,形成整体思路,再运用到中小学音乐课堂。从一定意义上讲,纯粹的理论知识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并不太高,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在于“如何上好课”,因此,在对义务教育音乐教师培训的同时,应同时对高校师范专业的师范生的在校学习内容及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使二者有衔接点。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阶段,笔者呼吁学校在小学阶段真正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少点分数上的评定,多点综合能力上的提高,让音乐课受到与其他科目同等的重视,这种重视不能仅仅体现在开课率及课外及校外活动上,要更多地体现在课堂教学及音乐课程改革的各方面,使音乐课程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各方面都予以重视,使音乐课程发挥它自身的价值,真正为学生“减负”并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 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11

在小学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用心准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安排,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才可以有效地、积极地开展音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灵活实用的教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小学生音乐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音乐高效课堂教学,音乐课可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天生就对音乐有较强的天分,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掌握能力。在教学上,要结合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采用更加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入到学习音乐的课堂中,提高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有效的、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充分活跃起来,不断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课堂中可以让他们多互动。灵活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有要求的,教师应具备音乐教学能力,所以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这样才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音乐知识,通过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构建起音乐高效课堂。

二、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地了解到小学生学习音乐的作用,才可以认识到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动性格,而且处于对知识探索萌芽阶段。音乐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可以启发他们对学习的向往,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离不开音乐教学,在他们智力开发过程中需要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和自我创新能力。这样对他们日后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很多层面的知识,不论是演唱还是弹奏。这一系列的教学,都对学生的大脑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弹琴,活动了手指,同时也需要眼睛看琴谱,通过弹奏技巧的学习,不但需要动脑还要用心。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反应能力。其次,小学音乐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丰富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们正确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同时小学音乐教育对智力开发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再次,小学音乐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能力。音乐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音乐教育对个体智力发展与提高个体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音乐教学也开发了学生音乐思维与创造精神。所以,就小学小学音乐教学而言,对小学生智力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措施

1.通过学习环境建立,提高学生兴趣,构建高效课堂。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局限于表面,学习气氛不是那么紧张,这种学习气氛使得有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不愿意学的心理,他们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多数是处于被动的。通过学习环境的建立,再加上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气氛,做到音乐课堂高效率,通过这样的方法吸引学生,让它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通过教师在音乐课上布置的音乐作业,能够轻松地提高学习自控力,提高他们对小学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学习型游戏,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完成音乐课的学习进度,使学生陶冶情操的同时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2.新时期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多媒体技术。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音乐教学的时候,不能单靠课本上的理论进行单方面教学,要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多媒体作为小学音乐课辅助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音乐情景演示教学,这样可以改善音乐课教学气氛,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更加踊跃地参加到音乐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音乐这样的学科,有效地把音乐中的知识展现出来是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更加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提高学习乐趣,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学习思路,在多媒体和教师共同引导下,学生们的音乐学习灵感得到激发,并且使他们非常愿意学习音乐知识,有效地提高高效课堂时间利用效率,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断成长。

3.运用多元评价,构建高效课堂。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学习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首先,教师在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多做肯定性的评价,小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受思维发展影响,有些时候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所以一些学生不愿意主动参加到音乐学习中来,这时需要老师进行鼓励,不论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表现如何,都要给予肯定表扬,帮助学生不断克服音乐学习困难,加强学生的学习思维和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次,学习音乐的时候,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加强合作能力,在高效课堂上,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音乐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布置音乐任务,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演练,之后让学生直接参加评价,发挥学生自身主导作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教师通过学生的评价给予积极的指导。充分提高学生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当一回小老师,通过这种课堂学习方式,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再次,通过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学习反思能力。教学课堂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通过高效课堂,教会学生反思学习能力,自我评价其实就是学习反思的过程,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自然可以评价出自己的有点和缺点,那么一定可以通过发现自身的缺点,找到改进的办法,建立了学习的信心。长期坚持自我评价,小学生音乐能力提高的同时,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应该加强教学比重,新时期的客观发展要求也充分地体现出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学校应不断提高重视,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找出学生音乐学习特点,结合教学要求,建立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12

1.“音乐——智育”观念:“五育”观认为数学、语文、自然等学科是智育,思想品德课、团队活动是德育,音乐美术课是美育,体育课是体育,劳动课是劳动教育。智育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和推动;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导致智育内容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心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深化与变革导致智力观和智育观的变革。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把智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之容器的传统智育观。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智力绝不仅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而是个体全身心都参与的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智力起源于外部动作,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外部实践活动(包括直接和间接经验)在思维中的内化、抽象、再现或预演。人的智力活动不仅包括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加工和存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更主要的是在规律和主体需要的统一中选择和确立实践目的、寻找手段、方法、设计实践程序并预测出实践的结果(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正是人的智力活动所具有的超前性和能动性。

因此,音乐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形式认识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研究的新天地。在这种崭新智力观的指引下,音乐智育观正面临一系列跨世纪的历史性变革。这必将引起智育王国价值尺度的变革。 音乐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中国传统文化将音乐与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双重成分理论”。 这与古人的雅俗音乐观念十分相似。

2.“音乐——德育”机制:人类所面临的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文化价值观念,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先哲孜孜于探求人如何乐仁乐智、成贤成圣的道理。按照西方伦理学的历史经验,品德不仅指向至善,同时也应兼含责任和权利。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世界中,品德必须转化并提升责任、功利和权利,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按照中国哲学智慧的启示,责任、功利和权利 ,必须以德性为归。当代西方伦理学由于过分强调权利的利用而忽视其形而上学基础的问题,结果反而丧失了权利,因而萌发了回归品德伦理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而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建设 ,也亟待从德性的立场接纳责任、功利和权利,进行哲学性的整合,并能施之于用,这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成中英《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

德育范畴的澄清与德育模式的现代化德育在个体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性欲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在许多情况下,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往往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怎样才能保证用道德战胜利益和欲望,取得对个体行为的支配权呢?这一方面需要有强烈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坚强的意志力。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个体调节自身行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培养和发展这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正是道德教育的实质所在。

现代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富足起来。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却在解决物质生产领域的矛盾时激化了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当年席勒深刻批判与揭露了在工业革命开始时便显露出来的严重社会冲突与人格分裂,把美育视为治疗的一剂良药,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高度理解技术,从而将各派救世主眼中需要超渡的芸芸众生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导他们驾起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一体化的命运之舟,开始了向真善美统一之“彼岸”趋近的现实航程。一百多年的文明进程充分肯定了席勒的天才和马克思的明智。如今,情感世界和美育王国的探秘对各门学科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被移植到人以外的生命学科。哺乳动物的“音乐胎教”和绿色植物的“音乐欣赏”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和谐的音乐不仅是人类的特殊需要,而且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节奏!

3.“音乐——社会”文化和谐: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发展最复杂、最丰富的层次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又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个体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是广义的美育。当代美育早已超出艺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音乐成为现实生活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从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丰富的艺术细胞中,人们认识到美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刻影响;从文明个体道德自律的美妙乐曲中,人们体验到美育对个体品德行为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陶冶作用。 现代美育不仅广泛渗透在智育、德育之中,成为沟通真与善的情感桥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使命。

有人认为:“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必将导致美育和教育价值尺度中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用新世纪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克服个体自我中心化与民族自我中心化,并从外来文化中清除有害的毒素,吸崐取宝贵的营养,有效地防止各种现代化相伴而来的“现代病”,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统一。“(桑新民《 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

4。“音乐——学校”素质教育: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一个从儿童时期到成为社会的人,对音乐感情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所以,对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研究者从技术和装置入手,开始解决音乐心理的非实时测量与音乐进行的时间性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的测量技术进入实时反应和记录的时代。研究涉及的音乐情绪反应和音乐认知反应的测量,多采用问卷、形容词核对表、单维度或多维度量表以及操作反应观察的方式。这些测量方式为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类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与音乐的时间性质相悖。它们收集的数据,是被测在聆听音乐之后依赖记忆所做的反思。另外,这些方法在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反应的研究中,不能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施实时的记录及再现,不能使研究者对音乐进行和被测反应之间的同步关系做出全面、反复、精确和深入的观察。简言之,这些测量及记录方法是非实时的。

结论:音乐与智育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课题。一方面,它折射出教育观的基本理念,是教育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它不仅涉及到音乐本质属性的科学合理诠释,而且也关系着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正确定位。因此,从古至今这一命题始终为世人所关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教师一个学校教学成绩的主要办法。学校教育决策者们突出抓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成为理所当然。如果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对其还算有用的话也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于是造成了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的教育现状。

我们呼吁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与智决不能涵盖、包容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地”,音乐艺术应以其独特的形式美(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配器、曲式等)、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教育者还必须遵循音乐艺术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而又不把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视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当艺术被看作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第56页)。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 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把学生引导进一个至美、至善的艺术世界中去!

因此,我们提出的结论是,教育与文化文明构成了内涵一体的体系建设,教育以及一切文化文明形态在教育上必须强调整体的教育,音乐知识在这个整体中具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以及社会形式。这个结论是否过于武断,还有必要听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批判。

参考文献

1.邹淑霞,王军,张丽霞 ,浅谈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反思篇13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其它科学习

1.音乐使学生的知觉感受性敏锐、反应快。经常参加文艺活动和实验班的学生由于经常训练使学生的知觉感受性敏锐、反应比别人快。简、线谱歌曲的视唱能力,听音辨别能力很强。高于其它同学。再由于词曲结合、对语文课中感情的视读能力。经常参加文艺活动的学生比普通学生快而美得多。音乐教育加强促进学生形象记忆能力提高。比如他们从电影、电视、录音机里听到歌曲会很快的讲述并演唱下来。这就是他们形象记忆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音乐教育除了传授音乐本身的基础知识外,还涉及不少其它学科的知识,如对一首歌曲,在介绍作曲家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特色当中,会涉及到政治、经济、风俗、历史、地理等许多方面。虽然在音乐课里讲知识大都三言两语,但言简意赅,往往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甚至终身不忘。

2.音乐艺术形象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促使智慧大门打开,推动他们其它学科的学习。外国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百个学过音乐的小朋友和一百个没有学过音乐的小朋友一起读书,发现学过音乐的小朋友的成绩,都比没有学过音乐的小朋友好,而且还学的比较省力。钻研形象是教育中的关键,所以教学时对教材钻研要深要真正吃透教材,在反复熟悉歌曲的过程中分析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形象和表现手段,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把握教材的本质。对歌曲的歌词、旋律、特点是体裁、曲式、风格以及旋律的进行,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等音乐表现手段的分析并进一步理解、掌握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通过分析,教师深刻理解了歌曲的音乐想象和艺术结构,在教学中才能发挥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感情.学生通过学习和演唱,在塑造音乐想象的过程中,又获得了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

上面说的是对唱歌教材的钻。另外如乐理、视唱和听音、欣赏教材与律动表演,这些音乐课的内容也应钻深研透,对乐理的内容概念、例证要准确而透彻,对乐理的内容概念、例证要准确而透彻地理解,并能熟练自如地进行讲解和演示,这就需要,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才行。听音与视唱要根据大纲及教材的需要(要求)一丝不苟的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研究琢磨,对于欣赏教材的内容,形象情感,风格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重要作者的名字,生平等更应了解,并要写出讲授内容与提纲。

二、音乐具有开发智力的作用。音乐知识中的各种音符的时值,拍号的应用与教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音乐教学中由于尽量让学生捕捉音乐形象。每一首歌曲都经过老师的范唱、作品分析,把歌曲带到意境中去,让学生体会作品思想感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联系并启发学生用生动贴切的语言描述内容,表达思想感情促使学生智力的开发。

三、较高难度、速度的教学原则,能促使学生智力更快开发

有人认为:如果教给学生东西,使其智力活动负荷不足,那就会导致智力退化,从而应进行难度、高度的教学原则,以促进主力向“最近发展区”过渡。

根据这个认识,我在完成大纲简谱视谱教学任务外又加进五线谱C、G、D调的唱名法教学,从实际上看,这不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能促进激发他们学生五线谱欲望和兴趣,使学生视谱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在合唱训练中,选一些较难的二声部甚至三声部的合唱曲排练、演唱、录音、再处理。经过努力,他们不但唱的准确,声音和谐悦耳,而感情又是那样的充沛真挚,简直使人陶醉。这对于其它科学习的追求和愿望大大加强。因为求知欲加强了,一些简单的满足不了,他们就要向较深较广的知识迈进,这就起到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因为学生对知识接受的快,并有较强的反馈能力,一些例子可说明这个问题:

杨宇欣同学原是我校的文艺部长,她不但能歌善舞,音乐学习认真,活动积极、主动。大学毕业成绩全校名列前茅,被好几所幼儿园看好。她的父亲说这是她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汇演的结果。这样的学生可举的有许多。可见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开发起多大的作用啊!现在我校特教班上音乐课积极,声音甜、声音美,参加文艺活动同学近一半,而这些同学其它学科成绩也挺高,大都在全班的前列。王凯同学刚来时做什么都不积极,自从参加合唱队排练、演出后,家长来说他儿子自从到合唱队后,学习知道用功了,成绩也大大提高了。

上述事实证明: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不仅不会妨碍其它学科学习。相反,还会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如果教育得法,掌握规律不仅能很快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水平和创造能力,还会促使智力得到全面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音乐艺术博览李凌赵沨主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