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建设管理实用13篇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1

《暂行办法》对智慧城市创建申报的城市(区,镇),在建设规划、建设目标、资金来源、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保障要求。也明确提出了评审、验收工作的流程、方式。令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了系统化、体系化的建设依据,这是本《暂行办法》区别其他智慧城市建设意见的另一大特点。

二、国家层面的指导

《暂行办法》在2012年党的十以后及时地发表具有重大的价值与伟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表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通过智慧城市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这一手段及途径的认可和信任。

其次,间接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城市、城乡建设为主要工作,通过信息化提升城市“智慧”能力的工作内涵。区别了以IBM为首的西方科技巨头对“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在城市中升级化的商业应用的解释。有效地表明了中国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口号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第三,通过明确申报、评审、管理、验收的内容和建设的指标体系,为各地的智慧城市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内容,可有效地推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第四,明确上述内容的同时,没有硬性约束创建起步的基础技术设施条件。这也反映出该《暂行办法》的智慧。中国的发展需要均衡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可有效推进城市的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机遇不能将迫切需要发展的落后、偏远、小城镇排除在外,该《暂行办法》对中国建设发展的公平公正提供了有利保障,有效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试点办法合理可行

(一)《暂行办法》提出了申报智慧城市的四个条件是:

(1)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

(2)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3)已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如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4)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二)我认为这四个条件十分全面,有以下亮点:

(1)《暂行办法》在指标体系中,对规划、组织机构、政策法规、经费来源、运行管理等几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要求,突出显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上述保障体系的要求,令智慧城市的建设更系统化、更体系化。

(2)《暂行办法》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给出了明确阐述,参见第七条,第二款。这个理念,“智慧”地甄别了西方科技巨头关于西方城市发展理论的内容,结合中国的本地现状和当期发展目标,给出了明确、务实、有效的观点。特别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容。

(3)《暂行办法》中,对建设体系指标的分层分级。从城市的综合发展、管理等角度入手,高屋建瓴的从城市建设的面进行划分,特别是具体应用项目落实在第三级指标阐述,可有效地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提供依据。整体体系指标,突出体现了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可行性。

四、贯彻办法的建议

从美国IBM公司提智慧城市概念至今,已有4年时间。前期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区,在对应的基础建设特别是技术升级改造方面卓有成效。但也出现了智慧应用特色不强,智慧系统效果不力等一系列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慧城市的理念不清楚

智慧城市的理念首先由西方科技巨头提出,伴随我国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的推动,令各地政府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形成混沌。直接导致在建设中的管理、手段、规划、内容的混乱。

(2)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不明确

智慧城市,智慧体现在以人为本、持续和谐跨越式的发展,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基于现状、锁定目标、谋求途径、获取建设目标。同时智慧城市,具体、局部建设的开展,需要整体城市发展的配合和策应。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也无法对智慧城市的具体推进工作给予定位,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建设规划的远景无法进行阶段性的推动。当前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重硬性建设指标,轻基础情况研判。硬性的建设指标不结合基础现状,将直接导致建设的阶段目标无法确立。

(3)智慧城市的评判不一致

什么是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系统?为什么智慧城市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为什么智慧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的现状?在这方面虽然有统一认识,但认识不够明晰、理论不够清晰。没有清晰的理论、明晰的认识,直接导致评判的具体方式方法和实际“智慧”系统的效果存在落差。

为了贯彻落实《暂行办法》,有效展开智慧城市建设我建议:

首先对本《暂行办法》要通过大力开展组织学习、研讨交流的方式,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建设目的、建设目标,评价方式方法。科学合理地提出具体的建设指导意见。通过专家的介入,帮助各地政府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梳理问题、明确目标。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2

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智慧化发展的浪潮,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项目快速在各地创新发展。智慧林业,就是在数字林业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智能化、物联化手段,构建立体感知、管理协同、服务高效、有效支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林业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智慧林业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林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统领未来林业工作、拓展林业技术应用、提升林业管理水平、增强林业发展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智慧林业与智慧地球、美丽中国紧密相连。智慧林业的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智慧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林业高效高质发展。智慧林业的关键是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及管理服务规范,形成互动化、一体化、主动化的运行模式。智慧林业的目的是促进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等协同化推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智慧林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实现林业的智能、安全、生态、和谐。智慧林业包括基础性、应用性、本质性的特征体系,其中基础性特征包括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应用性特征包括一体化、协同化,本质性特征包括生态化、最优化,即智慧林业是基于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基础之上,实现一体化、协同化、生态化、最优化。

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在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作用日趋突出。党的十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近期,国务院又相继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总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要依靠信息科技为支撑,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高效的利用、更科学的决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改善生态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林业各种资源要素和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智能化控制,加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全面提升质量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

智慧林业在发展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的双重历史机遇下应运而生。

二、智慧林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智慧林业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统一思想为前提,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力推进智慧林业建设,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打造智慧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阶段迈向智慧林业阶段,是林业系统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内在需要。数字林业阶段以林业各种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为主要特征,重点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实现林业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智慧林业阶段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慧地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方式,使林业实现智慧的结构、智慧的感知、智慧的流程、智慧的管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服务。

智慧林业的建设原则。建设智慧林业,要更加注重信息与林业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各项业务的深度融合、集约共享和协同推进,必须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等“五个统一”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地域、级别、业务界限,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提升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二是融合创新,标准引领。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实施应用先行、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三是统筹协调,管理提升。统一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运行,强化各级林业信息化部门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统筹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林业信息安全水平。四是服务为本,推动转型。面向各级林业部门和林农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服务,以信息化推动林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型升级。五是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讲求实效,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

智慧林业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集成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立智能决策、业务协同、便捷高效的政务体系,实现信息化与林业全面融合,为全面建成智慧林业奠定基础。到2020年,全面建成智慧林业,有力支撑林业改革发展。

三、智慧林业的总体架构和主要任务

智慧林业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涵盖智慧林业立体感知、智慧林业协同管理、智慧林业生态价值、智慧林业民生服务、智慧林业综合管理等五大体系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智慧林业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四横两纵”,四横即设施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两纵即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其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营体系。

智慧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加快建设智慧林业网络平台。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林业实际,加快推进林业宽带网络和感知网络建设,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一是按照先进、适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架构,抓紧建设林业下一代互联网,满足林业物联网接入和大数据量传输等需求。二是积极推进重点林区无线网络建设,有效提高林区网络通信覆盖率,为拓展业务应用提供基础网络条件。三是大力推进林业物联网发展,提高林业生态智能感知、林业资源智能识别、林业灾害智能监测、林业信息智能推送的能力。四是完善以卫星、航空护林飞机等组成的“天网”系统,提高林业空天感知能力和监测效率。五是实施林业应急感知工程,建立全覆盖、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大力推动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沙尘暴监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等的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林业部门的互联互动。

切实加强智慧林业协同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融合,建立资源共享的林业信息系统,为各类林业工作者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一是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大力推进林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二是加快中国林业云示范建设,推进办公智慧化和协同化,规范办公流程,降低运行成本,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适应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形势,积极推进林业微门户、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以更加新颖、活泼、便捷的形式,服务林业、林农和公众。四是建立健全成果共享模式,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统一服务平台和信息工作,统一管理基础数据资源;各业务部门承担本单位业务信息的内容保障,供有关部门共享使用。

努力构建智慧林业生态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慧林业营造林管理系统。实现覆盖各级营造林规划计划、作业设计、进度控制、效果监测、统计上报等环节的一体化营造林管理系统,为营造林工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设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森林、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提供多级林业资源分布和动态信息,支撑林业科学决策。三是建设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通过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智能化管理,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四是建设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督管理平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积极打造智慧林业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全面建设民生林业的新要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面向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设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与林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智慧生态旅游工程。在智慧生态旅游物联网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加强相关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生态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建设智慧林业商务拓展工程。建立一批区域性的林权交易平台,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电子商务平台,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建设智慧林业社区工程。加大林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林区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智慧林业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业务“一站式”办理。

四、智慧林业建设路线图

智慧林业是数字林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实现林业自然资源更丰富、林业生态系统更安全、林业绿色产业更繁荣、林业生态文明更先进。智慧林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依据各工程项目的紧迫性、基础性、复杂性、关联性等,建设智慧林业分基础建设、展开实施、深化应用三个阶段。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3

齐齐哈尔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讲话精神,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力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和切实举措,认真做好顶层设计、解放思想、开拓市场、重用人才、创新技术、多方融资、资源共享,在物流智慧等方面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一、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数字中国、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战略”,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上,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委托北京慧建公司等,针对齐齐哈尔市的实际,制订出顶层规划设计方案,就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科学设计、信息共享、新技术新业态运用、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等做了明确规定,确定创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时间节点,创新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和考核办法,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二是由齐齐哈尔报业集团、北京松盛元公司和中搜公司合作的智慧便民项目―智慧鹤城信息网络正式上线,鹤城百姓打开智能手机,就能了解本市的餐饮、百货等便民服务项目,极大方便鹤城市民消费。目前还开通旅游、特产、购物和人文等信息板块,将齐齐哈尔市的地方特色产品推广到全国。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信息总汇上线暨新闻网独立门户网站正式上线,标志着齐齐哈市尔智慧城市建设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是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实事。

三是成立了齐齐哈尔市松盛元智慧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围绕智慧物流、社区、城管、农I、工业、园区、旅游、园林、交通、医疗、教育等24个方面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和健全智慧城市信息总汇平台,整合本市特色产业、名优企业、优质产品、民生服务便民等信息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让齐齐哈尔市人民更好地体验智慧城市带来的高效和生活便捷。

四是将社区智慧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建华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建设智慧社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地处齐齐哈尔市城市中心区,集高层、多层、别墅于一体,承袭世界顶级建筑艺术。作为齐齐哈尔市首席湖岸上的法式豪宅,现已注入全新智能家居理念,打造成其他社区可复制和推广的高端智慧居住区。

五是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目前设有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将城区重点城管单位纳入了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并与公安指挥系统共享信息。城管指挥中心,每天根据违规情况及时调取监控录像,依法对涉事人员进行处罚。有效减少了城区违规现象的发生。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程度大幅度提高,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

六是设立齐齐哈尔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适应智慧城市发展规律,深化政府审批方式改革,规范行政行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方便投资者和市民而设立的“中心”。“中心”是集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行政审批于一体的阳光大厅,是实行审批与收费、信息与咨询、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机构。“中心”的设立极大利企便民,优质高效。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品牌效益,创造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幸福满意度,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保障城市安全,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拉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舒适宜居。实现了城市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以上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尚未出台全市性的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建设项目随意性大,各领域工作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况,推进力度差距较大。二是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科学思考,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够严谨,简单复制,缺乏地域特色,把信息化城市建设等同于建设智慧城市。三是共享建设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程度不高,数据共享机制缺乏完善,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开放利用信息资源不足,严重出现信息碎片化现象。四是目前智慧平台惠民应用系统大多是民生服务类的,部分应用系统功能使用率偏低,实现预期目标与实际使用上存在一定差距。五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靠政府投资难以实施,主导推动社会资本“雷声大、雨点小”。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如何实现盈利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积极努力。六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评价体系等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问题要全面加以考虑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正在抓紧解决。

二、深刻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习有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我们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等方面达成了更为清晰的共识和解读,对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会,力推智慧城市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得到了增强。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和未来的愿景,它使得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更宜居宜业,更具有活力,也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它改变了城市建设依赖资本资源投入的传统模式,通过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建设效率,创造智慧城市更多价值。智慧城市内涵丰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基于现有基础,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拓展城市管理水平必然不断提高。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各行各业,而且事关千家万户、社会和谐、稳定和繁荣。特别是现代科技和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原始的城市管理手段和办法已经极大的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借鉴国内外在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大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城市科学管理工作迅速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支撑,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驱动,才能够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先进行列。正如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孙|指出:“按照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市场化运作、整合信息资源、采取科技手段和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四是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智慧系统使用率和认知度。智慧城市建设惠及广大市民,为工业、农业、食品、医疗、教育、消费、出行、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极大便利。智慧城市建设系统使用的市民越多,各种服务系统的应用也将更广泛,城市的效率和效益就越高,这是智慧城市推广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和使用各种智慧城市系统,提高使用率和认知度,同时,还要保障安全,既包括软件安全,也包括硬件安全等,从而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政策措施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必须要把握发展规律这个关键,这也是当前我市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建设的共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要素。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导向,不能随意,更不能盲目,体制机制要健全和完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要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创新发展模式,尤其要重视支撑体系、人才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注重人口素质和城市素质的提升、知识信息的利用和创新。

二是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建设时间进度计划,成立专属机构,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全面把控建设进度。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框架、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力度。必须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要工作任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同时,由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合作,构建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软硬件支撑体系,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要抢先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建设赢得超越城市影响力的关注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会。

三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制度。智慧城市建设要适应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时代特点,加大改革力度和创新驱动,建立跨行业、跨地域和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资源数据库,提升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共享水平,形成统一智慧城市管理系统下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运行体制机制,促进不同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智慧城市各系统的效能,造福于人民。政府部门要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针对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等,吸引智慧城市建设的知名企业加入。

四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导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仅靠政府投资实施,一方面财政不可能支持智慧城市建设那么庞大的投资,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不会接地气。政府作为政策的设计者和制定者,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发挥市场导向,由政府出面投资实施;在民生服务领域方面,为了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在引进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方面,要创造全面社会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吸引不同领域的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其中,由企业直接按照市场的规则投资、运营。

五是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总体思路需进一步本地化,结合齐齐哈尔的产业特点和区位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要解放思想探索有效方式方法,找到最佳建设模式,在应用领域找出本地特色,如工艺陶瓷、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整机、基础零部件、旅游、冰雪体育(运动)、现代中药、养老、畜牧、马铃薯产业、食品加工等全市12个重点产业,要围绕这些产业真正建立起立足本市,辐射省内外的大数据中心,衍生出相关产业。要按照建设节点,倒排工期,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1-0061-04

“智慧地球”理念在2008年提出后,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研究最热门的课题。伴随着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我国也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数字社会的发展战略[1]。2010年至2020年,广州市将全面实施“智慧广州”战略,重点打造新设施、新应用、新产业、新技术和新生活等“ 五个新” 的智慧城市工程。而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是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和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所谓“智慧校园”[1],是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教师、学生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智慧教室、智慧型教学支持系统,利用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校园智能监控系统和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为学校的智能化教学、教研、教育管理等提供支持,实现班班通、教务通、家校通等功能。探索依托新技术,构建智能化学习、智慧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的教育生态体系应用新模式,为广州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从而推动“智慧广州”战略的实施。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 [3]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4]指出:“制订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步实施的方式,推动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每所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5]提出:“要实施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建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打造智慧型的校园环境、智慧型的学校管理、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智慧型的教学环境、智慧型的教学系统、智慧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信息时代智慧型的学生。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约100所特色智慧校园示范校,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和学校提供经验借鉴”。

综上所述,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程,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它是构建智慧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能够实现教学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实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跃升,对推进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和“智慧广州”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广州市共有十个区、两个县级市,教育总量大,学校层次多,目前,各级各类学校3000多所,在校学生总人数200多万,在职教职工总人数15多万。

经过“十五”、“十一五” 建设,广州教育信息化已经从基础建设与基本应用阶段、整体推进与整合应用阶段向大网络、大平台、大服务阶段迈进,实现了转型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接入市教育科研网工程”,架起了通往全市基础教育各个角落的信息桥梁,使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从城区和部分农村学校延伸到所有边远农村学校,光纤总长度已超过30,000公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光纤城域网。目前正在打造生态型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广州“数字教育城”教育云平台[6],形成了共建共享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体系。通过引入国家资源、共享省级资源、共建合作资源、采购通用资源、开发本地特色资源等多种途径,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群,目前市级教育信息资源库总量达100TB,市级应用系统达50多个,并打造了“同步教学资源包”、“精品课例库”、“教育考试考生身份验证管理系统”、“网络教研系统”、“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名师辅导网”、“天河部落”、“教育资源搜索引擎”等一大批彰显本地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稳定、规范、多元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区域、学校、学段之间水平差异仍然较大;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鸿沟仍存在;缺乏有效支持学科教学革命性的资源和工具软件;大规模创新应用实践研究的措施和机制尚未形成;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不足、队伍稳定性不够等。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模式探索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按照“实验先行、改革探索、以点带面”的原则,2013年5月启动了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全市选择6所教育信息化基础与环境好、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教师信息素养较高的学校作为“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样板校,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约100所特色智慧校园示范校。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高度共享、协同创新,分步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建设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共享数据中心、学校业务应用等“智慧校园”信息管理平台,把云计算[6]、虚拟化[7]和物联网[8]等新技术引入“智慧校园”建设中,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先进的、安全的、人性化的智能化校园系统,实现“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服务”,对整个教学、科研、服务等各个环节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快捷、共享、全面的信息服务,为学校的智能化教学、教研、教育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实现班班通、教务通、家校通等功能。

1.“智慧校园”智能化的环境建设

一是“ 智慧校园” 网络基础环境建设, 在学校现有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完善和升级,配置网关设备、网络交换机、无线路由A P转发器、服务器、数据存储等硬件设备,实现校园信息服务无线和有线的无缝结合、无线网络全覆盖、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二是智慧教室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每间智慧教室配备7 0寸的智能交互L E D平板电视电脑一体机、电子书包[9]、智能网络中央控制系统平台、智能全自动高清录播系统等硬件系统,配置一套支持师生互动教学与反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智慧型教学支持系统;三是配备基于物联网的软硬件设备,建设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和校园智能管理系统等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系统管理平台,能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校园信息化服务;四是依托云计算和虚拟化等信息技术打造广州市“数字教育城”教育云平台, 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网络和资源环境的支撑,为学校实现“教学教研数字化”、“教学管理数字化”、“学生学习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数字化”和“与社会沟通智能化”提供智能化服务。

2.制定“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根据“智慧广州”建设的总体要求,启动智慧型教育体系的研究,并以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为切入点,组织首批6所样板学校开展实验研究,探索依托新技术,构建素质教育生态体系的新模式,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学系统、教学模式、教育科研等方面有效利用新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制定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为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全面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

中小学“智慧校园”应用模式探索

1.在学校综合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在完善和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校园环境、智慧教室、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校园智能监控系统等硬件环境的基础上,把学校综合管理、教育预测辅助决策、教与学的综合评价、资源管理、财务与装备管理、家校互联、数字图书馆等多个独立的系统平台,利用统一的基础数据库通过数据流完成相互关联的数据调用,融合成一个基于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撑的“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在教职工管理(包括教师人事信息、教师业务信息、教师专业发展记录)、学生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试卷分析、作业管理、素质评价)、办公事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考务管理、日常处理、排课系统、选课系统)、在线考试、备课管理、资源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研修、体卫管理、招生管理、德育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当学生、家长、教师一走进校园,“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就能感知到他的存在,可以无处不在地为他们提供帮助:给学生主动推送适合他能力、兴趣、进度的学习任务;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为教师主动推送教案、课件,报告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为家长定制他所需要的教育信息;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教育教学动态分析、预警、辅助决策服务等[10],从而实现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和智慧化的服务。

2.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构建新型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新模式,大力开展面向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模式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积极倡导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总结推广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通过优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构建智慧教育的支持环境,充分应用智慧型的教学支持环境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探索和总结信息化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数字化探究实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的方法和规律;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理论的学习和新技术应用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和教学实践探索,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智慧型教师队伍,组织专家和实验校老师开展调研,开展“智慧校园”相关实验课题的研究。

利用智慧教室环境, 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共享教育云平台的海量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智能交互LED平板电视电脑一体机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电子书包进行阅读教材、在线学习,与教师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在教师端给学生发送练习题,学生答题后进行在线反馈。系统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业的答题记录、考试成绩等进行自动统计上传,并进行智能跟踪及评价。同时师生通过智能交互平台整合和共享应用广州市“数字教育城”教育云平台的资源以及区、校的教学资源。利用全自动智能高清录播系统,在教师现场授课的同时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自动录制生成教学实况录像保存起来,同时以流媒体的方式在网络中实现远程直播,供异地师生课后点播观摩和远程在线实时收看。

在前期开展广州城乡校际之间的“同课异构”异地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广佛肇同城区域间网络教研活动、穗港两地的“一课两讲”活动和全球华人网络学习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智慧校园”环境进一步深化网络教学教研的创新实验研究,利用先进的智慧教室实验平台使城乡校际之间、广佛肇同城区域和穗港澳台地区的网络教学教研互动交流活动常态化,使不同地域的师生共同聚集在一个课堂上,利用网络环境使教学教研无距离障碍,同区域和异地间共享教学教研资源,取长补短,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研活动,有力地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在区域范围内的广泛、有效和创新应用。积累基于“智慧校园”环境进行教学教研和应用实验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打造实现智慧化教学和智慧化教研的新模式。

3.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利用基于物联网的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和校园安防监控系统,通过融合物联网与3G技术的学生智慧卡和“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在学生的考勤管理、收费管理、消费管理、宿舍管理、家校互动、场室管理、图书管理、考试监控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管理。智慧卡能够集上网身份认证卡、门禁卡、饭卡、借书证、钱包等用途于一身,学生凭智慧卡就可以进电脑室上网、进校出校考勤、食堂就餐、图书馆借书、校内消费结算,以及宿舍、实验室的身份识别等。通过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可以在学校各类考试、校园安全方面进行实时监控,管理者点击鼠标,就可通过“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把重要信息及时发送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手机上,让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家校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师生通、班班通和家校通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结 语

依托“智慧校园”建构创新型、智能型的智慧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建设“智慧校园”,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有效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学系统、教学模式、教育科研等方面促进教育创新,开展教改实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注: 本文为广州市财政投资教育信息化项目(2013—2014年)《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编号:GZIT2012-NPF3-01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产业网官方微博.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智慧校园[DB/OL]. cnii.com.cn/xxs/content/2011-11/29/content_937516.htm, 2011-11-29.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010-03-01.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2012-03-13.

[5]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B/OL].wenku.baidu.com/view/daee93f2ba0d4a7302763a03.html,2012-02-09.

[6]王同聚.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型和应用设想[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24-26.

[7]徐大勇.虚拟化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1):85-86.

[8]严大虎 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32-135.

[9]黎加厚.“电子书包”的遐想[ J ] .远程教育杂志,2011,(4):111.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5

技术参考模型。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包括四个层面:一是通过深层感知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二是通过广泛互联将孤立的数据关联起来、把数据变成信息,三是通过高度共享、智能分析将信息变成知识,四是把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应用到各行各业形成智慧。

为了便于业界统一认识,目前正在编制中的国家标准《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提炼了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该模型从城市信息化整体建设考虑,以ICT技术为视角,提出了所需要具备的五个层次要素和三个支撑体系,横向层次要素的上层对其下层具有依赖关系;纵向支撑体系对于五个横向层次要素具有约束关系。分别为:

(1)物联感知层:提供对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通过感知设备及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的识别、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

(2)网络通信层: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三网之间的融合的公共网络(例如:移动互联网),以及一些专用的网络(例如:集群专网),为智慧城市提供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和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所组成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

(3)计算与存储层:包括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以及相关软件环境的资源,保障上层对于数据的相关需求;

(4)数据及服务融合层:通过数据和服务的融合支撑,承载智慧应用层中的相关应用,提供应用所需的各种服务,为构建上层各类智慧应用提供支撑,本层处于智慧城市总体参考模型的中上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5)智慧应用层:在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各种基于行业或领域的智慧应用及应用整合,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为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城市管理决策用户等提供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

(6)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统一的安全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授权、日志记录,涉及各横向层次;

(7)运维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运维管理机制,涉及各横向层次,确保智慧城市整体的建设管理和长效运行;

(8)建设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建设管理要求,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机制,指导智慧城市相关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发展现状。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关注的热点,随着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发展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核心城市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相继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布局,以期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美国、欧洲的瑞典、爱尔兰、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中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纷纷起步,在多个领域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智慧城市建设及发展的指导。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7月发改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都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北京、上海、浙江、宁波、扬州等省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划。与此同时,我国东、中、西部的各级城市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高潮,纷纷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涉及社会管理、应用服务、基础设施、智慧产业、安全保障、建设模式、标准体系等内容。各地的智慧城市规划均结合了城市区域内自身禀赋和发展需求,因此在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方面各有特色,同时也在城市普遍面临的各类“城市病”和关键问题上有一定共识。部分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不再是数字城市建设中大量建设新的IT系统,而是如何有效推进城市范围内数据的融合,通过数据和IT系统的融合来从根本上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共享、行业的行动协调、城市的精细化运行管理等。

面临问题。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调研,在我国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承建企业认为,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的前三项是“缺乏相关标准”、“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和“缺乏城市部门间的协同协作”。

在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各个职能部门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其固有的专属性,帮助各职能部门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及城市信息化的推进,对协调一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的兴起,我们对信息的利用程度也与日俱增。

目前,虽然全国两百多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但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存在很大差距,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和标准支撑。同时,调研表明,用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最为关注的仍然是信息化建设多年来的难题——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有效利用和跨部门业务协同。

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实施中,几个要注意的关键事项是:一、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进行科学、统一的顶层设计;二、建立智慧城市项目的统一标准体系;三、促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共享;四、实现广泛的业务协同;五、能敏捷地提供差异化、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标准助力智慧城市发展

由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限于各地城市的发展理念、发展环境、发展水平,以及综合技术实力的不同,各地的智慧城市实践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各地盲目建设和投资,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甚至难以连通等问题,任由发展下去,将造成更大的信息孤岛,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

在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依据。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统一智慧城市的技术要求、工程实施要求和测试认证方法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中智慧城市相关工程的建设及软件产品的研发在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和行业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的发展。目前,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协调下,我国多个部委联合起来,积极开展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

国际上,自2013年以来,智慧城市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共同的工作热点,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启动了智慧城市标准研制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13年9月在技术管理理事会(TMB)下成立了智慧城市任务组,2014年2月任务组转为咨询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13年6月成立了“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组织(又名: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ISO/IEC JTC1)于2013年11月成立了智慧城市研究组;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组于2月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焦点组”(ITU-T/SG 5/FG SSC)。各个组织均将基础性标准前期预研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开展了标准梳理、术语、参考架构、评价体系等相关的研究。我国在这些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均担任了重要职务,取得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地位,并积极推动着这些组织协调开展工作。

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进展

形成部级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体系。一方面,为了加强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部、农业部等八大部委,于2014年1月份成立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组”(标委办工二[2014]33号)。各组的职责如下:

(1)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以下简称“协调组”):统筹规划和指导智慧城市领域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研究制定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及政策措施,协调处理标准制修订和应用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2)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以下简称“总体组”):在协调组指导下,负责拟定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和推进措施,制定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协调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标准的技术内容和技术归口,指导总体组下设各项目组开展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制定、国际标准化和标准应用实施等工作;

(3)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以下简称“咨询组”):配合协调组,提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技术方面的咨询,对智慧城市标准化试点工作进行指导,提出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重大问题建议。三个工作组成立后,统筹协调了国内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化研究工作。

另一方面,为了共同形成合力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国家发改委联合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等25个部门,于2014年10月份成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以下简称“部际协调工作组”)。“部际协调工作组”建立了各部委在智慧城市领域的交流和沟通机制,奠定了各部委联合推进智慧城市相关工作的基础。“部际协调工作组”还制定了2015年工作计划,当中提出要开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重大问题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各部委负责推进各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制定。目前这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展开。

在“部际协调工作组”、“协调组”和“咨询组”的指导下,在“总体组”内各核心单位的积极工作和努力推动下,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已形成了标准体系、关键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成果。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体系是对特定标准化对象按照一定目标进行标准化活动的依据,是由许多现行的、正在制定的和将要制定的标准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性、完整性、预见性以及可行的、成文的概念体系。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旨在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联系紧密、相互协调、层次分明、构成合理、相互支持、满足应用需求的系列标准并贯彻实施,以指导和支撑我国各地城市信息化用户、各行业智慧应用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工程建设,同时规范和引导我国智慧城市相关IT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手段。

目前,在梳理现有相关标准和研究标准需求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包括总体、支撑技术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保障等七个大类,明确了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蓝图和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关键标准。依据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各相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如全国信标委SOA分技术委员会等)分别推进基础性、共性等重点国家标准的立项任务。围绕智慧城市评价、数据融合、数据共享及数据安全等标准,提出了一批重点研制的国家标准项目建议,并逐批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截至目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先后审批并正式立项了关键性的16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项目,未来三到五年内,将总共制定41项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

全国信标委SOA分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进已立项的12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的研制,具体标准内容见下页表。(表略)

目前,上述标准均在草案编制阶段,将在国标委及“总体组”的统一部署下,陆续开始标准验证试点和意见征求工作。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部际协调工作组”制定的2015年工作计划中,把“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为重大问题,委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标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并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和《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项制订的总体要求》,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分项制定提供统一依据和参考。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分为能力类和成效类两类指标,能力类指标往往是客观性的指标,体现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发展机制、网络安全、创新能力共四个方面的保障水平;成效类指标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体现给市民、政府等用户带来的实际影响和用户的主观感受,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及产业体系现代化共五个方面的城市建设成效。从“信息资源”到“产业体系”都属于一级指标,分别下设若干的二级指标。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项制订的总体要求》的旨在指导和规范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分项的制定。其中规定,各分项应从总体框架的9项一级指标中筛选部分一级指标作为分项的一级指标,并结合领域特征,设立若干二级指标。同时,二级指标可分为核心指标(是智慧城市分领域建设必须完成的指标)和扩展指标(体现智慧城市分领域建设效果的其他指标)。此外,还规定了分项评价的计算公式和分领域评价指标说明表等。

目前,已有公安、测绘、交通等三个领域按照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梳理出了各自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表,将在进一步完善后适时。

推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

当前,国际标准化组织都开展了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我国通过担任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召集人等领导职务,提交关键贡献物,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引领智慧城市研究方向。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SO于2013年9月在最高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局(TMB)下成立了智慧城市任务组,并于2014年2月转为智慧城市咨询组,以全面系统分析ISO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需求、现有ISO已和在制定的标准如何在智慧城市中应用实施、ISO与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之间的任务边界和合作机制等。英国是召集人国家,中国等12个国家为成员国。智慧城市咨询组于今年6月份召开了第七次面对面会议(也是最后一次会议),集中讨论了9月向TMB提交的最终报告的编写。我国专家作为智慧城市咨询组核心成员,对报告中关于未来ISO智慧城市的发展架构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同时,我国还积极号召国际三大标准化组织联合制定智慧城市基础通用类的标准。

在ISO的另外一个分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社区可持续发展技术委员会/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分技术委员会(ISO/TC 268 SC1)中,中国担任了副主席国家(主席国是日本)。该分技术委员会开展了智慧社区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负责研究制定TR 37150、TR37151技术标准报告。报告对当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计量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未来标准的方向,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性能计量进行了讨论。该报告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文件。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EC于2013年5月在标准管理局(SMB)批准下成立了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SEG1),下设三个任务组(TG)及七个工作组(WG)。SEG 1旨在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术语及评价现有标准化活动、参考架构、标准路线图等方面的研究,并为IEC下一步在智慧城市、特别是与电子电工结合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指明方向。SEG 1主席国为日本,中国和德国担任副主席国。我国还同时担任了SEG 1下设的8个工作组其中5个工作组的组长,分别负责开展智慧设施管理、城市规划与仿真系统、智能家居、智能教育、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积极将我国相关标准化成果推向国际。目前,SEG 1即将完成研究任务,将于明年组建成立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我国已将智慧城市评价、城市管理及已有的由中国承担的5个工作组的具体研究内容纳入到未来系统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内,未来将积极承担系统委员会的副主席及咨询组组长的职位。

信息技术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 1)。ISO/IEC JTC 1(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是国际上专门负责信息技术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由ISO和IEC联合成立。2013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代表我国向ISO/IEC JTC 1规划特别工作组提交了《中国关于JTC 1内智慧城市潜在标准工作的建议》提案,提出了JTC 1成立智慧城市研究组的建议。2013年11月,JTC 1正式成立了SG 1(智慧城市研究组),旨在分析智慧城市信息技术领域相关的标准化需求、提出具体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并明确如何将现有的信息技术标准用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SG 1的召集人和秘书均由中国专家担任,成员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法国等16个国家。

目前,我国在推动SG 1完成第一年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智慧城市ICT评价指标》《智慧城市ICT视角参考模型》《智慧城市领域知识模型》(与英国联合)等3项新工作项目提案(NWIP),从而建议JTC1成立工作组开展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工作。后续,我国将积极争取新工作组的召集人和秘书的职位。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6

部级园区居于主导地位

综观2013年国内智慧园区建设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建设阵营日益扩大,东部沿海地区智慧园区建设成果明显,中关村海淀园、苏州工业园、上海浦东软件园等典型园区持续优化园区智慧化环境,智慧园区建设阔步前行,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园区的智慧园区建设模式。广大中西部地区园区也正加快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及实施步伐。另外,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与此同时,智慧化服务需求开始突显。

智慧园区建设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智慧园区空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经开区加快智慧园区布局建设,智慧园区建设所带来的智慧产业发展、便捷园区管理以及高效的城市管理将会吸引更多的园区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行列中来。

一方面,东部大量的高新区、经开区将会在借鉴兄弟园区智慧园区建设经验的同时,吸收来自这些地区的“智慧效应”,从而带动其智慧园区建设浪潮。另一方面,随着部级高新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慧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园区管理水平、园区智慧产业发展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此影响下,更多的产业园(如: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会开始着手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程。

更多的中西部部级园区、特色专业园区将会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浪潮中来。当前我国智慧园区建设主要由部级园区主导,且多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随着国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部级园区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行列中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部级园区将会全力推进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和实施。

另外,智慧园区建设浪潮的推进会加快国内中小型城市特色园区智慧化装备的进程,特别是伴随着东西部、南北地区政策对接、产业对接、技术对接、园区对接日益频繁,中小型城市特色园区的智慧化建设将会集中起步。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建设重点

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建设依然是以基础网络通信、数据共享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为重点。

首先,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

其次,智慧园区建设非常注重公共领域的管理与服务,紧紧围绕公众需求,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惠及人人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

智慧化服务需求旺盛,智慧园区个性化应用建设热度不减。2013年3G、光网、无线互联等新兴通信技术和理念正在通过运营商和业界的努力,被广泛地应用到园区管理、企业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新一代移动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无线智慧园区、信息消费等一系列新兴的通信理念和应用扑面而来,加之园区政府、企业、民众对智慧化服务需求的热度高涨,涵盖智慧决策、智慧办公、智慧生产、智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园区应用建设得到了各大园区的广泛关注,并且开始着手进行部分工程建设。

2013年国内各大园区智慧化建设依然处于探索式前行,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信息消费试点工作的推行以及智慧城市试点的快速开展,2014年国内智慧园区建设势必会迎来全速的扩张期,新技术将会得到更深入的应用、新产业将会得到井喷式发展、产城融合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以“云物移大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在智慧园区建设中得到全方位的展现。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信息化新浪潮是加快智慧园区建设的催化剂,通过智慧园区建设实现现代信息技术要素的高端集聚。

“云物移大智”技术将更深入地融汇到智慧园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终端、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移动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等各个领域,更多的园区将会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移动、三网融合等技术规划、升级、整合园区已有软硬、技术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园区服务模块,并提供智能服务。

2014年各大园区紧抓“云物移大智”的技术变革大势,加快“云物移大智”技术智慧化应用进程,创新技术商用模式势必为智慧园区的建设提供不可多得的机遇。

未来,更密集的产城融合将极速提升园区智慧化产业发展及城市管理服务需求。智慧园区的建设将不是单一技术的叠加,它是智慧园区领域内高、精、尖技术的融合,会带动一批科技产业孵化器的兴起,并借助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为园区管理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获取、数据综合分析、管理业务高效办理。

可以认为2014年智慧园区的建设实质是产城融合典型代表,尤其是其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楼宇、智慧金融等领域持续的推陈出新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应用基础,深化园区智慧应用,提升园区数据共享性,丰富园区智慧化服务内容,极大满足了园区政府、企业、公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7

综观世纪之交我国的城市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出城市管理在新型城市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双轮驱动下演进的历史轨迹。在不足十年间,不仅完成了由传统城市管理向数字城管的飞跃,而且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即将迈入到智慧城管的崭新时代。从技术层面看,数字城管是对传统城市管理的“扬弃”,智慧城管将是对数字城管的“扬弃”和全面超越。在时代诉求、管理手段、反映方式、社会效果等方面,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由粗放向精细、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展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市管理在经历相对短暂的数字城管发展阶段后,将逐步迈入智慧城管阶段,在智慧城市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二、智慧城管的生成语境

智慧城管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信息融合、网络通讯、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信息获取自动化、监督管理精细化,业务职能协同化,服务手段多样化,辅助决策智能化、执法手段人性化,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过程、城市管理决策等全方位的智慧化。

智慧城管的产生既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充足的技术条件,也离不开政府角色转变和公民社会的推动。具体表现在:

(一)数字城管的行动困境

从客观来说,数字城管的实施,根本改变了传统城市管理“发现问题靠举报,处置问题靠突击,解决问题靠批示”的弊端,实现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和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处置标准更为精细、规范,部门责任更为明晰,尤其是3S、2C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推动了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粗放向精细、开放向闭合、单一向综合、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数字城管并未解决传统城市管理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如表2所示。

(二)智慧城市的蓬勃兴起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城市发展的步伐尚未放缓,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幕已在我国悄然拉开。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1];智慧交通、智慧医院、智慧社区正在一些城市蓬勃兴起,也从根本上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现代生活。城市管理,作为促进现代城市高速运转的重要一环,必须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时代语境中,加速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的发展进程,在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上实现与智慧城市的全面衔接,全面开启“智慧城管”的新纪元。

(三)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现代政府的实质是服务型政府。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才能证明其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没有服务就没有现代政府。[2]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行政体制的改革力度,政府的角色定位正由“管制型”、“全能型”向“服务型”、“效能型”转变,政府实施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也由“强政府”、“弱社会”转变为“强政府”、“强社会”。要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政府在对城市的管理中,就必须彻底摒弃高高在上、“包打天下”的姿态,畅通民主管理的渠道。一是要进一步细化管理标准,明晰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确保管理不“失位”;二是要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涉及市容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城市管理对象实现全方位、全时段和全员参与的管理,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城市管理中强事后处置、弱事前预警,强日常管理、弱应急处置以及强问题处置、弱数据支撑的被动局面。三是要建立快捷的市民诉求回应机制和部门快速联动机制,打造“无所不在的服务型政府”,做到“有求必应”和“有应必灵”。

(四)公民社会的日益发达

经济发展的加速以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发育。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之中,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日益分化,社会的自主能力、人民的参与程度得到提升。[3]

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实现民主管理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志首先是有先进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这里的“公民意识”主要表现为:热心公益事业,主动负责的精神,憎恶崇善的品德,等等。公民意识的内在觉醒往往要外化为参与管理社会的“公民行为”,不仅参与问题的发现,还积极参与事件的处理和解决。但目前的城市管理现状却限制了公民“意识”向“行为”的转变过程。一方面,从内在来看,管理素养、专业知识尚不能适应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公民素质有待进一步锤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从外在来看,目前的数字城管系统尚不具备向广大市民开放“端口”的技术条件,市民缺乏参与管理的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而智慧城管对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市民“想管”、“愿意管”、“能够管”和“管得好”由可能变为现实。同时,政府的“顾客满意度”导向,也使政府必须采取更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将市民诉求作为改善管理的第一信号、标准和追求。

三、反思与超越:智慧城管的发展维度

上述数字城管的行动困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数字城管在向“智慧城管”迈进中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对这一“行动困境”的反思,要进一步引入“智慧城管”的理念、思路和手段,以实现对数字城管的全面超越。一方面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通过整合、扩建、升级、新建应用系统,构建智慧城管的技术支撑体系,提供“智慧的管理工具”;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模式,通过完善标准规范、协同机制、预警机制、评价机制、服务机制等,构建智慧城管的管理支撑体系,提供“智慧的管理方法”,从而为“智慧城管”提供全方位支撑。

同时,智慧城管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有机构成,必须在建设的理念、技术、方式等方面实现与智慧城市的充分耦合,全面体现智慧城市互联、整合、民本、创新、智慧等理念。智慧城市的主要特点:1.全面物联。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 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借助于发达的智慧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3.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提高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的合作能力,实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4.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4]

(一)坚持智慧城管“互联”的理念,实现更全面的物联,进一步拓展管理领域

通过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向涉及到城市事部件管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城市生命线管理等等与城市管理职能相关的诸多领域进行积极拓展,进一步丰富城市管理的物理对象和人文对象,并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视频识别等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感知、更智慧的识别,实现管理对象与管理服务的高度整合,从而为城市提供更全面的智慧化公共管理。

(二)坚持智慧城管“整合”的理念,促进更充分的共享,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

一是更有效的交换共享。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障和身份认证、目录交换等技术平台的建设,确立信息系统之间的层次性,从而促进分布在不同管理部门间的海量数据的流转、交换、共享、对比,为应用提供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通过数据的交换共享,城市管理各职能部门不再是信息孤岛,将更高效地协同运作,从而极大地推动城市综合治理和运营的良性循环。

二是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在互联互通网络,数据交换与共享基础上,以政府、城乡居民、企业的互动为核心构建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整合式的协同服务——政府协同办公、城市协同治理、面向城乡居民的协同式服务、面向区域的协同式管理等,从而为城市管理与运营提供更智能、高效,响应更灵活、及时的决策支持系统、管理服务手段、创新应用模式。

(三)坚持智慧城管“民本”的理念,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鼓励社会参与

如何最大限度服务好广大市民,是智慧城管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智慧城管将开创各类在线服务,打造全方位的服务交互平台,在城市网格管理、公共服务、静态交通管理、城市环境治理等领域进行积极拓展,畅通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深化服务互动。将涉及城市管理相关的各类民生信息全部引入智慧管理的服务交互平台,在事关民生的突出社会问题中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化沟通渠道。提高信息查询效率,降低市民生活成本,全面提升广大市民的生活幸福感。

(四)坚持智慧城管“创新”的理念,推进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优化决策支持

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传感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信息融合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强化信息获取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决策智慧化,立足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协作共享,推动智能系统的应用。同时,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简捷、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具有介入式、互动式功能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决策模型,通过科学的决策分析更好地把握城市系统的运动状态和规律,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从而推进现代城市运作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和谐目标。

(五)坚持智慧城管“智慧”的理念,运用更先进的手段,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

基于目前数字城管主要依赖人力进行管理、拓展难等特点,以及城市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等实际,不断实现城市管理各环节的充分“智能化”,如智能感知、智能协同、智能分析等。城市管理中“智慧”因子的增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处置流程,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定位不准、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大大节省行政成本,尤其是数字城管无法预先感知的地下管线、桥梁监管等问题,在实现智能感知后,可以实现问题的预警和提前决策,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从而减少了风险成本的支出。另一方面,开发“市民通”等便于社会各层面广泛参与管理的先进设备,进一步形成管理合力,形成“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局面。

四、智慧城管的理想模型设计

建设“智慧城管”,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管理要素、过程、决策等全方位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推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总体来看,智慧城管建设必须包括组织层、技术层、制度层、共享层、目标层等五个层面的建设(如图1)。

(一)目标层

通过“智慧城管”的实施,着力建设“四型城管”,更好地展现政府智慧、务实、亲民、高效的良好形象。一是服务型。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城市政府、普通市民、行业主管部门等提供长效管理服务和应急保障服务。二是开放型。通过开放型的系统架构,实现跨系统的信息互通共享;通过开放型的市民互动平台,引入更多市民的参与和监督。同时,根据城市管理的发展实际,进一步扩展智慧城管的对象类别和区域范围。三是和谐型。通过采用人性化的执法手段、发掘多渠道的宣传口径、建设实实在在的便民服务平台等方式,打造“和谐城管”。四是效能型。通过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多元发现机制,提高综合协调能力,优化考核评价制度,全面系统地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二)组织层

组织保障是智慧城管建设管理体系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也是城市智慧城管建设与运行的基础保障。要成立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城市级智慧城管工作领导小组,指挥、监督、协调和考核智慧城管的建设与运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智慧城管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政策,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关系,明晰和细分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在智慧城管建设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为加强智慧城管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应成立智慧城管中心,隶属城市管理主管部门,主要承担智慧城管的具体建设、运行、管理、考评等具体实施工作。

(三)技术层

主要包括智慧城管基础平台建设和应用建设。

1.智慧城管基础平台建设

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物联网平台、海量数据资源中心等三大基础平台,为智慧城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智慧城管”云计算基础框架建设

通过“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城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两大框架。“IaaS框架”,即:采用“网格计算”和虚拟化等技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存储、计算等服务器资源;“PaaS框架”,即:在“智慧城管”IaaS平台的基础上,采用SOA技术,对现有的统一认证、GIS、视频等基础应用资源加以整合,建设基于SOA架构的统一认证服务中心、GIS服务中心、视频服务中心,为“智慧城管”应用项目提供基础服务。

(2)“智慧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

建立“智慧城管”物联感知平台,探索RFID、视频模式识别、无线远传水表、传感器、GPS等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对各类城市管理设施的智能识别、智能管理、跟踪定位、数据采集和在线监测等;建立“智慧城管”物联网络平台,归集感知层设备WiFi、2G、3G等各类无线接入入口,建立应用无关、运营商透明的统一短信平台,基于城市统一的无线数字集群平台建设“智慧城管”无线数字集群系统平台,整合现有数字城管和数字执法业务系统网络资源。

(3)“智慧城管”海量数据资源中心建设

建设“智慧城管”数据存储、挖掘和共享“三大中心”。“存储中心”:在“智慧城管”IaaS框架下,建设城市基础对象数据库、地下管线数据库、实景影像数据库以及各类城市管理业务数据库,并加入时间维度,构建时空一体的“智慧城管”数据库。 “挖掘中心”:采用数据挖掘主流产品,为各类城市管理数据挖掘应用提供基础。“共享中心”:基于ESB技术以及交换技术,实现“智慧城管”内部各应用系统间信息自由流动。海量数据资源中心的建设需要加强内、外部的数据整合和交互能力,从横向部门获取的数据包括环保的工地噪声/河道水质等监测数据、交通管理部门的车辆信息、工商的沿街店家信息、规划的广告审批信息等,同时将智慧城管中的桥梁道路超重车辆的监测数据、各类执法案件处置数据等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

2.智慧城管应用项目建设

对现有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如数字城管、停车管理、“权力阳光”等)进行整合、优化、扩建和升级,并增加智能化因素(如实现智能化案卷提醒和回复),同时结合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重点建设“四大系统”:

(1)城市管理智能分析决策系统

基于“智慧城管”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其它各类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建立城市管理智能预警以及分析决策模型,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实现对城市管理难点热点问题、城市管理指标以及各类城市管理专题的智能分析、预警和决策。

(2)城市管理全民公共服务系统

以网站互动、微博、“市民通”智能手机应用等为载体,整合目前城市管理行政审批、人行道违停、公厕等各类城市设施地理分布以及停车诱导等各类信息,提高市民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参与度与互动性,随时掌握社会舆情。

(3)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系统

基于视频预警和智能分析技术、GIS等技术,通过接入交警视频信息以及沿街商铺、单位信息的采集建库,借助“城管通”执法终端,建立覆盖市、区两级的图文互动的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平台,提高城市日常街面秩序的管控能力以及重大事件处置反应能力。

(4)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监管系统

基于“智慧城管”物联网平台,利用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对广告牌、地下管线、桥梁、河道、城市亮灯、犬类、环卫作业车辆、建设工地等城市管理对象进行智能化监管。如:通过在广告牌中放入RFID芯片,借助实景影像信息系统,实现广告牌等街面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的全景建库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接入城市地下管线信息运行状态信息,对地下管线安全状况进行监管;通过在桥梁、道路上安装远传地磅、监控探头,实现对超重车辆的实时发现,为交警、路政等部门执法提供信息;通过在建设工地上安装视频监控、噪声监控等设备,实现建设工地施工情况的远程智能监管,等等。

(四)制度层

一是健全运行制度。建立智慧城管的管理工作机制,明确业务协同制度、工作分析研判制度、任务指令制度、工作督办制度、业务改进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等各项制度。二是编制标准规范。根据智慧城管的管理内容、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的特点与要求,在现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设计城市管理相关的业务管理工作标准规范。三是出台实施办法(或条例)。制定出台城市智慧城管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智慧城管的实施原则、责任主体、监督考核等内容,为智慧城管建设管理提供法律支撑。

(五)共享层

在现代城市高度智慧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建设SOA标准服务管理体系,使各个业务系统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服务接口,对外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这些服务涵盖了面向政府业务部门内部的业务数据交换服务,面向政府决策部门的决策分析数据服务,面向政府监督部门的评价考核数据服务,面向市民的城市综合数据信息服务等。依托SOA服务管理系统,智慧城管系统可以方便地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系统进行平滑地对接,数据得以安全、高效、规范的方式流转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进一步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效率。如:通过“智慧城管”提供的某时段、路段的停车情况分析,可以为交通部门提供有力支持,合理地推进城市停车位的建设和分配、规划出行线路、为车主提供最优化出行线路信息等。此外,智慧城管与智慧交通、智慧公安、智慧水务、智慧社区、智慧电力等都可以实现平滑对接,有助于缓解“停车难”、“卫生难”、“保序难”、“流动人口管理难”等长期困扰城市的热、难点问题,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品质。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管理面临的艰巨任务在短期内不会减弱。各城市政府唯有顺应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抢抓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推动城市管理的转型升级,就一定能实现打造人民满意、高效、智慧型政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8

【 事 件 】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启动

2012年11月22日,住建部发出《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要求当年12月31日前申报试点。

通知指出,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智慧城市试点管理流程为申报、评审、签订任务书、创建及验收。申报的城市(区、镇)应具备四个条件: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已有明确的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包括4个一级指标: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11个二级指标:保障体系、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与数据库、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政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专项应用,产业规划、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57个三级指标。

其中,专项应用涉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国土、智慧应急、智慧安全、智慧物流、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智慧支付、智能金融等三级指标。

【 背 景 】

从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概念最早由美国1998年提出,随后引起广泛影响。它是基于地理空间的信息化应用。引入到中国后,成为推进中国信息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当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进行数字城市建设,即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应用范围主要是专业机构。

超图软件总裁宋关福介绍说,数字城市建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数字城市共享平台,也叫地理空间框架,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在这个平台上的应用,像国土、规划、房管、园林、城管等。

据了解,截止到2012年的上半年,全国已有超过130个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全国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数字化管理的城市已经达到300多个。“十二五”期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在全国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涉及300多个城市。

随着互联网、宽带及无线技术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城市信息化进入2.0时代:互联城市或无线城市。其主要特点是全方位的信息化和互联化,应用范围扩大到几乎所有的行业,服务对象涵盖政府、企业、居民等,但各类应用相对贫乏,数据孤岛现象仍大量存在。

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的设想,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随后,传感网、物联网、云计算、3G、光纤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城市信息化开始进入3.0时代: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邬伦教授说,“简而言之,数字城市解决了有无信息问题,是城市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而在数字化并能共享之后,如何充分及时地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城市的精细管理和敏捷运行,则需要完成对前者的升级,达到智慧城市的高级阶段。可以这样认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感知网(遥感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计算。”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表示:“我认为智慧城市的概念非常好,在中国,我们绝对不会局限于IBM所提出的智慧城市的概念,由于‘智’和‘慧’概念在中国文化里面博大精深,因此语义不同。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坚持以人为本,面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来拓展新应用。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IT的性能,如计算能力有多强,存储能力有多强,传输能力有多强。而现在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大程度地、更大范围地发挥信息知识和智慧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型。”

据了解,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政策和试点方案正在加紧研究制定中。其中,工信部已同意将扬州、常州列为智慧城市试点,国家发改委也在酝酿相关政策,住建部已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及两个配套文件,并启动试点城市的申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已在完成数字城市建设的城市中,选择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建设工作。

最新统计显示,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遍及中、东、西部各地区,涵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目前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纳入“十二五”规划,以及智慧城市专项规划的有68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23个城市了智慧城市的专项规划、行动意见或实施方案。

另外,湖北、湖南、山东、辽宁、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例如,湖北省的“智慧城市群”涉及17个省内城市,广东省的“智慧城市群”涉及21个省内城市。截至今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和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

安信国际分析师蔡伟鸿估计,“十二五”期间将有600至80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加上后期各种数据中心、分析设备和服务设备的投资,预计总规模将达2万亿元。

【 焦 点 】

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更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在“2012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表示,智慧城市建设要合理规划,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杜绝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此外,相关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格局尚未最终形成,如何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创新应用,更需要业界共同探索和实践。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李铁也担忧,当前国内许多城市并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盲目跟风潮显得不太理性。他担心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另外一种政绩工程。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永刚坦言,现在智慧城市标准化滞后于建设速度,标准体系研究工作迫在眉睫。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感知控制层标准、网络传输层标准、数据层标准、服务支撑层标准、应用服务层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

上海市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副主任张爱平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需走出三大误区:一是纯部门论,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经信委的职能,而非自己部门和单位职责所在;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本单位信息技术部门的职能,而与业务工作无关。二是纯工具论,认为信息化只是工具,不用也照样工作,尚未深入理解信息化对工作效能提升、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引领作用。三是纯基础设施论,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往往导致网络体系建设较为超前,但缺乏有生命力、服务民生的智慧应用,无法感知智慧带来的便捷惠民。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设还面临一些发展瓶颈:首先,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其次,统筹力度依然不够,仍存在立项多部门、资金多渠道的问题。此外,智慧城市应用相对集中,缺乏创新性与广泛性。

对此,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安民建议,“智慧城市需要构筑足够丰富的应用,以规划为先导,要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应用,创新模式。”

赛伯乐投资有限公司CEO朱敏指出,中国式的智慧城市不但要借鉴西方成功应用于公众服务(环保、交通、医疗、教育、政务等)的成功经验,还应将智慧城市平台应用于传统制造业升级和商业模式转型中去。中国将通过城市化带动智慧化,智慧化带动工业化,通过各环节的带动,充分实现智慧城市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作用。

【 启 示 】

城市管理新变革

通过“智慧城市”解决城市难题已是全球性趋势,也是创新城市管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课题。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姜春海说,智慧城市建设要强化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必然是城市和社会管理水平、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服务民生,城市软环境建设最重要的是创新管理。

据媒体报道,北京率先使用“智慧城市”新技术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例如用手机下载一款管理软件,遇到下水道井盖松了、垃圾成堆、小商贩挤占城市道路等问题,拍了照片就可以直接传给政府职能部门。还有监测仪装电话卡远程测血压和心律,三维管线监测积水提前预警,等等。

《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到2015年,北京要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全面跃升。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人口精准管理、交通智能监管、资源科学调配、安全切实保障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伴随市民一生的集成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数字生活环境,基本普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变革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全面构建以市民需求为中心、高效运行的政府整合服务体系。

上海在创建“智慧城市”过程中,使城市管理职能获得显著提升。现在,上海在城市管理网格化方面已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上海采取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有效减少了拥堵,提高了通畅率。上海世博会期间,应用“智慧城市”管理交通,有效应对了超过7000万人次的客流,创造了有条不紊、基本通畅的“奇迹”。

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巡视员、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江绵康介绍,上海用先进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通过在各交通要道布下“天罗地网”,实时动态掌握客流情况。“这是典型‘智慧城市’的应用,精确预判车流从哪里来,科学引导疏导方向,就能大大提升通行效率,使现有交通设施效能最大化。”

在电子政务和“智能城管”方面,上海通过渠道整合,促进政府内部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最终实现资源的节约、效率的提升,使城市运行管理和百姓公共服务更加便捷。2010年10月份,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通试运行,只需拨打一个号码就能获得相应的解答。

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两年多来,宁波先后荣获“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和“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称号,并被列为“智慧浙江”综合试点城市。宁波制定了智慧城市5年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宁波将斥资407亿元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智慧城市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归根结底是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中的人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全面细致的服务,最终达到使城市居民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的城市生活。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9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未来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要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认识不“智慧”

目前,虽然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但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操作大多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上层架构鲜有触及。不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

(二)规划不系统

有些城市由于信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除转发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外,尚未制定专门的中长期规划,也没有出台有关全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及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已成为该建设项目有序、健康、科学、快速发展的瓶颈。有些智慧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尚待提高,规划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的监控。有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标准体系和基本技术支撑,信息共享、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就没法得到有效的解决,缺乏科学、实用的数字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和适合不同类型城市使用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三)标准不规范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标准化已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瓶颈,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数据格式不一,为数字化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物联网技术在高频领域主要沿用国际标准,但在关键的超高频领域,标准仍有国外组织控制,如果照搬这个标准,各级各地的城市都将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传感器标签成本过高,使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困难重重。目前制作一个物联网标签的成本大约是1.5元,高额成本决定了这项技术目前只能应用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商品上,在低价值商品上则无法推广。所以,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标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人才不充裕

建设智慧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关键是人才。在我国,由于数字城市建设时间较短,多数城市的物联网起步时间较晚,因而,技术创新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既懂技术又熟悉政府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使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难以与政府和城市的管理、经营有机的结合起来,影响了信息化平台的运行质量和效率。不少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这类人才主要是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副高以上职称。

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带动

智慧城市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关系智慧城市建设的成败。所以,从战略层面来看,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欧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截至2011年,我国的一级城市全部制定了智慧城市的详细规划;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在战略上应注重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统一。绿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以绿色为核心,围绕节能减排和优化环境进行谋划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此提高城市的宜居度。泛在城市即实现各城市内和城市间在智慧技术支持下的跨越时空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网络数字信息联系,使各类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以此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的便捷度。协同城市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以此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敏度。我国的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包括生态失衡、交通阻塞、能源危机、城市安全等。依靠智慧城市的四大体系,即无所不在的感知体系、高速通畅的信息传输体系、大体量的计算体系、丰富的智慧应用体系,通过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应对方案,城市管理和发展具有了空前的协同和动员能力,从而超越技术层面,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理念和新目标。

各地的智慧城市规划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制定出台后,必须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绝不能随意改动。否则,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以往城市建设中,个别地方出的“规划追尾”现象必须坚决杜绝。所谓“规划追尾”是指先前规划缺乏前瞻性,很短时间就被后面规划“重来”。缺乏前瞻性,是“规划追尾”的病根之一。避免这种“不智慧”和“不经济”,必须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让科学规划始终走在城市发展的前面。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听专家的,也要多听市民的,还应坚持“得不到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规划就不要出台”,以避免因“规划追尾”造成建设性浪费。要以强烈的敬畏心对待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把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把每件好事都办到市民心坎上。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注重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和各城市与城市群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区别化和层次型的发展战略,以示范引领,积极稳妥推进,走出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杭州因地制宜提出了建设“绿色智慧城市”,把“绿色”和“智慧”作为城市发展的突破路径,着力发展信息、环保和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智慧产业,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建设“天堂硅谷”和“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二)强化产业拉动

智慧产业是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而产生的产业主体和产业生态环境的总和,指围绕智慧城市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提供的相关产业。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将对城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等产生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最终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利用智慧技术,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新兴潮流。目前,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都把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推动相关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主要发展动力。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生产了全球1/2的笔记本电脑和1/8的数码相机,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宁波市也提出将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6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等。

实施智慧产业带动,应注意抓好如下工作。一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不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二要以智慧型产业和商务配套等新兴产业为引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构建现代新型智慧产业体系。要重点扶持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核心软件,医疗、外贸、石油化工等行业应用软件,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数据服务,网络服务业和数字内容等产业。三要推动组织与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显著特征,随着行业壁垒的逐渐模糊,新技术逐渐成熟后,融合发展更多地体现为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式创新,而非技术创新。智慧城市运营是直接面向“城市主体需求”的,体现为基于数据挖掘和创新应用的增值服务,这一环节的发展将推动产业价值链及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催生多种产业模式创新。四要出台鼓励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智慧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园区扶持、产业培育、人才引进、市场支持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智慧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软件产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来推动智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强化创新驱动

不少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把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如南京提出,要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慧南京”。将“智慧南京”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载体、创新发展的支柱、跨越发展的动力,以智慧城市建设驱动南京的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从根本上提高南京整体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沈阳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为此,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为沈阳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努力实现打造“生态沈阳”的战略目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要突出智慧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当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并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努力实现从技术创新向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四个创新联动”的综合创新的转变。对此应该把握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二是着力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驱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三是着力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共享,为项目示范推广和业务协同奠定基础。二要突出平台融合。要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基础设施,依据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将分属不同单位的现有电子政务资源和建设成果加以整合。集中和简化分散于各个部门、领域的庞大而繁杂的公共数字化资源、管理手段和服务设施,由此终止部门分割、单位分割和层级分割,消除数字化差异与损耗,实现城市数字化资源的大规模整合,初步统一和规整现有的城市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由此形成一个充分涵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形成一个相应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联动模式,为改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最先进的手段和条件。三要突出流程再造。要根据本地数字化程度和社会发展要求,变革管理体制,调整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式。为此,要采取联合执法体制,简化城市管理程序。要科学确定职能职责,理顺各部门关系,集中指挥和监督,发挥协同效应。要积极进行管理流程再造,细化管理运作,把城市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完全置于数字技术规范之下,确保问题发现、处理、监督、反馈、检验都在现场。由此,提高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最终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和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

(四)强化机制促动

健全的机制是加速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有力保证。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任何一个单一部门主导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统筹协调智慧城市建设。

一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要建立智慧城市专项协调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专职机构牵头负责和协调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二要建立政策扶持机制。编制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建立在投融资、税收、产业发展、本地化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保障扶持政策。三要建立决策咨询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咨询指导、信息联络、考核评估、培训交流、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咨询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开放合作的研究机制,深入开展针对本地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工作。四要完善市场推进机制。着力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式”引导作用,强化试点示范和综合创新能力培育工作,狠抓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与智慧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建设,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创建一个基地”。

(五)强化人才推动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以人才作为智力支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成都市提出要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以智慧的人文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坚实的智慧源泉。因此,建设智慧城市要以发展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为目标,要巧用、善用并善待人才,将人才兴市做实做透。要主动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需要,坚持“培育、引进、使用”并重,致力形成集聚人才的新“磁场”,培育造就一支符合智慧城市建设和当地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智慧城市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从根本上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人才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一要优化人才政策。对高层次人才安家落户、创新创业、深造发展等给予优惠政策。要高标准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二要加强人才培训。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人才基地建设,创建一批以智慧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台。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尤其要抓好推进智慧城市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培训,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尽快提升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尽快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同时,要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培训,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工培训基地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职技院校回炉深造等。三要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力拓展开发海内外人才市场,重点引进高精尖人才、高端领军人才和专业技术精英,让国内外优秀人才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10

信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江山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光网・智慧小区”、省“宽带乡村”试点、爱江山无线城市工程等建设不断推进,城区家庭宽带平均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农村家庭基本达到20Mbps以上,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30G,光宽带覆盖全市90%以上区域;3G/4G已经实现城区、乡镇全覆盖,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爱江山免费无线WiFi实现布点3131个。

政务信息化应用程度提升。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基本建立。建成数字江山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平台的地理信息共享。包含部门和乡镇网站在内的江山政府门户网站全面建成,初步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全市统一的电子公文交换、协同办公、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等电子政务系统综合应用扎实推进。

城市治理应用成效明显。自2010年10月试运行以来,江山市数字城管已累计受理城市管理问题95439件,已结案96601件,按期处理89790件,按期处理率达95.71%。数字城管、天网工程的运行实施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更是在城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治堵等全市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领域惠民服务水平不断深入。智慧旅游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开发完成游客信息数据采集系统;智慧工商取得实效,实现经济户口基本情况的信息化管理,为经济户口的登记注册、信用信息管理、案件管理等提供信息支撑;“阳光厨房”、“千顺工程”为食品药品安全实现全覆盖、全天候监管提供保障;通过建立全市经济户口数据数据库系统,服务社会管理和经济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本数据支撑。

“智慧江山”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现象严重。近五年,全市有十多个部门都在推进智慧城市方面建设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天网工程、数字地理、数字城管等,有些是对照国家、省或衢州市的统一要求,有些是业务需求上的探索创新,由于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的缺失,缺乏“一盘棋”思想,各部门自顾自的建机房,上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各不相同,而且部门之间统筹协调不够,造成了信息孤岛、信息壁垒,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存在较大不足。

投资运营模式需要创新。目前全市智慧城市相关建设以财政出资为主,自建设自运营情况居多。智慧城市项目除了启动资金以外,更大的投入在于项目建成后的日常维护,比如服务器、数据库的维护,数据的采集、分析,这些投入甚至大于启动资金,单靠财政资金难以为继,资源配置的主动性难以l挥。

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城市治理和改善民生,全市的城市治理和民生资源存在于不同部门,以不同形式,不同质量展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各条线数据整合难度大,社会公众获得感不突出,城市管理距离“智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智慧江山”建设构想

要解决“智慧江山”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建设一个统一的智慧城市公共基础信息平台――智慧江山综合运行中心,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协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智慧江山”综合运行中心的基本架构:

智慧江山指挥中心

智慧江山指挥中心是“智慧江山”的“窗口”,将江山智慧城市所有模块的信息化数据,全部统一到这里集中进行日常管理。整合12345、12315等专线受理系统,并与110、119等警务信息系统做对接,同时实时分析和展示全市经济财税、城市建设、社会稳定等相关工作指标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大数据中心

大数据中心是“智慧江山”的“心脏”,基于云计算能力的基础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公共信息资源标准化统一化的目标,有效整合全市现有公共数据资源,“一家集采,多家利用”,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协助政府提升管理效能,稳步推进江山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应用可以释放出惊人的惠民福利,比如想要开一个超市或面馆,就可以根据交通大数据和居民消费大数据进行测算,备选地址的人流量、常住人口、居民消费喜好等信息都可以为开设超市或面馆提供合理参考。

三大体系

智慧治理:整合全市城乡管理信息及资源,将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业务系统依据统一标准接入,实现江山城市运营管理相关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共享与业务应用的智能协同,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实现高效的统一监测全市运行状态、统一处理全市运行管理问题。

智慧民生:集聚全市涉民公共服务事项,整合公共信息服务和商务便民服务资源,逐步集成旅游、交通、文化、餐饮、养老、卫生、教育、住房、家政等领域的智慧化民生服务应用,采用“政府搭台、市场运行、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全市居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务。

智慧经济:大数据与云计算综合运用后会产生新的经济模式。一方面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研发实力的物联网与软件技术如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银江股份、华三通信等,引导鼓励其将研发成果与全市城市建设、特色产业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注重大数据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全市产业智慧化水平。

“智慧江山”建设建议

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智慧江山”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信局,进一步强化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和作用,负责“智慧江山”建设工作日常事宜,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等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智慧江山”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从江山城市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研究制定“智慧江山”建设方案,合理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思路,确保“智慧江山”建设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11

现阶段,“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在国内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未来城市建设与智慧电子网络等结合将更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将是重点体现。智慧社区建设是城市智慧化的重要环节,随着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以及先进经验的引进,其已经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当前吉林市社区管理薄弱,社区服务不够深入,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等状况,综合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培树经验的基础,有的放矢地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策探索。在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培树分析,建设有针对性的智慧服务平台。提出植于政府宏观调控下,构建新型管理方式,发展智慧服务理念;同时结合社区社会层面,通过建设社区信息服务中心等多功能服务系统,整合社区资源,切实调动社区的积极性;从社区自身来说,社区内智慧平台建设应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服务体系,创建智能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以及其治理模式还处于探索时期,成功运行的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部分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促进了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变,也创新了社会治理观念、手段乃至内容,终将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供契机。

一、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现状

(一)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内涵

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其定义是基于街道、镇、村等地理区域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和感受度。因此,智慧社区建设首先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基本要求,通过智慧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社区;其次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并做好与市级层面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项目的衔接工作,减少重复建设;最后探索智慧社区的建设模式和运维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合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二)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基本概况

智慧城市综合了资源多样化、信息交互无障碍化以及信息程序的自动运行化等特点,以实现城市便捷、高效发展和运行为目标。我国从2012年12月开始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工作,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进行试点开展。2014年12月底,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达90多个,涉及了全国大部分省份,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密切联系智慧建设的受众――社区和社区居民。智慧社区建设,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经验借鉴有限,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探索与研究。

社区是城市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更是党和政府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注重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率先从社区入手,基层社区的创新管理与建设事关我国发展的根本,随着社区的拓展以及新要求的提出,社区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结合新时代下新型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社区管理职能要不断提高,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服务平台也应拓展和创新建设。基于这样的基础下,将“智慧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并在全市部分社区启动了智慧社区建设,是吉林市进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深入研究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可以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对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的内容

1.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在基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进行应用、整合和再造,通过主动感知和网络互连的方式,建立吉林市智慧社区生态化服务和运行平台。

2.智慧社区的系统化建设

智慧社区强调信息的采集、互通、处理和应用的系统化,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智慧社区要求的现代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的社区公共服务系统。

3.智慧社区的治理化建设

主要是把社区中各主体,即政府公共部门、社区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充分协商的互动过程,综合建构智慧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和基层共同体的发展方向,转变到以社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培育社区共同体,重构社区共同体。

二、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培养措施

根据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吉林市现阶段要结合社区智慧型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网格化策略探索。

(一)信息基础设施“树”的网络化

吉林市要基于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的原则,依托通信运营商全面开展智慧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对通信质量和服务的要求。

当前,吉林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光纤宽带网、无线局域网、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以及应用终端等五个方面着手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高速、安全、优质的上网服务,保障通信质量,为广大社区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并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社区屏等多种载体,面向不同群体和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信息。

(二) 生活服务“树”的便利化

吉林市要以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推进社区生活服务建设。

吉林市的生活服务树主要从生活信息、便捷服务开展,汇聚社区周边生活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提供给社区居民,积极创新为居民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的信息化

吉林市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提高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主要从社区管理、医疗卫生、社区文化、关爱救助、教育体育以及交通出行六方面着手实施。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创新社区居民就医模式,为家庭医生提供随访、诊疗服务的信息化支撑,并建立完善的预约挂号服务流程,实现实时查看联网医院挂号就诊情况,同时为社区居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健康监护等,构建社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文化服务功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关爱救助信息管理,助力社区帮扶救助和养老助老工作的开展。关注社区学生教育和居民体质,营造社区和谐教育、健康环境,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创建有序、便利的出行环境。

(四)小区管理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安全、舒适、高效的智能化小区,主要做好居住区周界、重点部位和住户室内的安全防范,提高居住区整体安全防范水平,可以通过访客对讲、周界防越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电子巡更、管理与监控(物业运营管理、公共设备监控和小区门禁管理)、车辆出入与停车来进行管控。

(五)家居生活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引用先进技术,实现家居生活设备设施和家庭生活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使居家生活更加舒适、安全、低碳,主要从家庭设备监控、家庭安全防范入手,利用各种探测工具和手段,对居家环境进行监控,保障人身和家庭财产安全,提升居家生活品质和安全。

三、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探索的意义

智慧社区是一种全新的社区生态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它需要结合到社区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等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进行创新建设。吉林市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来重构社区新型管理和发展建设,结合存在的背景和发展的时代性,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智慧社区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

智慧社区在吉林市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视角,纵然有理论研究和学术分析基础,但

真正的因地制宜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原有的部分理论概念不能适应新型信息时代背景下社区管理。因此,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需要通过网络背景下,结合网络管理理论,依靠多元治理理论进行合作和自我契合。通俗来说,就是结合时代和信息发展要求,进行新型治理拓展,以更便捷、高效服务和管理为目标。

2.现实意义

智慧社区是社区的高级阶段,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重构“线下”现实社区和“线上”虚拟社区的结合体。把政府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和个人等都囊括进智慧社区平台上进行互动和协商,共同参与治理社区公共事务。

首先是,政府通过信息化平台技术,建设一系列的智慧服务平台,更加高效地提供了社区服务,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整个社区的服务建设,及时提供社区的必要服务,通过技术化手段进行监控和分析。

其次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把社区资源全面整合,把社区的卫生、人文、教育、信息化搜索以及电子商务都进行互联共享,促进了社区的网络化和服务化。

最后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形成社区治理合力。通过打造现代化社区“智慧综合体”,创造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空间和平台,从而为拉近社区成员之间的距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通过此课题研究,分析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典型培树的优势和未来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化时代基层社区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12

这两年中国似乎正在迎来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据中国智慧论坛对2012年我国各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研究发现,截至2012年4月,我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有3个直辖市、6个省份,共51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10个,地级市41个。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正呈现数量越来越多、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由东部城市向中西部城市发展的特点。实质上,“智慧城市”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是新兴事物,没有一整套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各国都在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也不例外。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智慧化都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中国正在通过举办各种论坛会议、开展全国性的试点建设,集思广益、积累经验,力求智慧城市建设早日出成效。

“智慧”地认识智慧城市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2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上海大学吕康娟教授提醒沉浸在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偏离‘智慧’”。我们只有智慧地运用技术,技术才能为人服务。城市要借由技术变得智慧,更要求我们“智慧”地认识智慧城市建设,思考什么是智慧城市,怎样才算是一个智慧的城市。

我国一些城市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认识不清,以为智慧城市就是数字城市,在智慧城市狭义的定义里挣扎。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于2011年提出了广义智慧城市的定义,并给出了广义智慧城市的四个原则,即“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为先导,以资本为后盾”,强调要把握好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切勿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狭义的智慧城市。智能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化,也不是简单的一人一卡,在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季铸看来,它是三个“三位一体”的体系,包括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形成的要素体系,以智能管理、智能经济、智能社会为基本内容的内容体系,以新的城市结构、增长方式和城市形态形成的发展体系,三方共同作用推动城市步入智能化。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辜胜阻教授用版本学做了生动解释:如果说数字城市是版本1.0,智能城市应该是2.0,那么智慧城市是3.0,数字城市注重软件,智能城市注重信息化软件使用,智慧城市则注重物体感知、信息集成和共享。

实际上,我们搞智慧城市,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市民生活得更好。比如通过在公共交通车辆和私家车中嵌入芯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而后借由网络进行信息沟通和响应,既可加快应急救援,也可缓解交通拥挤问题。再比如在病人病历卡里嵌入芯片,今后他到任何医院就医,那里的医生都能查看其病史及近期检查结果,减少重复检验,还能与银行卡绑定,患者无需反复排队付费,甚至药品可从集中配送中心直接送达病人家中。

起步阶段警惕“过热”

当前,全国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表现出的热情和积极性令人振奋。在赞叹各地积极性的同时,不少专家学者对一些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出现的“过热”现象表示担忧。建设智慧城市不能一头热,要符合中国国情民意。

成思危教授在今年的智慧城市大会上强调:智慧城市建设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不同城市建设的重点是不同的,比如北京的交通是大问题,其他城市可能医疗是大问题,各地要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建设;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中国建设智慧城市(城镇)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形成适合自己的“C 模式”(China 模式);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也主张面对智慧城市的浪潮,需要三思而后行;面对各地上演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国科工二院党委书记张连成博士表示了他的担忧:如果缺乏统筹布局,仓促上马,搞不好有丧失机遇的可能。

专家学者之所以会担忧,是因为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试点阶段,制度配套还未建成。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一是缺少统筹管理和顶层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还未形成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设计,未明确牵头部门,有关管理职责不清,导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轻制度安排,重硬件建设,政策法规依据不足,未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也未形成严格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三是缺少核心技术及产品,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大部分核心技术、产品依赖国外,信息安全隐患堪忧;四是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不同系统之间接口复杂,不易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共享协同;五是缺少合理的产业规划和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和管理,未能有效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以上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容易走弯路。

用系统工程理念指导智慧城市建设

有人估计,中国一旦实施智慧城市,保守地说也将是一块价值数万亿元的“大蛋糕”,到时各国企业必然会进入并进行激烈竞争,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抓住这个能够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升级发展的大好机会。智慧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工程,要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去指导它的建设。

智慧工地建设管理篇13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风靡全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十”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四化同步”密切关联。智慧城市承载着“中国梦”,其建设步伐也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不断提速。有超过300座城市已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设想,并在地市级的政府报告中笔墨厚重,已经上升至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数百座城市正在组织行业专家制订智慧城市(市区、县镇)建设和运营规划;智慧城市论坛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智慧、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头戏;科技界、产业界、金融投资界已全面参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多部委联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

据专家分析,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要求尽可能的扩大投资和启动内需,但经历前几轮的大规模投资刺激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益正在迅速下降,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新经济模式形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具体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住建部作为城镇化建设主管部门,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在响应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手段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民生,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智慧城市(区、县、镇)应运而生。住建部在充分理论研究、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率先提出并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其核心内容是从方法论高度重新认识城镇化发展和规划,智慧的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的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住建部表示,将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试点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区、镇)的实践,从政府和市长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角度,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给百姓生活方式带来更好的变化。

智慧城市建设已引起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广泛关注。2013中国信息化进程报告会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在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于7月22日报请国务院。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介绍,《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建设原则、主要目标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引导。借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将结束政出多门、盲目建设的“乱象”,进入统筹推进的新阶段。

近些年来,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地理信息局、标准委、工程院等部门分别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试点示范等不同方面开展了相关前期准备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政出多门,分别推进不利于形成支持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合力,亟待加强统筹、加强引导。国务院领导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高度关注,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研究提出意见。

《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坚持机制创新,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是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

《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批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健全政策机制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新模式。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智慧城市这一主要目标,我国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重点推进5方面工作,启动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组织100个城市开展试点示范。在中央,将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工信部等23个相关部门建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资源,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完善智慧城市评估办法,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领域推广应用。在地方,将完善智慧城市投融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债。充分依托地方已有的投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鼓励各地方政府建立适宜智慧城市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各城市积极创新政策保障措施,研究制定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意见》从城市发展战略需求,以及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入手,重点提出了五方面工作:做好统筹规划设计、围绕城市发展重点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潜能、应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确保信息安全。根据《意见》,我国将启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环保、智慧医疗、智能养老、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国土等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深化重点领域的智慧化应用,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社会服务。还将在东、中、西部选择100个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科技创新“一马当先”

2012年7月19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会上作了“智慧地进行城镇建设,积极促进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发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智慧城市论坛智库专家辜胜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中国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作主题发言。会上,还举行了国家智慧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筹)、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管理基金(筹)揭牌仪式。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导,国家智慧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筹建之中。从中央到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智慧城市、智能产业研究机构已涌现出来,中国智能工程研究会、中国智慧科学研究院、中国智慧城镇培训中心、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建筑智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四川省智慧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智慧城市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相继成立。

国家信息中心是国内领先的智慧城市和产业研究中心,目前已成立专门智慧城市研究和推广智慧城市应用的机构:1、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为全国各地建设智慧城市提供顶层设计;2、智慧产业发展中心,搭建智慧城市建设方(业主)与智慧城市方案和产品提供商(供应商)之间互动平台。

2012年9月28日,我国首个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仪式在京举行,会上同时了《智慧城市技术白皮书》(2012年)。本联盟是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等部委的支持下,由神州数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等18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创新联盟、全球智慧城市与产业联盟、广东省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川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等行业联盟也陆续成立。

从广州、南京、长沙、成都到青岛、沈阳、合肥、西安等地,智慧城市论坛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深度研讨会、核心技术应用创新研讨会等专业会议成功举办。中国智慧园区大会、智慧城市澳门市长论坛将于10月份举办。智慧(智能)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科技创新探讨、学术交流、产业合作、运作模式选择、金融投资调研空前活跃。

专家团队整合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资源,提出智慧的城市运作模式就是把采集到的海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根据人工智能手段,计算出最佳方案,择优执行一个动作(如根据气象预报和历史数据,操作大坝泄洪等),或提供建议。智慧城市运行原理是依靠传感器(RFID)收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存储、加工、计算和分发都是靠计算机处理,这样就可以把这部分工作交由统一的云计算中心(PaaS)平台处理,共享网络带宽和硬件资源,大大提高智慧城市“大脑”的工作效率。

涵盖近千项智慧城市相关高新技术与主导产品的交易市场(交易场地、官方网络、交流平台)正在形成。

金融机构助推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正在成为优化城市发展、挖掘城市经济增长的新途径。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95个城市(区)将智慧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或制定了行动方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相继出炉,并成为全国的建设范本。种种迹象显示,智慧城市建设有望迎来一次高潮,初步预测"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启动2万亿产业机会。

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巨大。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的专项研究报告显示,智慧城市在2011年的整体市值为5263亿美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10234亿美元,2011-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2%。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和智慧安防的进步是智慧城市在二级市场里的重要驱动力量。2016年,智慧能源管理市场预计将从229亿美元增长至807亿美元,智慧交通市场规模将增至688亿美元,同期,智慧安防市场预计将增至3072亿美元。据了解,2011年上海、深圳、北京、武汉等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为安防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国内安防产业将会获得快速的发展,《中国安防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正式获批,“十二五”末将实现产业规模翻一番的总体目标,年均增长率达20%左右,2015年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

金融投资机构已全面参与智慧城市建设。2013年初,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并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扎扎实实稳步推进项目遴选、调查、放款等工作;试点城市所在省代表和试点城市代表表示,将按照国家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和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有计划、按步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住建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管理基金正在筹备创建。

在股票市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概念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智能医疗、电子政务、智能交通等智慧领域技术研究及商业应用成为业界热点。同时,运营服务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等企业纷纷布局智慧城市产业链,拟争食产业未来"蛋糕"。

智慧城市建设呼吁集成技术和大数据

以安防产业为例,智慧城市强力助推安防市场发展。从2010年开始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安防市场进入了加速增长的轨道。在2010年GDP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安防行业仍保持了连年年的高速增长,以至于被冠以“暴利行业”的称号,表现十分抢眼。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龙头企业快速扩张。在智慧城市政策的加速推动下,财政拨款扶持、低息贷款成为安防行业的额外福利。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且给予了很高的财政经费支持。可以预测的是,以视频监控,入口识别,防盗报警,电子巡更为主的四大类安防设备将在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呈现欣欣向荣的燎原之势。

智慧城市建设呼吁安防管理平台集成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智慧城市跨越了数字城市建设的高度,在目前结合物联网将现实世界与智慧世界进行有效的融合。融合体现在安防行业,就是集成技术的展现。智慧城市集成技术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集成项目,在视频监控、报警、智能门禁、周界防范、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安防防范方面,在通用计算机系统应用、多媒体信息编码、计算机软件等计算机应用方面,在各类有线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方面。业务需求在系统建设中非常关键,目前监控平台的建设越来越多的融入行业自身的特点,例如城市视频监控管理平台,有指挥大厅、刑侦等很多警种的应用要求,对业务需求的了解是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系统集成意义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的效率、完整性和灵活性,简化系统的复杂性。系统集成是根据安防系统过程防护的实际需求,优选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和有效的系统工程,以子系统之间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实现整体优化。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系统集成的含义就是建设统一的联网监控大平台,对道路视频、治安卡口、电子警察、公安视频会议等子系统,通过资源的整合,实现对所有安防子系统的集中处理、管理。

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核心。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范畴,成熟的智慧城市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大数据、公共安全、公众民情采集与服务、政府管理、整体智慧城市的运转。前三个是从事、物角度进行管理,后两个是从政府角度管理。各地应结合本地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的特点等方面逐步运作和延伸。

专家分析,一个城市是否达到大数据的规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判断,第一阶段是各行业达到一定的数据规模,第二阶段是定期进行数据整合和一定的规范,第三阶段是达到数据信息的共享、应用、服务。”如果从大数据的内涵看,国内数据还远远没有达到大数据或者智慧城市的目标,目前还只是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的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进入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整合阶段就意味着智慧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智慧城市管理上要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方面考虑,而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资源,各地方、各行业要真正地把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结合才能产生价值。

云数据中心与承载网,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充当起“心脏”与“动脉”作用,支撑着智慧政务、智慧交通、平安城市等各种智慧应用的持续高效运行。另外,“云构架网络”核心交换机、下一代防火墙、PowerEG系列极速网关、802.11AC无线接入、RIIL运维管理等革命性新产品,也都在管理、民生、经济三大领域中起到了简化和整合的作用,帮助用户冲破各种建设和管理瓶颈。

一批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样板工程”值得借鉴参考。

――智慧的电子政务。参考智慧城市“样板之都”江苏扬州,吉林智慧政务系统。

――智慧的城市管理。福建“泉州市城市安全信息系统”率先搭建“高性能、高安全、易管理”的视频监控专网;石家庄智慧城管系统整合了GIS、GPS、RS、虚拟仿真等技术,共享网络化信息,以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石家庄“肉菜流通可追溯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可以支撑所有溯源数据的分析,保障市民能够吃上放心和安全的食品。

――智慧(智能)交通。智慧南京基础网络基础平台建设,在承载各类政务系统高效运作的同时,也成为南京市智慧交通的重要传输平台。

――智慧的园区。辽宁大连染化集团量身打造多业务融合的智慧园区网络, 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智慧的教育。郑州市教育局投资建设智慧教育体系,为全市600多所中小学提供班班通网络平台,“反转课堂”教育模式成为全国智慧教育建设典范。

――智慧的医疗。湖北鄂州市打造区域卫生平台数据中心,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合理优化医疗卫生资金配额。

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是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而智慧城市下的各种应用都要依靠无处不在的网络。

惠民工程典型案例分析(交通、安防、医疗)

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信息化、城镇化进程息息相关,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步进行。进入信息网络和大数据时代,城市管理和百姓生活正在变得更加智慧,人们拥有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高品质有保障的医疗服务,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和水资源,合理优化的教育体系。这些系统相互关联,交互利用,构建着经济的长期繁荣、社会的和谐进步。

交通拥堵是现代都市的顽疾,成千上万的交通工具组成错综复杂的运输系统,而它的规模每天还在增长,上下班高峰期时刻,几乎主要商业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堵车,这与城市的早期规划有关,之后不断修建的高架公路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且成本高昂,也有碍观瞻。智慧的交通可以让这套城市交通系统运转得更好、更便捷、更智能,也较大程度上缓解道路拥堵问题,如果将城市交通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就能整合出解决方案,通过传感设备,收集海量信息,分析并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然后提前通知乘客,这样他们便能选择最佳的出行方案。

使用电子道路和电子车牌构建的城市智能交通,道路上的传感器(车辆感应器和视频监控感应器等RFID组合)不断采集路上车辆行走数量和状况,采集后的信息送交数据中心,分析综合其他道路情况,计算出最佳疏导方式,控制各路通灯的灯号;道路上的电子告示牌预先告知前方路况。出行之前,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获取行程最佳路线,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在途中,该系统不断地实时更新路况,修正路线和提出建议。智能交通系统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可为每一辆特定车辆计算出最佳行走路线。

通过收集海量的数据,分类、加工、运算和输出是智慧产业的突出特征。要实现智能交通成本并不很高,通常包括RFID信息采集设备、传输设备和网络、智能软件和服务器(存储和计算)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