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实用13篇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1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地区的游牧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牧民饲养的骆驼被中原视为“奇畜”,他们把用骆驼奶作成的“酥”作为补养身体的佳品。蒙医传统方药还有很多“酥制剂”、“酥引子”。另外还有“马乳疗法”等等。唐代,早在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进藏时期,在有位医生,当地人民叫他“苏克布门巴”(藏语,意为蒙古医生)。由于他的医术高明,被人们誉为“起死良医”。元代,是蒙医阐古启新时期。元世祖忽必烈时,在宫廷里“设掌饮膳太医四人”,专门从事饮食营养卫生的研究。饮膳太医忽思慧,曾编著一部《饮膳正要》(公元1330年),书凡三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营养学专著。 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全蒙古民族以后,同国内各兄弟民族, 特别是同汉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随之开始。于是蒙古民族的经济文化也得以发展,有了手工业,创造了蒙古文字。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里, 也有"蒙古灸"的记载, 并在《宇妥·元丹贡布传略》一书中提到"蒙古放血疗法"。常年驰骋在广阔草原上的古代蒙古人,经常发生战伤、摔伤、骨折等疾病, 客观要求他们不断摸索克服这些病症的方法。因此,正骨、 正脑疗法也是早期蒙医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有对伤口的"烧灼疗法"、重伤者的"腹罨疗法"(即把牛或骆驼的腹腔剖开,将伤者放入,利用其温施疗)。 在元代,饮食疗法得到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发展。著名的元代宫廷饮膳太医、 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中,记载大量的蒙古族饮食卫生及饮食疗法的内容。如常用的马奶、牛骨髓、乳酪及营养卫生的内容在该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此书在祖国医学营养学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蒙汉两族医药很早就有交流。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就载有很多北方民族的医疗卫生知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医家则致力于研究汉医,并介绍到蒙古地区。如宋《圣济总录》在南宋时即已散失,后由"夷狄"所存的抄本得以保存。辽代的耶律庶成则把一些汉医学的方面的书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广泛传播。还有直鲁古写出《脉诀针灸书》一卷受到中原人民的重视,在明人陈弟编的《世善堂藏书目录》中仍有著录。元代蒙医学家沙图穆苏用汉文撰成《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书中反映出蒙医学的某些特点,如治疗风寒湿痹的方剂较多,该书所载方剂达数百首,其中有些方剂实用而有效,至今仍为医家所乐用,如《八珍散》、《四味香附丸》等方剂,均出自该书。用沙漠中生长的地锦草乳汁治疗创伤的方法,至今仍在应用。森林地带的蒙古人对草药的知识尤为丰富。如14世纪拉西德丁所著的《史集》中记载:"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等这些蒙古部落的人,不但熟悉蒙古药剂,并以蒙古疗法医病之事,颇有盛名。"随着与国内各兄弟民族和阿拉伯、印度以及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蒙古肉苁蓉和动物性药物传到内地和国外;同时,内地和外国的药物也传入蒙古地区,促进了蒙药的发展。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2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过程中,医学知识同古代哲学相结合的结晶中医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对中医理论的最后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战国至秦汉时代,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这一时期,在祖国医学取得空前发展的同时,蕴含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辨证法思想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天人相应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亦在不断完善。当时的医家借用了这种哲学思想,将它们成功地引入医学领域,用以总结、解释已取得的医学成果,并编撰了许多医学著作,其中《黄帝内经》反映了当时我国医学的最高成就。

《黄帝内经》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为工具,不但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而且将疾病的发生与自然、

社会联系起来,具有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的雏形。《黄帝内经》主张以人为本,《素问》中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唯贵于人”,确立了人在医学中的主体地位。《黄帝内经》还主张应“人参天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全身孔窍与大自然息息相通,促进人体血气循环,“弃其陈,用其新,精气日新”,处于“新陈代谢”的不断变化之中,

反映了医学世界的整体性和变动性。它对疾病的认识,不仅注重于“邪”、尤其注重于“正”,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种“正邪斗争”的发病学观点,使中医学一开始就居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

《黄帝内经》的另一个伟大成就在于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研究方法一“有诸内必形诸外”,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运用这种方法论,它从整体宏观角度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概括为五大功能体系,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生理、病理观。这些学说的建立,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使中医学有可能在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运用哲学的力量,对人体及疾病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

《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对药物的研究亦采用了当时的哲学思想,提出君、臣、佐、使、七情和合以及四气五味等概念,从而将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个完满的有机整体,对中医临床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2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国古代哲学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古代中国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亊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称为“五材”;这五种元素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称为“五行”。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中医学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具体到每一脏腑,也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中医学还应用阴阳学说来说明脏腑间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由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阴阳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五行学说将人体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认为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认为心属“火”等。同时中医学还应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等。

3中医学的认识方法与古代哲学

中医学的认识方法主要为整体观,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意义上,集中表现为具有当代系统论意味的整体观、综合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基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高度重视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中医学认为四时之气有消有长,人也应顺应这种消长规律。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3.2特别注重社会环境和情志致病:中医学认为,从心理属性而言,正常的情志变化并不致病,但过度的心理失衡则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4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与古代哲学

中医治疗极具思辨和人文色彩,含有丰富的哲学和辩证法思想。

4.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在治疗学中的具体体现与实践,也是中医治疗学的特色与精华。中医学认为,任何一个病证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与其周围事物密切联系,并且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治疗疾病时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客观实际,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不仅要确诊病人患了何种疾病,而且要了解病人的病情属于何“证”,治疗方案主要针对这种“证”而制定,即为“辨证论治”。

4.2中医治疗学的治则:中医治疗学的治则主要有治未病论、治病求本论、因势利导论、三因制宜论等,也体现了其古代哲学和辩证法思想。

其中“治病求本论”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治则。标、本是古代哲学辨证法的一对范畴。中医学引用这一概念,来说明疾病的正与邪、现象与本质等的关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3

(1)全体蒙医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蒙医药治疗的重要意义,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在数千年来同疾病做斗争中积累的传统医疗实践为基础,吸收各兄弟民族及国外的部分基本理论知识,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逐步形成独特的民族医学,蒙医护理学是蒙医的一个组成部分,搞好护理就是对临床蒙医治疗的最大的帮助。

(2)全体蒙医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到蒙医护理的重要意义。医蒙护理并不仅是发放药物、煎煮药物等方面能够完成的,它包括很多方面。按整体来讲就有饮食护理、起居护理、时疗护理等方面,同时还要注意精神的调养,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感变动,保持心胸舒畅和乐观愉快,以保证身体健康,除此之外各种疾病的护理均有各自的方法,也就是各类药物对各种疾病的不同时期服用后的饮食、起居方面的注意事项和药效的观察。

(3)全体蒙医护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到学习蒙医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的重要意义。要搞好蒙医护理就必须学习蒙医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直接与护理的完成是分不开的。对初学者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其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其特点与精华,尽管在学习中遇到本质性的东西尚未搞清,但在实践中会逐渐弄清楚,要防止用现代医学知识机械地往蒙医理论上生搬硬套。学习中应持慎重态度,多请教有实

践经验的蒙医临床医务人员,结合实例,多理解其实用价值,为更好地开展蒙医护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2 开展蒙医临床护理的注意事项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常年驰骋于广阔的草原上,随着水草而游牧和狩猎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感染上疾病都要靠蒙医药治疗。经过漫长的岁月,蒙古族人民已经习惯于接受蒙医的治疗方式。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广大牧民群众仍然保持着这种信仰。如果想把蒙医护理工作从整体上搞好,就必须弄清和懂得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搞好蒙医临床护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应该有一颗热爱蒙医护理事业的责任心和为患者服务的决心,对待病人要和蔼可亲,视病人如亲人,体贴入微。对各种医疗操作、治疗方法都要详细地向患者做出解决和交代,取得病员配合,要给病人一个安详、舒适的治疗和康复环境,这样有利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时开展,缩短疾病康复的时间。

3 在蒙医临床护理中应掌握的技巧

护理工作中首要问题就是要使用蒙古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当然最重要的是日常语和蒙医医学术语,这样护理人员能与病人直接交谈沟通思想,有益于医嘱的执行和医院的管理,同时要熟悉蒙医常用的各种医疗器具,各种疗法的功能,如放血疗法、拔罐穿刺疗法、针灸疗法、酸马奶疗法、各种浴疗方法、涂擦疗法和油脂疗法等。在掌握蒙药的服用时间、服用方法时应注意忌口和起居,因为蒙医在服用药物期间很讲究饮食、起居方面的辅助协调关系。蒙医理论认为,合理的饮食补养身体,增强自身抵抗力,调节三根内在的发病因素是饮食护理。各种食物被人体吸收后其营养是体内七素的物质基础,合理调配食物,补充体内的各种营养成分,对保持三根的平衡状态和疾病的康复以及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这些与现代医学的饮食治疗法有着相同的方面。我们从事蒙医护理的人员应仍拥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在蒙医临床护理工作中一定要懂得药物的识别,这样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在护理工作中要熟知蒙医对疾病的分型,蒙医一般根据疾病的症状和病程的发展来分型。根据治疗中的各种变化规律来判定病的发展情况,这些要靠护士的严密观察来完成。护理人员将治疗期间病人的各种变化情况反馈到医生,由医生判断哪一因素发生决定性变化,按治疗原则实行辨证施治。在蒙医开展一些特殊治疗方法时,应注意病员的表情、感觉、血压、脉搏、体温等变化,以免发生意外。另外,心理护理在蒙医护理工作方面也特别重要。护理人员应理解和爱护病人,喜怒哀乐要有分寸,保持稳定的情绪与固定的风格,始终以满腔热情为患者服务。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4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

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5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6

历史上蒙医护理学的产生发展与蒙医学的产生发展是同步的,可以说自从有了蒙医药,就有了蒙医护理。在蒙医学医疗活动及传统典籍中渗透着大量的蒙医护理理论、护理思想及护理实践操作内容。下面就传统蒙医护理学的产生发展做了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

1.公元12世纪前,是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的萌芽和积累经验阶段。当时的蒙古民族常年征战,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生活在北方草原气候恶劣的地理环境中的蒙古人,积累了适应当时环境及本身体质特点的丰富医药知识。并在与疾病做抗争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可以预防疾病的简单的医药护理常识。例如给客人盛饭时戴纱布毛巾捂住口鼻,是为了预防传染病,起到了现代口罩的作用。他们燃烧香料消毒住宅,“燃烧檀香、云香、柏枝等香料烟熏可以消除邪味,减少蚊蝇孳生,改善居住环境,提神安心,是有益清洁卫生的一种消毒方法[1]。”蒙医热敷疗、灸疗、针刺疗法、放血疗法等都在这一阶段形成,例如用烤热的石头、砖头、食盐、沙子等进行局部热敷,跟现代基础护理学上的热疗法有一样的疗效。这一历史时期的蒙古医生作为掌握医疗临床知识的人群,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充当着护理者的角色,而疾病恢复过程中,患者的护理工作通常都由其家人来进行。

2.公元13世纪初到16世纪末,是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的形成阶段。随着医疗经验的丰富,形成了初步的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理论。公元1330年元太医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中提到的饮食滋补理论为蒙医饮食疗法护理的理论依据,书中对蒙古族酸奶等奶食品、绵羊肉等肉食品、菜食品、果食品的性、味、功能做了详尽的阐述。此外对身体的养生护理,孕期和哺乳期的饮食护理,饮酒的禁忌,一年四季的饮食,服药禁忌等护理内容做了具体介绍。这一时期的饮食滋补理论,寒热理论,瘟疫和传染病的预防,蒙药和方剂理论和正脑术、皮疗术、脏疗术等疗术理论都与蒙医护理学内容密切相关,为以后发展的饮食、起居、药物、疗术护理奠定了基础。当时社会只有少数的掌握医疗知识的人才被尊为医生,而医生又充当着药剂师和护理者的职责,实施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3.公元16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是蒙医学系统化的阶段。蒙医学在原有古代传统蒙医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结合了藏医学和古印度医学,形成了以五元学说和阴阳学说为指导,以寒热理论,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学说,脏腑学说,六基证学说等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所著的《医部四典》、《甘露四部》、《蒙药正典》等蒙医学古籍中,散布着大量的蒙医护理理论。例如典籍中描述的饮食护理、行为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等都是蒙医基础护理学的重要内容。著名的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在《甘露四部》中记载“要信奉医生、药物和护理者[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近代蒙医药非常重视护理工作。又有文献记载“将医师、药物、护理者、患者视为医疗四支,其中护理者应具备慈爱、清洁、敏锐、智慧四方面[3]”慈爱是指在护理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不偷懒、不怕脏;清洁是在护理过程中时刻保持病室、病人的床单位、病人的饮食、病人的药物的卫生;敏锐是指护理过程中时刻观察病人的日常情况、康复情况、服药情况,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智慧是指及时执行医嘱、通知病情、与患者沟通友善、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机敏果断[5]。此护理者应具备的品质在现代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4.公元20世纪中叶到现在,是现代蒙医学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蒙医学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时期。蒙医护理学作为蒙医药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具备并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护理学理论及学科体系。在这一时期蒙医护理将蒙医基础理论、临床、药剂、诊断学的相关护理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吸收中西医护理学相关内容而形成了多门独立学科,例如蒙医护理学基础,蒙医内、外、妇、儿临床各科护理,蒙医温病护理,蒙医疗术护理学等等。辨证施护和整体观护理是蒙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蒙医护理以蒙医整体观为指导,通过望、问、切三诊,以病因、疾病的本质、发病部位、病型、病情轻重程度为核心,进行全面辨证施护。饮食护理、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四方面护理内容,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结论

蒙医护理学的发展与蒙医学的发展是同步的,有了蒙医药,就有了蒙医护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医护理学有不同的发展状态。蒙医基础护理学作为蒙医护理的一门独立学科体系,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理论和特点。蒙医基础护理包括饮食护理、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四个方面内容,而这些护理内容及其特点跟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巴.吉格木德著,曹都译,蒙古医学简史[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12:12

[2]伊希巴拉珠尔著,钢卓力克编译,蒙医甘露四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7:70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7

1熟读中医经典,汲取古代医家治疗肿瘤经验

中医经典论著是中医先贤们在大量临床实践活动基础上总结而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中医古籍中对一些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均有记载,至今对中医肿瘤学教学有较大的参考和指导价值[2]。如“癌”字首见于宋朝东轩居士著作的《卫济宝书》,该书将“癌”作为痈疽五发之一。《素问·玉机真脏论》中的“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十月之内死”,《外科大成·论痔漏》中的“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治法”,病情类似于肺癌、直肠癌晚期表现,指出其预后极差。《证治准绳》中的“大抵治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意即分三期施治:初治“客者除之、散之、行之,虚者补之”,中治“必以补泻迭相为用”,末治“若块消及半,便从末治,即停攻击之剂,因补益其气,兼导达经脉,使荣卫流通,则块自消已”,高度概括了恶性肿瘤的治法。中医经典论著中对恶性肿瘤的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病因、病机演变、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应从中医经典古籍中发掘临床诊治知识,用以指导中医肿瘤学的临床工作,丰富临床诊治方法。但在中医肿瘤学的临床教学过程中,个别临床带教老师不重视背诵中医经典著作,很难做到对学生详细传授经典古籍中的中医肿瘤知识,这在中医肿瘤学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所以,临床带教老师必须熟读中医经典,做到融会贯通,切实将经典结合临床,这样才能在教学生时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必须要求学生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景岳全书》、《濒湖脉学》、《本草纲目》、《医林改错》、《傅青主女科》等古代医书,并对以上书籍及其他古籍中涉及肿瘤的部分精研细读,真正把握古代医家对肿瘤的辩证分析思路、遣方用药经验,切实打牢治疗恶性肿瘤的中医基础。

因中医古籍较多,临床带教老师除了自己勤学苦读以外,还应要求并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详细做好学习笔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医学论坛或沙龙,交流学习经验;要求学生及时向带教老师或研究生导师汇报学习心得。

2重视临床实践,学习现代医家治疗肿瘤精髓

中医肿瘤学临床应用性很强,具有高度的经验性和临床技巧性[3]。学习中医肿瘤学必须勤于临床并多加思考,无论是在门诊还是病房,必须进行大量临床实践,从中总结诊治方法、发现演变规律,才能真正领悟古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切实掌握中医肿瘤学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最新进展,进而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肿瘤学的教育也必须秉承中医学临床实践性强的特点,将临床实践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现代很多医家总结了目前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如适用于围手术期、放化疗治疗期间患者的中医防护治疗,适用于有合并症、老年PS评分为2、不能耐受多药化疗而选择单药化疗患者的中医加载治疗以及中医巩固治疗、中医维持治疗等理论对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在总结古典医籍、结合现代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出版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对中医诊治鼻咽癌、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均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的临床医师总结的应用人参养荣汤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等也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4]。临床带教老师必须经常查阅资料,紧跟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前沿,掌握中医诊治恶性肿瘤的最新进展。在带教学生进行中医肿瘤学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将最新的医学名专家经验、诊疗指南等知识讲解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临证中进一步总结掌握,增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应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老专家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多学科协作病例讨论等,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开拓临床视野,这样才能丰富自己治疗肿瘤的经验和思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医古籍经典中治疗恶性肿瘤的记录,还是现代医家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内容均十分丰富,而且近代医家在诊治恶性肿瘤的过程中,由于着眼点及考虑角度的不同,诊治经验也不同。这就要求临床带教老师首先应抓住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治规律、理清肿瘤各个阶段的演变思路,自己了然于胸才能教会学生。而且,虽然学生已经书读百遍,但是在临床上还是会出现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的问题,尤其是刚参加临床的学生仍可能出现抓不住诊断头绪、理不清治疗思路的情况;有的学生可以熟练背诵上千首方歌,但也会出现临床上却开不出一个方子的尴尬情况。所以在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过程中,带教老师要结合实际病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讲解中医治疗肿瘤的经验;待学生确实掌握了一定的诊治经验后再允许其放开思路,深入学习,同时还应要求学生在掌握老师经验的同时经常温习经典,做到经典知识与临床实践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拓宽中医诊治恶性肿瘤的临床思路。

3密切结合西医,做到中西医融会贯通

西医诊疗恶性肿瘤方法及药物层出不穷,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均对恶性肿瘤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其作为主流医学也深深影响着中医的辨证及施治。手术会伤及患者气血,尤其是胃癌、大肠癌等行腹部手术可能会导致患者脾胃不和;全身化疗也会导致气血两虚、脾胃不和等;而肺部肿瘤的放疗早期会导致患者血热、远期会导致患者血瘀等,均明显影响中医师针对肿瘤患者的辨证施治。中医在治疗西医西药的副作用方面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如应用芪蓉润肠口服液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可以明显缓解恶性肿瘤患者为减轻疼痛而服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林洪生教授认为肺癌患者手术后应以益气、活血辨证调补,能够加快患者体质的恢复,提高免疫功能;化疗期间应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并滋补肝肾,能够减少化疗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提高化疗的完成率和疗效;而放疗期间用养阴生津、活血解毒、凉补气血的方法,能降低返料毒性,提高放疗的完成率和疗效[6]。在带教学生学习中医肿瘤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完全熟悉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及药物的特性,尤其要了解其副作用,比如要明确掌握化疗药物的分类及各种化疗药物导致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的时间及强度,从而才能对患者的整体情况了如指掌,做到辨证施治时掌握好方寸。现代治疗恶性肿瘤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对西医的治疗及副作用了解详细,应努力向他们学习,比如肺癌患者在行放疗后容易导致放射性肺损伤,解放军总医院杨明会教授团队应用凉血活血法能很好地预防放射性肺损伤,帮助患者完成全部放疗,提高了放疗的完成率;针对靶向治疗药物导致皮肤损伤的中医药治疗经验也逐渐丰富[7-8]。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西医疗法的特性及药物毒副作用,能够有预见性地应用中药防治其副作用,帮助患者完成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等,是中医肿瘤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8

古巴给基础医疗制定了四个很理性化的目标:

一是“预防”。患者得了小病,家庭医生及时就近治疗,预防大病的发生。感冒、腹泻、虫牙这些常见的小病都在第一时间、第一线得到了治疗,花小钱、防大病。家庭医生还对有潜在患病危险的人群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譬如对孕妇和新生婴儿就有一套系统的防病方法。在妇女怀孕和哺乳期间,家庭医生或护士每天都要进行家访,测血压、查身体、询问各项情况。

二是“康复”。康复服务主要是为慢性病患者、重病或创伤后患者提供的。及时和持久地为他们提供康复治疗,可以改善他们的生理功能,使他们能过上更为正常的生活,也能减少日后他们因功能问题造成其他疾病而增加医疗费用的可能性。

三是“关注”。家庭医生的诊所设在社区,家庭医生住在诊所的楼上或者附近,他们紧紧地融入社区,和患者都是邻里熟人。中国人到医院看病喜欢找“熟人”,而古巴体制使家庭医生自然成为患者的“熟人”。很多家庭医生能背出自己管辖区内所有人的健康状况。家庭医生一般上午在诊所坐诊看病,下午家访患者。

四是“促进”。“促进”强调社区的参与,各社区由家庭医生和相关社区组织牵头,引导社区群众讨论社区中的医疗健康状况,通过讨论认定社区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譬如,有的社区发现社区内吸烟的人很多,就建议开办戒烟咨询服务;有的社区发现社区内有不少人食物过敏,便建议推广过敏测试等。

社区诊所24小时服务

在古巴的基础医疗体制中,和家庭医生配套的是社区联合诊所。大约每15~40个家庭医生,就有一个联合诊所。这些联合诊所设有多种专科,有化验室,有X光、超声波等检测设备,有急诊室,是小型的门诊医院。联合诊所和属下的家庭医生密切配合,家庭医生掌握的病人资料都输合诊所的电子资料库,社区病人去看病时,诊所医生能从资料库中立刻调出相关资料。

联合诊所提供24小时服务,病人随时可以去看病。古巴医护人员听说美国诊所多数夜间关门,他们感到很惊讶:夜间是许多病种的高发时间,为什么医院要减少夜间工作人员?很多轻症病人白天要上班,只能下班后晚上来看病,为什么诊所晚上要关门?

美国的医疗体制是市场化的,削减夜间服务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古巴医疗体制由政府拨款,全民享受免费医疗,医疗单位首先考虑的是能解决多少医疗问题。夜间开诊使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治疗,理所当然要提供24小时服务。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医疗机构的确降低了个体机构的成本,但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却大大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医疗成本。

从“输出革命”到“输出医疗”

古巴的医疗制度是把资源主要投入到雇用基础医疗的医务人员方面,而不是购置昂贵的药物和设备,从而使医疗服务业成为高科技的“劳动力密集行业”。古巴每千人拥有5.3个医生,美国每千人只有2.7个医生。古巴的医学院按照计划大量培养医生,保持医务人员的供给充分,甚至“供过于求”。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9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3(7)42-43.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10

一、音乐治疗溯源

1.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我国早期音乐多用于祭祀、娱神灵、省风、宣气,而“宣气”是指在阴阳阻滞、不能通畅运行的时候,音乐具有宣导、疏通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能找到大量关于音乐治疗的论述及临床实例。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内经》中说“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间,可以意识”。指出五音和五脏有特定的联系,各脏有病其发声常出现与之相应的音阶,各音阶又会侧重影响与之相应的脏腑,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并指出五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欧阳修曾记述自己“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既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宫声数引,久则乐乐愉然,不知疾之在体矣。”这是宋代孙道滋以“宫声数引”使欧阳修的“幽忧之疾”得到治疗的典型实例记载。另外,在《乐记》《律历志》《太平经》《养生论》《论衡》等文献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治疗思想。

2.音乐治疗在国外也有悠久的历史。古埃及人通过巫医治病,除了给病人服用一些确有疗效的天然药物之外,还经常采用一定的仪式,对病人手舞足蹈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哼唱着怪异小调,这样的怪异小调不仅起着暗示作用,也使病人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心情变得舒畅,病情便趋于好转。古希腊人很早就将健康和音乐联系起来,他们所崇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就是主宰健康和音乐的神,他们将情绪的净化看作是精神治疗的重要过程,而完成净化过程是通过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来实现的。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爱好音乐的医生把音乐视为一种娱乐和焕发精神的手段,认为音乐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胡思乱想。18至19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音乐的心理效应的研究材料,并有许多医生采用音乐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音乐治疗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1980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讲学活动,首次把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此次讲座开启了我国进入音乐治疗领域的大门。1981年,医院开展了以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音乐电疗,随后又与传统针灸相结合,使我国的音乐治疗从一开始,便具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198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开展心理音乐疗法,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大量采用了中国乐曲。后来又与长沙医疗器械厂共同研制了心理音乐治疗机,并在全国推广。1985年,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成立,开始出版、发行音乐治疗的音像制品。1986年,北京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与音乐专业人员合作,先后开展了老年忧郁症的主动治疗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操作性音乐治疗。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建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年正式招收专科生。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参加者有25个省市100多个会员单位。成立同时,举办了首届学术交流会,音乐界著名人士赵沨、张非等出席了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1年和1993年又分别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该学会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音乐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1992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北京设备研制中心成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00多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初步形成了由音乐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专门的教育机构、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可以说,一个覆盖全国的音乐治疗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在开拓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合理地结合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创造了不少新的音乐治疗内容,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学术体系,扩大了音乐治疗研究的视野。

1.在理论上,注重音乐的物理治疗作用,强调音乐声波的生理效应,补充了现代音乐治疗学以心理学为主的理论体系。在中医音乐治疗思想中,注重“身、心双修”。在音乐对生理调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是“同构异质”的,无论世界上的什么实物,都是由各种相同的元素构成的,只是结构不同,所以才表现出不同的形状和特征。音乐也是一样具有世间万物所共有的属性,“五音”也有着和“五脏”相应的各种属性,因此,以五音调式编配的各种乐曲,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属性而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五脏系统。在音乐对心理调节方面,中国的七情理论认为:情志的失调可以通过“相生、相克”来获得平衡,例如,过度压抑的病态,可以用“怒”来平衡,通常采用激昂、悲愤的旋律,强大而带震撼性的音量,帮助患者宣泄郁闷的心志,然后再用轻松、流畅的音乐放松患者精神。2.在作品上,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的作曲理论,为西方的音乐治疗提供了大量曲目。与西方作曲家强调个性大相径庭,我国自古以来的多数音乐作品都是为环境、为氛围、为景观而创作的,这非常符合音乐治疗对作品的要求。因此,诸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之类的音乐,以及近年来中国的一批医学家、音乐家主动地“为治疗而创作音乐”。诸如《阴阳五行疗效音乐系列》《现代心身疾病疗效音乐》《心理健康保健系列》《美容系列》《睡眠音乐系列》《现代催眠疗法系列》等制品,受到国内外音乐治疗师和广大患者的欢迎。

3.在方法上,中国音乐治疗结合了诸多中医方法,使音乐治疗的手段更加丰富。我国在音乐治疗的方法上,比较突出的是创造了音乐穴位电疗法、音乐气功疗法等。其中电针疗法是采用亳针刺入穴位,通过音乐电流,同时兼听音乐,其作用机理是音乐、音乐电流、经络穴位等作用机制的综合,其疗效更为显著。

四、制约我国音乐治疗发展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趋迫切,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享受型”“自然型”的医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这是它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音乐治疗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毕竟还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医学研究水平等,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音乐治疗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1.理论基础薄弱。音乐治疗是由临床实践开始起步的,实践中有了疗效,自然不胫而走,广为效法。但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理论基础薄弱,临床实践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这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几次学术会议科研报告,大部分是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说明音乐疗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治疗机制,也就是音乐作用于人心身的原理所涉不多。这里一方面是因为进行这样的测试和研究,都离不开新型的、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使得有些研究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是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是医护人员,他们忙于日常的临床治疗工作,又没有受过系统的有关基础学科及技能的训练,所以进行基础研究也比较困难。

2.学科人才紧缺。目前从事我国音乐治疗的队伍分两大阵营:音乐界和医学界。这两大阵营的学术相容性极差,音乐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不懂医学,医学界从事音乐治疗研究的学者对音乐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我国音乐治疗的学术发展,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水平。把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在高等院校普及开设这门专业课程势在必行。

3.政策法规的束缚。欧美的音乐治疗学会大多具有资质审查权力,通过学会认可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在医疗单位工作,也可以独立开业,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受到法律的保护。而我国医疗职业序列中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职位,更没有音乐治疗师的资格认定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音乐治疗从业人员的就业发展,也限制了音乐治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使得我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受到一定影响。

在音乐治疗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丰收过、喜悦过,但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打破制约音乐治疗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这里将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疗法(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1).51.

[2]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中国电子音乐出版社.2002,第1版.

[3]张鸿懿.中国音乐治疗实践与教育二十年[J].艺术教育,2003.

[4]高天.第一届音乐治疗训练班讲义[R].2000,8-10,1-4.

[5]王志远.高等医学院开展音乐治疗学初探[J].音乐治疗学科信息,2002(6):38.

[6]侯建鹏.音乐有镇静作用——京城流行音乐止痛[N].北京青年报,2003-1-28.

[7]郑璇,徐建红,龚孝淑.音乐疗法的进展和应用现状[J].护理杂志,2003(7)42-43.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11

“医古文”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医古文”是指我国古代所有的医药学文选典籍;狭义的“医古文”则指医古文课程,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还是对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课程。目前,医古文已成为多数本科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程,但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却鲜有立锥之地。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医古文课程,但课时较少,而有的院校以大学语文替代医古文,甚至有的不开设与医古文相关的课程。由于高职高专中医药专业教学学时紧张、中医药职称外语(医古文)考试科目的可选性等原因,造成了《医古文》课程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的尴尬地位。为此,针对高职高专中医药专业开设《医古文》课程的必要性进行探讨,若开设《医古文》课程学生可在如下几方面获益。

1 学习名家医学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崇高的医德

《医古文》教材选的阅读文选,涵盖了上朔先秦,下迄明清的传记等体裁的古文。其内容包括古代医家学医经历、医学风格的形成及医学成就。开设医古文课程,以医古文为纽带,连接起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灿烂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同时激发其对中医学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荣誉感,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1]古代医家不仅因高超的医术名声流传至今,其高尚的医德更为后世所推崇。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孙思邀《大医精诚》中告诫医者应该做到“精”、“诚”二字。学医者不仅要“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怠”,医技精湛。同时还应具备廉洁正直、不贪财色等高尚品德。“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病家求医,寄以生死”,“用药如用兵”,表明医者对病人应持高度负责和谨慎认真的态度。张仲景以拯救夭枉为已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杏林佳话”中三国名医董奉治病救人,只讲奉献,不思图报的高贵品质。皇甫谧不慕名利,唯道是奋的高尚品格。这些鲜活生动的事例对医生的治学态度、诊疗作风、医德修养等提出了严格要求。通过对古代医家崇高医德的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与价值理念。

2 学习继承传统文化,提升医学人文素养

医古文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医古文》课程教学为载体,借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失为一条颇具专业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素质教育新途径。”[2]扁鹊谦虚好学,以勤劳获长桑君传真。晋代“书淫”皇甫谧立志于医,“带经而劳”,“耽玩典籍,忘寝与食”,得风痹病仍手不释卷,笃守著述。唐朝王冰研读《内经》,“历十三年,方臻理要”,写成《黄帝内经素间注》。明代李时珍翻山越岭,访医采药,历时二十七年,著成《本草纲目》。清代王孟英“足出户庭者十年,手不释经卷永夜”。众多医家谦虚好学、勤奋不倦、坚持不懈的治学精神至今仍值得医学生学习。

中医药学是在古代文化的沃土上滋生成长起来的,古代文化内容广泛。不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知识,便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医学。没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素养,研读古代医书倍感困难。医古文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对医古文的学习,有利于丰富医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如对古代记时、避讳、度量衡制度、医官制度等介绍。在中医药处方中,古代的用药分量,由于历代度量衡的不断演变,以致实际分量和所用度量衡名称很不一致,同现代的相差甚远。了解古代度量衡的一些基本知识,以避免临床混淆古今计量概念。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了解古代中医药事物命名的方法与规律,有利于识记辨别中药的形、色、功用、产地等相关信息。

3 培养古医籍阅读能力,提高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著语言现象的一门学科,用文言文的形式记载。而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接触文言文机会较少,古书籍阅读能力较差。医古文是历代有关医学内容的文言文选读,其授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医学典籍的能力和水平。[3]古汉语基础知识是学习中医药典籍的必备知识。现有医古文教材一般设有词义辨别、文意理解及句读、今译等古代汉语内容。通过对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消除学生古医籍阅读与理解文字文理上的障碍,掌握阅读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古代医学著作阅读理解能力。

大量的医学知识体现于医古文里,若不能很好地阅读医古文,便不能很好地汲取中医知识的精髓。医古文是学习中医学的重要工具,是中医学基础的基础。正如上海中医学院裘沛然先生所言:“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医古文正是学习中医升岱岳之径,诣扶桑之舟。”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教授曾为首届全国医古文师资班题词指出:“文学是医学的基础。……医古文是中医学基础的基础。”[4]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终身学习的需要,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获取的医学知识量相对较少。在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开设医古文课程,通过对古代医药文选和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及阅读实践训练,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培养医学生古医籍阅读能力,为后续研读中医药经典原著和其他古医籍文献与学好中医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4 学习古代医家临床经验,提高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医案医话展示了古代医家大量临床经验和高超的人生智慧与辨证施治的技巧和能力。扁鹊的高明医术、高超治疗的水为历代医家赞誉,“随俗为变”的医疗风格,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华佗逆向反治,利用喜、怒、优、思、悲、恐、惊, 受郡守财礼而不给医治,且留书骂之,以怒治其病,郡守吐黑血数升病愈。华佗蒜泥大醋治寄生虫,病人喝下三升,立吐一条像蛇的寄生虫。茅山道士让身患热症已极的书生每天吃一梨,数月后竟痊愈。这些病例反映了中医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着特殊的思维模式。用简单的方法,除却顽疾至今仍用于中医临床。学习古代医家临床经验,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更好地借鉴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医古文是研究古代医著语言现象的一门课程,集中国传统文、史、哲、德于一体的结晶,是先代医家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在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开设《医古文》课程,不仅有利于医学生掌握古医籍常用词语及文意理解的基本技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中医药古籍,为后续研读古代医籍及临床实践奠定一定基础。同时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也起着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提高道德修养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影怡.医古文课程在五年制高职开设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No.44911:16-17.

[2]姚桃娟.谈医古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文意识[J].药学教育,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12

对此我们可在《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中屡有发现,其间论述集合临床诊疗、养生保健、生活起居等诸方面,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建树。但其核心思想和指导原则显然是由辩证逻辑思维引发而出的。可以说,辩证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由辩证思维产生辨证论治,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因为只有它才能充分体现医家认识和反映疾病变化客观实际的自然过程。中医理论受自然科学朴素性特点的影响,在其各部经典中表述的经验理论,其素材真实可信、可被医家临床实践检验,所以历久不衰,在临床实践中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如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角度来分析,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内涵是最有说服力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将这种原始的朴素的世界万物构成的根本和基础加以诠释,并且将其引申到在疾病的形成发展和预后中。

中医基础理论通过阴阳的属性深刻分析了疾病本身的属性和含义,又通过五行学说使各种疾病的表象与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病变本质和传变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后人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我们所面对的疾病所具有的辩证统一性,由此辨证论治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这种自然朴素的辩证思维形式同时具有的普适性、对比性以及相关性,是后来医家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继续和传扬中医理论认知及其本位功能的基础和依据。

由于阴阳学说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五行学说,揭示了自然万物的基本特性和内在规律,它的普适性可以充分解释和说明中医理论的性质和问题。今人研究中医更注重它的文化内涵,既然是文化就应有它的属性,这种属性既包含文化自身的,也应有哲学范畴的。然而,如何将二者区分开来是中医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中医理论的形成、演变以及指导临床诊疗中,无不渗透着哲学元素的影子,其影响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有范式和特性,构成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思维框架,而其中尤以辩证思维为代表。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的独特思维方式为辨证论治的产生提供了立论确凿的依据。故此,体现了一个核心理念“辩证思维产生辨证论治”。然而,无论是中医理论研究还是临床诊疗又让我们感受到,哲学理论和中医理论这两个看似很规范很接近的成型理论,如将其两者简单套用并不一定能说明哲学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以及中医理论的思维模式。哲学的辩证法特性还相对地针对较稳定的理论结构,然而就中医理论自身特点应体现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其对立统一性是充分体现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

2阴阳五行学说体现中医医学模式的的特性

但是哲学对医学的解释和分析还应成立,阴阳五行学说的确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所具有的对比性表明,阴阳互立、阴阳互补、阴阳中再分阴阳,五行中五脏主五色、五病、五味、五方、五志、五神等,都体现了对于疾病的治疗不仅要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而且由于五行学说的出现使我们对于疾病的诊疗更可以拥有多元化、多因素的考量,体现了对疾病具体全面、多角度、多方位,有层次感的理解和运用。这两者的区分不是无序的、无为的,其核心理念应体现一个关键点,即哲学的对立统一律。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通过辩证思维对立统一,其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疾病现象的认知和诊疗思维活动的反映等诸多方面就可以具体全面、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便于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医家的判断分析、掌握和理解。

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特点引申到医学领域,尤其是中医理论中,它的哲学性凸显出来是不容忽视的。这在于它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有着较多的内在联系,其可表现于人体内部脏象的外部生理现象以及病因病机等诸多方面,联系脏腑表里上下、沟通脏腑内外虚实,并可有效地将脏与腑之间的生理联系作为病理诊断的依据和有力解释。人类通过阴阳五行之间密切相关的特性,认识人体自身的各种微妙变化的根本性质和决定因素,反映疾病现象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及其规律,再经过辨证论治、方证相应的治疗显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古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篇13

在蒙医门诊和蒙医病房用传统蒙药治疗了80例急慢性乳腺病,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之中,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22岁;哺乳期妇女53例,非哺乳期妇女士28例;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的3个月;确诊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37例,哺乳期慢性乳腺炎 14例,乳腺腺病17例,乳腺纤维腺11例。

2 治疗方法

似据以上3种疾病的病程,临床症状及疼痛程度和肿块大小选用了不同的蒙成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首选“吉胆木道尔吉”的同时配合“古日本乌兰汤”和“古很汤”疗程为 21~49天不等。哺乳期慢性乳腺炎在选用以上药物的基础上配合巴特尔一7位丸。乳腺腺病和乳腺纤维腺瘤则选用拉亚那木青粒和达敖德弄日冲的同时外用哈布德尔一―9位散.疗程为35-49天。外用法为:取哈布德尔一9位散5g,用陈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1次。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 痊愈:为哺乳期乳腺炎:局部红肿、热、痛全部消失,乳腺腺病和乳腺纤维腺瘤:疼痛消失,扪及囊性包块消失者;有效:肿胀及肿块消失,患部轻微的疼痛扪及囊性包块没有完全消失者。

4 结果

53例急慢性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治愈49例,有效4例,有效率为100%。乳腺腺病和乳腺纤维腺瘤,治愈21例,有效7例,有效率为100%。

5 讨 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