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周劳动总结实用13篇

值周劳动总结
值周劳动总结篇1

一、劳动礼仪值周的提出

劳动礼仪值周的落脚点在五年制高职的“高素质”培养要求上,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素养基础。

(一)理论背景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生产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有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把“会烧饭菜”、“会种园”、“会修理”等列入了十六常能之中。①而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就采取了“学生参加生产和经济工作”、“经济与教育合作”等多种形式,明确了要在普通学校里加强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活动的基础教育。

礼仪作为一种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是适应时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礼仪的优良传统,早在我国周代就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自爱课”,韩国设立“道德课”,英国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而美国则把礼仪教育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入门课,认为理想的楷模就是英国的绅士。

这些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劳动礼仪教育是很有启发的。

(二)社会背景

国际著名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抱负。”目前,无锡地区产业升级转型催生人才结构变革,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为“一座城市的渴求”,这为本地区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从学生就业推荐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有些学生的基本素质不高”。

很多事实表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三)学生背景

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其中考成绩往往在当地属“中尾部”。据省联合总院对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2.24%的学生上高职是因为没有考上普高的无奈选择,他们当中在小学到初中从未受到表扬的比例为79.16%。②以上数据都反映了我们的学生存在着缺乏自信、自我要求不高等心理特征。同时,信息社会的纷繁芜杂、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偏低也随之带来一系列高职学校学生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培养的人才质量。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现状,寻找突破口,以重建学生的自信心,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劳动礼仪值周的实施

2009年9月起我校开始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实施劳动礼仪值周课程,时间跨度一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体系。2010年3月起将参与学生扩展到三年级全体学生。在一年多的摸索探求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实施过程,初步形成了一些具体实施方法。

(一)怎么上课

仍旧采用班级授课形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值周,指定班级停止一周理论课程的学习,按照学校统一要求全面参与学校管理和服务性工作。每周排定两个班级承担值周工作,主要是清洁校园卫生和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劳动课程学生在指定的工作区域内进行,礼仪课程每天上午下午各一节,并且在早晨进行礼仪立岗。

(二)怎么管理

1.明确工作规范,树立学生良好形象。

要求学生按规定统一身着劳动礼仪服装,在左胸前佩带好工号牌;站立姿势端正,精神饱满;语言文明,礼貌待人,率先垂范;清整卫生做到“一清、二扫、三拖、四擦、五检查”;严禁擅离岗位或对工作不负责任,劳动中要勇于吃苦,工作中要任劳任怨;工作时动作要轻,不要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遇到特殊情况或大事要及时向管理老师或班主任汇报。

2.明确二级管理,指导学生自我管理。

学校遵循着校系二级管理体制,由学工处负责总体安排,两位劳动指导老师具体负责指导与考察学生劳动情况,两位礼仪指导老师负责训练学生礼仪知识并进行礼仪站岗指导。各系具体安排班级值周运转计划,具体负责班级考核评比。班主任在保证自己课务的同时协助指导教师管理,值班班长、小组长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担负着协调沟通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三)怎么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

首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由班主任统一组织学习《劳动礼仪值周工作实施细则》,使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礼仪值周的重要性。其次,根据任务和班内实际,认真制定《班级劳动礼仪值周计划安排》,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

2.实施阶段。

各班根据一周的任务分区设岗,定岗到人,明确职责任务,提出要求。严格按时间上岗,并按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值周管理,做到各岗区分工明确,逐级负责,劳动礼仪管理人员、班主任和班干部要巡回检查,做好值周日记,及时总结讲评。

3.总结阶段。

班主任和班干部要每天汇总和讲评值周情况,值周结束后,要召开总结会,按总人数20%的比例评出值周明星,将名单连同值周总结一并交学工处。

(四)怎么放大教育作用

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定期对值周明星和值周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全体学校领导给获奖学生颁发劳动礼仪之星奖牌,并与每位明星合影留念,作为成长的见证。每周制作劳动礼仪之星墙,布置于学校橱窗内,发挥榜样的作用,放大劳动礼仪的教育作用。

三、劳动礼仪值周的原则

我校劳动礼仪值周课程的开设紧扣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坚持“课程开发―瞄准职业素养;课程建设―紧贴学生就业;课程服务―适应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中我们还要坚持下列原则:

(一)知行合一的实践性原则

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劳动礼仪值周就是遵循了这一实践性原则,从清洁打扫到礼仪问候,在实践中引导使学生把劳动礼仪意识转化为劳动礼仪态度。

(二)显隐合一的综合性原则

劳动礼仪值周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融合,以具体的活动承载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目前我校一至三年级开设了劳动礼仪课程,四年级学生走进实训车间开始“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五年级学生走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课程”学习,形成了一个有梯度的综合体系。

(三)身心合一的量力性原则

劳动礼仪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无毒、无害、无危险的劳动内容和礼仪项目,既要确保必要的训练时间,又要严格控制强度。礼仪立岗我们一般控制在早晨半小时左右,送水、打扫厕所等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不作为劳动的任务,仍旧采用后勤服务外包形式。

(四)校企合一的对接性原则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劳动礼仪值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主动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引进学校,使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实现对接。

注释:

①引自《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882-883.

②以上数据引自马能和著.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32.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2010.

值周劳动总结篇2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建立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宏观经济理论上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政策上,以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为主,国家的宏观调控为辅,用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等缺陷。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以马列理论为基础,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习主席所规划的“中国梦”,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

 

二、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理论概述

 

1.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定义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被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下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了马克思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理论。马克思通过劳动分工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的二重性,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观点。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无差别的人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任何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的产品,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生产产品要想实现它的价值,必须使自己的个人劳动时间和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相符合。才能使商品的价值顺利实现。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往往很难充分认识到社会劳动时间的发展变化,就给资本家的剥削创造了机会,劳动者不甘于被剥削就会反抗,由此导致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冲突不断加剧。

 

2.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的奥秘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斯图亚特的重商主义基础上建立的,是从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基本关系开始研究的,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流通与生产的过程进行分析,挖掘出来在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关系。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马克思将劳动分为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必须从生产过程本身产生的,和剩余价值总是大于等效值”。从马克思的观点来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是工人们制造的,却不是资本家所创造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创造和追求剩余价值才是生产的直接和最终目的,马克思从这一角度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剩余劳动进行剥削的事实。

 

他通过系统、全面地阐述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规律,建立了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也为广大工人劳动者指明了社会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不同,让工人劳动者明白了自己不是在为个人创造价值,而是被资本家剥削的事实。马克思看到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看到了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终将战胜代表资本家利益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未来前景。

 

3.再生产理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途径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是在法国重农主义再生产理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从单个产业资本的周转和循环作为突破点,对资本主义射虎的整体资本周转和循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这一基本规律,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再生产理论。

 

4.经济发展周期理论的建立是了解资本主义的道路

 

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来看,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进一步发现周期波动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

 

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深入分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这一基本矛盾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剥削劳动人民的社会劳动时间基础上的。最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才能消灭剥削,解除对工人的压迫。

 

5.建立失业理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必然结果就是相对过剩的人口。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不断扩张,失业人口和工作并不总是相等的。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如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生产的各个领域总是不可避免的出现相对过剩人口,通过这一角度,马克思揭露除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必然矛盾,这一矛盾终将带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

 

6.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劳动决定价值”等语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做了一个抽象的解释,在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中,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做了具体的解释。所谓劳动指人类从事客观生产实践的具体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把人类的劳动成果通过等价交换的商品价值表现出来,价值具有二重性,有属于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和社会属性的价值。劳动价值论就是把人类的劳动通过价值具体的表现出来,劳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总之,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分析,创造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经济危机和失业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创造了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1.马克思的宏观经济思想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虽然马克思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具体运行规律时创造了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的资本再生产理论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方法

 

马克思资本再生产理论强调生产两大类和类的平衡条件的结构和比例,这是整个社会的顺利再生产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国民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利于协调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的协同发展。我国从对宏观经济规则的理解有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马克思关于保持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的平衡,以达到经济合理的比例关系,也可以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内部经济结构的升级。通过不断加强中国的基础产业,促进整个产业的合理增长;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中国,最终达到一个或两个产业的比例协调发展,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建立良好的经济基础,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运用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分析新情况,解决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研究和开发,能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发挥政府的宏观作用,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符合中国国情的探索应该是调控政策和经济周期结合的调控系统,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周期理论,并逐步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客观实践。对在现代经济分析的框架下进一步探讨中国的经济周期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时代价值。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不仅开辟当代中国经济周期研究的焦点,而且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一切的理论研究工作都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可盲目模仿他国经验,东欧剧变便是深刻的警示。

 

4.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主要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如何的,马克思认为,失业问题是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的必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的现象在我国也有所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根源,在于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分析和资本有机构成所提供的矛盾。解决就业与我国的失业问题,失业理论的指导作用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看出,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要以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我国实际为基础的。

 

四、总结

 

值周劳动总结篇3

二、公益课内容

1、时间安排:以班为单位,每周每班值周一次,时间周一至周日全天(晚自习正常上课)。每周星期天晚自习下课前班级之间完成劳动工具、值日红袖章、值班日志等事项的交接。

2、公益课范围:协助学校校保卫科护校;校园环境卫生清扫、整理;环境绿化;监督校园秩序和卫生管理及学校临时安排的其它工作任务。

3、管理:值周班级根据本周工作量,划分×××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卫生监督岗,并指定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每天劳动工具的领发、归还,负责卫生的安排,协助班主任、辅导员(由教务处安排)完成每天两次的学生考勤、卫生打扫情况的检查及本组人员的日常管理。

三、公益课考核内容和标准

1、考核内容:

学生的工作态度、劳动纪律、工作表现以及完成任务情况,学生公益课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2、考核标准:

⑴优:劳动态度端正,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脏活、累活抢着干,主动性强,有吃苦精神,听从老师指挥,一丝不苟的完成工作任务,未发生安全事故;

⑵良:劳动态度端正,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听从指挥,劳动较认真,能较好地完成工作,未发生安全事故;

⑶及格:劳动态度尚端正,偶有迟到或早退现象,工作尚认真,尚能遵守劳动纪律,表现一般,基本上能完工作任务,未发生安全事故;

⑷不及格:劳动态度不端正,不遵守纪律,不服从指挥,工作不认真,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工作任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旷工一天或一天以上;②事假两天或两天以上;③病假三天或三天以上;④工作受到批评及行政处分;⑤不带值日红袖章两次或两次以上;⑥公益课期间有玩耍、打球、回寝室睡觉、打扑克等违纪行为发生的。

四、考核办法

1、学生管理科根据考核内容及标准评出等级。一周公益课结束后,进行个人总结,小组评议,最后由班主任综合评定填写公益课成绩表,报学生管理科审核,经审核无误后报教务处审定后载入学生成绩档案,公益课成绩应通知学生本人,并在班级内公开宣布。

2、每学期结束后,由学生管理科组织公益课评比,评比分为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被评为差的公益课班级的班主任,新学期第一个月末,班主任综合津贴扣×××,如新一学期未担任班主任的,从奖金中如数扣除。

五、奖惩办法

1、公益课成绩作为推优、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及参加勤工助学的条件之一。

2、公益课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并参与综合素质测评。

3、公益课为学生必修课,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重修不及格不得毕业。

六、其他

1、各班主任应在本班值日的前一周到学生管理科领取劳动安排计划,接受工作任务。

2、公益课值周前班级应进行一次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意义和安全等内容的教育,明确分工,指定小组长。

值周劳动总结篇4

•高一年级劳动岗位:实验楼1至4楼,科技楼1至4楼,体育馆、游泳馆、大礼堂。

•高二年级劳动岗位:401至412教室,南大教室、北大教室、南阶梯教室、北阶梯教室、大礼堂。

•劳动时间

•周一到周五早上7:10—7:40;周一至周四12:45—13:25。

•高一年级周一中午:体育馆、游泳馆、大礼堂。其余时间实验楼1至4楼,科技楼1至4楼

•高二年级周三早上和中午:大礼堂。周四中午:南、北阶梯和南大、北大教室。其余时间401至412教室

•劳动办法

•劳动内容

•教室:地面、内外阳台、阳台栏杆、桌椅摆放整齐、桌面、桌肚、黑板、黑板槽、讲台、窗台、门窗玻璃、门窗框、储藏室、劳动工具。

•实验楼和科技楼

实验室:桌面、地面、黑板、门窗、门窗沿、玻璃橱、墙面条;

走廊:地面、墙面条、栏杆

(3)体育馆、游泳馆、大礼堂:按场馆管理老师的具体岗位分配和要求。

(4)劳动工具:拖把、抹布清洗干净、摆放整齐。

•劳动分工

高一年级

实验楼每个层面18人一组,具体分工由实验楼各层面实验员安排;科技楼每个层面18人一组,每个层面分工到位,由各层面老师安排;体育馆、游泳馆、大礼堂每周一由班级分成三组同时到岗劳动。

•高二年级每3人负责一个教室,具体分工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安排。

•劳动管理

•养成性劳动值周班由班主任指导班干部组织本班实施;学生工作部、实验员、场馆管理人员、校级学生干部参与管理、评价。各班成立由班长、劳动委员各岗位组长组成的劳动管理小组。

•高一养成性劳动日常管理主要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具体负责,实验员、场馆指导、检查,学生工作部抽查。

•高二养成性劳动日常管理主要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具体负责,大礼堂管理老师、班主任指导、检查;班级干部、校级学生干部检查、评价;学生工作部抽查。

•劳动考勤准时到岗,迟到三次算1次旷课,旷课2次将继续进行一周劳动。

•劳动评价

养成性劳动评价主要从劳动态度、团结协作、爱护劳动工具、劳动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过程与效果,养成性劳动评价的结果将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

•高一年级养成性劳动考评主要由班级干部、实验员、场馆老师根据岗位和要求进行评价。

•高二年级养成性劳动主要由班主任、班级干部、校级干部、学生工作部根据教室卫生要求进行评价。

•具体考评内容见《育才中学学生养成性劳动评价卡》。

•学生工作部将于每周五早晨对养成性劳动的成果进行验收。

•总评分低于8分的学生将继续从事一周的养成性劳动。

•每班每天应由班长、劳动委员对各岗位同学当天的劳动进行评价,劳动结束后,由劳动管理小组结合实验员、场馆管理人员的评价、学工部评价、学生干部评价对每位学生进行总评。

评价比例:

高一:总评=班级评价30%+实验员、场馆管理人员50%+班主任20%

高二:总评=班级评价30%+学生干部、学工部50%+班主任20%

值周劳动总结篇5

目前,把就业理论和海洋经济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海洋经济就业的专题研究还比较少。张万鑫对海洋产业发展对经济影响与就业弹性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着重研究海洋产业与就业相关关系,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提出了发展策略。孙昭君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制度政策等因素对各地区海洋产业吸收就业水平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到各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就业吸纳水平的影响程度。周洪军对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对主要沿海区域涉海就业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全国涉海就业人员的特点,指出了存在问题,给出了发展建议。崔旺来、周达军、刘洁等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就业贡献率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行了分析预测,指出海洋产业是浙江省吸纳就业的主力,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周井娟以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为研究对象,从就业弹性和单位岗位贡献两个角度出发,对主要海洋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做出分析。上述文献均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涉海就业互动影响,但由于统计指标和统计数据的不完善,导致统计计量模型的有效性降低,且模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比较大的误差。

灰色系统理论建模所需的样本量较少,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系统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文献中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拟采用MGM(1,N)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是灰色GM(1,1)模型的多元推广,旨在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对相互影响关系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几年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以及吸纳就业人员总量,并测算出未来几年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的走势,希望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一、海洋产业发展与就业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9518.4亿元上升至2011年45570亿元,年均以16.95%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81%提高到9.67%,产业贡献度不断增强,涉海就业人员从2107.6万人上升至3420万人,年均增长4.96%。然而,由于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生产要素以及技术条件等差异,因此相应的产业活动及其就业分布各具特色。2001年到2010年,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与从业人员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虽然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起步较晚,增加值不大,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度不高,但其增长率较高,发展前景巨大,并且海洋生物医药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率也比其他产业高,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较大。

从2010年来看,主要海洋产业就业吸纳主要集中于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以及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几个海洋产业,占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66.38%;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总增加值的89.32%。从2001年到2010年的演变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主要海洋产业从业人数的比例在下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人数比例在逐步扩大。

二、海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是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一定时期内某产业实现的产值与该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的比值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值(万元)/劳动力人数(人)。劳动生产率越大,说明该产业的人均产出效应越高,劳动生产率越小,说明该产业的经济效益越低,在研究某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时,不能只看到其吸纳劳动力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应同时考虑到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一个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可以用来反映海洋产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及其变化趋势,其实质是对海洋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变动幅度及海洋产业自身变动幅度的一个反应。用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新增就业机会=1%*就业弹性*就业人数。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强;系数越小,说明该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弱。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分析海洋产业的就业弹性,便于了解海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就业拉动的能力。涉海就业机会的增加不仅与海洋经济增长的百分点与就业弹性有关,还与当期的涉海就业人数规模有关。

从图1可以看出,海洋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国民劳动生产率,并且其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说明海洋就业增加1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国民就业增加一个单位所创造的产值,如果国民经济中剔除了涉海的部分,那么非涉海部分与涉海部分两者的差距还要大一些。该图也从一定层面说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会继续呈现出趋海性移动的态势。

虽然,海洋经济从业吸纳总量不如国民经济总量的吸纳总量,但从图2可以发现,海洋就业弹性明显高于整个国民就业弹性,说明海洋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国民经济吸纳能力强,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来支撑。

三、海洋产业吸纳就业人数预测与分析

多变量灰色模型自提出以来,应用到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洋生产总值与海洋从业人数两个指标所受影响因素较多,相关因素复杂且数据信息难以获取,自身数据也较少, 模型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通过上述模型对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数预测,以期能够为今后制定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提供一些重要参考依据。

从表2中的海洋生产总值的拟合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为1.61%,涉海就业的MAPE为0.11%,误差很小,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很好地从动态的角度展示了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该模型可以用来作预测,得到表3。

从预测结果看,到“十二五”末期,海洋生产总值规模将达到近10万亿元,涉海就业人数将达到3800万人,通过对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弹性系数的测算发现,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系数在未来几年将持续上升,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前述新增就业机会计算公式得到2007年至2015年我国新增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MGM(1,N)模型从系统的角度,动态分析并预测了我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与就业人数未来发展趋势。根据目前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末,劳动力需求将达到3800万人,劳动力的增长也为海洋经济的继续发展带来契机,2015年,预计生产总值将达到近10万亿元。为了保障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需要有力的对策来支撑。

第一,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是影响就业水平的根本因素。上述分析中,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提高海洋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海洋产业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第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上述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特别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这几个产业的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来的就业机会高于其他海洋产业所带来的。

第三,加强海洋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培训制度与体系,促使海洋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劳动力在数量上和结构上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形成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就业力增加的良性互动。

(注:本文获得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广东省海洋经济综合评价及试验区建设研究项目(AOCZDA201102-1)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张万鑫:我国海洋产业与就业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2] 孙昭君: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海洋产业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 周洪军:全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D].天津大学,2005.

[4] 崔旺来、周达军、刘洁、汪立、朱婧:浙江省海洋产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8).

[5] 周井娟: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

[6] 栾维新、宋薇: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

[7] 翟军、盛建明:MGM(1,n)灰色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

[8]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0.

值周劳动总结篇6

劳动力市场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市场,其波动往往能反映一国经济的景气程度,是观测一国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微观层面上劳动力市场也非常重要,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直接的影响,每个人一生都至少有一个阶段要参与其中,劳动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劳动力市场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稳定。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丰裕程度往往被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曾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中国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人口结构的转变,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庞大的失业人群成为社会的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劳动力资源未被利用或者未充分利用的情况通常我们称为失业,失业率表示失业人口数占失业人口和就业人口数之和的比例。但是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仅靠失业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来,劳动参与率也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劳动参与率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中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大小。与就业率相比,劳动参与率能够更准确地反应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状况。如果劳动力总量不变但是劳动参与率下降,表示经济活动人口减少,即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要多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这可能是因为一部分失业工人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失去信心而退出劳动力市场,这部分工人被称为“受挫折的劳动者”。与单纯的失业者相比,这部分“受挫折的劳动者”情况更加糟糕。因为失业者对寻找工作并未失去信心,尚属于经济活动人口;而“受挫折的劳动者”已没有了提供劳动的愿望,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如果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一国的劳动供给将相对减少,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劳动参与率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回顾劳动经济学中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的两个假说,第三部分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影响劳动参与率的诸多因素进行划分,在理论基础上建立本文的研究模型;第四部分使用1990—2012年20年的统计数据,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考察经济周期对劳动参与率的实际影响;第五部分应用劳动经济学理论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

二、理论基础

根据劳动经济学理论,劳动参与率波动与经济周期的运行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这种波动的变化却有差异,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在一些衰退时期,总劳动参与率上升,而在另一些衰退时期,总劳动参与率下降。针对这种状况,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这两种假说建立在成年男性的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周期的反应不灵敏的相同假设下。这个劳动力群体不管劳动力市场如何变化,总是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这个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一级劳动力。与之相对应,中年妇女和16—18岁的青年人组成的劳动群体被称为二级劳动力,二级劳动力经常会在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之间流动,参与率对经济运行周期有较灵敏的反应性;而他们选择的变动,往往也是引起劳动参与率波动的重要原因。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失业增加,为了保证家庭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呈反向关系:经济衰退时,二级劳动力参与率反而提高,进而整个社会的劳动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没有退出劳动力市场,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持悲观态度;对于他们来讲,相对于主动保持一种失业状态,寻找工作而未果或者被辞退带来的打击更大。因而他们宁愿主动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成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呈正向关系:经济衰退时,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从而导致整体劳动参与率下降。

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效应与悲观性劳动效应同时存在,但是由于两种效应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在经济周期中,劳动力参与率可能表现为不同的波动方向。当附加性劳动力效应的作用更强一些时,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大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呈反向关系;当悲观性劳动力效应的作用更强时,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存在正向关系。

三、模型建立和数据选取

(一)模型建立

为了着重研究宏观经济状况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本文将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分为经济周期因素Et和非经济周期因素NEt,其中非经济周期因素包括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福利制度等人口和社会因素。对变量之间进行简单的线性拟合,t年的劳动参与率LPRt可以表示为:

由于人口结构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在现实中变化十分缓慢,因此在短时间内,比如连续的两年可以视为变化很小。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影响t年劳动参与率的非经济周期因素与t-1年是相似的,因此t年的非经济周期因素可以近似地看为就是t-1年的非经济周期因素;更进一步,t年的非经济周期因素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可以用t-1年的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来近似衡量。

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上下波动的循环运行过程,一般是通过经济总量(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表现出来。因此,经济周期波动可以用GDP的波动来衡量。

这样,(1)式就可以变形为:

(二)数据选取和来源

根据(2)式,本文的分析需要两部分数据,一是劳动参与率,二是国内生产总值。

1、劳动参与率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劳动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但是各国对于劳动年龄人口的界定各有不同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附录中主要统计指标解释,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一般指16岁以上人口,包括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

2、国内生产总值

相关数值显示,1990年—2012年中国的GDP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经济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但是历年的增长速度有所不同。

四、实证分析

为了避免出现多重共线性的出现,对(2)式各变量取自然对数,构造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方程:

要验证GDP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需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3)式进行估计,以确定系数γ2。

(一)单位根检验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如果对两个非平稳的数据进行回归,往往导致出现“伪回归”问题,即:即使它们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关系,也可表现出较高的决定系数,因此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之前要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Dickey和Fuller扩展后的ADF检验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说明:1、检验形式(t,c,n)中,t表示趋势项,c表示截距项,n表示滞后变量的阶数;

2、滞后变量阶数根据SIC准则选择;

3、***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通过表1可以看出,lnLPR和lnGDP都是平稳的,因此可以直接对(4)式进行OLS回归。

(二)OLS方程估计

用OLS法对方程(3)进行估计,得到以下结果:

由相关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估计结果残差不存在自相关;R2= 0974472,表明方程的拟合度很好;P值说明整个方程是显著的,因此方程(4)的估计结果是可信的。

五、理论分析和总结

根据以上回归结果,GDPt的系数为-0.011434,即GDP和LPR呈反向相关;GDP每增加1%,劳动参与率下降约0.01%。由于本文用GDP来衡量经济周期,故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劳动参与率和经济周期变动趋势是相反的。

对应经济衰退时的附加劳动力效应,在经济繁荣时,家庭收入增加,因此并不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出外劳动以维持生活,二级劳动力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使社会劳动参与率降低。同样对应悲观性劳动力效应,在经济繁荣时一级劳动力不会退出劳动市场,同时一片向好的经济形势会激励那些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二级劳动力重新开始寻找工作,整个社会的劳动参与率上升。

根据前文的分析,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变动趋势相反,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参与率降低,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在中国,第一种效应大于第二种效应。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如前面所分析,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央民生政策的实施,居民工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每个家庭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逐渐确立,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部分收入对工资收入产生了一种替代效应。由于非工资性收入不一定要通过参加劳动获得,这种替代会使得劳动参与率在一定程度上下降。

不同于其他短期因素的冲击,经济周期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是持久性的,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参与率这种逆经济周期的趋势不会有太大改变。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参与率还会继续下降。(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Almut Balleer,Ramón Gómez-Salvador and Jarkko Turunen.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the EURO Area a Cohort Based Analysis.Working Paper Series by EURO Central Bank,2012(5)

[2]Joanna Abhayaratna,Ralph Lattimore.Work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 How Does Australia Compare?.Australia Government Productivity Commission,2006(12)

[3]Mark Schweitzer,David Tinsley.The UK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Business Cycle and Trend Influences,The Bank of England’s Working Paper,2004

[4]Public and Corporate Economic Consultants,Labour Participation Rates of the Over 55s in Ireland.Final Report for a Study for the Expert Group on Future Skills Needs and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ouncil,2001(12)

[5]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6]陈铭,葛苏勤.经济转轨中的劳动供给变化趋势:理论、实证及含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0(4)

[7]方琦.城镇居民劳动参与率状况与成因:基于吉林省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8]郭新华,黄贞贞.中国家庭债务与劳动参与率变动的非一致性关系——以 1997-2012 年数据为依据[J].现代经济探讨,2011(3)

[9]李丽林.劳动参与率:一个被忽略的重要数据[N].光明日报,2005-06-21

[10]李萍,谌新民.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对就业增长的影响[J].产经评论,2010(4)

[11]林和森.经济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基于台湾地区的实证分析(1979 年—2005 年)[D].厦门:厦门大学,2006

[12]万相昱,张世伟.我国城镇居民劳动参与率状况与成因——基于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

[13]杨河清.《劳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王珂.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结构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15]袁殷.我国劳动者劳动时间变化趋势及原因初探[J].南方人口,2012(3)

[16]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3(6)

值周劳动总结篇7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以下物品属于商品的是

A.腐烂变质的食品 B.阳光

C.木工做的家庭自用的小木凳 D.联想公司生产的电脑

4.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必要劳动时间 D.剩余劳动时间

5.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

A.成正比 B.成反比

C.关系不确定 D.没有关系

6.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清偿债务时,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7.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时而成正比时而成反比 D.无关

8.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在于

A.它不是劳动产品 B.它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

C.它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D.它的使用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9.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绝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是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超额利润

10.商品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的余额是

A.绝对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

C.利润 D.平均利润

11.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

A.价值增殖中的作用 B.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

C.资本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D.剩余价值分割中所占的份额

12.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A.(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预付资本总量

B.(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预付可变资本总量

C.(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预付固定资本总量

D.(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预付流动资本总量

13.以下既属于流动资本又属于不变资本的是

A.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B.机器、运输工具等劳动资料

C.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 D.原材料、燃料等劳动对象

14.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A.社会预付资本 B.社会剩余价值

C.社会总产品 D.社会总产值

15.垄断组织的实质在于获取

A.利润 B.平均利润

C.垄断利润 D.绝对利润

16.金融寡头实现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

A.股份制 B.参与制

C.合作制 D.个人联合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

A.生产绝对过剩 B.固定资本更新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社会总供给不足

18.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是

A.危机阶段 B.萧条阶段

C.复苏阶段 D.高涨阶段

19.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A.主体 B.主导力量

C.重要组成部分 D.补充

20.现阶段我国劳动者的主要收入为

A.劳动收入 B.资金收入

C.资本收入 D.福利性收入

21.既属于商品市场,又是生产要素市场的是

A.生产资料市场 B.劳动力市场

C.金融市场 D.消费品市场

22.经济增长反映的是

A.经济总量的增长 B.生态环境的保护

C.社会稳定的程度 D.人民生活的改善

23.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

A.经济总量增长 B.经济效益提高

C.科技发展和创新 D.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4.国民收入可以表示为

A.c+v B.c+v+m

C.v+m D.c+m

25.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是

A.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B.社会总供给要大于社会总需求

C.社会总供给要小于社会总需求 D.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均保持不变

26.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

A.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 B.中间产品总量

C.中间产品和劳务总量 D.全部产品和劳务总量

27.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按最终用途可分为

A.工资收入和福利收入 B.投资和储蓄

C.积累和消费 D.进口和出口

28.社会主义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运用

A.经济手段 B.行政手段

C.政治手段 D.道德手段

29.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A.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和深化

B.商品经济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C.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30.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决策是

A.临时性的策略 B.阶段性的举措

C.长期的基本国策 D.局部性的发展战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以下属于商品经济特征的有

A.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经济形式

B.劳动者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C.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D.通过计划方式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E.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32.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自发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C.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D.将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劳动转化为私人劳动

E.将商品价值转化为价格

33.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有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相对价值形式

E.货币形式

34.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主要包括

A.劳动者本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抚养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D.劳动者购买劳动工具的费用

E.劳动者购买原材料的费用

35.在资本周转中,生产时间包括

A.购买时间 B.劳动时间

C.正常的停工时间 D.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E.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36.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较

A.竞争的目的不同 B.竞争的手段不同

C.竞争的范围不同 D.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

E.竞争的后果不同

37.现阶段我国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A.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水平高于其他劳动者的收入

B.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的收入仍占较大比重

C.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水平是其他劳动者收入的参照标准

D.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

E.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没有非劳动收入

38.公司制企业的形式主要有

A.独资公司 B.合伙公司

C.无限责任公司 D.有限责任公司

E.股份有限公司

39.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有

A.减少再分配的支出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节约生产资料 D.降低工资

E.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

40.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的机遇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B.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

C.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D.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改革发展的动力

E.降低了各国对外经济的依存度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商品经济的概念及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42.简述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以及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43.简述信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4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4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值周劳动总结篇8

2结果与分析

2.1矮砧集约栽培苹果园生产成本构成从表1可见,在20a1个生产周期内,各年度各项生产成本累计为74933元•667m-2。各项生产成本中以劳动和施肥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累计成本的36.62%、32.44%。按年度投资额来看,建园成本占总投资的1.77%,同时由于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的逐年上涨以及要素投入的增加,每年的成本投入也呈缓慢递增趋势,到后四年趋于平稳。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这表明苹果产业是一项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而如今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日渐稀缺,矮砧集约栽培苹果园比乔砧栽培苹果园每667m2均省力约22.8%,所以矮砧集约栽培苹果园在节省劳动力方面体现出了很大的优势。在生产成本中施肥所占的比重仅次于劳动力成本,这表明提高苹果园施肥技术对于提高苹果生产经济效益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目前肥料施用效率低下的情况下,依靠科技,不断改进肥料施用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是提高苹果经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5]。从整体来看,20a一个生命周期,矮砧集约栽培苹果园的总生产成本比乔砧栽培苹果园的总生产成本仅高2.7%。

2.2乔砧栽培苹果园生产成本构成从表2可见,在20a1个生产周期内,各年度各项生产成本累计为72954元•667m-2。各项生产成本中以劳动和施肥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累计成本的48.72%、24.40%。按年度投资额来看,建园成本占总投资的1.27%,同时由于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的逐年上涨以及要素投入的增加,每年的成本投入也呈缓慢递增趋势,到后两年趋于平稳。

2.3矮砧集约栽培苹果园现金流量从表3中可以看出,矮砧集约栽培苹果园在整个20a生产周期中,累计收益净现值(NPV)=49335.15>0,累计成本现值为29148.78,收益成本比(收益现值/总成本现值)≈2.69>1;内部收益率IRR=49.12%>8%(社会折现率);投资回收期=6-1+|-1693.12|÷4322.96≈5.39a,其中,投资回收期是把投资项目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基准收益率折成现值之后,再来推算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就是净现金流量累计现值等于零时的年份[6]。综合上述三个财务指标可以看出,矮砧集约栽培苹果园具有良好的投资效益。

2.4乔砧栽培苹果园现金流量从表4中可以看出,乔砧栽培苹果园在整个20a生命周期内,累计收益净现值(NPV)=22406.56>0,累计成本现值为28050.30,收益成本比(收益现值/总成本现值)≈1.80>1;内部收益率IRR=32.86%>8%(社会折现率);投资回收期=8-1+|-2175.29|÷3263.22≈7.67a。对比表3和表4可以发现,在20a一个生命周期内,矮砧集约栽培苹果园的累计净收益是乔砧栽培苹果园的2.2倍,收益成本比2.69大于乔砧栽培苹果园的1.80,内部收益率49.12%>32.86%,投资回收期比乔砧栽培苹果园缩短2.28a。从以上财务指标的对比可以说明,采用矮砧集约栽培技术能取得更显著的经济效益。

值周劳动总结篇9

㈠ 劳动的新定义

劳动定义: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脑力活动。

现就这个定义说明如下:

⒈劳动首先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因而是脑力活动。人脑浓缩了巨量的信息,因此就可能形成特殊的信息场。并由信息场发出具有能动作用的信息力——脑力。脑力不同于一般自然力,不同于动物力,也不同于人的生理学力即体力。脑力具有目的性、意志性、思维性、扩增性和创造性。劳动不是被动的盲目的活动。而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和人出于本能进行的活动,既所谓的“体力劳动”不应该属于劳动范畴。

⒉劳动是一种可以复制和扩增的活动,是一种自身生产和增殖的活动,这是劳动的本质。以往对劳动的种种定义,概念,说明,分析,都因为没有揭示劳动的这个本质,而不能对劳动做出正确的概括。

⒊劳动也是人创造财富的活动。所谓创造财富就是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得财富。创造财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适应和改造自然,达到利用自然获取社会财富的目的。为获取财富,从事侵犯他人权益的活动,不是劳动。社会上任何个人或集团的脑力活动,符合这个要求的才可以定义为劳动,其他任何脑力活动,由于不符合这个要求都不能算做劳动。这是劳动定义的又一个主要规定。

⒋劳动本身是有用的。一切劳动都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用的活动,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走向文明的活动,因而一切劳动都是有用的。有用性也是劳动的共性之一。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劳动的用途必须加以区别。当我们进行劳动的抽象时,抽掉是劳动特殊的具体的用途,但不能把劳动的有用性抽象掉。特别重要的是,劳动是脑力的“利用”,而不是一般的“使用”。劳动过程中脑力是增强的,增强大于损耗,是增长性耗费,而不是单纯的耗费。劳动自身就是生产和增殖的活动,劳动的这种特性是脑力的目的性决定的。由于劳动是一个脑力的自身利用活动,是脑力的主动过程,是脑力有利的使用——利用,因此劳动本身就是个获利过程。

⒌劳动的本质是一种脑力活动,包含两个因素,即脑力和时间。劳动是脑力与时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存在形式称为劳动力。脑力的耗费以时间的形式表现出来。

⒍脑力是由人脑产生的特殊的信息力,所以劳动是属于人的特殊活动。劳动是人的特殊属性,而不是动物的属性,更不是自然的属性。所谓牲畜的劳动和机器的劳动,都是错误的。简言之,劳动是属于人的活动。

⒎劳动,即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者的身体表现出来的功能,称为技能技巧。这种技能技巧既可以通过人手实现,也可以通过其他器官实现,例如也可以通过嘴、牙齿、躯干、腿、脚、臀等等身体部位实现。而且这通常都是整个身体的协调作用。技能技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能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直接获得。

劳动,即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具和机器表现出来的功能,称为机能机巧。人的各种形式的劳动通过机器的机能机巧实现出来。例如,制砖机的机能机巧表现了、或者说实现了制砖劳动,纺织机的机能机巧体现了纺织劳动,计算机的机能机巧体现了计算劳动,绘图机的机能机巧体现了绘图劳动。劳动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劳动制度等等是一种机制,也是一种“机器”,这种机制或者说“机器”的“机能机巧”则体现了管理劳动。

人类的劳动,一开始就表现为技能技巧,表现为人手的功能,劳动生产离不开技能技巧。但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劳动的技能技巧是逐渐被机能机巧代替的。劳动生产的发展过程就是机能机巧代替技能技巧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为机器对工人的替代。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表现——机器代替工人的表现——决不是机器代替工人的所谓“体力劳动”,也不是代替脑力劳动。机器代替的是劳动的表现形式,即以机能机巧的形式代替技能技巧的形式,机器代替的并不是劳动本身。

机器是把分工后彼此分开的劳动的不同部分联结起来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机器运动的机能机巧体现了劳动者劳动的技能技巧。机器的动作体现的是劳动者的协作。

㈡劳动量与劳动单位的规定

⒈劳动量:

就一般意义上说,劳动量是劳动自身生产增殖活动的量,即劳动自身生产增殖活动的多少。劳动自身生产增殖活动的量也就是这种活动的速率,即劳动生产增殖活动的速率,简称为劳动生产增殖率。

这个劳动生产增长率的存在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就是传统理论的劳动生产率。传统的劳动生产率定义,其实只是劳动生产增殖率的现实形态或者说外在形式。

⒉劳动单位:

既然劳动是自身生产增殖的活动,那么就要知道“自身”怎样定位,这就是劳动单位问题。我们把劳动单位定义为:一个标准人正常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简称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或体力活动耗费劳动。这个定义,符合马克思的抽象劳动概念,即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的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⒊劳动量的数理表达式

根据劳动和劳动量的定义,劳动量的数理表达式为:

m=n•l/l÷l/l……………………………⑴

其中:l代表劳动单位,m代表劳动量。

在公式⑴中:

n是自然数,n≠0。

“l/l”和“n•l/l”分别是根据劳动单位和劳动定义确定的两个劳动量。

“l/l”是初始劳动量,为了简化,把分子的系数取1。

“n•l/l”是生产增殖后的劳动量。

将⑴简化,得到:

m=n•l/l……………………………………⑵

公式⑵可以看作劳动量的基本公式。

从公式⑴和公式⑵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单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它是劳动量变化的内核。劳动单位的不断缩小,反映了劳动量的不断扩大。

但是根据我们对劳动的认识,劳动量的不断扩大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劳动单位,而是劳动本身。也就是说,并不是决定于生理活动耗费劳动,而是决定于劳动。劳动单位l仅仅是劳动量变化的计量单位。

还要提起注意的是,劳动单位与一般计量单位是不同的,一般计量单位是恒量,而劳动单位则是一个变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单位l可以用劳动时间表示。

㈢劳动价值论的量纲

上面谈到,劳动单位是“一个标准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时间”。在这里,“一个标准人在一个工作日内生理活动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劳动的量纲,或者引申地说,就是劳动价值理论的量纲。

这个量纲的规定,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客观标准,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人的生理活动耗费,而这两个标准都具有固定的周期性特征,又是可以计量的。所以量纲的规定是十分科学的。

⒈工作日

工作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工作日的周期,即24小时。就是说工作日是一个周期性的规定,日复一日,总是不变,每一个工作日都是24小时。这是一个固定的尺度,固定的量纲。另一个是劳动小时。劳动小时中的小时也是一个具有周期性的量纲,而且不同的国家对劳动小时有统一的法律规定(例如8小时、6小时等等),法定的劳动时间对任何企业都是一样的,具有可操作的均等性和周期性。

⒉标准人的生理活动耗费

标准人的规定是出于科学描述,实际上从宏观上看每一个劳动者都是标准人。我们每一个人一天的生理活动都是差不多的,除非过度运动。一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基本是一个定值,最简单最粗糙的方法,是用口粮计算。经济学上规定为最低生活资料的量。这个量显然也是均等的,带有周期性的,可操作的。斯密就曾经说过谷物量最接近劳动量的话。马克思更是对抽象劳动做了生理学意义上的规定,把劳动价值量纲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⒊劳动生产率的周期性

我们知道,劳动生产率的规定是“若干元/人•日”。这个规定,从表面上看是工作日,劳动者与生产价值的关系,工作日规定包括一天24小时和期间的劳动小时。而实际上,它的完整含义应该是:每人每天以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计量的劳动量。就是说,这个规定实际包含的是四个方面,即工作日的规定、劳动者的规定、劳动的计量单位的规定和劳动量。劳动的计量单位就是劳动的量纲单位——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这个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作为计量单位与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致的。它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但也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定。

由于工作日、劳动小时、劳动者及其生理活动耗费都是具有周期性的明确的规定,因此劳动生产率与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就在这个规定的框架内有规律的运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量增加,导致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节缩;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节缩,反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量的增加。

⒋量纲规定包含了需要因素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到,劳动价值论的这个量纲规定是包含着需求因素的。所谓标准人生理活动耗费就是对需求的量的规定。而且这个需求并非是因人而异,随意性的,它是根据客观实际做出的一种科学的规定。这种规定显然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温饱系数、恩格尔系数都具有参考意义。

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量具的共性和个性规定

各种劳动归结为量的表现——劳动时间,实际上就把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掉了。但这还不是相同的劳动,相同的劳动是具有一定量尺的劳动,这个量尺就是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它相当于马克思规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价值来说,仅仅把不同的具体劳动抽象为劳动时间是不够的,并且把劳动时间抽象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是不够的。由于不同的劳动者,不同的具体劳动,劳动生产率不同,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有多有少,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有多有少,要比较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量,还需要确定他们各自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量,确定他们各自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根据他们各自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的量计量他们各自的劳动量。

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计量劳动的量具,而量具的大小对于不同的劳动者是不同的。每个劳动者必须用自己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计量自己的劳动量,这样计量的劳动才是社会公认的社会劳动量。

⒍劳动量纲不因社会形态而改变

恩格斯:“如果劳动时间的等价包含的意义,是每个劳动者在相等的时间内生产出相等的价值,而不必先得出一个平均的东西,那末这显然是错误的。即使是同一生产部门内的两个工人,他们在一个工作小时内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也总是随着劳动强度和技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样的弊病——而且只有像杜林先生那样的人才会把它看成弊病,——不是任何经济公社,至少不是我们这个天体上任何经济公社所能消除的。”[1]

从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自从出现人类社会以后,劳动时间的等价意义就存在了。这个等价意义并不与社会形态有关,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杜林所谓的经济公社,劳动时间的等价意义都必须先取得一个平均的东西,即取得一个平均的量纲,这个量纲根据我们的分析就是一个标准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㈣劳动与价值

一旦我们确立了这样的概念,即确立了“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创造社会财富的脑力活动”这样的概念,我们就能够得出下面的合乎逻辑的劳动价值原理:

⒈劳动自身的生产力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分工、协作、机器和生产组织的生产力。

⒉在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下,即在工资劳动的生产方式下,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劳动的资本生产力。

⒊从价值层面考察,劳动的生产力通过抽象的相同劳动和具体的不同劳动的生产和增殖,表现为价值的生产增殖和使用价值的生产增殖。这种生产和增殖的结果就是剩余价值(广义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广义剩余产品),是货币的增值和财富的增加。由此,为人类提供了社会发展和个性自由发展的条件。

⒋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劳动的资本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社会生产广义剩余价值(国民产值),而且还为资本家生产狭义剩余价值(利润)。狭义剩余价值是广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后者是资本生产力的特殊性。

⒌在资本主义社会,所谓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实际并非是真正的交换关系而是一个分配关系。由于劳动是自身生产和增殖的活动,广义剩余价值在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会存在多种可能性。分配的结果取决于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博弈。这种博弈突出地表现在工人的劳动权利和工资水平上。把工资看成劳动与资本的交换关系,导致人们对价值规律解释的混乱。

⒍对于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我们用发现性劳动和劳动获得性原理解释。一切自然资源本身是没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于资源使用价值的发现性劳动和对资源的获得性劳动。

㈤总公式(通式、微观、宏观)

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因其相同符号代表的具体含义的属性区别,表示为三个具体公式(模型),即通式(一般模型)、微观公式(微观模型)、宏观公式(宏观模型)。分别记做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ⅰ、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ⅱ和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ⅲ。

⒈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ⅰ——通式(一般模型)

p=(t/t)÷w

其中:

p——商品价格。

t——劳动时间。

t——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w——商品数量。

t/t——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简要说明:

这是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的一般模型。这个通用的模型,给出了商品、劳动时间、价值、价格的一般关系。

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劳动生产率(力),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⒉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ⅱ——微观公式(微观模型)

p=(t/t)÷w

其中:

p——商品价格。

t——个人劳动时间。

t——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

w——具体商品的数量。单位是尺、公斤、平米、台等等。

t/t——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简要说明:

这个模型适用于微观运行,适用于微观层面上的生产和交换关系。是价值规律在微观层面上的运用。

微观公式(微观模型)的意义在于,指示我们交换必须依据商品价格相等原则进行,而不是根据个人劳动时间。

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个人劳动生产率(力),个人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在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微观模型中,t值代表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由于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都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个人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通常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个工作日内,某甲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可能是8小时,某乙的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则可能是4小时。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称为个人必要劳动时间。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即个人必要劳动时间,在微观上是交换的尺度,它决定劳动价格。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越短,劳动价格量越大;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越长,劳动价格量越小。

微观模型中的劳动时间(t)也只表征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时间,不是社会统一规定的工作日劳动小时。某甲在一天内可能劳动8小时,某乙则可能劳动6小时,某丙可能根本就不劳动。

在微观模型中,商品w是具体形态不同的商品,例如小麦、上衣、电视机、汽车、房屋等等。它们之间的交换按照相等价格进行。

个人脑力劳动生产科学技术,并通过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个人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趋于变小,按照劳动价格相等原则,他就可以交换更多的商品。

⒊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总公式ⅲ——宏观公式(宏观模型):

p=(t/t)÷w

其中:

p——商品价格。

t——工作日劳动时间(相当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

t——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

w——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的商品即标准商品。单位是“件”。

t/t——劳动价格,单位是“元”。

p=x元/w。

简要说明:

这个模型适用于宏观运行的分析。适用于财富(价值和使用价值)总量的分析。是价值规律在宏观层面上的运用模型。

在宏观模型中,p的元素单位=1元/1件。

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t)是变量,商品价格(p)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t的变化决定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力),劳动生产率(力)则决定于人的脑力耗费,即脑力劳动。

在劳动自身增殖价值学说宏观模型中,商品价格中的“商品”指标准商品。对t值进行了社会平均化,代表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个人的劳动时间也进行了平均化,形成同一的工作日劳动时间,例如周劳动40小时。把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定义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中,作为量尺的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用这个量尺量度的结果,即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总量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与社会劳动总量相等。

用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商品量度的标准商品的数量与作为量尺的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成反比。社会平均生理活动耗费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越短,社会标准商品的数量越多。

脑力劳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趋于缩短,同时由货币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总价值)和社会标准商品(总的使用价值)同步趋于增加。现实经济生活中,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gdp逐年增长,可以作为阶段性证明。

值周劳动总结篇10

1、劳动力商品价值105

答:劳动力诗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山羊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补充和延续。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货币流通规律121

答: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3、利润率的因素137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决定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3、资本周转速度。4、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答: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继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61

答:1、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比较落后。2、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40

答: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保持平衡,即I(v+m)=IIc。要实现简单再生产,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要保持一致的比例关系,达到供求平衡,是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2、第一部类产品的实现和两大部类补偿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要保持平衡,即;I(c+v+m)=Ic+IIc。社会生产要按照原有规模不断地进行,第一部类生产的产品就必须能够补偿两大部类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3、第二部类产品的实现要与两大部类个人消费需求之间保持平衡,即:II(c+v+m)=I(c+m)+II(v+m)。社会上用于个人消费需要的产品必须和第二部类所生产的产品保持平衡,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辨析:

1、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始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

错。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始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2、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对于商品生产者和够吗这可以同时拥有。

错。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矛盾的统一

3、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产业资本运动所经历的三个阶段,都必须创造剩余价值。

对。

4、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就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即实现总共给量和总需求量的相等。

对。这是保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论述:

1、如何理解知识经济时代及其特点。

答:最早使用知识经济一词的是联合国研究机构,他在60年代初使用这一概念说明新型经济的性质。狭义的知识经济是指知识产业,广义的知识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特点是:1、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基础,经济发展持续化。2、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经济信息网络化。3、以服务产业为主要角色,产业知识化。4、以知识资本为主导,产值轻型化。5、以全球范围为着眼点,世界经济一体化。6、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细胞,决策和管理知识化。7、以学习、教育为根本,人才素质高级化。

2、正确理解企业的素质和活力。

答:企业素质是指决定企业活动能量大小的各种内在因素的综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员素质,它包括管理人员素质,科技人员素质和直接劳动者的素质。2、技术装备素质,这是企业素质的物质基础。它包括科研、设计、试制、工艺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包括各种设备、工具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完备性。3、经营管理素质,这是企业素质的主导。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组织结构、管理基础工作、经营决策能力等。4、文化素质,这是企业的灵魂和精华。它包括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范和价值观念等。

企业活力使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是指企业在其行为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一种不断壮大的能力。企业活力主要包括1、对用户的服务力2、对国家、所有者、职工的贡献力3、对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吸收力4、对市场的应变力5、产品的竞争力6、开拓进取力7、资产增值力8、职工的凝聚力。

-------------------------------------------------------------------------

1、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7

答: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的基本条件。

2、现代生产力有哪些因素?8

答:1、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经营性因素。主要指资本。3、运筹性因素。主要指生产的组织管理。

3、人类社会从低向高发展的四个序列?10

答:1、按照经济形态的序列发展。以生产力的构成因素为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三种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2、按照经济形势的序列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性质为标志,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三种经济形势,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3、按照经济制度的序列发展。这个序列的发展是由生产关系的本质决定的,以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为标志,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五种经济制度,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4、按照经济体制的序列。这个序列的发展是由经济形势和经济制度决定的,以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为标志,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多种体制,如同志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特点?11

答: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的、普遍的和经常起作用的东西,使经济现象间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经济运行发展变化的客观必然性。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在于:1、经济规律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2、经济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客观的。3、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5、划分经济形态的标准?19

答:1、人类对自然界改造和控制的能力。2、劳动资料。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社会。

6、工业经济时代的特点?29

答:工业经济是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人类生产力由于手工生产力上升为机器生产力,依次为周兴,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体转变为以工业为主体,能源基础已不是简单的自然力,而是经过再开发的二次能源,劳动方式也不是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而是工厂制、公司制的集体劳动。总之工业经济时代是以机器-电力技术体系取代手工-体力技术体系,从而实现了飞跃式的科技进步。是人类升昌礼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质变。

7、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有哪些影响?36

答:1、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2、社会制度的变化。3、社会主体和劳动结构的变化。4、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5、社会经济理论的变化。

8、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51

答:1、自由竞争占据主导地位。自由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普遍经济现象。2、工业资本占统治地位。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尽管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等都有很大发展,但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并不起决定作用,前者只是执行商品交换的职能,后者主要是充当普通信用的中介人,这个时期,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只有工业资本数额较大而居主导地位。3、商品输出是对外输出的主要形式。4、在对殖民地进行经济掠夺的同时,开始了对世界领土的瓜分和占领。通过进行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个个资本主义先进的工业国,凭借壮大起来的经济实力对外大肆进行扩张、侵略和掠夺,占领和瓜分世界领土,建立自己的殖民领地。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势?55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2、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与干预。3、国家对国际经济的干预与协调。

10、社会主义的本质?62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经济体制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63

答:经济体制及其与经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是:1、经济制度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经济利益的调节体系,是指社会经济生活中各方面的责、权、利的关系。2、经济制度从总体上反映经济形态的本质和内涵,是较深层次的概念,他决定经济生活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经济体制是体现这种本质和内涵的形势和载体,是较浅层次的、接近现象形态的概念。3、经济制度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产生的,它主要反映基本生产关系的变化,有一定的稳定性。经济体制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通过简便的深化过程产生的,他较多地反映生产力的变化,是多变的。两者的联系是经济制度制约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反映经济制度的性质,实现经济制度的要求。但经济体制不是消极的,他对经济制度有着重要的能动作用。

1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70

答:1、社会分工。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有。

13、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73

答:1、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又称小商品经济阶段。2、社会化商品经济阶段,又称市场经济阶段。

14、商品二因素是?76

答:1、商品的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

1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77+

答: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①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②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实际上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层含义?78

答:1、生产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生产一种商品的社会必须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7、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变化之间的关系?79

答: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密切挂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与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所耗费的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18、等值形式的特点?81

答:1、作为等价物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生产等价物商品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生产等价物商品的个别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19、货币的本质和特点?83

答: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0、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86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他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按其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作用是: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合理的配置资源。2、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进社会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20、市场经济?

答: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

21、资本的构成?101

答:资本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能进行报纸和增值的价值。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于购买劳动力商品的那部分价值,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根据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用来购买机器、设备、供给、厂房等劳动资料的资本。流动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22、剩余价值?剩余价值量?110

答:剩余价值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形成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剩余价值量及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比率。它反映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为资本提供的剩余劳动时间之间的量的关系。

23、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111

答: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增加的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它以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前提,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或个别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因为它同样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资本家之间相互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在客观上对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24、通货膨胀类型?122

答: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就是通货膨胀。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看,通货膨胀可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从价格上涨速度来看,通货膨胀可以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式通货膨胀、恶性式通货膨胀。从产生原因看,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结构型和国际传递型等多种类型。

25、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智能型态?126

答:产业资本顺序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相应的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最后带着新增加值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就是资本循环。

26、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129

答: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资本要连续循环就必须在空间上合乎比例的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上。在时间上这三部分都要连续不断的依次转化他们的形态,资本循环这种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一方面,资本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他们才能相继的运动,并存遭到破坏,继起就会停顿。另一方面,资本的三种形式在时间上必须相继进行循环,才能保证他们同时并存,相继运动一旦停止,并存就会陷于混乱。资本运动这种既并存又继起的关系,说明其连续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这也是资本循环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7、资本的周转?129

答:资本的运动是不断重复的循环。资本循环,不是当作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作为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时,就叫做资本周转。资本循环的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就是资本周转。

28、资本的周转效果?131

答:资本周转的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1、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节省预付资本。2、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3、加速资本周转可以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从而使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能更快地实现,是在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29、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二者关系?134

答:名义工资使企业用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也称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劳动者用货币工资世纪能够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是同一工资的两个侧面,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经常不一样,这是因为实际工资除了决定于名义工资的数量外,还受物价水平、房租高低、税收负担程度以及各种服务费用高低等多种因素影响,名义工资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劳动者的实际收益水平和生活状况。

30、影响利息率的主要因素?141

答:1、平均利润率。2、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3、借贷的风险程度、贷款期限的长短、贷款数额的多少、借贷市场的竞争程度

31、有价证券?价格的决定?143

答:有价证券是具有一定票面金额,代表债券或财产所有权的凭证。他的价格取决于:1、使它能带来的收益。2、当时银行的存款利息率。有价证券价格等于有价证券的收益除以银行的存款利息率。

32、地租的形势、定义?145

答:地租市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收入。地租形势有:1、级差地租。2、绝对地租。3、准地租。4、经济地租。

33、土地价格?147

答:土地价格是一定量资本化的地租。他的高低取决于抵足量的多少和利息率的高低及土地的供求关系。

34、恩格尔定律?151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支出中用来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率就越大;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获平均支出中用来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来买食物的支出将会下降。

35、影响需求的因素?154

答:1、商品自身的价格。2、相关商品的价格。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社会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4、消费者的偏好。5、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6、政府的消费政策。7、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

36、边际效用?157

答: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37、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关系?171

答: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量所支付的追加成本。他是产量增加一单位时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收益是指每增加销售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他们的关系是: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说明还有潜在利润没有得到,应继续增加生产。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企业亏本,就会减少产量。如果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对企业最为有利,实现了最大利润原则。

38、市场?类型?184

答: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包括: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2、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3、市场是商品流通的总表现。4、市场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或运行方式。市场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第一;按市场竞争程度:1、完全竞争市场。2、垄断竞争市场。3寡头垄断市场。4、纯粹垄断市场。第二;按市场供求状况:1、买方市场。2、卖方市场。第三;按市场空间结构:1、区域性市场。2、全国市场。3、世界市场。第四;按市场时间结构:1、现货市场。2、期货市场。3、信用交易市场。第五;按市场交易对象:1、商品市场。2、劳动力市场。3、金融市场。4、房地产市场。5、技术市场。6、信息市场。7、产权市场。8、旅游市场。9、文化教育市场。第六;按商品地价值;1、高档商品市场。2、中档商品市场。3、低档商品市场。第七;按商品流通环节:1、批发市场。2、零售市场。3、储运市场。第八;按购买者:1、老年人用品市场。2、儿童用品市场。3、妇女用品市场。4、民族特需用品市场。5、劳保用品市场。第九;按产品形态:1、有形场品市场。2、无形产品市场。第十;按营销方式:1、超级市场。2、商场。3、连锁商店。4、专卖商店。5、集市。6、物资交流会。7、商品展销会。8、信托商店。9、交易所等。

39、市场机制及其系统?188

答:市场机制是经济机制的一种具体形式,时值在市场集体中,通过各种市场组合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自行调节的机能和方式。市场机制有三类因素:1、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机制因素,主要是经济利益和经济风险。2、对市场直接发生调节作用的机制因素,主要是市场价格、市场供求和市场竞争。3、对市场间接发生影响的机制因素。如成本、利润、信贷等,以上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他们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市场包括三个子系统:1、商品市场的机制。2、资金市场的机制。3、劳动力市场的机制。

40、市场构成因素?189

答:1、市场主体。2、市场客体。3、市场行为。4、市场秩序。

41、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92

答:市场体系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经济的运行都离不开市场体系。第一;从经济运行的微观层次来看。1、市场体系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实体的前提。2、市企业之间进行经济联系的纽带。3、是使企业搞活的重要条件。第二;从经济运行的宏观层次来看。1、市场体系是国家进行宏观间接调控的必要环节。2、是国家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的基础。3、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条件。第三;从经济运行的国际范围来看。1、市场体系是实现国内外市场对接的基本条件。2、是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3、是引进外资的客观基础。

42、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195

答:1、市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2、市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3、市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客观要求。

43、宏观经济调控任务内容?200

答:1、总量平衡。2、适度增长。3、结构合理。4、稳定物价。5、充分就业。6、调节消费。7、社会公平。8、国际收支平衡。9、维护市场秩序。10、保护生态环境。

44、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206

答:1、经济手段。包括:经济政策手段、经济杠杆手段。2、计划手段。3、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4、国家创新体系。

45、经济生活国际化的理论依据?218

答:1、国际分工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比较利益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动力。3、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内容。4、国际价值规律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基本规律。

46、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241

答:1、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2、要有维持追加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用公式表示是:1、I(c+v+m)>Ic+IIc2、II(c+v+m)>I(c+m/x)+II(v+m/x)

47、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247版权所有

答: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及其效率。具体讲包括资本的投入,劳动的投入,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进步及人口增长及其素质的提高等因素。

48、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249

答:1、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重视速度、比例、效益的统一。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道路。3、提高科技水平,加快技术改造。4、加强科学技术管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5、控制人口,提高劳动者素质。

49、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254

答:1、国民生产总值(GNP)2、国内生产总值(GDP)3、国际收支

50、经济结构的涵义、概念?264

答: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内容包括:国民经济有哪些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国民经济各种要素的组成状况及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的变化等。含义有:1、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2、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51、产业结构分类?266

答: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类产业所占的比重及组合状况。划分方法是:第一;按物质生产部门划分的产业结构。1、两大部类分类法。2、农轻重分类法。第二;按生产要素划分的产业结构。1、劳动密集型产业。2、资金密集型产业。3、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按生产技术发展状况划分的产业结构,即新旧产业划分法。1、传统产业。2、新兴产业。第四;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产业结构,即三次产业分类法。我国对三次产业划分的规定是: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去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52、调节经济结构的必要性?275

值周劳动总结篇11

YANG Yong

(Henan Administration Center of Water Sports, Xinyang 464000, 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he exploring load calculating method of training load, this paper establishes primarily a state diagnosis method of the enduring training load of rowers by the way of combining biochemistry index with load changing and carried 16-week monito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truly reflect functional status and has a higher value. It is more objective and accurate to combine the biochemistry index with load changing when evaluating the state of enduring training load.

【Key words】rowing; enduring the training load; state diagnosis

引言

科学诊断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状态,是当今运动训练科学化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有关赛艇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的研究较多,其方法主要是依据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完成,但很少将其变化与训练负荷的变化进行对比评定。由于许多生化指标对负荷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诊断缺乏客观性,大大降低了诊断结果的有效性。为此,本研究拟在探讨训练负荷量化方法的基础上,对赛艇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科学调控运动训练,提高赛艇运动水平提供有力依据。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法

通过MEDLINE网址、全国中文期刊网(1993-2008)检索相关文献,走访赛艇生理学权威专家Hartman博士及德国、荷兰和中国国家队教练员,全面了解掌握赛艇训练负荷强度的分级、负荷诊断的敏感指标和方法,为负荷的量化、诊断指标的选择和方法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1.2实验法

1.2.1研究对象

河南省女子公开级赛艇运动员12名,均为运动健将,具体情况见表1。

1.2.2样本采集与测定

分别在冬训第二、三阶段记录、统计、计算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并每周抽取安静时晨静脉血进行测试。BU、CK的测定由上海产XD-811半自动生化仪完成; Hb的测定由日本光电MEK-6318K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完成;T、T/C的测定由美国AXSYM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完成。

1.2.3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

2 结果与分析

2.1负荷的度量方法

负荷强度。外部强度一般是以比赛最大速度的百分比确定,内部强度是以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或血乳酸确定〔1, 2〕。国内外赛艇训练强度的分级也大多以此为依据,但这些方法只能对某一种练习进行度量和评价,对具有多种强度练习的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很难度量和评价,这些强度的度量并非简单的算术累加。为此,本研究引用早期评价心理紧张程度的公式对负荷强度进行度量〔3〕。通过公式一可精确计算出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但该方法需测试每种练习的强度,较为繁琐。

公式一:I=∑Ii・ti / ∑ti

(I―平均强度,Ii―单次训练强度,ti―单次训练时间)

赛艇专项训练强度一般分为6级,分别为无氧―Ⅰ级,氧运输―Ⅱ、Ⅲ级,无氧阈―Ⅳ级,氧利用1―Ⅴ级,氧利用2―Ⅵ级。此外,还有放松恢复、力量训练和柔韧训练。本研究分别记录这些强度训练时的心率,再除以100,以相对心率代表某种训练的强度,通过公式一计算便可得出课、单元及阶段整体训练强度。

负荷量。适用于外部负荷量度量的指标很多,如训练距离、时间、次数等。由于赛艇训练水面并不确定,训练的实际距离难以测量。为此,本研究采用训练的持续时间对负荷量进行度量,只要将每种练习的持续时间累加就可计算出训练课、单元及阶段的负荷量,其度量方法相对简单、可比性强。

总负荷。许多生化指标受负荷强度及负荷量的共同影响〔4, 5〕。单独使用负荷强度或负荷量并结合生化指标的变化来探讨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难免出现偏颇,因此,总负荷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认为总负荷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存在指数关系,通过公式二可计算出总负荷,使其量化。

公式二:L=T×I

(L―总负荷,T―负荷量,I―负荷强度)

2.2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方法与指标

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诊断,实际上就是对在训练负荷作用下运动员是否处于适应、疲劳和恢复状态的诊断。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多数研究并未与负荷结合。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和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运用生化指标,结合总负荷度量方法对这几方面进行诊断,具体方法见表2。

2.3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公式二计算的总负荷变化如表3所示。在冬训第2阶段(1~7周),总负荷的变化波动很大;在第3阶段(8~16周)虽有波动,但总体明显小于第2阶段。由于冬训以强化量为主,强度变化相对平稳,因此,总负荷的变化与负荷量的变化非常相似。

2.3.1肌酸激酶的变化

CK的变化见表3,在第2阶段初,CK变化与总负荷的变化并不一致,但阶段末随总负荷明显下降;在冬训第3阶段,总负荷呈锯齿形上升,而CK的高点呈锯齿形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

许多研究报道CK是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的敏感指标〔6,7〕。本研究结果是,CK在总负荷波动较大时变化较为明显,而在总负荷波动较小时无明显变化,其变化也与总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如果从2个阶段末期CK下降的结果来看,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产生了适应、疲劳消除甚至出现超量恢复,但与运动员在冬训第2、3阶段后期出现大面积疲劳甚至过度疲劳的事实相左却无法解释。分析原因,只能解释为CK对评定负荷强度和肌肉的损伤程度较为敏感,而对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太不敏感。因此,运用表2对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进行诊断时,应密切关注其他指标的变化。

2.3.2血尿素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许多研究报道,BU的变化常常与负荷量同步,而Hb常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8,9〕,也有研究报道Hb与BU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10〕,但两者随总负荷的变化却鲜有报道。本研究结果是,两者经常会出现相互靠拢及背离现象。BU常常在大负荷训练后的第2周有明显下降或基本不变,如第3、6、9、12、15周;而Hb也大都在这个时间或一周后升高,如第6、10、12、16周。此时,它们的相关度高,运动员机体有一定恢复,疲劳减轻并对负荷产生一定适应。本研究还观察到,BU随负荷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只发生在BU值处于相对低位时,在BU值处于高位时,这种变化并不明显,如第8、13周;而且在BU值处于超过临界的高位时,无论是负荷的增加还是减小,BU值的变化都不明显,如第5~8周和第11~16周。分析原因可能是:在负荷增加时,BU值本已处于高位,机体处于应激的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产生了保护性抑制,使训练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导致BU值不再升高;而在负荷减少时,由于机体长时间训练消耗过大,体内糖原储量不足,造成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仍很旺盛,此外,也可能与训练调整不足有关。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负荷大幅降低的调整周后,BU值几乎都处于上升,如第4、7、10、13和16周,而此时Hb降。此时,运动员机体表现出恢复很差、疲劳积累以及对负荷很不适应。提示负荷一旦产生严重的累计效应,仅调整1~2周是不够的,在调整周出现BU值上升,可能是过度训练的征兆,这应引起充分关注。

许多研究报道,清晨安静时血尿素达7~8 mmol/L时为过度训练〔1,8〕。从本研究结果看,在第2阶段后期,连续3周血尿素值在7.0 mmol/L以上;在第3阶段中后期,血尿素值连续3周在8.0 mmol/L以上,连续5周在7.0 mmol/L以上。表明运动员对这两个阶段的训练负荷很不适应,恢复能力较差,出现了疲劳,尤其是在第3阶段出现了过度疲劳。运用BU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时,不仅要结合负荷的变化,还应结合其疲劳阈值。

有文献报道,当Hb的水平较训练前下降了10%时,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大多不好,比赛成绩不佳〔11〕。从本研究结果看,在整个冬训过程中升降都不到10%,且无显著性差异,这与上述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历,赛艇运动员在某一阶段训练中的Hb变化一般都不会超过10%,但其低点多与BU值的高点对应,基本上反映了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因此,运用Hb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时应与BU等其他指标结合。

2.3.3血睾酮和皮质醇的变化

冬训第3阶段T、C测试结果见表4。从中看出,在训练的第7到第10周T、C无明显变化;在两周较大负荷训练后,经过第13周的调整,T和T/C明显升高;在随后两周大负荷训练后,虽经调整,但T和T/C仍明显下降。

血睾酮是体内主要的促合成代谢激素之一,具有抑制肌糖原分解,激活糖原合成的作用;并促进红细胞生成、合成蛋白质。皮质醇(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异化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使蛋白质分解转化为糖,保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促使脂肪分解 〔12〕。

Maestu(2005)研究报道,赛艇运动员3周的大负荷训练导致T/C有较大幅度降低,后经过2周以大负荷量一半的训练量调整后,T/C又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并认为调整后可连续进行3周的每周超过1000分钟的大负荷训练。大负荷训练后T/C降低是由于T值的降低而C值的变化不大所致〔13〕。本研究的训练负荷大致与上述研究相仿,连续2周的大负荷量训练都在1200分钟左右;而调整周的负荷量在600分钟左右(见表3);T和T/C的变化也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在第16周的调整后明显降低,显示此时运动员的合成代谢减弱,恢复较差。分析原因可能是之前连续进行两周大负荷训练后的调整幅度不大所致(见表3)。

3小结

本文在充分探讨赛艇训练负荷量化方法基础上,初步研制了生化指标与负荷变化相结合的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诊断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赛艇运动员进行了为期16周的诊断与监测,初步验证了该方法能较为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训练负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CK的变化与总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不是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状态的敏感指标; BU基本随总负荷的变化而变化,但在BU处于高位、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时,并不随负荷的变化而明显变化;在调整周BU值处于上升,则是疲劳产生的征兆。Hb与负荷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其低点虽基本与BU的高点对应,但相对滞后,应用Hb评价负荷量时应与BU结合起来;T和T/C基本上能反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总体上讲,应用生化指标评定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时一定要结合负荷的变化和运动员身体状态才更为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林文.运动负荷的生化评定〔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哈特曼.赛艇运动生理学导论〔J〕.赛艇技术资料,1996,1:21-31.

〔3〕武福全译.对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的监督〔M〕.北京: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社,1981.

〔4〕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5〕冯连世.运动与血浆酶活性的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10(2):88-94.

〔6〕刘振玉.运动训练与肌酸激酶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1):30-32.

〔7〕杨翼.男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间血清酶活性及心电图的变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46-49.

〔8〕冯连世.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9〕葛新发.血尿素在划船训练医务监督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30(4):54-56.

〔10〕陈重,王昌波.血红蛋白的生成与大运动量训练的关系〔J〕.赛艇皮划艇资料,1993,1:19-31.

值周劳动总结篇12

本章的重点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点;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及原因;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理论前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难点: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及实现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特点;固定资本的磨损和折旧;社会资本的概念;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3.讲授时间:12学时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研究资本循环必须以产业资本为对象

产业资本是投在工业、农业、交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不仅占有剩余价值,而且直接生产剩余价值。它的运动不仅包括生产过程,而且包括流通过程。只有产业资本的运动,才能反映资本运动的全貌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购买阶段

(1)含义: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把手中的货币转化为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

(A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代表生产资料)

(2)性质:不是一般的购买阶段,而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因为在购买的商品中包括劳动力特殊商品,这里的货币既是流通手段,又是资本的预付形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是生产要素。

(3)前提条件: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或者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分离。

用货币购买劳动力是一种商品货币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买者是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卖者是雇佣工人,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因此这种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关系,“而这种关系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劳动力实现的条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已经作为别人的财产而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相分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页。

(4)要求: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性质上相适应,在量上成比例。

2.生产阶段

(1)含义: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生产出新的商品。用公式表示即:W……P…..W

(其中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

(2)性质:不是一般的生产阶段,而是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因为这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既是生产的物质要素,同时又在执行资本的职能,不仅生产出商品,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3)地位: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因为它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耗费,生产出新的商品,创造出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

3.销售阶段

(1)含义:资本家把生产出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从而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用公式表示即:W''''-G''''

(其中,W''''代表新生产出来的商品,G''''代表实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性质:不是一般的销售阶段,而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因为在销售的商品中包含着预付资本的价值和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

(3)地位:关系到资本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资本再生产规模的大小和资本家的命运。

(二)产业资本中循环中相继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1.货币资本:就是表现在货币形式上的资本。它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2.生产资本:就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职能是补偿资本家价值,创造剩余价值

3.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这里应特别注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不是三种不同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职能形式。

三、资本循环的概念和理解

(一)什么是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继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发生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用公式表示即:

(二)资本循环概念的理解

1.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资本循环中生产过程起着决定作用,只有生产过程才能生产商品,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资本运动也不能离开流通过程,流通过程是生产的前提和实现条件。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

资本只有不停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地进行循环。如果在某一阶段停顿下来,资本循环就会中断。当然,资本循环本身又要求资本在各个阶段中,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稳定。

四、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一)货币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货币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运动。用公式表示即:

马克思说:“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第71页。

2.货币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最典型性:把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获得剩余价值,表现得最明显;

最片面性:不仅把货币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直截了当地表明货币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似乎货币本身可以产生更多的货币。

(二)生产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生产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的循环就是以生产资本开始,并以生产资本为终结的运动。用公式表示就是:

2.生产资的本循环与货币资本循环的区别

第一,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表示资本的再生产。

第二,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是生产过程。

3.生产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告诉人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

片面性: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假象,好像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三)商品资本的循环

1.什么是商品资本的循环

商品资本循环就是从商品资本开始再回到商品资本的运动。它的公式是:

2.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

第一,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

第二,作为起点的商品资本价值发生了增殖

第三,先是两个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

第四,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生活消费

3.商品资本循环的典型性和片面性

典型性:表明全部商品产品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是资本循环的首要条件

片面性:又造成了一种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消费,而不是为了价值增殖的假象。

上边讲的三种循环形式可用一个综合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是:

从以上分析的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中,不难看出,每一种形式都以一个侧面表现出资本运动的特征,同时又都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只有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资本运动的实在。事实上,任何一个单个的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这三种循环形式之中,这三种循环形式是连续地并列进行的。

五、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及实现条件

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就是产业资本在各个阶段和各种职能形式上不间断地顺利运动。

2.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实现条件

第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保持并存性。

这就是说,资本家必须把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为三部分,分别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经常掌握一部分货币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经常掌握一部分生产资本,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经常掌握一部分商品资本,以便通过出售取得货币。这样,产业资本即可同时处在循环的三种形式中。

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中时间上保持继起性。

这是说,资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相继通过循环都三个阶段,依次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环。货币资本要顺序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形式上;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也要分别按顺序转化为其他两种形式,最后回到各自的出发点。这样,三种形式的资本即可同时进行循环

3.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两个实现条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首先,继起以并存为条件。

每一部分的相继运行,是由各个部分资本的比列存在所决定的,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

其次并存性又以继起性的结果。

资本各部分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每一部分资本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没有继起性也就没有并存性。资本价值同时地、并列处于三种形式上。每种形式都同时地、不断进行自己的循环,即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只有种三种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循环的连续性,而不致发生上述的中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9页)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时间、次数和速度

(一)资本周转的概念

1.什么是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就是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本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122页)

2.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

揭示的问题不同。资本循环理论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和实现的;资本周转理论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二)资本周转时间及构成

1.什么是资本转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时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到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由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两部分组成。

2.资本的流通时间是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又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部分。

3.资本的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生产时间由劳动期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的作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和停工时间等四部分构成。

(三)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资本价值周转等次数。资本周转次数等于一年等时间除以一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用公式表示就是:

(四)资本周转时间、次数和速度的关系

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或标准

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固定资本的概念和特点

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形式存在等生产资本。它的特点是,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步收回。

3.流动资本的概念和特点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特点是,物质形态一次投入生产过程,并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价值也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收回。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存在转移问题,但它是资本家一次支付给工人,工人中生产过程中一次补偿过来,本随着产品的销售一次收回。所以从价值周转方式看也属于流动资本。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第一,价值的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周转时间不同

第三,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第四,物质更新方法不同

5.马克思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第一,划分的根据不同。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是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各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第二,划分的目的不同。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为了阐明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第三,划分对内容不同。不变资本中的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单独构成固定资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可变资本共同构成流动资本。

6.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及原因

(1)固定资本的两种磨损是指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

(2.)固定资本的物质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的损失。引起这种磨损的原因是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

(3)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固定资本在它的有效使用期限内发生的价值的损失。精神磨损发生的原因总起来说是科技进步,具体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

7.固定资本的折旧、折旧费和折旧率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连续进行,在产品出售后必须把固定资本转移到产品中去到价值提取并积存起来,以便在价值和物质形式上更新固定资本,这种做法叫固定资本折旧;每年提取的货币资本价值叫折旧费;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

8.固定资本的维持和修理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什么是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在价值上的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上的平均周转。

2.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的计算方法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等于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价值额与流动资本周转价值额之和,除以与付资本总额所得的商数

其计算公式是:

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3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预付资本中的比重。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资本家对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

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避免或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3.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量。

年剩余价值量是资本家一年内所获得的总剩余价值量,它通常用M来表示,M=m.v.n

4.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资本家的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与剩余价值率有两点区别:一是计算方法不同;二是说明的问题不同。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一、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联系和区别

1.什么是个别资本

个别资本就是为个别资本家所占有并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2..什么是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简称社会资本。

3.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联系:运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目的相同。

4.个别资本运动与社会资本运动的区别

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费和简单商品流通;而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又包括生活消费和简单商品流通。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基本理论前提

1.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又叫社会总商品资本。

只有社会总产品,才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

2.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

(2)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下一次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什么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问题

因为: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

第二,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替换是保证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3.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以及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原理

马克思按照最终用途,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把社会生产部门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二部类;同时,把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分为C、V、M三部分。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研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三、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概念和地位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是整个社会的所有资本家都把剩余价值用于生活消费,不进行资本积累,整个社会的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组成部分。

(二)研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必须作的几点假设

第一,社会生产全部为资本主义性质,只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二,不变资本价值一年全部转移

第三,商品价格和价值一致且不变

第四,没有对外贸易

第五,剩余价值率为100%

(三)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图式说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为9000,其中6000是生产资料,3000是消费资料。在6000生产资料中,4000用于第一部类的再生产,1000V和1000M分别用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在3000生活资料中,2000C用于再生产,500V+500M分别用于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

第一,第一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4000C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4000C所代表的产品为什么能在第一部类内部全部实现呢?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下一年第一部类进行再生产需要投入多少不变资本?(很明显是4000,因为进行简单再生产)

(2)这4000不变资本从什么地方来呢?(只能从卖掉产品的收入中提取,因为它是转移价值)

(3)假如产品已经卖掉,已经提取4000C,生产能否进行呢?(不能。因为还需用4000C买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4)这些生产资料在社会的那些生产部门才能买到呢?(显然第一部类,因为只有第一部类才生产生产资料)

这样,第一部类4000C所代表的产品就在本部类内部实现了。

实际上第一部类各企业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卖者是从W-G,目的补偿价值;买者是G-W,目的是实物替换。每个商品生产者既是卖者,又是买者,结果使第一部类价值4000的产品得到实现。

第二,第二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即第二部类500V+500M所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第一部类1000V+1000M代表的产品和第二部类2000C代表的产品的实现

这样,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Ⅰ4000C+1000C+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四)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M)=ⅡC

公式表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说明两大部类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能具备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2.两个派生或引申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ⅡC

公式表明,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不变资本补偿价值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这是从全社会生产资料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二,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Ⅱ(C+V+M)=Ⅰ(V+M)+Ⅱ(V+M)

公式表明,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必须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保持价值上相等、事物上相互替换的内在平衡比例关系。这是从全社会消费资料总供求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和流通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在第一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不变资本对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Ⅰ(C+V+M)›ⅠC+ⅡC,即Ⅰ(V+M)›ⅡC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它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第二,在第二部类的年产品中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费需要之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其中,M-M/X表示资本家用于积累部分的剩余价值,M/X表示资本家用于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

这个条件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追加劳动力需要的生产资料提供了前提保证。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有何区别?为什么?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三大交换关系

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积累,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发生变化。这样,第一部类产品的价值按照扩大再生产的用途就重新组合为:Ⅰ(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

Ⅰ4400C+1100V+500M/X=6000

为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必须相互交换产品的原理,第一部类要求第二部类产品价值必须作如下的重新组合:Ⅱ(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两大部类产品价值经过重新组合,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社会产品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这一实现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Ⅰ4400C+1100V+500M/X=6000

Ⅱ1600C+800V+600M/X=3000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得到全部实现,下一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在下一年的扩大再生产中,如果剩余价值率仍为100%,那么,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即:Ⅰ(V+V+M/X)=Ⅱ(C+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产品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2)派生或引申实现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即:Ⅰ(C+V+M)=Ⅰ(C+C)+Ⅱ(C+C)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第二,第二部类的年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原有和追加可变资本及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即:

Ⅱ(C+V+M)=Ⅰ(V+V+M/X)+Ⅱ(V+V+M/X)

这个公式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价值上相等和实物上相互替换的平衡比例关系。

练习: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OM=3000

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追加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原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剩余价值率不变,都是100%。根据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进行计算,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三年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是多少?

(2)第三年社会产品的总价值比第二年增长百分之几?

解: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根据这一条件和题中的假设,第二年进行扩大再生产以前社会总产品价值必须重新组合如下

Ⅰ4400C+1100V+500=6000

Ⅱ1600C+800V+600=3000

因为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都是100%,而且不变,所以,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结束后产品价值构成是:

Ⅰ4400C+1100V+1100M=6600

Ⅱ1600C+800V+800M=3200

同样道理,第三年进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以前社会总产品必须重新组合为:

Ⅰ4840C+1210V+550=7260

Ⅱ1760C+880V+560=3200

在剩余价值率100%不变的情况下,第三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结束后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是:

Ⅰ4840C+1210C+1210M=7260

Ⅱ1760C+880V+880M=3520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看出,第二年社会产品总价值为9800,第三年社会产品总价值为10780,第三年比第二年增加了980,第三年社会总产品比第二年增长了10%[(10780-9800)/9800X100%]

五、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

1.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有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为,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愈来愈大,而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小,因而追加的生产资料要多于追加的消费资料,这在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内容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增长最快的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值周劳动总结篇13

这是我国第一次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的尝试,迈出第一步是可贵的,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没有解决。这一是将各项指标平等相待,没有考虑它们的内容及其重要性,也就是没有规定其应有的权数;二是按照各项指标的变动程度赋予相应的分值,结果往往出现基础好、水平高的企业或地区由于指标改善的难度大,其经济效益分数低于基础差、水平低、指标改善相对容易的企业或地区,出现“鞭打快牛”;三是没有对各项指标的改善和退步规定适宜的区间,结果改善10%是10分,改善15%也是10分,反之退步指标也是如此,赋分方法过于简单。由于存在以上问题,该体系及评价方法的使用时间不长。

1991年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要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为了纠正片面追求产值、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1992年初,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生产办又联合下发了有关改进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的文件。这次改进制定了包括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和净产值率(后改为增加值率)6项指标组成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对综合评价方法做了不同以往的改进。这首先是采用专家调查法,根据各项指标对经济效益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其次是根据“七五”时期各年度数据加权平均,计算这6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完成这两项工作后,就可用6项指标的本期数据分别除以各自的全国标准值,然后依据各自的权数,计算加权平均数,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这次改进,特别是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实践证明,这套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具有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长处,已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所接受。

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方法的改进对促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情况复杂,变化频繁,所以任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它必须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完善。正因为如此,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与其他有关部门经过长期的协商,于1997年10月就改进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联合发出通知,明确指出,改进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方面上来。这次改进已得到国务院原则同意,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

遵循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应具备宏观性、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对1992年指标体系作了调整和补充,在保留流动资金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4项指标,去掉资金利税率和增加值的同时,增加了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和资产负债率3项指标。新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和产销衔接状况来较全面地反映经济效益这一综合概念的不同侧面,同时又考虑到会计制度改革后直接从有关会计、统计报表中取得数据的可行性,避免了增加基层企业报表任务的情况发生。此外,这些指标基本上都是会计和统计分析所常用的,为广大基层统计人员和各级党政领导所熟悉,便于开展分析和计算。

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

总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12

=──────────────×────

贡献率平均资产总额累计月数

式中的税金总额是产品销售税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平均资产总额是期初数与期末数的算术平均值。在这里之所以把税金总额和利息支出列在分子上,是因为这两部分都是由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前者是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后者是企业向其他领域转移的价值。

资产保值增值率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也就是净资产的变动状况。

资产保值报告期期末所有者权益

=───────────

增值率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资产总计-负债总计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和运用债权人资金的能力。

资产负报告期期末负债总额

=───────────

债率报告期期末资产总额

流动资金周转率是投入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速度。

流动资金销售收入12

=─────────×────

周转率流动资金平均余额累计月数

成本费用利润率既反映企业投入的成本费用的经济效益,也反映降低成本费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成本费用利润总额

=───────

利润率成本费用总额

上式中成本费用总额是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之和。

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企业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

全员劳动工业增加值12

=──────────×─────

生产率全部职工平均人数累计月数

上式中工业增加值用现价计算,而职工人数是实物量指标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所以应该用总产值价格变动系数来消除工业增加值的价格变动影响。

根据以上7项指标可以计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周密考虑各项指标对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和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强弱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总资产贡献率的权数为20,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6,资产负债率为12,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5,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产品销售率为13,合计为100。与此同时,还参考我国近期各工业经济指标的实际水平和一般标准,为7项指标确定了全国标准值,它们是总资产贡献率10.7%,资本保值增值率120%,资本负债率不高于60%,流动资产周转率1.52次,成本费用利润率3.71%,全员劳动生产率16500元/人,产品销售率96%。该指数可按下式计算:

工业经济效某指标报告期数值

=∑(──────────×该指标权数)÷总权数

益综合指数该指标全国标准值

最后,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一说明。

1.资产负债率为负指标,报告期数值低于60%,权数为12;如果高于60%,其权数按下式确定:

指标值-不允许值(100)

────────────

60-不允许值(100)×12

2.计算综合指数时所用的全国标准值均为年度平均水平,在进行月度统计时,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三项指标都是以时期数除以时点数,所以必须把它们的分子(均为时期数)折算为年度数据。

3.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遇到指标值为负数的情况,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可按下列原则处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