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实用13篇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1

内容精要

本书共二十一章,从家庭到学校的各个不同方面阐述了快乐在儿童成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其著作中主要的思想精髓。

1、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快乐的人,因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在快乐的时候,儿童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而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其自信心便会减弱。这时,即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除非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斯宾塞曾说:“我一直认为快乐的方法和气氛比其他方法更有效。”而要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斯宾塞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时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2)在教育中,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3)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在看孩子时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

2、对儿童实施快乐的教育的方法。斯宾塞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认为,对儿童实施快乐的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兴趣和满足总会带来快乐,因此教给孩子某方面的知识时,应先激发孩子对这些方面知识的兴趣,一旦产生兴趣,教育的最好时机也就来临了。(2)多一些友好和鼓励。让儿童在一种友好亲昵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不但可以增进儿童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而且学习的效果也会变得更好。友好、鼓励是快乐教育的最佳方法。(3)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对于培养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它不仅会让儿童形成因果概念,明白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有原因的,同时也会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这种原因。为此,斯宾塞明确指出:“没有一种快乐能比得上他们通过自己努力而证明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能力而获得的快乐。”

3、快乐教育的基础是儿童身体的健康。身体是所有智慧、道德、品质的载体,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才是幸福的人生。为了让儿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就必须加强身体的锻炼。斯宾塞还提出了锻炼儿童身体素质的方法:(1)避免娇生惯养。儿童的成长需要从小经历一些自然的风雨,这不仅有利于他适应本来如此的环境,而且能够从小增强身体的自我保护和调节的能力。(2)加强户外活动。大自然就像一个天然的生命运动场,一个生命如果要获得更多的力量,他一定要经常到有许多生命生长的地方。在儿童亲近大自然、锻炼身体、获得更多力量的同时,培养其优良的品质,这是快乐教育得以展开的基础与前提。

4、快乐的教育是尊重儿童的教育。实施快乐教育首先要尊重儿童的几种权利:(1)说话的权利。儿童的这种权利受到尊重,不仅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荣誉感,也会引导他注意别人的权利是否也被尊重,从而增强自治能力。(2)得到公平的权利。人类渴望非歧视和公正。儿童更是如此,因为生长和发育的力量,决定了他们非常重视生活中的公正。父母和老师应该毫无条件地保障儿童的这种权利,给儿童均等的机会,“给儿童机会,就是给儿童无穷的可能性”。(3)自尊免受伤害的权利。每一个生命,从他生下来的那一天开始,就明确地与另一个生命完全不同,当儿童明白了这一点时。他的自尊心便诞生了。如果儿童的自尊心受到打击,第一反应就是痛苦,有的会在内心反驳,有的则会讨厌自己。(4)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儿童的思考可能是幼稚的,判断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没有幼稚的思考,怎么会有成熟的思考:没有判断的失误的经历,怎么会有正确的判断。教育要促进儿童幸福、富足的自主生活,就更应该培养、尊重其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5)自由自主选择的权利。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教育儿童以后怎样去选择。为此,从孩提时代开始,父母和老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和培养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就是尊重了他们的思维和判断,也就尊重了他们的未来。

简要评价

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他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对西方科学教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他一生都在倡导一种快乐的教育方法。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侄儿小斯宾塞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其教育著作自问世以来,已成为西方家庭和学校的教科书,成功培养了无数卓越的孩子。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利奥特曾经这样评价斯宾塞:“很少有人像斯宾塞一样,对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在美国,他的思想统治着美国大学达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

名言选萃

事实证明,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拥抱、抚摸,有时甚至是亲昵地拍打几下,孩子在对外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都会更健康。我认为:拥抱、抚摸、牵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一直认为,除了极少极少的神童和天才,99%的孩子在天赋上只有特点不同之分,而没有好和坏、高和低的差别。

学一件事物比读十本书更管用。这是孩子亲身的体验,知识的得来是经过他自己验证的。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仅仅是特点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高低;坚信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孩子。

孩子的心智和自然界一样,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能力的自然发展有一定顺序,每个阶段的能力则需要供给不同的知识。

父母的每一点善良、宽容、积极乐观、同情心,公正、民主的德行以及整洁、勤劳、节俭的习惯,都会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这些德行和习惯无论多么微小,都会像星光一样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里。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2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3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部很重要的教育著作。讲述了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将养子小斯宾塞培养成人的经历,其中渗透的“快乐教育”观点,像闪电一样冲击着英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引起了一系列教育革命。斯宾塞1820年出生于英格兰德比城,其父亲和祖父都是教师,而他自己却从未进过正规学校,除家庭教育外,只有一段时期念过私立学校。但凭着自学及喜爱独立思考的个性,后来成为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著名哲学家杜威称“这是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他的思想值得每一位家长和教师聆听”……

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

在斯宾塞的眼中,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痛苦的学习会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学习会使知识吸引人…… 在同等情况下,教学的效率与学生从事学习的快乐程度是成正比的。”斯宾塞用半自传半扎记的文体阐述了教育的“快乐”内涵,掩卷而思,其中许多教育思想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斯宾塞认为,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首先自己就要做个快乐的教育者,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否则很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或者刚刚闹之后开始教育或强迫他学什么,这样常常会根据不好的教育效果,而误以为孩子天赋太差;努力去营造快乐、鼓励的气氛,让孩子有实现感和成就感;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人,看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同时,教育者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钻研,要机智,要忍耐;目光短浅、缺乏同情、感情易怒,是很难教育好孩子的。

斯宾塞认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他的自助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对于培养一个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有好处,它能让孩子形成因果的概念,明白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有原因的,能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找这种原因,而不会完全把某个人或某本书说的观点当做权威而接受下来。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学生自我发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讨,自己去推论。要以兴趣来为求知引路,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因为兴趣和满足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而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斯宾塞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教育者要善于开掘它们。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孩子只是特点不同,而非真正有优劣势之分;要随时留心观察孩子,了解他的潜能和特点;不要否认孩子的任何一种潜能的价值,对孩子暂时表现不擅长的方面,也完全可以加以培养;对于孩子在语言方面、逻辑数学方面和对己对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应该作为基本能力加以开发、培养;一旦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应该为孩子设计一份不同阶段的计划,并实施下去。在此阶段,斯宾塞建议教育者要有耐心,即使遇到很大的困难,也应该坚持,不要失去信心,因为许多奇迹也同样发生在这个时候。同时斯宾塞还指出,在给孩子们分配学习任务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而代之以有趣的开头。

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本书,感觉少了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的生涩,多了份亲切与共鸣。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每一个学生应有的权利。我们提倡“快乐教育”,就是要用愉快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享受,得到满足,并在享受学习的快乐中逐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三、快乐教育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合理性

快乐教育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并且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快乐教育中的学习者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件苦差事。但在中国的家庭和学校里,由于应试的压力,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从小吃不得苦,就培养不出人才来。告诉孩子“要想学习好,就必须能够吃苦”。父母关心孩子更多的是学习成绩,却忽略孩子在学校是否欢乐。所以,快乐教育谈到现在,并不能够真正把它当作一种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去贯彻。很多学校打出的“快乐教育”要么就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要么就是“第二课堂”甚至纯粹的娱乐活动,而即便如此,由于现实中学校还是要面临考试、升学的压力,所以,“快乐教育”更多的只是一种口号,被流于形式。

然而,幼儿英语教学就大不一样了。首先,快乐教育符合幼儿阶段的英语学习特点。我们知道,我国的英语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开始实施的,国家并没有规定在幼儿园必须开设英语课,只是提倡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适当地开展英语教学或其他英语学习活动。所以,在幼儿阶段的英语教学是没有考试压力的,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小朋友们也可以轻轻松松地学习。其次,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看,快乐教育更顺应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玩,喜欢唱,把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和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创编很多有趣的英语游戏、歌曲和体育竞赛活动,大大提高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深受孩子们喜欢,这种教学形式恰恰符合了幼儿英语在“玩中学、乐中学”的快乐学习理念,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幼儿英语“快乐教育”是非常适合的。

四、快乐教育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形式

当然,孩子的快乐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没有社会目的的,教育则是要引导孩子得到“有目的的快乐”。在幼儿英语教学中,要让孩子们对非母语的语言产生兴趣,快乐地学英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来进行。

1.游戏教学——寓教于“玩”

游戏“玩中学”、“乐中学”的特点,使其成为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从教育意义上讲,游戏不仅仅是玩,更重要的是它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生活所具有的品质,有更多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好玩的活动,让儿童在无意识中自然习得英语。幼儿英语游戏设计要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生活经验和兴趣取向,还可辅以多种直观教具,如图片、头饰、面具、手偶等等、体态语,制造让幼儿“玩”的动机。比如游戏“Old wolf , old wolf , what time is it ?”,到了“It's 12 o'clock”时,“老狼”就“凶神恶煞”地扑向“小羊”,小朋友们在恐惧中逃散开去,然后大笑。这个游戏充满惊险和刺激,深受小朋友们喜欢,同时因为多次重复“what time is it ?”“It's…”,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时间的询问和表达方式;再比如,小朋友多半有去超市购物的生活体验,用“Going shop”的游戏来操练“Can I help you ?”“I want…”“Here you are”“How much is it?”等句型,小朋友会感到很新奇和兴奋。游戏要么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么是幼儿熟悉的童话故事,充满想象的空间,就能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兴趣,让他们在“玩”的快乐中学会语言。

2.儿歌教学——寓教于“乐”

英语儿歌歌词简单、节奏明快、充满童趣、富于动作性,十分迎合幼儿好动爱唱的特点,极易引发幼儿的快乐情绪,普遍受到幼儿的喜爱。教师把单调乏味的纯语言学习材料编成儿歌,顿时活泼生动, 妙趣横生, 使幼儿在玩玩唱唱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课前吟唱儿歌可以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把注意力从课堂外转移到课堂上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如,在课前2分钟播放一些Action Songs“If You Are Happy”,“Bingo”等,幼儿在乐曲声中,边唱、边根据歌词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也可以跟幼儿一起做、唱,并给予他们亲切和鼓励性的微笑,让幼儿获得满足,体验愉悦。课堂中,利用儿歌不但可以活跃气氛,还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如,在学习星期几时, 如果只是单调地重复读星期日到星期六这几个单词, 时间一久幼儿一定会厌烦, 不但难于记好这几个单词, 次序也容易混淆。“Days of theWeek”的歌词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当幼儿一唱起这首歌就记起了从星期日到星期六的英语单词, 顺序也不会搞错。结束部分,也可以唱儿歌,用来巩固知识,总结内容,并使活动中的快乐情绪得到延续和升华。总之,儿歌教学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可以广泛地使用在各个环节,只要需要,都可以用。

3.故事教学——寓教于“事”

故事教学法以故事的人物、情节、悬念为支柱,把英语词句安插在生动的故事里,通过反复出现,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英语,自然地吸收使用并掌握,同时又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独木桥怪兽”抓住幼儿喜欢动物的兴趣特点,围绕“独木桥怪兽”由不劳而获、欺负弱小动物到热爱劳动,帮助小动物战胜大蛇,反复出现“bear(熊)”“goat(山羊)”“cat(猫)”“dog(狗)”“donkey(驴)”“monkey(猴)”“pig(猪)”“snake(蛇)”等单词,让幼儿在听故事和感知悬念中学单词,通常老师故事讲完了,故事中的英语词句也同时学会了。再比如“三只熊和金发女孩”的故事,讲述了三只熊吃完早饭,出去散步,这时金发女孩来了,她又饿又累,偷吃完粥以后便爬到熊宝宝的床上睡觉,三只熊回来后发现了正在熟睡的金发女孩,吃惊地大叫,金发女孩被惊醒,也惊叫着爬起来,冲出房去……故事发展到高潮,孩子们的情绪也随着情节的起伏被充分地激活。故事中反复出现“hot(热)”“cold(冷)”“hard(硬)”“soft(软)”四个词,幼儿在深刻记忆故事情节中深刻理解并记忆了英语词汇。还可以叫小朋友来表演这个故事,模仿故事中的角色,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更好的理解和学会语言。

五、对应用快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真正有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仅仅在教学手段、方法上“快乐起来”,远远不够。还应在观念上予以更新,教师素质也需提高,还应把握好快乐的尺度。

1.传统的基础教育观念需要更新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里,父母关心孩子的问题是“你在学校学习成绩如何?”,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父母常问的是“你在学校欢乐吗?”。传统应试教育是以牺牲童年的天真,甚至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的。目前,一些幼儿园由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运而生了英语教学,虽然强调注重幼儿的听说能力,重在培养兴趣和环境熏陶。但,大多数家长甚至一些教师的内心还是希望幼儿能多认识几个单词,以单纯的词汇量作为评价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英语好坏的标准。说到底,他们还是希望幼儿期的英语教育可以为以后小学及中学期间学好英语打好基础,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这种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幼儿英语教师们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虽然,目前在少数小学和初中学校,正参照快乐教育的模式尝试性地进行着一些教学改革,但涉及到转变观念的事,就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只有从小学、中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得以改变,才能在幼儿期实行真正的快乐英语教育。

2.幼儿英语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实施快乐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快乐教育要求幼儿英语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有较熟悉的了解;要熟知幼教的相关理论即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卫生学、组织管理学等和幼教技能和方法即弹、唱、说、跳、做、画、写等;要掌握幼儿英语教学法,明确幼儿英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材的内容和组织、安排,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具的种类和使用等;要有富有感染力的性格,既要象演员一样能用丰富的语言、体态、表情、道具创造和扮演各种角色,也要象导演一样善于调度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快乐教育对教师素质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那就对孩子们的爱。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发现他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全身心地投入,他爱孩子,他的学生不管是用功的还是有劣迹的,他都爱他们,并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他投身教育,不单纯是为谋生,而是献身。所以,实施快乐教育,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不够不行,老师缺乏修养和职业道德更是不行。

3.勿把快乐教育搞成娱乐活动

“快乐教育”首先是教育而不是娱乐,实现的是教育功能而不是娱乐功能。如果能在娱乐的同时,高效地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那是教育的理想状态;而一味追求教学的娱乐功能,则有“舍本逐末”之虞。教育需要快乐,但快乐绝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若离开发展,也就使快乐失去了真正的价值,所寻求的所谓快乐就只能成为“虚浮的快乐”。在幼儿英语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超越快乐的尺度。比如前面提到的游戏“Old wolf , old wolf , what time is it ?”,一部分幼儿只图体验游戏中的惊险感和刺激感,在哈哈大笑之后往往将学习内容抛在脑后,甚至有的幼儿并没有真正听懂“几点”了,只是盲目随从其他幼儿的行动,游戏是做完了,但是,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把“玩”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光玩不学。

六、结语

最后,不由想起斯宾塞说过的一段话:“我从来都不希望小斯宾塞成为一个天才和神童,但他比所有的神童和天才成就都大,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幸福完美的人生。我认为教育是一项充满快乐而漫长的事业,需要一点耐心和同情心。”

你和我,都选择了教育这一项事业,只因既教书,又育人,就让我们在这条充满快乐而漫长的事业道路上,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地努力实践着!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斯宾塞著,颜真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4

一天晚上,我们在家里玩我设计的一种12张纸牌的游戏,这不是一般的纸牌,而是12张我事先写好的卡片。我和小斯宾塞轮流掷骰子,掷到哪个数,就取出这张卡片,回答上面的问题。这12个问题是:

1.讲一讲你最不快乐的事情。

2.讲一件你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事情。

3.评价一个你周围的人。

4.今年你最希望得到什么?(只限3个)

5.你对自己有什么不满意的?

6.哪件事,你努力了,但成效不大?

7.深呼吸3次。

8.拥抱一下你喜欢的人。

……

我们轮流掷骰子,抽取卡片。轮到小斯宾塞了,他抽到的是“讲一讲你最不快乐的事”。他说:“我最不快乐的是常常在夜里梦见一个巨大的怪物,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我非常害怕,白天的时候我都常常会想到它。”

当小斯宾塞抽到“评价一个你周围的人”时,他说:“我讨厌凯勒太太,她总是在有很多人的场合讽刺我,说我是斯宾塞家的书呆子。”

当轮到我时,我抽到了“今年你最希望得到哪三件东西”。我严肃地说,我最希望的是小斯宾塞能够懂得三件事,一是懂得快乐学习的秘密,二是懂得自助教育是人生中最有益的,三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智。

尽管我知道小斯宾塞不能完全听懂我说的话,毕竟他还是个孩子,但我认为,父母郑重地阐述一些道理给孩子听,这和给孩子讲故事、玩游戏同等重要,孩子也许不会全懂,但他会因此受到感染。

通过这种12张卡片游戏,我了解到了小斯宾塞内心的一些秘密。

对于他抽到的那两张卡片,我是这样向他解释的:“亲爱的小斯宾塞,梦境是白天身体和意识的反应,你梦中的怪物一定是白天遇到过的使你恐惧的人或者事。是谁呢?是疯子劳尔吗?他看见孩子就追,已经有好几个孩子被他吓哭了。”小斯宾塞说:“不是,我反而有些可怜他。倒是铜匠巴斯特的儿子,每次我路过时他都凶狠地盯着我,还向我吐口水,我不敢和他说话,总是害怕地走开。”

我知道小斯宾塞梦里的怪物是怎么回事了,我说:“孩子,你从来没给我们说过这件事,现在好了,你一旦说出你心里害怕的事,就不会害怕了。其实,这个孩子也很可怜,他母亲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家里的钱都拿去给他母亲看病了,以致他已经8多岁了,还不能去上学。他内心害怕其他孩子瞧不起他,才装出凶狠的样子。我们周末去看看他,顺便也给他母亲送点药去,你说好吗?”小斯宾塞点了点头。

“至于你对凯勒太太的评价,我认为没有错。她这样做是不对的。下次她再这样说你时,你就告诉她,恶言和恶行一样是有罪的。”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5

现在“孩子学得辛苦,家长、老师教得痛苦”的现象较为普遍,家长和老师都在想,快乐的教育难道真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让孩子学得轻松,让家长、老师教得愉悦,难道真的是遥不可及?《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介绍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法却很好地回答了在平时教育孩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观全书,没有看到太多的大道理,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更像是在看斯宾塞的教育日记,书里面记录的很多小故事、小案例反映了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教育孩子的烦恼问题,提供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所以读者读起来非常亲切、实用。

在这本书里,斯宾塞认为教育应当是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并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教育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旨在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教育,完满生活才是教育理念之本。因为孩子在不快乐的时候,他们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们的信心会减弱,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所以,斯宾塞向家长和教师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如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的时候教育孩子,努力营造快乐的氛围;多一些友好和鼓励,给予孩子最坚实的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克服不快乐,给予快乐的力量;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但不要将兴趣与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相联系,防止删除一些所谓的“无用”兴趣。因为对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无所谓“有用”“无用”的兴趣;让孩子每天都有一点快乐的运动;要避免过度教育和过度学习,在儿童表现出疲倦之前功课就应该停止,因为硬塞的知识不能为心智所吸收,反而会使人对书本知识感到厌倦;重视实物教育,不仅是在家里,课堂上也需要,当然还应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等。

显而易见,即使到了今天,这些建议仍然值得每位家长和教师聆听。而斯宾塞能于19世纪中叶提出如此符合教育规律并具有恒久价值的建议,不得不让人惊叹于他那种预示教育未来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施桥中学)

E-mail: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6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思想本质斯宾塞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教育预备说”及“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在他看来儿童教育思想的本质是培养儿童的未来生活的能力。斯宾塞在其教育理论中,反对传统的古典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所追求的仅仅是装饰而非实用。他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设问,并通过对人类生活需求程度高低的研究,回答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且编制了各种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从而为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本质的比较与分析杜威与斯宾塞在谈论儿童教育本质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都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从哲学的角度看,他认为经验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他在解释儿童教育现象时,认为不能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而是以个人的适应生活和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主观经验去诠释儿童教育现象,因此他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而斯宾塞提出的“教育预备说”,从哲学的角度看,他意识到了教育与个人生活世界内在的一致性,主张教育应像个体在自己的社会生产活动中成长一样,采取自我教育与自然教育的方式,因此他提出教育要为儿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二、儿童教育目的

    (一)杜威儿童教育目的论杜威在儿童教育目的上主张“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同理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教育本身是没有目的的。从中可以看出,杜威并不主张普遍而终级的教育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随着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增长而变化的。因此,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考虑儿童的天性,并让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增长经验,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目的论斯宾塞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完满生活。他认为教育应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为其完满生活作好预备。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儿童,但教导儿童更多考虑的是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其《教育论》中提出“判断一门教学科目唯一合理的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此处的职责也就是儿童的完满生活,因此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获得未来完满生活。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目的的比较与分析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杜威与斯宾塞在教育目的上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两者都以儿童自身为出发点,杜威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育的个人本位性,提出教育“无目的论”;而斯宾塞的教育目的更倾向于社会性,他通过对儿童教育而达到未来完满生活。

    三、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杜威儿童教育内容杜威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杜威认为,学校教授的内容是以社会性作业为中心,要求学校课程和教材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在课程教材中突出儿童在亲身活动中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严厉批评传统教育“消极对待儿童,机械的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他主张要以儿童为中心,一切的教育应围绕儿童旋转。有关于杜威的儿童观具体包括:儿童是有能力的;儿童是完整的;儿童是有潜力的;儿童是不断发展的;儿童是社会的正式成员。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内容在斯宾塞看来,学校教育首先是教导儿童怎样生活,让他们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从而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并且斯宾塞根据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并以这个尺度为出发点,来制定课程体系,儿童按着这个课程体系来进行课程学习从而实现完美生活的目标。在他看来,只有这样设计儿童的课程,才能使儿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条件下,学习最需要掌握的知识。

    (三)对二者儿童教育内容的比较与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杜威与斯宾塞都是反对传统教育且尊重儿童的,他们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发展,但是二者在教育内容上是有区别的。杜威是以儿童个体适应生活为中心,并主张“教育的生活化”及以儿童自己本能的能力为教育的素材。而斯宾塞是以儿童未来生活为中心对儿童进行教育,并主张设计完满生活所需要的课程。因此,二者的儿童教育内容是针锋相对,大相径庭。

    四、儿童教育方法

    (一)杜威儿童教育方法论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他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要使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与在生活过程中的经验相联系起来。儿童只有在有意义的、快乐的和有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长和发展。

    (二)斯宾塞儿童教育方法论斯宾塞在其儿童教育观中,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提出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的教学法原理,并且教育还应顺从儿童的兴趣,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愉快体验,因此提出“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其运用在教学方法上,则是快乐学习法。他认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是儿童对事物的主动选择;他强调教师引导的作用,认为引导能促进加强儿童的主动性,使兴趣变得持久,有目的。他还认为好奇心能让儿童自愿学习,要熟练掌握了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教师和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7

《教育论》一书,主张从情感入手,以情感为动力,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事实证明,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对近两个世纪西方国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快乐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针对学生课业负担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北京、上海、广州、四川、江苏以及辽宁等省市的一些学校开展了以儿童情感为切入点的快乐教育实验班,二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国内快乐教育实践者中,北京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简称“一师附小”)可谓一枝奇葩。自1986年起,一师附小就大胆地提出了快乐教育,并坚持快乐教育的实验研究。根据20多年的快乐教育历程,“一师附小”教师总结出了快乐教育的核心理念:(1)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2)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的特性、意向和需求。(3)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国家的建设者,更应该使受教者和施教者成为幸福的人。

目前国内一线教师越来越关注快乐教育。周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究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李东红在品德和社会课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正其身,善其行”“享其学,用其成”。

二、中学历史快乐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历史快乐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历史快乐课堂”正向我们走来。因此,历史教学如何使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金春琴探究了历史快乐课堂中的幽默教学方法,她认为要认真对待幽默,运用时要慎重、含蓄,所授知识寓于其中,不能搞低级趣味,应该“乐而不嬉”;胡月琴基于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围绕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结合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构建中学历史快乐课堂的理论、手段和方法,并用教学案例进行阐述和说明。

三、中学历史快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目前从事历史快乐课堂教学、实施历史快乐教育的情况看,笔者认为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教师在传统教育和快乐教育之间徘徊

新课改后,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但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还存在很多的疑惑:尽管新课改在积极推进,但实际上“唯分数论”还在主导着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理念,学校对于历史教师的评价制度没有改变,历史教师的利益仍然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有些历史教师想创新,想开展历史快乐课堂教学,但担心教学后果,所以没有真正实施历史快乐课堂教学。这些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育和快乐教育之间徘徊。

2.历史快乐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缺乏系统性

国内兴趣教学、快乐教育和历史快乐课堂教学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教学观念的差异,中国历史教师若完全采用西方那一套快乐教育理念,则不一定适合目前中国历史教学的现状,因此,需要国内中学历史教师自己摸索、探讨历史快乐教学。

3.历史快乐课堂教学思想缺乏宣传力度

在国内一些较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传统历史课教学得不到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停留在“副科”不被重视的阶段,更谈不上实施历史快乐课堂教学。所以必须加强历史快乐课堂教学思想宣贯,让这些地区的学校和先前开展历史快乐课堂教学并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学校教师间进行交流和研讨,让国内更多地区的学生享受历史快乐教育。

参考文献:

[1][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8

英国近代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把伦理学分为相对伦理学和绝对伦理学,以社会来说明个人,指出理想的人与理想的社会是相互规定的,理想的人只能存在于理想的社会,为我们树立了“理想社会之完人”的目标追求,他的“理想社会之完人”和实现最大幸福的人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这正是德育活动所要把握的理想维度;同时,斯宾塞也高度关注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的具体发展进程,指出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发展是不理想的,也是不相协调一致的。斯宾塞强调,通过现实的途径设计,提倡并真正激发人们的同情心来协调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合作的关系,遵循平等自由原则,在把握和履行实现个人最大幸福的四大要件的过程中做到协调互动有序发展。

一、理想维度

斯宾塞把“理想社会之完人”作为其绝对伦理学所关注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也是用以评判相对道德的根本原理。相对道德如果没有这种根本原理作指导,连相对的道德也不可得。正如斯宾塞所言:“所以很清楚,我们必定得设想理想的人,是存在于理想的社会状态中的。根据进化的假定,两者是互相预先假定的,只当他们并存时,才能有理想的行为的存在,这种行为,是绝对伦理学所要说明的,也是相对伦理学应当坚持的标准,由之以估计行为离开正道多远,或错误的程度如何。”…斯宾塞设想“理想社会之完人”的崇高理想与终极目的,是要引导人们增强前进的内心信念,及时修正在现实的具体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行为偏差,有效保障自我道德发展的正确航向。

斯宾塞把德育的理想维度,即追求的应然状态归结为“理想社会之完人”,他指出:“很明显,道德的法则必然是完美的人类的法则――完美就在于对这法则的服从。”他接着指出:“要逃避这种矛盾是不可能的,除非采取另一种选择,即,道德法则,把一切恶劣的条件、缺点和无能力都置之不顾,而规定理想的人类的行为。唯有纯粹的正直行为才能成为它的题材。它的目的必须是确定人们相互间应该保持的关系――指出在正常社会里的行动原则。他的目标,必须是将人们可以和谐合作的条件加以系统的说明;为此目的,它需要以这样的人们应该完美无缺作为基本要求。”斯宾塞从人的道德素质的发展与人的社会适应状态的相关性人手为人类向“完人”迈进树立了信念,提供了动力。他认为:“人需要一种道德上的素质使他适合原来的状态;他过去,现在,并将长期继续处于适应的过程中。对于人类可臻完善的信念,只不过是对于人类将通过这一过程最终成为完全适合其生活方式的信念。”他还指出:“同样可以肯定地说,人类的各种机能必然会训练成完全适合于社会性状态;可以肯定地说,邪恶和不道德必然要消失;可以肯定地说,人必然要变得完美无缺。”在斯宾塞看来,德育要积极推进人们由对道德品质、道德精神的知识型掌握向信念型掌握转变,注重道德信仰意识的有效培植,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向“理想社会之完人”的总目标迈进。

二、现实维度

斯宾塞在假定“理想社会之完人”的应然追求的同时,也看到了在现实条件下,人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不适应性、不协调性。要么是不理想的人,要么是不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同理想的社会很难并存且有机统一,因而现实环境中总是存在着不道德与邪恶的现象。斯宾塞据此认为相对伦理学所研究的相对的善或相对的正当具有客观普遍性。所以他认为,绝对伦理学必须以相对伦理学为基础,正如他所说:“一种纯粹的伦理学体系既然讨论的是正当行为的抽象原则,就不能承认邪恶,或任何由邪恶产生的情况。”斯宾塞指出,人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不理想的,是不尽如人意的,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没有融合起来而是相互偏离,由此就带来了如斯宾塞所描述的那样:“一个有理想天性的人,不能从一个尚有天性远离理想的人存在着的社会中产生出来”,“我们也不能希望在本性不道德的群中,会产生本性是有道德的人”,“一个绝对公正或完全有同情心的人,不能在一群吃人肉的人中,依照其本性而生活行事。在不忠诚而完全无顾忌的人之中,完全忠实和坦白一定会毁灭”,“在一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必须与别个人的行为有某种一致。凡一种行为与流行的行为方式完全相反者,决不能成功地坚持下去,――结果势必是自己死,后裔死,或两者俱死”。在现实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意识发展和道德行为培养紧密相关。

斯宾塞看到了人们行为之间的相互感染性,他强调:“在一切人都自由以前,没有任何人能完全地自由;在一切人都有道德以前,没有任何人能完全地有道德:在一切人都幸福以前,没有任何人能完全地幸福。”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并存,必然使道德的人最终不能坚守道德。德育客观上需要关注人们生存其中的社会制度及其运行的合道德性,从探讨制度的善人手,以一切人与人之间行为善的相互激励性为中心,达到道德的社会和道德的人的真正融合,从而推动人们自我道德品行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合道德运作。斯宾塞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状况,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道德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制约性,奠定了人的道德培养的现实基点。

三、必备要件

立足于人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思考,着眼于“理想社会之完人”的理想追求,斯宾塞将人的道德培养集中指向个人最大幸福的获得。幸福是一个极其诱人的字眼,是人类自古以来、贯之如一的最高理想和目标追求。斯宾塞“幸运”地生活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当时工业革命蓬勃进行,资产阶级经济基础增强,政治地位牢固确立,资产阶级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发财致富的欲望得以激发,身心享乐也成为人生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理性、平等、幸福成为时尚,代表着时代精神。受到边沁和约翰的功利主义的影响,特别是边沁的“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原则的影响,斯宾塞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着眼于个人利益的角度,针对当时英国古典教育盛行的“装饰胜于实用”的缺点和由此带来的社会风气,坚持实证主义的原则立场,指出:“怎样生活?这是我们的主要问题,不只是单纯从物质意义上,而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怎样生活。”在《教育论》一书中,斯宾塞把德育放在了人类活动的第三大范围,即履行作为父母的职责,这就给好多人带来了一种错觉,好像斯宾塞的德育仅仅局限于家庭德育

层面;其实不然,从研读斯宾塞的其他许多著作来看,斯宾斯的德育远远超出了家庭的范围,虽然以个人为中心,但同时也把握住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拓展了德育的社会内涵。

斯宾塞围绕“完满生活”这个中心,对边沁的功利原则进行了检思,质疑了人类共同的“最大幸福”的存在,否定了人类将会有一种共同的、协调一致的利益从而毫无冲突地生活在一个时空的可能性。但是,他对幸福的理解和定义却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斯宾斯语境中的人类生活的动力源,他说,其实幸福就“意味着人体各种机能都得到满足的状态……因此,要获得完全的幸福,就要把所有机能都按其各自发展的比例加以使用,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对各种环境作出的理想安排就构成‘最大幸福’的标准”。虽然人类没有具体的一致的幸福标准,但是每个人却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采取行动的,他说,虽然所追寻的“幸福”就像领航员在望远镜中指给我们的“海市蜃楼”一样,但是我们还是要有信仰,“人们所寻求的真正的避风港在地平线之下,还没有人能够看过。指引我们前进的必然是信念,而不是视觉。我们不能没有指南针”。德育正是要指向个人最大幸福的获得,为每个个体提供一种信仰和可信赖感,从而为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社会增添强大的精神动力。

斯宾塞指出,个人最大幸福必须间接地去寻求。在斯宾塞看来,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生活在“社会性状态”中的社会的人,因而,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和受制于整个社会的状态和其他人的需求满足程度。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活动和行为追求都同他人和社会紧密相关,每个人都不可能随心所欲、绝对自由,必须在不断地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合理追求自我需要的满足和个人愿望的达成,所以,个人最大幸福就不能通过直接的方式寻求,而是必须通过间接的途径去得以实现。个人获得最大幸福,必将依次具有四大要件,其中包括公正、消极的善行、积极的善行、合理的自爱,对于个人最大幸福的获得,并最终达成理想社会之完人的崇高目标,以上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公正:先决条件

斯宾塞认为公正是个人获得最大幸福的先决条件。他指出:“生活依赖于完成某些功能;而幸福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这一种方法是什么要由我们处境中的根本需要而定。处于这些需要之首的是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社会性状态。人类已经繁衍到终于不得不在多多少少互相接近的情况下生活。看来非常可能,这样一个条件,既然是为维持最大数量的生命所必需,就是产生最大数量幸福的第一步。在这个社会性状态中,因为每一个个人的活动范围都受到其他个人活动范围的限制,从而要获得最大数量幸福的人们,必须各人能在他自己的活动范围内得到完全的幸福,而不减少其他人为获取幸福所需要的活动范围……我们用公正这个词来表示的就是履行这一条件。”公正在这里指的就是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同等自由的社会交往与活动原则。

每个人都有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活动范围,拥有追求自我幸福的权利与自由,同时又有尊重他人追求自我幸福的权利与自由的义务。人们的自由是相对而非绝对的。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都是一种群体性、社会性存在。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活于一定社会和群体的人,都有发自内心的对归属感、尊重和爱的需要,因此,个人在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过程中,不能滥用个人的自由,不能仅仅着眼于个人,而有意或是无意地侵犯他人同等的自由。同等自由的原则,也就是公正原则,它的根本精神正在于相互尊重。在斯宾塞看来,对人的道德培养,对个人最大幸福感的追求,应该从对个人单纯的德性修养要求转向基于人与人的社会往活动的动态运行中加强对个人德性修养的拓展性引导,让个人走出自我的封闭性、狭隘性、片面性,观照个人在与社会和他人交往过程中的德性运作,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过综合对比反观自我道德素养的欠缺性,在一定意义上也把对个人自我道德的引导转向对整个社会公德的建构上来,增强了德育的社会效应,拓展了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增强了德育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消极的善行

斯宾塞基于同等自由的原则,指出公正作为个人获得最大幸福的先决条件的同时又作出了进一步的补充,指出消极的善行也是个人获得最大幸福的重要条件。他强调:“这个最主要的先决条件还有一个性质相同的补充条件……因此,要达到最大的幸福,人类的素质必须足以使每个人都可以满足自己的本性,不仅不减少别人的活动范围,而且不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使别人感到不幸福,这一条件,过一会儿我们将看到,和前述条件是十分不同的。遵守这个条件可以称为消极的善行。”消极的善行是个人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第二大要件。消极的善行是在履行公正精神的基础上,既充分张扬个性、彰显个人本质力量,同时也“不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使别人感到不幸福”的德行状况。

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圣人孔子曾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主张,强调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君子所应具备的道德品格。很多道德教育学家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为道德银律,足见这一主张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孔子这一道德主张与斯宾塞所指出的消极的善行具有内在契合性。在追求个人最大幸福的进程中,每个人都是自由神圣的。张扬个性和发挥自我本质力量以趋于最大幸福,然而,人们自我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必然呈现出来的情况是:有的人发展得较快一些,有的人较慢一些;有的人发展得好一些,有的人发展得差一些。斯宾塞认为,在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发展性并不意味着要把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建立在别人的不幸福与痛苦之上。斯宾塞将消极的善行作为个人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第二大要件,就是从净化英国当时的社会风气人手,告诫人们不要把自己幸福感和快乐感的获得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要给他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带来直接和间接的伤害。在斯宾塞看来,要获取最大幸福,就要从加强人的道德修养人手,引导人们相互体谅、相互关爱,善于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至少要做到利己不损人。

(三)积极的善行

斯宾塞认为,个人在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历程中,不仅要秉承公正精神,做到消极的善行,即“不以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使别人感到不幸福”,而且要把消极的善行适时地发展为积极的善行,从而使个人幸福得以加倍增值。正如他所指出的,“因此,在每个人都能得到完全的幸福而不减少其余人的幸福这个第一位的要求之外,我们现在必须加上每个人都能由其余人的幸福中得到幸福这个第二位的要求。遵循这个要求意味着积极的善行”。积极的善行是个人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第三大要件。积极的善行较之于消极的善行,更关注他人的幸福状况,是把个人最大幸福建立在别人最大幸福的基础之上,将个人最大幸福同他人最大幸福作为互动条件、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来看待,这就突破了仅仅做到在追求个人自我最大幸

福的同时不直接或间接地让他人感到不幸福或产生痛苦的狭隘眼界。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圣人孔子以“仁”为核心,明确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主张,强调指出作为君子具有的博怀也应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高风亮节。许多道德教育学家将其奉为道德金律,足见这一主张在道德领域中的至尊地位和关键作用。按照斯宾塞关于积极的善行在于“每个人都能由其余人的幸福中得到幸福”的阐释,孔子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君子风范同斯宾塞提出的积极的善行具有精神契合性。

斯宾塞在追求个人最大幸福的道路上,明确提出了人生道德境界提升的阶段性特征。在他看来,要实现人的最大幸福感,就必须引领人们从消极的善行向积极的善行,即从利己不损人的起码标准向成人之美、共同发展的高尚境界推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从自我利益的角度考虑,认为个人的幸福与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幸福无关,只要做到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幸福的追求就是正理;但是心理学的原理和人的自身发展规律以及历史和现实实践都不断地向我们展示:幸福具有相互倍增效应。一个人单纯地在自我狭隘和封闭的圈子中追求个人自我最大幸福必然导致片面性和局限性;只有通过增加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幸福指数才能在自我幸福追求中产生倍增效应。斯宾塞正是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强调指出,人的最大幸福感的获得必然伴随着人的道德境界的升华,没有一定水准的道德品质,特别是道德境界,人不可能获得更大的幸福感。在他看来,个人最大幸福感的获得要得益于其他人最大幸福感的获得,要经由其他更多人的幸福感的获得。因此,对于人的道德培养,必须着眼于社会的发展态势,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强化人的道德情操。

(四)合理的自爱

斯宾塞认为,个人在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公正原则,其次要坚持消极的善行,做到利己不损人,进而发展到积极的善行,最后一个关键性的条件在于通过自我的实际行动来完成自我最大幸福的追求。正如斯宾塞所指出的:“最后,为了产生最大幸福,还有一个进一步的条件,即在适当注意前述的限制之外,每个人都采取为使他自己的私人幸福达到充分限度所要采取的行动。”D6]他接着指出:“任何事物是好的还是坏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必须依照与它们符合或不符合而定……只有当人们自发地去符合它们时才能得到最大幸福;因为要克制促使我们违犯它们的欲望就意味着痛苦,或减少最大幸福。因此我们必须使自己尽快习惯于满足这些要求。社会性状态是一种必然。在这种状态下获得最大幸福的条件都是固定的。惟有我们的性格是不固定的。因此必须把它们塑造成适合于这些条件。一切有道德的教诲和训练,必须以加速这项过程为目的。”自我行动或称合理的自爱,就是要在外在社会性状态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自我性格上狠下工夫,通过改善自我内在的性格状况,从而达到一种处于本能的自发的无意识的与客观事物的自然适合状态。

个人自我最大幸福的获得是在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中实现的。当人所面对的外在客观条件暂时无法变革之时,变革人的内在性格,优化自我德性素养就成为关键一环。向自我内在追诉,以寻求与外部不可变化状态的自然适应,这就是斯宾塞所谓的合理的自爱或是自我行动的本质特征的深刻展示。在这里,培养一个自治的人,就是斯宾塞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他看来,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立身成人的根本。他指出:“人作为道德的人,他最重要的品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最重要的能力呢?难道我们不可以回答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吗?正是这种能力构成人类和野兽的主要区别。也正是由于这种能力,人被定义为能‘瞻前顾后’的动物。”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需要探测人的内心世界,着力于人的自我性格与良好品格的培植与塑造,通过变革人的性格来达到自为、自主、自觉适应外在环境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的增强,使个人追求自我最大幸福的过程变成为一个在不断推动自我性格与品格改造的基点上自我主动、自觉追求,即自我推动与自我创造的内在过程。

赫伯特・斯宾塞是近代英国一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他以进化论和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石,从教育要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视角出发,立足于现实条件下的人与社会的发展状况与运行态势,着眼于“理想社会之完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把人的道德发展集中指向个人自我最大幸福的获得这一根本目的,从强调公正入手,首先直面人与人之间同等自由原则的达成;然后把消极的善行及时引向积极的善行,强调人的道德境界提升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平等友爱、共同发展;最后,高度关注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植,特别指出了培养、培育一个自治的人,对于人的道德情操的增强,对于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营造至关重要。从斯宾塞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也看到了一个理想与现实相互交织、主观与客观互为推动,不断发展、充满活力的道德信仰意识、道德境界意识、道德情操意识的提升之路。

参考文献:

[1][7]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19,318-319

[2][3][4][5][6][8][11][12][13][14][15][16][17][英]斯宾塞.社会静力学[M]张维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1,21,27,28,2l,262―263,4,6,30―31,31,32,32,32.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9

现代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却似乎羞言功利。反应在教育理论的探索上,一味的认为教育是神圣和崇高的职业,功利这个充满了铜臭味的名词应尽快地从教育的词典里剔出;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领域,却极为相信教育改变人命运的能力,把教育当成改变贫穷、改变地位、带来收入的工具,紧紧着眼于教育的改变个人经济地位的价值,着眼于教育所带来的物质利益。我们认为,这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不是实践逃脱了理论的预见,而是理论本省有一定的问题。我们认为是一般的教育从业者对功利主义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的。在这里,笔者期望通过对斯宾塞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论述,来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什么是功利?什么是功利主义?

最早使用功利主义一词的是英国哲学家边沁。他认为,道德就是追求快乐, 而快乐的根源则在于利益的满足, 利益、功利是人们行为的唯一目的和标准,是人类幸福的基础。[1]所以,功利在边沁那里,功利并不是功名利禄,功利主义并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最大化。而是基以他对人本性的认识,认为人们做事情的出发点和原始动机。

在此之后,密尔对边沁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他认为:所谓功利,是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祉、利益、快乐、善或幸福。如果当事者是个人,那么就以个人幸福为标准;如果当事者是政府,则以社会幸福为标准。社会利益就是组成社会单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最高的功利原则。

在这之后,贝莱特在1959年又对行动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行为功利主义就是仅仅追求最后的社会福利。在当代新古典经济学语境里,表达为社会效用的最大化。而准则功利主义必须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寻求在各种社会环境下都能导向有道德的结果的行为准则。第二阶段再是定义在这个行为准则下个体正当的社会行为[2]。

由此可见,功利主义是一个比较规范的哲学体系,现代人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不清,直接导致了在教育理论中对它的排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功利主义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幸福最大化

归结一下功利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其如何深化、演绎,最终其着眼点就在于幸福的最大化上,这是功利主义最直接和最简单的表述。这里有两个问题:1、什么是幸福?2、要追求最大化,会不会造成追求结果而不择手段呢?

幸福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体验而存在的,它存在于主体的认识之中,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幸福的体验又不同。幸福感不仅每个人不一样,不同的时代也不一样,实现幸福的方式又有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幸福的探求,不妨碍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幸福首先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它不是外界强加上的,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感情。所以,要问什么是学生的幸福,不是教师说了算的。反映在教育上,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本位,去探求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在教育目的的厘定上,总是过分注重社会的要求,而忘了教育的对象。总是过多的着眼于学生的身体成长,个人成就,获得的物质满足,而没有从他们的内心体验,情感满足上出发,寻找适合他们、他们喜爱的教育目的。

其次,幸福虽然是主体的一种体验,但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味的迎合学生,因为,功利主义的幸福观不是着眼于现在,而是着眼于未来,他是从结果上判断的。与实用主义不同的是,他对结果的判断不是有用和无用,而是看能否给主体带来幸福感。

第二个问题。功利主义注重于效果,但并不是唯功利的。首先,行为功利主义认为功利要分为是个人的功利还是社会的功利。其实,功利主义者更注重的是社会的福利,他们把社会的功力即福利作为思考问题的核心,以寻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他们用这种方法思考问题,并不是说他们只关注最终福利的实现,只是以这个为目标,寻求合理、科学的方式和方法达成。这也是后期功利主义会超越古典功利主义,走向深化、日趋复杂的原因。在斯马特看来,个体行为的道德价值(即善与恶,正当与非正当,正义与非正义等)必须根据其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即道德判断应以具体境遇下个人行为最后的经验效果为标准。海萨尼证明,与准则功利主义相比,行为功利主义显得更为直接,更为简洁,不需要复杂的判断就能直接导向最大化社会福利。但他同时认为,准则功利主义能比行为功利主义达到更高的福利水平。简单地说,一个遵循准则功利主义的社会将能够选择道德准则,使得利他主义得以存在。很显然,当一个社会中存在利他主义和道德的时候,社会分工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3]。

三、功利主义使得了个人主义蔚为大观

功利主义产生于十八世纪,在十九世纪蔚为大观。它的产生代表了当时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去追求自身认为幸福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为了现世的享受,而非永生的超脱。这种幸福包含了新兴资产阶级所企求的一切:财产、健康、地位、尊重、学识。而当时的欧洲社会刚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想革命正慢慢的影响更多的民众。作为新一代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顺历史潮流而动(当然也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大胆的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相信通过劳动和冒险精神能够创造财富。作为一个急剧发展的阶层,他们需要自己的文化,而这些文化代表了时代的气质,即是进取。这种时代气质要求张显个人价值,对人的适当追求予以满足,尊重个人的创造性。正是伴随着这种学说的兴起,个人主义蔚为大观,宣扬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呼声很快的影响到教育的领域,自此形成了教育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论争。

但是这种学说却并不是反对社会,相反,它要起个体积极的融入到社会中,提倡个性的价值要在社会中实现,个人和社会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依托。所不同的是,他们所认为完整和健康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立体性的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寻求财富和尊重,社会也给个人的世俗满足以机会。

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求教育从死气沉沉的旧式的、经院式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要求培养能适应新的时代的资本主义人才,要求积极地融入现实生活,这是其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要反映现实的要求,是这些新式人才开拓创世界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那些学究式的、腐朽的宗教知识;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学生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灌输;注重培养儿童独立的理解能力。

四、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是不是功利主义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年轻时代正逢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全盛时期。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不是功利主义?首先,他认为,教育首先是使得社会更加完善的工具“从教育的生物学方面来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个使有机体臻于完善并使它适应生活事务的过程”[4]。这里的有机体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个人。个人的完善既是“完美生活”,也就是一种幸福体验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怎么生活?这是我们的主要问题。不只是单纯从物质意义上,而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待生活”。[5] 这里完美的标准是“运用我们一切能力使对人对己最为有益”[6]。这样看来,斯宾塞是着眼于人的幸福,认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是教育应尽的义务”[7]。他同时认为,为了完美的生活,我们首先要“概括一切特殊问题的普遍问题,是在各方面、各种情况下正确地指导行为使合乎准则”[8],这些准则即是关乎个人幸福的,也是关乎社会福利的。所以他的观点他的教育理论既是行为功利主义,又是准则功利主义。

五、功利主义是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的根基

1.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内容

以功利主义为理论基础,他提出了有必要把完美生活作为要达成的目的放在我们的面前,这样使得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他认为,首先要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自然排列开来“1.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2.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接见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3.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4.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5.在生活中的先贤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9]。依此来开展教育活动。再通过大量篇幅的论述针对这些活动,应该教授什么样的知识,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如何教授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他对各种知识进行了选择和类比,目的在于剔出过去腐朽和陈旧的知识,最后鲜明地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10]同样以自己的功利主义观,进化论思想,官能主义心理学为理论根基,斯宾塞还论证了自己智育、体育、德育思想。

在培养目标上,斯宾塞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不再注重于牧师、哲学家、社会的上层领导阶级,而是普通的民众,是更多数的新兴资产阶级。他的理想人格是具有开创精神,能够创造财富,具有社会责任感,有生活品味,身体健壮,在各个方面游刃有余的人,而不是上帝虔诚的奴仆的人。他教育的世俗性很强,这也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由宗教向世俗、从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候,斯宾塞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2.他的教育思想的价值

2.1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随着知识的增多,教育内容的选择是一种必然。但是,这种选择的意义不在于他先人一步,更重要的是自此以后,人们开始用对教育的内容、目的、方法进行理性的思考。他提出“评判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对这个(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职责进到什么样的程度”,而当时“这种检验,过去从来没有全部运用过,连部分运用都少见,而且也是模糊的半意识地运用”,“现在应该有意识地、按步骤地在所有情况下加以运用”[11]。也正是因为他能对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他在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了智育、德育、体育的划分,并归纳了了各自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提出了一些各自的教育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也是深植于他的进化论思想之中,是他当时所认为的最科学的教育原则。

2.2在教育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之争,是历来教育家论证的焦点。陈桂生教授认为:教育本省是传递文化的活动,“个人本位”与 “社会本位”之争实际上是传递什么文化和怎样传递文化之争。前者着眼于个人价值选择文化和传递文化的方法;后者的抉择着眼于社会价值 [12]。个人和社会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利益的冲突,但是,这种思考问题的两分法已经阻碍了教育理论的健康发展。杜威以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对这种划分做作了调和,他认为,学校就是一个社会,教育应该在活动中进行,只有活动中的目的,而没有活动之外的目的,因而可以说教育是无目的的,教育不是为了生活,为了生长,为了使经验重组和改造,教育就是生活,就是生长,旧时经验的重组与改造,总之一句话,在做中学。这种理论关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这又造成了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注重知识内容的掌握,结果使得学生的考试成绩的下降,素质水平的滑坡。与杜威不同,在斯宾塞的眼中,个人获取最大价值的地方就在社会,只有在社会中证明自己的能力。他的课程体系中,既有满足于个人保全和生存的知识,也有满足个人享受的知识;既有注重个人和家庭生活的知识,也有完成一个公民应尽义务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生活,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例如斯宾塞在讲解历史这门学科时就强调,:它不是一些帝王的传记,而是让我们了解国家的发展、习俗、制度,是为了让我们理解“有组织的事实”,实际照办的礼仪……。另外一个方面,不了解生物学和心理学就无法理解社会学,因为, “一切社会现象都是生活现象,都是生活的最复杂的表现,都符合生活的规律”,“解释社会现象只能从个人着手”。我们且不论他的社会观是否正确,这在教育上给我们一定的启示,教育问题首先要思考的是个人问题,因为教育面对的是个人。只有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以追求人的幸福为根本的教育目的,以人的才智的开发和发挥最大化为目标,这样也就实现了社会的福利,使得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最大化。同时,他提出的个人的完美生活又紧密地与社会挂钩,各种知识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个人利用这些知识在社会中取得的成就。

2.3他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是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人文和科学之争也是教育史上的热点。斯宾塞虽然高呼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但是,在论述这些科学知识时,他同样注重了这些科学知识的人文价值。从教育的目的上讲,他的科学课程体系正是为了个体的完美生活,他的落脚点是生活,而不是穷究科学的奥秘,也就是说,它是利用科学求善的,而不是求真的。这种关注幸福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使得他的科学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也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提供了途径和方法。

在课程内容上,他既注重知识的利用价值,注重对知识的选择;也注重科学知识对思维的训练,认为只要合理的安排知识的进度和顺序,这样就能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判断力;斯宾塞要求学生用理智去判断事物,以科学态度对待事物“人们不单纯根抓权威来接受知识,而日_可以自山地去检验不但如此,通常还要求学生自己去做出结论科学研究的每一步都要经他判断,在他还没见到一件事的真实性之前,并不要求他接受,这就使他相信自己的本领,如果他的判断、推论正确,那他的信心就进一步增强从这一切,他获得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12];对于艺术,他认为,科学是艺术的基础,同时,科学本身具有诗意。

注释:

[1]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p59,商务印书馆,2000转引自http:///blog/user1/65/archives/2004/628.shtml

[2]斯马特,《功利主义:赞成与反对》.牟文武译.p4,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转引自http:///blog/user1/65/archives/2004/628.shtml

[3]转引自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斯宾塞,《自传》第一卷,第436页

[5]、 [6] 、[7]、[8] 、[9]、[11],第58-59页

[10] 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第91页

[12] 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第197页

[13]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3]瞿葆奎主编.《教育目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

[4]刘德华.《从斯宾塞的〈教育论〉看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10

(一)科学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是英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十九世纪初,英国政府逐步干预教育。[1]当时的英国社会传统的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在思想界以及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尤其是法国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广泛影响了当时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孔德认为哲学应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一切以感觉经验为契机,以“实证”的可靠事实为依据;只有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得的并为实证科学方法所证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有益于实践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谓实证,指真实、有用、确实、严谨,指否定的反面”[2]。

(二)科学教育思想产生的学校背景

当时,英国学校教育的落后与其先进的科学及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之间形成极尖锐的矛盾,这是一种潜在的危机。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在知识的价值问题上,传统的古典主义的拥护者认为,拉丁文、希腊文等古典知识最有价值,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首先应学会这种语言知识,科学知识对他们是无关紧要的,应排斥在学校课程之外。这种保守的习惯势力长期统治学校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学校课程几乎完全与科学无缘,课程内容的安排很少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但是,科学的迅速发展,必然要影响到英国的学校教育,使之不能不随着时代潮流而进行一些改革。因此,当时英国的教育界围绕是否应实施科学教育的问题展开了争论。这场争论波及到大学、中学乃至小学教育。其实质是关系到科学知识与古典文化知识的价值及其重要性问题,就其渊源来说,自弗兰西斯・培根的时代就已开端。[3]在这场持久而激烈的争论中,对传统的古典教育抨击最为激烈,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回答得最明确的和对以前及当时的教育改革的合理思想表达得最清楚的是斯宾塞。即他认为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

二、 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内容

十九世纪前半期,古典主义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统治地位,人文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科学被排斥。斯宾塞为将科学引入学校课程并建立以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不仅影响了各国的教育改革,而且对整个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斯宾塞的课程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学在学校教育及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斯宾塞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学的中心内容是课程,因此,必须“针对这个目的来选择施教的科目和方法”。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具有最大的价值,而科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也正是体现在这种知识价值的指导意义和训练意义上,即指导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活动及行为关系,训练人们的智力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并能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坚毅和诚实的品质。

从地位上看,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进程能够正确进行的基础”[2]。现实已证明了科学的这种最高价值地位,比如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化学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和与之相联系的航海技术的巨大成就、生物学对农业发展的作用等等。

从作用上看,斯宾塞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或科学具有两个基本的作用,一是使人们获得实现美满生活所必须的有用的知识;二是发展智力。他主张科学应居于“统治一切”的主导地位,应当立即进入学校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

19世纪中叶前,古典文学和古代语言是英国学校课程的唯一内容。这远远脱离了工业化社会的需要,不能适应生产力和科学的发展。斯宾塞痛切地指出“学校科目中几乎完全忽视的东西,却是同人生事业最有密切关系的知识”。[2]因此,斯宾塞从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实际需要出发,吸取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对各类教育应该设置的有价值的学科做了精心选择,从而构成了一个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的、门类详尽的课程体系:

1、为实施“准备保全自己的教育”,斯宾塞提出开设生理学、解剖学。他认为这类学科是阐明生理和生命规律的,是维护个人的安全和健康的,而饱满的情绪、充沛的精力是从事各项活动的先决条件;它又是生活幸福和愉快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它被作为“合理教育的最重要部分”而列人学校课程之首。

2、为实施“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除了学习读、写、算以外,还必须开设逻辑学、数学(几何原理),力学、物理学等学科,这些科目都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的,提高生产效率,赚取最大利润。

3、为实施“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开设心理学(包括一部分生理学原理)和教育学。这是履行父母的职责,更好地教养子女所必不可少的知识,斯宾塞曾郑重指出:“子女的生与死,善与恶都在于父母怎样教养他们”[2]。

4、为实施“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开设历史。这是参加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知识,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国家生活,以便更好的履行社会义务。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11

斯宾塞这样说:“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枯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细细咀嚼,确实如此: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看完《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后,我才真正领悟到: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

在我的教育工作中自己也能体会到,当看到学生们有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时,自己也会感到快乐。而大多数的时间我会因为学生的错误使我不快乐,心中会产生许多埋怨。带着这样的心态,我会不由自主的去批评他们,而他们则在这种不快乐的氛围中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即使在老师的逼迫下学习,也不是快乐的学习。长此以往,怎么教育出快乐的孩子呢?其实作为教师一个微笑、一个抚摸足矣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和过失。斯宾塞的教育思想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将努力学习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希望我的课堂能让孩子们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附书中精彩话语

1. 正确进行教育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儿童,而在于家长。并不是儿童对强制的影响不敏感,而是家长的德行不足以运用这些影响。

2. 父母们夸大了子女的不正当行为给他们带来的苦恼,总认为一切过错都是由于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致,而与他们自己的行为无关。但是我们稍作公正的自我分析之后,可以发现父母发出的强制性指令,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行事,而不是为了矫正错误。

3. 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进行钻研,要头脑理智,要能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要少对孩子命令。4.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5. 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许都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6.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

7. 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还是在越来越亲近”。

8. 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支配权,但每个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慎用这种权力,不应该成为吓唬孩子的稻草人,使孩子总是在恐惧的情绪中颤栗。就像你不可能在一张抖动的纸张上画下什么美观的图案一样,你也不可能在一个颤抖的心灵留下什么有用的知识。

9. 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10. 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

“培育孩子也跟家长们在社会上的其他工作一样,富有价值。我十分渴望,每个英国公民都可以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伟大意义。再说,对孩子而言,学校的教育是有限的…学校能够教给学生技能,培养一定的品质,但这相对于儿童的潜能而言,仅仅是冰山一角罢了”

“我以为,教育儿童的过程同样是教育自己的过程,你期望子女如何,你自己就先应该如何,从儿童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听到自己的言谈举止“---个人补充:这句话人人都知道,可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很好呢?

“我一直这样认为,在我们一切的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应属农作与园艺了。虽然在现在英国工业与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人类各项工作之中,农作与园艺是最和生命相关的工作,它演示着生命过程,启示着生命美感,体现着生命的智慧与和谐….长期以来教育的误区,是将教育单单看成在严肃教室中的生活,却忽略了对孩子们来说更具有意义的自然教育与自助教育,而快乐和乐趣,恰恰便是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在孩子身上最直接的反应。”

“孩子的快乐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多数是没有任何社会目的或目标的,教育则是引导孩子获得‘有目标的快乐’”

“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的自助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没有任何快乐可以比得上孩子通过自己努力而证明的哪怕是只在一点的能力,这是成长的动物都共有的特征….当然培养儿童的自助能力,父母必须要有所准备,实际上,开始的时候,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所做的准备工作,比直接告诉他答案要费心得多。

“对于培养一个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助教育也大有益处,首先,会让儿童形成因果观念,明白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成原因的,其次,会让儿童用他们的方式去发现这种原因,某个人或某本书的观点,不会被儿童完全当做权威而接受。”

“*随时观察子女,了解他的特长和潜能

*对潜能的某些方面,尽管你不期望孩子选择这些方面发展,也不必去限制,让孩子拥有这

些爱好-----个人补充:孩子的爱好,实际上也是孩子心智发育的需要,即使你不喜欢

*每项潜能的价值不可否认

*对孩子暂时表现为不擅长的某些方面,完全能加以培养

*对孩子在语言、逻辑、数学等方面,以能译对人对己的认识方面的才能,应当作为孩子的基本才能加以培养

*只要发现某种潜能,就应该为他制定计划“

“没有笨孩子,只有方法运用不当的家长或教师”

“教育孩子应当何时停止,跟教育孩子应当在何时开始,二者同样重要”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12

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改变孩子的境遇,即使父母已经意识到这种不快乐境遇对孩子的坏影响。但是,几乎每个父母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家庭。为什么有的家庭总能够帮助孩子应付各种问题,有的却不能,反而会因此埋怨孩子呢?我认为家庭是否能够给孩子力量,取决于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思想联系的密切程度。因为不管孩子在外面遇到什么,家庭是他的加油站,是他的坚强后盾。

我在一次座谈会上,给热切希望得到帮助的父母,提出了八个建议:

(1)互相认识可以使孩子获得心灵的力量

做父母的常常只注意现实的家庭琐事或家庭开支这样的事情,而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探知自己以及孩子的感情。你曾有几次和家人坐下来谈你的理想、目标呢?你又有几次向孩子询问:你担心什么?你快乐和不快乐的事是什么?

(2)适当地让孩子为家庭分忧

很多父母像遇到疾病、经济紧张、亲人死亡的事,常常会瞒着孩子。他们的理由是怕孩子被吓住。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只要你在讲述时不去夸大,而且表现得有信心,孩子是不会被吓住的。如果完全对他们隐瞒,他们大多会把事情想得更糟,或者有被抛弃和不被重视的感觉。

孩子也只有在这些事情中才能培养起生活必需的勇气和处变不惊的镇定。

(3)珍视全家一起用餐的时光

每个星期至少有一两个晚上和孩子轻松地用餐,而这时不要数落孩子的不足。

适当的时候,要鼓励孩子请他的朋友来家做客,这样可以让父母认识子女的朋友,也使孩子感到自己在家里受尊重。

(4)定期和孩子合作完成一件事

某个人提出一件大家都感兴趣的事去做,会使所有人的心情为之振奋。

我经常和小斯宾塞一起合作去做一件事,比如种植植物,比如把许多散乱的照片整理成家庭影集或一起烤出一盘香气扑鼻的面包。

(5)建立相对固定的家庭传统和仪式

相对固定的家庭传统和仪式,会让孩子对家庭产生必要的敬畏和归宿感,也能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区别哪些是一般的事,哪些是重要的事和有特别意义的事。

比如春天出去远足、秋天登高、特别的生日晚会。

(6)不可缺席的游戏

和孩子一起游戏,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愿意。在游戏中一定要公平,不能因为他们是孩子而轻慢他们。

我最让小斯宾塞伤心的事,是有一次我们在月光下捉迷藏,等他躲好后,我突然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没和他打招呼就离开了。最后小斯宾塞的失望和伤心使我内疚了好几年。

(7)在孩子睡前给他讲一些家庭里的往事

最早我们从什么地方搬来,那时这里是什么样子?这事有时会比讲虚构的故事对孩子的吸引力还大,同时这会让孩子体会到亲密、体贴的感觉。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篇13

有些父母盲目地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我要告诉父母的是,学校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如果完全把教育的事情寄托于学校,恐怕父母承担的风险就太大了。

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毕竟是有限的,虽然孩子在学校可以学到科学技能,掌握科学知识,并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可是,这对孩子的影响仅仅是冰山一角,真正对孩子的一生有深远影响的还是父母,毕竟,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来源于父母,善与恶、好与坏、成长与否都和父母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对孩子的教育,学校就好比是白天,家庭就是夜晚。如果父母对家庭教育没有一定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甚至单纯地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老人照顾,这是极不妥当的。教育孩子之前,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

我们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孩子必须像我们一样平凡,这也不能成为我们推卸责任的理由。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多来源于学校,但道德品质的习得则更多来源于家庭。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积累很多财富,也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是,如果父母能把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传递给孩子,这将是赠予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

对孩子要有同情心

有一次,孩子的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开完家长会后我狠狠地训斥了他,结果孩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成绩也直线下降,现在的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父母总是希望通过训斥与惩罚让孩子集中心思,好好学习,可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过激的语言会使孩子内心产生恐惧感,这种情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我发现,孩子在感到快乐时,学习任何知识都比较容易,而当他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的时候,其自信心就会减弱,这时即使有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他面前,恐怕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孩子只有在舒适、快乐、自由自在的情绪中才能专注,才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聪明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在求知、习惯和心理上有问题,首先要做的不是觉得孩子“不行”,而是要找出孩子不快乐的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快乐气氛,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有成就感和成功的欲望。父母也要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多看孩子的优点,不要悲观地只关注孩子的缺点。我们一直忽视一个现实,那就是许许多多具有良好天赋的孩子,因为被父母判定为智力和意志力都很“差”,后来真的成了很差的人。成年人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难道还要孩子来承担这个后果吗?

什么是教育?其实,从教育的生物特征来看,教育就是使一个小生命在身体和心智上不断地得到完善,并且更加适应生活事务的一种过程。起先,小斯宾塞对数学的反应非常迟缓,一度使我烦恼不已,迫使我不得不“发明”出一些适合他的东西来帮助他学习,“数字跳房”就是这样产生的。“数字跳房”其实就是一个九宫格,将1~9这9个数字分别填到格子里。我和小斯宾塞就在这个九宫格中玩游戏,我数到几,就让他跳几步。他显然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在游戏的刺激下,他很快就对数字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接下来,我让他用两个数做差、和、积、商的运算,结果是几,他就跳几步。这一阶段的游戏只进行了两个下午,他就全会了。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父母应找到合适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充满乐趣的学习中,训练孩子去掌握知识与技能。

相信孩子没有优劣之分,

只是特点不同而已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