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知识竞赛实用13篇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广泛地开展化学竞赛活动,能够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它是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提高。

一、化学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抓化学竞赛培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后天勤奋努力和培养的结果。

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提。化学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兴趣与主动性、与热情同在,兴之所致,甚至废寝忘食。据调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都主动地阅读过课外化学读物,做过一定量的化学竞赛题,参加过化学课外活动,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

化学竞赛活动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每一次活动都是竞赛选手个人价值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体现的机会,也是他们经受磨炼、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激烈的竞赛环境里,每一个选手都面临着强手的挑战,面对众多的强手,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要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通过竞赛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地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例如1994年我校高中毕业的一位同学,曾获省化学竞赛一等奖,通过参加化学竞赛,他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他被保送上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后,一年级英语通过了四级,二年级英语通过了六级,而且他的各科成绩在系里名列前茅,系里决定他提前一年毕业,并以第一名的总分考取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他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在师大附中三年的学习给我最大的益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这两种能力,在学习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在大学里所取得的成绩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化学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机会,与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相比,这种新的知识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因而具有发展型和探究型两大特征。

发展型知识结构是知识信息的时代特征。化学竞赛活动的内容不再封闭在传统的教学之中。现代化学的内容经过化学教育专家之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再现在中学生的面前,使中学生及时地受到现代化学思想与方法的启迪。甚至于有些化学家苦心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很快的速度,就到达中学生的手中。例如c60是美国科学家在1985年通过实验得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在1992年1月全国化学竞赛时就出一道有关c60的试题,这道试题对每个中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这种传播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渗透了现代化学的内容,为学生知识结构的进步更新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型知识结构是科学人才的突出特征。化学竞赛内容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仿型。与课本上的常规题不同,高层次的化学竞赛题大多是非常规题,所谓“规无定规、法无定法”,就是说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是需要自己去探究问题的解法,解题的途径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独辟蹊径。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学会了独立解题的方法。

2.造就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化学竞赛活动造就了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化学竞赛活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自觉的学习动力;竞赛要有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呈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善于调整竞技状态,抑制临考前的紧张情绪,相信天下的事都可以做好,因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化学竞赛活动给予学生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化学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的教育。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我们应该发扬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艰苦朴素、勇于实践、不断进娶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的高贵品德。

作为竞赛的参与者,他们有激情,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把个人竞赛的优劣与集体荣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将他们参加竞赛的激情转化为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化学竞赛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化学教师 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不是一两个教师能胜任和承担得了的,需要一批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教师,为了辅导好学生,除重新深入钻研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重新阅读一些有关的大学教材,同时还要经常关注化学课外书籍及报刊杂志的最新化学研究课题,拓宽知识面、研究大量的化学竞赛试题,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我校化学教研组共12名教师,其中有7名教师,均能参加指导竞赛培训。在这些教师中,尤其一批年轻教师是在化学竞赛中成长的,他们努力钻研,勤于思考,不但能教好高中的化学课,还利用假期到湖南师大化学系去进修提高,读函授研究生,从而使自己能胜任大学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促进了我校化学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化学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化学竞赛活动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了他们的全面素质与能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1.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大多采用被动式的灌输方式,即遵循“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使知识在原有的框架内重复出现,是一种再现性思维的模式。它是思维的低级形式,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能动作用。而化学竞赛活动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就是要贯彻“学习、学习、创造”的新教学模式,它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引而发之”,像放鞭炮一样,教师点着引线,使学生内在潜力迸发出来。如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个例题,学生学习、模仿,称为学习阶段,那么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习题,就不应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看书、钻研教材后才能解出的题型,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又有了新的见解,称为第二个学习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独立地判断题型,解题,称为创造阶段。这时学生可突破原有的知识构型,超出教师的思维模式,甚至达到一种新的知识境界。几年来,我校在竞赛中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化学竞赛活动,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导向、启发作用,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2.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化学竞赛是化学科技活动的一种形式。化学竞赛活动包括竞赛培训和经常性的化学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化学竞赛活动通过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化学小论文撰写、化学竞赛培训、化学魔术表演、举办化学游艺会、办化学小报、组织参观工厂等的深入广泛的开展,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课内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外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激发了兴趣爱好,发展了个性能力,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品质,形成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近几年来,我们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学。请他们讲化学的最新成果、化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化学与生活、化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发展概况等。通过化学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因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组织学有潜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自学基础上的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得到新的思路,引出新的设想。特别是那些各抒己见的争论,对于激发参与者的灵感和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大有裨益。课外兴趣小组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我们还经常组织同学撰写化学论文,并进行评选活动。小论文从搜集信息到提炼主题,从谋篇构思到行文表达,都有赖于科学而周密的思维活动。好的文章还推荐到有关杂志发表,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使他们觉得在化学领域一旦自己的能力智慧得到老师的承认,甚至还能在杂志上发表的话,更会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从而爱好化学、探索化学、献身于化学。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2

一、竞赛式教学法的内涵

竞赛式教学法是将竞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采用竞赛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寓教于赛、寓学于赛、寓乐于赛。该教学法的思路源于英国教育学家斯宾赛的快乐教学理论,该理论主张“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快乐的”。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竞赛模式能使学生体会到竞争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竞赛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中设计和实施赛任务时需把握两点,一是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标准,活化教学内容,在竞赛的同时把所授知识的重点、难点都展现出来;二是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笔者以中职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一堂复习课为例,具体阐述竞赛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大部分竞技类比赛相比,课堂竞赛组织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内容设计与教学课程联系更紧密,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赛前准备

1.时间的选择。

笔者是在讲完教学计划中所有内容、刚进入总复习时开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知识竞赛非常适用于对已知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需以学生对国贸基础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为基础才能开展;二是在期末复习阶段,这样的专业知识竞赛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迎考氛围。

2.题目的设计。

这是课堂竞赛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设计题目建议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题目内容的筛选。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精心处理题目内容,如国贸基础题的内容可涵盖基本概念、数字运算、知识应用等诸多方面,基本概念题的内容主要为一些识记型知识,如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关税的性质、普惠制的原则等;数字运算主要涉及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和选择税的计算,贸易顺逆差的计算和判断,贸易条件恶化与改善的计算和判断等;知识应用主要是考虑到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如节选某篇贸易类文章,让学生找出文中贸易自由化政策的标志有哪些等。

二是题目类型的设定。笔者将竞赛题目分为小组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三种类型,以PPT的形式呈现。每一种题型都有一定的答题时间,题目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分值也有所不同。在必答题环节中,每组有3道必答题,每题10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在抢答题环节中,共有20道,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错误、不完全、超时均不得分,也不倒扣分;在风险题环节中,风险题有10分、20分、30分3类分值,每类分值下各有10道题可供同学抽取,各参赛队可视自己场上积分自由选择或放弃,答对加相应分数,答错扣相应分数。

3.动员和分组。

知识竞赛确定后,提前一到两周给学生开动员会,动员会上教师要做三方面的准备:一是强调竞赛规则和课堂纪律,培养学生的遵纪意识,避免竞赛的混乱无序。二是引导学生为竞赛活动做知识储备,教师可提供竞赛题目的大致范围及发问方式,鼓励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和查阅资料,必要时可提供有关资料。三是做好分组工作,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同时要注意学优生最好不要集中在一起,如笔者曾任教过的国商143班,该班共30人,笔者规定分成6组,首先全班范围内推选出6名组长(以学习成绩为导向推选),然后由组长依次轮流逐一选取该组组员,这样有利于确保各组实力相当,使竞赛时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二)课堂组织

课堂组织阶段主要工作包含抢答器体验、竞赛和颁奖。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成为赛场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除了宣读比赛规则及注意事项外,还注意把握和调节赛场气氛,毕竟竞赛具有一定的对抗性,关系到个人成绩和团队荣誉,场面有时会超出预期,如遇到容易的题目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激烈的局面,遇到较难的题目时也可能出现冷场的局面,教师事先要有预案,根据实际情况把控场上节奏。另外,根据班级情况,主持人也可请学生担当,教师在旁督导。竞赛结束后,根据得分情况评出名次,并组织颁奖。

(三)赛后总结

赛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予以点评,点评包括肯定学生的课堂纪律、参与热情和学习精神,以及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知识掌握上的问题,尽可能消除他们在知识理解中的含糊性,增强准确性。

三、竞赛式教学法的效果分析及讨论

(一)效果分析

为检验上述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两个平行班国商142班(对照组)和国商143班(实验组)中进行教学实验,即国商143班开展了知识竞赛,而国商142班没有组织知识竞赛直接进入传统的总复习。在实验后,分别给两个班的同学做了问卷调查,同时将他们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1.问卷调查情况。

表1 两个班同学问卷调查情况汇总(%)

如表1所示,国商143(实验组)在对课程兴趣度、参与度和课后的学习拓展能力方面均高于国商142(对照组)。

2.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表2 两个班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分析(X±S)

为检验在期末总复习前运用竞赛教学法的成效,笔者用SPSS21.0统计软件针对上述两个班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采用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水平定为P=0.05,即当P0.05时无统计学差异。检验竞赛式教学法有效性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表2中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商142班和国商143班在期中考试成绩中,两个班的总体方差F检验P值为0.820>0.05;总体均值T检验双尾概率P值0.733>0.05,说明这两个班的期中考试成绩并无明显的差异,两个班的国贸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差不多;而在期末考试中,两个班的总体方差F检验P值为0.653>0.05,说明两个总体的方差无显著差异,但是总体均值T检验双尾概率P值0.033

(二)探讨

每次课堂竞赛完毕,笔者和学生都有种“课虽完,意未尽”的感觉,因为这样的教学方法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提高,学生被点燃了学习热情的同时,教师也被激发了驾驭课堂的创造力,这样的效果源于竞赛式教学法的若干价值维度。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竞赛教学模式巧妙地将内在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化成一种轻松快乐的比拼形式,紧紧地把握住当代中职生的特点,迎合了这个年龄段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乐趣和学习的快乐,提高了他们对课程的兴趣。为能在竞赛中取得佳绩,学生会主动参与到知识储备的学习中,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发挥主体性有较好的作用。

2.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毕业后是要面对充满竞争的社会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现代人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在机会相等的条件下,谁的节奏快,竞争意识强,谁就占据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无疑是很有必要的,竞赛式教学法对促进中职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竞赛式课堂不仅有竞争,还有合作,讲究团队意识,分组竞赛把学生分成几组,分组的成员间可以感受到伙伴的帮助,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竞赛式课堂教学相比传统课堂教学而言更自由、开放和有竞争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均有帮助,如学生在众人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既能“练胆”,克服心理上的胆怯害羞,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又能提高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再如竞技类的活动对参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在比分落后时如何调整心态积极迎战,在比分领先时如何沉着冷静不骄不躁。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业务技能。

组织课堂竞赛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赛前准备、赛中控场、赛后总结,每一个环节很考验教师统驭学科内容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教学的能力。而且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涵盖所有教学,每种教学法都有优势和局限,在实际运用竞赛教学法时,往往会与多种教学法一起综合运用,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师唯有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分了解授课对象,才能将竞赛式教学法运用得更成熟、更全面。

四、结语

当前,中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注重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新的教改理念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用新理念、新模式改造原有的教学旧框框,开发出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体系。“竞赛式教学法”便是很好的借鉴模式,它将知识的学习趣味化、游戏化,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3

以竞赛为契机,把POCIB引入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为竞赛打基础,竞赛反过来又促进教学的进程,但这种模式也是一种挑战,运用不当也会产生反效果,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要分以下三步走:首先,教学先导。教学与赛事的结合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通常教学是先导。学生首先应具备外贸业务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操作基本流程、外贸单证基本认知等。这些知识在课程学习开始时先作引导性阅读或简单讲解,同时引入大赛内容、规则等,让学生知道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好胜心,又不至于因为完全没知识的引导而感到茫然,避免学生的畏难心理,也可以缩短操作初期摸索的过程,提高效率。其次,过程激励。有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正式开始竞赛。第一单交易的完成至关重要,老师进行即时指导,可以从简单的“FOB+T/T”出口结汇方式开始,以增强学生的信心。竞赛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操作的同时注重知识的积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注重团队的合作;不断进行激励,防止部分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产生懈怠心理,保证整个竞赛与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最后,赛后评价。比赛结束,趁热打铁,对比赛过程中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讨论,对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做出评价,加深理解。对教学过程中应该涉及的知识点与竞赛操作过程内容进行对比,查漏补缺。

3“以赛促学”模式的探讨

3.1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我国招生体制的原因,高职的学生相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素质要略差一些,学生普遍的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把比赛引入课堂的这样一种教学新模式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刺激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在无形中战胜了学生的害羞、依赖、懒惰等不良心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模拟的国际贸易的真实场景里,学生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主体,努力地谈判和操作每一笔订单,看着交易成功后账面金额的增加,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自己,这个过程不但有趣好玩,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对学习兴趣的保持和积极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学习的效果显而易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竟然做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2增强竞争意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既然是竞赛,就一定要有输赢,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课前提出竞赛规则的时候,明确告知奖惩规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引发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良好局面,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了解竞赛规则后马上开始投入到前期的准备中,对前导课程学习不充分、掌握不全面的学生主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查阅资料、重新复习、主动求教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在一种亢奋的状态,积极思考、讨论、记录,通过操作巩固了原来所学的基础知识,积极主动突破重点难点,实践的过程做到举一反三,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4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说明了国家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视,以及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自2010年以来,笔者一直担任 “建筑CAD”集训队的教练,在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中累积了大量优秀实践并获得了优秀的战绩,包括国赛1个一等奖及多个二、三等奖。同时把在参赛训练的经验不断地应用到课堂教育教学当中,教学工作效果显著提升,获得行业和学校的一致好评和推广。

如何把技能训练的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使训练高效?如何把训练与课堂紧密结合?如何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作为教练和教师,可以分三步走:

一、详尽分析竞赛标准和教学要求

竞赛对学生主要涉及到能力、知识和标准的考核,在能力考核方面,主要包括:基本投影能力、规范制图能力、精确制图能力、高效制图能力、打印图纸能力、协同工作能力、拓展工作能力。在知识考核方面,主要包括:竞赛知识范围、专业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辅助制图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在竞赛标准方面,《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 -2010、《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 -2010。

二、赛教结合,以赛促教,寓教于赛

(一)以竞赛目标促进课程体系设计

通过对上述竞赛要求的深入分析,老师们可以群策群力一起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尤其要突出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赛能力,并形成指导案例。例如:

问题:基本投影能力的培养。由于中职学生普遍数学的立体几何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偏弱,对给出三视图很难对应出立体形体的空间关系。

解决方案:针对上述情况,在一年级的设计、美术基础课程中,特别强调空间想象力的培养。1.在《立体构成》课程中,通过大量点、线、面构成的训练,让学生区分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在块体立构中,以竞赛中常出现几何体为任务,直观让学生动手制作,逐步培养空间想象力;2.在《素描》课程设计中,以结构素描为主,强调几何体的结构关系,然后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和绘制,进一步强化对几何体的空间关系理解及记忆,强化空间想象力;3.结合《室内设计制图》课程教学,让学生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不同角度,培养参赛学生空间想象力,理解并掌握正投影理论,掌握各种几何要素及其相对位置关系的投影特性,掌握几何形体的三视图绘制等投影知识。

(二)以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应赛能力

国赛要求学生具有规范、精确、高效、协同的绘图能力,在开设《室内设计制图》课程时,就需要配备专业的竞赛软件和指导,并把获得专业资格作为该门课程的基本要求,高标准才能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

因竞赛由个人赛和团体赛两部分组成,为此,教学环节采用两种教学模式。对应个人赛则以“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团体赛则以3人为小组,以“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间的协同能力。

由于中职生对市场实际要求不了解,加之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图粗糙、不规范,为了培养严谨的工作习惯,在初期就可请企业工程师就“制图规范的重要性”做培训,以血淋淋的案例强调错误绘制导致的后果,包括建筑施工及人身安全等。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正确识读图纸,通过设置合理的绘图环境、布局和打印样式等实现国家制图标准规定的图幅、图线、比例、字体、尺寸标注样式等要求,形成优质规范的计算机绘图文件。

三、系统化设计和训练

(一)确定培养方案

竞赛与教学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教学上合理制订培养方案是提高竞赛成绩的重要基础。秉承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教学和产业相结合、认证教育和学历教育相结合”,按照“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建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用、鉴”立体化教学模式。

(二)制订训练目标和计划

制定合理的竞赛计划是取得好成绩的保障,主要有以下环节组成:

首先,收集信息。市赛、省赛和国赛的内容和形式每年都会发生变化,通过第一手的信息收集明确比赛要求,其变更需要及时调整训练内容、方法。

其次,选人。采取“广撒网”和“层次筛选”的选苗方式,找到合适的队员。因为部分学生专业基础良好,但难以坚持长跑式的训练,部分学生虽然专业基础不足,但有不服输的心态和努力,可以坚持到最后胜利;所以要扩大后备参赛队员的选择范围,以做好储备队员的培育。

最后,制订详细任务。分阶段、分模块、分组、分项目四个维度进行任务的制订和分解,并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完成时间和阶段目标,定期审视和调整,以保证训练的进度和质量。

(三)实施技能训练

根据计划书,以单项模块开始训练,让队员先学会,后提高速度,达到熟练掌握,例如:快捷键的设置,在确保命令集中在左手区域,方便盲打键盘激发常用命令,然后在队内创建“最短记录表”记录每位队员完成所需时间,营造你追我赶的氛围。

接下来强化协同应用,达到融会贯通;通过大强度的项目练习,熟悉命令群组,熟悉应用场景,模拟解决制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制图速度和质量。

最后阶段,频繁地安排实战演练,进行校际交流和模拟赛,让学生熟悉比赛氛围和评分环节的各项要求,以保证正式比赛正常发挥。

四、教学及训练过程中心理学方法的合理应用

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对比赛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大赛中稳定发挥,在平时的训练中,需要运用心理学方法,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一)激发学生竞赛兴趣的方法

1.树标杆

宣传竞赛历年成绩,树立获奖“金银牌学生”的榜样,让获奖学生座谈亲身体会与成长历程,激发后备参赛学生的参与热情;撰文并发表宣传学生如何通过竞赛走向成功免试直升,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优秀事迹。

2.增加竞赛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而不是强制的方式逼迫学生服从。竞赛训练的形式应生动、多样化,教学手段要灵活,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比如:标注尺寸、画墙体的方法,理论规范、视频教学、实操训练搭配进行,以问答游戏方式复习制图规范等避免枯燥。

3.积极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成功感的培养是培养兴趣最大源泉之一。”成功教学法。如:鼓励竞赛队员代替老师在课堂负责解答其他学生的疑问,竞赛队员在成功帮助同学而产生鼓舞,并当众给予一定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参与竞赛学习的兴趣。

(二)心理强化培训

1.心理自我暗示追求心理平衡

中职学生,大部分在初中升高中考试失利,因此重建自信心十分重要。然而国赛氛围是十分紧张,任务量大难度不小,很多参赛学生都会因紧张而发挥失常,主要表现为脑袋一片空白或不会临场应变等。针对上述情况,日常队员模拟训练,当遇到难题时要自我暗示:“我不会做,别人也肯定不会”、“我会做,别人不一定会做”、“我做不完,别人也一定做不完”,保证心理平衡和正常发挥。

2.大强度的校内模拟和校际交流模拟训练

为了能让队员心理适应国赛紧张氛围,组织了多次校内模拟和校外交流,让队员的在高仿真的环境中锻炼心理调节能力,逐步适应大赛氛围。

3.加大训练强度及培养思维分析判断能力

强化最后一次模拟的难度和数量,避免队员被国赛任务量大而吓坏。另外,教授一些答题技巧。因题目难易程度不一,分布不一,部分学生在第一难题上就耗费大量时间,导致后面容易的题没时间做。学会先整体阅卷,审视题目,根据自己情况,判断分析做题的先后次序,先做自己会做的,做自己的强项,后做不太会的,优先做分值高的,即因题施做,灵活应变。

4.制定各种应急预案

平时训练制定并执行各种应急预案,提高应变能力,解决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电脑死机或断电、画的图不见了、本来会做突然忘了等,可以通过日常模拟赛进行锻炼,掌握及时存盘的重要性,掌握撤销操作试着回到最原始的知识点,回想类似题目,引导自己知识正迁移,实现迎刃而解。

(三)通过心理学方法增强识记的成效

1.合理分布复习时间

分布复习优于集中复习,一般说来,最初识记时,复习次数可以稍密些,以后材料较熟悉时,各次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步加长;比如:对建筑相关知识、制图标准开始以一周复习一次,待熟练后则以每月复习一次,增强识记的效率。

2.把识记和试图回忆结合起来

因试图回忆能调动人的的思维主动性,从而激发起人的积极性;比如:在长时间电脑绘图的间隙,我会安排队员间以问答游戏的形式相互提问,看谁的正确率高,并给予记分,奖励高分者。

3.要使学习技能过程多样化

在实操过程中,要尽量使多种器官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有“看、听、说、做”的联合活动,这样就会使多种感觉到的信息到达大脑皮层,留下“同一意义”的痕迹,并在大脑皮层视觉区、听觉区、语言区、动觉区等区域建立起广泛的神经联系,从而加强识记的效果。

以上详尽介绍了如何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并与日常教学结合的方法和经验,希望能在中职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和开展技能比赛中提供一个范本,把优秀经验推广,提升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实战能力。

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必将会更努力地在工作中探索、总结、创新,培养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社会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5

开展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相信科学,应用科学,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活跃学习气氛,培养全面发展又学有特长的优秀学生。初中学生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其认知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开展物理竞赛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培养,并通过物理竞赛辅导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1 了解学生,选拔苗子,组成竞赛团队

对于初中物理竞赛辅导,首先涉及到一个选苗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选苗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学生有无对物理知识较高的感悟能力;②看学生有无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志向;③看学生有无志存高远,好强执着,不堪落后,严肃认真的特点;④看学生有无扎实的数学功底、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竞赛团队结构上由于接受辅导学生的水平往往相差很大,我们可以根据他们表现出来的水平将实力相当(或相差不大)的三人分为一组,并要求他们结伴而行。由于三人的实力相当,他们的相互竞争也相当激烈。在整个集体中,也容易树立学习的榜样。

2 组织辅导教师队伍,制定物理小组活动

鉴于现实条件及各方面因素,笔者认为以本校物理教研组的教师为基础,在学校范围内组织辅导教师班子。在校内组织辅导教师队伍时,要选择对辅导学生参加竞赛有兴趣,有奉献精神,肯钻研的教师。物理小组活动可以包括参观各种科技展览,参观一些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单位的科技设施,参观工矿企业的一些先进设备。比如:笔者所处的地方正在修建的沿江大道(宜昌至万州段)号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最复杂、最艰巨的工程,泸蓉西高速公路(上海至成都)以及川气东输工程(四川达州至上海)等重点工程,这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现实物理知识应用原理教学的有利条件;组织这些参观活动,并不要求学生理解或熟悉其中的物理原理,只要能够使学生开阔眼界,引起兴趣,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好中学知识(包括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就是收获,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多年的辅导实践表明,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物理小组活动计划是顺利完成辅导工作,做好参加物理竞赛准备的基础。制定物理小组活动计划,从整体上看包括物理小组活动的时间(如确定活动次数,每次活动的日期及具体时间等),物理小组活动的内容(如确定每次活动的课题,确定是新知识的讲授,还是习题讨论或是实验,科技讲座或是参观,确定每次物理小组活动预期达到的目标等),物理小组活动的主要辅导教师(如确定每次活动的辅导教师或负责人)。我们在安排物理小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时,应注意不要将物理小组活动变为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变相的新知识的灌输。

3 提高辅导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6

二、狠抓基础,灵活运用

在培训时,虽然注重智力和能力,但没有扎实的基础是不行的。这不仅要求化学基础必须扎实,而且其他学科的基础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是挑选学员的时候必须考虑的。在培训的时候,可采取以提问带动复习的方法,对重点、难点和容易忽视的内容归纳成问题,通过提问来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对问题的解答,不仅要求其能答,还要求其会答,文字的组织要求言简意赅,尤其是关键词不能漏,对答不上的题则采取“启发式”,逐步引导其掌握答题的技巧。为了竞赛的需要,还应该使学生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出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训练。如实验室怎样用简便的方法得到氯化氢气体?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想出了几种制氯化氢的方法,经过师生的共同筛选,最后确定:在浓盐中滴入浓硫酸制氯化氢的方法最为简便,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这样不仅训练了他们的实验技巧,还复习了浓硫酸和浓盐酸的性质。这时还可以接着问:怎样用简便的方法制取氨气?受刚才问题的启发,学生能很快地回答:可以把浓氨水加入固体氢氧化纳中得到氨气,这个问题涉及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可锻炼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三、教给方法,巩固知识

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教给学生“捕鱼的真实本领”,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热情。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是有一定困难又是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克服(寻求达到目的的途径)的学习情境。为了加深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就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索与创造的热情,并努力使他们在学习中保持这种热情,让他们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例如,在红热的炭上洒少量水,会产生蓝色的火苗,炉火燃烧得更旺,那么,能否利用经常给炉火洒少量水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能量呢?这样,在老师的设问下产生疑惑,一下子就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起来了。在这种求知心切的情况下,师生共同运用化学键键能的知识剖析反应的实质,同时增补大学课本上的“盖斯定律”,便会得出这种方法是不可能获得更多能量的结论。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7

一教学竞赛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学竞赛是各院校普遍采用的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之一。教学竞赛的基本过程通常是由院校制定竞赛规则和评价标准,由各教研室评选出教学优秀的教师,以公开课的形式,经专家、领导、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评选小组的评价,评选出课堂教学的优秀教师,倡导全体教师向他们学习,以提高全院系的教学质量。

基于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中,年轻的、非师范的全职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的现实,教学竞赛可以起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但在展示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教学竞赛难以全面体现。

1教学竞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

教学竞赛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可以从三方面理解。一方面,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驱使每位教师在公开场合下都会努力表现自己,会尽可能展示自己的才华,为此,参加教学竞赛的教师在赛前会充分准备,提高专业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确保在竞赛时尽显才华,这也是组织教学竞赛的目的之一。另一方面,教学竞赛的优胜者往往会获得奖励,所获的荣誉在今后的各种评比、晋级中都能起到正面作用,这促使参赛教师赛前积极准备。再一方面,教学竞赛能在院校内形成人人争先的优良教风,树立教学典范,倡导教学创新,提高全院校的教学质量,这是教学竞赛的主要目的。

2教学竞赛难以全面展示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

目前独立学院教学竞赛评价指标与一流大学的基本相似,主要在教师的教学仪态,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这些方面更多地反映了教师的“教”的能力。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律性等方面都较一流大学学生低,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特点施教,使学生“学”好,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与一流大学有不同,有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和能力。

教学竞赛应体现和促进教师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和教学能力上提高。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学竞赛较多的反应了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的展示,与教学效果有所脱节。

二生源质量不同要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竞赛内容

创立于世纪之交的独立学院至今只有十余年历史,因学院性质是公办民助,办学历史短,使独立学院历年录取的学生的考分都在中下水平。以山东省近二年高考录取投档成绩为例(750分为满分),2011年本科第一批次的第一次投档中[1],文科的最低分是570分,理科567分,而独立学院本科文、理的第一次投档最高分是558分和555分;2012年本科第一批次的第一次投档中[2],文、理科最低分分别是573分和582分,独立学院本科文、理科最高分分别是556分和599分。显而易见,独立学院录取的学生成绩整体低于我国一流院校录取的学生成绩。

1生源质量决定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高考分数低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差,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方法机械单调,学习自律性不足。

第一,独立学院学生存在学习动机不明确问题。一般而言,升入一流大学的学生都有优异的成绩,他们入学后往往对学习有兴趣,对人生有规划,对学习成绩有较高的要求。而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对学习的动机较模糊,大致可分为三类:为继续升学考研而学,为完成大学学历并为今后谋求满意的工作而学,以及仅为获取大学文凭而学。

为继续升学考研而学的学生,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在学习上较积极主动,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要求自觉学习,这部分学生在独立学院学生中的比例不高。对于为完成大学学历并为今后谋求满意工作而学的学生,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但不放弃学习,他们对好的学习成绩仍有追求,对家庭付出的高昂的学费有精神负担,但他们对于学习中遇到困难通常采用的是简单方式予以解决,如照搬原理、死记硬背,学习成绩一般,这部分学生在独立学院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那些仅为获取大学文凭的学生,他们缺乏学习兴趣,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小,但他们的行为对校园的学风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在总体上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不很高,学习上主动性不足,这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教学责任心和更高的教学能力。与一流大学教学不同,独立学院的教学更强调“教”,不仅要教知识,还要培养学习兴趣,传授学习方法,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第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单调。学习成绩的高低与学习方法有较大的关系。一流大学的学生通常有各自的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不一定很多,但学习效果好。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机械单调特点,表现为不预习,少复习,被动练习,少分析,少应用,考前死记硬背等。

据笔者多年从教观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较少学生有课前预习习惯,上课时以听课为主,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生基本以在课本上做标记方法代替做笔记;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主观上也不想多布置课余练习,往往以课堂练习取代,对于少量的作业,也仅批阅其中小部分;教学中,学生多关注结果,多用强记方式而较少用建构方式、迁移方式理解和记忆知识;平时缺乏主动应用所学知识的意识。

机械单调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能理解与领会所学知识,使知识脱离实际,不会应用,知识体系难以形成,同时也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积累,造成学习效果差。

第三,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自律性不强。独立学院尽管加强了学生管理,学生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在自律性方面,明显表现为欠缺。被动式学习,少晨读和早自习,少自习和复习,应付课余作业,以考试内容为目标学习,学习中多采用简单询问答案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不是通过分析和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当需要权衡业余兴趣和学习时,往往把学习置于次要位置。

学习自律性不足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学校加强学生的教学管理,对端正学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会引起学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律性,需要教师、辅导员、院校各管理部门的教师和员工共同努力,其中授课教师对增强学生学习自律性的作用较大。

2独立学院教学竞赛应与其教学方式相适应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机不清,学习方法欠完善,学习自律性不高,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采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而教学竞赛应以推动教师这方面的教学责任心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使学生学有所获为目的。

以独立学院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研究:

第一,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讲授,原因是课程中教师简略讲授的或要求学生自学的部分,学生通常认为不是考试重点而不看不学。教师在全面讲授的同时应突出重点,独立学院学生在分析学习重点的能力比一流学校的学生略差,以至于有学生在考前复习时面对教科书产生畏难情绪。

第二,既教思维,又教表达,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教学中,教师应将重要的教学内容以理念形式根植于学生的记忆中。在分析问题时,教师应将思维方法和分析角度传授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对分析角度进行补充,对分析结论进行反思,并结合实际进行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在独立学院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生表现出不做笔记,课后也不向教师提出复制多媒体教案的要求。这样的教学结果使学生在课后自习中难以抓住课程重点。这种以“听”课为主的教学形式,其教学效果难以理想。因此,教师在用多媒体教学中应突出重点,或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做笔记。通过教师讲一遍,学生记一遍,课后练习一遍,考前复习一遍,考试重复一遍的多次重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在分析和阐述具体问题时,学生普遍表现出表达不准确,层次不清晰。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对于问题的阐述与表达应进行示范与强调,课后适当布置课余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准确表达能力。当学生感悟到自己的论述表达能力提高后,他们会产生学习的成就感,会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强调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授课中教师应适当穿插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包括与学生今后专业或工作方面的关系,启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完成课余作业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布置、批阅课余作业,公布参考答案。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自律性不足,教师应根据各章节的教学重点内容布置一定量的课余作业,通过批改作业、公布参考答案,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在公布答案的同时,教师应倡导学生以后用自己更精练的语言论述问题,培养学生的个性。尽管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完成适量的课余作业是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教师对作业的批阅对学生更认真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的作用是明显的。

第五,提高教师语言的感染力。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包括教师讲解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阐述的准确性,语气语调的适宜程度,还应包括语言的哲理性。富有逻辑性和哲理性的语言更具说服力,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当前,独立学院年轻女教师比例较高,由于男性在心理学方面与女性存在差异[3],男性富有独立性、主导性、竞争性、冒险性、自信心强的特点,在授课中男教师的传播能力较女教师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索求愿望。因此,女教师自觉完善语言感染力,对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基于独立学院教的教学方法特点,教学竞赛的评价体系应充分包括这些内容,这样的竞赛对年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对倡导适合独立学院的教学方法能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独立学院教学竞赛指标应包括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教学竞赛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独立学院的教学竞赛评价指标应有别于一流大学的指标,更多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和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的教学竞赛评价指标除了包括教师的教学仪态,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应增加对提高独立学院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的指标。

1课余作业量和作业批阅率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安排适量的课余作业并批阅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独立学院教师的工作量大,增加此指标,更多地是对教师的责任性的评价。作业应基本按章节布置,但不能少于一定数量,以章节的重点为主。

2多媒体与板书质量

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效果可以加强学生理解,减少课堂准备时间。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重点不突出,不利于做笔记,教师对多媒体教案不经改动重复使用等。

做笔记对独立学院学生而言是重要的学习环节。教师通过对课程重点内容进行提炼并以多媒体形式提醒学生做笔记,或以板书方式使学生跟随教师做笔记,改变学生“听”课的习惯,培养记笔记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案的质量。

3授课中的逻辑性和哲理性

教师在授课中的逻辑性阐述非常重要。通过对现象、规律、结论、应用的分析和阐述,不仅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更重要的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思维方式传输给学生。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这样的教学能力。

教师授课中的哲理性语言对学生能产生触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潜能。比如欧债危机是欧洲国家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果,欧洲国家欲维持富裕程度必须有领先于世界的支柱性产业,我国经济在未来完成了以投资作为经济增长驱动力后,国家创新能力将决定我国富裕程度和国际地位,因此,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理念,树立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对我国今后发展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教学中的逻辑性阐述和哲理性语言对年轻教师是一种挑战,将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充实和完善,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深远的意义。

4考前调查、考试成绩分析、考试内容检查

考前以复习为名圈定考试范围,这种现象在独立学院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行为将降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缩小了教学大纲的规定范围,使考试成绩失去测评教学效果的价值。

考试成绩分析可以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正常的考试成绩应符合正态分布。教学竞赛获奖教师的教学效果应符合这个结果。

评价试题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考试题量是否基本满足考试时间。通过对试卷的检查评定,可以促使全体教师认真对待学生学业的测评,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认真负责地执行教学大纲,对提高教学质量将产生直接的作用。

总之,独立学院的教学竞赛评价指标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队伍的特点进行细化,这样的进行竞赛对促进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能力的提升才能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对完善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8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的目标,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生科技竞赛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开展的,大学生通过参加全国各种科技竞赛,能够很好地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要加强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必须牢牢把握科技竞赛。

一、工科大学生电子设计类科技竞赛特点

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很多,其中工科大学生电子设计类的竞赛活动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这些竞赛活动的共同特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倡导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引导并激励大学生勇于创新,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强调作品新颖、独特。每年竞赛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大学生无穷的创意和创新能力,其中一些获奖者后来成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这充分证明了科技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竞赛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需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具有的探索性、实践性和科技性能激发大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使他们在创新活动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引导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因此,科技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CDIO模式

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国际流行的先进工程教育思想,强调以完成项目的形式通过“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这一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师能力和素质。它倡导“做中学”,以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学科知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能力。科技竞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科技竞赛培训中,采用CDIO模式来训练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避免盲目学习,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卓越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三、整合课程内容,增强实践环节

大一学生自信好强、思维敏捷、敢想敢做、富有理想,是加入科协的最好时机。但大一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远远不够,而电子设计类的科技竞赛需要一定的入门知识,为此我们将原来教学计划中的“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合并为“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在大一开设;同时在大一还设置了“电子实习”实践环节,其内容包括电子元器件识别、测试、安装、焊接以及电路测试,选题多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如发声、发光、能动会跑的课题,通过电子实习激发学生对电子制作的兴趣。

四、从学生兴趣入手,抓好学生选拔工作

兴趣使人对创新活动充满热情,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开始创造活动。通过展示各种科技竞赛成果,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身边的人能做出这么好的作品,克服了畏难心理,激发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作热情,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加入科协。因此,在科协招收新成员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这一点对今后学生是否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是非常重要的。

五、构建基于CDIO模式的四级项目培养方案

依据CDIO教育理念,学生科技竞赛培养方案以项目为主线,采用“做中学”的方式,构建模块化组合,设置CDIO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项目。以完成一个项目为一个阶段,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创新和团结协作精神,经过多级项目训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逐步提高。(1)一级项目——小型电路系统设计,通过电子实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电路安装、焊接和调试能力,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一个实用的小型综合电路系统,使学生了解电路系统设计的基本过程,掌握电路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2)二级项目——单片机模块设计,由于大一学生都已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具备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因此,在掌握了电路系统设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对新成员培训C51单片机知识,通过基础设计类案例,掌握8051单片机最基本的端口编程、定时/计数器应用、中断和串口通信;通过硬件应用类案例掌握常用外部存储器扩展、接口扩展、译码、编码、驱动、光机、机电、A/D与D/A转换等内容。(3)三级项目——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在掌握单片机模块设计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完成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系统需求,完成系统软、硬件模块功能划分及其协调关系,确定出系统硬件和软件结构,完成单片机系统扩展方案和设备的配置及其接口电路方案,完成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的划分及各功能模块的程序实现的技术方法。通过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了解一个完整的电路系统的设计过程,掌握设计方法。(4)四级项目——创新设计,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应着重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想法来源于生活、社会实践、个人兴趣爱好、科研项目和科技竞赛的刺激,因此要培养学善于观察一些现象,发现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思路,构造新作品。在这一阶段,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大胆构思。在学生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师生沟通与交流完善选题内容。选定题目后,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形式完成项目。

在科技竞赛活动中引入CDIO模式实施两年来,加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这一产品全过程,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设计的作品富于创造性,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共获得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优胜奖1项,省一等奖1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

参考文献:

[1]李伟伟,高庆华.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71-172.

[2]霍苗,马国艳,等.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价值工程,2011,(18):9.

[3]康亮,毛炼成,等.CDIO教育模式在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与探讨[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2,29(1):58-61.

[4]康亮,洪晓鸥,等.CDIO教育模式在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的应用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28-130.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9

为了使广大青少年积极回到运动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从运动中收获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雅克·罗格2001年提出了举办青奥会的设想,并已付诸于实践。20世纪初,美国学校体育做了一项成功的改革,其特色就是将sport和games导入学校体育,奠定了以后美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调[1]。在2007年中共中央颁布的7号文件中指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性体育竞赛,要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在近年来国内外几项有重大影响的倡议中都提出了运动竞赛。

在实践中,就学校体育范围看,每年的春秋季运动会、各种主题的体育节、班级或校级间的各种项目的运动竞赛都丰富着校园的日常生活。在各种运动竞赛举办目的上都不同程度体现了促进学生体质增强、促进学生健康、丰富学生业余文化活动,各学校或体育教师都认为运动竞赛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但其原因、倡导的依据何在,却是在实践中难以回答的问题。

从现有的有关运动竞赛的著作、文献研究综述看,暂时还没有查找到把运动竞赛作为增强体质主要路径的著述。目前对运动竞赛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训练等,也有学者就运动竞赛的功能进行论述,如颜天民、何荣[2]的《论运动竞赛的教育价值》、颜天民[3]的《论运动竞赛的功能与特点》,但并没有述及运动竞赛与体质的关系,可以说在理论上运动竞赛与体质的关联是目前研究的盲点。本研究旨在寻求在学校中倡导运动竞赛的依据。

1 运动竞赛与体质增强

从体育人类学的视角看,竞技是具有强烈竞争性质和游戏特点的比赛活动,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发掘身体潜能并充分发挥操纵身体技巧的活动,主要通过竞赛的形式进行。没有这种竞争和比赛,所谓运动、所谓体育,都成了丧失活力的躯壳[4]。从我国有体育课伊始,我们多从理性的角度为体育课的存在找出一个客观理由,从最初的增强体质,后来各种推陈出新的功能到现在的健康第一,但对竞争、比赛我们更多抱有一种谨慎的态度,这一方面受中庸和平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另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对竞争、对体育意义的理解不足,我们更多把竞争、比赛看做一种形式、手段,而没有把其看成运动、体育的灵魂。而这种缺乏了生命力的体育不可能为青少年所喜欢、所热爱,增强体质又谈何容易。

一直以来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把增强体质的任务当做体育课的一个目标,而且这种目标似乎得到了从上到下的认可,如果我们从时间和频次的角度分析,把增强体质的任务归结到体育课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从时间上看,学校体育教学不论如何改革,体育课传授锻炼身体基本知识、技术这些最基本的功能是不会改变的,体育课之所以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达不到体质增强所需要的时间、强度和频次。现行中小学体育课,一般都是45 min一节课,就算40%的时间都用于做身体练习,一个学生的练习时间只不过是18 min,如果考虑一个40人的班级全体练习与小组练习的比例(假如是2/3),那么学生在一节课上的练习时间就约为13.5 min,一年算下来不过就十几个小时,增强体质谈何容易[5]。此观点虽有失偏颇,比如在一些以运动技术复习的课堂中,学生练习时间会超过40%,但总体还是满足不了增强体质所需的时间。否则,政府也不用提“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倡议了;从强度看,体育课是不太可能一直持续大强度的练习,因为这样会影响其他课程的上课效率,影响整体教育目标的完成;从频次看,小学每周3次、中学2次、大学1次的体育课也满足不了增强体质所需要的频次。所以要实现增强体质的任务,必须有其他措施配合共同完成这个目标。

而运动竞赛恰恰弥补了这个欠缺。许多儿童和成年人喜欢竞争,并愿意接受来自竞争的挑战,而且会非常努力[6]。在运动竞赛的过程中,竞赛的载体是比赛时所选用的项目,而

赛竞争的核心则是项目的运动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运动技能。学生如果希望在运动竞赛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并拥有娴熟的操纵身体的技巧,就必须对运动技术进行反复、刻苦的训练,其中就包含了时间、频次、强度的积累,也包含了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我们通常所讲的“拳不离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对这种反复不断刻苦训练的最好写照;另一方面在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在运动技术和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把这些结果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的时候更能有的放矢。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不断得到巩固,运动竞赛水平不断提高。而从体质增强的角度看,由于保证了练习的时间、强度、频次,体质增强也可以得到有效保障。所以从理论上看,运动竞赛可以作为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是成立的,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措施能不能改变目前增强体质路径中青少年被动参与的局面,而从内在激发青少年对体育的热爱,从被动的参与变为主动追求。

2 运动竞赛与快乐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体育改革中也倡导“快乐体育”思想,但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对“快乐”含义的曲解以及缺乏可实现的途径,使这一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体育改革指导思想最终夭折。造成这种曲解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正确区分“快乐”和“快感”,曲解了获得快乐的途径。运动能导致生物体产生快感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外界物刺激人的感觉器官产生的生理快感并非人类所独有,动物也有这种功能,但其不具有社会内容[7]。身体感官的这种愉快只是一个短暂过程,但机体逐渐适应后,快感将会逐渐降低,这也诠释了为什么人在儿童阶段喜欢游戏,而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兴趣越来越低的原因。而快乐则是人类独有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体育中的快乐包括知识获取的满足感,技能技术提高后的喜悦、兴奋、集体荣誉感及成就感等愉快感觉[7]。通过体育教学我们能获取体育知识、获得快乐,但其他体育中的快乐获得仅仅依靠体育课是不够的。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倡导快乐体育的过程中学生喜欢什么,就玩什么、干什么,最终的结果导致快乐体育的失败,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方式更多的只是满足了学生的生理上快感的需求,不可能上升为快乐。体育运动中获取快乐的方式有很多,但能把众多获得快乐的方式集大成者也只有运动竞赛,其内在包含了知识的获取与应用;运动技术、技能的发挥;队友间的团结协作;对手之间的尊重、平等;竞争过程中公平、民主;竞争结束后的满足与喜悦等。如果青少年不参与运动竞赛,那么他所获得的快乐将是残缺不全的,也不可能得到体育真正的快乐。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感受不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快乐,那么他将永远失去参与体育最本真的动力。  3 运动竞赛与兴趣和认知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通常采取游戏和竞赛的方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提高他们的兴趣,但往往这种兴趣只局限于课堂,当课堂学习结束后,兴趣就会随之终止。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指人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发生的兴趣,由直接兴趣引起的学习动机通常比较具体,带有近景性,强烈而不能持久[8]。课堂教学采用游戏和竞赛的方法更多是指向教学质量的提高、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兴趣的培养只是这个过程的次要目标。

间接兴趣是指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意义有明确认识之后产生的兴趣。体育心理学认为孩子们参与运动就是为了享受活动本身的乐趣[9]。而运动竞赛是达到这种目的最好的方式,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运动的快乐和这种快乐对学生本身积极的意义,以这种价值实现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才更容易使学生形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另外,从实践的角度看,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选择所有的体育项目,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几个,这一个或几个运动项目就是学生兴趣培养的载体,我们不否认个人在运动项目上反复练习,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带来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快乐,以此促使兴趣的产生,但更多的是希望有一个平台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技能以此来探寻差距获得提高的动力,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充分发挥自己运动技能获得的满足、得到队友和对手的尊重、在失败过程中收获鼓励和支持、在成功时收

获喜悦与赞美。这样的平台才能使学生获得一往无前的动力,才可能把运动从兴趣变成习惯,并终身坚持,而能提供这个平台最好的方式就是运动竞赛。

4 运动竞赛可以促进人的培养

运动竞赛是具有竞争性和游戏性特点的比赛活动,在西方休闲学中对竞技游戏有这样的论点:竞技游戏最后且最重要的特点是为了好玩而玩,当它不再好玩的时候,也就失去了意义[10]。“好玩”这个词在当前的教育环境是一种不被认可的理念,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玩是和“玩物丧志”、“不学无术”、“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联系在一起的。“有用”才是衡量教育的重要价值标尺。所以为了这个所谓的“有用”,家长用自己的有限理性给孩子设置未来发展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青少年的剩余精力被拼命的压榨,书包越来越重,眼睛越来越近视,身体越来越差,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才。洛克说过健康的思想寓于健全的身体,当青少年的身体都发育不健全的时候,我们还怎么能期翼他的全面发展呢?

游戏是玩,但绝不是简单意义的玩[3]。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提出,“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10]。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造力的人,这不就是社会、家庭、学校、青少年主体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吗。关于游戏的创造,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提出:我们具身性的游戏潜能构成了运动之源泉,而由于它会创造各种规范和规则,更成为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诸种形式的创造性生成因素。游戏创造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一种让人类更自由、更文明的社会运行之规则。

运动竞赛的宗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规则范围内更好地玩,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对体育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体育由自发到自觉的升华,在玩的过程中体会体育带来的愉悦,在玩的过程中体验体育的美,也只有这样的玩,青少年才能真正实现把体育从手段变成目的;也只有这样的玩,体育才能真正实现由工具到玩具的蜕变,体育才能真正实现对青少年惠及一生的人文关怀。

5 运动竞赛辅助教育目标的完成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体育教育家们一直认为,游戏、竞赛、竞技体育对完成和实现通过教育制度来支持的主要教育目的有着独特的无可比拟的作用,是完成和实现教育目的特别适合的媒介。西方体育教育家还极力主张,为了儿童和青少年的情感、智力、身体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宏观地选择肌肉性活动的重要性不可忽视[11]。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几乎在体育教学中都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任务,尤其是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的实现。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的获得需要依靠长时间、一定强度身体练习才有可能实现,这种长时间、需要强度的训练有赖于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坚韧,而这种坚韧除了运动中的快乐之外,我们很难找到比快乐更可依赖的精神力量;社会适应中所包括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友谊、信任等品质,社会运行所依靠的公平、平等、竞争等规则的适应在体育领域也只有运动竞赛才可以实现,只有在运动竞赛的过程中才涉及到更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学校领域倡导运动竞赛不仅仅可以实现青少年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辅助健康第一教育目标的实现。

6 运动竞赛可以成为连接学校体育与校外体育的纽带

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学校体育改革上孜孜不倦,但青少年体质问题一直是困扰学校体育改革的阴霾,一直影响着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学校体育多次改革,效果始终不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对青少年体质增强关注的焦点更多集中在体育课堂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上,而对青少年学校以外的体育活动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学生在校内参与体育可以凭借行政的强制力量,但在校外,这是难以实现的愿望。而在理论上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缺乏一个连接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的纽带。运动竞赛本应该成为这个纽带,但由于思维的惯性,我们总认为运动竞赛是为竞技锦标服务的组织活动,缺乏对运动竞赛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导致运动竞赛在学校体育领域功能发挥不足,如鸡肋般地存在。事实上,不管是学生体质的增强还是体育兴趣、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都需要运动项目

为载体,而支撑学生选择某种项目的原因除了教育之外还有自己本身的天赋与努力,更为重要的是其获得的快乐,而这恰恰是运动竞赛可以满足的。运动竞赛的知识和技术来源于学校体育教育,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期、反复不断的练习,时间来源于校内外学生课余时间,而支撑学生参与体育、长期坚持的动力来源于精神上获得的快乐。所以运动竞赛作为连接校内外体育的纽带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实现,一方面是精神上获得的快乐作为参与动力的纽带,另一方面参与路径的纽带,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实现有效地连接了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7 运动竞赛可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真善美统一问题,不仅是古今中外哲人孜孜以求的问题,也是哲学史上至今仍未解决的难题[7]。知识价值的真,道德价值的善和审美价值的美,在运动竞赛过程中可以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运动竞赛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一部分来自传统经验,一部分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这两者都可以统称为知识,代表了知识价值的真;而在运动竞赛过程中涉及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合作、尊重、友谊,代表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道德理想,表示为善;而在运动竞赛过程中的快乐,则是精神上愉悦的一种表达,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伴随着世俗功利目标的实现,但我们应该审慎的懂得,这种快乐才是我们体育、运动竞赛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它表达的是一种内在、精神上的关怀,是对美最好的诠释。

上述研究主要的目的在于重新诠释我们对运动竞赛的认知,运动竞赛可以增强体质,但这并不是我们在学校倡导运动竞赛的最终目的。我们期望通过运动竞赛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运动的习惯,并能真正从运动中获得体育的快乐,我们希望和倡导青少年从事体育的目的应超越单纯追求机体生物性功能的目的,转而追求一种满足精神上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间接实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从目前来看,运动竞赛无疑是最恰当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杜海燕,肖林鹏. 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现状与启示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9):1-6.

[2] 颜天民,何荣. 论运动竞赛的教育价值[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235-1237.

[3] 颜天民. 论运动竞赛的功能与特点[j]. 体育文化导刊,2004(7):27-29.

[4] 胡小明. 体育人类学[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214,236.

[5] 卢元镇.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398-399.

[6] greg payne,耿培新. 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60.

[7] 李连科. 价值哲学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74.

[8] 朱智贤. 心理学大辞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49,310.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10

1.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一个生动有趣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个好的案例就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体会中领悟正确的观点。

2.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第4课“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目录时,先引用课件的漫画“如此洗袜”,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结合漫画背景设疑:①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③从这一现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样利用漫画设疑,学生兴趣盎然,迫切希望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学习课文。随着漫画内容的解疑,学生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借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如在学习《生命健康权》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懂得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动画影片《猎狗与野兔》的几个片断,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很认真地观看,然后给学生几分钟议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紧接着提出与本课有关的问题学生很喜欢影片,对相关的问题,也积极讨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

二、联系事实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考试近年来加入了时事知识的测试。为了应对这一考试内容,许多教师一般采用临考前让学生集中背诵的方法,可是因为内容繁多,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让学生在平时就接触和了解一些时事内容,效果可能就大不相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新闻,然后在课堂上对这些新闻热点进行述评,让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教师给予点评,会大大增进学生上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学习态度,同时也轻松应对了时事测试。

三、注重语言激励,调动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创设民主、和谐、娱乐的教学氛围,才能活跃课堂。教师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好动、好说、好表现、爱表现的特点,我上课时不时地采用表扬语气赞美他们,使他们的兴趣处于最佳状态参与学习。特别是对怕讲话、怕说错的学生,鼓励他们有勇气回答问题。答对了就给他们掌声,或竖起大拇指赞扬地说:“不错”“真好~‘真棒”“对”,哪怕回答的沾边都给予表扬。这些学生受到表扬,内心得意,更能激起学习的信心,从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四、贴近实际,专题复习,提高并巩固兴趣

1.针对于学生容易发生的普遍性错误和个别性错误的知识点,我采取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加强针对性训练,开展专题。在复习方式上采取各个击破的复习思路。

2.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激励学生相互检查,相互出试卷检测,共同提高。在分层导学中,确立优生目标:审题万无一失,解题灵活运用;中等生目标:细心检查,努力提高;薄弱生目标:基础扎实,确立知识底线。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分层,并及时归纳整理,确立思路复习重点,加强针对性,既重视共同缺陷,又重视个体差异。

五、巧设课堂结尾,激起探索兴趣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1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必须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建立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为全面推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及学校办学实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国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创新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概到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改革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二)科技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技竞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在学校或学院的支持和教师的指导下,以竞赛的方法, 激发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活动。它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功能。

(三)当前高校科技竞赛工作受多种条件约束,效果不尽人意

当前高校科技竞赛工作总体水平及效果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学校领导不重视、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师生参赛积极性不高、高校对科技竞赛经费投入不足等。以上诸多因素,严重的制约了高校科技竞赛的发展。

三、研究意义

(一)丰富高校教学内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科技竞赛的组织和开展,丰富了高校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地推动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将科技竞赛中的经典案例和实施方法有机地融入实验内容,革新实践教学方法。

(二)考察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手段

科技竞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评价手段,有力地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中有关教学指标的落实。举办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是为了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衡量和评价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落实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中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的各项指标。

(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举办的各类科技竞赛,不管是专业单项类竞赛还是综合类竞赛,从题目的设置到成绩的评定,始终强调培养和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与应用相结合,促进学生在理论、实践和创新等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以小组参赛的科技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正视困难、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

科技竞赛的有效组织和开展,不仅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得到了深入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更为优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上升空间,也为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提供了全新视野。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技竞赛,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普及科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营造浓厚的创新校园氛围,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五)创新思维的培养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1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随之国际贸易专业成为我国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目前,我国七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该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程是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外贸函电、报关实务、宏微观经济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是理论性较强,虽然实验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已经逐步被引用到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课时较少,内容设置不合理,不能及时反映国际贸易新动态等问题。而案例教学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就不能了解最新的实际案例情况,所以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还是不强,对专业课缺乏学习兴趣,进而学习效果也就不太理想。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掌握国际贸易的原理,成为处理实际业务的外贸人才,我们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专业技能大赛就是改善这一情况的有效途径。

2专业技能大赛对本专业的有利影响

21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技能竞赛一般都设置有奖项,并颁发有相应的证书,对学生毕业时找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加分项,因此想要取得良好的成绩就必须先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比如2016年安徽财经大学举办的首届安徽省大学生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在省级各高校比赛的决赛中设置有一、二、三等奖,并颁发相应的有安徽省教育厅盖章的证书,这对参与者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进而能激发同学们参与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更认真主动地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

22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国际贸易是一项涉外经济活动,就业涉及众多经济部门,因此具有线长、面广、风险大、复杂程度高等特点。从事这类工作也就需要学生掌握对外谈判、国际结算方式、国际贸易术语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大赛与专业课程联系密切,通过比赛,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例如安徽省首届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初赛是校园选拔赛,主要通过校园商品交易会和国际贸易模拟谈判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还需熟悉进出口采用哪种贸易术语对己方比较有利;汇款、托收、信用证等结算方式哪种更为安全可行等专业的理论知识。

23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国际贸易需要和银行、外经贸部门、海关、商检部门、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诸多部门和企业打交道,尤其对外谈判的时候还涉及法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因此,从事这类工作还需要学生具有团体合作意识。专业技能大赛一般通过团体赛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默契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例如安徽省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规定参赛小组一组7~10人,参加省级决赛前要提交一份国际贸易参展商业策划书,决赛时是15分钟的产品会,这些都需要每个小组成员贡献出一分力量,相互之间还要衔接流畅,否则就会给整个小组表现带来不利影响。

24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高校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任务是育人。但是目前高校教师的育人功能远远低于社会和学生所要求的水平。据调查,在高等学校,除了上课外,80%的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为零;而在上课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讲台似乎成了阻碍师生交流的鸿沟,师生关系薄弱。班级同学之间接触则主要是课堂上,课下沟通机会少。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不仅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团队成员之间有更多的沟通机会,还能加强不同高校之间师生相互交流学习,从而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25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双向选择的就业机会

专业技能大赛往往会得到一些优秀企业的重视,如安徽省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的评委除了一部分是国贸专业的优秀教师,还有一部分是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外贸企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不仅可以通过这个比赛让更多人了解本企业,也可以为企业选拔优秀的储备人才。对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自己精彩的表现选择自己心仪的企业去实习或工作。尤其对于位于非一线城市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

3改善专业技能大赛的建议

31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当前多数高校开设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广泛趋同,与国际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特点差距较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校企合作、企业和机构人员培训等实践教学的形式。因此,专业技能竞赛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对外贸型人才的需要设置相应的竞赛内容。

32扩大竞赛规模、种类

就安徽省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来说,目前还只是省级比赛,类似有意义的比赛应进一步扩大比赛规模,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省级之间的比赛,能加强省级之间高校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此外,比赛种类可以多样化,与国贸专业课程紧密相连,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各科专业课的学习效果。

33竞赛内容多样化

优秀的外贸人才不仅要掌握外Q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有较高的素养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因为外贸工作需要和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也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和国家公民的形象,所以竞赛内容除了与专业课联系密切外,还应注重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例如可以在比赛最后环节设置一个5分钟左右的提问环节,评委可以提出相应问题,由学生灵活应答。学生通过这一环节也能够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而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34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在专业技能比赛中,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团队小组的整体水平,指导老师只有掌握了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到最新的国际贸易动态,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可以请企业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工作人员给指导老师做集中培训或者组织指导老师到企业中去学习来实现。

35注重学生的年级性

低年级的大学生一般是学习基础知识的环节,接触专业课还较少,对国际贸易专业也不是很了解,而高年级的大学生是学习专业知识的环节,更希望能到外贸单位去实习,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接轨,所以专业技能大赛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开举办。针对低年级学生应注重基础知识的锻炼,例如对英语的掌握程度,通过比赛给学生提供到外贸企业参观的机会。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应偏重专业知识的锻炼,例如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掌握。通过比赛给学生提供实习或就业的机会。

4结论

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随着网络化、信息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外贸行业迅速发展,对于具备外贸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专业技能竞赛不仅是一种乐趣,也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说应当引起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和老师的重视,以及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的重视。

参考文献: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篇13

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教育部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科院校的电气信息类专业都是独立分开进行培养,专业之间缺少交叉和融合的平台,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办学目标,必须要进行改革。

据此,我校针对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对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进行多专业综合训练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科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

按这种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改善,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满足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这样的教学过程又可以促进青年教师对学科内各个交叉专业的理解和掌握,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能力,更加能体现应用型学院的教学特色,促进学院快速发展和壮大。

1 课程体系优化

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改,总的思路是:以一个“目标”和三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内容优化,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个“目标”:培养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为目标; 三个“结合”: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专业基础与先进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课程体系优化主要从研究各专业基础课的共同点和核心知识点入手,提高核心内容的教学质量,进而研究各专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研究各专业课程的交叉程度,并研究教学进度与学科竞赛的时间关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内容及时间上更有利于其专业兴趣培养,有利于多专业融合,有利于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尤其对于实验实习等提高实际技能的教学环节要重点研究。我们设想课程体系优化后的技能训练由三个模块组成,如图2所示:

2 多专业综合训练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初步设想的多专业综合训练方法如图3所示:

各专业学生在较好地掌握了本专业知识技能的条件下,首先进入综合训练实验室进行专业交叉学习训练,然后根据自身兴趣参加兴趣小组,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并组织校内电子制作竞赛,从中选拔有能力的学生参加全国和地区学科竞赛,实现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

由此需要研究综合实验室的组成、使用管理方法;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例如,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如图4所示:

3 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实践应用能力

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特点,对某些课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方式,而通过综合评判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我们按照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精心选择了某些课程进行考核改革。如表1:

同时根据学生参加各兴趣小组的表现或参加竞赛的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由老师根据学生水平决定学生可以免修某些课程。

比如我们规定在参加全国性电子设计竞赛或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中获奖的同学,可以免修单片机原理这门课程,因为这两类比赛主要是单片机的应用,学生既然能获奖,则说明他能掌握单片机相关的专业知识,就没有必要再重复学习,因此可以免修该课程。

4 组织学科竞赛交叉,进行专业融合

以往的学科竞赛,往往比较单一,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只参加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参加软件类的学科竞赛,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只参加控制类的比赛,各个专业之间缺乏有效交叉,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同时也不利于各专业的完善和融合,不利于学院整体发展。

因此,我们对2012年、2013年学科竞赛参加学生进行调整,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与到电子设计竞赛中,学生电路板制作和软件编写,同时也鼓励电子类学生参与到软件编写和智能车比赛中,从而实现电气信息类专业之间能有效融合,形成合力,学生能学到更多知识,目前已经取得较好效果。

5 对专业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改革

为了更好促进电气信息类专业之间的融合,寻找专业共同点,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进行选课,特制定了《**系专业学生专业选修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制定了《**系开放式实验室使用规定》,尽可能提供学生实验室使用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多专业背景,特别增加开设了公共选修课——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面向电气信息类各专业所有学生。

6 总结

电气信息类专业之间可以通过修改人才培养模式,参加学科竞赛,对各专业进行有效融合,突出专业共同点,通过电气信息类多专业共同训练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各学科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全面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加有效体现应用型院校的应用性强的特点,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小虎.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4):55-56.

[2] 资讯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2009年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EB/OL].[2010-01-14].http:///ournews/www/index/show/id/604.

[3] 宋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2):11-19.

[4] 闫敬文.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设想级方案设计[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4):8-1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