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歌教案实用13篇

花之歌教案
花之歌教案篇1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纪伯伦的图片及介绍资料,作者的图片及介绍资料。

2.课件:不同情境中花的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花的其他文字。

教学过程

一、聆听《花之歌》,导入新课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欣赏《花之歌》。

设问:你能闻到花香吗?是什么香味?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1)听着音乐读教材上的谱例。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

(2)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举卡片示意,并进行分组听辨比赛。

(课前准备卡片,卡片的正面画上乐器图,反面写该乐器名称。准备好木管、铜管、弦乐等各种乐器的卡片一套,给一组的学生听辨选择。)

(3)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

二、自学课文

1.小组合作,进行自学。

初读:

(1)借助拼音读准课文中注音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给组内同学听。

品读: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圈画出关键词句,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

(1)把课文中看出“我”是花的语句画出来,说说理由。联系生活实际,在文中找一找相似的情境,感受“花”的存在。

(2)找出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3)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2.交流:

(1)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苍穹 冠冕 旖旎 婆娑起舞

(2)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相机指导理解:

①“我”是花:

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

花绽放在草丛里,就像是一颗颗星星。

花是大自然的产物,花开花谢。

花可以有很多用处,花最终也是要凋谢的。

……

②“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就是太阳。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感悟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在作者的笔下,花是怎样的,从哪里读到的?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花?

2.交流:(欣赏各种鲜花的照片)

花是美丽的:像星星坠落在草丛里。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花是芬芳的: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花是乐观的: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花是谦虚的: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节奏,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

4.小结:诗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诗人把花开花谢想象成大自然在说话;想象花的乐观谦虚,富有人的情感。

5.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

(1)体会这首散文诗隽永的意味。(2)了解这首散文诗通过杨柳与水莲的对话表现主题的拟人化的写法。

6.男女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7.小组合作,多种形式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疑惑,读出感悟,读出韵律,读出作者的情感,又在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推荐阅读

读纪伯伦的《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幸福之歌》,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以及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推荐的这些纪伯伦的作品,要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具体情况,不做统一的检查。

板书设计

花之歌

纪伯伦

(散文诗)

富有韵律

想象丰富

富有哲理

花之歌教案篇2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茉莉芬芳》单元中,选取数首不同版本的《茉莉花》,通过欣赏、演唱,进行感受、学习和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本单元拟安排2课时完成。

案例初次描述:

在我初次对此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只局限于在现有教学内容上予以整合,并在知识技能目标方面予以侧重,即准确学唱、背唱歌曲、欣赏相关内容及了解作品部分创作背景等。第一课时,我安排了导入欣赏:歌剧《图兰朵》以及两首不同风格的《茉莉花》学唱为内容,旨在了解我国民歌的创作基础及《茉莉花》的不同风格变体,重点在学唱的过程中对比感受不同地区的《茉莉花》的音乐风格。

第一次教学设计思路及过程

教学目标:

1、在欣赏、演唱的过程中感受民歌《茉莉花》的芬芳,了解中国民歌的创作基础及分类。

2、能够有感情地准确地背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能够准确演唱东北民歌《茉莉花》,并尝试运用二人转的腔调演唱。

3、对比中国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曲调的风格特点异同。

教学重点:

在欣赏、演唱《茉莉花》相关作品的过程中了解、感受中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曲调特点异同的对比。

教学设计:

一:导入欣赏:歌剧《图兰朵》选段

1、观看视频片断并思考:歌剧中出现的音乐旋律你知道选材于我国哪首民歌呢?

2、介绍作者普契尼及歌剧创作背景

3、完整欣赏

二:学唱中国民歌《茉莉花》

1、了解民歌创作基础及分类

2、唱谱并思考:歌曲中出现了哪些音?

3、了解五声音阶

4、唱词并感受歌曲表达情感

5、背唱歌曲或采用其他演唱形式

三:学唱东北民歌《茉莉花》

1、聆听并思考:根据这首《茉莉花》旋律特点,你能辨别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吗?

2、分析东北民歌的旋律特点:下滑音、衬字等

3、唱谱并思考:歌曲中出现了哪些音?(此环节起引导学生对比中国民歌《茉莉花》)

4、唱词并感受歌曲表达情感

四:对比两首《茉莉花》音乐风格的异同点

相同点:曲调采用五声音阶;歌曲歌词及表达情感基本一致

不同点:

五、课堂活动

以多种表现形式表现中国民歌《茉莉花》或东北民歌《茉莉花》

建议:可用朗诵、竖笛吹奏、舞蹈、戏剧(二人转)等表现。

六、课堂小结

剖析与体会:

在第一次的教学思路及过程设置中,我基本按照教学参考的总目标及课本内容进行了分课时教学,虽然也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即了解了我国民歌的创作基础及分类,对比学唱并了解中国民歌《茉莉花》和东北民歌《茉莉花》不同的音乐风格等等,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就是唱完了、听完了,学生只认识到这只是一首好听的、大家都会唱的《茉莉花》,而对于民歌的创作,流传、发扬等过程没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对学生学习中国更多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铺垫、兴趣激发没有作出明确导向,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安排还不够完善,也有悖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理念。

主要欠缺有这样几点:

1、教师的教学思路没有体现出精和细,以及创新和个性,教学过程简单、没有导向性。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没有体现、顾及学生的学习思路和主动性。

3、教学内容的设置没有与时俱进,未合理整合,较单一,不精彩,使得学生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实践;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激发体现不够。

教学感悟:

精细化备课,体现的是精心,细致。有着重细节、重过程、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的基本特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思考,细致准备。个人认为:教学思路是教师在精细化备课时需要思考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干、灵魂。一节课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教学,是教师精细化备课的重中之重。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可能大不相同。

教学思路有2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思路;二是指在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这二者往往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教师主导教学的思路

每一位老师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前,都会把教材内容、教学参考完整的研究一遍,这就是为了设置教学内容作出的初步的教学思路,即教师准备教授哪些内容和学生怎样学习的大致思路。然后根据教学总目标,确定分课时的教学三维目标及相应教学内容。此后,以教学目标为旨,确定课堂教学的主线,并整合课内外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学习并具体实施。

教师的思路在整个教学的环节中起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中正常进行的基础。我在此课时二次备课的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导入及过程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让学生能感兴趣的学,主动的学。然后再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以及课外优秀补充内容予以合理整合,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让“中国民歌如何能成为一首世人皆知的名歌”的过程有步骤、有深度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茉莉花》的第一课时,我觉得先不急于去直接去实践,而应重在先了解、感受这首民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及对外交流方面,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民歌《茉莉花》为何如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芬芳四溢,从而发自内心的去传承它、歌唱它,体现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培养学生发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因此,我初步设置了以下教学思路:

教学主线:民歌《茉莉花》名歌?

具体思路:口头创作改编、加工变体广泛流传对外交流

二、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路调整的教学思路

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首要的位置。”在前面的课堂教学思路中,我就考虑到以问题为主线,由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但是,有些问题不是唯一答案,要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回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根据学生的思考、回答的不同思路进行有的放矢的知识传授。

例如:在《茉莉花》 的“文化与传承――变体“的教学环节中,一开始设置的思路是由教师主动式讲授我国不下数百种的《茉莉花》变体,这样的讲授比较枯燥,学生容易走神,于是我临时调整思路,把欣赏的内容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从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曲调特点来辨别所属地区。调整后的教学表现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听的也很认真,但在河北《茉莉花》和山西《茉莉花》的分辨上出现了分歧,于是,此刻就需要教师根据他们的辨别理由给与引导式的知识传授,让他们从这2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风俗,地方音乐特点等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山西因为地处山区更多些,西北人民性格直率,生活简单等,因此《茉莉花》的曲调相比河北《茉莉花》更加高亢、嘹亮,歌词中情感表达更加质朴,直白等等。

根据自己设想的教学思路,以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思路进行的相应调整,最终形成了我个人比较满意的教学流程,同时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再次描述:

第二次教学设计思路及过程

教学目标:

过程、情感目标:以《茉莉花》的文化、传承、交流为主线,感受此首民歌的魅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各地《茉莉花》的风格特点去辨别所属地区;尝试准确地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教学重点:

感受《茉莉花》的魅力并传唱《茉莉花》。

教学难点:

音乐活动:感受不同变体《茉莉花》的风格特点,并辨别选择是哪个地区。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观看歌曲《爱的火焰》视频片断并思考:这首歌曲的部分旋律采用了中国哪首民歌的旋律素材?

(导入部分可以说是每节课的亮点,也是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所以,我在平时会多关注、留意生活中出现的与音乐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素材,并有选择、有针对的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在关注08年奥运会的筹备、举办过程中,我留意到《茉莉花》曲调多次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出现,以此曲调而创作的音乐作品也屡见不鲜。于是,在《茉莉花》的导入环节,我把这些内容有选择的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这首歌曲在举世瞩目的盛会上的影响力,感受它的魅力。并请学生演唱几句或全体演唱这熟悉的曲调。)

从这个环节开始,学生将首先跟着老师的思路去进行学习。

二、《茉莉花》的文化与传承:

1、提出问题:同学们:中国的民歌浩如繁星,为什么《茉莉花》却能香飘四溢、名扬世界呢?(请同学们先回答,然后根据回答的情况小结,并导向让学生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答案)

2了解民歌的创作基础及分类

3、了解《茉莉花》的起源――以六合《鲜花调》为例延伸至江苏民歌《茉莉花》

4、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简单学唱

5、了解《茉莉花》的变体

《茉莉花》的变体不下数百种,这同各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人文风俗及地方语言都有密切关系。

让学生通过听辨活动来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各地《茉莉花》,这个环节是老师根据学生思路来调整教学的部分,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可有针对的改变教学方式,即学生主动性学习或教师主动性教学。

6、小结:让学生把前面的文化传承过程回顾一下,并以图片呈现。

连接语:《茉莉花》在因为优美的旋律,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传唱,那么,它又是怎样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呢?

三、《茉莉花》的对外交流:

1、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

(口述)英国人贝罗以出版物形式把《茉莉花》的曲调带出中国;

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把《茉莉花》的曲调运用在歌剧《图兰朵》的创作中。

2、《茉莉花》与音乐圣殿;

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的音乐交流;

欣赏:2003年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片断。

3、《茉莉花》与重要场合的演出。

请学生朗读

四、感受与实践:

1、讨论与回答:中国的民歌浩如繁星,为什么《茉莉花》却能香飘四溢、名扬世界呢?

生答:……

师结:旋律的优美、悠扬

广泛的民间传唱、变体

对外音乐交流

重要场合的演出

……

《茉莉花》从一首口头创作传唱的歌曲慢慢衍变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而走向世界,这是与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广泛的传唱分不开的。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齐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五、课堂小结:

一首中国民歌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能打动各个国家不同肤色人们的心?透过优美婉转的旋律,溢发出来的正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本质。

花之歌教案篇3

一、案例实录

1.教学引导

首先,学生看视频、听宋祖英演唱会。问题:(1)演唱者是谁?(2)地点在哪里?引出江苏民歌“茉莉花”。

2.导入新课

(1)老师弹奏《茉莉花》,学生用“U”音唱一唱,老师再范唱;(2)学生唱歌词,老师讲解气息方法并示范;(3)叫俩学生分别唱并对比评价。师:你认为哪句唱得好?哪一句难唱些?(4)情绪处理后再全歌演唱;(5)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6)跟着音乐唱一次,老师指挥。

3.参与练习

竖笛配奏。(1)自由练习;(2)跟琴吹奏“茉莉花”;(3)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吹奏。

4.走进江南

师:今天,老师让你们听二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来欣赏,仔细听好啊。

师:这是一首哪里的民歌,除了这首《茉莉花》之外,同学们知道的江苏民歌还有哪些呢?

老师导入新课《拔根芦柴花》。

师:我们江苏的民歌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江浙地区民歌《拔根芦柴花》,曲中透着山野气息,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仔细听老师介绍,学生欣赏音乐讨论歌曲速度、情绪跟琴用“luo”来哼唱歌谱仔细听范唱,能够找出几个扬州方言朗读歌词、掌握扬州方言讨论、自由发言分乐句跟琴学唱自己找难点,用老师的方法把难点解决了,一起讨论应该怎么去唱才能唱准、唱好,跟着琴把难点地方再唱一唱,跟琴完整演唱,男女声分乐句来演唱歌曲加进情绪、速度。

5.新歌教学

(1)歌谱学唱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句一句地来学唱歌谱。

(2)老师范唱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来模唱,注意歌词有什么特点(出示江浙方言)?

(3)唱歌词

先朗读歌词,再分析衬词的作用。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跟以前我们所学的歌曲有点不一样,它的歌词中括号特别多,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

师:原来括号里的叫衬词,这在民歌里面经常出现的,在演唱时不要唱得太响(分乐句来学唱歌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钢琴来一句一句地学唱歌词(找出难点,解决难点)。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几个地方唱的不是很好(指出)。

师:这种一字多音的地方,同学们唱得不是很好。请同学们完整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会唱这首歌曲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想给同学们增加一点点难度,把这首歌曲表现得更好。

师:我们分男女声来演唱这首歌曲。赏听“采茶舞曲”。

师:茶叶是江南的特产之一,现在我们上茶园去看看吧(放音乐、出示歌词)!

6.说一说江南

师:老师要你们在家收集江南的资料,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江南。如小吃、民歌、诗歌。

学生一起吟诵本册语文教材诗歌《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再揭示课题――“走进江南”。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江南之行,在回忆“茉莉花”的芬芳中结束我们的课,同学们下课!

二、案例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尤其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歌教学,更是担负起了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责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王老师从民歌的三个主要特点:地域性、方言性、非语意性(即衬词)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民歌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学习部分。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般是口头传唱,并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它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1.民歌的艺术魅力――审美

民歌教学在音乐课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多唱,在唱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民歌的美,去感受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民歌的魅力。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如民歌(或曲艺)的产生、发展、分类、艺术特点等等,也有结合着具体的作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在理解中消化、吸收,没有死记硬背,把理论知识蕴涵于音乐体验之中。在《茉莉花》教学中,导入完了之后,又用竖笛要学生演奏了几曲《茉莉花》,让学生在竖笛声中体验民歌的美妙,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在演奏中亲身去体验江苏民歌,享受音乐美。加上老师那从容、镇定、极富课堂驾驭能力的举手、投足和手势以及情绪的处理一环一环紧扣,更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除此,老师还注重将语文的课堂知识积累运用到音乐课堂之中,符合学科整合的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

2.民歌多姿多彩的原因所在――地域性

德国的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民歌多姿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地域性。蒙古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因此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就较宽广、奔放。江南地区多为小桥流水人家,因此,江南的民歌风格大多柔美、婉转。所以,民歌教学的导入就从民歌的地域所在入手。在《茉莉花》教学中,王老师的导入就是:利用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演唱的“茉莉花”直接导入学习江苏民歌,了解江浙的地域、人情。”“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江南?”学生有的去过,有的在电视里见过,他们都高高地举起手,站起来都自豪而骄傲地介绍着他们的所见所闻。一番介绍以后,大家对江南已不再陌生,再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茉莉花》衬托下的江南景色,一边介绍江南的风土人情,音乐学习的过程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开始了。

3.民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方言性

学生用普通话演唱这首民歌并不算困难,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民歌的方言性是使民歌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正是民歌教学的难点。以前,学生一遇到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就发笑,觉得好难听,有的觉得好怪异。于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老师充分地运用了对比法――江北方言与浙江越剧方言之间的对比,很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很意外的要求,让他们用江北方言演唱《拔根芦柴花》,再用浙江方言演唱《采茶舞曲》。让他们自己感受方言演唱为民歌带来的无限魅力。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感到很新鲜,都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尽管学生用方言唱出了一点,但他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很别扭。同样,老师用湖南方言演唱出来的《一根竹竿容易弯》,他们也分析出失去了原有的柔美与婉转。抓住这一精辟的分析,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此时,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民歌有它的方言性。在这个环节以后,学生普遍地反映民歌用方言演唱真好听,并用心去唱好每一句方言。

4.民歌中无意胜有意的法宝――非语意性

几乎每首民歌中都或多或少有衬词,这是民歌的另一特点即非语意性。而如何让学生发现并知道这是民歌的特点呢?我在教学中用了引导――发现法。课上让学生找《拔根芦柴花》中情绪高涨的地方。由于民歌自身的魅力,学生很快就发现《拔根芦柴花》中有一大段衬词的地方让他们唱得很有劲。在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肯定他们,而是问这些衬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思考,“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让你们越唱越有劲呢?”“因为这些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

太棒了!一语中的。

在肯定他们的发现后,老师又告诉学生,歌中运用“芦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作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透露出纯朴的乡土气息。在后段拓展知识部分,老师还注重将新课标“音乐与相关文化”集中体现,并有机融合,将江南的风光、人情全部融在整堂课中,渗透在学生心中,初步了解了江南好,怎不忆江南的经典!

三、问题思考

1.教师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习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音乐,挖掘深藏在音乐的奥密,对他们努力的成果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把谈话导入――音乐欣赏――方言学唱――表现歌曲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计划有目的地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2.把握好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唱民歌就是要唱“味道”。能体现出作品风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方言)、衬词等。在《拔根芦柴花》中,这几个方面在歌曲中产生一种细腻、秀美的艺术效果,它强化了歌曲的欢快、活泼的艺术风格,使之更加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同学们会表现出对民歌的浓厚兴趣,并乐于演唱。

3.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民族的即全世界的”。对于一些关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知识,我们就更应该运用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绝不能忽视,民族的文化,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让青少年喜欢和热爱民歌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感情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花之歌教案篇4

1.感受歌曲优美、流畅的情绪,知道春天季节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并能用歌声表达内心的感受2.能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有关小燕子的动作。

3.能在熟悉曲调的基础上较为清楚的唱出歌词。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之前活动中对春天和燕子的初步认识2.物质准备:小燕子的图片(头饰)、歌曲磁带、歌词配图活动过程:

1、猜谜,导入。

教师: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什么动物白肚皮,黑衣裳,尾巴像把小剪刀,爱吃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他?

2、教师出示小燕子的图片:小朋友,你们说它是谁啊?春天到了,小燕子飞到了小(二)班来做客,它还想教小朋友们唱一首歌,小朋友们要不要跟小燕子学本领?播放音乐,请幼儿仔细听"大家听一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歌词里都出现了什么?播放完毕教师进行提问,幼儿边说教师变按照幼儿说的把歌词的配图按歌词的顺序粘贴在黑板上。

遇到难点可再播放一次,帮助幼儿一起找出歌词演唱的内容。在幼儿说出歌词的同时可以让大家共同想想歌词可以配上怎样的动作。

3、学唱歌曲,并可适当的加上创编的动作。

(1)教师有表情地范唱,边唱边指示歌词相应的图片。

(2)幼儿跟着伴奏学唱2~3遍,用图谱来提示幼儿来记忆歌词。可以配上之前想好的动作,以便幼儿记忆,感受歌曲的优美。

4、幼儿完整地进行歌曲表演。

(1)教师应用图谱轻声地带幼儿完整地表演歌曲,并提示之前一起创编的一些动作,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歌曲表演。

(2)请幼儿完整的演唱《小燕子》,可以带上肢体的一些动作,感受音乐的柔美。

5、结束部分

小燕子的歌很好听,小燕子的舞也可好看啦,我们一起来跳一个小燕子的舞蹈吧。(在歌曲音乐的伴奏下,边唱边跳,并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其它部位舞蹈)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2教学目标:

1、学习用一次性纸杯制作挂表,培养幼儿剪、涂、固定的动手能力。

2、认识表上数字的意义及认识区分时针和分针。

3、通过用废旧的一次性纸杯来进行创作变废为宝,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废旧的一次性纸杯数个、剪刀数把、水彩笔数套、绳子数根、胶带一卷、大挂表一只、图钉一盒、卡纸做的分针时针数套。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出示大挂表,请幼儿观察,提问:它的作用是什么?表上面都有什么?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幼儿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表是用来掌握时间的,一天共有24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晚上12个小时,表上面有1-12的数字,有两个表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时针跑两个数字间一个空格是一个小时,分针跑一周是一个小时。今天我们自己做一个挂表如何?

二、基本部分

1、出示纸杯,这是一只废旧的纸杯要丢掉的,为了减少对地球的污染,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可以将它变废为宝,你们想想可以做些什么呢?发挥幼儿的想像进行讨论,教师加以引导。

现在,我要把纸杯做一只小挂表来装饰我们的活动室,你们觉得如何?

2、介绍示范制作过程

(1)用剪刀从杯口向下至杯底随意剪成数条。

(2)把剪好的条条从杯底向外压成象一盛开的太阳花状,把条条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花纹进行装饰。

(3)用胶带在其中一片花瓣上粘上绳子,用黑水笔在杯底粘绳子的花瓣正下方写上数字12,其余1-11的数字如挂表数字一样填写一周。

(4)将分针时针用图钉固定在杯底中心位置,针头用胶泥堵上防止扎伤,就这样一只漂亮的纸杯挂表就做好了。

3、交待注意事项

(1)使用剪刀时,不要把剪刀头对准别人或自己,防止扎伤。

(2)把纸杯剪成条条时,尽量剪匀称,以免影响视观效果。

(3)在填写数字12时,先拎起绳子找准正上方。

(4)在固定时针分针时注意保护自己,防止扎伤。

4、分发制作材料,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适时协助个别幼儿,鼓励幼儿坚持独立完成作品。

三、结束部分

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相互欣赏并评价同伴的作品,最后教师总结评价幼儿作品。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能够用线条、图案进行组合,装饰小蛇的身体。

2.体验线描活动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谁呀?小蛇的身上有哪些漂亮的图案呢?

2.小结:小蛇的身上有很多线条和图形组合起来的漂亮的图案。

二、教师讲解示范画装饰图案。

1.那你发现了哪些漂亮的图案?还有哪些好看的图案呢?

2.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进行范画。

3.请个别幼儿来尝试画装饰图案。

(1)那这个图案是用了那些线条和图案组合成的呢?

(2)那谁来试试,这个图案可以怎么画?

4.引导幼儿在画面空白处进行绘画

(1)其实这条小蛇可贪吃了,你们觉得它可能会吃些什么呢?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画面空白处画上一些吃的,丰富画面内容。

4.小结:今天,我们发现这条贪吃的小蛇身上的图案不只是简单的线条或者图案了,而是把线条宝宝和图形宝宝组合在一起,画出了好看的装饰图案。

等会儿就请你们也来试试吧!别忘了画画它爱吃的东西!

三、组织幼儿操作

提出操作要求:我们装饰的图案要整齐地排列在小蛇的身上才好看哦!现在一起去装饰吧!

活动反思:

本次线描活动是幼儿第二次接触这种复合式的装饰图案,我在示范时示范了比较多,在幼儿操作时也鼓励幼儿进行模仿为主,因此效果还比较好,个别能力强的孩子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能顺利地画圆和放射性线条

2、能自主选择颜色给太阳涂色

3、感受太阳给大家带来的温暖

活动准备

教师范画、勾线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谜语导入:一个勤劳小宝宝,天一亮就上工若有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让幼儿猜出谜底(太阳)

(2)出示太阳。师:“今天,老师就把太阳宝宝请来了,你们看太阳宝宝怎么啦?”

(3)教师讲述太阳宝宝的光芒和笑脸到哪里去的故事。

师:太阳宝宝身上本来有许多漂亮的光芒,就在来幼儿园的路上,他遇见了一位太阳公公,太阳公公年纪大了,身上没有了光芒,生病了。于是,

太阳宝宝就把自己的光

芒全给了他。太阳宝宝的光芒给了太阳公公,他也就失去了笑脸。我们小朋友怎样来帮助太阳宝宝呢?

2、范画展示,引导孩子欣赏画面,学习装饰太阳宝宝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太阳宝宝的脸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红色的)它的光芒是什么样子的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表现太阳的光芒,说说:你想画什么样的光芒,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点、线和各种颜色来表现,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回

答,在操作纸上画一画,

帮助幼儿学习装饰的基本方法

3、交待绘画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先用笔勾画出太阳宝宝的基本形象,然后用油画棒进行涂色

(2)鼓励幼儿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太阳光芒和太阳宝宝的笑脸

(3)教师交待绘画要求,提醒幼儿选择鲜艳的色彩装饰太阳宝宝

(4)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地在纸上进行装饰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展示太阳宝宝,让幼儿说说:你最喜欢的太阳宝宝,并说出原因

绘画《暖暖的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亲身感觉到的事物,对于小班幼儿非常熟悉,幼儿也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我以暖暖的太阳为主题,把

目标定位于通过绘画让幼儿在了解太阳的外形、颜色的基础上学习画圆及放射性的线条,学会自主选择颜色给太阳涂色,并让幼儿感受到太阳带给

大家的温暖。

教学亮点:

1、兴趣是的老师,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我用拟人化的手法,设计了太阳宝宝的光芒和笑脸到哪里去的故事,简短、生动的小故事,一

下就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同时还给幼儿进行了一次乐于助人的爱心教育,一举两得。

2、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问题,从具体的内容,有方向性地引导幼儿大

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认识,对太阳的外形、颜色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3、注意了幼儿绘画技能的培养。

小班幼儿才接解绘画,如何勾画,如何上色还是一张白纸,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进行了认真的示范和详细的

讲解,让幼儿进行了书空练习,从一开始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启示:

1、长期以来,我们在上美术活动时都忽略语言方面的技巧,语言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精辟性。

一个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幼儿乐学、好学,能引

导幼儿多看多思、各抒己见,发表出自己观点的问题。提问的导向性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找出新路,挖出新意。所以,教师不但要

在语言活动和要在教学中时刻注意提出有效性的问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幼儿能真正的去体会,去感受,去评析。

2、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这就须要给幼儿表达的充足的时间。

3、在幼儿绘画时,要鼓励幼儿大胆的作画,教师应注重活动的过程,而不要太过于注重结果。

小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

1、对鞋底感兴趣,并能用语言表达观察后的感受。

2、学习用鞋底印画,能根据鞋印的形状大胆地想象,进行简单的添画。

3、能大胆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平底有花纹的鞋子若干、白纸、水粉色、调色盒、油画棒、湿抹布,鞋印添画范例一张

活动过程:

一、观察鞋子,引起兴趣。

“今天,许多的鞋子宝宝要来参加舞会,它们在哪儿呢?(引导孩子发现脚上的鞋子,引起观察的兴趣)找一找,你喜欢谁的鞋子宝宝?为什么?”(启发幼儿说出鞋子不同的样式、颜色、图案等)

二、观察鞋底的花纹,激发想象。

“请你们看看自己的鞋底:

(1)你看见鞋底上有什么?

(2)花纹有什么不同?

(3)看看这些花纹象什么呢?”

三、尝试用鞋底印画,体验活动中的趣味性。

“鞋底的花纹真有趣,看鞋子宝宝跳舞了(教师示范印画)。你们的鞋子宝宝想跳舞了吗?选你最喜欢的鞋子,穿上漂亮的衣服跳个好看的舞。

(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幼儿注意印画的画面,并将鞋印画放到桌子上晾干)

四、欣赏鞋印添加想象画,拓展幼儿的想象能力。

“刚才我的鞋子也去跳舞了,看,它们在这儿呢。咦?怎么变了。原来它们刚才化妆了,看看,它们化妆成什么了呀?怎么化妆的呢?”

(引导幼儿观察在鞋印的不同部位,添上线条、点、圈,变成不同的东西)

五、幼儿进行鞋印添加想象,鼓励幼儿大胆添画

花之歌教案篇5

一、课堂主要教学步骤呈现

1.真题演练:(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给学生大约5分钟时间,明确要求答案不能停留于脑海,而要流诸笔端。学生作答的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作答情况。5分钟后,老师指定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他们的答案。

2.评析答案:老师并没有急于点评学生的现场答案,而是先出示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紧接着抛出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结合参考答案说明3分可能会怎么给?二是问学生这样给分的依据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归纳出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规范答题的思路――明技巧、说内容、表效果,并且将它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指定学生结合答题思路给之前黑板上的两个答案评分,并且说出评分的依据。

3.真题巩固:(200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要求学生用大约3分钟时间独立写出该题答案,3分钟后同桌之间相互评分,最后老师有选择性地对学生答案进行宣读和点评。

二、基于课堂对高考复习有效性的理解和分析

总体而言,笔者认为这样的复习课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是有效的。具体而言,表现在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这是一种基于学情和考情的有效复习,真正做到了高考复习课的省时高效。

维度一: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是《浙江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重要考点,浙江省近三年高考的语文诗歌鉴赏试题:2011年第22题,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2010年第22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2009年第23题,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纵观近三年的高考题,无一例外地考查了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设定的分值是3分或者4分,占诗歌鉴赏总分的一半之多。此外,2011年全国其他省市高考试卷中,多数省市也考查了这一知识点。可见这一教学内容之于高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先让学生当堂演练2010年高考题《定林》,然后通过出示参考答案让学生领悟试题的赋分方式,进而归纳出规范答题的思路――明技巧、说内容、表效果,最后用2009年高考试题《踏莎行?雪中看梅花》来检验学生的课堂成效。这样的安排既紧扣“鉴赏表达技巧,注意答题规范”的教学目标,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另外,课堂教学所选的例题是浙江省2010年和2009年的高考试题,选题典型,针对性强,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度。

维度二:学生参与的有效性。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考虑复习时间紧迫,就拼命地“赶”进度,急着把自己备课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倒”给学生,把课件一张接着一张地“放映”给学生看。这样的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浮光掠影”地做题,不能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表达。这样的复习就会流于形式,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而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

本堂复习课的教学,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得以凸显。正是因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得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学生的课堂训练做到了省时高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一味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有两个环节的处理对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言非常重要,一是在“真题演练”环节让学生去总结规范答题的思路并且对黑板上同学的作答进行评分,一是在“真题巩固”环节让同桌间相互评分,这两个环节兼顾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点与面。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生不是停留在“知其然”,而是深入到了“知其所以然”。我相信这样的教学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培养了能力,懂得了技法,在考试时就能举一反三了。

维度三: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教师并没有滔滔不绝地讲,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和总结,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课堂完全成了学生的舞台,老师只是起到有序组织教学的作用。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花之歌教案篇6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作为一名天才诗人,在不到十年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作。1819年,作者曾因1818年发表的神话诗《恩底弥翁》,而遭受着当时评论家的攻讦,在思想上情感上甚至生活上都处于困难时期,但这段时期也正是作者创作最丰富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济慈创作出了被评论家认为是他最优秀也最成熟的文学作品——诗颂。从济慈的大部分颂诗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所提出的著名的美学理论,即“消极能力”,“就是诗人在创作时应忘却自己的存在,完全沉浸在对诗歌主题的感受中,接受一切神秘与不可知的事物而不刨根问底”李公照,高继海《新编英国文学教程》,第261页。当时,作者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个希腊古瓮,于是产生了联想,并完全沉浸在这个瓮的美丽之中,创出了这首优美的诗作。在这个古瓮上,作者寄托了自己的唯美主义情感与“美即真,真即美”的美学思想,以及表达了艺术的永恒和人生短暂的矛盾思想。

歌曲《青花瓷》是2008年中国春晚上由歌手周杰伦演绎的新曲,作词者为中国台湾的文人方文山。他通过始产于中国唐代的一种瓷器——青花瓷——这样一种代表了古代中国古典文化的艺术品表达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情,歌曲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唯美的画面与情感让这首曲子与诗歌《古瓮颂》产生了可比性与共同点。笔者从二者存在的可比性、相异性与共同性的角度出发,旨在阐述:文学艺术之内涵不仅具有相通性,而且它们所体现的美感、文化与艺术也不会静止于一个时刻、一个地点而不传承的,犹如一条小溪,不停地在潺潺流动。

无论我们处在作品外部,以远观或宏观的角度从整体出发,还是作为读者进入作品的内部,把自己沉浸到诗和歌曲中,与每一句诗行、每一句歌词进行交流,从二者所引起的感受,即从欣赏或者说读者反映的角度,都可以了解到这两部作品分别蕴含着形式上的差异和文化内涵上共通之处。

首先,在古代,不管是西方还是在中国,诗乐舞三者皆不分家,他们一般都会同时出现在一部作品当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们逐渐分离,作为一种单一的文学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这种分离倒可以使他们更好更充分地发展。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即摒弃了乐舞,仅采用诗歌的形式。而《青花瓷》则摒弃了诗舞,仅采用乐的形式,二者虽均只采用了一种艺术形式,但二者体现文化内涵与艺术美感的力量却毫不逊色,从前者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和后者在现代人们心中的受欢迎程度即可看出这一点。

诗歌《希腊古瓮颂》主要以文字作为表现载体,再现了古瓮的形象,使它以文学的形式从古代来到我们的面前。但是歌曲《青花瓷》则是借助声音,采用音乐的形式再现了中国一千多年前的古典艺术之美的代表作品——青花瓷的“美丽倩影”。从表面上看,二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事实上,文学和音乐同属时间艺术,而古瓮与青花瓷作为艺术品则属于空间艺术,两部作品均使读者在感受时间艺术的同时,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副空间艺术的形象。二者均通过空间与时间艺术的融合达到了展现艺术美与体现艺术思想的目的。虽然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且描写的对象即瓷器也不同,但所表达的艺术美感却同样强烈和美好,给我们带来美感和艺术的享受。

古瓮和青花瓷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来讲,距离我们这个时代都相当的久远,而且二者相对于对方而言也是这样。但是,在《希腊古瓮颂》中,时间艺术诗歌通过空间艺术古瓮的引发,而《青花瓷》中,时间艺术歌曲通过空间艺术青花瓷的引发而产生出来,是因为文学与其他艺术在创作灵感上可以相互孕育与启发。使两个作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形式,通过他们的想象把他们带到了我们面前,使两种艺术品同时出在同一时空中。这不仅说明了在诗歌和音乐之间即文学艺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亲缘关系,而且也说明了无论中西,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均有这样一种强大的传承力量。他使那些本来在我们想象当中的东西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展现在他们和我们面前。通过古瓮,我们看一幅唯美的画面,一种真挚的情感,一种永恒的艺术,而通过青花瓷,我们看到恰恰也正是这些!

从两部作品所描写对象的时代背景上看,二者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古瓮颂》中的古瓮是古希腊的艺术作品,《青花瓷》中的青花瓷则是始于中国唐朝。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致使作者在创作时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方式和情感表现方法。

从《古瓮颂》这部作品的写作方式及情感表现方法上看,古瓮作为古代希腊的文化艺术产品,体现了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的特征:描写事物时的系统性和明晰性,表达情感时的直接性、开放性与外在性。全诗对于瓮的图案描绘从整体上看即体现了系统性与明晰性,诗的第一节中作者关于瓮的其中一面图案提出了问题,第二、三节对这一面图案进行了详细描写,对前面的问题做了回应。第四段描写了古瓮上另一面图案:祭祀场面,最后一段作者总结了两幅画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艺术理论。全文在整体上给人叙述的感觉,层层递进。

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开放性和外在性在诗的第二节中有所体现“大胆的恋人啊,你永远亲不到她的嘴,……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将永远美丽”(何功杰,《英诗选读》第400、401页)。其中象“恋人、亲、爱”这些词语的使用明显体现了西方文化直接表达爱情的叙述特征。

青花瓷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使歌曲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抒情性特征,在抒发内心情感方面,往往展现出含蓄性及意境性的特点。《青花瓷》的歌词从整体上看主要是描绘了一个意境:词作者把青花瓷上的图案与词中人对心上人的思念这两种描写融合在一起,乍一看,词语运用不精确,句子也很零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很模糊,无法看清脉络。只有通读全词,才能体会出歌曲的意境,整体性很强。另外,在情感表达上,《古瓮颂》中直白的爱情表达方式与《青花瓷》中的含蓄明显不同,通篇无一个思念之词,却表达了强烈的思念之情,如“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临摹宋体落款是却惦记着你”“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方文山,《青花瓷》之歌词)句中的“等、惦记、惹”字都体现了对心上人朦胧而又浪漫的爱情。

从表面上看,二者存在着如此相异的文化背景,使得作者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现形式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若进一步从深层次欣赏,可以看出:首先两部作品都是对古典与历史的回顾与品味,同样以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基础,同样体现了艺术之美。其次浪漫主义诗歌因反对古典主义诗歌强调理性、秩序的创作方法与原则,开始着重抒发情感,济慈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从这点看,诗歌《希腊古翁颂》与歌曲《青花瓷》有了基本的共通之处。

作者在再现瓶身图案时,两部作品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济慈在诗歌中除了真实的描述古瓮上的图案之外,还另外加入了自己对图案背后所蕴含的事件的想象与虚构,如在诗歌的第一节作者就古瓮上的图案产生了疑问和联想“你讲述的是什么绿叶饰缘的传说,是关于神仙,凡人,或二者都是?是在阿卡狄山谷或在胜地潭坡?这是什么神或人?什么姑娘不愿意?疯狂的追求什么?逃避什么争斗?这是什么笛子和手鼓?为什么这般欣喜?”(何功杰,《英诗选读》第400、401页)在第四节中,诗人在开端真实的再现了祭祀的画面之后,接着从祭祀场面就联想到一个古朴、宁静的小镇“从什么河畔、或海边的小镇,会傍山建筑的宁静的小城堡,涌出这批村民,在这虔诚的大清早?小镇啊,你的街道将永远寂静,没有一个人灵能够返回,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荒凉静寂。”(何功杰,《英诗选读》第400、401页)这些想象对画面再现的滋扰,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评论家认为“济慈在颂诗中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美丽世界,这与那个时代丑恶的现实相对立。作为一名诗人它独特的感受力使他能最大限度地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他出色的想象力使他可以通过有声的音乐与词语刻画把所产生的感觉转化成具有永恒之美的可见意象”。(张定铨,吴钢,《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第199页)由此可见,想象是济慈创做诗歌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歌曲《青花瓷》则只是纯粹如实地描写瓷器上的图案,且笔墨使用较少,仅仅“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是却惦记着你”(方文山,《青花瓷》之歌词)四句,其中也不掺杂作词者对此艺术品的主观想象。

尽管二者在图案再现的形式上存在着不同,但是若从所描绘的图案内容来看,则都体现了艺术品所处国家及时代的文化特色,古瓮上的“风笛、鼓铙、希腊古老的传说:敦陂或阿卡狄、祭祀的场景”这些都是古希腊文化的代表和体现。而青花瓷上的“青花、牡丹、釉色、仕女、汉隶、锦鲤、宋体”这些则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体现。作者在创作一首诗歌或歌曲的同时,也赋予了他的作品以自己国家独有的文化和生命。这正是文学艺术内涵的共通性: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不管什么样的文学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来体现自己国家的文化特征,而且它们对自己所要体现的有着同样强烈的表现力量。

在措辞和修辞手法的应用上,两部作品也存在形式上的差异。《希腊古瓮颂》中的古瓮给人一种厚重的印象,因此,作者进行创作时的措辞就让读者对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与艺术美产生一种永恒坚定的感觉。而《青花瓷》与此相比则相对体现了中国江南那种清新婉约的风格。比如:二者在表达爱情方面就有明显区别,前者体现了爱情的永恒,如诗的第二、三节中:“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将永远秀丽!”“呵,更为幸福的、幸福的爱!永远热烈,正等待情人宴飨,永远热情地心跳,永远年轻”(何功杰,《英诗选读》第400、401页)中词语“永远”的使用。后者展现的爱情则显现出淡淡的哀伤、思念和朦胧感,如“你的美一缕飘散,去了我去不了的地方”“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方文山,《青花瓷》之歌词)。虽角度不同,但首先二者在主题上同样揭示了自古以来中外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讴歌的永恒话题:爱情,且这种无法实现的令人遗憾的爱情均更能给人一种难得、值得珍惜的感觉。

其次,二者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修辞手法,但达到的目的却相同。《古瓮颂》中运用拟人手法,如诗的第五节中“优美的姿态……你呀,沉默的形体,嘲笑我们的荒唐”(何功杰,《英诗选读》第400、401页)中“姿态”、“嘲笑”词语的使用,赋予了古瓮这件艺术品以生命。后者则较多运用比喻,如“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方文山,《青花瓷》之歌词)中,分别把心上人比作青花瓷,把秘密比作绣花针的落地般细腻。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修辞存在着一种共通性,它们的使用目的都是赋予静态的图案以动感,使一副副处于静止状态的画面成为各种动态的生活。使作者描写的艺术品如同活生生的人物一般一下子活了起来,以一种立体的感觉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动态感的产生对静态图案的描绘起到的一种补充说明的作用,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使作品增强了对其主题:爱情的艺术表现力。

作为阅读者,笔者在欣赏这两部作品时,看到的不仅仅只是一首诗,听到的也不仅仅只是一首歌曲,同时还在心中勾勒出了两幅唯美的画面。济慈的诗歌《古瓮颂》与歌曲《青花瓷》,虽然二者的表现载体不同,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会因这些不同而有丝毫的珊减,也完全不会让读者产生某一种文学形式有表达不准确或不明朗的感觉,这也正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的共通性使他们所要表达的一切均同样的强烈,也同样拥有让欣赏者产生共鸣的力量。它们所体现的共通的艺术与古典之美,共通的音乐美、情感美、图画美、诗的韵律之美、歌曲在反复吟唱之中的旋律之美与诗歌所蕴含的潜在文化内涵之美在中西文化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它们可以相互影响、借鉴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李公照,高继海,《新编英国文学教程》,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第261页.

花之歌教案篇7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柔美、纯真的声音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2.能认真听赏《采茶舞曲》,并积极参与跳一跳“采茶舞”的活动,从中体验乐趣。

教学重点

用柔美、纯真的声音演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难点

1.体会休止符在乐句中的作用。

2.通过学跳采茶舞,感受江南舞蹈韵味,喜欢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忆江南”

教师: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名字吗?

学生:忆江南。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眼中的江南是什么样子?

(播放课件《走进江南》,初步了解江南的景致、气候和风土人情。)

教师:江南这么美丽,你们觉得江南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畅谈)

二、“唱江南”――《茉莉花》

1.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赏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

2.听录音范唱。

3.学生齐唱歌曲。

教师:这首歌你们都这么熟悉,许多同学都已经会唱了,那我们今天怎样把歌曲唱得更美呢?

(提示学生从歌曲节奏、音准、情感处理等几个方面把握歌曲。)

4.学习歌曲节奏。

教师:(课件出示曲谱)请同学们看看这首歌曲的节奏型,谁能提示大家在练习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

学生: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的停顿。

教师:如何解决这些难点?请同学们分小组练习节奏,练习好了回到原位。

请一小组示范,教师随机指导,全班齐练。

5.学习歌曲歌谱。

(1)教师:这么优美的旋律,由哪些可爱的音组成?(do、re、mi、sol、la五个音组成。)

教师:没有哪些音?

学生:fa、si两个音。

教师:这首歌曲由do、re、mi、sol、la五个音变化组成,这是中国典型的民族五声调式。

(2)教师范唱歌谱。

(3)学生独立学习,边拍节奏边识谱,自由练习。

(4)学生齐唱歌谱。

6.感情处理。

(1)教师:美丽的《茉莉花》怎样演唱才能把歌曲意境表现出来呢?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2)教师:在歌曲中有两个相同乐句,不仅旋律相同,歌词也相同,你能找到吗?

学生演唱这两句,感受变化。(第一句“好”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喜爱,第二句“好”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赞美。)

(3)感受四分休止符的作用。

教师:在四分休止符处模拟闻花香动作,引导学生在此处换气。

(4)体会八分休止符的表现力。

教师:那这一句3213 203 50i5中间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八分休止符?

教师示范演唱没有休止符和有休止符的两种旋律,学生聆听比较。

教师:这么美丽的花,我想把它摘下来,可心里又有点……

学生:不舍。

教师:所以我停留了一下。那怎样更能表达不舍的心情呢?(教师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再次感受。)

学生:第二种。

师生边唱边表演此句。

(5)再听范唱。

教师:我们再把这首歌曲欣赏一遍,想想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音量去演唱?感情是含蓄的,还是奔放的?请大家用歌声告诉我。

学生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三、“舞江南”

1.教师:你们知道茉莉花还有什么用途吗?(泡茶)

教师:当漫山遍野都长满翠绿的新茶时,江南的孩子们会做什么呢?

教师:下面我们一块儿去看看江南的孩子跳采茶舞。(播放舞蹈《采茶舞曲》)

2.学跳采茶舞。

教师教几个采茶的基本动作,学生学习。

教师:正因为有音乐,人们上山采茶时才不会感到枯燥,下面我们一块儿跳一跳采茶舞曲,感受劳动的快乐。

师生共跳《采茶舞曲》。

四、“赞江南”

欣赏中国申奥演出中小女孩演唱的《茉莉花》。

教师:同学们,《茉莉花》是一首享誉中外的歌曲,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开场曲就是《茉莉花》;中国少年合唱团出访各国必唱曲目也是《茉莉花》;在国际音乐节上,世界各国艺术家也共唱《茉莉花》,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花之歌教案篇8

⒈初步感受京歌的特点,主动学唱歌曲。

⒉尝试用声音、动作表现京歌,产生对京剧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⒈已学会儿歌“龟兔赛跑”。

⒉幼儿欣赏了一些经典的京剧,对京剧有初步的了解。

⒊“龟兔赛跑”音乐、图片。

⒋“说唱脸谱”视频。

活动过程:

一、借助图片,复习儿歌。

⒈复习儿歌,有节奏朗诵。

师:上次我们学习了儿歌“龟兔赛跑”,还记得吗?

⒉出示图片。师:谁来看着图片,念一遍给大家听听?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片,有节奏地念一遍。

⒊师:这首儿歌还可以唱出来呢!小戏迷们,听好啦!

二、欣赏京歌“龟兔赛跑”,感受京剧的魅力。

⒈欣赏京歌“龟兔赛跑”。

⒉再次欣赏,进一步感受京歌的特点。

师:好听吗?那我们再来欣赏一次!

⒊提问:这首歌曲和我们平时唱的歌曲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个别)

⒋小结:这是一首京歌,运用了京剧的演唱方法。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剧,只有我们中国才有,很多人都非常喜欢京剧,就连外国人也很喜欢。

三、学唱歌曲。

⒈欣赏京歌。师:你觉得在京歌“龟兔赛跑”中哪一句最有趣?

⒉了解“过门”,并学唱“过门”处。

师:“龙里格龙冬龙格里格龙”,是在每一段歌曲的最后唱的,这在京剧中叫“过门”。过门处是怎么唱的?谁来试试。

⒊师:我来唱主歌部分,你们来唱过门。

⒋师:这次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唱主歌部分,一组唱过门。

⒌交换演唱。

⒍完整演唱。

四、用声音、动作形象表现京腔特点。

⒈师:怎样才能把京歌唱得更好听呢?

⒉教师示范,从声音、动作两方面形象展现。

⒊引导幼儿从声音、动作两方面着手尝试将京歌的特点表现出来:

声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同时加入念白。

动作:在念白处加入动作;每一段过门处,用不同的京剧动作亮相。

⒋形象展现京歌“龟兔赛跑”。

五、激发对京剧的热爱之情。

⒈今天我们学会了京歌“龟兔赛跑”。平时你还听到过京剧吗?在哪里听到的?可以请听过的幼儿尝试来表现一下。

⒉欣赏“说唱脸谱”。

⒊小结: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以后我们可以将京剧发扬光大,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并且喜欢上我们国家的京剧!

大班艺术活动方案2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多种花的图片,感受花的美丽。

技能目标:尝试运用纽扣进行拼、贴、画等技巧进行创作。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将纽扣贴到画纸上。

活动难点幼儿能在纽扣下添画叶子。

活动准备前经验准备:

1、课前幼儿观察过五颜六色的花。

2、幼儿已有使用双面胶和即时贴的经验。

物质准备:

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纽扣、双面胶。

绿色即时贴剪好的叶子。

活动过程导入:

导入活动,师生互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生共同跳舞蹈《茉莉花》,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基本环节:

通过观察、欣赏,感受花的美丽。

带领幼儿欣赏梅花、菊花、牡丹花等花的图片。

请幼儿说说各种花的颜色及形状。

三、交代要求,幼儿动手操作。

1、请幼儿欣赏范画。

2、介绍操作材料。

3、教师交代贴纽扣的方法。

使用即时贴贴叶子的方法。

分组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

结束:

四、展示作品,欣赏评价。

1、请幼儿自由评价。

2、将作品放入展示架大家共同欣赏。

活动延伸将纽扣等材料放入美工区供幼儿操作

大班艺术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幼儿园的主要建筑和景物,用绘画表现幼儿园的楼房、运动器具以及花草树木。

2、根据幼儿园建筑结构和景物位置,学习合理布置画面。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在幼儿园里散步,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楼房、运动器具、周围景物等。

2、组织幼儿进行建筑游戏“我们的幼儿园“,初步掌握幼儿园的布局。

3、彩色笔蜡笔、画纸(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我们的幼儿园美不美,你们想不想把这么美的幼儿园画下来,今天就画“我们的幼儿园“好不好?

2、引导幼儿回忆观察过的幼儿园的布局

教师:你们在园里看到了什么?幼儿园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门窗在哪里,是什么形状的?园内还有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树和花长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

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先仔细想好,然后再动笔。在纸上先画楼房,再画运动器具和花草树木,将房子画大一些,画在主要位置上。如果幼儿画面较空,适当启发幼儿补充内容。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教师组织幼儿互相欣赏作品,找一找哪张画上的房子画得很平稳;哪张画上画的幼儿园里的东西最多等。

小结:我们的幼儿园真美,今天大家把我们的幼儿园画下来了,我们要爱护幼儿园的一切东西,使幼儿园永远都那么美丽。

大班艺术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欣赏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梦》,引导幼儿发现美并体验这种感受。

2、增加幼儿对色调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孩子运用色调进行表现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梦。

2、幼儿作画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毕加索的作品《梦》,师生共同欣赏。师:有一个国家叫西班牙,那儿有一个大画家名字叫毕加索,今天,我们共同阅读他的一幅画。

二、通过赏析:引发感受和体验

1、师:画家画了一位什么人?她在做什么?(点击鼠标,出现作品《梦》)生:画家画了一位阿姨靠在沙发上睡得好香,她在做梦呢?师:我们来学学她的样子。

2、师:红红的,软软的沙发,衬托出阿姨粉红色的手臂,画家把它画得大大的,用了暖色的调子,小朋友,你们能感觉到红色和黄色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生:暖洋洋的。

3、师:阿姨正在做梦,我们看看好梦见了什么?(点击鼠标,背景出现蓝色夜空)生:梦见了蓝色的夜晚,现在阿姨睡在冷色的调子里,不但睡得温暖、香甜,而且还很安静。

4、师:她还在做梦呢?梦见了她睡在沙漠里,红色为主的沙漠给人什么感觉?(点击鼠标,切换背景)生:炎热的感觉。

5、师:她还梦见了什么?(点击鼠标,切换背景)生:绿色的草地,以绿色为主的草地,让我们感觉空气很好,阿姨睡得很舒服。

6、师:她还梦见了什么?(点击鼠标,出现背景)生:她梦见自己睡在海边,蓝色的海水,让我们感觉海边好像有风要吹过来,很凉爽。

三、启发幼儿作画小朋友,阿姨还梦见了什么?比如:她在阳台的月光下,或者绿色的花园里,不同环境的背景色调给我们的感觉不同,请你试试看,等会儿,我让阿姨搬到你那里去,好吗?

四、过程指导

1、对没构思好的幼儿,帮助其建立构思。

2、对不太敢表现的幼儿,鼓励其大胆表现。

3、通过表扬提示幼儿大胆使用色彩,涂画背景。

五、评价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幼儿作品,请全班幼儿一起体验背景变化后的感受。

大班艺术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伞型,并能大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装饰伞面。

2、能快速、光滑地剪下自己设计的伞,并粘贴在画面的合适位置上,注意合理布局。

3、知道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

活动准备:

1、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伞型,并能大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装饰伞面。

2、能快速、光滑地剪下自己设计的伞,并粘贴在画面的合适位置上,注意合理布局。

3、知道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心。

活动准备:

1、背景图(粘贴好上一次画好的雨中的路人),2、音乐,录音机,3、

粗细黑笔,蜡笔、粘纸,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

1、律动入座

2、音乐情境导入

3、教师小结

二、说一说

1、你见过什么样的伞?

2、你喜欢什么样的伞?

三、画一画

1、请画下你喜欢的伞的轮廓

四、剪一剪

1、请剪下小伞

2、请撑伞走一走

五、穿新衣

1、认识操作标记:

第一组是黑白线条装饰;

第二组是黑白线条与蜡笔结合装饰;

第三组是黑白线条与剪贴结合装饰。

2、自由选择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布局

3、撑伞走一走

六、去送伞

1、展现故事情境境,移情想象

2、送伞活动

(粘贴好上一次画好的雨中的路人),2、音乐,录音机,3、

粗细黑笔,蜡笔、粘纸,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下雨啦》

1、律动入座

2、音乐情境导入

3、教师小结

:下雨啦,人们都撑起了雨伞!

二、说一说

1、你见过什么样的伞?

2、你喜欢什么样的伞?

三、画一画

1、请画下你喜欢的伞的轮廓

四、剪一剪

1、请剪下小伞

2、请撑伞走一走

五、穿新衣

1、认识操作标记:

第一组是黑白线条装饰;

第二组是黑白线条与蜡笔结合装饰;

第三组是黑白线条与剪贴结合装饰。

2、自由选择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布局

3、撑伞走一走

六、出示背景图,引导幼儿去送伞

花之歌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运用喜欢的图形进行多种简单的装饰 活动。

(2)初步养成有序摆放工具、材料的习惯。

(3)体验为妈妈制作“饼干”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去过蛋糕店或者饼干店。

材料准备:水彩笔、各种形状的白纸、饼干的图案PPT。

活动重难点

重点:运用喜欢的图形进行多种简单的装饰活动。

难点:初步养成有序摆放工具和材料的习惯。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师:母亲节到了,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们给妈妈做一些“饼干”,作为对妈妈的节日祝福!

(2)播放PPT上不同花纹、样式的饼干,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每一种饼干的形状,以及饼干上面的装饰图案。

2.画“饼干”

(1)幼儿自由画“饼干”。教师观察幼儿使用工具、材料的情况,并给予及时的指导。

(2)教师以伙伴的身份鼓励幼儿制作样式、 花纹不一样的“饼干”。

3.分享与交流

引导幼儿相互介绍自己“饼千”的特别之处。

4.送“饼千”给妈妈

利用下午离园的环节,播放音乐,鼓励幼儿把自己制作的“饼干”送给妈妈,并且祝妈妈节日快乐。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回家之后和妈妈一起制作“爱心饼干”,第二天来园的时候和其他小朋友的妈妈相互交换。

喜迎母亲节创意策划方案合集二

活动目标

(1)了解妈妈的工作和喜好,并大胆地夸 一夸自己的妈妈。

(2)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3)喜欢参加有趣的节曰活动,感受节曰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事先询问过妈妈的职业和喜好。

材料准备:糖果、提前做的小花、温馨的音乐。

活动重难点

能大胆地夸一夸自己的妈妈。

活动过程

1.夸一夸自己的妈妈

(1)师:今天是母亲节,是妈妈们的节日。今天,我们把小朋友的妈妈也请到了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祝妈妈们节日快乐我们鼓掌欢迎妈妈的到来,好不好?

(2)请小朋友和自己的妈妈坐在一起,妈妈负责介绍自己,小朋友负责今一夸自己的妈妈。

师:每个小朋友的妈妈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最棒的。小朋友平时听到表扬会很开心,妈妈们也喜欢被别人夸奖,今天小朋友们就来夸一夸自己的妈妈好不好?可以夸一夸妈妈的衣服、工作和发型。

2.游戏:“喂妈妈吃糖果”

(1)师:请小朋友亲手喂妈妈吃颗糖吧,希望妈妈每天都过得甜甜蜜蜜的。(鼓励小朋友剥糖给妈妈吃)

(2)请个别妈妈说一下感受。

3.游戏:“小花送给妈妈”

(1)师:母亲节呢,一定要给妈妈献花哦!接下来,小朋友要把制作的小花送给妈妈。送的时候,对妈妈说一句什么话呢?(引导幼儿 送花的时候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妈妈辛苦了”)

(2)幼儿送花给妈妈。

活动延伸

将当天活动的照片粘贴到墙上,这样幼儿每天都可以回忆当时快乐的情景。

喜迎母亲节创意策划方案合集三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中妈妈的辛苦,知道在生活中要关心妈妈。

2.学习亲切自然地演唱歌曲,并尝试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妈妈回家之后做的事情。

材料准备:《我的好妈妈》歌曲磁带、幼儿、妈妈上班的视频。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中妈妈的辛苦,知道在生活中要关心妈妈。

难点:学习亲切自然地演唱歌曲,并尝试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 师:妈妈下班回到家之后,会做什么呢?

(2)师:为什么妈妈回家之后会立刻坐在沙发上休息呢?

2.观看视频

引导幼儿观看妈妈上班的视频,并提问:你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上班时都做什么了?辛苦吗?

3.欣赏歌曲

(1)教师示范唱,并提问:妈妈下班之后, 宝宝对妈妈说了什么话?

(2)教师边演唱边表演动作。

4.幼儿学唱

教师指导幼儿用亲切的声音唱出宝宝对妈妈的关心。

活动延伸

离园的时候,请幼儿表演歌曲给妈妈听。

喜迎母亲节创意策划方案合集四

活动目标

(1)通过给妈妈化妆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2)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照顾,并主动拥抱妈妈表达爱意。

(3)进一步增进与妈妈之间的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请幼儿在家中听妈妈讲述自己生病的时候是怎么被照顾的。

人员准备:提前给幼儿的妈妈发出参与活动的邀请函。

材料准备:音乐、场地、唇膏、眉笔、腮红。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给妈妈化妆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难点:能更好地与妈妈进行合作游戏。

活动过程

1.诗歌表演,激发对妈妈的爱

师:今天,小朋友的妈妈都来到了幼儿园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让我们朗诵一首《游子吟》来欢迎妈妈们的到来。

2.游戏:我给妈妈化妆

游戏规则:幼儿十人一组,在规定的2分钟时间之内给妈妈化妆,包括涂口红、画眉毛和涂腮红;当音乐响起来之后,妈妈和幼儿一起走上舞台,到舞台中间摆出一个帅气的造型。

重点: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和妈妈一起游戏的快乐。

3. 亲子游戏:拥抱

妈妈站在一条线上,幼儿站在离妈妈十米远的另外一条线上,等到口哨吹响,一起奔向对方,互相拥抱,让幼儿体验到和妈妈拥抱的快乐。

活动延伸

将活动的照片布置在墙上,提醒幼儿回忆当时快乐的情景。

喜迎母亲节创意策划方案合集五

活动目标

(1)清楚地介绍自己妈妈的职业、爱好和特长。

(2)回忆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时刻。

(3)对妈妈说一句话,增进母子(女)之间的感情。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请幼儿在家和妈妈聊天,了解妈妈的爱好、特长等;让妈妈讲讲宝宝小时候有趣的事情。

材料准备:请幼儿带一张自己妈妈的照片;纸做的大喇叭;录音机。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清楚地介绍自己妈妈的职业、爱好和特长。

难点:对妈妈说一句话,增进母子(女)之间的感情。

活动过程

1.猜猜这是谁的妈妈

师:有一位妈妈长着长长的头发,喜欢穿漂亮的小花裙子,而且最厉害的是能抓小偷,你们猜这是谁的妈妈呢?

2.集体活动:这是我妈妈

(1)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

师: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告诉大家你的妈妈是做什么的、有什么厉害的本领、最喜欢做什么。(教师同时展示该幼儿妈妈的照片)

(2)生活经验迁移,启发幼儿回忆和妈妈一起做过的一件最难忘、最快乐的事情,增强爱妈妈的情感。

3.我对妈妈说句话

师:小朋友来对自己的妈妈说一句话。

教师播放PPT,出现某个小朋友的妈妈照片时,这个小朋友就来到前面拿着纸做的大喇叭大声说出对妈妈的爱,配班教师进行录音。

花之歌教案篇10

笔者认为,音乐要素的记忆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是具有母语声音性质要素的,是与情感、形象结合的共生体。因此,对于“花儿”音调的记忆和情感体验,就像每个人的方言母语一样,只有在记忆的最佳年龄亲身经历或被其感受、体验过,才能深深刻印在记忆之中一生不会忘记。即便是远离故土,一旦听到便能记起。故乡的方言母语和歌声,就一定会记得家乡、亲人和祖国。这应该是语言音调及音乐性不可磨灭的记忆规律。有人概括地说:“艺术具有形象、情感、感性的特质”,据此笔者认为,“花儿”曲调(“乡音”方言)、“花儿”歌词(“乡情”民风民俗)等,只要在成长的记忆中,利用艺术的情感特征这一音乐艺术规律特点和教育原理,并有效通过现有学校的音乐课程及校园文化艺术实践活动,通过美妙的花儿曲调给教育对象植入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和烙印,其重要性和功效也就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效应中实现了。因此,音乐研究者、教育者、管理者和社会成员,从教育传承的角度而言,对于社会上已经多年形成的“花儿进校园”(也包括:“花儿进课堂”)等约定俗成的提法与“校园花儿”之间的本质差异,应该从目标、任务、责及内涵上有清楚的认识和界定了。

二、宁夏“校园花儿”的教学途径与方法

1、以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

(1)可以以院校、班级为位,开展“花儿”的主题性活动,也可以结合学校的重大节日、教学活动等机会,以地方戏曲、民族民间音乐、画展、文学、服饰展、当地艺人、传承人演示等内容为元的主题论坛、展示和表演活动。可以是一个主题或多个主题的综合活动,比如“花儿艺术周”或将“花儿”内容作为学校艺术节活动中的一个主题,采取表演、回族服饰与民间剪纸、刺绣等内容相结合的形式。也可邀请著名学者、专家、艺人与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将学生在课堂上、书本上以及媒体上得到的认识,在具体活动中得到拓展、提升与认知,使之构建在个人艺术素养和知识结构之中。学校要利用校园网、校园电视、广播、微信、微博、校校通,包括上课铃声等一切媒体平台手段和集会活动,在日常师生、班级、朋友聚会,接待嘉宾等学校、师生的各种活动中,根据需要,有计划的、反复安排播放“花儿”。让花儿旋律在校园、家庭、社区等所有的与生活和艺术有关的听觉活动中,成为朋友聚会、节日活动中一种自发的、情不自禁的艺术活动,使其扎根、加深和留下深刻的记忆,让乡音、乡情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即使初次接触“花儿”的学生都能够产生共鸣,达到由生疏到熟悉、从了解到喜爱、从初步记忆到能够演唱的程度。其功效在于利用民歌音乐及(方言)母语亲情的内涵,使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达到最有效、自然的教育效果。因为,它们一旦根植于被教育者的心灵,会终生记忆、永不磨灭。经过积累,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立民族艺术或以花儿为主题的展室或创作室,通过可见、可演、可听、可讲、可以体验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宁夏回族“花儿”的发展沿革、人物事件、作品以及风格特点。

(2)可以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技能训练相结合。在音乐基础知识、视唱、视谱、乐理等内容的教学中,将大量流畅的“花儿”曲调选作训练谱例,加深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色彩、旋律、节奏、结构、调式、曲式的了解、记忆。在舞蹈教学中,选取流传广泛、好听、节奏感强适合舞蹈的“花儿”曲调,采用标志性动作和集体舞做设计方式,即:将“花儿”的曲调设计出几套固定的标志性(回族花儿舞蹈)动作套路,作为“校园花儿”的特定舞蹈语汇或基本动作的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花儿”曲调,都能翩翩起舞。在歌唱教学中,采用“花儿”的曲调作发声练习,用“花儿”的歌词作吐字练习,用“花儿”的音调、语言、节奏等作民族和声作品的二重唱、三重唱、合唱等训练。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与欣赏、鉴赏的乐曲内容、结构、调式、色彩、风格有关联的,即采取把“花儿”的作品与教学的作品先后对比听赏。这样的方式,尤其在欣赏和鉴赏教学中,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把音乐创作与表演教学相结合,根据“花儿”结构、曲式、音调与语言(方言)及演唱的特点,选择短小的作品,从情景、音乐动机、节奏入手,由模仿开始,结合视唱和歌唱教学的曲调记忆,分析音组、节奏的组合,进行曲调的创作练习。可以与戏剧和表演教学相结合,将广为流传的与“花儿”有关的传说故事、人物等编成具有情节、人物的“花儿”剧,结合美术、舞蹈等进行综合艺术的表演与创作教学。还可以与其它学科综合,将语文、地理、政治、美术等学科整合教学,比如,将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口头表达、社会交往以及方言与音乐风格差异等要素结合为开放式、元式、互动探究式教学等。

笔者的体会是:“校园花儿”需要与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年级班级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需要与各个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需要及进度、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要求、风土人情、多元文化以及人文知识的教学结合;不可以脱离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搞所谓的贴标签、走形式的传承教育活动,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有计划地课程目标及有管理有评价成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所在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根脉血肉,最终达到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育以及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教育的总目标。

2、要以改编、创作及组织管理为切入口

根据教学需要,有时需要将大的结构、过于难的旋律简化,有时又需要将简的、一的结构复杂化;也就是说必须从实际出发选择曲调优美、好听的原生态花儿作为“校园花儿”教材的编选对象进行改编。除了思想教育内容符合外,要符合好听、好唱及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及演出主题、对象、节日氛围的需要,还要注意要融入时尚和符合活动主题的创新元素。

歌词创作及改编,可以调动所在学校地区有音乐基础的语文学科教师以及当地词作家,率先创作做出示范,并引导学生和音乐教师大胆实践。除了要注意花儿歌词的韵律、格式、曲调情绪上的特点外,还要在联系实际上下功夫,歌词的创作、改编、演唱表演的设计等,一定不能脱离本地区、本学校和活动主题;越接近学校、学生生活、活动主题开展的创作、演唱、演奏、舞蹈等,就越受欢迎,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花儿”到“校园花儿”和由“花儿”到“花儿素材歌曲”的创作改编是教学和传承的需要和途径之一。要重视创作改编的融合性,教师要结合教学、艺术活动的目标要求,开展以器乐、舞蹈、歌曲、戏曲等为内容的艺术教学活动和艺术创作表演。要大力推行但不能草率随意;保持和忠实原曲调是原则,让学生喜欢并积极参与是策略和技巧;要反复推敲修改试唱,包括附点、换气记号、装饰音、节奏等。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表演形式需要,可以在不改变情绪、调性、风格等钢性原则下,采取加声部、引子、扩充、副旋律、串接等手法,达到和满足各种演出需要,使其符合“校园花儿”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有意识的利用各种音乐资源拓展“校园花儿”的教学渠道、鉴赏形式,使学生的接触面、视野、评价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背唱是检验教学和学生是否掌握的有效方法。必须要求教师先学唱背会原生态的“花儿”5―10首,并进行改编创作、排练演出、录音录像、授课示范。作为教师,对于花儿的传承来讲,教师掌握的多少是衡量其是否了解的重要指标。必须要求学生能够背唱经过改编了的3―6首“校园花儿”;能够听赏出原生态花儿和创作花儿的不同,并熟悉、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流传地发源地等;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爱好填词演唱;能够表达出自己欣赏的理由、能够辨别出它的地域和调令特点等。

我们知道,在原生态“花儿”的演唱形式中,根据环境、背景以及场合、主题即兴演唱、编词、填词是花儿演唱活动中最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的根脉所在,是原生态“花儿”演唱活动的灵魂,其中即兴表演又与现代艺术教育观吻合,也是“校园花儿”音乐教学的一个高级阶段。因此,教师要能够借助“花儿”演唱创作中的“即兴”特点和手法,利用民间歌手的示范、教师的演示分析以及学生相互间的创作表演等活动,不失时机的开展“即兴”技能技巧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通过立体的花儿演唱创作活动对即兴表演、即兴编写歌词等方法有所认识和尝试,通过实践使其不断掌握和提高。并讲求教学的生成性、流畅性和创造性等新时代的课程教学理念。因此,花儿的传承,需要将演唱、歌词创作的即兴要素有机的贯穿在校园花儿的教学活动之中,使其成为音乐创新教育要素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培训、考核与教学实践的成果验收建立起“校园花儿”教学成果、管理成效的机制,只有获得考核评价验收,才可以获得有某一级教研位或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校园花儿歌手”“校园花儿传承基地”的称号以资鼓励。

3、要以校本花儿教材(教程)的编写为基础

校园是运用民族民间素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段,进行爱祖国、爱家乡、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最有效的场所。让学生从小喜爱家乡的民族艺术,在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让经典的“花儿”民族艺术通过学校的各类有声有色的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和浸透在青少年的文化素养结构中,深深的注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之中。像对于母语的烙印一样,无论走到哪里,乡音、乡情以及民族情怀都会伴随着他们,正所谓:音是家乡亲,情是家乡真,只要曾经有过乡音乡情的体验感受、有过母语音调滋养过的成长,就一定会终生不忘。通过地方、校本花儿教材的创编,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遗产,而且能够促进教师在校本课程资源促进与利用上的潜能,为其它“非遗”项目的教育传承提供可以借鉴的途径办法。

4、要以创新、落实和评价为保证

一是要确立以市县为位、以有基础的骨干音乐教师为主的“校园花儿歌手”培训带动策略和教研小组。通过他们的教学、演唱以及辅导,形成不同区域内的示范效应。并以他们为中心在课内、课外形成艺术教育实践场合,演唱经过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校园花儿”作品、教学设计案例,使他们成为传承民族文化、搭建符合学校艺术教育和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桥梁与使者。二是要确立以“校园花儿”为主题的综合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理念;要提供“校园花儿”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教学设计、活动方案与作品目录。结合学生身边事、家乡事以及地方文化生活、民俗艺术等有关的内容有机的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达到育人之事半功倍的成效。举办以民族民间音乐、美术、文学、服饰、民间艺人等内容为主题的艺术周、讲座、展览、创作、表演等活动。“校园花儿”的教学,要与各个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需要结合,要与课程目标中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以及人文知识的教学相结合,可以由市县(区)教育部门或院校、年级、班级开展以“花儿”为主题的活动。重视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口头表达、与社会交往以及方言与音乐风格差异等教学要素、艺术创作的规范融合。不可以贴标签似的作秀、搞形式,要通过不断的教学活动、研讨和体验式的学习,使每次活动都能精心设计、有新意,真正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落实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以及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总目标。

三、花儿教材(教程)的编写与收获

花之歌教案篇11

(一)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热情

一轮复习的诗歌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对单调枯燥,往往只是根据题型讲解答题思路,让学生牢记知识点和答题术语并大量做题,导致学生对诗歌复习产生厌烦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诗歌应有的激情。

(二)不少同学缺乏静心品读诗歌的耐心

学生看到诗歌后往往粗读两遍就直接做题,缺少精心品读理解的过程,导致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诗歌内容。如南京市、盐城市2016届高三一模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

避地寒食 韩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

[注]当年:壮年。息机:息灭机心。

第1题为“诗中作者言愁,有哪些具体缘由?”本题是典型的内容考察题,难度较低,认真品读诗歌不难得出答案“恰逢寒食,淹留异地,知己稀少,时局艰危,孤身一人”。但遗憾的是,不少同学没有注意到“时危”一句,在阅读时只是迅速地在每一联中划出关键词“淹留”、“寒食”、“孤馆”、“知己少”,自认为“回答已经很完整了”,其实细心品读的同学是不会遗漏“时危”一词的。

(三)无法深入体会和全面把握作者的情感,或理解有所偏差,或理解不全面

如《避地寒食》的第3题为“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答案为“―方面感慨为功名所累,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壮年就息灭机心的不甘。”本题3分,全市均分只有0.67分,可见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解读存在很大问题。不少同学反映不懂“争敢”之意,造成理解上的困扰,还有同学没注意到注释中的“当年”之意,由此看来,对情感心理把握的不到位还应归因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到位,与前一个问题属同一根源。

(四)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鉴赏术语未能准确辨析

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混淆一些鉴赏术语,如白描与细描、反衬与对比、反衬与烘托、比喻与象征等等。如《避地寒食》的第2题为“请简析本诗颔联运用的手法及其妙处”,正确答案为“借景抒情,表达孤馆独坐之愁。上联以浓春盛景反衬,下联以斜日空园之景烘托。”很多同学只能笼统答出借景抒情,不能再细致地分辨反衬与烘托两种手法的不同,导致得分不高。

(五)审题能力欠缺,导致答题思路有误

不少同学缺乏认真审题的能力,在大量的题目训练中并未能真正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规范和答题思路,所以即使读懂了诗歌内容,也自认为答对了题目,但最终仍得分不理想。如2016届苏北四市高三一模中的诗歌鉴赏题:

蝶恋花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其中第3题为“全词以‘愁’字贯穿始终,请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乍看此题,是梳理诗歌脉络,仔细审题,可以发现此题考察的是诗歌表现情感的方法,即“本诗从头到尾是如何表现愁情的”。如果学生调动诗歌几种抒情方式的知识储备,不难写出此题答案“首先借和暖春景反衬浓愁,接着通过几个生活细节多方面刻画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情,最后以‘独抱浓愁’直抒愁情”。但事实上,学生回答此题时错误百出,或缺乏条理性,或缺少言简意赅的鉴赏术语,如有同学如此回答:本首词先通过景物写愁,再通过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写愁。通过该回答可以看出学生读懂了诗歌,但回答不够细致和规范。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孤立存在的还是有共同的根源?如何在诗歌鉴赏二轮复习中克服这些问题,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或许我们应该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自身特点和高三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入手来探索。

二、二复习轮需要什么

诗歌是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文学体式,既富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又具有意象丰富形象可感的图画美,更有或含蓄缠绵或炽热强烈的情感美,可以说,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这种高贵的文学样式要求我们即使在高三复习教学中也应摒弃应考模式下的被动与机械,还诗歌以本来的面目,从诗歌自身特点出发来理解和鉴赏诗歌,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那么,二轮复习需要什么?下面从三个角度谈谈笔者的反思。

(一)保持诗歌鉴赏复习的热情

应考模式消磨掉了学生对诗歌应有的热情和兴趣。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保持对诗歌的热情甚至激情。而学生的热情往往来自感官的刺激,所以针对学习主体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应该通过诵读、聆听、想象、描述等方式,调动多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景美。

(二)进入钻研状态,进行总结提升

高三毕竟是特殊的学段,如果高一高二学段重点在于理解感受,那么高三的重点在于鉴赏评价,而鉴赏评价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钻研能力。也就是说,要努力让学生沉浸其中,既能享受诗歌带来的各种美的体验,又能对诗歌的内容及表达进入钻研状态,从而到达总结提升阶段。

(三)我要学什么,我还要学什么

高三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中强烈的功利性和针对性。大部分学生很清楚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弱项,尤其在诗歌复习中,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牢固,哪些题型还不太会解答,哪种类型的诗歌对自己来说是鉴赏难点等,学生比老师要了解得更清楚。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决定学习内容,让他们清楚“我要学什么,我还要学什么”。

三、二轮复习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鉴于一轮教学的实践和反思,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师生共同探索出以下几种复习策略。

(一)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诗歌进行散文化扩写,再现诗歌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由于其语言的凝练性,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往往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补充,才能深入理解和体会。在教学中,让学生尝试用优美细腻的语言再现诗歌的画面美和情感美,也正符合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学习理念。实践证明,尽管会有误读的情况,尽管文笔很稚嫩,但学生很喜欢这种扩写古诗词的学习方式。

如《蝶恋花・离情》(2016苏北四市一模),有同学如此扩写:

“丝丝暖雨,习习清风,送走了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如妩媚的眼,梅花怒放了,如嫣红的腮,春天啊,她悄悄地来了,我却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亲爱的人儿不在身边,我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忍不住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香粉,打湿了花钿。在美丽的春光里,我也试着穿上那金丝缝成的夹衫,但为何我还是毫无兴致?唉,我整日斜靠在枕头上,无情无绪,把你送我的凤钗都压坏了。罢了,罢了,还是去梦里寻你吧,可是啊,浓浓的愁思让我彻夜难眠,索性起身,在深夜里呵,一边拨弄着灯花,一边心里想着你。”

再如《春怨》(2016扬州市一模),原诗如下: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其中两位学生如此扩写:

1.纱窗外渐落的夕阳将天色晕染成黄昏,我独自一人在这富丽堂皇的深宫中感受着黄昏带来的幽伤,满面泪痕却无人知晓。寂寞空旷的庭院里,只有一棵开满繁花的梨树,一阵晚风吹来,雪白的梨花随风飘零,却总飞不出那深锁的宫门,最终眼看片片梨花萎落满地。

2.撩起纱窗,夕阳西下,渐近黄昏。屋里见不到别人,揽镜自照,只看见自己的泪水默默流下的痕迹。一人孤身寂寞怅恨难解,来到空荡荡的庭院,却倍增自己的伤怀。春天终究还是要离我而去了,片片凋零的梨花把我的愁绪铺满了一地。

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改写时有自我代入感,能设身处地感受主人公的情感,把诗歌中的视觉、听觉、心里感觉等多感官因素贯通。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下的扩写过程渗透了想象、认识、评价和感悟,与泛泛读几遍再做题相比,增加的不仅是对诗歌深入的理解,更是对诗歌的文化知觉。

(二)利用好诗词鉴赏辞典,了解鉴赏思路,积累鉴赏术语,尝试写鉴赏文字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词典》和《宋词鉴赏辞典》融文学赏析读物和工具书于一体,其赏析文字清晰明了,繁简适中。所以我们要求学生每人必备这两部辞典,每天利用早读或晚读时间仔细阅读一两篇鉴赏文字。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了解了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积累了一定的鉴赏术语,然后再尝试针对一首陌生的诗歌写简短的鉴赏性文字,不求文采斐然细致深入,只求对诗歌的内容和手法有基本客观的理解。

下面是学生在做《春怨》(2016扬州市一模)时随堂写的两段鉴赏文字:

1.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夕阳西下,女主人公空对着无人的金屋与满地的梨花默默流泪的场景,语言与意境凄美,形象地体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幽怨。全诗由主人公在纱窗看黄昏日落起笔,夕阳西下之景渲染了压抑的氛围,奠定了全诗幽怨的感情基调。第二句由描写屋内景象承接,了无生气,引人落泪。第三句又转至庭院,运用拟人手法,说庭院寂寞,实际是写自己寂寞。第四句对院中梨花进行细节描写,由景物开篇,最后又由景物描写结尾,与题中的“春”与“怨”二字都十分贴合。

2.本诗是一首宫怨诗。通过景物、人物的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幽怨的女子形象。首句环境描写,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第二句用典,借用金屋藏娇的典故,点出女主人公的身份,暗示其长门深锁的结局。末两句写暮春时节院中梨花遍地的情景,暗示女主人公年华将去,独锁深宫,抒情婉转,情韵兼美。第二句中主人公因孤独而垂泪,亦无人看到,与末句中的暮春落花、首句中的黄昏,层层晕染,情深意远。

再如2016年扬州一模卷的诗词鉴赏。原词为:

苏武令 李纲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下面是学生随堂完成的鉴赏文字:

上片由景开篇,勾勒出一幅边塞荒寒凄冷的画面,给全词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接着叙事,二帝被俘,杳无音信,表达作者对君主和国家的担忧。接着通过虚写,回忆以前自己在朝堂前任职宰相,慷慨激昂,踌躇满志,然而如今却没能实现抱负,今昔对比,将心中的失落愁闷表现出来。下片用典,方叔召虎平定叛乱拯救百姓,而如今却没有人相信我的能力和我的一片丹心。表现此人想报效国家平定战乱的丹心和无人理解支持的痛苦。最后,通过想象虚写,希望自己拥兵十万,来横扫敌军,收复失地,迎回二帝,表现作者壮志报国的决心。

与扩写诗歌相比,写鉴赏性文字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一些,需要运用相关术语,精心组织语言,从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对诗歌从全体到局部进行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

(三)学生自设考题,互考互评

在做了大量考题,掌握基本的题目类型后,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出题,互考互评。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也颇受学生欢迎,而且比较有效。在出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会认真思考出题的角度、答案的设置、评分的标准,这其实是一种高难度的鉴赏训练。如2016常州一模卷《春怨》,学生出题及回答如下:

1.本诗中的主人公有哪些怨?答:独居的孤独寂寞之怨;哀怨春日将近,惜春之怨;年华逝去的愁怨;心上人迟迟不来的思念之怨。

2.首句有何作用?答:交代时间和环境特点,渲染暗淡的氛围,烘托阴郁愁怨的心境。

3.本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答:孤独寂寞、哀怨惆怅的深宫女子形象。

4.题为“春怨”,但诗句中并未见“怨”,诗歌是如何表达“怨”的?答: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渲染主人公的怨情;通过人物的神态心理直接表现其怨情。

再如扬州卷《苏武令》,学生出题如下:

1.简要分析下片的表达特色。答:用典,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想象,虚实对比,用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情形反衬现实中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愤懑和无奈。

2.词中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答:对国君的思念和担忧;报国无门的愤懑;遭到排挤、无人理解的痛苦抑郁;希望被重用、能杀敌报国的渴望与决心。

学生经过扩写、鉴赏和出题三步骤之后,对于试卷上《春怨》和《苏武令》原题的解答,也就水到渠成,正答率较高了。

(四)梳理知识清单,通过写质疑条解决疑难问题

在第一轮复习中,很多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都已经讲解过,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为了加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要求学生梳理自己的知识清单,并写质疑条,即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很陌生或掌握得不熟。如有同学的质疑条上写“什么是白描手法”、“烘托与衬托的区别是什么”、“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有何联系”、“对比和反衬有何不同”、“炼字题如何解答”等等。同时老师也会写一些质疑条,全班通过交换质疑条,查找相关资料,师生之间互相解答,共同提高。通过几次质疑条的大收集,学生自己确实解决了诗歌鉴赏中的不少疑难问题。

花之歌教案篇12

2.舞蹈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舞蹈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它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形成,有着本民族信仰、礼俗等方面的表现特征。畲族舞蹈的社会功能,不仅表现在娱乐作用方面,以此满足民众审美和情感宣泄上的需要;而且表现在以这一形体艺术阐释民族的起源和始祖的史绩,唤起民族的尊严和自豪,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振兴和宏扬民族文化。畲族传统舞蹈按内容分,可分为生产舞和祭祀舞,以祭祀舞为主。畲族传统舞蹈与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关系密切,由劳动场景和祭祀场景演变而来。生产舞是源于畲族人民生产劳动、表现生产劳动的舞蹈,有猎捕舞、栽竹舞、闹春舞、谷神舞等。如猎捕舞,是与畲族人民狩猎生产关系密切的舞蹈。祭祀舞,与畲族人民祖先崇拜关系密切,集中表现在祭祀活动上。畲族祭祖是最隆重虔诚的全族性民俗活动。祭祀舞一般出现在两种场合:一是在迎祖祭祖活动中,二是在进行传师学师和做功德时,如龙头舞、铃刀舞、安祖舞、传师学师舞、功德舞等。此外,还有迎神驱鬼、纳祥祈福的舞蹈,如浙江文成的打王舞、闽东的《奶娘催罡》等。畲族舞蹈的表演者主要是男性巫师(又称法师、师公);普通民众一般不表演,在某些特定场合,也只是跟着舞蹈做一些简单动作。参加舞蹈人数,由舞种而定,有单人独舞、双人、三人、四人和多人等。祭祖舞在浙江兰溪市水亭畲族乡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2011年6月11日上午,在兰溪市水亭畲族乡奎塘畈村,87岁高龄的雷长珠老人当众表演了兰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祖舞,只见他身披对襟赤衫,右手执牛角状鼓角,左手执铃刀,手舞足蹈之际金属碰击铿锵有声。雷长珠老人表演的祭祖舞是从其大伯雷良进那里所学。传说畲族祖先龙麒狩猎时不慎被野兽所害,后来畲族人民为了纪念龙麒,在每年农历正月装扮成师公,载歌载舞。祭祖舞,就是模仿当年亲人拿着各种工具保护龙麒遗体、边哭边赶野兽的情景。祭祖舞念、唱都用畲族语言,表达驱邪赶鬼、超度亡灵和祈求族人平安[2]。祭祀舞在福建畲乡还有一种巫师表演的巫舞,以《奶娘催罡》为代表。《奶娘催罡》是闽东畲族巫师进行驱鬼镇妖活动中的一段祭祀舞。《奶娘催罡》的祭祀法事,由道士男扮女装扮成奶娘陈靖姑的形象来驱妖、驱鬼,有消灾驱魔的寓意。

3.工艺美术

畲族民间工艺美术源于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畲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创造有着很大的自发性。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畲族人民根据实际需要,创作出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如刺绣、编织、剪纸等。大多数畲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具有自作、自用和自娱的性质。

(1)刺绣。畲族刺绣又称“做花”或“绣花”。畲族刺绣工艺源于畲族女性服饰。明清时期,畲族妇女穿花边衫,花边一般为妇女自绣,但复杂的植物、动物图案刺绣,则由裁缝师傅完成。畲族裁缝师傅不但要成衣,而且要精于刺绣,人们品评其手艺之高下,不但取决于其做衣的手艺,更决定于其刺绣的技艺。畲族刺绣艺人多为男性,但大多畲族女性都会刺绣工艺。畲族刺绣有衣裤、肚兜、五谷包、童帽、烟袋、鞋帽、帐帘的刺绣,主要是服饰刺绣。最常见、最突出的是妇女在自己的上衣和围裙上刺绣,上衣刺绣在领口、服斗和衩角,围裙刺绣则在裙身。以刺绣工艺为主要特征的畲族女性衣裙,既是令人称羡的服饰艺术,又是引人注目的一大民族标志。畲族刺绣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广东、江西、安徽和浙江的多数畲族地区刺绣都比较简单,而浙南、闽东靠温州的畲族刺绣则十分复杂。这大概受温州瓯绣的影响,也与该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有关。畲族刺绣的纹样很多,最常用的是尖牙纹和蜈蚣脚纹。植物图案有牡丹、梅、桃、荷、菊、兰、松、竹、石榴、佛手、忍冬藤(金银花)等;动物图案有龙、凤、鹿、羊、喜鹊、鳌鱼、蝙蝠、蝴蝶、鸳鸯、麒麟、狮子等;此外还有一些戏剧、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宝剑、葫芦等八仙所持的器物,以及琴、书、珠、球、如意、花瓶、山石、亭阁、龙门等。畲族绣品,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大多以红色为基调,配以黄色、绿色、白色、蓝色,有时还用金色增其华丽。一般“做花”用五种以上的颜色,做边只用红、黄、绿三色。色彩使用,大胆随心,不拘素材原色,富有装饰效果。花纹主体轮廓线用白色,使整个花纹图案在黑色的绣底上,显得分外明晰醒目。畲族刺绣的最大特色在于,完全采用手工平绣(细绣),针法以工整的齐针(平针)为主,掺合抡针、套针、扭针、抠针、参针、长短针等,线条细密、绣面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富有质感,针脚平齐,坚牢耐磨,往往是衣服已破旧,而上面的绣品尚完好。同时,无论是专业艺人还是普通妇女,畲族刺绣时不描画图稿,直接刺绣运针,每每以假托、转喻、谐音等手法,绣出一定寓意的画面,即所谓“花(图案)必有意,意必吉祥”,文化内涵丰富[3]36。

(2)编织。畲族编织工艺有织彩带、织土布、竹编、草编和线编。畲族编织工艺实用性强,且具有观赏性,织彩带和竹编堪称为工艺美术品。织彩带是畲族女性的女红,也是她们独具一格的工艺。彩带又称“花带”、“腰带”,它们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精湛的手工艺品。一是彩带的原料、颜色各地不一。福建一般为棉纱,大多为蓝、白、黑,在罗源、连江等地有大红或红灰等;浙江基本用蚕丝,有的也用棉纱,有红、绿、黄、黑、白、紫等多种颜色。二是织彩带没有专门的织带机。工具非常简单,用一条长约4尺宽约3寸的木板,两头横钉上用5寸长木条,做成“工”字形的木架,就是带弓。但多数不用带弓,而用2根5寸长的小竹管,再加上约5寸长的尖刀形的光滑竹片,畲语称“耕带竹”。三是织彩带不讲究场地,屋内屋外,只要有一个拴丝线的地方就行。如在屋内编织,腰间扎一条丝带,把丝线的一端拴在桌档、凳脚、门钩或屋柱上,另一端“耕带竹”套入腰中的丝带,坐在凳上就可编织。四是彩带图案丰富多彩。主要纹样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五字带”、“铜钱帮”、“万字花”等。从畲族彩带的纹样,可了解畲族的文化体系,如山居,开荒耕田,主要侧重于狩猎,具有对龙、太阳的崇拜和理解水的重要性,并反映了民族的迁移和相爱的民族大团结。此外,畲族彩带纹样的特点还在于一条带内有多种花纹单元,这在其他民族的织品中很少发现;而且有与甲骨文形和商代符号类似的纹样,包含祖先传给后代的一定信息,表达祖先的期望和嘱托,实为神奇之物[4]。彩带的粗细,尤其是图案的复杂状况、文字的多少是衡量一个畲族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织彩带多在劳动之余、节日期间或晚上进行,妇女和姑娘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互相传艺。彩带在畲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有多种作用,如实用,可情信物,甚至织彩带还是畲族妇女识字的一种途径。精巧的畲族竹编工艺品,从选材、破竹,到染色、喷漆,需要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这些竹编造型新颖,色泽古朴、稳重,制作精细、别致,花纹图案丰富多彩,富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福建宁德民间竹编工匠中多有佼佼者,如大坪村雷益成、猴盾村雷永纪人。在1949年之前,他们的竹编工艺品如“双喜”枕头、梳妆盒、“喜”字回纹篾席、“重人”花笼和米笼等,名闻遐迩,汉族富裕人家常请他们上门编织。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斗笠是畲族人民生产、生活用品,平常用来挡雨和遮阳,但经加工后成为工艺品,又称“花笠”。闽东的花笠,尤为精致美观。霞浦县崇儒乡上水村,能工巧匠们传承着先人留下的斗笠编织技艺。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20至240条之多。花笠曾是畲族姑娘出嫁时必备的嫁妆之一,花笠夹层的竹叶,有“虎牙”、“斗云”、“舌子”三种形状,它们都是畲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寄托着对出嫁少女的殷切祝福。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笠。斗笠除自用外,也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

(3)剪纸。畲族剪纸工艺简练、古朴,富有浓郁的装饰情趣。多数剪纸以原色纸张剪成,以黑白组成对比,多用于刺绣鞋帽、烟袋、包袱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图案花纹的底图。从刀法看,畲族剪纸线条流畅,秀丽挺拔,富有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从内容看,大多表现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走兽、人物、吉祥图案等,尤其是人物和动物图案,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畲族剪纸多用于婚礼、寿诞和祭祀场合。福建宁德畲族民间剪纸多为妇女特技。如猴盾村妇女蓝清莲,能一刀连剪“双喜”、“寿”字等。故各地村寨每逢婚庆喜事,这些会剪纸的妇女即成大忙人。浙江畲族举行传师学师仪式和老人死后做功德时,祭师以五色纸书写悬挂大厅的联词顶端,都用尖刀凿刻八卦形花纹,以增加联词美观,工艺精致。丽水、青田畲族民间尚保留此工艺。温州文成县西坑村的钟彩柳是远近有名的剪纸能手。钟彩柳剪纸擅长裁、折、钉、剪、拆、修、拼、串、糊、插等手法,她的剪纸已进入一个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神话故事、山水风景的艺术境界。

二、畲族民间艺术的文化透视

1.畲汉民族交往、文化互动的见证

畲汉民族交往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间艺术方面也烙下了痕迹。以织彩带为例,畲族女性除了在彩带上织各种花纹和图案,还织汉文字。据《宁德市畲族志》记载,宁德市猴盾村妇女都能织汉文字,如“一去二三里,前村四五家,山楼六七座,八九十支花”,“王子去求仙,丹仙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甲乙丙丁火、壬癸水生甘”,“品目端方、天成佳合、身心中良、人才出众、田肥禾壮、年岁丰收”等[5]。另据《畲族风俗志》记载,由于历史上畲汉民族有着密切联系,畲族民间工艺从风格、花样、种类都吸收了汉族的艺术传统[6]。如汉族传统的吉祥图案鱼跃龙门、八仙过海、喜上眉梢等,也常出现在畲族服饰的刺绣工艺上,或成为畲族剪纸的摹本。畲族竹编工艺,同样受汉族民众欣赏。据《宁德市畲族志》记载,解放前,畲族竹编工匠,为福安、宁德汉族富裕家庭编织精致的竹器,如竹枕、篾席、米箩、糠筛等。

2.畲族女性勤劳智慧的象征,也是她们表达情感的言说方式

畲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者大多为女性。勤劳智慧的畲族女性,不但在生产劳动中不让须眉,而且也是编织、刺绣、剪纸的能工巧匠。旧时代的女性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缄默,女红常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书写和言说方式。畲族女性虽然不象汉族女性那样退守家园,囿于家庭内部空间,而一直活跃在生产劳动的第一线,但自从畲族定居并逐渐接受汉文化影响之后,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区影响也日渐式微,她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来自汉人家族伦理中的既有的清规戒律的枷锁”[7]。畲族女性编织、刺绣、剪纸,她们的思想和情感,成为剪刀下那永不凋谢的花;她们的愿望和祈祷,则变成绣品中那没有声音的鸟。畲族民间艺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今天,其传承人大多为女性。笔者在浙闽两省的田野调查中,遇到不少畲族女性,如浙江苍南的蓝瑞桃、景宁的蓝延兰和蓝陈启,文成的钟彩柳等,她们或织带,或唱畲歌,或剪纸,成为畲族民间艺术传承的中坚和主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们虽出身农家,却多才多艺。如蓝瑞桃以织带而闻名遐迩,但她刺绣的技艺也很精湛。蓝延兰不仅在织带技艺方面有所创新,她的畲歌也同样令人陶醉。钟彩柳的剪纸更是一绝,同时也擅长刺绣。

3.畲族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水融。畲族民间艺术在畲族人民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以畲族民歌为例,畲族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民间音乐是功能性很强的艺术,畲族民歌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民歌在畲族人民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雷弯山《畲族风情》将畲族民歌的文化功能归纳为:娱乐功能、宣泄与补偿功能、认识功能和教化功能[3]232-233。在畲族人民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理的需求过程中,畲族民歌的文化功能不可或缺。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歌是畲族的历史,是畲族节日的语言,是畲族人民交际的手段,是畲族青年男女爱情的表白,是畲族人民生活的希望。“歌言”是畲族的文化符号,歌场则是畲族的文化空间。畲族小说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入选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东畲族,将民歌称为“歌言”;浙南畲族,则将民歌称为“歌源”或“歌缘”。尽管说法不一,但都有传承祖先之礼、以歌代言之意。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旧时畲族人民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畲族姑娘出嫁前,有一种“做表姐”习俗,实际上就是斗歌比赛。畲族民歌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一是民族性。畲族民歌内容具有民族性。堪称民族史诗的《高皇歌》,是畲族祖传的历史长歌,反映了本族的斗争历史,歌颂了民族祖先的英雄业绩。根据本民族历史人物编写的《钟良弼》,描述钟良弼打官司,告阻考,形象地反映了畲族人民反抗民族歧视的合法斗争。《种田歌》《采茶歌》《哭嫁歌》《敬酒歌》《拦路情歌》等山歌内容都极富民族特色。畲族民歌在歌词、曲调、节奏、旋律等方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歌词比较齐整,多七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又称“一条”)。一首民歌,少则一二条,多则七八条,一般在—、二、四句押韵;旋律多为单句变化体,一般由两大句组成,第二句常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畲族民歌的演唱同样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男女唱歌普遍喜爱的发声法是“假声”,这种“假声”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三种不同的曲调,即“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除已搬上舞台的畲族歌舞外,一般畲族民歌演唱很少伴随动作,同时也无乐器伴奏。二是地域性。按区域分,畲族民歌可分为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江西省和贵州省的畲族民歌。按同一区域不同调区分,如福建省畲族民歌可分为:闽东片、闽南片、闽西片和闽北片的畲族民歌。按同一区域不同曲调分,如浙江省畲族民歌的曲调存在地域差异,有丽水调、景宁调、文成调、龙泉调、瑞安调。

三、畲族民间艺术的当下性

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行,传统社会土壤中产生的畲族民间艺术,在今天已日渐式微。新中国成立以后,畲族使用全国统一的教科书,昔日的畲乡走出了无数知识分子。这种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变迁,使畲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却也使畲族民间艺术几乎处于“失语”状态。会唱畲族民歌早已不再是年轻人择偶的优势,会跳畲族传统舞蹈的人都年事已高,年轻人外出求学或打工,民间艺术技艺后继乏人。在现代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畲族民间工艺传承将受到严峻的挑战。挖掘、保护和传承畲族民间艺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1.政府的重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政府以节日为载体,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为畲族民歌等畲族民间艺术搭建表演舞台。在福建的“三月三”畲族民俗文化节和广东一年一度的“蓝大将军招兵式”中,都有畲族民歌或歌舞表演。在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县,“三月三歌会”更是成为品牌,人们会成群结队前去观看畲族民歌比赛,参加对唱歌会,观看织彩带表演。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保护与传承畲族民间艺术的重要意义。

2.学者的研究

在学术界,许多热爱畲族民间艺术的有识之士自发地为保护畲族民歌做出自己的努力。他们在申报课题、田野调查和带领学生社会实践等环节上,都首选畲族村落,并把目光聚焦于畲族民间艺术。有学者从民间艺术价值的转化和转型着眼分析问题,认为从文化的角度看,畲族民间艺术的价值正在悄然转化,即从民间生活实用价值转化为文化价值[8]。有学者从文化内部视角分析问题,认为民间艺术体现中国文化内部显与隐、雅与俗等相辅相承因素的辩证统一[9]。有学者从社会转型与文化价值的关系分析问题,认为民间艺术在精神上所表达出来的纯真情感的文化价值,还会随着人们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转型;由转型带来的变化,既有质的变化也有量的变化,由过去的实用品转化为现在的欣赏品和旅游纪念品也是一种变化[10]。在畲族重要集聚地—浙江和福建,学者们对畲族民间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和温州大学,不少学者积极申请对畲族文化和艺术研究的课题。温州大学民俗学和音乐学专业的师生们,不仅以特定的畲族村落为教学科研基地,还与我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县联手,打造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

花之歌教案篇13

一、表彰_中学优秀教师

1、表彰、宣传“优秀园丁”。

_月_日召开表彰大会,授奖_中学“校优秀园丁”、镇骨干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励。

2、教师演讲、学生朗诵。

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立德树人,同筑_梦”。

二、学习楷模、立德树人

1、积极参与教书育人楷模的评选活动。

2、优秀教师事迹版面宣传,深入学习优秀教职工先进事迹,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弘扬高尚师德”的理念,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拜师学教,师魂传承

为进一步提升新进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尽快使新进教师适应学校的管理,熟悉新课改的理念模式,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启动了“拜师学教”活动。专门制定方案,安排区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及优秀班主任负责结对指导。加强沟通,传递真情,共同提高,让新教师通过自身提高和借助外力的形式,努力进取,早日成为优秀教师队伍的一员,同筑_梦。

四、组织开展为教师办实事活动

1、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文体娱乐等活动,进一步关心和爱护教师的身心健康,调节丰富教师业余文化生活。

2、关心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安排教职工进行健康体检活动。

引导教师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3、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

教师节活动方案2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号召学生写下最美的文字献给最敬爱的老师,让每个学生由衷的写下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我校特制定了教师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岁月如歌,感念师恩。

二、活动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去感受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由衷地向老师表示敬意,感谢老师的辛勤工作,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劳动。使整个_学院到处洋溢着温馨的气氛。

三、主办部门

院文学社。

四、活动对象

_学院所有在校学生

五、活动时间

_月_日教师节。

六、活动内容

1、条幅签字:张贴条幅、并签名赠写祝福。

2、祝福传递:让同学们把在祝福的话语、思念之意、感激之情写在不同颜色的卡纸上,并粘贴于祝福墙上。

由文学社或参加活动的学生贴在祝福墙上。

3、征集写关于老师的文章,评选出最美的文字,颁发证书。

4、宣传号召:给老师发一封庆祝教师节的电子邮件或写一封表露感激之情的感谢信,并附上一份自己本学期的奋斗目标。

号召自己制作贺卡,让每位同学写上深情的问候和祝福的话语,献给每位教师。见到老师时送上一声亲切的问候;让老师看到祝教师节快乐的话;以全班同学的名议,给老师献上一支鲜花给教官买一包润喉糖,让教官保护好嗓子。

七、活动安排

_月_日,文学社拟定“岁月如歌,感念师恩”主题活动”的工作部署。由文学社组织部负责活动所需要的物资;编辑部负责整理、书写及校对相关材料工作。_月_日,文学社宣传部推出了“欢庆教师节”的大型海报,其海报内容丰富多彩,能良好地起到宣传作用。并悬挂签名祝福条幅。对学社成员进行排岗,坚守在条幅悬挂现场和学社拟定“岁月如歌,感念师恩”主题活动”的工作部署。由文学社组织部负责活动所需要的物资;编辑部负责整理、书写及校对相关材料工作。_月_日,文学社宣传部推出了“欢庆教师节”的大型海报,其海报内容丰富多彩,能良好地起到宣传作用。并悬挂签名祝福条幅。对学社祝福墙现场。

此外,由文学社组织部组织摄影记者,全面记录了教师节的活动情况,并且有部分成员与教师们合影留念。文学社编辑部正在筹划新一期的宣传材料,全面报导教师节的具体活动。

八、所需物品及安排

祝福墙海报一张;签名条幅;电脑及其宣传视频;登记统计材料;桌椅安排;彩色卡纸;内容格式:岁月如歌,感念师恩,将最美的文字献给最敬爱的老师,老师,您辛苦了!

九、活动总结

由_学院文学社组织部对此活动进行书面总结。

教师节活动方案3为了通过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开展庆祝教师节庆祝活动。

一、活动主题

“浓浓师生情,满满都是爱”。

二、活动目的

_月_日是我国教师节,为发扬光大尊师重教传统,使学生学会感恩老师的爱心,感恩老师的劳动,感恩老师的教诲。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_月_日上午在东西区食堂门口。

四、活动主、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_大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_大学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五、活动内容

1、征集感恩教师学生亲手制作的贺卡,制作贺卡的人在东西区食堂教同学做贺卡。

2、广播站送祝福,校园广播在_月_日播出庆祝教师节特别节目,设立点歌台,欢迎各院学生为老师点播歌曲,送上祝福。

3、赠鲜花、送贺卡,由学生代表去教师公寓赠鲜花、送贺卡。

六、活动流程及安排

采购人员提前在花店采购鲜花及制作贺卡的材料。在活动地点搬放桌椅。制作宣传海报并在主要教学楼、食堂及宿舍宣传栏张贴海报。宣传人员在东西区食堂门口设立制作贺卡点,由哈哈剪纸协会会员指导同学现场制作贺卡。校园广播站广播人员负责在全校广播学生给老师点播的歌曲及祝福寄语。选学生代表在教师公寓内随机抽取老师家进行赠鲜花、送贺卡活动。

七、可行性分析

1、在校园中营造节日气氛,让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了解教师尊重教师,并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体验到尊敬老师的愉悦感受。

号召全体教师在第_个教师节明确爱心与责任,在感受到学生的敬爱之情的同时,思考教师的爱心与责任。

2、充分利用教师节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弘扬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激励全校教师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热爱教育事业;

努力建设一支“志存高远,严谨笃学,师爱为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新型师生关系;

激励全校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校教育和教师个人的提升和发展。

教师节活动方案4一、活动对象:

开通__网上家长学校"家校互动平台"的学生及家长、教师。

二、发送信息日期

__年9月_日7:00至__年9月10日22:00

三、活动要求:

学生、家长可在电子明信片上写上寄语,向老师表达感恩之情,赞美之意;老师也可在电子明信片上对学生写上赞美、希望之语。寄语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符合本人的身份,要原创不抄袭。

四、参与方法:

学生、家长登陆文登市网上家长学校网站首页,进入教师节专题活动,选择地区学校班级教师姓名发送人姓名学生所在学校您的身份选择明信片(有50张明信片模板,可供学生、家长选择)并填写寄语(在规定的字数内)提交明信片。提交成功的提示为:"您的信已寄出",同时有一封明信片飞进信箱。

教师登陆的"家校互动平台",在收信箱里会有学生发来的明信片缩略图,点击相应图片,可看到大的明信片,并可直接"回复本明信片",明信片信息内容会直接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

明信片审核通过后,将以缩略图的形式展现在活动专题相对应栏目。所有明信片寄语及手机发送的寄语,审核通过后,将在活动期间内,分批发送到老师的手机上。从而达到三方互动,促进学生、家长、教师的沟通。

五、活动评奖

从9月11日到9月30号,根据参与情况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优秀信息发送者,给予一定奖励,并将优秀信息明信片展示在文登市网上家长学校网站"教师节活动专栏"。

教师节活动方案5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推进师德建设,在全校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庆祝活动要本着“隆重、热烈、务实、简朴“的原则,开展系列活动;变单纯的庆祝活动为一段时间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力求活动形式创新,更好的突出活动主题和内容,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活动时间:9月10日

三.活动安排

“教师节”的清晨,大队长带领全体大队委员整齐地排列在学校大门两侧,见到每一位进校的老师,齐行队礼,齐说一声“老师好”或“老师节日快乐”等祝福的话;方案2、在学校大门口,上书“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或“老师,我们感谢您”等字;方案3、在展板上或白墙上用彩色气球拼成“我们爱您———老师”等字样或心型,摆在校门口。4、“老师,我想对你说”教师个性袋准备。

会场布置:台上四周布满气球,空中纵横交错挂着同学们亲手制作的纸鹤,还有代表六个年级的六只大的氢气球吊着六只大的纸鹤悬挂在体操台前。会标使用大的氢气球悬挂体操台两侧(到礼仪公司租,因为设计经费,需再定)

学生每人根据不同年级准备一个空的汽水瓶,装上豆子,作为会上使用的彩色摇摇瓶(一二年级绿色雪碧,三四年级黄色芬达,五六年级蓝色的醒目)

(一)开场

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台前数名学生和场下数百名学生手持各种乐器(电子琴、手风琴、二胡、小提琴、小号、长笛等,其他中高年级每人一把口琴,一二年级打击乐器)齐奏《生日快乐歌》第一段齐奏,第二段齐唱,音乐老师伴奏,在一块圆形蛋糕上插上二十支蜡烛,请敬爱的校长亲手点燃,全校同学一起高呼:“老师,节日快乐!

(二)朗诵

然后由头戴花环的'学生上场,在音乐的配合下一起朗诵“我向老师说句心里话”为主题的诗歌,朗诵结束时,音乐声拉大,所有朗诵的学生慢慢走下台,把自己的花环戴在所有老师的头上,附在和老师说一句祝福的话,并和老师深情地拥抱。

(三)交流

在开学初每个教师都自己设计了一个具有个人个性的袋子,袋子的形状各异,上面贴着老师自己的照片,从9月8日开始把袋子贴在操场的教师节专栏墙上,全校的同学可以向向老师诉衷肠,把平时不敢或不好意思说的话表达出来,可以留下名字,也可以保密。每天放学每个教师要取下知心话语袋,学生的留言,适当给与答复和反馈。在大会上,把师生的对话以小品的形式进行展示,从而营造浓浓的师生情。

(四)表演

教师与学生同台表演。表演唱《同一首歌》老师和同学有唱又有表演,台上台下相呼应。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