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实用13篇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1

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1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2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贵阳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两湖一库”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舍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 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入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屡次等等);^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 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清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对工作和居住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要实现人们生活发展环境的提高必须建立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协调发展模式。实现建筑环境与其周边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环境艺术”属于较大的范畴,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就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造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环境设计属于较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较广的内涵形式,具备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二战后的欧美等国受到了重视,随着二十世纪的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相结合的发展产物。环境艺术的设计能实现实用和审美功能的有机统一。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和体现方。环境的艺术设计是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而言,而建筑设计的侧重处理建筑与第一环境的关系。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特性决定了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各自分工,但却也难以实现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良好结合,只有实现了建筑者好艺术家的能力的综合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具有综合的素质,从而避免了建筑设计师侧重单体、规划师忽视细节、艺术家忽视建筑设计的实用性等缺陷。从而实现了建筑设计的“景”与“情”的统一。景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也就是使环境建筑设计融入风物,从而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或者是现代文明的聚焦。环境艺术所蕴含的巨大体量和丰富信息,并且存在的时限相对长久,从而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直观的表征。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将在适当的时机将感情融入相应的设计中去,从而在设计过程中能够追寻到设计师们的设计理念和情感追求,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情味,把创造环境上升至创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烘托出民族风格,也体现设计者的个性。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是环境设计的主旨。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通过对建筑设计实现对人们的庇护。人造环境无论多自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环境造成了破坏。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在人造环境的过程中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以人为主、物以人用的环境艺术的设计。从而相应的建筑设计应符合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

二、建筑设计的价值

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的紧密结合的艺术门类。体现为城乡建筑环境、各种类型房屋、陵墓、园林、建筑小品和某些纪念性建筑及其他建筑设施的总体和个别设计、风格、艺术价值,也指建筑作为一门艺术的形式和手法。

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各门相关艺术的结合、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也通过合理的实用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示其艺术水平。建筑的造型主要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除了其中包含的形式美法则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某种特定的具体内容,特别是纪念性建筑,往往都有特定的象征主题。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

所谓实用性,也是说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以实用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欣赏。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而其他各类的艺术形式可以欣赏的美学价值为唯一或是主要的目的,然而建筑设计必须使实用的。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就是在一定层面上,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物的欣赏的观念,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

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着实用性。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是破坏性的毁坏如地震、火灾等,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从而形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较早实现了城市的空间设计,实现了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空间联系和设计。西方建筑师将空间和城市的建筑比喻成图底的关系。以建筑为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若以建筑为背景,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

三、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3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的追求,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重新寻找失落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环境问题成了世界的中心话题,人是环境的主体,于是人和环境又成为了建筑创作的中心课题!本文对建筑设计之生态环境的回归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关系一、建筑设计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人?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而何以为空间呢?空间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著名建筑学者冯纪忠教授在讲课中提出过―――建筑是空间,并生动的拿茶壶作比较,壶身是大空间,壶嘴是小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二、生态环境艺术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家。作为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三、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四、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生态建筑”不仅仅是指绿色植物的应用,单纯的颜色改变,更为重要的是环保材料的应用、环保的施工。在各种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我们能有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设计师义不容辞。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人类对于建筑的需求经历了从遮掩一舒适一健康一绿色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低能耗甚至零能耗阶段,第二、三阶段是高能耗阶段,第四阶段即现在所讲的生态建筑是高能量效率、大量利用可再生资源,突出强调能源节约和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和减少建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害。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物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改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需求的增加,中国建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达690亿m2,推进建筑节能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总和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功能灵活多样的目标。五、结束语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是有着不容忽视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贵的建筑。衡量高贵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建筑以外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的塑造。人类聚居在一起对人类是有益的,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生存环境的破坏所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尚未考虑完善。毫无疑问,一个缺乏灵魂和个性的冰冷的建筑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4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建筑是人用建筑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一种人造空间,最早的建筑雏形是原始部落的窝棚,安全成了第一需求,只要能躲避风雨虫兽的袭击,能“庇天下寒士”就足够了。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地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当前,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当下建筑界讨论的焦点。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环境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

2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3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生态建筑”不仅仅是指绿色植物的应用,单纯的颜色改变,更为重要的是环保材料的应用、环保的施工。在各种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我们能有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设计师义不容辞。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人类对于建筑的需求经历了从遮掩一舒适一健康一绿色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低能耗甚至零能耗阶段,第二、三阶段是高能耗阶段,第四阶段即现在所讲的生态建筑是高能量效率、大量利用可再生资源,突出强调能源节约和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和减少建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害。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物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改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需求的增加,中国建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达690亿m2,推进建筑节能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总和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功能灵活多样的目标。

4结束语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是有着不容忽视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贵的建筑。衡量高贵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建筑以外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的塑造。人类聚居在一起对人类是有益的,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生存环境的破坏所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尚未考虑完善。毫无疑问,一个缺乏灵魂和个性的冰冷的建筑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5

在环境意识日益充斥着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今天,人们开始越来越密切地关注自己生存空间环境的品质。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也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一、人・环境・室内设计之间的联系

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说过:“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这句话也是现代室内设计的一种参照。环境,人生存的根本处境,而意识来源于人,人的意识只有和环境密不而分的时候,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室内设计未来赖以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生态规律,遵循人感官意识的舒适性,而不能一味的追求视觉感官去发展。

人是环境的创造物,同时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经济发达和社会繁荣,也导致了世界范围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满为患、气候变暖,能源枯竭,臭氧层被破坏、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沙化、一些生物濒临灭绝等等,人们与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代室内设计运用各种设计材料、手法创造了赏心悦目和舒适的室内人工环境,但这是以地球资源和能源高消耗为代价的;这些都反映了工业化时代“人类中心论”“征服自然”的思想。是的,室内环境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然而并不是说以人为中心就可以忽略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以人为本是说在合理利用环境变化满足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从而确保人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因此室内环境设计师始终要把满足人对环境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放在首位,从人体工程学、空间组织、色彩和材料的搭配、灯光的布置,以及由此产生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直至精神感受,创造一种和谐的既体现科学生活又具有艺术气质的室内环境。

总之,人与环境以及室内设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室内设计本质就是实现室内设计对人对环境的把握,处理好人与环境的最佳关系。

二、怎样处理人・环境和室内设计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室内环境与人的关系,使人的感知效应达到最佳状态需要室内设计师的精神创造。室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对人们的环境心态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对空间的形式进行精神创造时,赋予形式以情感的意识。室内环境可以引起人们的不同内心活动,使人们在情感上与空间进行交流,建立起空间形态的感觉效应,满足人的心理选择。而这些都取决于室内设计师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体系中对室进行人性化的处理与创造。

其次,保护环境、关注生态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探讨未来的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必须考虑保护环境。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综合设计和整体设计在未来的室内设计中越来越重要,室内设计新的发展趋势也会集中在通过高质量的设备、材料、构造和构件之间的全面协调,装修形式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平衡,以及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尽可能地减少原生能源和灰色能源的使用,尽可能多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让人们接近自然。

所以要处理好室内环境和人的关系就需要有环境保护意识,有一定的精神创造力,并将人的意识与环境的保护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实现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90年代初起始于欧美国家的“绿色设计”,从环境保护出发,旨在通过设计创造一种无污染、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态环境。针对空间环境设计领域,未来的室内设计应该是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和可持续设计,是利用科学技术,将艺术,人文,自然进行整合,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合乎人性的生活空间的一门设计。

1.室内设计的科学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室内环境设计应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新成果。包括新材料的使用以及先进的结构形式、先进的施工工艺,以及创造良好科学的通风、照明、空调、消防系统的设施和技术。高新技术产品等大量绿色装修材料替代木材、石材等不可再生的资源,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良性循环,既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社会生活的进步。同时对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利用,可以更加符合人们心愿地来组织空间,设计界面、搭配色彩和光照,使室内环境设计更符合人的心理选择,从而更合理,更科学。

2.室内环境设计应有的文化内涵

室内环境设计除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发展,同时创造出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也是设计的根本所在。设计师应该研究人们对室内环境的不同心理感受和使用要求,从空间、尺度、结构、材质、色彩、灯光、工艺,甚至民族、人性、文化、传统等诸多内容,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以最精练的设计元素,以极其挑剔的线条、材质、色彩的搭配,最大限度地表现室内环境的功能要素,传达富有情趣的意境。

3.使用绿色环保的材料

绿色环保不仅仅指狭义的选择无甲醛、无苯、无辐射的装饰材料,真正的绿色环保应该是指环境资源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设计中使用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复合型装饰材料,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施工工艺,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通过实施室内环境全面绿化,加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净化空气和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利用像太阳能这样的洁净能源,满足生态型室内环境的要求。合理有计划地利用材料、设备,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创造“恒温、恒湿、新风、低噪、节能”的室内环境,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室内设计面临的课题越来越多因素化与复杂化。室内环境氛围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为了创造人们心目中理想而又美好的室内环境,需要室内设计师与人们心灵的沟通,需要室内设计师的艰苦创造。这也是21世纪赋予设计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6

2 刺激与效应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刺激是环境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效应是人对感官刺激做出的相应反应。当刺激量中等时,人会能动地做出自我调节;刺激量过大时,人会主动的调整或改变环境,甚至创造新的环境。

虽然构成环境的物质条件有许多,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本文主要探讨物理环境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其他环境作用不是非常大,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由于物理环境主要构成因素是温度、湿度、气流、声、光等,这些对人的刺激,故而使人的行为效应具体表现为视觉、听觉、皮肤感觉等生理反应。正因为人的这些不同的反应效应,对室内各个构成要素设计有了不同的要求。

3 湿热和人的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湿热环境其实是两个概念,即湿环境和热环境。室外气候条件以及室内发热发湿源直接影响着室内热湿环境。湿热主要与人的触觉发生关系。由于我国处在北半球,而且南北纬度及东西经度跨度很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差也非常大。但不管哪里的人们对周围湿热环境的舒适标准要求是基本一致的,简单讲就是为维持生命,人体体温必须处于使各器官能够保证正常的功能运作。这个温度成为核心温度,绝大多数人的核心温度相差不大,也就是我们在健康情况下测温所得的温度。但周围的环境却要远低于这个核心温度,以此来使人感到舒适。

3.1 湿热环境对窗户设计的影响

对于室内湿热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室内空调及暖气设备,以及人自身的着衣量和活动量。家中的窗户是接受太阳辐射的主要地方。因此要求对窗户的设计要合理,朝南的窗户要尽可能大些,以接受较多的光与热,并且要挂有窗帘或百叶窗,以抵挡夏日过高过量的热辐射;而朝北的窗户可以适当小些,减少冬日的寒冷之风。在窗户的设计上,可以选择双层玻璃窗,这样对室内保温具有很好的功能。

3.2 湿热与地面、墙面的设计关系

同样,室内的墙面、地面的设计也受到湿热环境的影响。地面是人与室内环境接触最多、最直接的。卧室采用木质地面为最佳,不仅可以保温隔热,还具有舒适性。但由于厕所、厨房等地湿气过重,应首要考虑防滑耐磨的陶瓷地面。同时为了避免过多的水渗入地面,对楼下造成影响,应注意在装修时涂抹防水材料。

墙面与人发生了视觉与触觉的关系。为了迎合湿热的影响,在不同的墙面设计上应有不同的材质装饰。卧室及客厅,这些人滞留时间长,又相对干燥的地方,可以贴上纤维质的墙纸,它可以对室内温度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又可以软化墙面,不至于让人们触摸的时候有一种冰冷冰硬的感觉。而厕所等水汽重的地方,要考虑防滑防水的材质。

4 声、光、气与人的关系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这三种物理环境主要与人的面部器官发生关系。就室内声音而言,人们主要考虑的是噪声的控制。室内噪声来源主要是户外的交通噪声及社会喧闹噪声。光环境则分为自然光与人工光。人们依靠眼睛来对外界获得信息的频率最大,占所有感觉器官的87%。而光则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光环境的营造成了室内设计重要的考虑因素。气主要指室内的空气环境,这包括我们鼻子闻的出的气味(花香、烟气、秸秆燃烧气等),也包括闻不出来的气体(CO2、CO、微生物等)。因此最低限度的噪声影响,适度的采光,保持空气的流通成为家居设计中的重点。

4.1 声、光、气与窗户设计

窗户是所有建筑物环境构成要素中与这三个环境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窗户的功能历来都是采光和换气,随着噪声污染的严重,它又兼具着隔声的作用。首先在窗户开设的位置上就要注意,在南北的方向上要有能够相对的窗户,这样有利于空气的对流。使得室内污浊的空气最快的稀释散尽。在大小上,南面的窗户宜宽大,北面的宜小一些。在材料上可以选择双层玻璃,对户外的噪声及有害气体可以降至最低。在色彩上一般选用透明玻璃即可,不用彩色玻璃,它会将光过滤,影响人们对物体色彩的判断,尤其不利儿童房。

4.2 声、光、气与墙面、地面的设计

由于墙面、地面是人们在室内中触觉和视觉较为密切相关的地方。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其色彩的应用。客厅是一家人用于交流的地方,因此光线应该是最为明朗的,在墙面的设计上,可以贴一些浅色系的壁纸,甚至不做任何装饰,直接是白墙。这样即便是自然光照射不到客厅内部,也可以通过墙面将光反射到厅内,夜晚开灯也可以将客厅的光照度最大化。而地面可以选择稍微深色的材质,不至于让客厅在夜晚开灯时显得过于“辉煌”,给人一种舒适的光反射就可以了。光污染渐渐也进入人们的视线,故不需要将玻璃、镜子等反射折射力强的材料作为客厅装饰的主体。

卧室的墙面就可以适当的暖色处理,毕竟那是私密的地方,休息的地方,柔弱温暖的光,有助于人的休息与放松。就地面而言,选择木质的地板最佳。因为木头有吸声的功能,在这些对安静度要求较高的空间,可以有效的降低脚步声。

对于厨卫的墙面,就要考虑清洗的问题。因为受长期的烟熏及水汽损害,墙面要易于清洗,以瓷质墙砖为佳。

4.3 声、光、气与天花板设计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7

室内设计现在已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开始有很多人已经了解了室内设计也在接受室内设计,但并非任何的设计都叫做室内设计。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从简单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室内设计具有很多的元素,而室内设计重要的无非是“设计”二字,何谓“设计”、为什么“设计”、如何“设计”?这是很敏锐的话题。从纸面上来讲回答可以简单理解成:一、用实物传达给人信息的一种方式叫做设计;二、为了表达设计者心里的想法和愿望所以设计;三、用设计者的思维去构思,用设计者的手去完成。论文格式,联系。

以上分析从设计上说明设计是源之于设计者也就是人,而人对设计不单是为了表达和传达信息,它是设计者本身的一种宣泄和真是自己的方式。当然室内设计也不然未然,而室内设计就不单是设计者自己为自己去表达和宣泄,他是为人,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在室内设计史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设计理念,更有不同的文明、思想、和科技。它在被不同的时代接受不同的人们去享受,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其实室内设计它的诞生和发展的宗旨是以人的生活为起点以人的需求为目标。总的来说是“以人为本。论文格式,联系。”然而人的生活是什么?人需求又是什么呢?这就无非要接触到人的心理。接触心理,很多人不亦说乎的都会想到心理学,那是不是室内设计是不是和室内设计有很大的关联呢?

回答当然是有大大关系,但也不能说要做好室内设计就要去学心理学,非也非也。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些问题是这么说的:“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 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其实这是一观点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这就说到一个重点问题环境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而室内设计则是去改变一些环境,宗旨是让人去舒适喜欢,而不是去厌恶。论文格式,联系。因此我要想改变好环境不仅是说要会设计构想、手法和方式,而是要去如何去运用这些手法和方式。手法方式千变万化,人的心理也是五颜六色的,那么如何使设计符合人的需求呢?

想要得知人的需求我们要去了解人得心理,心理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心理呢?我们知道我们是在室内设计,室内代表着一定的空间一定的环境。论文格式,联系。在设计的时候我要知道向上述所说的“什么环境适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去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照成的心理和人对环境的理解。当然我们针对的是一个局部小的环境里的分析,但室内它也是一个环境相对于范围比较小点。

说到此处,其实我们可以参照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可能比较陌生。

首先,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论文格式,联系。

其次,我们在了解下环境心理学的含义。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在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上述说明中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系列刺激。围绕环境整体,它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和领域性;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空间行为;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

可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论文格式,联系。但这正好是在借用与我们去做室内设计需要的过程,我们需要它的分析去配合我们的设计更好的符合人的需求。就像上述环境心理中所说的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由其知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3、依托的安全感4、从众与趋光心理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很广泛,: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8

一、地域特征的概述

地域特征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要素总和。地域特征是伴随人类劳动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而形成的地域表现形式,可以作为人来改造自然的象征。地域特征往往具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为常见的便是建筑与典籍。通常情况下,地域特征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综合。具体分析看来,自然要素涉及气候、地形、植物、水文以及建筑的地域性,而人文要素会涉及到当地的宗教、风俗习惯、文化资源以及当地的历史等等。

自然要素中的气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而各地的气候差异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范围的不同,像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就不同,因而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居住的房屋结构不同,依靠的主食不同等等。自然要素中的地形要素也造成了各地的地域差异,像我国不同的地形造成了不同的地理形态,有平原、有丘陵、有高原、有盆地、有沙漠等等,各地的建筑物也都是在依据地形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因此不同地区的建筑各有特色。另外,水文因素对地域文化的形成影响巨大,典型的就是我国的周庄与乌镇,这两个小镇都是以水为特色而出名的。其它的自然要素,像植物以及建筑等的地域性,在我国一些其它地方都得到了体现。

二、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1、审美观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其主体往往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而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区域,自然而然的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风俗信仰,受各自所在地区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事实表明,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审美观不同。因此,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设计者们往往会持有不同的观点,设计想法差距大时,还有可能出现一定的矛盾,以致于设计思路长期得不到统一,无形之中使得设计延迟甚至中断。从一定程度上讲设计者的思路决定着整个作品的设计以及观众的审美实践,这也是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以及雕塑等等选用本地设计者进行设计的原因之一。

2、设计者的地域来源的不同制约着作品的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讲,本身就具有对环境升级改造的意味,是人类设计者发挥创造力、思维力以及想象力而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的设计中的主客体在整个环境设计过程中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贯穿于环境设计的整个进程中,且由内而外不断进行着。可以说,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完工,是环境艺术设计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此种相互作用最为凸显的就是地域特征的制约作用。如若从我们所熟知的城市建筑风格入手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移植到我国的南方水乡地区,那么由于地域特征的不同,移植过来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地域特色会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一个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来到中国,首先映入眼帘的地域环境的不同,包括建筑风格,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结构的构建等等,对于一些中国老百姓最为普通的审美事物,在西方环境设计者看来是比较陌生的,而当他的一个设计方案最终得到认可,并落实到地面上时,那么我们能够断定这个设计风格的建筑一定是杂糅的,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纯粹意义上的建筑。

三、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1、地域特征的创造性作用

所谓的地域特征其实是一个十分庞大且复杂的概念,对其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就不能将其孤立起来分析,而应对其进行外部与内部的有机解读,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构。从一定程度上讲,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是为了更好的发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发生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关系。事实上,从地域特征的解构与重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共性以及个性,进而能够将本区域的文化与其他区域的文化普遍的联系起来,使得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博采众长,设计出既符合地域特色,又能吸引观众眼球的作品。

2、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共同性

从一定程度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从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两方面来考虑,在结合地域特色与当地人喜好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特点的作品。很多情况下,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手段与工具而存在,由于其具有手段与工具的身份,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由,因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从审美的角度设计,也不能完全从实用的角度设计,而应该兼顾多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得设计出的作品既符合地域特色,又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双重功效。但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有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些地域中的地域文化与当下该地域的历史进程存在较大差别,有可能在某处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设计,而在另外一处则需要转换思维,转换设计方式,结合地域特征进行设计。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进程中实现共同发展。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的设计提供了载体,环境艺术的设计丰富了地域特征。

3、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灵感

一名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必定欣赏过无数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他们通常会游历世界各国的山川名秀、著名的风景点以及名胜古迹。通过不断的游历,他们的知识会得到增加,思维会得到开拓,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无形中得到提升。因为不同的地域有其独特的地域风貌,所体现出的建筑物也具有本地域的地域特色,通过了解各地域的地域特征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者之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灵感。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创意往往来自于不同地域理念的相互碰撞中,当前后现代的环境设计理念十分强调“不均衡性”。对“不均衡性”涵义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是不同地域特征在同一个设计作品上的整合。此种设计理念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设计者思路的对接,以此来使设计的作品出现惊艳的效果。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发现“不均衡性”的代表作,像波兰的斜屋以及荷兰鹿特丹的立方地住宅等等,这些都是“不均衡性”在建筑艺术设计上的佳作。“不均衡性”可以创造出优秀的建筑以及艺术作品,事实上,地域特征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以及融合力。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鸟巢”,可以说是地域特征融合力的代表作,“鸟巢”的整体设计理念十分明确,一方面体现着我国华夏文明的原始特性,另一方面又在吸收、借鉴西方建筑新理念的基础上,彰显着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

四、地域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相应的人们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社会的行列,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所涉及的范围广,包括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以及环境艺术方案的制定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在很多方面存在有差距,尤其是在技术与设计理念上,差距更大。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者指出,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存在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问题上。当今时代,我们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观察到,大部分的建筑物采用“玻璃幕墙方格子”的构造,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如若此种建筑风格得不到改变,那么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地方的区域特色将会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

五、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关系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间的联系既体现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又体现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中。环境设计工作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地域背景的不同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限制环境艺术的设计。但是二者也可相互借鉴,地域特征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灵感,环境艺术设计丰富地域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讲,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就如历史与创新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所指的传统,往往是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而成,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环境艺术设计者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也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但是一定不能够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应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将不同地域的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现代生活离不开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贯穿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地域建筑是环境艺术设计者最常设计的内容,地域建筑的设计一定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包括气候、水文以及地形等自然要素。地域建筑的设计往往是在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技术以及新型材料而建设的。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所设计的建筑往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创作,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环境艺术作品,从而也能够更好的彰显地域文化。

结 语

总而言之,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地域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载体,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灵感,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丰富地域特征,发展地域文化,二者间的联系是内在的,是始终都存在的。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作用以及促进作用,进而使得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郑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艺术研究,2012-03-11

[2]徐争.《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研究――以皖江铜文化应用为例》.华中科技大学,2008-06-01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9

一、现代西化环境与传统书画空间结构思维的矛盾 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关空间结构的论述,跟西方的空间结构思维有很大的差别。其理论依据,主要是来自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其中,道家的“有无相生”、“虚无”、“无所待之逍遥游”等观点,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思维影响尤其深刻。空间结构精妙构思的目的,往往是构成一种美妙的意境。“意境作为美学概念,大约形成于唐代,通过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和其他一些著作中的精辟论述,遂成为中国美学史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美学和艺术学范畴。”[1]228 其中,虚实相间的空间结构思维,就是创造意境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法。“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虚实相生的理论就与创造作品的意境有密切的联系。如笪重光在他的《画筌》中就把虚实相生与绘画艺术中的各种境界联系起来考虑。他说:‘空本难求,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美术作品中,所能描绘的对象总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艺术家要善于精选物象,经营位置,以实求虚、以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才能创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境的美术作品来。”[1]230 中国传统建筑,也受到了这些美术理论的深刻影响。通过系统的构思,巧妙地实现虚与实的和谐系统,创造一种似有若无、空灵剔透的意境。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园林造景,刻意营造山水画的效果,并且组织了书画、诗文、雕塑、盆景等各种艺术,形成自然和谐的节奏和韵律。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环境设计,是中国式环境设计的空间布局艺术。只是还少有从现代环境设计艺术的角度,对此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西方传统建筑重视突出单体造型,比较注重建筑物内部空间的组织;东方(主要是中国)则更加注重通过序列组合显示群体造型,重视建筑群之间,建筑与自然景色之间的关系,强调连续空间的组合。”[1]558 可是,现代社会从城市到乡村,传统建筑迅速消失,西式建筑遍布大地。如何将中国传统环境设计艺术与现代西化的建筑环境相结合,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从室内空间来看,中国传统字画与各种西式家具的矛盾,与现代低矮楼层的矛盾,与防盗网、铝合金门窗,与现代电器的矛盾,不太容易协调,给室内环境布置和设计提出了挑战。从室外环境来看,也是西式建筑林立,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理念和做法,在现代西化环境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问题。然而,中国传统园林的印象在中国人的脑海中非常深刻,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也有着广泛的受众。因此,如何在现代西化的环境之中,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并加以发扬光大,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笔者在《书法和环境设计的结合与传统艺术的现代化》[2]63-66一文中指出,书法艺术和环境设计结合具有物质基础、艺术理论基础。提炼传统书法的元素并与环境设计结合,实施设计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书法艺术和环境设计结合的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传统艺术的魅力在于体现时代精神。本文进一步论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空间结构思维与环境设计艺术的关系。书法艺术的字体结构和章法布局,传统国画艺术的平面空间结构思维,给环境设计中的空间结构思维提供了许多启发。 二、书法艺术的空间变化与环境设计的结合 书法艺术的空间变化主要体现在字体结构和章法布局两个方面。 (一)字体所形成的丰富多变的空间结构甲骨文的横平竖直、交叉线条构成了方块、三角、不规则的空白块面。 金文的横平竖直、交叉线条构成了方块、三角、不规则的空白块面。此外,金文由于浇铸形成了大量的圆角,所以还形成了很多圆形的、半圆形的、或某一角圆形的块面。金文还有一些填实的块面,与甲骨文相比,空白块面更丰富。 大篆、小篆与金文相似。隶书的横平竖直、交叉线条构成了方块、三角、不规则的空白块面。此外,它的撇、捺、勾等有一定的弧线,构成了部分圆形的块面,总体上是以方形块面为主。 楷书的横平竖直、交叉线条构成了方块、三角、不规则的空白块面。但是,它的笔画形状的丰富变化,形成了更加多变的块面,三角和不规则的空白块面大量增加。现代汉字印刷体、美术字跟篆书、隶书和楷书的空间安排基本相同,但是,由于笔划机械、同一,形成的空白也整齐、划一,变成大量的几何图形,缺乏生动、空灵的空白块面。行书和草书的笔画由于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的机会,显得变幻莫测,大量不规则的空白块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字体结构所形成的空白块面与线条的分割,既是人工处理的结果,又是对客观世界直接的或间接的反映。一些设计师利用汉字的这些特点,在环境设计中进行了尝试。这些尝试,为书法艺术和环境设计的结合提供了范例,在环境设计艺术本土化,开拓环境设计艺术新的发展空间等方面,都是很有意义的。 图1,“见”字博物架的设计,①就是将汉字与环境设计相结合的一次很成功的尝试,对留白空间的分割既有安静的水平隔板“目”形成的三个长方形的空间,又有用来做支架的“儿”形成的动感的、不规则的空间,给人以安静、稳定、变化的感觉。图2,半木设计的篆书椅,②是利用篆书的笔意设计的椅子,显得圆浑、弹性和内含,并且将留白的空间分割成带有圆角的不同块面,给人以和谐、流动的感觉。图3、图4是冯克军设计师为一位喜欢书法的公务员的新家进行的设计,在设计中加入了书法笔画的元素。他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了说明:“表现书法,我没有拘泥于一定用真实的书法作品,而是借助富于中国汉字笔画感的天花造型,让动感极强的艺术造型,‘写’出雄浑的‘字’来。比如,门厅天花造型就是一个点,走廊天花就是‘竖’和‘竖弯勾’,而客厅和餐厅那流畅的曲线天花造型,更是将书法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跃然整个家居空间这张纸上……这些造型不是孤立地艺术造型,它们同时还引导着空间合理的活动线,从而让各空间在无形的笔画中,得以各就各位。”③#p#分页标题#e# 客观地说,冯先生设计的走廊天花造型跟印刷体的联系更直接一些。门厅天花的设计,一般人都不会想到跟汉字笔画的“点”有什么联系。当前环境设计绝大多数利用汉字印刷体的元素,利用毛笔书法艺术元素的作品很少,说明书法艺术跟环境设计的结合有很大的难度,要考虑到环境的各种因素和受众的不同需求。谁能够利用行书、草书的随意性极大的空间留白的原理设计出富于艺术品位的环境设计作品,谁就能突破框框,走出一条广阔的创新设计的道路。 (二)章法布局所形成的丰富多变的空间结构 篆书、隶书和楷书的章法,都是比较工整的。一般来说就是分为字距相同、左右字距大小不同、上下字距大小不同等几种布局结果。其中,隶书一般来说左右字距小、上下字距大,才会看起来比较舒服一点。通过相对活泼一点的落款和各种款式的印章等,使得画面变化更为丰富、生动。行书特别是草书的章法,变幻莫测,丰富多彩。墨色对空白块面的分割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中堂、条幅、屏风、横幅、匾额、扇面、信笺等不同的章法布局,对书法创作也有一定的制约,空间结构的安排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书法艺术空间布局的可变性和丰富性,为环境设计空间结构的设计提供了许多启示。环境设计中,可以直接吸收书法艺术的空间变化的形式,也可以借鉴其中的某些元素用于设计之中,创造新的作品。书法艺术的时空观,可以与环境设计的时空观相互吸收。比如,书法的“密不透风、疏能走马”等结构原理,可以给环境设计提供很多启发。书法艺术千变万化的空间感,为环境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创作思路,为环境设计增添了活力。同时,环境的变化也给书画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现代房间的层高很矮,中堂、条幅等挂轴已经不太适合室内布置了;现代的房间大多西化了,原来的书法装饰已经不太协调了,所以必须重新构思,重新设计。因此,我们需要提炼传统书画艺术的基本元素,灵活运用于现代室内环境装饰之中,或者汽车装饰之中,不能照搬原有的套路。这是传统书画艺术现代化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迎接新的挑战。 三、篆刻艺术的空间变化与环境设计的结合 篆刻艺术的空间结构与书法艺术的空间结构相似。特别是篆刻的字体以篆书为主,其字体的空间结构与篆书的空间结构基本相同。由于印面窄小,对字体和章法布局也有特别的要求。比如说“以小见大”,腾挪一些空间,用来留白;通过敲边款的方法,使得印面气息流畅,免得沉闷堵塞;或者字字相连,形成外实内虚、字内空灵的效果,等等。图5、图6是韩天衡先生的篆刻作品“诗心文胆”、“何陋之有”④。“诗心文胆”布局穿插腾挪、密不透风疏能走马、外实内虚、虚怀若谷、繁简呼应。“何陋之有”,通过竖线条的似断若连的弧形的分割,与“有”的主笔形成相背的态势,将空间分割成丰富、流动的小块空间,通过敲破边线,使得印章气息通畅,充分展示了巧妙的章法技巧和艺术魅力。这些特殊的空间处理艺术,以小见大,是小环境设计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给环境设计人员提供许多启发,形成许多新的构思。 四、书画艺术的平面空间构成与环境设计的结合 传统书画艺术中的平面空间构成的思维源远流长。书画艺术的空间安排也有许多特别的地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自古以来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平面空间的视觉安排,这跟西方绘画的三维空间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从甲骨文中就可以发现平面空间思维的许多证据,比如宿、逆、围、昃、坠、鬲、牢、各、车等字,就是典型的例子:⑤宿(人睡在草席上)。逆(一个人从对面走过来,“止”代表迎接的人,双人旁是“行”的省略,代表在大路上)。围(中间的“口”代表城堡,四个“止”代表军队)。昃(斜“人”代表人的影子)。坠(倒“子”代表一个人,从山上下坠)。鬲(三条腿平铺,是平面思维)。牢(牛关在房子里就是“牢”)。各(一个人从大路上往家的方向走,所以,“各”的本义是“来到”)。车(从空中俯瞰,轮子不可能是这个样子,只有平面思维才能这样画)。 在环境设计中,采用平面思维来构思作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思路,可以给广大的环境设计艺术工作者,提供很多设计灵感。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与技巧其实跟传统书画艺术一脉相承,平面构成的视觉表现所要求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与传统书画艺术的要求是一致的。平面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设计(产品造型、服装、陶瓷、家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包装、广告、海报、多媒体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室内、园林、城市规划设计)、装饰设计(染织、装帧、壁画、图案设计)、摄影(摄像)等各类实用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研究与二维平面相关的基础视觉造型元素及其造型方法,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本的视觉造型训练。[3]5在二维的平面空间内,一旦放置了一个图形,无论是一个点、一条线还是一块面,这个平面空间立刻就会发生一种视觉心理上的分离,形成各种新的视觉关系,比如:图与底、黑与白、大与小、方与圆、上与下、前与后、虚与实、轻与重等等。……此时,就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法则去组织与建构、排列与组合,使其能够成为一种新的理想视觉形态。[3]6-7 因此,平面构成的设计技巧完全可以从传统书画艺术的空间结构技巧当中吸收养分,创造新的环境设计作品。此外,在国画中常用的虚实结合,大量留白等空间布局的技巧,空灵的意境等等,也值得环境设计借鉴、吸收。图7是廖伟的设计作品,⑤巴蜀人家餐厅入口及服务台,书法、国画、窗格、酒吧等体现了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的设计效果。其中,书画屏风处理成白色,显得虚空、飘渺,酒吧处理成黑色,是实体部分;窗格给人以通透、朦胧的感觉。图8是吴雪野的室内设计作品,黑白灰的清淡色调,大量的白色,如同国画中的大幅的留白。只有黑色的桌面和壁橱与白色的墙壁、沙发形成对比,简洁雅致而内蕴十足,如同一幅写意水墨画,体现出设计师和居室主人雅致、从容的性格品位和审美追求。吴雪野先生喜欢国画,他的设计作品跟他的国画修养有很大的关系,在他的设计作品中,体现了国画的一些元素,包括空间结构的元素。⑥#p#分页标题#e# 五、结语 传统书画艺术的章法理论和实践,可以在三个方面为环境设计提供支持:一是理论支持,比如传统书画理论中关于留白、空灵、虚实、节奏、韵律等的表述和总结;关于平面结构思维的理论总结,关于意境的理论表述和实践经验,等等。二是借用章法形成的各种形式,如不规则的留白形式等,用于环境设计。三是提炼传统书画空间布局的各种元素进行创新,创作富于中国特色的环境设计作品。关于传统书画艺术与环境设计的结合,设计艺术本土化的问题,都是刚刚起步,在现实面前还有许多困惑。 第一,各类建筑、家具、室内装饰等生活环境西化成为事实,中国传统环境布置、设计的艺术碰到了困难,中西方风格不协调的环境布置和设计不容易处理。 第二,中国传统书画理论和环境设计的理论表述往往散见于古人的文章当中,需要进行梳理和提炼。 第三,适合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环境设计理论尚未形成,而社会生活西化的进程飞速发展,来自西方的环境设计的理论和经验还有一个适应中国文化的渐变过程。关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环境设计的关系,还有广泛的话题需要讨论,比如,传统书画艺术丰富多彩的笔墨效果,为环境设计的颜色处理提供了广泛的想象空间。传统书画艺术流动的变幻莫测的线条,为环境设计提供了动感的、无穷的素材或设计方案。而环境设计可以为传统书画艺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传统书画艺术表现的平台,为传统书画艺术的现代化提供更多机遇。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10

1引言

心理学在当前越来越出名了,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环境心理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广义的环境心理学自然包括社会领域,含有社会环境心理学的内容。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都市计划学,特别是与室内设计以及普通心理学有至为密切的关系,它一方面研究居住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居住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人的心理需求,调整、改善、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2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

不论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他们的工作宗旨都是以人为本,为人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我们所讨论的环境,则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人处于环境的核心,包围核心的周围一切事物、状态、情况的总和则构成了庞杂的环境系统,对这个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生理器官直接感觉到的近距离环境研究,则是室内设计师讨论研究的重点课题。室内设计之首要目的,即在于使用者的定位,以确定的空间使我们脱离虚无的不确定感。这就是说人们不仅关心通过人的个人体验而创造心理的环境,同时认为较易被忽视的心理环境也不是脱离人而存在的。处在室内环境中的人,尽管其心理与行为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总体上仍具有共性,这恰恰是我们在设计中需要学习的基础。

2.1距离感

距离感是个人空间领域自我保护的尺度界定。由于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能量的发射场,距离人的身体越近场的效应就越强。因此人们总是根据亲疏程度的不同,来调整交往的间距,这种距离感就是一个行为心理的空间感念问题。室内本身就是空间围合的强制限定,人在室内的活动就远不如室外那么自由。我们注意到三人沙发往往只是两端坐人而中间空出,所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

2.2围护感

围护感是个人空间领域感的物化外延。这种渴望围护的感觉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与人有着一定距离的家具包括室内界面与装饰织物就成为外在围护感获得的主要方面。我们注意到在公共餐厅用餐,大多数人总是愿意选择靠墙或靠窗的位置;会场中也总是先坐角落再靠墙边;办公桌的习惯摆放方式总是与墙成围合状的90°夹角;背对门设置的办公桌肯定是最不受欢迎的。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围护感是设计中重要的行为心理因素。在通道与功能空间、隔断与家具尺度以及织物样式和陈设物品摆放的选择上都要予以充分的注意。

2.3光色感

由光线照射产生色彩所引发的心理感应,同样是室内设计关注的问题。“人们所看到的色彩究竟以何种表象出现,不仅要取决于它在时间与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而且还要取决于它的准确色彩以及它的亮度和饱和度。”光色感是个人空间领域产生的心理限定。“严格说来,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的。那界定形状的轮廓线,是眼睛区分几个在亮度和色彩方面都绝然不同的区域时推导出来的。组成三度形状的重要因素是光线和阴影,而光线和阴影与色彩和亮度又是同宗。”正是因为光色感是视觉表象最直接的影响要素,因此它对人的行为心理造成的反应也是最强烈的。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室内环境中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了解不同室内环境中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来进行设计。例如,根据户主的行为习惯,设计多功能的卫浴空间;协调空间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满足人们的心理、精神需求等。此外,室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使设计师更多地关注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设计时经常按照个人的追求和意念进行设计,忽略人与室内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那么看起来再时尚、个性的设计都是不适合人们居住的。而从现代的人们追求的节能、环保、自然的理念来看,设计中的创意和个性化只有与使用者的个性特征、精神需求等各方面相吻合,才能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设计更加合理化。

3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3.1色彩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色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人会显示出各式各样的心理效果。假设在人们的面前存在着红色,那么眼睛除了直接直觉红色外,还会在心理上产生联想、象征、情感联系。又由于红色呈现的形状、大小以及与其周围色彩的区别,还会显示出对比或同化的效果;再深入一步甚至会激起人们对之产生爱憎情感效应。认识到了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我们就会运用色彩来调节空间的环境气氛,烘托室内的气质,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以利于身心状态的调节。在设计表现上,不论是外观色彩,还是室内设计采用的色彩,都是以自身性质所引起的情感来感染人的,换句话说,它不是观者的情感,而是对象的情感。像室内色彩那样长时间引人注目的刺激,就能够激起支配人们持续性的积极的情绪,或者进一步加强由于其他事情而产生的某种情绪。

3.2材料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室内装饰既是一种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工艺技术,又是人们为了满足视觉的审美要求对建筑物内外界面进行优化的艺术。材料的色彩、质感、肌理、线型、耐久性等的运用将直接影响室内的装饰效果。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表现和各具特色的构造细部,可以渲染及强化室内的环境气氛以影响人的心理。在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十分注意处理表面选材和施工工艺。不同材料的应用使得空间具有不同的效果,它能牵动人们的思绪,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

3.3光影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在现代照明设计中,运用人工光的抑扬、隐现、虚实、动静,以及控制投光角度和范围,以建立光的构图、秩序、节奏等手法,可以大大渲染空间的变幻效果,改善空间比例,限定空间领域,强调趣味中心,增加空间层次,明确空间导向。可以通过明暗对比,在一片环境亮度较低的背景中突出聚光效应,以吸引人们的视觉注意力,从而强调主要去向,也可以通过照明灯具的指向性使人们实现跟踪灯具的走向而达到设计意图所刻意创造的空间。安藤忠雄认为: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能赋予材料的质感更动人的表情。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装饰作用除了与照明灯具的造型有关,也与室内空间的形、色合为一体。当灯光照射在室内的外露结构或装饰材料上时,借助于光影效果便将结构或装饰材料美的韵律揭示出来。如果进一步考虑光色因素,会使这种美的韵律增添神奇的效果。当人工光与室内流水,特别是与声控的喷泉相结合时,那闪烁万点的碎光和成串跃动的光珠,给室内空间平添绮丽多姿的艺术效果。

4结语

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说:“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当人们处于室内环境之中时,人们的某些心理要素也同时处在室内环境的影响中。室内设计要求我们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而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一个舒适的、人们愿意停留和驻足的、一个能给人以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享受的空间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所提供的氛围不仅仅作用于人的外在,更重要的在于它影响着人的心理,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韩晓萍.试论适应居民心理需求的居住区环境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11):31-32.

[2][德]勒温著.拓扑心理学原理.高觉敷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11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环境设计发展如何已经成为困扰设计师的最大难题,同时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重要问题。

2.1历史、个性与科技、创造

首先,整体性。我国具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有着丰富的建筑语言,传统的建筑经验应当吸收,并从中获取相应的营养,同时经过转化应用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保存。在此过程中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一点,从别人那里借鉴,并非抄袭。建筑师应当在更深层领域中,综合人性、原始的过去进行探索。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整体设计的规划,大可大到国家、整个民族,小可小到城市、整个村镇。其次,创造性。针对传统的,既要看到特殊性与历史性,又要看到其中的普通型与超越性。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任何国家文化的发展都会包含糟粕与精华两部分。将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发扬,同时还应当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化实行糟粕摒弃。但是取其精华应当注意避免功利性的态度,尊重民族文化的群众性、广泛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谨慎对待。

2.2现代生活与地域文化的审美关系

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文化与文化环境。在对地域环境、文化条件从深层次方面对建筑环境的本质与规律性的理解,才能够将人、建筑与自然形成为有机体。地域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域自然属性。通常情况下,每个地方的地域条件都是难以被改变的。而正是由于地域特征的不同造成地域建筑的多样性特点。如西南地区雨水较多,阴热潮湿,进而促使建筑要通透、廊线连接。同时当地的植被品种较多,在自然色彩丰富,建筑大部分采用天然的原色。由此就可以知道,建筑师不仅要具备传统建筑文化,还需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才能够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2]。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12

一、桥梁设计应有特点

一个好的桥梁设计,其应有以下特点:对于桥梁的构件形状及其尺寸,需要体现结构的功能,需要大应力的地方则要做到大构件尺寸,反之则要是比较小;对于构件,其每部分的功能怎样以及怎样发挥,需要做到一目了然;构件需要尽量做到细长,同时间隔也较稀,以此来保证视野的开阔;桥梁作为一个整体,其所有的构件需要做到协调相容,同时还要能共同归属于桥梁这个该整体;桥梁需要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构件达到功能要求;桥梁这一整体要和周围环境关系清楚且合逻辑。

世界建筑师大会曾提出过,对于所有的建设行为,其都要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与环境的和谐及对其的尊重。由此,将此原则带到桥梁设计中,就需要我们的桥梁造型与地貌、地形相适合;桥梁的造型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环境并与之共生;所需要建设的桥梁要保护好当地的自然原生态景观等。

如果将桥梁作为一个审美对象,那么其组成的构件则必然是外露。我们在观察桥梁的时候,肯定是将桥梁与周围之间的环境作为一起来看待,而桥梁形象作为整体环境图像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我们中会有标识或象征的作用。作为环境景观的一部分,桥梁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我们既需要做到桥梁自身的和谐,还要让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我国传统就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既有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也有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和天地万物紧密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尤其注意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更加善于利用、效法自然、地形,实现桥与自然环境的融为一体。我们现在在进行桥梁的设计时,更需要把桥梁的结构、选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好,结合好地貌、地形,因地制宜的做出桥梁自身的特色,不断提高桥梁建筑审美价值。

二、不同桥型的形态特征及与环境的协调

1、梁式桥

在桥梁工程建筑上,梁式桥是种经济、简洁、实用、纯朴的桥型,它有着较强的沿水平方向左右伸展的穿越感和力动感,展现着建筑桥梁的阳刚之美。通常来说,简支梁的梁高相对固定不变,平直简洁,刚劲有力,桥梁有很好的左右伸展动势。曲线梁桥梁和桥面板成曲线形,有着优美的动势。而对于变截面的连续梁,梁顶面的直线与梁底缘按应力变化的有规则的曲线,将其有机的配合在一起,进而产生一种刚中带柔的韵律,进而充分显现出大跨度一越而过的动态紧张感。

而对于栏杆造型这一间接方式,则需做到尽可能保持横线条为主,梁式桥在设计中把梁体结构做到连续流畅,桥墩造型尽量不要过分繁琐,减少桥墩的数量。梁式桥更适合在平原地区和现代化的城市中,其平直简洁、刚劲有力的样式与平坦的地平线、宽阔的江河及现代城市直线条建筑保持相一直。

2、拱式桥

拱式桥给我们一种更为强劲有力的感觉,跨度越大越能凸显富有弹性的紧张感。同时,外加优美的弧线,清新悦目有典雅气质,其在形态上有着我们自然与人文协调之美。抛物线拱显力动美,圆弧拱显最宁静,拱形有抛物线拱、圆弧拱、尖顶拱、悬链线拱等。现在,已经有不少桥梁采用了高次抛物线拱,以便于和梁水平线相协调。同时,对于拱式桥的主拱来说,其要有较为恰当的矢跨比,进而让拱的优美曲线得到表现。同时,为了凸显拱优美又完整的形象,如果是拱梁组合结构,则要处理好拱肋与主梁节点关系。

拱式桥拱曲线优美,古朴大方,适于水乡和文化古城,古塔高耸、河道纵横,亭、廊满地,自古以来塔、亭、廊与拱桥共存。拱式桥曲线美与起伏变化、层次性强的山峦相呼应。在与环境协调上,拱式桥功能、风格与外形的统一比其他桥更优越,拱式桥外部曲线形态及韵律更符合人们对美追求。与其他桥型相比,拱桥更适于山区、峡谷环境。

3、钢构桥

刚构桥为主梁与桥墩柱刚性联结,可单跨也可多跨,根据需要也能成带悬臂式,即 T 型刚构带挂孔结构。通过少量的构件形成的刚构桥,其形态较为简练强劲,线条流畅,传力路线清晰。因为桥墩与主梁是刚性联接,所以桥墩形式可丰富多彩。有时受地形制约,可将刚构桥墩柱做成倾斜,斜腿刚构有强劲力动感。特别是在V 形深谷或立交道路,更显雄踞屹立。而 V形墩连续刚构,桥墩由强劲“V”形构成,桥型简洁轻盈,外形似雄鹰展翅而赋象征意义。

刚构桥造型设计自由度很大,利于从周围出发,考虑各部比例尺。刚构桥多用在桥下需较大净空和建筑高受限的情况,斜腿刚构特别适合跨度不大的 V 形深谷或立交道路。

4、斜拉桥

斜拉桥从主塔往两边伸出斜索拉起主梁,如果多条斜索是分散拉起的,则主梁就像是支承在多个弹性支承上连续梁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主梁跨度,梁高大为降低,内力减小,自重减轻,桥梁跨越能力增加。斜拉桥主要由主塔、加劲梁和主索体现力动美,保证其不违美的比例,取得横向和纵向和谐。此桥型水平特长,主索和主塔起协调作用,水平延伸的加劲和向上伸展的主塔动势有视觉平衡,气势非凡的主塔有“高扬”功能,构成整体力动美。

索塔标识功效不仅限于塔高高度,一旦塔高与塔宽比较大,则有明显地强烈动势。索塔形状对斜拉桥造型起决定作用。如果斜拉桥是某地域标志,那么索塔、特别是塔顶形状就是此标志物的标志。所以,索塔顶设附属饰物,如民族图案、尖形吉祥物、标记功能的尖塔形避雷设施等都有明显的象征、标志和纪念意义。设计从索塔结构受力出发,根据桥周围景观需要,选用美观新颖索塔,让其有观赏和象征双重功能。

5、悬索桥

悬索桥是通过索塔把主缆进行凌空架起,并由此经有序排列吊杆悬挂设加劲梁或加劲桁梁。其借主缆让桥跨一跨而过悬索桥,有一种力的紧张感与力动感。悬索桥结构轻盈飘逸,柔中济刚。和斜拉桥较为相似,造型重点仍是高耸索塔。索塔造型基调为曲线,与悬索桥形态相符,体现索塔优美柔和体态,对横梁、塔柱、塔座、塔冠均需圆角化处理。

此二类桥型高耸索塔,隆起岛屿岩峰相近,特别是港口城市,白帆往来,船桅林立,与斜拉桥、悬索桥索塔、拉索刚柔相济,大跨径与弯曲海岸、宽阔海面相宜,悬索桥和斜拉桥适于海峡、港口城市。

三、结论

在进行桥梁的设计时,除了需要考虑桥承受荷载,还要考虑其造型与环境协调性,这两个主要功能、目标及造型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桥梁设计符合桥梁经济、功能要求的同时,尊重原有环境下,分析桥梁完成后周边环境,保证桥梁造型设计与环境相协调。

参考文献:

[1] 严斌.大跨度斜拉桥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参数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01)

[2] 陈裕民.京沪高速铁路跨吴淞江桥式方案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05)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篇13

1.3步行街道环境的概念。本文所指的步行街道环境就是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使步行活动正常进行的城市街道空间。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步行街道环境包括人行道、人行天桥、滨河步道、商业步行街和广场等。本文所研究的步行街道环境以商业步行街为主。

2.我国步行街道环境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2.1我国步行街道的现状

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业街,如:杭州的河坊街,南京的夫子庙等。这些商业步行街都提供了良好的步行环境,带给人们一定的美感和步行乐趣。但部分问题仍十分突出。

2.2存在的问题

2.2.1街道环境质量较差。街道景观缺乏特色,绿化系统跟不上,夏季行走时没有绿荫遮蔽。街道两旁建筑物缺乏城市特色,可识别性差,缺乏与地方历史文化相呼应的景观设计。

2.2.2街道公共空间的缺乏。随着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现代街道公共空间的缺失,包括步行空间的缺失,绿地的减少,沿街空间通常被停车占用,缺乏公共活动空间。

3.艺术设计与步行街道环境的关系

什么样的步行街道环境被称为质量好的步行街道环境?如何能增强步行街道活力?

3.1步行街道环境对艺术设计的需要

步行街道环境是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步行环境应以艺术设计的方法为指导,符合功能性与审美性,满足实用特征与精神特征。

3.2艺术设计对步行街道环境的影响要素

3.2.1铺装。步行街道大多是沿线性空间展开的。街道铺装首先应满足安全性,其次满足视觉上的舒适性。

3.2.2节点。节点是指在步行网络中连接线性空间的开放空间,如公共绿地、广场等。节点的目的性强,功能明确,是公共活动的主要空间。对于步行街道来说,25米是适宜的横向尺度,每隔20至25米布置一个节点可以使街道更具有吸引力。

3.2.3界面。在街道步行环境中,街道两侧及周围的建筑物、行道树、服务设施等构成界面。设计中要考虑总体街道的风格和形式,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3.2.4景观。主要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步行街道中的景观、小品的设置,有助于活跃街道气氛。应注重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发掘出能彰显城市品味及内涵的街道景观。

3.2.5设施。主要有市政设施以及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设施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灯光照明要为所有时段中活动的人群服务。

4.实例分析———以武汉市“汉街”为例

4.1区位

“汉街”位于武汉市东湖和沙湖之间。总长1500米,总面积21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最长的城市商业步行街。4.2步行环境分析其定位为具有文化品位的商业步行街,提供休闲娱乐、观赏、交流、休息等活动的空间。细部设计突出了安全性、舒适性、趣味性。

4.2.1道路。汉街的道路通过铺装材质和尺寸的不同,分为:街道两侧建筑前的道路,以及中间较宽的公共道路。前者采用尺度小且密的仿古清水砖,给人慢走的心理暗示;后者则采用尺度较大的大理石铺地,给人快速行走的心理暗示,防止人流拥堵降低步行环境质量。设计了雨水渗透口,确保了雨天步行的安全和舒适性。

4.2.2设施。街道设施在考虑其方便性和舒适性的同时,应用了美学法则,在色彩上与街道整体色调相统一,比例上符合人体工程学,装饰造型上既具有美感又有很强的识别性。指示牌采用了照明设计,确保了不同光线下人们的轻松阅读。

4.2.3节点。节点设置是烘托文化氛围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提高步行环境质量的关键。有五个以湖北历史名人命名的广场:“屈原广场”,“昭君广场”,“知音广场”(俞伯牙、钟子期),“药圣广场”(李时珍),“太极广场”(张三丰),每个广场布置了一处名人雕塑。知音广场东侧设置有汉街大戏台,采用仿古木构建筑风格,给市民提供表演及观赏空间。每两个广场间的距离都是步行10分钟内便能轻松到达的,且建有沿河观景平台以及座椅。能减少行走的劳累,增强舒适性,延长步行活动。

4.2.4景观。街道两边留有植被带,通过植物群落的搭配,发挥植物形体、线条等原始美感构成一定意境效果,采用艺术修剪、聚拢、错落种植等手段形成具有变化的自然形态。打破了传统街道中地面与建筑立面直接衔接的僵硬和枯燥感。同时绿色植物还能营造一个健康的步行环境。

4.2.5建筑的界面。汉街的界面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用街道两旁建筑立面围合出步行街道空间;另一种是利用建筑立面和亲水平台的护栏围合出的半开敞空间。建筑以民国风格为主,极具时尚元素的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穿插其中,丰富了沿街界面层次。街道界面色调为浅灰、砖红。让市民行走时感觉到历史的怀旧感,体验独具特色的街道环境。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