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语录实用13篇

木心语录篇1

3、伟大的艺术常是裸体的,雕塑如此,文学何尝不如此。

4、文学是什么,文学家是什么。文学是对文学家这个人的一番终身教育。

5、有人说:其他的我全懂,就只不懂幽默。我安慰道:不要紧,其他的全不懂也不要紧。

6、天性是惟一重要的——单凭天性是不行的。

7、才能,心肠,头脑,缺一不可,三者难平均;也好,也就此滋生风格。

8、迷路于大道上的人嗤笑迷路于小径上的人,后者可怜,前者可怜且可耻。

9、那口唇美得已是一个吻。

10、汉家多礼,称愚人曰笨伯。

11、石洗蓝布多口袋的马甲,又入世,又出世。

12、要恭维残障人士的长寿真为难啊。

13、寂寞无过呆看凯撒大帝在儿童公园骑木马。

14、炎阳下的芭蕉的绿是故意绿的。

15、又来一个羞答答的厚颜无耻者。

16、那脸,淡漠如休假日的一角厂房。

17、修改文句的过程是个欲仙欲死的过程。

18、决战于帷幄之中运筹于千里之外的年轻人哪。

19、有知之为有知,在其知无知之所以无知。

20、当仁不让,就是当不仁不让,不让其不仁。

21、安徒生初到中国时,大家叫他英国安徒生。

22、寂寞,多半是假寂寞。

23、桃树不说我是创作桃子的,也没参加桃子协会。

24、汤显祖的简札可读性颇高,你说呢?

25、看在莫扎特的面上,善待这个世界吧。

26、手忙脚乱地爱过一夜,从此没见面。

27、精神世界是不是也有统一场呢。

28、人自有了镜子才慢慢象样子起来。

29、全世界选定的健美先生,一枪立毙。

30、实在不惯于地上走,鹰说。

31、王实甫比关汉卿更懂事些。

32、女人最喜欢那种笑起来不知有多坏的笑。

33、好看的人,咬指甲时尤其好看。

34、穷得晚餐后饮苦艾酒吸摩洛城堡牌雪茄。

35、西方早已文明,尚留下舔食指姆指的小野蛮。

36、微雨夜,树丛间传来波兰的心悸。

37、公园石栏上伏着两个男人,毫无作为的容光焕发。

38、你煽情,我煽智。(经典语录 )

39、昨夜有人送我归来,前面的持火把,后面的吹笛。

40、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的秋天吹来的。

41、一个酒鬼哼着莫扎特踉跄而过,我觉得自己蠢极了。

42、红裤绿衫的非洲少年倚在黄墙前露者白齿向我笑。

43、木心说:智者无非是善于找借口使自身平安消失的那个顽童。

44、木心提出厚黑学新解一则:专制使人皮厚,开放使人心黑。

45、无为是一种为,不是一种无。

46、傲慢是天生的,谦虚只在人工。

47、人,徒劳于自己赌自己,自己狎弄自己。

木心语录篇2

1、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云雀叫了一整天》

2、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木心

3、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木心《文学回忆录》

4、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素履之往》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木心语录篇3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员,它延续着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传承方式――父子、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授。作为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在旧社会不被统治者重视,他们传授的活动和心理,被官方作为文献记载并保存至今的寥寥无几,有关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传承史、人生史、家族年画生产史、生产流程等资料只能从当代尚在的传承人记忆中汲取,而将这些“无形化”的文化记忆,转化为文字、影像这些“有形化”的资料,并得以保存,将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而现代科技为这一途径提供了技术保障,田野调查者可以通过访谈的形式,借助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从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中,记录他们记忆当中的“无形化”史料,并加以编辑整理。将传承人记忆中的学艺、从艺等经历,通过科技手段最终“有形化”的记录下来。这种过程就是“口述史”的编写过程,“口述史”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和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所以说“口述史”已成为当前朱仙镇木版年画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研究的特点

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研究保护过程中,“口述史”田野作业者通过和年画传承人谈话、交流,回顾传承人的从业经历、从业感受,他们的记忆就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对传承人“口述史”的田野调查就是对这项文化遗产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挖掘,它给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研究保护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并拥有独到的研究特点

(一)研究对象“普通化”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就是编撰和整理木版年画传承人记忆中的文化史料。传承人口述自己的从业经历,从业感触,口述人是普通百姓,是小人物,他们的感从身受未必不如代表人物、大人物重要。通过他们口述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认识、见地,能够在现往被文献忽略的许多侧面,用一个个鲜活史料补充传统文字史料的不足。不同的普通民间艺人由于自身从业经历不同,对木版年画的认识又有所差别,这种“普通化”的差别又是对主流认识的很好补充,所以说记录对象的“普通化”是开封木版年画口述史研究的特点之一。

(二)记录过程“学术化”

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访谈主题要从学术的角度进行前期设计,是具备“学术化”的研究性主题,而不是传承人自己的即兴叙述,也不是田野调查者的临时发问。田野调查者应该就学术界或有争议话题、或遗漏问题为主线,设计出访谈内容框架。拟定若干话题,并大致决定每一话题的时间分配。访谈框架一旦确定,就应该保持不变,始终围绕框架主线进行访谈。目前有关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献资料多为概括性的总结,缺乏个案鲜活记录。对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整理恰是弥补了现有档案、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保护研究提供了不同个体的、鲜活的“学术化”资料。

(三)记录材料“口头化”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访谈是带有研究目的的主题性访谈,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最基本的语言和影像材料。这种材料不是对书面材料的复述,是聊天过程中的“口头化”语言,是传承人口述的回忆、见解,是对木版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史料的重要补充。通过口头聊天的方式,可以化解紧张的学术氛围,使整个过程变得轻松,便于受访者更好地回忆历史,捕捉其临时发挥的妙语。“口述史”详细记录了传承人谈话内容、表情、语调等“口头化”的综合资料。访谈者最终将这些“口头化”的资料整理分析,并将访谈结果科学地保存下来,以备未来研究之用。同时将“口头化”的资料同现有的研究文字资料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把握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的重点。

二、“口述史”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保护上的学术价值

年画口述史的记录和整理,是对木版年画研究文字资料的一种补充。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的从业经历、从业感受等,不同于一般史料,是一种活生生的历史记忆,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传承人代表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最高技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见证了这项非物质物化遗产的演变过程。口述史记录了年画艺人个体从业历史事件的各种信息,而作为口述史主体的木版年画传承人,他们的从艺经历、从艺见解,以及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期望,都可以借助“口述史”完好地保存下来。

以往我们研究朱仙镇木版年画,偏重于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不太重视对传承人口述史的挖掘,许多遗产史料都随人而逝,非常令人惋惜。而目前,尚在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年龄都已70岁左右,有的甚至已到八九十岁,对于他们口述的从业历史、从业见解急需记录、整理和保存。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后世保存下具有“个体化”的差别的鲜活史料,更重要的是,它让居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走向历史,通过他们的从艺经历来折射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口述史”的编纂和整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特征,是知识分子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反映。

“口述史”的访谈不是简单的史料收集过程,也不是生硬的质问,更不是居高临下的发问,而是参访者和传承人双方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当传承人缓缓道来他的从业经历、从业感触,展示其独有的年画世界时,是一种畅快淋漓的心灵释放,这种对于人生的领悟,才是对于历史的领悟。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记录的是现代木板年画研究者与老一辈传统艺人之间的关系体现,所表达的是几代年画人的心灵对话。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方法

“口述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借助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传承人的文化记忆进行抢救与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访谈问题应注意前期框架设计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用录像、录音、照相、记录等手段记录整个访谈过程,访谈者与传承人都是整个构成的独立主体,围绕访谈主题框架进行交流,重现传承人记忆中的文化历史。访谈问题的前期框架设计是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进行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也是打开被访谈者记忆和心灵的钥匙。它的设计应该有所侧重,访谈可多次开展,每次都有独立主题。可以从传承人自身的具体情况选出主题方向,如技艺传承史、人生史、家族年画生产史、年画生产的材料、年画生产的工具、年画的制作流程、不同时期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等,进而细化展开,形成许多细节框架。

访谈问题的框架设计既要学术,又要接地气。要贴近传承人的心理和感受,能够引导其全面、准确地再现记忆。访谈框架一旦确定,即要保持大方向不变,始终围绕框架主线进行访谈,又要允许访谈过程中临时出现的新话题。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充分挖掘传承人记忆当中与访谈主题内容相关的所有信息,充实其口述内容。

(二)要有记录要点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编纂与整理是一项抢救性工程,由于时间的紧迫性,传承人口述史田野作业必须迅速开展。当前,尚在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的年龄都年事已高,虽然个别能保持思路清晰,但多数记忆力已下降,思维已变得迟缓,在口述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所以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必须要有所分析,突出要点,脉络清晰。例如,在以记录年画制作流程为主题的访谈中,由于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通常包括十几至数十道工序,每个工艺环节都可以说是重点,但在这些重点中,把有理论价值的口诀和经验作为重中之重,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作为记录要点。这些要点往往具有“个性化”特点,为今后不同门派的传承技艺之间做比较分析,积累丰厚的学术资料。

(三)访谈过程应严谨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不可再生性,如何可以形成准确的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复制,是这项遗产得以保护传承的关键。复制出来的年画作品不等同文化遗产,但文化基因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从学术的角度上讲,复制作品必须能全部再现细节,因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复制母本的档案资料,如果有一丝的偏差,都可能造成复制的走样,最终导致整个传承过程的失败。所以对“口述史”资料收集的要求一定要严谨。要做到能在访谈中得到详尽和准确的信息,访谈者首先要懂得年画、喜爱年画,应该成为年画通:其次,访谈者要对访谈对象的个人情况要提前了解,包括他的家庭情况、从艺情况、工艺特点等:还有对访谈对象所处的文化生态要了解,即居住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和历史概况等。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好的谈话氛围,激发访谈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被动回答变为主动叙述,将传承人记忆中的一个个节点完整再现。访谈者的主观能动性恰恰是“口述史”田野作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注意“原生态”资料的转换与留存

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资料要尽量保持其“原生态”,作为第一遍的“毛坯稿”要维持问答原貌,不能做任何形式的增删,对于方言、俚语,甚至于语气、语调都要保持原貌,有必要的还要从旁作注。这种“原生态”的毛坯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将口头资料尽早转换。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转换间隔时间短,访谈者能够较好的回忆访谈情景,整理资料保持“原生态”程度会比较好:另外一点是能较早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访谈,解决整理时发现的问题。另外,在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录音转换为文字的过程中,要能对土语、方言作必要的解释,这需要懂土语、方言的当地人作为“翻译”协助转换。最后,对于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的文化史料,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实现全方位留存。可以对访谈全程进行数字摄像、录音拍摄,笔记本随手记录重要语句,或翻译方言土语。虽然记录形式不同,但服务的主题一致,这样可以多角度的实现资源互补,给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和研究提供更好的便利。

(五)兼顾相关人资料汲取

民间艺术是集体的智慧结晶,现有的遗存也是集体传承的结果。没有哪一种民间文化可以脱离大众,自行实现传续和发展。由于目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寥若晨星,所以,对木版年画相关人的访谈也是非常有学术价值的。这里的相关人指的是世居本地,祖辈从事或接触过木版年画生产,自己也曾经参与过制作,虽然比不上传承人技艺正宗,但也是对这门民间艺术非常熟悉的人。他们往往具有直接或间接操作经验,保留着零星的相关文化记忆,可以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的补充,使口述史档案更加完整和真实。对这些相关人士的调查和访谈,可以多视角、多侧面的完善朱仙镇木版年画“口述史”档案,并对传承人的文化记忆也具有参照和纠偏的功用。另外,这些木版年画相关人士具有亚传承人的文化特征,具备恢复和发展木版年画生产的素质,对他们资料的汲取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后期加工时说明文字多于分析文字

木心语录篇4

成绩查询方式

(一)网站查询

1.登录自治区教育厅官方网站xjedu.gov.cn在首页左下部分的查询向导中,点击2019年乌鲁木齐市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考)成绩查询模块进行查询。

2.登录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网urumqi.gov.cn点击首页最下方--部门网页模块--点击进入乌鲁木齐市教育局网页,在醒目位置点击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考)成绩查询模块进行查询。

3.登录新疆移动校讯通网xj.cmccedu.net,在首页右上角点击成绩查询模块,进入新疆教育类考试信息查询系统进行查询。

4.登录红山网hongshannet.cn,在首页醒目位置点击2019年乌鲁木齐市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考)成绩查询模块进行查询。

5.登录亚心网iyaxin.com,在首页醒目位置点击2019年乌鲁木齐市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考)成绩查询模块进行查询。

6.登录天山网ts.cn,在首页醒目位置点击2019年乌鲁木齐市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考)成绩查询模块进行查询。

7.登录新疆网xinjiangnet.com.cn,在首页醒目位置点击2019年乌鲁木齐市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考)成绩查询模块进行查询。

(二)短信查询

移动手机用户编辑“考试科目代码”和“准考证号”发送统一查询平台10658333,得到考试成绩的短信回复。

(三)新媒体微信公众号查询

通过“掌上乌鲁木齐APP客户端”(手机应用商店下载“掌上乌鲁木齐”APP)、乌鲁木齐晚报官方微信(微信号:wlmqwb96577)”查询2019年乌鲁木齐市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考)成绩。

木心语录篇5

木心先生的写作,始于少年时代,但在青年与中年期,长达20多年,从未在大陆发表过任何作品。1982年,木心移居纽约,开始在台湾文坛陆续发表作品,59岁时,由台湾初次出版他的散文、小说、俳句、杂论、诗集。20年后,他的著作在大陆出版,时年79岁。去年,他的作品的第一册英译本,在美国出版。

今年陈丹青将当年听课的5本笔记整理成书,取木心先生生前的定名《文学回忆录》。 陈丹青先生在《文学回忆录》后记中,为我们详细交代了这场为期5年,被木心称作“文学远征”的往事――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听木心先生讲述,十余位听讲者,分别是当时旅居纽约的中国画家、舞蹈家、史学家、雕刻家。

“我们当年这样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这是陈丹青对这场听课所作的描述。木心讲课的底本和体例,是郑振铎先生出版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学大纲》,内容包括古希腊神话、新旧约,诗经、先秦诸子、楚辞,印度、波斯、阿拉伯、日本文学,以及欧洲中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各国文学,之后,应听课生要求,添加了二十世纪现代文学的讲述。

1994年元月9日,木心在最后一课中谈了3个主题:“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并借纪德的话忠告学生:“人应该时时怀有一种死的恳切。”

对于这场漫长的“文学远征”,木心先生说:“我们讲文学史,是在讲文学的圣经,我们学文学,就是文学的神学。”

他又说:这场讲课,是他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

而陈丹青对5册听课笔记,这样描述:“我不是个好学生,但我是一个好的速记者,这些笔记忠实记录了木心的讲述和语气,包括他无数次离题的笑谈。”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写于1973~1974年,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顾准与其弟陈敏之在通信中的学术讨论笔记。在那个充满禁锢的年代,作者始终进行着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在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等广泛的领域中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启迪良知的问题和观点。作者顾准曾被两度打成“”,仍然坚持理想和信念不动摇。在逆境中,他写下了《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著作以及大量的笔记,提出了“娜拉出走以后怎样”――即“革命之后,政治和经济往何处去”问题。

作者|顾准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作者是北大国际EMBA & MBA教授,主要从事不确定环境下的领导力与竞争战略、战略文化与战略行为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本书内容脱胎于作者的主打课程《曾国藩的管理方略》,全面解析中国式领导力,从政为官,为人处世,修身必有所获,开卷必有所得。随书附有梁启超辑录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便于读者进一步领略中国式领导力的智慧与境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大国际MBA项目国际院院长杨壮热情作序并推荐。

作者|宫玉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2

《公天下》

关于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专注中国几千年政治史的书籍不多,其中大多借助传统的文字描述和简单的史实堆砌,而能够言简意赅地透彻分析4000年来中国政治史并使用数理逻辑分析论证的方法来论述的书籍更少之又少,这也是本书最大的阅读点。 本书义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为近三十年难得一见的政治(史)学架构,核心是“多中心治理”,亦称“制度化分权”。吴稼祥思考近二十年,历时3年完成,用他的话说:“此书,朝成夕死可矣。”

作者|吴稼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木心语录篇6

关键词 网页木马;入侵;漏洞;防范

作者简介:范义山(1981—),男,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中心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系统研究。

1 网页木马概述

网页木马是基于B/S结构的网页脚本,通常由asp、php、jsp、 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编写,以网页文件形式或伪装成图片等其他文件形式存在的一种命令执行环境,也可以称为一种网页后门。它和其它网页程序并没有本质区别,和其它网页程序的区别仅仅在于网页木马是入侵者上传到目标空间,并帮助入侵者控制目标空间的网页程序。

网页木马按文件大小和功能划分为“小马”和“大马”,小马的文件比较小,甚至只需要一句话,功能也比较简单,但是很关键,虽然只有很简单的一句或几句话,但是可以通过它把功能强大,体积较大的“大马”文件上传到服务器,从而控制网站,甚至控制服务器。如常用的asp小马只有<%execute request(“value”)%>、<%eval request(“value”)%>等一句话,其中value是值,入侵者自己定义。入侵者知道小马的URL和自己定义的value,就可以通过它把“大马”文件上传到服务器,进而控制网站或服务器。

网页木马隐蔽性非常好。它们或嵌套在正常网页中运行,或伪装成图片或压缩文件等,有的虽然是单独的一个网页脚本,但看起来和正常的网页程序没有区别,不容易被发现。网页木马入侵时和正常的网页一样是通过80端口传递数据,因此不会被防火墙拦截。同时,使用网页木马一般不会在系统日志中留下记录,只会在网站的web目志中留下一些数据提交记录,很难发现入侵痕迹。

2 网页木马入侵步骤

网页木马入侵的一般步骤为:

(1)扫目录。黑客入侵网站,一般第一件事就是扫目录,如果扫到网站有上传点,直接上传木马,很多asp网站的上传点很容易猜到。

(2)通过漏洞向网站写入“小马”。

(3)“小马”代码被网站执行。

(4)通过木马客户端连接“小马”。

(5)上传“大马”进一步控制网站。

(6)配合“大马”进行提权。

(7)完全控制服务器。

3 网页木马上传常用漏洞

3.1 上传漏洞

因过滤上传文件不严或其它漏洞,导致黑客可以直接上传Web Shell到网站可写目录中,从而拿到网站的管理员控制权限。譬如老版本的fckeditor编辑器的上传组件存在公开的漏洞,可以上传任意格式的文件,只要短短几分钟,一个小马就可以上传到服务器。

3.2 SQL注入漏洞

由于程序没有过滤用户的输入,攻击者通过向服务器提交恶意的SQL查询语句,应用程序接收后错误的将攻击者的输入作为原始SQL查询语句的一部分执行,导致改变了程序原始的SQL查询逻辑,额外的执行了攻击者构造的SQL查询语句。SQL注入漏洞可以用来从数据库获取敏感信息,或者利用数据库的特性执行添加用户,导出文件等一系列恶意操作,甚至有可能获取数据库乃至系统最高权限。

3.3 添加上传文件类型漏洞

有些网站后台允许添加上传类型,由此很容易被黑客利用,譬如ewebeditor在线编辑器。eWebEditor提供了后台登录,如果没有更改其默认登录用户名及密码,那么就可通过扫描器扫描其登录后台,添加上传文件类型,利用其上传功能将包含一句话木马的文件或者ASP木马上传到网站,然后运行其进行入侵攻击。

3.4 后台数据库备份及恢复功能漏洞

主要是利用后台对access数据库的“备份数据库”或“恢复数据库”功能,“备份的数据库路径”等变量没有过滤导致可以把任意文件后缀改为asp,从而得到 Web Shell。

3.5 IIS解析漏洞

在网站下建立名字为 *.asp、*.asa 的文件夹,其目录内的任何扩展名的文件都被IIS当作asp文件来解析并执行。例如创建目录vidun.asp,那么/vidun.asp/1.jpg将被当作asp文件来执行。

网站上传图片的时候,将网页木马文件的名字改成“*.asp;.jpg”,也同样会被IIS当作asp文件来解析并执行。例如上传一个图片文件,名字叫“vidun.asp;.jpg”的木马文件,该文件可以被当作asp文件解析并执行。

4 网页木马的防范

4.1 查找并堵塞网站漏洞

一切入侵活动皆依赖漏洞,如果网站不存在漏洞,那么就不会被写入木马。堵塞漏洞关键的是要知道黑客常用的入侵方式和经常利用的漏洞,笔者在前文已经做了介绍,网站管理者应针对这些漏洞进行测试,对于网站存在的漏洞,通过编程使其完善。

使用工具可以较快的发现网站的漏洞,然后进行修补。利用御剑后台扫描、wwwscan等网站漏洞扫描工具,可以检查网站是否存在上传点,后台目录是否独特,是否能被黑客发现;利用IBM Rational AppScan、啊D、明小子、网站安全狗等工具可以检查网站是否存在SQL注入点。

根据网站服务器上面查找到的木马和网站日志,反推木马上传方式,查找网站安全漏洞,并进行测试、修补和完善。

4.2 合理设置访问权限

网站的访问权限应该做严格的限制。不需要写操作的文件或文件夹设置为只读,需要写操作的文件或文件夹赋予读写权限,但不允许执行权限。

4.3 限制开放功能函数和组件

网站应该尽量少开放甚至不开放功能函数,如php的popen()、exec()、passthru()、system();而对于asp的网站,应限制Wscript.shell组件的使用。

4.4 过滤数据

网站系统对用户提交的所有数据应该进行某些特殊符号的转义,如单引号、反斜杠、尖括号等;对于网站留言和注册功能,应对用户提交的数据进行过滤,替换一些危险的代码。

4.5 提高安全意识

不使用默认的数据库路径和默认的管理员密码;设置尽量独特的后台目录结构;涉及用户名与口令的代码最好封装在服务器端;涉及到与数据库连接的用户名与口令给予最小的权限;需要经过验证的页面,跟踪上一个页面的文件名,只有从上一页面转进来的会话才能读取这个页面;检查html在线编辑器及其它具有上传功能的软件模块是否存在上传漏洞;为网站配置可靠的防注入程序,在数据库中限制字符的类型和长度。

4.6 数据库的安全设置

严格设置数据库的写入操作;隐藏网站的数据库,不让攻击者知道数据库文件的链接地址;在数据库连接文件中加入容错代码等,防止暴库;数据库进行防下载处理。

4.7 日常多维护

定期备份网站源码及数据库文件,当发现被入侵,及时修复网站源码内容。

定期全面检查网站文件,根据文件夹及其文件属性(名称、大小、文件类型、修改时间等)判断哪些文件及文件夹最近被修改过。通过比较修改时间来检查是否有非法用户上传文件。

启用并审核Web站点日志记录,查看是否有非法上传文件、SQL 注入等,及时发现和排除可疑文件。

使用D盾_web查杀软件,可以较快的在海量的源文件代码中查找隐藏在正常文件里的后门,极大的减少追查网页木马的工作量。

利用Macromedia Dreamweaver和操作系统自带的搜索功能,对木马的关键字搜索,比如<%eval request( )%>等,也可以发现部分网页木马。

参考文献

[1]安晓瑞.ASP网站中asp一句话木马的安全性问题及防范措施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木心语录篇7

一、断:选定目录质疑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了解主要情节,说出故事梗概,这是名著阅读推进课考虑的问题之一。《西游记》共100回,不同的任课教师对情节梳理有着迥异的方法,如:观察图片说故事、根据地名说故事、开火车轮流说故事等。72~83回内容较多,但因为每节课之前有相应的阅读任务,所以情节梳理对学生而言不是太大的障碍。我是否可以引导他们从新的视角探究《西游记》更多的秘密呢?

我通过在《西游记》的字里行间反复穿梭,发现了有些目录让人回味良久,如90回目录“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有些目录让人心生困惑,如76回目录“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同降怪体真”。

设想就从目录质疑着手,让学生说说难解词汇,顺势简要概括情节。

上课伊始,我坦诚对“心猿”一词的疑问。话音刚落,一位女生举手,陈述她对“心猿”的理解:“‘猿’指行者是猿猴。而‘心’指行者一心一意走在取经的路途中。” 我把查到的资料与学生们共享:“猴脸是心形,就像人心多变不定。观悟空从出生至得道至因争名利生心魔至终悔而成佛,一言之曰乃佛家之“收放心而已。”理解的区别在于这个“心”是指一心一意还是有所变化,且不论哪种理解更正确,学生的快速回应让我了解到他们对品读目录有浓厚的探究兴趣。于是我与学生们共同逐回看目录、说疑问、理情节。

72回目录是“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有学生质疑“七情”之意。另一学生马上回应:“7个蜘蛛精。”

73回目录是“情因旧恨生灾毒,心主遭魔幸破光”。 有学生指出“旧恨”指蜘蛛精的7个干儿子被行者变成的7种鹰给吃尽。 “心主”应指唐僧。“幸破光”是说“幸好蜈蚣精被毗蓝婆的儿子昴日星官降伏。”

76回目录是“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木母”让学生有些为难。他们翻阅原著,相互交流。这一章回讲的是猪八戒助阵悟空降伏三魔结果反被擒捉。通过情节猜词意,“木母”乃指八戒。我继续追问:为何猪八戒又叫“木母”呢?随后在课堂上补充了相关知识:“为了将5人与五行对应起来, 吴承恩按照前代的版本为各人安排因果, 玄奘又称江流儿,因此属水;孙悟空是猴子, 在十二地支中猴属酉, 酉在西方, 西方属金, 按照道教的信仰, 称为‘金公’, 又是‘婴儿’;与之对应, 八戒就作为‘木母’,属于东方了。”解说至此,我与学生们讲明这只是一种解读,可能还有其他不同观点。

学生们兴味盎然,继续探究“大道真”、“真如”、“阴神”、“姹女”、“元神”等意。探讨这些词汇时已不着痕迹地梳理了情节。

宋人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目录质疑,咬文嚼字,名著阅读方法有新意。

名著阅读教学之“断”,就是不蔓不枝,选定最想与学生分享的一种阅读方法。

二、舍:保留最具童心的语言描写

讲讲目录词汇,说说故事梗概,这只是名著阅读推进课的前奏。

崔岱远在《读罢西游不成精》一书中提到《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阅读面最广的一本书。“别人即便写出传世名著,不也生出诸多是非或带来‘阅读禁忌’。什么‘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什么‘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之类。可你就没听说不让读‘西游’的,且不分老少、不论三教九流、不计层次高低,中国人都在读。”

林庚的《西游记漫话》是本薄薄的小书,目录共9回,其中4回的标题是“喜剧角色”、“动物王国”、“童心说”、“童话的天真世界”。小书近一半内容讲《西游记》的喜剧色彩和童心折射,明代李贽的童心说被拿来作为佐证。

儿童视角的语言表述方式,使小说趣味盎然;声口毕肖的对话语言鲜明地刻画出了人物形象。教学重点设定为品读语言描写的童心童趣。

在72~83回这12回目中,语言描写比比皆是,如何选择最能表现童心童趣的片断,取舍时颇有一番纠结。划录了十几处对话,保留4段语言描写,分别从4个角度考虑:行者与小妖,行者与八戒,行者与悟空,行者与神仙。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深谙人物对话“肖似”的作用,因此特别讲究人物语言的提炼,务使声口毕肖。如何品析语言描写,请学生有感情地读出童趣,这样的课堂活动会失于简单。不如让学生当堂练笔,补充对白,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勾起对《西游记》的情节回顾。尊重学生的不同心理感受,鼓励学生用两种练笔方式,一种是回忆原著精彩对话,另一种是自由发挥,尽量写出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句子。

上一次阅读推进课后,听课老师们觉得此环节虽有浓郁的语文味,但还缺乏一丝神韵。囿于时间关系,4段语言描写的练笔和朗读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于是再优化教学设计,将4个片断舍弃两个片断,保留行者与八戒、行者与老妖的语言描写。

1.悟空与八戒的对话

那呆子认是行者声音,在水里乱骂道:

“”

(原著句子:天杀的弼马温!到这们苦处还来打诈财物哩!)

行者又笑道:“”

(原著句子:我把你这馕糟的!老孙保师父,不知受了多少苦难,你倒攒下私房!)

――76回《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同降怪体真》

2.悟空与老妖的对话

老魔道:“他要过冬,我就打起禅来,使个搬运法,一冬不吃饭,就饿杀那弼马温!”

大圣道:“ ”

(原著句子:我儿子,你不知事!老孙保唐僧取经,从广里过,带了个迭锅儿,进来煮杂碎吃。将你这里边的肚、肠、肝、肺,细细儿受用,还够盘缠到清明哩!)

――75回《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同降怪体真》

在一路西行的征途上,八戒是盟友,但时不时地被悟空寻开心。妖怪是对手,但与行者更像是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常常也露出几分可爱。尤其在紧张危险与性命攸关的重要时刻,悟空不忘调侃与幽默,他与各种角色的对话,更显出孩童般的天真。儿童的内心及表情上的不加掩饰,是为“童真”;儿童的童稚、嬉戏及行动上流露出的可爱,是为“童趣”。童真中显出童趣,真趣相依。

选择两处对话,课堂上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补充对白,回顾小说更多生动的细节,尝试写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深入揣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学生也能更投入地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自然更能感受语言描写体现出的孙悟空天真烂漫的童心。

名著阅读教学之“舍”,就是火力集中,保留最能体现童心童趣的语言描写。

三、离: 抛弃面面俱到的执念

苏轼讲为文之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要上好《西游记》72~83回的推进课,如何长文短教,像疱丁解牛般游刃有余?教案设计得抛弃面面俱到的执念,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原本考虑在目录质疑环节讲讲目录中的对仗。如“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姹女求阳,元神护道”。但是一展开对仗特点,时间就会拉长,课堂就衍生枝节。

原本在4段对话前还摘录了明代李贽“童心说”的一段文字:“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在4段对话后摘录另一段文字:“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两段文字前后照应,或许会让学生对语言描写体现出的童心童趣有更深刻的印象。但再琢磨,先投影李贽的相关文字,就是演绎法。让学生去验证教师抛出的概念,学生少了主动品读感悟的过程。不妨让学生先谈谈这几段语言描写的特点,让学生去发现概括,老师不硬邦邦地贴上理论标签。李贽的观点可以不用,或在学生总结之后呈现。

优化推进课教学设计时,最要摆脱的执念当属语言描写的片断取舍。从十多处语言描写选定4处语言描写,已踌躇不前。将4处语言描写删为两处时,更是难以割舍。孙悟空的诙谐调笑,不仅仅是对猪八戒、大妖怪,还常常与传令跑腿的小妖相周旋,那些小妖们的语言着实率真可爱。行者在神仙面前也时而撒泼耍赖,显出小儿刁蛮之态。《西游记》里的人物对话统一在童话般的天真烂漫的情调之中了。但是一节课40分钟,必须在该“瘦身”处“瘦身”。

木心语录篇8

一、引言

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植被充沛、树木种类繁多,一直是学校林学、园林等专业的实践场所和实习基地。然而由于缺少相关校园树木信息资源的支撑,老师和学生不得不在上课期间奔波于教室与校园各个角落之间,认知难以全面,学习效率较低。本文旨在在数字化校园中研究并建立一个北京林业大学校内树木知识系统,提供林业大学校内树木资源和知识的查询和共享,方便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帮助提高学习和认知效果。

数字化校园是现代教育的理想和必然目标,而以教学应用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和资源库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的北京林业大学校内树木知识系统,底层以树木领域本体组织和存储林业大学校内树木知识体系,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上层以Web主流技术架构SSH架设网站,以实现友好方便快捷的用户交互体验。该系统提供以目录树的形式展示树木知识的功能;提供按不同类别、地点准确搜素和按关键词模糊搜索植物信息的功能;提供系统管理员对校园树木信息进行管理的功能。

该系统具备多重的社会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系统后可以:

(1)方便校内林学、园林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在全校师生和社会范围共享绿色校园信息和知识,推广和发扬北京林业大学自身的学科和资源优势;

(3)辅佐学校绿化部门掌握校园内树木的生长分布情况,提高生产效率。

二、系统架构

1.树木知识本体的构建和存储

随着信息量的增大,专业领域的智能检索变得越来越重要,领域本体因为所具有的良好的概念层次结构和对逻辑推理的支持,因而在知识检索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领域本体是某个领域内概念以及概念和概念之间语义关系的集合。本项目底层基于北京林业大学树木领域本体,在已有树木植物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树木知识本体的构建和存储的基础。设计合理的数据库模式是高效数据读取的关键。

2.业务需求分析和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呈现, 是指通过一定的知识表示技术, 将领域知识按照一定方式, 清晰有序地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上展示出来, 以供方便地查询与获取知识。

本知识系统中将知识检索分为概念浏览和概念搜索两种方式。概念浏览主要实现领域本体概念的分类导航。分类导航可对领域本体的分类知识树进行逐次浏览,实现方法为对存入数据库中本体的各项根据父子关系分层,展示时从数据库中读出各项的名字以及层次、父子关系,生成一棵可以展开、收缩的本体树,将复杂的领域知识清晰地展示在用户面前。概念检索主要包括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分类检索指在特定的范围内(根据特定的条件)搜索信息,可辅以搜索词。如在本项目里,可以选择门、纲、目、科、属、植物名、地点、花期、果期等植物属性作为搜索类别;关键词检索则是在知识库全范围内检索,系统可根据关键词在后台数据库的各个表里搜索。

系统架构严格遵守当前流行的MVC模式,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持久层,如图1所示。

3.基于MVC的树木知识网站研发

MVC是所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都应该遵守的规范。一个应用分成3个基本部分:Model(模型)、View(视图)和Controller(控制器),这三个部分以最少的耦合协同工作,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首先由控制器接受用户的请求并调用某个模型来处理该请求,再将处理的结果交给某个视图,呈现给用户。

三、关键技术

1.知识本体库的存储设计

本系统采用垂直存储方案将领域本体映射到底层数据库中。将拥有相同谓语的三元组存储到同一张表中并将谓语列去掉,仅保留两列分别对应主语和宾语。如“纲的上级是门”,在纲表中,纲Id是主语,门Id是谓语;“植物分布在某个地点”,在植物分布表中,植物Id是主语,校内地点Id是谓语。这样,知识本体库中E-R概念结构可以设计成如图2所示。[1][2]

2.功能需求分析与设计

本项目可分为系统用户管理模块、植物相关信息管理模块、分类导航模块及检索模块。总体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1)系统用户管理模块:方便地进行系统用户的管理,如系统用户后台登录,登录成功后浏览系统用户列表,新增、修改、删除系统用户信息。

(2)植物相关信息管理模块:可对门、纲、目、科、属、植物基本信息、植物名称、校内地点、植物分布、花期、果期进行浏览、新增、修改、删除操作。

(3)分类导航模块:前台首页分类导航区以目录树的形式展示给用户,用户可通过点击来控制目录树的伸缩,点击某一个节点时,所属该节点的相关植物会以列表形式在主页面上显示,单击某一植物列表,可浏览该植物的详细信息。

(4)检索模块:可分为分类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用户可选择将门、纲、目、科、属、植物名称、校内地点、植物分布、花期、果期中的任一项作为搜索范围,在搜索框内可辅以关键词,是一种比较精确的搜索。而关键词搜索则属于一种模糊搜索,根据用户的关键词在多个表中进行模糊匹配,因此将该检索称为“手气不错”。

3.基于SSH的系统架构实现

Java EE中的SSH(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中的三种技术 “强强联手、各司其职、协调互补”,是大型Java Web应用程序开发的强有力的解决方案,是目前热门的主流组合技术架构。在系统实现中,严格遵守SSH框架的MVC模式,模型与持久层由Hibernate负责,JSP与Struts标签库则担当视图展示层,Struts2作为控制中心,负责实现控制层,Spring则负责是进行Bean实例资源的统一配置和管理。

以用户检索模块中的地点检索模块为例,基于SSH的系统架构实现如图4所示。

四、小结

以教学应用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和资源库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的北京林业大学校内树木知识系统,底层以树木领域本体组织和存储林业大学校内树木知识体系,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上层以Web主流技术架构SSH架设网站,以实现友好方便快捷的用户交互体验,系统首页面如图5所示。本系统现已开始为北京林业大学师生提供服务(plant.bjfu.省略),获得了校内外使用者的一致肯定。

木心语录篇9

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成音系学领域优选论的问世,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也出现了新突破。Bhatt首先提议从优选论的角度解释语码转换现象。他认为过去用来表达语码转换普遍性的制约条件都是绝对条件,对这些绝对制约条件的违反便导致了不符合句法的结构。于是他在原来的理论基础上做了小小的改动,把“不可违反”的制约条件改为“可违反”(软性的)制约条件,这些软制约条件只有在与更高层的制约条件产生冲突时才可以被违反。如果被转换语码的成分违反了某一制约条件,它的完好形态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Bhatt认为,语码转换所涉及的语言对什么叫“完好形态”有自己的偏好; 当客体语言被混进主体语言时,转换结构会力争保持优选的完好形态。Bhatt 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拟定了一下的句法制约条件:1.中心词句法制约:中心词语的语法特征在最低限度域内受到遵守。2.线性优先制约:动词论元的顺序必须符合变位语言的需求。3.等同制约:当转换词的完好形态条件的到满足时,最大限度地维护转换的和谐。4.标志与制约:词组的标志与必须与中心词使用相同的语言,中心词决定词组的格。5.应变制约:如果标志与词组发生转换,那么中心词也发生转换。他认为,尽管以上制约条件普遍存在,但语码转换中制约条件的存在与否,其效果主要是等级问题,是相对于特定双语语法中其它制约条件而言的,不同的双语语法选择不同的制约等级构型,于是不同语言之间语码转换时便产生了差异。语码转换模式的差异是结构制约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类语言项的最佳调节所致。

二、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从优选论视角下来研究维吾尔族日常生活口语对话的语码转换,此项研究选择乌鲁木齐为样板地,其一,社会语言学家们认为城市是个多元化的人口聚居地,充斥着形形的语言变异,对于社会语言学来说,城市较之农村更有意义。其二,乌鲁木齐是是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乌鲁木齐城市是语言变化的中心,选择乌鲁木齐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三,在乌鲁木齐收集语料比较方便,并且能保证语料的真实有效。

数据收集由维吾尔族专业录音人员经过培训后隐蔽式录音,录音场所分散在非正式场合和正式场合。本研究选择的是二个人之间的自然对话,内容不限,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接近其真实的自然状态。

根据语码转换的转写规则,首先是说话者所说内容的真实记录,维语根据国际音标转写成适当的国际音标形式(附有国际音标与维文字母的转写对应形式表格),如有汉语转换,汉语要加黑斜体表示,转写的第二行为字对字的翻译即直译,要求标出每一个单词的字面意思,最后一行为转写句子的语用涵义。例如:

1.mawular 水钻 mu m smu? [国际英标]

2.这些 水钻 吗 还是 [直译]

3.(这些是否是水钻 ) [意译]

三、限制条件排序

忠实条件属于忠实性制约条件,即阻止变化以使语言形式具有更多的区别性。线性句序限制条件属于标记性制约条件,即触发变化以使语言形式易于表达的标记性制约条件。1.词素限制:避免派生词素发生转换――派生词不允许被转换。2.词汇嵌入规则:一个~汇X 应该被嵌入在这样一个最终节点Y下,Y 和X 的语类属性一致,且YP和X 的词语类特征也一致。3.忠实条件规则:被转换的成分的语法属性和语序特征仍然保持其原语言的属性和语序特征。4.深层结构规则:表层结构不会阻止语码转换发生,但如果发生了语码转换,则参与语码转换的两种语言在深层结构上必须存在一种可映射关系。5.线性句序限制条件:语码转换句子中的成分按照提供句法词素的语言的语序排列。

例句分析:含片 lar nimu jidim?

含片 也 吃了我

我也吃了含片。

避免派生词素发生转换规则是属于词素层面,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此规则最不能被违反,故排在制约条件的第一位,其次是句法层面的制约条件即词汇嵌入规则及深层结构规则。一个符合规则的语码转换的句子,必须要有词,然后构成句子,最后与插入的词汇相联系。根据对汉英语码转换句子的分析,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句法层面的词汇插入规则,然后是深层结构规则。

四、讨论

木心语录篇10

《画语录》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前四章侧重讲了绘画原理的探讨;五至七章侧重论述了绘画的形式;八至十四章侧重分别论述山水画的具体技法;十五至十八章侧重谈了创作主体的修养论。第一章为全书的总纲,第十八章是全书的总结。全文由谈画理开始,继而论形式、技法,最后又重新回到了理论。此书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即“一画”。

“一画”论具体是何解释?众说纷纭,对“一画”论大致有这么几种看法:

第一种理解是“一笔”、“一划”。此种说法是对“一画”的最通俗的理解,认为“一画”是组成字或画的最基本的一个单位,“一画是艺术造型的一根线条”。①

第二种理解是“一画为宇宙万物的起源”。②

第三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整体。③

第四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对立统一规律。④

第五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⑤

先看第一种理解:“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⑥

书画形象的最原始、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的因素,就在一画。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⑦

在一画之中,就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因此,从具体的绘画技法去解释,“一画”为绘画的基本手段,是艺术造型的一根线条,起着产生亿万万形象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又要看到,从绘画的表现手段来分析,线并不是唯一的绘画表现手段,绘画艺术中的许多问题也不能单靠线条来解决。在有些理论见解上单以“一画”论贯穿,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再看第二种理解:“一画即宇宙的本体。”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⑧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画”乃“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即宇宙的本体是形成与产生万物的根源。

但《画语录》第二章说:“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这句话很明显地指出了“一画”论是为绘画服务的。古今画人由于不明“一画”之理,因而往往为具体艺术规律所束缚。

因此,仅仅从宇宙生成论出发把“一画”理解为“宇宙的本体”,并不能整个代替《画语录》中“一画”的含义。

至于第三、第四种对“一画”的理解,在《画语录》全文中根本找不到任何根据,显然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整体和绘画对立统一规律是不成立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第五种对“一画”论的理解,即理解为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这种理解是较为恰当。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我们可从石涛的艺术经历中得出此理解。石涛曾在南京待过的这段期间,结识了一系列的画家与诗人,其中戴本孝对石涛的影响最大。戴本孝曾手拈“一画”对石涛说:“开天一画无生有,万象流行画在首。倾将沆瀣与洪蒙,问谁铸就金天否。”⑨由此得知,“一画”论并非石涛一人所有。《画语录》中“一画”论,其基础很有可能源于戴本孝的画论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可以推敲出“一画”的本意。在这里“一画”表达的是“万象”的最基本的因素,而法则是随着万象的产生而产生的,各种具体法则中贯穿着一个根本的法则,这个根本的法则就是“一画”。

另一方面,《画语录》第一章中提到:“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⑩这句话的含义是,宇宙的运动产生了一画之法,一画之法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千变万化之中。石涛认为绘画也是这样,一画之法是艺术美学的一根主线。

因此,“一画”是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

以上是对“一画”所持有的各种理解,以及我对它们所作的一个分析见解。至于“一画”究竟该作何种解释,下面我将结合《画语录》对它作一系统的总结。

(一)从创作过程看

“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

“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11}

这两句的意思分别是:“一画是书画具体创造最根本、最基础的法则、技法”,“就一画看,它担任着形成万画万象形象的任务”。{12}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石涛是从绘画具体技法角度出发给“一画”下此定义的。“一画”就是绘画形象最原始、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的因素,在一画之中,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从简单的一画开始,至于万象,然后又从万象归于一画。这就是石涛关于“一画”的观念在绘画、书法等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化。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13}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画乃万物根本之所在,一画包含了万物,在绘画创作中,任何一种关系都同天地万物之形成一样自然和谐”。{14}这就说明一画不仅仅是艺术造型的最基本因素,从客观的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它更是创作的一气连贯。

苏轼就曾云:“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跗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15}这句话的意思:“竹子的节本来是在其幼笋时就早已‘生而有之’,后竹子从笋中长出而拔高,就好像蝉和蛇蜕皮一样,因此竹节并不是一节一节逐节地生长出来的,而是整个地同时生长的。而今有些画竹的人常常是一节添一节、一叶添一叶地组合成他们所画的竹子,这哪能是竹子啊!”坡之所以提出这一比喻,实际上想突出艺术创作过程的一气连贯性。我们再回到“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收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这句话。同样,由于一画本身就包含了万物,于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画、墨、笔、腕、心多位一体,从而达到一气呵成。

因此,石涛从整个创作过程着手,不是把“一画”简单理解为艺术造型的最基本因素,而指出它是指创作过程的连贯性、一气性。

(二)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看

“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16}

“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17}

从上面几句话可以看出,画人即创作主体只有把握“一画”论之奥妙,才能在纸上充分表现出山川河流等万物内在与外在的美。然而有许多画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从而往往被艺术规律、法则所束缚,关键是不明白“一画”的道理。如果画人能真正明白了“一画”的道理,艺术实践便可以随心所欲,心手相应,绘画法则的障碍便可驱除了。

于是,石涛在《画语录》的十五、十六章中提出了对策:“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18}“愚者与俗同识。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19}“远尘”、“脱俗”,从这些字眼可以看出,这两段话主要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石涛认为一个人在作画时,只有达到远尘与脱俗、精神专一,内心处于轻松状态,笔下才会有精彩之作,也才能贯山川之形神。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这么写道:“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20}郭熙这一画论思想与石涛的思想不谋而合,他们都对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作了一定的要求。“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夫画贵乎思”,“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从这里足以见得,石涛把创作之前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放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画前必须心明几净,不为俗事拘牵,超脱社会,舍弃人的社会性,内心才能处于轻松状态,才能自然体现出万物神形,于是也才是真正得“一画”之洪规。

“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这才是“一画”所包含的创作时的心理状态。这时才能达到物我两忘,主客同体,作品才会贯万物之形神。

(三)从“一画”与宇宙的关联看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前一句话说的是:“太古时期,宇宙混沌一片,说不上有什么法则;混沌的局面一旦结束,便有变化的规律存在。规律存在于何处?存在于‘一画’的变化之中。”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画”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这一理解很有可能源于中国古人对“气”的理解。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气获得了远远超于一般的云气所具有的意义而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在古人看来,“气”是宇宙的本体,而且是“无形”、“无象”的。宇宙间并无绝对的空无,即使是在我们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也充满着气,{21}所以气是一种充盈于整个宇宙而无间隙的连续性物质。并且,天地间,人之生死,万物之存亡都是由于一气之聚散。无形无象、连续无间的气,在宇宙中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永无止息地化生新生命。石涛就把这一理论思想贯穿于“一画”中,把“一画”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本起源,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道家思想亦有此说法。老子曾认为世界的始原是“道”。“道”即“朴”,也就是混沌。从作为“天地之始”角度看,“道”是“无”——所谓大象无形;从作为“万物之母”角度看,“道”即“有”,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石涛只是换了一个词,用“一画”比作“气”与“道”,它是化生万物的根源。{22}

再看后一句话,它的意思是:“一画为绘画艺术之基础,大千世界之美都由一画来化生体现出来,它始于一画,又归于一画。”这说明“一画”不仅仅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根源,还是绘画艺术的最根本、最基本的法则和技法,是化生绘画万象形象的根源。古人所谓的“气”,不仅仅是化生新生命、万物的根源,同时,它的活力、生机、生气、生命感,又从人与万物上呈现出来。因此,任何事物反过来又体现着“气”的本质与特质。由此可见,不论是自然物,还是艺术作品,它们都是“一气流行”的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微曾说:“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23}这一观点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意味。它正说明了艺术活动与自然造化活动的相同性,由于任何事物都是一气流行的结果,而且都体现了“气”的本质,因此,画人通过笔作画,能体现出自然界,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出自然界一气之流行的过程和特质。所以,石涛认为,一幅优秀的作品,必然是艺术家全身心之“气”与山川自然之“生气”,与宇宙天地生生不息之“元气”交感合一形成的。这才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一画”的奥妙。

以上是我对“一画”所作的分析理解。但是不论是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还是“一画”与宇宙的关联,它们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即“一气之流行”。“气之流行”在古人看来是相当重要的,它是维系生命的源泉。而石涛的《画语录》之所以在清代画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关键是他提出了“一画”这一绘画理论,他把“气”与“道”的思想用“一画”表示,融入绘画之中,不仅仅是从艺术哲学的高度对此进行思考,更是从整个宇宙起源生成角度来思考。

注释:

①李万才.石涛.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5,第一版:67.

②姜一涵.石涛画语录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35.

③转引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第1版.

④同上.

⑤同上.

⑥石涛.石涛画语录(第十七章).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⑦同上:书第一章.

⑧同上:书第一章.

⑨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⑩石涛.石涛画语录(第一章).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1}同上:书第十八章.

{12}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66.

{13}石涛.石涛画语录(第四章).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4}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45.

{15}苏轼.坡集.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6}石涛.石涛画语录(第一章).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7}同上:书第八章.

{18}同上:书第十五章.

{19}同上:书第十六章.

{20}郭熙.《林泉高致》中《山水训》.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21}韩林德.境生象外(第三章).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22}转引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第1版.

{23}王微.叙画.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参考文献:

[1]李万才.石涛.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5,第一版.

[2]姜一涵.石涛画语录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第1版.

[4]石涛.石涛画语录.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5]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6]苏轼.坡集.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7]郭熙.《林泉高致》中《山水训》.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8]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1,第一版.

[9]韩林德.境生象外(第三章).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木心语录篇11

石涛,中国著名古代书画家之一,与弘仁、髡残、朱耷,并称“清初四僧”,晚年著有《石涛和尚画语录》一书。此书是其一生实践与求索的理论结晶,概括了石涛的整个绘画理论体系。

 

一 

 

《画语录》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前四章侧重讲了绘画原理的探讨;五至七章侧重论述了绘画的形式;八至十四章侧重分别论述山水画的具体技法;十五至十八章侧重谈了创作主体的修养论。第一章为全书的总纲,第十八章是全书的总结。全文由谈画理开始,继而论形式、技法,最后又重新回到了理论。此书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即“一画”。 

“一画”论具体是何解释?众说纷纭,对“一画”论大致有这么几种看法:

第一种理解是“一笔”、“一划”。此种说法是对“一画”的最通俗的理解,认为“一画”是组成字或画的最基本的一个单位,“一画是艺术造型的一根线条”。① 

第二种理解是“一画为宇宙万物的起源”。② 

第三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整体。③ 

第四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对立统一规律。④ 

第五种理解是把“一画”理解为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⑤ 

先看第一种理解:“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⑥ 

书画形象的最原始、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的因素,就在一画。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⑦ 

在一画之中,就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因此,从具体的绘画技法去解释,“一画”为绘画的基本手段,是艺术造型的一根线条,起着产生亿万万形象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又要看到,从绘画的表现手段来分析,线并不是唯一的绘画表现手段,绘画艺术中的许多问题也不能单靠线条来解决。在有些理论见解上单以“一画”论贯穿,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再看第二种理解:“一画即宇宙的本体。”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⑧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画”乃“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即宇宙的本体是形成与产生万物的根源。 

但《画语录》第二章说:“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这句话很明显地指出了“一画”论是为绘画服务的。古今画人由于不明“一画”之理,因而往往为具体艺术规律所束缚。 

因此,仅仅从宇宙生成论出发把“一画”理解为“宇宙的本体”,并不能整个代替《画语录》中“一画”的含义。 

至于第三、第四种对“一画”的理解,在《画语录》全文中根本找不到任何根据,显然把“一画”理解为绘画的整体和绘画对立统一规律是不成立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第五种对“一画”论的理解,即理解为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这种理解是较为恰当。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我们可从石涛的艺术经历中得出此理解。石涛曾在南京待过的这段期间,结识了一系列的画家与诗人,其中戴本孝对石涛的影响最大。戴本孝曾手拈“一画”对石涛说:“开天一画无生有,万象流行画在首。倾将沆瀣与洪蒙,问谁铸就金天否。”⑨由此得知,“一画”论并非石涛一人所有。《画语录》中“一画”论,其基础很有可能源于戴本孝的画论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可以推敲出“一画”的本意。在这里“一画”表达的是“万象”的最基本的因素,而法则是随着万象的产生而产生的,各种具体法则中贯穿着一个根本的法则,这个根本的法则就是“一画”。 

另一方面,《画语录》第一章中提到:“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⑩这句话的含义是,宇宙的运动产生了一画之法,一画之法存在于物质世界的千变万化之中。石涛认为绘画也是这样,一画之法是艺术美学的一根主线。 

因此,“一画”是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 

 

二 

 

以上是对“一画”所持有的各种理解,以及我对它们所作的一个分析见解。至于“一画”究竟该作何种解释,下面我将结合《画语录》对它作一系统的总结。

(一)从创作过程看 

“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 

“以一画观之,则受万画之任”。{11} 

这两句的意思分别是:“一画是书画具体创造最根本、最基础的法则、技法”,“就一画看,它担任着形成万画万象形象的任务”。{12}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石涛是从绘画具体技法角度出发给“一画”下此定义的。“一画”就是绘画形象最原始、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的因素,在一画之中,包含了产生各种形象的可能性。从简单的一画开始,至于万象,然后又从万象归于一画。这就是石涛关于“一画”的观念在绘画、书法等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化。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13}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画乃万物根本之所在,一画包含了万物,在绘画创作中,任何一种关系都同天地万物之形成一样自然和谐”。{14}这就说明一画不仅仅是艺术造型的最基本因素,从客观的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它更是创作的一气连贯。 

苏轼就曾云:“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跗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15}这句话的意思:“竹子的节本来是在其幼笋时就早已‘生而有之’,后竹子从笋中长出而拔高,就好像蝉和蛇蜕皮一样,因此竹节并不是一节一节逐节地生长出来的,而是整个地同时生长的。而今有些画竹的人常常是一节添一节、一叶添一叶地组合成他们所画的竹子,这哪能是竹子啊!”苏东坡之所以提出这一比喻,实际上想突出艺术创作过程的一气连贯性。我们再回到“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收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这句话。同样,由于一画本身就包含了万物,于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画、墨、笔、腕、心多位一体,从而达到一气呵成。 

因此,石涛从整个创作过程着手,不是把“一画”简单理解为艺术造型的最基本因素,而指出它是指创作过程的连贯性、一气性。 

(二)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看 

“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16} 

“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17} 

从上面几句话可以看出,画人即创作主体只有把握“一画”论之奥妙,才能在纸上充分表现出山川河流等万物内在与外在的美。然而有许多画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从而往往被艺术规律、法则所束缚,关键是不明白“一画”的道理。如果画人能真正明白了“一画”的道理,艺术实践便可以随心所欲,心手相应,绘画法则的障碍便可驱除了。 

于是,石涛在《画语录》的十五、十六章中提出了对策:“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益;终不快其心也。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画乃人之所有,一画人所未有。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画则精微之入,不可测矣。”{18}“愚者与俗同识。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19}“远尘”、“脱俗”,从这些字眼可以看出,这两段话主要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石涛认为一个人在作画时,只有达到远尘与脱俗、精神专一,内心处于轻松状态,笔下才会有精彩之作,也才能贯山川之形神。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这么写道:“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20}郭熙这一画论思想与石涛的思想不谋而合,他们都对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作了一定的要求。“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夫画贵乎思”,“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从这里足以见得,石涛把创作之前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放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画前必须心明几净,不为俗事拘牵,超脱社会,舍弃人的社会性,内心才能处于轻松状态,才能自然体现出万物神形,于是也才是真正得“一画”之洪规。 

“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这才是“一画”所包含的创作时的心理状态。这时才能达到物我两忘,主客同体,作品才会贯万物之形神。 

(三)从“一画”与宇宙的关联看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前一句话说的是:“太古时期,宇宙混沌一片,说不上有什么法则;混沌的局面一旦结束,便有变化的规律存在。规律存在于何处?存在于‘一画’的变化之中。”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画”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这一理解很有可能源于中国古人对“气”的理解。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气获得了远远超于一般的云气所具有的意义而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在古人看来,“气”是宇宙的本体,而且是“无形”、“无象”的。宇宙间并无绝对的空无,即使是在我们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也充满着气,{21}所以气是一种充盈于整个宇宙而无间隙的连续性物质。并且,天地间,人之生死,万物之存亡都是由于一气之聚散。无形无象、连续无间的气,在宇宙中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永无止息地化生新生命。石涛就把这一理论思想贯穿于“一画”中,把“一画”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本起源,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道家思想亦有此说法。老子曾认为世界的始原是“道”。“道”即“朴”,也就是混沌。从作为“天地之始”角度看,“道”是“无”——所谓大象无形;从作为“万物之母”角度看,“道”即“有”,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石涛只是换了一个词,用“一画”比作“气”与“道”,它是化生万物的根源。{22} 

再看后一句话,它的意思是:“一画为绘画艺术之基础,大千世界之美都由一画来化生体现出来,它始于一画,又归于一画。”这说明“一画”不仅仅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根源,还是绘画艺术的最根本、最基本的法则和技法,是化生绘画万象形象的根源。古人所谓的“气”,不仅仅是化生新生命、万物的根源,同时,它的活力、生机、生气、生命感,又从人与万物上呈现出来。因此,任何事物反过来又体现着“气”的本质与特质。由此可见,不论是自然物,还是艺术作品,它们都是“一气流行”的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微曾说:“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23}这一观点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意味。它正说明了艺术活动与自然造化活动的相同性,由于任何事物都是一气流行的结果,而且都体现了“气”的本质,因此,画人通过笔作画,能体现出自然界,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出自然界一气之流行的过程和特质。所以,石涛认为,一幅优秀的作品,必然是艺术家全身心之“气”与山川自然之“生气”,与宇宙天地生生不息之“元气”交感合一形成的。这才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一画”的奥妙。 

以上是我对“一画”所作的分析理解。但是不论是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还是“一画”与宇宙的关联,它们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即“一气之流行”。“气之流行”在古人看来是相当重要的,它是维系生命的源泉。而石涛的《画语录》之所以在清代画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关键是他提出了“一画”这一绘画理论,他把“气”与“道”的思想用“一画”表示,融入绘画之中,不仅仅是从艺术哲学的高度对此进行思考,更是从整个宇宙起源生成角度来思考。 

 

注释: 

①李万才.石涛.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5,第一版:67. 

②姜一涵.石涛画语录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35. 

③转引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第1版. 

④同上. 

⑤同上. 

⑥石涛.石涛画语录(第十七章).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⑦同上:书第一章. 

⑧同上:书第一章. 

⑨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⑩石涛.石涛画语录(第一章).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1}同上:书第十八章. 

{12}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66. 

{13}石涛.石涛画语录(第四章).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4}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45. 

{15}苏轼.苏东坡集.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6}石涛.石涛画语录(第一章).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17}同上:书第八章. 

{18}同上:书第十五章. 

{19}同上:书第十六章. 

{20}郭熙.《林泉高致》中《山水训》.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21}韩林德.境生象外(第三章).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22}转引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第1版. 

{23}王微.叙画.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参考文献: 

[1]李万才.石涛.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5,第一版. 

[2]姜一涵.石涛画语录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第1版. 

[4]石涛.石涛画语录.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5]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6]苏轼.苏东坡集.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7]郭熙.《林泉高致》中《山水训》.转引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4,第一版. 

[8]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1,第一版. 

[9]韩林德.境生象外(第三章).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 

木心语录篇12

——《论语·雍也》

2.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3.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6.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训俗遗规》

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8.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3.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史记》

1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1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古人名人经典励志语录经典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3.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5.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列传》

6.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10.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史记》

1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3.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1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15.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古人名人经典励志语录推荐1.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孙子兵法·军争》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0.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1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2.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1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1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8.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

1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木心语录篇13

01信息技术类216分11财经商贸类201分

03土木水利类201分12司法服务类381分

04交通运输类178分13旅游服务类140分

06石油化工类363分14文化传媒类354分

07种植园艺类171分16外语类206分

09医学相关类192分20教育类195分

10护理类204分

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投档比例1:1。录取时,在各专业录取最低控制线上,按考生成绩和志愿,从高到低投档,由招生院校择优录取。

美术类文化成绩最低控制线120分,音乐类文化成绩最低控制线120分。录取时,在各专业文化成绩录取最低控制线上,按考生专业测试成绩和志愿,从高到低投档,由招生院校择优录取。

信息技术类、土木水利类、交通运输类、种植园艺类、医学相关类、护理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录取时,在职业技能考试合格的考生中,按考生成绩和志愿,从高到低录取。

外语类录取时,在口语测试合格的考生中,按考生成绩和志愿,从高到低录取。

二、征报志愿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