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创新性实用13篇

智慧城市创新性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1

一、大数据

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却因为 2012 年以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关注。IBM 用 3V 来定义大数据,即数量、种类和速度。IDC 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数据价值,即4V 特征定义。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大(Volume),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 P(1000 个T)、E(100 万个 T)或 Z(10 亿个 T)。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Velocity),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第四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Value),如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信息海量,但价值密度较低。了解了大数据时代的新特征,就可以往下探求这个时代已经带来的一些新的变革。

2、大数据的智慧化职能

大数据的智慧化职能不是简单地体现在数据本身规模的庞大,而是通过人们对庞大规模的数据的共享和分析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人历来重视事物的数量,正所谓量变引起质变,事物本质的识别均是建立在足够的事物数量基础上的。只不过,依托当前的信息技术减少了这一过程发生的难度,使得个人、企业、社会在经营的过程中更加有理可依,更加智慧。

二、大数据时代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革命性机遇

1、在信息与通信技术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信息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ICT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及城市各部门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中国已经完成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通信技术以及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集成和应用,以及.‘三网融合”的开展,正形成新的城市技术支撑系统。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部门和领域信息化的深人,而是依托和借助信息化,促使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空间及管治全方面、多尺度的互联、互通与互动。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城市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孤岛”困境,也有利于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与居民的宜居宜业,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大数据增强了智慧城市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国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包括城市公共服务(布局和供给)、城市运行效率、城市社会空间割裂等在内的城市问题也是集中爆发期。随着ICT的快速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城市内部各种传感器、摄像头的安装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的普及,将会产生大量数据源,从而为我们提供新的观察城市、分析城市和研究城市的平台.更提升了我们解决城市在公共服务(各类城市空间的布局和政府各项供给服务)、经济运行效率(产业选择和发展模式、资源供给和分配)、群体社会空间(居民认同感、社会犯罪、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环境、自然灾害)等关键领域发生问题的能力。对企业、政府、研究机构来说,包括社交网络在内的互联网大数据蕴含的巨大价值已经开始显现。这些大数据的研究,在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从而更好地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条件。例如,在交通领域,对大数据源的分析有利于对公交服务、货物运输、物流配送方面做出更优决策。因此,借助于大数据,我们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案。不过,大数据由于其非结构化的本质,加上覆盖范围的局限性,并不能智慧地解决所有城市问题。还需要将大数据与中数据、小数据结合起来运用。

三、城市的智慧化规划

1、建立数字城市模型

在智慧城市的产生背景中提到,智慧城市的产生依托于数字城市的,所以规划智慧城市的前提就是建立数字城市模型。“数字城市”模型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在大数据时代储存技术和宽带以可以提供很好的支持。所以关键在于数据、数据共享与互操作、可视化与虚拟现实、超链接技术。

"数字城市"中的数据一般包含五种类型:二维矢量图形数据、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属性表格数据、城市三维图形与纹理数据。所以需要收集相应数据建立联邦数据库。数据共享有多种方法,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数据转换,不同的部门分别建立不同的系统,当要进行数据集成或综合应用时,先将数据进行转换,转为本系统的内部数据格式再进行应用。我国已经颁布了"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标准",使用该标准可以进行有效的数据转换。但是这种数据共享方法是低级的,它是间接的延时的共享,不是直接的实时共享。为了建立“智慧城市”而建立"数字城市"模型需要直接的实时的数据共享,就是说用户可以任意调入"数字城市"各系统的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实现不同数据类型、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当然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美国 OGC 联盟推出的 Open GIS,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成立了"邦联数据库与互操作"工作组,其宗旨就是协调国际间该方面的讨论与研究。

"数字城市"的空间数据包括二维数据和三维数据。二维数据的可视化问题已基本解决,三维数据的可视化或者说虚拟现实技术目前仍是一个难点。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三维建模逼真的模拟现在和未来的城市,支持数据分析、方案论证和优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等,通过这些详实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可以是直观真实固化方案评估、审核以及管理等日常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为多部门参与和协同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这也是为什么虚拟现实在数字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如何高效逼真地显示我们的"数字城市"是我们需要尽快解决的一个问题。而放眼当今游戏产业却是虚拟现实应用最多的行业,并且在不断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而像荷兰的 Act-3D 公司、法国的 Advent 公司也在积极提供虚拟现实解决方案。

1、智能城市综合管理

通过 “智慧城市”的智能运营中心平台,对获得大量的有效信息,实时分析、沟通、协作,对城市管理业务对象和事件进行精细化控制,实施对城市部件的检查、报警、紧急事件处理、指挥调度、督察督办等功能。确保公共安全并提供水、电、气、热等服务正常运行,如:重要对象(巡检人员、车辆等)跟踪、实时事件上报,食品安全追溯、危险品安全处置、灾害预警与处理等。

在此方面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如食品安全追溯方面的条形码或二维码的识别技术、多原料产品的问题追溯问题、条形码信息输入侧的安全追踪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2、智慧电网系统

智慧电网系统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具有响应迅速、计量准确、数据实时采集、服务高效便捷等特点,构建了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的新型智能供用电关系。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约束,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系统,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家电网正在进行社区智能用电管理方面的课题研究,属于电力BI行业的延伸,其内容和性质均属于智慧电网系统的范畴。说明该我国在该领域已有相关研究和应用。

3、智能交通系统

该系统类示与城市交通指挥中心的含义,通过道路收费系统、多功能智能交通卡系统、数字化交通智能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模式的数据整合,提供基于交通预测的智能交通灯控制、交通疏导、出行提示、应急事件处理管理平台。

功能包括:电子收费、车辆监督、停车服务、交通检测、交通流检测、交通违法监测。帮助进行城市路网优化分析;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支持。

4、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指利用先进的智能信息技术,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通常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三部分组成 。可使医疗信息、医疗服务、医疗资源延伸至城市各个角落,实现医疗服务的最优化解决。

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医疗水平还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医疗卫生资源不断集中到大医院,出现医疗服务质量欠佳、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智慧医疗将个体、器械、机构整合为一个整体,将病患人员、医务人员、保险公司、研究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缓解就医难的问题。鉴于我国的医疗体系,智慧医疗在国内的推广相对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如需要克服非技术层面的问题。

5、智能公园管理

具体功能包括:提供综合信息显示、无线上网等服务;建立人流实时检测机制,精确统计入园人量;发送社区短信提醒游客注意安全。用于提高公园服务质量,避免突发事故生。

6、城市环境管理

功能主要包含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机动车绿标发放与识别、移动环境监察执法等。

7、电子政务应用

用于和公开处理政务,提供政务查询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与人民直接沟通的渠道,增加办事执法的透明度。也用于向城市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办事、考核和即时通知功能,提高工作人员履职能力和效率。具体应用包括:综合办公、事务办理、政务查询、绩效考核和公共政务应用等功能。

8、智能城市照明管理

具体功能应包括:定时检测路灯工作参数(电压、流等);建立自动控制和人工远程两种开闭模式,实现回路节能或单个灯具智能化控制;建立故障报警与防盗机制。用于节约城市照明能耗,提高设施管养效率。

9、其他领域

智慧城市还包括智慧建筑系统、水务领域(水文监测、水质监测、供用水监测、灾情监测、水工设施监控、视频监控等)等领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依托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向日常人们的生活、社会生产活动的植入渗透,使得更多种类的数据实现电子化的传递成为了可能,大数据时代已悄然而至,逐步影响到城市系统的方方面面。在人物有机结合的城市组织里,大数据使得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产生的大量数据将被不断地分析解读,并做更新处理,如此一来,大数据势必对缓解“城市疾病”、规避城市运作的风险,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发展,彰显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明柱.基于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的我国智慧城市分类评价模型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4.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2

信息化工程很重要,但工程只是一个方面,调动与激发城市的智慧创造能力是更重要的方面。信息化工程建设是一次性的,而城市智慧创新机制的作用是长久的。一个城市不会因为增加了几项信息工程而改变其文化性格,城市的创新性格需要长期地培育,信息工程规划要与城市创新体制建设结合在一起考虑,以便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加速,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人口膨胀、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为解决当今“城市病”和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让困境中的政府与民众对未来城市生活有了新的期盼与憧憬。建设智慧城市,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建立智能型、数字型以及无线型城市,这不仅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还为城市规划创新提供了开阔的思路。

1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1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目标一致

对城市进行规划的目的是让城市经济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快、最好的发展,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对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得城市的性质、规模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能够更加明确。城市规划这项措施是城市建设过程中最根本的措施,是保证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智慧城市则是使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通过将高科技技术与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以及经营能力,从而解决城市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最终实现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更好的方式来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不断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1.2 城市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统一的顶层设计。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发展呈现出两个新特征: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人们对信息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又有很强的隐私保护意识。因此,智慧城市规划是根据智慧城市发展趋势、愿景和发展目标,在综合区域基础条件、产业发展、资源供给和内外部环境等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规律和先进经验,运用科学的规划理论和绩效模型,制订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过程。智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建设实施,就可以在充分有效利用新技术的同时,做到基础设施共享、资源高效利用和方便人们生活。而城市规划在智慧城市模式下对自身也可不断调整和创新。

2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市规划相关平台建设

2.1 一级平台建设

智慧城市视野下的城市规划需要有一级平台数据的支持,也就是需要有大量基础数据的支持,诸如城市人口、交通以及地理等方面的数据。这些基础型数据能够帮助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建立一定的管理体系。随着城市逐渐向着数字化发展,很多城市虽然都建立了有关城市规划的管理系统,但是在城市规划管理系统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由于智慧城市在我国引入的时间比较短,在有关智慧城市方面的政策以及法律体系都很不健全,很多城市在引入“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时对其城市病不了解,没有对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设计就进行了实施,造成重复建设以及数据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智慧城市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一级平台上的数据,设计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做出贡献。

2.2 二级平台建设

2.2.1 城市规划综合协同管理系统

在传统的数字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主要是从信息化这一角度进行的,即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规划管理系统,但是会存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中信息不共享的问题。而在智慧城市视野下,就要求城市规划要进行扁平化管理,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协同合作,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系统,不同的政府部门通过系统平台将各自的信息进行共享和整合,不断加强共享信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权威性,从而实现规划内容与一级平台数据以及空间管制信息等衔接,然后在与审批过程所需要用到的信息进行融合,从而将城市规划中所有的信息进行串联,使得城市规划内容能够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城市的进步。

2.2.2 公众参与系统

在智慧城市视野下的城市规划中还要建立公众参与系统,这种系统建立的目的就在于让公众参与到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使得城市规划内容能够符合公众的需求。建立公众参与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公众可以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

2.2.3 基于一级平台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建立了城市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这些系统都是以规划部门作为是最重要的部门,政府各部门和公众就可以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上了解或者是调用一些有用的信息。虽然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为智慧城市的建立提供了很多便捷,但是还需要保证平台上决策标准的统一性,这就要求整个系统的建立要以一级平台数据为基础,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决策支持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规划过程不符合公众的需求

城市发展的目的是要让城市的发展状态满足居民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但是在目前智慧城市视野下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居民的需求,而一味地追求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公众的意愿,这就说明智慧城市视野下的城市规划仍然缺乏很强的科学性。比如,在很多城市规划中过于重视土地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人口、地理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使用的规划工具也比较落后,不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这样就会造成规划数据的不准确,直接影响相关计算人员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最终导致规划结果偏离正确的方向。

3.2 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与城市发展阶段不符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城市在发展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发达国家中,多推崇城市的独立发展,不同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现状来选择合适的规划层面,以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名片。而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虽然有很多城市都打出了智慧城市的口号,但是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却并没有与城市发展现状相联系,有的城市甚至只是想要尽快发展经济,希望在短期内迅速变成智慧城市,从而导致在规划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当下,世界整体经济都处于低迷状态,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很高,但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城市的规划创新过程不能够有效地促进智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在未来的走势,给我国的城市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

3.3 城市规划创新过程的协同性不足

目前,在我国引入“智慧城市”概念的城市中,虽然政府各部门都能够获取较为全面的数据,并将数据录入城市规划平台中,但是各部门之间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往往不会对本部门的信息在平台上进行公开,所以造成在整个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协同性很低,造成整个规划创新平台中的信息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办法进行整合处理,这就会在无形中为城市规划创新过程增添很多的工作量,影响到整个过程的工作效率。另外,很多企业在提供相关数据时,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也会对有些数据有所保留,这样就会造成规划平台中的数据与城市真实的发展情况有所出入,从而影响到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

4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的路径

4.1 重视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需求

公众在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城市政府在规划过程中必须要对公众的需求进行重视。首先,在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不能只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而要以公众对城市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建设与公民生活水平相符的智慧城市;其次,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要积极鼓励公众通过城市规划系统的网络平台来参与到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保证公众的意见能够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得到体现;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公众微观活动的研究,采用大数据的优势对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数据进行整合,采取最佳的方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使居民生活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4.2 在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智慧城市的发展具有长久性。在未来的智慧城市中,城市规划创新要与居民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融合,虽然在整个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生态、技术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城市规划创新过程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短期效益问题,更需要从长远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因素,还需要将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纳入城市规划的考虑范围中,要将所有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都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创新过程的正确性和持续发展性。

4.3 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协同性

要想保证城市规划创新过程的顺利开展,就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彼此之间信息的协同性。目前,城市政府的各部门大多都可以做到收集比较齐全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上传和及时更新,但是部门之间的信息协同性则较差,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各部门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城市规划创新小组,小组成员由各部门的骨干人员组成,这些人共同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从而保证各部门信息具有协同性。

总之,“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纲领性和路线性的实施战略,要根据智慧城市发展趋势、愿景和发展目标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借助于智能化的技术与工具,科学分析城市集成数据,提倡大量的公众参与,最终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张飞舟,杨东凯,张弛.智慧城市及其解决方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王广斌,范美燕,王捷.“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J].上海城市规划,2013(2).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4

(一)物联网是实现透彻感知的信息接口

智慧城市本身应该是可测量、可监控、可分析的,因此需要更多元和全面的感知接口。物联网底层有很多感知对象和感知单元,通过网络汇集,通过应用实现智慧决策。一方面,智慧城市物联网的感知手段超越了一般性传感装置;另一方面,感知的客体更加丰富,包括各项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人的活动状态、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等。丰富的感知设备是智慧城市必要的信息接口,多元的感知主体是提升“智慧”能力的信息来源。

(二)大数据分析是实现全面智能化的技术方法

智慧城市之所以“智慧”,其核心是快速反应、主动应对,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提供了可能。物联网运行必然产生大数据,如医疗,大城市的医院每天门诊上万人,全国每年住院已经达到了两亿人;中国联通的用户上网记录为一秒钟83万条。使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判断城市的运行模式、特征,如交通拥堵的原因、犯罪率高发地区的社会特点、城市居民行为的时空规律等,是全面智能化的必要技术方法。

(三)云计算是实现系统性运作的有力工具

传统的无线城市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多个应用平台,但是平台之间的相互独立形成多个数据孤岛,存在共享水平低、利用效率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智慧城市理念中的系统性运作,需要高效整合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以实现数据共享、系统运作。云计算模式的重要特征就是资源整合,能够提供更强大的应用支撑能力。

(四)以人为本是实现创新激励的理念转变

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得城市管理以“自治”为主、城市管理创新以人为本,逐步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建构。在这种创新机制下,政府的角色是平台构建者、机制供给方、服务提供方,管理需求由城市个体提出并融合,形成自我学习式、智能式的管理模式创新。例如城市交通管理中,出行者根据拥堵情况和停车位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出行、选择非拥堵地段,每个个体都成为交通秩序的维护者。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

从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看,新技术体系和硬件平台搭建、理念转变和管理方式转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全周期的建设时限必然很长。我国各城市基础条件各具特点,在推进智慧城市战略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建设模式。

(一)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促综合提升

创新驱动型路径以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为基础,核心是用技术创新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整体提升,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如深圳市以完善智慧基础设施、推进智能交通、培育智慧产业基地、推进“三网”融合为突破口,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南京市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慧南京”,促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为沈阳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二)以智慧产业为导向促经济转型

产业驱动型是以智慧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为核心推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转型。部分城市具备传感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产业的优势基础,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助力智慧产业发展。昆山市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制造占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50%、12%,因此借助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无锡市提出要充分利用国家传感网络创新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巩固、提升和扩大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先发优势。

(三)以社会服务为导向促管理变革

这种模式强调社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一批示范应用工程,逐步深入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如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为目标的智慧交通建设;利用现代电子口岸和综合物流服务平台的智慧物流建设;以搭建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药品管理监督为目标的智慧医疗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响应能力的城市综合管控中心建设等。代表性城市包括昆明、昆山、佛山等。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从理念提出到应用实施,需要逐步实现商业化、智能化、管理服务现代化一系列模式突破,而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理念不清、内涵不明、效益不彰、保障不力等问题。

(一)贪大求全、理念不清

在全面感知和充分互联的信息化网络尚不健全、社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的条件下,部分地方政府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布局贪大求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社区、智能税务、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一系列建设计划纷纷出炉,是对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偏差。全面铺开的模式,只是换了标签,炒了概念,可能导致难以突破任何领域。

(二)资金缺位、产业乏力

据中国数字城市建设中心预计,两批试点智慧城市建设总应用投资超过1.6万亿元,其中,财政投入占25%,申请银行贷款占20%,企业自有资金占33%,其他资金来源占22%。然而仍有不少试点城市仍未开始智慧城市实质性建设,仅停留在规划阶段。相关投融资模式及体系未臻成熟,项目资金落地困难,产业化进程乏力。

(三)安全性弱、挑战升级

大数据则智慧城市商业化的核心,智能电视、智能冰箱,甚至包括智能手机上的微博、微信等软件的用户数据采集端口,都可以向第三方开放。由于个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缺失,存在个人隐私保障难、数据安全性弱的问题。随着去年8月的美国“棱镜”事件不断发酵,网络信息安全警醒着各个行业,也给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合法开发和利用带来诸多挑战。

(四)机制不全、配套不足

一是缺乏一套完善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真正通往“智慧”的道路仍然艰辛;二是业务部门条块分割顽疾未除,大量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加剧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三是社会创新、民众参与程度不足,民众对智慧城市成果的了解偏少,城市管理的客体中心难以体现,必然偏离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智能化”的初衷。

四、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风险

未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走,在这中间要防范各类理念、技术、经济等各方面风险,避免智慧城市建设步入另一个困局。

(一)理念风险:概念复制、模式趋同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导入基本遵循了IBM 所提供的特征描述与架构设计,这将面临外部概念复制风险,未必能有效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困境。同时,不少城市借鉴其他城市暂时领先的建设经验,这种建设模式的趋同化将会加剧同类城市竞争。

(二)技术风险:非自主性、安全威胁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技术链仍然不够完整,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如在传感器领域,中高档传感器产品几乎100%从国外进口,90%的芯片依赖国外。广泛使用国外技术和产品将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核心技术所有国可以根据需要实施定向性、隐秘入。

(三)经济风险:基础薄弱、链条不全

产业基础薄弱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二、三产业占比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信息产业发展不充分并处于产业链低端、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难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产业基础薄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产业链条不完整。以物联网产业为例,以物联网管理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等集成系统为代表的中游产业、以末端应用为主的下游产业薄弱,产业链断环现象明显。

五、推进我国智慧城市稳步发展的策略设计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稳步发展,应结合城市特点、产业基础和管理需求,分阶段推进,不断根据社会民生需求、技术革新趋势变化来调整推进路径,逐步从技术导向走向人本导向的建设目标。

(一)理念层面:认清管理需求、探索特色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存在一个要建设什么样能级和水平的问题,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认清城市的现实管理需求:最急迫解决的有哪些问题、在现有技术手段和机制下哪些问题的解决具有可行性、未来城市发展可能遇到哪些新的管理需求等。具体来说,一要明确建设目标,是促进城市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转型、还是改善城市管理的特定环境或模式;二要选择合理切入点,包括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切入点和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社区等应用切入点;三要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保障分步实施的每一段能够切实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打好牢固基础。

(二)机制层面:突出规划设计、强化机制创新

应通过认真调研分析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统筹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年度发展目标和重点。同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一系列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咨询指导、信息联络等相关工作机制;二是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物联网建设标准等技术标准;四是尽快出台相关信息安全规范,保障未来大数据分析应用的数据安全。

(三)技术层面: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智慧能力

主要把握两方面内容:一要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平台搭建等;二要着力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驱动技术发展,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5

目前,许多IT厂商,例如IBM、西门子、思科等领先的巨头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智慧概念,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能在这些概念中找到很多共性;他们也提供先进的系统和流程,创造智力资本,助力于创造最佳的环境。像智慧电网、数据系统等智慧性的基础设施,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现有生活习惯、架构和文化,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紧密,这是社会化的一种网络。例如持续完善监测、开发和分析大数据,以及进行知识交流的决策;通过教育、宣传、商业和教学应用加速社会基础设施的开发;市政规划人员对城市发展提出更好的发展思路和作出更优的战略方针,以促进和推销自己的智慧城市。这是我们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践,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推动。

我们对于城市发展的关注度非常敏感,引进智慧发展不仅仅是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智慧增长是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一部分,具有可持续性。一个城市的智慧增长侧重于城市/郊区和远郊的公共政策和举措,旨在避免城市和其他地区间矛盾的出现。同时提倡“宜居”生活,推广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道。智慧增长也专注于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事项,例如长期规划、可持续发展、城市要集约化、在城市环境中混合使用、重视发展完整和自给自足的社区、重点学区等。

什么是智慧社区?1+1=2的概念是不对的,我们要创造了一个更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即1+1=3。

如果用两个公式来表现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关系,所谓的智慧城市(即城市竞争力)一城市的表现(城市资本[硬和软的物理基础设施]+环境资本+技术资本(见图1)。这里面涉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数字包容性、基础设施、市场经济、创新性等等。

而智慧社区则是智能城市+智慧资本[技术/社会资本]+创新能力+数据包+公共政策宣传/市场+可持续发展输入的结合(见图2)。智能化社区也高度协助和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特殊的治理和定义,提升外商直接投资的信心。因此1+1=3。

智慧社区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使我们把智慧城市变成智慧社区,它需要我们做得更广、更深。

人才、文化和创新

智慧城市持续进行,各种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说人才。人是智慧城市的主体,人才对智慧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代,人们仍旧不会忽视对人才的寻求,从企业走出去的人才在哪里,有何培养和留住人才的战略。在美国,一个名为Knight Foundation的基金会,就以城市和社区的需求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人要能承担得起的住房、交通设施,还要有事可做。如果没有事情做,人就会溜走,自然无法留住人才。

如何让一座城市变得更有活力?如何让人们爱这一片土地?需要不断推广社区、发展城市,齐心去创建这个称之为家的地方,让城市充满活力,吸引人驻足甚至是永久居住,成为心灵的港湾。

这些要素叠加在一起,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要素?在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当中,我们要聚焦创意、创造和创新文化,允许艺术家、发明家和创造者创建新的内容,当各种思维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产物成为一种文化时,将给我们带来新的价值、思想、体验以及各种提高。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差异创造、发明和创新,瑞士、瑞典和新加坡排名最靠前,其次是芬兰、英国、荷兰、丹麦、香港、爱尔兰等,这些“创新领袖”已经成功建立了创新生态系统,支持人力资本和稳定的创新基础设施。

在生态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创新性的行业必须非常关注城市的发展和地区的发展,例如要传输有效率的光能,对城市进行恢复性的改造,重造一个城市。创造一些新的城市等等,创新可以在发展中带来更多的机会,为制造业、市场营销、产品带来商机。我们创造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给我们带来新思路,可以替代过去的产品,让它们退出历史的舞台。

创新和革命这两个词加在一起可以给社会带来巨大颠覆,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失业,因为创新把他们的工作取消了。机器人的出现取代了手工工作者。未来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教育人们寻找更多的工作。我们需要创新、找到平衡点。比如一个城市应该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正面和负面影响之间找到好的平衡点。

智慧社区策略

智慧社区对智慧的需求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最终目的是建造一个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释放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推动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战略: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和地区的关键利益;基础设施,包括IT系统,给市场带来很多商机,创造很多行业和就业机会;产品,包括个人的技能和创造力等。

智能社区建设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一方面,城市创新是其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必须寻求平衡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另外,把握这种平衡能力,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人才和创新的高度移动却容易导致平衡点倾斜。

城市里有很多交通和交流的基础设施,将人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他们高速地进行着数据的流转和流动。我们对人行道进行分道或者有智慧性的解决方案,对于运输货物的车辆、运输人的车辆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也提供了一些系统,这些系统给我们带来能量,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在食品领域。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对农业的关注,现代的农业手段给我们带来新的食品供给方式。

智慧楼宇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员工的流动性更大了,流动性的员工比例超过一半达57%。57%的员工当中有24%的人从事信息工作。

我们有很多工具,价格上也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比如说智慧手机、智慧终端、智慧学习方法,每一种都是一种技术的手段。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智慧的技术,包括平板电脑等等,通过iPhone、iPad联系,连接数据中心,24小时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知识的分享。这是数字化的社会包容现象,是一种社会化的解决方案,让更多人更加投入进行智慧社区的发展,以及社区的建设。我们在大学推行智慧手机并带来了很多好处,大家可以互相投入,互相学习。还可以将智慧手机扩大使用范围,推广和运用到各个行业,比如说农业、畜牧业、现代媒体等。

建造智慧社区需要一系列的战略,这些战略是紧密相连的。领导力、合作、可持续发展、宽带、知识劳动力、创新与创造力等因素都是非常重要。

在城市中如何创造一种模式?现在各个城市都各祭法宝推广未来的智慧建设。美国拥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一种城市复苏或者城市更新的方式,还有电源、电能数据传送,速度比昔日快了很多。智慧电网技术也吸引了很多的企业,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和保留大量人才。

美国属于知识密集型的社会,创造了很多新产品。假如在一个城市人口只有10万的小城市,如何创造智慧城市呢?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学生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创新平台更是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优秀的智慧社区实际上是创造一种环境,一种新的就业机会,一种新的就业环境。

新加坡在智慧楼宇和智慧建筑领域非常强势,城市规划建设也表现得非常卓越。当地的各种基础设施给人们创造了机会,能够吸引长期就业的机会,吸引直接投资,并且可以培育一种文化。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6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新一届中央政府如何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时指出:“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这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被纳入中央政府规划中,得到了高层的高度重视。当前的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逐步兴起。交通拥堵、排水不畅、消防安全严峻、空气质量下降等“城市病”困局严重影响城市建设和城市居民工作生活的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为了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效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15年4月7日,住建部、科技部公布了全国84个新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已经接近300个。但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十分有限,相关的理论指导亦严重不足,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未能突破以往城市建设的模式套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于2009年由美国IBM提出之后在我国逐步兴起,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官方和非官方的场合中频繁被提及。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迅速兴起,许多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人们对智慧城市的界定中,有的侧重于“智”,有的侧重于“慧”,而有的概念界定则“智”、“慧”兼顾。“智”、“慧”兼顾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中,李重照、刘淑华认为:“智慧城市是对现代城市治理理念的创新,是在充分合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将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在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式治理,让决策者更智慧地管理城市、环境,更合理地利用和分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的质量,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平等。”鉴于李重照、刘淑华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界定“智”、“慧”兼顾,综合了智慧城市的特质,笔者在本文中采纳了这一界定。从上述概念界定中可知,智慧城市具有区域性,有着显著的地理区域界线。同时,智慧城市还具有资产性、效益性,其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智慧应用系统等作为基础,这些基础性资源具有资产性。运用这些资源的目的在于其具有效益性,全面实现技术上的改造创新、互联互通的融合、城市管理的“智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居民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要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性,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引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在城市的特定空间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创新、提升居民生产效益和生活品质。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对于解决经济社会转型中的诸多现实问题、有效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促进城市管理的高效运作。基于政府行政权威而进行的单项控制和管理方式,导致城市管理的效率低下,“城市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了城市管理的模式,属于一种协作式的公共管理模式,借助于信息资源、物联网技术融合,通过公共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协同服务,从而形成综合服务体系、管理体系。此种管理模式下,社会公众及时获得城市运行情况、及时反馈意见建议和反映自己的需求,实现市民和公共管理机构之间的“交互式”无障碍沟通,让市民全面参与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促进管理效益的提升,保障城市运作系统高效运行。

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智慧城市建设中,要实现物联网、互联网的融合,就必须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对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进行智能化的改造。因此,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产业规模,提升技术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通过技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工业产业、服务业等效益的提高,同时还能衍生出智慧商务业、智慧制造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知识和信息的“创新驱动”功能将进一步被凸显,最终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促进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党的十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行了具有重大战略性的部署安排,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党的十的安排部署,当前我国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要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减少污染消耗,实现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方向的转变,同时实现生产方式的集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无疑,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要素居于十分重要地位,能够据此挖掘人的潜能、资源的潜力,优化个人、组织的决策,促进循环经济、减少污染,且通过培育具有战略性的“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创造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经济的绿色发展。如下表:

2010年~201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与增长表

图片来源: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OL].IBM官网,2011年。

促进城市民生问题的改善。信息要素的功用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逐步“膨胀”,能够有效地主导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公共资源均等化,改变之前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公共服务不平等的现象,让市民及时全面获取其所需信息资源,有利于促进市民在医疗卫生、教育培训、交通出行等方面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最终促进城市民生问题的改善。智慧城市建设中,将新增较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各种公共服务可谓细致入微,能够较大程度改善市民的生活,有利于缓解家庭空巢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统筹规划。中央政府及其相关部委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但是至今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专门规划,目前仅有的一些规划也仅仅对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的技术进行了原则性、方向性的规定。2014年8月,国务院同意印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主持制定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该“意见”同样属于原则性规定,具体规划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由住建部、科技部确定的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已经接近300个,许多地方政府亦自行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目前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许多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仓促上马,却缺乏必要的论证,缺乏统筹规划,随意性较大,一旦城市主要党政领导调离便会“人走政息”。

缺乏地域特色。智慧城市建设以政府为主导,这本身也是合理的。但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职能部门通常懒于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而是以建筑工程设计来代替。实际上,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创造性,中国目前还缺乏可以参照的智慧城市“样板”,缺乏好的经验。因而,政府容易在主导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沿袭以往的所谓“成功”经验,且不同的城市之间相互“借鉴学习”,一旦有上级政府或者上级领导肯定了某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其他城市便“争相复制”,造成智慧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缺乏地域特色,和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相差甚远,历史的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地域特色均无从体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造成历史文化的极大破坏乃至毁灭。

缺乏市场导向。在中央政府以及各级政府均十分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容易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花费巨资投入其中,却由于缺乏市场导向而收效不明显,甚至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形象工程”,一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建设容易体现政绩的项目,注重通过强化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现高科技性,却在较大程度上忽视了民众需求、市场需求。由于忽视了民众需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改善民生的力度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忽视了市场需求、缺乏合理的市场导向,人们对相关的智慧城市技术研发不够重视,而是存在“重模仿、轻研发”的现象,因为研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质成本,引进的技术之核心部分往往由国外相关机构所掌握,存在极大的信息安全漏洞。

缺乏信息整合。资源的整合,尤其是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信息整合,使城市的人、商业、通信、运输、能源等全部的核心运行系统整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系统”。但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资源关乎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现实情况看,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利用仍是难啃的‘硬骨头’,信息碎片化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挑战。”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资源导致了大量的“信息孤岛”、“智能孤岛”,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障碍,亟待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采取措施,在政府主导下多部门协同予以整合利用。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

我国政府对智慧城市的充分肯定,结束了人们对是否建设智慧城市的激烈争论,不同行业的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达成了基本统一的认识,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全面展开,且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努力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突出区域优势地位。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相互复制而“千城一面”、缺乏区域特色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城市的性质特征、功能、历史文化等,突出城市的区域优势和特色。针对“人走政息”而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朝三暮四”、缺乏长远规划等问题,要在充分论证、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制定能够突出区域优势地位的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相应的规划应由当地人大按照法律途径表决通过并公布,以法治的路径确保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能够稳妥推进,不因城市党政主要领导的变化而“夭折”。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结合当地区域优势而进行,保障相邻城市之间形成专业协作关系,促使相邻城市之间的经济结构实现互补和有序转换。

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当前市场导向不足的问题,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由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却收效不够明显,且存在“重模仿、轻研发”现象,信息安全漏洞难以完全填补。为此,当前我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好市场的导向作用,使市场需求真正成为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源动力”,以自由竞争、价格杠杆为手段,让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在城市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发掘创造更多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智慧应用,让智慧应用真正发展成为城市新兴产业,实现智慧增长。政府在主导此项建设过程中,必须走出“形象工程”误区,将其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在政府主导下,逐步提高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以市场化竞争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政府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生产效益、生活水平。

强化技术研究开发。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较大程度上就是新技术的应用,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对城市资源进行统筹配置、提升城市各类系统的运作效能。在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强化技术研究开发,依托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让城市成为“智慧中心”、“知识中心”。要通过政策法律手段不断优化技术研究开发的环境,强化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城市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加强和科研教学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发研究新技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依托技术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新的产业集群提升城市产业发育的程度、产业经济的效益。切实加强科技创新研发人才的培养,对不同部门和行业的人才资源进行整合,以鼓励性政策加快智慧城市重点领域的技术研究,对优秀人才给予全方位、高保障的福利激励。

注重信息资源整合。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信息系统是各自独立的,比如“交通系统”、“城建系统”、“电子警察系统”等,这些孤立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信息孤岛”再庞大和先进,也是孤立存在的,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形成“系统的系统”即“大系统”,实现各种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整合划一,只有如此才能为智慧城市建设发挥最大化的效用。为了达到信息整合的目的,必须在技术方面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物流网技术标准。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并在政府主导下将各种“信息孤岛”联结起来,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要注重统筹规划,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期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设计,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进行统筹管理和指挥。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7

宁波是为数不多“城市整体”规划的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作为主要利益相关方制订和参与决策,设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制(例如2010年即成立的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了智慧城市规划发展研究院等;在市级政府推进建设两年后,又广泛引导各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自上而下地推进覆盖全市的智慧建设,形成了“顶层设计”模式。在智慧城市治理方面,宁波表现了强大的政治投入,除制订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设立相应组织管理外,还建立了智慧城市推进与过程的各类管理机制,制订了绩效测度和评估论证程序,因而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和治理水平,表现出较高的智慧治理成熟度。在推进实施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中期和年度的行动计划,如2013年就有《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2013年智慧交通项目建设计划》启动智慧交通一期15个具体项目等,并且依据绩效测度和评估程序的例行年度检查。

【启示】 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较慎密的推进思路,触及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深度内容;同时,培育了一支高度敬业的建设队伍,设置了创建智慧城市工作的绩效评价、实施目标管理及其工作流程,构成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

破解体制难题,探索最佳实践

在整合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上,宁波市通过“云管端”的架构,构成数字化的“城市空间”。如2013年以来提升了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实施了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信息安全等三大工程,构建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目前正在启动建设城市公共物联网建设。在软件与数据基础建设方面,当初政府强力推进、多年悉心建设出台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信用数据库和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破解了其他城市目前仍然面临的数据统一体制难题。

在提高城市的开放度上,政务数据开放已成为多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配置,也因而创造出开放数据产业的巨大机遇;但政务数据开放在各国都是一个过程,会受到当时体制及利益的强大约束。宁波认识到信息整合共享的难度和重要性,分别以政府行文的方式,形成了包括基础数据库等政务云平台的共享机制建设和智慧应用系统信息共享机制创新,在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是具有先进性的。笔者于2014年底参加对宁波各区县市年度智慧城市建设的考评中,对海曙区政府数据的开放及其社会应用水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协同合作的建设-投资模式上,各国智慧城市投资-建设的主要模式为政企合作模式(PPP)。宁波智慧城市发展资金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筹款,但突出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以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带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特点非常鲜明,政企合作模式中的“公有”部分也表达得比较充分,如2013年全年确立的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10个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在城市网络信息公共服务的i-Ningbo建设中,还探索了可持续的建设-投资-运营模式。宁波关于智慧项目建设主体的探索又是多元的,例如省级示范试点“智慧健康”,主要由政府(市卫生局)主导建设;而省级示范试点“智慧物流”则较多地体现社会力量的投入。

【启示】 宁波在智慧城市设计、投资建设、治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及新兴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均具比较鲜明的先行特点,其中不乏具先进性、可复制性的要素和案例,应当提炼出可资借鉴的智慧城市建设“最佳实践”。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政府主导建设投资模式下,如何达成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仍需探索。

研究创新,指导实践

宁波在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即表达了对这个新领域专业研究的高度重视,较早地设立了市级智慧城市研究机构,独立制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参与部委、中国工程院和省市的相关重大课题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2014年宁波被列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从一个新的视角按“国际惯例”来重新审视智慧建设的若干重要课题,例如对利益相关方、智慧治理、融资建设、价值评估、商业模式等的重新诠释,并有机会对诸如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发展、衡量智慧建设投资的社会回报等国内关注相对较弱的领域进行探讨。

【启示】 智慧城市需要理论指导。宁波先行开展了基于政府、企业、学术机构“三螺旋”架构的智慧城市研究模式,并参与和指导智慧城市实践,可资后来者借鉴参考。另一方面,相信宁波实践会对中欧智慧城市比较研究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智慧产业与智慧经济

“智慧经济”是智慧建设的重要维度。2009欧盟提出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六维度”概念。笔者在2014年对新加坡“智慧国”建设考察和参加巴塞罗那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等的国际交流中,深感国际同行也多寄希望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附加值的智慧(经济)产出,并探求解决智慧建设投资回报(ROI)的难题。智慧经济的技术分量,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表现的产业能力,也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期待。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全球十强信息经济体》报告,成功创建“智慧国家”的新加坡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经济”,引人注目地名列第二。国内浙江省20个智慧示范试点,都部署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容;2014年杭州提出“智慧经济”发展目标;《智慧江苏建设行动方案(2014-2016年)》更是浓墨重彩地提出了“智能制造推广工程”等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和“互联网经济培育工程”等智慧产业倍增发展行动。

宁波重视智慧产业的发展.连续3届宁波智慧城市博览会总计获得61个智慧城市项目落地,投资总额超过280亿元;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两化融合示范为契机,达成新增的较高比例信息消费,拉动智慧产业发展;探索了以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例如德国SAP公司、宁波中之杰共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提升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启示】 在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并重的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慧产业或智慧经济,必将是持续关注的重要维度,也是调动各利益攸关方积极性、达成智慧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技术推进“智慧的产业化”,可持续的智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模式等,都应当结出累累硕果。

从宁波的先行和全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项目建设来看,我们所期待的智慧城市建设“浙江军团”的崛起包括:涌现一批优秀的智慧城市示范案例;提供若干领域的行业或部颁智慧项目标准;广获认可的浙江省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融资建设模式、业务运营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发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大型平台和系统软件;具知识产权及推广价值;改善民生、可感知体验、有公民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政府数据公开,形成开放的数据资产;专业理论建树上,有量化数据支持的学术论文专著和科研项目成果;促进城市经济和相关产业增长;智慧城市建设人才辈出等等。

期待“宁波智慧2.0”

“智慧城市”建设,似乎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人都在谈论它,每一次城市会议都会涉及它;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却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从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破解、创新、传道,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先行者的开拓,为后来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示范:提供了一个当下智慧城市的标杆、构筑了强大而现实的智慧愿景、形成了组建立体建设队伍的架构(笔者所见国内敬业能力最强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队伍)、甚至可资借鉴各类智慧项目的评价模型、从而精确了建设目标、优化了建设方案,诸如此类悄然融化在国内众多后续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对此,人们应当对宁波智慧城市的先行探索表达由衷的谢意。

但人们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预期却不会丝毫减弱。在智慧城市建设百舸争流的今天,追兵渐近,后来居上,宁波是有压力的:如何让市民、企业有更多更好的智慧感受和体验?智慧项目建设投资的PPP合作模式如何深化?智慧产业如何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政府如何协同力量表达足够的智慧建设动员力?俨然是期待宁波的“智慧2.0”了。我们已认识到,智慧城市没有定式,破解城市难题的智慧路径也不一而同,智慧建设的结果将是最严峻的考验。

我们有理由期待宁波智慧建设的更臻完美:

期待智慧项目有更多可体验、可感知的内容。一方面,城市的建设者和市民等,都期待看到智慧建设带来的直接好处;另一方面,智慧建设的后来者,也瞄准着宁波先行的标杆示范,例如,如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表达的城市新型“智慧”。

期待技术红利(或智慧红利),创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国际经验指出,新技术应用的规模、复杂性以及较高昂的投资成本,都会是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我们期待在宁波智慧建设中,考验的技术应用效果,特别是考验各类新兴技术的经济效果,观察先进技术驱动城市实体经济增长,引领若干高端领域“中国制造”崛起的可能性。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8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2008 年底 IBM 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地球”的设想,2009 年又提出建设“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希望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引领世界城市通向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是在全球广泛展开的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必然会对城市规划这一控制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重要公共政策产生影响,并要求城市规划做出相应变化与之接轨。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外城市规划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与挑战,反映了现行城市规划存在的局限。因此有必要对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为“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提供理念与实践支持。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2009 年兴起的一个新概念。如今,众多的智慧城市概念既为我们认知智慧城市提供了帮助,也为我们界定智慧城市概念奠定了基础。目前就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对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而且侧重各有所旨。其中根据当前的智慧城市代表性概念进行梳理大致可分为“技术论”、“社会功用论”两大类。技术论观点则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而社会功用论观点则当一座城市既重视信息通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知识服务、社会基础的应用和质量,既重视自然资源的智能管理,又将参与式管理等融入其中,并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的市民生活。

智慧城市作为智慧的体现在某些程度上说是人的功能的外化,智慧城市的建构模式在有些方面与人的感觉、思维、智力活动极为相似,作为人的功能技术化模式,智慧城市就可以理解为智慧城市就是人的功能放大的城市,进而智慧城市就可分为具有生命感的三个基本层次,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智慧层,这三个层次与人的感直觉、神经末梢、大脑决策有某些相似之处,有着明显的人工生命化追求的痕迹。(如图1)

图 1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

智慧城市是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大聚会,是信息技术对城市的重构,虽然城市的基础是在传统城市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但是与传统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基质。本文将从理念与实践两大视角出发,分析“城市规划理念创新”与“城市规划实践创新”的具体表现。

2.1、城市规划理念创新

2.1.1、深度融合“和谐社会”理念注重中长期规划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也被称为“系统的系统”,它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和谐性,而智慧城市的和谐管理机制,是各个智慧系统之间和谐运行的最重要的保障。智慧城市是“创新 2.0 时代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城市”,因此,智慧城市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本”,注重通过扩大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以此提升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进而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环境。而智慧城市的规划管理理念创新注重管理的柔性化、信息化、民主化、精细化和动态化。这样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是柔性化,智慧城市的拟人化属性表明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将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思想;第二是信息化,智慧城市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智慧城市运行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信息资源,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必将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城市各类海量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算、综合分析,将成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点;第三是民主化,智慧城市建设为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工具和实现途径,大大降低了实现城市管理民主化的成本;第四是精细化,智慧城市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了城市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已使得城市的每个物体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小到井盖、果皮箱,大到停车场、立交桥全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代码,并被实时感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整个城市量化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实时反应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得整个城市的管理日益精细;第五是动态化,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管理由静态转向动态提供了实现条件,每一个被感知和互联的城市部件的运行情况,都被实时记录,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使得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为城市管理赢得主动。

2.1.2、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

智慧城市的应用体系包罗万象,有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水电、智慧市政、智慧节能减排、智慧教育等,主要共性和智慧城市技术建构的三个体系一一对应,都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整合和处理。现阶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实践。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是目前人们最为关切的话题,而智慧城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对交通、医疗、教育作了从新的规划。第一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通过信息资源的自动整合与智能服务具有超强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为交通运输的安全、高效提供支撑。智慧交通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通过人、运输设备和交通网络三者之间的相互感知、智慧互动,形成完全自动化的交通状态;第二是智慧医疗,智慧医疗核心是智慧医院的建设,从建设的系统性来看,智慧医院可分为数字医院和提升应用两个部分组成;第三是智慧教育,通过使用先进的智慧城市的三个技术层,可为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甚至可以成为学习者的指导方向,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实现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教育体系,可以逐步实现社区教育体系和实时的获取知识的系统,实现虚拟化校园,实现每个人的终身学习。

2.2、城市规划实践创新

2.2.1、智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智能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新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将推动分散的数据集中到综合平台,创建一个专注于管理系统与数据的统一过程,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限制。同时智慧城市对交通布局和主要基础设施布局提出更高的需求,对道路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布局和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智慧建设,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另外,通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配,达到对水资源、电力、油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加强对高能耗、高资源消费、高污染工业的监控,减少环境的负面效应,实现“两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双赢。

2.2.2、城市系统规划与智慧的城市布局

城市发展的支撑要素和约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收集、分析、核算数据与建模来合理使用资源、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满足防灾需求,以科学划分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的范围。同时评估城市地形、气候相关的地理水文数据,协调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建设需求、土地使用特征和工程适宜性的需求,为城市建设和功能区域的土地选择提供科学的基础,形成统一的协调的有机整体。

结束语

随着各种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兴起,城市信息化正向智能化发展,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展幵的综合体现,是全新的事物,无疑对其的研究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课题。因此,要加强对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9

美国学者马克鲁普是最早提出智慧产业的,他认为智慧产业是指这样一些厂商或者组织机构(某些时候还可能包括家庭和个人),他们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无论这种生产的目的如何。智慧产业是高知识、高智力产业,也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目前,我国智慧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科技投入的不足。我国近年来总体的R&D经费投入虽然在持续增长,但R&D经费投入占GDP的百分比却一直在1%左右徘徊,发达国家一般在2%以上,中等发达国家在1%以上。其次是高新技术人才的缺乏。据统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人员占40%,而发达国家为60%~70%;同时,人才流失现象也相当严重,每年流往国外的高科技人才占80%以上。智慧产业和人才既是智慧城市成功的关键,也是智慧经济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在智慧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智慧城市加速培植智慧产业和人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完善数据科技,加速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数据化”就不可能有信息化和现代化,更无法谈论智慧城市。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的信息产业,数据的生成和使用已成为其最重要的命脉和最有力武器。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智慧城市战略的重要路径和措施,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服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大力推动互联网普及应用,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等。

2006年5月,我国颁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强调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要实现: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目标。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公共基础设施,包括基础信息管线、通信局房、无线基站、卫星接收站、长途通信光缆和国际海光缆等。目前,上海市作为亚太信息通信枢纽,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应国际大都市发展需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在信息接转方面,上海承担了全国超过50%的国际电话汇接,为11家运营商提供话务转接。上海还拥有国内最大的海光缆登陆战――崇明登陆战,2008年在上海登陆的国际光缆达到9条,国际出口带宽超过500G。

另外,上海还在积极参与推进“无线上海”的建设,全球现在已经有超过600个城市开始建设“无线城市”,像美国的亚特兰大、旧金山,欧洲的伦敦、斯图加特,我国的台北等地,为所有市民提供无线宽带接入已经变为现实。目前上海已经完成了超过8000个热点的无线宽带覆盖,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使其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

2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强势城市发展创新引擎

国际著名的创新生态学专家德佛尔(Dvir)博士2003年的研究得出,“创新是将智慧和想法转变为价值的过程”。对一个城市来说,公共基础设施构成了城市创新的原动力,但是需要将城市的普通公共基础设施转化为独特的城市创新引擎,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转化和智慧的引领作用。这主要包括:战略意图、用作创新引擎的现行视觉、急需或挑战、刺激的物质空间和虚拟空间等。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的城市创新引擎,就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内部智慧资源的优势,在综合实力总体发展水平上逐步完善城市创新引擎的元素。

2.1整合城市现有智慧资源,构建知识共享平台

要整合智慧资源,就必须加强国家和地方跨部委、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打破行业和部门之间的界限,建设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公共平台;同时城市内部必须优先整合智慧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划详细梳理、加工、升级智慧资源。2020年之前,中国所有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大智慧创新基础设施和智慧服务公共平台建设的投资。

2.2培育知识共享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

智慧资本的培育和开发实际上是知识共享文化环境的培育,这是智慧资本的特性和形态所决定的,也是智慧管理和智慧资本运营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建立智慧共享文化系统,就必须研究智慧需求的构架、智慧资产管理的变化、管理、组织和运营、人力资本等问题,使知识管理和智慧资本运营成为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管理。

2.3规范和加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

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尤其是咖啡厅、图书馆、博物馆、剧院、广场等,应有计划、有智慧、有思考的发展,让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成为广大城市主人创新思想自由流动的场地和场所,让市民、商人、教师、艺术家、实业家、儿童等,都能在这些创意和灵感恣意发挥的场所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2.4争取机会多举办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大型会议和活动

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和地区性的会议,比如高峰论坛、博览会、文化年、展览会等,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办好这些活动,让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成为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机遇和良缘,并以此推动城市“名片”的形象设施建设。

3营造创新生态,优先发展智慧试验园区

创新生态学最早是由以色列裔隆・迪佛尔(Ron Dvir)博士使用的,他在其出版的《展开创新的立方形》一书中给这门学科这样定义道,“创新生态学是一门有关空间、时间、文化及相互关系、如何利用基础设施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创新活动注入养分和动力的新兴科学。”智慧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鼓励、培育和催化创新思想和理念,并能使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工作环境等组成。正因如此,要有效创新,实现创新的目的就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和体系。

营造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离不开智慧密集的创新实验园区。城市决策者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智慧密集的工业区和科技园区发展,这些将成为城市、区域和国家的重要创新实验园区。工业区和科技园区的作用在大多数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中,都得到认可和重视。如荷兰的格郎宁根市,400年中一直是欧洲的“智慧城市”和荷兰的智慧中心,它拥有格郎宁根大学,泽尼克科技园区则是格郎宁根大学创新的园地和发展的驱动力。大学和大学园区的发展成为智慧城市的助推器。印度城市斑加罗尔,被誉为“亚洲硅谷”,IT和通讯两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异常繁荣,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地区。在这个创新环境中,政府、国际大公司、教育、研究院和技术劳动力市场等都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由于我国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流程和工艺水平较低、品牌和市场营销能力薄弱,我国的智慧城市战略面临创新竞争的巨大压力。

4依托科研院所,构架产学研价值创造新网络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智慧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攻克复杂性难题的重要手段,还是迅速提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4.1强化政府对产学研的引导和管理职能

在产学研的链条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地方政府是创新体系的主导,通过各种政策的规划和制定,对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积极性给予必要的激发,并且地方政府应从制度上保障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学研合作国家有芬兰、美国、韩国和日本。芬兰是以独特的国家创新系统为产学研的强大后盾;美国则是以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而闻名;韩国倡导的是“官产学研”联合研究的,直接强调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日本是以“产学官”著称,也突出了政府的功能。不难看出,这些成功的案例都表明了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多元化创新机制正在形成。

政府对产学研的引导和管理职能,尤其要体现在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各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尽快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有利于规范产学研合作的法律法规,有效引导和整合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要素,构建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精准高效、开放务实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4.2完善先进技术对城市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更新

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能否得到充分转换和利用,取决于产学研合作需要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科技信息网络,保障信息和技术的顺畅流通。韩国的产学研链条中有一个官方性质的领导机构――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KISTI),它是韩国信息研究和服务行业的管理者和分配者。韩国政府从经费、人员等方面都投入大成本支持它的发展,并且在法律上明确了其信息研究的领导地位。该机构的信息研究实力很雄厚,每年都撰写大量的信息分析研究报告和数据动态报告,并及时关注当下最新的技术和动向,不断更新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储备库,各行业的研究机构及企业对这种信息的深层加工服务非常欢迎。这种将信息服务行业的研究领导权相对集中的模式,有利于合理调配行业内的各种资源,及时替换旧的、过时的信息,补充完善先进的技术和知识,避免知识的浪费,提高转化效率。

4.3加速中介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助力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产学研链条中“产”与“学”、“研”的桥梁,如何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输出和技术流动,这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重要任务。常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智慧城市中的这些机构应向规范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产学研三方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构建技术交流和交易信息平台,智慧城市还应创造积极的政策扶持和优越的条件环境,来鼓励其发展。

5结论

总之,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路径研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加速智慧产业的发展,构建多层次的融资平台和强大的智慧资本市场,带动智慧城市发展的高效运转。在知识和信息技术大爆炸的今天,与金融资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唯有智慧资本,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加快城市化进程,信息化将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走智慧城市的发展之路将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共同选择。参考文献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10

社会教育模式的理性思考嵌入(Embed),是舶来品,源自当年美伊战争新闻报道,后被信息通讯技术移植运用,而今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和各类工程等领域,成为一门应用性显学。新世纪以来,将此概念引入图书馆工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笔者提出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是指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面向全民、融入社区、以人为本、以馆藏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超时空服务为特点、以互动发展为保障、体现终身学习教育特点的一体化教育服务体系。其要义是嵌入服务,核心是“具体关系以及关系结构”[2],对象是城市居民,目标是促进终身学习教育及其生命发展,关键是互动发展。

2.1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特征

嵌入作为一种渗透参与机制和合作互动方式具有可行性和普适性,但运用于智慧城市中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领域,有其鲜明的时代性、一体性、互动性特征。2.1.1鲜明时代性时代性,是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的社会特征。一是智慧城市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正式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了“六化”建设方向和发展重点,加强了发展的指导性和规范性,强调了发展协同性和全面性,为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二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变,高校图书馆面临改革新课题。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新世纪,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加快,对城市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实质是对教育的诉求。传统的精英化和阶段性教育已逐步让位于大众化与终身化教育。高校图书馆传统社会服务方式显然不合时宜,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但就现状看,无论服务观念、内容与方式都与智慧城市要求尚存不小的差距。改革重点和难点在于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机制,走出校园围墙,融入城市空间,深入用户需求,提供灵活便捷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与平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对知识技术学习教育的需求。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和自身发展的需要。2.1.2浑然一体性一体性,是嵌入主体与对象合作关系构建的要求,也是嵌入型服务模式的结构特征。诚然,从独立性看,智慧城市与图书馆是不同概念。高校图书馆是嵌入主体,属于行业专业图书馆范畴。智慧城市是嵌入客体,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新兴形态。两者性质与特点不同;但从关系性看,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在社会学视域下,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同源性。在空间理论下,两者有着不解之缘,具有内生性。一方面城市是高校的依托,为高校图书馆提供社会与物质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是智慧城市科技文化知识信息传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和实现终身学习教育的理想场所。彼此交融,浑然一体,不可分割。2.1.3卓越互动性互动性,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的机制特征。一是制约性。是事物规定性与影响力的表现,是制约转化为促进的关键。建设智慧城市,需要资源与IT技术支持,但关键是人,基础在教育。高校图书馆兼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双重职能和优势,但也离不开社会资源与环境条件支撑。这种规定性法则决定两者发展绝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独立系统中完成,必须通过彼此合作互动,方能形成合力促进共同发展。二是互补性。是生态意义上普遍存在的发展方式和根本动因。关键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智慧城市是自然与社会空间契合,是科技与人文整合,无疑为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高校图书馆是专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知识信息人才的重要来源。三是促进性。是互动功能与效能的集中体现。智慧城市发挥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优势,从政策资源环境上推动教育发展;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资源信息技术人才的“育人”优势,为城市用户提供便捷灵活多样的终身学习教育服务,通过开展成人继续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等,不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与创新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

2.2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的内涵

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是一个建立在两者资源与合作基础上的复合体系,就内涵而言,包括资源、信息、素质、就业、教育、人才培养等要素,共同支撑与架构这一模式空间。2.2.1知识信息传递与共享当今世界“知识爆炸”“信息高速公路”,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竞争实力。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知识创新和信息保障。因为一个知识贫困与信息闭塞的城市绝不可能成为智慧型城市。关键是构建一个知识信息传递与共享的立交桥。一是知识信息传递。高校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知识文本和信息资源优势。欲使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关键是保证知识信息传递,推进资源能量转化。既取决于观念变革,重构知识信息自由平等的服务意识,又决定于技术升级和体制改革,加快4G网络建设,扩大资源开放度,共建城市公共知识信息数据库和服务体系。惟此,才能使知识服务社会化,信息供给最大化。二是知识信息共享。是城市民主和谐发展和公平正义的体现。城镇居民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群体,而且目前为数不少还处在弱势状态,事实上的知识信息贫困与不均衡依然存在,成为制约智慧城市发展的瓶颈。高校图书馆应把知识信息共享放在首位,面向市民,深入社区,通过举办网校与培训班等多种途径方式,为逐步实现知识信息自由公平公正共享提供可能,促进城市智能化建设。2.2.2城市素质提升与共建所谓城市素质,是指市民综合素质整体状态和发展程度,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科技文化、心理体魄等,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石,也是高校图书馆嵌入社会教育服务的深层内涵。一是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目前,城市发展正处在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期,面临市场经济和亚文化思潮的冲击。智慧城市需要确立一个风清气正蓬勃向上的城市精神,支撑发展,应对风险。高校图书馆拥有弥足珍贵的科技人文资源,是城市发展的精神财富。赋予其时代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足以使市民从中获得思想启迪,情感陶冶,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二是科技文化素质。是城市素质的基座。非先天形成,而是后天教育学习的结果。在这方面,“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为经济生活和文化进程服务的[3]。”高校图书馆作为城市高端教育学术机构,不能不关注并服务于城市基本素质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面的教育培训,关键是集聚全社会力量,构建一个多元参与共同分担合作共建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其中,既要阳光普照,更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转岗待业居民与新市民)文化和教育状态,提供必要的科技文化教育和培训机会,保证他们的学习教育权益,促进城市社会全面均衡和谐发展。2.2.3就业创业支撑与完善城市就业,是天下难事和民生大事,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一是创新发展就业创业体系是智慧城市一项基础性建设工程。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各类矛盾突现期。转岗待业和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城市劳动力市场既面临就业压力的纠结,又遭遇“技工荒”的困惑。破解这一难题,惟有改革,别无选择。当此时刻,隶属于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根据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职业岗位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嵌入对接城市就业创业工程,提供“菜单式”和模块化的教育服务,解决劳动力素质和职业能力偏低问题,为充分就业创业提供可能条件。二是创新发展城市就业创业体系也是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重点领域。在较长时间里,大学被世人视为“象牙之塔”和“精英教育”。诚然,崇尚知识学术,培养专业人才始终是大学之道,无可厚非,但决非脱离实际,淡薄社会需求。面对城市发展加快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势,高校图书馆“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应借鉴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为所有社会劳动者服务,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履行图书馆社会职能和义务。2.2.4终身教育体系与构建终身教育是智慧城市建设和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方向。因为城市发展不再是唯“GDP”数量规模模式,而是转向以人的素质为核心,主要依靠知识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首先,智慧城市是一个重知识、讲学习、全体市民素质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终身教育学习是必由之路。高校图书馆应成为城市居民终身学习接受教育的理想场所和服务中心。其次,智慧城市呼唤“更智慧”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支撑。高校图书馆面对知识创新与科技日新月异的形势,应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学习内容与方法,满足城市用户对新知识新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第三,城市终身教育需要建立一个面向人人的学习教育体系。城市不同年龄、职业、阶层的人群具有不同的学习教育需求。这种多样化决定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个性化特征,应面向所有用户,以人为本,分型培养,加强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满足社会职业发展与生活需求。第四,终身学习教育是社会生命发展的要求,体现为时空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终身性。高校图书馆应着眼于教育全程性,构建一个适应城市生命发展的终身学习教育服务体系,不仅满足今日之发展需要,而且为其明日发展服务。2.2.5高端创新人才与培养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说到底是人才培养。但从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走在前列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未将人的重要基础作用及人才培养提高到战略层面。建设智慧城市,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财富不是金钱(或在他的时代指黄金),而是指生产性资源——人、知识和资本。”[5]智慧城市不能不重视高端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图书馆必须把培养掌握智慧技术的人才作为社会教育服务的中心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重点是培养智慧型的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途径是基于高校图书馆资源、技术、人才和环境优势,充分发挥“科技育人”和“文化化人”功能作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端创新人才支撑。

3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嵌入型

社会教育服务策略的实践探索智慧城市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并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推动力,必须制定相应对策,包括战略与战术的支持与保证。国外经验表明,没有统一可供套用的模式,惟有从本国国情、城市特点及高校图书馆实际出发,科学定位,择优路径,方能形成彼此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3.1智慧城市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空间定位

空间是点线面层关系的综合,运用于社会不同领域,呈现出不同特点。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拥有自己的空间结构和运行特点,是意识、资源、制度、关系的总和。3.1.1智慧合一智慧合一,是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理念定位。智慧城市本质界定具有先导性,关系到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方向和前提。目前,世界智慧城市建设所形成的不同发展模式,事实上反映了不同的行为理念。总括而言,大体分智能型和智慧型,前者是传统城市信息化升级,特征是注重资源与技术要素及其作用;后者代表了发展趋势,主张智(科技)与慧(人文)合一。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适应未来智慧城市发展,不仅要物化的智能基础,而且要人化的智慧保障。“智慧合一”体现了智慧城市的本质,强调了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价值定向,处在空间的核心地位,起着引领发展的作用。3.1.2优势互补优势互补,是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资源定位。相对而言,城市终身学习教育是最大规模也是层次样式最复杂的教育类型,需要优质资源来保障。目前,城市社会教育正处在快速增长与转型发展阶段,但资源的短缺薄弱依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借鉴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引入市场机制,综合社会力量,通过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城市与高校图书馆资源(人财物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是资源空间定位的关键。3.1.3终身构建终身教育,是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体系的时空定位。半个多世纪以来,终身教育作为国际教育思潮,具有全面性、全民性、全程性的国民教育特征,是城市社会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的主体。在传统意义下,城市教育长期处在单一封闭阶段,制约了社会终身学习教育开展,影响了城市产业创新、素质提高、职业发展和就业改善。建设智慧城市,知识创新与产业更新,极大促进了职业与技术发展,人们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提高应对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城市弱势群体也才有改善与发展的机会。3.1.4双向驱动双向驱动,是指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的关系(机制)定位,建立在对接合力互动之上。一是理念对接。当今城市发展愈来愈注重联盟合作。在此战略框架下,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要确立联盟发展新理念,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开放与合作。二是制度规范。不仅推进建章立制,纳入法制轨道,而且形成以制度保驱动促发展的局面。三是机制互动。源自于内在需求,也离不开外在协调。无论智慧城市与高校图书馆都要处理好“自律”与“他律”和“公转”与“自转”的关系,建立双向合力驱动机制,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校图书馆嵌入型社会教育服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预期。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11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智慧产业发展。姚建铨院士和李林教授一致认为智慧城市涵盖了一个城市全部的社会机构、资源管理、社区人文和经济组织全方位、全系统的升级改造,以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智慧化的发展目标。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涉及到顶层规划、产业标准等工作,还需要从产品、系统单元和园区、社区的智慧做起。在保证低碳、节能的情况下走可持续建设路线,稳步建设智慧城市。

打造低碳环保的智慧园区

可以说,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智慧园区将是一个低碳环保绿色示范园区,汇集云计算、物联网、能耗管理、BIM+FM新技术应用的智慧园区。如常熟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山翠亨园区、华南智慧城园区、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创新走廊、深圳软件园管理中心等在论坛上分享了智慧园区建设经验。

目前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著名企业,如达实智能、亚信联创、华南智慧城、华丰集团等,业务涉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化、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安防服务和基础建设等多个领域。当中已有部分企业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达实智能为例,作为深圳本土的建筑节能服务上市企业,其智慧城市建设及建筑节能投资计划金额以数亿元计,已成功帮助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区的建筑完成智能化及节能建设。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要与达实智能这些有着成熟服务以及核心技术的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走强强联合的发展道路。

智慧园区的发展现状

“智慧园区”是园区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智能化园区管理和运营,标志着园区整体信息化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智慧园区的核心是以一种更高效集约的办法,通过软件、服务、物联网技术未提高办公和管理效率,提升园区产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以提高服务的明确性、高效性、灵活性,做到随需服务,建立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新型园区,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价值链提升的目标。

目前国内的苏州工业园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等园区纷纷从自身特色出发,制定出台相关战略举措,有针对性地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并且已取得一定成果。苏州工业园已经建成了包括电子政务私有云、数据中心、非凡城市SIP等软硬件平台架构,具备了云服务方式的条件。依据其工业园区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要求,未来园区将以建设“智融服务、慧聚创新”的智慧新园区为目标,2015年基本实现电子政务、社会资源、公众服务、企业应用的“共享、整合、服务、创新”落地;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城市光网建设完成覆盖,漕河泾开发区数字园区网络建设的初步完成,成为我国首个全面覆盖城市光网、3G和WiFi三种网络的高科技园区。

智慧园区的前景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12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创新应用。智慧城市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1.2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 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基于无处不在的智能传感器,实现对城市物理空间的全面、综合的感知,动态的获取城市的各种信息,对城市核心系统进行实施感测,实现“无所不在的连接”。

1.2.2 更深入的整合,更协同的运作

通过城市“三网”融合,再加上物联网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元异构数据(多参考系、多语义、多尺度、多时相等)的整合,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1.2.3 更多样的服务,更积极的创新

智慧城市所构建的服务,是一种新的提供服务的体系结构,对所感知到的海量数据能够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挖掘与延伸,为人们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化服务。同时智慧城市给了政府、企业、个人更多的创新的机会,鼓励在智慧城市提体系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明前进提供不息动力。

2.智慧城市实现的关键技术

2.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可以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感知层对物理世界感知、识别并控制。网络层实现信息的传递。应用层在对信息计算和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在各行业的应用。

图1

2.2云计算

2.2.1云计算的定义

现今,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2.2.2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特点如下:(1) 超大规模(2) 虚拟化(3) 高可靠性(4) 通用性(5) 高可扩展性(6) 按需服务(7) 极其廉价2.3物联网与云计算的关系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其在各个行业、各个小地域的应用互相隔离,不能形成城市范围的一体化协作平台。究其原因除,社会经济层次上的困难外,主要是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中间件接口,以及各部门、各行业应用融合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存储和计算的压力,而云计算技术为后者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3.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体系

3.1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3.2智慧城市综合体: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国内公司也在“智慧地球”启示下提出架构体系,如“智慧城市4+1体系”(图2),已在城市综合体智能化天津智慧和平区等智能化项目中得到应用。

图2

3.3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此类项目已有实际案例,天津市和平区的“智慧和平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

3.4智慧安居服务体系。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

3.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

3.6智慧服务应用。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

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

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

4.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

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技术和金融的创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完善的法规,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主导。但是发展智慧城市要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炒作概念。希望我们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相信我们通过城市的智慧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幸福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和谐城市的时代。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会改变城市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创新性篇13

具体而言,第一,发展智慧城市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3.7%,达到国际普遍认为的大城市病高发期,当前大多数超级城市、特大城市饱受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诸多困扰,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手段难以应付。智慧城市从技术上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提高城市容纳人口密度的能力,从而抑制城市面积的扩张,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第二,发展智慧城市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城镇化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智慧城市建设以物联网、3S(GIS、GPS、RS)和云计算为重要核心技术,它们的应用将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动创意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智能、生物、纳米等新技术群体集聚,有利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发展智慧城市是发展方式的“转换器”。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社会节能减排,促进我国由粗放型高物耗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变,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如智慧城市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智慧物流,通过把物流企业、物流信息(货、车、线路、仓储)汇总到一个平台上管理可降低物流成本,有助于降低当前高物耗。智慧城市建设还有利于推进生活方式创新,提高生活方式的智能化水平,构建“便捷、舒适、高效、安全”的生活方式。

《经济》: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二者的关系?

辜胜阻: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处理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之间的关系,如果仅靠市场“无形之手”会造成市场失灵,同时也要防止政府成为“闲不住的手”,过度干预把“好经念歪”。要建立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一方面,要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供求、价格、竞争和风险等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用最大化,用利益诱导和市场约束、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机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和应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制定相对完善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流动。

《经济》: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应从何而来?政府如何吸引民间资本对智慧城市项目进行投资?

辜胜阻:智慧城市建设将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有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容量达到108亿美元,同比增长18.5%,未来10年,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拉动国内经济产值达2万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将在“十二五”的后3年内,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支持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光靠政府投资难以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为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参与,从而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融资难问题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要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一般基础设施而言,信息基础设施如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更多属于经营性和准经营性性质,因此要有效打破当前国有资本市场垄断的局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民间资本有更多机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二要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社会管理。智慧城市的社会管理需要依靠大量的信息应用平台。为此,要促进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合作,通过转包、出租、许可经营等方式,将城市可开放性信息平台运营业务交予民间资本运营,以提高资源效率;部分信息平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民间资本日常维护。三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智慧产业,推动企业和产业智慧发展,进而带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产业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风险相对较高,您认为应如何化解在研发和产业发展方面的高投入、高风险问题?

辜胜阻:智慧技术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迫切需要具有风险偏好的金融资本来推动。为此,建设智慧城市需构建起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促进智慧技术、智慧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分散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高风险。

第一,要积极构建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为主体的多层次股权投资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股权投资,让更多“闲钱”和“游资”进入智慧城市技术创新领域。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股权投资具有要素集成、筛选发现、企业培育、风险分散等功能,通过完善股权投资链体系能够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促进智慧城市技术创新与产业培育的顺利进行。第二,要通过做强主板,壮大创业板,大力推动新三板和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构建多层次“金字塔”形的资本市场,拓宽智慧项目的融资渠道。第三,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金融“阳光化”、“正规化”,构建与科技型企业规模结构和资金需求特征相适应的“门当户对”的多层次商业融资体系,发挥银行在企业融资中的主渠道作用,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互动互补。第四,构建多层次金融担保体系,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推进政府金融公共服务发展,对智慧项目进行合理评估与融资担保,有效解决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五,完善多层次的财政扶持和政策金融体系。要对智慧技术创新与企业的金融业务给予税收优惠,同时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运营机制和业务模式创新,对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经济》:有人认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有一套技术标准和法律制度来规范并约束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性;也有人认为,由于各地方具体情况不同,统一的标准将束缚智慧城市建设。对此,您的观点是什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