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管理实用13篇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篇1

一、采取节水灌溉

在幼穗分化到抽穗前这个时期,我们可以采取浅-湿-干节水间歇灌溉技术,在抽穗后实行浅水湿润灌溉。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根系的生长,保证壮秆大穗。针对井灌区,可以采取增温灌溉技术,避免井水直接进田。常见的增温灌溉措施主要有设晒水池、延长灌水渠、渠道覆膜、加宽进水口、轮换进水口、昼停夜灌、昼远灌夜近灌等井水增温灌溉技术。井水直接进田会造成人为的低温危害和延迟生育,所以要严格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同时我们可以一并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割净田埂杂草,除净田间稗穗,这样不仅可以防治病虫害,还可以保证阳光直射水面,提高水温。适时早断水,从而促进成熟。一般黄熟期(抽随30天后)即可停水,洼地早排,漏水地适当晚排。

二、尽快排水晒田

对于长势过于旺盛的地区,需要采取立即撤水晒田措施,以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功能,控制无效分蘖,从而促进水稻向生殖生长转化,不断提高自身抗逆、抗病和抗倒伏的能力。我们需要根据苗情长势、土壤肥力和天气状况等来确定水稻晒田,保证适时适度。对于叶色深、长势过旺、地势低洼、土质肥沃的稻田要重晒7~10天;对长势较好,叶色较深,肥力中等的要轻晒5~7天;对长势较差,地力较薄或漏水的地块,虽到分蘖末期,如苗数仍不足,也应晒2~3天。如果在晒田时遭遇不良天气,如阴雨天多、湿度大、光照差,可以适当延长晒田时间。假如降大雨要及时进行排水工作。如果晒田时天气晴朗、高温干燥、风大,需要适时缩短晒田时间。

三、科学追施穗粒肥

施穗肥可以主攻大穗,从而保证足够的颖花数,实现穗大粒多的良好效果,提高结实率和成熟度。穗肥一般在抽穗前的15~18天左右施入。根据施肥计划,如果氮肥已全部施完,则不可再施用尿素等氮肥。针对秧苗长势较差的地块,最好主要施用速效氮肥和钾肥,这样可以促进水稻的生殖生长。施肥过程中要做到因苗、因地施肥。要酌情施用粒肥,在始穗期到齐穗期的阶段,假如植株矮小,单位面积穗数不足,叶色发黄又无稻瘟病的地块,可酌情施粒肥,增加叶片的功能期,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在生育正常或过旺的地块少施或不施粒肥。

四、防御低温冷害

水稻幼穗分化期对低温格外敏感,尤其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后的四分体形成至小孢子形成初期,即以抽穗前10~11天为中心的一周时间内。这个时期需要密切留意天气预报,一旦预报有17℃以下低温,一是要立即加深水层至17~20厘米,深水护胎,防御障碍型冷害,低温过后,立即撤水至浅水灌溉;二是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抗逆能力,降低冷害影响。

五、喷施生长调节剂

当遇有低温天气,喷施1%磷酸二氢钾和0.5%米醋为主的叶面肥,可缓解低温危害,促进水稻成熟和防病。对长势不好的地块可加1%尿素同时喷施。

田间管理篇2

早间苗、匀留苗、适时合理定苗是实现合理密植的关键措施。据有关农业科研部门试验,夏玉米在五至九叶期定苗比三至四叶期定苗减产14%~27%。因此间苗、定苗工作应及早进行。选择在幼苗将要扎根之前,即幼苗3~4片叶时进行。间苗原则是去弱苗,留壮苗;去杂苗,留齐苗和颜色一致的苗;去病苗,留健苗。如间苗过晚,植株拥挤,互争水分和养分,会使初生根系生长不良,从而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当幼苗长到4~5片叶时,按品种、地力不同适当定苗。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方和地块,要适当延迟定苗时间,但最迟不宜超过6片叶。间、定苗时一定要注意连根拔掉,避免长出二茬苗。间、定苗可结合铲地进行。

3蹲苗促壮

蹲苗促壮能使玉米根系向纵深伸长,扩大根系吸水、吸肥范围,并使幼苗墩实粗壮,增强后期抗旱和抗倒伏的能力,为丰产打下良好的基础。蹲苗时间一般从出苗后开始至拔节前结束。当玉米长出4~5片叶时,结合定苗把周围的土扒开3cm左右,使地下茎外露,晒根7~15d,晒后结合追肥封土,这样可提高地温1℃左右。扒土晒根时,严禁伤根。一般苗壮、地力肥或墒情好的地块要蹲苗,苗弱、地力薄或墒情差的地块不用蹲苗。

4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加速有机质分解,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有利于防旱保墒和清除田间杂草。一般应进行3次,第1次在定苗之前、幼苗4~5片叶时进行,深度3.0~4.5cm;第2次在定苗后,幼苗33cm高时进行;第3次在拔节前进行,深9~12cm。铲地要净,特别要铲尽“护脖草”。蹚地要注意深度和培土量,头遍地要拿住犁底,达到最深。为了蹚深,又不压苗、伤苗,可用小犁,应遵循“头遍地不培土,二遍地少培土,三遍地起大垄”的原则,适时开展化学除草。

5适量追肥

要根据苗情,有针对性地补肥追肥。对底肥不足的应及时追肥以满足玉米苗期生长的需要,做到以肥调水,为后期高产打下基础。如苗期出现“花白苗”,可用0.2%的硫酸锌叶面喷洒,也可在根部追施硫酸锌,每株0.5g,一般15.0~22.5kg/hm2。若苗期叶片发黄,生长缓慢,矮瘦,呈淡黄绿色,则是缺氧的症状,可用0.2%~0.3%尿素叶面喷施。

6排灌结合,防止芽涝

玉米苗期显著特点是耐旱怕涝,只要不严重干旱,一般不需浇水,但遇涝要及时排水。大雨后应及时排水,防止热雨伤害茎叶及根系,引起死苗,特别是洼地及整地质量差的地块,更应及时排水,并做到散墒通气,防止芽涝。

7搞好病虫害药剂防治

苗期主要虫害有二代粘虫、玉米螟、红蜘蛛、蓟马、稀点雪灯娥、玉米耕葵粉蚧等。

7.1玉米螟

当玉米螟卵寄生率60%以上时,可不施药而利用天敌控制。当益害比失调时,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3.75kg/hm2或Bt乳剂1500~2250mL/hm2加细砂75kg/hm2施于心叶内,前者可兼治玉米蓟马。

7.2二代粘虫和玉米蓟马

可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兼治玉米蚜和稀点雪灯娥。

7.3玉米耕葵粉蚧

可用50%钾磷铵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等内吸性杀虫剂500~1000倍液稀释后喷施在玉米幼苗基部或灌根;也可用6%林丹粉22.5kg/hm2加细潮土450kg/hm2拌匀,每株根部堆放5~6g,然后浇水防治。

田间管理篇3

众所周知,在玉米播种阶段完成之后,迎来的便是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农作物的根系生长,达到苗壮、苗全的状态,为玉米的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对我国农业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玉米苗期进行管理。

1 玉米苗期田间管理的意义

俗话说,“三分是种,七分是管”,“种是基础,管是关键”,这里说的“管”是指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使玉米的生长规范化,增加玉米的产量

在玉米苗期时,采取合理的、有效的措施可以使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更加的规范化,能够及时的、更好的解决生长过程中的难题,从而增加玉米的产量。

1.2 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可以增加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最终能够促进社会持续的、稳定的、和谐的发展。

1.3 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通过采用正确、合理的、科学的方法,逐步的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传授给农民,让他们充分的理解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最终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种植和经营。

2 玉米苗期田间管理的措施

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是农业活动中的关键,因此我们在玉米苗期时一定要采取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管理,从而获得大面积丰收,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2.1 查田补缺, 移苗补栽

在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时,要及时的查田补缺,移苗补栽。这是因为由于玉米种子质量和土壤墒情等方面的差异,在播种完成后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缺苗、断条的现象,最终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所以及时的查田补缺,移苗补栽是尤为重要的。在缺苗较多的情况下,用浸种催芽的种子予以坐水补种最为合适。如缺苗较少,则可移苗补栽。移栽的玉米苗要尽量的偏水偏肥,缩短缓苗时间,达到苗全苗壮。

2.2 适时合理的间苗、定苗

实现合理密植的关键措施是适时合理的间苗、定苗。间苗宜早不宜晚,应选择在幼苗3-4片叶时进行,间苗时去弱苗、杂苗、病苗,留下壮苗和健苗。如果间苗过晚,由于植株密集,从而互争水分和养分,最终使初生根系生长不良,进而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在幼苗长到4-5片叶时,可以进行定苗,留下壮苗。根据各地的不同可以适当延迟定苗时间,但最迟应不超过6片叶。间苗和定苗与铲地一同进行最好,这样可以将苗连根拔掉,从而避免长出二茬苗。

2.3 蹲苗促壮

蹲苗促壮可以与定苗一同进行,当玉米苗长出4-5片叶时,将周围的土地扒开3cm左右,将茎部晾晒7-15天,然后结合追肥时封土。这样可以使玉米的根系向纵深伸展,扩大根系汲取营养的范围,促使幼苗墩实粗壮,增强后期抗旱和抗倒伏的能力,为丰产打下良好基础。在扒土晒根时,严禁伤到根部。是否进行蹲苗可以根据各地块情况进行分析,苗壮、地力肥或墒情好的地块可以蹲苗;苗弱、地力薄或墒情差的地块则不用蹲苗。

2.4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玉米苗期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除草时应遵循“头遍地不培土,二遍地少培土,三遍地拿起大垄”的原则。第一次除草应在定苗之前,在幼苗4-5片叶时进行;第二次是在定苗后,幼苗长到一寸高时;第三次除草应在幼苗拔节前进行。在除草时要特别注意,铲地要净,又不能够伤苗、压苗。中耕除草不但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面温度,还能够使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加快,进而促使有效养分的增加,有利于幼苗的健康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2.5 适量追肥

在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期间,对幼苗进行适量的追肥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幼苗适量追肥是为了提苗,使幼苗达到苗齐、苗壮,促进幼苗的生长。苗肥的施入时间应当是在玉米五叶时,在幼苗追肥时要注意根据苗情,有针对性地补肥追肥。对底肥不足的地块,应及时追肥以满足玉米苗期生长的需要,做到以肥调水,为后期高产打下基础。在追肥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切记不可胡乱追肥,以免造成相反的效果。

2.6 防治地下害虫

在玉米苗期田间管理中,对于地下害虫的防治是必须要慎重的。蝼蛄、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对玉米苗期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一旦发生,必须要对症施药,及时消灭,保证苗期的顺利生长。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浇灌药液,二是撒毒土,三是撒毒谷。

3 结语

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是关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管理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有效的措施,不但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还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使社会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宪光.平播夏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

田间管理篇4

随着稻鸭共生技术的普遍推广与实施,全国各地许多种植户也都效仿,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农户以为只要将鸭子放入稻田内就可以坐享收获,田间疏于管理,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果,因此,稻鸭共生田间管理非常重要,不能等闲视之。

1 鸭的管理

1.1鸭的饲喂 雏鸭放入稻田前是在育雏舍内以人工饲喂为主,当将其放入稻田后,就逐步转向在田间自由采食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辅以人工饲喂。如果鸭子在稻田间采食不够,可以适当地补喂饲料,这样不仅有助于鸭子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与体力去胜任田间各种工作,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鸭关系,以便更好地对鸭进行管理。但是在人工饲喂的过程中,量一定要掌握好,如果饲喂的太多,就失去了稻鸭共生的意义,变成稻田养鸭,鸭子在稻田间的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至于饲喂量如何确定,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根据平时多多观察鸭子生长发育、在田间活动的情况等灵活调控。

当发现鸭子不容易安定下来,到简易鸭舍的次数增加,并且要食吃的情况比较厉害,感觉始终吃不饱,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出稻田间的天然食物太少,已经不够鸭子吃,这时,就可以适当的多喂些饲料,以补充食物的不足;当鸭子不怎么上来要食物吃,喜欢在稻田间自由地觅食,说明田间杂草、害虫、浮游生物种类繁多,营养丰富,那就可以不喂或少喂。

在日常管理中,还可以根据鸭子的体膘状况来确定人工饲喂量。正常情况下,稻鸭共生鸭的生长曲线应该与舍饲相同品种鸭的生长曲线基本相同。管理者要定期对稻鸭共生鸭进行体重称量,同时还要和舍饲同品种鸭相比较,从而判断出稻鸭共生鸭的生长发育状况,了解稻鸭共生鸭体质如何,根据掌握的情况来适当增减鸭的饲喂量。如果稻鸭共生鸭的体膘太瘦弱,相应的就缺少旺盛的活力,不能很好地完成所担负的繁重的田间各种工作,有时甚至会因危及到生命;如果将稻鸭共生鸭饲养得太肥,鸭子就会因为身体肥胖而变懒,活动量减少,不能很好地在稻田里寻找食物,消灭害虫与杂草的工作也不能更好地完成,稻鸭共生预期的效果不能达到。

管理人员每天应该有1~2次的食物投喂,这样可以为鸭子补充食物的不足,使其营养均衡,另外,在投喂的过程中也和鸭建立了很好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对鸭的管理。要固定投喂食物的地点,可以在简易的鸭舍内或靠近鸭舍的陆地上,这样,鸭子通过多次的取食,会很快地记住投喂地点,以后只要听到人呼唤的声音或是看到人来喂料,鸭子会很快地就从各个地方聚拢过来。

另外,管理人员在投喂饲料时,可以有目的地引诱鸭子到杂草较多而鸭子去的却少的地方。由于稻田地面不平整,有些地方会因为水浅,鸭子很少光顾,杂草茂盛,如果将饲料有意放在这些鸭子很少去的地方,召唤鸭子来觅食,连续几次,前来觅食的鸭子会将这些杂草清除掉。

1.2鸭的看护 稻鸭共生期时间长,实施稻鸭共生技术的农户或管理人员首先应当重视自己的思想。雏鸭入田后,刚开始阶段,要有个适应过程,此时,更要对雏鸭进行细致、精心地照顾与呵护,从各个方面着手,杜绝一切引发雏鸭伤亡的事情发生。要经常巡田观察,检查防护天敌的电围栏工作是否能正常进行,测试电围网上的电脉冲,查看围网有没有围好,有没有鸭子从围网里钻出来或者被困在了围网上。雏鸭才人田,有没有鸭子湿毛发抖的现象,以上各种情况,都要留心观察并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处理。

日常管理中不仅要经常巡田观察,还要每隔4~5d下田检查1次,在稻田问仔细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田里杂草、病虫害的发生状况,水面浮游生物的数量,还要注意观察鸭子在田间的活动、采食情况,查看是否有中患病或死亡未发现的鸭子,一旦发现立即处理,将生病的鸭子带回诊治,等完全痊愈后再放人稻田内;对于已经死亡的鸭子,要将其尸体拣出深埋或者焚烧处理。

1.3鸭的调教

1.3.1采食训练。稻田里的主要野生饲料是杂草、害虫和水生动物,鸭在放入稻田以前,要有意识地进行稻田采食训练。先尽量少喂食,让其产生强烈的采食欲,使它能适应各种各样的饲料,敢于采食各种新的饲料品种,在不同的环境里,能采食各种野生饲料,以便放入田中能马上采食各种野生饲料。

1.3.2信号调教。鸭的听觉比较灵敏,对各种声音和管理人员的召唤声反应快速,很容易接受训练和调教。在正式放鸭人稻田前,可在喂鸭的时候进行信号调教,也可结合故人稻田前在初放区进行信号调教。要用固定的信号和动作进行训练,使鸭群建立起听指挥的条件反射。一群鸭子,少则几百只,多则数千只,放在田里,没有经过指挥信号的调教,则很难控制。信号调教要从雏期开始,用固定的口令或音乐训练,这种口令因地因人而异。从开始就建立良好的人、鸭关系,以便于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2 水分管理

稻鸭共生的水管理在栽秧后一直保持适当水层.绝不将浑水排出,水少时适当添进新水,保持水层高度,在鸭子从田间撤出后,待水淀清,才渐渐排水或让水自然落干,以后可采用常规的灌水方法。稻鸭共生田间水的管理,既要考虑到水稻的生长需要,又要考虑到鸭的生长,尤其是鸭做工的需要。

从鸭子的角度看,应始终保持稻田里有水层,只添水,不排水。有水层,鸭子就能充分发挥水禽在水中游戏、觅食的功能。没有水,鸭的活动能力就要大打折扣,有水层,亦可有效防御陆生天敌;有水层,还有利于抑制湿生杂草。但水过深,鸭子手脚够不到水底,除草、中耕、浑水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水过深,田埂的高度需要进一步加高,这会增加稻鸭共生田间工程的作业量。随着鸭子的一天天长大,水层可以逐渐加深。

稻鸭共生田经鸭反复中耕浑水,呈细淤泥状。据观察,田表层依上到下大致可分为细泥粒、中泥粒、粗泥粒三层,这种状况一经排水搁田,田面很快形成纵横交错的裂缝,排水很快。所以,担心田烂会影响水稻收割是不必要的。当然,若田块较大、田中间每隔一定的距离要开好稻田排水沟,以利排水。

3 肥料管理

田间管理篇5

二、加强施肥管理

油菜:一要普施、重施苔肥。在油菜苔高6-10厘米(2-4寸)时,未施腊肥或腊肥施用不足的田块,每亩施尿素10-13公斤、氯化钾6-7公斤;已重施腊肥和目前长势较旺的田块,每亩施尿素8-9公斤、氯化钾5-6公斤。二要酌情补施花角肥。基、腊肥中未用硼肥或硼肥用量不足的田块,在蕾苔期每亩用速溶高效硼肥75克或硼砂150克(温水溶化后)对水30公斤叶面喷施1-2次。终花至结夹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300克、氮肥不足的田块再加尿素400-500克对水80-100公斤喷施,可显著增产。

小麦:一要看苗早施返青肥。2月下旬,对于迟播苗情长势差、目前亩总茎蘖苗少于30万的三类苗田,每亩施尿素4-5公斤、氯化钾3-4公斤;其它麦田不施返青肥。二要早施、普施拔节肥。在3月中下旬,小麦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时追施拔节肥,一般趁雨每亩追施三元复20公斤加尿素5公斤宜。追施返青肥的三类苗田块应减少拔节肥的追施数量,并且适当推迟追肥时间。

三、加强小麦、油菜田间病虫草害防除

重点做好春季小麦、油菜田杂草的防除,做到看草、看苗、看天气情况,适时开展化除工作。防除指标:禾本科杂草每平方米50株以上,阔叶杂草每平方米10株以上。防治时期:3月上旬以前,杂草2-5叶期,日平均气温稳定在8℃以上时。防除方法:

油菜田:①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每亩可选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30毫升;②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每亩可选用50%草除灵悬浮剂30毫升;③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混生田块,每亩可选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30毫升+50%草除灵悬浮剂50毫升。

小麦田:①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每亩可选用6.9%精噁唑禾草灵浓乳剂60-100毫升或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30-40克;②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每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毫升;③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混生田块,每亩选用6.9%精噁唑禾草灵浓乳剂100毫升或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30-40克+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毫升。

以上防治药剂均每亩对水50公斤均匀喷雾,要重视科学安全使用除草剂,在小麦拔节、油菜抽薹后要慎重用药,以防止出现药害,草害较重的田块可进行人工除草;不要随意扩大施药剂量;使用炔草酸(麦极)时,禁止与2甲4氯、2,4-D等激素型除草剂混用;目前早晚气温仍然较低,应掌握在中午前后施药。在做好油、麦田春季草害防除的同时,还要注意小麦和油菜蚜虫的达标防治。

另外,要根据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及时做好小麦纹枯病和油菜菌核病等预防。

四、加强蔬菜春季管理

春季气温变化大、雨水多、光照弱,蔬菜春管应抓好以下要点:

(一)大棚蔬菜管理

田间管理篇6

0 前言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每年都远销国外,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各行各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的出口作物之一,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和国际环境,如何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使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农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大豆田间管理技术是大豆生长的基础与关键,田间管理技术的合理与否都与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普及大豆田间管理技术,让农民朋友真正的理解与掌握,按照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去管理,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这便是每个农业工作者首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在大豆的种植与生长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对大豆进行管理,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系统和生长环境,是使大豆提高产量的前提与基础。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在大豆播种前和播种后,如何进行管理,最终提高产量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

1 播种前的田间管理

1.1 耕地翻新、灭茬

在播种前首先要对耕种的土地进行翻新、灭茬,将地表和地底残留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使之转化成无机物,最终成为肥料来促进大豆的生长。

1.2 种子晾晒

在播种前对大豆种子进行晾晒,筛选,去除伤种、病种、虫种,将硬粒、杂粒、病粒等不适合栽种的种子剔除,尽量选用饱满、健康的种子进行栽种。

1.3 种子药剂搅拌

在筛选种子完成之后,要对将要栽种的种子进行药剂搅拌,以确保栽种的种子健康,无病害和虫害。在对种子进行药剂搅拌时,对农药的入药量应严格按照相关工作人员或要求进行搅拌。

2 播种后的田间管理技术

播种后的田间管理是大豆生长的关键,在进行管理时应根据大豆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管理,最终达到促进大豆高产的目的。具体的措施有:

2.1 查苗补漏,匀苗间苗

栽种大豆种子在大豆幼苗生长出后,要及时的对大豆幼苗进行查苗,对有遗漏的大豆幼苗进行补种,对分散不均匀的幼苗进行匀苗,对生长密集的幼苗进行间苗,已达到苗全、苗壮的效果。苗全、苗壮是大豆幼苗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大豆产量的关键。在进行补苗时,可以选择种子或者生长健康的芽苗进行移栽。而对大豆幼苗进行匀苗是确保幼苗可以汲取到充分营养的关键。对大豆幼苗的间苗,可以有效的控制营养的供给并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另外为了确保幼苗的分布合理、均匀,可以采用人工点籽播种,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幼苗的生长空间合理,密度适中,从而充分的利用阳光、水和土地的肥力,最终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2.2 中耕培土,合理施肥

在完成幼苗间苗后,应立即进行大豆的中耕除草,合理施肥。中耕除草对大豆幼苗的生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耕除草不但可以消灭大豆幼苗周围的杂草,同时还可以通过中耕来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壤之中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充分的协调,增强土壤的肥力,促进产量的提高。在中耕期间,还要对土壤肥力小的种植区域进行施肥,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各地的地质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行合理的施肥,使土壤中蕴含的肥力可以有效的促进幼苗的生长。

2.3 合理灌溉,注意旱涝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水分是必不可少的养分之一,而大豆又是需要水分较多的作物之一,因此,合理的灌溉对大豆幼苗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大豆在生长前期不必灌溉太多的水分,这是为了让大豆幼苗形成强壮的根系,有利于大豆以后的生长。在幼苗生长的中后期,则需要大量的水分对其进行灌溉。无论是在前期还是中后期,在对大豆幼苗进行灌溉时都要进行分析,进行合理的灌溉,不是越少或越多为好。同时在合理灌溉时,一定要注意旱涝灾害,加强对降水情况的监控,在雨水多的地区一定要修好排水设施,而在雨水少的地区一定要修筑好灌溉设施,以确保幼苗的生长。

2.4 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

在大豆幼苗的生长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对发现的病虫害进行及时的灭杀,以保证幼苗的健康生长。蚜虫和食心虫是危害大豆幼苗生长的主要虫害,发生严重时可以导致大豆的大幅度减产和质量的降低,降低大豆的商品价值,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在发现时,应及时的采用农药对其进行灭杀处理。在选择农药时我们可以选择乐果、敌敌畏等农药进行使用,在使用时一定要遵循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

3 结语

大豆田间管理技术是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我们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正确的田间管理技术对大豆的种植以及生长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邵春波.大豆田间管理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8,(08).

田间管理篇7

1 冬前管理(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

1.1 主攻目标

这一时期主攻目标是促根增蘖、培育壮苗。如遇干旱应及时浇水,因为小麦最忌苗期干旱,浇水时应浇透水,且浇水后及时中耕破除地表板结,增强土壤保墒能力。一般基本苗数达到240万~270万株/hm2,12月中旬主茎叶龄7.5叶,单株分蘖4~5个最佳。

1.2 主要措施

一是播种出苗后及时对大田进行查苗补缺,对播种过稀或过密或出现疙瘩苗的地块,应及时补种。对群体过大或疙瘩苗进行中耕,做到苗匀苗壮。二是开展化除。根据麦田杂草的发生规律,一般10月20日至11月底为杂草出土高峰期,翌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次高峰。对水旱轮作或单子叶杂草和阔叶杂草混发麦田,用6.9%精恶唑禾草灵750 mL/hm2、75%苯磺隆干浮剂22.5~30.0 g/hm2或50%异丙隆1 800~2 250 g/hm2对水375 kg/hm2在冬前或早春进行喷雾防治。对泽漆、麦家公和其他阔叶杂草混生的麦田,用20%氯氟吡氧乙酸600~750 mL/hm2或40%唑草酯30~60 g/hm2对水375 kg/hm2喷雾防治。对猪秧秧、繁缕等恶性杂草多发生田,可将20%使它隆乳油375~450 mL/hm2与骠马6.9%乳油750 mL/hm2混用,兼治播娘蒿、荠菜、看麦娘、棒头草等。

2 越冬管理(12月下旬至2月上旬)

2.1 主攻目标

保主茎、促大蘖、安全越冬。要加强麦田水肥管理,如遇干旱要浇好越冬水,注意在浇水时一定要浇足浇透,为小麦分蘖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安全越冬作保障。

2.2 主要措施

一是中耕松土,除草保墒,每次大雨后或浇水后都要及时进行中耕,既可以防止土壤板结,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又可以提高地温保证小麦安全越冬。二是防止畜禽糟蹋和人为损害。三是镇压挖旺。对于麦苗生长过旺的田块要适时镇压,起到抑制地上部生长,控旺促壮作用。在平均气温5 ℃以上、地表较干、没有冻土层时,选择晴天午后进行。压干不压湿、不压冻,连续镇压2~3次,隔10 d进行1次。镇压后及时中耕。冬前旺长麦田要在11月底或12月初进行横耕或深中耕。耙掉部分麦苗,切断部分次生根,抑制群体过快增长,控制发育进程,以防群体过大或拨节过早。同时也可开展化学调控,控旺防倒。在旺长麦田喷洒壮丰胺等生长调节剂,可控制旺长,并可防止麦田发生早春冻害[1-2]。为防旺长麦田中后期倒伏,可在小麦拔节期喷洒壮丰胺、矮壮素等抑制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3 早春管理(2月中旬至3月上旬)

3.1 主攻目标

这一时期为小麦的返青至拔节期,要控春蘖、促大蘖。

3.2 主要措施

要及时追施氮素化肥,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发现主茎和大分蘖已经冻死的麦田,要分2次追肥。第1次在田间解冻后即追施速效氮肥,施尿素150 kg/hm2,开沟施入,以提高肥效。缺墒麦田对水施用;磷素有促进分蘖和根系发育的作用,缺磷的地块可以混合施用尿素和磷酸二铵。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结合浇拔节水施肥,施尿素150 kg/hm2。一般受冻麦田,仅叶片冻枯,没有死蘖现象,早春应及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但是对于过量滋生或生长过旺的田地应控春蘖、促大蘖、抑小蘖、育壮秆、防倒伏[3-4]。

起身时其群体不超过1 200万株/hm2,拨节期两级分化明显,进程快,要做到田间无杂草、生长健壮、主茎强壮,为促蘖增穗打下基础。

4 中后期管理(3月中旬至5月下旬)

4.1 主攻目标

应追施拨节肥,防治病虫,防早衰,促茎叶健壮,稳穗增粒,养护根叶,增加粒重。

4.2 主要措施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遇旱适当浇水或遇雨追尿素105~150 kg/hm2。2月、4月上旬至5月中旬根据苗情、虫情、病情,开展“一喷三防”。小麦抽穗杨花后是麦田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也是干热风多发季节。此时进行“一喷三防”能有效防治后期病虫害和干热风危害。一般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 g/hm2+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92%磷酸二氢钾3 000 g/hm2,对水600~750 kg/hm2叶面喷施,以喷施2遍最佳,第1次在4月15—25日,第2次在5月5—15日。药剂种类针对病虫发生情况合理选用。成穗675万穗/hm2,穗粒数38粒,千粒重42 g,茎叶健壮,田间无杂草。

4.3 小麦后期保健

为获得高产,要注意小麦后期保健。小麦后期指抽穗开花到灌浆成熟,是籽粒形成和决定粒重的主要阶段。小麦开花以后,根、茎、叶的生长基本停止,转入生殖器官的发育,光合产物主要流向籽粒。因此,主攻目标是养根护叶,防止早衰或贪青,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力争粒大、粒饱,创造高产。一是防涝防渍,小麦生育后期气温高,雨水多或因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湿度过大,加之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下降,小麦极易窒息死亡,如果丧失吸水能力,也会发生生理干旱,形成高温逼熟,灌浆落黄不好,粒重降低,清沟排渍一定要贯彻始终。二是注意叶面喷肥,抽穗开花以后,植株早已封行,对于缺肥麦田,多用叶面喷肥,不仅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且效率可达90%以上。能够有效增加粒重,提高产量。三是注意防治病虫,结合喷肥,突出抓好“一喷三防”。四是喷施802,能增强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抗旱、抗病能力,延缓植株衰老,增强后劲,增加结实率和粒重[4]。方法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用802溶液2 000~3 000倍液750 kg/hm2连续喷洒2~3次,7~10 d喷1次。

5 参考文献

[1] 陈传哲.小麦高产创建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0(7):89-90.

田间管理篇8

二、烤烟大田移栽管理要求

(一)、预整地理墒

预整地理墒是烤烟规范栽培的基础,必须要保证较高的质量,做到先预整地理墒,合格验收后再栽烟,改变过去边整地理墒边栽烟的习惯。

1、深耕细耙:烤烟根系发达入土较深,根系又多密集在30—40厘米的土层内。因此深耕细耙有利于根系生长,扩大养份和水分的吸收范围,对地上茎叶的旺盛生长有利,深耕以25—30厘米之间为宜,有条件的地方最好使用机耕。平整土地必须做到田平、土细、均匀一致。

2、开挖排水沟:在理墒前必须先在四周开挖边沟,较大田块中部还要开挖腰沟,沟深45厘米以上。

3、理墒规格:烟田平整好后开始理墒,理墒要求规范化,实行宽行窄株模式,连片烟田要统一墒向,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理墒时要求按1.2米的行距拉线起墒,先理10厘米高的毛墒,然后把中层肥15公斤,分两行施在毛墒上,行间距20公分;最后再从两边拢好墒。拢墒后要求田烟墒高35厘米,地烟和地势较高、坡度大、保水肥性差的沙质土,墒高要求30厘米以上,烟墒墒面宽50厘米以上,无论是田烟或是地烟都要求做到墒与墒之间宽度一致,深浅一致,墒平、沟直、土细,排水通畅。地膜覆盖的地方,理好墒后视土壤墒情及时盖好薄膜。

(二)施肥技术

1、纯氮指标:根据我县土壤肥力水平,品种需肥特性,在栽烟当季不施用农家肥的基础上,全县亩施纯氮4.1—6.65公斤,全面施用氮钾肥作追肥,禁止使用尿素、碳铵、硝铵和磷铵。

2、施肥方法:施肥方法采取30%的复合肥作中层肥,20%的复合肥移栽时作带水施用,50%的复合肥和全部氮钾肥(硝酸钾)作追肥施用。

(三)、规范移栽

1、移栽时间: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及主栽品种的特性,应适当提早移栽节令,在4月15日开始移栽到5月5日基本移栽结束。各地移栽期必须相对集中,100—200亩的连片地块2—3天内移栽结束;500亩左右连片地块3—5天内移栽结束;1000亩以上连片移栽时间不超过7天。

2、移栽密度:全部实行宽行窄株模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根据品种特性,我县采取两个规格。即:红大种植项目行距110cm×株距50cm,亩栽烟1200—1230株,其它品种行距120cm×株距50cm,亩栽烟1100—1150株。

3、移栽方法:全部采用“移栽器”实行“带水带肥定位移栽”。即:在整地达到田平土细的基础上,先按预定的向致拉线起毛墒高约10—15cm,在毛墒中心线两侧约10cm,把计划施用的底肥做中层肥双行条施,施肥后又拉中心线进行第二次拢墒至要求的墒高(25cm以上),然后拉线用移栽器按株距规范移栽,移栽后每亩用10公斤复合肥兑成1%的浓度的肥液,每株浇1公斤左右肥液,每株再浇2公斤左右的清水后在烟根周围覆盖干地以利于烟苗保水成活,移栽后下午喷施功夫防治地下害虫。

4、移栽质量:要求烟苗栽后生长点露出表土即可,其余茎杆全部埋入土中,适当深栽有利于烟苗侧根多生快发,提高烟苗成活率,切忌移栽太浅,烟苗茎杆露出土表或露出土表过高,形成“高脚苗”,易造成铁杆早花、蹲塘不长等,不利于烟苗的早生快发。

(四)、大田期管理技术

1、科学浇水:烤烟大田期的需水规律是:还苗期需要足量的水,此时期烟株小,耗水量少,适当干旱能促进根系发育,有利于后期营养物质的吸收,土址相对湿度50—60%较为理想;进入旺长期后烟株生长旺盛,耗水量增大,土壤相对湿度75—80%左右对烤烟生长,干物质积累最为有利;成熟期需要适量的水,土壤相对湿度60%左右有利于优质烟的形成,利于成熟采收。椐我县实际,移栽至团棵期适当补水,团棵期揭膜培土充分利用6—7月降水供给烟株大量需水,确保烟株健壮生长。

2、及时施用提苗肥和追肥:提苗肥的主要作用是烟株还苗后能及时补充水肥,保证烟株早生快发。第一次在栽后7—10天内,每亩用5—7.5公斤氮钾肥兑成1%浓度的肥液距烟株3—5cm处打洞浇施,施后盖土;第二次追肥在栽后15—20天内,每亩用5—7.5公斤氮钾肥兑成1%浓度的肥液距烟株10cm处打洞深施,施后盖土,严禁栽后21天后再追施氮钾肥;第三次追肥在移栽后30—35天,结合中耕除草,揭膜培土进行浇施或干施,保证烟株后期养分供应,确保烟叶得以留养成熟。

3、加强对早花烟株的管理:由于烟株个体间差异、育苗环节和气候情况等的影响,少数烟株会有早花现象,对早花的处理要抓住时机适时处理。即在早花烟株的第一朵中心花开放时,选好花下倒3叶或4叶的侧芽,选好侧芽后把芽上叶片及早花打除,打除部位尽量做到与侧芽平齐,以保证侧芽健壮生长。

4、适时揭膜培土、中耕除草

(1)、揭膜培土的作用:揭膜培土有利于促进烟株根系生长;有利于雨水进入墒体,保证烟株旺长期耗水耗肥量大的需要;有利于土址与外界的空气交换,促使根系和土址微生物的活跃;确保烟株早生快发;有利于彻底清除地膜,保证土址肥力的延续性;有利于降低地温,控制根茎病害及烟株后期早衰;有利于烟株下、中、上部位叶片协调生长,避免下部叶片薄,颜色淡;上部叶开片差、叶片厚、杂色重的现象。

(2)、揭膜培土时间:通过几年的实践,揭膜时间以栽后30—35天,不能超过35天,烟株生长到摆盘后期和团棵前期为最佳,该时期揭膜培土有利于烟株早生快发,根、茎、叶协调发展。

(3)、揭膜培土的技术要求:提沟培土时要把烟苗培成“喇叭口”型,培土后保证墒高达30cm以上,并呈“筒瓦”墒型,保证烟根的生长空间,杜绝培成“鱼脊型”,不利烟根的生长;培土时不能打除底脚叶,确保有效叶片数,烟株下、中、上部叶片协调生长,提高烟叶质量。

5、及时施用“宝成”除草剂:培土后10天左右及时施用“宝成”对烟田、烟地进行除草,确保后期墒无杂草。

6、适时封顶打杈,积极使用药物抑芽

田间管理篇9

春玉米田间管理包括苗期管理、穗期管理、花粒期管理。对玉米进行田间管理,需要根据其生长特征和发育规律来进行,像定苗、除草、施肥、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都是要以其生长特征和规律为前提来开展的。这是促进玉米生长,保证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苗期管理,玉米从出苗到拔节这个时期主要是生长出根、茎、叶,相对于地下部分,地上的部分生长要缓慢一些,所以生长都是围绕根性的生长为主,在管理措施上也要针对根系的管理,让玉米苗生长得壮实、根系发达。丰产长相,玉米的苗整齐,没有空缺,苗身齐全。幼苗叶片呈现深绿色,根系健全壮实,植株坚实,苗的长势都差不多。

搞好苗后田间管理:查苗补缺,间苗定苗。玉米出苗3~4叶时应进行间苗、补苗;间苗时多留苗20%,缺蔸的从多余苗蔸带土移栽补缺。播节前再去弱留强,每穴只留单株苗。中耕除草。玉米芽前除草可用乙草胺在播种后至出苗前进行喷雾封闭土壤,中耕一般在播前进行,苗旁浅锄,行间深锄,结合中耕培蔸。若芽前除草效果差,而又未中耕的要采用苗后除草剂喷雾除草。追提苗肥。在玉米4~6叶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千克提苗。起垅栽苗的在提苗后覆土上垅,重施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8~10叶)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15千克。加强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病虫害检测预报,随着玉米连作及种植面积的扩大,病虫危害逐年加重。玉米螟于大喇叭口期用玉米螟防治专用药防治,如三唑磷、敌杀死、高氯等药剂防治。蚜虫用蚜虱净或吡虫啉防治,纹枯病用5万单位井岗霉素,茎基病用70%甲托或50%多菌灵进行防治。

春玉米进入拔节末期,是加强生产管理的关键期,为此,特提出以下管理技术要点,施好穗肥。选择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一般中晚熟品种在抽雄前10~12天左右),每百穴玉米施碳铵1.5千克或尿素0.5千克,注意要施在离玉米基部6寸以远的地方,切忌直接施于玉米基部,以免造成肥害。搞好去雄。玉米去雄能有效地促进穗大、粒多、籽重,是玉米后期管理简易可行的增产措施之一。应选择在雄穗露出顶叶6.5厘米且尚未开花散粉时去雄,一般隔株或隔行去雄,去一株留一株或去一行留一行。用左手捏住植株上部,将植株稍稍弯下,右手紧捏雄穗,用力向外一拉即可拔出,注意不要伤顶叶,且尽量拔除早穗株、劣株、弱株和虫株上的雄穗,以集中养分供给雌穗,减少空秆,提高粒重;迎风口玉米地、独块玉米地的边缘3~4行的玉米雄穗应保留,以利于边际玉米授粉,全田去雄不应超过1/2。抽拔掉的雄穗应集中带出玉米地用作猪饲料或深埋于土中或淹泡于粪坑里,以防玉米螟爬出再为害玉米。人工授粉。玉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能有效避免玉米棒秃尖,提高产量。一般于散粉后期上午10~12点采集花粉,装入器具内的大纸上,随即用毛笔沾粉对准授粉不好的雌穗,轻轻将花粉撒在雌穗的花丝上。或在无风天气时,上午10时~12时,两人各执2米长杆沿垄沟和田边行进。两杆顶绑上麻绳,使玉米雄穗增加晃动散粉。防治病虫。玉米抽雄始期,也是玉米螟初发期,此时,选择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笨甲酰胺等对口药剂兑水点心具有事半功倍的很好防治效果,应重点普治。

玉米在不同的生育阶段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对环境的需求,所以为了让玉米的成长更加良好,需要将不符合生长环境需求条件进行处理,在田间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各项方法和措施的配套使用,追求综合整体效益。

当玉米秸秆80%穗皮黄而不干,植株苞叶变黄时及时收获。将玉米果穗连苞叶一起采收。过早、过迟采收均影响产量。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旱田秸秆砍倒顺放沟中腐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下茬作物肥。

田间管理篇10

2 中耕划锄,清理苗脚

中耕划锄既能疏松土壤,消除板结,提高地温,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又能消除杂草,减少病虫发生,深锄可控制旺长。特别是大水浇灌的麦田容易出现板结,在浇水后地面泛白时,及时中耕划锄,也可用独腿耧结合追肥一并进行。中耕划锄要根据苗情、墒情及耕作质量掌握划锄深度,一般中耕3~5cm。对群体过大田块,必须进行深锄断根,减少春季分蘖量,控制旺长;对群体适中、壮苗田块,进行适当中耕,损伤部分根系,抑制无效分蘖;对弱苗田应浅中耕,以免伤根,以达到提温保墒、促进生长的作用。

3 化学调控

对播种偏晚的弱苗田块,要普遍喷施百施利等生长调节剂,增强抗逆性,促苗早发。对播量偏大苗数过多的旺长田块,要采取化控促壮措施,喷施200mg/kg多效唑溶液450kg/hm2,要在拔节前使用,亦可在拔节期用助壮素225~300mL/hm2对水750kg喷施,防止后期倒伏。

4 预防春霜冻害

一般3~4月份淮北地区常出现倒春寒天气,要做好小麦春霜冻的预防。灌溉是预防小麦春霜冻的有效措施,寒流过后要及时检查苗情,发现叶片有冻害现象,要及时采取补施氮肥或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等措施,促苗快发,最大限度降低冻害损失。

5 化学除草

田间管理篇11

1.1主攻目标

改善生育条件,在早苗、全苗的基础上,促进壮苗早发,为夺高产打基础。

1.2管理要点

1.2.1 间苗、定苗、补苗。发现缺苗断垄,要及时补种或移栽,齐苗后间苗,三片真叶前后定苗,间定苗时,应做到留壮苗健苗,去弱苗病苗[1]。

1.2.2中耕、松土、除草。苗期加强中耕松土,是促进壮苗早发的关键措施。要早中耕、勤中耕,近苗横竖中耕,使棉田保持土松草净。

1.2.3早施轻施苗肥。苗期虽然吸肥量不大,但对肥料比较敏感。因此,必须早施、轻施提苗肥,以利于培育壮苗,增强棉花抗逆能力。如果苗期施氮肥过多,就会使茎叶生长过旺,造成棉苗旺长,影响果枝花芽分化,延迟现蕾,所以苗肥要轻施,可追施标准氮肥100~150 kg/hm2或尿素50~60 kg/hm2。缺磷的棉田宜在定苗后4片真叶时施用磷肥,以促进根系生长。

1.2.4病虫害防治。苗期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褐斑病等。主要虫害有地老虎、棉蚜、蓟马、红蜘蛛等。应认真观察,及时用药防治。

2 蕾期管理技术

2.1主攻目标

在壮苗早发的基础上,蕾期要求以发为主,发中求稳,实现发棵稳长。“发”是为了发挥个体生产力,搭好丰产架子,是高产的基础。“稳”是运用促控技术协调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减少花蕾脱落,是高产的保证[2]。

2.2管理要点

2.2.1及时整枝。叶枝由顶芽生长而成,生长势强,有抑制果枝生长的作用,影响通风透光,整枝主要是去叶枝和抹赘芽。现蕾时应立即将果枝下部的叶枝除掉,及时抹去赘芽,以减少养分消耗,利于蕾铃发育。要做到去早、去小、去了,以“芽不过指,枝不过寸”为宜。

2.2.2加强中耕、培土、灭草。棉花蕾期根系生长过快,需在行间深中耕,拉断表土层的侧根,促进根系下扎,实现发棵稳长。高肥水棉田长势过旺,则要采取一侧近苗中耕,切断部分根系,控制旺长,以利稳长,中耕结合培土,以利雨季排水和遇旱灌溉,既可灭草,又能增强棉株抗倒伏能力。

2.2.3稳施巧施蕾肥。棉株现蕾后,既要满足根茎叶生长对氮素的营养需要,又要使棉株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贮藏在茎内,以满足开花结铃时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因此,氮素肥料的供应要适量。若供应过多,营养生长过旺,群体过大,棉田郁蔽,不能满足开花结铃期所需要的养分,会引起蕾铃严重脱落;若氮肥不足,发棵差,合成的碳水化合物不能满足果枝和花蕾生长的需要。因此,蕾期施肥必须掌握稳施、巧施的原则,控制氮肥施用,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壮株足蕾,有利于棉花的高产。肥料施用种类和用量视棉苗而定,旺苗少施,弱苗多施,以蕾施花用为目的。最好深施在10~13 cm土层以下,距苗10~12 cm左右,切忌浅施,以免中耕时,把肥料翻上来。

2.2.4适时浇水。棉花进入蕾期,气温逐渐升高,棉株生长较快,耗水量增加。而此时一般雨水偏少,土壤水分常常在适宜范围以下,如不及时浇水,则会直接影响到棉花生长发育。所以要适时适量浇水,做到头水隔沟小浇,浇后松土保墒,切忌大水漫灌。

2.2.5防治病虫害。蕾期防治的病害以黄枯萎病为主。虫害有棉蚜、棉铃虫、盲蝽象、金刚钻、红蜘蛛等,应注意用药及时防治。

3花铃期管理技术

3.1主攻目标

应在前期早发、稳长的基础上,实现早坐桃,多结桃,结大桃,增加铃重,使花铃后期早熟不早衰或不贪青晚熟。

3.2管理要点

3.2.1重施花铃肥。施肥的时间和数量要根据棉株的长势情况和土壤肥力来决定。土壤肥力高、长势好的棉田适当晚施,长势偏弱的棉田要早施、重施[3]。一般掌握在棉株下部已坐住1~2个大桃时施用。一般高产田块需施标准氮肥150 kg/hm2左右,最好离棉株基部15~20 cm处深施。

3.2.2补施桃肥(又称盖顶肥)。打顶后,顶部果枝仍在现蕾开花结铃,中下部棉铃正在发育生长,为了防止棉株早衰,争取多结桃,增加铃重,还可根据后期长势,酌情根外喷施盖顶肥。花铃期施肥量大,植株长势偏旺的可少施或不施,以防棉花贪青晚熟,降低品质,一般在立秋后施标准氮肥75 kg/hm2,最迟不得晚于8月10日。棉株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减弱,对早衰棉田可喷施1%~2%的尿素溶液。

3.2.3整枝与化调。①打顶心。棉花主茎具有顶端生长优势,适时打顶,可以打破棉花顶端生长优势,控制棉株纵向生长,调节棉株体内养分向蕾铃输送,减少蕾铃脱落,控制株高,减少上部无效果枝。“时到不等枝、枝够不等时”的中等密度与肥力的田块,可在7月下旬打顶,肥力条件较好,长势偏旺的可在立秋前后打顶。打顶的方法,以打去一顶一叶为宜。②打边心。主要是控制棉株横向的生长,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使养分集中供应蕾铃,有利于多结桃,结大桃,促进早熟,增加铃重,减少烂铃和病虫害。一般棉株下部的果枝可留2~3个果节,中部可留3~4个果节,对于棉株长势旺,果枝伸展长的可从下向上分批打边心。③摘除无效花蕾。棉株8月10—15日以后长出的幼蕾,多在9月10—15日以后开花,常年霜前来不及吐絮,所以在8月中旬以后应摘除无效蕾,以减少养分的消耗。④抹赘芽。花铃期生长旺盛,要随整枝随时抹掉赘芽。⑤化学调控。初花期用缩节胺(DPC)30 g/hm2加水450 kg/hm2喷施棉苗顶部;盛花期用缩节胺(DPC)45 g/hm2加水600 kg/hm2喷施棉苗顶部;打顶后7~10 d用缩节胺(DPC)60 g/hm2加水600 kg/hm2喷施果枝顶端。宜在下午喷施以塑造合理的高产株型。

3.2.4抗旱排涝。花铃期棉株生长旺盛,气温高,蒸发快,土壤易缺水,是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要注意及时灌溉,一般以傍晚或清晨为宜,不能在中午高温条件下灌水。暴雨过后,要及时清沟排涝,以减少烂铃发生。

3.2.5防治病虫害。虫害主要是棉蚜、棉铃虫、红蜘蛛、红铃虫等,病害主要是红叶茎枯病,需及时用药防治[4]。

4吐絮期管理技术

4.1主攻目标

促进棉花早熟,保根保叶,防止棉花早衰,减少烂铃,增加铃重,达到棉花早熟高产优质和丰产丰收的目的。

4.2管理技术

4.2.1防涝抗旱。认真做好防涝抗旱工作,调节土壤湿度,改善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养根防早衰。

4.2.2根外追肥。棉株吐絮后,棉叶中含氮量减少,叶色变淡,叶片功能减弱,需及时进行根外追肥,延长叶片功能期,有利于合成较多的有机养料以供棉铃发育和充实增重,可用2%尿素、0.1%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

4.2.3喷洒催熟剂。由于后期低温,使一些棉铃不能正常吐絮,为加速棉叶中养分向棉铃的输送,促进棉铃加速成熟,喷洒催熟剂乙烯利,喷后可加速棉铃的脱水开裂吐絮,促进成熟。可与严霜前15~20 d,用0.1%乙烯剂750~900 kg/hm2喷施,要求每个青铃都着药,以提高催熟效果。

4.2.4适时收花。棉铃吐絮后必须适时采收。一般棉铃开裂后5~7 d采收最好。做到晴天快拾,雨前抢拾,阴雨天不收,露水不干不收。收花时要坚持好次分开,做到精收细拾,不漏棵,不漏朵,不留瓣,不带碎叶杂质,以利于提高纤维质量和品级。

5参考文献

[1] 王秀萍,张国新,鲁雪林.冀东滨海盐咸地区水改旱棉花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26-5727

田间管理篇12

一、生育特点与要求

花铃期又可分为初花期和盛花结铃期,初花期以营养生长为主,盛花期是棉花生长发育最旺盛和干物质积累最多的时期,花铃期内棉株吸收的氮约占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65%,磷约占73%,钾占59%~75%,此时棉株大量开花结铃,如果肥料供应不足,常常伴随出现蕾铃脱落的高峰,所以重施花铃肥是棉花花铃期增蕾保铃防早衰、形成产量的关键措施。此期要求:控初花,促盛花,带大桃封行,既不疯长又不早衰,协调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与群体、棉株正常生长与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矛盾,争取桃多、桃大、减少虫害和烂桃,达到高产、优质。主攻目标是:嫩过7月,健过8月,9月不早衰、不徒长、多结桃、结大桃。

二、管理技术

2.1施肥

一是重施花铃肥。对于肥力一般、长势弱的棉田花铃肥宜在花铃前期即初花期施用(7月中旬),而对基肥足、长势旺的棉田可适当晚施、少施,宜在后期即盛花期施用(7月下旬至8月初)(即下部结1~2个大铃时)。在行间开沟施下或打宕(穴施)施入在两株之间,追施尿素225~300kg/hm2,饼肥375~450kg/hm2,钾肥150kg/hm2。花铃肥一定要根据天气情况趁雨断之前施肥或干旱时施后及时浇水,达到充分发挥肥效。二是补施盖顶肥。由于杂交棉结铃性强,需肥较多,为防止后期缺肥早衰,盛花期后还要根据土壤肥力和棉株长势适当补施盖顶肥(又叫补桃肥),可于8月上中旬进行补施,盖顶肥以速效性氮肥为好,追尿素75~120kg/hm2。三是叶面喷肥。在棉花生育后期一般于8月中下旬后棉花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或天气干旱,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时,可采用根外追肥的办法防止棉花早衰和脱肥,叶面喷施可选用1%~2%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溶液750kg/hm2或棉花美洲星,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即可,以达到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的效果。

2.2水分管理

棉花花铃期耗水量大,且逢高温季节,棉株对水分(旱、涝)的反应敏感,易造成水分失调,代谢受阻,大量蕾铃脱落,引起早衰。因此,应根据天气及土壤墒情做好棉田的排灌工作。棉田灌水要做到“三看”,即看天、看地、看棉花。一般晴天、高温持续7~10d以上,近期天气无雨,土壤失水严重,棉花生长缓慢,叶色暗绿,中午出现萎蔫,下午3时仍不能恢复,红茎比例已达90%以上时,应及时沟灌为宜。切勿中午高温时灌水。8月中旬以后,气温开始下降,下部棉铃开始接近成熟,棉田湿度不宜太大,灌水要慎重,灌后遇雨会造成大量烂桃,一般应少灌或不灌。同时蒙城县花铃期也易出现雷阵雨天气,要及时做好棉田排水工作,以免田间积水,造成棉株生理失调,增加蕾铃脱落和烂铃。

2.3整枝打顶控晚蕾

通过整枝、打顶等工作,能够极大地改善棉田通透条件,有利于棉铃成熟,减少烂铃和病虫害发生,调节棉株内营养物质的分配,集中供应开花结铃的需要,提高成铃率和铃重,减少晚秋桃,提高产量和品质。打顶时间在7月下旬至8月初,具体时间由植株长势决定。蒙城县的经验做法就是“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凹顶早、尖顶迟,平定小打正当时”。打顶的方法应掌握打小,即摘“1心1叶”为原则,不能图快“大把揪”。打顶要选择晴天,以利于伤口愈合。对于棉株生长不齐的棉田,应分次打顶,先打高的,过几天再全部打完。打早了影响果枝数的增加,促使上部果枝伸长,影响通风透光,不利结早秋桃和中下部棉铃成熟及吐絮,也影响田管和收花;打晚了则增加无效果枝和花蕾,徒消耗养分,且打早打晚都影响产量。对于后期长势仍较旺的棉田,上部果枝的晚蕾和无效花蕾较多时,可以用人工打边心摘除花蕾,也可用化学方法调控。如果肥力较高、生长过旺,已有荫蔽迹象的棉田,还应分次去叶枝、抹赘芽、摘老叶、打边心、剪空枝,力求通风透光促进早熟、避免烂铃。

2.4化学调控

化学调控能够有效地调节棉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促进养分向结实器官蕾、花、铃输送,防止植株徒长,利于根系生长发育,增强植株抗性,促进棉铃早熟,减少烂铃和烂桃。初花期用矮壮素30~45g/hm2,对水225~300kg喷施顶部。盛花期(打顶后7~10d约8月中旬)用矮壮素45~75g/hm2,对水450kg喷施上部4~5台果枝顶部,以控晚蕾,增加铃重,简化后期整枝,防止贪青晚熟。:

2.5病虫害防治

花铃期主要病虫害为枯黄萎病、红叶茎枯病、棉铃病害(角斑病、铃病)、蚜虫、棉叶螨、棉铃虫。防治枯黄萎病用70%甲基托布津药液187.5~300.0kg/hm2进行土壤处理,若局部发病时进行局部处理。防治红叶茎枯病采用根外追肥,喷施2%尿素或1%硫酸钾或0.1%硫酸镁液2250kg/hm2。防治棉角斑病用65%代森锰锌500倍液等杀菌剂喷雾。防治铃期病害用65%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防治棉蚜用10%吡虫啉、3%啶虫脒喷雾。防治棉铃虫用50%辛硫磷、1.8%阿维菌素、30%快威等喷雾。防治棉叶螨用20%哒螨灵、15%扫螨净、40%氧化乐果等喷雾。

田间管理篇13

1苗期管理

在此阶段要保证小麦全苗、匀苗,力争早扎根、早分蘖,冬前达到壮苗标准。壮苗标准:半冬性品种越冬时主茎叶片数要求6叶1心,单株分蘖3~4个,次生根6~8根,群体茎蘖数1200万根/hm2左右。

1.1查苗补缺

出苗后要根据基本苗的要求及早进行基本苗调查,三叶期前苗数不足,可催芽补种,三叶期后可移稠补稀。

1.2因苗管理

1.2.1弱苗管理。因土壤肥力和墒情不足引起的弱苗,要先追肥后浇水,及时中耕松土,促进根系生长和分蘖生长,变弱苗为壮苗。因晚播引起的弱苗,除缺墒严重外,一般不宜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应浅锄松土保墒增温,促进麦苗生长。

1.2.2旺苗管理。旺苗一般是由于播种过早或品种播期不对,加上施肥不当、气温偏暖、雨水较多等造成麦苗旺长。对苗期旺长麦田,可通过深耕、镇压、喷洒植物生长抑制剂等办法阻止主茎和大分蘖生长,压制分蘖发生,控旺转壮。

1.2.3壮苗管理。对底肥足、墒情好、适时播种的壮苗,一般不再施肥,但要松土保墒。

1.3中耕划锄

冬前要进行2~3次中耕除草,疏松表土,以利于提高地温,通气保墒。一般第1次中耕在开始分蘖时进行,第2次在分蘖盛期进行。

2中期管理

中期也就是小麦器官建成阶段的管理,一般指从起身到抽穗前的阶段,是小麦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本阶段主要是在前期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协调地上部与地下部、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光合利用率,培育壮秆大穗。

2.1追施拔节肥或孕穗肥

拔节肥追施是小麦高产栽培上的一个重要措施。拔节肥可以提高中期功能叶的光合强度,积累较多的光合物质供幼穗发育,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穗粒数。拔节肥一般应掌握在群体苗色褪淡、分蘖高峰已下降、第一节间定长时施肥(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追肥量一般可占整个氮肥施用量的40%,即折合尿素150.0~187.5kg/hm2。追施孕穗肥可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能够保花增粒、提高粒重。追施孕穗肥一般在剑叶露出时施用,施尿素60kg/hm2为宜,用量不宜过大。

2.2春灌与防渍

拔节至抽穗阶段是小麦一生需水量最多的时期,此期干旱会使植株上部功能叶片变小,小穗、小花增多,穗粒数减少。所以发生春旱时要进行春灌,尤其是施用拔节肥应结合灌水。如果这期间降水偏多,要及时清沟沥水,以防小麦根系早衰甚至烂根和加重病害。

2.3防倒伏

预防措施:①选用高产、耐肥、抗倒伏品种;②科学施肥,防止氮肥过量,严格掌握追肥时间;③合理密植,防止群体过大;④对高秆品种应用化控技术,在苗起身前喷洒矮壮素、多效唑、缩节胺助壮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磷钾肥液等,用量300mL/hm2。

3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也就是籽粒形成阶段的管理。小麦抽穗后根、茎、叶生长基本停止,进入以籽粒形成为中心的开花、受精结实、籽粒灌浆、养分运输和产量形成阶段,是决定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本阶段要保根护叶,防早衰或贪青晚熟,延长上部叶片功能期,保证叶片正常落黄,预防旱、涝、冰雹、病虫、倒伏等自然灾害,达到籽粒饱满、增加粒重的目的。

3.1叶面喷肥

小麦生育后期根系进入衰老阶段,吸收能力减弱,叶面喷肥,植株吸收快,肥料利用率高。一般要用1%~2%的尿素溶液750~1500kg/hm2进行叶面喷洒,以补充植株氮素营养不足,缺磷麦田可喷洒0.2%~0.3%的磷酸二氢钾,对提高粒重有明显作用。

3.2一喷三防

小麦生育后期,病虫害、干热风、倒伏时有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后期进行“一喷三防”可有效防止这些危害。“一喷三防”就是把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按适当比例混合复配在一起,喷洒在小麦田里,达到防病虫、防倒伏、防干热风的目的。

3.3后期灌溉和排涝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约需降水150mm左右,这段时间淮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90~100mm。因此,此期小麦生理需水与自然降水有一段差距,除多雨年份外,干旱年份和贫水年季节都需要补充灌溉。

3.4适时收获

在正常成熟的情况下,小麦粒重以蜡熟期至完整期为最高,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也最高。因此,蜡熟末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应根据劳力、机械、天气等情况及时抢收、避免损失。

4小麦主要病虫草鼠害防治

(1)返青至拔节期防治小麦纹枯病,用5%井冈霉素3000mL/hm2对水900kg/hm2,喷施小麦茎基部。

(2)3月底至4月初,防治麦粘虫麦叶蜂、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使用高效低毒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