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迷藏教案实用13篇

捉迷藏教案
捉迷藏教案篇1

附:散文诗

捉迷藏

黑夜用长长的手帕,把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趁它还在数着:一、二、三、四……颜色们赶紧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起来。

绿色躲在草丛里,黄色躲在里,红色躲在枫叶里,蓝色躲在天空里,白色躲在云朵里……

大家都躲好了,黑夜就把手帕解开,太阳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它们都找出来啦!

三、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初步感受散文诗的优美。

2.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用诗中的语言回答问题。

3.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扩展散文诗的内容。

四、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用诗中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能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进行仿编散文诗。

五、活动准备

1.配乐录音磁带,录音机。

2.根据内容制作的电脑动画。

3.红、黄、蓝、绿和白色标记多张。

六、活动过程

(一)初步欣赏散文诗

1.师:小朋友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你们喜欢玩吗?今天,太阳公公也来到了我们教室里(出示太阳的图片),它也想玩这个游戏,它会和谁一起玩呢?

【评析: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期待。】

2.播放散文诗,幼儿完整地欣赏散文诗。

3.指导幼儿了解散文诗的名字和诗中的主要角色。

师:谁能告诉老师,这首散文诗的名字叫什么?诗里面都讲到了谁?

4.师:小朋友听完这首散文诗,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最美?

【评析: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幼儿有多种看法,不束缚孩子的思维与想法,也不强行灌输老师的观点与看法,幼儿只要愿意说,能基本上用诗中的句子来进行表达,就是一种进步,就给予表扬与赞同。】

(二)再次欣赏散文诗全文

1.再次播放散文诗,幼儿欣赏。

师:小朋友这次可要仔细听好了,听完散文诗,老师这里还有许多问题想要请小朋友来帮解决呢!(配上电脑动画播放散文诗。)

师:谁把太阳公公的眼睛蒙起来了?用什么蒙的?太阳数数时,颜色们是怎么办的?哪几种颜色躲起来了?躲到了哪里?绿色为什么要躲在草丛里?黄色为什么要躲在里?红色为什么要躲在枫叶里?蓝色为什么要躲在天空里?白色为什么要躲在云朵里?太阳找到它们了吗?

【评析:此处重点让幼儿尽量用散文诗中的句子来进行回答,以此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幼儿在回答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让其去寻求小朋友的帮助,一边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孩子遇到困难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2.再次播放动画,幼儿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优美。

师:这么美的一首散文诗,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静静地倾听一遍。

(三)幼儿学念散文诗

播放动画,幼儿边看边念。(遇到困难时,师相机给予提示。)

【评析:让幼儿学念散文诗两遍,幼儿念散文诗时帮助他们配上优美的音乐,让他们在一定的意境中体会并表达出散文诗的“美”。】

(四)游戏:捉迷藏

1.师:刚才小朋友们一起念了这首优美的散文诗,老师听了以后,也想向颜色们一样来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

2.分发颜色标记,请一组孩子上来玩游戏。(播放散文诗,指导幼儿根据散文诗的节奏来玩游戏。)

【评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在玩耍中彰显着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在玩耍中日积月累地吸收消化着知识;在玩耍中迸发出各种叫我觉得不可思议的举动。游戏又把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都吸引过来了。根据孩子的这一天性我设计了让幼儿玩“捉迷藏”这一环节。】

(1)幼儿根据散文诗内容躲藏好以后,“太阳”边找边说:“红(黄、绿、蓝、白)孩子,你在哪里?

(2)幼儿回答:“哎,我在这儿。”

(五)发散思维,仿编散文诗

1.颜色宝宝除了躲进了草丛、、枫叶、天空、云朵里,想一想它们还可能会躲到哪里?

2.指导幼儿创编。

【评析:最后的创编考查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孩子可以尝试将自己喜欢的事物编到诗中,教师适当地给予表扬与鼓励,让孩子在创编的过程中体会到自由编诗的乐趣。】

捉迷藏教案篇2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情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这是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的,可见音乐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幼儿生理、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对情感、意志、个性、社会性培养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组织幼儿园韵律活动时,经典音乐一般不在老师们的选择范围内。何为“经典音乐”呢?“经典音乐”是指历经岁月考验,长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或许孩子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深刻领会经典音乐,但是长期坚持下来,这种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音乐,就会成为孩子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如果能利用经典音乐资源开展幼儿园韵律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机能,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还能让幼儿从小就能受到经典音乐的濡染,从而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提升审美体验。

那么,如何才能将经典音乐与韵律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呢?我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筛选素材――合适、动听

音乐分很多种,经典音乐作为音乐中的一个分支,涵盖的内容很丰富:有音乐剧、中国民族音乐、经典儿童歌曲、世界经典乐曲等;经典音乐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歌剧、交响曲、器乐独奏曲、奏鸣曲等。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音乐都适合用来开展幼儿园韵律活动,所以,在选择时,必须经过仔细筛选,只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又很动听悦耳的经典音乐,才适合与韵律活动融合。

【案例回放】

中班韵律活动:捉迷藏

我为这个活动选用的是一首钢琴曲,曲名叫《捉迷藏》,是作曲家丁善德所作的《儿童组曲》中的一首。它描绘的是儿童喜爱的游戏“捉迷藏”,塑造了孩子们机智灵活的音乐形象。

捉迷藏,一直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而这首乐曲描绘的正是孩子们捉迷藏的欢乐情景,由此,我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大象老师和小动物们玩捉迷藏”的情境贯穿始终,引导幼儿根据不同乐段的情绪变化做捉迷藏的游戏。

但是试教过程中,在“听音乐完整游戏”的环节里,孩子们不知道音乐乐段的哪里是躲,哪里是追,哪里是嬉戏。试教效果不是很理想。

【指南点击】

翻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关于如何让孩子感受与欣赏的教育建议跃然纸上:“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这短短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策略调整】

只有适宜的、动听的经典音乐作品才能和韵律活动巧妙地融合。在这个案例中,我选用的这段音乐,不适合用在中班的捉迷藏游戏中,因为这个游戏和这段音乐描绘的情景决定了:每一段音乐中,孩子们都要感知表现两种角色,就是找的人和躲的人在这段音乐中分别在干什么,这对中班的孩子来说难度很大,所以在试教的过程当中,幼儿在倾听音乐进行角色转换上多次出现问题。

于是我重新筛选经典音乐,第二次试教时用了一首经典的儿童歌曲《捉迷藏》。在歌词的助力下,游戏的趣味性增强了,又跟主题情境相符,孩子们能更清晰地感知音乐的每一段所要进行的游戏过程,达成了“能根据乐曲中不同乐段做捉迷藏的游戏”的目标,并体验到完整游戏的快乐。

思考二:创设情境――简单、有趣

在韵律活动中,如何才能将孩子带入经典音乐的世界呢?只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所选音乐,创设一个简单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孩子理解并融入这个情境,孩子才能积极地参与到韵律活动中,从而更好地表现经典音乐。

【案例回放】

小班韵律活动:小青蛙学本领

这个活动我选用的音乐是《土耳其进行曲》,乐曲的主题简洁而极其节奏化。我为它创设匹配的情境是“青蛙妈妈带小青蛙们到池塘边学本领”,过程片段如下:

1.学游泳。

师:你们看,池塘到了。池塘里的水好清啊,最适合游泳了,你们见过青蛙妈妈平时游泳的样子吗?妈妈平时是怎么游的?谁来学一学?

2.学蛙跳。

师:刚才,宝宝们学会了游泳,接下来我们要学蛙跳。我们青蛙家族可是跳远的高手,是怎样跳的呢?

3.歇歇、唱唱。

师:宝宝们,青蛙是怎么唱歌的?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4.捉捉、吃吃。

师:青蛙是怎么捉害虫的?宝宝们试着捉捉看!

接下来就是“听音乐完整游戏”的环节,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跟不上音乐的节奏变化,老师用语言加以提醒,还是不能改变现状,情境和音乐已经基本脱节。

【指南点击】

我迫切地需要理论的指导,再次翻开《指南》,在表现与创造的教育建议中有这样一条:“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看到这句话,我恍然大悟。是啊,把这样繁杂的情境强加在经典音乐中让孩子来表现,不是违背了《指南》的教育理念吗?

【策略调整】

给这段音乐创设情境的时候,我想把音乐的每一个小段落都填满,这样的情境创设过于复杂,是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只有创设简单、有趣的游戏情境,才能让幼儿在轻松玩耍的过程中自如地表现和创造。

因此,我对活动过程作了如下调整:

1.讨论:小青蛙们想跟妈妈学什么本领?

2.游游、跳跳。

师:你们见过青蛙妈妈平时游泳的样子吗?妈妈平时是怎么游的?谁来学一学?

师:我们青蛙家族可是跳远的高手,是怎样跳的呢?

师:接下来你们就听着音乐来游一游、跳一跳,妈妈来看一看宝宝们的表现。

3.捉捉、吃吃。

师:有害虫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怎么捉的?我们一起来捉害虫吃。

在孩子们的讨论中,生成了一个孩子们喜欢的、简单、有趣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幼儿不但感受和欣赏了《土耳其进行曲》,也从容、快乐地参与到韵律活动当中,可谓一举两得。

思考三:灵活驾驭――轻松、快乐

在筛选好合适、动听的经典音乐素材,创设好简单、有趣的情境,预设好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目标之后,要想将经典音乐与韵律活动巧妙融合,还需要老师在活动过程中的灵活驾驭,要做到因人、因材、因地施教,才能成就轻松、快乐的韵律活动。

【案例回放】

小班韵律活动:快乐的小鸭子

活动中选用的是舒伯特的《音乐瞬间》第三首,是一首天真纯洁、令人欣喜的小品曲,带有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

我根据音乐轻快活泼的民间舞曲风格,创设了与音乐匹配的游戏情境:游、吃、躲、乐,其中“躲一躲”环节中,配上了一段表现“危险”的音乐片段,期待由此令整个游戏充满趣味性。

但是,当活动进行到这个环节的时候,由于我没有表现出看到鳄鱼的惊慌失措,孩子们也就没能充分进入角色,以至于后面的“完整游戏环节”都很平淡,孩子们没有充分体验到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指南点击】

虞永平在《指南》中的《努力推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一文中,指出了幼儿园教师的六条专业能力,其中第五条是活动组织能力,这不是讲解能力,是能让孩子更投入、更好地获得经验的能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驾驭能力”。

【策略调整】

游戏中,看到孩子消极的情绪蔓延,我没有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没能灵活驾驭课堂,做到因人、因地施教,所以活动氛围不够活跃。在接下来的施教过程中,活动一开始,我就运用夸张的动作、形象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到了想象中的池塘里,一起随音乐游泳、吃鱼虫、躲避鳄鱼、欢呼庆祝,玩得不亦乐乎。幼儿通过动作感知音乐,能够积极表现、主动参与。幼儿在欢快的音乐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独有的动作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孩子们在不断变化、循序渐进的游戏中快乐地玩,轻松自然地感知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充分体验到了音乐游戏的快乐。整个活动一直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经典音乐在幼儿园韵律活动中应用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2015JK11--Z040)。

捉迷藏教案篇3

在完成第二单元“小小的船”这一课的课后题补充句子的时候,我打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而以前这种题都是我在黑板上统一答案让孩子去记忆。当我提问“谁能说―说弯弯的月亮象什么?”之后,许多小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有的说“弯弯的月亮像香蕉”;还有的说“弯弯的月亮像镰刀”等。“蓝蓝的天空像大海”;“闪闪的星星像灯笼”;“闪闪的星星像闪光笔”等答案,远远比我的标准答案要丰富的多。

我经常给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借口,如他们还小这个他们还很难去理解,这些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等。就这样做一个不辞辛苦的教师带领他们在求学之路上艰难的前行。

案例二

在教学“菜园里”的时候,我试探着问:“你从课文中哪句话读懂了什么?”于是学生便频频举手阐述着自己想法。对于“萝卜地下捉迷藏”这句话孩子们的理解有一些困难,我便给了孩子一些时间去思考,这时候一个学生便举手说:“萝卜应该是在地里的,这样就在和我们捉迷藏,因为我们看不见地里面。”这时的我真是惊喜万分,在我的预想之中孩子只能想到萝卜在地里。原来我只是多给了孩子几分钟思考,孩子却给我莫大的惊喜。我激动地说:“他说得多好呀!你们发现了吗?萝卜是不是在地下和我们捉迷藏!希望你们也能像他学习,多多思考!”

捉迷藏教案篇4

《纲要》中指出,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应该是文学语言、美术语言和教育语言的有效结合,可以多维度地帮助幼儿在学习阅读中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一本优秀的图画书,也为幼儿提供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统整学习和运用的机会。教师在选择绘本教学内容时应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同时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绘本教学内容。

我选择了应彩云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景阅读”作为教材,这套绘本不仅画面唯美生动,语言诙谐有趣,故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故事情节却超乎想象,而且每本绘本中都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还鼓动家长每学期期初初为幼儿精选5本绘本,可以是幼儿已读过喜爱的或者未读过的,内容必须涉及不同领域的,这样幼儿可以在不同的书中获取到不同领域的信息,而且这些书能够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的需求,大大促进了幼儿阅读的欲望,为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幼儿通过仔细观察绘本画面内容,获取信息。

幼儿就像一张白纸,绘本作为他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精神食粮,教师与家长在为幼儿选择绘本时一定要慎重筛选。《指南》解读中指出:选择适合幼儿需要的学习内容,是我国幼儿园阅读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图画书是幼儿阅读学习的最为合适的内容,选择高质量的图画书并构建成为幼儿园早期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每一位教师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南》还指出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在早期阅读过程中,特别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如何通过图画书来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绘本教学《艾玛捉迷藏》为例,这个故事围绕动物之间捉迷藏贯穿整个故事,故事最有特色的是每一页里都有一个小洞洞,透过这个小洞洞幼儿可以搜索到捉迷藏的秘密与乐趣,同时还让幼儿感受了相近色。阅读封面很重要,刚开始通过提问:故事中都有谁?它们在做什么?谁捉谁藏?这几个问题抛出后,让幼儿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并且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幼儿带着问题在画面中寻找答案,通过观察,幼儿很快就能找到故事的主角――小鸟与大象,大象将半个身子藏于树丛中,结合捉迷藏的经验,幼儿知道是小鸟捉,大象藏,仔细的孩子也能通过小鸟用翅膀捂住眼睛来判断谁捉谁藏。这样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来寻找答案,提高了幼儿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有效的提问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提问作为活动的导入,而如何设计问题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围绕活动的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有助于突破活动的重难点,利于幼儿理解绘本的重难点。2.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幼儿不假思索便能够回答,那么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大意的现象。问题设置也不能太难,这样不利于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应该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置问题,让幼儿通过观察活动自主阅读能够得到答案,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

以小班阅读活动《云朵棉花糖》为例,教师通过让幼儿自主阅读后提出问题:1.故事中都是谁,(鼠老大,鼠老二和鼠小小),2.他们分别住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帮助幼儿回顾了故事的前半段,理清了绘本的主要人物,对于小班幼儿也能够通过认真阅读做出回答。最后阅读完后半段,教师再次提问:为什么小老鼠把棉花糖分光了最后还是很开心,这个问题是对这个阅读活动的升华,有益于幼儿理解重点: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四、积极开展绘本延伸活动,让幼儿在绘本中探索乐趣。

每个绘本内容都蕴藏着许多可以挖掘的东西,教师巧妙设计绘本延伸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发展了幼儿其他的技能与情感体验。

捉迷藏教案篇5

《捉迷藏》是一部直面心理疾病的恐怖、悬疑、惊悚片,这部影片中的人物与传统的恐怖片中的特定人物罹患特定问题有所不同。这部影片中,不仅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存在极为严重的精神问题,而且影片中的男主亦被设定为存在着洁癖强迫症与移情幻想症,这种疾病能够将所关注过的不洁对象移情幻想为身边的对象或身边的幻象。影片中女主角在午夜街头遭遇的突然袭击不算恐怖的话,那么,午夜的电梯中,当你一个人正要乘电梯上行时,当你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上时,就在电梯门行将关闭的一刹那,突然伸入的一只阻挡电梯关门的黑手,就令人有点开始毛骨悚然了,而当进入电梯的这个人,一袭黑衣,头戴全覆盖式黑色头盔,不仅女主角的“芳邻”,就连送快递的也这样的装束时,这种无处不在的恐怖才真正叫人窒息,甚至稍不留神,恐怖就在你身后。《捉迷藏》正是以这样的艺术手法在与观众进行一场心理的捉迷藏游戏。

(二)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门效应

恐怖片的核心就在于将一种不断堆积的恐怖内涵及其恐怖张力下不断延展的恐怖外延,在观众的心理上加以蔓延。这部影片的恐怖之处,不仅在于时刻存在着一个潜藏在你身边的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而且还在于以一条暗线所时刻攫住男主角的自我精神恐惧症的攒促感,虽然男主角的偏执精神障碍合并强迫症的症状较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要轻得多,但是,由这种病症所随时随地触发的妄想与幻像,却正在越来越严重,男主角不仅睡梦中会被这种病症惊醒,而且即便是白天也会在脑海之中幻现出影响整个精神状况基于妄想的幻象。影片中的恐怖建构,除开篇的引子而外,显然男主角的哥哥是其中的重要线索,也可以说男主角的哥哥这样一个边缘角色恰恰是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的最佳下手对象,而突破男主角哥哥这个薄弱环节之后,不仅能够将其芳邻一并突破,而且还可以由此锁定男主角一家为下一步的下手目标,这就相当于是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门效应。[1]

(三)一次社会门效应的选择呈现

由影片中的连环式恐怖案件可见,社会关系的不断边缘化与亲情的不断剥离,正在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新常态。同时,穷人仇富的心理亦愈加明显,大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性心理疾患的发展势头。影片中的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即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员,其由一无所有流离失所,变成以鸠占鹊巢式的屠杀策略逐渐取代富人,这种现实主义式的恐怖意义甚至已大大超越了影片中的影视意义上的恐怖。从现实社会的边缘化与亲情的剥离化新常态而言,这种新常态不仅极易使得偏执精神障碍者大量涌现,而且更易使得这些被边缘化被剥离者,因遇境与精神问题的p重交迫,而发展成为这些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这些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的系统妄想性与其社会危害性成正比,其实质就是一种心理恐怖意识不断攒促与导引下的魔由心生。影片中的男主角的哥哥即因其被边缘化与亲情被剥离化,而成为片中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的最佳下手对象。

二、 门效应由宏观而微观的恐怖升变

(一)并发式无助恐怖乍现

恐怖片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并不在于向观众释放多少压力或者压抑,而在于向观众诠解一种以近乎变态的情节、人物、事件所传递的以负能量所渲泻的刺激,这种刺激带给观众的影响显然是多方面的,极有可能一部分观众会学习到负面的内容,但更多的观众必然能从中学到与影片中的变态情节、人物、事件相反的东西,也就是说吸收到正能量的教训、作法、应对等。《捉迷藏》这部影片以一重重门为情节巨变或突破的关键,这一重重门的每一次豁然开启都会带给观众一种新的可能,从恐怖片的视角与观众的视角而言,这些新的可能显然意味着一个个生命的逝去,与一层层迷雾的袭来。这部影片的一重重门虽然也不例外,但例外的却是门在这部影片中,被主创者非刻意式地植入了多重化的意象,门的这一关键要素也因此而变得更具效应化,这种由门效应所直接触发的真实与真相,更加带给观众一种并发式陷落的无助的恐怖感。[2]

(二)无以复加的恐怖展现

根据弗氏精神分析学理论,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或轻或重的精神官能问题。《捉迷藏》一片中,更加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影片中的男主角不仅患有由其表象所不断表现出来的强迫症,而且亦患有较浅层的精神衰萎影响的重度强迫症合并轻度偏执妄想症,其较重的洁癖导致了对于不洁之物的过度敏感,以至于常常会在其偏执妄想症的作用下,将现实中被其最视为不洁的人物幻想出来、投影出来。男主角的这种精神问题在影片中的反映,一方面为影片最后的重度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的出现作了较好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为男主角的亦真亦幻的探险式探案带来了一丝悬念色彩。更熟悉的常态生活中的恐怖反而更具震撼的心理恐怖感,尤其是当杀人狂魔就是身边的某个人,或者是上一秒杳如黄鹤,下一秒突然出现时,那种恐怖感显然是无以复加的恐怖。

(三)病态社会中病态自我的闪现

《捉迷藏》一片中的男主角的精神官能问题表现,事实上为整部影片打开了另一扇潜藏着的门效应。男主角的精神官能问题使得他一而再地出现了下意识的精神抵抗性幻觉,这种下意识的抵抗性幻觉,在其睡梦中与白昼中的频繁出现,充分地反映了其在社会化生存中的危机意识与无意识的自卑,这种危机与自卑较为常见地出现在现代社会关系之中,而男主角的这种精神问题,仅仅只是现代社会紧张关系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缩影而已。这种病态精神问题,一方面由于其特殊的亲情关系的强刺激所引发,另一方面则由于其来自于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所引致,在这两种合力作用下,进而形成了一种人类濒临精神崩溃的一种极端精神体验,这种极端精神体验,其实也是这部作品的创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深切的关照与忧虑。[3]

三、 门效应由特例而普遍意义的恐怖升变

(一)风中之烛式的精神必然

《捉迷藏》这部影片实际上亦参照了《沉默的羔羊》中的精神分析学演绎技法,由男主角对于其胞兄的失踪事件的不断探索,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或必然或偶然的大事件。从影片中的人物行为观察,我们看到,其行为显然更受其精神常态或精神变态所主导,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的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会如此凶残的原因,因为常精神常态主导下的正常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那样的行为。在行为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提出精神分析主导反而更具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从精神分析视角而言,非常严重的精神障碍病患,犹如一盏盏摇曳着的风中之烛,而其变态行为,则犹如这一盏盏摇曳着的风中之烛烛照之下的阴影。这也就彻底解释了影片中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的一系列愈演愈烈的杀人行为。这种精神必然下的个体的灵肉近乎分离、精神近乎分裂,因此其行为才会如斯变态。事实上,越是空洞的灵魂就越是容易充斥心理恐怖的不散阴魂。

(二)恐怖美学式心理极限的必然

大恐恐于门,《捉迷藏》这部影片的别具一格之处恰在于其以影视艺术手段所不断营造出来的那种层出不穷的门效应,以及由门的一系列的基于心理恐怖的物理与心理改变,从而不断造成的一环紧扣一环的恐怖效应。从开篇的单身女孩的多重反锁门的特写动作,到临时出门查看动静时的忘记锁门,以及阳台与另一名受害者的家连通着的门,直至男主角求救时所误入的门。这一连串的一环紧扣一环的门效应事件,以不断进阶的形式为观众建构了层层递进的心理恐怖的阶梯,当影片发展到高潮时,我们看到,由门效应所不知不觉建构起来的由观众不知不觉所走过的阶梯已然到顶,当观众想要回头时,回眼望去,一级级的阶梯已经轰然地全部撤去,这样的恐怖,可以说是已经将恐怖美学与恐怖艺术,发展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极致。[4]

(三)门效应的死循环式必然

《捉迷藏》一片的谜底隐藏得较深,即便是智商超群的观众,亦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剧情发展脉络,更难以精准地对谜底作出无误的研判。男主角甚至一直将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当做善良的可以依靠的人,因此,才会在生命危难时刻选择敲开她家的门,也因此才会一步步地将整个恐怖事件的谜底彻底揭开。《捉迷藏》一片所展现的并非是那种极度毛骨悚然的恐怖,反而是那种以多重门效应所逐渐展现的那种逼人至心的种极致心理恐怖。当影片结尾处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因冲突而导致精神疾病发作而怨念不已时,不仅片中的男主角一脸惊愕,相信观众也会对这种偏执精神障碍感到惊愕。影片中的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的心理意识,用一句通俗的话而言,其实就是一种风中之烛的烛残未觉。而随着偏执精神障碍杀人狂的火海焚身,留下了她的那个孤孤单单的孩子,令人痛心的是,又一个边缘人出现了,又一扇门打开了。

结语

《捉迷藏》虽然是一部翻拍自韩国同名电影的恐怖片,但是,其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却以中国本土元素对原作中的一些逻辑硬伤进行了弥合。《捉迷藏》建构了一种其自成一系的以门效应为多重结点的心理恐怖形式,可以说与好莱坞的任何恐怖大片相比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部心理恐怖大作,事上已将影视艺术演绎心理恐怖推进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部影视艺术作品开启了中国现代恐怖美学的新篇章。同时,这部影视艺术作品也由恐怖视角,间接地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的边缘化与亲情疏离的社会现实,这种由心理恐怖所演绎的门效应事实上并未随着本片终结,反而仍在每天上演着。

参考文献:

[1]贺帅.恐怖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51-53.

[2]孙佰艾.感官背后的心理描摹与文化抒写[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4:16-17.

捉迷藏教案篇6

每个读本故事中都有极具个性的角色,教师可以从其中一个或多个角色导入,调动幼儿阅读故事的积极性。3-6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好动、好模仿,因此我们在读本的选择上应注意挑选文字描述简单,字体易大不易小,色彩鲜明,内容活泼健康。同时,我们还需根据幼儿的年龄挑选适宜的读物。对于小班,我们选择能够把玩、撕咬的图画书、布书、洞洞书、厚纸板书;具有美丽色彩、线条、图案的图画书。进入中班,我们则选择具有节奏或重复趣味的儿歌、童谣等,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充满想象的故事书和图画书。到了大班,我们选择文字不多、轻松幽默、取材于学校生活或家庭生活的儿童生活故事或情节简单,故事性较强、作品人物性格鲜明、充满人物行动和事件变化的童话。

二、巧妙有趣的导入活动

根据读本的内容、情节,分别以游戏、直接出示书名、看图猜故事等多种形式导入,引起幼儿阅读兴趣。

《捉迷藏》读本中,我首先与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孩子很快就把自己代入到“捉迷藏”的角色中。接着出示大书,再进行猜图活动。这样,使孩子比较自然地衔接到故事的学习中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专注性。《老鼠和蝙蝠》读本中,我们先问幼儿“老鼠和蝙蝠谁厉害?他们遇到一起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鼠和蝙蝠》这本书吧。”通过提问,直接出示封面,引起幼儿对阅读故事的兴趣。《遛狗》读本中,我分别出现了小小的狗和大大的狗、湿湿的狗和干干的狗、胖胖的狗和瘦瘦的狗等图片,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去比较,自编故事内容,和大家分享。在教师出示大书集体阅读时,幼儿非常想知道自己所创编的内容与故事内容是否吻合,阅读图书的兴趣就高涨,阅读时就会特别认真、仔细。

三、多样化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对于分享阅读来说,教师的有效提问和幼儿回答的弹性、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尽量通过有效地提问,鼓励幼儿进行多维思考,而不是对幼儿的回答作出迅速判断。很多时候,幼儿口中得到的答案并不是教师所希望的那个,这时就要求教师灵活地对幼儿的问题作出弹性的反应。《小海龟》读本中,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是谁的蛋呢?”“小海龟出生了,他要去做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回到大海?”根据不同水平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在提问中注意逐层递进,由浅入深,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增强幼儿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捉迷藏教案篇7

我和老爸相似的地方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唯一最像的就是都是数学痴了!一会儿出一道难的连齐天大圣都做不出来的题目来考我,一会儿又出一道容易的掉牙的题目来侦察我的学习!我的一生就生活在数学题的“大海”中!但是,有了数学题,把我的生活变的满满的,快快乐乐的!

老妈常常这样对我们说:“一条船上两个数学痴,能学好吗?”每次我都这样说:“好的教坏的数学,坏的认真听不就行吗?”

上次,我在做一道很难的数学题,一直没有头绪,没办法,我只能使出杀手锏——叫老爸!一声令下,老爸一路小跑的跑到了我的房间,坐下来,打算和我一起来研究这到数学题。又过了半个时辰,还是没解答出来,这道题好象在跟我们玩“捉迷藏”似的,就是抓不到!结果我们放弃了这道题,跟别的题目玩起“捉迷藏”了。

要说我老爸的数学水平,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牛”!记得那是昨天的晚上,我想考考老爸的数学是不是吹牛的,随便的出了一道珠心算:“5+5+5+6+6+6+7+7+7=多少”我在心里想:老爸要栽在我手里啦……没想到的是老爸竟快速的把答案告诉了我“54”“哦……对。”我失落的说,打心底佩服老爸的计算能力!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在家的数学“痴”这个“痴”指的是“白痴”的意思,老爸的数学痴是对数学的痴迷!我自言自语地说:“一个好,一个坏,有什么不同呢,有什么不同呢……”

捉迷藏教案篇8

3. 了解六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哦,你们都说喜欢!是啊,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出现在了森林里。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去瞧一瞧吧!

2.板贴课题:动物儿歌

3.齐读课题

二.初读

1. 展示图片:森林里好热闹啊!因为有许多许多的——(小动物!)

2. 看看,这是谁来了?(林中出现蛇)原来是蛇小弟!

3. 蛇小弟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大家仔细看!看,变出了一个虫字!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再看看这幅图,谁来说说像什么?对,蛇!原来虫这个字最早就是祖先们从蛇的形状中创造出来的,逐渐演化成现在的虫字。后来,祖先给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起名时都用上了虫字来当偏旁。我们一起去森林里找一找:

4. 仔细观察图片:森林里有哪些小动物?

5. 老师把动物名字都有放在了一起,你有什么发现吗?

(虫字旁:他们就是我们说的,祖先用虫字旁来表示的和动物有关的字;右边是声旁、读音相近的字)

一部分表示“形象”,一部分表示“读音”,这样的字我们就叫作“形声字”!

同学们以后遇到这样的字,就可以通过联想声旁和形旁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6. 借助拼音自己先读一读这些小动物的名字。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后鼻音蚂蚁变音)

大家学得真快!那老师现在要加大难度了,没有了拼音,打乱了顺序,你还能读准确吗?

小小火车哪里开?谁举手的姿势最漂亮,老师就请他来当火车头!你的坐姿端正,手也举得直直的,老师请你往后开!(随机出示字卡)

了不起!这是一列稳稳当当的小火车!(哎呀,有小火车脱节了,其他小伙伴快来帮他接上!这是一列有默契,懂得互相帮助的小火车!)

7.这么多小动物都聚在森林里做些什么呢?我们快进入课文去看看吧!

三.精读

1.翻开书本到识字5,先听老师读一读课文,注意听老师的语气和节奏。

2.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儿歌。一边读一边思考:儿歌的句式有什么规律。

3.接下来老师请同学来读句子,一人一行。看谁读得节奏好!

4. 蜻蜓半空展翅飞

你的节奏读得很对!

哪个小朋友还能加上动作来读一读?

还有谁来?

你的后鼻音读得真准确!

哦!你的动作真形象,老师仿佛看到小蜻蜓扇着翅膀,很有活力的样子了!

4.蝴蝶花间捉迷藏 藏:大臣拿着兵器,披着盔甲,躲在草丛下面

多音字:cang 躲 zang 西藏 藏族

5.造宫殿 宫殿 大家见过宫殿长什么样子吗?/你觉得宫殿是什么样子的?

图片展示故宫华丽宏伟

蚯蚓的宫殿又是什么样的呢?展示图片:四通八达 许多道路最了不起的是,这么复杂的宫殿,是小蚯蚓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建造成的!

造在这里就是 建造 的意思搬运东西 用脚走很多 走之底

下一句里还藏着一个走之底的字。我请同学来读下一句,看他能不能把这个字读出重音,让大家发现!

7. 他读得对不对?真棒!我们找到了运字运的意思是运送,也是用脚

所以它也是一个——形声字!

8. 粮:米+良 形声字

食粮就是粮食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用食粮读起来更加琅琅上口。

9. 为什么琅琅上口?

听老师读:捉迷藏运食粮结网忙你发现了什么?

最后一个字韵母都是ang 这就叫押韵!

10. 我们同学都很聪明,这么快就发现这首儿歌韵律上的特点了,那你还有没有发现句式上

有什么规律?

谁 在哪里做什么

看图仿说:兔子(田间)(吃萝卜)

青蛙(池里)(叫得欢)

小鸟(枝头)(放歌声)

11. 掌握了这个规律,你对课文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刻了?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小眼睛——看老师!请大家伸出小手,一边跟着老师打节拍一边和老师对答!老师说:谁在空中展翅飞?大家要回答我:蜻蜓空中展翅飞!大家准备好了吗?

蜻蜓哪里展翅飞?

蝴蝶花间做什么?

谁在土里造宫殿?

谁在地上运食粮?

蝌蚪哪里游得欢?

蜘蛛房前做什么?

真棒!好多小朋友不看书都能对出来啦!而且回答时把答案的重音也都出来了!每个小朋友下课都到老师这里领一张小贴画。大家给自己送掌声!

我们不仅要做识字小能手,读背小能手,还要做写字小能手!一起进入这节课的写字时间吧!

四.写字指导

1. 观察大屏幕上的两个字:间和网

有没有觉得他们俩长得有点像?哪里像?

(外面有框框;半包围结构,包三面)

2. 学写间

观察田字格中的间字,谁会写这个字?

(门里有日)(日的横在横中线上)(两边竖位置对称)

外框宽敞,两竖笔直。

师范写

提起笔——要牢记......

请大家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巡视正姿

展示两位同学的:先好后不好请生评价,提建议

3. 学写 网

生活中的网是什么样的?

渔网篮球网蜘蛛网......

观察甲骨文的网渔网的形状有网眼

现代楷体中间部分像网眼

外框宽敞,内部注意穿插

师范写

请大家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五.板书设计

动物儿歌

谁 在哪里做什么

《动物儿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会认“蜻、蜓、迷”等12个生字,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3.通过朗读、表演,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

4.产生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有节奏地朗读儿歌。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通过表演,了解小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动物的图片

教材分析

《动物儿歌》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儿歌。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而且,《动物儿歌》是一首用画一样的语言描绘小动物在夏天快乐景象的、充满了童趣的儿歌。课文插图色彩丰富,语言趣味盎然,是学生喜爱的课文。

课文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要求认识的字大都有虫字旁,适合引导学生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和教材中的图画,运用形声字规律识字。课文还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用多样、有趣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和了解夏天的美好。此外,儿歌的诗句工整,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在学习儿歌语言的同时进行再创作,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落实语音文字运用。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动物,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和一些特性,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规范地学习和运用,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猜谜语

来了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是不是有些紧张呢?不用紧张,老师们都非常喜欢我们一一班的孩子,觉得我们聪明懂事,我们先来猜谜语,让老师们看看我们有多聪明,好不好?(出示ppt)

二、新课导入,练习说话

1.老师请大家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图画里也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们,可是,小动物们想跟你们玩捉迷藏,它们都藏在了图画中(出示课文插图ppt)你们能找到他们吗? 

2.指名找动物并贴出相应的词卡和图片在黑板上。

蜻蜓,后鼻音

蚯蚓,后鼻音

蜘蛛,翘舌音,

蚂蚁,不拖音,

3.小动物们在什么地方(哪儿)干什么?

三、初读儿歌,看图识字

1.师领读

如果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写进一首儿歌里,同学们想学习这首儿歌吗?翻开语文书54页,听老师读这首好听的《动物儿歌》吧。  

听读要求:      

拿好书,坐端正,听认真      

2.生初读

这么好听的儿歌,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

同学们在平时的读书中都积累了一些读书方法,那就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大声开始读这首儿歌吧,注意要把字音读正确。读完用坐姿告诉老师。开始吧!(屏幕出示儿歌) 

3.细读文本

儿歌中是怎样说蜻蜓的?PPT 

飞   展翅飞  做动作  读词语,蜻蜓半空\\展翅飞 ,强调停顿,

全班练读,

文中蝴蝶在干什么。

捉迷藏   要读的有趣

两句合起来读  注意停顿

试读后四句,不用老师教,谁能读好它

蚯蚓土里造宫殿

蚯蚓挖土就像国王一样住在宫殿里

如果他读正确了,大家就跟着读一行;如果他读错了大家就教他读一遍。 

4.小老师教得好,大家学得真认真!小动物们呀觉得大家真厉害,争着从课文里跑出来,还想再考考你们呢!

四、学文识字

1.观察这些动物的名称,(蜻蜓、蚂蚁、蜘蛛) 

2.运用形近字的规律学习:造,运,迷,粮,食,藏

3. 学习“网”

谁知道蜘蛛有什么本领? 预设:会织网。Ppt出示蜘蛛织网图----“网”字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网”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为什么这些小动物的名字都有虫字旁? 预设1:这些小动物都是虫子。 

都是虫子吗? 预设

原来,这些字的一部分都跟这个字的读音有很大的关系,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字,一边表示字的意思,另一边表示字的读音。我们把表示意思的一边叫做这个汉字的形旁或者义旁;把表示读音的一边称作这个字的声旁,把按照形旁和声旁创造出来的汉字我们叫做形声字。 

根据规律猜字:

根据形声字的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认识其他小动物。(点击课件,出示词语:蜈蚣 蚜虫 蝈蝈 蚂蟥 蛐蛐) 

这些都是形声字,你猜出了哪个动物的名字? 预设:我猜出了蚜虫。(师点击课件,出现“蚜虫”的图片与文字) 

对了!你是怎么猜出来的?预设:我想牙齿的牙加上虫字旁还念蚜。 

4.根据形声字这个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剩下的几个个生字呢。 ppt出示:粮 食   迷 造 

谁来读读这几个生字?读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粮这个字总是和“食”分不开,指的是食物,食量;ppt出示,食的实物图片。 

小结:迷和米声调不同,造和告声母不同,可它们也都是形声字。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这几个形声字吗?(ppt出示)这其实是要告诉我们,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会有些小变化,我们需要学会灵活运用才行! 

五、作业设计 1. 朗读课文。 2. 观察家中的小动物活动情况,讲给家人听。

六、 【板书设计】 

5 动物儿歌 

蜻蜓  半空展翅飞,

蝴蝶  花间捉迷藏。

蚯蚓  土里造宫殿,

蚂蚁  地上运食粮。

蝌蚪  池中游得欢,

蜘蛛  房前结网忙。

《动物儿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教材分析:

识字5是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2个识字单元的第一课,识字单元要着力渗透汉字文化,体现汉字规律,激发识字兴趣,指导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字5 《动物儿歌》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介绍了六中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教材还配有生动有趣的彩图,展现了动物活动美好快乐的画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由此,依据文本特点,除了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重点是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以形声字教学为主体,着力体现识字教学的多样化。教学中,将分类识字与随文识字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特点,循序渐进地掌握形声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在画面中感知,在诵读中理解,在游戏活动中习得识字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从喜欢汉字走向自主识字。识字之后分类指导书写生字,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注意生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汉字的能力。

课时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诙谐“迷、造、运”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儿歌。

教学重点:

1.有节奏的朗读儿歌。

2.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渗透不同的识字方法。

前置作业:

1.从图片或生活中认识文中的几种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找出几个也带有虫字旁的动物名称,做成词卡。(如蝙蝠、蚜虫、蜜蜂)

3.想想虫字旁的都是昆虫吗?从网上或书中找找答案。

一、图片导入,激趣说话 

1.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今天老师也请来几个动物朋友,他们来猜猜它是谁,出示谜语。出示两个谜语

3.过渡:同学们,这些小客人在和我们捉迷藏,它们藏在了一首儿歌里。(出示课题:动物儿歌)

设计意图: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图片可以直观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遇到感兴趣的图片会积极表达、乐于表达。从而抓住契机,训练说话,既突出动物的主题,又与课文内容建立联系,巧妙地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儿歌,识记形声字 

1.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读一遍儿歌,把读的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请一个同学读儿歌,大家当小评委,如果满分10分,你给他打几分,打到评论区。

3.教师评价:敢连麦,而且能把儿歌正确读出来,老师为你点赞。

4.听老师读一遍,这次要注意听听老师哪里停顿了,请你再读一遍,这次要注意停顿。

5.请你再录一遍,这次我们听听谁能比上次读的有进步。看来,大家都注意到了停顿能把意思读得更清楚。

6.第三次请你找一找儿歌中的动物朋友,并把它们圈起来,把你找到的动物朋友的名字通过录音小话筒告诉大家。

7.大家把这六个动物朋友都找到了,我们看图认识一下它们,请你分别来叫出它们的名字,教师一幅图加一个词语(加拼音)蜻蜓的拼音强调后鼻音。蜘蛛强调是翘舌音。

8.瞧,这些名字有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六个生字呢!出示,“蜻、蜓、蚂、蚁、蜘、蛛”六个生字。

课件出示虫字旁的六个生字,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特点,发现规律。(请你仔细观察这六个生字,这几个汉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汉字都是虫字旁,你们猜猜虫字旁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这六个汉字组成三个词语,表示三个动物,我们一一验证一下,到底)表示属于昆虫类,蜻蜓和蚂蚁是昆虫,蜘蛛就不是昆虫。我们再找课文中其他有虫字旁的字来看见,出示“蝴蝶、蚯蚓、蝌蚪”它们中有虫子吗?(蝴蝶是昆虫,而蚯蚓和蝌蚪不是。)

组织学生展开识记生字游戏。 现在我们换个花样学习汉字,看你能不能发现这些生字的另外一个秘密。我来生字的右边的汉字,你来读这个字,一会儿我们交流,你知道了什么秘密。(师:青,生:蜻;师:廷,生:蜓;师:马,生:蚂;师:义,生:蚁;师:知,生:蜘;师:朱,生:蛛)生发言:老师读的右边的字和整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似。这样的字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形声字。左边的虫字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右边的字提示这个字的读音。

我们在课外还找到哪些带虫字旁的字呢?把你做成的字卡或词卡拍照展示一下,根据右边的字猜猜整个字的字音。再读出来让大人听听对不对。

看来我们有发现了形声字的又一个秘密。老师这里也有几个虫字旁的字,你能猜猜读音吗?出示蚊子 蜈蚣 蜜蜂  龙虾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先集中识记虫字旁的形声字,在自主发现中了解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借助游戏,运用有序语言识记形声字,再将生字组词迁移到句子中,尝试读文,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发现汉字的特点,树立归类识字意识。

有意思的形声字学习之后,我们把小动物送回儿歌,再把儿歌完整地读一遍。

三、诵读儿歌,随文识字 

1.分句朗读,识记生字。 

(1)齐读第一句。学习“迷”和“藏”。

这首儿歌有几句,大家在评论区用数字表示出来。

出示第一句。第一句除了我们之前学过的蜻蜓,还有两个生字宝宝呢?读出他们的读音。迷和藏 

(A.请你选择一种喜欢的识记方法来认识这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如“迷”字可以猜字谜“蚂蚁搬走大米”。B.扩词捉迷藏。你的小桌子里小本子藏着什么秘密吗?你玩过捉迷藏吧,藏起来不让别人轻易发现。我们读词语(捉迷藏)

(2)自由读第二句。把这句中藏着的生字宝宝读一读,学习“造、食、粮”。

(A.采用形声字识字法和部件组合方法,交流。如“粮”字和米有关,所以是米字旁加个“良”。“造”也是个形声字。B. 扩词认识食,粮食,食粮。食是吃的东西。

(3)自由读第三句。学习“网”字。

(A.朗读,看一看哪个字最有趣。问:你见过蜘蛛网吗?我们一起看一看书上的插图,看看蜘蛛网的样子。B.字理识字:课件出示“网”字的字理演变过程。这个网子古人就是根据蜘蛛网的样子造出来的呢。组词语:一网打尽、天罗地网。

2.送字回文,老师问大家答。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策略。汉字只有放在具体语境中才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在随文识字中采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巧妙地将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展开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与探索兴趣。

3.出示词语再读一次词语,去拼音读一次。

恭喜大家识字关顺利通过,给自己加一颗星。

四、指导书写

教师着重指导“造、迷、运”。

明确笔顺:走之旁的字要先写里面,后写走之旁。

示范书写:学生观察并书空,发现并把握写字节奏。(笔顺口诀:走之旁,真辛苦,先装货物再赶路。)

生描红,每字对比书写两个。

设计意图:低年级写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功。教学中,先由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每个汉字书写的注意点,再运用通俗的歌诀帮助 学生记忆写字要领,有效增强写字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写字能力循序渐进。结尾处结合板书启迪学生热爱自然、关爱动物,体现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四、检测

现在我们知道动物朋友都在忙什么了吗?

出示,连一连,请一个同学连麦回答

大家一起读一读课后的这些词组。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又交到了许多动物朋友和汉字朋友,希望大家用爱心对待自己的朋友。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动物王国的秘密。

捉迷藏教案篇9

1.

通过观察、排除的方法学习寻找缺失的数字。

2.

熟悉游戏的玩法并遵守游戏规则。活动教具: 10把椅子(椅背上有 1 ―10十个数字)、 10个头饰(头

饰上有数字1 ―10十个数字)

活动过程

一、引出游戏 ―捉迷藏,并介绍游戏规则

1.出示头饰,认认头饰上的数字,引出游戏―捉迷藏。

师:今天,朱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花,你们看,这些花上还藏着数字呢,咦,都有哪些数字呢?(反过来,花朝下,一一出示花)

2.介绍游戏规则。示范戴一顶帽子。

师:花儿戴在头上,就是一顶数字帽子了。你们想不想和数字帽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好,那你们可要听清楚游戏规则,这样才能成功。记住游戏规则: 1.不能偷看自己的数字,2.不能说出别人的数字。明白吗?

(析:幼儿从好奇礼物“数字花”变为“数字帽子”开始,个个显露出神奇,对捉迷藏的游戏充满了期待。)

二、游戏一:根据少 1或者多1的关系,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0、9的头饰和两名幼儿做游戏,交流用什么方法猜数字的。

师:好,那我们先请2个小朋友来玩游戏。先看看这两

个数字是几?(9、10)他俩谁大谁小?哪两个小朋友先来?

每人一顶帽子,请你猜出自己的数字后,赶紧坐到自己的位

置上。(贴有相应数字的位置)

师:谁来介绍一下,猜数字的方法?

师(小结):要知道自己的数字,先要观察同伴的数字,

缺少的那个就是自己的数字。

(析:游戏初始,幼儿要明确游戏规则及玩法,再先观察同伴的数字是几,继而推理出缺少的数字才是自己的。)

2.和数字6、7、8做游戏,并验证方法。师:很好!现在,请3个小朋友过来做游戏了。看看是哪三个数字? (6、7、8)有谁知道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秘密?

(一个比一个多;相邻数;多一和少一)这么多秘密,我们记

住它。我们还要记住游戏的规则!看谁坐得又快又对,

开始!

师:你为什么坐 8?(因为他们是 6、7,所以,我就是8)

(析:幼儿通过相邻数和数之间多一少一的逻辑关系,记住了是哪几个数,然后经过观察、思考,寻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个数―缺失的数字。)

3.利用数字1 ―5做游戏。师:刚才呀, 9、10、6、7、8、都玩过了,还有几个数字没

玩过? (1、2、3、4、5)嗯,对了。那刚才没玩过的,都上来。师:有人坐错了吗?为什么?

(析:幼儿玩过前面五个数字后,已经渐渐掌握了游戏的方法了,也猜测出还剩下的是哪5个数,这次没玩过的幼儿都勇敢地表示要加入游戏,而且显得自信满满。)

三、游戏二:利用单、双数,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3、5、7、9进行游戏。

师:现在,我们玩难一点的,捡一些数字玩。(先给孩子看一下)这些数都是什么数?(单数)哪几个勇敢地上来的?看谁猜的又快又对?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知道是9的?

师(小结):“小朋友真厉害,你们知道了要想猜到自己的数字是几?一定要记清楚原来有哪几个数字,然后再找一找,缺少的那个数字,就是你自己的数字。”

2.利用数字2、4、6、8、10进行游戏。

师:好,还剩下5个,会是什么数呢?(双数) (2、4、6、8、 10)这些都是双数。谁来挑战一下的?看谁猜得又快又对?

(析:幼儿思维活跃,并坚信自己猜出的答案,还大胆地把思维的过程用语言进行完整地描述,对单双数的概念也得到了理解与巩固。)

四、游戏三:利用随机的数字,寻找缺失的数字

1.幼儿随意选择五个数字,一起进行猜数字游戏。

师:你们还想玩吗?还想怎么玩?(那我们 10个数字一起玩)每人一顶帽子。相互看一看,自己再猜一猜,你应该坐哪里?

2.请客人。老师交换每个人头上的数字,老师把几张椅子进行换位置,游戏再次进行。

师:一起把帽子拿下来,看看坐对了吗?师:游戏真好玩,那我们一起到教室里把好玩的游戏告

诉其他小朋友吧!

(析:利用随机数字进行游戏,再次挑战了幼儿的思维,通过换帽子和换椅子,又一次增加了游戏的难度。活动中,幼儿始终表现积极,情绪高涨,活动结束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反思

1.

教具的简约、新颖性。以可爱多变的“帽子花”作为教学具,是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一个标有数字的花朵,一会儿又变成戴在头上的帽子。以和幼儿谈话导入,老师给小朋友带礼物了―花。继而幼儿一起和“帽子花”玩捉迷藏的游戏。把枯燥、抽象、严谨的数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去想、说、做。

2.

活动的游戏性。游戏是幼儿所青睐的,整个活动幼儿都在游戏中积极主动思维,始终处于乐学、会学的状弁中。教师将数之间的多一少一关系、相邻数、单数和双数的一些数概念,巧妙地融合于游戏中,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捉迷藏教案篇10

第一节是英语。外教老师来了,男士,棕色头发。他一进门,就在黑板上写了个“Matt”,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写这。只见他指着这个单词,微笑着对我们说:“Hello. My name is Matt.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我们回答。

外教老师说完这一句就坐到教室后面去了。

接着,班主任徐老师就让我们看投影《开学第一课》。时间太长了,我看都看不下去。正好老师问谁想上厕所。几个同学上完厕所,投影也完了,可是第二节数学课却泡汤了。

第三节课来了位老师,她说她姓曾,让我们叫她曾老师。她带我们上了五楼,开始教我们唱《你叫什么名字》。这首歌太短,我们很快都学会了。

第四节课回到了一楼,该上体育了。一位男老师走进来,说他姓冯。冯老师说:“操场在施工,教室空间太小,你们说干什么好呢?”

“捉迷藏!”我们异口同声地喊道。

冯老师笑了,说:“捉迷藏或猫捉老鼠,都没法做,要不然我们说谜语、讲笑话吧。”但我还是不大乐意。

有一位同学说了谜语,我们都猜不出来,他说:“正确答案:眼蛋。”我们全班同学嘟囔起来:

“眼蛋!哪有个眼蛋的?”

“不会吧,是眼蛋?”

“还眼蛋呢!”

该我上台了,我说了谜语:“一间屋子三个门,里边住着半个人。”这个谜语虽然短,但是稍微难一点,谜底是裤子。

一会儿班主任徐老师进来了,体育课就结束了。

捉迷藏教案篇11

例如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在讲逆向求和应用题时,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大家要在苹果树下(贴在黑板上的一幅画)做游戏,并明确提出:“谁能在游戏中明白点什么道理,老师就送给他一个红苹果。”学生们一听,个个跃跃欲试。第一个游戏是“捉迷藏”,我捉、他们藏。在欢快乐曲中,他们有的爬上桌子,有的则钻到讲台下,却都掩饰不住一脸的兴奋。我捉到8个学生后,神秘地问:“你能猜出今天玩捉迷藏的同学有多少人吗?”我的话音刚落,只见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更有许多孩子迫不及待的报出数来。“15人”!“你们是怎么想的?”孩子们理直气壮地说:“把捉到的和没捉到的合起来就是今天玩游戏的同学。”在大家的掌声中,许多孩子得到了红苹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只要有大部分学生明白道理就可以进行例题教学,但我想这时还会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从游戏中受到启发,不能让这部分学生落伍,于是我又与学生开展了第二个活动。

第二个游戏是“贪吃的金鱼”(我用玻璃做了一个教具,呈长方形,上方有口可喂“食”,中间有一块隔板可将长方形分成左右两部分,正面右半边贴了一张可爱的金鱼图形)。我拿出一杯“鱼食”,问:“知道老师要放进多少粒鱼食吗?”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然后我很快将鱼食倒入玻璃匣中,并插下隔板说:“咱们先看看金鱼吃了多少粒鱼食”?掀开“金鱼”,学生能清楚地数出进入鱼腹的有6粒。然后我又和学生一起数出外面还剩5粒没吃,我马上追问:“这回你知道老师放进去多少粒鱼食了吗?”还没等老师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喊“11粒!”追问原因,连平时最慢的一个孩子也说出“把金鱼吃了的和没吃的合起来就是老师放进去的。”

两个游戏做完了,数学问题也轻而易举解决了。过去我认为说不清、难理解的逆向求和问题,在活动中被学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们用自己明白的道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象征成功的苹果被摘光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我从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捉迷藏教案篇12

跳跳妈妈补充说:

我们很少给跳跳看电视,别人家看电视的时间是我们家的“阅读时间”,持续的有益阅读让跳跳对色彩、图案或者说美感有相对比较敏锐的感受,还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文字,潜移默化中又学会了一些小知识和小道理。不过,对我们来讲,最最重要的是,在这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小跳跳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她有自己的见解,而亲子感情的升温更让我们一家其乐融融。这些比纯粹看电视上的动画片有意义多了。

二、游戏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没有兄弟姐妹,周围也很少玩伴,于是我们就经常利用休息日和平时晚饭后的时间,和跳跳一起运动或者玩游戏。我们三个最喜欢捉迷藏,家里的院子很大,很适合大家一起玩捉迷藏,一会儿跳跳和爸爸藏起来,妈妈找,一会儿又和妈妈一起“捉”爸爸,一会儿她躲,让我们找她,我们会假装找不到,让她又开心又得意,每次都是她自己忍不住跑出来了。我们还经常玩老鹰抓小鸡,最搞笑的是跳跳吵着要做母鸡,高高大大的爸爸反而要做小鸡,身躯庞大的“小鸡”拉着小小的“母鸡”,结果没被“老鹰”捉到,自己摔了个大跟头!

跳跳妈妈补充说:

玩是每个小孩子的天性,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话,不仅为孩子的生活增添欢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孩子强壮的体格和健康的性格。父母陪孩子一起玩游戏,一方面可以加强孩子对父母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好处。其实,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也可以让做父母的我们再次体验“童年”,何乐而不为呢?

三、旅游

我们俩的休息日基本上都会陪跳跳一起出去旅游,我们去过很多地方。除了各种景点,各种门类的博物馆也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运河博物馆、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西湖博物馆……我们还会去高校,中国美院、浙大、浙工大……我们不强求她一定要记住或学会什么,就这样陪着她一起看、一起玩。如果是她感兴趣的地方,我们可能会连续去个五六次。有时候,几年前游玩时的细节,我们大人都记不住了,她还能很鲜活地回忆起来。

跳跳妈妈补充说:

首先感谢跳跳,因为有了她,我们去了很多以前想去但抽不出时间去的地方,过后发现真的很有意义。

捉迷藏教案篇13

目标:通过玩丝巾练习抛、接、走、跑等动作,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1)热身运动:幼儿随音乐《快乐小猪》做动头、动膝盖、动手、动脚等动作。(2)师幼拉个圆圈坐下,教师示范玩抛、接丝巾的游戏,启发幼儿探索丝巾的玩法:教师当猫妈妈,幼儿当小猫,双方玩捉迷藏游戏。小猫试着用丝巾把自己的头、手、脚藏起来,猫妈妈找小猫。(3)小猫尝试用丝巾将自己全部藏起来,并且不发出声音,不让妈妈找到。

分析:丝巾柔软、可塑性强,很适合幼儿玩,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在该活动中,虽然幼儿看上去玩得很开心,但是运动量远远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个活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丝巾探索游戏。幼儿园里像这样的探索性体育活动非常多,有探索呼啦圈玩法的,有探索纸箱玩法的,有探索轮胎玩法的,有探索“尾巴”玩法的,等等。

针对当前幼儿运动能力较差、体质下降的现状,《指南》明确提出幼儿“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这一目标,意在引导教师和家长重视幼儿体质、体能的培养。因此,像“好玩的丝巾”这类一物多玩式的体育活动应注重调整其活动密度,增加运动量。上述案例中,在幼儿自由探索了丝巾的各种玩法之后,教师应该选取几个运动量稍大的玩法和幼儿一起玩,比如:将丝巾举在头上奔跑,比比谁跑得快:将丝巾放置在胸前,看谁能够飞快地跑而不让丝巾掉下来:将丝巾变成一条“河”玩跨河游戏:将丝巾变成“尾巴”玩“捉尾巴”的游戏,等等,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又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案例2:中班体育活动“和椅子玩游戏”

目标:探索椅子的各种玩法,练习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活动过程:(1)热身运动:听音乐和椅子玩游戏。(2)自主探索椅子的玩法,教师着重启发幼儿借助椅子助跑跨跳;(3)练习助跑跨跳,先是将一张椅子放在地上跨跳,然后是将两张椅子并排放在地上加大跨跳难度,接着是将三张椅子并排放在地上继续加大跨跳难度。(4)放松活动:坐在椅子上相互捶捶背、捏捏肩、拍拍腿。

分析:在该活动中,幼儿一直用椅子做着跳的动作:在准备活动中,幼儿听音乐跳:在探索活动中,教师不时提醒幼儿将椅子放倒进行助跑跨跳的活动:在主体活动部分,更是逐步加大难度,层层深入地用椅子开展助跑跨跳活动。有一个小女孩不敢跳,教师拉着她的手一直鼓励她跳,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直到女孩子涨红了脸跳过去才罢休。该活动一直进行了30分钟,才进入放松环节。此时,幼儿已累得满头大汗,疲惫不堪。

很显然,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在“助跑跨跳”的技能训练上,但这种专项训练方式违背了《指南》的相关精神。幼儿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力量较小,专项训练容易造成幼儿局部机体过度疲劳,对幼儿的生长发育不利。在上述案例中,幼儿腿部运动负荷偏大,其他部位的运动负荷不足,达不到全面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组织这类体育活动时,教师在关注幼儿某一技能的同时,要兼顾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全面锻炼,尽量使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和椅子玩游戏”这个活动可以进行以下调整:在幼儿探索椅子玩法的过程中不必强求其玩“跳”的游戏,应让幼儿自由探索,运动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使上肢和下肢都得到充分锻炼。主体部分学习“助跑跨跳”时可以设计“小兔采蘑菇”的情境游戏,在幼儿基本掌握跨跳方法后,教师用椅子拼摆几条宽窄不一的“河”,再设置一些草地、木桩等障碍物,“小兔”们在采蘑菇的路上需要爬过草地,跳过宽窄不一的河流,还需要走过木桩,最后可以就采到的“蘑菇”进行统计,这样既能让幼儿锻炼多种运动能力,又能增加活动情趣。

案例3:大班体育活动“捉尾巴”

目标:锻炼幼儿奔跑的技能,能够按要求追寻目标。

相关精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