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实用13篇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1

微电影,英文名字为MicroFilm,即微型电影,它指的是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以及新技术三者结合下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其播放时间短、故事情节完整并紧凑、画面感强。微电影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微电影的制作目的一是为了能够使观众得到启示,二是希望唤起观众的同情心。由于微电影播放时间短,故事情节紧凑且内容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观众在长时间内,依然会对微电影内容记忆犹新。

一、微电影存在的问题

(一)人们对微电影的错误认识

不得不承认的是有些微电影制造者传播色情思想,制造出低俗的微电影在网络上播放,这些会导致一些观影者对微电影产生误解,会使他们觉得微电影都是低俗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但是这些低俗不堪的微电影只是占一小部分,任何事物都有其糟粕的一面,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认为微电影都是低俗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二)微电影存在的具体问题

首先,有些微电影剧情空洞,剧本不成熟,可能仅仅是拍摄者的一个简单想法。其次,拍摄者不够专业,取景不到位,毫无景深变化,画面廉价感重。再者,有些微电影演员没有上过正式的表演课,因此表演不生动、形象。微电影后期制作潦草,剪辑不系统,叙事不清楚。最后有些微电影在声音处理方面也不够专业,背景噪音过大,影响观看效果。

电影的制作需要完整的制作系统。需要剧本,摄影,演员,后期,配乐这些环节系统化,优质化,这样才能拍摄出好的微电影。因此,微电影要在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第一个研究方法为文献分析法。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和在网络进行搜索,将收集到的有关微电影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首先,在图书馆中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微电影艺术接受的审美规律研究情况调查以及与之相关方面的文献,包括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等等,对整个微电影情况和各个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掌握。其次,在互联网中流览了大量的教学科研网站,例如百度、中国知网、读秀、万方、维普等等,进一步加深了微电影艺术接受的审美规律研究情况的认知。

本课题的第二个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本人将选择本市最繁华地段对15--55岁年龄段的400名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为他们属于哪个年龄段,他们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以及喜欢这类电影的原因。只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才能真正的了解到大众对微电影艺术的审美规律。

(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1.收集、整理数据。现将微电影类型总结如下:草根恶搞型;青春爱情型;励志奋斗型;感人亲情型;唯美风景型。

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表格如下:

2.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首先被试人群随机选择,因此本调查方法具有公平性;在调查人数略多一些,保证本调查结果的可靠性;由于是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去选择答案,因此确保了本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由于问题涉及范围具有专一性,因此可以保证进行本课题的有效性。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2

被称之为“屏幕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影视作品在成为他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是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对大学生的生活、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励志影视剧是指描写人物通过不断的坚持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电影和电视剧。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相对滞后的励志教育。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智慧的启迪,品格和情感的培养都有着极有价值的教育功能,并对大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 强化大学生的意志

人的意志总是体现在人的行为活动中。意志与情感和认识紧密联系,彼此渗透。据访谈结果显示,很多受访谈的同学表示在观看完励志影视剧之后,像是上了一次思政课,剧中的人物的成长和奋斗,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激励着他们面对困难不放弃。这种借助于影视的榜样形象,以榜样的高尚情操和励志事迹等所进行的一种示范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榜样励志教育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其展现的贴近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人物事迹和他们展现出来的精神,对大学生产生了教科书式的影响。第二届大学生电影节中,有位大学生这样写到:“在观看《我的长征》时,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可是我咬着牙告诉自己不能哭,要像红军战士钢铁般的坚强,用事实来回报为革命先辈们。学好知识,敢于拼搏,前仆后继,继往开来。以长征精神为鉴,作为我们今后学习的动力。”从影评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品中主人公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促使他模仿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并激励他在今后努力奋斗。

2 形成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

电影电视还具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宣泄安抚功能。观赏影视剧的过程能对观众的心情起到安抚、慰藉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需求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理想难以实现,往往处于焦虑中。而在励志影视剧中虽有困难重重,但最终获得成功。因此,大学生观赏影片后会感到心灵得到安慰,情绪得到宣泄,并得到一些奋勇向前的勇气和信心。影片多传达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阿甘正传》里的阿甘,虽然天生愚钝,但是乐观努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停止他奔跑的脚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柯察金的坚韧和毅力,这些鲜活的人物,作为榜样无不激励着当今大学生不怕困境,战胜自我,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3 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健康向上的影视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电影电视里所展现的人的成长足迹、一连串精彩的故事情节,无不在我们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到大量的从我们的课堂里、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观看励志影视作品,对您价值观产生了哪方面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6.43%的同学认为励志影视剧帮助他们树立的积极的人生观;25.76%的同学认为他们的亲情道德观念得到提升;19.86%的同学审美观得到提升;还有17.95%的同学认为观看励志影视剧增强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例如一些体现爱国主义的励志影片《亮剑》《开国大典》等,剧中真实的再现了历史,对人物刻画细腻感人,场面真实壮观,使得他们的爱国感情得到了共鸣和抒发,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再如一些关于青春励志题材的影视《翻滚吧,阿信》《士兵突击》等,在西方文化不断侵入的今天,观看这类优秀题材的青春励志片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成长观。

4 树立崇高的信仰

信仰指向人生的目的和方向,它是人们为之奋斗而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追求理想的过程既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潮流,又要有为理想为奋斗的坚定信仰来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重重阻难,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影视作品所折射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千差万别,从各方面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以其特有的形式和有利条件,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日益成为学生们重要的思想源泉、心理依托和感情寄托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一些大学生开始重新思考信仰,他们在内心深处需要有一种东西去引领,有一种精神去指引。励志影视剧的题材风格虽各不相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它们都会传递给人一种正能量,能够激发一个人的生活热情和工作学习热情,促使人们奋发向上的一种精神。励志影视剧所传递的这种追求和精神是一个国家民族振兴发展、大学生健康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励志影视作品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生动可信的教材。真正的艺术,总是隐喻着对生活、对现实或对生命的最为深切的印象和感受,它以灵魂和精神的力量深入到人类感性世界的深处,帮助我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把一种新的能量灌输给我们,引领我们进入日常生活的超越性境界。那些爱国主义思想影片、那些信仰教育影响等等,都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影响着大学生,激励着他们坚强、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励志影视剧所描绘的各种各样的积极的人物角色,所展现出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大学生学习到很多从当今的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潜移默化的为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信仰提供了正确的导向。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励志影视作品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3

“励志”一词借鉴于西方,它对应的英文是Inspire,有激励(人们奋斗)的意思。励志剧的常见主题有英雄主义、个人奋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等。励志剧首先是一种类型剧。励志剧的叙事,基本上都是探求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重新寻找自我,重新确立自我的故事。由于电视剧的集数较多,因此剧中所表达的理念往往都是多元的,我们看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励志剧,关键看“励志”是不是本剧表达的主题,或是几个主题之一,叙事本身是否具有激励作用。例如《亮剑》,电视剧不但描述了李云龙作为军人的“亮剑精神”,同样也描述了李云龙和赵刚等战友的友情,以及他和两任妻子的爱情,同时还穿插着“婚外情”这样的家庭伦理主题。但是,这些友情、爱情和伦理主题并不是主要的,李云龙超凡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传奇经历才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原因。“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主人公充满勇气和自信的话语彰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可见《亮剑》中的励志精神才是电视剧所要传达的主题,李云龙的传奇故事也增加了主题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励志剧的定义在于影视剧的主题是否具有“励志”意识。

励志剧区别于纯娱乐剧,传达的是一种精英文化意识,而传达程度则取决于观众对影视剧的解读。就像爱情剧、伦理剧、情感剧希望观众从剧中看到的是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思考,励志剧也希望观众更关注于主题而不仅仅是剧情。励志的主题是否符合主流的文化、伦理和社会规范,也是励志剧的重要特征。励志剧生来具有的“文以载道”的本质,使其不得不肩负起弘扬主流思想的任务。《少林足球》虽然形式上是一部喜剧,但它的主题正是“自强不息”,符合主流文化的道德要求,而且是讲述小人物历经困难,战胜诱惑,最后取得个人成功的经典励志故事,因此它正是一部笑中有泪,给人以慰藉的励志电影。同样,很多武侠类电影,比如电影《黄飞鸿》系列,其主题就是“男儿当自强”,也是属于武侠题材的励志电影。相对的,有些影视剧并不具备励志的特征,如电影《英雄》所表达的主题是“存天理,灭人欲”,无法产生激励的作用;电影《夜宴》、《十面埋伏》的主题是“阴谋”,显然也不符合主流的伦理道德。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虽然有像“杰王子”这样至孝至忠的人物,但是由于影片的主题不是真正表达“忠孝”精神,而且叙事情绪是悲观的,因而也不能归类为励志电影。

“励志”的特征

社会的意识形态有主流和支流之分,社会主流意识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任何类型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社会反映,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因此一个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任何国家和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于绝大多数民众对于主流意识的认可,而这种认可有强弱之分。如果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2],大部分社会成员都能认可社会的主流意识,那么整个社会文化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励志剧作为“文以载道”的大众传播手段,必然要反映社会主流意识。从励志剧的主题来说,凡是属于人类共同情感的,经过时间检验的那些“励志”思想,客观上都是符合主流意识的。比如正直、善良、勇敢、勤奋、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等。这些优秀品质,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受到人们的推崇与尊敬。这也是为什么励志剧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原因。相反,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往往不具备“励志”的特征。比如近年来甚嚣尘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和暂时的心理愉悦,但其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由于它在客观上不符合中国文化中强调勤俭朴素的主流意识,因此也就不能作为励志剧的主题。“励志”的主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主题大都设定在对待困难的态度是乐观主义,人物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这个特点使得励志剧在叙事风格上倾向于现实主义风格,更多地关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电影《喜剧之王》是一部半自传式的影片,其中很多情节都是根据主演周星驰本人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剧中主人公尹天仇的口头禅是:“龙套总得有人跑,路人也总得有人当。”即便在他做跑龙套演员多年之后,依然不忘时刻勉励自己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电影本身就是周星驰个人奋斗史的真实写照,也正因为如此,影片才能表达出前所未有的真诚和感染力。

此外,励志剧作为影视艺术这一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客观上具有疏导公众情绪的作用。“励志”主题的积极性能引导观众从正面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从而减少社会摩擦,增加社会稳定性。同样还是在电影《喜剧之王》中,主人公虽然想努力成为明星,但他并未因此丧失自己的原则,甚至能在金钱诱惑面前选择安贫乐道,保持一颗平常心。这种看似阿Q精神的“励志”,其实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在社会体制不能完全改善低收入者生活的情况下,虽然客观上可以通过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来增加低收入者的物质所得,但是幸福感这一重要的生活指标并不是按照个人所能支配的物质资料的绝对数量来衡量的,而是根据个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来决定的。这种满足感往往与其欲求成反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这种“励志”精神的很好概括。

励志剧的“励志”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它是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于人类普遍性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外在体现,人文精神则是由人文知识内化而成的精神成果。人文知识可以呈现在书籍中和言辞里,而人文精神只能在人们的情感上和行动上表现出来。“励志”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可以在情感上打动观众,在行动上引导观众。比如电影《麦兜的故事》的主人公麦兜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香港人的缩影,他勤奋而且真诚,虽然面对经济不景气等一系列生活问题,但是依然乐观地面对人生,努力工作。这部电影给刚刚经历了金融风暴的香港观众以极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鼓舞,同时也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励志剧面对的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有着共同的情感和困惑,因而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

“励志”的实现

励志剧的“励志”作用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励志剧的成败,更关系到励志主题能否成功地传达给观众,使其理解、消化、吸收并接受。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结合了声、光、电的现代艺术形式,能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电视剧,它的播出时间较长,往往持续数周、数月甚至一整年,因此这种刺激作用也就更持久。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称为“移情作用”的现象,它能使观众不仅接受励志剧的观点,更能实践这种励志精神。具体地说,“移情是指受者对自己能力无法实现的愿望或不存在的经历,通过对讯息内容的角度置换,达到心理的满足”[3]。在现实生活中,事事并不能尽如人意,人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困难无法被克服,目标屡屡不能达成时,就会造成人的心理焦虑,甚至精神的压抑。而通过励志剧的移情作用,观众通过观看励志剧,在电视直观性、现实感的自然属性下,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剧情中,身临其境地和剧中人物一起体验如何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并战胜困难的心理经历。通过将励志剧中的励志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行内容置换,实现了观众的心理愿望,缓解了心理压力。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一张一弛”,励志剧的移情有助于保持人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坚定信心并取得成功。

观众对于“移情作用”的接受前提是观众潜在的审美期待,移情的作用程度也与受众的接受心理密切相关,而“对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研究离不开两种重要理论的主要观点的支持:一是接受美学的重要观点的支持;二是现在解释学的相关理论”[4]。“电视受众在欣赏影视作品之前,由于电视受众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他们原有的各种经验、趣味、审美理想会在欣赏影视作品时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5]

好莱坞钟爱的励志电影中,个人的奋斗和个人的成功是经久不衰的主题,它和西方崇拜英雄和热衷英雄史诗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如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由于其根植于西方的基督教背景,其主题中的“救赎”思想就不大为中国观众所理解。电影中的主人公安迪蒙冤入狱,他计划越狱的行为在中国观众看来是具有水浒英雄的反抗精神,恰恰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这种误读。影片的主题已经在片名中点出:“救赎”源于人类的原罪,而安迪的原罪在于,虽然他没有客观上对他的妻子和他妻子的情人进行犯罪,但是他的确有过部分实施犯罪的行为,即在酒后开车前往妻子的住所附近,并且也携带了武器,这些都是他被控有罪的“证据”。可以说安迪的犯罪意识是他被捕入狱的“原罪”,安迪通过在监狱中的生活重新找回了自我,使他最后成功越狱获得身体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在监狱中所受到的苦难,以及他为其他狱友所做的事,抵消了他的“原罪”,从而使他获得了宗教精神上的“救赎”。对于缺乏相似的心理体验或者生活经历的中国观众,很难通过“移情作用”接受这种“救赎”的主题。

观众对移情作用的接受过程从关注故事本身,到关注故事主题,最后完成主题在观众心中的内化,即接受该主题所传达的思想。观众对励志剧的关注是从关注故事本身开始的。一般来说,励志剧因其设定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使得文本相对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更有张力。比如《亮剑》,电视剧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到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主人公李云龙就处在日军坂田联队优势兵力的包围之中,要正面突围。观众根据生活的经历和对历史的了解,知道八路军在装备和人员数量均不如日军的情况下是很难突围的,想正面突围更是难上加难。这样,李云龙将如何带领战士成功突围就成了电视剧的一个悬念,观众不知不觉地就通过“移情作用”,将自己与剧中的李云龙做了心理置换,体验着角色的心理和思维。在剧中,李云龙大胆地将部队前压50米,并用最后的两发迫击炮摧毁了敌军的指挥部,使日军群龙无首,趁机成功突围。这样的处理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观众的审美期待心理得到了满足。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4

一部低劣的电影会让人后悔浪费两个小时的宝贵时光,而一部优秀的电影则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自闭历程》便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优秀影视作品。

影片《自闭历程》是根据真实存在的人物――人道主义屠宰场设计师兼自闭症作家坦普尔•葛兰汀真实的故事改编,片中追忆了葛兰汀的幼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她自幼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却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坚强的毅力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取得了伊利诺大学的畜牧科学博士学位,成为当今世界少数的牲畜处理设备设计与建筑专家之一。《自闭历程》改编自葛兰汀的自传,电影本身极其精彩,感人至深,在IMDB获得8.6的高分,可以算得上近年较为出色的几部电影之一了。

《自闭历程》中有一部分段落追忆葛兰汀的幼年时代,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应该有:一个噪音极大的电风扇,葛兰汀身穿公主般的裙子,蜷缩在屋子的一角,电影用跳切的画面,展现葛兰汀的内心画面。简单的影视段落,清晰地告之观众,这个孩子的童年和大多数孩子的差异:禁锢在个人的世界当中,不与外界联系与交流。正因为她不愿意交流,甚至拒绝交流,致使她在语言上有较大的障碍,到了4岁时还不会说话。也是那些代表她内心世界的画面,给她自幼在图像的记忆方面具有惊人的天赋埋下了伏笔。

影片《自闭历程》中描写葛兰汀青年时期的段落让我们看到她催人泪下的艰辛历程。由于葛兰汀患有自闭症,所以会产生很多让外人看起来很难接受的举动。她不喜欢穿裙子,一到姨妈家就把妈妈让她穿的裙装丢到纸篓里;去姨妈家下飞机的时候,脑子里会显现各种恐怖的图像,以至于阻碍了后面的乘客;在学校食堂里她无法正常进餐;甚至于学校生活给她带来种种压力,让她自行发明了一台可以让她解压的机器;这所有的行为都使得她难以合群,并且不被人理解。

由于有自闭症,比她更痛苦的人是她的母亲,从她4岁以后,她的母亲就没有办法再拥抱她。她恐惧于肢体的接触。葛兰汀发明的那台为自己解压的机器似乎在告诉观众,她不是完全不需要“拥抱”或是“肢体的接触”,她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只是她走不出自己内心的心魔,既渴望又惧怕人们给予的最直接的关心与爱,那个机器能让她平静,同时能让她感受到她内心能接受的“拥抱”。就是在一个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她却能一直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令人记忆最深刻的是她想尽一切法子进入本拒绝她进入的畜牧场,那种对自己专业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让观者肃然起敬。

作为自闭症的患者葛兰汀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她生命中遇到了好几位“伯乐”。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她的高中科学老师――卡洛克博。卡洛克博很早就发现这个有令人惊叹视觉思维的学生,并不断耐心地引导她,通过对她习作的表扬,让她树立起自信,并得到了众多同学们赞许的目光。片中多处回响起卡洛克博对她说的话:人生是一扇门,一扇打开之后呈现给你崭新世界的大门,而你需要做的就是下决心去打开它。每次葛兰汀遇到困难时,它总会盘旋在她的脑海里,激励她不断向前冲。当她站在毕业演讲台上难听地唱着Youll never walk alone时,讲台下没有人嘲笑她,只有尊敬,只有感动的泪水,台下坐着众多从嘲笑到敬仰的同学们,都为这位患有严重自闭症却自强不息的女孩所感动。

二、电影《自闭历程》励志意义解析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到: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好的影视作品可以纯洁人的心灵、鼓舞人上进。励志类电影主题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品,并催人上进。其导向性是借助电影媒介来鼓舞大众。但同为励志电影有切入角度不同的差异:“缺点改正型”“后进生转变型”“以正面引导、传统教育为目的”,等等,《自闭历程》是当代一部优秀的励志电影,它的切入角度是在性格上本身有一定缺陷的人,取得成功的曲折道路以及隐藏在这背后比常人更艰辛的历程。该电影的受众群体定位应是成人观众,但笔者观后认为该片是一部非常好的大学生励志教材。

当代大学生年龄段一般在18~25岁左右,该年龄段处于青少年向成人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仅体现在年龄,同样体现在生理、心理、世界观等各个方面。大学时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是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心理断奶意味着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例如:独生子女过多,对从住家生活状态转向集体生活为主的转型时间过长;各种不同的家庭问题导致孩子性格上的缺失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外界压力、青春期恋爱问题诱发的种种问题等。在校大学生做自我心理调整的能力普遍偏差,往往造成即使是极小的问题,但由于没有及时的指引,却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屡见不鲜。另外,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使得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校中的心理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生率高达15%,其中有35%的学生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明显,心理素质较差,不能承受正常的生活压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各教育主管部门十分关注的内容。大学生是祖国之栋梁、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也是将来国家经济、政治、政策的决策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对于任何一名大学生而言都有可以发掘的闪光点,但由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偏多,致使本应是人才却自甘堕落、混混度日的占有一定比例,这是国之悲哀、校之损失、社会及个人之不幸。如何调节这部分人的心理,积极鼓励他们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使他们成为可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中一个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课题。

在《自闭历程》中,主人公葛兰汀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自闭症,但是她成功了,甚至成就了比常人更优秀的成绩。片中有多处描绘关于主人公性格怪异的画面。她姨妈驾车从机场接她回家,她一路谈笑风生,不断地重复着一句电影中的对白。姨妈表面上跟着一起嬉笑,其实内心是十分费解的,这一点上观众也大多数能苟同。在对于学生心理问题上,我们探讨最多的是如何去改变他的心理状态或说治愈心理疾病。但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教育者、不是医务工作者,首先我们不具备治愈的能力,其次,把这个类型孩子当作“病人”去处理,在校园这个大环境下会带来更负面的影响。《自闭历程》给了笔者一个启示,在性格怪异的孩子身上,我们有可能发现他过人之处,我们用心去观察他、发掘他并引导他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成为对社会、对大众有用的人才,使他们达到自我心理的强烈满足感。这种教育的工作一定是艰辛的,甚至会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回报,但我们试想假如能从我们的这些“问题孩子”里面诞生一个“葛兰汀”或几个“葛兰汀”,岂不是教师之幸运、学校之骄傲、社会国家之财富。

三、励志电影的教育意义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将发挥80~90%。学校的教育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励志教育要让大学生乐意接受,必须突破传统的说教方式,例如合理运用优秀的励志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模式。

有资料表明,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据国外脑生理学者和电子计算机信息工程学者共同测试的结果:相同时间内,人们所获得的信息量,视觉信息是听觉信息的900多倍。如相同时间内看电视新闻比听广播新闻的信息量多900多倍。一个人看30公分厚的介绍一个城市的书,还不如看30分钟关于这个城市的录像。

影视作品能够理性地运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实在形式,以感性的表现方式把无形的人类情感、生活方式、思想活动生动地展现出来,引起观赏者的共鸣,最终达成创作者和观赏者之间心灵的沟通。影视艺术不仅是赋予艺术对象以“动”表现艺术,更是赋予生命和灵魂的艺术;成功的影视作品不仅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富有宽广的想象力、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震撼力,吸引着大众。

如今在大学生励志教育这个主题上的各类书籍、教材铺天盖地,满目皆是,致使教育者在选购时都无从下手。陈旧的说教手法,很容易引发学习者产生厌倦、逃避的心理,以致无形之中筑起了一道防线。但影视语言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它创造的新奇令人惊异,突破了人们原有的心理定势,使人们产生一种“思维的轻松节奏”感。诙谐、有趣而美妙的信息传递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爆发点,引发出人们由衷的认同感,心里就处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这种感官机能的适度兴奋,就在心理上消除了对“励志教育”直接植入的防线,此时学生们对他的“励志教育”根本目的则“乐而受之”。被教育者就这样在一种愉快的心境下完成一堂生动的励志教育课程。

总之,电影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表现力和影响力。同时,大学生励志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励志教育的教育方法、方式不能老调常谈,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创新新的方式与方法。今天我们读解的《自闭历程》是一部优秀的励志电影,同样也是一部优秀的励志教材,在今后任重而道远的学生教育活动中,我们还将不断发掘更多、更好的优秀电影。用电影独特的魅力感染他们、引导他们、鼓舞他们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丁留稳,唐柏林.价值多元化形势下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迹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

[2] 伯爵.《自闭历程》:自闭症患者的精彩励志人生[OL].Mtime时光网,2010-08-18.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5

作为经典的美国寻梦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向人们展示了营销员成长背后的心酸历程。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以现实人物的亲身经历作为剧本改编而成。克里斯·加德纳,作为电影中小营销员的他,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成为一位有名的投资家,通过他的自我叙述,也使得电影中自己的形象更加丰满而具有魅力。电影背景发生在陷入经济衰退的美国,每个人都渴望能够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而为自己的梦想坚持努力着,这是当时美国社会新的转折和起点,使得此部影片拥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影片刻画了在当时被失业与碰壁笼罩的社会中,美国人民流离失所,多数人民为了生活四处求职。作为一名黑人的克里斯·加德纳,同样也遭受着如此悲惨的经历,更加痛心的是他的老婆琳达忍受不了如此惨淡的生活,抛弃了他与五岁大小的儿子,生活的黑暗就这样缠绕在克里斯·加德纳的身上。 

面对各种挫折与失败的克里斯·加德纳,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着,然而上帝也并没有抛弃他,而是给了他一个选择的权利。一个需要半年的时间来实习的公司,在这期间他没有工资,20个人当中也只有一个人将被雇用,他可以选择坚持或者放弃,他看到与自己一同受累的儿子,想到他们父子俩的将来,毅然接受了如此严酷的考验。为了能够继续活下去,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所有医院推销并卖掉自己的骨密度扫描仪来换取生活费用。 

残酷的生活总是对他不依不饶,当他左右奔波挣钱来养活父子俩时,一份突如其来的税收单出现在他的面前,由于他无法支付租房子的钱,被房主从公寓撵了出来。父子两人无家可归,就睡在地铁站、收容所、公共厕所,任何一个可以暂且栖身的地方。生活的穷困让克里斯无比沮丧,沉重的压力也迫使他流出泪水,但为了自己孩子的未来,为了自己的信仰,克里斯咬紧了牙关,依旧努力坚持。他拼命提前结束自己在公司的实习,为了能有一个好的容身场地,他日复一日地到教堂祈求住所。克里斯期盼能够早日结束这痛苦的生活,而现实却残忍地玩弄他一次又一次。对于克里斯的遭遇,在寻求梦想的道路上的重重失败,他不时地会思考,上帝为什么对他这样不公,为什么生活会如此狼狈?但是他始终坚信,只要自己今天足够努力,幸福终究会来敲自己的房门,即便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无论如何也要坚强地迈出自己的每一步。克里斯用他能够想出的所有方法来节约生活费用,但老天却故意让他的扫描仪失窃,让他再次受到残酷世界的打击,逼他走上一条通往绝望的道路。然而再残酷的现实都无法击破克里斯坚强的内心,凭借他心中坚守的信仰,为了自己孩子今后的幸福生活,他再次无视现实的残酷,靠自己的双手推开残忍生活的阻挡,深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到达幸福的彼岸。 

他挺过了半年的艰苦生活之后,终于赢得了公司的认可,在众多的竞选人当中脱颖而出,被公司聘用。他也通过了上帝对他的重重考验,在这黑暗的时期中茁壮成长,终于成就了自己的股票经纪人一职,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在结尾,幸福来到了克里斯的面前,为他的执著和坚强,敲出悦耳动人的响声。 

二、电影中时代背景的透彻解析 

放眼其他类似的励志影片,例如《洛奇》叙述了一个无名拳手洛奇·巴布亚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突破重重难关,终于获得与世界拳王阿波罗·克里德争夺冠军的故事,和《奔腾年代》中生活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查尔斯·霍华德,从一名自行车修理工成长为汽车富商的艰辛历程一样,都是典型的欧美追梦电影。如同大多数的欧美励志电影,这部讲述营销员成长的影片,在内容方面也并没有给人太强的新鲜感。生活艰辛的克里斯,在起点方面就远远地落在了别人的后面,加上他本身是一名黑人的身世,使得他在周围人的眼中显得如此渺小,残酷的现实还不断地给他沉重的打击,在多重困苦的情况下施加压力。尽管生活如此不尽如人意,克里斯都没有想过要停止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在这样追逐梦想的道路中,充满了噩梦与荆棘,克里斯满身伤痕,只要还有最后一口气,他都要支撑着自己残破的身躯坚强地走下去。他也曾流下过绝望的泪水,但每当他看到自己怀抱中的孩子,心中都会燃起昂扬斗志。现实也将会臣服于他的脚下,依靠坚实的信仰与无数的付出,他终于成就了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幸福也来到他的面前,给了他美满安逸的结局。 

然而许多的励志电影在内容方面都显得相似,各种追梦的故事被导演们反复改编,而亚洲导演的思维也受到了欧美的影响,拍摄出了中国版本的欧美励志电影,并无创新可言。在外国文化的入侵之下,中国电影导演并没有进行深刻的反思,欧美励志电影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关键究竟从何而来。好莱坞电影导演的头脑总是睿智的,他们将美国人民的现实生活融入电影当中,描绘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替代了美国社会的精神面貌,体现出社会意识的大概走向和每个人思维的方向。影片的上映有利于增强社会民族的自信感,摆脱现实对自身的约束,增强人民心中积极向上的意识,成为每个人对自己梦想追求的基础。也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民,敞开了坚强与自信的大门。

经过各部励志电影累积而成的台阶,使得《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影片荣获励志经典的冠军称号,然而如此平凡的励志故事为何却拥有着如此之大的影视魅力,这是每位观众心中类似的疑问。这一切都与电影背后的时代背景有着极为重大的联系,电影讲述的故事处于美国社会陷入衰败与萧条的时期,每个人都被社会的失落和绝望所笼罩。在这样的背景与气氛的烘托之下,每个人心中的梦想都变得极为渺茫,社会急切地渴望能够有一盏灯来引领人们内心前进的方向,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坚定的信仰与顽强的精神便是这盏引路灯。如同克里斯在流下绝望的泪水时,进行了关于自己人生梦想的思考,当时的社会也应如此进行一次大彻大悟的反省。正因为当时国家毫无目标的发展,带给了人们迷茫的生活,才使得这部影片更加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影片里的主人公遇到了挫折,与其他励志电影相比,是最为严重和残酷的,折射出现实社会将会步入一个更为黑暗的时期。除了电影中克里斯与残酷生活的相抗争之外,好莱坞电影导演也将亲人之间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相比于同级别的影片中所不具有的故事情节,也使得这部影片的魅力大大增强,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对美国社会的衰败而感到默默悲哀。 

三、电影中主人公的精神内涵 

此部影片讲述的是克里斯·加德纳作为一名营销员时悲惨的人生经历,通过好莱坞电影的精致刻画,让该部影片具有深刻的社会精神观念,更为轻松地融入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拥有着多重的含义与价值,需要以独特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影片情节向观众展示了逐渐陷入衰败的美国现状,城市随处可见失业与碰壁的现象,人们头顶巨大的压力艰苦地生活着,克里斯也是其中的小角色,他没有良好的家庭条件,并且作为一名黑人的他显得格外悲惨。这样的情节引起了观众对主人公的理解与同情,对于当时社会面貌的责骂与不满,这也正是此部电影的独到之处。当观众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的同时,电影还表达出渺小的人物实现梦想的不可能性。如此绝望的故事情节,使得克里斯强大的精神面貌变得尤为重要,体现出主人公对自己人生思索的正确观念。 

克里斯不仅拥有着常人难得的奋斗精神,还拥有着对自己的儿子默默付出的伟大父爱。他所追求的梦想是希望自己与儿子同样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每个人的眼中,这样的精神是无私的,这一精神在如此的社会生活中也显得十分宝贵。在美国社会被迷茫所笼罩的这个时期里,人们心中的信仰也被残酷的现实所动摇,而作为黑人出身的克里斯来说,他没有如同他人一样的学位凭证,而他却能将自己的信仰坚守得如此牢固,全得力于他本身的顽强不畏挫折的精神,这是当时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支持与学习的。 

四、电影中社会价值的趋势与方向 

每一部励志电影中的主人公都是应该被赞赏的,无论内容情节真实与否,电影都会在结局给人以深刻的道理和反思。好莱坞导演将这部电影用多重镜像的方式,来向观众呈现出克里斯与生活中的恶魔相抗争的过程,作为经典励志电影的代表作,无论是情节方面还是事情本身,都使得这部影片无可挑剔。观众在对影片中所表达的社会价值趋势做透彻分析时,也应对像克里斯一样的追梦人做出思考。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6

四、活动对象:xx一分厂团支部青年团员与柳工青年团员

五、活动目的及意义:

青春是最美的年华,青春,是最炽热的太阳,青春,是最灿烂的花朵,青春是最佳的黄金时期,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刻,青春是青年人风华正茂、充满活力的时刻,是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开展“励志青春,畅想青春“为主题活动交流会,目的是为了树立青年团员坚定理想,明确奋斗方向,展示青春风采,实现人生价值。

六、活动流程:

1.主持人开场白;2.自我介绍;

3.才艺展示;4.参与心里测试;

5.公布测试结果;6.观看励志电影;

7.探讨励志电影观后感;8.团工作活动交流与总结;

9.主持人宣布团组织活动结束;10.合影留念。

七、活动前期准备:

1.视频摄像机一台;

2.主持人1或2名;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7

《一球成名》是一部著名的体育励志电影,影片中彰显出来的少年逐梦的斗志和那股埋头努力的干劲,让人热血沸腾,是一部激励青少年在成长路上保持斗志的经典励志片。

一、以丰富的视听效果构建热血氛围

体育电影一贯是热血少年励志电影的重要题材,相比其他黑帮械斗励志类、职场拼搏励志类电影,体育励志类电影有其特有的优势。首先,体育运动其本质是积极向上的,具有更为阳光健康、较为正面的励志意义。而其带来的特有的画面感,有极强的冲突性和观赏性。竞技类运动,尤其是球类运动,肢体冲突不断,比赛过程激烈刺激,偶然因素极大,高潮迭起,具有非常突出的镜头感。《一球成名》是体育电影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导演充分利用了足球运动的张力和画面感,将整部电影包裹在一种充满热血的氛围中。

首先是激昂的音乐。适时或煽情或热血的音乐为整部电影的整体表现效果增色不少。电影本身就是视觉和听觉上的艺术,适当的音乐会使观众体会到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球场的喧哗,球迷的欢叫,悸动的音乐,一瞬间便将观众们带入了英国的足球俱乐部之中。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是绿洲乐队的Who Put The Weight Of The World On My Shoulders,其曲风刚健有力,歌词充满着抗争和励志的意味,当与影片积极向上的主题和饱满富有冲击力的画面融合在一起时,便能瞬间俘获观众的双耳和心灵。

其次是热血的画面效果。作为一部体育电影,《一球成名》的比赛镜头还是相当之多的,且大部分都经过了出色的艺术处理和精心的设计编排,从而使镜头感更加突出,整个比赛的过程更加曲折,对抗性更强。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桑迪亚戈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他矛盾、胆怯地隐瞒着自己的疾病……在桑迪亚戈终于站在球场上的时候,导演甚至故意设置了桑迪亚戈的尴尬位置――冷板凳替补队员,在这种种的矛盾和一系列的冲突中,桑迪亚戈最终的爆发就显得更为激烈和畅快。当他踢进好球的时候,他仰天呐喊的特写镜头一定会使观众产生与他相同的舒畅和欢愉的感受。由之引起的强烈共鸣更会使得观众永远地记住这一幕。

《一球成名》中,导演还请来诸如贝克汉姆、齐达内等著名球星助阵。众多现役世界级球星的加盟,使得整部片子被加入了大量吸引大家眼球的人为元素,这些非专业演员显然比专业演员本身更加耀眼夺目。他们的加盟不仅增强了电影的可看性,而且使得观影气氛更加热烈。

另外,影片秉承了一贯的电影制作传统,运用大量 CGI特效把画面渲染得十分精彩。激动的球迷,沸腾的球场,特写的足球飞掠画面,呼号的人群,精湛的技法……带给观众的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这样的视觉效果使得整部影片都被一种热血的氛围萦绕着,并且带动着观众的情绪变化,让观众沉浸在血液沸腾的状态中。

二、拒绝说教,事实胜于雄辩的励志方式

虽然导演在剧中运用了大量的艺术化处理,刻意编排了一些剧情,以此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和故事性,使之更加打动人心,但在整场故事的基调上,导演却运用了写实回忆的真实处理。整部电影以主人公的切身经历为主线,主人公命运坎坷,出身贫苦,但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最终收获了“事业”成功、爱情和友情。这些铺陈,让有相同经历的观众心生共鸣,从主人公的坎坷经历联想到自身成功之不易,想到一路走来的种种坎坷、艰辛与奋斗,更有在奋斗路上遇到的爱情、友情;让有梦想的观众在观影中产生强烈的渴望,期冀收获像桑迪亚戈一样的成功,并思考如何通过努力走向成功。

剧中并没有把励志作为讲述故事的主线,反而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观众在看励志电影时,大都对站在人生制高点的说教产生拒绝心理。而《一球成名》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让桑迪亚戈站在球王的高度说教观众,而是采用从下往上的视角记叙球王成名的故事。在构建桑迪亚戈的故事时,影片有意识地放低主人公的身价,他是非法移民,没有身份证明,家中一贫如洗,但他怀揣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影片将桑迪亚戈成长道路上所有的困难如实甚至是放大地表现出来,比如生活的艰辛,练习条件的恶劣,父亲的极度反对,幸运站在球场上的胆怯,孤身来到异国的孤独,猛然踏入另一个世界的迷失,父亲的去世,家庭和事业的艰难抉择……主人公一步步战胜这些苦难,毅然决然地站在球场,接受命运的挑战,在爱人、朋友、亲人和好心的陌生人的祝福下,最终获得了球场上的成功,这是任何观众都希望的结果。所以当主人公对天呐喊时,观众也会和他一起百感交集,更想站起来和他一同呐喊,这就是共鸣。

观众们在看完这样一部电影后,内心充满着想要奋斗的主观愿望和渴求上进的豪情壮志,那么这就是一部出色的励志电影。更何况这部电影还吸收了小人物孜孜不倦的奋斗历史和最终成功的艰辛历程,在润物细无声处,默默地将观众们励志了一把。而影片中的各种困难的设置更是真实可感――家人的不理解,贫穷,没有经验的失败,疾病,受人嘲笑……这几乎是每一个成功者不可缺少的历练,正如陈欧为自己代言的广告上所说:“成功是一段路程,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这样的质疑和嘲笑,非常真实,本就是人人都会经历的,不过区别在于,成功者能够很好地驾驭它,而不是被它所驾驭。本片放弃了说教和对比,直接将结果摆在了观众面前,一目了然,触目惊心,这也是励志的一个方面。

三、《一球成名》的励志影响和激励作用

(一)《一球成名》激励了青少年的拼搏精神

无论是认准目标,积极进取,还是历经艰险,百折不挠,小桑迪亚戈身上时刻都在释放和迸发出惊人的拼搏意志。他怀揣梦想,于是朝着目标积极努力;他命运艰难,于是一往无前勇于抗争;他身患哮喘,却隐瞒病情执意前进,拒绝同情。比赛途中,不到最后绝不言败。这样的拼搏精神感动也激励着观影者。

(二)《一球成名》激励了青少年的运动精神

桑迪亚戈是真的喜欢足球,为了足球,他放弃了家庭,远离成长着的国家,不顾自身的哮喘疾病,在困境中直面艰险,敢于同生活中的不公积极斗争,他积极进取,敢于冒险,充满了运动家的精神。在孤身前去英国踢球的细节中,这种运动精神体现得尤为明显。他积极,爱刺激,爱冒险,不安于现状,用于向梦想进发,极大地鼓舞了新世纪的青少年们。一方面,青少年对运动的热血和好奇吸引他们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青少年崇拜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心态让他们会下意识地模仿桑迪亚戈的神态、动作,甚至于爱好和习惯。当他们习惯了模仿出一副好斗、积极进取、不安于现状的表现后,他们会越来越爱上体育运动,越来越具有运动家的冒险精神。

(三)《一球成名》激励了青少年的合作精神

《一球成名》的电影中有这样的情节:由于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而是仅凭一腔热血和喜爱在踢球,桑迪亚戈资质过人却只会一味带球过人。球队老板敏锐地察觉了这一状况,他一再对桑迪亚戈强调,足球不是一个人在表演,而是团队配合。的确,足球是一场团队的比拼,场上的首发阵容,台下的替补队员、教练和陪练,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默契,全部是关乎比赛成绩的关键。团队合作的力量和包容,在体育运动中,乃至在各个领域,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都是胜利的关键。

在观影结束后,如果观众能静心思考、默默品味的话,一定能发现其中的用意所在。

(四)《一球成名》激励了青少年的人文关怀

影片中所展现的人文关怀正是现代社会十分缺失的一种情感。我们或许都能从影片中收获一些难忘的东西,因为对于现如今或多或少都存在人际关系障碍的每一个人来说,电影中的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是对人性美的一种恰当的诠释。现实的交往中,很多如桑迪亚戈的青少年,压抑沉默,很多成年人之间也并不足够真诚,该影片便利用普通的镜头画面毫不刻意地将人文关怀展现流露出来,将感动暗藏其中,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正能量的一种充分体现。

在电影中,无论是素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还是偶遇的球队大牌球星盖文,还是为他提供治疗的球队老板,他们身上无不展现着一种人文关怀。他们并不是,或者并不仅仅是为了功利,而是出于一种对梦想的敬佩,对后辈的关爱,从而才对桑迪亚戈照顾有加。观众们在看到这样的情形时,尤其是青少年,会无形地在心中树立起一种信念,那就是关怀人、帮助人的信念,这大约也是《一球成名》这部影片能够励志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四、结 语

俗话说:“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在生活中,当困境来临时,当我们直面挫折时,我们需要一剂强心针来鼓舞士气,帮助我们重拾信心。而励志电影恰恰乐意充当这样的角色,让观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重拾信念。体育电影,则恰到好处地借助电影艺术将体育运动和运动员所展现的激励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励志精神也更为直观和显著。总之,体育电影《一球成名》,运用行之有效的励志方式,将许多被现代社会所关注、现代青少年缺失的精神表现了出来,激励青少年们怀揣梦想,永不言弃,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 王震.电影《一球成名》中的体育精神与梦想激励[J].电影文学,2008(14).

[2] 屈卓.足球可以改变人生[J].足球世界,2005(18).

[3] 适之.一球成名[J].大众电影,2006(07).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8

作为全球最著名的影视娱乐基地,被誉为世界“梦工场”的美国好莱坞迄今为止拍摄的体育题材电影已逾上百部。由于体育电影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电影自身的独特性。它更强调其画面性,通常是富有节奏的,快速的,动感十足的。画面具有很强的可观赏性,使得影片更多的局限于视觉等感官刺激上,相对缺乏更深刻的价值意蕴和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价值反思等。虽然体育电影很难获得艺术上的认可,但作为跨越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一种沟通方式,体育电影在接受性上,又具有其独一无二的优势。好莱坞体育电影既是美国文明使者,又是美国精神的化身,因此成为传播其文化价值理念的最佳载体。

拳击运动从体制和技术上讲,在西方发展得相对完善,该项运动体现出的野性、竞争和对抗等,与西方人对激情与力量的理解又相契合,加之本身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拳击类体育电影更加容易赢得影迷青睐,其中“只要肯努力就能当总统”的美国式梦想,励志励行,催人上进的激情鼓励,更是给影片增添了许多魅力。因此,有关拳击运动的题材在美国励志体育电影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拍摄于1976年的,以拳击为题材的影片《洛奇》讲述了生活在贫民窟的洛奇通过个人奋斗与艰苦磨砺,终于在拳坛上实现理想的故事。该影片成为70年代全球卖座最佳的影片之一,并于1977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3项金像奖。集编剧、导演与主演于一身的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一跃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最灿烂的一颗明星,被全球影迷强力追捧多年。其后,《洛奇》又相继推出5部续集,历时30年,成为电影史上罕见的经典系列电影传奇。《洛奇》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美国精神,诠释了美国文化。本文便是尝试以此出发,以美国好莱坞著名的体育影片《洛奇》为例,从文化的角度来透视美国励志体育电影。

一、身体:一种文化符号

体育电影以人类身体反映在体育价值观上的审美构形和美学魅力为自然界面,来表现人类坚忍顽强、奋勇拼搏、超越自我、追求梦想的励志主题,从而描绘人类社会个人的命运与文化状态。[1]在影片《洛奇》中,观众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在仅有20 平方英尺左右的拳台上,两个拳手着上身,露出强健的肌肉,其一举一动,每一次进攻和退守,其形体姿态的变化无不显露出力量与速度的性感。

在影片《洛奇》中,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折射出的正是美国强大的文化优势以及在这种优势下的自豪感。影片一开始进入视野的就是拳击台上洛奇与一个拳手打得不可开交,两人身体的对抗刺激着台下观众的神经,拳台上下一片嘈杂。台上两人的对攻异常激烈,不时缠抱在一起,特写镜头对准了洛奇宽阔的肩膀和健美的胸肌,让人由衷地佩服其体格的强健,给人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男性身体的强健美在体育电影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看点,在美国文化中,男性的魅力首先来自其身体的强壮。史泰龙作为一个典型的银幕硬汉,其魅力首先在于身体的魅力,而这种富有力量、富有朝气的身体审美背后映射出的正是美国文化上的自豪感,而人的身体本身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正是这种自豪感的最恰当的载体。当洛奇与拳王决战之前,在空无一人的比赛场地凝神地望着自己的宣传海报时,海报中洛奇像战士一样摆好架势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即使是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多的对手亦面无惧色,这一刻,海报中的洛奇象征着洛奇的精神想象,一个强壮而有力的自己,他要告诉人们“我”并不是一个蹩脚货。因此,对身体美的认可和赞美既体现了美国文化上的自豪感,同时也表现了美国文化中的征服欲。

另外,当洛奇面对强敌时,其身体所诠释的又是别样一种美国文化价值观:一方面洛奇敢于接受挑战,表现其过人的勇气;另一方面当身体面对重压打击下,洛奇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其坚韧和不屈令人赞叹。洛奇与重量级黑王阿波罗的战斗可以说是全剧中最惨烈的一场比赛,洛奇苦苦支撑了13个回合,他面部浮肿,脸上都是血迹,一只眼睛已经肿得快睁不开,被重拳击倒后勉强靠着意志力摇晃着艰难爬起,直到第14局末尾才抓住机会给阿波罗的肋部以凶狠的击打。第15局,也就是最后一个回合,洛奇与阿波罗出场,拳台之外昏暗的背景中洛奇的宣传海报分外醒目,洛奇开场就以勾拳继续打击阿波罗肋部,直打得拳王无还手之力,全场山呼海啸一样响起“洛奇!”,观众为之沸腾了。比赛结束的钟声挽救了阿波罗,而洛奇虽以点数惜败,但其勇气和坚忍不屈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完美的体现出美国励志体育电影中勇气和不屈服的美国文化价值观。

二、传奇: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

美国体育电影中,英雄人物集中体现了美国的文化理想,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一方面,对英雄的崇拜来自于美国清教主义中自我是“上帝选民”传统观念的继承。[2]美国人的开拓精神,个体独立精神以及强烈的救世主意识等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此。而这正是英雄人物的所有特征。另一方面,平凡相对固定不变的生活也使人们希望看到平凡人的不平凡经历。影片《洛奇》恰恰讲述的是小人物洛奇的传奇故事。洛奇居住在费城,其出身卑微,靠帮别人讨债和打拳来获得微薄收入,正是他的市井小人物形象,才使他更易为受众接受,也为其成为平民英雄埋下伏笔。恰逢重量级拳王阿波罗巡回访问来到费城,其经纪人安排他与费城当地拳手比赛,要求选手没有名气,以此举来体现拳王的平易近人,最终选中了洛奇,这是竞技体育电影常用的桥段,弱小的洛奇对阵强悍的阿波罗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洛奇在强大压力下没有放弃,而是开始刻苦训练,对着冻肉挥拳击打。比赛过程可以用惨烈形容,洛奇处于被动的情况下坚持了13局,被打得面目全非。第14局出现了比赛的转折,洛奇被阿波罗的重拳击倒,靠意志力站起来继续战斗,连阿波罗也不敢相信他还能站起来继续打。正是这局最后几秒,洛奇抓住机会猛击阿波罗肋部,致其内伤,使比赛走势陡然生变。第14局的描写略有夸张,当然这也是小人物积聚足够力量向英雄迈进的必要过程。第15局,洛奇发起了猛攻,阿波罗眼看要被击倒,而比赛结束的钟声解救了他。第15局是全剧的高潮,洛奇虽以点数惜败,但他赢得了观众,成为费城家喻户晓的人物,完成了从小人物到英雄的蜕变,英雄主义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纵观影片,英雄主义令少数夸张情节也显得合情合理,随着洛奇的一战成名,体育竞技电影把美国文化中英雄主义情结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从影片中体现的英雄主义又不是单纯的胜利主义。它更提倡精神上的超越和心灵上的成长,更看重人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追逐理想实现的过程。主人公追求的都是个人荣誉, 自我中心, 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 个人荣誉感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三、商业:无处不在的隐形伴侣

在影片《洛奇》中,人们所看到的是贫穷小子靠艰苦的磨砺与不屈的意志战胜强大对手的英雄史诗般的壮举。这也是美国文化中所经常标榜的小人物创造大奇迹的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最集中体现。但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洛奇》这部电影,会发现在现实社会中只拥有一个健硕的体魄、一腔热血和坚忍的实践还是不够的,大部分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依然平凡,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时,仍然默默无闻。人的能力所及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人的自由和选择总是受到各种限制。尤其是受商业规则的高度制约。在商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无论是电影还是体育,都被牢牢地纳入到商业的运行体系当中。

洛奇是一个被选中的幸运者。而选择规则恰恰在于其背后的商业因素。影片伊始,洛奇是一个破落的拳手形象,他参加没名气的小比赛,还为胜利而得意。他帮高利贷讨债,教练亦对他不抱希望。然而重量级拳王阿波罗·克里德帮他开启了一扇幸运之门。由于对手因伤退出,拳王突然想寻找一个“灰姑娘”级的选手来参加这次为美国国庆庆典而举行的比赛。洛奇在拳坛默默无闻,而又恰是意大利移民混血身份。他无疑是个最佳选择。拳击比赛并不是以实力来确定对手,而是为了实现宣传效应,获得商业利润。拳王自己也完全将这场比赛视为一场作秀的商业活动。因此,洛奇能够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并不在于他平日的严于律己、刻苦训练和时刻准备着的头脑,而更多的是出于偶然性,其背后是商业规则在推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文化中的自由与普通人实现梦想的奇迹恐怕更多只能是一个口号和不难以实现的愿望。

同样,就体育电影《洛奇》本身带给人们的神话而言,也是由幕后商业权力机构所一手缔造的。史泰龙在《洛奇5》的剧本中,写入了主人公洛奇在街头中战死的一幕。影片最后以《洛奇1》中,主人公高举双臂屹立在楼梯顶端的造型中渐渐淡出。然而,这个结尾却招致了一片抗议之声。“毫无疑问的说,体育是电影的中心,因为体育是美国的中心。并且,他们之所以被制作,是因为他们被证明是有经济利益的。”[3]因此,《洛奇》作为一种商业潮流,在观众还愿意消费的时候是不能死去的。明星虽然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但必须是以不牺牲商业利润为准则。而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便只能牺牲自由了。

综上所述,美国体育励志类电影中的文化所体现的正是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亦是美国文化的再现。它通过塑造极富张扬的个性人物,传达一种力量、征服感、自豪感以及英雄主义情怀,激励人们为理想而拼搏,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自由。同时,体育电影中亦透射出美国社会浓郁的商业文化气息,经济利益和规则成为制约独立精神的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 黄宝富.身体世界是艺术奥秘的谜底——论体育电影的身体美学[J].当代电影,2008(03).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9

电影《卡特教练》中没有沿用传统好莱坞励志电影中固定的叙事模式,没有刻意安排在影片情节最艰难或最关键时刻出现英雄式的人物来力挽狂澜,也没有让卡特教练带领团队在受挫后重新异军突起。影片《卡特教练》将矛盾对抗双方升华到了意识形态的抽象范围内,没有选择外部的矛盾势力或者对抗性的力量。在影片中,卡特教练所执教的团队在重要的比赛中没有像传统好莱坞电影那样逆转取胜,而是以一分之差惜败,观众没有等到卡特教练化腐朽为神奇,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影片在叙述篮球队成长的情景中,没有像传统好莱坞励志影片那样将卡特教练设定为类似队员心灵引路者的温暖或温情的角色,而是将其刻画成铁血,甚至有点固执的形象。例如,在影片中最重要的比赛前,他固执地取消了比赛,让主力球员坐冷板凳,甚至关闭球馆、以辞职相逼。在对卡特的叙述刻画中,电影摒弃了英雄式的赞美或者赞扬,时刻让他充满着争议。这种反英雄式的叙事风格,让影片摆脱了传统好莱坞过度依赖个体的情节模式,也让电影中的人物具有更加多面性的性格成分,为观众展示了更加真实的人性或人生,也让观众在观影中感受到故事带来的五味杂陈,就像影片中的比赛一样,有胜利也必然有失败,同样让人回味无穷。

(二)多元深层叙事主题

电影《卡特教练》没有完全限制在体育、对抗、励志等常见的好莱坞叙事主题范围内,而是在这一主线的基础上,辅以教育、文化、种族主义等副线主题,让这一励志影片隐约中显现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卡特教练》将多元化的叙事主题凝聚在一起,但是其中最明显的叙事主题之一当属黑人自我身份的追寻。纵观传统好莱坞励志影片,大都反映了主人公们在艰难的情景中经过奋斗,最终反败为胜。而且传统的好莱坞励志电影中主人公们多以白人为主,黑人相对较少,而《卡特教练》却将黑人文化刻意地置于传统好莱坞励志电影常见的胜利主义背景中,从而完美地展示了黑人如何成功寻找到自我身份。影片《卡特教练》中,同样身为黑人的教练卡特总是向黑人队员克鲁斯问道:“你心里的恐惧是什么?”卡特作为电影中篮球队员的引路人,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着黑人球员思考和看待黑人内心的恐惧。影片《卡特教练》让观众,尤其黑人观众认识到他们害怕和白人竞争,害怕在竞争中失败,因为美国社会并没有赋予克鲁斯等黑人太多的权利,黑人们自身也惧怕去改变这种现实。卡特教练在引领着球员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也在让黑人们面对社会对黑人消极的定义,让球员们正视他们的肤色和权利,虽然这是个极为曲折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影片中,克鲁斯和卡特教练都在这种黑人身份的追寻中经历过离队、归队,最终都实现了凤凰涅??,认识到黑人们一直以来难以认识到的弱点和模糊的身份定义。可以说,电影在励志的大主题下,以更深刻的主题含义让美国人认识到:黑人并不是所谓的天生劣等民族,黑人之所以不自信是缘于其狭隘偏执的自我认同及对竞争的恐惧。只要黑人能够战胜内心的恐惧,拥有强烈的主体性及自我存在感,必能发现他们的价值,找回自己应有的身份。从这点上来说,电影《卡特教练》在叙事主题上超越了常见的好莱坞励志影片。

(三)严肃的叙事风格

电影《卡特教练》一反好莱坞大众影片的传统,没有将故事的娱乐性作为叙事的主要风格,而是在保持娱乐性的基础上,将艺术性、教育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更加严肃综合的叙事风格。好莱坞传统励志影片的叙事风格一般将娱乐元素放在影片的核心地位,让电影的商业性成为大众艺术最主要的评判标准。但是电影《卡特教练》没有完全遵循这种模式,同时也没有完全遵循说教式,而是在娱乐的大框架结构下,以矛盾冲突的计划展示着艺术性和教育性。原有的诙谐、轻松、幽默元素在影片中只是偶尔出现,让观众在教练、队员、家长、学校的冲突中得到短暂的放松。另外,电影《卡特教练》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在叙事风格上更多地倾向于写实。电影将生活化的校园情景予以影像化的处理,个性化地营造出自然、真实的影视感觉,既能完整地描述出主要角色的戏剧化冲突,也能启迪观众对内在事件的思考。电影没有正襟危坐般进行说教式的生硬灌输,而是充分尊重了观众对审美的感受,只是以引动和幽默作为外在点缀,让整个故事既不脱离大众审美,也没有丧失主流电影的内涵,从而让电影获得了极好的口碑和票房。

二、电影《卡特教练》的精神诠释

虽然电影《卡特教练》的主题是围绕着一位黑人教练带领学生走向成功的故事内容,但是在运动电影的表象下,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励志精神,鼓舞着各个阶层的观众,去直面困难,超越自我。

(一)拼搏精神的诠释

电影《卡特教练》中,教练卡特以篮球比赛为角色们提供了精神沟通的天地,让他们在比赛中逐渐克服了肤色、阶层的阻碍,建立起了友谊。电影中很多篮球队成员都曾彷徨无助,但是最终在不断的磨合中,他们建立起了尊重,认识到只有拼搏才能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并获得理想的结果。电影中,球队并没有获得最后的冠军,但是让每个观众都充分认识到重在参与并不意味着放弃了拼搏,而精神意义的拼搏比结果更加重要。电影让观众明白只要是全力的拼搏便足以让自己成为成功者,如同影片中最后关头,球队明知无法取胜但仍在坚持,尽管最终以一分败北,但电影中每一个角色的表现完全配得上胜利。电影将拼搏的意义没有局限于结果,而是将拼搏精神定义为努力过程中的付出,赢或者成功只是拼搏精神的表象,却不能代表其实质。影片真正诠释的拼搏精神是超越自我,这与传统的好莱坞励志影片有所不同。传统好莱坞励志影片对于成功的评价或认识长期处于一个误区,认为只有胜利才是最有价值的拼搏。而影片中卡特教练和队员却真切地阐释出拼搏精神的本质并不是超越对手,而是超越自己,无论结果胜利与否。同时电影也让现代观众明白拼搏精神需要卡特教练等外在的刺激,假设篮球队没有遇到卡特,他们则很难真正地发挥出其拼搏精神。另外电影也通过其他非主要角色如凯尼恩?斯通、凯拉等人物彰显出拼搏精神不应该局限于比赛场上,而应该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如在影片中,凯尼恩?斯通这个明星球员得知女友凯拉怀孕的消息后,必须在大学、梦想和家庭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要么生下孩子,放弃大学和梦想,要么追求梦想,放弃女友和孩子。但是在电影中,卡特教练让斯通认识到孩子和梦想的重要性,他毅然而然地选择生下孩子并同时追求自己的梦想,在饥寒窘迫中坚持着对于梦想的执著,最终获得了成功。此时,电影让观众明白生活中也需要拼搏精神,不向眼前的困难屈服,不软弱才能激发每个人身上真正的动力,达到人生的理想巅峰。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10

一、影片展示的体育精神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活跃在篮球赛场上的运动健将韩建设,在一次偶然的篮球比赛中不幸腿部受伤,造成残废。退役后,他来到一个非常贫穷的小山村中当上了一名体育教师,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使一群纯真而又顽皮的山村小孩经历了《梦之队》的磨炼,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一个山村里的小学生能够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由弱到强,由不懂得篮球到取得第一名。一个原因是他们有着韩教练耐心指导,刻苦拼搏,奋发努力的拼搏精神,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包括教练和队员们都有着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百折不挠大无畏的体育精神。《梦之队》中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们和身残志坚的韩老师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记得玲子每天为了练习篮球,把自己的书包当做篮球昼夜练习投篮的场景;陈家牛在自家墙上画圈练定点投篮的画面;柱子忍着疼痛光脚上场比赛的样子等画面无处不表现了他们力争上游、奋力向上的团队精神,这也是当代体育精神的真实写照。[1]韩教练为了教好这只球队,真正展露出作为一名优秀体育运动员所具有的百折不挠、坚持到底、不怕失败和勇往直前的体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最终使这支球队取得了胜利。

影片中,“梦之队”在与老虎队的比赛中,“梦之队”的队员不知道篮球的比赛规则,一拿到球就不顾一切地向篮球筐跑去,惹出了不少的笑话,结果显然以失败告终。“梦之队”的队员虽然个个都冲劲十足,但是由于他们不是被吹犯规罚下场就是走步,最终几乎被“老虎队”剃了个光头。这场球赛虽然输了,但是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昂扬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在第二场的比赛中,柱子由于家境贫穷,自己的旧胶鞋被磨破了底,只好让土豆代替。可是由于土豆胆子小,身材不高,刚上场就受到对方球员的犯规与侮辱,土豆哭着跑回来。一句“我来”,柱子二话不说脱掉了自己的鞋子,接着就光着脚丫走进了比赛场地。但是,对方的球员故意向柱子的光脚丫踩去,球进了,柱子却倒在地上疼得直叫。在与老虎队最后一场较量时,韩教练坐着轮椅,打着点滴来观战,“梦之队”的孩子们被韩老师感动了,都一下子焕发出了斗志,活力四射,在自己落后的情况下,很快就将比分追平了。到了最后时刻,老虎队还是领先2分,在比赛将近结束的时候,篮球却在替补上场的女球员娟儿手中,很多人都为她担心,也更为球队担心,只见她用一个最幼稚的动作退到了三分线外,用她平时训练的动作投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3分球,这时“梦之队”的孩子们沸腾了,也带动了全场的情绪,[2]这种胜利是他们永不服输的精神所在和顽强拼搏的结果。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个时刻孩子们把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贯彻得淋漓尽致。这个时候,才能真正让人感受到每个孩子内心所拥有的体育精神:陈家牛不是以前倔强的孩子,而是争强好胜;玲子晚上把自己的书包当做篮球来练习,在她身上表现出了坚忍不拔的气质。他们共同拥有的是永不言败的拼劲,韩建设拼出了一位身残志坚的好教练;山区里面的孩子们拼出了一个冠军“梦之队”。当“梦之队”在一场比赛中,队员向对方队员采取了恶意犯规行为,虽然比赛还是取得了胜利,但是韩教练还是重罚了该队员。通过这个事情我们看到了韩老师是在用他伟大的人格来捍卫体育精神。篮球场上的暴力是要坚决杜绝的,韩教练是在给孩子们灌输公平竞争的理念,虽然他曾经在赛场上是对方恶意犯规的受害者。[3]

二、有梦想才会有未来

影片《梦之队》中的韩建设一度因为自己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而凭着他对篮球和孩子们的热爱,终于找到了原本就有的自信和希望,最终获得了冠军,实现了孩子们去北京参观奥运会的梦想。记得电影刚开始时韩建设难以挥去自己在赛场踉跄倒下的阴影,当校长提出让他教学生篮球,并参加市区的比赛以获得教学补助时,他决然地对校长说自己不会再打篮球了,准备放弃对篮球的梦想。[2]但是当篮球再一次被他抓在手心的时候,让他点燃的并不是这份对篮球的渴望,更有对这群大山里的孩子的救赎。在教学篮球的过程中,韩建设不但教给了孩子们篮球技术,而且也教给了他们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希望和美好的未来,更让他们学会了担当和信任。《梦之队》演绎的是为了梦想而奋力向前的队伍,村庄里善良淳朴的孩子们被冠以“梦之队”的称呼,可谓名之所归。[4]

影片中的小山村里,有着这么一个守着梦想的团队,为了“参观北京奥运会”这个梦想,他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收获的是成功的甜蜜。从他们取得冠军那一时刻起,梦想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开始发芽和成长了。影片中,玲子险些与自己的梦想擦肩而过,这位黑瘦的小女孩在别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的时候,她的眼神异常坚定,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样的坚强的眼神来自于参观奥运会的梦想,又由这个梦想产生了必胜的信心。一次次的失败让她不断接受了教训并改善了自己,更让她为了梦想把自己几倍的精力投入到训练中去。付出总会有回报,在他们以后的几场比赛中,总能轻易地取胜。经过这么多次失败的磨炼,他们终于认识到有梦想就会有希望、有未来、有梦想就不会输。在篮球场上我们真正看到了怀抱梦想的孩子们是那么的充满朝气;他们的父母也会明白自己的落伍和知识的重要。

影片《梦之队》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山区体育老师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每个学校都要参加篮球比赛,以获得参观北京奥运会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只能属于冠军队伍。韩建设教练为了山区孩子们参观北京奥运会的梦想,同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篮球梦,为这群山区的孩子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刻苦训练这些孩子们,这期间经历了学校的不重视,家长的不理解和孩子们的基础不好等一系列问题。不过,韩教练总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了这一切。篮球训练时,韩教练和孩子们一起吃苦,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工资给孩子们买篮球和球鞋,他甚至还用自己残疾的腿去街上蹬三轮车挣钱给孩子们买球衣;在韩教练翻车受伤住进了医院时,他又不顾自己的伤痛,从医院赶到了决赛现场,并忍着疼痛指挥孩子们比赛。[5]这究竟是什么力量使韩教练能够百折不回?这又是什么力量使山区里的孩子们在决赛时遇到自己的老对手,而且还能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奋起直追,最后以一分的优势战胜对手,获得冠军?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那就是韩教练心中的那个篮球梦,孩子们的奥运梦和他们顽强拼搏的意志。《梦之队》影片的结尾,当比赛最后时刻,那个三分球在篮筐上盘旋并最终落入篮筐的时候,传来了一阵阵孩子们的欢呼声,这就是“梦之队”梦想转化为现实的深刻,是韩教练心中的篮球梦实现的时刻,更是韩教练和孩子们奋力拼搏、百折不回的最好回报。韩教练身残志坚并能言传身教,使一群顽劣的山村孩子经历了“梦之队”的磨炼,最终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获得了观看北京奥运会的机会,实现了自己孩提的梦想。

三、影片《梦之队》的启示

《梦之队》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在现实中,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现实有多么的严峻,只要怀抱梦想,勇于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每次胜利的背后无不包含着不同寻常的艰辛与汗水。每次成功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这样才能迎接更多的成功与美好的未来。[6]影片《梦之队》虽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它折射着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无数个像韩建设这样有志青年的感人故事,这为影片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西山村的同学们为了赢得比赛,同时也为了不让韩教练失望,他们坚强地打篮球;韩教练为了让同学们赢得比赛,在自己受了重伤的情况下,不顾一切地向比赛场赶。影片里面有一首歌:“我们是一群快乐的菜鸟,别以为菜鸟就不敢进赛场,跑啊,跳呀,冲啊,投呀。进了球就比你强。”这才是真正的团队精神、体育精神。

韩教练作为一个退役和伤残的军区篮球队员,走进了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并成为他们的体育老师。韩教练看到山村破落的校舍和落后的教育观,他曾经无奈过,彷徨过和退缩过,但这些对他这位经历过比这更困难的韩教练来说都不算什么,他用自己那颗真诚的心,走进了山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并成功进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韩教练用尽苦心在烈日炎炎下给孩子们讲授篮球技术,并在闲暇时间能和孩子们快乐地打成一片。他在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比赛时撞倒对方球员时,并不是温柔地处理此事,而是采用非常生气的表情,并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们,这令孩子们学到了比打篮球更重要的知识和哲理。韩教练用爱感化了每一位学生,并将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到这些孩子身上,这是爱的力量,并最后用这股力量点燃了孩子们的篮球热情。是因为韩教练,山区的孩子们才接触到了篮球,孩子们才被爱无时无刻地包围着。因为韩教练的爱,孩子们被感动,并拥有了比赛的激情和最后的胜利。

电影《梦之队》是一部体育励志电影,通过篮球比赛来叙述一个农村体育老师带着一群山区孩子们“寻梦,立志”的儿童体育故事。在影片的创作上,导演唐丹采通过自然流畅和轻松诙谐的叙事风格来诠释当代的体育精神和梦想。同样对在奥运会赛场上争金夺银的运动健儿们来说,几年、几十年如一日抛开各种困难与险境,刻苦训练,都是因为他们有梦想、有意志、有信念和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奥运赛场上那些精彩的一刻。朴素流畅的影片温情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单纯而又美好的励志故事,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韩建设这种有血有肉的有志之士,通过他们的鲜活事迹告诉我们,只有勇敢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困难与险阻,并具有顽强拼搏品格的人,才能最终实现梦想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蒋咸生.电影《梦之队》中体现的奥运精神与奋斗理念[J].电影文学,2008(16).

[2] 樊璐.励志电影之蓝色[J].电影,2007(03).

[3] 李稚田.普罗普功能人物理论的电影应用[J].民间文化论坛,2006(06).

[4] 郑欢欢.电影励志:切入儿童电影的一个角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11

微电影从2010年正式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最初的微电影只是对社会现象恶搞,是纯粹学院派的学生习作,接着随着微电影的火爆,微电影被各大广告商看重,微电影广告营销成为了继电视剧植入广告之后的又一波营销新浪潮。关于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模式已经有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笔者通过对目前市面上的近500部点击率颇高的微电影广告剧本的研究,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希望本研究对广告主以及微电影广告剧本策划人员有所帮助。

一、微电影广告按故事情节分类

按照微电影广告的故事情节分类,微电影广告可划分为:搞笑类,惊险类,小清新类和其它综合类。

(一) 搞笑类

这类微电影广告有个特征,它具有搞笑,幽默,滑稽,无厘头等特征,这类微电影广告比较受受众欢迎,尤其是在微电影广告营销前期,搞笑,幽默几乎成了微电影广告的唯一特征,一时间微电影广告市场笑倒一片,最突出的例子是七喜的微电影广告圣诞许愿系类,中奖率系列,这两个系列的广告点击率都非常高。片中不断加入的恶搞,调侃,穿越等引来一片笑声。

(二) 惊险类

这类微电影广告的特征是充分吸收了警匪片中的惊险元素,如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剧情通过90秒的“微时间”讲述主角吴彦祖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遭遇敌手中途突袭,为了将新科技安然转送至安全地带,吴彦祖联手女主角Lisa施展调虎离山等计策,几经周折最终成功达成目标。全片场面宏大,制作精良,也是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堪称微时代的里程碑。

(三) 小清新类

快消行业或女性产品为了使品牌与广告营销内涵贴合,一般会选择这一类型的微电影剧本,如ECCO鞋的《爱步爱我》,益达口香糖的酸甜苦辣系列,水果啤酒果微醉,泡芙小姐系列,康师傅茉莉花茶星座系列等。这些微电影广告的特点是大多启用外形靓丽的俊男靓女担当主演,故事以爱情为主要线索,以此赋予产品的品牌情感内涵。

(四) 其他类

除了以上的三个主要类别,还有一些其他综合型的微电影广告,如联合利华旗下产品凌仕男士香氛系列广告,剧本采用的就是夸张另类的表现手法,系列影片中不断出现美女妖娆,男人如何增加魅力等内容,该品牌甚至还启用了由于“艳照门”被封杀的香港艺人陈冠希,剧本表现非常大胆,夸张。

二、微电影广告按题材分类

根据微电影广告的题材,可以将微电影广告分为:爱情题材,大爱题材,亲情题材,励志题材。

(一) 爱情题材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广告商似乎对爱情题材的微电影广告非常偏爱,据统计以爱情题材拍摄的微电影广告占所有微电影广告的六成以上。例如,有道云笔记情人节推出的失忆爱侣重拾昔日真情,康师傅茉莉花茶星座系列,桔子酒店星座系列,益达口香糖的酸甜苦辣系列等,其中益达口香糖微电影广告讲述了男主角在沙漠加油站邂逅女主角,两人共同经历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虽然故事情节并没有太多的创意,但是男女主人公的小清新浪漫和演员的出色表演也为这部爱情题材的微电影加分不少。

(二) 励志题材

励志题材的微电影如百事淘宝的《为渴望而创》,大众银行的《梦骑士》,其中《梦骑士》讲述了五个平均年龄已逾80的老人在人生暮年追逐梦想的励志感人故事。片中五位老人用六个月的时间创造生命奇迹,完成骑摩托车环岛(台湾岛)旅行的愿望,再一次证明了人为梦而活的人生哲理。

作为“2011首届微电影节”的最大赢家,《梦骑士》的成功有目共睹。无论是对活着与暮年的思考,还是对梦想与生命的启示,其带来的感触与震撼,都促使《梦骑士》成为2011最成功的微电影之一。

(三) 亲情系列

主打温馨亲情牌的微电影广告如筷子兄弟拍摄,雪佛兰赞助的《父亲》,讲述的男主人公肖大宝的成长故事,大众银行的《母亲的勇气》讲述的是一位平凡的台湾母亲千里迢迢赶飞机到委内瑞拉看望刚生产完的女儿的故事,百事可乐的《把爱带回家》是2012年的贺岁短片,讲述了忙碌于各种岗位的孩子们回家过年的故事。

三、微电影广告的受众使用与满足分析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分析,受众观看微电影广告首先是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如果一则微电影广告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就不会主动去点击广告主的微电影广告,这样的微电影广告和传统的硬广也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这就跟广告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微电影剧本的问题,根据调查,在为什么观看微电影广告的选项中,64.29%网友选择的微电影的内容,观看理由是有著名导演或演员以及可以进行互动分别占14.29%和7.14%;在关于最喜欢的微电影题材调查中,梦想励志类的微电影如《老男孩》《田埂上的梦》等占71.43%,时尚娱乐类如《泡芙小姐系列》,康师傅《茉莉花茶双鱼座系列》占39.29%,爱情题材如《益达酸甜苦辣系列》占32.14%,而游戏动画,嫌疑科幻类分别仅占3.57%和7.14%。(数据来源于问卷星)

四、微电影剧本创作的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笔者对微电影广告剧本的创作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故事题材要与品牌相符

目前的微电影广告拍摄剧本似乎已经找到了一些规律,比如快消品,女性用品一般采用小清新类型,故事情节一般围绕爱情题材,如《益达口香糖酸甜苦辣系列》 ,故事题材与品牌相符比较成功的还有大众银行的微电影广告,每则微电影广告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提及大众银行,但片尾出现的“大众银行平凡的大众”却让人领悟到了大众银行的品牌内涵。

(二)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受众

微电影广告与传统硬广的区别在于微电影广告在剧本创作上更佳注重电影而不是广告,因此,生动的故事情节在微电影营销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如雪佛兰赞助拍摄的《老男孩》,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剪辑,故事穿插了主人公年少时的趣事,梦想,再到主人公长大成人后面对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梦想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的那份无奈,影片虽然由各种琐碎的小事构成,创作者对于影片中的每一个小故事的描写都入木三分。

(三)注重微电影广告的节奏

微电影广告和一般的广告不一样,微电影广告与其说是硬广的加长版,还不如说是电影的浓缩版,微电影广告除了在故事情节上要跟电影相似以外,在故事的节奏上也要求紧凑,目前的很多微电影广告干脆就是将传统的硬广无限加长,节奏拖沓,散漫。比如ECCO《爱步爱我》,该片由董洁扮演,影片长8分58秒,从女主角第一次偶然邂逅男主角到女主角回到现实生活心境释然,整个影片采用的一种柔和幽静的意境,意图带给受众一种远离城市喧嚣,浮华,寻找世外宁静的感受,但该片节奏缓慢,故事性不强,以至上映后反应平平。(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12

在学校的时候,我看了电影《雷锋》。我很高兴又能学习到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了。

电影主要讲了雷锋叔叔最为突出的几件问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事情。片中讲述雷锋起初一心想上战场,为国争光。后来听了指导员的开导,为人民服务,不分时间,不分先后,不分岗位。雷锋醒悟过来了。指导员送给雷锋一套《毛泽东选集》,这还是上级奖励给指导员的呢!从此雷锋只要一有时间,就捧起书本努力学习。他认真看了《毛泽东选集》后总结出:每一个战士都是一个螺丝钉,他要做革命中的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后来,他就不断的为人民做好事。假日休息时间到工地去搬运砖块;送老大娘到目的地;捐钱给灾区;帮小学生一起植树等等。雷锋做好事从不留下姓名。就这样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地光辉事迹。我看了心情非常激动。雷锋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爸爸给日本人杀害了,妈妈被地主逼死了,哥哥在地主家干活累死了,弟弟在妈妈的怀里饿死了,雷锋一个人,孤苦伶仃。这也告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雷锋叔叔那种助人为乐,节约的好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星期天,雷锋叔叔的战友王大力把连队所有战士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找不到自己的袜子了,他就到处寻找。这是他的战友王大力就说:”雷锋,你有那么多钱,怎么舍不得买一双新的啊,你瞧,你这双袜子都好几个破洞了,穿在脚上不嫌的难受啊?“雷锋叔叔说:”只要不耽误我的工作就行,好坏没有关系。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这几句话体现出雷锋叔叔的勤俭节约的好精神。他每个月只有6块钱津贴,他却把钱存进银行,雷锋叔叔把省下来的钱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那时候中国人民都还很穷,他自己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宁做革命的螺丝钉……“如今这首纪念雷锋的歌曲响彻全中国,我们也把每年的3月份作为学习雷锋活动月。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做好事,从我做起,为人民服务。

励志影片雷锋观后感范文<二>

雷锋的微笑在三月绽放;《雷锋的微笑》这部影片感动了不少观众;《雷锋的微笑》这部影片,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英雄的感人事迹。

毛主席曾说过:“学雷锋,不是学习他某一种精神,而是学习他的全部。”雷锋在他短暂而辉煌的22年生命历程里,留下了300多张珍贵的照片,而大多数照片上的雷锋脸上都带着浅浅的笑容。只有内心有阳光的人,才能笑的如此纯真。

雷锋是一个热于助人的解放军战士。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平凡的,然后这些平凡的脚印,却一个个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中!所以“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佳话就这样在人群中传开了。

在里,他勤于劳动:擦车、运输、修筑……帮大婶找回失踪二十多年的儿子;在发洪水时,铁锹被水冲走,雷锋叔叔不怕疼痛,用双手建筑堤坝,因疲惫不堪而晕倒。刚醒来又继续干活,立下了二等功。在雷锋即将完成愿望,能在北京见上毛主席一面时,他却开车撞到电线杆,被电线杆压死,年仅二十二岁。

中国人民震惊了!一位英雄好汉,因公事壮烈牺牲。中国人民悲痛不己!这么年轻的生命,多么可惜啊!

电影结束,我哭了,哭得泪流满面!此时,我只有一个感想:雷锋叔叔是个好榜样,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但我们并不是去学习他不顾生命抢救国家财产,而是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团结友爱的精神,长大后才能成国家有用的的人。

励志影片雷锋观后感范文<三>

夜,渐渐地深了。一轮银盘似的圆月静静地挂在群星闪烁的夜幕里,朦胧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了梦的银装。我的思绪依然沉浸在白天观看的影片《雷锋》的一幕幕场景中。透过夜幕,我眼前浮现出雷锋叔叔光辉而又伟大的身影……

雷锋,这位伟大的战士,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平凡的,然而正是这无数的平凡构成了他的伟大,他将自己那些平凡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地刻在人们的心中。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他把平时俭省下来的积蓄寄给战友困难的家庭,寄给遭受灾荒的不相识的人们。他用业余时间辅导驻地附近学校的孩子们,帮助他们好好学习,教育他们养成健康的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人曾这样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人们还记得他冒雨护送老人,还记得他用自己的钱为丢了车票的旅客买票,还记得他深夜为战友缝补衣服……他的形象深入人心,直到今天,那些舍己为人的人,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活雷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雷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谱下了一首首助人为乐的新曲。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永不停息地为人民做下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这些事情也许称不上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好事,犹如一砖一石,构筑起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大厦,高高地耸立在人民的心中。

窗外的星格外明、分外亮,它是雷锋精神的化身,高悬在人们的心空中永不陨落。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不朽的象征——象征着我们民族勤劳、简朴、关心他人、克己奉公的优良传统;同时它也成了一种永恒的启示——启示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奋发向上、不断努力,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奉献出每一分光和热。

励志影片雷锋观后感范文<四>

“雷锋”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今天,我们全校师生观看了电影《雷锋》,看完让我感触很深。

影片中的雷锋身材不高大,但他的优秀品质却使他的形象无比高大。

画面一:乐于助人的雷锋。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雷锋的身影。《雷锋》观后感。雷锋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在工地上义务劳动,他带病劳动的精神更是带动了其他工人的情绪。他们在工地上你争我赶,一阵阵高潮跃起的呐喊声更是震耳欲聋。整个工地在雷锋的感染下形成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然而劳累了一天的雷锋并未休息,他不声不响地离开了工地。再返回的途中,他又遇到了一个冒着倾盆大雨要到几十里外去看望女儿的老大娘而且老大娘还带着一个小孙子。雷锋知道后,随即决定承担起了护送老大娘的任务。一路上,大雨滂沱,雷锋背着小男孩,趟过了小河,深一脚浅一脚地爬过泥浆山坡。当老大娘被送到目的地时,他更是连门槛都没进,连碗水都没喝,又独自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回到,这就是雷锋,一个乐于助人的雷锋,看到这一情景,我感动地眼泪都流下来了,心想:雷锋真是好样的,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

画面二:艰苦朴素的雷锋。雷锋平时十分艰苦,连花一毛五分钱买汽水他都不肯。烈日炎炎下,雷锋和战友酷热难挡,战友提议买汽水喝,可他却说:“不必了,白开水一样可以解渴。”因为在他看来,白开水同样可以解渴,没必要浪费多余的钱。雷锋的袜子更是不堪入目,袜子上总是补了又补,都快要变成碎布组成的了,雷锋也没有去花钱去买新的袜子,为此战友总是不理解。但是当他知道战友的母亲家里有困难时便偷偷地寄了二十元钱给她,当家乡发生灾情时,他又一次慷慨无私地捐出一百元钱。要知道,当时雷锋一个月的津贴才六块钱,这一百元是他攒了足足十六个月的钱啊!这就是雷锋,一个艰苦朴素却又慷慨无私的雷锋。

雷锋逝去了,但他的“雷锋精神”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的身边也涌现出了许多“活雷锋”,最美教师--张丽丽,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这都是我们的好榜样,雷锋用自己的行动在我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正如他日记中说的那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确实,我们要以雷锋为榜样,让雷锋精神永存!

励志影片雷锋观后感范文<五>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起初,雷锋在修车,他的同事对他说:“今天是星期天,走,我们去公园。”雷锋是一个能歌善舞、爱讲故事,热爱生活的人。到了公园,有许多小朋友在跳舞,雷锋也加入了行列,跳的可高兴了。当小朋友要他讲故事的时候,他讲了自己的身事,非常的伤心,雷锋小时候爸爸妈妈都死了。他爸爸被日本人用枪打死了;他妈妈被二鬼子逼死了;他哥哥为了撑起家累死了。听他这么一说,我的眼泪差点掉出来。雷锋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有一次他帮助建筑工人劳动,把很多人的工作都一个人干了,工人们为了感谢他,还写了一份感谢信。但在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他的同事们非常伤心。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总理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从此,全国广泛开展了学习雷锋的群众运动,涌现出成千上万个雷锋式的先进人物。

看了这部片子,我觉得雷锋是一个爱帮助人、时刻想着人民和群众的革命战士,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那么恶劣,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磨炼了他的意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以至于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然他死了,但是他的精神会被人们一代一代的传诵下去,我也要学习雷锋,有一颗爱心,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今天,在阅读课上,黄老师让我们观看了《雷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

观看励志电影活动总结篇13

《肖申克的救赎》通过希望、鼓舞、自由、勇气、救赎、抗争、友谊等诠释了“只要心存希望不气馁不放弃,任何人在逆境中都有机会成功”的主题。(陈颖,王硕:《解读的主题意义》,载《电影文学》2010年7期,98-99页)《当幸福来敲门》和《肖申克的救赎》相比较而言,两部影片的主人公尽管遭遇不同,但是对幸福生活都充满不懈追求和深情希望。两片都以触及灵魂方式追问了人生真谛和价值意义。(张艳红、王宁:《与的共同主题及其意义》,载《电影文学》2011年7期,97-98页)《阿甘正传》以传统的、宗教的保守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回顾和总结了美国战后社会价值观念变迁,批判了美国式的流行文化,弥合了不同阶层美国人社会价值的裂隙。(:《电影与美国社会的价值回归》,载《电影评介》2009年13期,30-31页)《美少女啦啦队》通过音乐伴奏、舞蹈动作和体操表演等回放了充满激情活力的美国式高中生活和啦啦队文化,是一部典型的美国高中题材的青春励志片。(刘晓怡:《从电影看中美啦啦队文化的差异》,载《电影评介》2010年3期,49,51页)《穿普拉达的女王》以女主人公(Mirand和Andy)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对比诠释了美国价值观和人生选择,美国人的个人主义观、惜时如金的工作态度、公平公正的原则、直接坦率的性格实际上激励了美国式的奢华物质主义。(孙薇娜:《中女主角的美国价值观》,载《电影文学》2011年13期,112-113页)日本对青春励志电影尤其关注,陈静从产生渊源、比较、艺术特点三个方面分析日本新兴的青春励志电影。(陈静:《日本青春励志电影浅论》,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4期,63-66页)而中国《立春》以1980年代北方工业小城为背景,在生活环境、性格爱情、理想与现实矛盾四个方面表现“普通人梦想与现实碰撞”。(李春兰:《孤独地追求不懈地奋斗》,载《电影文学》2008年15期,59-60页)

回到本文,杨璐(2013)通过对电影《中国合伙人》批评话语分析,阐述了制衡话语的惠人利己语用功能。(杨璐:《电影中话语制衡的批评话语分析》,载《华章》2013年27期,106页)《中国合伙人》被誉为新时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新时代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在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获得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2013年9月)。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说中国梦,都问起台词最经典哪一句,绝对励志,引人共鸣!当主流媒体用政治话语唱响中国梦之时,《中国合伙人》实际上有“中国梦”励志性和政治性两个层面线索。

二、中国梦的励志性书写

1.三个合伙人的的性格模型

电影一直在说梦想和奋斗,其实性格才是命运的关键。黄晓明、佟大为和邓超分别扮演了成东青(土鼈)、孟晓骏(海龟)和王阳(愤青)。成东青、孟晓骏和王阳三人的性格和关系变化,他们各自的爱情,除了偶现的动人妙笔,几乎全靠旁白帮忙。(1)成东青始于1977 年来的几次高考,走出农村,幻想美国被拒签,送女友出国和女友不得不分手。黄晓明自称二哥,迈出“土鳖”形象中保守的一步,带着厚厚眼镜,外表看似自卑懦弱,实则大智若愚,将“土鳖”形象拿捏得恰到好处。成东青屡次签证被拒,眼看两个好友出国完梦,以“美国不需要我”,他只有留在燕京大学任教,却又因薪水少在外私自授课,被校方除名。(2)孟晓骏出身名门,他爷爷1925回国给他第一本英文词典,他爸爸是1955年回国给了他第二本词典,相隔30年后的1985年他延续着这个家族出国的传奇。改革开放使他得以继承家族传统,终于出国沦落他乡在实验室喂白鼠打工,光环的背后是辛酸。(3)王阳与世无争,风流倜傥,文艺愤青,满口英文,在1980年代就可爱而高调地泡美国妞(女记者),几乎“快键”般发展为情人关系,他被骗色还乐呵呵,最后实在太累在“新梦想”公司里“找个不折腾人结婚”!这个曾经叛逆的文艺“愤青”,在1980年代的大学肆意挥霍青春,喝酒跳舞,写情诗、打群架、去录像厅,泡洋妞辣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和洋妞上床,做当时“违法之事”,被哥们戏称为“为国争光”。他签证终于成功,却因一见钟情的美国女孩而放弃出国,贯彻其浪漫派个性。影片中三兄弟开的英语学校叫“新梦想”,黄晓明的“梦想”其实就是踏实赚钱,佟大为的“梦想”就是踏实过日子,而男一号邓超则把“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挂在嘴上心头,“梦想”当然无贵贱之分,其实他们在梦想上根本无法达成共识(其实只是不愿意承认),这样形成一个貌合神离的吊诡逻辑。保守的成东青,中庸的王阳,激进的孟晓骏,三者组合生动有趣。佟大为饰演“愤青”王阳是成东青与孟晓骏之间的调和剂,王阳使这个三人团体多了一份和谐,少之三足会坍塌,团队如鸟兽散。

王阳说孟晓骏不去看得肺炎的成东青是自私的,或多或少有一些俞敏洪和徐小平早期创业者现实中的个人影子。影片借用中国名牌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故事改编后的艺术加工品,既凸显三个合伙人差异极大的性格特征,又三合一诠释励志奋斗逆境出人才的中国式“美国梦”。三个合伙人的美国梦其实是针对三个个体人物模型自我挑战,是转型时期中国年轻人应具备的骨气,是大浪淘沙和鱼目混杂中弄潮儿胆识。

2. 1980年代校园纯真爱情

诚如影片所言男人的梦想最初都是从女人开始。爱情就像录像机,有时要快进,有时要暂停。影片中闪烁的凉鞋亮红色,连衣裙明黄色,长廊柱子红色,阳光照耀金黄,树叶显出烁目白光绿色,人物与环境造型上饱和和反差色彩、影调诉说着成东青和苏梅两人的关系的实质改变。低头男对高调女“以卵击石”的持久攻坚战终于获得了阶段性胜利。(黄鹏:《众说的青春》,载《当代电影》2013年7期,45-46页)出身农村的成冬青追求浪漫城市女生苏梅,从图书馆秉烛夜读,到回宿舍路边的“灯罩映字”,再到撒泼耍赖跳湖求爱,乃至冒险感染肺炎强吻,让苏梅在被侮辱中得到尊重、宠爱和快乐,在嬉皮笑脸和“胆大心细脸皮厚”中成功追到苏梅,再加上罗大佑《光阴的故事》作为影片主题曲暗合了电影梦想怀旧寓意,激发观众共鸣,这简直是1980年代校园纯真爱情翻版,也是第六代导演塑造30年前校园真爱固定模式。苏梅只是1980年代千万个沉醉在“美国梦”中中国女孩里普通的一个。她成为成东青的恋人之后,从同居走向分手、从高贵走向庸俗。命运让她在最脆弱时候出现一个守护者,她清楚地知道成东青不是她的人生终点站。当圆梦美国机会来临,苏梅毅然选择了离去,让成东青的“失败”抹上一点悲剧色彩。两人感情不是爱情而是一个梦碎美国、一个滞留国内的必然命运。这种感情的放弃绝不是个案,而是转折年代男女主角相类似的心路历程和感情模型。(罗德:《突进的时代与疯狂的自己》,载《东方电影》2013年5期,37-40页)

3. 1980年代师生关系

1980年代刚刚从“”废墟中站立起来的老学究,物质上富有、精神上也有待进一步站立,面对朝气蓬勃的年青学子且有的甚至是人到中年的老三届,师生在年龄、学问、人生阅历等方面严重错位,弥补这种缺憾成为影片中最大亮点。1980年代初期,身穿蓝色中山装的老师在教室里讲解想象的美国种族歧视引发事“师长贵乎,礼也”的群殴,成东青守住大门任由同学们的拳头和唾沫,让孟晓骏和王阳成功逃脱;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大使馆之后热血青年大喊“新梦想”(折射现实中的“新东方”)卖国贼,准备砸烂英语培训机构时候成冬青咬牙硬顶上愤怒的爱国青年,仍然在拳头和唾沫中振臂高呼“你们好愚蠢”!在最关键时候,成东青体现的勇敢、坚强和智慧,独当一面,体现大家气象和大哥风范。影片中最帅的老师是唐晓峰教授客串的1980年代教授形象。“不管世事变迁,他总是淡定的在古今的时空里,整理大地文明的空间秩序。我问他那些年苦不苦,他说:神采焕发。一次穿着很土的棉袄上课,我们笑了。他说在美国留学也穿过这个,在一片野地上也会生机勃勃。看《中国合伙人》明星是演戏,老师是人生”(访谈样本,李小波,2013-06-23)将一个负笈美国九年、真正的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邀请客串一个电影中老学究教授角色,唐老师的儒雅本尊,本色出演,是一种品味和典范!

4.中国式幸福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