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实用13篇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1

幼时的我只是一个在海边拍浪逐沙的孩子,大海未曾赋予我文学的天分,缪斯未曾用她的手抚摸过我。长大后,我离开故乡的海。在城里的一家书店里,我第一次接触了那么多的书。有一次,我从琳琅满目的书柜里抽出一本诗集,上面印有泰戈尔的引言:“用你手中的钱币买下一本诗集吧,它会使你的心快活得像一只小鸟,自由地飞翔在无限的空灵之中。”仅仅是看了一眼,我便如获至宝地买下了它。从此泰戈尔领我走向了一个缤纷的世界。我迷上了诗,正如我迷恋那深沉广阔的大海一样。

我第一次发现了诗的魅力正如阳光那样灿烂。诗里走出了乐观豪放的李白、深沉忧郁的杜甫、清丽婉约的李清照……他们用风格不同的笔向我展示了世间的万物。渐渐地我又读懂了汪国真的诚挚、舒婷的细腻、闻一多的深刻;我与雪莱、普希金交朋友,领略了世界诗苑的璀璨。慢慢地,我发觉自己已离不开诗了。诗用它无形的手时时扣动我的心弦,拨出动人的琴声,令我如痴如醉。于是在课堂上,我从老师口里知道了顾城那“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向往;在课外我吟诵着,进入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意境。我真的感到自己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像一只快活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无限的空灵之中。

读了许多诗,我不禁怀着一个梦想,用我的诗轻轻扣动文学殿堂的大门。每当别人嬉戏玩耍时我醉心去探究万物的美;当万家灯火熄灭时,我独自一人在灯下构筑诗行,细细的笔尖流出小鸟的歌唱、花朵的绽放、嫩草的生长……用自己的笔谱写心中的歌,与万物同欢乐。每当我把诗稿邮寄之后,等待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大多数石沉大海,但一想起江国真的“失意时,就唱一首歌;烦恼时,就写一首诗。因为生活总是美丽的”这句话时,我的胸就异常地开阔起来。偶尔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印的字,便激动得几夜睡不好觉。尽管无人喝彩,但我感到文学殿堂的大门正徐徐开启,缪斯女神向我微笑,我那稚嫩的诗正圆着我的文学梦。

我醉心于读诗,醉心于写诗。那一行行诗句是一只只飞翔的彩蝶,带我到美丽缤纷的大花园;那一首首诗又像是一只只萤火虫,“发出了微弱的光,但攒起来将是亮丽的光”。

永远与缪斯结缘,我无悔。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2

这次的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学习诗歌、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动手写诗、编写诗集等活动,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始阶段,学生开展什么活动、进行些什么类型的主题研究,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确立目标。目标明确,学生的活动开展才能有的放矢。由于学生缺乏经验,在我的指导下最终由学生自主决定开展以下活动:1. 搜集整理诗歌。2. 推荐欣赏诗歌并制作推荐表。3. 诗歌朗诵会。4. 写诗、合作编诗集。5. 诗歌知识竞赛。6. 总结。这些活动按照顺序有序进行,层层推进。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活动的实施、协调,并且每一项活动都有评价,有记录,为最后的优秀个人、优秀小组的评选做铺垫,为学生的自我总结打基础。

二、活动过程,发挥指导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设计应开放多元,但如果教师完全放手,学生的活动反而会失去方向,陷入混乱。因此,综合性学习要加强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指导作用。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同学收集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各类诗歌,却不懂得整理和欣赏。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状况,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我先指导学生按题材分类,从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方面去搜集诗歌,还可按形式分、按作者分等。这样,在众多的诗、词、曲、赋中,学生在收集上避免了盲目性,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在收集、整理诗歌方面做得很好,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活动的深入,一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开始浮出水面。比如,背诵竞赛题时偷懒,做诗集时不动笔画插图、不爱书写,不能按照组长的要求完成应承担的工作等等,问题还真不少!由于这些工作基本上是在学校课间完成的,所以我几乎看到了每一名同学的表现。各组的组长向我诉苦,我常常会笑着说:“这才能考验你们组长的组织能力啊,反正如果活动不是全员参与会被扣分,就没有机会拿第一啊!”于是各个组长又开始分配任务。组长很有智慧的,他们会安排写字好的同学抄写诗集,绘画好的同学做诗的配画,家里有电脑的同学收集资料,文笔好的同学写诗,做过程的记录,为最后的总结做准备。这次活动最让我高兴的就是培养了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冷眼旁观,我发现只要你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就会还你一个精彩。

活动的整个过程我没有给任何一个孩子一句责备,而是像朋友一样帮助他们。作为一个引导者,我积极地为他们提供信息,补充知识,为各组组长启发思路,出谋划策,做好协调和后勤保障。诗歌朗诵会前我指导孩子们选适合自己的作品,指导应如何朗诵。我用班级卖废品攒的钱为孩子们买做诗集和推荐表用的纸张、书皮和活动结束时准备发的奖品。我还请美术老师帮助他们设计封面,很高兴的是孩子们根本不需要,而且他们自己设计的封面让我刮目相看。竞赛题由学生在我的参考书中选取,我审核后由学生做出幻灯片备用。这些大量细致的工作很多都是在课下完成,而不只是意义上的两周。

三、总结提升,激发学习兴趣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3

一、理顺课标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1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课标要求,通过教材中提供的信息和观点,进行有效教学。教材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所以,我们要结合课标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整合以便有效的完成对专题的探究。在整合、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知识内部的亲缘关系,二是知识内部的类同关系。我们讲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节时,我认为应该先讲第七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因为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又有一定的类同关系。教材内容的重新整理、整合对课标的有效教学和实现三维目标以及满足学生的需要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补充。例如在必修《从“战时共产主义”斯大林模式》一课中,对于背景、评价、特点以及从中得到启示,都说的很少,有的甚至不说。所欠缺的这些东西,补充起来都要占了半节课的时间,而现在都要压缩到一节课。针对这种问题我们一要紧扣课标,发挥课标的指导性,在课标的指引下,那些内容该补的则补,该删的则删,一定要补删有度;二要对衔接知识而学生又不知道的,可以帮助学生做点课前准备,要让学生在通史的宏观环境下解决我们的专题教学。

3 对照课标,研究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我们在教学时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对认知水平低的学生来说,用教材,把课标要求完成就好;对基础较好认知水平高的学生来说,我们要把“海鲜”端上他们课堂,例如在教学《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的概念、原因、目的、性质和影响进行分析。

二、模块单元体专题与章节体通史的关系

1 专题史与通史的侧重点不同,专题史是对通史在某个方面的深化与发展。在讲到《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他是美国成立的一部分。我们知道世界历史在这个时期的主流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所以,我们的教材在这一节课中在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运用宪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对于宪法内容教材中也占用了大量空间,极力的避免美国走上专制主义的道路。作到了对历史发展主流的深化。

2 我们还要通史的这条隐线,要为专题的这条明线而服务。假如没有通史的隐线,始终不能把学习的历史知识放在宏观历史环境中,总有一种“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感觉,所以,我要把专题史的研究放在通史之下,要让学生明白这一课的学习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路沿着专题逐层深入。

总之,通过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我自己也受益非浅,总是在不断的挫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真可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今后我们将在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中深化课程改革,真正体会课程改革的优越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感受形象魅力 培养想象能力

索伟才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培养目标之一。而诗歌教学是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以往的诗歌教学只片面强调对语句的死记硬背,而轻视诗歌形象对学生的感染,从而助长了只知皮毛、不求甚解的浮躁学风。因而在教学中往往会产生“听其书声朗朗,问其一无所知”的不良后果。

如何借助诗歌的形象魅力,搭建培养想象能力的平台呢?笔者提出以下四步做法可供磋商。

一、着手表象感其形

诗歌的表象指的是诗句字面所描写的事物,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山”、“鸟”、“人”、“径”等,通过抓住这些富有表象特征的静态事物,使学生感受事物的各种属性,如形态、大小、色彩等形象特征。然后再抓住“飞绝”、“踪灭”等这些富有动态表象特征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其情态与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表象是最具体、最可感的东西,是理解诗句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只有紧扣事物的表象,从此入手,才能顺利自然地打开学生形象思维之门。

二、描述形象绘其形

诗歌的形象常常隐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需要读者去仔细地剖析、挖掘才能悟其精神,这是认识过程由表及里的阶段。对学生来说是认识过程的转折段和难点,教者须循循善诱引导才是。如“天门中断楚江开”句中的“中断”,可做如下描述:“山势直立峻峭,仿佛刀削斧劈一般,两峰兀突相对,中间江水浪涛滚滚,奔流不息”。通过描述,使诗歌形象具体化、生动化、镜头化,很自然地将诗的神韵挖掘出来,使之变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事物形象。这样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并融入其内,受之感染,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从而收到知识内化的良好效果。

三、生发想象品其韵

学生经过对诗歌形象的描绘,使想象的展开变为水到渠成,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启其智,发其想,这是知识由内化向外拓展的教学环节。教师不妨紧扣诗句中的重点词,让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绝”和“灭”,让学生去联想鸟迹罕至、荒芜人烟的情境,从而体会冰天雪地、奇寒无比的意境。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4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5

1.学会朗诵诗歌,做到字正腔圆、节律和谐、音义共生。

2.通过意象体悟、抓中心字、情境设想、比较等方法理解鉴赏诗歌。

3.理解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美美地说说。

4.背诵、默写诗歌。

【设计思考:教学目标的设定紧紧围绕“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朗诵诗歌是欣赏诗歌的基本途径,但教师对孩子们的要求往往过于笼统,所以我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根据诗歌的特点和我对古诗朗诵的理解,提出了“字正腔圆、节律和谐、音义共生”的层次要求。诗歌内容与表达的鉴赏也是有其独特的要求的,因为前期没有涉及这方面的教学,所以这节课我想着重引导孩子通过“意象”“情境”这两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途径来进行深入体验,同时根据这首诗的特点,通过“抓中心字”“比较”的鉴赏方法,进一步领会。】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学过这首诗吗?谁来读读?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知道这是谁写的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另外一首传颂千古的诗,题目是(齐读)——《游园不值》。

板块二:诵读诗歌

1.大家都知道,诗歌特别好读,读来朗朗上口。所以,今天我们就从诗歌的朗诵学习开始。朗诵诗歌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课前大家已经做了认真的预习,谁先来读读这首诗?

2.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曾做过研究,诗歌与音乐、舞蹈原来是同时进行的,人们活动时一边唱诗,一边舞蹈。后来诗歌虽然分化出来了,但古人作诗的时候仍旧像音乐、舞蹈一样非常注重节律。所以我们朗诵诗歌也要读出节律,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大家自由练习。

练得怎么样?谁来展示展示?

4.看得出来,同学们非常讲究诗句的停顿,像每行七字的诗句,一般在第二、四、七字上停顿。我国古人诵读诗歌还有一个讲究,就是把一二声读得比较长,三四声读得比较短。比如“印苍苔”,“印”第四声要读得短,“苍苔”分别是第一声、第二声,要稍微延长一点,读成“印苍——苔——”。那“久不开”“关不住”“出墙来”怎么读?想听听古人是怎么吟诗的吗?老师来学学好不好?

5.当然我们不一定完全要像古人那样吟诵,当有些地方按照古人的方法处理以后,表达效果就大不一样。如“关不住”将“关”拉长,“不住”急促而止,“出墙来”一字一字高腔拉长,韵味无穷。大家自己再自由揣摩、诵读,小组内大家交流交流。

6.刚才我们仅仅从形式上研究了这首诗,诵读的最高境界是从诵读声中听出诗歌的意蕴、诗人的情感,我把它叫做“音义共生”。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得认真品读诗歌。

【设计思考:我认为古诗的朗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读正确,声音洪亮,我把它概括成“字正腔圆”;第二个层次是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味,我把它概括成“节律和谐”;第三个层次是人完全沉浸在诗歌的意蕴里,表情、动作、声音的高低起伏等与诗歌意蕴同步共生,我把它概括为“音义共生”。第一层次着重在预习中解决,第三层次还要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体会,这部分着重练习第二个层次。同学们平时在朗读诗歌中,对于停顿已经做得很好了,而平仄读法根本不懂。我认为,古人是按照平仄规律吟诗的,我们可以把诗歌吟诵作为一门艺术来欣赏,可以在朗读中借鉴一些东西,如“关不住”“出墙来”的吟诵方法,但没有必要一定要回到古人的状态。】

板块三:品读诗歌

1.品读诗歌首先是品词,品出每个词的滋味。我们先仔细看一看,这首诗写了哪几样东西?(屐齿柴扉苍苔红杏)其中哪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它们分别带来了怎样的春天?

(1) 对比出示苍苔与红杏的图片,学生自由交流苍苔与红杏带给我们的感觉,在学生自由体会的基础上,揭示:古诗中一般用“苍苔”代表一种自然淡雅与幽静。如白居易的《石上苔》中“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纤埃”。一般用“红杏”代表烂漫的春色。如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2)同学们,古人常用某种东西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这景物就叫“意象”,比如“红杏”、苍苔”,我们学诗的时候要抓住这些景物,就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蕴。接下来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屐齿”和“柴扉”,请看两段资料:(自由默读)

①屐:木底的鞋子。齿:鞋子底下的前后跟。历史上传说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曾发明过一种活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便于登坡和在泥泞中

转贴于

行走,给旅游活动带来极大方便。据说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并名之曰“谢公屐”。后来很多诗文都借“屐”表达“休闲旅游”。李白就曾写过:“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住过的地方至今还在,清澈的溪水绿波荡漾,上面有猿猴在啼唤。我脚蹬着谢公屐,爬在青山上,就像是登上了青云所做的梯子。)

②柴扉:用柴做的门。古诗中经常用“柴扉”来代表雅士、隐者住的地方。如王维的《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在黄昏的山中,把你送走后我就关上柴门。等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您还会再来吗?)

看明白了吗?“屐齿”是什么东西?它还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柴扉”是什么?它又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思考:古诗中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表示特定的含义,小学学古诗就应该开始这种积累,如“松”“竹”“梅”等。这个环节就是回到生活和典故的原点,体会这种特定的含义,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提供背景,同时也是诗歌学法的指导与体验。】

2.品读诗歌不但要品词,还要品句。古诗中常常有些关键的字,就表达了诗句的意思,透露了诗人的情感,这首诗里面有吗?

怜:什么意思?怜什么?把你的怜爱表示出来吧!

扣:什么意思?为什么小扣?好的,你来扣一扣吧!

满:为什么?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春色?

关:这关得住吗?是啊,谁能挡得住春的脚步呢?整个园子孕育着生机,孕育着力量,你来告诉大家吧!

出:你从这个“出”字看到了什么?对呀,你来赞一赞这生机盎然的红杏吧!好啊,你来展示一下这喷芳吐艳的红杏吧!

3.我们一起来完整地分享一下叶绍翁的诗情画意吧!(女生前两行,男生后两行)

4.古诗就是这么奇妙,寥寥28个字,就为我们带来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过,这已经是历史了,今天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叶绍翁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美美地表达出来吗?同桌先相互说说,然后大家一起来交流。

【设计思考:这个环节从单个词上升到整个句子意蕴的领悟,引导学生抓住每句诗的关键字体会,从而走进诗歌的意境。同时这也是板块二的延续,“音义共生”在这里体现。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孩子们就像诗人一样,走进了烂漫的春色,这时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可谓水到渠成。】

板块四:比较鉴赏

诗歌学到这儿,老师想问大家两个问题:

1.“应怜屐齿印苍苔”是诗人的推测,你同意他的推测吗?为什么?

2.宋朝诗人陆游在叶绍翁之前就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它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意思都很接近,你觉得哪句更好?为什么?

【设计思考:古诗用词的推敲是有传统的,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佳话何止千万,因此推敲、比较是理解、欣赏诗歌的重要途径。这个环节引导孩子们与作者进行对话,只要联系下文“小扣柴扉久不开”就知道,诗人“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推测是站不住脚的,但诗人为什么这样写?这是对春的热爱啊!第二问的比较使我们更容易体会到春色的烂漫与生机,诗人赞赏之情、遣词之妙立现眼前。】

板块五:总结破题

1.最后,让我们回到诗歌的题目《游园不值》,“值”是什么意思?“不值”呢?你认为叶绍翁是“值”还是“不值”呢?

2.集体背诵诗歌。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6

然而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怎样让诗歌教学充满诗意,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诗意地读,诗意地写,诗意地“答”,让“读”与“写”在诗歌教学中完美自然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的方法。

一.诗意地读

在诗歌教学中采用反璞归真的朗读教学法,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作用。它不同与那些不经过任何策略指导的朗读,“诗意地读”是让学生紧扣诗歌特点,带着诗意去读诗,在读诗的过程中调动生活经验或积累写作方法,领悟诗歌的语言美,品味诗中的情意美。

教学《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文时,我设计了作客“诗歌有约”栏目的形式来构建课堂教学环节。在“相约语言美”的环节中,我让学生在“诗意地读”中,欣赏和品味诗歌的语言;引导学生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各种修辞方法,选择自己的“最爱”来感悟诗歌的语言美,从而积累诗歌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并感悟诗歌包含的炽热、质朴之情,受到熏陶和感染。在“相约意境美” 的环节中,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设计朗读脚本、男女学生分节对读、美读比赛等方法,引导学生驰骋想像与诗歌明丽纯净的景色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使学生在“读”中,既理解了诗歌的情意,又培养了语感。实践证明,学生能自觉地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后来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就能调动生活经验与体验,在脑海中浮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在想像中读出作者的孤苦、沉重,体会到天涯浪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情深意切。

“诗意地读”不仅使学生将书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还能把书面的文字演绎成鲜活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发现美,享受美,领略美。学生在“读”中获取了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了感情世界,培养了良好的气质和语文品质。“诗意地读”对学生尝试诗歌写作来说,是一种方法技巧和情感经验的积累。

二.诗意地译“诗意地译”不同与“翻译”,它不是对诗歌的直白的字面解释。诗歌的语言最凝练,意境最优美,直白的翻译恰恰破坏了诗歌的这种语言美,同时也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当然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写作诗歌的激情。采取“诗意地译”的方法,则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以现代诗的形式,把他们自己对诗的理解写下来。与翻译不同,“诗译”不必要求学生死扣字面的落实,而是重在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诗意地翻译,学生作了这样创造性的解读:

轻轻懈下盔甲/不再相信有神话/只剩下风的爽飒/在轻轻吹着头发。夜/渐渐来临/没有星的天空/唯有一只孤独的乌鸦。我在想/那是我/虽有一片无垠的天空/却只有冰冷的空气和我相伴。北方的更北方/借着冷风飘荡/西风/在回头张望/看见/古道瘦马在彷徨。泼墨/造一匹快马/追回十年前的月亮。风琴如果有力量/拉我一把/别让心在空中惆怅/城东的老槐时常/听见凄凉!

这种既在应有的文本限制中,又能自由地选择形式来表达的方法,有助与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深入挖掘,把握诗歌深刻的内涵意韵,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表达的形式,克服了学生畏惧写作,特别是不敢写诗的畏难情绪,尝试到了诗歌写作的乐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诗歌的兴趣。

尤其要指出的是,“诗意地译”还允许并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像和再创造,既译出作品中的意境,更译出学生心中与诗人相近相通的意境,在“诗译”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作品,而且走近作者,更是译出了学生自己心中解读的意境。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以丰富的想像,跨越千年时空,结合创作背景,再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构想了《枫桥夜泊》诗句的由来,解读了自己心目中的诗歌作品,创作了《不朽的失眠》一文。这其实就是上面讲的“诗意地译”,它是另一种解读诗歌作品的形式。在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借鉴作家张晓风的这种解读形式,自己也来当作家,根据这首词的意境,尽情发挥想像,进行创编实践,创编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学生作了这样的想像和创造:

……

他,独自一人,骑着瘦马缓缓前行,一路颠簸,马累了,人倦了,却又只能无奈地漂泊,漂泊。恍惚间,他忆起了家乡破旧的瓦屋,纸糊的窗,几棵繁茂的大树掩住了青苔茸茸的古井,井边几架葡萄,一排竹篱。心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连接着故乡的一方黑土,一间茅舍,一株桃花,一口古井。

家在远方,人在天涯。

许久,他哀叹着: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于是,乡愁化为一页诗篇,一段情结,一次默叹,一场无奈。

于是,乡愁化为一缕轻烟,缓缓飘散,飘散在遥远的天边。

于是,乡愁化为一杯美酒,甜蜜中的苦涩,徘徊不已!

这样的“诗译”,是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学生由这个过程,从“读”诗勇敢大胆地走向了“写”诗,这相对于原来的畏惧写作的心理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可喜的起步!

三.诗意地答

传统的诗歌教学一般是“读”和“译”两个环节,剩下的内容就是背诵默写。这种情况下,学生基本处于比较被动的学习状态,总在有限的框架和范围内进行读写,而使得诗歌教学的课堂缺少一种能焕发生命光彩的环节。采用“答诗”的教学方式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这里的“答诗”, 指的是 “诗意地答”,是让学生在朗读、翻译或是读熟诗歌以后,对诗歌写作形式的一种模仿和运用,对诗歌内容的一种回应,更是与诗中人物或作者之间的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和交流。 “答诗”, 能让学生充分调动情感和方法的积累,有更加足够的表达自由,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活动设计。

我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诗人高兰的《哭亡女苏菲》为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苏菲地下有知,设想她听到这首诗时的心情会怎样?请代她写一首(篇)《答父亲》。因为这首诗都是一些表现人间真挚感情的伤心的文字,所以,这个设计非常有诱惑力,学生积藏的情感都被唤醒,学生的写作兴趣都被调动了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答诗”的写作活动中来,有的学生甚至是边“答”边流泪!下面选两例学生的《答父亲》片段:

原诗:

一年了/青草黄了秋风起/雪花落了燕子又飞去/我却没有勇气/走向你的墓地!我怕你听见/我悲哀的哭声/使你的小灵魂得不到安息!一年了/ 任黎明与白昼悄然消逝/任黄昏去后又来到夜里/但我竟提不起我的笔/为你/写下我忧伤的情绪/那撕裂人心的哀痛呵!一想到你/泪/湿透了我的纸! 泪/湿透了我的笔!泪/湿透了我的记忆!泪/湿透了我凄苦的日子!……告诉我/孩子/在那个世界里/你是否还是把手指放在口里/呆望着别人的孩子吃着花生米/望着别人的花衣服/你忧郁的低下头去?

答诗: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7

这种内外两个世界的勾兑,最终都是为了向内部世界倾斜,参杂的是人生的无奈与疼痛。《日暮时分》从深秋、秋风等悲凉意绪写起,然后一个向内转:“昏暗中,接到一个人去世的消息。/子夜,他向死亡交出了自己。/他一下子就死掉了。/死得很经典。/死亡也有仁慈的时候。”人在“时间这致命的果核”前的虚弱与无助乃至无力。《单人床》同样呈现出由物到人的向内转,直接借物之口,《天仙配》似的让老槐树说话,以单人床这特殊的灶具蒸馏出看似完美的一切,实则是无爱无光无疾也未终的人生。这样都市人的“衣裙整洁/脸蛋光鲜/下楼的脚步声清脆”也就被瓦解了,诗句的表面语意,浅层意义也就倾斜了。《指环》借指环喻指不幸的婚姻对人的拘囿与约束。“它牢牢地占据我的无名指/十五年还是十七年?”一个人怎会忘记这么重要的日子――结婚的时日?对无爱的婚姻的否定意味被无限拉长了。这种警醒、疼痛、解构、悲悯,其实都是一个现代人应该有的,也许它们不美,但美并不是诗歌的唯一标准。它们“真”,“真善美“三者中,“真”排第一。

叶延滨在《诗歌中的“真”》一文里说:诗歌被视作“真善美”的化身,然而诗歌之真,对于一些习作者而言,在今天还是说不明白的问题,或许还认为诗与真没有什么关系,诗不就是想象力,不就是内心的表达吗?然而,今天诗坛许多让人们诟病之处,恰恰与诗歌的“失真”有关系。诗之真,我以为是诗歌的命脉之一,若无此命脉,诗为伪诗,诗人也是伪诗人。

玉上烟的诗歌是“真”的,真在它们不向时代作伪,不向自己的内心作伪,因此也切合了叶延滨所说的“诗之真有三要素,真诚、真情、真言”。

因为真,使得玉上烟的诗歌获得了金属质地,鞭敲铜声。这也印证了叶延滨的如下阐释:诗歌之大敌,诗坛之大忌,是伪,是假,是“玩诗不恭”。在专制环境中那些歌功颂德之诗,是伪诗,也是短命之诗。卖弄才情游戏文字无病之诗,是假诗,是诗之垃圾。玩诗不恭也自命为新潮先锋喧闹过市,回首一看也只是诗之泡沫。真诚,诗人之品格,成大诗人者,皆真诗人,古今概莫能外。

而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类情感、人间百态的自觉切入,对“玩诗不恭”与“玩世不恭”的自觉拒绝,正是玉上烟的诗歌现在与将来都能浮出众多的女诗人的一般阵容而超拔卓异而出的独门秘籍。

说到玉上烟的诗歌的“真”,不能不提她写于2013年,后来进入该年度几种选本的三首笔涉身体的诗歌:《之诗》(1月31日)、《子宫之诗》(2月7日)、《阴道之诗》(2月11日),以及可以作为这三首“身体之诗”的一个自序的《金黄之诗》(1月30日)。在2013年,《之诗》等的出笼,在网络诗圈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我曾依据它们的审美上的含蓄、优美、旨归上的高尚、反男权,情趣上的健康、阳光,技巧上的诗性、中庸等审美特质与精神气质的诗性,给它们命名为“上半身诗歌”。诗人自己说“这组诗我是借身体部位,展现整个人类情感的缺失、展现人类的孤独,疼痛和人间百态。表达悲悯之情和对时代的扣问。”

从精神向度上来说,《倾斜》等也是“展现整个人类情感的缺失、展现人类的孤独,疼痛和人间百态。表达悲悯之情和对时代的扣问”的诗歌。它们细腻的传达出了一个现代人在当下后现代人世扰攘的人世间的细微而无奈、麻木而酸楚的微疼。

从身体部位等特殊题材遁向“街头一角”的市声,玉上烟的视角始终没有离开“人间百态”,没有离开“对时代的叩问”。作为一个年轻的女诗人,能在“失衡的年代里/灯红酒绿中/我的身体向一侧,/微微倾斜”,从现实之井中汲水,保持不逃避、不粉饰的情感向度,提炼出敏锐的诗思,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它们使得玉上烟的诗歌与一般的吟风弄月的小女子诗歌区别开来。

这种现实取向的诗歌,将世事的嘈杂,人心的微妙、无奈等入诗进行悲悯与叩问,在我看来,最见功力,因为它们很难把握,如果诗写者火候不到,就会乱的。玉上烟在《边写边想》的《81.诗歌不等于勇气》中说:“但是敢写的东西,未必就能成为诗歌。这类题材,如果你要写,那应该是与想象力奋战的过程。这是一条神秘的河流,你要准备好的,绝不只是勇气,你需要绝对的智慧,如果你要穿越这条河流,记住,你是踩着这条河流里的浮冰过河,你未必有那么好的技术。它可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你要爆炸,那就像两颗行星撞击时,发出蓝色的光芒。”

或许这组诗歌有些沉重,但沉重也是人生真实的一种,在这个甜品大行其道的世界上,它真实的存在着,我们谁又能回避得掉,逃得掉呢?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8

地点:江明中兴小学大操场(如遇下雨全校观看《东京审判》,开幕式顺延至国庆节后)

组织策划:

艺术总监:

评委会成员:

活动准备:

1、各年级诗歌朗诵排练。负责人:年级组长(语文组长协助)

2、彩旗队排练负责人:

3、主持:学生与老师各一名负责人:

4、信息技术支持负责人:

5、活动现场调控负责人:

6、横幅准备:主席台kt板制作:“祖国妈妈,我爱您”千人诗歌朗诵会”马绿叶

横幅:江明中兴小学第四届艺术节开幕式叶子

7、每班15个小氦气球负责人:叶国军

每人写上对艺术节的祝福语(两人一个,正反写)负责人:班主任

8、9月28日综合实践活动课各块彩排。负责人:、各块负责人

9、教师爱国歌曲联唱编排负责人:

开幕式程序:

1、开场合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校合唱团

2、主持人宣布开始。

3、全体起立,唱国歌。

4、马校长为开幕式致辞。

5、彩旗队欢呼着进场(音乐准备:王一华)

6、大队长王中华宣布:“江明中兴小学第四届艺术节开幕”。全体队员此刻放飞氦气球,音乐声进入,主持人煽情的语言转入下一环节。(音乐准备:王格格)

7、“祖国妈妈,我爱您”千人诗歌朗诵会开始。

学生座位:以年级为单位六个方阵.

(1)一年级负责人:

(2)三年级负责人:

(3)五年级负责人:

(4)二年级负责人:

(5)四年级负责人:

(6)六年级负责人:

建议:朗诵时间5—6分钟。低段以童谣为主,中段以纯诗歌为主,高段以诗歌与多种表现形式结合为主.

8、教师爱国歌曲联唱。负责人:闻明国

9、全场歌唱《歌唱祖国》。校合唱团领唱

10、开幕式结束,各班退场。

评奖办法:

1、设立年级最佳组织奖若干个。

2、评比标准:

(1)仪态大方、着装得体、动作适当。

(2)所选诗歌内容必须是以歌颂祖国为主题。思想健康向上,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3)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

(4)读出诗歌的韵味,语气、语调适当;重音、节奏恰当。

(5)表达诗歌的情感准确自然。

(6)现场演出效果好。

为了更好地迎接“十一”国庆节的到来,歌颂祖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表达我园教职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园行政、党支部、工会、共青团决定联合举行“我创造,我快乐”庆祝“十一”国庆节活动,以丰富我园教职工的节日文化娱乐活动,活跃教职工的身心,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培养教职工的创造力。

一、参赛单位

参赛对象为全体教职工,采用抽签的形式将全体教职工分成五个组,以组为单位参赛。

二、活动内容和要求

1、制作参赛组的标志

要求各参赛组的全体成员,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共同设计和制作本组的参赛标志。此项不计分,但在必要的时候可作为评奖的参考。(时间安排15分钟)

以竞赛性游戏的形式来进行,以组为单位参赛,并体现人人参与。

2、看谁说得多

要求根据评委提出的与国庆节、国歌、国徽、祖国建设成就、祖国的美好河山等有关的问题进行抢答,答对一个问题得一分。(时间安排15—20分钟)

3、即兴表演

根据评委的示范,有创造性地进行表演。要求边说边做相应的动作,且要符合情理,如:评委边说边做“小鸭子,呷呷呷”,参赛的人可说和做“小猫叫,喵喵喵”,或“小乌龟,爬爬爬”(不能与前面有重复)。比赛分组按顺序进行,前面一组结束,后面一组马上接上,要求时间间隔不超过5秒钟,即如果轮到某队参赛时出现“冷场”5秒钟以上,则按弃权处理,只能参加下一轮的比赛,比赛反复进行。表演符合要求的,每一轮比赛记一分。(时间安排20分钟)

4、科学编制菜谱

根据给定的蔬菜、食品编制菜谱。要求每一菜谱选用两种以上的蔬菜、食品进行搭配。参赛时要求先说出菜谱的名称,再说选用的蔬菜、食品,最后介绍烹调的方法(要求与前面的菜谱不重复)。得分视情况给1—3分。比赛分组按顺序进行,前面一组结束,后面一组马上接上,要求时间间隔不超过5秒钟,即如果轮到某队参赛时出现“冷场”5秒钟以上,则按弃权处理,只能参加下一轮的比赛。比赛反复进行。

三、活动时间、地点

活动于9月27日晚上7:30在本园舞蹈大厅举行。

四、评委

评委由园长、工会主席、共青团支书担任。

五、奖励办法

比赛程序完毕,统计各队的总得分(还应统计各队未参赛的人员,并按每人扣一分从各队总得分中扣除),按得分排列名次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附:看谁说得多

1、 国旗上的一颗大五角星和四颗小五角星各象征什么?

五星红旗是何时问世的?

(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象征广大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

2、国徽上面有什么图案组成?(国旗、天安门、齿轮、麦穗、红绶)

3、请讲出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4、义勇军进行曲由谁作曲?又由谁作词?(聂耳、田汉)

5、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请列举我国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

(汉、满、佤、毛南、蒙古、回、水、乌孜别克、苗、维吾尔、彝、鄂伦春、羌、畲、藏、壮、京、塔塔尔、朝鲜、土、土家、俄罗斯、傣、哈萨克、瑶、白、黎、仫佬、景颇、侗、傈傈、仡佬、布依、高山、哈尼、怒、达斡尔、东乡、柯尔克孜、纳西、德昂、保安、鄂温克、普米、锡伯、塔吉克、独龙、裕固、珞巴、赫哲、基诺、拉祜、阿昌、门巴、布朗)

6、什么动物称为我国的国宝?

7、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请说出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

8、请说出天安门城楼有几个城门?有几根柱子?插有几面红旗?

10、我国政府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历经的谈判时间有几年?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9

他选谱的诗歌和生活联系紧密,具有人民的气息;他的短小精致的独白式特点体现着一种进步的时代潮流;旋律与语言的结合犹如水乳般交融,在声腔中表达出细腻的心理刻画。钢琴伴奏为了表现歌曲意境及揭示歌曲内涵而被精心的设计,有着声乐和器乐二重奏的特点。他的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情怀的浪漫曲。诗句、画面性、标题性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三大主要特点。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就写作了他的第一首歌曲《在圣修道院大门旁》,这与他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是年龄较小的、极富有音乐天赋的。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由于具有浓郁的俄罗斯地方特色,体现强烈的民族风格,作品中变化音运用得较多,不容易被掌握和演唱,所以在我国声乐界流传的不太广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受到了声乐界人们的喜爱,其作品的内在价值也为世人重新认识,许多他的同代人所不能企及的方法与技巧也受到重视和发扬,成为音乐会演唱和大型国际声乐比赛的歌唱家爱唱爱听的曲目,对今天声乐界的演唱和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参考。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性格特点分析

作曲家的性格特点决定创作的道路,决定作品的风格和命运。拉赫玛尼诺夫在接受《练习曲》杂志的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应该表现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精神,他的爱情,他的信仰,他所喜欢的书籍和绘画的内容。音乐应该是他生活经历的总和……我是一位俄罗斯作曲家,祖国确定了我的气质和处世态度。”可见,拉赫玛尼诺夫是在用他的切身体会,用他的心灵在创作作品,他创作艺术歌曲选择的诗歌和他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关于他的性格特点和经历的分析便成为分析他作品之前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如果我们想要伟大的音乐,我们就应当回到使昔日的音乐伟大的巨大坚固的基础。音乐不可能只是色彩和节奏,还应当揭示内心的活动。”

1.拉赫玛尼诺夫纯粹的浪漫主义情怀。①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主义天性表现在他爱“变换地方”,表现在他总是集旅游家、巡回演出家、漂泊者的生活于一身的频繁的出国演出活动。如果说每个浪漫主义者都应该是旅人,那么拉赫玛尼诺夫算是个真正的浪漫主义的大师。拉赫玛尼诺夫晚年还移居到美国,在异国他乡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②拉赫玛尼诺夫写作主要凭感觉,他创作作品的最初因素和主导动机往往是情感,经常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在特定的时期什么影响他最深刻,他就会立即通过音乐表达出来,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③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灵感热潮如闪电般的忽现而后又会如潮水般的汹涌,它可以怀着持久的热情如醉如痴的写作音乐,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也是表明他浪漫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④喜爱与梦幻遥远的东西也是浪漫主义者的一个特点,拉赫玛尼诺夫总是在追求从极限到超越极限和无限,喜欢梦的东西,第一是与他生活的历史环境有关,从年轻时代生活在沙皇的统治之下的苦闷和彷徨,无助与自卑开始。第二是与他离开祖国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是通过回忆和幻想来对祖国进行描述。他的作品成为体现特殊的构想,表现幻想——非理想的抒情——哲理形象的最佳诗意的形式。⑤拉赫玛尼诺夫从自己伟大的前辈那里接过十八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倾向在二十世纪的音乐中加以发展,抓住了浪漫主义在历史远景上的开放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浪漫主义这个流派“在哪里也没有以结束的形式实现过”,同时把浪漫主义主要的贯穿一切时代所共有的理念永无止境的追求表现出来。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创造力的特点决定的,而且还和他所处的社会坏境、艺术环境等的影响所决定的。

2.拉赫玛尼诺夫迷人的深沉忧郁气质。①1896年,在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作曲家、钢琴家刚刚跻进乐坛,开始大放光芒的时候,却由于他的《第一交响曲》演出的失败,曾一度使这位伟大的作曲家陷入了创作的低谷,在好几年都没有创作的能力,后来在朋友和精神病理医生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又恢复了创作的激情和能力。尽管如此,这场磨难却给作曲家的人生进行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洗礼,一种悲观的情绪、深沉的气质和忧郁的风格便在他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在他的血液里浓浓的流淌着。②而后,革命的风起云涌,社会时代政治的黑暗、空气的沉闷,让他饱尝人世间的沧桑,命运曲折坎坷,让他看不尽光明和希望。作为一名纯粹的浪漫主义的作曲家,处在这样新旧交替的时代(新的东西总是吸引人的眼光,旧的便一去不复返了),对浪漫主义不再眷恋的时代,这个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世纪开始嘲笑他的创作,认为他是不合时宜的浪漫主义遗老。虽然他没有随波逐流,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和风格,但是这一切又都深深的加重了他悲观的、深沉的、忧郁的性格。③1917年,俄国又一次掀起革命的高潮,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是坚决反对沙皇的专制统治,可是作为贵族,无产阶级的十月革命完全打破了旧的社会秩序,他的家产被革命政府扣押,使他无法理解。进退维谷中,他选择了逃避。于是就在人们欢呼十月革命胜利的时候,他悄然离开了祖国,先到瑞士,然后定居美国,度过了他人生最后寄人篱下的二十五年。失去祖国不仅是他精神上的毁灭,而且他还成为国内不受欢迎的人,他的作品在苏联全面禁演。对于这样一个深爱着祖国的艺术家来说,这种打击无疑是惨痛的。从他与《音乐时报》记者的一次访谈中我们可以窥测到他内心的沉痛,“不管怎样,我有一副担子总压在我的双肩上,它比任何担子都沉重,我年轻的时候不懂得这些。这副担子就是,我没有祖国,我不得不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在那里我度过了青春,在那里我挣扎奋斗,而且经受了青年时代的一切痛苦,最后在那里我终于取得了成就。全世界都在欢迎我,胜利都在等待着我。只有一个地方把我置身于门外,那就是我的祖国……”这使它又一次面临危机,几乎十年没有写出一部作品。

纵观拉赫玛尼诺夫这一生,他几乎都是在矛盾、痛苦、彷徨中度过的,他的性格那样的深沉,气质那样的忧郁决非偶然。他在歌曲创作中把情感作为创作的基础,他的情感状态往往是悲伤的。他在向自己的红颜知己“玛丽叶塔,沙基尼安”为挑选歌词的事求助时曾经说过:“歌词的情感状态应该是悲伤而不是快乐的,我不太能掌握轻松,愉悦的色彩。”在他的艺术歌曲中,心灵总是在第一位的,波涛澎湃的情感、温柔妩媚的语言、悲哀惆怅的情怀随时都是可以体会得到。

二、拉赫玛尼诺艺术歌曲的创作综述及风格特点

拉氏一生写有83首艺术歌曲,大部分收集在他的作品集op4.op8.op14.op21.op26.op34.op38中,有一小部分没有收成集子。

他的艺术歌曲根据表现内容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爱的主题为内容的,像爱情,友情。这些歌曲感情真挚,优美动听,是气质热烈的抒情歌曲。他的作品如《在神秘的静夜里》、《心儿又激动》、《啊,请求你,不要离去》等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以忧思、伤感、彷徨为内容的。这些歌曲流露出一些悲伤的情绪,神秘的忧郁的气质引人入胜。他的中期,晚期作品如《忧郁的夜》、《我迷上了哀与愁》、《梦》等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类是以描绘自然景物和赞美自然景物为内容的。这些歌曲曲调悠扬,婉转优美,赋予大自然的自然朴实之美。他的作品如《薄暮》、《紫丁香》、《雏菊》、《晨》等都是这一类。第四类是以描绘人民的生活为内容的。这些歌曲曲调辉煌,辽阔壮美,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特色。他的作品如《我的田野》、《捕鼠人》、《孩子,你像花朵一样美丽》等都属于这一类。

他的艺术歌曲作品形式以独白式为主,独白式的歌曲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复杂式,第二类是简单式,第三类是自由发展式。

其艺术歌曲所采用的诗歌来自各个时代,各种风格。根据歌词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名人的诗歌为歌词的歌曲,如普希金、海涅、阿·托尔斯泰、莱蒙托夫的诗歌经常被他所用;第二类是以名气不大或无名之辈的诗作为歌词的歌曲,如拉特高兹、雅诺夫、达维多夫等的诗作;第三类是以散文为歌词的歌曲;第四类是本人亲自作词的。拉赫玛尼诺选择诗歌永远是以贴近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标准的,选择让自己和诗人及诗歌产生共鸣的作品,不刻意追求诗人的名气。

他们的和声极富表现力,和声技巧可以总结为:1.线条思维的发展方式;2.持续音的连续和频繁的使用;3.下属功能组的变和弦的运用;4.降三级音与降七级音的使用;5.三度关系与调性的扩张;6.附加音的使用;7.横向结构的发展方式;8.丰富多彩的色彩;9.平滑声部引导下的变音体系等等。

作为旋律大师,拉氏的旋律特点风格简洁、明朗、鲜明、宽广、优美流畅、扣人心弦、诗意盎然、内涵丰富、纯真朴实,又极有表现力,充满了诗情画意。他喜欢采用曲首冠音的方法,在支点音的支撑下,以主导动机的形式展开。由于他平时喜欢在钢琴上即兴作曲,所以音符被大量的使用,旋律随思绪的展开流动不已。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10

开学初见乔老师,我觉得她的模样和蔼可亲。乔老师的年龄大约在二十六七岁,长得让人看着很舒服。在乔老师端庄秀丽的脸庞上,长着一对弯月眉,嵌着一双正闪动着的黑宝石般的眼睛,这真是人们所说的“眉清目秀”。 其实,我一直以来不喜欢语文这门课。在语文测验中我经常发挥失常,结果总是令人沮丧,所以我渐渐对语文这门科目失去信心。而乔老师改变了我这种看法。我至今还记得:在她进行的第一次小测试中,我又一次重蹈覆辙,只考了八十三分,仅仅作文就扣了六分,其原因是写得太乱,不工整。我再一次从心理上崩溃了,欲哭无泪,绝望极了。乔老师并没有轻视我,而是走到我课桌前,轻声细语地安慰我:“孩子,不要泄气。发明家爱迪生制造电灯,失败了二百多次,最终成功了。我相信,你也会和他一样不放弃,不轻言退缩。要对自己有信心啊!加油!”这短短的几句话,使我充满斗志,立志向语文发出挑战。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克服了“畏语”的恐惧,正常发挥我平时的学习水平,一次又一次取得满意的成绩。 乔老师,您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点光,驱走阴暗,照亮我的心灵,给我希望和力量,使我有了必胜的信心! 乔老师一直以来都让我们写同步阅读的读后感,并且还让我们制作读书表,记录每天读的课文。有一天,老师把读书表收上去了,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上面居然写着这样几排红字:老师知道你是一个非常认真、懂事的好孩子,上课时你回答问题的声音最洪亮,而且善于思考,加油!坚持下去。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几行字牢牢地印在我的心里,成为我学习的动力。 六月时,年级举行诗歌朗诵比赛。我和张硕同学报名参加了,通过班级内部初选,我们有幸成为参赛选手。乔老师抽出休息时间,辅导我们。她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朗诵时的声音应洪亮有力但无需太高,立体而有变化;咬字要清晰;手势要自然,灵活;表情要丰富,随着诗歌的情境而喜怒哀乐;上下台时要落落大方。她还身体力行地演示,叮嘱我们要克服害怕、紧张,完全投入到所要朗诵的诗歌里。她耐心地开导我们,纠正我们,给了我们极大地鼓舞!在最后的决赛中,我们超常发挥,取得了大家一致赞许。 在乔老师的呵护指引下,我们这些懵懂的孩子才告别无知,逐步突破自己,走进更为广阔的世界! 正是因为这次诗歌朗诵比赛,挖掘出潜伏在我内心的理想—长大当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我立志要向我的梦想奋斗!感谢您,乔老师! 您就像天上最亮的北斗星,为我指明人生未来前进的方向;您的教诲就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的心田,让我的理想之花含苞待放。我会不懈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已。 老师,您把知识传授给我们,教我们怎样做人;您燃烧了自己的青春,成就了我们。您,是最美的;您的话,是世上最美的乐符,最动听!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11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12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美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开场白”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经过审美设计的导入安排,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主题上来。比如在讲授“自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时,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幅幅唯美的画面: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蓝天白云,一个五彩斑斓的脱线风筝缓缓升起,越飞越高,慢慢消失在云天深处。当学生还对风筝的飞向充满无限遐想之际,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脱线的风筝会飞向哪里?风筝与线的关系是什么?经过学生积极热烈讨论后进入课程主题:“能自律才能得自由”。可见,由日常生活中断线风筝的例子导入抽象枯燥的政治话题,贴切自然,形象生动,恰到好处。其实,新课导入犹如小提琴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必须悦耳动听、扣人心弦。政治原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思辨性,教师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只是满足于理论灌输,教学效果就不可能理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将名言警句导入政治原理。比如在讲“要坚持真理”时,不是以枯燥的理论阐释导入新课,而是引用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很快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激发学生对真理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经验证明,用发人深省、引入入胜的审美设计,导入枯燥抽象的政原理,教与学的沟通便水到渠成。

二、环环相扣的提问美

“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在政治课教学中,富有审美艺术的教师要取恰当合适的内容,采用含而不露的方式,抓住最佳时机提问,如同石头投入平静湖面,顿生波澜,让学生思泉喷涌。爱国主义精神是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抽象的理论分析显得空洞苍白,也难以在现实中发挥实际效果。为了让“爱国主义”生动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提出了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冲击日本使领馆、砸日系车是爱国行为吗?”“出国留学就是不爱国吗?”“不爱家乡能说爱国吗?”“洋货和爱国”、“出国与爱国”、“爱家乡与爱国”,这些问题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问题一提出,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开始积极讨论。尽管这些问题书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发表的有些观点还不成熟,但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对爱国主义精神也有了深刻认识。可见,通过设置情境,以问题引入,以问题串接,可以达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形成环环相扣的提问美。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在政治课教学中,含而不露的提问,能够赋予抽象知识以灵动色彩,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入学生内心深处,成为心灵的“真知”。比如意识问题是哲学原理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意识”在生活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阐述有一定难度。为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可以中国人熟知的鬼神问题切入提问:“你见过鬼神吗?”“既然没有鬼神,为何会有鬼神之说呢?”“如果世界上有鬼神,鬼神住在什么地方?”环环相扣、逻辑严谨、含而不露的巧妙发问,将知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让抽象的哲学原理真正“活”起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以此拓展学生的哲学思维。当然,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提问应该具有情境性和启发性,一定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尴尬。

三、生动形象的语言美

政治课讲授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纪律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与政治课无缘。政治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艺术修养,把握语言的独特魅力,构建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例如以“一个老板,两家商店”比喻美国的两党制,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比喻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生动形象又发人深省,趣味性将会溢满整个教室。在讲授“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时候,演示《驴子和大象》的漫画,讲解奥巴马和罗姆尼在2012年总统竞选的翘翘板游戏,既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又使讲解显得生动形象。政治课语言应该明快直白而富有哲理。比如“外国有个加拿大,国有个大家拿”,贴切的比喻和辛辣的讽刺,让学生对平均主义的危害认识得入木三分,给紧张、沉闷的政治课堂注入兴奋剂。政治课语言贵在情真,胜在形象,“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巧妙地使用幽默语言,让“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更好地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创设出以美育人的课堂教学效果。

古典诗词押韵工整、朗朗上口,富有思想性、艺术性,政治课堂上引入唐诗宋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原理阐释变得轻松而有效。比如在讲“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时,引用杜甫《兵车行》中的“爷娘妻子来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优美的诗化语言,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另外,精练、简洁的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不失为一条学习新知识内化新观念的有效途径。比如借用“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来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月儿弯弯照高楼,几家欢乐几家愁”来描述剥削制度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再如引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来说明新旧事物的发展趋势。这些脍炙人口、对仗工整、雅俗共赏的不朽名句,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轻扣诗歌大门活动总结篇13

1.范读——“未成曲调先有情”。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朗读欲望;

2.自读——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感冲动状态下,一“读”为快;

3.教读——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包括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停顿、语速语调,处理好轻重音,把握准情感基调等。边指导,边教读,边纠正;

4.接力朗读——特别适用于朗读绝句和律诗。由一名朗读水平高的学生与全班展开接力朗读,也可分男女生两大阵营进行。反复交替,周而复始;

5.再自由朗读——尝试进入“角色”,读得绘声绘色,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陶醉在情感的氛围;

6.抽读——才艺展示,彰显个性,检测朗读效果,总结点评,反思教学策略;

7.齐读——以读带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提醒学生勤动口,多动手,善动脑,是顺利突破朗读难关的法宝。新课程理念之一,强调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而上述过程已自觉将这一理念渗透其中。

二、注重品读,把握精髓,与作者对话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这全得益于他对牛的筋脉了如指掌,加上他的反复操练解剖,“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而,一旦“实战”,就能成竹在胸。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品读,把握精髓,与作者进行平等对话,达到心灵的默契与沟通。具体说来,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达到预期目的。

1.从作品时代背景入手,了解作者生平、志向、情趣,“知人论世”

我们知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文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都饱蘸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有特定时代的鲜明烙印。只要我们了解了作家作品,循着这一线索去解读诗文,就能像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 如在解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我们从作品背景入手,抓住关键两点:第一,苏轼当时被贬官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失意,内心抑郁不平;第二,当时作者已经与情手足的胞弟苏辙七年不见,心中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非同一般,难免孤独寂寞。因而,在中秋月圆之时,油然而生对月怀人之意。如此一来,我们对全词的理解就能鞭辟入理了。

2.善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紧扣其脉搏

古人战术中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经典格言,在诗歌的品读中,如能巧抓“诗眼”,就能提纲挈领,切中肯紊,收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例如:在指导学生品读文天祥的名作《过零丁洋》时,不妨抓出如下几个“字眼”:“(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零丁”等。学生从这些字眼入手,展开联想和想象,是能够体会诗人在国破家亡时的切肤之痛!感慨之余,也会为诗人的悲剧命运扼腕叹息!

3.牢牢把握诗文中的名句、警句,可以让我们借助这一桥梁,与作者“心有灵犀”,达到“共鸣”

例如:刘禹锡《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反弹琵琶”,抒发出诗人豪迈乐观之情,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出甘洒热血谱春秋的无私奉献精神;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如梦来”,则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炽热的爱国情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传达出对普天之下心心相印朋友的深情劝勉。类似名言警句,举不胜举。在熟读理解背诵的同时,学生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无疑会陶冶他们的性情,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4.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培养“炼字”功夫,培养和积累语感

古人写文章讲究字斟句酌,细细推敲,颇下了一番“炼字”的工夫,也留下许多典范,传为美谈:如“苦吟诗人”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重茅”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敲”、“绿”、“闹”、“卷”,虽只着一字,却尽显风流,独具神韵。我们在引导学生咀嚼品味字词时,如能有意识加以引导,细细揣摩,感悟其精妙,日积月累,定能提高学生悟性,增强他们的语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