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心理·主体间性心理治疗:当代精神分析的新成就图书
人气:11

万千心理·主体间性心理治疗:当代精神分析的新成就

我们谨以本书送给对心理治疗以及主体间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在研习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和你们一样,当过来访者,做过学生,也当过老师。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走到今天,最终完成本书。 我们...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的教材,它概念清晰、条理分明,同时结合案例很充分地展现了主体间性心理疗法的内涵、技术和过程。这种疗法更多的是训练一种对当下体验过程的敏感、对来访者感受多样性的理解、对治疗师与来访者互动中彼此情感协调性的觉察。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了解当代精神分析新发展的必读书。同时,这也是一本指导心理治疗师如何将"主体间交互性"理论应用于治疗当下的教程。

作者简介

本书的两位作者Perter Buirski和Pamela Haglund 直承由史托罗楼等发展而来的主体间性心理疗法学派,是十分且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

目录

推荐序

及时章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第二章 主体间感受性

第三章 洞悉来访者的内心:情感协调以及共情—内省式倾听

第四章 关系的重要性

第五章 主体间心理治疗的实践

第六章 主体性经验的阐释

第七章 治疗关系的校正与调整

第八章 扩展——主体间理论与督导

第九章 主体间视角下的心理治疗

在线预览

及时章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精神分析理论以人类行为与动机为研究对象,为人类正常的心理发展和异常心理的形成提供理论解释。然而,人们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感受是因人而异、不断变化的。对这些不断变化的经验与感受来说,抽象笼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仿佛有些束手无策。主体间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则刚好填补了这一不足,该理论对心理学某些概念进行了修正;解释了人为什么以直接获得内心和关系体验的方式感知世界、产生行为。主体间理论包含很多有趣的概念和观点,本书不但对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还介绍了该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此外,本书还对"主体间性以主体性为基础"或"主体性以主体间性为基础"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主体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对自我的感知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人类对自我的感知是主观体验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在特定场合下,一个人所能意识和感知到的全部信息以及意识之外的很多内容统称为主观感受或主观经验。人出生后就开始和外周世界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一个人的能力、性格、孩提时期与抚养者的关系以及生活环境的好坏可以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久而久之,人和周围世界的互动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就是我们感知自我与世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主观性和特异性。因此,主体间理论指导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是以关系为背景探索来访者和他人互动的特有"模式";而这些模式正是形成人们产生当下感受的基础,也是新的组织方式(经由心理咨询获得的新的经验组织方式)的原型。

很多不同取向的精神分析学派都很重视动机结构,因为动机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正常的与异常的)的基础。比如,弗洛伊德将性和攻击本能视作人的两大基本动机,而现代关系理论学派则将"关系的创建和维持"视作人类的基本动机。

和其他现代关系理论相一致,自体心理学和主体间理论认为早期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不足以解释复杂的人类心理活动。Lichtenberg等人提出的观点对现代主体间理论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该理论认为(1989):动机只能从现实经验中产生(p.2)。人类动机(如进食、性满足、依恋等五大动机系统)的终极目的就是提高、维持或重建自我统合感。"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满足欲望或需求的方式就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经验"(p.2)。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情感、感情",一般是指人当下的感受和情绪;具有主观性,呈现一种"唤起"的心理状态(McWilliams,1999,p.103)。情绪是心理状态的信号,是自身需求能否得以满足的反映;情绪连同感知、信念、思维等元素综合构成我们"当下的感受";情绪可以引导我们寻求需要的满足、保障安全感和基本生存,在经验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主观感受的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本能驱力的作用;而主体间性理论则更加注重情感和感受。

Lichtenberg

(1989)认为:人类产生的"当下的体验"与生命早期婴儿和抚养者的互动模式息息相关(p.2)。Lichtenberg很重视情绪的作用。他认为我们当下体验到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婴儿与抚养者"互动模式的重复。说得更通俗一些,人们当下的情绪体验,在生命早期与抚养者互动中早已体验过。Stolorow

和 Atwood等人也对此问题展开讨论,他们认为:自我体验到的情感,其核心(Emde

1983)来自于既往的主体间经验;主体间理论虽将研究重点转向情绪与情感,但其实是在主体间范畴内重释精神分析动机理论(p.26)。

"情感"对人的主观经验具有组织作用,是主体间理论的重要概念;因此,本书开篇和第三章的部分内容都对主观体验中的"情感"进行了讨论。我们将在主体间背景下,对情感的产生、调节和整合进行阐述;此外,考虑到情感对主体间理论和心理治疗的重要作用,我们还要以"情感"为主线,对其他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精神分析理论因其特殊的咨询领域、咨询目的和咨询方式,在众多心理治疗理论中独树一帜(Stolorow,1994a)。因此

,本章将从咨询领域、治疗目标、咨询方式等方面入手,介绍主体间理论,以及"情感"在这些方面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咨询领域

主体间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理论;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理论核心仍是"主体心理学"。传统精神分析理论最早脱胎于医学,主要研究与个体心理有关的身心交互作用;而主体间理论则重点研究不同个体的"主观经验"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主体间场"。

正是因为重视人们构建和解释个人与世界的方式,所以主体间理论十分关注主观经验。主体间理论取向的心理治疗师并不像传统精神分析师那样重视性心理发展阶段、无意识动机、人格结构冲突,以及防御和阻抗。在主体间理论视角下,患者不会无意识地隐瞒或伪装真实自我;相反,咨询师会把来访者的陈述视作一种动态的问题解决方式,用来应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情感问题。通过这种适应性的问题解决方式以及其产生的背景,我们认为主体间理论更加重视人类健康心理的维持,而不是抓住心理问题或当下体验产生的原因不放。当治疗师采用主体间的视角对来访者进行干预的时候,来访者就会更加自如地面对真实自我,接纳并信任自我的感知和体验。

在我们展开对主体间理论的讨论之前,我们要先介绍一下何为"主体性"的问题。主体性是主体间理论成立的前提,只有两个或更多特异的"主体"交互作用时,"主体间场"才会产生。主体间理论认为:人类对自我与世界的经验是精神分析的重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精神分析式的谈话了解人们对自我与他人的感受。该观点的提出是精神分析理论革新的重要基础,从这个视角出发,咨询师不会对来访者可能遇到的发展危机预先进行假设,也不会对来访者的经验给予"冠冕堂皇"的解释。对于主体间理论来说,最重要的是来访者观点和主观感受的有效性及真实性。

由于无意识的重复"婴儿-抚养者"的情感反应方式,人类的主体性就慢慢具备了一定的结构性和组织性,进而形成了特异的"互动模式"。这些"互动模式"来自于个体生命早期体验过的情感,是人们当下主观感受形成的基础(Orange

等,1997);而且,个人自我统合感的保持、经验的连续感也依赖于这些互动模式。由于互动模式对于心理功能的重要性,Stolorow

和其同事(1994)认为这与人类的心理动机息息相关,正如他们所说,"保持经验和感受的连续性和统合感是人类`互动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p.35)

刚出生的婴儿离不开他人的悉心照料,抚养者的义务就是要保障婴儿的健康成长、安全感获得和幸福体验。婴儿和抚养者朝夕相处,特异的婴儿-抚养者互动系统也就此诞生。在该互动系统中,抚养者尽可能地以一种令双方感到舒服的方式照顾婴儿,满足婴儿的种种需要。然而,不管抚育者给予婴儿怎样的照顾,不断长大的孩子都会把这种最初的互动模式带入将来的人际互动中。人类的生活经验是随机的、无法控制的。每一个新的环境都需要适应和学习,人类的适应能力就包括将当下体验内化到"已有模式"中的能力。因此,这些互动模式,经验组织方式,就构成了人类主体性的本质;个体也因此感受到一个"完整、连续的自我(即自我统合感)"。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心理治疗师对来访者主观经验的理解会受到治疗师自身主体性的影响。因此,如果治疗师企图通过来访者的视角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治疗师对来访者主体性的理解必须尽可能的敏感和谨慎。从这个角度出发,治疗师必须在治疗过程中利用合适的机会,使患者和咨询师的主体性得以扩展。也就是说,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来访者现有的经验组织方式确实存在问题,治疗师就可以利用机会帮助来访者形成新的互动模式或经验组织方式。

主体间理论和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在于:主体间理论认为主观感受以及其在主体间背景下的组织,对于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重点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认为所有心理现象都可以归因于人格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的互动或冲突。Brenner是现代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个体的内心世界是由驱力、焦虑、抑郁、防御、超我交织而成的综合体。(p.252)"此后不久,他又提出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观点:"对心理冲突的妥协构成人类心理现象的主体,这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情感意义"(p.252)。这个观点和Stolorow及Atwood所提到的"孤立心灵"是一致的(p.7)。

Stolorow和Atwood认为:个体的内心世界独立于躯体以及他人,因此才有"孤立心灵"一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灵本质上是一种"心灵构筑","孤立心灵"以通过这种"心灵构筑"的形式体现出来,心灵构筑可以使本能得以释放、驱力得以下降。而对自我心理学而言,"孤立心灵"则可以通过隔离以及自主的心理机制表现出来。玄学和精神分析都在研究"孤立心灵"。孤独的内心可以影响精神分析过程,传统的精神分析概念,比如中立、节制、移情、退行、自由联想等都是"孤立心灵"影响心理咨询的例子。对"孤立心灵"的全盘接受甚至成为精神分析教育和培训的基础。美国精神分析协会曾经有过这样的培训,将受训者分配给精神分析师接受分析。通过这种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孤立心灵"的秘密——精神分析师是可以互换或者代替的,任何技术过硬的分析师都是一个"显示屏",患者可以将其内心世界投射在上面。在早期的理论中,咨访关系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工作联盟,"关系"就成为两个"孤立心灵"产生联系的重要方法。

很多后弗洛伊德学派以不同的形式否认"孤立心灵"的存在。Winnicott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婴儿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婴儿都有母亲。对此,Sullivan也有同样的观点,一个人的人格只有通过人际互动才能彰显出来(p.32),以上都是涉及"关系"的早期理论。传统精神分析治疗只针对一个人,而现代关系理论则关注两个人,主体间理论正是将这种理论上的转变变为现实的具体方式。Stolorow和Atwood对这种"多人取向"的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主体间系统既关注个人的内在感受,又关注不同个体内在感受的相互影响

(p.18)。

媒体评论

Peter Buirski和Pamela Haglund撰写的本书为心理治疗著作又添异彩。本书所呈现出的主体间心理治疗的视角和方法十分有价值。它清晰地介绍了主体间理论的基本概念,并辅以临床案例帮助大家理解与实践。它加深了我们对咨询过程中"人本"这一概念的体会,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心理动力学派的发展动态。不管是初出茅庐的初级治疗师,还是经验丰富的博学治疗师,都会从中获益。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作者

Nancy McWilliams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对工作帮助大,专业性强,实用性强

2017-11-22 14:12:36
来自语***8(**的评论:

很精美的书,这是一本美不胜书,色彩柔和别致、画风诙谐有趣、知识视野广博,呈现在极富质感的纸张上,书香浓郁,让人忍不住翻阅下去,从头至尾充满审美的愉悦。相信无论是谁都会被它深深吸引,很有特色 。

2017-06-22 11:52:1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好,图书馆收藏

2017-07-24 09:11:4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包装不错 性价比很高 整体感觉不错 印刷很正

2017-07-26 16:51: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还没有时间细看,过段时间追平,速度快。

2017-08-24 13:26:36
来自osirisx**的评论:

新思路,新方向,更有整合性与发展潜力

2017-10-31 17:10:2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物流给力,很好

2017-11-17 12:10: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书是一本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的教材,它概念清晰、条理分明,同时结合案例很充分地展现了主体间性心理疗法的内涵、技术和过程。这种疗法更多的是训练一种对当下体验过程的敏感、对来访者感受多样性的理解、对治疗师与来访者互动中彼此情感协调性的觉察。

2014-11-18 22:55:23
来自爱成长**的评论:

刚收到,当天就看到第六章,就象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一样,是必看书。

2014-01-16 11:32:45
来自新飞舟**的评论:

这是一本当代的精神分析的新成就的书籍,不得不看。

2013-12-25 10:53: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是很新的一本书,不仅指印刷新,而且是内容新,老师强烈推荐的,对于专业学习很有帮助,很赞!

2013-12-25 23:15:23
来自fieldfl**的评论:

内容非常好,从动力学的理论向存在主义的转化的中间点

2014-06-23 17:33:49
来自sanwen**的评论:

发货很快,包装严密,印刷精美,内容丰富,文采灿然。

2014-07-24 14:31: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我是用英文版来做教学的,现在有中文版本了,买一本放着

2014-01-18 18:34:24
来自心语133**的评论:

一本专业心理咨询,理论工具书。看书,学习用。必备。

2014-04-05 19:28:40
来自moicosm**的评论:

朋友推荐的 理论性比较强 适合有点心理学基础的朋友们

2014-10-29 12:29: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书适合有一定咨询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理论相对简单,但当咨询中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时,本书很有启发,可以提醒咨询师对自己这个主体的反思。

2014-02-09 18:53:46
来自2898323**的评论:

配合自体心理学,收获会更多,哈哈,刚买了科胡特的自体的分析和自体的重建

2015-03-25 22:49:55
来自李氏天**的评论:

我曾和我的朋友分享说,这本书很多思想符合我自己的,好吧,就这个疗法我喜欢。

2013-11-06 11:35:01
来自霖子007**的评论:

徐老师极力推荐的,也是“新自体”心理学的起点,看看会有什么不同吧

2015-12-21 08:49:2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喜欢。可能因为本身比较认同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主体间性理论感觉很契合,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2014-01-09 18:45: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般,主体间性理论本身就不太成熟。因为主体就不是一个说的清楚的概念,所以大多数心理学的理论还是一个人的,两个人的代表一种思潮,真正有意义的还不见得有说服力。

2013-11-07 22:36:51
来自海纳江**的评论:

一句话——咨询师态度的转变,咨询师与来访者由上下关系变为平起平坐的关系

2015-01-18 15:31: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最近读了自体心理学方面的书,也需要了解一下主体间心理治疗的体系框架。

2014-07-23 15:11: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的确需要新的发展,不能老是弗洛伊德荣格。

2014-03-10 18:28:22
来自微月时**的评论: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心理学心精神分析流派的思想,自然需要了解什么是主体间性

2015-03-12 15:54:07
来自淏月**的评论:

这本书是学习咨询的必备书。真是开眼界,开脑洞

2017-10-16 08:15: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新趋势,强调咨访双方之间的潜意识互动。

2015-11-08 20:16:00
来自c***d(**的评论: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种新理论。个人感觉,它与自体心理学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叠。但它强调咨询过程 ,咨询师与来访者作为两个主体而产生的动态的影响效果,对于理解咨询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启发。

2017-06-15 17:22:54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