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61个神奇的心理效应图书
人气:103

孩子教育·61个神奇的心理效应

中学特级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近40教育与心理辅导经验精粹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61章,每一章阐释演绎了一个具体的心理学原理,并在学生实际教育环境中进行总结和讨论,将知识原理讲清讲透,结合实际容易理解吸收应用。每一章都以一句相关名人名言开始,从实际教育案例、古今中外历史故事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中开始阐发一个心理学道理,再结合到学生实际成长的教育目标上加以讨论点拨。

编辑推荐

本书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强调心理学知识原理的应用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全书分为61章,每一章阐释演绎了一个具体的心理学原理,并在学生实际教育环境中进行总结和讨论,将知识原理讲清讲透,结合实际容易理解吸收应用。

全书每一章都以一句相关名人名言开始,从实际教育案例、古今中外历史故事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中开始阐发一个心理学道理,再结合到学生实际成长的教育目标上加以讨论点拨。故事浅显有趣,形象地表现了心理学原理的含义,令人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思考。进一步在未成年教育的背景下将思考转化深化到教育实践之中。

每章末尾都配有插画,插画生动有趣,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总结了一章内容,促进理解和记忆。

作者简介

杨泰山,中学特级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上海市静安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在近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先后编著出版有《世纪朝阳》、《世纪之交的中学教育》、《校长办学随思录》、《心灵草圃》、《对心灵的解说》、《莫言亦育》、《滋心灵 润教育》等书籍。

目录

手表效应——教育方法要一致

备忘录效应——记好课堂笔记

超限效应之一——大作家为何偷钱

超限效应之二——为何适得其反?

暗示效应一一教育的魔棒

人际互动效应——互惠原理

标签效应——给孩子贴上一枚好标签

登门槛效应——分解教育目标

关爱效应——给自己带来阳光

淬火效应——热问题,冷处理

过度理由效应——孩子们静悄悄地离开了

环境效应——染于苍则苍

禁果效应一一好奇心是探究、求知的动力

鸡尾酒会效应——如何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坚持效应——溶洞“生长”的秘密

思维定势效应——偏见这样产生的

蝴蝶效应之一一一莫以善小而不为

蝴蝶效应之二——善终者慎始

称赞效应——卡耐基发奋上进的动力

宽容效应——歧途可返

蔡戈尼效应——作业的功能与意义

刺猬效应——把握好师生间的距离

齐加尼克效应——早期开发智力要科学

群体效应——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预期效应——诚信很重要

色彩效应——颜色的魔力

罗森塔尔效应之一——期望能产生奇迹

罗森塔尔效应之二——“真实”的谎

配套效应——给学生一件有价值的“睡袍”

惩罚效应——避免负面心理效应

扇贝效应一一奖励也有技巧

合作效应——通往成功的“绿卡”

红苹果效应——身教胜于言教

赏识效应——人的内心渴望

马太效应——警惕教育中的“差者更差”

南风效应之一——陶行知的四块糖

南风效应之二——我擦掉了黑板上的“秃顶人像”

内驱效应——强大的学习驱动力

破窗效应——环境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情感效应——爱的力量

瓦拉赫效应——天生我材必有用

情商效应——一家人获得四枚诺贝尔奖章

亨利效应之一——自信帮你成功

亨利效应之二——“大学村”的故事

巴纳姆效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鱼缸效应——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晕轮效应——“一斑窥豹”未必准

角色效应——要给孩子一个“好角儿”

压力效应——负重更“用心”

詹森效应一一平时挺好的,考试就砸锅

情绪效应——大脑需要“多巴胺”

坐向效应——不要和孩子对视谈话

自然惩罚效应——让孩子承受犯错的后果

首因效应——不容忽视的“及时印象”

目标效应之一——有梦想就有动力

目标效应之二——快乐在哪里

真爱效应——有爱才有好的教育

补偿效应——不可小觑的能量

尊重效应——哈佛大学之痛

心理定势效应——驴子的吃亏

近期目标效应——走完下一公里

在线预览

超限效应之一——大作家为何偷钱

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广袤的美国大地上建有许多教堂。星期天上午,随着教堂钟声在静悄悄的镇子上空悠扬响起,原本就稀疏的行人大多朝着教堂走去,去参加祷告、读经、唱诗、讲道等活动。街上更空寂了。

牧师是教堂的主角,他们负责用每位教徒能听得懂的浅显语言,来传达上帝的旨意:不要歧视弱者、不要背后说别人坏话、要做包括募捐在内的善事、要爱护公物、要谦让、要信奉创造有形无形万物的上帝,等等。当然,每位牧师演讲的水准参差不齐。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24小时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时,感到牧师演讲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语音悦耳,肢体语言也表达得淋漓尽致。马克?吐温被深深打动,他决定今天在牧师演讲结束时要多捐些钱,来表示对这位牧师的尊敬和支持。

当牧师讲了四十多分钟,却没有要结束的迹象时,马克?吐温开始有些不快了。又过了近三十分钟,牧师的演讲依旧没有结束。马克?吐温有些生气了,觉得这位牧师太啰唆。他在心里暗自决定,今天在募捐的时候只捐一些零钱。他试图闭目思考,为正在撰写的一部小说的后续情节打腹稿。可是在潜意识中,总感觉牧师好像再有两三分钟就能结束他的演讲,因而无法聚神构思。随着结束时间的预期一再落空,他心中的愤懑开始不断升腾,“真是太过份了!”马克?吐温赌咒发誓地决定:今天不捐钱了。当冗长的演讲终于结束,牧师端着募捐箱来到马克?吐温面前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一分钱未捐,相反,他还用手指从箱子里偷偷夹出了两美元。

马克?吐温为什么偷两元钱?这是心理“超限效应”造成的。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指的是同一刺激对人的作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频率过高,会使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让人产生极不耐烦的心理体验,产生反感和反抗行为。

编者也曾经遇到一例“超限效应”的事:那年,离高考只有几天了,一位家长冒着雨来到办公室找老师,“急死人了!儿子不好好在家复习,跑出去了,伞也不带,我到处找遍了也没找到……”“别急,别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编者后来设法联系上了那位学生。“我没出去玩儿。”学生说,“我在家复习做题目,老爸借口倒茶、调整空调温度、拿东西等,来我房间监督我、叮嘱我,一个多小时里‘骚扰’了我三四次,我实在受不了了,就使了个调虎离山计——假装逃离。我来到楼下,把门‘砰’地摔了一下,然后就迅速躲到厨房的门后。待老爸中计追出去后,我就返回房间安安静静开始复习了”。这里,我们既有对家长急迫心情的理解,也有对学生处境的同情,更感到普及心理学的重要性。

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大人们的想象。“你们最不喜欢父母对你们做什么?”的调查结果中,孩子们最不喜欢的是父母的“唠叨”。其实,这也不是中国“特色”,韩国、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很怕父母唠叨,甚至有孩子因为实在受不了“唠叨”而离家出走。

在关心和教育孩子时,要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量”。家长(教师)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不注意“度”的把握、不进行换位思考,一味冗长地批评、重复地唠叨叮嘱,则可能引起子女(学生)心理上的极大不耐烦和逆反。“超限效应”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应注意避免。

淬火效应——热问题,冷处理

凡人想建造一所房屋,绝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停下手来,从心中伸展出一把尺子,推敲测度,才能达到目的。

——(英国)乔叟

苏姗在做一家人的晚餐,5岁的儿子杰克吵闹着要吃奶油蛋糕,苏姗说:“我们很快就可以吃晚饭了。要不你先喝半杯牛奶,吃两块小饼干吧。”说着倒了一点牛奶,拿了两块小饼干给杰克。“我不要喝牛奶,我要你去帮我买奶油蛋糕!”杰克大嚷,并挥手把桌上的牛奶杯推落到地上。苏姗转过身,双眼直视杰克足足有一分多钟,然后用手指着卫生间,严厉地说:“你把牛奶翻洒到地上了,到隔离室去!”杰克哭着走进卫生间。苏姗拿出一个计时器,调到15分钟,放在卫生间外面,然后转身到厨房里继续做晚饭。15分钟后,计时器响了,杰克从卫生间走出来。他不再哭了,回到客厅,从桌上拿起两块饼干,乖乖地坐着看电视了。

孩子故意把牛奶杯推倒在地上,无论哪个家长都会很恼火。与其给孩子一巴掌,或者高声叱责,不如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像苏姗一样用“计时隔离”进行冷处理。

课前,两个男同学突然发生争执,继而动手扭打起来。上课的铃响了,虽然他们通过教室内瞬间安静下来意识到老师来了,但两人谁也不愿意先松手。

老师静静地看了他们几秒钟,用平静的口气说:“都松手,回到各自的座位坐下,下课再说!”老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开始讲课,这节课的课堂秩序出奇得好。下课了,“你们两个先把下午的课上完,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老师转身走了。

两人忐忑不安地捱过下午剩余的两节课,来到八年级的教师办公室。老师示意他们坐下。“各自想一想,看自己有哪些不对的地方。”然后平静地批起作业来。

半小时过去了,老师觉得冷却的时间已经够了,这才开口:“怎么?为了鸡毛蒜皮点小事,竟然动手,是不是……”没等老师把话说完,经过一下午的冷却,情绪已经平静下来的两人争先恐后向对方道歉,向老师承认错误,并保障今后再也不打架了。

以上案例中,老师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来解决“热问题”。

在锻造金属零件时,常常会把零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再按需要浸入到各类冷却剂中进行冷却处理,这样零件的性能会更好。这个道理在运用到生活中后,被心理学家称为“淬火效应”。

冶炼工业中,对金属工件进行淬火处理是为了提高零件的质量;在教育中,对某些违纪违规的学生采用“冷处理”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改正错误。对于班级的一些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采用这种“冷处理”方式,暂时放一段时间不处理,等思考更周全后再处理,其效果往往会更好。

“冷处理”的作用主要有:

冷一下再处理,有利于了解事情的是非曲直。当学生情绪失控时,往往会强词夺理,片面、极端地看待或论述问题,言语中都是别人的错。而一旦冷静下来了,学生就会比较理智地接受教师的调查、询问,这时的反映往往比较接近真实的实际情况,使事件本身得到合理解决。

冷一下再处理,有利于当事人接受批评教育。当学生理智失控时,教师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往往会使他产生对立的情绪。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学生冷静下来与反思自省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认识错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冷一下再处理,有利于教师制定处理方案。许多不虞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的,急于处理会“欲速则不达”,出现考虑不周或方法不当等情况,甚至会产生事件处理有瑕疵,使教师也处于被动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冷处理”是一种非常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可生搬硬套。在实际运用中,教育要因人、因事而异,要注意把握好尺度,注意与其他教育方法一起灵活运用。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纸张很好!

2017-08-29 16:59: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喜欢!可深入了解些

2017-11-09 21:09:44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