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回忆录1914—1933图书
人气:13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回忆录1914—1933

德国政论家与历史作家哈夫纳回忆录 两次世界大战,国家政局巨变 一代青年,在自己的祖国成为流亡者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纪实文学  
  • 作者:德国)[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著 [周全]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4769433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
  • 印刷时间:2017-10-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德国著名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塞巴斯蒂安 哈夫纳青年时代的回忆录。全书始于1914年夏天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结束于1933年底,即哈夫纳在“候补文官营区”通过“世界观教育”之际,而那一年正是第三帝国元年。在本书中,哈夫纳着力展现了两个实力悬殊对手之间的决斗:一方是强而有力且肆无忌惮的国家,另一方则是一个既渺小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青年。作为一个成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普通德国青年,作者生动描述了那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亲历的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编辑推荐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作品,集奇人、奇事、奇书于一身。它撰写于1939年,但在六十一年以后才首度与世人见面。本书出版后,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好评,并被书评界誉为“2000年度德国出版的有价值图书”。《美国图书馆协会书目》将本书与《安妮日记》相提并论,称之为“书中瑰宝”。德国《时代报》于2002年秋将本书列入德国学生必读的五十本图书之—,而同时入选该书单的包括歌德的《浮士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卡夫卡的《审判》及《短篇小说集》、马丁 路德翻译的《马太福音》、托马斯 曼的《威尼斯之死》、特奥多尔 施托姆的《白马骑士》等世界文学名著,由此可见本书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塞巴斯蒂安 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1907年生于柏林,逝于1999年,被公认为20世纪德国历史最重要的时代见证者之一。1938年移居英国担任记者,1954年以英国《观察家报》海外特派员的身份重返德国后,自1961年起先后为德国《世界报》《明星周刊》撰写政论专栏。哈夫纳著有一系列以历史为主题的畅销书,其中包括《解读希特勒》《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不含传说的普鲁士》《一个德国人的故事:哈夫纳回忆录,1914—1933》等。

目录

译序 良知即为其心中之尺度

及时部 序幕

01 哑谜

02 历史事件的不同强度

03 及时次世界大战爆发

04 一场国家大戏

05 “十一月革命”与德皇退位

06 革命的破坏者与“义勇军”

07 内战的“战火洗礼”

08 卡普政变

09 拉特瑙部长遇刺身亡

10 群魔乱舞的1923年

11 平淡的施特雷泽曼时代

12 “体育病”

13 施特雷泽曼之猝逝——末日的开端

14 严峻的布吕宁时代

15 准备就绪

第二部 革命

16 我的父亲——普鲁士清教徒

17 假革命(1933年2月)

18 柏林的嘉年华舞会

19 国会大厦纵火案

20 “第三帝国”的诞生(1933年3月)

21 生活正常如昔

22 真革命

23 柏林高等法院的沉沦(1933年3月31日)

24 查莉——两段奇特的插曲

25 抵制犹太人的行动与弗朗克 兰道之流亡

第三部 告别

26 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事件?

27 与狼共嗥(1933年4月)

28 旧世界的解体

29 三种“置身事外”的诱惑

30 一群朋友的分崩离析与“科佩尼克大屠杀”

31 自己祖国之内的流亡者

32 异族统治是否胜过纳粹统治?

33 不真实的夏天

34 泰蒂重返柏林

35 你怕我,我怕你——“第三帝国”的精髓

36 抵达于特博格候补文官营区

37 于特博格的“世界观教育”

38 “我”而今安在?

39 被“同志化”的德国人

40 两个狂欢晚会

后 记

增订版说明

大事年表

在线预览

即将在此讲述的故事,具有一种“决斗”的性质。

那是介于两个实力悬殊对手之间的决斗:一方是强而有力且肆无忌惮的国家,另一方则是一个既渺小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这场决斗未曾在习称的“政治角力场”上进行,而且那位平民既未投身政治,更绝非“谋反者”或“国家公敌”之流的人物。他始终居于的守势,除了捍卫其敝帚自珍的己身人格、生命和荣誉之外,别无所求。可是,他必须朝夕与之为伍的国家却用尽极端粗暴,甚至有些笨拙的手段,不断对这一切进行攻击。

那个国家运用恐怖的威胁,勒令该平民舍弃自己的男女朋友、抛开自己的想法来采纳官方的论点,并要求他以自己不习惯的方法来行礼,按照自己不喜欢的模式来吃喝,把闲暇时间用于令自己深恶痛绝的活动,献身于自己所抗拒的冒险行为,更进而逼迫他否定过去与自我。尤有甚者,他必须不断为上述事项公开表达狂热的兴奋与感谢之意。

这一切都是那位平民所无法接受的。他虽然身为受害者,却没有做好太多反击的准备。他绝非天生的英雄或殉道者,而只是一个具有许多弱点的普通人,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危险时代的产物。但他不愿如此忍气吞声下去,于是走上了决斗之路——心中既无激情,甚至带着几分无奈,却默默有着绝不退让的决心。

他的实力当然遥遥落于对手之后,但在行动上可以比较灵活。人们将会看见,他如何采取迂回运动,时而闪避,时而蓦然重返;以及他如何稳住身子,在千钧一发之际拨开重击。人们将会承认,对一个不具特别英雄色彩或殉道者风格的平凡人而言,他的表现可谓非常顽强。可是人们也将看见,他无论如何还是必须终止战斗。如果有人愿意的话,也可以换个说法来表示,那就是,他必须把战斗转移到另外一个层次。

那个国家是“德国”,而那位平民正是在下。我们之间的争斗可能会像其他竞赛游戏一样,让别人看得津津有味。(我希望它真的有趣!)但我并非纯粹为了消遣娱乐才讲述这些故事,因为在我心中还另外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我个人与“第三帝国”之间的决斗绝非特例。一介平民为了捍卫自我及维护个人荣誉,而与一个强大且充满敌意的国家进行决斗之故事,六年来已经在德国上演了千万次。它们每一次都于的隔离之下进行,缺乏外界的配合及参与。不少天生即具有英雄风格或殉道者色彩的“决斗者”表现得比我更为突出,直到他们进了集中营、上了断头台,甚至有资格将来被人立碑纪念为止。但其中也有人很快就归顺,今天早就成为只能暗中发发牢骚的“冲锋队预备队员”,或纳粹组织的小头头。

我个人的遭遇只不过是一个很寻常的案例而已。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从中看出,今天尚待在德国的人们到底还能够有什么样的机会。

人们将会发现,德国人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倘若外界愿意的话,他们原本不必变得如此穷途末路。而且我相信,外界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希望他们不再这么毫无指望。如果外界能够采取实际行动的话,纵使无法阻止这场战争——现在为时已晚——但至少也可以借此缩短几年打仗的光阴。这是因为,凡出于善意而努力捍卫个人的和平与自由之德国人,正在有意无意之间同时捍卫其他的事物,那就是世界的和平与自由。

基于这个道理,我始终觉得有必要把世人的注意力,引导到正发生于不为人知的德国国内之事件。

在这本书里面我只作叙述,不会讲出大道理来。但本书内含一个道德寓意,那就好像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贯穿全曲之“另一个旋律主题”一样——哑谜。

我并不介意有人读完本书以后,忘却我讲述的冒险经历和交互事件。但是,人们若能记得那个秘而不宣的道德寓意,我将于愿已足。

媒体评论

这部大师之作……娓娓道出希特勒帝国难解的重重谜团,几乎令现代探讨同一主题的长篇大论均瞠乎其后。

——美国《评论月刊》

哈夫纳通过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以生动逼真和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德国普通平民的心理状态……其深刻的见解说明了希特勒如何得以大权在握。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这本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以难得一见的方式,而深刻地描绘出纳粹主义崛起的时代氛围。

——德国中部广播电视台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