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图书
人气:12

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

一群农村建国前老党员的动情口述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纪实文学  
  • 作者:[铁流] [纪红建]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020116676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6
  • 印刷时间:2016-06-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一提孟林,崔立芬老人的眼眶瞬间湿润。

坐在农家小院的崔立芬陷入了回忆,秋风里,她抿了抿头上的斑斑白发,嘴唇蠕动了一下,未言先涕,片刻,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都过去了,俺还流啥泪呀?让你们笑话俺了。她拿过手巾抹抹眼睛,轻声对我们说,孟林那个儿到俺家是1943年,是俺大女儿媛媛出生的那年。那天黄昏,俺那当村妇救会会长的婆婆悄悄地带着一对年轻的两口子来到俺家。男的长得高高大大的,怪俊的,女的长得不咋地,比俺矮,挺胖的,还一脸麻子。女的抱着个孩子,那孩子脸色很黄,就穿了一个小褂,身上还有虱子。俺婆婆小声对俺说,这位是县妇委会王涛王书记,这孩子是王书记的,刚满月,王书记要忙工作,想找个有奶水的女人带孩子,你不正奶着孩子吗?就交给你了。王涛走的时候,那泪水哗哗的。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她能不心疼?晚上,俺婆婆悄悄对俺说,这是共产党、八路军的孩子,你要好好养着,不能有丝毫的闪失。

前横山村坡陡地薄,俺家就那么点薄地,一年打不了几粒粮食。咋办?再饿也不能饿了孩子。为了让俺奶水多些,俺一家老小就吃那些混合粮,啥叫混合粮?说白了就是糠、树皮碾碎了再掺点地瓜面。给俺吃得稍微细点。可俺的奶水还是支撑不了媛媛和孟林。俺老汉就对俺说,先顾孟林,再喂媛媛。孟林刚送来时脸色蜡黄蜡黄的,瘦弱多病,可俺媛媛面带红润,活泼健壮。大概两三个月后,孟林的身体慢慢就壮起来了,脸色也好看多了,可俺媛媛因为营养不良一步步消瘦。俺先让孟林吃奶时,媛媛就在一边饿得哇哇叫。她哭一声,俺的心就揪一下,俺心那个疼呀就没法说了。等临着媛媛吃了,奶水没有了,她拼命地吸,就是吸不到,吸一口,哭一声,到最把俺的血都吸出来了。俺的眼泪流个不停呀。24小时早上,俺喂了孟林后,再去抱媛媛,见她不哭不喊了。俺紧张了,把媛媛抱到怀里,可她不张口了。俺急了,就把奶头往她嘴里塞,可怎么塞她都不会张开了。孩子已经不行了。俺那孩子着实可怜啊!孩子死后,俺哭了好几天,但有什么办法呢?

媛媛死后,俺就一门心思养孟林。孟林也24小时天大了,光吃奶不行了,得吃米面了,可俺家没有呀。俺娘家条件稍好些,俺就跑到娘家要点米面来喂孩子。回娘家要翻过二十几里的山路,山高路陡的,俺不是裹了脚吗,走一趟得要一整天,何况俺怀里还抱着孩子,后边背着米面,又是小脚,可遭罪了。

崔立芬老人说,俺晚上搂着孟林睡觉,小褥子很薄,孟林三天两头就尿湿了它。俺家只有一个小褥子,没有换的,俺怕孩子着凉流鼻涕,俺就就把孟林挪到干的地方睡,俺把湿的地方用块破布盖着,俺就睡在上面。鬼子来扫荡是常有的事。24小时深夜,俺老汉突然使劲把俺摇醒,大声说,外面有人在喊,鬼子来了,快向东山跑!俺老汉用木棍背起瓜干煎饼,俺把孟林揣在怀里,迈开小脚,就向外跑。天黑看不清地面,一路上树木又多,俺们磕磕绊绊的。山上野狼的嚎叫声一阵紧一阵的,怪吓人的。突然,俺们看见前边有只狼,眼睛放着亮光,俺老汉一面紧握木棍,准备和野狼拼命。幸好,那野狼掉头跑了,俺们才顺利地跑到了山上。第二天晚上也不安顿,鬼子又来了。俺抱起孟林,跟着乡亲没命地向大胡岭山沟里跑。俺们跑到半路时,才发现鬼子早已占领了大胡岭山,噼噼啪啪地向俺们开了枪。前面的人又调向跑,看到他们调头,俺也调头跟着他们向东山跑。枪声越来越近,孟林哭个不停。当时有人就埋怨俺说,你抱的孩子哭声能听老远,别引来了鬼子……

崔立芬老人说,孟林24小时天长大了,有人对俺说,你光养着人家的孩子,自己怎么不再生一个呢?俺当时也想,自己怎么就不生一个呢!俺婆婆大公无私,她对俺说,立芬,这几年你就别想着要孩子了,这年月,既没吃的,也没穿的,生了不一定养得活呀,再说咱们先紧着顾八路军的孩子吧,他们命都挂在裤腰带上,今天活的好好的,说不定明天命就没了,咱得为烈士留下血脉呀!待把鬼子赶出咱中国后,孟林回到他父母身边了,咱再生也不迟,生他十个八个的。俺婆婆一说,俺就流泪,俺也想有个自己的孩子呀!后来,直到孟林离开俺家后一年,俺才有了自己的大儿子。

1947年,正好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上午,俺记得清清的,俺为啥记得这样清楚?是俺那个儿走的那天呀!俺孟林的大爷申作武来了,牵着头小毛驴。俺一看到申作武,就知道他是来接孩子的,俺泪水就止不住了,话也不会说了。孟林说,娘,你又哭什么?俺说,儿啊,你不是娘的亲儿,你是共产党的儿,是八路军的儿,这是你大爷,他要接你回家了。孟林扯着俺的衣角说,俺不是共产党的儿,也不是八路军的儿,俺是娘的儿,俺哪儿也不去,俺就跟着娘。

他是俺一口奶一口奶养大的,是俺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他身上哪里有个小疙瘩俺至今都记得清清的。俺着实舍不得啊!俺连夜为孟林做了新衣裳,烙上了孟林吃的小米煎饼,把家里的两个鸡蛋也煮上了。人家都说中秋是团圆月,可俺那晚是伤心夜。第二天一早,孟林大爷就想带着孟林回家,孟林紧紧地抱着俺大腿,撕都撕不开。孟林说,娘呀,你怎么不要俺了?俺哪里也不去!俺说,傻孩子,听话,你马上就能见到你的亲爹娘了。孟林哭着说,你骗俺,你就是俺亲娘。俺不走,俺不走。俺又说,儿啊,你是娘的儿,可你得跟着他走,想娘的时候再回来。孟林说,俺不走,俺不离开娘。没法子了,俺只得跟着,孟林的大爷牵着毛驴,俺抱着孟林骑在上头。毛驴走了多久,俺就哭了多久,孟林也哭了多久。二十多公里的山路,走了两天一宿。就这样把孟林送到了日照的响水河村。到了地方了,孟林怕俺走,一步也不离。可俺也得回去了,就是不舍得也要回去了。孟林看俺要走,又一下抱住了俺,俺们想把孟林强撕开,可孟林把俺抱得死死的,就像黏住了一样,怎么也撕不开。孟林大声地叫着“娘,娘”,撕心裂肺的,叫得俺们心都碎了。孟林的大爷眼泪都跟着往下滚。俺紧紧抱着孟林,说,俺不走了,娘不走了。俺陪着孟林在响水河住了好几天,也好让他熟悉熟悉,适应适应。住了几天后,俺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就打算等他睡着了后俺再走。那天早上,俺看到孩子还在睡梦中,就一狠心,流着泪离开了孟林。说到这,崔立芬老人沟壑般的脸上,早已满是泪花。

92岁高龄的崔立芬大娘,是莒县小店镇前横山村人,当年被八路军称为“横山母亲”。

编辑推荐

他们是一群农民,也叫建国前农村老党员,平均年龄八十有余,被当今的人们誉为“红色群落”。战争年代,他们有的是支前模范、妇救会会长、识字班里的姐妹;有的是民兵、儿童团团员,还有的是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战功显赫的老战士。他们缝军衣,纳军鞋,送军粮,掩护子弟兵,照顾伤病员,甚至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和平年代,他们一生躬耕田间,坚守信仰,本色不变。每一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令人动情的记忆……他们把一种精神存留在了世间。

一群农村建国前老党员的动情口述

隐没在乡间田野中的耄耋老人令人心颤的记忆

作者简介

铁流,1967年10月生,1984年10月参军入伍,1998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报告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泰山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支书与他的村庄——中国城中村农民生存报告》《中国驱逐舰备忘录》《槌下硝烟》《一个民办教师的故事》《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合著)、《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合著)等。《中国驱逐舰备忘录》被多个省市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国家记忆》入围中央电视台、中国图书学会2014年“中国好书”;国家广电新闻出版总局、全国老龄委向全国老年人推荐读物。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专题片播出。另有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报告文学》《解放军文艺》等刊物。中篇小说《槐香》曾被《中篇小说月报》《小说月报》转载。多篇作品入选各种年度选本。

纪红建,1978年10出生,1996年12月入伍,湖南望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学院办公室主任。文学创作一级。已出版《中国御林军》《明朝抗倭二百年》《不孕不育者调查》等长篇报告文学十余部,在《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表《哑巴红军》《人民的记忆》《不朽残碑》等长中短篇报告文学百余万字。曾获解放军文艺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希望杯”中国文学创作新人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多篇作品入选各种年度选本。

目录

见证

——致敬中国乡村的红色群落

他们,曾卑微如尘土。

他们,曾呐喊却无声。

他们的双手,被套上了沉沉的枷锁。

他们的双脚,被缠上了厚厚的裹脚布。

他们的腰弯了,

他们的脚步迟缓了,

他们浑浊的眼睛,

似乎永远看不到黑暗的边缘。

他们,曾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农民!

然而有24小时,

一面绣着斧头镰刀的红旗,

矗立在了他们的面前!

沉沉的枷锁被砸碎了,

厚厚的裹脚布被撕开了。

他们的腰挺直了,

他们的脚步轻快了。

他们高举斧头,

劈开黑暗的夜幕。

他们挥起镰刀,

收割光明的稻谷。

他们,因此有了一个共同的新名字:

共产党员!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奠基者,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创造者,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

致敬,中国乡村的红色群落!

致敬,那一面斧头镰刀的红旗!

媒体评论

铭记历史,回归初心,彰显本色

——读铁流、纪红建的《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

李朝全

那些活的历史亟需打捞与抢救。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报告文学作家在抢救历史方面应该有所作为。铁流、纪红建采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就是这样一部及时抢救中国农村红色革命历史、记录建国前老党员生平事迹的可贵作品。中国共产党如今共有8700多万名党员。其中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不足40万名,农村老党员又仅占其一半。这些老党员年纪都在80多岁至100多岁之间,人数正在一年年地减少。但是,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有一段不寻常的传奇人生,他们身上所永葆的入党初心及党员本色尤其动人。两位年轻的作者显然发现了这个题材的独特性重要性,于是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开掘和思考,写出了这样一部令人欣喜的作品。

农村老党员,被誉为“红色群落”。在建国前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他们像火炬像火种,照亮了一方土地,点燃了一个地方的革命烈火,为革命和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国后,这些曾经的战斗英雄或老兵复员回到了农村,恢复成普通的农民,但却始终秉守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作、付出,为国家的发展默默无闻地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们的生平经历,他们的人生传奇值得被记录与书写,需要被铭记。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有机组成,是党组织金字塔最牢靠的底座与基石。他们的传奇和人生也是共产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一个缩影。或许,历史有国家、民族的“大历史”和个人、家族或地区的“小历史”之分。但是,如果没有个人史这些涓涓细流,就不可能汇聚成民族、政党和国家历史的大海。因此,及时采访抢救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普通老党员,书写、反映他们的传奇人生,事实上具有铭记历史的意义及价值。这个红色群落为新中国的缔造和共和国的发展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被作为党史样本记录下来,以昭示今日,昭示世人。《见证》所抽取的只是山东莒县部分解放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的样本,属于取样调查。但是这些党员都堪称普通党员之楷模,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怎么做。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道清醒剂和营养剂。铭记历史是为了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与思想启示,为今天和未来提供有益的镜鉴。解放前老党员的故事对于今天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的老党员宁愿离婚也不离党,有的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交给了党,有的一家有六口人加入共产党。对于自己的选择,他们始终坚定不移,从未动摇过。为了信仰,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身上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与本分,树起了共产党员的标本、标杆和标准。从他们的战斗、工作及生活中,可以看到一名合格的或者的党员应当具有先进性的思想及言行,应当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廉洁奉公、勤恳节俭、精诚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见证》通过书写数十位老党员的故事,为党员修养、党员先进性教育、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及“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教材。

共产党员群体应该是群众中耀眼光彩的一种存在。就像当年的老党员,他们是广大乡村醒目突出的一个红色群落。这个群体通过自身放散出来的炙热与光芒,激励和感召了亿万人民群众共同投入到民族解放战争和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中去,最终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政权。今天,真正的共产党员依旧应当是民族的先锋队、群众的先行军。而对于那些不合格的或者是犯错误的党员,我们党从来都是严肃处理的。1937年黄克功团长打死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被处以死刑;1941年,战功赫赫的肖玉璧因为贪腐、克扣公款3050元,同样被处以死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百战百胜的决胜法宝。今天,党内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腐败现象相当突出,重申党的宗旨、重温党的历史、重写乡村“红色群落”的故事,无疑有着鲜明的现实指向性和深远的镜鉴意义。

党员不仅仅是一种称号、一种荣誉,更应当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胸怀、一种理想信念、一种信仰和一种精神。这种信仰和精神的要旨就是除了人民利益,没有个人的私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辛劳和付出,应当是思想先进、言行先进,默默无闻地为党为公为国家和民族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入党的初心与初衷,是党员人生坐标的原点和出发点。莒县老党员莫正民,当上了共产党的正厅级干部,办公室却设在一个牛棚内,因此人称“牛棚局长”。他常年在东北农场工作,却十分清贫,日子过得很凄煌,晚年想要回到老家去,却不幸在启程之际猝死。富家子弟王玉璞,一心接济穷人,被视为败家子,为了革命他把自己的全部家底全都抵押了,还动员家人参加革命,死后竟连副棺材和一件有棉花的衣服都没有。党员李永贞被敌人的手雷炸死,部队给了100斤高粱作为抚恤,他的父亲却舍不得吃,直到遇到灾荒为了救独苗的孙子才让家人吃掉,烈士家人从不向政府伸手。曹吉亭当了八路,妻儿连吃的都没有,就拔一把未熟的稷子磨粮,抽把草屋的草当柴火,讨一点邻居家的腌菜汁烙饼吃,为了充饥,挖完了野菜,还将砒霜浸泡过的高粱种煮来吃,结果中毒,幸亏被八路军的医院给抢救过来了。党员张树贵一家为了保护《大众日报》,眼睁睁看着鬼子摔死了大娘的孩子也不肯泄露党的秘密。女党员田树荣为了鼓动热血青年当兵上前线,自愿嫁给了长得丑的木匠刘纪坤,后来又放弃上县城工作的好机会,干了一辈子的妇女主任,从来不找组织提要求,一次找组织是为了将自己的工龄改少5年,政府要为老党员们翻修房子,她也拒绝了。崔丽芬为八路军王涛抚养他的儿子孟林,宁愿让自己的亲生女儿饿死,也要把孟林养活,这位养母的情义令孟林终生难忘。庞文菊这个“不着调”的媳妇,鼓动丈夫支援前线。闵瑞香忍痛与新婚丈夫分手,送郎参军,以后又24小时天、一年年地守望着丈夫归来,最终也没有等到。刘太源说:“只想着自己,共产党员的干部还怎么当?”建国后,他带头修闸塘坝,修水库,修道路,为群众谋利益,并将这些视为共产党员的本分。

许世彬的故事尤其感人。他在十六年打鬼子、打国民党、打美国侵略者的战争生涯中多次舍身炸碉堡,多次立功受奖,身上挂满了军功章,被炸成了脑震荡和耳聋还坚持回到前线。组织上要委任他职务,他却坚决推辞,说自己除了打仗啥都不会。复员后本可以进纺织厂当工人,他却甘愿回家种地,不向国家伸手,连国家给他二等残疾军人每年160元的补助款也从来不去领,说是“俺不能占国家的便宜”。他当上村支书,在困难年代,父母饿死了他都不搞特殊化,处事公正、认真、光明磊落。为了保护修渠物资,又落下了腿脚一瘸一拐的毛病。后,为了给自己平反,他和儿子摸索到了北京,又一路打听来到石家庄找到了27军,及时次坐上了吉普车,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证明。而当那些被他视如生命的军功章被小偷偷走后,他的心仿佛被掏空了,委屈地哭了,最终在郁闷不甘和怅惘中离开人世。许世彬的故事充满传奇,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老党员的故事。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品质

共产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是全民族、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脱离了人民群众,忽视或淡忘了人民利益,共产党员就会褪色、变色,党员的含金量和成色就会大打折扣。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党组织的强大与否取决于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取决于每一名党员的信念坚定与否。党内的贪腐分子正是丧失了理想信念的一小撮人。《见证》一书所要表现的是一种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为我们这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质素。它通过记述莒县一批老党员的事迹,力图铭记历史,重申信仰,重申共产党员本色。这是一部值得向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党员推荐的文学作品。

种 子 的 本 色

——读报告文学《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

何建明

读铁流、纪红建的长篇报告文学《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立即叫人想起说过的话:“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与我们的人民而言,共产党人就是革命的种子,在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种子”作用,就是点燃革命火焰,去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消灭敌人的战斗,直至全国中国解放。

过去,我们一写共产党人的形象,一写战争,往往就是那些战斗在战场上的英雄,往往就是那些指挥千军万马的领袖和将帅,很少写到那些生活和战斗在人民中间的普通共产党人。《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可以说是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弥补,是对中共历史和共产党人形象的全新展示,因为它重重地补上了基层共产党人的那份像泰山一样份量的历史性贡献,它展示了那些来自人民群众、自己就是人民群众一员的普通中国共产党人。他们在建立基层革命根据地、配合抗战主力八路军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支援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解放战争,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战斗与生产中的独特风采与不朽功勋。在战争年代,这些共产党人,在自己家园的那片土地上,他们或在敌后帮助游击队侦察送信,或潜入敌占区扒路炸桥,有的是一家父子上阵,有的是夫妻共赴,有的甚至同族同根的叔侄妯娌联手作战。他们所做的事,看起来并非都是惊天动地,但却给敌人予致命的打击,有力地支援了革命主力队伍,在胜负决定命运的战争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作品讲述的这些感天动地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但它仍然不失光彩。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山东莒县和周边县,都是名不经传的小县,但却是红色种子盛开异常鲜艳的地方。中共一大代表、常被念及的革命先烈王尽美就诞生于这片热土,而正是王尽美当年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播下的革命火种,才使得他的那些穷兄弟、穷姐妹们豪情满怀、义无反顾地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加入了组织,红色种子由此遍地开花,且形成蔚然壮观之势。莒县北杏村的宋寿田因为认识了王尽美,走上了革命道路,宋寿田又把妻子和年方9岁的弟弟宋延平(即后来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同志)带到革命队伍。1938年宋寿田不幸被敌逮捕,牺牲。其妻子和弟弟踏着他的血迹继续前进。另外两位同族同乡农民宋延琴和葛醒家,则受王尽美的影响与引路,在南昌起义失败之后的1928年,冒死回到家乡莒县大罗庄村,在一间农舍里,点燃油灯,带着5个同村农民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革命的火种就是这样一人传一村,一村传一乡,一乡传全县。

抗日战争烽火正烈的1938年,热血青年马骅回到老家吕家崮西村,与大哥马跃嵛一谈起日本侵略军的罪行时,同仇敌忾,摩拳擦掌,几个同村小伙子一商量,便拉起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几次与敌人交战之后,马骅他们的队伍威振四方,参军的农民数百人,成为远近闻名、威震敌胆的“马营”部队。这时,马骅接受党的培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根据上级指示,他在“马营”部队里迅速发展革命种子,并成立了党支部。日本鬼子恨透了这支实际上受共产党进步力量影响的抗日武装,伪军则千方百计想拉拢。就是头口上,马骅等共产党员积极串联队伍里的进步官兵,使“马营”成功起义,编入八路军莒县独立团。起义后的“马营”战辗南北,建立了卓著功勋。还有一些留在当地的“马营”中的老党员,他们则在家乡的土地上,擦干汗水与血水,重新播种,重新耕耘,使革命火焰越烧越旺、涌现出了一批丰碑式的人物。

长岭镇石井庄的黄花大闺女田树荣,其性格如同她的名字一样,说话办事硬朗朗的都像个庄稼汉子。正处解放战争转折关头的1947年,莒县一带的参军支前工作热火朝天。女青年党员田树荣身为石井村庄庄长,整天在村前村后给男青年们作参军动员。不知谁将带头参军的矛头指向了村里那位个子矮、脸上又长了一堆麻子的木匠刘纪坤。“田树荣,你能把刘纪坤动员去参军,我们就都报名。”不知谁给田树荣抬扛。“刘纪坤,你能不能像个男人样?”田树荣果然去动员刘纪坤。“不是我不敢,我是怕俺年纪大了,家里又穷,当兵去了以后找不到媳妇……”比刘纪坤小八岁的田树荣一听就来气,当众说:“刘纪坤你听着,你要带头报名参军去,我就嫁给你!”长得花一般的田树荣这样以身相许,感动了刘纪坤,也感动了全村那些适龄青年,在纷纷报名参军。几年后,刘纪坤从部队复员回到村子,田树荣如约嫁给了他。在别人看来田树荣是“鲜花插在牛粪上”,可她自己则非常幸福地说:“能看到自己的男人和村里的青年上战场,还带回立功奖状,这就是我的心愿。”解放后,田树荣在村上当妇女主任,一直干到1986年。

有个村庄叫前山头渊村,是当地有名的“红色村”、“堡垒村”,因为在战争年代这个村一直有几十位党员支撑着这块天地。无论是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还是后来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枪炮怎么劈头盖脸,前山头渊村的人没有软过骨头,先后有146名青年当兵参战,十余名有志青年英雄捐躯。这个在战争年代有“铜墙铁壁凤凰山,枪炮火药山头渊”之称的小山村,有一个叫小东岭的自然村。当年只有三户半人家,当年抗日战争时,这小东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八路军信息传达的枢纽。日本鬼子和汉奸千方百计想拔掉小东岭这根“眼中刺”,但始不能成功,原因只有一个:这小小的山岭上住着三户半人家中,先后有十八位共产党员以自己的生命和信仰铸锻了这方铜墙铁壁。

在子弹贴着头皮飞的战争年代,当个共产党员,就是要生在后,死在前,去用身子挡敌人的刺刀,去用肩膀扛塌下来的天。而有的时候,默默做了一辈子好事,还可能由于一些特殊历史原因终没被人抬举。模山村的崔立芬大娘就是这样一位当了几十年“事实党员”。1943年,老实巴交的农家妇女崔立芬刚生下大女儿,就是这当口,县上一位领导干部找到她,将一个小婴儿托付给了崔立芬。血腥的战争年代,八路军将士随时会牺牲,人民群众就是他们的后盾。崔立芬在抚养革命后代的日子里,也单线入了党。一个农家妇女对革命的理解,就是要把“革命后代抚养好,绝不出差错”。她这样做了,做这样的事随时有杀头的危险。崔立芬的头没有被敌人砍下,但她的心伤得比头被砍了还痛——为了那位“革命后代”,她自己的女儿却因为没有奶水喝和长期缺营养而夭折了……解放后,长大成人的“革命后代”回到了京城工作的父母身边,但崔立芬因为“无法证实入党手续”而只能当个在组织名册上的“事实党员”。“因为介绍我入党的同志都牺牲了,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党员。能不能过组织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党员的事。”

在沂蒙老区,像马骅、田树荣、崔立芬这样的农村代共产党员,有数以万计,他们有的牺牲了,有的参加革命后至今仍然不知下落,更多的人在革命战争中,跟着八路军、解放军或冲锋陷阵,或推着小车飞步在送军粮的路上,或在打土壕分田地的一线,他们有的英名被刻在烈士陵园的丰碑上,更多的则在胜利后回到了乡亲中间,继续干着“背顶青天,面朝黄土”的庄稼人的活计。他们不居功,也不躺在功劳簿上享福,更不会在掌了些权力后私心膨胀、为所欲为。他们后来多数又成为了乡亲们脱贫奔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杨家岭有一位名叫卢翠秀的“女支前”模范,解放后她在村里当了60多年村支书,硬是带领乡亲们将穷山沟建成人均收入过万元的富裕村。

掩卷《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一群这样的人:他们的衣着、他们的脸庞,甚至弯驮的后背,与所有的庄稼人没有两样,然而面前困苦和艰难时,他们又走到了别人前面;当需要送给自己家中一粒粮、送走一个儿女时,他们又总是走在别人前头;甚至需要牺牲生命时,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走在了别人前面,甚至用自己的身躯去挡住敌人的子弹和刺刀……他们就是这样的人,那些生活在基层,过着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他们内心有与众不同的信仰,内心因此有与众不一样的力量,因为他们永远铭记着自己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民中间的革命种子。

铁流、纪红建是两位的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过多部有影响的作品。他们选择这样的一个题材,具有十分重要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本作品中,他们不仅彰显了自己艺术上的才华,更多地为全党和全社会提供了一部制工精良的作品。毫无疑问,在治党的今天,这部作品是可以成为全党好好学习的一部难得的党课读本。尤其是我们在当今农村和基层单位的党组织里,许多虽为共产党员,其实他们已经忘却了自己有这样一个崇高的身份;他们虽身在群众和百姓之中,却心早已高高在上,甚至悬在空中;他们虽脚踩土地、居于乡间近邻,却做着丧尽天良的缺德事。让这些人捧着党章,读一读沂蒙革命老区马骅、田树荣、崔立芬这样的共产党人的事迹,我想必定是一堂好党课,一支强心剂。

在共产党员称号面前,我们都应当牢记这样一句话:你本是一颗红色种子,你就该永远保持种子的本色。革命种子的本色是什么?无私、坦荡、奉献、清廉、勤劳、勇敢,以及不求回报、服务他人,就像马骅、田树荣、崔立芬那样……

那些活的历史亟需打捞与抢救。《见证》一书读来引人入胜,又有一种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为我们这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素质。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著名评论家)

毫无疑问,在治党的今天,这部作品是可以成为全党好好学习的一部难得的党课读本。

——何建明(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发货及时,印刷不错,整体感觉可以。

2016-12-20 09:10: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喜欢

2017-06-08 16:23:18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