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生长:阿德勒自我超越心理学图书
人气:7

向光生长:阿德勒自我超越心理学

阿德勒更为贴近人心之作!关于人生的犀利洞见,带你冲破生活的枷锁,接受生活的雕琢,活在阳光下。当你足够勇敢,整个世界都对你敞开怀抱。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心理百科  
  • 作者:(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著 [陈美锦]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59409942
  •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
  • 印刷时间:2017-10-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272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l为什么在家里或者学校如鱼得水,而在友情、婚姻、职场中却束手束脚?

l为什么你总有一种被透视感,害怕进入新的关系、新的环境?

l为什么你总想与人残酷地竞争,难道不能同舟共济地合作?

l为什么家境优越,却深陷偷窃这样的勾当?

l如何摆脱性格梏桎,轻轻松松走向幸福人生路?

人终究会遭遇到种种放不下也想不开的烦恼、纠葛和挫折,自我超越就成了人生的一项重要课题。如果内心总是自暴自弃或者陷入虚假的优越感,就是让自己生活在黑暗当中。当你愿意去探索自己的内心,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摊在阳光下,或是把光带入内心,疗愈才会发生。

生活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只有向光生长,接受生活的雕琢,才能走向真正的。

编辑推荐

重磅推荐:

1、冲破生活的枷锁,活在阳光里。

由于自身的局限,我们可能会面临身体缺陷、缺爱、被指责、被溺爱、被忽视、被束缚等问题,如果我们选择逃避或者自我欺骗,就会生活在阴影当中。如果我们拥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意义,我们就是活在阳光中,享受美好生活。

2、人只有向光生长,接受生活的雕琢,才能走向真正的。

成长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拥有自我超越的勇气才能融入世界,将自己的家庭、恋爱、婚姻、工作等各个方面放在阳光下晒一晒,可以让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真正完善自己。

3、生活具备相当神奇的创造力,可以让生命想绽放出美的光彩。

人总会有沮丧、不安、挫败和不自信等不良情绪,很多人试图封闭自我或者是追求虚假的优越感,这只会让自己活在黑暗中,通过妥协和逃避来回避问题只是一时的,只有走向真正的,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精神分析领域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和理念影响了马斯洛、华生、罗杰斯等众多心理学大师。他的书持续横扫日本、台湾等地心理学图书榜!

著有《自卑与超越》《这样和世界相处》《理解人性》等,他认为健康的心理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推力,因而将心理看作可以帮助个人达成未来目标的有机整体。他的学说为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生活,阐释关于教育、职业、爱情、婚姻的深刻洞见。他以流畅清晰的思路、明白易懂的文字,启迪我们思考人生的难题,找寻生命的价值,更了解我们自己

目录

目录

01 明确人生意义

人生三大局限……004

有社会价值,才有意义……010

人生经历影响人生意义的建立……015

02 个体心理学原理

要从整体角度来看待一个人……02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028

了解世界的感知模式……033

生活常识及常识性错误……037

父母造成的影响……041

03 自卑情结

怎样看待自己的不足……052

极度自卑有何表现……059

04 优越情结

优越情结有何表现……067

一个强迫症的女人……074

05 社会适应

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都是有害的……087

寻求关注而不得的辍学女孩……091

06 生活习惯

对生活习惯的理解……105

调整生活方式的必要性……113

07 早期记忆

童年记忆,是等待发芽的种子……123

记忆形式……129

记忆内容……133

出生顺序和早期记忆……137

被溺爱或仇视,会留下怎样的记忆……141

08 表现性活动与态度

什么是表现性活动……149

态度……155

09 梦与梦的解析

生活习惯与目标……163

自我辩护……168

任何梦都有原因……172

梦与情感……176

睡眠、非睡眠和催眠术……178

10 社会教育问题的根源

童年时期……183

根据出生顺序做出判断……190

家庭……197

11 社会问题的表现及预防

社会理想及学校……207

三大生活难题……210

预防与改正……215

12 恋爱与婚姻

平等,是美好婚姻的前提……225

建立家庭的准备工作……228

婚姻咨询……234

羡慕、妒忌、排斥男性、性障碍……241

13 性欲与性问题

婴幼儿也存在性问题……249

性与控制欲……252

性失控,也许源于心理失衡……258

在线预览

真正的人生意义一定要有社会价值,属于共同意义,以及许多人内心的有效意义。若有一种好方法,能解决一个人的难题,那其他人与之相似的难题,肯定也能用这种方法解决。这种方法对全人类来说就具备相同的意义。所谓天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自己的人生意义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二是成就非凡。以上述内容为依据,可以推导出人生意义即个人对组织的奉献。此处不牵涉职业目标,只是指个人的成就。面对生活困难,能游刃有余地应付的人,以自身行为表明,真正的人生意义就是获取其他人的关注和兴趣,跟其他人合作,让双方都获利。这种人敏于觉察身边人的情感需要,并能找到最适当的方法处理自己遭遇的挫败,也就是避免为了利益,跟其他人产生正面冲突。

这些人也许会提出疑问:真正的人生意义难道就是奉献社会,以及对其他人产生兴趣,建立合作?他们会对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感到疑惑。一个人不顾自己的利益,总是为其他人考虑,会觉得舒服吗?莫非人不应该维护自己的利益,塑造自己的个性?莫非想让自己获得发展的人,却不应为自己设想?这些观点表面看来好像很正确,实际却非常荒谬,因为上述所有问题都是不存在的。若一个人面对人生意义这个问题,甘愿为其他人奉献,并以此为目标,那他就会知道自己应采取何种做法,才能塑造出让自己满意的性格,并能时刻照顾到其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种人会依据社会责任感,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加以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一个人若已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就能在训练中掌握这种技巧,他会不停提升自我,继而提升自己的技巧,以便处理那三大人生局限。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婚姻关系中跟自己的伴侣感情深厚,那我们就会把丰富家庭生活,确定为我们的目标,并将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个目标达成。不过,如果只是想象着要提升自己,没有这样的目标,我们就会觉得像演戏一样难受。

明白何谓奉献和合作的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人知道要让生活变得意义丰富,需要做哪些事,同时,他们还会尽量培养与他人的感情,以及对社会的兴趣。这样的感情在宗教教义中得到了多方位的体现。跟所有运动一样,宗教也是建立在人们希望为社会多做奉献的基础上。但很可惜,只要人们不是直接针对这一目标采取行动,就很容易歪曲宗教的存在价值,隐藏宗教对社会的贡献——无论这种贡献有多大。由于科学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人对其他人产生更多的兴趣,让人更加了

解人生意义,因此,科学比政治和宗教都更容易被人理解并接受。讨论这个问题时,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应始终围绕一个目标:增加个人对其他人、对社会的兴趣,努力融入社会合作当中。

一些人对自己本身的兴趣太过关注,因此无法跟其他人一样正确区分对与错。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会将自己的行为清晰地展现在旁人面前,从而暴露出自己的无能。

我曾问过一个罪犯有何犯罪动机,其理解力和智慧又如何。结果发现在这个罪犯看来,他的犯罪行为属于英雄的行为,他的智慧已远超过其他人,低限度已超过警察。这个罪犯认为,自己已把自己那非常崇高的理想变为了现实。因此,在他内心之中,他已经成了一个英雄。这其实恰恰表明了一种截然相反的现实:他心中并不存在英雄主义。然而,他自己并不了解这一点。他不明白,自己性格懦弱,缺乏勇气,全都跟他对社会的兴趣不足有关。实际上,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只在生活无意义的方面活动。我们对这种人的评价就是懦弱,因为他们对孤独与黑暗怀有恐惧,总是将自身精力倾注于生活中无意义的方面,懦弱驱使他们总是怀有这样的期待:有人在身边陪伴自己。犯罪只能表明罪犯的懦弱,这种行为一点价值都没有,将这点向全人类揭示出来,是抑制犯罪好的办法。

众所周知,过了而立之年后,一些罪犯变成了的公民,主动去找工作,建立自己的家庭。为什么会这样呢?比如说盗窃犯,30 岁的盗窃犯哪里比得上20 岁的盗窃犯? 20 岁的罪犯更强壮,更野蛮,也更阴险。而30 岁的罪犯多半都已被迫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们发觉,犯罪这份工作非常不合算,转行是选择。

另外一个关于罪犯的事实,我们断然不能无视,那就是如果受到了更重的惩罚,罪犯不会为此感到恐慌,进而放弃,而会在这种刺激下,更加满怀信心,把自己视为非同一般的英雄。别忘了罪犯生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中,好像不具备整体意识,也不明白何谓整体价值。找到信心与勇气,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无法跟社会融合。患有精神紊乱、广场恐惧症的人,基本无力开办俱乐部。同样如此的,还有精神病患者。另有一项事实是,自杀之人和孩子从来不懂得怎样结识朋友,直到现在,我们也无法找到这是什么原因。

对社会适应不良,产生了自卑感。社会训练是我们克服自卑感的根本方法。

社会训练和常识有着直接的联系。当我们说,我们是根据常识解决难题的,这种常识就是属于社会这个整体的集体智慧。不过,部分人却以自身独特的理解力与语言,作为自己行为方式的基础,这点我们在前一章中提到了。精神患者、神经症患者、罪犯都属于这部分人。他们全都具备某些特征,违反了常识。对他们来说,社会标准、机构、人都毫无吸引力,无法让他们产生半分兴趣。然而,他们要获得解脱,又必须借助这些。

让他们对社会性事物产生兴趣,是我们的目标所在。神经质的人总觉得只要自己怀有美好的意愿,他们就应该感到理直气壮。可是只有美好的意愿,还远远不够,务必要让他们明白一点:在社会中更重要的是,他们真正付出了什么,他们的行为引发了怎样的具体结果。

有些人会因处理问题缺乏耐性,而产生焦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经常发火,且一直处在兴奋状态中的人,肯定是很自卑的人。对战胜困难有信心的人不会有焦虑感,哪怕他未必每次都能成功。孩子喜欢跟人打架、鲁莽、傲慢,这些同样属于非常自卑的表现。要找出他们问题的源头,即他们自卑的原因,我们才能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而批评、惩罚原型生活习惯中的错误,无论如何都不可行。

借助相当独特的方法,可以分辨出孩子的原型特征。举个例子:孩子不停地设置目标,为拉近跟目标的距离,不断付出努力;孩子不懈地奋斗,以实现超过其他人的目标;针对各种事物,他们表现出了各不相同的独特兴趣。部分人拥有这样的个性:不遗余力地排斥其他人。这种人对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行为都没有信心,在生活、学校、婚姻、社会领域,他们都不愿去适应新环境,只愿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这里很安全。

他们期待实现优越目标,可他们对巨大成功的期待,却仅限于小范围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人都有这种特征。这种人不明白,要想有所收获,必须先做好准备,无论做什么事,都会遭遇各种状况。一个人若消除了自己跟其他人、跟环境往来的可能性,那他在评判自己的行为时,便只能以自己的知识为依据。可是个人需要常识,需要跟社会往来,单凭其本身的知识,无法满足需求。

哲学家要以正确的方法集合自己的思想,概括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作品。可如此一来,他就不能经常跟别人出去吃午餐或晚餐,要长时间独自一人生活。可是一切结束后,他依然要为了发展自我,跟社会往来。这种往来对他的发展关键至极。要从两个方面考虑这种人的需求,这一点必须铭记。可对他来说,这样做不一定能发挥作用,这一点同样需要铭记。我们必须仔细分辨,他有用的行为跟无用的行为有什么分别。

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包含在以下事实中:人们时常会努力追寻某种环境,在那里,自己的地位将凌驾于其他人之上。因此,比较自卑的孩子也许只会跟比自己弱小或能被自己控制、压迫的孩子玩耍。他会排斥跟他差不多年纪但比他强大的孩子。这种表现属于反常的病理性自卑感。重要的不是自卑的意识,而是自卑的程度与特征。

这种反常的自卑感便是所谓“自卑情结”。称其为“情结”不够,因为这种自卑感已进入了社会个性深处。大致说来,这不仅仅是种感情,还能算作一种病。它带来的危害会因处境的改变而改变。从事自己很有自信的工作,一个人的自卑感就会很隐蔽。可是在异性关系、适应社会的关系方面,他或许就没什么信心。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找出他的真实心理状态。

一般说来,在艰苦、紧张的环境中,一个人犯错的概率会加大。陌生或艰苦的环境可以让本来面目真实呈现出来,而艰苦环境大多是陌生环境。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兴趣程度如何,会在新社会环境中呈现出来。之前,我们已经探讨过这个问题了。

对优越的追逐无穷无尽。构成人类精神与思维的各部分,实际上就是对优越的追逐。生活要想变成某种方式,达成某种目标,要把该计划转变为行动力量(一如上文中所言)就需要追逐优越,优越能像溪流一样带走自己身边的一切。观察懒惰的孩子,会发现他们对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不喜欢活动,说他们没有运动过,也是可以的。即便如此,他们身上依然会表现出对追逐优越的期待。在这一欲望的推动下,他们会说出这样的话:“我要是勤劳一点,也许就能当上总统。”这说明他们同样在奋斗和活动,但都是有条件的。他们觉得在积极生活这方面,自己能取得很多成果,只要……也就是说他们太过自负。

他们只是在欺骗自己,一切都是想象。可是虚无的想象能满足很多人,特别是缺乏勇气的人,这一点众所周知。这种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遇到困难,总想着绕道走。他们经常陷入虚幻中无法自拔,这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聪明而强大,超过了真实的自己。

一些孩子就是因为自身的优越感,才会去偷盗。在他们看来,自己在其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欺骗了他们,偷走了他们的东西。这种人累积财富,用不着花费什么力气。罪犯总觉得自己是比其他人更厉害的英雄。由此可知,这种优越感是相当普遍的。

我在探讨这一特征时,将其视为智力系统的展现形式。它并非社会意识或共同意识。谋杀犯觉得自己是大英雄,可是相信这一点的,只有他们自己。他们没有勇气面对生活问题,只好做出这种事来。这些分析表明,引发犯罪行为的并非原始或天性的恶毒,而是优越情结。

精神病患者也有相同的特征。举个例子:由于失眠,一些人精力不足,做不完第二天的工作,他们据此相信,先前自己有能力做好的工作,现在已经做不好了,并觉得别人不应该让自己工作。他们发出了这样的悲叹:“我什么都能做,但前提是准许我先美美睡上一觉。”

这种病症也出现在了抑郁症患者身上。他们常因焦虑,像残暴君主一样凌驾于其他人之上。他们希望别人能陪着自己,做任何事,在任何地方都是如此。借助自身焦虑,他们掌控了其他人,逼迫身边人务必根据自己的要求生活。

精神病患者和抑郁症患者在家庭中最受关注。他们身上展现出一种被自卑情结掌控的力量。他们压迫着健康之人,比健康之人更强大,即便他们抱怨自己体重下降、又瘦又弱等,也不会改变这一点。用不着对这种情况感到吃惊,弱者在我们的文化中同样强大。若问:“在我们的文化中,哪种人最为强大?”答案应该是:“婴儿。”这个答案逻辑性最强,原因在于,婴儿能掌控其他人,其他人却不能掌控婴儿。

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有什么关系,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举个例子,有个有优越情结问题的孩子好斗又骄横,一直想让自己看起来比真实的自己更强大。坏脾气的孩子会用偷袭的方法压迫其他人,这点大家都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暴躁的举动?这要归因于他们的自卑感,他们不认为自己已足够强大,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孩子打架的案例中,我们能发现好斗的孩子都有自卑情结和对战胜自卑的期待。他们就像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加高大而想尽办法踮起脚来的人一样。借助如此简单的方法,他们得到了优越、骄傲、成功。

务必要找到相应的方法,以治疗这些孩子。这些孩子之所以会做出上述这些举动,是因为他们没能发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生活的持续性。为此责备他们,是很不应该的。当他们跟这些阻碍直接对立时,他们会坚决表示,自己一点都不自卑,充满了优越感。为了让他们了解这些问题,我们要循序渐进,以友好的态度向他们说明我们的观点。

热衷于卖弄的人之所以会觉得自卑,或许仅仅是因为他觉得在生活有意义的方面,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跟别人竞争。他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生活无意义的方面,就是这个原因。他没办法好好适应社会,没办法以友好的态度,跟社会往来,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他手足无措。童年时代,他肯定对老师、父母都很排斥,经常跟他们作对。遇到这类例子,我们不光要自己明白,还要让孩子明白。

精神病患者的优越情结跟自卑情结连为了一体,这点能够看出来。很多时候,精神病患者会展现出优越情结,却意识不到自己有自卑情结。

若一个家庭中的某个孩子深受宠爱,其余孩子便会感到自卑,因此竭尽所能追逐优越情结。若他们把自己的兴趣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其他人身上,那在处理生活问题时,他们就会有出色的表现。可若是自卑情结已在他们内心留下了显著的烙印,那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好像生活在一种敌对的环境中,跟自己和他人利益的关注相比,自己更关注自身利益。他们总是缺乏公共意识,原因就在于此。对于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他们往往怀有一种感情,可是这种感情并不能推动这种问题的解决。因此,他们进入了生活无意义的方面,以此脱离这种约束。不过,这种脱离仅仅是表面的,算不上真正的脱离,他们还要仰仗其他人,但未曾解决问题。这种人像乞讨者一样,要仰仗其他人才能生存下去,且必须像精神病患者那样借助自身软弱,以求脱离约束。

人性拥有这样的特征:成年人和孩子都会在觉得自己很软弱时,对社会失去兴趣,转而追逐优越。他们期盼着这样就能解决生活问题,期盼着优越感可以在不牵涉社会兴趣的情况下获得。

个人若能联结起社会兴趣和优越,与此同时,还能追求优越感,并为此不遗余力,那他就有可能停留在生活有意义的方面,且成就非凡。而此人若是缺乏社会兴趣,就表明其还没有为解决生活问题做好准备。自杀之人、罪犯、精神紊乱之人、问题孩子,共同构成了这种人,之前已经说过了。

溺爱孩子,会让其产生错误的人生意义。孩子会因为受到溺爱,将对他人的期待视为一项命令,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宠儿,不必为此付出努力,认为自己天生就有别于其他人。如此一来,当发现身边人全都不再关注自己,而且大家全都想成为被关注的对象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不愿付出,只希望得到,这便是他跟人们交往的通用的方法。在身边人的溺爱中,他再也无法独立,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他要是遇到了麻烦,只会通过乞求别人的帮助,来解决问题。他或许会认为,只有提高自身地位,同时逼迫其他人承认自己与众不同,才能改良自身处境。

孩子在溺爱中长大成人,很有可能会变成危害社会之人。其中有些人背弃自己的良心,讨好他人,以获得权力,在组织工作的过程中,破坏组织内部团结。还有些人公然做了叛徒,任何人只要不讨好、不顺从他们,都会成为他们眼中的叛徒。他们还觉得社会对自己相当不友好,所以生出了想要报复所有人的恶毒想法。社会经常否定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由此推导出社会亏欠了自己这个结论。这就是为什么惩罚他们不会有任何作用。不断强调所有人都在跟自己为敌,是他们仅有的作用。在溺爱中扭曲的孩子,所犯的错误都有着相同的本质,即要其他人都臣服于自己,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在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一些人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方式,一些人直接采取了暴力方式,一些人则二者兼具。这种人相信:“骑在所有人头上,便是人生意义所在。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一定要让其他人承认自己很重要,一定要让自己的需求全部得到满足。”一个人若一直坚持这种看法,那他所做的事肯定都是错的。

被忽视的孩子,同样会产生错误的人生意义。因为他们不了解何谓真正的爱、何谓真正的合作,他们会无视友谊的力量,对生活产生荒谬的理解。他们总是高估自己遇到的困难,低估自己的才能,以及身边人为自己提供的帮助。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前,他们尝过社会对自己的冷酷相待,并据此相信,以后社会依然会对自己这么冷酷。他们觉得只有给对方好处,才能换得对方的温柔相待和尊敬,所以他们对自己、对别人都充满了不信任。不过,亲情的地位是其他任何经验都无法代替的。对母亲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得到孩子的信赖,然后拓宽其信赖的范围,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在内。

如果无法获得孩子的兴趣、感情与合作,就很难让孩子对社会产生兴趣,跟别人交朋友。任何人都能对别人产生兴趣,可是要有人从旁指导、开发、磨炼,才能让这项能力得以顺利发展。

任何孩子被人忽视、排挤、厌恶,都会反感跟别人交往,都会经常独处,都会对合作缺乏了解,都会对那种让他跟别人共存的事物,选择彻底无视。我们都明白,这种个体必然会在其所在的环境中走向毁灭。这个孩子能活到这样的年纪,肯定是从外界得到了一些关怀和照料。因此,这里所说的孩子并没有被忽视,只是他得到的照顾比其他孩子少,或是他在其他方面都非常正常,只在某一方面遭到了忽视。遭到忽视的孩子根本不会信任别人,这是肯定的。有一点很讽刺,不少失败者都是经常遭到忽视的孤儿或是私生子。

错误的人生意义有三大源头:身体缺陷、溺爱和忽视。孩子遇到这些情况,就会在看待问题时,采用错误的方式。必须要有人提供帮助,他们才能彻底改变这些错误的看法。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关心、帮助这些人,这样才能从他们的行为中,找到他们的人生意义。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jaceywa**的评论:

相信自己,超越自卑,与人和谐相处,不抱怨

2017-10-26 16:17:39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