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2版)图书
人气:10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2版)

阿伦特是20世纪著名政治思想家。伊丽莎白·扬-布鲁尔著陈伟、张新刚译的《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2版)/走近大思想家》讲述了汉娜·阿伦特一生的故事。传记材料一方面来自阿伦特留下的文稿,另一方面来自作者对阿...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人文/社会学家  
  • 作者:(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译者]:[陈伟]//[张新刚..].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08143302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
  • 印刷时间:2017-0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555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阿伦特是20世纪著名政治思想家。伊丽莎白·扬-布鲁尔著陈伟、张新刚译的《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2版)/走近大思想家》讲述了汉娜·阿伦特一生的故事。传记材料一方面来自阿伦特留下的文稿,另一方面来自作者对阿伦特的亲戚和周围友人的访谈,全书叙事细腻,注重对阿伦特内心经验的揭示,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位伟大女性思想家的形象。阿伦特的故事,不仅揭示了阿伦特的思想背景,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点。

作者简介

张新刚,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及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特别是古希腊与现代早期政治思想,以及古希腊史。译有《柏拉图的政治理论》等多部著作,涉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以及当代政治理论等方面。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毕业于纽约社会研究学院,师从于汉娜·阿伦特。曾作为心理治疗师,工作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研究所和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分析训练和研究中心。著有《安娜·弗洛伊德传》(1988)、《创造性人格》(1991)、《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1982.2004)、《阿伦特为什么重要》(2006)等。 陈伟,政治学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政治哲学,著有《阿伦特与政治的复归》、《施米特与政治的逻辑》等。

目录

中译本序言

第二版序言

前言

及时部分 1906-1933

及时章 我们的孩子(1906-1924)

哥尼斯堡人

阳光童年遭遇阴影

艰难和悲伤的年代

狂飙突进

第二章 影子(1924-1929)

激情的思考

"非同寻常的"与"神奇的"

邻人间的爱

第三章 一个犹太女性的生活(1929-1933)

哲学的保卫者

作为自传的传记

转向政治

白天和黑夜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抗

第二部分 1933-1951

第四章 无国籍者(1933-1941)

她的人民

海因里希?布吕赫

法西斯主义的教训

在移民的路上

第五章 忠诚是真实的标志(1941-1948)

方向,义务

为犹太人军队的建立

时代的重负:"最终解决"的岁月

慰藉

极权主义的起源

第六章 公共生活的私人面(1948-

欧洲人

"面向现在"的政治理论

玛萨?阿伦特的去世

确认

未来哲思的基础

第三部分 1951-1965

第七章 在这世界如在家中(1951-1961)

双王制

各种形态的反共产主义

美国和欧洲:思考革命

欧洲的"颂词"

在美国的论战

Amor Mundi(对世界的爱)

第八章 延迟的治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1-1965)

审判的报告者

恶的平庸

艾希曼论战

反响

未回答的问题

第四部分 1965-1975

第九章 黑暗时代的美国(1965-1970)

共和国

在公共场合露面

论革命

再评极权主义

1968年的《论暴力》

告别雅斯贝尔斯

道德和政治行动

布吕赫

第十章 "不再"与"尚未":心灵生活(1970-1975)

哲学的慰藉

思考事务

De Senectute(论老年

一年

理解的工作

附录 阿伦特博士论文概要

部分译名对照

译后记

在线预览

汉娜早年与沃格尔斯泰因牧师的关系更为私人:她对他有巨大的征服力。玛萨·阿伦特经常告诉她的朋友们,汉娜已经宣布长大后有意嫁给这个牧师。玛萨回答说,如果汉娜和沃格尔斯泰因结了婚,她就必须不吃猪肉,汉娜便会立刻以她的方式回答:"那好,我就嫁给一个吃猪肉的牧师。"当汉娜是一个小学生时,沃格尔斯泰因牧师一周要出现好几次,以给她宗教方面的指导。这样的指导,在汉娜七岁时开始,是她所受的的正式宗教训练——尽管数年后在巴黎,她确实非正式地研究过希伯来文化。基督周日学校是所有幼儿园学生都要去的,她也受到了这一训练以及阿伦特家族中信基督的女仆在家里的实践的足够影响,女仆向沃格尔斯泰因发表意见,毫无疑问,这使他十分惊讶——祈祷是提供给基督的。 这个牧师并不受一个漂亮小孩的摆布,然而,在稍后的一个场合,当汉娜宣称她不再相信上帝时,他回答说:"谁问你了?"沃格尔斯泰因认为,个人的宗教怀疑和奋斗并不居于犹太身份感的中心,汉娜·阿伦特后来明白了这一点,20世纪早期德国犹太人意识上表现出一个转变。科特·布鲁门菲尔德在他的文集中,通过引用他的朋友出版商萨尔曼·绍肯(SalmanSchocken)在1914年所说的话,记录了这种转变:"在解放时期,人们会问`你信仰什么?`,今天人们只问`你是谁?`"布鲁门菲尔德感到,阿伦特也同意,对这个新问题的真实答案是:不再考虑你是信什么还是不信什么,你生来就是一个犹太人。 在汉娜·阿伦特的童年时代,反犹主义对于哥尼斯堡已经同化的犹太人并不算什么。犹太商人和职业家族居住在一个叫虎峰(Hlden)的地区,靠近广阔的提尔花园(1"iergarten),那里是中产阶级的乐园。工人阶级的犹太人,还有俄国移民的后裔,东部犹太人,居住在普莱格河的南岸,靠近最古老的东正教教堂,那是一座由红砖建造的雄伟建筑,有着典型的拜占庭式圆顶。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和较低阶级的犹太人很少碰面,也很少有低等阶级的犹太小孩到体育馆去,那里每间只有三到四个犹太人。获得地方或州政府的官职对犹太人来说并不寻常,但犹太人为更大的社会贡献了学校教师和艺术家,同时也贡献了更多的医生和律师。犹太人在大学里拿不到教授头衔,尽管他们有着很荣耀的地位,并被允许讲犹太学。保尔和玛萨·阿伦特的犹太朋友们,不像他们父母的朋友,他们不是商人而是职业人员——医生、律师、教师与音乐家。玛萨·阿伦特与一群女性十分友好,她们开办着幼儿园与小学校,阿伦特所上的学校是斯泰因小姐(Fhu Stein)与西兹尼克小姐(Frau Sittznik)所开的,这些女性没有受过大学教育——阿尔贝提那直到1906年才接受女学生——但他们接受过教师的职业训练。自拉尔·瓦恩哈根时代以来,玛萨的那一代是及时批产生大量女性文学家、艺术家和音乐家的世代;在哥尼斯堡,女性在文学圈、议会团体和政治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玛萨·阿伦特的朋友中,人们认为女儿应当为曾经只有儿子才能得到的职业而进行教育培养。 世俗中产阶级犹太人,像阿伦特一家,他们的同化并不排除在学校或玩耍时听到偶尔混淆的说法,并不排除向他们的孩子介绍他们的犹太特性。汉娜·阿伦特有24小时从小学校回来就问妈妈,一个同学所说的是否是真的——她的爷爷谋杀了耶稣。当阿伦特作为一个成人反思此类事件,在1946年的一次电视访谈中说起,她的处理方式是尽量淡化它们的危害,但强调她从中所学到的东西。 我来自一个旧时的哥尼斯堡家庭(阿伦特家庭)。但"犹太人"这个词在家中从来没有提过。我及时次接触到它是我们在大街上玩耍时孩子们所说的反犹言论——尽管实际上这几乎不值得一提,从那个时候起,我开窍了……作为一个小孩子——现在则是一个更大点的孩子——我知道,例如,我看起来就是犹太人的样子……也就是说,我看起来和其他人有点不同。但并不是那种使我感到低人一等的感觉——我只是意识到它,就这些。我的妈妈,我的家,也与其他人家有些不同——甚至与其他犹太小孩相比……对我一切都有些不同——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很难地指出这种不同包含着什么内容……我的母亲也不是那么理论化的……"犹太人问题"与她不相干。 P10-11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