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古村落图书
人气:18

岭南的古村落

因为古朴,沉淀静美;因为自然,原生野趣;因为凋零,定格凝望;因为逝去,尽显珍贵。它们就是中国的古村落!本书是一个岭南人的岭南寻根倾情之旅!200余幅精彩图片及地图,图文并茂地凸现岭南近50个代表性的...
  • 所属分类:图书 >旅游/地图>旅游攻略>古镇游  
  • 作者:[曾晓华]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原乡之旅:寻美中国的古村落
  • 国际刊号:9787536068346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8
  • 印刷时间:2013-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因为古朴,沉淀静美;因为自然,原生野趣;因为凋零,定格凝望;因为逝去,尽显珍贵。它们就是中国的古村落!本书是一个岭南人的岭南寻根倾情之旅!200余幅精彩图片及地图,图文并茂地凸现岭南近50个代表性的古村落,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岭南文化的深层图景。略带伤感的文字,尽显岭南古村落娴静得有些落寞的美。作者从"聚落"、"古港门户"、"广府"、"潮韵"、"客家"、"水乡渔村"、"侨乡"这几个专题入手去构筑岭南古村落,可谓而匠心独运。广府、客家、潮汕,岭南三大民系,其古村落亦各呈精彩。客家言必称中原,传统厚重而略显保守,就如其围龙屋;广府多居珠三角,开放包容,清新平和,一如其锅耳屋;潮汕精细精巧精致精美,民谚有曰"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全书行文自始至终都带有一种伤感,饱含着作者对古村落日益凋零与落寞的深深忧虑和遗憾!

编辑推荐

1. 一个岭南人的岭南寻根倾情之旅!

2. 200余幅精彩图片及地图,图文并茂地凸现岭南近50个代表性的古村落,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岭南文化的深层图景。

3. 广府、客家、潮汕,岭南三大民系,其古村落亦各呈精彩。略带伤感的文字,尽显岭南古村落娴静得有些落寞的美。

作者简介

一个出生在江苏,但祖籍广东台山的岭南人;一个种过地、当过兵、进过工厂、做过生意的文化人;一个喜欢到处漂泊,将远足称为"生命自我流放"的浪人——从2000年起,曾晓华先后为广州、上海和北京多家出版社编撰过《洛阳龙门石窟》、《西安》、《典藏中国》、《华东精华游》和《自游自在港澳行》、《香港、澳门之旅》等旅游图书。不过他写得最多的,还是脚下的这片岭南沃土:从深圳、广州、珠海的《自由人》系列到《广州印象》;从为其家乡所撰写的《眷恋江门》、《陶醉江门》到《广东攻略》,而这次所编撰的《岭南的古村落》,更是带着浓郁的岭南气息,和一个个他原乡行的深深足迹……

目录

目录

序:"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岭南文化的根之所在

二、聚落篇

"百粤首邑,中华姓氏及时村"——河源龙川佗城村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韶关南雄珠玑巷

"珠玑留厚泽,蓈底肇鸿基"——江门棠下良溪村

"百越聚居地,谯国夫人城"——高州长坡旧城村

"昔日古战场,今日皇族村"——新会古井霞路村

"中国瑶家及时寨"——清远连南南岗排

三、古港、门户篇

"海上丝路黄埔口,一口通商粤海关"——广州琶洲黄埔村

"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澄海东里彰林村

"潮州前卫,粤东及时城"——潮州饶平所城村

"粤海要塞、两广门户"——深圳龙岗鹏城村

"南登之古道驿站,千年之风雨道班"——韶关乐昌应山村

四、广府篇

慈禧赐建"广东及时村"——三水乐平大旗头

"穿越五个世纪的沧桑"——从化太平钱岗村

"文乡雅集,金楼为尊"——顺德北滘碧江村

"蛎江涌头,半月古村"——番禺石楼大岭村

"明清古风,南社遗韵"——东莞茶山南社村

"千年赖巨蟹庇护,名扬因藏而不露"——东莞石排塘尾村

"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灵秀萃吾门"——南海西樵松塘村

"堂堂客家围,悠悠广府韵"——佛冈民安上岳村

"岭南举人及时村"——恩平圣堂歇马村

"唐代古邑,粤西书院"——信宜镇隆八坊村

五、潮韵篇

"遗风宋代,入潮一人"——汕头潮阳波美村

"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潮阳铜盂明安里

"潮汕小故宫、岭南及时宅"——澄海隆都前美村

"潮居典范、祠第千家、书香万代"——潮州潮安龙湖寨

"龟山列案、乌衫满巷"——陆丰大安石寨村

六、客家篇

"客家世界及时古村落"——梅县南口侨乡村

"一条围龙屋,一座客家城"——梅县丙村温公祠

"八十户小山村,三十幢古民居"——梅县水车茶山村

"岭南之最道韵楼,八卦之奇客家村"——饶平三饶南联村

"粤东土楼最上镜,观音造化花萼楼"——大埔联丰大丘田

"岭南及时围,满堂客家村"——始兴隘子满堂村

"曾氏九栋十八厅,粤北民俗及时村"——韶关始兴东湖坪

"一门三进士,耕读两书堂"——和平下车兴隆村

"客家大观园,南园及时村"——河源仙塘红光村

"潮汕古驿站,粤东古围村"——惠东多祝皇思扬

七、水乡、渔村篇

"广州的小桥流水人家"——广州新窖小洲村

"水乡古祠堂,岭南小周庄"——顺德杏坛逢简村

"苏家榕荫老屋,东江画里水乡"——河源义合苏家围

"南方泊船之地,闽粤海上咽喉"——汕头南澳古渔村

"粤东麒麟角,天后宫前村"——汕尾遮浪宫前村

"海上丝路古驿站,十三行尾大澳局"——阳江东平大澳村

八、侨乡篇

"碉楼斜阳处,侨乡游子情"——开平塘口自力村

"最美的碉楼,最美的侨乡"——开平蚬冈锦江里

"梅家大院的风雨骑楼"——台山端芬汀江圩

"浮云露凤阁,月殿现龙楼"——台山墩头浮月村

后记:"乡下的老屋"

在线预览

岭南文化的根之所在

"大量的历史文化财富散落在这些古村落里。在岭南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如今保留下来的古村落少则两三百年多则七八百年的历史,可以说,古村落是岭南文化的`根`,是活态的遗产,是历史的`活页`。"

一、

1978年10月,考古学家在肇庆高要金利镇的茅岗石角村,发掘出一个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水上木结构建筑群遗址,在1米厚的贝壳堆积层下,挖掘出先秦时期的文物一千多件,除了数十支木桩外还有人骨、陶器、竹器、石器、骨器、竹器等,被认为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岭南最早的水上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

"干栏",古越语,"干"指上面,"栏"是房屋的意思,它是否就是鸿蒙之初岭南聚落的雏形呢?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鉴?延蛮》有记:"浮生江海者,疍也。钦之疍有三:一为鱼疍,善举网垂纶;二为蚝疍,善没水取蚝;三为木疍,善山取材。"

疍家人无疑是岭南最早的"水上居民",但是当他们"善山取材",傍岸临水搭建起茅寮棚户成为"木疍"后,便逐渐形成了疍家人最初的聚落——"善纺织以蔽体,善编竹制品为生产物品",而随着族群的繁衍,自成一体的语言、服饰、居住、婚俗和信仰,便演绎成岭南独特的疍家文化。

如今,在珠三角的中山民众、新会大鳌等沙田水乡,你至今仍能寻觅到这种搭建在河涌旁一排排水上干栏式棚户的蛛丝马迹,只是旁边的村落都已是连片的砖瓦楼房。岭南疍家人这种原始聚落的最初模式,也许你只能从高要茅岗遗址的寻觅中感悟到了。

二、

2006年龙川人口普查,只有2000人的陀城村,竟有140多个姓氏,37座不同姓氏的宗祠遗址,人称"中华姓氏及时村"。

它就像打开了一册封存了2200多年的历史古卷——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遣50万大军南征岭南,及时次将中原文化带进了这块蛮荒之地,其始作俑者,也许就出自当年屯兵龙川,后来自称南越王的赵佗。

为了"就地安置"大批士卒,赵佗一方面上书秦始皇,从中原迁来1万5千名女子与士卒结婚"以为士卒衣补",同时推行"与越杂处"鼓励汉越通婚,促进民族融合。

当这位南越王成了口中的"南下干部及时人"时,那些中原将士便成了岭南最早的拓荒者,而他们最初所聚居的陀城,则成了南粤最初的"移民村"——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改变了岭南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而"和辑百越"所带来的中原文化,更是使岭南的社会形态从最初的原始部落,一跃跨入封建社会的有序发展。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

始自唐开元四年(716年)宰相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驿道,位于古驿道上的南雄珠玑巷,便被视为岭南,尤其是珠三角文明发祥的"桑梓之地"。

北宋年间,金人南侵,中原战火导致政局动荡,为了躲避战乱以及自然灾害,中原人纷纷通过梅关驿道南迁珠玑巷避难;接着是南宋末年元军的大肆入侵,以及明末清初清兵的南下,引发了岭南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而珠玑巷,正是中原人南迁岭南最初得以落脚的村落——据专家考证,珠玑巷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南迁,仅移民姓氏就达143个,其后裔散布在珠三角29个市县上千个古村落。

珠玑一脉,源远流长,从化钱岗村、番禺大岭村、东莞南社村、江门良溪村、恩平歇马村等如今岭南知名的古村落,均源自珠玑,而它们所演绎的,几乎就是岭南古村落迁徙、繁衍线条分明,样式多彩的历史脉络。

其中具特色的当属江门棠下良溪村了,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珠玑巷36姓97户人家在一个名叫罗贵的里长带领下举族南迁棠下良溪,再散支发叶到番禺、中山、顺德、南海、肇庆等地,罗贵因此成了这36姓珠玑移民族谱中所记载的"贵祖",而良溪村则被称为"后珠玑巷"——近年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岭南移民文化的探讨,有专家还因此提出"前、后珠玑巷文化"的课题。

四、

也许始自清嘉庆年间进士、惠州丰湖书院山长徐旭曾的一篇《丰湖杂记》,及时次提出"客人"的概念,而其中"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的论断,更是被视为"客家人宣言"。

自此,岭南也便有了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的说法。

但是漫步古村落你会发现,无论是在珠三角广府人家的锅耳屋,还是在潮汕"驷马拖车"的古祠堂,抑或客家山区巨大的围龙屋,从新贴的门联到古老的族谱,无一不以祖籍源自中原为荣。最有意思的是梅州大埔湖寮村的蓝姓家族,上世纪80年代江西上杭、武平一些蓝姓家族,根据国家政策恢复了畲族身分,但是当他们致函湖寮蓝氏时却得不到认同,《大埔蓝氏族谱》更是明确写到:"天下蓝氏,凡奉汝南为郡望的皆昌奇公子孙,都是堂堂正正的大汉民族。"

表面看这似乎是一个题外话,但来到湖寮村后你会感到,那宣言式的陈述中所浸淫的,其实就是蓝氏族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在梅县南口侨乡村有一座始于明代的围龙屋兰馨堂,大门两侧新贴着一副红纸金字的对联:"荥阳世泽、花县家声"——这河南荥阳是西周时期周武王侄儿季孙公的封城"潘国"的所在地,是侨乡村潘氏家族追根寻源的祖籍地,但是这"花县家声"呢?

村民告诉我,原来这潘氏先人南迁岭南后先是在花县(现广州花都)落脚,明嘉靖年间再分枝散叶来到梅县南口——显然其彰显的并非只是一个族群概念,而实在是一个文化概念,一种客家人繁衍迁徙的文化现象。

五、

如果从岭南文化的视角来看广东的三大民系,那种经过数百年历史变迁和演绎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今天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广府风、潮汕韵、客家情"了——而这种和而不同,各领风骚的乡俗遗韵,至今仍深深根植在岭南一个个古老的村落。

散布在粤北和粤东山区的土楼和围龙屋,无疑是客家古村落的代表作。我国现存较大的客家土楼,饶平三饶南联村的道韵楼,梅州规模较大的围龙屋丙村仁厚温公祠,以及有"岭南及时围"之称的始兴隘子满堂村——这些掩藏在崇山峻岭或穷乡僻壤的古村落昔日鲜为人知,但是今天却构成客家文化一个个奇妙世界。

客家围村多为厚厚的围墙所包围,传统,固守,就像守护着重耕读、轻工商,崇尚诗书传家,入仕封侯的中原遗风,而那些得以传世至今的古村落,也大都有着"一门三进士"之类读书做官的历史故事——或出过多少秀才、举人、进士,或曾为朝廷命官,尽管如今祠堂豪宅多已凋零,风光不再,但门匾、楹联言必称中原,厚厚的家族族谱所记载的,也都是名垂史册的清流名士、官宦人家。

"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在岭南,潮汕古村落无疑是最漂亮的,它不仅体现了潮汕民居宗族观念与住宅非同寻常的关系,也是潮汕传统文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从金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嵌瓷、彩画等繁杂、精细的装饰工艺,到屋脊山墙、门窗户扇、廊柱檐下、石木部件,只要能修饰的地方几乎都装点起来,红桁蓝桷,雕梁画栋,往往使得整座建筑流光溢彩,色彩斑斓犹如艺术殿堂。"潮州厝,皇宫起",这句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民谚,犹如画龙点睛般描绘出几与皇宫媲美的潮汕古村落的建筑特色和独特风格。

从家居环境的精雕细琢,到精细的潮州菜、功夫茶;从精美的潮州瓷艺、潮绣、潮剧,到精明、抱团的潮汕生意人,"潮州韵"几乎闻名岭南,饮誉中国。

相比较而言,珠三角的广府古村落则显得清新、平和了许多,一如广府人的开放和包容。

它们大多没有封闭的围墙,村前古榕、荷塘、石桥、门楼,村里梳式布局、石板街巷,民居青砖黛瓦、窄门高屋、三间两廊、整齐排列,最抢眼的就是祠堂、书院高耸的锅耳式封火山墙,再加上精美的木刻、石雕、砖雕和镶嵌在屋脊上俗称"佛山公仔"的陶塑,勾勒出一幅幅古朴、素雅、通透而不乏厚重岭南乡土建筑的画卷。

也许濒临沿海,易于接受外来事物,加上海外"淘金"所形成的开放、务实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我国及时个留学生容闳、及时个工程师詹天佑、及时个飞行家冯如等都是从这些村落中走出去的。而当一批批海外淘金的华侨回乡建起一座座洋楼、骑楼和中西合璧的碉楼后,更是成了珠三角古村落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岭南侨乡文化的代表作——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了广东及时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

古村落其实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不仅有着独特的古民居等建筑的物质形态,还有一方水土所滋润养育的口头与无形的文化遗存,如民间传说、歌谣、民俗、手工艺和乡土音乐、绘画等。

漫步其中你也许会悄然发现,原来岭南文化久远绵长的根并不在喧嚣的都市,而是深深扎在这些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的古村落。

公元前334年周显王时期,越人犯楚,失败后散逃岭南,与当地俚、畲、苗人混居,逐渐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原始部落,产生了岭南多民族融和的族群"百越"——百越文化无疑是岭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曾苦苦寻觅它的根之所在。

历史上,粤西的高州曾是百越部落的聚居地,如今在那里你会发现不少村落都建有冼太庙,不大,但总是香火缭绕——祭祀的正是被尊为"岭南圣母"的百越首领冼夫人。有人统计过,如今散落在高州、茂名和粤西城乡的冼太庙仍有200多座。

其中规模较大、香火最旺的当属高州城里的冼太庙,前国家主席也曾前往祭祀过,但人们告诉我,最古老的冼太庙在一个名叫旧城村的小村庄。

顺着缭绕的香火我找到旧城村,原来从汉武帝置髙凉县治算起,它有2100多年的历史;而从高凉太守冯宝落籍百越入赘俚家,冼夫人建"冯家村"算起,它也经历了1500年的风雨春秋——也正是来到这里我才知道,这位入赘俚家,新唐书就被列入"诸夷蕃将"的高凉太守,竟是五胡十六国时北燕皇帝冯弘的后裔。

如今村里不仅保存着隋代冼夫人的孙子冯盎所建的岭南及时座冼太庙,而且还仿古修复了一堵"夫人城"的城墙和城门,想要保留的,也许就是对这一百越古老部落一点难舍的记忆。

类似的还有连南的瑶族山寨,始于宋代的南岗古排村,记忆的则是岭南瑶族繁衍的故事,直到今天,仍有"中国瑶家及时寨"的美称。

在顺德杏坛镇的逢简村我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全国首开农民坐飞机旅游之先河的顺德人去到江南水乡的周庄、同里转了一圈回来说,小桥流水、古巷人家,昔日的岭南水乡不也是这样吗?

早在明末清初,岭南才子屈大均曾对岭南水乡有过生动的记述:"顺德有水乡曰陈村,周迴四十余里。涌水通潮、纵横曲折,无有一园林不到。夹岸多水松,大者合抱,枝干低垂,时有绿烟郁勃而出。桥梁长短不一,处处相通,舟入者咫尺迷路,以为是也,而已隔花林数重矣。"——这该是怎样一幅令人怦然心动的美丽画图啊。

可是今天的陈村呢?当以周庄、同里等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在全国旅游市场热卖时,珠三角的水乡村落却正在为一个个现代化的城镇所取代,昔日桑基鱼塘的农业景观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直到有24小时顺德人终于在杏坛"找"到一个近乎原汁原味的逢简村。

它被称为"顺德小周庄"。

而有意思的是,广州也有一个类似的小洲村,它被人们称为"广州的小桥流水人家"。

消失的何只是岭南水乡,随着城镇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正在消失或行将消失,有的被辟为旅游景点,但是旅游热过了呢?

始于元末明初的佛冈民安镇上岳村,拥有清远较大一片锅耳屋,曾是岭南乡村游的热门景点,2006年还被列为"广东最美乡村旅游示范点",但是如今村里空空荡荡的杂草横生,一排排废弃的锅耳屋岌岌可危,贴在墙上修缮的规划图日晒雨淋几成白纸。

向往现代生活的年轻人大都舍弃了这些角落长满青苔的老房子,只剩下老人留守在这里"看守"着一段历史——但几个7、80岁的老阿婆坐在庭院门口并不愿讲故事,只是不停地抱怨说房子不让动,一旦迁出又不准搬回。

莫非要等记得这些故事的老人们那天"离去",老屋没人住坍塌后再重修新的锅耳屋?

在和平县下车镇的兴隆村,一位名叫徐景祥的老人专门带我去看出了"一门三进士"的芋宁围,想不到两层门楼后的三进庭院后座,竟然全都坍塌,雕花的门扉压在残垣断壁下看了让人心痛。

他告诉我说是今年雨季刚坍塌的——两年前兴隆村被列为广东省古村落时专家还来看过,说要维修……

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曾说过:"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时,它还在说话。"

但是,如果老房子倒了不能说话,仿古新建的房子又无话可说呢?

梦萦原乡,哪怕是已渐支离破碎,仍让人难以割舍。

其实像我这样的城里游子何止千万?内心深处沉淀的,始终是对乡土的一份眷念,尤其当站在繁华都市的十字街头,为这喧嚣、纷争而感到厌倦时;抑或是当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而为这"乡村都市化"所缠绵纠结。

恍然间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一隅风景,一份沉淀,一丝怀旧,还夹杂着些许让人心痛而又无奈的逝去……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