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图书
人气:19

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

最早听说顾炎武(1613-1682)写《日知录》,是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知道他是大学问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明末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后来还知道他写过《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以及一些音韵训诂的书,...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研究  
  • 作者:[郑培凯]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9620760
  •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
  • 印刷时间:2017-08-20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赏心乐事谁家院》套书,作者郑培凯。该套书全三册,五十余万字,由《书城》杂志、文汇出版社共同出版。其中,《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涉及茶道、昆曲、园林与人文风景的文化审美追求;《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反思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处境,希望藉此探讨文化变迁展现的历史意义转变;《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则从具体评论学术著作与艺术展览,反映了作者对学术文化及艺术实践的观察与期望。

全书内容涉及历史、茶道、书画、园林、昆曲等等多个领域,其中多篇文字更是首次辑录出版。

本套丛书由郑培凯教授封面题字“赏心乐事谁家院”,特邀张志全担任封面及装帧设计,为精装32开。

套书朴素中蕴含典雅,简洁中凝聚大气,与内容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三册书或展开,或并立,均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

编辑推荐

培凯的文字如此精炼,几乎是字字珠玑,他的文体是现代的,但每一篇都洋溢着古典的情操,从《史记》到茶道,从戏曲到饮食,他样样精通;培凯也是一位现代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是一股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操,感时忧国,偶尔也自我调侃;他的亲笔书写,代表的是一种“文如其人”的古风。

——李欧梵

作者简介

郑培凯,著名文化学者、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2016年荣获香港政府荣誉勋章。

生于山东青岛,长于台湾。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70年负笈美国攻读历史,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在美留学期间,主要钻研晚明以来的文化意识史,并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创办中国文化中心。

著有《汤显祖:戏梦人生与文化求索》《汤显祖与晚明文化》《在乎山水之间》《品味的记忆》《雅言与俗语》《茶余酒后金瓶梅》《流觞曲水的感怀》《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程步奎诗抄》等六十余种。编著及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徐霞客游记(导读及译注)》《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戏以人传”昆曲系列丛书》《中国文化讲座丛书》《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史景迁作品系列》等百余种。

目录

总序 / 郑培凯

古典文人郑培凯 / 李欧梵

1.陆羽与茶道审美

2.古人饮茶要拉花

3.啜英咀华—宋人点茶的视觉审美追求

4.晚明饮茶风尚

5.说茶五题

6.南戏声腔与花部乱弹

7.昆曲青春化与商品化的困境

8.坂东玉三郎和昆曲艺术

9.李商隐诗的朦胧意趣

10.青花瓷联想四题

11.书海放帆

12.“书写斯文”背后的文人审美 / 访问者 顾红梅

13.土耳其乱弹

14.俄罗斯行脚

15.苏州行脚(五题)

16.夏日烟云在苏州

17.常州行脚

关于郑培凯 / 鄢 秀

在线预览

我们讲茶文化,讲到头来,最了不起的,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茶文化深刻内涵的,就是陆羽先生,因为他写了一部《茶经》。这部《茶经》是在唐的,其中特别说到:“茶之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讲茶的功用,先讲了茶的药用。从古代一直到唐朝,茶作为一个可以解毒的药物,是大家都认识的。可是,再下一步,陆羽提出的东西就很特别,说,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是精神境界的价值判断,给茶赋予了道德意义,这是陆羽提出,并且一直强样,不断讨论茶跟人品的关系,使得茶不再是简单的饮料。现在我们总不会说喝可口可乐,最宜道德高尚的人;或者,你现在写一部《可口可乐经》,千年以后的人都听你的话,变成了一个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陆羽创造了历史文化的一个新的脉络。喝茶,本来是喝饮料,或者是喝药,对身体比较好,他却引出了精神境界与品格的考虑。

一般都说,陆羽姓陆,名羽,字鸿渐,其实这并不是父母给他的名字。陆羽、陆鸿渐,大概是他长大以后自己命的名,就跟他自号桑苎翁的情况相似。陆羽是一个弃婴,他的父母是谁,我们不知道,他诞生在湖北竟陵,生下来以后被丢在寺院旁边的水滨,老和尚把他收养了。他应该有他的法名,后来没有真的受戒,跑掉了。他的名字来自《易经》第五十三渐卦,“鸿渐于陆”,说是鸿雁降落在陆地上。然后,他就把陆变成他的姓,羽毛的羽,变成他的名,字鸿渐。你真要问陆羽到底姓甚名谁,我们只好说不知道,只能说他是竟陵人,因为寺庙在湖北竟陵。这个弃儿真的很了不起,从唐朝到现在,一千多年,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审美取向都被他所影响。现在全世界人都喝茶,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喝法,喝茶被赋予了很多修养与审美的意义,不单单是口感享受,还有另外的丰富文化意义,这都跟陆羽有关。

陆羽说:“茶之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形容茶像醍醐,好到这个地步。醍醐是什么东西?现代人都不知道了,但是唐朝人很知道的,这是佛教从印度传来的词。在印度,浴佛的时候在佛头上浇酥油,那就是醍醐。现在写武侠小说的不懂,大谈醍醐灌顶,是说老师父按着年轻人的头顶,像输液一样,把毕生功力灌注过去。其实醍醐灌顶的本意,是用醍醐敬佛。醍醐是用牛乳打出奶油,奶油再打出cream,就是醍醐,最精华的东西就是醍醐。陆羽的贡献,就是把原来只有物质性作为饮品的茶,提升到带有宗教联想的玄思领域,像佛教的醍醐与道教的甘露,成为精神境界的导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茶道的开始。茶道的意义就在此。日本人经常讲的茶道,也是从中国学来的,有学问的日本茶道大师都知道。可是一般人,尤其是欧美人士,说到茶道,就说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以为与中国文化无关,真是莫大的误会。日本学习中国茶道,主要是唐宋时期。唐朝就开始学,到宋朝的时候,是非常系统地把整个仪式学过去了。日本学了之后,有一些在地的独特发展,形成日本茶道的特色,可是,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茶道精神和仪式是陆羽创造的。

陆羽《茶经》很有意思,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当作学问,写得清清楚楚,有很多规矩是他自己总结创造的。唐朝中叶的时候,喝茶的习惯已经相当普遍,不仅限于西南、华中、江南地区,甚至从中原传到了塞外。陆羽总结了历代喝茶的经验,提升了喝茶的道理,写了这本书。他最了不起的,是创造了二十四种茶具,规定了喝茶的仪式,并且赋予其文化与审美的意义,使得饮茶成为一种愉悦的文化修养过程可以提升饮者的精神境界。

自古以来,喝茶大概有三种方式。远古的时候,应该是生煮羹饮,把茶叶摘了,煮成汤,喝茶就跟喝菜汤一个道理。古人发现,茶有药用,有提神的作用,喝了之后,让人比较舒服等等,但是苦涩,所以称之为“荼”,就是一种苦菜。生煮羹饮这个习惯,到了隋唐时代就慢慢消失掉了,但是不代表没有,很多偏远的地方,依然有这个方法。第二种就是制团研末,为了保存摘下来的茶叶,就制成茶饼、茶团,有点像今天的普洱茶的制作法。古代保存的方式,还糊上米膏,或封上蜡。喝的时候,把外层刮掉,研成粉末,然后是煮,或者是调成茶膏,打成茶汤。我们发现,日本茶道的主流,还是所谓的制团研末。他们现在制茶,干脆就研成茶末,称之为抹茶。制团研末之法,大概始于魏晋南北朝时,隋唐大盛,宋朝走到顶端。日本在唐宋时期向中国学习佛法、茶道,抹茶就是这个时候传到日本去的,变成日本茶道的主流。日本茶道传统,继承了宋代的寺院茶道,基本上没有变,沿用至今。第三种饮茶方式是芽叶冲泡,把茶叶从树上摘下来,晾干,杀青,炒青,揉捻,烘干,用开水冲泡,这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最主流的喝茶法。芽叶冲泡法成为主流,而备受文人雅士欣赏的时期很晚,是明朝建立以后的事。

媒体评论

培凯的文字如此精炼,几乎是字字珠玑,他的文体是现代的,但每一篇都洋溢着古典的情操,从《史记》到茶道,从戏曲到饮食,他样样精通;培凯也是一位现代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是一股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操,感时忧国,偶尔也自我调侃;他的亲笔书写,代表的是一种“文如其人”的古风。

——李欧梵

郑培凯的散文,不仅有物,而且有趣。有理趣,有情趣,有史趣,有论趣,有古趣,有今趣。知识性可比周作人,但不像周作人那样爱抄书,所有的史实、知识、人物都融入他的清雅澄明的文字。他的散文经纬度,恐怕是中国当代散文家首屈一指。

——刘再复

这套书主要是谈论的茶、戏曲、瓷器、书法等传统文化和孔子、司马迁、利玛窦、郭嵩焘、王元化等古今人物,涉猎广泛,既显示中国传统人文及物质文化丰富的一面,也揭示传统文化的精湛和深邃。

——戴燕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