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图书
人气:51

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客服电话:0592-5662717,欢迎咨询!】

内容简介

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在世界上已经形成热潮。这股风也吹到我国,但我们对它的基本理念其实还很隔膜。陈志华先生用自然优美、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意大利近二十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栋古建筑和对它们的保护。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对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爱护古建筑的非功利性态度和科学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对当前世界上关于保护文化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了大致的认识。

随文配有数百幅图片,包括地图、建筑照片等,有的十分罕见,使本书不仅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亦可作为意大利古建筑旅游的指南。

作者简介

陈志华,一九二九年生于浙江,一九四七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学习,一九四九年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一九五二年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现已退休)。

陈志华在四十多年的教研生涯中,讲授过苏维埃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外国造园艺术、文物建筑保护等课程。

他的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翻译有《俄罗斯建筑史》《建筑艺术》《走向新建筑》《风格与时代》《二十世纪欧洲各国建筑流派的宣言和纲领》等书,还编译了一本《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此外,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大约一百万字的学术论文、科普文章、评论文章、杂文、随笔等,一部分汇编成《北窗杂记》。

近年来,他和楼庆西、李秋香一起研究乡土建筑,已经出版了几部专著:由他执笔撰文的有《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关麓村乡土建筑》《张壁村》《福宝场》等。

陈志华,一九二九年生于浙江,一九四七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学习,一九四九年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一九五二年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现已退休)。

陈志华在四十多年的教研生涯中,讲授过苏维埃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外国造园艺术、文物建筑保护等课程。

他的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翻译有《俄罗斯建筑史》《建筑艺术》《走向新建筑》《风格与时代》《二十世纪欧洲各国建筑流派的宣言和纲领》等书,还编译了一本《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此外,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大约一百万字的学术论文、科普文章、评论文章、杂文、随笔等,一部分汇编成《北窗杂记》。

近年来,他和楼庆西、李秋香一起研究乡土建筑,已经出版了几部专著:由他执笔撰文的有《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关麓村乡土建筑》《张壁村》《福宝场》等。

目录

初版题记

修订版题记

目录

正文

附录 一

附录 二

编者后记

在线预览

意大利遍地是文物建筑,或者不如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

历史的原因加上地理的原因,好多支重要的文化到意大利来演出过。最早有伊达拉里亚人(Etruscan)和希腊人,古罗马人把这两支文化发展到了辉煌的高峰。中世纪,北部有拜占庭文化和哥特文化的舞台,南部则有阿拉伯文化的舞台,但舞台演出的都是意大利本土的戏剧。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文化又一次登上辉煌的高峰,而且与法兰西文化发生了频繁的交流。这些文化在意大利半岛留下的,都是它们自己的及时流作品。

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有古色古香的历史中心,那简直是文物建筑的堆积:中世纪的钟塔挨着文艺复兴的府邸,巴洛克的教堂对着古罗马的剧场。你上街买菜,市场就在大公爵府东边,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年)像的前面;你上街寄信,邮局就在帕拉提奥(Andrea Palladio, 1508-1580年)设计的府邸里;下雨了,推开一座小小教堂的门,进去避一下,一看,墙上是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6/7年)的壁画,祭坛上有唐纳泰罗(Donatello de' Bardi,1386-1466年)的浮雕。

村庄也是这样。文艺复兴时代教堂的穹顶和钟塔是它们的标志。曲曲折折的小巷不断地穿过券洞,两侧总有些中世纪的石头房子,墙缝里长着小树。阳台上细巧的栏杆,虽然已经破旧,却能告诉你它是什么式样,属于哪个年代。村后的山坡上,有巴洛克的花园别墅,村前的山脚下,有伊达拉里亚人的墓葬。一条古罗马的大路从旁边经过,大石板上刻着深深的车辙。

海边,渔村造在古罗马的船埠码头上;山顶,橄榄林围着的是法国人的堡垒和拜占庭的修道院。

要是说,站在意大利的任何一个地方,一眼望去,都可以见到文物建筑,这话可不算夸大,因此,意大利是一所最丰富的文化博物馆。它地方不大,但是在任何一本欧洲文化史里,它都要占一多半篇幅。

这所博物馆的中央大厅是罗马城。

罗马城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诞生,到现在有2800年的历史了。它是古代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的首都,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极盛的五百年间,罗马城的人口一度超过100万。空前富庶和繁荣化成了无数大理石的建筑物,能容25万人的跑马场、8万人的角斗场、3-5万人的剧场,等等。光是能供一千人以上同时使用的浴场就有11个,中小型的有800多个。那时候罗马城号称"永恒的城市"。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从6世纪起,它一直是天主教的首都,天主教传布到哪里,那里的财富就源源运到罗马城来。16和17世纪,盛期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受到教皇的庇护,在这里达到灿烂的高峰。1870年,新统一的意大利国家在罗马建都,教皇仍然保留了它西部的梵蒂冈。所以,罗马城实际上是个双重首都。 意大利遍地是文物建筑,或者不如说,整个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

历史的原因加上地理的原因,好多支重要的文化到意大利来演出过。最早有伊达拉里亚人(Etruscan)和希腊人,古罗马人把这两支文化发展到了辉煌的高峰。中世纪,北部有拜占庭文化和哥特文化的舞台,南部则有阿拉伯文化的舞台,但舞台演出的都是意大利本土的戏剧。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文化又一次登上辉煌的高峰,而且与法兰西文化发生了频繁的交流。这些文化在意大利半岛留下的,都是它们自己的及时流作品。

几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有古色古香的历史中心,那简直是文物建筑的堆积:中世纪的钟塔挨着文艺复兴的府邸,巴洛克的教堂对着古罗马的剧场。你上街买菜,市场就在大公爵府东边,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年)像的前面;你上街寄信,邮局就在帕拉提奥(Andrea Palladio, 1508-1580年)设计的府邸里;下雨了,推开一座小小教堂的门,进去避一下,一看,墙上是乔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6/7年)的壁画,祭坛上有唐纳泰罗(Donatello de' Bardi,1386-1466年)的浮雕。

村庄也是这样。文艺复兴时代教堂的穹顶和钟塔是它们的标志。曲曲折折的小巷不断地穿过券洞,两侧总有些中世纪的石头房子,墙缝里长着小树。阳台上细巧的栏杆,虽然已经破旧,却能告诉你它是什么式样,属于哪个年代。村后的山坡上,有巴洛克的花园别墅,村前的山脚下,有伊达拉里亚人的墓葬。一条古罗马的大路从旁边经过,大石板上刻着深深的车辙。

海边,渔村造在古罗马的船埠码头上;山顶,橄榄林围着的是法国人的堡垒和拜占庭的修道院。

要是说,站在意大利的任何一个地方,一眼望去,都可以见到文物建筑,这话可不算夸大,因此,意大利是一所最丰富的文化博物馆。它地方不大,但是在任何一本欧洲文化史里,它都要占一多半篇幅。

这所博物馆的中央大厅是罗马城。

罗马城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诞生,到现在有2800年的历史了。它是古代最强大的罗马帝国的首都,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初,罗马帝国极盛的五百年间,罗马城的人口一度超过100万。空前富庶和繁荣化成了无数大理石的建筑物,能容25万人的跑马场、8万人的角斗场、3-5万人的剧场,等等。光是能供一千人以上同时使用的浴场就有11个,中小型的有800多个。那时候罗马城号称"永恒的城市"。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从6世纪起,它一直是天主教的首都,天主教传布到哪里,那里的财富就源源运到罗马城来。16和17世纪,盛期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受到教皇的庇护,在这里达到灿烂的高峰。1870年,新统一的意大利国家在罗马建都,教皇仍然保留了它西部的梵蒂冈。所以,罗马城实际上是个双重首都。

有这样光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罗马城文物之丰富,远远不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城市所能比的。在它大约1000公顷的历史中心区里,问题常常不是要鉴定哪一座建筑物是文物应该保护,相反,倒是常常要舍得确定哪一座建筑物可以不算作文物。从巴拉丁山上新石器时代小屋的遗址,到伊达拉里亚王朝城墙的残迹,古罗马帝国的宏大壮丽的公共建筑物和庙宇,中世纪质朴的教堂和钟塔,文艺复兴庄重的府邸,巴洛克精巧的喷泉,洛可可诡谲的广场,19世纪古典主义的纪念碑和后来的政府各部门办公大厦,甚至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统治下的新古典主义公共建筑物,都代表着欧洲建筑发展的各个重要历史阶段,都是那个时期历史的实物见证。就是19世纪末年以来大量的居住建筑,摹仿文艺复兴府邸的式样,也都比例稳妥,色彩鲜明,很有价值。

媒体评论

散中见人见物见史见思,既带人进入历史,又启发人走出历史,超越历史。这本小书保持着陈先生讲话为文的一贯风格,充满激情,娓娓动听,书中贯彻着为古建筑请命,为保护文物建筑呼吁的潜台词,有的放矢地专门介绍意大利文物建筑保护的历史、现状和经验。

——顾孟潮 《陈志华与 》

陈志华将建筑看作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环境,那么在人塑造建筑的同时,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建筑上凝固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审美和追求。通过建筑,这些内容被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其性格和理想之中。建筑便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张朵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在图文并茂的《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中,著名建筑史专家、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习惯等多方面介绍了意大利近而是做历史文化名城、数百栋古建筑的风雨沧桑,而意大利民众和政府对它们精心保护——甚至是无微不至的呵护——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更使人肃然起敬。—— 潘亮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