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全球化(第二版)图书
人气:12

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全球化(第二版)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加剧了区域差异。信息通讯技术的近期发展诱发了新的区域划分,值得引起政府和公众舆论的关注。什么样的经济学工具可以用来理解这些空间演化过程?空间经济学把区位、距离和土地引...
  • 所属分类:图书 >经济>经济学理论>其他经济学理论  
  • 作者:(日)[藤田昌久] (比)[雅克]-[弗朗斯瓦蒂斯] 著 [石敏俊]等 译 [曾道智] 校 [石敏俊] 等译 [曾道智] 校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近期 、最前沿的空间经济学、集聚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教材,配以大量的实例
  • 国际刊号:9787543225602
  •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经济活动并非全部集中于一个地点,也不是零散分散于各处。相反,它们在各个区位、地区或国家间不平等地分布。尽管如此,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活动会因为一个国家的资源特点、经济体制(平衡各种形式的递增报酬)以及运输成本而形成集聚。作为现代集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的经典文献,本书有别于其他集聚理论文献之处在于,并非结合某个领域(如产业的集聚)对集聚现象加以研究,而是从一般性的角度研究集聚行为并提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分析框架,进一步解释了在不同形式的递增报酬和不同类型的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问题,并首次对企业和家庭集聚成群的经济学原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释。

本书探究了各种形式的集聚(从全球到本地)形成的经济原因。第二版融合了空间经济学以及经济地理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并暗示当下社会几个主要的经济发展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集聚的概念是真实世界非常鲜明的情况。本书立足于现代经济学,同时借鉴了地理学与区域科学的概念和思想,从而使得本书适用于广大的读者群,包括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区域规划人员和其他科学工作者,也可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科书。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于现代经济学,同时借鉴了地理学与区域科学的概念和思想,从而使得本书适用于广大的读者群,包括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区域规划人员和其他科学工作者,也可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科书。两位作者均为与克鲁格曼齐名的著名空间经济学家。

作者简介

藤田昌久(Masahisa Fujita)是日本学士院的一员,也是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所长。在20年的终身教授生涯中(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京都大学和甲南大学任教),他为空间经济学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藤田教授作为作者或者共同作者出版过三本著作:《空间发展规划》(1987年);《城市经济理论》(1989年,该书作为最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生教材一直沿用至今);《空间经济学》(1999年,与Paul Krugman、A.J.Venables合著,这本书也定义了新经济地理学领域)。

雅克-弗朗斯瓦蒂斯(Jacques-Franois Thisse), 计量经济学会与国际区域科学学会博学会员,同时也是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和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作者曾在《美国经济评论》、《计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杂志》、《国际经济评论》、《管理科学》、《经济史探索》以及《经济地理》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曾与他人合著《产品差异化的离散选择理论》、《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不平等》,以及与藤田教授合著《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和区域增长》(及时版,2002年)。

目录

1 集聚与经济理论

及时部分 空间经济学基础

2 空间经济中价格机制的坍塌

3 杜能模型与地租的形成

4 报酬递增和交通成本:空间经济的基本权衡

5 城市和公共部门

第二部分 城市区域结构

6 交流的外部性与城市空间结构

7 不竞争条件下城市中心的形成

第三部分 要素移动和产业区位

8 垄断竞争下的产业集聚

9 市场规模与产业集聚第四部分 城市体系、区域增长与企业跨国化

10 回到杜能模型:空间经济中的城市形成

11 全球化、增长和供应链地理

在线预览

城市化是空间不均匀的一个极端事例。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人类聚居和土地利用的强度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这一事实导致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城市的存在。

在历史上,大约7000年前伴随着农业剩余的增加,在地球上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城市的存在今天已被视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在19世纪欧洲的某个小角落出现城市增长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城市的重要性呈现缓慢的但稳定的增加。技术进步对于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农业剩余,城市的出现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直到今天也是如此。除了技术创新,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分工导致专业化活动。在这方面,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之间似乎达成了共识,认为"报酬递增"是城市出现的最关键因素。历史证明,城市提升了贸易、产业和政府管理的效率,使其达到了人口分散时不可能实现的水平。亚当·斯密以苏格兰高地农民为例从反面验证了这个观点,由于没有分工,苏格兰农民不得不自己去完成各种不同的工作以维持生计。当"报酬递增"的作用得到认知时,城市就会成为放大个体选择的"经济乘数"。

尽管数据是零星的、不值得信赖并难以横向比较,但仍然清楚地反映了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变革的进程。欧洲的城市人口比例1300年为10%,1800年为12%,提高非常缓慢(Bairoch,1985)。这一比例在1850年约为20%,1900年约为38%,1950年为52%,现在已经接近75%。可以看到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美国的城市化率1800年为5%, 1950年增长到60%以上,现在接近77%。日本的城市化率1800年为15%,1950年为50%,现在约为78%。全球城市人口比例从1950年的30%增加到1995年的45%。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2008年,地球将达到一个看不见的但重要的里程碑:历史上及时次超过半数的人口(33亿人)将居住在城市里。"此外,向巨大城市集中的趋势仍在持续。1950年,只有纽约和伦敦2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0万。1995年,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已增加到15个。2012年,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已有26个,前五名均分布在亚洲。较大的城市是东京,人口超过3700万人,比第二大城市雅加达多1100万人。

早期的城镇伴随着农业剩余的产生在世界各地出现,一旦城市出现,劳动的社会分工就出现了,人口聚居增大时,劳动的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总是可以城市化进程中发现规模经济的影子,无论是在商业活动还是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法院、医院、大学)。工业化以前的城镇人口主要是居住在城镇的大地主,还有商人和工匠。例如,土地所有权的集中使得地主可以居住在远离土地的地方,催生了城市的形成,地主的消费需求又吸引了工匠和商人,工匠们提供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商人则带来远方的奢侈品(Cantillon,1755)。然而,更重要的是工业化以前的城镇也是市场集散地,为周边农村区域提供各种服务。

媒体评论

两位最杰出的区域经济学家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在集聚经济学中的研究,这本出色的书阐明了在文献中的不同流派都依赖于一个共同的定义集聚经济学的原理。同时作者也表明,这些原理如何帮助人们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尽管这本书的理论性非常强,但是作者采用清晰、典型的案例来解释理论。这是一本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研究生多年来的必读书目。

-----Steven Brakman,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

由藤田昌久教授与雅克-弗朗斯瓦蒂斯教授合著的《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和区域增长》(及时版),将区域与城市经济学近200多年来的研究地整合在一起。高校研究生和研究工作者采用它作为学习资料超过十年。这本全新的修订版依旧在一个统一的视角下,整合了蓬勃发展的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成果。我毫不怀疑这一修订版将会启发所有对集聚经济学感兴趣的人。

------Gilles Duranton,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这本书的及时版是作者多年研究凝聚的精华,第二版更加精彩。集聚这一概念在城市区域形成、产业结构和国际贸易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藤田昌久教授与雅克-弗朗斯瓦蒂斯教授巧妙地考察这些领域的相关问题,他们的分析非常明晰,评论也富有洞察力。这是一本值得强烈推荐的书。

-------Elhanan Heplman,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藤田昌久教授与雅克-弗朗斯瓦蒂斯教授提供了一个详尽而又严密的关于城市集聚的解释,它采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考察城市形成的基本经济动因。第二版经过更新,关注了空间经济学与国际贸易交叉方面越来越重视的问题。这本书也将成为该领域内标准的参考书目。

------Robert Helsley,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