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东方:加伦与中国革命史料新编图书
人气:14

来到东方:加伦与中国革命史料新编

本书收录的文件保存于俄罗斯国家军事档案馆、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和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正文和附录共收录有关档案文献17份,其中正文收录的13份文件为加伦自己所写,为本书的主体部分,这13份文件涉...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史料典籍  
  • 作者:[俄][阿纳斯塔西] 娅?[卡尔图诺娃]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18119618
  •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496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文件保存于俄罗斯国家军事档案馆、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和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正文和附录共收录有关档案文献17份,其中正文收录的13份文件为加伦自己所写,为本书的主体部分,这13份文件涉及次东征,粉碎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以及北伐战争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附录中收录4份文件,其中第1号文件是苏联驻华南顾问团条例,其他3份文件是他人所写,均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军事总顾问加伦与政治总顾问鲍罗庭之间在有关中国革命策略问题上的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华南顾问团面临的财政和工作困难,是研究1924—1927年国民革命历史的重要史料。

编辑推荐

加伦是20世纪20年代随苏联军事外交使团来到中国广州的军事顾问中的代表人物。作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活动家,加伦在中国期间,为改组广州政府军队、筹建黄埔军校筹建以及东征和北伐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所收录的文件资料来自于俄罗斯国家军事档案馆、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和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所藏的俄文档案,是作者当年亲历历史事件的见证,对于了解中国近代特别是东征、北伐那段历史有着重要的文献作用。书稿多为随笔,文字通俗可读,故事情节性较强。

作者简介

阿纳斯塔西娅 卡尔图诺娃,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苏(俄)关系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是著名的“中国通”。著作有《加伦在中国(1924—1927)》等。

译者:张丽,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有《折冲樽俎——维特远东外交政策研究》,主要译著《中亚历史》等。

审校者:李玉贞,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高校执教18年,1977年开始从事中苏关系、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的研究和史料翻译,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作有《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国民党与共产国际1919-1927》等,编译《马林与及时次国共合作》,翻译《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等书。

目录

致中国读者 / 001

绪论 / 003

及时号文件布留赫尔致Л.М.加拉罕的电报 /035

第二号文件广东战事随笔 /038

Ⅰ1924年年底广东的战事和政局 /040

及时次北伐 /040

北伐失败 孙中山丧失广州 /041

陈炯明被逐出广州 /042

外省籍军队及其对广东政局的影响 /043

匪 患 /045

国民党的新方针及其对广东军政局势的影响 /046

进攻陈炯明以占领粤东 /049

进攻陈炯明失利的真正原因 /050

第二次北伐 /050“纸老虎”叛乱 /053

农会与封建地主和富农在农村公开武装冲突的爆发 /056

广宁县农民的斗争(1924年11月—1925年2月) /057

黄埔军校及其对广东内部政局的影响 /066

直系战败与孙中山北上 /069

1924年12月重新开始第二次北伐 /072

Ⅱ准备进攻陈炯明和保卫广州 /076

进攻陈炯明之前广西的局势 /076

唐继尧进军广西的最初消息及其进军的目的 /077

政府与黄将军在广州会商 /078

陈炯明准备进攻广州(报刊和传闻) /079

准备迎击陈炯明和广州的防御措施 /084

孙中山博士的病情及其去世的传闻 /097

进攻东线的命令以及进攻前夜广州的政局 /098

各战线的局势及其对派往东线作战军队数量的影响(示意图 1) /099

Ⅲ敌对双方军力评估 /100

政府军内部的状况、战斗力及其人数 /100

政府军的总体状况 对军队和指挥人员的评价 /107

军校学员和政治部工作对它的影响 /121

黄埔军校内的孙文主义学会 /124

黄埔军校及时期毕业生 /128

作战地区的概况(广东省东部) /130

粤 军 /134

陈炯明的军队、它的特点及其部署情况 /134

敌我双方军队评估及结论 /141

陈炯明的进攻计划,其兵力分布及最终部署 /142

Ⅳ进军淡水 /143

广州政府军发动进攻及其进攻计划 /143

各路指挥的命令 总司令命令的传达 /145

从石龙到淡水战役的开始 /146

强攻淡水 /153

淡水之战胜利后 /156

遭遇战 /159

Ⅴ针对林虎和陈炯明的军事行动 /161

进军海丰 /161

开始对林虎作战 /170

各路军合围 /174

与3月13日的战斗 /183

3月13日一役后战事的进展 /184

第二师和第七旅的作战 /197

陈炯明率舰队到汕头 /200

对林虎作战的结论 /204

对陈炯明作战所使用的通讯工具 /207

结 论 /214

工程兵力、工具及其在讨陈战役时的使用情况 /215

结 论 /218

攻打惠州要塞的工程准备情况 /219

黄埔军校炮兵部队的作战 /223

结 论 /225

战 术 /226

空军备战及其战前状况 /227

舰队参加对陈炯明的作战 /229

作战的准备 /230

敌人的力量 /231

华南舰队的行动 /232

3月25日“中山舰”被截获 /233

敌人的行动 /233

江防舰队的行动 /234

人民对广州政府军的态度以及黄埔军校政治部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 /235

缴获战利品的大致数量 /237

敌人被逐出广东后的集结地及其大致人数 /238

粤军将领的内部纷争和地方管理机构的组建 /238

Ⅵ准备进军福建 /243

进军福建想法的产生 /243

福建省的局势 /244

进军福建的准备和进攻计划 /245

进军福建的真正原因 /245

张民达将军遇难的消息 将军前往广州 /247

到达广州以及与政府的及时次谈话 /248

杨希闵悔过 /251

要求与许崇智将军划分势力范围 /251

继续准备进军福建 /252

惠州要塞投降 /253

范石生在广西战败的消息和广州反对派的积极活动 /253

Ⅶ广州还是福建政局和战局分析/255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状况和军队下一步进军方向的选择 /255

政府决定同唐继尧达成妥协 /263

4月28日汕头会议“要广州还是要福建” /266

4月28日第二次汕头会议“要广州还是要福建” 唐继尧的兵力 /270

唐继尧提出的协议大纲 /271

在广州从事进攻的准备 /273

滇军和桂军的外交手腕 /276

一次汕头会议 正式通过作战方案(5月13日) /278

政府军向广州开拔前的总局势及其作战方案 双方的力量 /285

政府军的总兵力和调往广州的兵力 /290

敌人可能采取的行动 /292

政府军的作战方案 /294

广州的局势(1925年5月17日到6月5日) /297

杨希闵和刘震寰来到广州 他们在5月25—30日间向政府提出的建议 /305

政府军向广州推进 6月1日以后敌人的行动 /309

6月1日以前的局势 /310

Ⅷ争战广州各军作战行动分析 /320

6月12日战斗和政府军占领广州(参见示意图) /320

6月13日晨滇军第三军反攻(参见示意图) /322

湘军在平叛过程中的行动(参见示意图) /323

进军广州时的湘军炮兵 /327

从1925年5月25日到6月13日朱培德军的作战 /329

东路军的作战 /332

舰队在平定滇军和桂军叛乱中的行动 /335

奥里萨卡炮兵连的作战 /338

广州城下缴获的战利品 /341

军队的战术素质及其作战经验的不足 /343

对广州战役的总结和结论 /349Ⅸ广州解放之后 /353

反革命集团的产生和形成 /353

政治委员会决定对广东省的民政和军事管理机构进行改革 /354

1925年6月15日的军事会议 /358

新反对派的政治纲领 /360

许崇智将军到广州及其态度 /360

沙基惨案(1925年6月23日) /364

军事委员会的工作 /368

军队改组 /373

第三号文件加伦的电报 第89号 /378

第四号文件加伦的电报 第90号 /380

第五号文件加伦的电报 第92号 /382

第六号文件加伦的电报 第93号 /384

第七号文件加伦的电报 第95号 /386

第八号文件加伦的电报 第97号 /388

第九号文件加伦致И.С.温什利赫特的电报 /391

第十号文件加伦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信 /392

第十一号文件加伦致中共中央、Г.Н.吴廷康和的信 /408

第十二号文件加伦致И.С.温什利赫特的电报 /425

第十三号文件加伦在军事会议上的演说 /429

附录

及时号文件《华南政治军事顾问团条例》 /430

及时章 顾问团的任务 /430

第二章 顾问团的组织 /431

第三章 顾问团团长 /432

第四章 顾问团副团长 /432

第五章 政治工作助理 /432

第六章 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部各监察机构和管理局的顾问 /433

第七章 国民革命军海军部总顾问 /433

第八章 空军管理局高级顾问 /433

第九章 后勤供应管理局高级顾问 /434

第十章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高级顾问 /434

第十一章 各军高级顾问 /434

第十二章 军中各师的顾问 /435

第十三章 各军的顾问专家 /435

第十四章 各军的政治顾问 /435

第十五章 师政治顾问助理 /436

第十六章 各师政治顾问 /436

第十七章 邻省顾问团的筹备工作 /436

第十八章 华南政治军事顾问团总部 /437

第二号文件 К.Е.伏罗希洛夫致加伦的信 /439

第三号文件 М.尤什克维奇关于加伦与鲍罗庭在军事政治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的报告 /441

第四号文件拉德克维奇受加伦委托向К.Е.伏罗希洛夫汇报工作的速记记录 /449

已经公布的加伦在中国工作期间文件目录 /461

人名索引 / 463

译者后记

在线预览

前言

瓦西里 康斯坦丁诺维奇 布留赫尔(1890—1938)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开始自己谋生。参加过及时次世界大战,因作战骁勇,获得乔治十字奖章。十月革命后在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日子里,他是一位神奇的将领,令白卫军闻风丧胆。1924年10月布留赫尔抵达广州。在中国,他使用过的名字是:卓依 符谢沃洛多维奇 加伦( Зой Всеволодович Галин),那是用孙女卓娅和妻子加琳娜的名字而取的一个化名。联共(布)中央的电文中也使用过“乌拉尔斯基”(Уральский)的化名。

本书编者阿 卡尔图诺娃教授在她的《绪论》中详细介绍了档案文献的来源和价值。

从文件中能够看出加伦在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卡尔图诺娃教授强调说:“夺取湖北的整个战役不仅是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出发构思的,而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出发构思的。”这个观点寓意深刻。

卡尔图诺娃教授在《绪论》中对苏联顾问们在中国活动的性质做了如下概括:“在中国的活动是一种国际主义的援助,这种国际主义援助的思想和实践在共产国际(1919—1943)、联共(布)以及苏联对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各民族所实行的政策中占据优先地位。”

面对史实,这样的观点我们难以苟同。因为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必须弄清楚。首先,什么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其次,它在苏联外交包括对华外交政策中究竟占有多大比例;第三,共产国际的世界革命理论吝批评。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否为同一个概念?这些理论问题,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更非笔者所能。事实上,与其强调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于“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各民族所实行的政策中”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占据优先地位”,莫如强调苏联和共产国际是把苏联的“国家利益”置于“优先地位”,更加贴近本质。今天的俄罗斯学者,一位顶级的共产国际研究专家说:“共产国际从来没有站在违背苏联和联共(布)利益的立场上,共产国际的活动年复一年越来越强势地充当联共(布)和苏联对外政策的工具。”

也许因为书名是《来到东方:加伦与中国革命史料新编》,反映的是1924—1927年间加伦在中国的活动和贡献,所以卡尔图诺娃教授在《绪论》中没有提及他离开中国之后的情形。然而这是加伦政治军事生涯中重要的时期,也是构成他军事政治生涯多维图景的重要方面,况且从苏联军事和政治意义上看,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阶段,这指的是1929年中苏中东铁路冲突中加伦扮演的角色。

众所周知,1927年国共分裂,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中苏关系继续龃龉不断。1928年6月皇姑屯被炸身亡,1928年12月29日少帅张学良偕同张作相、万福麟等联名通电,宣布奉、吉、黑、热四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遵守三民主义,悬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是谓“东北易帜”。这是中国朝着国家统一迈出的重要步骤,“中国政府颇欲在此全国民心士气最为高涨之时,适时解决中东路问题,收回主权,遏阻赤祸”。中国据搜获的苏方函电,认定中东铁路苏联当局“宣传赤化”,“图谋不轨”,破坏中国安定。“决以强硬对苏俄”,并指示张学良“相机处置,速为收回”中东铁路。7月10日,收回中东路报房、车站及沿线机关,逮捕试图反抗的苏方人员50余名。至此,中国已经掌管了中东路。冲突也由此更加激烈。

1929年7月19日,司法院长王宠惠在海牙发表中国政府对外宣言,称苏联在中国境内宣传赤化,破坏国际交通,应负全部责任。

如果说1927年12月国民党表示要断绝中苏关系,苏联仅仅被迫召回大使,中国并没有召回驻苏外交官员,那么到这时,中、苏两国就不仅彻底断交,而且要兵戎相见了。

国界两边都在磨刀霍霍。在7月20日致电全国将士,声明苏联违犯1924年中俄协定,行“侵略我国主权,扰乱我国秩序之阴谋”,而其“职工会又为宣传共产主义之机关”。中国“不得已而为自卫之行动,收回路权,解散工会,纯属必要之处置,亦为条约上赋予中国之权力”。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之国民革命,以正义人道为指归……绝无侵略他国之野心”,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已抱较大之决心,绝不稍受胁迫”。再次说明,国民党不允许苏俄“以次殖民地视我国”。电报声情恺切,以古诗“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民族存亡,革命成败,争此俄项。凡我袍泽,其共念旃”为激励。7月20、 21日连电东北边防司令官张学良,先把东北防御全权授予张,后则告知,“如其必要,全国军队可以随时赴援” 。

莫斯科那里,斯大林也决心采取更大的行动。除了苏联在中东铁路的利益,还另有原因:“十分明显,莫斯科对中国事态的关注极其强烈,其中还包括在远东传播共产主义的意图。”

1929年8月5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决定利用媒体造势,在哈尔科夫的报纸放风,散播紧急建立远东特别军团的消息,次日,8月6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根据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的建议,正式建立远东特别军团,其司令官便是北伐期间驰名中国的加伦将军。

历史就这样轮回,差不多三年前,和加伦在北伐途中是战友,经常彻夜长谈。甚至表述过请加伦出面直接指挥军事行动的想法。然而幕帷中的这两位战友这时却已经兵戈相见。加伦执行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的决定“竭尽全力镇压”反对苏联的势力,面对的是的中央政府。

中东路武装冲突愈演愈烈,满洲里、同江、黑河一带炮声震天,血肉横飞。东北军根本不是苏联红军的对手,很快一败涂地。中国国内形势使国民政府没有能力给张学良提供任何军事援助,只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 48次常务委员会决议11月14日致书东北前敌将士,褒扬他们“捍国卫民,克尽厥职,发扬我国民族固有之精神……策勋于将来,确立中国之独立自由者,端在此举”,并派遣孙科、吴铁城前往东北慰劳。

战争使中国方面损失10亿元,伤亡军民1万余人,国民政府只好派蔡运升赴苏,与苏俄代表A.西曼诺夫斯基(Симановский)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签订《海参崴议定书》。条文中规定恢复1929年7月10日前铁路的状况。事实上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1930年,因为在中东铁路冲突中的表现,加伦获得红星勋章。1931年,他获得另外一枚奖

章——列宁勋章。

然而加伦没有因自己的赫赫战功而逃过1937—1938年间斯大林的血腥镇压。当孙科访问莫斯科向斯大林提出希望加伦再到中国帮助抗战时,后者已经不在人间。斯大林故去两年后,加伦于1955年得以平反昭雪。

我与A.卡尔图诺娃教授相识是30年前的事了,那时她正访问中国,后来在北京、广州、莫斯科,我们多次相遇,交谈甚洽。她以年近九旬的高龄,从档案馆内找到这些珍贵史料。感谢她的《致中国读者》,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本书全文由辽宁师范大学张丽博士翻译。此处当向读者说明者,乃为本书350多个中国人名和地名的翻译问题。确实如俄文编著者所言,许多地名是地图上没有标注出来的小村庄。实情是,时近百年,地名沿革错综复杂,译者虽有幸参阅加伦当时使用过的作战地图,也依然无法将其复原。书中许多人名不见经传,加伦不懂中文,他记述的是广东方言的发音。查书中人物几乎没有操标准普通话者,一些人名和地名往往是某种方言(或江浙或广东或云南或广西方言)的发音。知名人物还好处理,如“孙科”,书中使用的发音为СуньФо(Sun Fo),地名“广州”,在书中也按照粤语拼写为Кантон(Canton),这些用法甚至流传

至今。可是某些下级军官,则从军官序列中也难以查到。加上人名、地名的拼写前后并不一致,甚至还有错误,故此本书译者专门请教了中山大学历史系李吉奎教授、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陈泽泓研究员以及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曾庆榴教授,得到他们的极大帮助,在此对几位学者表示深深的谢意!但依然有许多实在无法核实的,只能标以“音译”,还望广大读者和专家指正。

此外,本书中涉及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广州以及香港出版的一些报刊,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译者无从得到这些资料,只能是按照俄文翻译过来,实为一大憾事。

李玉贞

致中国读者

尊敬的读者:

1924年瓦西里 康斯坦丁诺维奇 布留赫尔(加伦)和肩负重任的军事外交使团到了广州,他们乃苏联领导应孙中山之请派遣来中国的。那是1924年7月18日军团长帕维尔

安德烈耶维奇 巴甫洛夫在广东不幸遇难之后的事。时间已经过去90年了。布留赫尔到中国时年方三十有余,但在苏联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杰出苏俄统帅,俄国内战时期的传奇英雄,红军的组织者和缔造者之一,著名的军事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从1935年起成为苏联元帅)。

布留赫尔于1924年10月末抵达广州。他与孙中山的及时次谈话是在11月底进行的。首次会晤他们无所不谈,连续几个小时。孙中山对布留赫尔表示了的信任,在谈话的他向布留赫尔发出了邀请:“请留在这里,用您的经验来帮助我们的事业。我相信您,对您深信不疑。”

中国史学家和读者们对布留赫尔在改组广州政府军队和持之以恒地关注黄埔军校工作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耳熟能详,对他在击溃陈炯明、解放广州,制订国民革命军北伐总体计划和直接参加北伐战争,制订北伐期间的一系列极其重大战役的作战计划并积极参与这些战役的功绩也早有所闻。

所以我在这里只简要介绍本书所刊文件的史料价值。这些文件极其重要而且确凿,值得信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布留赫尔是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他既不是事后记述这些事件,也不是凭回忆予以记载的,正如现如今人们所说的,他是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来记述的,对刚刚发生的事件进行了深入的评价和多方位的分析。

苏联驻华全权代表Л.М.加拉罕曾指出:“布留赫尔是苏联在华顾问中一位身兼军事家和政治家素质的人,他非常善于应对并把握中国的局势。”这无疑使他在评估历史事件时能够考虑中国的特点。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布留赫尔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给予了尽可能的帮助,他非常尊重、、张太雷、恽代英、陈延年、彭湃等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家。但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布留赫尔没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进行直接联系,也没有与中共地方委员会的领导们进行直接联系,读者们将在本书中看到布留赫尔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之间的通信。

布留赫尔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都对他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布留赫尔在华工作期间,尽管非常不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健康状况不佳,但他还是对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事业——统一祖国并使祖国摆脱受列强奴役的半殖民地状态而贡献自己作为一名军事统帅的全部力量,贡献自己作为一名政治活动家的全部智慧和外交才能。他实际上是中国革命的参加者。

同时,以布留赫尔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工作为中、俄两个伟大民族的友谊奠定了基础,这种友谊后来日益发展巩固,尽管曾经历过若干年的挫折。现在,我们两个伟大的国家根据

2001年7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和精神,正致力于把平等、互信、合作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把相互支持和代代相传的友好关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此视为外交政策的。

在纪念黄埔军校成立90周年之际,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领导提议将布留赫尔的这本文件集翻译成中文出版,期望对中国史和中苏关系史感兴趣的中国读者喜欢这本书。

阿纳斯塔西娅 卡尔图诺娃

2014年1月于莫斯科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