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力、新起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图书
人气:134

心动力、新起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

《心动力、新起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引领学生从进校开始,就着眼于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并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培养和塑造爱、创新、坚持、行动力等积极的心理品质,朝着...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  
  • 作者:[张强] 等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030453174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9
  • 印刷时间:2015-08-19
  • 版次:3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心动力、新起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引领学生从进校开始,就着眼于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并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培养和塑造爱、创新、坚持、行动力等积极的心理品质,朝着一个更好的自己不断前行。《心动力、新起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解析、行之有效的方法、丰富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解读各种成长性问题,并通过方法指导和练习实践,使问题化解于萌芽之中,防患于未然。《心动力、新起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主要聚焦于帮助学生面对和解决大学生活适应、自我认识、生命教育、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恋爱、生涯管理七个大学阶段的重要议题。

编辑推荐

《心动力、新起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所涉及的内容可用于指导高校学生心理成长类课程的开展,同时也可用作青少年培训、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心理教育与服务等领域工作的参考,是个人成长的有益读物。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在变化中成长1

节环境适应——大学,我来了1

第二节心理适应——变化是成长的开始7

第二章发现不一样的你11

节发现我——驻在心里的魔法师11

第二节悦纳我——我可以不19

第三章扬起生命之帆26

节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人为什么活着26

第二节挫折应对——承载生命之重31

第三节管理生命——做时间的主人36

第四章与情绪同行43

节认识情绪——探寻阴晴不定的根源43

第二节觉察情绪——给自己按个"暂停"47

第三节管理情绪——与情绪为友50

第五章 和谐你我他58

节人际交往的心理定位58

第二节人际交往中的积质——与人为善、宽恕与感恩62

第三节人际交往的艺术——沟通"八锦功"69

第六章拥有爱的能力75

节认识爱情——情为何物75

第二节经营爱情——爱就是彼此珍惜82

第七章把握未来89

节人生形态——幸福汉堡90

第二节目标与决策——敢问路在何方94

第三节执行——知行合一102

实践与练习108

章练习108

第二章练习112

第三章练习121

第四章练习125

第五章练习130

第六章练习134

第七章练习137

参考文献143

在线预览

章在变化中成长

有这样一个心理实验:心理学家们将一只小猫先放进一间背景全是竖线条的生活空间里,让它自由自在地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将它放入一间背景全是横线条的生活空间里,结果这只小猫却东倒西歪,站不稳了。

这个实验里的小猫中邪了吗?不是,是它对新的环境不适应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随时面临着"适应"的挑战。

节环境适应——大学,我来了

心灵导读

一个农村女生的逆境独白

我是小静,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我曾经过了种种磨砺和挣扎。幸运的是,我走出了困境,就像趟过冰冷河水的人终于上岸。这种经历对我来说,是一场磨难,也是不可多得的心灵财富。

我考上大学那年,是全县的文科第三名。我们村已经十多年没出过一个大学生了,乡亲们特意送来红包表示祝贺,连村头的奶奶都给了我20元钱,直夸我有出息。进了大学校门,头一个感受就是新鲜,我仿佛从地球的一隅被空投到了繁华的都市。我没见过火车,没见过大海,没见过那么宽的马路、那么高的楼房。我简直惊呆了。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到处闲逛。次去肯德基是陪一位同学结算暑期工的薪水,那杯加冰的可乐真好喝啊!当时我还不知道肯德基是世界著名的快餐店,心里特别羡慕同学,心想要是自己有机会来这里打工就好啦!

因为觉得处处新鲜,所以也很愿意表现自己,主动认识同学,争取给老师多帮忙。但就在表现的过程中,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白痴,即便再使劲儿表现也无济于事。上课时,老师带来投影仪,我坐在前排,老师随便点了我过来帮忙,可我只能手足无措地站在旁边,不知道该干什么。学校开了电脑课,这是我头一次瞧见电脑长啥样儿。我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旁边的同学熟练地开机、打字、作图。那一瞬间,我忽然理解了什么是被人取笑的"土"——我真的很土!

我像被重棒猛击了一下!恨不得一头扎进地缝里。在那天的日记本里,我狠狠宣泄着耻辱感,恨自己的不争气,居然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我愤怒地写道:谢谢你(指医生)告诉我这一点!我发誓,以后再不会出现这种事 直到现在,那一页的日记上还有清晰可见的泪痕。

为了跟同学们玩在一起,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城里同学都会"转笔":在做作业、思考问题的时候,手指灵活一翻,玩出各种花样。大家还暗暗比较看谁玩得好。为了学会"转笔",我经常一个人偷偷在宿舍练,为此摔坏了好几支笔。

宿舍里有个同学的姐姐是商场收银员,这个同学因此会点钞。看她点钞,大家都觉得新鲜,都跟着学。我突然发现这项技能是个"空白",大家起点都一样,就拼命练。直到现在,我点钞还是又快又准。

我还学过打响指,报名学电脑。为了跟上大家时髦的话题,我特意记住了很多名车的牌子,像奔驰、宝马、丰田等。

但是,这些好像都没有让我感到过自信,因为我总在学别人早已熟知的知识。而且"生活方式"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它是长期积累、不断学习并溶入血液的过程,我学得很累,也很生硬。就算我掌握了很多,可我的独特性在哪里?

整个大一上半年,我每天都感到压抑和恐慌,经常一个人发呆。实在烦闷之极,就躲在宿舍使劲打被子。我一度怀疑自己根本不该来上大学。

我的生活终于出现转机是在大三。那个教我们应用文写作的、脾气古怪的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文章《我喜欢的一本书》。这是小学的作文题目,很多同学觉得与课程无关,草草了事。可我写得很认真,我从小学起,作文成绩一直是班里数一数二的。

没想到讲评课上,那个老师竟大肆表扬了我一番,这可是"怪老师"从未有过的。他说我有"慧根"、有思想,如果以后好好写作,会成绩斐然,并建议大家传阅我的文章。

同学们纷纷来借我的文章。我想自己当时一定脸红了,但心里美滋滋的。我这个默默无闻的人,次被人重视起来。从此,班里、系里的同学都知道我的文章写得好。

不久,系学生会需要一个秘书长,辅导员问我愿意不愿意担任。我当时真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因为学生会的工作,我认识了更多的人,跟其他同学、老师逐渐熟悉起来。后来,我参与并组织了多项活动,比如矿泉水的市场调查、中央电视台的居民收视情况调查、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等。在日益丰富的活动中,我锻炼了能力,性格也更开朗了。重要的,是我逐渐找到了"自我"。

在矿泉水调查活动中,我认识了现在的"老板"——我的研究生导师。我在调查中的表现得到了他的赏识,他主动问我愿意不愿意以后到他公司工作。也正因为后来加盟到他旗下,我开始接触到趣味盎然的管理咨询、职业咨询和心理学。

考上研究生,学习了心理学之后,回过头来看待那段心态不平衡的岁月,我感慨良多:

我不会像以前那样怨恨自己、怨恨我的出身。这是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我与城市同学的差别是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既不是我父母的错,也不是我的错。

如今看来,磨砺中的压力和焦虑都是我的财富。应当说,当环境转换、压力增大的时候,是一个人痛苦的时候,但也是成长快的时候。

所有快乐和幸福感都来自你一步步地成长,而不是你目前的水平。我从一个起点很低的地方走来,每一点进步都会让我感到满足,这是条件优越的同学体会不到的。我是个空瓶子,给我一点儿水,就觉得是收获。

我还学会了宣泄。以前我认为流泪是不好的,常常躲起来哭。现在我认为,哭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我哭完,也不会觉得自己软弱。另外,当你烦闷的时候,找一个信任的朋友聊聊天,或痛快地打一场球、购物,都比一个人生闷气强。

重要的是积极储备,耐心寻找机会。我常常想,"作文"是我的一个机遇,但是不是我特别幸运呢?不见得。关键在于,我们虽然承受痛苦,却依然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我相信,只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机会一定会青睐于我。每个人都有优势,只要努力,肯定会有展现自我的那24小时。

虽然我现在离开了那个城市,但我仍然认为那里是我的半个家,因为曾经的岁月,我的同学们、朋友们曾扶持、陪伴我一起走过。

(引自:2004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

心灵解码

《一个农村女生的逆境自白》让我们看到一个自卑、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农村女生一步步适应大学生活,一步步发生的变化。

进入大学,小静面临着诸多环境的改变。小静从农村来到了城市,见到了从前许多没有见到的事物;从中学时受人尊敬的学习尖子,变成没有任何优势,甚至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的普通学生。日常生活中与别人不和谐的小事太多了。甚至于在很多方面都是空白,比如:不会用投影,次见电脑长什么样,说话有浓重的地方音,无任何特长,书法、唱歌、跳舞、排球、网球,哪样都不灵等。小静找不到自信。"整个大一上半年,我每天都感到压抑和恐慌,经常一个人发呆。实在烦闷之极,就躲在宿舍使劲打被子。我一度怀疑自己根本不该来上大学。"

小静的这种状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也可以把她刚进大学这段时间称为"心理间歇期"。具体表现为自我定位的摇摆、奋斗目标的迷茫、新生活方式适应困难、社交困惑等。

相对于中学而言,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作为大一新生的小静要面对一系列变化。

(1)生活环境的变化。由农村来到城市,没见过的事物很多,与社会进行广泛接触,对社会现象更加了解,价值观的冲突更加激烈,也面临更多的诱惑和选择。

(2)参照对象的变化。小静是高考中的优胜者,也是中学里的出类拔萃者。进入大学后,参照对象发生变化,一方面比较对象扩大。由中学的几百人、上千人扩大到了几千人、几万人,在这样的"高手如林"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小静的位置肯定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比较的范围也拓展了。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习,还包括特长修养、社交能力、个人魅力等等。这就带来了小静自我认知与评价问题,就是怎样在新的环境中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正确定位。

(3)人际交往的变化。大学是以集体生活为特征的,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各异、脾气性格千差万别、生活习惯不同的同学共同生活,难免产生矛盾。大学的交往不再受父母老师的限制,交往的范围扩大,但是心理的锁闭性特点使得小静在人际交往中不如中学融洽,处理人际关系相对困难。除了小静的困惑外,还有大学新生的恋爱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同学的恋爱以及自己面临的恋爱,也会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4)学习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大学学习目的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专业性、探索性;学习方式的多方位性;学习态度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大一新生步入大学,立即面临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的急剧转变,势必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

没有永恒的静止,只有变化的!面对这么多的变化,小静在痛苦的徘徊后作出了改变,她这种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叫大学生的适应性。适应,分为积极适应与消极适应。

积极适应: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

消极适应: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及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其结果是环境改造了人,而人未发挥自己对于环境的能动作用。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

从小静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她对大学生活从被动消极适应转变到主动积极适应的过程。面对挑战和改变,小静也有过抱怨不满,也想过逃避现实等适应不良的行为,但她终还是克服了因期望过高引发的失落心理、因环境陌生诱发的防范心理;因目标失落导致的困惑心理;因参照变化产生的自卑心理;因怀旧依赖带来的孤独心理等由消极适应引发的心理问题。积极地去适应、去改变,于是她一点一点变得快乐、自信、成熟、智慧

大学新生生活适应是其社会适应的前奏曲。适应能力的提高,不仅对大学生适应新生活有重要意义,并且对今后适应学习、人际关系等,处理好人生道路上的其他各种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心灵SPA

相对中学而言,大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大一学生面对变化所产生的诸多适应问题不要惊慌失措,请你相信:

(1)你所面临的问题,是所有大一新生都普遍面对的问题,你不是差惨的那一个。

(2)你遇到的这些问题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遭遇的,就像人会生老病死一样。既然无法避免,那就积极面对,思考怎样解决问题。

(3)每个人都是在问题中成长和成熟,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人都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面对问题,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对待方式,有人能控制问题,有人则被问题难倒,有的甚至受制于问题。我们遇到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种:

(1)可以直接控制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的问题。

(2)可以间接控制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通过寻求帮助或借助外界来解决的问题。

(3)无能为力的问题:面对这类问题,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改变嘴角的线条,以微笑、真诚、平和的态度来接纳,或者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这些问题。

要适应大学新环境,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就要学会变通改变,才能适应环境转变的需求,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建议你做好三个主要方面的改变:

(1)确立学习目标,改变学习方式和方法。

十几年寒窗苦读,都是为了考进大学,现在进了大学,却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道大学4年该干什么了?重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发挥个人才干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目标。"人工脑学"专家马尔兹认为:当心灵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够不断瞄准和修正,心灵便会自然地把我们引到朝向目标的方向。以期达到它所追求的目标。若是心灵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精力就会虚耗。初入大学的你,由于正处在大学的适应阶段,或多或少的会存在对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方式不适应的问题,对大学教学方法的高度理论性、概况性和教学内容的大容量性感到不知所措。大多数同学依然采用高中已形成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过分依赖记忆而很少进行独立思考和深层次的推理论证,不善于自学,学习途径和方法过分单一,这样势必会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佳。面对大学的学习问题,同学们一定要在应变中去学,把握大学学习的特点,从而找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