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次把事情做对》(中国品质系列全新第三版)图书
人气:31

《及时次把事情做对》(中国品质系列全新第三版)

中国品质系列第3版,质量培训经典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叙引,中国“零缺陷”之父从管理效益、社会人文角度,在人工智能时代,深入探索中国品质的精进内涵和中国质造2025可能的升级路径。
  • 所属分类:图书 >管理>战略管理  
  • 作者:[杨钢]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50299726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4
  • 印刷时间:2017-04-01
  • 版次:3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作为一本畅销书,《及时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经过了多次加印,并一版再版,依然热度不减,还催生出许多“山寨书”。在众多读者的呼声中,全新第三版应运而生。

此次作者的改版,不仅揭示了作为引子的司芬克斯岛秘洞探宝的奇幻故事背后的“柏拉图密码”,而且还通过文字、结构、层次和节奏的修改,更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同时又融入了许多时代的管理话题、尤其是如何打破束缚人们心灵的“无形的牢笼”主题,通过零缺陷博士和他的三个弟子的故事,生动的演绎并回答了人们走出“柏拉图洞穴”后该如何做人做事、重获新生的谜底。

什么是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是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事”是战略和方向,“正确地做事”是运行与执行,“di一次”是管理效率,而“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则是管理效能与竞争力。

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不是一个简单量化的工作标准,而是一个改变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有效的工作哲学和方法。

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代价小,质量高,收效大。通过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人们可以达到组织管理的高境界:建立预防体系,实现“无火可救”。

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法则。

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做人做事的高哲学,是实现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di一法则。

编辑推荐

1.2025制造业升级、工业4.0、工匠精神,而要实现这些的关键就在于质量的提升,《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正是切合这样的热点。

2.作者杨钢博士是中国十大质量人物之一,师从于美国著名质量大师克劳士比,专业知识深厚,回国后,曾为许多著名企业做过质量方面的培训,有 着自身独到的视野和见解。

3.以故事的形势将质量法则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

杨钢

中国零缺陷管理奠基人,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创始人兼院长。

作为全球管理宗师、“零缺陷之父”菲利浦 克劳士比(Philip Crosby)的中国弟子,近20年来以打造“中国品质”可信赖的国际新形象为使命,通过重新定义品质与质量竞争力,致力于把Crosbyism(克劳士比管理思想,耶鲁大学命名)与中国文化及本土企业实践进行融合和创新,并因此享有“中国零缺陷之父”、“中国十大质量人物”(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影响中国教育培训界十大领军人物”(教育部)的美誉;还分别荣获2004年度“中国经济百名杰出人物”以及2005年度“中华管理杰出人物”称号。

作为畅销书作家,其主要著作包括:《及时次把事情做对》、《质与量的战争》、《零缺陷智慧》、《零缺陷大道》、《零缺无陷》、《质量无神》、《质量无惑》、《零缺陷漫画》等;主编并翻译出版了大型系列丛书《克劳士比经典译丛》(12本)、《质量管理经典译丛》(6本)和《现代质量工作应知应会译丛》(6本)等;同时还出版了一系列音像制品,包括《零缺陷管理之道》(北影)、《质量不花钱》(北影)、《现代质量经营新思维》(时代光华)、《削减质量成本》(时代光华)、《质量经营》(山东卫视)、《工作零失误》(吉林音像)等。

作为被客户誉为目前中国质量界博学的培训及咨询专家,不仅广泛地现场指导与培训成千上万家中国各行各业的领军企业,包括军方领导部门及航天航空等十大军工集团、一汽、上汽等各整车厂及零部件公司、华为、中兴等IT及软件公司、光明、蒙牛等乳制品食品企业等,而且还长期重点指导提升了“航天品质”、“华为品质”等,赢得了高度评价与广泛赞誉。

目录

开 篇

斯芬克斯岛的石像之谜 //2

一次讨论课 //9

及时章 讨论继续:本来就应该及时次做对

换换脑筋:为什么不及时次就把事情做对? //3

代价最小,收益较大 //10

大师的发现:关键在于你对待缺陷的心态 //16

第二章 弗兰克的故事:做对即“满足要求”

特制包装:恰到好处还是过犹不及 //27

从需要到要求 //31

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过程 //41

既要过程又要结果 //49

质量的真谛:说到做到即诚信 //53

不符合要求一定要付出代价 //58

预防:先其未然,未雨绸缪 //64

小 结 //70

第三章 保罗的故事 : 工作就像芭蕾舞,既标准又

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75

产品即人品,品质乃品格 //79

厨艺、曲棍球和芭蕾舞 //89

零缺陷更是一种决断和坚持 //95

每个细节都会预警 //101

协同,增加成功的概率 //108

工作的行为规范 //112

开车上路:握紧自己的方向盘 //123

小 结 //126

第四章 罗琳的故事:每个人必需的工作信念

三件邮包:系统和平台决定人才质量 //131

用“零缺陷”的准则做人做事 //134

态度决定成败 //141

改变心智模式,建立第二天性 //146

让零缺陷成为每个人的习惯 //151

大海航行——靠舵手 //156

小 结 //163

尾 声

附件 快乐的人生“脏脚印”图示 //168

零缺陷博士语录摘录 //172

跋 1(第 2 版)//178

跋 2(第 3 版)//182

附 录

附录 A COSCO 船务学习感言 //188

附录 B 网上读者阅读感言 //200

在线预览

这是一个没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天地似乎被一块巨大的黑幕罩住了。冰冷的大西洋如同一个沉睡的巨人,四周一片沉寂,只听见海浪慵懒地拍打船舷的声音。克鲁斯早已酣然入睡,脸上挂着微笑,仿佛梦到了安娜正在煎他最喜欢吃的小牛排。鼾声传入德普的耳朵,这让他有些烦,他把着舵,心里不知把克鲁斯骂了多少遍:“这个坏家伙,睡得像死猪一样,还说今晚你开船呢!”另一边,在昏暗的灯光下,汉唐正拿着放大镜专心地研究着他的“宝贝”石头,仿佛这船上只有他一个人似的。德普、克鲁斯和汉唐是某国际地质勘探组织的成员,他们此次受组织的派遣到位于大西洋南部的一个名叫巴里图斯的无人岛考察地质状况。虽然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海上夜航经验,但毕竟是及时次走这片海域,所以在此之前,他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这次航行终于信心满满了。

夜色是那样静谧,大西洋是那样温柔,好像世间的一切都已经安睡了……陡然间,一道凌厉的闪电穿透寂寥的苍穹,震耳欲聋的雷鸣声撕破了黑夜的寂静,暴雨如洪水般涌泄,震怒的飓风掀起数十米的狂浪,把船恶狠狠地抛向空中,又猛力地摔向海面,一轮又一轮的狂风卷集着巨浪铺天盖地地砸下来,空气中充斥着海水与雨水混杂在一起的腥咸味道。在巨浪的怪啸声中,狂风怒吼着,与爆炸般的雷声争鸣,伴随着船体碎裂的咔咔巨响,地狱之门仿佛被震开了。大海犹如一只发狂的猛兽,想要吞噬世间的一切。突然,海天之间传来一个天震地骇的巨大声响,之后一切又都归于平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当德普睁开双眼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躺在一片紫色的沙地上。抬眼望去,天空如同一方深蓝色的幕布,缀满了钻石般的繁星,一轮皓月高悬,月光如水银般倾泻下来,把整个大地都照亮了。德普挣扎着爬起来,只觉得浑身酸痛、脚底发软,像是踩在了棉花上。他环顾四周,除了一堆堆五彩斑斓的怪石高矮错落地矗立着,再无其他景致。他恍惚记起海上发生的事,急忙寻找同伴。正当他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忽然间听到一个苍老而缥缈的声音:“孩子,欢迎你来到斯芬克斯岛。”

——开 篇

这时,博士话锋一转,对大家说道:“现在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设想一下,仅仅聚焦和适应客户的需要是不是企业工作的全部?”博士试图把这个话题谈得更深入一些。

“嗯,这个……”

看见三个人都皱着眉头,陷入深思,“零缺陷”博士决定给他们一些提示和启发:“其实,在更多的时候,企业要做的是去发现高增长的市场。这就要求企业不能盲目地去适应当前市场的一些流行需求,而是要努力地去发现客户隐藏的真正需求,或者说去创造需求的市场。

“在现代市场上,对于一些战略性问题,每个行业都有着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是这些问题中的一个。比如说,人们购买汽车是要做一种运输和代步工具,住酒店都希望有良好的住宿环境,购买电脑想要的是更快的运行和上网速度等。

“但是,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在特定的时期里,也许整个行业都一致公认的某种客户需要的功能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如果企业能够发现客户的真正需要,就极有可能立刻打开新的市场空间,甚至成倍地扩大市场。”

“事实正是如此,”罗琳说道,“对于企业来说,谁能及时时间满足用户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领跑。众所周知,比如苹果的iPhone和iPad。当今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理念,他们不再需要一个冷冰冰的产品,而是要一个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以及能满足个性需求的生活方式。就拿我们中国的H公司来说吧,它依靠其在全球的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搜集并分析用户的各种情况,如家庭人口组成、年龄构成、收入水平、房屋面积、衣服质量、噪声承受、干净喜好等数据。在深入了解不同消费者的生活细节和习惯后,提供有针对性的洗衣解决方案,这也就是为什么多年来,H 公司会开发出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成为全球及时的原因。”

——从需要到需求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从 NEC(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日本人就把克劳士比先生的‘零缺陷’概念引入日本企业,使之成为企业‘现场改善’的基本工具,比如‘三不原则’和‘消除浪费(不增值的活动)’等。大家可以想一下,这种针对质量的做法,与传统质量管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了揭示话题的本质内涵和意义,“零缺陷”博士试图通过一些小小的提示,把话题引入更开阔的领域。

弗兰克、保罗和罗琳都想发言,但是这一次,弗兰克和保罗都表现得非常绅士,他们同时向罗琳伸出手,示意她先说。罗琳温婉地笑了笑,点头表示感谢,继而说道:“这种管理方式实际上就是让每个员工都了解这样一个道理:产品质量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查出来的。就像 S 制冷在实行‘质量三确认原则’的同时,让员工们每天都填写关键工序的质量检查表和质量反馈单,使各种质量数据及时反馈到品质部门。品质保障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再发出各种作业指示,来进行质量控制,并作为改善质量工作的指导。这就使得品质保障部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质量检查部门,各质量管理小组也针对发生的质量问题,寻找原因并拟定出解决对策,避免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再发生。从而使得‘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用数据说话’和‘一切使用户满意’的质量管理理论,得以切实实行。”

——所有的工作都是一个过程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在中国古代的中医理论里,很早就有‘药食同源’、‘以食治病’的提法。中国的古人主张天人合一,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科学地运用五谷,添加五谷媒介元素,保证营养全面,才能达到不病不医之仙境,顺达天命、颐养天年。中医首先研究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根据人体自然机能所需供给营养,这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所以,中医认为:研究医学不能从病毒着手,要从根源挖掘,从营养着手,如此才可以达到人体保健防病的目的。

2011-05-31 17:08: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对于企业来说,谁能第一时间满足用户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当今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理念,他们不再需要一个冷冰冰的产品,而是要一个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以及能满足个性需求的生活方式。就拿我们中国的海尔来说吧,海尔依靠其在全球的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搜集并分析用户的各种情况,如家庭人口组成、年龄构成、收入水平、房屋面积、衣服质量、噪音承受、干净喜好等数据。在深入了解不同消费者的生活细节和习惯后,提供有针对性的洗衣解决方案,这也就是为什么多年来,海尔会开发出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成为全球第一的原因。

2011-06-30 15:48: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试想,一个医生,他会允许将纱布遗忘在病人的肚子里,然后去做统计分析,并进行修补吗?这岂不是荒唐至极?可人们为什么还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质量工作’呢?难道我们必须如此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医生关注生命那样,在人们还没有生病或刚刚有了病理症状时就采取预防措施呢?于是,克劳士比先生决定打破制造业的这个‘陋习’,把源于医学的‘预防’概念应用于制造业和工业。从源头上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控制住,并采取行动,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他坚信这个理念一定会带给制造业‘革命性的变化’

2011-07-04 17:33:2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从‘全面质量管理’到‘质量奖’,从ISO 9000到六西格玛,许多企业在这方面与世界同时起步。他们一味地寻找时髦的工具与技巧,却轻视质量政策与文化的创建,这不是舍本逐末吗?管理层对八股文式的成果汇报、奖章、证书情有独钟,但员工们兴趣缺缺,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与问题为伍,妥协、让步更是成了家常便饭。所以,质量总是在高层的高谈阔论与基层的严峻现实之间举步维艰。尽管质量人员冥思苦想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可失望还是一次次地向他们无情地袭来。

2011-06-16 16:29:4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我在大学期间,有一次利用假期到一家贸易公司实习。这家公司的市场部有两个业务员小孙和小赵。两个人的工作任务几乎完全相同。小孙每天提早上班,推迟下班,连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但是,由于他总是不能按质按量地完成老板布置的工作,老板时有抱怨,甚至对他严加批评,弄得他每天都愁眉苦脸、心力憔悴。而小赵却从不加班加点,只是每天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每天报告给老板的都是自己的进度很好、很顺利的消息,老板对他总是笑脸相迎,经常表扬,最后将他提拔为部门主管。

2011-06-22 09:23: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其实工作中的芭蕾舞,绝不仅仅表现在流水线上或餐厅里,它还表现在工作本身之中,表现在每一个有工作激情的人的内心。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遵循‘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坚信‘零缺陷’的价值理念,那他们在工作中将是最卓有成效的。他们的努力和高效就会促成其团队和组织系统创造更多的价值,他们的品质会成就其团队和组织系统的品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准则会成就其团队和组织系统的素养和准则。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组织在其所在的运转体系中,每天出现的都是这样的场景,那将会是一场多么盛大、华美、精彩的芭蕾舞演出!

2011-06-29 15:21: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人们对工作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工作忠诚且充满热情,但是行事不讲究方法;第二种是虽然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但是不讲求效率;而第三种就是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方法以及讲究效率的三项结合。其中讲究效率就是作者此书的主题“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个观点和我们传统的思维观、做事习惯是相悖的,正如作者的话,现代物理学和数学所提出的‘偏差’的概念和‘无限趋于零’的思维,所建立起来的标准就是‘允许犯错误’。

2011-06-03 17:40:5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军工企业在大家眼里是非常神秘的,但是作为一个遵从‘标准化’作业的团体,在经营管理上,通企业常常遇到的质量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军工企业的管理工作。产品质量故障和事故时有发生,‘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给管理工作打开了新思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跟国内其他的质量管理论相比,是很有特点的,它强调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单纯的‘好’;强调我们的工作标准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就好’;强调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而不是用平常的‘指数’来衡量。

2011-06-02 16:41: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如今拿到这本书,才发现并不是四、五年前的原版,而是杨钢博士增加了案例后的修订版,在自序中,杨钢博士也诚恳地说明了再版的原因—为满足更多的读者。因为早已售空的图书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被此书中的思想震撼,想起之前忙忙碌碌的工作,只有目标没有方法,常常事倍功半。在杨钢博士的叙述里,我就是“德普们”中的一员。而真正对社会进步有帮助的却是这么一群人:尊重工作的规律,理解工作的本质就是满足自己之外的组织、同事和相关工作人员的需要,坚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工作原则和标准,从点点滴滴做起。因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所以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修正,所以能节省更多的时间、精力做更多的事,承担更多的责任,赢得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生活、家庭渐渐就会发展为一个良性的循环。渴望追求美好生活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011-07-20 14:11:4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中国几千年的中庸之道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以此作盾牌。不管做什么事,“差不多就好”,很难去追求“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而这本书所带来的哲学思考对此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冲击。人的价值观赋予产品以品质,更赋予组织以灵魂,“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正是一种价值观和哲学上的训练与纪律,通过它可以把人们带入人人为之自豪,人人参与和分享的文化氛围中。改变心智和价值观很难,但它正是效率、利润和机会的隐身之所,让我们共同呼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伴随企业走向基业长青。

2011-06-07 14:56: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工作中重复一次返工,就要付出更多努力和代价:工作失误要花时间来修正,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要花时间来返工,技术不过关要考培训来弥补......这都是因为第一次就没有把事情做对,“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强调的是个人的心态和行为。任何事情都要先从自己做起,认识到自己在这个岗位的作用和价值,努力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养成时刻去思考和预防的好习惯,还要主动与内部及外部人员协调工作,只要我们大家第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对,来降低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我们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

2011-06-07 15:18:0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既是要求,也是目标,更是一次理念上的革命。就从我自己原有的观念来说,“第一次”做事之前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思想中习惯性地想着如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后才“做对”。读此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探究“如何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如同要循着“藏经图”上隐隐可循的路线图,摸索着找到真经一样。阅读此书,顿然发觉,原来事情还可以这么做,能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2011-06-08 11:49: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极其平时的语言,最为深刻的哲理。这句话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做事的原则,“第一次”体现了效率最高,“事情”隐含了方向正确,“做对”表明了成本最低。“做”不能单纯理解为“实施”,更可以是策划、计划、分析、改进阶段,即“全方位”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对”是在自己理解和操作能力范围内的正确,并不是不需要领导、同事的修正。“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个人优质高效完成工作的法宝,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利器。

2011-06-08 11:02:4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正如书中所说,只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便能以最小的代价,赢得做大的收效,这种理念适合于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组织和个人。但知易行难,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首先要确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真正从本质上认识什么是事情的“第一次”,什么是“做对”。其实就是把做事的过程细化成微小的具体,并尽量做到完美。这不仅是做事效率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更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和自身修养,提高认识事物的眼界和判断,是我们“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前提和基础。

2011-06-07 14:27:04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